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學生議題新平台 意識報誕生

1 【記者何艾純/台北報導】台大附近出現了「意識報」,當中的內容是將許多人所討論的校園議題,和週邊藝文資訊,像是紀錄片內容的看法串連起來,成為一份可供索取的學生刊物。

社長孫有蓉,就讀台大哲學系三年級,發現台大校園內並沒有可提供讓學生討論校園議題的平台,因此召集朋友於一年前創辦意識報。該報主要的內容,除了探討台大的建教合作資金從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大學等校園議題、政府的教育體制、藝文介紹如紀錄片觀點或畫展之外,還有來自海外僑生談台灣生活的自由投稿創作。

校園內往往充滿著許多問題,但一般學生要不就是不知道這些議題,不然就是漠視這些問題的存在;有些知道問題在哪的學生,卻又缺乏一個可以聚起來討論的地方。該報的主要概念,是為傳達並喚起學生的意識,在透過討論後,創造一個空間,讓大家有個對話的管道。

2
雖然意識報不是台大僅有的學生刊物,孫有蓉說,意識報卻是台大校園內出刊最為頻繁,並且數量最多的報紙。常見的大學報刊注重的是即時性,以資訊和新聞為取向,但意識報卻是偏重於議題與論述,「把問題找出來,讓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才是意識報的精神。

不過,孫有蓉表示,目前意識報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其實並非來自校方的壓力,反而是經費的短缺的問題。每期發行量高達千份的報紙,單單僅是印刷費用,就是很大的負擔。校方在此並無額外補助,只好靠著拉贊助和廣告來維持營運。

意識報現在的成員,主要是以台大學生為主,包括社長、編輯和記者,約三十多人。採訪方式以版面分配,將各版記者細分為一至二小組,每期小組輪流編採新聞,使每個人都有接觸到外界的機會。

在意識報創辦至今,經歷過立委和總統大選,還有野草莓的學運活動。孫有蓉說,最令人難忘的是,在立委選舉的時候,該報針對小黨競選做了採訪報導。意識報除了訪問第三社會黨,還找到了人民火大聯盟綠黨,並於報導之中將訪問以逐字稿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3 有些看因為看到這些報導後的同學,將自己寶貴的一票投給這些小黨,孫有蓉說,因為意識報的報導,影響了身邊的人,「這樣的效果,是非常直接的,也令人非常感動」,甚至有些同學,後來就此加入了意識報的行列。

從開始排版很陽春,到現在意識報所擁有十六面的內容,孫有蓉表示,其實社員們課業忙的時候,這樣定期出刊感到很累,但如果這樣的營運方式,讓大家能夠藉由寫作的過程,透過報紙來形成討論的空間,是很有意義的事。雖然意識報不談論事件的過程,她說,「但問題發生背後的原因,還是需要有人去做持續追蹤和探討的」。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腳踏雙輪 從林口騎向新「視」界

P1000632 【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妳的手把對妳來說太寬了,這樣騎久了肩膀容易會痛。」一邊耐心的幫學生調整單車,一邊細心解釋造成學生騎車受傷的原因,在林口社大的「單車看世界」課程裡,王家曼老師不僅指導學生如何安全地騎單車,同時建立學員正確騎車的觀念,讓他們都成為健康快樂的單車客。

近年來單車正「夯」,單車不僅是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不需燃料,還可以運動健身;然而,卻有很多人因為不當的騎乘,造成自身的傷害,甚至危及其他用路人。三洋藥品少東騎單車墜谷身亡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也讓更多人開始重視正確及安全行駛單車的重要性。

「以前都覺得騎車很簡單,現在才知道裡面有很多學問吶!」一名老太太說。從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單車、安全帽,甚至車上安裝的燈、碼表、水壺架,以及車衣、車褲、袖套、手套,到如何保養車子的前叉、輪胎、煞車、握把,甚至自己動手維修、拆卸、補胎等等,「單車看世界」這門課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像是如果因騎單車而導致小腿痛,就是踩踏板的位置不正確所致。」王家曼說,正確的騎乘方式應該是用腳掌最寬處平踩踏板,靠大腿施力;而如果大腿痠痛的話應該是平日運動量不足,正常的乳酸堆積,只要在運動後熱敷肌肉,稍加按摩即可。

5
王家曼認為,簡單的檢查與保養對於安全行駛單車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鏈條應該定時上油,齒輪也要定時清潔,以防泥沙油污增加騎乘阻力;而檢查調整兩側煞車塊和輪圈的距離,可以避免煞車時一遠一近造成晃動及磨損不平均,另外上路前還需要檢查煞車塊上是否有尖銳物,避免煞車失去作用。

王家曼特別提到應該小心使用卡踏,「很多人喜歡在騎乘單車時加裝卡踏,但並不是任何人都適合使用卡踏的。」王家曼指出,使用卡踏可以讓雙腳都出到力,增加騎車時的穩定度與速度,一般人會在公路騎乘時使用;熟練的騎乘老手在山路使用可以享受速度感,但因為卡鞋與卡踏需要特定角度稍加扭轉才能分離,當遇到緊急狀況時可能使自己難以脫身。

學工業設計的王家曼,原本是生活工場的企劃,王家曼說,五年前開始接觸單車是因為前男友是捷安特的設計師,由於自己本身也喜歡拆裝東西,很快的便對單車產生了興趣。「有的學生也喜歡拆東西,但是拆了之後卻裝不回去」。王家曼說,開設這門課程可以把自己所懂的分享給其他人,也使他們可以節省許多摸索的時間。

P1000652 王家曼說,林口社區大學對推動低碳生活、綠色環保的概念一直不遺餘力,去年林口社大的課務在看了她的個人部落格之後,便找她來參加講師的徵選。「其實徵選的過程並不是非常順利。」王家曼指出,由於單車界目前還是「男權至上」,大部分的男生也懶得跟女生解釋太多有關機械,或者是運動的東西,而對她來說,騎單車就是一項休閒和享受,自己不但沒有什麼參賽經驗,更沒有加入任何車隊,也因此專業能力便備受質疑;再加上她並不是林口當地人,社區大學也考慮了王家曼對林口這塊土地認同感的問題。

但是王家曼對單車的熱誠使社大仍然決定請她開設「單車看世界」這門課,報名的學生也由最初的十二人,增加為這學期的三十人。王家曼認為,單車不僅是交通工具,同時也是運動工具,而每位來上課的學生,目的也都大不相同。以背包客自詡的學生詹品嘉,是一家出口貿易公司的老闆,由於時間較自由,旅行便成了他的最大興趣。曾經去過四十幾個國家的詹品嘉,希望能從這堂課結交一起騎單車旅行的好友,而上了這個課程後,他更認為單車是一門大學問,「懂得如何正確的騎車以及保養,才不至於在單車旅行的旅途中出了狀況而束手無策。」

目前在台塑擔任主管的徐先生則有不同的目的。徐先生說,之前由於工作需要,來到輔大念學士後法律系,回到家通常都已經將近半夜十二點了,對身體也造成不小的負擔,來上這門課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身體練好;此外,由於他有幾名下屬都有參與公司的單車社,他也希望能夠藉這堂課能將單車學好,日後可以與下屬一起出遊。

P1000654
王家曼指出,林口許多居民都是從外地來工作的年輕人,或是從台北退休後,想要遠離都市塵囂的「新移民」,因此除了指導如何安全並正確的騎單車,王家曼也會規畫路線帶著學員們一起認識林口。透過單車與林口社大其他的課程相結合,學員們都可以對林口這塊土地的歷史與生態有更深入的認識。而在學期的最後,王家曼也會要求學生規劃出一條路線,並讓這些路線成為下個學期的參考。「有的學生很可愛,不但在路線上標出了哪裡可以觀賞到楓葉、波斯菊,甚至還告訴你哪邊會有惡犬出沒!」

「成人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教學相長」,王家曼說,教學之餘,很多學生都會儘可能的回饋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像是上學期從台東到林口的單車之旅,從大武、鹿野、瑞穗、花蓮市一直到宜蘭,一路上都有學員的朋友招待,並且介紹當地的特色。「騎單車可以讓人更容易接收到別人對你的善意和熱情,而這也是最棒的事。」


延伸閱讀

林口社區大學—《單車看世界》課程大綱

瓶子海 一個屬於夢想和旅行的空間—王家曼與學生們小環島的行程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各說各話的《農再》辯論公聽會

【記者劉瑋婷/台北報導】五月二十六日在立法院舉行的《農村再生條例》辯論公聽會,官方與民間代表針對條例中土地活化的部分以及相關條文的位階與是否有扞格的問題進行討論,同時也提出條例一旦通過是否真能夠幫助農村發展的質疑,雙方意見與認知無交集,使得辯論公聽會形成各說各話的局勢。

去年十二月十八日《農再》草案通過一讀後,農家子弟與關心此議題的公民透過網路串連成立論壇,藉以提供大眾更全面性的思考。爭議的部分包括能否滿足農村的需求、再生的景象、願景及是否能實踐「由下而上」的提案方式。農家子弟與關心農再議題的網路使用者組成討論群─台灣農村陣線,除了分析條文疑義,也舉辦各地的說明會,台灣農村陣線提出其主張,並在四月二十六日晚間到總統府與總統馬英九談《農再》相關問題,馬英九當場指示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找經建會、營建署一起討論、修正內容,並要求一定要在各地舉辦說明會,不應急於通過三讀,五月十二日國民黨針對草案召開黨政平台,根據中央社新聞稿指出,與會者私下表示農委會希望在端午節前通過三讀,農村作家吳音寧也撰文紀錄當天的對談內容與感想

民間媒體要求相關單位加開公聽會,讓整個法案的推動更加透明,並透過辯論的方式就法案內容做討論,二十六日上午十點,由民進黨立委潘孟安主持的《農村再生條例》辯論公聽會在立法院舉行,官方代表有水土保持局、內政部營建署、地政司,民間則有農村陣線黃仁志、溫仲良、蔡培慧、林淑雅、洪輝祥、詹順貴六人代表發言,現場有公民媒體做影音與文字直播。


兩千億是不是真的花在刀口上

農村陣線發言人黃仁志首先詢問水保局「兩千億的規模,資源要怎麼花?」既然政府農村需要再生,條例內容就應該要達到再生的目的,但條例內容著重硬體建設美化,農村的問題與再生的關鍵應是本條例該思考的問題。而《農再》的提出,是否是因為現行體制無法支持農村發展,「過去不能作還是沒有心力想要作?所以才會再提出《農村再生條例》?」黃仁志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執政者是不是想要幫助農民,沒有《農再》,農村就無法做再生的動作嗎?或者《農再》的提出是因為過去農村發展的相關條文並沒有落實?

潘孟安對於農陣提出的疑問,也詢問吳輝龍「兩千億是不是真的花在刀口上?」水土保持局局長吳輝龍對此回應,過去的農村發展相關條例都是在做社區外圍,進入社區的根本沒有,由下而上的方式過去也做得不夠確實,農村再生的關鍵在於人,但對於再生的意象並沒有提出具體說明。


只看到空間規劃,卻沒有對產業與農民的保障

1 美濃農村規劃研究室負責人溫仲良則先就台灣農村陣線的主張提出說明,《農再》的目的是大家都認同的,但條文的規劃動機跟手段到底合不合乎農村再生的要求,是決定再生目的是否能達成的關鍵,在條文中「只看到空間規劃,卻沒有對產業與農民的保障」,全台灣除了大台北地區,有超過七成五的地區農村鄉鎮的人口是負成長,農村慢慢在虛空、人口虛無化,都市人口蔓延,造成都市人漸漸希望住宅郊區化,《農再》面對都市人口蔓延,如何維護農業生產區?擴大鄉村區,是否造成農村景觀更加混亂?以建商邏輯思考,推動集村型農舍,交通區位好的地區自然成為建商目標、受建商青睞,對土地的破壞將隨著這些水泥建築成正比。若依照此邏輯推斷,偏僻的農村將在《農再》講求公共硬體建設的前提下,出現腳踏車道、涼亭,卻不是當地農民最需要的灌溉排水系統,「農村遊樂園化」的景象將成為不被商業所青睞的偏僻農村的未來。

胡慕情在公民提問時提出,台灣地區許多農村沒有灌排分離的設備,如雲林縣台西鄉的農村即是如此,條例內容是否以農民的思維考慮再生,所謂的「富麗建設新農村」是何種樣貌,希望水保局能夠說清楚。

洪輝祥認為,大家唯一的共識是農村凋敝,但條例完全不談農業經濟,農村無灌排分離設備,工業污染造成農產有問題、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卻有一半的耕地在休耕,這些產業問題完全不在條例的討論範圍之內。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二處處長陳濟民表示「為了放更多公共設施,土地整合是必要的」政府希望提供農村更多公共設施,配合整備型計畫,讓生活跟生產作緊密的結合。


農村再生意圖「再生」的是什麼?

條文第三章主要說明土地活化,黃仁志質疑土地活化的目標不是為了農業而是方便土地買賣,為企業大開方便之門?或者是為了農發條例第十八條的內容做解套?黃仁志同時希望農委會與水保局等相關單位能具體說明農村再生的關鍵是什麼?農村再生意圖「再生」的是什麼?

