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對抗貧窮 是慈善還是義務?

01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對抗赤貧,是慈善還是義務?創辦第四世界運動若瑟‧赫忍斯基說:「哪裡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貧中,哪裡的人權就會被忽視、剝奪,團結起來為使人權受到尊重,是我們神聖的義務。」

若瑟‧赫忍斯基從小在法國出生貧困,感於不斷的被救濟、卻始終逃不出貧窮的困境,一九五七年,他和近三百個貧困家庭一起創立了「協助一切沮喪絕望者運動」﹙ATD Movement﹚,就是後來的第四世界運動,立志讓大眾了解貧窮、並進而改善貧窮。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日前舉辦一系列講座,在世界人權日屆滿六十周年的日子,邀請到第四世界運動的工作者洪萬六、林聖齡與楊淑秀分享在各國服務的經驗。

楊淑秀表示,慈善並不是沒有用處,但有其限制。窮人無法真正被認識,救濟的人或許充滿善意,卻無法設身處地著想,所以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不信任。

楊淑秀舉一個實際碰到的例子:在台北萬華有一赤貧家庭,她與同事在拜訪時給這個家庭一筆金額不多的錢,但是下次再來時,主人卻很主動的拿出醫療證明,表示「我沒有亂花這筆錢」。楊淑秀提醒大家反思,在我們救濟的同時,是否也有潛意識帶著優勢與不信任?

洪萬六也提到,理解窮人的處境,比分享物質更重要。他以自己經驗說起,從馬路上發傳單的人一張張遞出的紙,可能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也可能像他在羅斯福路上碰到的老婆婆一樣,只是為了消磨時間。「人總以為自己的知識與判斷是正確的,但事實不全然如此。」

走進貧窮,理解貧窮的真正背後故事,才能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洪萬六說,他開始理解發傳單工作者的處境,若真的不想拿,也會以微笑表達尊重。

林聖齡也談到她在美國紐奧良所看到的赤貧狀況。有許多救濟方案,希望從教會等宗教組織向外擴張,但卻發現許多窮人經常不出席。她轉述教會裡的神父說,他花了六個月才真正了解窮人為什麼不來。

貧窮的循環令這些人沒得選擇。二十個人住在一個單位的公寓裡,大部分都是非法移民,他們不敢出示地址、因為法律不容以致於找工作困難、薪資低,無法穿得體面令他們完全不敢想進教堂這件事。

「赤貧的人通常無法享有權利」,楊淑秀表示,有人因為沒有房子住、進而沒有投票權,這些在公民社會中認為不可剝奪的權利,在窮人的生活中卻很難做到。

六十年前,世界人權宣言正式頒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但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楊淑秀鼓勵無論所讀什麼科系、在什麼領域的人,都應該以貧窮的人為師,因為他們享受權利的機會最少,而我們應該反思有哪些需要改進。

數位時代 知識搜捕E點靈

11 【記者林倩宇/台北報導】身處在一個數位化、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是否常常迷失在茫茫「網」海中,不知如何攫取自己想得到的資訊?是否不知網路上提供哪些實用又免費的資源?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數位時代知識搜捕手」講座,解答數位時代民眾產生的疑惑。

講座特別邀請數位資源達人施宏明演講,簡易介紹數位出版品的類型、應用方式及注意事項,與大眾分享網路世界實用資源,並為與會來賓解答心中疑惑。

迎接數位時代,施宏明說,網路無遠弗屆,但是網路上資訊流量相當大,所以資料的正確性,也是需要查證的,我們必須注意資料的來源與權威性,要學會正確使用網路搜尋引擎,才能獲得你所要的資訊。

施宏明也說明一些大眾可使用的數位出版品類型,例如電子書、電子雜誌、電子資料庫、多媒體光碟等。其中內容包括小魯電子童書知心月刊台灣古蹟學習知識庫MeTravel行動旅遊書等。

另外,施宏明表示,雖然網路資源方便取用,但是也要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可隨意竊取他人文章內容及張貼有版權的照片,引用網路資源時一定要註明出處,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


延伸閱讀


台北市立圖書館舉辦的講座「數位時代知識搜捕手講座」錄音檔點選收聽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唱出人權 小地方音樂季

12.31.1
「拷秋勤」主唱在「小地方音樂季」熱力演唱
記者顏偉哲/攝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什麼是「人權」?「人權」的意義為何?一群獨立音樂工作者,在「小地方」人權音樂季(Small Places Tour 2008),用音樂來傳遞人權的重要性。

「小地方人權搖滾音樂節」,是由「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為紀念「世界人權宣言」六十週年,所發起的一項全球音樂串連行動。參與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與日本等四十多個國家。而「小地方」這個名詞,是取自「世界人權宣言」起草人之一的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在一九五八年發表一篇名為「小地方」(Small Places)的公開演說,強調人人應從自家附近的小地方,開始推動人權保障。

12.31.3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理事張鐵志
記者顏偉哲/攝

在台灣,「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也從十月份起,邀請多組獨立樂團與音樂工作者,在全台各地巡迴演出。這是台灣首次和國際同步舉辦和社會議題有關的搖滾音樂會。透過音樂,也能讓更多人關注人權議題。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理事張鐵志說:「這個活動不僅是紀念人權宣言,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權被侵害的事件。希望能藉由活動,喚醒大家的注意。」

十二月十三日晚上在「The Wall」舉辦的「小地方音樂季」, 是一系列巡迴演出的最後一場。邀請白目樂團阿飛西雅林生祥大竹研拷秋勤張睿銓濁水溪公社等音樂人接力演唱。每組樂團也在音樂與表演過程中,呈現自己對人權的想法。像是擔任開場的白目樂團,主唱在演唱過程中高喊「我愛人權!我愛人權!」,引來台下觀眾熱烈掌聲。

而曾獲金曲獎殊榮的林生祥,和從日本來的吉他手大竹研合作演出。除了呈現出客家民謠的清新風格外,在「南方」歌詞中「捱看到椰子樹係最好事」,表達出充滿農村生活樸實的景象。表現出壓軸演出的「濁水溪公社」與「拷秋勤」,運用搖滾與嘻哈等曲風,反映社會底層與毒奶粉等台灣社會問題與現象,格外發人深省。其中,與「拷秋勤」合作的嘻哈歌手張睿銓,更在演唱歌曲「freedom zen」,將自己的雙手銬上手銬,象徵人權遭到禁錮。此舉也為表演帶來一波高潮。

IMG_9583
沒有主唱的樂團「阿飛西雅」,用音樂宣揚人權概念。
記者顏偉哲/攝
「濁水溪公社」多年來為弱勢族群與人權等議題發聲。主唱小柯表示,他們已經參與了三場「小地方音樂季」的活動。對於參與的心情,小柯說:「我相信經由這一系列的表演,未來人權議題會愈來愈受到關注。」而樂迷山豬則認為,最近在台灣,發生很多侵害人權的事件。像是在「世界人權宣言」屆滿六十週年當日,「野草莓」學運的同學卻遭警方強制驅散,呈現出人權侵害的情形,以及警方與學生對立的情況。但山豬說:「音樂是不分立場。聽到好音樂,可以讓原先立場相同或不相同的人開心,進而了解彼此。這種感覺很棒。」
12.31.5
嘻哈歌手張睿銓帶上手銬演唱。
記者顏偉哲/攝

除了精彩的樂團表演外,過程中也穿插播放各國的人權宣導影片。而現場擺設的攤位中,更陳列活動紀念T恤等義賣產品。此外,也有「簽署聲援信」的活動,藉由「伊朗平等運動」等八個國外人權侵害的案件,讓樂迷正視人權議題,並且希望樂迷能夠「一人一封」人權聲援信,幫助其它國家遭受人權侵害的人。

自由西藏學生運動(Students for Free Tibet)等數個人權組織和獨立樂團的參與,以及熱情樂迷的尖叫聲中,為全台巡迴的「小地方音樂季」劃下完美句點。未來,「國際人權特赦組織台灣總會」將不排除以獨立音樂展演的方式,持續讓更多人認識人權精神。

1231.2
現場設有攤位,陳列許多義賣產品。
記者顏偉哲/攝




























延伸閱讀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官方網站


影片一:林生祥演唱「讓我跟」片段。記者顏偉哲/拍攝


影片二:「國際特赦組織」宣傳廣告片段。記者顏偉哲/翻譯字幕

八院校學生樂團 走自己的路

01
輔大代表「非法拘捕」樂團,身穿「水手服」熱力演唱。
記者顏偉哲/攝影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舞台上,樂團賣力演唱自己的創作歌曲。舞台下,熱情的歌迷盡情嘶吼,為喜愛的樂團吶喊。這不是偶像樂團的演唱會,而是由學生創作樂團接力演唱的「台北無名政府Anti-Copy創音展」聯合創作音樂展。

「台北無名政府」活動今年邁入第四屆。二五年,由台北大學、台北科技大學、東吳大學、銘傳大學、政治大學與輔仁大學等六所學校,聯合舉辦樂團全自創展演活動。並取各校名稱的諧音,以「台北無名政府」為活動名稱。

video
第四屆「台北無名政府Anti-Copy創音展」,
現場吸引許多熱情樂迷。記者顏偉哲/攝影
今年,參與活動學校更為踴躍,包括輔仁大學、台北大學、實踐大學、北台灣科技大學、世新大學、台北科技大學、文化大學與銘傳大學等八所學校參與,並以「走自己的路」為活動主題。對於活動目的,本屆的活動長阿勒說:「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各校的創作樂團能表達出多元化的音樂作品。」

活動由輔大代表「非法拘捕」樂團開場。四個男生穿著「水手服」的特殊裝扮,再加上幽默風趣的歌詞,立刻炒熱現場氣氛。緊接著上台的台北大學代表「花斧頭樂團」,當演唱到「花斧頭之歌」時,貝斯手漢章的貝斯居然壞了,讓漢章得用哼唱的方式取代彈奏貝斯,反而帶起全場合唱,為表演帶入另一波高潮。而世新大學代表「DIESEAR樂團」,以「死亡金屬」為主要曲風。長髮披肩的主唱sun,一上台就以狂野的嘶吼聲開場。昏暗的燈光下,讓人有股不寒而慄的感覺。另外,同樣是金屬曲風的「Hardcas樂團」,女主唱具有爆發力的聲音,也讓人印象深刻。

此次參與的樂團中,有表演經驗豐富「鶴樂團」(實踐代表),也有成軍不到一星期,首次登台表演的「CHI CHIFREAK樂團」(北台灣科技大學)。除此之外,世新大學代表「DIESEAR樂團」以及文化大學代表「Hardcas樂團」,則是以台灣音樂圈中,較為少見金屬樂曲風見長。但不論任何曲風或成軍時間長短,每組樂團都展現自己的創作實力,藉由音樂創作來展現自我想法。「鶴樂團」主唱美環就說:「過去在live house(地下樂團的表演場所)的表演,很少能和那麼多不同曲風的樂團一起切磋。透過這個表演,能夠認識許多玩樂團的同學,覺得很開心。」

過去三年,「台北無名政府」的活動備受肯定。許多曾在這個舞台上表演的學生創作樂團,像是「胖虎樂團」、「白目樂團」以及「八三夭樂團」,都是在獨立音樂界相當活躍的樂團。活動長阿勒說:「在台灣,春天有『春吶』,夏天有『野台開唱』。但秋季樂團的活動卻比較少。所以,我們希望能把這個活動辦好,讓各大學校的創作樂團,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
觀賞表演活動的樂迷JJ說:「我覺得這次的表演很精彩。每組樂團的創作都很有特色,希望以後能有機會聽到更多類似的原創音樂活動。」


延伸閱讀

第四屆「台北無名政府」活動部落格

影片:台北大學代表「花斧頭」樂團表演片段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公民新聞獎 在地發「聲」好新聞

12.30
公民新聞獎評審與得獎者(呂岳修/拍攝)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第二屆公民新聞獎得獎名單出爐,一百二十件參獎作品呈現弱勢關環、教育與環保等多元議題。評審管中祥表示,得獎作品具公共性,並藉由個人或是在地的議題讓我們反思社會結構的問題。

