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小碎花不 年輕藝術家的完美舞台

【記者李世宸/台北報導】台北當代藝術館跨年度大展「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展至明年一月十八日,由跨領域藝術工作者顏忠賢策劃,展覽主要探索關於台灣新世代族群的思考。

「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以四個字貫穿展場所要表達的新世代概念,「小」代表新新人類對於「偉大世代」的不在乎,以及忠於自身存在感的精神;「碎」代表新生代藝術家純真而未成型的青澀;「花」代表藝術家勇於挑戰花花世界的變幻無常,「不」屑主義、不沾信仰、不聽教訓、不立座右銘,拒絕讓老世代沉重的人生觀加諸於身上。



展覽中每項作品都有驚喜,而且不受空間限制,有立體的、有圖畫的、在牆上的、在天花板的、影音的、數位的,甚至有互動的裝置,跳脫窠臼的藝術吸引許多年輕族群前來觀賞,台北藝術大學夏經倫表示:「陪同學來做作業,但自己也被吸引了,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有趣的藝術品!」

負責導覽的顏忠賢,為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亦身兼作家藝術家的身分,現場也展出他的作品「網咖打怪」。「網咖打怪」展場偌大,燈光灰暗,除了置放數台筆電供觀眾瀏覽藝術家部落格,尚有好幾隻壯觀且張牙舞爪的塑膠管怪獸,「我想表達網咖煙霧瀰漫的感覺,以及在電腦螢幕廝殺打怪的快感」顏忠賢說:「這很台,但我就是要台,這就是新生代的生活方式。」藉由台灣的網咖文化,來表達這個年輕人經常去的娛樂場所,其實跟鴉片館極為相似。顏忠賢說:「台灣就是珍珠奶茶、檳榔西施,這就是我們的文化。」顏忠賢表示,走出自己的路,台灣的藝術也可以反攻大陸。

在「網咖打怪」的展場可以不時的聽到尖叫,原來是來自隔壁展場王仲堃的錄像裝置藝術品「啊~」,他使用四台電視和騎馬機,讓觀眾在騎馬機上聲嘶力竭的盡情吶喊,喊的越大聲搖的越厲害,藉以表達生活中許多被遺忘的感知。


由「現在詩」團體創作的「劃掉。劃掉。劃掉。」展間置放許多雜誌和剪報,上面被劃掉許多行,只留下作者想要讓大家看見的訊息,並邀請大家也提筆刪改,顏忠賢說:「當你去用掉那些東西的時候,同時你也不會被他們愚弄。」銘傳大學新聞系的陳仲岑表示:「改變現有的資訊觀點,很發人省思。」
明星桂綸鎂也展出作品,互動裝置「恐懼」,吸引相當多觀眾慕名前來排隊欣賞。作品表達成名所帶來的代價,顏忠賢說:「她走在路上,小學生都會拿手機去偷拍她。」桂綸鎂有感於無法再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有了這個創作。

這些藝術家都很年輕,有的甚至剛入伍,由作品中不只看出這些藝術家的叛逆與創新,也看見新生代的活力正在活躍著。有關台北當代藝術館最新的活動請見官網

農發條例下的台灣農業

【記者林敬慈導覽】農地,是台灣農業的資產。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在去年底提出時,引起廣大的討論與爭議,究竟,農發條例是有效落實「農地實用」,還是只是「農地非農化」、摧毀台灣農業?

農業發展條例修法後,政府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並可興建免稅農舍,農地農有的限制也一併取消,去年底,立法院再度修改農發條例,立法委員提出下修興建農舍的面積規定,買零點一公頃的農地即可興建農舍。這項修法提出時,引起許多爭議,在網路上更是有許多部落客對台灣農業表示關懷,發表其意見。

閒人工作坊「農發條例十八條--批註」中對農發條例第十八條的修正案有簡單的註解,認為開放農地買賣等於變相掏空農業資產:
興建農舍後,即可買賣,大開農舍買賣大門。這項等於開放變賣農地。國、民兩黨不思如何復興農業,反而開放變賣農地,等於進行掏空農業資產的最後一步。

而農發條例是否對農民真正有利?還是淪落為建商圖利的一個手段?在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農發條例發了誰?」中提到:
過去一公頃的農地,在原有規範下,只能建四棟高級農舍,但是一旦修法通過,就可以興建十棟豪宅,這樣的改變,得利的是誰?或許是建商、仲介,也或許是民代、地方派系,而犧牲的是農地的環境生態、是下田耕種的農民。
農發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縮減興建農舍的面積規定,可在農地上興建比以往更多的農舍,這些以農舍為名的建築物,對農業的生態產生極大的影響,李根政在其部落格中的「我的農業觀察─農發條例修正案的省思」表示:
這些建物,對農作所需的日照,區域的微氣候都產生不利的影響,未經妥善處理的生活污水更會污染灌溉水,不透水的鋪面與建物勢必減少地下水補注,降低蓄洪能力,增加暴雨時的排水負荷。

當時在中國時報的論壇上,對農發條例修正案的提出也有一番爭論,對修法放寬農舍興建標準,並在法條內規範相關細項規定,等於排除了行政機關的裁量權,在「中時論譠徐世榮教授、林樹山委員有關農舍問題整理」中,徐世榮教授在「農地開發不用煞車嗎?」一文中提出:
不僅會對於鄉村地景地貌及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也嚴重考驗著我國農業用地管制制度的存廢。

徐世榮教授在「《熱門話題》農舍非農宅 供農業使用」也提到:
目前的農舍皆已違法成為別墅,未建築部分也變成了豪宅的庭院及停車場時,在此情況之下,我們還能期待根據林委員提議修改後的半分農地會作為農業使用嗎?
而提出修正案的委員之一林樹山則認為,農發條例修正案的放寬標準是有其前提之下而產生,在「關心農地必須切合實際」文中表示:
必須是農地所有權人無自用農舍,而得由本人、配偶或其父母子女等直系血親據以提出申請。…另外,從農地完整、有效利用的觀點來看,…反對小面積開放無自用農舍之建築申請,是見樹不見林的管制理論。
儘管最後農發條例修正案在多方反對聲浪的壓力下未獲通過,但台灣農業的困境依舊存在,在農民最後的出路還是賣地,閒人工作坊中的「亡羊要補牢,變賣農地不可成為農民的生存之路」文中提到:
當農地流失的同時,代表溼地的流失、生態的浩劫,當變賣農地成為農民的生存之路時,多少原本還在辛苦種地的農民也可能效尤,而後危害的是國家的糧食安全、市場的物價與百姓的食品安全。

奧莉薇 分享繪本的小世界

【記者何孟珊/台北報導】興趣再加上分享是奧莉薇繪本館館長Sally成立奧莉薇的兩大原因,從一開始的為了教育孩子選擇使用繪本,到後來自己漸漸愛上了繪本。在這一段時間內,Sally收集了三、四千本繪本,「我覺得我應該分享我這些收藏,讓大家喜歡並知道繪本的好處。」

繪本的好處是什麼?剛從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畢業的繪本館館員Vicky認為,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找尋到一個發抒發情緒的方式。曾經有一個客人表示,自己朋友的孩子正面臨著媽媽過世的情況,而她不知要如何幫助這個孩子了解死亡這個議題。最後,經由幾本以動物死亡為主旨的繪本來讓孩子慢慢的了解死亡是什麼。館長Sally說:「跟其他書相較之下,孩子對於繪本的接受度較高,因此透過繪本讓孩子了解較嚴肅的議題往往成效不錯。」

繪本館成立至今已有四年,Sally表示,在繪本館成立之初繪本還不是很盛行,而且繪本不是屬於考試必須要看的書因此家長接受度較不高。在那時,常常一個星期沒有什麼客人上門。「那時候我只能想盡辦法的多辦一些免費的活動,來吸引家長帶小朋友來參加。然後藉由這些活動,慢慢的改變家長對於繪本的想法。」 透過免費的親子說故事活動,藉由活潑的說故事解姊姊,讓孩子喜歡上繪本。孩子喜歡上繪本就會主動的想要看繪本,透過這樣慢慢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而家長也開始知道繪本對孩子的影響力。

