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周聖心 構築環台千里步道

DSCF0794
記者范道瑛/拍攝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現在的海岸線都被消波塊佔領了,巨大冰冷的水泥塊阻隔了人與土地親近的機會,也傷害了海洋生態的平衡。」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回想起過去在花蓮的日子,面對大海、吹著海風,她感慨地表示,希望透過環島千里步道運動,爭取步行者與單車族應有的路權,保留一條自然美麗的綠色步道,並帶動社區觀光資源。

輔大中文系畢業後,周聖心返回花蓮故鄉教小學,當時就接觸到真實的台灣社會底層,有太多貧窮、不公與無助,周聖心也因此自省:「把孩子的人生起點交到我手上,拿什麼為他們填空?」也許是平穩規律生活與接觸到最底層生活,周聖心認為在花蓮還不能把真正問題凸顯於全國,於是三年後毅然辭去教職,而投身社會運動。

周聖心致力於社會運動長達十五年,從反核到爭取路權,於行政、立法等單位來回奔走。○○六年四月,由黃武雄、小野與徐仁修提出千里步道運動,周聖心義務擔任籌畫中心執行長,負責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社運團體、生態環保與文史團體網絡,以及學界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希望能集合眾人之力,串聯起一條環島千里步道。讓大家能從容地用腳認識這片土地,也保留道路給雙腳或雙輪,讓台灣成為一座令人嚮往的「慢行島嶼」。


周聖心說,夢想幾年之後,台灣會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這條步道將蜿蜒於台灣田野與山海之間,沿途沒有阻斷走入風景的水泥護牆、沒有強光照射的水銀燈、沒有扼殺美麗花草的殺蟲劑,行人可以背著行囊或騎著單車隨意行走,領略沿途台灣僅存的風光水色。」未來也將印製小冊子,告知步道沿途在地社區所提供的餐飲休閒與文史活動等。


周聖心暱稱這條千里步道為「十一號國道」,「11」就是人的雙腳,和其他專供汽車高速行駛的國道大不相同。十一號國道好比是魚骨圖,主幹道之外,還可發展出許多支線;它不僅是條縱橫寶島、蜿蜒於台灣田野與山海之間的綿密路網,也是串連台灣成千上萬個社區鄰里的慢行步道。

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產生的破壞,千里步道運動提倡「自然路權」主張,盡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古道)進行規劃與連結。周聖心說:「我們並非去『開路』,而是不斷地和相關單位溝通,改善一些人工的,或不自然、沒有考慮的生態的部份。」千里步道的夢想不止是還權於自然,更希望步道沿線能紀錄周邊的生態與文史,設劇場或音樂藝文、手工藝與說故事等活動場所,亦可作為民間進行文化活動的開放空間;某些經細心評估過的據點,亦提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交換買賣的小市集。

「夢想有一天,在台灣可以如同國外,徒步遠行,或騎著單車環島,走過一村又一村、一鎮又一鎮」周聖心滿懷期待地說。儘管有很多人認為「千里步道只是一個理想」,但是她相信只要勇於實踐,一定能逐步串聯起環島的步道,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

二○○八年十月,二十多位單車愛好者組成的「千里步道試騎隊」,誓言要建立全國最美麗的自行車、步道路網,他們一路從台北、新竹、苗栗,最後抵達中縣執行長周聖心說,此行是苗中試走四日遊,另也有隊員已自行完成台南、彰雲嘉等地的路線,「我們不趕路,要走的都是最具文化、最美的道路!」

台大教授黃武雄也提到:「夢想幾年後台灣出現環島千里步道,這條路的開闢,在你我手中」他想實現千里步道的夢,獲許多熱愛步行、單車休閒者回響,雲林縣在今年十月由縣長蘇治芬等人掛牌,成立「千里步道籌畫站」,將整合步道資訊,從雲林每個景點串聯,再擴及鄰近縣市,這樣一尺一寸累積,將來共構一條美麗又充滿夢想千里步道。

周聖心過去曾擔任人本教育基金會總編輯,也曾參與反軍購及反戰運動,現任永和社區大學特別助理,同時兼任「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社會工作經驗所建立的豐沛人脈,使得歷經兩年多的環島千里步道運動,在各地聯繫狀況也相當順利。她同時亦感受到所有人對這塊土地的關愛與期待賦予的生命力,一點一滴累積,她相信這個夢想會很快實現的。

崔愫欣 用影片唱出貢寮悲歌



DSC02320-1
范道瑛/拍攝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貢寮,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但我們都不知道,破壞生態、破壞環保的核能興建正在進行著……,我能為這美麗的地方做些什麼?」崔愫欣說。她於是花十年為貢寮反核奔走,一九九八年開始,花六年拍了「貢寮,你好嗎?」紀錄片,從國內到國外放映超過八百個場次,崔愫欣的反核奮戰無怨無悔。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崔愫欣,大學讀輔大法律系時,參加學運社團「黑水溝社」,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大二的暑假,第一次跟著環保團體到貢寮,也啟蒙了她對於社會公義的堅持。「我才知道,原來反核的背後是一群有血有淚的人,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她說,身為外省第二代,第一次遠離台北竟是到了貢寮,第一次覺得自己接觸到台灣這塊土地。

「學法律的,理應是用法律的精神來幫助貢寮鄉民,但法律最後的判決,並不一定代表是正義,因此,我選擇用拍紀錄片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輔大畢業後,崔愫欣進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就讀,並開始在環保團體工作。一九九八年她帶著攝影機住進貢寮漁村,記錄這群純樸討海人的反核歷程。


一開始,崔愫欣的父母無法諒解,為何女兒放著好好的法律系不念,去做社會抗爭,還曾緊張的問她:「是不是被誰利用了?」崔愫欣說,越瞭解貢寮這個地方,就越想為當地做點事,也因為如此,即使遇挫折也會爬起來。她說,「貢寮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所以我會想讓這兒的美,永遠維持下去。這裡的長輩們對人都很好,跟他們相處久了,你可以感覺到他們所堅持的,其實是來自他們心靈最深處的純樸善念。」

拍攝其間,不會說閩南語的崔愫欣飽嘗溝通不良之苦;非科班出身的她,剪接影片更是一大挑戰。「剛開始像是來到異域的孤軍,每天拿著攝影機猛拍,出沒在村頭村尾,但這些鏡頭大部分都不是想要的,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在地言語溝通,鏡頭下就少了一份情感。」崔愫欣說。

「貢寮,你好嗎?」不只是一部反核的紀錄片,更是一個小鎮居民在對抗國家政府機器的故事,要傳達出的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關心周遭的環境,或是社會議題,那麼這個國家會更進步。崔愫欣說,有一位檢察官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寫了封信給她,告訴他很感動,內容提到:「連小老百姓都這麼拚命、不畏權威地為環境而奮鬥,那麼身為檢察官的我,在司法改革的路上,是不是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精神?」

花費六年歷程,在全景傳播基金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協助下,崔愫欣於二○○五年完成「貢寮,你好嗎?」紀錄片,用鏡頭唱出貢寮心聲,並走遍國內外近八百場放映會,把拍片當作社會運動的一部份。崔愫欣曾擔任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業餘紀錄片工作者。最近她獲選第五屆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將於二○○九年赴日兩個月,走訪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土本典昭鏡頭下的環境抗爭現場,也為下一部紀錄片尋找新的思考方向。

女書店網路書展 即日起至2/28

【記者曾仲葳/台北報導】「除了今年一月份的第十七屆台北國際書展之外,過去幾年我們每年都有參與台北國際書展的展出。」女書店經理楊瑛瑛說,自從女書店成立的第五、六年開始,女書店每年都會分配人力去參加書展,但是近幾年來,他們對於是否參展的考慮變的越來越多,每次會議也都開得越來越久,今年終於決定退出書展。

楊瑛瑛表示,參加國際書展不僅對他們的人力來說十分的吃緊,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從前幾屆開始,國際書展都淪為各家廠商的折扣戰,而不再是秉持推薦讀者好書的心態來參展。這樣的結果,使華文地區成立的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女書店開始思考繼續參展的必要。

再加上自從二○○一年開始,原本只有實體店面的女書店也成立了網路女書店,從此將女書的版圖拓展到網路那一塊。隨著網路書店的發展越來越穩定,在客源十分固定的情況下,今年沒有參加國際書展的女書店,決定透過他們自己的網路女書店舉辦「二○○九女書網路書展」。

「其實網路女書店平均每個月都會有折扣的活動,希望這些活動能服務更多大台北地區以外的民眾,以及偏遠地區的人。」楊瑛瑛說,女書店成立於一九九四年,實體的店面是位在台北市內,所以以往大部分的顧客都是來自台北縣市等地,在增加網路女書店之後,確實增加了很多外縣市的讀者。

楊瑛瑛說,他們每個月都會進一些新書,也會特別推薦幾本好書給讀者,居住在外縣市的民眾只要購書滿一千兩百元,就可以免郵資,「但是我們還是常常接到許多客人只為了定一兩本書,而不在意郵資的問題。」