漂泊新聞網長期關注遊民議題,「健康守護者的缺角」呈現社工與街友的觀點,點出全民健康保險對於照護街友的不足之處,提出對健保制度缺陷的意見和批判。受獎者郭盈靖表示,制度照顧人民的健康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從社工員的角度來看,如果連街友的健康都無法保住,那怎麼談協助就業或是其他輔助。

評審夏道緣指出,「颱風來了!97年秋天水災」在評審過程中獲得高度共識,作者企圖用比較長的時間尺度去描寫十多年來曾文溪下游淹水的問題,作者採用了很多村民的親身體驗去突顯、描寫這個問題,不僅在地也十分具公共性,非常符合公民新聞的價值。

「颱風來了!97年秋天水災」作者Sabapeopo認為,得獎不是光榮而是責任,公民記者散佈在社會各個角落,責任就是讓每個地方亮起來。南部的新聞上版面的機會比較小,希望透過他的紀錄與報導能讓地方小老百姓心酸讓更多人知道,讓他們知道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心聲。

蘆荻社區大學入圍的兩項作品「女人的家」「我要讀冊」分別獲得特別獎和新聞獎,評審管中祥表示,這些報導只有他們(社大學員、社工)拍的出來,他們不僅是參與者也是紀錄者,由個人的生命經驗去討論到整體國家結構性暴力的議題,是一個從個體連結到社會很棒的作品。

「我要讀冊」作者之一的張慧誌覺得,讀書真的很重要,假如沒有這些資源讓社會弱勢成長,他們沒有辦法知道現在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照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實在沒有辦法認識這個社會,因為有社區大學的這個機會讓他們學習成長,才能看到社會的各種樣貌。

主流媒體會關注一個新聞熱潮,卻不會持續追蹤,當時推廣晶片狗媒體都在報導,現在卻沒有發現這個問題。評審郭至楨認為,「關懷流浪動物3-晶片狗開放認養時間未知 民眾無所適從」讓我們省思,媒體除了提供訊息的功能,有沒有能力去揭露問題與追查事件之後的發展。得獎人羅雨函說,不管任何人都可以拿起身邊的器材記錄自己想關心的事,他本身就很關注流浪動物,現在都建議以領養代替購買寵物,但是領養動物卻可能遇到晶片尚未註銷,晶片狗所有權的問題。

評審認為,「走車人的心聲」已經具備了新聞採訪作業的結構,提供了受訪者許多論述的機會。作者王耀任指出,採訪前的溝通十分重要,一開始司機都不願意讓他拍攝,但他每天都去和他們聊天,建立感情後才能讓他們表露出心聲,讓大家看到他們的問題。


延伸閱讀

得獎作品超連結PeoPo公民新聞平台

品牌經營 行銷稻米新趨勢

1230
主講者蔡清德和在場聽眾/記者林敬慈攝影
 【記者林敬慈/台北報導】「經營品牌不單單只是一個LOGO而已,尤其是農業在經營品牌方面,需要的是長時間且穩定的經營模式。」大橋稻米產銷專業區的行銷企劃部經理蔡清德表示,行銷農產品,經營品牌是重要的一步,農產品經營品牌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一旦失去品質,消費者對於品牌就失去信任。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學會「農經小村」所舉辦的系列演講中,邀請了畢業校友蔡清德演講關於「稻米產業的行銷策略」。在演講的一開始他就鼓勵在場的農經系學生,以後畢業後留在農業,為台灣農業注入一分力量。他也提到,現在在農田裡捲起褲管,教導農民土地管理的人,很多不是博士就是碩士出身,高學歷的投入,加上專業的栽培技術,以管理的角度經營,農業在台灣的發展空間很大。

蔡清德在演講中表示,今年台灣稻米的外銷量其實很大,比往年高很多,除了澳洲三年乾旱的影響外,美國、泰國稻米價位高也是主因之一,但是台灣的稻米市場只是處在「調度」功能上。台灣的稻米市場,不能單靠短時間的外銷成績,還需開拓國內的市場,塑造台灣品牌的稻米。
12302農產品的不穩定性,會造成風險的提高,蔡清德提到,品牌切割雖會使品牌成長較困難,花的時間也較久,但可以分散風險,避免一發生問題,就造成全面性的傷害,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另外,對於現今所推行的產銷履歷,蔡清德表示,對農民而言,拿筆比拿鋤頭重,但是產銷履歷的存在,是一種對消費者的保證。從產銷履歷上可以得知農產品是來自哪裡,在何種土地上生長,消費者不僅了解農產品,也能增加一份信賴。

蔡清德也提到,農民辛苦的耕種過程部分,是消費者很難看到的,在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講究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因此,合樸的消費者有很高的品牌忠誠度。

演講中,台大農經系三年級的曾麗維問到,農業要如何抵抗天然災害的風險,蔡清德表示,除了現在有許多溫室、網室栽培,台灣農民還擁有一項可以克服天災的法寶,就是樂天知命的態度。農民看天吃飯,風災過後,還是拿起鋤頭、整理農田,繼續下一期的耕種。

農經系系學會長張毓真表示,「農經小村」的系列演講已經舉辦很多年了,之前也邀請了榮譽校友,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回母校演講,陸陸續續邀請許多畢業校友回來演講,希望能對農經系學生在未來發展上能有所幫助。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西方觀點談新聞變革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於十二月初舉辦國際媒體人論壇,邀請奧地利、德國、瑞典、美國的報紙社論編輯與作家一同討論,他們如何了解數位媒體,取捨新聞時效,思考全球行銷,與面對公民新聞。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資深記者馬克庫伯(Marc
Cooper)說,新聞要完美,不能沒有你(公民)的聲音。

對於傳統平面媒體在網路上的改變,美國波士頓先驅報社論版編輯瑞秋柯恩(Rachelle G.
Cohen)表示,以往平面媒體為了重大事件而更新內容是要耗費大量資源的,近二十年來發行號外的次數少之又少,即時更新的必要性早就已經被電子媒體所取代。實體紙本版面有限,記者不容許將他所想表達的一切放在報導中,但是在網路上卻辦的到,網路上我們可以隨時調整內容,他可以將他在現場的觀察鉅細靡遺刊載。

馬克庫伯(MarcCooper)指出,各種網路新科技的應用改變人們的思維與收發資訊的方式,新聞的傳播不再是單向,任何人都有使用傳播科技的能力,就算不是新聞媒體,建立品牌價值一樣有傳播影響力,例如美國的「5308.com」提供體育、賭博的資訊,沒人在乎他到底是記者還是部落客,重要的是他提供十分專業、具公信力的訊息,連記者都會上去參考。

公民新聞的發展對專業記者有何影響,馬克庫伯(Marc Cooper)認為,民眾可以自己採訪、報導,新聞專業的牆已倒,新聞學變成社交技能的培養,新聞業面臨的是「業餘化」,這不是件壞事,因為記者不僅和同業競爭,也和讀者相比,這樣會形成更符合社會價值的媒體。

美國奧勒岡州記錄衛士報社論編輯傑克曼威爾森(Jackman Wilson)指出,數位科技與網路的發展讓媒介間的隔閡消失,資訊可以大量儲存與組合,提供訊息的管道更是數以千計,大眾沒有興趣新聞專業是什麼,但依舊關心新聞,新聞的「業餘化」他把它解讀為民主化,現在的媒體環境讓人人都可以發聲,新的守門概念就是,能不能自由的表達。

瑞典作家強斯德維茲(Jan Söderqvist)表示,傳統新聞守門人的觀念早已被打破,什麼是新聞由大眾來決定,新聞過去是很有組織的單向傳遞,現在則從四面八方而來,民眾必須有能力去選擇,分辨什麼是有用的訊息。然而,漸漸出現的問題是,人們只看他們想看的,個人選擇自己相信的事實,不同事實所建構出的就是不同的價值觀,這也造成許多紛亂,傳統新聞學客觀的概念不一定是未來媒體所需,但是是個人需必備的素養。

新媒體科技所帶來的媒體變革是此次論壇的討論焦點,台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表示,全球的媒體環境近幾年劇烈變動中,傳統新聞學已經不是那麼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從這次與會的嘉賓的對談中可以發現,他們已不是再思考如何做公民新聞,似乎認定現在的媒體趨勢就是如此,現在關心的是再次資訊爆炸的公民新聞時代對於大眾會有何影響,媒體素養將是未來媒體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

曾虹潔 立志做終生志工

1229
曾虹潔(左二)與竹東高中社會服務社。記者謝雅淩/攝影
 【記者謝雅淩/新竹報導】目前就讀新竹縣竹東高中三年級的曾虹潔,長期投入志工行列,參與許多公益活動,因此榮獲今年由勵馨基金會舉辦的「Formosa女兒獎」之公共服務獎。

一年一度的Formosa女兒獎,是勵馨基金會為了鼓勵台灣少女多元發展,突破性別刻板印象所特別舉辦的,已於今年邁入第六屆,共設置了「數理科技」、「勇氣冒險」、「公共服務」、「體能運動」、「特殊創作」五大獎項。

十七歲的曾虹潔,因高一的公民課,老師要求全班每個人必須做滿十四個小時的服務課程,她選擇到新竹馬偕醫院協助醫護人員裝訂病歷等資料。她說,由於服務地點位於加護病房樓層,每天都會看見許多身患重症或生命垂危的病人,因而在她心中有了要多幫助他人的意念,從此與志工結緣。

去年的聖誕節前夕,曾虹潔與同學在校園內發起募款活動,將一個廢棄紙盒做成大禮物募款箱,從自身班級開始,接著傳到各個班級,並用下課時間來回學校各處室募款。她表示:「辛苦募集的四千多元,就是為了送到新竹德蘭兒童中心,讓院內的孤兒可以過個溫馨、快樂的聖誕節。」活動當天她也和同學相約至兒童中心擔任志工,幫忙佈置會場,整理各方捐獻的物品,並維持晚會秩序等。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寒假和班上十六位同學及班導師到世光教養院服務的過程。世光教養院位於竹東高中隔壁,裡面住的是重度殘障與智能障礙的患者,患者嚴重程度依樓層區分,年齡從小到大都有,他們主要是為患者按摩、洗身、餵食、復建和推輪椅。曾虹潔說:「那裡的孩子們多半缺乏語文表達能力,有的是歪著頭流著口水,有的會不斷搖頭。能說出簡單字彙的病患,已算是情況比較好的。」

曾虹潔說,餵食午餐時,有的需要將盤子裡的菜剪碎,有的甚至必須用果汁機將飯菜打成泥,一口一口餵食才得以下嚥,有時還會不小心流出。她表示:「教養院內的物資和志工嚴重缺乏,常常一個志工就得照顧一、二十個孩子,患者根本無法獲得完善照顧,環境也不好。」而經過這次教養院的服務,她說,班上同學算是上了一次震撼教育,大家的態度從原本的事不關己,轉變成會主動關心和幫助有需要的人。

原本參加熱音社的曾虹潔,在經歷過教養院的服務後轉到了社會服務社,擔任社團活動企劃,並利用社團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到長安老人院幫忙清潔環境,陪老人家玩玩麻將,或是推輪椅讓他們到戶外走走。

生性樂觀,充滿服務與奉獻熱忱的曾虹潔,高一及高二時當選班級模範生,在校也擔任全校朝會指揮。而志工服務不僅讓她身心靈成長許多,也建立了她未來的目標。目前高三的她,立志要考上心理輔導或社工系,將來報考諮商師執照,「希望能擔任一輩子的志工」。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張茵嘉透過相片 關心動物

12.28.1 【記者王諺玫/台北報導】關在玻璃櫥窗裡的獅子,雙眼無神的看著窗外的摩天輪,這是出現在「動物們會記得」攝影展中的照片之一,攝影者張茵嘉透過拍攝一系列的照片,帶領我們去正視動物園裡動物的生活情況。

張茵嘉表示因為從前自己在日本唸書的時候,身邊沒有家人陪伴,感到很孤單,動物園裡常有情侶或是家人一同去遊樂,所以就常到動物園去尋找歡樂跟溫馨的感覺;但漸漸的卻發現動物園裡的動物好像過得不好,像是生病的狀況等,卻很少人去正視這些問題。

另外,許多原本生活在野外的動物,人們為了將牠帶到動物園而讓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模式,像是動物園裡的紅鶴本來是會飛的,園區為了不讓牠們飛走,而將牠們用來飛行的羽毛剪掉;因此拍攝了這一系列照片,希望大家能關心這些在動物園裡的動物們。

12.28.2
記者王諺玫拍攝
參觀展覽的民眾施雅文表示,這個展覽的照片很特別,大部分的照片不如一般攝影展中的照片清楚;展覽中的照片,有部分在畫面上呈現出霧濛濛的朦朧感,張茵嘉說:「因為動物來到這個地方,使得他們原本的生活模式都改變了,我認為這已經不是動物原本的樣子,所以用這種手法來表現雖然人們在看動物卻看不出牠們真實的樣貌。」

 張茵嘉說:「動物園不只是人們娛樂的場所,而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所,希望人們去參觀動物園時,應抱以學習及了解動物的心去參觀,而不是為了得到快樂去打擾動物們,像是餵食、拿東西丟牠們。」又表示動物園應該多做些動物保育的工作,而不是只為了招攬遊客,去提供稀有的動物來供遊客欣賞,像是已來台的貓熊。

在未來,張茵嘉將繼續拍攝動物的相關照片,而此展覽將展覽到十二月三十一日。


延伸閱讀

展覽資訊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露天電影 公平貿易進駐校園

12.27.1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你知道什麼是公平貿易嗎?從四十元一杯的City Coffee到上百元的星巴克,你手上喝的咖啡經過多少程序,你關心嗎?