而這類的活動,奧莉薇也都繼續的推行至今。每年奧莉薇會辦一些較大型的活動,例如:「好書交換」活動。每位家長以及小朋友,帶著已經看過的繪本來進行交換。今年,奧莉薇舉辦了「分享故事分享愛」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將會有九個台灣本土的繪本畫家出席,並且有多為故事老師來做故事分享。館長Sally表示,希望能夠藉由這個活動讓大家能夠更加的了解台灣本土的繪本畫家,並讓來參加的大人小孩們一同感受繪本故事的魅力以及感動。

其實,奧莉薇繪本館對於館員本身的訓練極為看重,館員Irene表示,「每次新書進貨的時候,我們都必須詳細閱讀並且撰寫書摘。」館員對於每本繪本的了解程度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在家長不知該選擇何種繪本的時候,館員憑藉著對繪本內容的認識,才能為家長介紹並選出適合的繪本。館長Sally說:「我希望能夠讓他們自己也要接觸繪本,接觸了才會喜歡,而這樣也才能推薦家長。」

另外,為了服務更多的家長、小朋友,奧莉維繪本館貼心的提供了宅配以及捷運取書服務。Irene表示,因為家長工作繁忙,可能無法親自前去借書、還書,而奧莉薇所提供的這項服務,可以讓家長節省許多交通往返的時間,而且也不會說奧莉薇的服務範圍只侷限在小地方。「這樣一來,外縣市的人也可以使用到我們的繪本,或許這樣會有越來越多人了解閱讀繪本的好處。」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莊敬路四十八之二號一樓

照片來源:由記者何孟珊翻拍活動海報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Better Earth 部落格訴環保

Better Earth 部落格主人Jaxx
記者羅雨函/攝
【記者羅雨函/台北報導】 「我們或許沒有環保專家的知識,但我們相信能從生活中培養環保的態度,對地球暖化的危機,盡一份心力。」這是「Better Earth」他們建立部落格的主旨。

「Better Earth」是由Jaxx與他的女朋友Dana在二七年五月架設的部落格,Dana看到了一部有關於地球暖化的影片後,深感地球暖化即將導致北極熊喪失棲息地,對於人類的未來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就希望建立一個部落格來讓大家更關注環保議題,利用部落格來推廣地球暖化及環境保護的觀念,希望大家能更愛
護地球,並從生活中開始做起。


Jaxx本身是工程師,所以會特別注意有關與環保的科技應用,他平時就會瀏覽一些新聞以及國外的資訊,包括回收再利用的一些物品等,然後分享在「愛地球新知」文章分類中;Dana是從事美術設計相關行業,平常會畫一些關於環保的畫,也會請朋友們一同參與創作,然後放在部落格中分享給大家。

「Better Earth」部落格中的文章常將生活與環保結合,張貼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環保行為,也會引用國外一些網站的文章,例如以分享環保資訊著名的網站treehugger,翻譯過後推薦給網友們。在部落中也張貼了許多關於環境及環保的新聞,並有許多關於環保的照片,分享給讀者。
                                                                                                                   
Jaxx表示,分享國外的資訊是想告訴大家,國外在環保的資源及網路上的應用十分的豐富,也有很多台灣可效法的觀念。現在環保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像垃圾分類、環保筷、環保袋或一些基本的生活觀念是大多數台灣人已有的觀念,但仍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交通可多腳踏車或大眾運輸取代開車或騎車。

Jaxx在生活中也秉持著環保的觀念,他的公司位於八樓,而他每天上班都會走樓梯,而不搭電梯;平常在家也不開冷氣,只開電風扇,減少能源消耗,這個生活中的例子也有分享在部落格中,他表示,雖然不是可以確實實行到每個家庭裡,但是想用網路的方式,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舞蹈治療「跳」出新自我

【記者孟慶府/台北報導】舞蹈在多數民眾的眼中是一種藝術,甚至是一種運動,很少人知道它具有治療的功能,運用舞蹈結合一些心理治療的方式,可以達到一般的心理治療所達不到的成效。從事舞蹈治療已經有八年的王薇婷治療師表示:「舞蹈治療是一種自我探索,藉由肢體,表達跟探索內在心理的歷程,慢慢的增加自我覺察、豐富表達性。」

王薇婷說:「舞蹈治療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心理治療的一種,但並非像一般的心理治療以口語的方式,而是以動作當作媒介,讓病患在擺動身體的同時體驗心理的變化,引導他走出心中的陰霾。最終希望這些病患能夠回到社會上,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因為有許多心理病患都是難以用言語和人對話,使用肢體語言可以讓他們感到比較舒適。

舞蹈治療起源於二次戰後的美國,許多退役後的軍人都因為戰爭的恐怖及壓力,罹患了創傷後症候群,在安定的社會中無法正常與人相處而進入了精神病院,許多的心理醫師都試著讓這些人走出戰爭留下的陰霾,但都沒有效果。直到有一天,一位舞蹈家在院中教導這些人跳舞,在他們舞動自己的身體之後,心理醫師們發現這些病患的病情好轉了,例如暴躁的情緒變得比較平穩、言語表達不通的變得能夠做簡單的對話。因而有了將舞蹈與心理治療結合的念頭,孕育出了舞蹈治療這門學科。

「台灣舞蹈治療協會」成立於二二年,王薇婷是協會理的常任理事,他表示協會組成的起因是九二一大地震,當時許多災區的民眾也都因為地震而得到了所謂的創傷後症候群,本來不相識的一群人在進入災區協助災民而認識,進而促使這個協會產生。台灣的舞蹈治療與西方的舞蹈治療又有不同的地方,因為文化的差異,西方的舞蹈治療比較像是要病人自我發揮,用自己的潛意識控制身體的舞動,例:用動作表現出你正在草原中漫步的自由,就會有許多人開始做出各種的動作,因為每個人對自由的感受不同,所以動作也會不同。但是在台灣,要是治療師沒有先帶過動作,病人會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此要給他們更清楚的指示,例如治療師會發一段口令,現在舞動你們的雙手,想像自己在摸索四周的環境,要這樣子做才能使病人動起來,進而讓他們進行自我探索。

「台灣舞蹈治療協會」至今已經慢慢的走入社區當中,王薇婷說:「現代人因為環境的關係,壓力經常都只能壓抑在心裡,因而造成了許多身心失調的文明病。社區當中的舞蹈治療就是要讓他們在跳舞當中適當的發洩壓力,找到自己身體與心靈和諧的方式。」王薇婷曾經在台北內湖地區帶一個失婚婦女的團體,帶團的方式是先帶操,之後就開始讓學員體驗肢體動作,最後有個回饋時間。團內的成員幾乎都是中年婦女,在做回饋時總會讓老師聽到感動的故事,並且在他們的談話中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讓她覺得受益良多。因為這個團體的成員都是固定的,每個人的感情都很好,在帶團的期間總是很合諧、溫馨,讓她覺得能夠營造這樣的治療環竟是很有成就的。這也是王薇婷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延伸閱讀

台灣舞蹈治療協會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香草共和國 邀您一起來品香

【記者劉文琪/台北報導】香草是當今流行的文化之一,不僅可以加入料理、花草茶中品香,一般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它的蹤跡,像是入浴、精油的提煉、手工肥皂等等,應用的方式非常多元。

Herb的中文譯名相當多,因為基本上在其英文字義上便有三種定義,其中最常見的定義便是「草本植物」,與一般常見之多年生灌木或喬木不同,生活史只有 1~2年,另一個定義是「藥用植物」,泛指具有藥用、調味及香氣功能的植物,基於此定義,我們經常食用的甘藍、牛蒡及大蒜等蔬菜也具有藥效,也曾列入藥用 植物,但目前已被大量經濟栽培而被列為蔬菜。國內許多愛好栽培「藥用植物」的同好,目前已將Herb重新定義為任何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而其根、莖、葉、 花、果實及種子所含有之成分,可供人類做為藥劑、食品、飲料、香水或美容之用,因此以其具有芳香味道而將Herb譯為「香草」。