即日起至二月廿八日,女書店舉辦,女書出版全系列全面七五折,單次購書滿六百元即贈女書〈好事記〉明信片一套。凡是在書展期間購書滿一千兩百元,可任選《女兒的儀典》、《女藝論》、《女人治校先鋒》、《親愛的Aki》、《穿梭N度空間的女人》其中一本書做為滿額禮。這次書展,女書店也推出了八十多本的新書以及CD、DVD等,讓民眾可以自行選擇。


延伸閱讀

女書店

第十七屆台北國際書展

台灣女性文學書店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故事戲劇志工 熱心散播快樂

DSCF7258
延平國小故事戲劇團志工蔡淑芬(左)及高玉珠(右) 。
記者羅雨函/攝影
【記者羅雨函/台北報導】延平國小故事戲劇志工團的服務可以使學校教育更多元化,以說故事及戲劇表演的方式,自願服務小朋友,並散播快樂。故事戲劇志工團的創始人之一的蔡淑芬說:「雖然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也很快樂。」

延平國小故事戲劇團成立於二OOO年,蔡淑芬表示,一開始只是因為學校老師需要愛心媽媽來班上支援說故事活動,而後不同班級的愛心媽媽們開始熟識,互相支援及交流,認為舉辦這種類似的活動對於學生來說還蠻有意義的,所以她們討論過後決定成立組織,繼續為更多班級服務。


故事戲劇志工團的服務內容包括了在晨光時間輪流在各班說故事、校園故事巡禮、大大小小的闖關遊戲、迎新表演、故事戲劇演出,還支援學校或是家長會所舉辦的一些活動。目前的團員有三十二位,絕大多數都是愛心媽媽,但是還有很多團員的小孩已經畢業,她們仍願意留在延平國小服務。

故事戲劇志工團為了招募同好來加入,並增加知名度,希望活動能讓更多人或是其他學校知道,所以便在二OO六年成立了部落格,延平國小也為她們成立專屬網頁,讓大家可以從網路的管道更認識故事戲劇志工團。部落格放置了許多演出訊息,也有開會紀錄或是親子文章分享給讀者。蔡淑芬表示:「希望未來能把故事創作、演出技巧、演出心得等等放置在部落格中與大家分享。」

談到成立的困難,蔡淑芬說:「招募團員蠻困難的。」一開始成立時只有少數幾位家長,後來經過團員們陸陸續續介紹其他認識的愛心媽媽,或是在學校舉辦活動的時候宣傳招募,並在部落格宣傳,才慢慢增加團員。同為劇團創始人之一的高玉珠表示,就曾有六十歲阿公看到部落格在招募團員,主動打電話要加入,而他目前也是團員之一,也有參與各項戲劇演出等活動。



DSCF7260
延平國小故事戲劇團志工們在談論演出道具。
記者羅雨函/攝影
蔡淑芬表示,許多團員加入了劇團後,都覺得學到很多,因為一開始什麼都不懂,不會操作電腦、不會做會議紀錄等,但是團員們會主動去上一些相關課程,如電腦課、表演課等,學習一些團中需要的技巧及實務,「邊做邊學,不僅讓生活更充實,也讓自己更成長,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



談及印象深刻的事,蔡淑芬表示,曾經有團員因為演出戲劇扮演「大野狼」的角色,結果過幾天走在路上被小朋友認出,指著她大叫「大野狼」,讓團員哭笑不得。不過團員們經由劇團的演出及與合作後,都獲得了許多,團員謝林月音說:「雖然很忙,但是有學到很多東西。」

團員們除了參與劇團活動之外,還有其他的家務要處理,所以開會及排練的時間都沒有挪出太多,所以就曾經發生許多趣事,高玉珠笑著說,曾有團員在別的學校表演完後,來不及卸妝,就直接頂個大濃妝回家煮飯。


高玉珠表示,延平國小故事戲劇志工團有很好組織結構,團員們也都很有凝聚力,有很多學校都有來觀摩、請教,詢問關於組團的細節。劇團目前的目標是希望能與其他各校類似的團體交流,互相到彼此的學校表演,並且多到偏遠地區的學校做表演,讓不常接觸戲劇表演的小朋友也能欣賞到她們的表演。



延平國小故事戲劇團志工提供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萬華社大 板橋湳仔溪巡禮

Alisantopic381
陳健一提供
【記者劉文琪/台北報導】要了解一個聚落的發展,是絕對離不開水源的,與板橋經濟發展關係密切的公館溝已經被馬路蓋過、地下化了,如今,湳仔溪是板橋殘存的最後一條露天河流,卻將被高架道路的建設掩蓋而消失。

身為枋橋河流文化協會成員的陳建一,於萬華社大「艋舺采風」課程實際帶領學員走訪湳仔溪,探訪周邊社區,帶領大家重新認識艋舺。由林家花園作為起點,順著已完全地下化的公館溝,再接到湳仔溪。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對台灣的文史生態很感興趣,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跑透透,藉由當地文史生態來了解整個聚落,所以才會想開這門課。

陳建一也從林家的發展開始談起,板橋林家兼具商賈、地主及官宦多重身分,是北台灣地區的大富豪。林氏來台始祖林應寅於乾隆年間攜長子林平侯自福建漳州來台,於新莊落腳。後來經營米業致富,林平侯捐官入仕曾任柳州知府,後來無意於仕途,辭官返台。死後家產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家給後代子孫,後來分得本、源的三子林國華與五子林國芳合併商號,於是稱為林本源,並不是一般民眾以為的人名。

而板橋發展的另一個轉捩點則是日治時代鐵路開通,附近貨物集散到板橋,板橋遂成為區域發展的中心。當時流傳著一句台語俗諺「板橋查某水又笑,轉回賣某給伊招」,描寫出當時火車在板橋站停車開門的剎那,旅客們對板橋少女的驚艷,恨不得拋妻棄子,寧願入贅也想跟她們共度的心情。

陳建一表示,湳仔溪是影響板橋生活脈絡的重要河流,卻在政府政策下即將被高架橋建設掩蓋,台北政府要蓋一條連接國道一號和三號的快速道路,從五股到土城,就叫特二號道路。台北政府雖然正在建設綠化工程,但已經被破壞的河岸生態,是不可能被復原的。枋橋河流文化協會一直向政府陳情,表達希望高架橋能夠讓路給湳仔溪的訴求,卻不被重視,曝光率也不夠,所以一般板橋民眾其實對這件事根本不太清楚,令他們感到些許無力,如今湳仔溪段高架橋工程三次都流標,湳仔溪得以暫時保留那塊藍天。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樂團人雜誌 供多元樂團資訊

IMG_9552
「樂團人雜誌」創辦人小殺。記者顏偉哲/拍攝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我覺得台灣獨立音樂市場是樂觀的,只是大家都在觀望。」「樂團人雜誌」創辦人小殺,認真地說著他對台灣獨立音樂生態的看法。而當眾人都在觀望之際,小殺卻毅然決然進入這個市場,創辦「樂團人雜誌」,為喜好獨立音樂或樂團的人,提供多元的資訊。

對於創辦雜誌的動機,本身曾有組團經驗的小殺認為,台灣目前缺乏為獨立音樂與樂團所設計的雜誌,導致許多廠牌的作品、展演活動或原創音樂文化的訊息無法有效的傳遞。甚至有些國外樂團與創作音樂人來台表演的資訊,也因為大眾媒體的忽視而沒有報導出現,更錯失國內音樂文化與國際交流的機會。

除此之外,小殺也覺得許多踏入社會的樂團人,常因為無法像大學參與社團一樣找到相關資訊或同好,而放棄玩樂團的夢想。小殺說:「我們希望透過雜誌,讓學校社團能夠更好,培育出更多優秀的樂團。同時,也讓出社會的人能夠繼續玩團,使台灣樂團的文化圈能活絡起來。」

憑藉著這股衝勁,小殺和高中熱音社的同學程軍,以國內外音樂雜誌內容為範本,著手規劃「樂團人雜誌」的內容。而目前內容則包括幾個部份:詳細介紹國內外原創樂團的「國內外樂團深入報導」、專訪台灣音樂達人「人物專訪」、記錄台灣重大音樂活動的「國內重大活動報導」與集合樂評、故事與店家資訊的「音樂相關散文」。

小殺說:「起初,我們思考過雜誌的編輯方向,是要針對玩樂團的人還是大眾。後來,我們選擇以大眾為主。」因此,在「樂團人雜誌」中,有給初學者自學的「熱門樂器實例練習」以及「錄音教學專欄」。還有與樂器代理商合作的「硬體資訊」單元,透過實測報導,讓讀者更容易挑選適合自己的樂器與器材。

為了辦「樂團人雜誌」,小殺遇到不小的阻力與挫折,像是經費來源不易,就讓他向銀行貸款三十萬,也因而造成家人的反對。即使如此,小殺並沒有放棄,反而更積極地投入工作中。小殺也坦言,辦雜誌的過程中請教不少人,也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像是海國樂器的吳老闆、T-mag西洋音樂雜誌(二○○六年八月停刊)的總編輯傑格。此外,也有一些音樂廠牌,像是環球音樂新力音樂馬雅音樂搖滾帝國等,都與「樂團人雜誌」接觸並提供最新發行專輯的相關資訊。 馬雅音樂的企製Vader說:「台灣非常缺乏搖滾音樂方面的專業刊物。『樂團人雜誌』的出現為台灣搖滾樂壇帶來很大的希望。」