公平貿易近年來是全球關注的議題之一,主要關心消費鏈上生產者是否有得到該有的報酬。在眾多商品中,期貨市場交易量第二名的「咖啡」,是由中南美洲、非洲無數的小農用勞力換來。然而小農們的辛勤工作,一年的薪資都無法買一杯星巴克咖啡,在層層剝削的市場機制中,貧窮令他們難以翻身。

台灣大學社會科院學會日前舉辦「My Fair December」公平貿易系列活動,透過選拔校園公平貿易大使、公平教室、公平貿易咖啡試飲電影播放等形式,從十二月一號開始持續一個月用不同方式向同學介紹公平貿易、強化人權正義等概念。除了邀請到亞洲區第一家公平貿易特許商「生態綠」贊助免費咖啡;更有引進公平貿易商品雜貨店「地球樹」在場展示販賣,讓學生能有機會接觸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概念。

12.27.2 活動進行到十九日,台灣大學總校區的醉月湖畔,放映露天電影「不公平咖啡」,許多同學不畏寒風到場觀看。從一開始對「Fair Trade」毫無接觸,到有感而發;江玟燕同學說,「這根本就是咖啡版的血鑽石!才發現我以前都不曾關心消費背後的生產者。」

社科院學會副會長鄭昭俐表示,生態綠在今年正式進駐社科院餐廳,她在與老闆徐文彥接觸後,對公平貿易的概念非常有興趣,認為該讓更多人知道。生態綠負責人余宛如也說:「幾天下來對同學們介紹了無數次公平貿易的概念,講到嗓子都啞了!」

活動期間,台大總校區中午都有擺設攤位,鄭昭俐說:「因為我們目的不在推銷,而是希望大家瞭解這個議題,所以只要有主動來關心的人,我們都會熱情地介紹。」社科院學會也進一步計畫成立「公平貿易社團」,希望舉辦更多活動,讓同學從瞭解進一步到具體實踐。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弦月殘缺之美 不放棄的精神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第十二屆「弦月之美-身障人士才藝大展」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演出,現場吸引近兩千名觀眾進場。今年除了弦月舞團繼續擔綱主演外,還邀請到上海市殘疾人藝術團來台演出,盲人聲樂家徐百香、朱萬花,輪椅歌手任文倩,以及台灣口足畫家楊恩典與上海口足書法家楊傑現場揮毫,展現身障者充滿活力、不放棄的精神。

由一首「弦月之美」開場曲揭開序幕,「肢體雖有殘缺,生命依舊圓滿;滿月弦月都是月,弦月滿月一樣美。」歌詞中表達出他們心聲,不因生命中遭遇變故而放棄希望, 展現出更強盛的生命力。他們透過歌唱、舞蹈、話劇、藝術創作等型式,身體雖有殘缺也不加以掩飾,讓觀眾更加看見他們的優點。



此次邀請上海市殘疾人藝術團參與演出,一共表演四個節目,分別是肖紅與胡前的演唱今夜無眠的男女聲二重唱,再加入王運萍、吳偉星等六人組成男女聲合唱,演唱茉莉花、天路兩首歌曲;另外還有口足書法家楊傑表演現場揮毫,與台灣口足畫家楊恩典進行藝術交流;緊接著是聾人舞蹈團,由王玉婷、王越菲等四人表演紅黑傘,透過指導老師在台下用手勢指揮,他們雖聽不見,但仍精確的將音樂與肢體動作優美的結合。

除了上述的表演外,還邀請到兩位國內的盲人聲樂家,由朱萬花演唱月琴一曲,唱出心中無限的哀淒;徐百香更分別以古箏演奏秋風詞與鋼琴演奏牽手兩首歌曲,讓觀眾體會到雖眼睛看不到也能演奏樂器、唱出優美歌聲,令人敬佩。另外,常受邀各活動演出的任文倩,雖然必須靠輪椅代步,但她的好嗓子與豐富的肢體動作,演唱動感老歌組曲炒熱舞台氣氛,配合輪椅舞蹈,讓人印象深刻。

在弦月舞團中,每位成員的背後皆有他們的故事。十四歲的郭韋齊,在七歲那年因莫名的病痛,手腳都慘遭截肢,經歷許多苦難與折磨後才存活下來,她曾問說:「我想跳舞,可不可以借我一雙腳?」道出內心對自由行動的渴望。表演前,她雙腳套著護膝,努力的參與彩排,臉上展現燦爛的笑容;表演時,面對全場觀眾,她賣力的扭動身軀,搭配上動感的歌曲與絢爛的燈光,將最有活力的一面帶給大家。

九年前,因九二一大地震失去右腿的劉家汶,原本家住大里的她成了受災戶,父母、大姊、小弟也在這場災難中離她而去,痛失多位親人,剩下一位姐姐與她相依為命。在媒體披露她的故事之後,中華民國青少年截肢青少年輔健勵進會秘書長何慧玲與她連絡,帶領她加入弦月舞團的大家庭,也讓她認識更多與她相知相惜的朋友。

也許是天性樂觀,雖然右腳要套義肢才便於行走,劉家汶也不覺得辛苦,面對別人的眼光,她說:「平常與同學相處,不會凸顯自己的特殊身分;如果同學對我的故事有興趣,我也會以開朗的態度向他們介紹我自己。」十九歲的她目前在南開科技大學修習服務經營學位學程,希望以自身的經歷,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她眼神堅定的說:「現在生活穩定之後,漸漸想去幫助其他人,投身服務人群的行列,未來希望當一個社工員。」 


照片來源:中華民國截肢青少年輔健勵進會/提供




延伸閱讀


把握「生」的無限可能

大愛全紀錄─【上天的禮物】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愛心聖誕紅 「新生命」的希望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聖誕節到來,到處都是過節的氣氛,有一群義工不畏寒風,在台北鬧區街頭叫賣著聖誕紅,為「新生命之家」籌募建設款項。這是由財團法人林堉琪先生紀念基金會籌畫、發起的「新生命初綻-二八聖誕紅感恩義賣」活動,幫助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為繼續建設「新生命之家」而努力,期待提供更好的環境給脊髓損傷者進行生活技能、就業等基本訓練。

林堉琪紀念基金會從一九九八年起舉辦「願」系列活動,以幫助身心障礙者為訴求,因此在二年開始有計畫的幫助脊髓損傷發展中心,至今邁入第九個年頭,除了每年十二月舉辦聖誕紅義賣活動外,九年來舉辦五次園遊會、義賣畫展、募款餐會等等,募得款項逾新台幣千萬元,對建設「新生命之家」投入許多人力與心力。

林堉琪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周淑芬表示,近幾年五、六月間舉辦的園遊會,從每年年初開始籌劃、尋找資源,努力募集各企業的力量來參與攤位的擺設,像是宏國建設與旗下關係事業、德霖技術學院、台北凱撒飯店等,以及長期贊助脊髓損傷發展中心的企業、團體。多年來園遊會不計成本,將所得全數捐出,尤其今年募得新台幣四百五十萬元,破了往年紀錄,不僅募得更多經費,也注入更多人的愛心。

而在聖誕節前的周末,林堉琪紀念基金會在台北小巨蛋周邊進行街頭義賣,鼓勵逛街民眾發揮愛心,認購由花藝大師周宇凱設計的聖誕紅花籃與盆栽。主要負責的義工,是由延平高中廖培凱老師所帶領的福城童軍團,以分組競賽的方式,在台北小巨蛋、環亞IKEA等地點進行兩小時的義賣活動,讓童軍團小朋友向民眾介紹商品,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也募得許多人的愛心。

同時,脊髓損傷發展中心也在忠孝東路四段金石堂書局前設立攤位,由台北城中扶輪少年服務團成員幫助傷友義賣,服務團成員主要是延平高中一、二年級的同學組成,一共有十一位傷友與二十五位義工參與活動。除了設立攤位外,他們也兵分四路,分別前往光復南路麥當勞、忠孝東路頂好商圈、敦化南路誠品書局,以及捷運忠孝敦化站,藉助周末逛街人潮來推銷義賣商品。

目前就讀延平高中,城中扶輪少年服務團的顏郁珊說:「雖然感覺買氣不是很好,但努力叫賣之後,還是會有收穫,多少可以吸引民眾的目光。」他們在攤位前高喊「聖誕紅義賣,請發揮您的愛心」,除了希望可以多募款,她還說:「我想我們獲得的不只是募款數字,還有很大的成就感。」 


賴晁偉/拍攝




延伸閱讀

二OO八聖誕紅感恩義賣相關資訊

財團法人林堉琪先生紀念基金會網站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網站

新生命之家網站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失業外勞要求暫停引進新外勞

12.24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裁員浪潮一波波,受影響的不僅是本國勞工,支付了大筆的仲介費、幾乎是負債來台工作的外籍勞工也無法倖免。十二月二十日,上百名失業的外籍勞工在國際勞工協會顧問龔尤倩的帶領下,在行政院前廣場發起抗議行動,呼籲企業主應優先聘僱在台灣待轉業的勞工,政府也應暫停引進外勞,修正形同「廉價奴工制度」的勞工政策。

龔尤倩表示,手工具業、造紙業、紡織業等三K(骯髒、辛苦、危險)行業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刻,仍要求提高外勞配額至百分之三十,因為「外籍勞工便宜、廉價、好被控制」,他們希望讓社會大眾明瞭,就是因為台灣不合理的外勞政策,讓資本家與企業主喜歡聘用外勞,而影響到本地勞工的勞動權益。

東南亞的外籍勞工通常從事勞動環境惡劣的工作。雖然表面上他們也受勞動基準法的保障,但工資經常被以各種名目苛扣,實領月薪常低於法定基本工資一萬七千八百二十元。倘若不先改善外勞的處境,本勞當然很難與外勞競爭,而造成「外勞越廉價,本勞越失業」的惡性循環。

12.24.2許多外籍勞工在母國必須先支付七千美金上下的仲介費才能來台灣工作,來了兩、三個月之後,可能面臨工廠破產等情況,薪水都還不足以償債就得重新尋覓雇主,二到四個月內若無法覓得新雇主,就必須回國,先前的仲介費付諸流水,還得想辦法償還。

在場除了眾多的外籍勞工,也有台灣本地勞工前來聲援。人民火大行動聯盟賴香伶疾呼,外勞與本勞應該要「弱弱相挺」,而非「弱弱鄙賤」。她說,在場的人雖然是不同族群、不同身份,但都屬於同一個階級,都是勞動制度的受害者,因此弱勢者必須聚集彼此的力量,一起爭取該有的權益。

「窮人沒有聖誕節」,賴香伶道出失業勞工的心聲。現場國際移工聯盟準備了一顆耶誕樹,將黑色的大垃圾袋罩在原先翠綠的表面,讓失業勞工在其上貼滿「慘」字貼紙,象徵今年他們即將度過一個「黑暗的耶誕節」,沒有幸福,只有慘淡。