台北市中正社大「香草共和國──香草植物栽培與應用」課程,前半學期主要是增進學員對於香草的了解和香草園藝種植上該注意的要點;後半學期則是著重於應用部分,安排校外教學實際參觀香草園,利用各種香草親自動手做出不同的料理,以及手工肥皂的應用等等。

早在四千年前古埃及就有香草的記載,埃及人曾用香草來治病以及美容,在製作木乃伊的時候,香草也是不可或缺的材料。而傳統藥草跟香草的差別,在於傳統藥草 的使用目的是治病或調理身體,比較注重實質的功效,而香草則是近幾年由國外引入,雖也具有治病殺菌的功能,但使用上較注重它所帶來的精神愉悅效果。歐美人 多把香草做為家庭草藥或調理菜餚之用,因此多在廚房附近栽培,香草也因此有廚房花園(Kitchen garden)之稱,美國曾統計一般家庭常栽培之香草更是高達十九種以上。

講師陳彥宇表示,他就讀 台大植物病理學系時,對植物這方面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直到快畢業才開始思考未來到底想做些什麼,雖然抱持著未來想開店的想法,但畢竟還很遙遠。由於同 時獲得預官跟研究生資格,他決定先去當兵,在當完兵要去唸研究所這個階段,他開始去上烹飪課,跟著老師學習法式料理,開始對香草的應用感到有趣。但真正會 去去鑽研香草相關教學,卻是源自於學長的影響。在研究所的實驗室裡,有位學長找他去安親班上課,負責教小朋友一些跟自然有關的課外知識,面對小朋友純真的 笑臉,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也因而確定了自己對教學這方面的興趣。

本次課堂上,他介紹了洛神花在料理上的應用,特別的是,我們平常飲用的洛神花茶實際上是用花萼泡出來的,採收方式為等到洛神花謝了、結果之後,把果實摘 掉,留下花萼,通常會和烏梅泡在一起飲用。後半節課,老師搬出數盆薄荷和一箱泥土,帶領學員實際利用分株法種植薄荷,並教導同學照護方法,由於薄荷是需要 大量陽光和水栽培的香草,家裡環境是否適合栽種,下週即可見分曉。

同時在基隆經國管理學院教課的他也說:「有目標真的就會不一樣。經國管理學院的學生,只是為了得到這個必修學分,上課較為懶散。但在社大開課,一定是多少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才會選這類課程,上課時的互動非常良好,我有時候都覺得,我能帶給他們的也就這麼多,但學員的回饋卻讓我覺得比我給他們的更豐富,有些 前幾期教過的學生,到現在依然還保持連絡,還會找我一起出去玩。」

學員康月秀表示,會想來修這門課,是因為自己本身對精油有興趣,而香草是精油最原始的源頭,這門課又比較注重在應用的部分,因此對之後的課程非常期待。另外,老師每堂課都會帶一盆香草來,學員可以當場摘取幾片葉子泡水喝,感受它的香氣,這也是個很特別的體驗。

圖說二:講師陳彥宇帶領學員以分株法種植香草



PART.1


PART.2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貓空茶壺館 品嘗茶壺世界

【記者何孟珊/台北報導】「一開始是想說將茶館轉型,畢竟貓空的茶館太多了。然後我又想要將茶壺的世界介紹大家知道,全台灣只見茶葉博物館比較普遍,而茶壺博物館似乎一個都沒有,再加上自己有在收藏,就想說把它們拿出來展覽、介紹給大家認識。」三墩石茶壺博物館館長張坤鴻說著茶壺博物館的創立理念。

博物館所展出的茶壺大多約有兩百至三百件茶壺,其中展示作品則是以「宜興紫砂壺」為主。博物館解說員表示:「紫砂壺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可以保存茶葉本身的色、香、味,而且保溫性與耐熱性都很好。另外,它另外一個特性是會越用越漂亮,茶也會越泡越香,我們將之稱為『養壺』。還有,紫砂湖的透氣性相當良好,它一釐米有兩百個以上的氣孔,因此我們又將紫砂壺稱為『會呼吸的壺』。」


在博物館所展出的茶壺中,鎮館之寶莫過於朱可心的桃報壺,朱可心為紫砂藝界「七大老藝人」之一,可謂紫砂茶壺界的大師。張坤鴻驕傲的說:「這個壺原本是屬於一個私人收藏家,他不肯賣,最後是我以一季的茶才跟他換來的。」張坤鴻表示,有許多壺都是他以壺換壺或以茶葉換壺換來的。張坤鴻表示,家族世世代代都是茶農,整日與茶為伍,因此往往遇到喜歡的茶壺,都是以自家種植的茶葉交換茶壺。以茶換壺,創造出今日博物館豐富收藏。

另外,除了朱可心之外館中還有其他七大老藝人之作品,像在今年年初剛過世的蔣蓉,館內也有她的作品收藏。蔣蓉的作品通常都會有自然界的昆蟲融入她的作品之中,例如:瓢蟲、青蛙等。解說員說:「我們這裡就有收藏了兩把上面有青蛙雕刻的茶壺,都可透過我們展示櫃中的放大鏡看的一清二楚。」

一杯茶的好壞,除了茶葉本身的品質,茶壺更是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想要泡出一杯好茶,就必須要有一把好茶壺,隨便的茶壺可泡不出令人驚奇的效果。」張坤鴻表示,茶壺並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單純的泡茶的工具,茶壺的知識可不是一兩年就學的完的。

身為貓空的一份子,張坤鴻希望可以竭盡所能將他所愛的貓空推廣給大家認識。在開博物館以前,他所經營的是貓空常見的一般茶館。在經營後期,張坤鴻想要轉型,他認為貓空的茶館太多了,應該做出自己的特色。再加上,他認為應該保護好貓空的環境,也就是要做好環保,所以他選擇了設立博物館。

「無煙囪產業是對於一個地方最不受傷害又能獲得最大利益的,我不希望貓空因為太多的茶館而遭受污染,所以我才堅持要開設博物館。」一方面是為了環保,另一方面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張坤鴻在貓空慢慢地實踐了他的夢想。「希望大家下次坐纜車貓空時,可以順道來博物館看看,我保證你可以更加認識、了解茶壺世界的奧秘。」

地址:台北市指南路三段三十四巷三十六號
圖片來源:記者何孟珊攝影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京劇典藏 戲曲文化的傳承

【記者林倩宇/台北報導】「大膽!」,如此宏亮又憤怒的聲音是從哪裡傳來的?原來是舞台正上演著白蛇傳之《水漫金山》的京劇戲碼,法海禪師對著出言不遜的青蛇如此叱喝道,台上演員的表演身段與舞台魅力,在角色扮演的唱和底下表露無疑,而他們的身上的衣著、使用的道具與臉譜藝術等,都是值得保存與傳承下去的重要文物。

隨著時代的更迭,傳統表演藝術似乎逐漸被世人所淡忘,但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卻依舊繼續傳承並發揚中華傳統表演藝術,而京劇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則使戲曲文化的傳承更上一層樓。


京劇的歷史



京劇如何形成?西元一七九O年,為了幫乾隆皇帝慶祝八十大壽,各地戲曲藝人紛紛前往北京表演祝壽,京劇也就是在這段期間由各地不同的戲劇藝人互相合作交流後孕育而成。
                                                                                                            武旦

京劇在台灣的發展,則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由於地緣及交通方便的因素,上海京班經常赴台演出,成為台灣商業劇場的娛樂主流,而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禁止戲曲的演出,至中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展開,大量的國軍來台,京劇劇團也隨之而來。


京劇文物的典藏

京劇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黃一峰說,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前身為「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創校於一九五七年,是台灣唯一的一所十二年一貫制戲曲專業學府,而京劇學系是學校成立最早的科系,藝文中心行政助理高美瑜表示,由於京劇的歷史較悠久,文化性較強,所以便從京劇相關文物數位典藏開始做起。

黃一峰說,此計劃目的在於希望能夠建構一個數位博物館,典藏與戲曲相關的文物史料,讓有在做傳統戲曲教育的人使用,發揮教育學習的功用,例如學校藝文課或是做相關戲曲研究的人就 可以利用此資源。