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認為,生活要配合生產,由下而上才能真正對農村有所幫助,在衝擊影響評估尚未出爐,農委會為何認為就必須先作《農再》?台灣農村破敗、土地問題、設備老舊等等急迫性的問題尚未解決,第三章土地活化的迫切性又是指什麼?第三章提到,縣市政府核定之前會先提出農村再生總體計畫,縣市政府還可以再提農村再生建設計畫,林淑雅質疑「請問由下而上的計畫是否能牴觸上述?彼此之間的位階如何?由下而上的方式究竟是什麼?」

農陣同時舉苗栗灣寶里與海寶里為例,近日因為苗栗縣政府欲推動「後龍科技園區計畫」,縣府未徵詢土地可能將被徵收的農民意見,但這兩個地區都是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農民群起抗爭,農委會卻在之前回文表示尊重地方政府決定,是否表示《農再》的土地活化等條例只是為了特定團體大開土地買賣之門。

2
第二場公民提問時,有來自農村的老農民對農村陣線等單位提出質疑,認為這些「知識分子」並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不曾下田耕作,根本不懂農村的現況,不具有立場阻止這個法案通過,造成會場秩序受影響,其後農陣人員上台發言時,重申並非阻止農村發展,也認同《農再》的目的,會提出問題是因為知道立法過程與手段過於粗糙,對土地的影響也不是短效的三五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二處處長陳濟民對此表示,鄉村區擴大也是以現有的鄉村為主,希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目前機制是由農委會跟內政部共同合作執行審查,未來開發許可會作嚴格把關。


已有《區域計畫法》等法,是否產生扞格?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詹順貴則自法律層面提出問題,《農再》真的能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嗎?任何法案的推動應該選擇侵害最小的來作,當損害遠小於所創造的利益時,就表示這樣的政策法案不適合推動,現有的法律都有農地整備的規定,農發第十八條蓋農舍造成新興小型農村社區形成,集村興建農舍獎勵辦法也是為了創造集村,為何這些過去的法案都無法達成目標?是否有做好事前的評估?在《農再》之前,已有其他法案在推動農村發展了,為何相關單位急著要將法案三讀通過?一旦通過,是否將造成更大量的土地被移作他用?而目前已有《區域計畫法》、《國土規劃法》等條文在推動,《農再》通過之後,在執行層面上是否產生扞格?

質疑條文中「依法辦理」指的是依《區域計畫法》或是其他條文的苦勞網徐沛然在會後表示,當天到場的農民,其實就是政府為推動《農再》先在民間找了社區做示範,這也表示「在有《農再》之前就可以做到同樣的效果了,水保局現在要推動《農再》,不是在自打嘴巴嗎?」

會議過程中,水保局的說法讓主持人潘孟安認為是「政令宣導」,多次希望水保局能正面回答問題,不要含糊帶過,水保局長吳輝龍以圖表的方式向與會者說明整個條例的架構與其他相關條文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表示會採納各界意見作法條例修正的參考,但農陣方面仍認為水保局並沒有具體說明政府的立法過程與原則。

此次參與的公民媒體包括台灣農村陣線苦勞網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野草莓電視台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生命力新聞網,同時由公民媒體組成的「三小媒體幹媒體」進行網路直播,並與地方端點結合,讓會議進行的畫面同步以文字及影音的方式呈現。






延伸閱讀

朱淑娟:農村再生條例之於公民參與


都市擴張與農村再生條例


卡關兼撞牆:526立法院農再條例公聽會心得

與地的溫柔互動 農村願景會議

【記者劉瑋婷/宜蘭報導】二○○九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五月二十四日在宜蘭羅東進行為期兩天的會議,先回顧前屆會議內容談論有機驗證與產銷之間的關係,並討論宜蘭的休閒農業發展,二十四日晚間的會議則邀請李寶蓮、王俊秀、王福裕等人討論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第二天會議將重心轉向近來引起各界熱烈討論的農村再生條例。

第一場次主講人綠色陣線協會秘書長吳東傑自有機認證法上路後的發展談起,目前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只有千分之二,有機商店中販賣的商品七成來自國外,在有機認證法正式施行後,是否真能為有機小農在通路、產品認證上帶來保障?生產過程中的嚴謹規範能否確立、以及為什麼要建立有機認證都是政府與民間該思考的,同時也須將氣候條件(如颱風)、土壤列入考量。若與國際上的相同產業做比較,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將溫室栽培也視為有機農業(如德國),國內如果想發展集團小農認證,也可參考歐洲與拉丁美洲的經驗。吳東傑提到,推動有機認證另一個思考的面向是:目前台灣的務農者多半年事較高,若要這些老人家去處理有機認證的文書作業,對他們將造成另一種精神負擔。

同一場次的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和與會者討論城鄉交流的發展,張正揚認為「農民是食物的守護者」,農業其實是創意、意志力發揮到極致達到農民想要「活下去」的目標,農業技術也不僅僅只是一種技能,同時也是我們的文化,但卻不是每個人都以文化的觀念看待。張正揚強調,台灣並沒有農業政策主體性,農民的收入有七至八成都不是來自於務農所得,形成「兼業農」的型態,也使得農民意識難以形塑,「生產者應得的利益應該被保持,農村問題也不應該只是農村居民片面的關心」張正揚點出問題癥結,並直言政策能否形成,端看民間是否給予政府足夠的壓力,對事件是否有足夠的關心,能有與時俱進的知識。

1 晚間的會議以「你農。我農─小農夜未眠」為主題討論台灣的小農生存之道,邀請寶蓮園的阿寶(李寶蓮)、大王菜鋪子負責人大王(王福裕)、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現身說法。阿寶提出以社會多元的角度看農村文化,而文化的定義則是一種生活態度,消費者需要為自己的選擇做思考,思考自己吃的「有沒有品質、有沒有文化」,生產端的農民是否可以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找另類的生活內涵也是一項關鍵因素。小農的價值由生態與人文兩方面做思考,享受耕作中與土地互動快樂,少量多樣的種植維持了耕地的多樣性,雖然在經濟面上的貢獻較低,但卻在生態與人文上支撐了三農的價值,友善的耕作方式維持了人性化和永續化,阿寶同時也提到,近來她與宜蘭地區的小農正在計畫催生「友善耕作小農聯盟」,希望鼓勵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團結小農的力量,實際解決小農共同面對的問題。

大王菜鋪子負責人王福裕則以親身經歷談起,「為什麼我們需要小農?是小農對我們而言很重要,所以我們需要他,他們讓植物自然生長,有機小農代表的是給我們健康,我們需要健康。」大王在一開場便提出這樣的觀點,認為有機小農代表的是一種可信任,是友善環境,但政策卻傾向大農,使得小農走向邊緣,小農還須面臨無力負擔認證費用、找不到通路的困境,但小農對環境的友善不僅僅是對土地,更帶著消費者接觸土地,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藩籬消除,重新建立起互信,並且讓土地被善待,讓孩童親近土地,生態回歸之後,成為孩子的遊戲場,進一步讓下一代愛上鄉村,準備為土地發聲。「讓大農支持小農,穩定消費的力量」,王福裕提出用外地支持本地,穩定食材供應,同時鼓勵在地農人多樣耕種,支持在地生產,從外地到在地,創造在地化的可能性。

第二天的會議著重討論農村再生條例的相關問題,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在引言時說明了目前法案的進度與民間音量的看法,其後由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宜蘭縣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銀河、仰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林奠鴻帶來宜蘭大進社區的發展作為案例,藉以說明台灣社區營造目前的發展與實際情況。

2
第六場次則將觀點拉到青年返鄉與城鄉交流的層次討論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村願景的發展,與談人包含穀東俱樂部管理人賴青松、吳東傑、宜蘭縣五結鄉的蘭花農戶林立偉、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賴青松在分享穀東俱樂部的成立發想與目前發展時提到「有機產業跟有機農業最大的問題是產銷兩端的不信任問題,如何找回農夫跟都市人的信任感、產銷之間的信任感,農夫才能因此有起碼的尊嚴」,當產銷距離拉近之後,自己成為生產的主人後,心才能到位。

林立偉則是以從都市返鄉的青年創業作為立論點,他認為農業是需要高度專業,才能在這個產業做出產品區隔,若想轉行務農,必須先思考如何與其他人有所區隔,「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會嘗試一些新的包裝,為自己的產品作加值,會行銷,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包裝,但這是很大的危機」林立偉點出一般人的盲點,雖然行銷包裝是個不容否定好手段,「但必須以專業的方式提升品質,咖有底啦!」,同時針對青年回鄉,林立偉認為「找到一群人回來很容易,但要每個人都人存活是很大的困難」,青年回鄉的人口多,勢必必須再開發土地,就經濟上的考量,林立偉說:「許多回來從事生產的年輕人回鄉多數都會貸款,青年創業貸款有緩繳本金,第三年開始要還本金就還不出來了,拿現金返鄉就算了,但若要回家賣屋賣地,就要好好思考」。

兩天的會議中,將台灣農業的現況與未來做出分析與討論,無論是文化層面或是生態、經濟層面,各界人士都提出因應之道與思維模式,王俊秀提出「台灣不缺丈夫,台灣缺農夫」的語句讓現場的人會心一笑,卻在幽默的背後讓與會者開始思考台灣農業的未來以及困境。


延伸閱讀

2008前瞻:都市社會新課題 有機小農進行曲

羅東社區大學

2009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議程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星心學苑 指引孩子的北極星

%E6%98%9F%E5%BF%83%E5%AD%B8%E8%8B%91 【記者梁珮綺/台北報導】小宸(化名)的臉頰跟蘋果一樣紅通通的,十分可愛,自小父母離異,所以和媽媽、哥哥住在一起。由於小宸的媽媽忙於工作沒時間照顧他,因此小宸成為星心學苑課輔班的一員。而每天晚上留在課輔班吃飯時,都會特地多包一份藏在圓滾滾的肚子裡,「我要保溫帶回家給媽媽吃。」稚嫩的聲音透著孝順,令人感動萬分。

星心學苑課輔班今年二月由中華青少年純潔協會成立,目前在台北市螢橋國小、台北縣淡水鎮鄧公國小、桃園楊梅鎮高榮國小、台中縣中華國小、東平國小等五個國小舉辦,主要針對低收入戶、單親家庭、失親(孤兒)、隔代教養的小朋友做課後輔導,在每個星期一到星期五放學後到晚上八點,安排兩個專職教師和四到五個志工教導小朋友做功課和創意課程。

創意課程每天都不同,有美勞、讀經、打坐、武術和品格教育,並且會在學期末辦一個成果發表會,讓小朋友發表一學期中的學習成果。除此之外,也會在學期中辦理一次校外教學,帶領小朋友到志工們的大學參觀,同時也藉此教導小朋友「珍惜」的觀念,告訴孩子要好好珍惜在課輔班的日子,也向志工看齊,好好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中華青少年純潔運動協會課輔部主任林淑娟說:「告訴小朋友志工哥哥姊姊們不是平白無故幫助你們,要他們懂得感謝。」

課輔班維持小班制,學生人數維持在十五人左右,不超過二十人,並且只收中高年級。林淑娟說:「因為一二年級要留到八點我覺得太晚了。」而課輔班的小朋友也大多缺乏照顧,大部分小朋友的父母幾乎漠不關心,還有小朋友已經和中學生混起幫派。

但是小朋友的本質還是善良的,課輔班雖然才辦了短短的一個多月,效果已經顯現。林淑娟笑著說:「第一週整個效果就很明顯,孩子整個常規啊,各方面都進步很多,功課也都有完成。」只是,也是有孩子不習慣,依舊喜歡翹家翹課出去玩。林淑娟惋惜的表示,「只是覺得很遺憾,我們有心想幫忙,但是孩子配合度不高,家長配合度也不高。」

「雖然他們家庭有缺陷,反而因為這樣更需要我們去幫忙。」在星心學苑當課輔志工的蔡佳妤笑容靦腆,但是眼神很堅定,「聽主任講完他們背景之後,我們覺得使命更重大,自己是用另外一種心態去看他們。」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第一次當課輔志工,所以蔡佳妤覺得心理壓力很大,「小朋友明明就會寫,卻硬要我去幫他寫,講話也都不太聽,就會覺得很挫折。」有一次,蔡佳妤帶了巧克力要激勵小朋友寫功課,卻發現所帶的巧克力不夠,導致兩個小朋友為了誰才能夠吃到巧克力而吵架。當下,蔡佳妤頓覺手足無措,只能隨意安撫孩子。有了這次經驗,蔡佳妤知道,雖然「巧克力」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也要注意這樣的方式適不適合。

慢慢的,五個星期下來,蔡佳妤已經能和小朋友相處融洽,養成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一開始覺得他們在講廢話,不想聽。後來會學著去聽他們講每件事,他們也會覺得你願意聽,你是一個可以當朋友的人。」同時,蔡佳妤也懂得感恩,她笑著說:「雖然說是我們要付出,可是其實是他們在教我們學很多東西。在很多事情方面會覺得知足感恩,要珍惜很多自己身邊的一切。」


延伸閱讀

中華青少年純潔協會星心學苑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他截肢七次 卻不向命運屈服

%E6%9C%AA%E5%91%BD%E5%90%8D 【記者李宣/台北報導】「我哥要我回家吃年夜飯,可是我不能」蔡榮釗落寞的說。八年前,除夕夜的晚上,蔡榮釗已經連續開了來回台北高雄,長達二十九天沒有休假的長途巴士,就在大家團圓的夜裡,他過度疲累,造成嚴重車禍,緊急搶救的結果,他失去了他的雙腿。

就像是遭逢了詛咒一般,蔡榮釗的大哥與三哥也在他出車禍後,相繼的過世,留下年邁的老母親,與失去雙腿的蔡榮釗。蔡榮釗在車禍前已經與前妻離婚,留下一個兒子。目前他開計程車賺取生活費,因為靠著重殘補助以及低收入戶補助金只足夠負擔他與母親的基本生活費用,但仍無法負荷他自己的醫藥費與兒子的學費。

由於天天都要開計程車賺錢的蔡榮釗,沒有辦法在截肢後好好的復健、治療,導致他的腿截肢了七次之多,手術的費用龐大,迫使蔡榮釗要向私人貸款公司借錢還清醫藥費,所以經常不眠不休的開計程車載客,想要快點還清債務。