反減稅遊行 拒政府劫貧濟富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由公平稅改聯盟發起的「1213反財團減稅大遊行」於十二月十三日在自由廣場集結,據主辦單位估計,有超過四千人共同走上街頭,沿街大聲呼喊口號,響應活動訴求──「反對劫貧濟富,要求公平稅制,拒絕債留子孫」,並要求財政部長李述德下台。

遊行從自由廣場出發,沿途經過立法院,最後的目的地是總統府外的凱達格蘭大道。遊行車身上張貼寫著提出各種減稅方案的立委姓名,並將這些立委冠上「財團立委」的名稱;遊行過程中,也將財政部稱為「財團部」,意指財政部已淪為為財團謀利的單位。遊行隊伍綿延,許多社會運動以及工會團體參與其中,各色旗幟飄揚在台北街頭。



稅改聯盟表示,政府一連串如調降遺產稅至百分之十的減稅政策讓財團巨富受益,導致賦稅壓力全落至廣大受薪階級,違背量能課稅(高所得者多繳稅,低所得者少繳稅)原則。且政府一方面持續擴大公共支出,一方面卻又不斷對財團大減稅,未來將債留子孫,據稅改聯盟估計,目前台灣國債已達十三兆,「現在政府為財團減的每一分稅,未來都要我們的子孫來償還」。

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說,「如果國際金融海嘯是天災,人民不允許政府趁火打劫」,他強調,他們並非要鬥爭有錢人,只是企盼合理的稅制方案,而不是讓富人得利,平民卻必須承擔更沈重的稅金。他說,明年將發動抗稅運動,表示若富人可以不繳稅,那麼一般平民也有權力拒絕納稅。

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李文忠也在遊行群眾之中,他雖反對目前政府一連串的降稅政策,但他也坦承,目前在野的民進黨對此議題的態度也是「曖昧的」,並沒有積極反對不公平的稅改措施。他說,「民主國家的政府是脆弱的」,人民靠自己集結起來的力量可以扭轉政府的決策,但是一定要夠大聲、夠積極,因此他也建議,明年五月繳稅季來臨前可以再舉辦類似的活動,那時候會有更多人民意識到稅制不公而願意走上街頭與政府嗆聲。

遊行過程中,民眾不斷跟著主持人高喊口號,有家長帶著小孩來參與,其中一位林爸爸表示,這次遊行是一次很好的公民教育,讓小孩知道人民有走上街頭發聲的權利,也試圖讓小孩瞭解,不公平的稅制將會對長大之後的他們產生莫大的影響。

除了廣大的受薪階級,有許多目前仍不用煩惱納稅問題的學生也站出來響應。政治大學種子社社員林佳瑋舉著「促升條例,畜牲得利」的標語,大聲反對讓企業得以不斷減稅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社長李肇華則手拿「八百萬勞工拒當提款機」的牌子抗議政府對勞工階級需索無度。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生態工法 撫平台灣土地傷口

12.23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
記者范道瑛攝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今年九月,辛樂克颱風的肆虐,讓在九二一地震重創後的中部災區雪上加霜。從空中鳥瞰台灣,發現許多山林被濫墾、河床遭破壞,而且諷刺的是,每次颱風過後,總是經歷土石流的無情肆虐。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以「環境復興運動」為訴求,邀集了政府單位代表與專家學者,共同針對國土問題,從國土規劃的角度思考,從需求管理開始源頭整治,想還給我們子孫一個美麗的「福爾摩沙」。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呼籲,政府應做好國土規劃,避免土地超限利用,如果真要開發,也應利用「生態工法」,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

前工程會副主委、現任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郭清江說,「生態工法」擅用自然環境的能力,而不全靠人工結構的力量。以「生態工法」整治土石流,並不是用混凝土來跟強風暴雨對抗,而是讓樹草生長於石塊和石塊之間,這些草可以減緩水的衝擊。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以新中橫公路的豐丘明隧道為例,說明新中橫公路完工後,由於缺乏土地使用的配套與管制,讓開發的腳步更深入中高海拔的環境敏感區。「濫墾濫建加上地震之後的土石鬆動,使得這個危險路段面臨巨石崩塌與土石滑落的危險。」他感慨的說。

「道路主管機關礙於路權範圍,只能處理表面崩塌的邊坡;更上位的主管機關也缺乏行政整合的魄力。」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洪如江認為,災後重建資金的投入,應釜底抽薪的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並從源頭整治開始,以根本解決山坡地濫墾的源頭。

賀陳旦表示,這次風災豐丘明隧道的土石崩塌,和廬山風景區佔用河道的倒塌飯店,都足以讓國人重新檢視問題發生的原因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其實都在於如何看待土地的「國土保育法規」及「源頭整治」。

「環保和開發未必全然對立」,賀陳旦表示,在台灣的地形和地質條件下,大規模開發行為確實有賴立法來管理,只要及早制定「國土復育計畫」,從源頭開始整治,就算開發也不會增加大自然負擔。

明年就是九二一地震十週年了,這幾年環境保育觀念蔚為風潮,「國土復育條例」應時而立,對超限使用和保障環境敏感區都有劃時代的政策主張。

「九二一是對人禍的控訴,超限開發、害人害己;偷工減料工程,成了公共危險的陷阱;不合宜的行政分工,無限浪費公帑。」賀陳旦表示,在搶救經濟,擴大內需的大旗下,公共建設對整體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持續扮演衝擊自然環境的火車頭角色。

生態工法的推動,需結合工程與生態等跨領域的專業,生態工法基金會將每月定期舉辦環境智庫講座、發行電子報、設立討論區等方式,針對不同的環境議題與論述,提供一個理性討論與對話的溝通平台。

互利循環 為求永續發展

12.23.2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經漸漸證明,人只有資本主義是不夠的。」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說,現階段企業應思考,如何因應全球永續發展的課題。

黃正忠表示,擔任許多企業評估社會責任實施的工作,漸漸發現企業應該思考的課題,是「其產品與服務是否有助於因應全球永續發展的挑戰。」

台日公民社會論壇日前於政治大學舉辦,邀請到人權支持網絡代表又木京子、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發表台日兩地的社會企業發展的情況。

又木京子說,人權支持網絡希望與世界聯結、並達到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同時又能有社區營造的功能。神奈川縣是一個中度規模的便利城市,縣裡的厚木市有十七個民間團體、七個機構設施和兩家商店。人權支持網絡的工作目標,就是希望針對每個社區的需求,結合當地團體組織成互助網絡。


12.23.3老人居多的社區,他們就請當地的家庭主婦代為照顧,也提供送餐、交通運輸的服務;小孩眾多的住宅,就有安親、托育的措施。近日為求教育民眾倫理消費的概念,也舉辦公平貿易的講座。

同時也有五十三個類似的非營利組織(NPO)在各地發響這個理念。又木京子說,「我們鼓勵外縣市也能照這個方式實施,所以免費提供方法教授、和兩千萬日圓的無息貸款,讓有理念從事的人在起步更加順利。」

「其實社會事業、一般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都有共通點,新產業革命的特點是讓這三方都能平衡,達成三重盈餘的目標。」黃正忠說,從企業角度來看,賺錢後能思考為社會回饋;而非營利組織也能朝向企業體制化,我們不應該一直認為非營利在做善事、企業就只顧賺錢。

社會企業是處於非營利與營利間的灰色地帶,它不靠社會的同情心而活,社會企業必須靠商業與專業的企業經營掌握競爭力。使用企業的優勢,與幫助他人的精神,為社會盡一份責任。

然而現階段政府還沒有配套措施,台北大學的王教授也發表他的想法:是否能在稅制、管制面落實,鼓勵社會企業發起,也勸說企業走向社會化?黃正忠則表示,在配套措施實施之前,更要想清楚如何避免「不公平的競爭」,如一味保證社會企業發展。

黃正忠認為,有些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落實地不夠徹底,甚至有些是不樂之捐。但是他也表示,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公司,有沒有擔當去面對挑戰,並思考如何由本質改變,才會成為「三重盈餘」的企業。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最遙遠的愛」看婚姻暴力

12.22
圖片來源:郭笑芸提供
 【記者王諺玫/台北報導】「感覺頭很暈,頭痛到都抬不起來。」影片中婚姻暴力受害婦女蘭姐回憶起第一次家暴情形,女兒看到她受到毆打的臉而嚇到,因為整張臉是黑的。

紀錄片「最遙遠的愛」內容主要探討婚姻暴力。導演郭笑芸表示,因為家裡親戚發生過類似情形,在拍攝其他紀錄片的過程中也有碰到一些婚姻暴力的受害婦女,覺得這種暴力情形還滿嚴重的,因此一直想拍攝類似議題影片,直到後來花蓮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希望她來拍攝婚姻暴力相關議題的紀錄片,才拍了這部「最遙遠的愛」。而取名為「最遙遠的愛」是因為一般人都認為「愛」是很親密、很浪漫的,但對這群受害婦女來說,愛卻是遙不可及的,心裡是有愛的,但卻被打的遠遠的。

郭笑芸表示,希望透過這部片讓大家看到婚姻暴力的可怕以及其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影片透過與四名婚姻暴力受害婦女,分別是蘭姐、李冰、玉玲、母路的訪問來探討婚姻暴力。蘭姊是一名裁縫師,提到婚姻暴力發生的原因,她說先生認為她書唸得太少,以致溝通困難而發生。期間,蘭姐曾聲請兩次保護令,其中一次因為先生道歉而撤回。最後還是受不了搬出家裡,尋求幫助結束婚姻。而玉玲則是遭丈夫毆打而住院,之後兩人辦理簽署離婚,玉玲表示「簽得很舒服,一點也沒留念。」

導演郭笑芸說:「婚姻暴力所影響的不僅是女性一人受害而已,也影響了全家人,包括孩子。」像是片中玉玲的孩子,如果父親想要教導他而施以體罰,他也會以暴力的方式回應;郭笑芸又說:「片中四位受到婚姻暴力婦女的先生,也是目睹婚姻暴力的小孩,可發現婚姻暴力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許多受到婚姻暴力婦女都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丈夫,也相信丈夫道歉過後會改變或是考慮到小孩而無法結束婚姻。但婚姻暴力一旦出現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片尾呼籲受到婚姻暴力的婦女應該要勇敢走出婚姻暴力。受害婦女可聲請保護令、向婦女救援基金會求助或是透過法律扶助基金會尋求法律上的協助。郭笑芸也希望當婦女遭受到婚姻暴力時能夠及時解決,別讓孩子處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快樂生活 自然農法好easy

12.22.2
黎旭瀛與上課成員記者。林敬慈/攝
 【記者林敬慈/台北報導】由台北雙年展作品之一的「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方案,所衍伸的台北好好吃系列活動--假日農夫培力課程,這次選在新莊的樂生療養院,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樂生院內,大小朋友一起來種菜,學習如何在城市中擁有一塊綠地。

「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的理念是由藝術家吳瑪悧所發起,她在課程一開始表示,地球的生態已經遭受嚴重破壞,海平面上升對台灣有很大的影響,現今人類可以做到的是什麼,她希望作為人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提出「台北好好吃」活動,將城市發展成為一塊耕耘的土地,人能與土地自然共處。

「台北好好吃」的系列活動已舉辦過很多次,以往都是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戶外空間種菜,這次是第一次在美術館以外的地方舉行,之所以會在樂生療養院舉辦,樂生青年成員之一的林同學表示,希望利用樂生院的空間,透過台北好好吃的活動,不僅作為新莊地區居民的活動空間,也可以讓新莊居民更了解樂生。

活動中邀請了「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的黎旭瀛擔任講師,教導課程的成員認識自然農法,並透過自然農法建構「人與自然共生的教育基地」。

自然農法是無農藥、無肥料的栽培方式,黎旭瀛表示,自然農法的概念與有機農法不同,自然農法認為土地有生命,且對待有生命的東西要尊重,另外,植物本身具有抵抗力,植物與土地是息息相關的。自然農法不加肥料是因為自然農法認為,加肥料是讓土地本身力量衰減,久而久之,植物與土地便只能吸收肥料的養分。