談到典藏文物的歷史,高美瑜說,這些典藏的京劇戲服可能存在了五十年至一百年,但其實典藏重點不在於這些文物的存在時間,「而是它承載的歷史意義」,像是在這些服飾上刺繡圖騰所代表的意義,扮演文官的服飾上,繡上的圖騰是飛禽類,如鶴;而扮演武官的服飾上的圖騰則是野獸,如麒麟或是蟒。高美瑜說,他們典藏的是這些文物的形式、樣貌跟圖騰,然後去做相關知識背景的解說。

黃一峰說,京劇的服飾一件衣服都要一兩萬塊左右,摺疊、保存方法都有專門技巧,衣服因有刺繡所以不能洗,而是噴高梁酒。高美瑜表示,典藏特別的是拍攝的文物都是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像是衣帽、鞋子等都要想辦法把它立起來再拍攝存檔。


未來展望

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對戲曲產生興趣?高美瑜說,近年來他們有持續創作新編戲,也就是演員是用傳統的功法訓練出來的,但是會用比較新的故事,可能是顛覆傳統的,也可能改編外國的世界名著,像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聖經裡摩西帶領埃及子民跨過紅海《出埃及》的故事等。而透過數位典藏方式,則讓民眾能有機會接觸台上所看不見的京劇世界,更了解戲曲文化的傳承。

在「京劇文物館」網站中,可看見服裝、道具、
臉譜等收藏,並有文字加以解說,對於未來的發展目標,黃一峰說,將來會將老照片、劇照、演出的錄影、劇目、曲譜等納入收藏,而京劇文物的數位典藏只是個起步,學校還有民俗技藝、歌仔戲、客家戲、戲曲音樂、劇場藝術等表演藝術領域,都各具特色,未來也希望能夠留下他們的足跡。

圖片來源:記者林倩宇攝影(圖一)
京劇文物館提供(圖二、三、四)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關懷青少年 攜手作志工

青少年寫給志工輔導老師的感言
記者邱仁孝/攝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一走進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馬上就會感受到一股熱鬧的氣氛,聽到許多孩童「老師、老師」的叫著。由於孩童在家裡無法受到家 長的照顧,所以才會經過轉介到這個地方。志工鄭鈞彥說:「跟這些孩子比較起來,我覺得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我們要感恩。」

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的服務對象,以原住民、清寒生、中低收入戶、隔代生、單親或失親生、家暴生為主。提供轄區內之青少年及兒童生活及學習上的輔導與 支持,並給予一對一個案心理諮商與輔導。現在在協會固定服務的志工,大約有二十個,督導楊佳賢表示:「志工多來自鶯歌鄰近地區,我們服務的對象也都是以鶯 歌的小孩為主。」

每個志工加入協會的原因不同,在鄰近國小當實習老師的康菩珊說:「本來就有從事志願工作,國中開始就有服務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加入協會除了是因為本身的興趣,再加上大學讀特教系,平日都會到相關單位服務,畢業後又在鶯歌實習,希望把所長回饋給故鄉。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的鄭鈞彥說:「可能是自己心裡面自發性的感覺吧。」由於協會很多孩童住在鶯歌,他認為,自己也在鶯歌出生,大家都是生長在鶯歌的小孩,不了解為什麼成長環境差這麼多,所以就想來幫助這些孩子。

志工副隊長范姜奕年表示,會加入是突然閃過的的想法。「因為工作的關係,過去對社會沒什麼貢獻,連對家庭都滿疏離的。」他說:「現在回歸到比較平靜的生活,心裡有這個餘力,就來做一點事情回饋社會。」

志工們在服務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孩童問些令人尷尬的問題。有一次孩童問他生理構造的問題,「那個姊姊那麼大了,為什麼沒有胸部?」范姜奕年回答:「姊姊是 因為還沒有完全發育,人的發育是有一段過程的,不是三兩天就會有胸部。」他會引導孩童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生理的問題,不會怕尷尬就轉移話題,希望孩童用正 面的態度去看待。

鄭鈞彥曾經在協會待到晚上十一點,他說有一次陪孩童回家,到了家門口按門鈴卻沒人回應。「不會讓一個小孩子在門口待這麼晚。」於是就帶他回協會,一直等到很晚家長才打電話來。

鄭鈞彥說:「當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不需要強迫他們寫作業,要先了解他們背後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些孩童程度不錯,有時候只是因為爸爸、媽媽吵架了,沒有心情寫作業。志工們會先陪他們聊聊天,再輔導他們完成作業。服務近三年的鄭鈞彥認為,擔任課輔志工讓他變得有同理心。

對范姜奕年來說,改變最大的是他與家人的關係,他說:「因為我常常在外面奔波、闖蕩事業,幾乎和孩子沒有相聚的時間。」現在跟協會裡的小孩子相處後,有彌補過去的遺憾,對自己的孩子態度也有改善,變得更加親近。

鄭鈞彥認為只要孩童行的正,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就是對他最大的回報了。協會裡的孩童常常讓康菩珊讓很有成就感,他說:「因為他們一點就通了,他們只是缺乏人家陪伴讀書、指導而已。」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民俗文物展在華岡

【記者簡珮津/台北報導】想要體驗台灣五千年來的風俗民情嗎?想要看看台灣祖先過去的日常生活用品嗎?不妨到位於文化大學內的華岡博物館參觀「台灣民俗文物展」,感受不同時代、不同風情的台灣!

「台灣民俗文物展」展出遠從台灣五千年前的卑南遺址,至民末清初的民生用品,高達上百件的歷史文物中包含台東卑南的史前玉器、原住民文物、寺廟木雕、剪黏及刺繡、農具等,館長陳明湘說:「希望民眾能看文物展取得靈感,不管是在藝術或研究上都能繼續發展。」

以台東出土的史前玉器、石器為開端,依時間順序繞展場展出古時墳墓門口的畫像磚、台灣寺廟裝飾神像交趾陶、生陶及剪黏藝術。古時墳墓位於地底下,外型不像 現在做成栱型門樣,而是以方形畫像磚做裝飾,其中包含抽象和具體(蟲魚鳥獸)圖案,對於研究當時的風俗民情有相當大的幫助。

其中交趾陶是過去台灣寺廟牆上的裝飾佛像,尚未上色的交趾陶便稱為「生陶」,由於成本價位較高,後多用來送禮,寺廟上的佛像就以成本較低的「剪黏」代替,也就是在有黏性的固體外用碎玻璃黏成的佛像。

展場中間分成四間隔間,一間展出過去農業時代農夫穿著的蓑衣、斗笠和耕種時使用的二輪牛車,農具對面放置達悟族使用的傳統木船,且木船的手繪圖騰保留的相當完整,旁邊的玻璃櫥展示著達悟族和排灣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如帽子、項鍊等。

在往裡面走進另一間隔間,展示供奉在在寺廟中的木製及泥塑神像,面向神像擺設著寺廟中雕飾過的石柱。另外兩間則展示民初房間器具及木製客廳家具,包含古時候的床、尿壺、服飾、碗盤等。

不同的展覽品背後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史前玉石器重現卑南原住民的生活風貌、剪黏是由於裝飾寺廟的交趾陶神像過於昂貴所衍伸出的替代品、二輪牛車及簑衣勾勒出民初農民的生活情境等,陳明湘表示:「館內展覽品都各有各的特色,沒有最特別的。」

館內的展覽品都是館藏資源,由各方贈與或館方自行購買,民清時期的門窗、桌椅來自板橋林家花園,部份農具是黃家古厝捐贈物、二輪牛車則是由李奇茂先生贈與,而寺廟建築如門柱、木雕等則是由館方購買,陳設物品依館藏資源及展覽主題而定。

「台灣民俗文物展」展於文化大學內的華岡博物館,開放所有民眾參觀,因此不僅是校內學生,也歡迎外界民眾前來參展。開放時間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此展主題雖屬於常設展,但展覽品會按館藏資源不定時更換。