即使想要努力的賺錢,蔡榮釗的生意卻沒有其他司機那樣的順利,因為常常遇到坐「霸王車」的客人,「就算他下車跑了,我也沒有腳可以去追他回來」蔡榮釗苦笑的說;或是客人上車後發現他沒有了雙腳,便會拒絕搭乘他的車子,下車離去。

有好心人在部落格貼上蔡榮釗的故事,使得他接受了幾家媒體的採訪,上了電視後的蔡榮釗,生活並沒有比以前更好過。「大家都以為我紅了,得到了很多的捐款補助,其實日子照樣的難過」蔡榮釗說,採訪以及拍攝往往都要花上一天的時間,這讓蔡榮釗少賺了許多錢,「我不好意思拒絕記者,要我鼓勵其他重殘的朋友建立信心」蔡榮釗露出單純的笑容。

雙腿截肢了七次,現在蔡榮釗只剩大腿骨與尾椎支撐著他的上半身,訪談過程中,他數度用雙手架起上半身懸空著,留著汗,已經沒有多餘的肌肉支撐他的重量。「就像是三根針隨時插在我身上一樣」蔡榮釗說,他出生時,先天就少了一顆腎臟,所以蔡榮釗從來不吃止痛藥,只有喝冰水麻痺自己,「雖然我不能吃藥,但是跟客人聊天是我最好的止痛藥」蔡榮釗又露出了笑容的說。

現年五十四歲的蔡榮釗與八十歲高齡的母親相依為命,而十七歲的兒子國中畢業之後,在台中打臨工貼補家計。蔡榮釗時常不捨已經八十歲的媽媽,每天都要在他下班的時候,吃力的抬著輪椅,等待蔡榮釗從車上下來。「有一次我眼睜睜的看著我媽從我眼前摔倒,我卻無能為力拉她一把」蔡榮釗紅了眼眶的說,他與母親一直靠著精神上的扶持走到了現在,「要是我媽倒了,我也會跟著倒了」蔡榮釗說。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台北縣殘障福利服務協會

身心障礙服務資訊網

社會福利資訊知多少?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冒險治療 中輟生的另類療方

【記者黃明正導覽】在台灣,說到比較另類的治療方式,許多人心裡或許會想到藝術類治療。例如繪畫治療、音樂治療、創作治療,但你也許沒聽過帶領中輟生上山下海,藉著旅途中的種種磨練讓他們成長的「冒險治療」。

冒險治療一開始是在美國發展的,是屬於「荒野治療」的其中一種,只是冒險治療更強調從事高冒險的運動,例如攀岩、溯溪、登山等等。

另外,學員間的互助也有助於其心靈的成長,由於參與的過程之中除了舊有的成員之外,也會不定時加入新的成員,舊的成員也會去幫助新的成員適應,也會彼此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都市人基金會執行長王克威也是參加過國外的荒野治療營隊之後,想要把這個方法引進台灣,並加以改成適合台灣中輟生參加的形式。冒險治療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休閒、教育、發展及治療,這裏提到的冒險比較是偏向戶外的冒險活動。冒險教育則是在休閒之餘再加上教育的意義,如登山的過程中學到愛護大自然、尊重生命。其中冒險體驗只是過程,重點是透過冒險體驗帶來輔導諮商的契機,希望可以對學員有些實際的幫助,特別是針對一些行為偏差或中輟邊緣的高關懷青少年。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運用「做中學」的理念,致力於將生活中得到的經驗與自己的體驗相結合,再透過內省產生新的經驗,並能將其遷移至生活上,進而內化在生命中的學習過程。在謝智謀老師的帶領之下,台灣已經發展了幾個年頭了。相關的活動也已經辦了許多梯次。但礙於法令限制,一但用及「治療」字眼,牽涉到的醫病關係過於複雜,台灣目前也沒有相關法令規範或幫助冒險治療的發展。

正因如此,台灣目前尚未有以「冒險治療」或是「荒野治療」的相關療程。但目前有許多相關單位正為其努力。其中的王克威更是舉辦了全台首創,為期廿八天的共生營。帶領學員經過溯溪、跑步、野外求生等訓練,最後學員一同登上南湖大山為共生營畫下可歌可泣的句點。

美國花了三十餘年才走到目前這個階段,台灣可以拿他們摸索的經驗少走一些冤枉路,讓冒險治療在台灣能夠發展地完備,讓許多人(除了高關懷青少年外,還有許多藥物無法醫治的病患)可以透過這種治療模式被恢復。因此王克威建議要盡速成立一個對話的平台,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只是一個雛型,但還必須廣納各方學者與業者(專家)的意見,才可以讓台灣的特殊青少年享有更完整、更正向的人生。


延伸閱讀

共生營照片

王克威部落格

謝智謀部落格

「農村再生條例」辯論 網路直播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量產手工藝品 廣推原民藝術

%E7%91%AA%E6%8B%89%E6%96%AF 【記者梁家寧/台北報導】淡水老街上的「瑪拉斯原住民藝品店」,是由布農族的謝文明所開設。今年四十五歲的他,在短短十年間就開了八間分店。這樣驚人的成績,卻都是靠謝文明「自修」而來的。

從小在山上長大的謝文明,高中到平地就讀陸軍官校,就這樣一路依著軍校體制念上去,一直到三十三歲才退休。「剛退休那時候,對什麼都不了解,就什麼都想了解。」謝文明說,那時候他去大學聽了很多課程,有管理課程、行銷課程、卡內基課程,也不是因為興趣,就只是什麼都想去聽看看。

剛好謝文明有個朋友在做飾品,於是跟著朋友到處跑,學習設櫃、盤點、鋪點,連發DM都是一門必須學習的技術。朋友的老闆對謝文明非常賞識,也將自己的經營技巧不吝嗇的傳授給他。

有了開店的知識,也有開店的技術之後,謝文明便靠著自己的力量開了第一家原住民藝品店,當他拿到第一件原住民的手工藝品時,心裡的感覺是「很大件、很貴、不符合社會需求」,於是他開始著手將產品生活化、量化。

謝文明請來一批設計師,設計一系列與原住民有關的圖騰,並將這些圖騰建立成一個資料庫。他將這些圖騰加在生活用品中,並將加了圖騰的生活用品大量複製生產,再放入各個通路銷售。

這樣商業化的做法使得謝文明飽受批評,他說,他放在屏東九族文化村販賣的商品,就因包裝過於精美而被政府單位認為「不夠原味」,謝文明立刻將包裝好的整批產品去除所有外在包裝。

%E6%9D%AF%E6%9D%AF
「有人批評,我不會去跟他們吵,因為我以前也會那樣說。」謝文明說,以前他也曾堅持那樣的「原味」,但是商品趨勢已改變得講求包裝和精緻,難道大家都沒有發現嗎?為什麼原住民藝品還要走回頭路,堅持不包裝?

「政府輔導做傳統是對的,不要忘本是好的,但是也要懂得改良。」謝文明說,這就跟原住民的竹筒飯是一樣的道理。現在改良過的竹筒飯就跟肉粽一樣什麼都有,但傳統的原味竹筒飯真的只有竹筒跟飯,是沒有味道的,連他自己都不愛。

謝文明認為,要傳統還是要改良,這種事情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要懂得跟上市場。很少的消費者會為蒐集而買東西,因此商品要符合有實用性的生活用品,才能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現在有很多的原住民工作室竄起,但是找不到方向,很快就落下,落下後夢想就被消滅了。」謝文明說,堅持自己的路線是好的,但是起碼要能夠維持生活。每當有原住民藝品的園遊會,工作室攤位的藝品銷量多半不盡理想,而他的商品卻銷售一空。

「現在有很多的原住民工作室竄起,但是找不到方向,很快就落下,落下後夢想就被消滅了。」謝文明說,堅持自己的路線是好的,但是起碼要能夠維持生活。每當有原住民藝品的園遊會,工作室攤位的藝品銷量多半不盡理想,而他的商品卻銷售一空。

謝文明說,國外的少數民族也是將自己的文化元素加在生活化的產品上,但這需要政府的補助,否則也是吃不了飯。「政府的支援是很有限的,當資源來的時候要好好把握。」要先了解大環境,再回到原點去做,才是挽救原住民產業的最佳方法。


延伸閱讀

台灣瑪拉斯原住民藝品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卡內基訓練課程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黃毛鴨頭下田去 阿強有鴨米

【記者劉瑋婷/桃園報導】一九七六年出生的邱垂強,父親是傳統廟宇建築的師傅,對父親而言,農業是祖先所留下來的財產,身為後代子孫,必須有責任與義務去延續它,邱垂強說「我爸常說,祖先的事業到我這一代我還有繼續作喔,再來就是你們的事了。」

在桃園龍潭三坑地區,處處可見綠油油的稻田,農人的身影穿梭在田埂間,在藍天與青山的環繞下,農人、田地與不遠處的中山科學研究院形成強烈的對比。

邱垂強原本在基隆從事釣具行的工作,後來因為附近的開發,間接影響釣具行運作,釣具行結束後,進入中科院擔任約聘人員,離開中科院後,他與擅長農機的弟弟合作,與弟弟一同分擔農事。

過去的傳統農業,並不是使用農藥殺死害蟲,而是將鴨子趕進稻田中,利用鴨子活潑好動的特性,讓牠們穿梭其中啄食害蟲,而鴨蹼在田水間划動也可以增加含氧量。邱垂強的「有鴨米」就是將這個傳統的耕作方式重新帶進現代農業,不灑藥、不以科學方式撲殺福壽螺,他將「合鴨」(家鴨與野鴨基因合成)飼養在稻田邊,並在鴨舍與稻田間以塑膠網圍起籬笆,而這群「黃毛鴨頭」們便可進入稻田,在穿梭到田間將福壽螺與害蟲啄食乾淨。

談到鄰居們如何看他對稻田的管理方式,阿強直接以台語回答「肖仔!他們會笑啊,還會說,阿強啊,我今天幫你抓了幾隻鴨子回去」,去年,他將五十隻小鴨養在另一處鴨舍,卻全被野狗吃掉,鄰居的不看好、野狗的肆虐,並沒有讓他改變初衷,今年開始,阿強將有鴨米的範圍縮小,圍起全長大約300公尺的稻田,繼續栽培有鴨米。

網路農夫市集──339農家市集提供小農網路銷售平台,阿強的有鴨米在「339農家市集」中也獲得好評,消費者的回應對他而言是最直接的鼓勵,雖然無法大量的生產,但卻經營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也讓自己的堅持與信念在土地上得到實現。

●鴨鴨上工去



延伸閱讀

阿強的有鴨米農場

339農家市集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合鴨米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台大女研社 尋找男定位

9 【記者曾仲葳/台北報導】「其實近年來,台大女研社已經逐漸將焦點放在性別平權的議題上,真正關於女性權益的議題,幾乎已經沒什麼人在談了。」台大女性研究社的社長柏豪說,現在的台大女研社,組成份子已經從以往的女性為主,變成男女比例各佔一半。女性爭取平等權益的聲音,逐漸轉型偏向性別研究。

從來不避諱談及自己身為同志的身分,柏豪說,女研社在兩年前有了第一任的男性社長,傳到他已經是第三個男性社長了。女研社現在的組成份子大致可以分為男同性戀、女同性戀、異性戀以及雙性戀這四個部份,他們要求的已經不再是以往的兩性平等,而是希望能漸漸導向性別平權的部份。

台大女研社在一九八八年成立,是全台灣第一個成立女性研究社團的大學,當時成立的背景是因為解嚴之後,一群台大的女學生,認為校方的政策對女性不公,進而成立女研社,希望能改變被打壓的現狀。

「女這個字,就來自於象形文,是一個人坐著的姿勢。女這個字也通”汝”字,也就是我的意思。別人看女字,有一種屈居在別人之下的意思。」柏豪認為,台灣女性的權益,在制度上來說確實是有很大的改革,但是以文化風貌來說,卻是非常緩慢的。

在一九九○年代之後,台灣各大學的女性社團蓬勃發展,包含北大、政大等都有成立,然後近年來,女性社團逐漸沒落,柏豪說,由於女性社團與同志社團的組成份子,有部分的重疊,再加上各大學女性學程的比例增加,被打壓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少。就他所知的情況,台灣目前大學裡的女性社團只剩下台大女研社還算運作的比較活躍了。

雖然社團的運作宗旨已經和從前不同,但是女研社並不算更名。柏豪說,其實他們內部也為此開過幾次會,但是最後的結果都是希望維持原本的名字,「畢竟女研社是一個歷史的象徵,它見證了台灣早期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它也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記憶,所以目前並不會打算改名。」

儘管社團宗旨已經有所改變,但是曾經擁有過的經驗不會消失。在三月九號的時候台大女研社在西藏圖博婦女聯合會(TWA)這次造訪台灣行程中,和TWA進行了一場婦女運動的交流,以台灣的婦女運動來和圖博的婦女運動相互砥礪。圖博婦女會的理事長慈仁(B.Tsering Yeshi)認為,西藏在制度上是對女性不公的,但是西藏當地婦女的的感受卻不強烈,在西藏,儘管是女性的寺廟,卻只能擁有男性的住持,圖博希望能在法律上有實質的改變,讓女性也能參政、也能擁有女性的住持。


延伸閱讀

台大女研社

台灣圖博之友會

台灣婦女運動發展史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布」只是創意 也拼出幸福

091 【記者黃莙雯/台北報導】彭淑雯約十五、六坪大的拼布工作室,擺滿了各式各樣她與學生的作品,如手提包包、布娃娃、布畫等。這間小小工作室不但開啟了彭淑雯的創作夢想也讓許多喜歡手工創作的婦女找到生活的樂趣。

十五年前,彭淑雯在無心之中翻閱了日本雜誌,一眼就深深迷上了手工拼布。彭淑雯說,因為當時台灣資訊還沒有那麼流通,不像現在網路資源如此發達,手工拼布相當少見,拼布創作讓她覺得十分新奇、特別。所以在同學的介紹之下,彭淑雯就開始跟著拼布老師學習。

因剛結婚的關係,彭淑雯辭了原本的文書處理工作,跟著先生搬到林口,對這新環境感到陌生的她,因為接觸了拼布創作,讓她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拼布最吸引她的地方,是創作的獨特性,彭淑雯說:「同一塊布料,在不同人手裡,會製作出完全不同的東西」。

很多人都認為拼布是很多塊布拼湊再一起才叫做「拼布」,但其實一件作品,從頭到尾只用一塊布創作,但用不同的組合方式拼湊在一起,也可稱做「拼布」。拼布可做成的東西十分多樣,概括能用布所製成的東西都可成為拼布作品,大至棉被,小至鈕扣都可以用拼布做成。

彭淑雯表示,拼布創作特別的地方是能「物盡其用」,一種布料就算剩下一小塊,但永遠不用怕用不到,因為當你之後再製作其他東西時,這一塊布一定會再被拿出來使用。這和外面大量生產包包的工廠,最大差別就在這裡,拼布創作沒有所謂的「剩布」,甚至小到一公分的碎布都是材料。

%E6%8B%BC%E5%B8%83
「拼布創作需要很有耐心,而且是相當靜態的手藝」,彭淑雯表示,有很多學生一學會拼布就相當有興趣,一件作品會很想馬上完成它,甚至會忘記睡覺時間。

還有一位學生,因為學習拼布,拉近了夫妻間的距離。平常老公一回到家會嫌她太愛說話,但學了拼布、迷上拼布之後,情況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她先生回到家發現她變的靜靜的,只專注在拼布上,她先生反而不習慣太太不理她而主動找她聊天,兩人感情還因此變更好呢!