黎旭瀛原為一位眼科醫師,開始接觸農業是因為女兒得了異位性皮膚炎,他表示,農夫種菜就和醫生看病一樣,要找出原因,生病吃藥只是治標不治本,要健康不能找醫生,要健康就要從吃的食物開始著手。

另外,黎旭瀛也提到,自然農法沒有連續耕作的障礙,也不休耕,一般有機農法強調要輪作、休耕,才能維持地力,但土地就像一間工廠一樣,原本是製造冰箱,突然改成生產電鍋,不僅生產線要重新調整,機器要重新購置,員工也要重新銜接,就像土地裡的微生物一樣,難以適應。
「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黎旭瀛說,從失敗中學習,才能得到更好的經驗。他也是從十坪大小的市民農場開始做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他鼓勵在座成員,秉持著對土地的尊重、信賴與愛,從經驗中一點一滴學習,要有健康的土攘,才有健康的蔬菜,一味的追求甜、大或快,反而失去了真正蔬菜的味道。消費者也要多跟農夫親近,親自踏入田裡,認識、了解自己所吃的食物生長過程。

活動在室內課程結束後還安排了戶外實作的課,大小朋友一同拿著鋤頭到樂生院內一塊長滿雜草的空地,在黎旭瀛醫師的帶領下,開始鋤草、整地、播種。在大家通力合作下,一塊小小的農園就在樂生院內產生了。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在地文化傳承 白米木屐館

12.21 【記者何孟珊/宜蘭報導】「木屐的好處是什麼?穿木屐不會得香港腳……」一走進白米木屐館,就能看見解說員熱情的跟參觀民眾解釋木屐的好處。問到木屐館的創立原因,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瑞木說:「當初會想要創立木屐館,一方面是響應政府的社區改造政策,另一方面是想將木屐文化傳承下去。」

位在蘇澳的白米木屐館,其前身為台肥公司的員工宿舍。林瑞木表示,一開始的木屐館只是簡單的一層建築,然後慢慢的演變成今日的三層樓的規模。「因為有遊客的支持,讓我們決定將原本較狹小的空間擴建為現今的規模。」這樣一來不只可以擺放更多的展覽物品,二來寬廣的空間遊客逛起來也比較舒適。


12.21.2
「我們一手拿著木屐,一手拿著斧頭,利用斧頭本身的重量,輕輕的沿著木屐邊緣削、削、削,就可以很輕鬆的修飾木屐的形狀。」社區榮譽理事長白二郎,正在教導大家如何做出木屐的雛型。另外一邊,則是可以看見木屐雕刻的示範,「這邊這邊,我來跟大家介紹木屐上面的雕刻……」解說員詳細的解說木屐雕刻法的不同。相較於解說員的滔滔不絕,只見旁邊的李漢章師傅默默的將各種雕刻法正確無誤的示範出來。

「我們現在正在示範要如何將皮革上色,請各位遊客注意聽,等一下我們有有獎徵答喔!」短短的一句話,吸引各個遊客的注意力。不管是大朋友小朋友,都盡可能的圍在示範媽媽的桌邊,並仔細的聽著皮革色的程序。將目光轉到旁邊,「請問我可以刻字嗎?」「可以啊!你要刻什麼?步步高昇?」這是剛拿到獎品的遊客和理事長林瑞木之間的對話,「我再幫你刻上你的名字和日期好嗎?」這樣一個舉動,只見遊客露出開心且滿足的笑容。
12.21.3
另外,館內也展示了許多特殊木屐。以罰站木屐為例,解說員表示,罰站木屐是採取前高後低的設計,會讓人不自覺的抬頭挺胸、立正站好。「這種木屐就是適合『ㄎ一ㄠ龜』(台語:駝背)的人穿啦!我保證他會站的直挺挺的。」除了罰站木屐,館內還有展示老佛爺木屐、格格木屐、裹腳木屐等。木屐館裡收藏著各式各樣不同的木屐,常讓遊客們看的眼花撩亂。

木屐館位在的地方是以礦業聞名,也因為如此在以前空氣污染的相當嚴重。再加上,鄉村人口迅速老化,年輕人口不斷外移,當時的白米社區可說是一個垂死的社區。 因此當政府推廣社區改造的政策,正是一個可以將白米社區從垂死邊緣救回來的機會。

林瑞木說:「我們希望藉由木屐館來向下紮根。」宜蘭蘇澳算是木屐產業的大本營,但隨著木屐漸漸的被塑膠鞋取代,相對於老一輩的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木屐是陌生的。然而設立木屐館,不僅可以做推廣的動作,更是可以保存好木屐這項傳統文化。



video
示範用斧頭做出木屐雛型


video
解說員解釋雕刻法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永春路一二六之一號二樓
照片及影片來源:記者何孟珊/攝

敬老園遊會 愛護長者每一天

華山基金會2
林宜萱/攝影
 【記者林宜萱╱台北報導】週六上午在台北市榮星公園的一隅出現了許多攤位,人氣最旺的就屬「微笑髮廊」,打扮時髦的設計師就這麼在公園旁剪了起來,令人意外的是幾乎所有客人都是銀髮族,原來這是華山基金會在日前所舉辦的敬老園遊會。

微笑髮廊的店長ALLEN與華山基金會合作已邁入第三年,在這個小攤位裡,有著三、四個年輕的設計師為大眾服務,年滿六十五歲的長者只要出示證明,就可以免費剪頭髮。這天早上到下午的時間ALLEN所經營髮廊將會歇業,來替公園的長者服務。「雖然公司會因為歇業一天損失四萬塊左右,不過我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ALLEN笑著說道。

在微笑髮廊的隔壁就是「生活用品╱精品」的義賣攤位,陳列著許多日本的手機吊飾、小朋友喜歡的卡通玩偶,還有杯子等等,當天義賣的所得將會作為華山基金會照顧長者的基金。顧攤位的蘇文琴奶奶說,這些都是大眾捐出來的東西,賣得最好的就是卡通玩偶了。

華山基金會3
林宜萱/攝影
現場也有食品的販售,熱呼呼的關東煮替寒冷的冬天帶來暖意,還有吃素的長者可享用的素食攤,這些攤位的所得也都將捐給華山基金會。最特別的還有一攤免費按摩服務,由里長所提供的按摩器,一次可按摩十五分鐘,不僅可以促進長者血液循環,也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難怪攤子前總是坐滿爺爺、奶奶。

華山基金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三失老人,也就是也就是失智、失能、失依的長者,平時除了提供獨居老人電話問安等服務,也會到府協助獨居老人。負責這次活動的黃燕玲小姐談道:「我們除了靠大眾愛心捐款外,也會定時舉辦園遊會募款。」活動當天早上,有一位基金會手很巧的爺爺還做了一頂「愛心發票帽」,用發票所糊成的帽子,希望可以替華山募捐發票。

目前華山正積極的替獨居老人募集年菜的愛心捐款,「當我們開心過年的時候,有許多老人家是自己一個人,沒有年菜可以吃的」還盼各界能夠伸出愛心的援手,幫助這些長者,黃燕玲說。


延伸閱讀

華山基金會網站

消費券 難解經濟危機

【記者陳怡君導覽】政府為了增加消費刺激經濟,立法院已三讀通過「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按照人頭每人發放三千六百塊的消費券,許多商家已經搶先喊出各種方案,趕搭這波消費券風潮。然而不管是施行此項方案所需的經費預算,將由誰承擔?或是真的能夠達成政府當初的美意,民眾的消費習慣會因這三千六百塊而改變嗎?針對消費券政策是否為對症下藥的良方,各方有著不同的看法。


網友百事解舉出了日本日立公司於一九九九年為度過經營困難的危機,要求旗下員工每個月一定要購買一項自家產品;同年日本政府也推出消費券方案,前者成功化解危機,後者卻失敗了,其中的差異在於:
目標的明確性,日本政府的消費券等同於現金,產生了替代效應,民眾使用消費券購物,將現金存下來;日立公司以商品為明確目標,要求日立員工要消費自家商品,明確的達到目標營業額,確保公司生存可能。
長期關心公眾議題的部落客Torrent也舉出今年三月美國布希政府為刺激國內內需市場採行退稅政策,雖然有一時的功效,但隨後金融風暴來襲,證明經濟危機並非光靠擴大消費就可以解決,台灣的情況更是如此:
台灣這個出口導向國家,內需再怎麼提振都救不了外銷市場的持續低迷。
Torrent指出過去許多國家的減稅方案是在大額舉債與稅賦不平等的狀況下進行,獲益的僅是巨富:
舉債發放的消費券後,最後買單的仍是受薪階級,而不是一再減稅、免稅的財閥巨富。
社運工作者簡錫堦也指出施行消費券政策所支出的高額經費,日後仍然會以納稅等形式轉嫁到納稅人身上,不認同是項德政:
(消費券)增加的負債八百二十億元,將轉嫁到全體納稅人身上。不公平的稅制讓富人避、逃稅負與承擔國家巨額債務,消費券不過是提前消費的窮人互助券。
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的部落客HOW認為發放消費券也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只能透過內需消費短期穩定一部分經濟,並不是長遠之計,政府對於經濟政策的全盤規劃才是能否帶領全民走出經濟危機的關鍵:
根本的問題還在:那接下來台灣產業的火車頭是誰?這個問題也同時在文官和政治系統傾軋下搖擺不定,到現在都還沒個明朗的方向。
消費券政策看似是政府發給了人民一個大紅包,然而這真的是合時合宜、對症下藥的一項政策嗎?究竟能不能達到政府刺激消費的本意,達到最大效益,需要等發行之後才能揭曉答案了。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來自街頭的「棉花糖」樂團

12.20
「棉花糖」樂團主唱小球(左)
與吉他手聖哲(右)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你還有多少勇氣?你還有什麼夢想?在還有剩餘力量的同時,請把它交給勇氣,實現夢想。」棉花糖樂團主唱小球認真地說著自己對人生的想法。但話語中,卻也透露出棉花糖樂團的奮鬥故事。

「棉花糖」是由吉他手聖哲與女主唱小球所組成的兩人團體。同樣是街頭藝人的兩人,從信義商圈唱到西門町,接著站上Live House、發行單曲到獲得新聞局的樂團補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累積許多愛聽他們唱歌的朋友,也為他們的人生經驗,畫上一次又一次的驚嘆號。


本身是音樂人的聖哲,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到真理大學外文系(現為英美語文學系)擔任系上歌唱比賽的評審。當屆比賽的第二名就是小球。比賽後,聖哲對小球的聲音印象深刻。因而在輾轉的情況下,聯絡上小球。「棉花糖」的雛型已慢慢出現。

聖哲擁有街頭藝人的執照,和隨後考取的小球,兩人開始帶著一把吉他,在街頭築起音樂的夢想。二七年五月正式成軍的他們,回憶過去多場的表演,有一回在西門町的演出,遇上警察來趕人,甚至要扣押「棉花糖」的樂器。當時,「棉花糖」告訴警察,文化局允許他們在這裡演出。回應當時的情景,聖哲說:「警察的態度非常強硬。於是就這樣拉拉扯扯,甚至還鬧上媒體。讓我們印象深刻。」

除了這次不愉快的回憶外,「棉花糖」還是有不少快樂的經驗。像是二七年的聖誕節,他們手寫五十張卡片,發給聽他們表演的路人,並且在音箱上佈置聖誕燈飾。小球說:「算是應景吧!這樣也可以增加與路人的互動。」二七年的跨年夜,「棉花糖」也沒缺席。他們在信義區從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下午,唱到一月一日的凌晨三點,用音樂陪伴許多參與跨年的人。這些回憶,是許多路人與「棉花糖」共同創造的。

八年,「棉花糖」出了首張單曲。從單曲的創作、製作、錄音到發行,全部一手包辦。因為這張單曲的發行,他們有機會到全台的誠品巡迴演出,讓更多認識到他們的音樂。小球說:「本來以為發單曲後,就會賠很多錢。結果竟然沒有,反而讓我們認識更多的朋友。」

今年的「棉花糖」,得到新聞局三十萬的補助,也因而參與「第二屆台灣樂團節」,與其它樂團相互切磋。同時,新專輯也開始進入製作與錄音階段。從街頭走到舞台,「棉花糖」覺得自己比別人幸運很多。小球認為:「我們的經歷告訴大家,有想法就要去追求。就像我們的創作精神一樣,每個人都有想到達的地方、想完成的夢想,那就像你未來想去的家,只要沒有放棄,我相信有一天會到達。」