加入病友團體 讓您不再孤單

【記者蘇又婷導覽】病友們由於疾病等因素的影響,即使常常滿懷抱負與期待,但卻時常難以完成心願或改變一些現狀。因此病友團體常積極推動一些關懷的活動,讓病友對自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並提供一個讓所有的病友能相互交流聯誼的機會,走出患病的幽谷,分享經驗,不再只是一個人獨自面對罹病的痛苦。順利度過他們曾經歷的病程。

各醫學中心、中小型醫院或診所都會有病友團體的相關資訊,例如台大醫院病友團體台大醫院真善美俱樂部(乳癌)、台大醫院糖尿病友聯誼會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台大候鳥之愛器官移植術後支持團體)等等。也可參考團體組成成員和需求來找尋適合的病友支持團體,例如:乳癌病友的大家庭-TBCA向日葵關懷聯誼會(乳癌)和TBCA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或者各地區也會有病友協會的分布,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立即得到幫助,像是屏東縣癲癇之友服務協會台中市開懷協會(乳癌病友、婦癌病友)、台南市康復之友協會(精神疾病或復健之需求)等等。

病友團體的功能與重要性,在國內外一些調查中相繼顯示,藉由陪伴與服務的過程中,無形中帶給病友強大的支持力量,平復罹病的恐懼與無助,進而重燃生命的光采。國民健康局局長蕭美玲表示,在這幾年國民健康局有計畫的扶持民間團體從事癌症病友的照護及支持工作,更促成了性質相近之病友團體的合作,而乳癌病友團體是其中發展最好也是最活躍的一群,國民健康局將努力把這樣的模式推展到其他類別的病友團體。

重症患者一旦獲知得病,就會處在重症的陰霾和死亡的恐懼中,對治療沒有信心,心中的苦楚旁人很難介入,進而轉往求助民間療法,卻使病情更加惡化。t149780243的部落格「加入病友團體 存活率增1倍獲得情緒支持 減少疏離感」裡寫到,參加病友支持團體,病友間互相鼓勵和分享治療的快樂,內心充滿正向的力量,能對抗病魔和心魔,進而增加存活率。肺癌第四期患者平均能存活六到十個月,而有參加病友團體的患者,因有醫師、病友和志工們的鼓勵和打氣,平均都能存活一、二年,有些甚至可延長存活四到五年。

病友支持團體不僅能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並透過經驗分享、情感宣洩、人際學習和發現自己等,灌注存活的希望,提升生命的尊嚴和生活品質。許多部落格文章中都有提到,例如:「滿山春色愛河站-糖尿病友部落格『連結你我的心~糖尿病病友團體』」和「╭☆ 小毅工作室 ☆╯『用愛支持癌症患者,擺脫憂鬱迎接新生命。』」

病友間互相鼓勵和打氣的動力很大,若有患者不想治療,會受到其他病友以團體力量施壓,病友間較了解彼此的心境,能互相分擔痛苦,較能刺激求生意志。另一方面,病友的現身說法對其他病友發揮有力的安定作用,並且病友團體會提供正確衛教課程,從心理調適、哀傷輔導、溝通技巧等,幫助相當大。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國文,我的遊樂園」 從blog中找樂趣

林燕菁和她的班級九二班同學
記者羅雨函/攝
【記者羅雨函/台北報導】興福國中的國文老師兼導師林燕菁,架設了「國文,我的遊樂園」部落格,林燕菁說:「希望能讓大家更喜歡閱讀國文這個科目。」她將教育及網路結合運用,提供了許多語文常識及生活中的國文知識應用。

林燕菁在二七年九月十三日設立此部落格,架設的動機是因為發現學生們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部落格,覺得與學生有些隔閡,想與學生拉近一些距離;加上自己班級的學生對於國文這個科目較沒有興趣,所以想為自己的班級架設一個可以學習國文的園地。

架設部落格初期,林燕菁需要花許多時間經營部落格,造成了生活上的一些壓力,但是她會盡量利用假日的時間來想出部落格中可以分享的語文常識及有獎徵答題 目。許多學生及網友十分支持她上網出題目,讓大家可以藉由題目中生活化的用語,來學習國文知識。學生任喬說:「透過老師的部落格,讓我糾正了許多原來錯誤 的觀念,對我們幫助很大。」

部落格中最受到關注的為有獎徵答題目,林燕菁運用生活中的電視新聞標題,每天想出三道題目,發表在部落格中,許多網友及學生便會留言答題。林燕菁也在部落 格中作出答題排行榜,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後,可以在部落格中看到自己表現的成績。身為目前排行榜第一名的學生陳亦庭說:「我覺得老師很用心為我們付出,我也 很開心能學到很多國文常識。」

有獎徵答的題目常與時事結合,讓大家注意到某些常唸的字音與實際的字音不同,例如新聞標題「毒奶麵包?日食逾20kg才有害」中,林燕菁就出了三題題目, 包含了「逾」字如何唸?「逾」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將「逾」時不候的「逾」字唸成什麼音呢?這些類型的題目也引起網友們一陣搶答。

記者羅雨函/攝
除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外,林燕菁也受到很多網友的回應。她說:「受到了精神上的鼓勵與肯定,覺得很開心。」林燕菁表示,去年部落格剛成立時,有一位國小三 年級的女童常常留言答題,女童媽媽便上網留言給林燕菁說,看到自己的女兒每天回家不是在看卡通,而是為了回答有獎徵答的題目,天天拿著字典來找答案,覺得 很高興。

林燕菁也會收到不同學校的學生給予的鼓勵,有一位讀國中的學生在教師節時留言給她表達感謝,因為在部落格中學到的國文知識,可以運用到學校的課業中。林燕菁說:「原本部落格只是單純為班級而作,但意外的讓別人也受惠,覺得自己能有小小的貢獻還蠻不錯的。」

部落格架設後,林燕菁表示,看到同學的回答,可以更知道哪個部份需要再講更仔細,「對自己的國文教學有了更多的想法,也可以想說要如何在這塊領域上更進 步。」她並設立一個目標,希望能在她的班級畢業前,讓有獎徵答的篇數達到兩千篇,也期許自己在未來能有更多不同型態的出題方式。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台志工遊大馬 拓展國際視野





【記者楊明峰/台北報導】來自全台各地的十名青年,本身參與的志工團隊得到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舉辦「GYSD績優團隊競賽」的前十名,代表自己的團隊參加親善大使海外參訪團,前往馬來西亞的非政府組織(NGO)進行交流,回國後,志工團舉行發表會。

交流團在大馬參訪了七個非政府組織機構,參訪了異國的非政府組織運作的模式,並且親身服務。交流團到了Klang Special School時,帶領孩子進行團康,讓孩子體驗台灣的遊戲方式,在此,交流團的志工代表也幫忙清理花圃,為特殊學校的環境奉獻一己之力。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經理,同時也是此次參訪團的領隊林念慈說,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縱使團員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不夠好,但是他們盡力嘗試與當地人溝通,甚至賣力地比手畫腳起來,讓他感受到團員們的認真與韌性。

發表會以帶動唱的方式揭開序幕,伴隨著濃濃拉茶香氣,團員向來賓敘述此行的目的、意義,還有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在現場馬來西亞NGO組織SCI-Malaysia 創辦人Stephen利用視訊連線,向在場的所有人介紹馬來西亞國際志工營。

雖然名為參訪團,但礙於經費,在大馬,一行人如同背包客,隨著當地非政府組織的地陪人員一起搭乘大眾交通系統,前往各地的NGO拜訪及交流,林念慈說,十名團員中,大多沒有出國的經驗,透過這次經驗後,團員對出國需要注意的細節可以更清楚。


身為魯凱族的團員李立萍,與當地人的長相一樣,有著深邃的眼神和黝黑的皮膚,當她在一群台灣人中,就顯得格外特別。當地有人向她唱起歌來,事後才知道別人唱的是情歌,她開玩笑地說,她在馬來人的眼中應該是個美女。

團員葉佩珊發現大馬當地的志工都是較為年長,不像台灣大多是年輕人去擔任志工,雖然一開始當志工時很受家人反對,但是慶幸可以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去接受別人的幫助。