彭淑雯說,雖然現在雜誌上可以時常看到拼布的東西,但沒有有效的資料庫、專家、書籍可以參考或詢問,所以主要的創作還是需要靠自己慢慢揣摩。

問到彭淑雯是否有最滿意的作品時,她笑著說,還沒有做出最滿意的作品。今年她將第一次參加韓國舉辦的拼布展覽,把她練習拼布十五年的歷練、精華,發表出來。


延伸閱讀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台北的潛意識 四四南村

%EF%BC%93 【記者吳品儀/台北報導】四四南村,現在的信義公民會館,存在於極度繁華鬧區裡,卻維持著古早樸實的美感。多數人在經過時不一定能發現它,但它卻是台北市第一個眷村,也是台灣第一個眷村古蹟。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阿,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站在現在的四四南村展示區外,就可以看到《余光中 鄉愁》此詩高掛在館牆上,再往前走入館內,會發現悠悠的音樂隨著腳步越走越近,濃濃的思鄉之情也越來越深。

民國三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灣,將現在台北市的信義區合併成四四兵工廠。而整個四四眷村在當時分為東村、西村與南村,按軍隊中的身份地位分區暫住,而住在南村的就屬平民百姓的技工,也因此四四南村的格局最具難民社區的特色。

%EF%BC%92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當時政府的宣傳口號,怎知這一待,就是好幾個年頭沒有回家,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陳老伯伯緩緩的說著。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年底,因大陸共產黨叛亂,陳伯伯於是隨著兵工廠及眷屬搭船上岸遷至台北,當時稱作庫房之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之地,以布幔為隔間開始生活。「來台時抱著客居的心態,所以那時候大都能遷就惡劣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條件,但是沒想到隨著政府的丕變,反攻大陸的時間改為遙遙無期的等待,而我這一待,就是五、六十年。」

陳伯伯表示,當時在工廠做工,風險很大,但是那時隨政府來台的技工除了做工外,什麼技能都不會,背負著養家活口的壓力,只能繼續苦幹下去。「你看,我年輕就在兵工廠工作,沒能出去學些什麼,常常錢賺不夠還要去做第二份粗活來糊口…...」陳伯伯攤開充滿亂痕的手掌繼續說,後來因為體力不甚負荷才離開工廠到眷舍後院做木工傢具,除了他以外,絕大多數的第一代技工也在這裡不是做一輩子的工、就是幫忙找粗活做。回想起工作情況,陳伯伯表示,當時有因為裝填火藥等危險工作喪失性命的已不計其數,而直到台灣經濟發展改建後,這些還留下來的技工才遷出停止勞動。

133-2「當時生活真的很難過,母親會從軍人丟到豬眷的桶子裡,慢慢的用白天已經做粗工的手,把稀爛的剩菜撥開,挑起中間還可以帶走回家重新燉煮的白米,來養我們這些孩子……」身為眷村第二代的盧乃樹女士回想起兒時生活,她說到,當時我們已經沒有那麼執著於返鄉,而是漸漸的把這裡當成我們的家,在這裡 逐漸發展出我們的生活型態。

盧女士表示,長大嫁人後曾經追根返鄉過,但是到了大陸,那古早房子的主人也已經不是我們,要人家退還也不是,要住在那也不是,後來想想,在那裡長大就把那裡當成故鄉,所以四四南村這一帶就是我的故鄉。「我會每週來做一次義工,縱使現在整個環境改變了,看著留下的建築物也依舊能讓我想起以前的情景。」

直到一九九九年,隨著信義計畫區的土地開發與眷村改建政策,全體居民逐步遷出四四南村,也藉由文化界人士的大力鼓吹,二○○一年三月,經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勘查後,將四四南村正式列為「歷史建築物」,並於二○○三年十月廿五日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新風貌展現,其中四棟建物被保存下來後,分別架設為特展館、眷村展示館、展演館及社區館,除了保存四四南村的眷村文物及特色外,也供團體或者藝術家在此地租界展覽,達到古蹟新用的功能;而在建築物外頭,則有四四廣場及文化公園作為延伸,讓四四南村在極度繁華的現代中,保存了古樸的記憶與美感。


延伸閱讀

四四南村

城市旅行

公民會館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特教課程多 準老師不喊苦

Untitled 【記者馬伊瑩/台北報導】社會要教育出優良的下一代,需要更多優質的教師,以致培訓教師成為教育最重要的一步,尤其在特殊教育方面,需要比一般的教育再提升一級。專門培訓未來教師的大學,裡面提供的培訓課程,將會影響教師們在教學上的成效及對學生們的影響。

王菁是香港教育學院裡修讀幼兒特殊教育課程的學員之一,再過幾個月即將成為正式教師,她表示其修讀的課程內的宗旨是訓練學員成為專業學前教育工作者,並培養其獨立學習能力,著重強化學員的專業操守,以薪火相傳,推動業界的專業進度,此外重點培訓學員抽象思維和反省能力,以促進學員在專業及學術上的自我提升。

當中的特殊教育課程理論與應用、幼兒研究方法、幼兒教育教學設計與實踐,另有一特殊教育概論課程,內容是說明現今患有特殊問題的小朋友,例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語言障礙等等,解釋此類的病徵及改善問題的方法。 另外學校希望學員未來能從不同的層面去發展教育和管理的知識,所以課程內也有教育機構管理、行政管理與評估等課程。王菁說:「學校希望我們未來能成為一個專業的幼兒老師,能尊重幼兒的個別發展,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使幼兒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由於在課堂上都是學習一些特殊教育理論、分析當代學前教育的部份,所以較能體驗到教學上的困難,然而重點便在於實習內容上。王菁說明實習是讓每個學員都被分派到各地特殊幼稚園,在過程中擔當助教的身份,不止需要學會與小孩溝通,懂得跟他們的家長有所互動和溝通也是一門課程。「舉例來說,一名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家長常跟老師抱怨,她在家裡管治不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特殊問題也造成了她婚姻上的裂痕,希望我能給些建議,無奈我只是個實習生,所以暫不能單獨處理,需要其他老師共同協助。」

經驗不足的她遇到這些事情,使她有感在教學上需更加努力,針對每個孩子的問題,作更深入的了解。然而,面對特殊學生,她說:「並不如想像中的輕鬆,他們需要老師不斷地重覆著一句指令,才會懂得去做,比一般的孩子更需有很好的耐性。」過程雖然比她想像的辛苦,但她認為在當中所體驗到的教學經驗,能充分應用於將來實際的工作環境上,例如教學技巧、課室管理等,比在課堂上光聽理論來得更實在。

學校所教授的是為他們更加認識將來面對的學生而打好基礎,了解幼兒發展過程,得知他們患上特殊問題的成因,才能對症下藥,這就是普通人不能成為教師的原因。此外教育學院的師資培訓良好,資源、教材及其他配套均很充足,他們會舉辦面試講座和模擬面試講座,幫助她們提高面試技巧,「我們甚至有教學團去北京體驗,了解及參觀當地特教幼稚園,有助了解香港以外的幼兒教育教學,增加個人的教學經驗。」


延伸閱讀

香港特殊教育學校概覽

流學校與特殊學校學生聯誼

長籌百萬助聘請教師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寄養家庭 流露溫馨母子情

%E6%9C%AA%E5%91%BD%E5%90%8D+-1 【記者黃明正/板橋報導】小宇(化名)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因為在路上流浪被發現,在經過診斷之後發現他有輕微智能障礙。經台北縣家庭扶助中心安置到寄養家庭之後,在寄養家庭的邱媽媽照顧之下,現在已經是個高職一年級的學生了。

邱媽媽的年紀已經可以當阿嬤了,卻還是想要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像小宇這樣的小孩子。當初邱媽媽讓小宇寄養時,自己也已經有小孩了,所以在照顧小孩子方面就比較有經驗。

邱媽媽知道小宇已經小五了卻不認得幾個字,便耐心的每天教他抄寫注音符號,持續了將近半年,現在有智能障礙的小宇已經可以寫出一篇通暢易理解的作文了。

台北縣家扶中心社工員游力竹表示,寄養家庭的有資格上的限制,諸如結婚需超過兩年、育有自己的子女、家庭收入穩固等等,都是為了給寄養的兒童有比原生家庭良好的生活環境。除了兒童的寄養服務之外,家扶中心也有中輟少年的安置服務以及日常兒童托育服務。

社會上還有許多像小宇這樣因為本身的原生家庭遭逢變故,例如父母失業、重病、死亡或是小孩受到虐待,這些小孩都需要寄養家庭的幫助。

通常待在寄養家庭時間為二到三年,待原生家庭重建之後小孩就要回到自己原來的家庭。但若是原生家庭無法重建,這些小孩子就會被扶養到十八歲成年,經由家扶中心輔導就業並培養往後謀生的技能。

社工員游力竹回憶說,小宇在寄養家庭時也因為正值青少年的叛逆期,有時對邱媽媽的叮嚀會感到不耐煩,會有不想理會邱媽媽,或是下課在外面閒晃甚至晚歸的情況發生。遇到這種問題,邱媽媽就會讓小宇先冷靜下來,等到他情緒平穩了之後,才會跟他解釋情況。冷靜之後的小宇這時也比較可以體會邱媽媽的用心,也會跟邱媽媽道歉。

還有一次,游力竹說因為小宇因為遭遇法律上的問題,這對小宇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此在半夜大家都入睡之後偷偷地離家出走,因為小宇有智能障礙,邱媽媽很緊張小宇認不得回家的路,便著急的在小宇可能會去的地方找,小宇離家出走的這兩天下來邱媽媽削瘦不少。等到小宇自己回到寄養家庭之後,他也跟邱媽媽說了對不起,並保證以後不會在這樣做了。

游力竹還提到,在寄養小孩最後要回到原生家庭時,因為已經跟寄養家庭產生情感了,所以要分開也是很難過。「我覺得這真的是人之間情感的交流。」


延伸閱讀

台灣家扶基金會

什麼是寄養家庭

加入寄養家庭

逗「陣」文化 數位典藏宋江陣

Tagged 【記者陳琬婷/台北報導】一打開宋江陣數位文化村的首頁,立刻就被傳統味十足的宋江鼓聲吸引,「人文藝陣‧常民華采--宋江陣數位文化村」數位典藏計畫的助理蕭雅文表示,那是行陣開始的鼓聲,陣裡面所有人都是依照宋江鼓的鼓聲來行動,「宋江鼓是宋江陣的靈魂。」

那什麼是宋江陣?此計畫的主持人謝顒承解釋,從前各村莊間會械鬥,村民便組成自衛隊,練一些陣式、陣頭,以抵抗外來侵略。不同村落有不同陣頭,例如金獅陣、白鶴陣、宋江陣,大家統一叫宋江陣。現在宋江陣已經從地方自衛,慢慢轉變成民間信仰的重要活動之一,台灣南部的廟會還是可以看到宋江陣出來踩大街,趕跑邪惡與疾病。

在數位典藏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謝顒承表示,要去找那些文物的來源,有點難度。再加上這些文物的擁有者、保存者通常把它們視為「寶藏」,因此就只能一直跟他們溝通、說服他們釋放這些文物來做數位化。另外,當要將那些文物內容開發成商品的時候,需要跟文物提供者取得商業授權也會有困難,因為牽扯到金錢的部份就會比較麻煩。

將宋江陣文化數位典藏最大的好處,謝顒承說,可以永久保存這些即將流失的文物,然後公開展示,接下來提供教育學習,例如做成鄉土教材,讓小朋友了解從前社會的種種。最後,如果可以,再利用這些數位內容做商業加值,包括電子書教科書、拍成影片動畫、或做成商品,例如握把是宋江陣兵器造型的宋江咖啡杯。