對於未來的「棉花糖」,聖哲說:「眼前是把專輯製作完成。未來,其實沒有想太多。應該會繼續唱歌,創作。希望能用我們的音樂,像『蝴蝶效應』一般,影響到更多更多人,讓他們也充滿夢想與希望。」


延伸閱讀


「棉花糖樂團」部落格




「棉花糖樂團」主唱小球對讀者說的話

video
記者顏偉哲/攝

原住民智創保護 新權利研討

12.20.2 【記者林倩宇/台北報導】「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在二七年年底通過,此條例保護的智慧創作包括原住民族傳統宗教祭儀、音樂、舞蹈、歌曲、雕塑、編織、圖案、服飾、民俗技藝等,範圍相當廣泛。

此法通過,對於目前及未來對原住民族智慧創作所進行的各項數位典藏活動,以及延伸出的各種教育推廣、應用與創意加值計畫,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而於今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在中研院舉辦了「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各專家學者就原住民文化權益與傳統智慧創作保護相關議題提出論文及專題演講,研討原住民族權益如何在現代國家法制中實踐。

以下是專題報告音檔:
一、建立原住民公共領域-政策與規範的考察
講者: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劉靜怡 主持人
評論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廖福特 副研究員
報告摘要:原創條例是一種平行於市民智慧財產權,專屬原住民或部落的「特殊權利」,探討與原住民相關的公共領域議題以及公共領域及原住民智慧創作間的關係。

二、特殊權利概念的重建-解析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
講者: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黃居正 共同主持人
評論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簡資修 副研究員
報告摘要:從原創條例中指出哪些條文與特殊權利有關係,內容也提及傳統智慧創作特殊權利的歸屬與管理問題,並認為憲法肯定多元文化這概念是此特殊權利出現的重要基礎。

三、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之合理使用講者: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陳曉慧 共同主持人
評論人: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王敏銓 助理教授
報告摘要:分析國際條約以及各國對合理使用條款的設計與原理,以此檢視原創條例中合理使用條款,報告探討現行原創條例第十六條中所列三個合理使用判準的侷限性。

四、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的認定與保護難題─以泰雅染織文化為例
講者: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林淑雅
評論人: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容邵武 副教授
報告摘要:以泰雅染織文化個案為例,分析原創條例在保護與促進原住民族文化上的作用,指出此條例仍有許多不明之處,難以直接適用於泰雅染之文化的個案,以此道出此條例可能出現的問題。
12.20.3
記者林倩宇/攝
特別演說:文化權需要多元文化主義支持嗎?:一些反思
講者: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錢永祥 副研究員
演說摘要:探討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它的基礎及引流在哪?跳脫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以自由主義立場探討少數民族的文化權。

相關連結:研討會的錄音檔主管單位已至傳數典計畫專屬的VCenter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樹華佗蕭文偉 義診愛無間

12.19【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我的工作是跑路!」十年來開壞六台車,蕭文偉行遍全台灣,診斷過近千棵生病的老樹,堅持不收任何費用,為的是推廣民眾對「樹病理學」的認識。南來北往,蕭文偉為樹看診把脈,也和愛樹人搏感情,已成為他繼續義診的動力。

今年三十四歲的蕭文偉,擁有台大植病研究所博士頭銜,同時也是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溪頭植物醫學研究中心」森林病理研究師,負責實驗林三萬多公頃造林地森林健康監測,以及協助各地病樹會診。多年來,累積豐富的看診功力。

一九九七年,蕭文偉從台大植病系畢業,進入軍隊服役,正巧營區裡的樹木生病了,長官要他發揮所長幫樹木看診。蕭文偉說,當時年輕沒經驗,空有滿腹理論,卻從沒碰過實務經驗,一時間,還找不到病因,「內心只有羞愧可以形容」,蕭文偉笑著說。

從那時開始,蕭文偉體會到理論和實務結合的重要性,他下定決心,要將這塊缺口補上。於是,他利用休假時間,跟隨在林業試驗所的傅春旭學長四處幫樹看病。



對於老樹,蕭文偉有股單純而直接的熱情。退伍後受到大學老師謝煥儒的鼓勵,他考上台大植物病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題目就是「台灣老樹保護之研究」,撰寫論文期間,他醫遍了全台上百棵老樹,才慢慢累積出今天的功力。他謙稱自己的論文「學術價值雖不高,推廣性卻很強」。

當年蕭文偉還是碩士班的學生,都是靠家教來補貼免費醫樹的費用,父親對他相當不諒解的說:「你念這個到底要做什麼,是要活活餓死嗎?」他也曾不停的問自己:「樹醫生是個行業嗎?」然而王登貴老先生的故事,讓他看見自己的價值,也給了他繼續義診的動力。

每次來到南投埔里永春農場,蕭文偉一定拜訪王登貴老先生的松樹,並且替樹施打松材線蟲的預防針。八年前他和王老先生因樹結緣,四年前王老先生過世,由小兒子接手,繼續守護這棵老爸最愛的樹。蕭文偉回憶道:「他(王老先生)很心疼樹動手術,有次用刀將樹皮刮幾公分下來檢查,他就憂心忡忡,根本無心進食。」

現場勘查後,蕭文偉鬆了一口氣,原來松樹得的只是一般的葉震病,當他將結果告訴王老先生時,王老先生像是放下心中的大石頭般,破涕而笑。

四年前王老先生過世,蕭文偉前往上香致意,王老先生的小兒子才告訴他,原來,那棵老松樹是老先生與妻子結婚時共植的紀念樹,夫妻倆生前常在樹下乘涼,妻子多年前過世後,老先生一個人十分孤單落寞,而這棵別具意義的樹,已成了他心裡最後的依靠。難怪在樹木生病時,老先生如此的緊張與擔憂。

蕭文偉為這樣的真情流露感動不已,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當樹醫很有成就感,不求回報的付出是一件快樂的事。」他感慨的說。

蕭文偉想到自己的父親,因為肝癌病逝,生前一直不解:「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台大,為什麼要走這條奇怪的路?」然而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與成就,父親終於在病塌前肯定他。蕭文偉說:「父親的肯定和離去,讓我更積極,想要搶救更多老樹的生命,讓他能感到安慰。」

或許是因為出身台南的農家子弟,蕭文偉天性就是不計較,「只要是對有心愛樹的人,我從不吝嗇付出。」蕭文偉認為,如果只是計較能賺多少錢,根本無法做大事。

蕭文偉全台義診走透透,每醫一棵樹,就交到好多朋友。他說,當初只是基於所學,看樹、醫樹都是玩票性質,「沒想到,醫樹之旅讓我體會地方濃濃的人情味。」在醫治過程中,關心病樹的人,經過他的教導,紛紛變成他的助手,常常感激的緊握他的手說:「醫生,你有什麼需要,我一定幫忙。」

「樹很單純,人心卻很複雜,我是來向樹學習的。」每天與樹為伍,接觸的樹木都是大他一百歲以上的老樹,樹醫生蕭文偉感慨的說,老樹教他懂得人的渺小,必須更謙卑、更單純,把握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若能像老樹般單純,人生一定變得不一樣。」

由於從事樹醫工作的人實在太少,蕭文偉近年來推廣樹醫教育,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發起「老樹救援行動」以及「老樹守護志工」招募,將定期舉辦老樹保護志工訓練,並提供免費全省老樹健診行動。未來只要民眾發現社區、學校或廟宇的老樹生病了,除了可向當地政府通報外,亦可聯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和蕭文偉出動義診,一同守護全民共同的綠色資產。

蕭文偉老樹救援行動
照片及影片來源:記者范道瑛拍攝

金鷹獎頒獎 更多動容故事

12.19.1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內政部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戲劇廳,舉辦第十二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頒獎典禮,表揚各領域表現傑出的身心障礙者。金鷹獎舉辦至今已表揚一百五十位以上的優秀身心障礙者,對獲獎者而言,得獎就是肯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雖然身有殘疾,但他們仍對社會有貢獻,如視障的林啟萬,雖然看不見仍熱心公益,偶然的機會中學習氣球藝術,在亞東醫院擔任志工七年,為醫院病童帶來歡樂與希望。他說:「有時候做氣球給小朋友,他們會問為什麼我的眼睛看不見,雖然對我來說不禮貌,但我會以幽默化解,提醒他們不要看太多電視,以免眼睛受到傷害。」他笑著說:「小朋友的媽媽一開始會覺得尷尬,但聽到我的回答後,會回頭跟我說謝謝。」


12.19.2 另外一位視障者蘇清富,他是光鹽志工協會的秘書長,因為自己體會到視障者閱讀不易、資訊來源缺乏等,因此創立光鹽愛盲服務中心,幫助視障人士獲取新知。他提到,在求學的過程當中,最大的困擾是沒有足夠的點字書,學校能夠提供的多以教科書為主;且因教科書更迭太快,點字書改版的速度也跟不上,對視障者的學習是一大阻礙。

因此,蘇清富盡力爭取視障者的權益,成立愛盲中心後,積極製作點字書與有聲書,供給需要的視障朋友。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他更努力掌握資訊,不僅有聲書的製作越來越精細,錄音設備與品質大幅提升,還創設盲用電腦教室,讓視障者獲取資訊更加便利。

內政部長廖了以說:「此次獲獎的身障朋友,充分展現台灣人善良、勤奮、進取的核心價值,值得社會大眾學習。」他表示,內政部在一九九六年設立金鷹獎,除了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也讓社會大眾更重視身障朋友,給予他們鼓勵與肯定;另外,從得獎者的故事,學習這些身障者樂觀積極、永不放棄的生活態度。

12.19.3 廖了以還提到今年主持人之一的林睦卿,不僅擔任典禮主持人,同時也是去年受表揚的身障者。林睦卿雖左腳截肢,但不影響她在工作上的表現,更激勵天性樂觀的她,她曾說:「我決定把自己當實驗品,希望讓身心有障礙的朋友,能夠不自我設限,勇敢嘗試及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因為這樣,她不僅成為公共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也出書與身障朋友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今年受到表揚的身心障礙者共有十位,分別是張守德、黃瀅朱、黃偉彥、林啟萬、陳瑋寧、傅貞諺、蘇清富、魏柏綸、陳姿蓉、陳宏。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王昶閔 用策略包裝新聞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王昶閔的「追尋失落的大愛-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的困境與相關健保議題」系列報導今年不僅獲得第二屆醫藥新聞獎,也得到第三十四屆曾虛白新聞獎肯定。王昶閔表示,感謝報社的主管與同事們,因為他們的支持與協助,才能讓如此龐雜的內容,獲得完整與顯著的呈現。

一般認為醫藥新聞相對於其他類型報導較容易被忽略,王昶閔如何讓自己的專題受到報社重視?王昶閔說,只要準備好,不怕沒版面。「追尋失落的大愛」系列報導,從二七年一月於醫師那得知一位罕見的急診病例起,我開始蒐集赴中國移植器官以及台灣器官捐贈的相關資訊,其間經過交叉查證,和與專業人士及家屬訪談,加上同事的協助,採訪過程中就已完成數十篇的報導,一口氣全部呈報時,編輯認為內容夠完整且值得關注,就在頭版呈現,並做了好幾天的系列、後續報導。

王昶閔指出,從此次的專題發現,台灣的醫療不僅是制度不完善,更應強調教育和預防,而非注重在末端的治療。以器官捐贈來說,家屬通常不清楚移植是否真的必要,假如知道器官的來源可能涉及非法,或許就不會鋌而走險。從醫生教育來看,安寧、生死學觀念的倒退使得醫生不懂得如何面對死亡,過度急救讓家屬承受再一次的傷害。且器官接受者是否從此幸福,還是生活能力降低影響整個家庭?又器官捐贈家屬面對社會傳統觀念(保留全屍)的煎熬與捐、受雙方不能見面,思親的渴望,是否有完善的悲傷輔導機制都延伸更多的問題。