團員蔡君怡說,大馬行中,他們看到最不同的是,雖然當地存在許多不同的種族,但是他們還是可以團結在一起進行志工服務,也是有華人在馬來西亞人的組織中進行志工服務。

最讓團員曾筱姍印象深刻的是,當地的NGO組織馬華志工團,有個流動診療所,這個診療所設在巴士上,開往貧窮地區,免費為當地民眾看診。Stephen在大馬時有向他們提到將志工服務融入家庭的觀念,也讓團員李馥宇應用於其志工團隊為新住民子女舉辦的教學活動,邀請孩子父母共同參與。


影片由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志工計畫經理林念慈提供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放個最酷的假期 義工假興起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你知道什麼是義工假嗎?若你還沉浸在去熱帶島嶼渡假、或坐渡輪環遊世界,那你就落伍了。以服務他人當快樂的出發點,每年一日有薪義工假,儼然成為企業間的風氣。

十月二十四日Timberland公司為實踐「全球義工日」,與環境信託中心合作生態工作假期,由總經理親自帶領團隊到「阿里磅生態農場」進行自然復育的志工行動。

Timberland總經理吳美君表示,這年頭去杜拜七星級帆船飯店渡假,已經是非常俗氣的事情了,應該要參與這種志工生態之旅,不僅能實踐義工服務,也能參與環保行動,真的很酷!
企業社會責任在近年來備受重視,各個公司紛紛成立「企業社會責任部門」來規劃、實踐,希望除了營利,更能回饋社會。如跨國企業Timberland公司,讓員工每年有固定的「義工假(Service Hour)」為環境、社會服務。

許多企業熱烈參與環境保育行動,是一個好趨勢。但是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也說,「棲地的需求,是行動而不是活動。」儘管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找上門邀合作,生態工作假期想要完成的是真正對環境有意義的事情。

為了保存珍貴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環境資訊協會亟欲推廣「環境信託」的理念,但是「買土地保育生態」的概念在台灣還不夠廣為人知,因此藉由舉辦長至四天、短至一天來回的生態工作假期(Eco-Working Holiday),推動保育生態的志工行,讓大眾更了解其重要性。

「從二○四年至今,我們就一直不斷推動生態活動假期,起先是由協會自己找公司合作贊助,到二○七年後,生態工作假期的概念已形成,就有許多企業主動邀請合作」。孫秀如說,很多企業都希望幾百人同時來參與,但是有些溼地、保育區如陽明山無法承受過多人口一次進入,以至於想合作的公司,還不見得一定有辦法成行。

環境資訊協會現在正在規劃符合各種型態的生態工作假期,使任何想參與志工行列的公司集團、以及個人都可以加入。同時降低保育志工的門檻,讓大家都願意來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Made In Taiwan 久遇好質感

【記者蔡靜宜/台北報導】久遇(Joel Yu)插畫商品,不僅是品牌設計者黃烱棛(Joel)的同名諧音,還帶有「在茫茫人海中人與人相遇」的意思,Joel認為,「在創意市集能與顧客面對面銷售的模式超好的」,無論是顧客直呼「好可愛!」的神情,或是男性顧客反而鼓吹女伴多買幾件的狀況,他笑著說:「如果不是第一線銷售,我看不到這麼多有趣的事。」

「在旅行中快速有型」是久遇插畫商品的設計宗旨,即使是簡單的T恤,也要帶給人有型、不隨便的感覺。主要販售結合插畫與衣料、纖維的產品,包含上衣、T恤、針織衫、外套,延伸到帽子、圍巾。有別於其他插畫設計常結合馬克杯、鑰匙圈等做印製,久遇堅持印在與肌膚最親近的衣料上,十分注重衣服質感的Joel說,想讓顧客體會與布料接觸的直接感受。

商標圖樣上的女孩名叫Latte,如同拿鐵這樣濃烈的咖啡仍有著大量牛奶調和,象徵每個女孩、女人,都有著她不同的面向。Joel說,Latte這個角色沒有設定個性,她的個性是看圖的人所賦予的。久遇很多作品的圖像中都會出現框框,latte是從框框中探頭出來看世界?還是正踏入框框中躲起來?Joel總微笑著聆聽每個顧客的不同見解。

其實久遇從前是在精品店寄賣,因為風格細膩,常讓人誤以為是外來品牌。於是寄賣店家跟Joel說,希望他可以不要透露是台灣製品,甚至要求連品牌名稱都不要打上,佯裝是進口商品,才能更提高價錢。Joel表示:「我沒辦法接受,我希望讓人家知道台灣的品牌還是有好東西,希望能打響名號。」若不能打上「Made In Taiwan」就沒有意義了,最後他選擇收回寄賣,專心在市集擺攤。

對Joel來說,八大藝術都是提供夢境的產業,身為創作者,當顧客看著自己的商品看到入神時,他認為比獲得金錢還滿足,「感覺自己製造、提供了一個夢境給我的顧客。」此外,有許多背著名牌包、穿著名牌服飾的顧客,也選擇購買他的作品,這對他來說是莫大的鼓勵,讓他有了商品品質被肯定的快樂。

在獲得第十四屆時報廣告金犢獎人物造型類銀獎以後,對服裝設計很有興趣的Joel決心成立久遇,並已先註冊圖像授權。求學時期Joel讀的是視覺傳達以及應用纖維造型,雖然不是服裝設計本科系畢業,但之後任職廣告公司與知名服裝公司的機會,都讓他從中學習到建立一個品牌所需要的行銷,並了解看似天馬行空的服裝設計,其實有著一定的規律。這些經驗讓久遇不只是注重於獨立設計,還能兼顧時尚趨勢,他認為,創作商品商業化並不是負面的,反而會是更好的發展。

而獨立創業,難免會在過程中遇到挫折。雖然Joel對自己的圖很有信心,也自認是不拘於一種風格的創作者,但剛開始印製T恤時,T恤廠商的版型都不夠好,無法符合女性對衣服要有腰身剪裁的要求。最後他自己學習打版,甚至把每一個線條都從新車過,在下了許多功夫後,銷售量也有了進步。

Joel說,不管現在有多少成績,他還是會把心態歸零,讓自己重新學習其他的東西。他將創意市集視為「完整表現每位創意者的場所,直接跟顧客交流的場所」,所以十分珍惜在創意市集自行販售的經驗。目前Joel還沒有打算開自己的店,「我是個夢想者,也是個實踐者。」因為知道自己力有未逮,也還沒完全掌握開店的學問。明年他想去日本裏原宿一趟,看看當地的手感商品,充實自己。


延伸閱讀

久遇插畫商品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看阿忠哥用鏡頭說淡水

淡水舊漁港照片。記者何孟珊/拍攝
【記者何孟珊/台北報導】沿著充滿海味的淡水河畔步道,來到寧靜的淡水舊漁港,在漁港的旁邊只見一棟小小的綠色建築默默的透露出淡水昔日的風情。沒有明顯的招牌,是遊客對於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的第一印象。人稱阿忠哥的館長程許忠先生靦腆地說:「我沒有經費可以打廣告,我只希望能夠靠著來過的遊客口耳相傳,讓大家知道淡水有這麼一個紀錄著過往的地方。」

漁文館成立於二○○七年的情人節,問他是特地算過日子嗎?程許忠笑著表示:「我們攝影師沒有在相信日子的啦!」這一切都是巧合,不過那天的確多了許多情侶遊客前來參觀。其實,成立漁文館耗費的程許忠兩年的時間,漁文館的前身是一個已廢棄的漁船加油站。指著漁文館內的一條紅色的管線,程許忠說:「這就是以前漁船加油的管線!」當時,他想利用這個廢棄空間來展示淡水的美麗,呈
現淡水文物的影像給社會大眾。

現今,漁文館內掛著各種淡水樣貌的照片,而這些照片都被程許忠製成明信片。每張明信片背後都是淡水人眼中的老淡水,他說:「我自豪的是,我的明信片只有在這裡有賣。不是像一般的風景明信片,哪裡都買的到!」遊客來到這裡,如果看到喜歡的明信片,可以馬上寫馬上寄給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當做一種旅遊的紀念品。除此之外,程許忠表示,如果國中小學的學生來到漁文館,他會免費送他們一張明信片,可以寄給老師。「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其實我只是單純的想讓小學生練習文筆啦!」