從二○○八年十一月發布首刊免費贈閱的宣傳活動至今,「樂團人雜誌」得到了許多正面的評價。小殺說:「有不少網友說,希望『樂團人雜誌』能成為專門介紹台灣樂團的雜誌,因為台灣缺乏這類型(介紹樂團)的媒體。這些話讓我們很感動,也更有使命感。」

而小殺的好友,同時也是「PROTW音樂資源網」的站長阿恩,這次也協助小殺,扮演宣傳「樂團人雜誌」的重要角色。阿恩說:「媒體推廣力量是一個很強大的宣傳管道,在非主流音樂推廣是一個很大的助力。」阿恩也補充,除了「樂團人雜誌」之外,期待有更多媒體可以作一系列的介紹,從不同樂風介紹並且與國外相同樂風的音樂或樂團做比較,才可以讓更多人認識獨立音樂。

「你要留心你將遭遇的失敗,同時你也要更專注於怎樣讓自己更成功。」這是小殺的座右銘,也是他時時提醒自己的話語。雖然目前僅以兩個月一期的雙月刊形式發行,且工作人員也只有約十多人。但小殺相信,「樂團人雜誌」的編輯團隊將會越來越大。未來,除了提供讀者更豐富的內容外,小殺也希望以「樂團人雜誌」之名,舉辦學生創作樂團或獨立樂團的展演活動,讓更多人能體會樂團現場表演的魅力。


延伸閱讀

「樂團人雜誌」官方部落格

城市音樂 展演活動隨時看

IMG_9551
圖為「城市音樂」企劃統籌馬世芳
記者顏偉哲/拍攝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音樂這門藝術的生命,起碼有一半是活在現場的舞台上。」「城市音樂」平台企劃統籌馬世芳,侃侃而談「城市音樂」平台計劃。而「城市音樂」的目標是製作現場音樂展演的記錄,讓樂迷重新體驗音樂人與他們的原創音樂作品,也為創作音樂界帶來嶄新的時代。

在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第三屆的Punch Party中,馬世芳首度公開「城市音樂」的計劃與概念。馬世芳說:「『城市音樂』這個構想,是我跟中華電信的音樂專案辦公室一起提出來的。目標是預計在一年內,錄製超過五十場高品質的現場音樂展演實況,用計次收費的方式,提供樂迷線上收看及收聽。」

而平台啟用至今近八個月,已經完成超過三十多場的展演內容。不論是以龐克搖滾為主的「滅火器樂團」,或是融合國樂與爵士曲風的「絲竹空爵士樂團」等表演內容,都可以經由網路、手機與mod(隨選視訊)的方式,在任何時間與地點,觀賞精彩的表演。馬世芳強調,錄製的內容並沒有限制樂團或曲風,只要表演內容精彩,就是「城市音樂」想要的。

會投入這樣的工作團隊,是因為馬世芳分析台灣的音樂產業後,發現近幾年在實體發行唱片的市場並不景氣,但現場音樂展演的活動與文化卻是越來越蓬勃,而且表演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元。目前在台灣,有許多從展演文化竄起並走紅的歌手,像是十多年前的歌手伍佰,或是近幾年的張懸蘇打綠盧廣仲等,都是循著相同的模式站穩台灣音樂市場。因此馬世芳認為:「展演文化在台灣,已經是銳不可當的趨勢。」

除了展演文化的影響外,錄製器材的進步再加上網路傳輸的便利,除了降低錄製成本外,畫質與音質也更能夠要求。馬世芳認為,這對樂迷來說,不必再透過影音網站,觀賞樂迷用數位相機拍下的表演片段;而對無法親臨表演現場的樂迷,也能透過平台,跨越時空的阻隔,看到完整表演內容。對表演者而言,錄製的作品也可以當作介紹自己或樂團的最佳素材。這些文化與科技的因素,讓「城市音樂」的計劃得以執行,也為台灣獨立音樂找到新的方向。馬世芳笑著說:「如果時間推回五年前,這個計劃恐怕無法進行。」

目前參與「城市音樂」計劃的人員約有十多位,共有三組拍攝團隊。其中,中華電信音樂專案辦公室主要是提供平台與硬體支援。而擔任企劃統籌的馬世芳,則是扮演協調音樂人、live house(地下樂團的表演場所)與中華電信之間溝通的橋樑。中華電信音樂專案辦公室人員說:「相對於唱片的實體發行市場,數位音樂的『無實體發行』市場,會成為未來主流。經由數位音樂格式及網路平台,可以讓更多人注意到獨立音樂出色的作品。」

馬世芳說:「許多人一起聽同一張專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這樣的時代也不會再回來了。將來音樂的市場,會從大眾走向分眾市場。」所以,深耕分眾市場以及為獨立音樂發聲,是「城市音樂」所扮演的角色。未來,中華電信音樂專案辦公室人員也強調,有大家的支持,「城市音樂」會繼續做下去,希望能推動台灣獨立音樂產業與展演文化的發展。


延伸閱讀

「城市音樂」官方網站

凍結不了的文字-陳宏

DSCF3347 【記者辛怡澄/台北報導】電影「潛水鐘與蝴蝶」裡,主角因罹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身體逐漸失去活動能力,透過眼睛一眨一闔,來傳遞自己的言語,更以此種方法出版了書籍,而漸動人陳宏就是台灣版的「潛水鐘與蝴蝶」。

陳宏在二十多年前曾在世新大學任教,是資深的新聞工作者,也是到處行走的專業攝影師。昔日健壯的陳宏,如今只剩下雙眼能夠活動,眨眼成了他和外界聯繫溝通的唯一管道。

「他 到昨天都還再創作呢!」擔任看護長達九年的澎澎姐表示,雖然病魔侵襲,已進入漸凍人末期的陳宏仍不懈創作,透過注音板一字一句拼湊出他對於這世界的種種想 法,在人間福報上每個星期仍有固定的專欄。漸凍人協會企劃主任魏彥騰表示,「老師有自己的想法,想藉專欄表達自己的執著。」

陪伴著陳宏一路走來的妻子劉學慧,每週都會協助他使用注音版來紀錄他所想要創作的字字句句,並將陳宏所想表達的話語轉譯為中文並打到電腦裡,再將電子檔唸給 陳宏聽,讓他修改自己的作品直到滿意。因為使用注音版表達過程十分艱辛困難,陳宏的寫作風格言簡意賅,用字精練有力。原本就是記者的陳宏,創作的文章中充 滿了社會觀察,而直到今日,他仍時常透過網路和電視新聞來找尋靈感,挖掘題材。而他的文章也激發了許多人,他透過注音版表示,「我的文章,網路上都看得到。」

DSCF3355
進到病房裡,四處都有佛像,平時陳宏也時常藉由閱讀佛經佛理,看佛教節目來提昇自我。陳宏透過注音版表示,「人總是要有宗教信仰,佛教來說,不是活這輩子就算了。」宗教陪伴他對抗病魔,在他的創作之中,總富含著佛教的思想,他也時常在文章中引用佛理,來說明自己的生命觀。

陳宏努力不懈的創作精神,得到了社會許多的肯定,日前他才獲頒第十二屆金鷹獎身心障礙楷模,二○○七年時得到金氏世界紀錄,在世界眨眼創作文字出版累計達十九萬○一百八十五字,「明年二月的第六本書出版,到時又要再刷新世界紀錄了,」看護澎澎姐笑著說。


劉學慧現任漸凍人協會的理事長,而在漸凍人協會中,還有許多其他的病友,同樣是透過眨眼進行文字創作,因為身體行動上的不方便,更是需要社會的幫助與關懷。


漸凍人協會:http://www.mnda.org.tw/

陳宏創作書籍:
「眨眼之間──漸凍人陳宏的熱情人生」圓神出版
「苦,也是一種豐富」香海文化
「生命之愛-在眨眼之間」香海文化
「頑石與飛鳥」
「我見過一棵大樹」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張憲楷 從陶土中散發出慈暉

IMGP4837
(圖/蔡靜宜 拍攝)
【記者蔡靜宜/高雄報導】現任高雄美術研究會理事長的張憲楷,同時也於大寮國中慈暉班與高雄當地國、高中任教陶藝課程。慈暉班也可稱為中途班,專門收留弱勢生或中輟生,甚至受法院保護管束的學生,在還不需要送感化前,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學習專長。

最初從事陶瓷相關工作十幾年,之後因為要養病,所以頂了一間畫廊,也自己作畫。本以為從此與陶瓷無緣了,但幾年後中美斷交,陶瓷無法外銷,便從傳統產業轉入休閒行業,張憲楷便決定開一間工作室,提供玩陶、拉坯。

也因為工作室有學校老師前往學習做陶,便被引薦到高雄縣大寮國中擔任社團老師。大約十年前的一天,他依校長之約前往某班級代課,到班上後發現這些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一般的學生不一樣,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慈暉班的學生。