在宋江陣數位文化村網站中,展示許多珍貴的內容,例如有第十屆薪傳獎得主何國昭師傅為大家解說宋江陣的相關文史。還有九十歲的郭拔老爺爺跳宋江陣的影片,蕭雅文笑說,「他幫我們打個約莫十來秒,我們就趕快把他扶到旁邊休息,因為我們實在是太害怕他就暈倒了。」她表示,他是「全台灣跳宋江陣跳最好的耆老」。

網站中也有展示具紀念性的宋江陣道具、兵器與樂器。其中白鶴陣領陣的道具「白鶴仙師」是由何國昭師傅收藏的,蕭雅文說,它特別之處在於,它有去廟裡開光點眼,上面有貼符,是經「神示」過的,十分稀有。除此之外,網站中還有宋江陣表演的影音與照片。

另一項特別的文物,謝顒承表示,是臉譜的部份。因為是出自於民間,所以畫的不會太精細,看起來像小孩子畫的,但還是有意義在。現在他們上陣前,還是會照著那些臉譜畫。蕭雅文說,那些臉譜是非常傳統、快要失傳的,當初溝通了很久,才讓提供者願意貢獻出來數位化。

提到未來期望,謝顒承說,當時因為經費與時間的關係,主要是針對高雄縣溝坪國小典藏的文物數位化,沒有把整個台灣的宋江陣、或地方陣頭都紀錄下來。所以若有機會還是希望可以把相關文物收集更完整,數位典藏更完整,開發更多加值應用的商品,讓民眾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宋江陣的文化。

雖然此數位典藏計畫已經結束,但民眾仍然可以上宋江陣數位文化村的網站,直接瀏覽、觀賞這些典藏的文物。




延伸閱讀

宋江陣數位文化村

雄縣溝坪國小宋江陣

高雄縣內門國中介紹宋江陣網頁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囧不列娑!」 柬不斷的笑與淚

4 【記者杜宇雯/桃園報導】「雖然柬埔寨的物資沒有這麼充裕,可是他們依然很快樂。我們憑什麼說『他們很貧窮』我們需要去幫助他們?『他們很貧窮』是我們去界定的,『他們需要幫助』也是我們去界定的,為什麼一定要拿物資充不充裕來當作一個衡定的標準?」中原大學商設系胡鳳顯說。

「囧不列娑!」是中原大學志工們學會的第一句柬埔寨語「你好嗎?」今年寒假,由中原大學商設系、資管系及心理系等十一位學生所組成的柬埔寨國際志工,將在台灣募集的愛心物資送到柬埔寨,並展開了十三天的服務活動。



中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與柬埔寨當地推廣教育及鄉村發展組織KAKO合作,經由聯繫溝通,志工們配合KAKO的需求自己設計教學方案,以及學習簡單的柬埔寨日常用語。透過這次的服務活動除了培訓當地教師的資訊教育,也希望提高當地的圖書館使用率,讓許多失學的孩子到這裡來學習並習慣圖書館的環境。


柬不斷的互動與感動

柬埔寨鄉村的圖書館是用竹子和茅草所搭成,識字班的教室裡,小朋友們專心的用做戲偶剩餘的碎布畫水彩,但簡陋的教室外面,因為人數限制,有些小朋友無法參與其中,只能在教室外觀看。但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卻把她的碎布及畫筆拿出去分享給無法參與的小朋友們,甚至還幫他們洗畫筆,讓他們一起加入教室內的活動。看到這一幕,讓胡鳳顯非常感動。

在畫作課時,有一個小朋友把曾宣博畫在他的作品裡面,曾宣博說,那個小朋友把他的特徵:戴眼鏡、身上掛的名牌都畫進去了。這個舉動除了讓曾宣博感動外,他也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意外的學到一些繪畫技巧。

由於每個人所擁有的不多,柬埔寨的孩子們比台灣的孩子更懂得分享的道理。陳昶成說,台灣的小孩子防備心比較強,但是在柬埔寨的孩子看到外國志工都非常開心,「造成他們反應的落差主要是在環境,在那裡資源其實很少,因此沒有必要一直藏在自己身邊,因為大家擁有的也不多。」「當地的小朋友都十分懂得分享,雖然當地的物質並不充裕,但反而因為這樣,在村子裡大家的感情更加的緊密,更會去照顧其他沒有資源的人。」胡鳳顯說。


服務的反思與調適

胡鳳顯說,在當地服務時,他們才發現有些教案的設計與當初的設想不同,例如人數的限制或是語言不通而無法順利進行,因此他們每天晚上都會開檢討會,提出當天教案的問題並尋求改進方法。

去柬埔寨服務前陳昶成曾反問自己,「我們到了那邊是否是種文化入侵?」那裡和台灣的生活環境迥然不同,他們帶著新的文化進入柬埔寨,那麼當地文化就有可能會消失不見。但是在執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陳昶成在心態上也有很多的改變。他看到當地的孩子非常開心的學習他們帶進的「新鮮玩意」,那是當地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雖然他們無法看到世界全貌,但藉由這個機會,能讓他們一點一滴的去了解,也讓他們有機會知道現在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陳昶成說,未來有機會他還想到其他東南亞的國家去服務。

在海外服務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會碰到語言不通的問題,但是商設系的蔡宜岑卻表示,語言的隔閡反而讓他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們教小朋友用電腦的時候,因為他們聽不懂我們說的話,因此我們會牽著他們的手去操作,反而有更多的肢體上的互動。」


是朋友不是志工

「我不是志工。」蔡宜岑說,到了柬埔寨與當地人互動後,他們脫下了海外志工那個光鮮亮麗的頭銜。在那裡一個善意的微笑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和當地人的相處其實不太像服務的關係,甚至有時候覺得他們給予我們的東西更多。我們也沒有立場說我們在服務他們,彼此的關係反而是更像朋友。」曾宣博說。

「團隊合作真的很重要。」胡鳳顯說,在海外服務的期間,志工們建立起革命情感,相互鼓勵相互依賴。辦活動時彼此分工合作,不僅把自己分內的事作完,有時還需支援隊友。「這次的服務過程感觸很多,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同時她也感謝所有幫助他們以及參與服務活動的人。

由於大家都是自願參與服務,因此都非常的盡責,他們認真的完成每一項工作。有時候志工們累了一整天,還是要為隔天的活動準備,開完會後大家還會一起趕工,胡鳳顯說,「在這個團隊裡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延伸閱讀

中原大學服務學習網

中原大學2009海外志工服務計畫部落格

柬埔寨發展組織KAKO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阿麗絲大樂隊 沉默世代之聲

1653795511 【記者許思晨/台北報導】「剛開始表演比較難的是要練習不被聽。」 相較於電子樂和搖滾樂,阿麗絲樂隊玩的是比較不容易取悅觀眾的民謠 。阿麗絲憑著「誠懇是我現在所擁有的。」她相信當她真的很想唱給觀眾聽的時候,現場觀眾是可以感受到這股誠懇的。從法國巴黎開始,阿麗絲帶著一把吉他與詩意,發掘民謠的無限可能。

十五歲開始創作,二○○六年當阿麗絲開始萌生表演念頭時,剛好出發前往巴黎留學一年。一個人在巴黎遊歷創作一年後,回台灣後加入西洋的小提琴、部落音樂的手鼓以及現代感的合成器,不斷尋找民謠的最大可能性,相信歌詞與文學間的關聯,以一個旅人的角度來從事創作。五、六○年代藉由民謠來表達反叛思想,阿麗絲樂隊不斷尋找藉由民謠可以為這個世代說些什麼,「很多我的創作的中心主旨是我們沒有想要講什麼,我們存在於一個找不到目標的消極年代。」

第一次演出,阿麗絲誤打誤撞找上了法國的一間女同性戀酒吧, 只因為酒吧門口張貼的表演時段徵人啟示,她投了樣本唱片後順利的被錄取。很幸運的,法國人都覺得中文很浪漫,雖然聽不懂中文,法國人仍然很享受阿麗絲的創作,給了她不少信心。

在巴黎,阿麗絲看到了很明顯的看到地方差異,巴黎不但很欣賞外國人,反而更願意幫助不有名的人。到巴黎的第三個月,阿麗絲看到巴黎市政府青年音樂創作獎助計畫的傳單,她用mp3錄製了一卷粗糙的樣本專輯寄給巴黎市政府。沒過多久,她以一個剛到巴黎不久的外國人的身分,收到了巴黎市政府八百歐元的補助,阿麗絲用這八百歐買了一把電木吉他,進錄音室錄了第一張專輯。

4「巴黎政府很明白街頭藝人可以讓一個城市亮起來。」 阿麗絲在巴黎從沒看過警察出來趕街頭藝人,隨時都有可能看到有人把鋼琴般道路中央彈了起來,勝米謝地鐵站固定有青年交響樂的演出,多數法國街頭藝人的出發點不是以此維生,而是展現音樂長才的一種方式。街頭藝人讓巴黎成為更適合生活的城市,每年的全法音樂祭更是熱鬧,整個法國都是音樂人的舞台,阿麗絲也藉這個機會到南法演出。

回台灣後,阿麗絲參加了二○○七行政院樂團補助計畫,名單公布後,獲得補助的都是在獨立音樂圈很有名氣的樂團,讓阿麗絲感到大失所望「沒有補助默默無名的樂團,反而是給已經出過專輯與已經簽入獨立廠牌底下的樂團。」寫企劃書寫個半死,阿麗絲感慨的認為自己的努力反而是在異國得到賞識。

雖然沒有得到政府金錢或場地上的補助,阿麗絲仍然在台灣找到了許多舞台,她認為其實台灣的表演機會很多,並不難找,去各大展演空間與音樂祭投樣本專輯,阿麗絲仍然在海邊的卡夫卡那牆地下社會女巫店春天吶喊吵年獸等場合爭取到演出機會。「既然玩這個團也賺不到錢,那就要玩的爽。」就是因為沒有錢,阿麗絲更執著做自己想做的民謠,思索下一步樂隊可以有什麼新的創意。


延伸閱讀

法國夏至音樂節

台灣樂團輔導金

獨立音樂時代-台北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趣談昔時大安 笑看明日台北

00 【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在座是台北人的請舉手」,在大安社大「大安停看聽,文史探索趣」的課堂上,舉手的只有寥寥三人,當老師梁蔭民問到,父母親本身就是台北人的請舉手時,舉手的竟只剩下一人了。「可見台北是個移民社會」,梁蔭民說,包括自己也是在廿四年前,才搬遷到台北。

在年齡層分布較廣的社區大學裡,有非常多的學生,是在十幾二十年前從中南部來台北打拼的,就算每天在台北工作,下了班上超級市場買個東西,到電影院看場電影,或是趁假日的時候到陽明山走走,忙碌的都市生活未必能讓他們真正了解台北豐富的歷史內涵,更遑論對腳下的這塊土地產生感情。

大安社區大學所推廣的「大安停看聽,文史探索趣」課程,就是要讓這些「台北客」,產生身為「台北人」的認同感。「要了解一個地方,去十次都不算多。」梁蔭民認為,透過一次次的田野調查,實地走訪一些平常不會注意的地方,甚至讓學生親自去做社區導覽,都有助於增進對台北的認識。

「很少人知道,六張犁著名的富陽公園,還保存著舊時的軍事涵洞及彈藥庫的遺址。」說起大安區的歷史,梁蔭民侃侃而談。其實梁蔭民本身是一名義大利裝飾品的進口商,家住新店的他,由於自身對水資源保護的議題相當關注,因此從對新店溪的業餘觀察做起,慢慢拓展為整個大台北地區的文史研究工作。

01
梁蔭民認為,知識不能光靠累積,因為人就像倉庫一樣,累積太久而不運用的知識終究會腐化,「開課正是整合自己知識的好方法。」三年前,梁蔭明自己到松山社大報名擔任講師,後來更陸續被大安及南港社大邀請開課。梁蔭民說,在社大上課是充滿挑戰的,因為普通大學裡,一門課程可能可以一賣再賣的上個十幾年,在社大上課卻必須每學期,甚至每個禮拜都端出不同的菜色,而他也樂於在這樣的挑戰中,將自己對台北文史的研究心得分享給大家。

全班唯一土生土長的道地台北人,同時也是最年輕的學生鄭雲翔,祖先從明鄭時期就開始在台北定居。儘管生於此,長於此,鄭雲翔認為,「越是生活的一部分,越容易去忽略它;越是靠近自己的,反而最不熟悉。」再台北居住了卅幾年,鄭雲翔希望自己能透過不同的老師,從不同的角度與面向,重新認識台北。

03 「我從來就不知道,關過廖添丁的監獄,竟然就在公司隔壁!」現職為中華電信總公司專案經理的「班長」邱琳月說,自己本來只是要為下班的空閒時間找個休閒活動,沒想到卻一頭栽進了挖掘文史的樂趣之中。邱琳月認為人一定要有「根」,而像他們這些從外地來台北工作的移民要有「根」,就是要從了解這塊土地並建立感情做起。她也認為,這門課程與一般國、高中歷史的「背課」大不相同,由實察的過程,更可以體驗到與歷史聯結的無窮趣味。

「認識到這塊土地出了什麼問題,也是課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邱琳月說,有一次校外教學去北橫做大漢溪的探源,就令她印象深刻,因為當地的「魚梯」設施,以及對河川整治的觀念,很多都未必正確。鄭雲翔也認為,公部門對河川整治的預算毫無節制,常常是「為整治而整治」,如此不僅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更可能使一條原本不需要整治的河川遭受到破壞,「對下游的台北,無疑也是個危險的警訊。」