記者何孟珊翻拍於館長程許忠之作品
另外,令人覺得好奇的是,為什麼漁文館裡的照片都是黑白照呢?程許忠表示,他認為黑白照是最好的,純淨的黑白照沒有過色彩的干擾。黑白照不單只有單調的黑與白,他裡面所包含的豐富灰階,也是能夠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我覺得黑白照片比較能夠接近人的記憶,它有一種內斂、充滿歲月的味道,這是彩色照片無法表現出來的效果。」

指著一張缺貨明信片背後的圖案,程許忠說:「這個景象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這是淡水舊漁港以前的面貌,也就是我門前的這個小漁港。」當時的風情,現在只剩照片可追憶。「我打算在印最後一批明信片,之後在也不出了,我要讓它變成限定明信片。」或許大家會因為它的限定,讓小漁港變的受到矚目,也希望讓這個小漁港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

程許忠是個道地的淡水囝仔(台語:孩子),「我除了當兵的兩年外,從來沒有離開淡水過。」他表示,也就只有淡水人才可能拍出各式風情的淡水,「如果我住在台北,每天這樣捷運往返,鏡頭錯失了多少都不知道。」擁有濃厚攝影興趣的程許忠,時常可以在淡水各個角落看到他拍照的身影。自己拍的照片,自己洗。程許忠家中備有一間暗房,「我可以在暗房裡待上四、五個小時也不閒久。」秉持著這股對攝影的熱愛,再加上對淡水故鄉的情感,他用一張張的黑白照細說著淡水的歷史。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陳心怡拍紀錄片看父親過去

記者王諺玫/攝
【記者王諺玫/台北報導】《被俘虜的人生》是【榮光眷影】紀錄片研習成果展中由陳心怡紀錄拍攝所發表的一部紀錄片,片中主角為紀錄者的父親陳書言。現年七十八歲的陳書言,曾是共產黨軍,直到現在,對於自己曾是共產黨軍人身分一事,一直很避諱去談,害怕一旦公開就會受到迫害。

陳心怡說小時候父親脾氣不好,經常在酒後毆打母親,加上青春期時的叛逆,而與父親的關係漸漸疏遠。印象中,父親是個非常痛恨蔣介石的人,在她的認知中,那些老國民黨兵對蔣介石的情感是又愛又恨,因此也沒多加去追究父親痛恨蔣介石的原因,加上父親很避諱去談那段過去,直到近兩、三年才知道。

陳心怡當初是透過朋友介紹得之榮光眷影影片培訓課程,對於學生時期主修政治,從來沒接觸過影片製作的陳心怡來說,在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剪接以及上字幕的部份。由於榮光眷影紀錄主題為外省族群及眷村等相關議題,而她所接觸到的外省人只有父親,因此選擇以父親的故事作為拍攝主題,但另一方面也是想藉由這個機會來處理不和的家庭關係。

父親陳書言年輕時曾為共產黨軍,於古寧頭一戰敗於國民黨,之後成為國民黨的俘虜,在民國三十八年被俘虜來到台灣。對於自己曾是共產黨軍一事,一直不敢讓別人知道,害怕因此受到迫害。影片中歷史陳述方面,由於購買歷史影片的費用昂貴,因此採用軍史館的史料以及父親的口述並陳,其中有一段父親說「共產黨打日本人打得兇」,但在軍史館的史料記載卻是「中共叛國」,對這樣歷史不同的詮釋,陳心怡覺得心裡有些感嘆。

「其實我是為了要去試著與父親溝通,為了改善家庭關係而拍。」陳心怡說。這部片的製作,讓陳心怡變得比較能夠去體諒父親,在影片中,父親回憶起當年戰爭時親眼目睹家鄉同胞被坦克輾過,陳心怡說:「經過這麼久,父親仍會想起那些同鄉在自己眼前死亡的情景,這些過往對一個人的性格是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她和父親的關係少了紛爭,多了點體貼。而本來對於曾為共產黨員一事非常保密的陳書言先生,也漸漸走出被俘虜的人生。

至於未來是否繼續相關議題的拍攝,陳心怡表示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夠拍攝父親與他的外省朋友們的故事。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長庚志工隊 病童的守護天使

(左起)副隊長洪詩晴、
行政副隊長樊欣怡、
隊長吳亞璇與招生海報合影。
記者邱仁孝/攝
【記者邱仁孝/桃園報導】你有看過清一色是大專生組成的醫院志工隊嗎?你曾去過充滿歡笑的醫院嗎?在林口長庚醫院,有一群二十歲左右的熱血青年,滿滿的服 務熱忱,改變大家刻板印象中,對於醫院冰冷冷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人情味,為白色巨塔平添了幾分色彩。他們是林口長庚大專志工隊。

林口長庚大專志工隊全是由大專生組成,現在的成員大約有兩百名。成員主要來自長庚大學和長庚技術學院。志工督導高珮馨說:「其他就是一些外校的學生」,輔大、東吳、台大等都有。

依林口院區的服務項目將志工分組,服務對象以兒童為主。在遊戲區與兒童同樂的為遊戲間組、主要陪伴兒癌病童的長頸鹿組、負責課業輔導的課輔組、做機動服務的急診組、還有所有人都相當喜愛的劇團組。還有服務整個院區的圖書推車組以及櫃台組。

副隊長洪詩晴在擔任櫃台志工的期間,遇到不少有趣的狀況,曾有阿婆問他「醬油要去哪裡買?」他之前還遇過,有一個在長庚醫院接受心理治療的精神病患,已經掛號,但是每天會一直問他醫生在不在。洪詩晴說:「為了要讓他安心,都會很有耐心的安撫他。」

遊戲間常常會出現一群小朋友,導致電腦不夠用的情況。要學習讓他們分配也是一門學問,行政副隊長樊欣怡表示:「先讓一個玩十分鐘,另一個沒有玩的,就要想 辦法去把他的注意力分散。」其他在排隊的,會想辦法拿積木吸引他們,或是問他們要不要畫畫。他說:「他們到最後會因為玩得太開心,忘記玩電腦了。」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的每層樓,都有一個代表性動物。六樓的遊戲間,是由長頸鹿組負責,不同於其他兩個遊戲間,這裡服務的對象是六樓兒癌病房的兒童。雖然那邊 是癌症做化療的,可是兒童還是很活潑。隊長吳亞璇說:「看到小朋友來做完化療後越來越瘦,頭髮越來越少。希望他們能早日結束療程,趕快康復。」

課輔組由於目前較少兒童報名,所以主要還是以陪伴兒童為主。還有人數最多的圖書推車組,由於需要在各棟大樓穿梭,所需的人力也相當多,樊欣怡說:「現在圖 推組大概有六、七十個人。」劇團組每半年會在院區有很精彩的戲劇表演,參與的志工儘管花了許多巧思,利用很多時間排練,還是希望能夠帶給大家歡樂。

參加了林口長庚志工隊後,很多隊員對於日常生活的態度,都有了轉變。「當初加入,就是希望在大學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樊欣怡表示,兩年多的經驗讓他會用多 方面的角度去看事情,也變得更成熟。他用同理心體會到每個人的想法都是有原因跟道理的。在這裡他的脾氣也變得更加溫和,他開玩笑的說:「脾氣被小朋友磨到 越來越好。」

在兒癌病房服務的吳亞璇也有不同的人生體悟,他表示,因為病童都很活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悲觀。他語重心長的說:「小朋友都能夠勇敢的接受化療,所以希望能夠陪伴他們,能幫他們就盡量幫忙。」

洪詩晴加入志工隊後,會開始觀察人的動作。他說:「看到有人好像要尋找著什麼,就會過去詢問。」平常也會比較主動去關懷別人。言行舉止也會特別注意,像是遇到有人問路,不能直接用手指指出,須要用較有禮貌的方式,用整個手掌做指引。

雖然志工隊來來回回的流動量大,仍有待了七、八年的博士生繼續留在這服務,每個禮拜至少服務三小時。有些為了升學而暫停服務的志工,考取學校後,仍會回來 投入志工隊的服務。已經服務兩年多的吳亞璇、樊欣怡、洪詩晴最高記錄每天都去服務,他們異口同聲的說:「我們出席率都爆表。」