張憲楷笑憶道,他剛開始就問學生想上什麼,學生們只說絕對不要再上泥條了,因為前面的五個老師都是上泥條。「我問他們一年內怎麼會換這麼多老師,他們就說:『老師都跟我們不和啦!都被我們用土給丟走的!』我聽了嚇個半死。」因為每個老師都認為陶藝須從泥條開始教起,但張憲楷是從商業進入陶瓷創作,所以並未堅持從泥條入手。他發現教室內的手拉坯機器都尚未開封,決定教他們從拉坯開始。

那時流行電影《第六感生死戀》,所以全班邊玩邊唱,還模仿片中男女主角拉坯的畫面,玩得不亦樂乎,整間教室、身上臉上都是泥巴,甚至不想下課。代課結束後,張憲楷到辦公室,校長和主任都在那等著。原來他們剛剛都在旁偷偷觀察著,校長坦承,其實前面的老師不是請假,而是教不下去而離開,剛剛看他和學生相處得這麼好,便請他留任慈暉班。

校長問是否排斥這些學生?張憲楷說:「教陶藝來講,學生是沒有差別的,反而他們還比較放得開去接觸陶土,不覺得土髒。」從此之後,就像玩陶土一樣,被黏住了,一待就是十年。他表示,雖然光靠這份收入不足以維持開銷,但已視為自己的責任了。

IMGP4838
(圖/蔡靜宜 拍攝)

他認為教學中最有樂趣的,莫過於與學生互動所達到的教學相長。不只可以感受到年輕活力,也能得到研究很久卻得不到的技法,他們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創意是值得學習的。學生吳家豪:「老師會讓我自己突破,在創作方面會先畫一些圖讓我摸索,然後給我建議。」

張憲楷的創作類型多元,其中他最喜愛的是手拉坯創作。傳統手拉坯的花瓶創作都是只拉瓶型,或是在上面以圖畫或雕刻裝飾。但他偏向用自然的元素去表現,像《蛻變》這件作品,就是耗費大量時間與心力所創作而成的,「這是第三個,前面的都在過程中壞掉了,」即使成型機率低,「但我要的不是後天人為的東西,而是手拉坯特有的自然紋路去裝扮它。」

《蛻變》在製作之初,先拉出整個花瓶,拉好後先陰乾,在陰乾的過程中繼續拉小型的坯。小型坯必須在半乾的狀態下從瓶口往瓶底壓扁,便形成至少三個圈,「你所看到的每一個圈就是一個手拉坯,總共拉了一百四十多個。」在大坯陰乾後剖一半,分別鋪上小型坯在加以組裝,最後修飾接縫方完成。

回首過往,張憲楷表示最感謝的人,是在他身邊一直支持著他的張太太。「我們雖然投身於藝術工作,但並非大紅大紫的。兼課老師並沒有穩定的退休金等著,而是必須投入更多,除了把時間與空間切割成兩倍使用外,最重要的是背後要有支持的力量。」對他來說,如果沒有張太太與他同心協力爲創作付出,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他。

張憲楷與學生的互動亦師亦友,更多時候像父親看著孩子。他感嘆:「這裡每一個小孩都有他的故事。有的父母雙亡,有的因媽媽改嫁,無人照養。我會鼓勵他們讀書,或想辦法讓他們半工半讀,後來卻發現,他們家庭狀況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我們可以改變他個人(讓他們在課業上發揮所長),卻無法改變他的家庭。」

「有一些邊緣人,真的需要更多人去關愛與照顧。」張憲楷在慈暉班裡看到中輟生們的無力感,期待有一天能爲他們開一間手工創作坊,對外接單,或自己設計作品讓他們創作並銷售,他想,若能有個工作,這些孩子就不容易學壞,也能透過工作肯定自己,邁出自己的人生。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原住民典藏 來自山地的文化

A2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泰雅族太魯閣族文面文化
【記者林倩宇/台北報導】透過電視,你可能看過原住民舉行祭典的畫面,他們身上穿著傳統的服飾,並配戴著特別的手工飾品,歡樂的唱歌跳舞舉行著儀式。雖然現今許多原住民已與漢人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各原住民族仍保有自己的風俗與文化,而國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則透過原住民文物的數位化收藏,讓大眾更加貼近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

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從二○○三年開始進行,依年代及族群將國立台灣博物館所典藏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文物,進行影像與資料內容的數位化。計畫主持人李子寧表示,原住民文物是台博館所收藏最精華的部份,也是臺灣目前收藏年代最早的原住民文物,大致年代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所以希望透過數位方式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而近期完成的則是泰雅族文物收藏。

泰雅族分佈於南投、花蓮以北的北部山區,是分布範圍最廣的原住民族群,藤竹編器及紡織是泰雅族著稱的傳統工藝,文面習俗及獵首文化也是此族群突出的文化元素。

李子寧表示,泰雅族的藏品特色是織品很漂亮,花紋鮮豔且製作技術非常好;另外,泰雅族也多用貝類做裝飾品,像是原住民的貝珠衣,就是用一顆顆磨得不到一公厘大小的貝珠所串成,一件衣服可能就用幾十萬這種貝珠製成,這是泰雅族最具特色的一些衣服。

A3
泰雅族女子長袖短衣,國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數位典藏網站提供
李子寧說,事實上泰雅族很多漂亮的衣服不完全跟女性有關,很多都是男性穿的服飾,由於泰雅族的男生很慓悍,越會打獵的人,就是勇士,而厲害的勇士就可穿戴那些漂亮的衣服,像是用貝片製成、裝飾得很漂亮的服飾,就是專門給男性勇士穿的,是強調男性的武勇風氣所產生的。

原住民數位典藏網站上,不只收藏泰雅族的文物,也可看到其他族群的藏品,如魯凱族、卑南族、賽夏族、邵族等族群文物,並配合相關文字解說。對於此典藏的意義,李子寧表示,這些文物都是原住民族祖先的東西,不僅和原住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其他台灣的一般人來講,這些東西也是代表台灣的文化部分,可以說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

李子寧說,台博館已有四萬件的收藏品,其中原住民的大約有七千件,目前已經做基本的數位化了,民眾若有興趣都可自行上「原住民數位典藏」網站下載照片及資料說明等內容,裡面有非常龐大的原住民傳統資源,資料量可以說是國內最大的一個原住民文物的數位資料庫。

對於未來的發展目標,李子寧表示,除了繼續把原住民文物數位化外,未來會朝數位學習的方向前進,例如會挑選主題,如泰雅族的織布、獵頭或者是泰雅族的神話,用這樣的主題來做一個學習網站,再配合資料庫裡原有的素材,做成比較完整的故事,或是透過其他數位方法,而不完全只是用故事敘述,同時也讓觀眾能夠上去互動。

原住民數位典藏推廣錄音檔(聲音來源: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李子寧)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環島冒險 宣揚同志婚姻

1311257873_a 【記者辛怡澄/台北報導】「你贊成女同性戀結婚嗎?」背著後背包,手裡拖著厚重的行李箱,集合出版社社長小玉為了讓全台民眾了解同志,獨自以環島的方式走遍二十五個縣市。不僅訪問超過五百個民眾的想法,更讓自己經歷各地文化的洗禮。


社長小玉表示,到北京參加拉拉營(「拉子」意指女同志),受到拉媽(有孩子或想要有孩子的女同志)、同志結婚權等議題的啟發,且在台北以外的同志相關活動資源有限,便在兩年前決定要用環島的方式,讓台灣各地的民眾了解同志議題。

「同志伴侶若不能結婚,就沒有一般夫妻在法律上的保障。」小玉說,例如同志伴侶就不能為對方簽署緊急醫療文件,無法像異性戀夫妻一樣擁有相等權益;因此,小玉不僅採訪民眾的看法,也準備好幾本簿子,讓同意同志結婚權的民眾,能夠連署。


不過小玉在採訪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正反意見。花蓮的麵小姐就表示支持同志婚姻,因為自己的姐姐是女同志,如果同志能夠結婚,就能有人照顧姊姊;不過,在蘭嶼一名藝術家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同性戀是都市人才會有的「文明病」,而生病的人又怎麼可以結婚。

一般男性民眾對於女同志的印象,多認為女同志因為不傳宗接代,所以是不孝順且自我的,甚至認為是她們不知道男人的好才會變女同志;小玉在旅途中還遇到一個西 班牙人表示,他對於同志的印象就是很像男生,不漂亮。小玉也發現,一般民眾對男同志的觀感較負面,大多都會直接聯想到娘娘腔、噁心和愛滋病。澎湖一名小姐說,可以支持女同志,但不支持男同志,因為印象中,他們的多半性關係較混亂。


小玉訝異遇到的女同志民眾對於男同志的看法竟是濫交、花心和多重性伴侶,並沒有因為也是同志的身份而有所了解或認同。小玉說:「由此可見媒體的負面渲染有很大的影響。」

1311319853_g
「同性戀只會在台灣,在我們這裡沒有。」這是小玉發現大部分離島民眾的看法,她在蘭嶼訪問到一個男性民眾,甚至還對她說:「土地歸土地,鋤頭歸鋤頭,妳們女同性戀就是沒遇到我這把好鋤頭」,讓小玉哭笑不得。

這趟旅程讓小玉感受民眾對同志仍然有不少負面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受到媒體的負面報導,然而台北以外認識同志的活動相對較少也有關;小玉說,比如警察如果不真正的認識同志,要如何處理同志方面的社會案件呢?