文史探索不僅可以了解一塊土地「過去」的歷史意涵,認識居住地「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更具有建立「未來」遠景的重要功能。「好比充滿文學氣息的『溫羅汀沙龍』(溫州街、羅斯福路、汀洲路一帶),就是將從前台大、師大附近的特色書店集合規劃而來。」梁蔭民說,台大附近著名的「茉莉二手書店」,就是一家專賣二手書籍的特色書店,「溫羅汀」得以成為大安區前衛而獨立的地標之一,一切都有歷史的脈絡可循。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遲緩兒緯喆 「慢」步人間的天使

【記者李宣/台北報導】四個月大時的喆喆,被家人發現不會翻身,從此開始做兒童治療,由於喆喆父母親忙於工作,阿嬤每天背著喆喆,從樹林來回跑遍馬偕、長庚等大醫院做兒童治療,趕往馬偕治療上課就坐公車;到長庚上課就騎機車載著喆喆去,不畏風雨。有空閒時還到住家附近的復健診所繼續做治療,就是不願意浪費時間,讓喆喆停下學習的腳步。

喆喆的媽媽在生產時,因為生產前打了無痛分娩,導致媽媽生產到一半想睡、不清醒,喆喆卡在產道裡將近一個小時,造成喆喆出生之後腦部缺氧以及發生輕微的癲癇,一度呼吸不到空氣。阿嬤說,喆喆出生的時候她在產房外完全聽不到喆喆的哭聲,當時她心裡想說糟了,後來喆喆抱出來之後,阿嬤看到喆喆全身發紫,不是一個健康的嬰兒該有的膚色。

阿嬤回憶當天情況時無奈的說,替喆喆母親接生的醫師認為,嬰兒是吸入了胎便,才導致呼吸不順,需要觀察兩三天再做判斷,卻在不久後緊急找了小兒科醫師前來看喆喆的情況,之後還表示要緊急送往馬偕醫院,馬偕當時的醫師表示喆喆有腦出血的情況產生。

「或許我比較狠心,我有想過要放棄喆喆,換一個健康的孩子回來」阿嬤鼻酸的說,孩子長不長的大是一回事,要養他帶他,是一生的負擔,與其大家都痛苦,還不如就放棄這個孩子,阿嬤說完,掉下了一行眼淚,看了一眼在地上玩耍的喆喆。

%E7%B0%A1%E8%87%B4%E7%B7%AF%E5%9C%96%E6%AA%94 盛豐復健診所物理治療師簡致緯表示,喆喆帶去給他看的時候,七個月大,頸部沒有力氣,軀幹伸直張力很強,所以安排的治療計畫,便是讓喆喆練習自己翻身,以及用喆喆喜歡的東西誘發自己頭部及軀幹的控制。

喆喆每天治療行程第一項目就是電療,訓練他控制自己的唾液,只要一在喆喆的臉頰貼上電療貼片,喆喆就會開始哭鬧,想用手抓掉貼片,這時阿嬤就會拿出喆喆最愛的餅乾,讓他轉移注意力。

之後,簡致緯就會讓喆喆趴在地上,用玩具誘發喆喆抬頭看著他,這個動作或許對正常的小朋友來說簡單,但是對喆喆來說,那是他最不喜歡做的動作之ㄧ。

「一開始只要我讓喆喆趴著,他就哭的很大聲給我看」,簡致緯無奈的說,但是阿嬤卻裝作聽不見一般,讓喆喆繼續做動作,簡致緯表示,其實要讓喆喆配合治療,反而要讓喆喆心情好,願意配合才能達到治療的目標,簡致緯便這樣與阿嬤溝通。

「現在我們喆喆會走路了唷!」阿嬤帶著驕傲的語氣說,一遍又一遍的拉著喆喆跨步向前走。簡致緯表示,喆喆跳過嬰兒爬行的時期,直接跳到走路的階段,反而對孩子神經發展不見得是好事,阿嬤卻覺得,只要喆喆和普通小孩一樣成長,就是讓她最安慰的地方了。





延伸閱讀

 何為發展遲緩兒

發展遲緩兒物理治療簡介 

八萬發展遲緩兒 錯過早療黃金期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中部自學機構 提供資源協助

Use1 【記者何艾純/台中報導】現在民間發起在家自學的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台北市,對中部的自學家庭來說,真的很不方便。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召集人張天安表示,現在申請自學的門檻越來越高,甚至家長在申請的過程之中,受到刁難,在壓力之下,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張天安說,之前曾聽到有個在中部申請自學的案例,父母決定幫即將升上國中的孩子申請在家自學。申請的過程中,需要經過所屬國中內的科任老師、教務主任及其他行政人員的審核,通過後才能將申請計畫送往至教育部。當初的審核會議,老師們以ㄇ字型的排列方式,讓家長獨自坐在眾多「教育專業人士」面前,一次面對約廿幾人的詢問。在那樣的情況之下,這使很多家長都承受不了壓力,在缺乏專業資源的協助下,只好打退堂鼓。「知難而退,就是那些教育體系的人,想要達成的目的」,張天安說。

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的成立,其實也就是青少年自學團體的組織,目的是為幫助中部地區國高中生的自學家庭,由教育工作者的協助,連結當地的自學家庭,進而形成一個自學教育網。經由定期的聚會,還有固定的地點,使這些自學家庭在需要協助的時候,知道該往哪去;在面對困境的時候,能有其他組織內的家庭,互相加油打氣。

成立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的張天安,還有其他的夥伴,都來自苗栗縣的全人實驗高中。全人實驗高中是體制外的學校,與體制內的高中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除了中、英、數以外,全人擁有更多的選修課程,讓學生自己安排自己的課表,藉此培養他們的自主性。不過,張天安等人因與後來的學校管理者,在教學意念上漸漸無法達成共識,在離開學校後,想結合曾經在全人得到的經驗,來創辦一個理想的機構。

Use2
目前協會之中,所面臨到最大的困難,張天安表示,在打聽之下,台中地區應該有六個或更多的自學家庭,但教育局不願將中部地區的自學家庭資料透露給他們,因此在尋找這些自學家庭很困難。除了手中握有的兩個家庭的資料外,其他的都還得再花時間,慢慢尋找,才能將他們連結起來。

在一兩年前,曾有個「台中父母成長協會」,張天安說,他們也曾在自學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過當這些家庭的孩子上國中後,有些人離開台中,或是出國,後來這個擁有自學雛形的機構就解散了。他接著說,原本以為台中市對於自學這塊可以比其他地方更快起步,沒想到這樣的榮景還是沒能持續下去。

張天安說,現在中部的自學家庭,申請自學所面臨到的困難,其實就是這些政府官員的打壓。在申請的過程,政府表現的非常謹慎,而台中縣又比台中市更謹慎,張天安說,這其實就是一種本位主義的心態。政府認為,家長申請自學,脫離教育體制,一來是否定國家的教育品質,二來是現在少子化,有減班或班級超額的問題,因此政府會極盡所能將學生留住。

目前台灣體制外的學校,學費動輒十幾萬,一般家庭負擔不起,很多申請在家自學的家長認為,普遍學校將既訂課程安排緊湊,為了跟上學校的進度,學生往往在下課後必須去補習班上課,使可利用的空間與時間變少,在個人的自主性發展就顯得略為限制。

張天安說,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的目標是創辦開放式的教育,是一個介於體制內與體制外中間的機制。雖然該協會還在申請立案中,在這過程也不斷去做很多的嘗試,有許多家長在得知協會成立後,都抱持很高的意願去投入。張天安說,希望能在不久後,規模就能和台北的自學機構一樣壯大,到時候就能幫助更多的家庭了。


延伸閱讀

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理想教育讀書會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冒險活動 迷途羔羊找回自我

%E7%8E%8B%E5%85%8B%E5%A8%81 【記者黃明正/台北報導】原來登山、溯溪、攀岩除了是挑戰體能極限的運動以外,也可以是治療的一種型式。都市人基金會就利用這樣的方式吸引中輟生,讓他們從其中重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都市人基金會並協助他們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

都市人基金會本來由牧師陳公亮創辦,照顧社會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由執行長王克威接手之後,便將服務對象專注在青少年身上。王克威童年歷經父母爭吵,對婚姻抱著極大的不信任感,直到參加了陳公亮牧師的人生哲學課程並在都市人基金會展開了不一樣的人生。

都市人基金會在一九九三年首創了為期廿八天的共生營,內容是將溯溪、攀岩、登山、射擊等活動與生態保育、急救課程相互結合。因為是第一次辦,所以很多家長並不是非常放心讓自己的小孩參加,當初超過三十人的報名人數,最後只有十六人參加。

在這廿八天的活動當中,王克威以及隊輔們處理了學員偷錢、抽菸、摔椅子等行為還有排擠隊友、甚至放棄的話,王克威與隊輔們也依然耐心溫柔的化解種種問題。最後他們終於成功登上南湖大山,他們在攻頂的過程中學會互相打氣、忍受高山的天氣、背負重達十五公斤的行李,這些都是成功登上南湖大山的附加價值。

共生營舉辦廿八天的理由,王克威說,因為國外的研究指出,要戒除一種壞習慣至少需要廿一天,而養成一種好習慣至少需要廿八天,並且就算離開了營隊也不至於會將學到的這些都忘記。

但是礙於台灣的法令限制,若有跟「治療」相關的活動必須要有醫師或其他的專業執照。所以都市人基金會目前無法用治療為號召來舉辦這些活動。王克威說,國外的研究報告都指出冒險治療的效果遠比口語治療(例如心理醫生)還要來的有效,也比較有經濟效益。

目前都市人基金會更積極籌辦「冒險學校」,就是將學科以及術科課程結合在一起,並提供學員住宿的空間。但礙於教育局的限制,至今仍然在努力當中。


延伸閱讀

冒險治療

都市人基金

廿八天共生營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企業倡環保 中西俠客齊論劍

IMG_3089 【記者徐仕璉/苗栗報導】由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從一數到四短短幾秒的時間,世界上就有一個小孩餓死;但世界經濟較富裕、物產較豐饒的各國卻不斷的浪費糧食,以美國為例,一年的食物消耗量中有百分之二十五是浪費的。有鑑於此台灣保險業者與亞洲華爾街日報於四月廿六日共同舉辦「俠客CEO」的環保競賽活動,邀請包含台灣在內的七國青年在苗栗苑裡一同研討此問題。

參賽者包括台灣各地的大學生之外,還包括了來自德國、西班牙、玻利維亞、秘魯、百里斯與印度的青年朋友,一同參與討論對抗糧食浪費之議題。外國青年對於食物浪費都有他們自己所觀察到的一番見解,藉由與台灣學生活動、討論,激盪出如何杜絕食物浪費的提案與實踐方法。

會場中安排了三階段的活動,首先主辦單位引導著參賽者製作「鼎邊銼」來體會台灣老祖宗因物產不豐而養成愛物惜物、節省糧食的情操;鼎邊銼是先民利用剩菜剩飯所烹煮的一種食物,把剩菜剩飯集中混入米漿,待油鍋燒熱後將米漿緩緩倒入鍋中,漿液會像荷包蛋一般慢慢凝結,反覆翻面幾次拌煎,即做出所謂的鼎邊銼。

現場請到七十二歲的盧來春阿嬤來示範鼎邊銼的製作過程,材料就是中午用餐剩餘的飯菜與事先磨好的再來米米漿。最後就輪到參賽者自己動手了,德國參賽者安妮(Anne Caroline Heymann),他從來沒看過這種食物再利用的方式,做起來也很好玩,他特別強調鼎邊銼吃起來還不錯,很像蔥油餅的味道。


IMG_3037
第二部分的活動是請外國朋友上台分享母國的食物浪費情況、食物保存方法、食物回收機制。來自西班牙的艾琳娜(Elena Martinez Perez)於報告中表示,很多食物的浪費是源於虛榮心(snob),因為經濟富足很多人喜歡吃大餐,在餐後總是剩下許多廚餘,而這些廚餘都將變成垃圾。



德國的邁思(Max Giesen)指出,基本上德國的食物因為價格昂貴,因此浪費的情況並不常見,對於多於的食物,德國社會有相關機構來處理多餘的食物以照顧貧戶。

自百里斯來政治大學交換學生周連恩(Elias Rene Chuc)表示,他們的氣候和台灣一樣濕熱,最於保存食物除冰箱外也會做很多的醃漬食物,不過因為經濟並未像台灣一樣富足,糧食浪費的情形只限於富人,窮人反會到處翻垃圾吃。

玻利維亞的李曼玲(Andrea Mariana Moscoso Riveros)提到,在玻國資源回收做得很差,取得食物有很多通路,但是沒有垃圾的回收機制,廚餘隨垃圾一起丟棄,在他所處的社區沒有焚化爐,導致垃圾與人爭地。反觀之,來自印度的何淑珊(Shubha Sampath)說,在他的認知中印度吃不完的食物有部分被做成生質能源,對於能源缺乏的時代有幫助,不過因為印度有種姓制度,因此社會底層沒有因此受益。

第三部分就是實際提案。其中來自清大的廖政傑主講的提案最受到評審的青睞,提案中指出浪費食物最大的原因在於貪心,因此再衍生出遠、中、短成的解決方式,遠程部分提到用教育改變貪心的態度,中程是利用制定法案來規定餐廳明確指出所提供食物的量到底是多少,短程方面是發明「廚餘警示容器」來提醒食物消費者所傾倒的廚餘可以養活多少飢餓的難民,如果食物的浪費量太多就會響起警報,並亮起紅燈。由廖政傑同學率領的第三組因此獲得了最佳表現獎。

壽險業者指出,得獎學生的提案如果於實際面上可以推動,他們將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出錢出力以支持提案施行,這也是此活動更深遠流長的意義所在。