不僅是專題報導,看似老掉牙的菸害、嚼檳榔問題的新聞,王昶閔都有辦法用策略包裝新聞,增加報導的影響力。王昶閔指出,以菸害為例,國外非常注重這類的問題,不時可以看到外國政府對香菸提出政策來控管,或是有研究報告提出新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新資訊就時常出現在外國媒體的頭版,我想,主題或許平凡,但確實有新內容,藉由國外的報導來做連結,讓「舊瓶新酒」能重新上市,取得民眾的關注。

王昶閔認為,過度渲染、索求、不專業的報導的確存在,媒體應該更謙虛一點。雖然外界覺得媒體品質每況愈下,但對自身而言,有意義的議題自己關心,自然愈搜愈多,透過學術、外電等方式切入報導,揭露問題,對自己有個交代,盡量做到問心無愧也是負社會責任。

身障創作聯展 邀您共襄盛舉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第五屆身心障礙者創作聯展,十一月二十六日於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開展,共計展出十三位身心障礙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位新加坡的身障藝術家蘇有仁。
作品展出類型包括油畫、水墨畫、書法、陶藝與亂針刺繡等,每個獲選展出的身障藝術家背後,皆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

經遴選獲邀參展的身障藝術家共有十二位,分別是王碧玲、李一鳴、洪啟堯、崔純綾、張永銘、許志洋、陳文傑、陳土金、曾啟雄、葉莉玉、葉錦蓉、詹周源。有些人因車禍改變了一生,有些則是小兒麻痺或日本腦炎等病發而不良於行,但在接觸藝術創作後,讓他們人生有了方向,在藝術領域發揮自己的天分。雖然有幾位連畫筆都無法用手拿起,只能以口、腳代替握筆,但他們對於作畫仍是樂在其中。

因車禍導致頸椎神經受損而癱瘓的曾啟雄,兩年前開始以口代手,學習油畫創作,人生才有了希望。他說:「七年前車禍受傷後,看到父親默默的掉淚,才真正感受到父親對我的愛。好幾次父親因為照顧我而病倒,受病痛折磨,卻一心想把我安頓好,自己才匆忙就醫。」

而在車禍後,原本有女友的曾啟雄,因為不忍心耽誤女友的青春,而毅然決然勸女友離開,他說:「車禍後女友陪了我一年兩個月,最後我勸她離開;但是她離開後我的情緒也崩潰了,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他哽咽的說:「我跟父親說不想活了,父親便說要跟我一起自殺,但是在最後卻後悔,沒有勇氣走上這條路。」

中華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藝協會創會理事長陳土金說:「我們希望身障藝術家除了在學得技藝外,能夠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他語重心長的說:「有些身障者成立的公司團體,在不景氣的影響下,與一般人爭取工作機會或接案子也更困難。」話語中透露出景氣不好、政府社會福利不足等無奈。

陳土金也表示,此次邀請新加坡身障藝術家跨海來台展出,希望達到國際交流的目的,但礙於經費問題,只能送作品來台灣展出,蘇有仁本人卻無法來台參與,甚是遺憾。另外,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舉辦一個『千人畫扇,萬人行善』的活動,因為我長期在國外表演,畫扇送給外國人,畫過上千把扇子,受到外國朋友的喜愛。」他希望透過舉辦大型活動,不僅可以籌措經費,也鼓勵大眾行「善」,意義非凡。

台北市議員吳志剛說:「身心障礙團體需要政府、社會,甚至企業的幫助。看到這次展覽的規模,國內能達到如此水準算少數。」他也提到,台北市的社福團體,主要由台北市社會局負責與補助,但礙於預算等,能做的其實不多,他坦承:「目前政府做得仍不足夠。」

第五屆身心障礙者藝術顛峰創作聯展 開展記者會表演







延伸閱讀

第五屆身心障礙藝術顛峰創作聯展官方網站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手繪浮彩 展現凹凸不平之美

12.17
蘇淑珍(姊姊,右)與蘇淑雲(妹妹,左)
及他們最喜歡的作品「光」。
記者蔡靜宜攝影
 【記者蔡靜宜/台北報導】座落於鶯歌老街,專售手工浮彩彩繪花瓶的「惇淨園」,所展示的花瓶遠看一個個色彩鮮豔奪目,仔細端詳則發現,花瓶上圖案的線條輪廓都是立體的,觸感不同於一般瓷器的平滑,這些花瓶摸起來凹凸不平,畫工卻細緻不凡。這就是手繪浮彩與一般彩繪花瓶的不同。

創立惇淨園的蘇淑珍與蘇淑雲姊妹,在鶯歌出生長大,在她們二十歲左右青花瓷正盛行,受僱於人專門畫青花。後來在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張國外的瓷器圖片,上面的
圖案有一部份的線條是立體的。這個圖片刺激了蘇氏姐妹的想法,便和當時的老闆一起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顏料能燒成這樣凸起來的效果?經過約半年的研究,試了
又試,燒了又燒,終於找到了正確的顏料成分與調配比例,成功做出浮彩的效果。

凸起來的部分是特殊的彩繪顏料燒出來的效果,此礦物質顏料在窯燒時不會熔化,就不會變成平面的圖案,成分還能與坯體緊密結合,燒成後像是浮出來一樣,所以稱為浮彩。彩繪瓷器用的顏料不同於一般的水彩,蘇淑雲解釋,顏料的成分是礦物質,像含銅的顏料燒出來就是紅色的。

蘇氏姊妹說,手繪浮彩彩繪花瓶的製作過程十分費時費工,若有好的點子,會先請人拉想要的坯形,先以七百度低溫素燒一次讓坯體堅固不易壞,才能以鉛筆在坯身打底稿。由妹妹蘇淑雲畫底稿後,再由姊姊蘇淑珍負責將圖案以毛筆描輪廓後上色,接著再上一層釉後就可以一千兩百度左右高溫再燒一次便完成了。有金色的部份甚至必須再以低溫燒一次。

蘇淑珍表示,所有的彩繪花瓶中,「光」是她最喜歡的作品,狹小的瓶口延伸至寬大的瓶身,就像是光向下照射一般,所以畫的時候都用環境色,因為是光灑下來,所以臉部、衣服甚至生物的顏色都帶有橘紅。她微笑道:「我們是上帝的子民,看到光就覺得有希望、有盼望,大家都歡呼。」

對於蘇氏姊妹幾十年來的創作,一路看著她們的朋友說:「我覺得很辛苦,要是我絕對沒有這樣的耐力。」蘇氏姊妹也表示,彩繪花瓶的過程要花費很多的精神,剛開始學畫時會坐不住,彩繪時要保持心平氣和,還要有足夠的耐性。因為每個圖案都要畫得精細,她們嘆眼力已不如年輕時期,「大概連續畫兩個小時眼睛就無法負荷。」所以除非有強烈想畫的題材,不然現在她們幾乎不創作了。

對她們來說,歷經長時間的繪製過程,將合力創作的花瓶製作完成的時刻,充滿了成就感。創作帶給她們無限的快樂,在彩繪花瓶的三十年,她們同時也彩繪了自己的人生。


址:台北縣鶯歌鎮重慶街八十六號

跨國企業志工 行動改變世界

12.17.2
左四為國際志工協會總會長李康鉉。記者黃惟伶/攝影
 【記者黃惟伶/台北報導】為了宣傳明年在高雄舉辦的第十二屆國際志工協會亞太區域會議,台灣國際志願服務交流協會(IAVE Taiwan)特別邀請韓籍總會長李康鉉(Dr. Kang Hyun Lee)訪台,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文化大學推廣部演講,講述跨國企業如何落實企業志工。李康鉉說,近年來有很多社會問題不是NGO、不是政府,也不是企業能獨立去解決的,因此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建立合作關係,以解決社會問題。

所謂的企業志工就是「一個企業、一個公司認同志願服務的方案,並讓員工投身於志願服務,同時也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回饋。」

李康鉉說,聯合國在千禧年定出了八大發展目標,將達成期限定在二一五年,第一項目標就是解決貧窮,然而去年年底聯合國再次評估時,發現有些國家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更退步,聯合國察覺捐錢和志工的幫助有限,「基本的問題是他們(當地人)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而貧窮,所以聯合國鼓勵跨國企業到發展中國家開分公司,提供就業機會。」

聯合國從今年開始遊說企業,因為他們瞭解如果沒有企業的幫忙,發展中國家沒有辦法脫離貧窮,為了有效率的幫助發展中國家,企業需要一些當地的資訊,而非政府組織深耕社區,了解當地情況,也專精於志願服務,所以最好有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夥伴關係,李康鉉說。

李康鉉表示,他曾在美國波士頓的Roxbury住過六年,當地治安混亂、生活品質不佳,有一個公司由於當地公安問題必須加強保全的費用,而且也必須給員工多一點薪水,不然沒有人願意到該地工作,「因為一個社區的品質下降,對公司而言是成本的增加,這是為何企業要參與當地社區。」

「現在很多企業不只讓他們的員工在休假時當志工,也讓他們在上班時去當志工。」李康鉉指出,在澳洲有七成的企業給予員工給薪志工假,在韓國大部份的企業員工也有給薪志工假。此外,也有些企業是當員工完成了一定時數的志願服務時,就會捐贈現金給非營利組織,例如:韓國一個汽車公司,若他們的員工一年內做了五十小時的服務,該企業就捐兩百五十美金給社區組織。

李康鉉說,韓國三星公司有一個很有名的志工計畫,是教導犯罪青少年高科技的資訊,讓青少年出獄後增加一項生活技能,曾有一個青少年罪犯原本刑期是兩個月,但因為三星的科技課程是三個月,那名青少年因此還寫了一封信給典獄長,自願要多關一個月,就是為了要將課程讀完。

三星集團超過三十間子公司,有兩百個全職員工專門負責社會企業及志願服務的方案,去年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六的三星員工參與志願服務,而且去年平均服務時數是十五小時,今年更超過十六小時,此外,並有專員辦理志工領袖和培訓的課程,三星不只鼓勵員工參與志願服務,更希望員工做的有效率。

目前有些在台灣的跨國企業已經開始推動員工志願服務,SONY企業品牌暨公共事業部協理蔡宜凌表示,SONY的社會關懷活動是以兒童教育和社會永續經營的領域為優先考量,並善用SONY在創新科技和數位影像的品牌資源與優勢回應在地需求,例如:從二六年起推廣的「童心協力看台灣、從我的高度拍世界」活動,就是希望建立一個平台,讓偏遠小學兒童透過影像說故事。

IAVE專案助理薛怡君表示,明年國際志工協會亞太區域會議將在高雄舉行,企業志工將是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現在企業志工在國外已經相當風行,但台灣還較不盛行,李康鉉會長專精於企業志工的領域,也是企業志工的推手,希望能夠透過舉辦此一論壇,提供一個讓NGO、NPO對談和經驗分享的機會,也替明年的國際志工會議做宣傳。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李健福 福言福語訴幸福

12.16 【記者羅雨函/台中報導】「希望在部落格中記錄一些身障者的故事及心聲。」中度腦性麻痺身障暨口障者李健福一字一句慢慢地努力說出口,手緩慢地揮動著。雖然他的肢體不像一般人可以靈活運用,但是卻持續不懈地經營他的部落格「阿福哥志工部落格」。樂觀的他也在部落格中分享家人對他的愛,感恩媽媽把他當成了寶。



李健福曾在天主教彰化慈愛殘障教養院擔任十二年的監護員,照顧中、重度身障者生活起居,現在則在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管理的台中市愛心家園圖書室當志工。「阿福哥志工部落格」本來是瑪利亞志工隊委託李健福幫忙製作的部落格,後來因為身障者的家長反對小孩曝光,從去年開始輾轉變成了李健福自己的部落格。


video
記者/羅雨函攝
李健福天生是中度腦性麻痺身障者,四肢無法靈活運用,並有語言障礙。回想起求學的階段,李健福表示,以前並沒有特教班,所以班上的同學都是正常的。由於肢體障礙,他在考試的時候總是寫不完試題,加上若要考國文作文或英文翻譯,對他來講更是艱難的任務。

求學的時候李健福常常被同學欺負,他表示,雖然有時候會很沮喪,但還是會有有愛心的同學會幫忙拿書包,並喝止欺負自己的同學;也有一兩位老師會對他特別照顧,甚至拿著他的手一筆一畫地敎他寫字。升學時也曾被學校以職業科不適合就讀為由要求自動退學,不過李健福不放棄,就讀了其他學校,最後仍完成了學業。