「你知道女同性戀人口有多少嗎?」大部分民眾都驚訝於小玉的答案:「一百萬人」。小玉說,同志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並不是只有異性戀存在,所以希望大家能有相對客觀的立場。

照片影片皆由小玉提供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張永銘以「口」繪出新生命

DSCF6112
張永銘。記者蘇又婷/拍攝
【記者蘇又婷/台北報導】二十三年前的一場車禍讓張永銘脊椎受傷,導致全身癱瘓。原本是位裝潢工人的張永銘,當時正值壯年且育有一子,發生這樣的變故讓他痛苦萬分。

張永銘全身癱瘓後開始自我封閉,他說:「雖然不能再回到受傷前的生活,但也因為這場車禍讓我體會更多。」這種生命突然大逆轉的情形,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張永銘靠著太太黃盈蓁的照顧與鼓勵才慢慢走出陰影,並且敞開心胸勇敢的面對,更加珍惜生命。


也因為車禍,張永銘在八年前開始學習畫畫。張永銘表示,他受傷前並沒有學過畫,但是他所畫的畫卻具有相當專業的水準,讓人無法相信他是咬著畫筆用嘴巴作畫的。黃盈蓁說:「因為家住在山上,所以張永銘畫的小鳥特別生動,很多人都很喜歡。」

DSCF6115
張永銘的第一幅作品。記者蘇又婷/翻拍
張永銘學畫的過程比一般人辛苦,因為用牙齒咬著畫筆而常覺得嘴巴酸,也常口水邊畫邊流,但張永銘卻毫不放棄,持之以恆的每天練習將近八個鐘頭。黃盈蓁說: 「他一開始學比較辛苦,現在比較習慣也較熟練了。」而且因為畫筆對張永銘來說太短了,黃盈蓁便把畫筆接上衛生筷,好讓他方便作畫。

張永銘說,他可以克服身體的殘障成為口足畫家,他很感謝太太對他的包容與付出,並且會以勇敢負責的生活態度繼續面對人生,「人生是美好的」就是他所信奉的座右銘。

林清雲 綠監砂畫之師

1 【記者蔡靜宜/高雄報導】綠島監獄旁的「綠藝工坊」中,展售著綠監的自製商品,其中工藝類最有名的就是受刑人的砂畫作品。這些砂畫作品色彩鮮豔、作工細緻,背後教導他們製作砂畫的就是研究砂畫多年的林清雲老師。

現年六十五歲的林清雲,最早是畫油畫出身的,後來從事室內設計。約莫一九八八年時,他偶然看見裝潢後的木屑掉在裝潢時用的背膠紙上,繪畫出身的他看著不同顏色的木屑灑落其上,深覺其呈現出抽象的美感,便覺得可以往這方面嘗試新型態的藝術創作。

但是木屑沒有保存價值,林清雲決定轉用砂子試試看。剛開始他以珊瑚砂(即海邊可見的白砂)染色作畫,因珊瑚砂本身的特性,只能用廣告顏料上色,但廣告顏料附著在砂子上,就無法與膠紙相黏,為了突破這個技術,他開始尋找替代的質材。經過兩三年的找尋,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發現英國的石英砂能解決這個問題。林清雲解釋,石英砂與一般使用的珊瑚砂最大的差異在於,珊瑚砂易掉落,還可能會發霉,但石英砂是永久性的,「比人的壽命還長!」

在桌上擺起一盒盒色彩鮮豔的砂子,林清雲得意地說:「別人需要慢慢調出幾千種顏色,我只要十六種就可以了!」他研究出獨特的漸層方式,直接在作畫時混色製造出漸層效果。在作畫中,還要運用到「溜」(讓砂子從欲填入的色塊上部滑下)與「敲」(填完砂後用湯匙大力敲打紙,使砂子彈跳填滿空隙)這兩種上砂方式,才能製作出幾乎沒有縫隙的砂畫。至於作畫的工具,他大笑三聲說:「就只有這支,你要叫它湯匙、調羹都可以啦!」

IMGP4832
林清雲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在綠監教導受刑人砂畫。因為前一年巡迴展到台中,台中展場的主任告訴他綠島的技能訓練所需要砂畫專業人才任教,希望他能過去接觸。那時林清雲聽到「技訓所」,以為是與職業、就業相關的訓練所,「哪裡知道竟然是監獄,而且還是教犯人。」所以無論當時綠監的所長怎麼讚賞他的作品,希望他留下來,他都認為不妥,且距離遙遠,便婉拒了。

憶起當年初到綠監的接觸經驗,林清雲自己也覺得很有趣。他笑著說:「沒想到我回高雄,所長前前後後打了三、四次電話來。」他想想,一期也不過六個月,雖然時間還不夠完全學好砂畫技術,但去試試看好了。

開始任教後林清雲才發現,那裡的管理很有秩序,受刑人們不僅學習態度良好,也很有學做砂畫的頭腦。與先前任教的經驗相比,他認為這群綠監裡的學生真的「太棒了、太棒了!」他很享受這樣的教學互動,遂決定留任至今。綠監作業導師王松茂表示,學生對老師都很尊敬,很努力學習。向林清雲學習砂畫一年多的蔡世豐說:「老師上課很認真,能學到很多,我到現在都還有在做砂畫。」

在課堂上,林清雲總不吝將「功夫」傳授,他說:「我要把所有我會的都教給別人。如果有人能全部學會,不是很好嗎?」在課餘時間,他也會和受刑人聊聊,開導他們的想法。雖然技訓所現在已經拆了,但是綠監還在,為了專心教導受刑人砂畫,他辭去在國中的教學。林清雲表示,如果可以,他會一直教下去。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推廣數位有聲書 幫「盲」學習

DSCF7028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協會秘書長李秀鳳/記者羅雨函攝
【記者羅雨函/台北報導】 「希望讓多一點人知道有DAISY有聲書,這麼方便視障者在學習上獲取資訊的一種工具。」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的祕書長李秀鳳說。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這幾年為服務視障者,積極推廣數位有聲書的發行,並引進DAISY(Digital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數位可取得的資訊系統)格式的標準,希望讓視障者在學習上更為方便。


建blog 推廣數位有聲書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在二四年成立,目前算是起步的階段,有鑒於國外數位有聲書的進步,為服務視障者,學會積極推廣比較方便聽讀的DAISY有聲書;並在今年初成立了部落格,李秀鳳說:「希望透過部落格將我們的服務傳送出去。」

目前部落格有許多關於學會及數位有聲書的資訊及消息,也分享了一些錄音志工的心得感想,並有提供人聲錄製的詩詞文章,並配上音樂,供視障者收聽。負責管理的學會志工張子陽說:「希望未來在部落格上能夠增加視障者時事議題的討論,也能讓大眾了解視障者的生活。」




國內推行 困難重重


李秀鳳說:「目前台灣的DAISY的格式的數位有聲書只有兩百多本,與國外比起來是非常少的。」她表示,DAISY有聲書在國外推廣了十年多,也普遍獲得各國的認同,包括歐美先進國家、日本、韓國等國家,並已加入致力於推動數位有聲書的技術及應用的DAISY Consortium,而學會也會積極與這國際聯盟合作,極力爭取加入會員。

李秀鳳表示,推行的困難重重,DAISY有聲書的播放硬體在台灣並沒有生產,需要從國外引進,但因為價錢很貴,學會經費不足,所以這些硬體在台灣數量不多,以至於影響到國內的推廣。人力的不足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在國內並沒有很多人在推行,雖然學會一年大約半四場研習會,但是因為大眾多因為沒有聽過DAISY有聲書所以接觸有限,成效還不夠。

DAISY有聲書的播放硬體比一般的播放器多了可以自由選擇章數的功能,視障者若想要聽取某一章、頁次、節、小節、段落或句子等,都可以直接選擇,而不用把前面的章節都聽完,才可以選到自己想聽的章節;也可以根據讀者想聽的速度,而調整播放器的播放速度,方便視障者使用。



幫助視障者 推行服務多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主要的服務有製作DAISY有聲書,還有電腦教學,這些年辦了許多電腦教學課程,教導視障者利用電腦的語音報讀軟體,配合鍵盤的快速鍵,來使用電腦。課程也有適合中途失明者使用的無蝦米輸入法,「因為中途失明者有字型概念,而無蝦米輸入法是形、音、義結合,中途失明者使用上準確率較高。」李秀鳳說。

學會還有幫助一些身心障礙團體申請無障礙網頁的建構,並幫助他們架設無障礙網頁;也有視力協助員的服務,幫助一些在職場上工作的視障者,比如說文件掃描、報讀等等。學會也推行直接服務,並向聯合募勸申請提供潛在中途失明者作預防的服務方案。