延伸閱讀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

維基百科-社會企業責任

用冰冷電話線 志工溫暖人心

%E6%B9%AF%E9%BA%97%E7%8E%89 【記者梁珮綺/台北報導】「譬如說,人家電話打來,問你說我們家老人家怎樣怎樣,這樣子是不是失智症呢?我們志工可不可以說是,還是不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談起失智症電話諮詢志工,面容很溫和,眼神很堅定。「志工能不能去下這樣的一個診斷,這個其實就很重要。」

台灣失智症協會正式成立至今,已經有七個年頭,每年都會有志工課程培訓,藉由培訓,讓志工對失智症和諮詢技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而電話諮詢志工跟其他「實體服務」的志工不太一樣,不需要到現場就能夠利用電話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適當的幫助,志工們的服務時段是每個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固定每次四個小時,時間則是依自己的工作時間彈性而定。

電話諮詢志工主要給予失智症患者和家屬心理上的支持、知識部分的諮詢和社會資源的提供。除了諮詢失智症的狀況外,大部分的諮詢都是家屬情緒上的抒發,這時電話諮詢志工則必須站在疏導的立場給予適當的傾聽,而通常這樣的諮詢,一次至少要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的也有,諮詢後還必須做談話內容的記錄以供參考。

湯麗玉表示,很多志工很熱心,熱心到常會超過範圍,但是有些時候單純的熱心反而是不好的,「很多時候人家在哭、人家在掉眼淚,可能志工就告訴她說:『你不要哭啦!哭不能解決問題啦!』」但是對個案來講,家屬的情緒是需要有人傾聽的,陪伴家屬走出負面的情緒,其實是比較重要的。

通常電話諮詢志工的培訓是三天,主要內容是講解失智症的大體情形、如何治療預防和照護與大致的社會資源,還有志工的電話諮詢技巧演練和同理心訓練……等。這樣的培訓只是基礎,真正接觸電話諮詢時,會有更多的問題產生。

已經在失智症協會當志工四年的巫瑩慧表示,「上線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或是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或是知識背景所欠缺的是什麼。」當家屬提出自己不是很了解的問題時,自己會再去找比較充足的知識去提供給人家。「那等於是一個自我成長的一個方式。」

諮詢的過程中,巫瑩慧曾碰過家屬諮詢法律和醫學方面的相關問題,「有些東西我們能夠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我們得到正確的訊息後會再告訴他,或者請他直接找我們可以提供的社會資源,請她自己去找進一步的答案。」巫瑩慧表示,通常在諮詢的過程之中會不斷收取新的知識,而在諮詢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不斷的繼續充實自己,「我想那個就是讓你往前進的一個,滿好的一個動力。」

而在保險業工作的王郁蘭,由於周遭的長輩有些有失智症的症狀,因此王郁蘭參加電話諮詢志工的培訓,想要更了解失智症的相關資訊。除此之外,王郁蘭也表示,會針對一些疾病預防方面、或是醫療相關方面的資訊多做了解,「其實我們也會想去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等於說至少可以對客戶提供這方面的保健資訊。」


延伸閱讀

台灣失智協會

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認識失智症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隨性創作 周美玲的原民藝術

DSC00352%E5%AD%97 【記者梁家寧/台北報導】經常往來於捷運市政府站的民眾,很難忽略四號出口旁販賣原住民藝術品的店面,每個架子上都掛滿了手工的自創商品,有畫作、鋁線製品、工藝彩繪等等,讓原本坪數不大的商店顯得更加擁擠。坐在店面最角落的店員田惠珍(Labi)表示,這都是因為老闆周美玲(milay)希望店面可以「多樣化」。

田惠珍是周美玲的表妹,原本在台東家鄉販賣原住民的藝術商品,去年才來台北幫忙,店裡還有另一個店員是她們倆的姪女。「我們會希望店員是原住民,因為你要賣東西,要對這個文化有基本的認識跟概念,客人問你才會回答。」

有次周美玲畫了一幅畫,中間看起來像有個人在跳舞,人的周圍都是火。「我就說,這個是『火舞』。」田惠珍說,這在她們卑南族中是有傳承意味的,如果今天找了一個不是卑南族的人來解釋,她可能就回答不出來了。

店裡販賣的商品很多,有分別代表原住民十三族的明信片(當時尚未有的十四族)、陶壺和石頭的彩繪,還有鋁線製成的留言板、浪板舞、造型架,這些全都是周美玲的自創作品。「原住民、手工、自創」就成了她們最大的賣點。

和田惠珍聊得正開心的時候,平時不管店內事的周美玲剛好出現,她一看見有訪客,打趣的說:「哎呀!居然被你給遇上了!」她拿出周媽媽包的小點心分給在座的每個人,講的每句話都逗的大家哈哈大笑,個性中的爽朗表露無遺。

周美玲表示,平時都將精神放入創作之中,很少到店裡。她說,要趁自己的靈感和能量還源源不絕的時候趕快創作,因此常常同時間創作三、四副作品,要趕緊抓住每一個靈感,也可以打發等待顏料乾的時間。田惠珍吐槽她:「那是因為她都把所有的事情堆在最後一天做!」

DSC00351%E5%AD%97回憶起小時候,家中的小朋友常在周美玲的帶領下到野溪泡溫泉、烤肉。周 美玲說,那時候她們最愛玩的是扮家家酒,她會利用燒完柴的灰團在地上畫出廚房、房間等的位置,長大後到日本念室內設計學院畫平面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小時候畫的方格就是平面圖,不免驚嘆自己的設計天分。

藝術天分佳的周美玲,還曾是紅極一時的木蘭足球隊的隊員。當年的木蘭隊是全國女足排名第一,還曾代表國家跨國參賽。周美玲驕傲的說:「當年成龍啊、劉德華啊、還有洪金寶啊,都來台灣跟我們踢球呢!」

「其實我從未想過要做什麼才能賺錢,我只是做我想要做的事。」周美玲說,她常到生活工場去看裡面的裝飾品,有時候會想,如果可以幫這些單色調的商品加上一點原住民的藝術,是不是會變得更好?因此,這也就成為了她的創作靈感之一。

周美玲說,其實自己的創作很隨性,就跟原住民的天性一樣,每次有人問到她的創作理念和意函她都回答不出來。那客人問到怎麼辦?周美玲指著田惠珍說,「所以她們都很了解我啊,她們都會幫我想。」兩人不禁哈哈大笑。

直爽的性格讓她們三人在工作時總是笑聲不斷,雖然直來直往的個性有時也會造成小爭執,但是「我們吵架都不超過一分鐘的。」田惠珍說,她和小姪女負責「做sales」,讓周美玲可以專心創作。這樣的分工不僅有效率,也讓周美玲隨性的原民藝術,推廣給更多喜歡的人。


延伸閱讀

台北市原住民族商場

燎原雅集

百勝木蘭女子足球隊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靠雙手工作賺錢 弱能也行

DSCF00192 【記者馬伊瑩/台北報導】社工給你的印象是什麼?不管是身在那一個國家,遇到一些身心有障礙的人仕,就是需要社工從旁協助,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台灣和香港兩地之距是如此之近,面對社會上這些弱勢社群,兩地社工互相交流做法和心得,使台灣增加更多新的元素提供弱能人仕,在經濟低迷的時間中,找出他們工作的新路向。

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原慧心在社工業界工作了十五年,最初只是當家庭教育的社工,近這幾年才開始接觸弱能人仕,經他們所教導的弱能年齡範圍是十八歲以上的成人,而智商低於七十五以下。



○八年年底他們得到政府一筆資金贊助到香港參與交流活動,整個行程共有七天,原慧心說參觀香港地區上的庇護工場、洗衣工廠,看到他們的訓練的內容跟台灣也是用著同樣的模式,例如烹飪、清潔、手工藝,然而談到兩地之間對待弱能人仕的差異之處,她說:「應該是兩地政府的資助問題吧,香港對弱勢團體有八成的資助是政府提供,而我們剛好相反,有八成的資助都是透過大眾捐款的。」

她指出台灣跟香港處理弱能人仕的不同之處,是在於香港的弱能人仕按排隊方式,一開始便進入庇護工場訓練,而台灣則是需經過輔導,接下來才會分派到庇護工場。另一方面,台灣很早期已經開設洗衣工廠、二手商店等,之後香港是參考他們的做法而帶到當地實際操作,有些則由於地方上的限制,而無法擁有台灣的一樣的規模。此外,他們看到香港有發展烘焙教室,也使他們把這個新元素帶回台灣應用,兩地交流就此形成。

她說在台灣身心障礙人仕約佔一百萬人,一個地方上的弱能教育團體大約需照顧二百四十個弱能人仕,社工的工作除了是幫忙訓練他們,還要幫助他們找工作。她指出有些地方例如洗衣店和麵包店,都會聘請弱能人仕工作,或是一些公司的清潔工作也會需要他們,然而基金會在台北開設了四間二手店,以一個老師帶著六個學生的方式在店內工作,收益有部份給學生作為工資,其餘都是作為他們的行政開銷。「即使經濟不景,但仍然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機會。」。

工作了十五年的她,談論到社工這份工作,她感到有很大的成就感,知道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她說有學生雖然患上自閉症,可是心底下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十分敏感的,例如他會很在意老師所說的話,很關心老師的一舉一動。原慧心說:「以前有學生在我的水裡放釘子,甚至對著我丟東西,感覺雖然是攻擊我,但他們其實是喜歡我,想我注意他們多一些,他們心底還是個善良的孩子。」


延伸閱讀

社工增加協助受弱婦女

 社福團體赴政院陳請 要求提供補助

97赴港研習心得──各社工感想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台灣心 蒙藏情

01 【記者吳品儀/台北報導】你知道有三百年前清軍蒙旗的後裔在台灣嗎?你知道其實在台灣每年都會舉行成吉思汗大祭嗎?遠離塵世喧囂,坐落在師大商圈住宅區裡的蒙藏文物中心,以持續迎向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的新世紀為主,為台灣保留了多年蒙藏歷史遺物,也帶領我們了解燦爛的民族記憶。

「台灣真正了解蒙藏文化的人不多,但是蒙藏文化卻默默的存在我們生活當中。」在蒙藏文化中心擔任二十年義工的楊嘉銘博士說,像是現今年輕人喜愛配戴的骷顱頭飾品,其實回溯起源頭,早在幾世紀前就存在於蒙藏文化中,「在當時那是一種神級地位的象徵,讓人有懼怕的觀念」。

楊博士說,本館所求不多,設立當初除了為台灣保留多元文化記憶外,「推動台灣與中國大陸及全球蒙藏人士交流、對外參與援助及人材交流、對內深耕蒙藏文化、關懷弱勢蒙藏同胞、提昇在台蒙藏專業知識、加強蒙藏現況分析」是中心主要推動的六大願景。而雖因為地點的關係,讓知道蒙藏文化中心的人不多,但絕大多數的人來過後,都可以更近一步的知道文化脈絡,就已經是我們的小小心願了。

02
蒙藏文化中心的文物,其實是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中,一些蒙藏人士來到台灣定居,加入台灣社會,才讓此地文物成為台灣多元文化寶貴的資產;而政府也支持文化保存的歷史意義後,為了增進民眾對蒙藏民族的瞭解、充實多元民族的內涵,特別在一九九三年二月協助建立此館。

在館内一樓,有從尼泊爾運送來台的成吉思汗矛盾,是當時戰爭勝利的幸運物,也是此中心對遺物堅定保存的象徵;而二樓則有全台獨特一弓弦需用上五十六條馬尾的馬琴,除貴為難得一見的稀有真藏品外,館方也大方讓民眾試彈其中一把,用琴聲體驗不一樣的風俗民情。

透過蒙藏文化中心,讓我們可以從台灣看世界,也透過近身體驗的方式,欣賞蒙藏文物、服飾,以及瞭解蒙藏歷史的過去和現在、深入當地文化和藝術、以及欣賞到另類的風光與旅遊,還有台灣蒙藏人社群的現況,而現在會經常舉辦文化演講、攝影展、畫展、以及蒙藏飲食DIY活動,讓民眾漸漸感受台灣在地多元的少數文化社群,傳播包容與尊重文化多樣性的理念。

蒙藏文物中心一樓館藏:

蒙藏文物中心二樓館藏:



延伸閱讀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紀錄片、導演都在「倉庫」

01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眾多紀錄片當中,你看過的有多少呢?這些紀錄片通常都是獨立製作,因此礙於經費限制,即使擁有好題材卻也難以上院線播映;旅行閱讀基金會意識到了這種困境,便決定在倉庫藝文空間展開常態播放記錄片的專案活動「新生一號出口」,以紀錄片加座談會為主要核心,讓製片者不再苦無門路發表他們的嘔心力作。

旅行閱讀基金會於二○○二年成立,經過再三的搬遷,於○八年五月中旬在八德路一段的倉庫藝文空間落腳。工作人員王柏鈞說,這段時間正值基金會的轉型期,以往都是開辦講座給喜愛旅行的同好參加,但是搬來倉庫後發現空間很大,只做旅行講座太可惜,因此希望開放給任何非營利性質的文化藝術團體使用,作為文化藝術資訊交流的平台。

工作人員吳采蘋說,旅行閱讀基金會是站在場地管理者的立場,除了提供倉庫藝文空間給需要的人來使用之外,也希望能拓展領域辦活動,而常態放映紀錄片便是他們的第一個專案構想,並找來紀錄片知名導演吳乙峰以及影評林木材共同策畫,不管是挑選紀錄片或是邀請導演參加放映會,都有一系列完善的規劃。

吳采蘋說,這些紀錄片都是由台灣導演所拍攝的,紀錄台灣不同族群、不同時空所發生的故事,而觀眾透過這些紀錄片就可以看到台灣不同的面向,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而有些片子可能是三、五年前拍攝的,現在再拿出來放映就可以與目前的時事作連結、討論,相當有意思。