出社會後,李健福的工作之路也遇到了許多瓶頸,因為肢體障礙,他一開始一直無法找到工作,後來經過天主教會台中市立達啟能中心的就服員老師推薦,到台中市南屯附近電鍍廠從事電鍍包裝的工作,不過他動作無法像一般人這麼快,所以就曾被同事嘲笑。後來經過機緣才當了監護員,是天主教會慈愛教養院的院長拜託他來幫忙,他也就持續地幫助同病相憐的身障者們。

李健福表示,自己走在路上常常被路人歧視,他希望社會大眾不要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身障者,因為除了行動不方便之外,身障者與一般人是沒什麼不同的。他也鼓勵身障者,既然身體的缺陷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就「勇敢地走出來,樂觀地看待生命。」

李健福一開始並不會使用電腦,後來經伊甸的社工員介紹,參加了台中縣身心障礙綜合福利服務中心的日間電腦班,才開始接觸電腦,為期六個月的訓練。他表示,一開始連滑鼠都拿不起來,打字也很難打,練習了一兩年後,動作才慢慢變快,但是跟一般人比起來,速度還是比較慢,「我打一篇文章都要花一兩個禮拜才能完成。」一些沒有學過的進階網頁製作,李健福更是花了許多時間上網找資料,才弄懂了製作網頁的語法,更豐富他的部落格。

12.16.2 在部落格中,李健福常常把自己在當志工時看到的一些故事分享給大家。包括了一些身障者或智障者與他們父母之間相處的情形,以及他們努力生活的故事,獲得了許多網友的迴響,例如一篇阿宏文章中,阿宏的媽媽始終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身體缺陷,有一位身障者的家人便在文章下留言表示,自己的妹妹與阿宏有一樣的症狀,但是他的媽媽卻從不放棄,十分照顧妹妹,這讓李健福十分感動。

李健福除了紀錄一些身障者的故事外,也會分享自己曾看過的動人文章,讓大家更能理解人生的一些道理,不論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都不要對生命放棄。「希望我的部落格可以鼓勵身障者及他們的父母,甚至是社會大眾,讓他們能努力地活下去。」而他的部落格也入圍了二○八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公共參與組的決選。



記者羅雨函/攝

台日論壇 公平貿易經驗交流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公平貿易是一種行動,它讓你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這地球上遠方的苦難。」 吳子鈺談到。日前於政治大學舉辦的台日公民社會論壇,邀請到日本PARCIC理事長井上禮子、印尼雨林咖啡計畫負責人吳子鈺共同探討台灣與日本的公平貿易的現況。

「日本每次進口三十噸公平貿易咖啡,就可養活將近兩千名在地的小農。」井上禮子表示,PARCIC以每公斤二點七美元的價格收購小農的咖啡,是東帝汶一般咖啡價格的好幾倍。以日本二七年為例,公平貿易的進口量就達七十一億日圓。

「公平貿易從本地做起,達成地產地銷的商業行為,才是我們所樂見的。」 井上禮子說,雖然我們對鄰國引進茶、咖啡等公平貿易產品,但像「米」這類本國可自產的商品,他們就會鼓勵在本地生產,直接銷售。

井上禮子介紹公平貿易的理念從一九六四年開始萌芽,日本到一九八六年才逐步跟進。由於日本社會有越來越多失業並無家可歸的「homeless」,為幫助這些人,OXFAM這樣的非營利組織(NPO)便創辦許多咖啡廳,裡面專賣公平貿易的咖啡,使得生產者能用良好的價格賣出商品、同時幫助銷售者、乃至於消費者實踐倫理消費的概念,構成多方受惠的局面。

除了以價格回饋給當地生產者,井上禮子表示,他們也鼓勵農民少用農藥,不僅對生產者有好處,消費者的健康也較有保障。「不可避免的,公平貿易商品的價格會比其他商品來得高,但是我們花較多的錢,可以買到較有意義、也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相對於日本,在印尼實行雨林咖啡計畫的吳子鈺,也有另一番經驗。他說,公平貿易可以讓你看到、聽到、感受到這地球上遠方的苦難。

吳子鈺表示,在學術研究往返印尼過程中,發現這個與相鄰的國家,在貿易上也跟台灣緊密連結,許多如蓮霧、木材這些賴以生存的商品都是引進自印尼。印尼不斷地用自然資源來換取利益,光是一年就砍伐將近一個台北縣大小的雨林。

為此吳子鈺決定實行雨林咖啡計畫,從產地種植、洗選到挑豆子,全程透明化,並且將來把盈餘回饋給當地學生做保護雨林計畫的獎學金,希望概念能不斷循環茁壯。

吳子鈺也介紹在場一樣是在台灣經營公平貿易商店Earth Tree的店長Lydia,提供經驗分享給與會觀眾。Lydia表示,公平貿易在她三年前跟日本合作進口商品時,還是個很陌生的名詞,但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也越來越多人願意花多一點錢,達到倫理消費的目的。「我很希望新一輩的年輕人能有一股熱情投入,縱使前五年無法賺錢,都是個有意義的事情。」

吳子鈺謙虛地說,「在商業界裡我還算是呱呱落地的孩子,很多事情還需摸索。但我希望這種行為能帶給企業、消費者一些刺激,讓商品不再只是物件,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東西。」


婦展邀您 快樂學習「手工藝」

12.16.31 【記者謝雅淩/台北報導】為充實社區婦女生活,增加其生活技能,由北投婦女服務中心主辦,台灣婦女展業協會承辦的手工藝課程已經開課,讓婦女朋友們一起「快樂學習 好手藝」

課程負責人,也是北投婦女服務中心社工的李佩樺表示:「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串珠飾品、結飾藝術、皮飾藝術、拼布藝術四大類。」老師都是授予最基礎的製作課程,讓婦女們輕鬆學習之餘,也能自行做出基本的飾品。例如串珠和結飾課程可以習得製作吊飾、手鍊和項鍊的技巧,皮飾藝術會教授製作手工書的方法,而拼布課程讓學員們學習如何做出卡片夾和小袋子。

12.16.3 李佩樺表示,參加對象以北投、士林地區的社區婦女為主,年齡層廣泛,從二十歲到四、五十歲都有。開辦此課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豐富女性朋友的生活,除了因為興趣來這裡學習技能之外,也可以順便結交朋友,拓展她們的生活圈。讓家庭主婦或退休的婦女有走出家門,透透氣的機會,也算是一種休閒活動。」她表示,學員們時常邊做手工藝邊聊天,上課氣氛輕鬆、熱絡。

 學員孫小姐說:「我從國中開始就對手工藝很有興趣,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學習。剛好這次從婦展得知有開辦手工藝課程,就趕緊來報名了。」她表示,手工藝對許多人來說是興趣,但對某些人而言更是創業的工具,有很多人靠著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製品為自己創造了另一片天。若未來有機會的話,她也不排斥販售自己的作品。
12.16.30
二十三歲的朱同學說,父親告知她有此項課程,「因為即將出國唸書,就想說來報名學習,順便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成品送給外國的朋友,感覺比較特別。」她也表示,老師上課輕鬆、有趣,有疑問時也會請教其他學員,學到很多製作的技巧。

而學員林小姐表示,報名課程主要是為了打發時間,多交朋友,「像我們這種年紀,什麼不多就是時間最多。」她相當肯定婦女展業協會為婦女們開的許多課程,也另外報名了烹飪課程和電腦班,「擁有很多學習的機會,真的很棒!」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世新社服 散播希望分享愛

12.15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先生,要不要買餅乾。只要五十元,就能幫育幼院的小朋友圓夢喔。」世新大學社會服務團的學生常利用週末時間,到福利機構服務。這次他們選定在新店碧潭,一同為小朋友的夢想,努力地賣餅乾。

世新大學社會服務團為學校人數最多的社團之一,現在大約有六十人,每年都會舉辦至少十六個活動。每學期則會到安康社區,舉辦獨居老人慶生會,這個例行性的活動已經傳承有十年之久。平日也會與各福利機構聯繫,到需要人力的地方幫忙。他們在每年的大專社團評鑑,都被學校推出作代表,相當受到青睞。

這次義賣活動沒有業績壓力,賣出所得全數捐給忠義育幼院。現任團長陳逸表示,希望很多人能夠注意到育幼院的孩子,也希望能夠讓購買餅乾的爸媽注意到自己孩子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一味的給予物質上的享受。育幼院孩子的願望都很簡單,有些事情是他們沒辦法做到,但卻是多數人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顧問李涵說:「像是擁有一雙球鞋。所以希望能藉由這些活動,為他們做一點事情。」

這樣大大小小的活動,李涵至少參加了六十次。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到老人安養院服務,在那裡他看到一個年輕的老爺爺,覺得很像自己的爸爸,老爺爺也脫口而出「我覺得你好像我的女兒。」李涵說:「因為我是單親家庭,看到他就想到自己的爸爸,想到很多以前的事情。」

社服團每個學期也會固定到廖銘昆基金會服務,服務的對象是以心智障礙者為主。這些年齡與心智落差很大的人,被他們稱為「大孩子」。陳逸表示,剛開始服務的時候,許多新生都會感到害怕,外表是大人的樣子,但行為卻像孩子一樣,讓他們不知所措。慢慢接觸之後,大家都覺得這些大孩子都是很善良的。

前九屆的團長曹博雅,只要有空都會回來一同參與服務的行列。回憶起之前服務的情形,他表示,有一次參加自閉症協會的活動,要帶協會的孩子出去玩,那時候與另一個同學被分配共同帶一個小朋友。曹博雅說:「他們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自閉症的孩子會到處跑來跑去,讓他當下有點不知所措,不過還是很努力的去照顧他們。

每次的活動都讓團員成長不少,有些團員也將課業與社團相結合。陳逸是口語傳播系的學生,對於擔任團長有很大的幫助,需要不斷的溝通,做為學長姐、幹部,和所有團員的橋梁。他打趣的說:「基本上,只要有用到嘴巴說話都跟我所學有關。這裡可以算是我的實習單位吧。」

李涵就讀圖文傳播系,之前曾在「文山報導」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他會多報導關於公益的新聞,讓更多人能夠注意到。很多團員都想要往這個領域進修,李涵說:「其實每個工作都可以應用自己的專長去幫助別人,想要往什麼領域發展,是需要慢慢摸索的。」

新莊鼓藝節 園遊會鼓聲繚繞

12.15.1【記者簡珮津/台北報導】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前的廣場鼓聲作響,但這一下下響徹雲霄的鼓聲並不是來自訓練有素的專業鼓手,而是由一群國小學生組成的鼓藝團所打奏出來的,另外還有幼幼班的兒童所組成的鼓藝團上台表演。

為了推廣新莊鼓藝節,文化中心策劃了一連串活動,此次園遊會也是其中之一,邀請思賢國小、長安國小等國小鼓藝團到新莊文化中心前廣場表演,還有許多新莊老店在廣場販賣傳統商品,新莊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吳麗羽表示:「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更多民眾參與,也藉此認識其他學校的鼓藝團,推廣在地文化。」

响仁和是新莊最有名的鼓藝團,其製作的鼓不僅在台灣地區廣受好評,甚至在國際也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吳麗羽說:「响仁和是新莊相當有名的鼓藝團,也代表了新莊傳統文化,因此策劃鼓藝節,推廣新莊傳統文化。」

「這次舉辦的活動,參與民眾都相當多,水準也很好。」吳麗羽認為,民眾能夠來參與如此有藝術性質的活動,是相當值得讚許的,希望民眾參加園遊會後,能夠更了解代表新莊傳統文化的鼓藝藝術。

林書瀚是長安國小鼓藝團的團員,在鼓藝團中擔任敲鑼的角色,雖然當初是因為老師分配才進鼓藝團的,但接觸敲鑼後,就喜歡上這項傳統文化,他說:「加入鼓藝團覺得很開心,要上台表演了,覺得很興奮。」

園遊會現場有相當多民眾參與,許多鼓藝團的父母親帶著攝影機、相機拍攝,也有許多人被活動吸引到場,林勤裕先生在看到相關廣告後,就帶著全家參加園遊會,一起觀賞鼓藝表演,他說:「萬里國小的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有花鼓,還有很多花式動作,很精采。」



video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