服務視障者 印象深刻

李秀鳳表示,有一位曾經合作過的雜誌社專案經理,一天工作時突然看不見,立即向學會連絡,學會就提早告知她哪裡有資源可以獲取,並讓她開始參與一些電腦課程,學習習慣用聽的來工作,預防將來會永遠失明,而無法工作。像這樣直接服務的例子,學會一年會服務大概二十個個案。

提及印象深刻的服務例子,李秀鳳說,有一位中途失明者賴梅雀,她是英文系畢業的,曾參與過學會無蝦米輸入法的課程,上完課程後,使用電腦的能力慢慢被培養及增強,學會還邀請她翻譯一篇外國的文章,藉由電腦報讀來翻譯,並請別人幫忙打字,刊登在學會的季刊裡。李秀鳳說:「視障者還是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還是很願意學習,不會因視障而自暴自棄,讓我很感動。」


未來規劃

學會目前的計畫是想和獅子會合作,募五十台DAISY小型口袋播放器,讓國內視障者能夠體驗看看,例如可以將國中三年的教材都做成DAISY格式,然後視障學生就可以在學習上更進一步,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DAISY數位有聲書的好處。學會理事長王建立表示,希望能繼續推廣有聲書,並招募更多志工投入這些服務,充分利用資訊平等,「讓視障者擁有像一般人一樣的學習模式。」



示範如何使用DAISY播放器1&2


影片:記者羅雨函攝 


伸閱讀


DAISY聯盟:DAISY Consortium

黑色和平 沉默訴求巨大迴響



DSCF6963
黑色和平運動發起人蔡克斯 /記者羅雨函攝
【記者羅雨函/台中報導】「大家不要認為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弘光科技大學資工系三年級的蔡克斯說。蔡克斯利用部落格串連許多學校,發起了「黑色和平運動」,要求台中縣市政府正視中港、中棲路用路人的安全,減少車禍發生。

中港路及中棲路為台中縣市的主要道路,平常車流量大,車輛往來十分頻繁,且附近有多間學校,是學生上學必經之路;但是路面規劃不當,沒有機車及公車專用道,導致公車與機車爭道,常常發生車禍。加上沿線路段坡度大,用路人車速往往過快,造成許多不幸的事



11
中棲路中港路交通圖/蔡克斯提供
蔡克斯表示,二月(二OO八)時班上的一位同學在慢車道騎機車被車撞到,昏迷指數只有三,他便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聚集大家的祝福,祈禱那位昏迷同學可以好轉,奇蹟的是,在一個禮拜過後,那位同學突然地甦醒,讓蔡克斯感到部落格不可思議的力量。

三月時,蔡克斯的學妹在慢車道被公車當場輾斃,讓他十分難過,並在部落格中抒發情緒,表示發生了這麼多車禍,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權益。後來這篇文章獲得許多人的迴響,無名小站的編輯把他的文章放在首頁,標題打著「台中人不害怕嗎?」,吸引了許多網友的點閱及瀏覽,加上後來媒體紛紛報導曝光後,讓蔡克斯開始籌備「黑色和平運動」。

蔡克斯召集了弘光科技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的學生,組成了「黑色和平運動團隊」,蔡克斯說:「取名為『黑色和平運動』是希望以最沉默的方式,表達最真切的訴求」,不希望利用激烈的方式來引起混亂,只想運用部落格及學生的討論和訴求,來向政府表示不滿。


「黑色和平運動」第一階段進行由弘光科技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三校發起、二十八校串聯的「WE WANT SAFETY(我們想要安全)」活動,除了有許多網友引用蔡克斯的文章外,並有串聯貼紙活動及發行WE WANT SAFETY手環,且把活動當天四月二十八日訂為「黑色和平日」,在東海大學發起穿黑衣活動,學生踴躍參與,讓社會大眾重視到這個交通問題。

第二階段是在母親節當日發起校園連署活動「媽,我活著回來了」,主辦的三間學校在校園內擺攤,也有在各學校發佈連署單,希望學生們寫上自己對於交通問題最深刻的經驗及問題,此舉突破了萬人連署,「黑色和平運動團隊」便把這些連署單正式交給政府,讓政府能認真地看待這個問題,並了解學生的訴求。


蔡克斯與學生們呼籲台中縣市政府檢視中港、中棲路的道路安全及設施,其中包括了規劃機車專用道、增設減速標線及警告標誌、取消沿線道路旁汽車停車格、增設測速照相機及錄影監視和加強取締違規車輛等等。這些訴求也獲得了政府的回應,有了實質的改善,包括了增設機車優先道及交通燈號、設立防撞桿、加重連續超速的處罰,並進行車道分類車輛的車速限制等。

「黑色和平運動」發起至今,除了學生之外,政府單位及警察也都會時時瀏覽蔡克斯的部落格,甚至留言給予建議。蔡克斯說:「現在若遇到一些交通問題,只要向政府提出,很快就獲得改善。」他也希望學生們能留言,若有遇到任何交通設備問題,可以藉由「黑色和平運動團隊」轉達,讓政府了解學生的訴求,並加以解決。

蔡克斯在心靈上也獲得了許多改變,他表示,自己從發起時只注意到爭取機車的用路安全,到後來能夠客觀地為其他車輛著想,盡量想出全面的方案來提供給政府。

目前「黑色和平運動」仍持續進行,除了發起「黑色和平論壇」,談論改善方案之外,還著重於關心政府改善的進度,蔡克斯也會將最新的消息公佈在部落格中。蔡克斯表示,希望能更加強宣導用路人「駕駛上的道德」,不希望學生只是因為看到這麼多車禍案例才不違規,希望有更好的方法宣導大家遵守交通規則。

「這不只是台中人的事,只是從台中開始。」蔡克斯表示,希望每一個地區的學校和學生若是遇到相似的問題,也能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我們都可以做到了,其他學生也可以。」他也十分樂意分享這些經驗,讓其他學生參考。

 

影片:黑色和平運動發起人蔡克斯 /記者羅雨函攝

布國服役 人生體驗不同凡響

2008_12230008[8]
朱海瑞/記者陳怡君、黃惟伶攝
【記者陳怡君、黃惟伶/台北報導】一團白色的蛆在潰爛的傷口中緩緩蠕動爬行,這是布吉納法索一名老人受傷之後遲遲沒有醫治的下場。今年剛從布國服畢外交替代役的朱海瑞說,這種情況在那邊屢見不鮮,許多人受了傷只能自己隨便包紮,終導致傷口嚴重腐爛,甚至見骨。因為,「他們很窮,連幾十塊台幣的醫藥費都付不起。」

朱海瑞原本服役的地點在馬拉威,但是因為台灣與馬拉威突然斷交,他輾轉來到布吉納法索繼續未完的役期。他說,馬拉威綠油油,風景、氣候與台灣比較類似,而布國就是「黃澄澄一片都是沙」。他們在攝氏五十幾度的酷熱環境下工作,自己在台灣習得的醫學技術在布吉納法索有了實際發揮的機會。

和台灣盡是高樓大廈的醫院相比,布國的醫院彷彿鄉村的國小校園,同樣自布國服畢兵役的黃煜晏談起他對剛看到這間醫院的印象,「醫院怎麼會長這樣?」他們待的地方算是布國的第三大城,但醫院卻僅有一層樓,醫療設備與資源嚴重不足,許多在台灣可以輕而易舉檢測出的疾病,在那裡卻常因沒有儀器,無法診斷出確切的病因,而喪失診療的機會。

「癱瘓妹」是讓黃煜晏與朱海瑞同感印象深刻的病人。二十幾歲的布吉納法索女孩下半身突然癱瘓,人生遭逢巨變,她仍樂觀展笑顏。黃煜晏說,這種疾病在台灣很容易用影像檢查儀器診斷出病因,但在布吉納法索,照個X光都很困難,女孩也沒有經濟能力去首都做更詳細的檢查。後來,狀況越來越糟,她最後還是病逝了,這名年輕的病人讓他們體會到生命的脆弱以及現實的殘酷。

2008_12230004[3]
黃煜晏/記者陳怡君、黃惟伶攝
在看病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居民看完病之後,拎著幾只雞蛋或一袋花生送給他們以表答謝,在物資缺乏的非洲,這些看似便宜微薄的禮物,都是難以獲取的,「當地人自己都那麼窮了,還送我們這些東西」兩位醫生都非常感動。

用學齡兩個月的法文在布吉納法索看病,溝通顯然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尤其問診是嚴肅的,一定要問到核心重點才有辦法診斷,語言尚未能夠溝通自如,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折磨,只好出動各種工具,大字報、白板樣樣來,邊看診邊看提示,黃煜晏說「當時還會緊張得流汗」。漸漸適應後,法文也越說越流利,當兵還能學習新語言,「附加價值真的很大!」

除了例行性的看診,醫療專長的役男們也定期去城市外圍的村莊義診與衛生教育。布國鄉間有衛生站,但都沒有醫生。他們自己想主題、與當地廠商合作印製海報,請當地人使用活潑的方式解說防治瘧疾、腹瀉、愛滋以及傷口照護的正確觀念,吸引許多村民聆聽。