Play_place
有時候紀錄片礙於經費的限制,很難有在院線放映的機會,只能依靠參加影展或是找尋其他活動場合來放映,甚至有些紀錄片從拍攝完後就再也沒有放映過。吳采蘋說,紀錄片若無法放映出來真的很可惜,因此,倉庫藝文空間若能常態放映紀錄片,至少是給了紀錄片與導演一個露臉的機會。
這個專案最主要的重點在於紀錄片放映後的座談會,因為他們會邀請當天放映的紀錄片導演出席座談會,與觀眾們共同討論相關議題。吳采蘋說,由於每一部紀錄片都是拍攝不同的族群,因此也會吸引那個族群的觀眾來看片,雖然紀錄片是小眾文化,但是多半都能引起熱烈討論,座談會就變得很有意義。
像是「新生一號出口」第二部放映的紀錄片《尋情歷險記》,描寫陳顧問「作媒」這件事,吸引了八十多名觀眾,在座談會時討論熱烈,吳采蘋說,中途甚至一度冒出些許的火藥味;有人不同意現代竟然還需要作媒來獲得婚姻,也有人說作媒也是能促成許多成功的婚姻。

02 而《雲的那端》是導演蕭美玲拍攝自己的女兒,須透過電腦視訊認識在國外的父親,然而這樣做卻引起一些觀眾的不認同,認為這是在傷害那名小女孩,這時導演在現場就仔細地解釋她的想法。吳采蘋說,觀眾有時對於片中的情節可能會有類似以上的疑問,這也是他們堅持導演一定要出席座談會的原因,這樣一來才有意義、也才會讓整個活動完整。
在倉庫藝文空間擔任義工的曾慧菁是紀錄片的愛好者,她說,在這裡紀錄片導演可以與觀眾互動,可以從中得知影片很多的「為什麼」,更勝過在外面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的價值。雖然來倉庫看一部片要收取一百元至一百五十元的費用,但是花這個錢不僅可以看好片、與導演互動、還能了解更多社會現象,這是非常棒的事情。

倉庫藝文空間自去年十月底至十二月,就舉辦了第一季的紀錄片放映,今年「新生一號出口」是第二季,從四月開始一路到六月底,每個星期都會放映一部紀錄片。王柏鈞說,以後紀錄片放映會以一季、一季的方式推出,且都將會是長期持續連貫的放映,讓大家能夠知道,來倉庫就可以看到紀錄片。


延伸閱讀

《雲的那端》簡介

《尋情歷險記》簡介 

關於旅行閱讀基金會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微笑抗憂鬱 度過母親節

01 【記者鄭蕙雯/台北報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這首耳熟能響的懷舊歌謠歌頌著母親對孩子的重要,肯愛社會服務協會於母親節前夕,邀請一百三十五位肯愛協會的憂鬱症朋友及志工,特別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創意活動-集體請媽媽看電影-「微笑馬戲團」,電影本身講述的正是憂鬱症媽媽與孩子親密互動的溫馨故事。

此次活動的起源是因為一位肯愛愛心志工美蘭,美蘭在看過電影預告後,深感電影中小湯米希望馬戲團的表演能讓媽媽貝蒂釋放多年來的悲傷,希望藉此把愛帶進他們的家,是一個為媽媽找到真愛、也為他帶來父親的愛的故事,也因此美蘭發自內心要請一百三十五位肯愛協會的憂鬱症朋友及志工一起親子共賞,自己更以此送給媽媽當做生日禮物。

美蘭分享她有一個愛唱歌的母親,最喜歡唱的一首歌就是感恩的心,於是深覺一次愛心的行動是母親最好的生日禮物。而在肯愛協會當志工的日子中,也看到家庭對於憂鬱症支持與陪伴的重要,家人愛的力量常常是憂鬱症媽媽下決定一定要好起來的動機。

電影共賞中,憂友家屬琇琇分享母親曾經有罹患五年以上憂鬱症的病史,媽媽剛開始生病的時候一直找不到病因,直到在精神科的診斷之後,才知道媽媽是重度憂鬱症。

02
琇琇分享當時因母親不認識字,自己須幫媽媽一題一題完成檢測,每寫一題自己的心就揪了一下,甚至在確定媽媽是重度憂鬱症後,自己仍然深深自責與無法接受,直到自己透過在肯愛的課程學習中,開始了解和憂鬱症相處與自處的方式,才一步步地陪伴媽媽找回健康,琇琇媽開玩笑說:「以前的女兒是趴趴走的女兒,現在的女兒是顧牢牢的女兒」,一場憂鬱症的為難,卻讓琇琇母女的愛更加靠近了。

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表示,在肯愛舉辦的支持性團體中,參加的人以憂鬱症家屬為最多,足見許多憂友的家人在自助與助人的學習上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曾經有一位憂友小白媽,自己在得到憂鬱症時,心情低落到幾乎要放棄自己,但後來因為知道女兒也陷入憂鬱症危機,就決定自己一定要先找回健康,才能讓女兒有信心走出憂鬱症陰影,見證了親情的力量。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肯愛社會服務協

電影「微笑馬戲團」簡介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重建內本鹿 找回過去記憶

DSC041101 【記者鄭蕙雯/台北報導】「跟隨著先人的足跡,找回過去我們族人的家,回到那埋葬肚臍的家,內本鹿。」,在永春捷運站附近巷子公園旁,有一間坪數不到十坪的登山生態學校,內本鹿小學成員之一的劉曼儀分享著去年十二月到內本鹿重建石版屋的三十天心力路程,非原住民出身的他說:「因為我認同這群人做的事、喜歡山上的生活,理論上那並非我的家,但那是我心靈的依歸。」

披掛在中央山脈兩側,卑南主山以南、鬼湖以北,埋藏著許多舊部落,那稱之為「內本鹿」。六十多年前當台灣還在日本統治底下時,這裡許多的部落族人被迫離開此區,到平地生活,以便於日本人管理。時光飛逝,但這些原住民們卻無法忘卻他們真正的家-內本鹿,於是近幾年來興起了一鼓熱潮,族人們開始他們的尋跟活動,希望透過歷史文獻與記憶找回過去他們生活的地方,於是內本鹿尋根重建計畫正式展開。

劉曼儀,屏東科技大學畢業,早在大學時期與深山野林有所接觸,當時的他所做的研究是台灣黑熊的調查,因為經常性的要到山林裡做勘查,因此常常要與山林部落的族人們相處,也就是因為這樣他認識了布農族的達麻布烏。達麻布烏是內本鹿石版屋重建的發起人之一,重建人馬包含了整個霍松安家族(達麻布烏與達嘛那布)與他們的親朋好友們-訊息樂團的巴奈與拉巴糕以及內本鹿小學的鰻魚、伯玗與山貓。

內本鹿石版屋早在二○○一年布農文教基金會已計畫信的規劃尋找舊部落,二○○二年世紀首航用直昇機帶領行動不變的老者上山尋找舊部落,二○○七年跨年那天開始了重建的工作。剛開始重建工作只有三個人,霍松安家族的人經手,後來透過相識與熟識,慢慢地參與重建工作的人數也增多,從第一次只有三個人、第二次四個人到這次十一個人,人數倍增,劉曼儀說他是從第二次的重建旅程開始加入他們的行列的,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都為了追求夢想而前進,因為有這個夢,重建的過程並不難。

DSC041011
第三次的重建工作是從去年的十二月中到今年的一月中旬,為期三十天。這三十天有血有淚、有樂有憂,大家背著三十天的糧食與重建的材料、工具上山,走了好幾十公里,來到了他們將要重建的地方-「壽」,在「壽」插上了旗子、搭起了帳棚,開始了他們這次旅行真正的目的,重建石版屋。重建的過程大家分工合作,指揮企劃者達麻布烏分派工作給其餘的十個人,由於劉曼儀是女孩子,因此他所做的工作比較輕鬆,例如:整地。其他人則負責尋找木材、搬石版等。

依照布農族祖先流傳下來的興建石版屋方法,重建成員們每天每日、一點一低的將第一棟石版屋搭起,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終於他們的「家」終於落成了。完工後,免了一些布農族的祭祀傳統,拜祖先請祖先歸位,達麻布巫說,雖然「這個家蓋好了,但有種空虛感,因為它還不能說的上是一個家,他希望未來他們的後代能夠記得這個家,有空回來走走,讓這個家充滿著人聲喧鬧,那麼它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家。」

重建的過程雖然艱辛,過去經費大部份雖然都是族人自己籌備,但現在透過劉曼儀與內鹿本小學的成員們的幫助,例如他們義賣自己設計的內鹿本上衣,重建的目標似乎又更接近成功一步。未來內本鹿石版屋重建計畫還會持續進行,希望透過親朋好友的力量,幫助這些曾經失去家鄉的布農族人們找回失去已久的「家」。


延伸閱讀

鰻魚的秘密小巢


布農族文教基金會新聞稿-重返內鹿本部落

內本鹿行腳-影像誌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教育部補助 服務學習做中學

【記者梁珮綺/台北報導】「老師,我可不可以不養我爸爸?」一個在法律上有著許多條款的問題,在小朋友天真的、疑惑的臉孔下問出來,讓到附近的小學教法律的法律系老師一時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我爸爸常常打我媽媽,我為什麼要養我爸爸?」小小年紀,已經對父親的行為有所厭惡,法律系老師一句句的教導他成人的定義和簡單的法條。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嚴任吉說:「這都變成是一個知識,可以教育那個小朋友。」

解除戒嚴後,教育部開始重視學生學務方面的勞動服務,五年前正式成立服務學習專案,大力推動「做中學」。雖然是主流教學中的一小環,卻也訂定評鑑項目,也因此服務學習中心力邀校內教師參與課程補助申請計畫。

本身在影傳系教授電視節目製作的嚴任吉談起服務學習,眼睛微瞇,臉上的線條變得柔和,充滿了愛與關懷,「之前我帶我的影傳系學生到一些機構,和護理系的老師合作,有很多外勞孕婦不知道怎麼清潔,怎麼給小Baby餵奶跟洗澡,這樣可以分成三個小節目。而我們同學在那邊喔,對於怎麼剪接啊、攝影啊,也有概念。」

嚴任吉說起自己學生,滿是笑意:「學生自己很有創意喔!把專業老師的講解變成一個益智節目,十五分鐘的節目,有主持人、有專家在那邊解答,很有趣啊!很好玩啊!」把節目的課程和護理系連結,並幫助到外籍勞工,學生可以在其中學習到知識,並幫助他人,就是嚴任吉所強調的「做中學」。

服務學習的課程主要分為三個軸線:第一類是以院為單位;第二類再分為兩小類:服務實驗實作(人生哲學、大學入門、專業倫理)、專業服務實作(專業課程、共同議題、共同社區);第三類是服務學習導向的專設課程。 嚴任吉的課程是第三類,教授學生如何製作電視節目,並從中學習到服務的樂趣和真諦。


延伸閱讀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教育部電子報

天主教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

五一勞動節 上萬勞工上街頭

01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五一勞動節本是體恤勞工而放假的日子,但來自全國上萬名的勞工今年卻沒有選擇放輕鬆,反而參與由八大勞動團體所發起的「反失業大遊行」,集結在街頭向政府喊出「反失業,要尊嚴」的心聲,要政府出面解決失業問題。

下午一點,各個自主工會的旗幟飄揚,這是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聯合行動,上萬名的勞工不分藍領、白領齊聚在自由廣場,遊行隊伍要繞行中山南路、館前路、行政院和總統府,這次的行動總指揮毛振飛說:「這只是個開始,若政府提不出好的方法解決失業問題,我們每一天都準備要上街頭。」

勞團認為,失業率創新高、無薪假和資方任意裁員問題都嚴重影響人民生計,所以,此次遊行主要訴求是,政府必須創造穩定就業,並立刻召開勞資會談和停止大學生實習方案。自主工聯執行長朱維立說,尤其是政府提出的大專生實習方案,不僅會將大學生當廉價勞工,而且中高年齡層的勞工將被排擠而失業,希望政府能立即停止這項策略。

不過,行經至行政院前,遊行隊伍要求政府官員親自面對勞工,而與鎮暴警察爆發肢體衝突,所幸只有少數幾人受輕傷,在雙方交涉下,行政院派出政務委員薛承泰與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出面,在鎮暴警察的列隊保護下,登上指揮車。

2
兩人登上指揮車後,毛振飛要求行政院立即停止大專生實習方案,認為這項政策花了上兆元,卻是錯誤的策略,薛承泰則回應,政府聽見了人民的聲音,會好好重新檢討這項政策。不過,台下一陣鼓譟,並數度打斷王如玄後來的談話,他們不滿行政院的回應,認為這是官方說法,並沒有實質的幫助。

遊行隊伍決定繼續轉往總統府抗議,也是遊行隊伍的最後一站,上萬名勞工聚集在總統府前,要求總統府親自派官員回應他們召開勞資協商和創造穩定就業的訴求,毛振飛帶領十個各個產業工會的領袖,決定進入總統府請政府官員出來面對民眾。

在勞團的斡旋下,總統府祕書長詹春柏表示,今天的訴求絕對會向總統說明,政府也會擴大公共建設來創造穩定就業。總統府並指派官員到場安撫群眾,但遊行民眾仍然不滿意,總指揮毛振飛說,如果短期政府不解決,他們一定會再站出來,並號召勞工每人開一部車,以癱瘓國道的方式抗議。

遊行最後,上萬名勞工紛紛將自己手上「反失業,要尊嚴」的絲帶,綁在凱達格蘭大道兩旁的樹上,期盼政府能夠看見他們強烈的訴求。


延伸閱讀

反失業大遊行誓師大會

青年95勞動聯盟遊行聲明

苦勞網遊行報導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