他們也把握在布吉納法索的時光,盡情體驗當地的風俗民情。編髮、非洲鼓、訂做當地鮮艷的傳統服裝、嘗遍藏身巷弄之中的小吃如黑色蠶寶寶,黃煜晏甚至渴望染上當地的流行疾病,果真也如他所願,得了五次瘧疾,有一次甚至嚴重到癱軟在床上,醫生成了病人,無法看診。他說「去那邊什麼東西都要嘗試」,對他來說,「生病也是文化體驗不可或缺的一環」。

「想法的交流用錢買不到。」朱海瑞說,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帶給他許多思想上的衝擊,世界何其大,各種生活樣貌與型態都值得嘗試。他也分外珍惜這次服役經驗,因為以前的旅行就是純粹扮演觀光客的角色,這次除了滿載豐盛的文化體驗,還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在異地貢獻一己之力,成就一段價值匪淺的珍貴回憶。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志工阿嬤 學校傳授有機概念

IMG_4317
小孩子寫給廖阿嬤的文章/記者邱仁孝拍攝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幸福志工要會什麼技能?交通指揮、環保概念、心肺復甦術?這些台北縣第一屆幸福志工廖卓貴女士都會,他認為要有一顆學習的心。他說:「要活就是要動還要學,每一個東西都要學,只有懶惰不要學,生病不要學。」目前他的服務時數,已經達到一千零六十五個小時,這不包括其他沒有被記錄的時數。他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顆奉獻的心。

廖卓貴女士目前擔任鶯歌國中、鶯歌國小志工隊的隊長。現在已經六十幾歲了,仍然致力於志工服務。廖阿嬤的朋友邱進成說:「他的字典裡只有奉獻兩個字,常常出錢出力幫學校的忙。」同樣年紀的阿公、阿嬤,通常都會在家裡休息或是在廟裡聊天。廖阿嬤七點就到學校報到擔任導護志工,結束之後到請假中心,受理學生請假。「之後還會幫忙除草、砍樹、油漆等繁重的工作,白天的時間幾乎都在兩間學校之間奔波。」志工隊員高筠蘋說:「校內的志工服務幾乎沒有他沒做過的。」

除了一般學校志工隊的工作,廖阿嬤還自行研發有機栽種,教導鶯歌國中、鶯歌國小的老師、學生種植蔬果,宣導有機概念。廖阿嬤自豪地說:「我種過很多菜,A菜、空心菜、地瓜葉、紅鳳菜、萵苣、木瓜,統統都種過。」他也不忘強調,從土就要開始培養,培養一段時間後才能播種。學校也曾邀請他在朝會時間分享有機栽種和擔任志工的心得,師生的反應也都很熱烈,不時給予回饋與發問。

廖阿嬤在鶯歌國中傳授有機概念,對象是一些無心於讀書的孩子。從中午跟他們一起種菜直到放學。這些國中生表示,很開心能夠跟廖阿嬤一起種菜。廖阿嬤說:「他們都很聰明,也都很乖巧,只是不想讀書而已。」在種菜的時候,會鼓勵他們繼續讀書。在鶯歌國小,只要導師開口,廖阿嬤就義不容辭的帶小朋友去種菜,他表示,雖然小朋友也要拿鋤頭,但是都不會覺得累,反而覺得種菜很有趣。

當初是因為孫子進學校幼稚園讀書,廖阿嬤希望能夠就近照顧。不知不覺服務了十四年的時間。「當志工覺得很光榮、很快樂,也很有成就感。覺得小孩子像是剛升起的太陽,充滿了希望。」他表示,「當志工認識很多朋友,也很充實」因為時常在學校服務,所以很多小孩都認識他。他表示,去菜市場買菜,還聽到小孩子大叫「廖阿嬤好」。

喜歡跟小孩子相處,也是廖阿嬤當志工的其中一個原因。「看到小朋友也忘了自己幾歲,覺得自己跟他們一樣年輕。」他說:「心裡也覺得無憂無慮,也不知道今天幾月幾號了。」小朋友也都很喜歡他,在聖誕節或母親節等節日,廖阿嬤也會收到很多小朋友寫給他的卡片,也有小朋友寫了文章給他,祝福他能夠活到上億歲。

美寧志工 攜手打造娃娃國

IMG0008A
(左起)郭月娥、周靜芳/記者邱仁孝拍攝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美寧工坊裡面陳列了各式各樣服飾的芭比娃娃,有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娃娃,也有穿台灣民俗服裝的娃娃。特別的是,五官輪廓很深的西方娃娃,穿起東方的衣服,給人的感覺不會很怪,反而別有韻味。志工媽媽周靜芳說:「我覺得娃娃應該宜西宜中,希望能夠中西合璧,變化也比較多。」

美寧工坊是泰山鄉為推動娃娃產業所組成的,幾年下來這裡成為教學與推廣產業文化的發源地,也成為訓練產業文化專業人員的學校。現在有五個造型設計師,是由關心社區產業的志工媽媽組成。這些志工媽媽經由各個社區推薦而來,經過培訓之後,都成為泰山文化創意產業的好幫手。

現在陳列在美寧工坊的芭比娃娃大概有兩百隻。陳列的大多是女生的娃娃,志工媽媽郭月娥表示,男生的衣服比較少變化,男娃娃多是穿原住民傳統服飾。最近在幫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做穿客家服飾的娃娃,也會有男生的服飾。館方目前沒有比賽的打算,不過現在在國外也有上千隻的娃娃在展覽,也算是一種「台灣之光」。

在美寧工坊,每一件娃娃穿的衣服,都是志工媽媽做出來的。製作的過程從設計造型到剪裁縫製,髮型、鞋子、飾品,每樣都是自己設計。設計出來不是買現成的,而是要自己動手做出來。每個步驟都是由志工媽媽親自操刀。每件衣服完成的時間都不同,比較費工的還要花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才能完成。創作的靈感除了從生活周遭或是電視上吸收,周靜芳說:「平常也會參考書籍,上網找圖片。」

美寧工坊的志工媽媽,工作不只是縫製娃娃的衣服,周靜芳說:「平常有客人來參觀也會做導覽,以及教他們動手做娃娃衣或是周邊產品。」經理林美伶表示,由於娃娃都是志工媽媽親手做的,由他們親自導覽會比較詳細生動。周靜芳表示,跟來賓介紹作品的時候,講述娃娃館的歷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成長和激勵。

郭月娥表示,他覺得自己比較不會說話,剛開始對於導覽的工作會非常緊張,剛開始只能做比較簡單的介紹,不過也因為導覽的關係,說話的技巧有進步,後來也比較上手。周靜芳表示,導覽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個外國客人,外國客人對美寧工坊非常有興趣,喜歡蒐集各國不同風情的娃娃,相談甚歡,最後還買了一個著中國古裝的娃娃。

每個志工媽媽都有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剪髮、串珠、婚紗等,周靜芳說:「做娃娃之後會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可以用自己本身的技巧跟其他志工互相切磋。」

林美伶表示,之前有邀請輔大織品系的教授,指導志工媽媽一些技巧,志工媽媽也覺得自己像是上了大學一樣。周靜芳說:「出來也結交很多不同的朋友,也學到很多新的知識,我們不會侷限在自我,我們會放開包容更多人。」


延伸閱讀

美寧工坊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視障歌手 用音樂歌詠生命

【記者孟慶府報導】優雅的薩克斯風聲從樂手的口中吹起,就算是在室內他依然戴著一副墨鏡,不是為了耍帥,而是他是位視障同胞,卡布達漾-現為AM樂團成員(原住民樂團)、黑門樂團(台灣第一支盲人樂團)主唱及薩克斯風手、台北富邦慈善基金會混障樂團主唱及薩克斯風手,是個原住民。

出生五個月之後就被檢查出眼睛出了問題,是基因突變造成的弱視,使得他看東西只能看到模糊的一片,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但這卻阻止不了他喜愛繪畫以及音樂的心。小時後他得到世界兒童繪畫展佳作的殊榮,其實是想當畫家的,然而眼前漸漸模糊的世界,讓他不得不放棄繪畫之路,轉而向音樂發展。卡布達漾說:「在原住民部落音樂風氣很盛行,小時後聽到隔壁鄰居在吹竹笛,就吵著媽媽說想買,但是家裡經濟狀況又不好,只買的起最便宜的那種笛子,就是這支笛子開啟了我的音樂之路。」

卡布達漾說是他的母親發現了他的音樂天份,當他拿到竹笛的第三天就能夠吹出曲子,而且是沒有人教的情況下,之後他又聽到鄰居在吹口琴,又吵著媽媽買給他,他又可以吹出一些歌曲,在這個情形之下,卡布達漾的媽媽決定讓他去上音樂課,學習鋼琴。。國中時期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卡布達漾興致高昂地報名薩克斯風社,但是只有他的報名表被退回來。原因是指導老師認為,由於他弱視的關係,會拖累大家學習的進度,所以不准他的加入。這件事情讓卡布達漾感到很受傷,但也更堅定了他在音樂這條路上的決心,發誓要將薩克斯風學好。

卡布達漾說是他的母親發現了他的音樂天份,當他拿到竹笛的第三天就能夠吹出曲子,而且是沒有人教的情況下,之後他又聽到鄰居在吹口琴,又吵著媽媽買給他,他又可以吹出一些歌曲,在這個情形之下,卡布達漾的媽媽決定讓他去上音樂課,學習鋼琴。。國中時期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卡布達漾興致高昂地報名薩克斯風社,但是只有他的報名表被退回來。原因是指導老師認為,由於他弱視的關係,會拖累大家學習的進度,所以不准他的加入。這件事情讓卡布達漾感到很受傷,但也更堅定了他在音樂這條路上的決心,發誓要將薩克斯風學好。

卡布達樣經常受邀去全台各地演唱,並且會在台上與聽眾分享他的生命旅程,希望能以他的故事鼓勵那些正常人能夠更努力的活著,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導盲犬 視障者的第二雙眼睛



DSCF71740
台灣導盲犬協會執行秘書盧培玄與導盲犬Ivy
【記者羅雨函/台北報導】「希望導盲犬制度的推廣可以讓視障者的生活有所改變,並讓更多人關心弱勢團體。」

台灣導盲犬協會執行秘書盧培玄說。台灣導盲犬協會致力推廣導盲犬制度,並透過引進、訓練導盲犬,讓視障者免費使用過後,可以更勇敢地走出戶外。台灣導盲犬協會成立於二○○二年,並有架設其在部落格中記錄了台灣導盲犬協會的活動訊息、導盲犬的討論及記錄、導盲犬訓練師的訓練心得以及導盲犬使用者的經驗分享等。盧培玄說:「架設部落格的動機是希望在這電子化的時代,藉由部落格讓大眾更了解何謂導盲犬,以及牠的重要性,並了解協會的運作。」

每位訓練師一個月至少會有一篇心得,被刊登至部落格中,讓大家對於如何訓練導盲犬有所了解,而宣導講師也是導盲犬的使用者,會分享使用導盲犬後的生活經驗及改變。盧培玄表示,未來希望能在部落格放置更多關於使用者及導盲犬寄養家庭的經驗分享,讓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經由部落格的文章來深入了解。

DSCF717500
導盲犬Ivy
台灣導盲犬協會除了利用網或部落格宣導之外,也會藉由一個月至少兩次的街頭宣導活動,並透過宣導講師在各級學校或企業團體講授課程,讓大眾能更了解導盲犬,並接受導盲犬。在國外,導盲犬的訓練及養成已有一定規模,但是在台灣,仍然有許多人不了解導盲犬。導盲犬使用者張國瑞表示,曾在路上遇到民眾逗弄他的導盲犬,但是他馬上就制止了這位民眾,並告知「導盲犬在工作中是不可以去打擾或逗弄的。」

導盲犬是經過訓練,可帶領視障者可以避開危險的障礙物以及突發的交通狀況,讓視障者行走在路上可以更安全、更方便的狗。導盲犬訓練師Rachel說:「導盲犬制度可以嘉惠視障者,不只帶來行走上面更多的安全和便利,也間接的擴大他們的社交和生活範圍。」目前台灣現役的導盲犬有二十七隻,其中屬於台灣導盲犬協會的導盲犬有二十一隻;目前還有七隻正在接受訓練。

目前協會的運作的第一種方式是由日本引進幼犬,並在台灣接受協會訓練師的訓練,然後再與視障者配對,評估視障者是否可以順利與導盲犬配合;另一種方式是與美國底特律的導盲犬學校合作,讓視障者前去美國與經過訓練的導盲犬,通過為其一個月共同訓練後,再回台灣進行三到六個月的共同訓練,若是成功配對,視障者則可以藉由導盲犬,讓生活更加方便。

盧培玄說,對於視障者而言,白手杖可能是唯一的輔助工具,但在使用上仍會有些侷限,包括角度上的看不到的危險或是對於相同高度的障礙物,不容易感覺的到,例如視障者搭乘捷運,仍有許多的困難,「而導盲犬可以將視障者安全帶到目的地去,並成功的找到電扶梯以及閘門等。」所以這是需要推動及建立導盲犬制度的重要性。


目前協會沒有犬舍,所以必須以寄養家庭的方式運作,在訓練上浪費了不少的時間,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協會計畫未來能夠建設導盲犬訓練中心,讓協會在推廣及訓練上,都可以有更大的進步,並能更幫助視障者的需要。

台灣導盲犬協會執行秘書盧培玄的訪問影片:
圖片和影片由記者羅雨函攝

文化教育系 樂當志工

148345ac0a18f2
照片由文化大學教育系提供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讓自己與別人同時獲得快樂。」文化教育系學會執行祕書翁惠瑜表示,希望藉由每一次的志工經驗,讓系上同學運用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系,每學期都會到社會福利機構從事志願工作,一學期二到四次不等。志願工作也並不是系上的課程內容,或是系上老師指定完成的,完全由系學會親自接洽。公關組組長周子成說:「當志工是系上的傳統,已經有很多年歷史了。」 他表示,這屆大一、大二開始有被規定要有一定的服務時數,不過大家對於從事志願工作,仍是感到相當興奮且期待的。

文化教育系每學期固定的志工服務,有照顧自閉症小孩和募發票。文書組組長謝美華說:「這學期有幫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募發票,也有帶自閉症基金會的小朋友到動物園玩。」因為有些小孩看到可愛的動物會很興奮,在動物園跑來跑去很容易走失,周子成表示,在人力的調配上基本上都是一個小孩三到四個大人。

在當志工的時候,也常遇到突發的情況,像是小朋友失控大哭,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無能為力,謝美華表示,他就曾遇過小朋友大哭,卻無法安撫的情況。讓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能繼續安撫他。他也體認到做父母的辛苦。

學術組副組長李詩婷說:「我們帶的小朋友,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他生氣時也會攻擊我們。」李詩婷認為,小孩攻擊他們並不會對他們帶來太大的困擾。只是小孩心情不好時,除了攻擊他們之外,還會把自己的手摳到流血時,讓他們非常不捨。

翁惠瑜則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過比較棘手的狀況。他認為,每一次服務的收穫是一層又一層的,一開始當志工只是覺得很新鮮,現在當志工讓他感到非常充實,對於之後的志願工作內容,他也非常期待。

面對自閉症小朋友,李詩婷說:「一般人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或許他們不能控制自己,或許他們會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他們跟一般正常的小孩子都一樣,都是上帝賜給他們父母的天使。他認為,他還需要再多認識自閉症相關領域,下次當志工的時候,才能讓自己跟小朋友更快的融入。

文化教育系的學生在當志工的過程中,都表示自己樂在其中,覺得做志工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李詩婷說:「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應該要幫助更多的人,這些幫助是不求回報的,是心甘情願的。所以當志工時,內心是很開心的。」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出氣筒」 探索脆弱人心

P1050008 【記者簡珮津/台北報導】即使外表看似堅強,內心都會有一處脆弱敏感的地帶,「出氣筒」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帶領大家探索每個人心中深處,導演陳昱君說:「希望大家看完能夠想想自己有什麼沒經歷過的,或者細細品嘗自己曾經經歷的。」


「出氣筒」是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二年級學生的公演,描述主角小張為過生活,接了「出氣筒」這個工作,在現今社會,各式各樣的人背負著各式各樣的壓力,壓力憋在心理無法排解,便尋求「出氣筒」的協助。「出氣筒」會配合客戶的各種需求,陪客戶聊天、聽客戶抱怨等,讓客戶忘記煩惱。

「選這劇本,是因為他的性質和班上很像,有各式各樣的人,也很像是社會縮影,不管怎麼樣的人內心都有一段故事。」陳昱君表示,像劇中房東太太,表面上看起來是有點癡呆的老太太,但卻因為兒子學壞而痛心,或是外表強勢的女總裁,因為愛人離開而傷心。

「這齣戲希望能呈現出很溫馨的感覺,也希望能讓大家多關心別人,或對自己好一點。」如同主角小張關心自己的客戶一樣,故事結尾小張發現自己不能替客戶解決問題,只能暫時平撫客戶的心情,於是選擇辭職,並邀請熟識的客戶,讓他們彼此認識、影響彼此思考方式。

劇情中穿插許多時事,如陳水扁當庭釋放、馬英九競選情景,演員將當時情況以詼諧的方式模擬出來,模仿政治人物口音及行為,皆引來全場哄堂大笑、掌聲連連。「『出氣筒』本來是反應三一九槍擊案,但已經過很久了,所以就自己改編,放一些比較近的事情。」

對陳昱君來說,這是他第一次導這麼大的戲,光是演員就有十一位,在排演過程也曾經起過爭執,「因為我講話比較直,所以會引起爭執,但經過這次公演後,我比較會控制自己的講話方式。」班級也因為此次公演,感情更好、更有凝聚力。

對於這次的演出結果,陳昱君覺得很滿意:「因為我不會拍喜劇,很怕大家覺得不好笑,但現場大家都有笑。」觀眾汪冰瑩說:「很好笑阿,而且政黨中立,藍、綠都有演。」吳佩蓉也表示:「他都有反應時事,很有趣。」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