北市社大 河川資源課程導覽

【記者劉文琪/導覽】在二OO四年社大全國研討會,「社大與環境運動」論壇中,針對河川議題做出討論,與會者看了慘烈的環境污染現場都很有反應,熱烈地丟出自己的想法來跟大家互動,最後大家決議朝擬定河川守護計畫、建立社大河川小組等方向推動。

台北縣市十多所社區大學於二OO四年發起「淡水河守護聯盟」,由於各社大經營河流議題的進度不一,有的已經走在前頭,有的剛剛要開始,各校的重點和切入方式也不盡相同,最後發展出「陪伴團體」的概念,希望引入有經驗的團體與師資,並透過社大學員與社團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過程,希望能順利展開此計劃。

因此過去幾年來,台北各社大舉辦了不少有關河川與水岸的課程,例如:南港社大的「基隆河流域導覽隊」,以導覽、教育的方式,與國中、小學的鄉土教學結合,帶領南港人認識自己的環境。從對家鄉的文史、自然風采的了解,進而產生對河川保育的認同。曾經和舊庄、南
港、胡適三所國小以及誠正國中合作,規劃左岸親子休閒活動,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承河川、生態、及人文的保育觀念。也曾和區公所、台北市立動物園等單位合
作,進行各樣推廣活動。


南港社大的「大坑溪河川巡守隊」,首先是帶著去玩的心情,讓大家走出去接近河川,踏出第一步,只要常常去看,有了感情,自然就會開始產生自己關心的問題。之後透過設立監測站,各站站長分別負責河段上各點的觀察,在大家一起出去巡察時,每到一站就由站長負責解說這一站的特色,以及最近的新發現,其他人就幫忙補充意見,大家一起問問題,一起學習,密集的走訪大坑溪,觀察大坑溪的生態,並拍照留下影像紀錄。巡守隊基於愛護環境的良知,檢舉非法排放廢水的汙染源,卻難免面臨遭檢舉之不法業者的反彈,甚至可能不小心牽動地方派系
的勢力興衰,這些卻是巡守隊當初始料未及的。


今年九月所舉辦的「臺北市社區大學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暨學習成果博覽會」,其中九月二十四日下午的「水岸城市——社區大學在發展水岸城市的角色」公共論壇,特別就社區大學課程與維護台北水岸資源理念的結合,提出研究結果,證明社區大學對維護水岸是有很大貢獻的。

目前仍有開設的水岸資源相關課程則有以下幾類,分別為欣賞、認識河川之美的課程,例如:南港社大「認識家鄉河川~四分溪」課程北投社大「水水北投魅力河川工作坊」課程
中山社大「水水中山──魅力河川向前行」課程,透過寓教於樂的參訪、學習與關懷行動,帶領民眾重新認識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河川,凝聚對河川的關愛與城市未來發展的想像,藉由課堂上河域導讀介紹與戶外參訪以及分組運作、蒐集資料、拜訪調查與報告,發展多面向河川傳承教育與公民行動。

休閒踏查與導覽類:南港社大「水水三河 活力單車──淡水河篇」課程內湖社大「單車俱樂部」課程文山社大「文山微笑單車俱樂部二部曲」課程,經過課程講解討論及實地戶外騎乘觀察及期間學員分組的討論觀察報告,運用多元教學與體驗,發展成立社大的單車俱樂部,同時並發展親水愛水的方案與學習。

河川巡守保護類,例如:松山社大「我愛基隆河──志工巡守隊」課程,由梁蔭民老師授課,藉著討論基隆河的人文生態、地理水文、傳承巡守經驗,透過學員亙動自治,推動巡守工作,田野調查基隆河的議題焦點等。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來一趟產地 體驗茶園之美

【記者林敬慈/桃園報導】農業不單單只有耕種與販賣,「休閒觀光」是農業發展的另一種可能。農村工作者楊儒門在台北東區開辦的「248農學市集」為了更貼近農家生活,第一次舉辦產地之旅,拜訪桃園蘆竹的「竹峰茗茶休閒農場」,與民眾一同來認識台灣茶。

「竹峰茗茶休閒農場」位於桃園縣蘆竹鄉坑子社區,農場由邱家三兄弟經營,是蘆竹鄉唯一的產茶區,茶館裡掛滿獎狀,是少數在台灣低海拔的產茶區中品質優良,值得品嚐的好茶。農場主人邱振平用熟練的動作泡著茶,他表示,有很多朋友會到茶館來喝茶,現場也有文學會在這裡互相交流、吟詩作對,伴隨著茶香和琴聲,茶館的好風景,是藝文活動的好場所。


活動中安排了手工藝DIY「植物染布」,用「薯榔」,一種塊莖植物當原料,和橡皮筋和彈珠等簡單工具,來做出不同的圖案,設計屬於自己風格的染布。另外,活動還包括了參觀坑子社區的著名景點:土角厝與木炭窯。利用就地取材的概念建造而成的土角厝,和木炭窯一樣,是近幾年新建的;「阿公木炭窯」用土沿著坡建造,用相思樹木
燒成木炭,是七個阿公為了留住傳統聯手建造而成。

此外,農場主人邱振平還擔任解說員,帶領參觀自然生態步道,除了茶葉以外,農場還種植了許多作物。隨手摘片葉子,聞到的是蓮霧的香味,仙草葉黏黏稠稠的觸感,都是來一趟產地才能體驗的到。
楊儒門表示,農業擁有很高的附加價值,不單只是生產與販賣農產品而已,台灣農業缺少「人力」往休閒觀光這方面發展,因此,舉辦產地之旅,希望從這一方面來協助農民。由於是第一次辦,人數沒有很多,他認為,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等有了一個模式後再擴大規模。未來市集會陸陸續續舉辦相關的活動,希望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上「248農學市集」的網站查詢。

圖片來源:記者林敬慈拍攝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部落客carrie 流浪動物認養po上網

部落客carrie和聖安動物醫院
待認養的流浪狗。
記者羅雨函/攝
【記者羅雨函/台北報導】「雖然我做的事力量很小,但一直持續下去,就會是一股有影響力的力量。」部落客carrie說。carrie利用自己的部落格「一顆又乖又肥的橘子!」,推動一些動物保護概念,並張貼了許多認養及協尋資訊,默默地在為流浪動物付出。

carrie是位小說家,也是名業餘的志工,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在關懷流浪貓狗。一開始架設部落格只是希望記錄家中寵物的生活點滴,但在三年多前,接觸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志工媽媽及獸醫們,讓她開始在部落格中張貼認養、協尋、義工的訊息,並發表了許多關於流浪動物的想法。

平常carrie會從蘆洲前往新莊的聖安動物醫院及山盟動物醫院等等,為一些被棄養或是流浪的貓狗們拍照,並上傳至部落格或張貼在BBS上,等待有愛心的人來認養;她也會幫忙不會使用電腦的志工媽媽張貼認養資訊。「部落格是可以集結許多人的力量,一個拉一個來關注流浪動物問題。」carrie說。

carrie部落格截圖
「一顆又乖又肥的橘子!」部落格推廣了許多與流浪動物相關的訊息,獲得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投入,也影響了許多網友及讀者幫carrie轉貼了部落格文章。部落格讀者「Q麻仔」表示自己看到carrie的認養資訊也會幫忙尋找想要認養的人,「我覺得carrie對流浪狗貓做了很多事情,讓更多可憐的狗狗貓咪找到一個很棒的家。」

「在部落格中,我最希望讓讀者注意到關於植入晶片、結紮等等的觀念,也希望運用網路的力量,讓流浪動物減少。」carrie說,她很喜歡在部落格中張貼一些結紮活動,讀者們經由網路的點閱與傳遞看到,便有可能會主動帶著寵物去結紮。宣導植入晶片則是因為許多主人養了寵物,卻不幫寵物注入晶片,等到走失時往往很難找到。

「一顆又乖又肥的橘子!」部落格中比較受到網友關注的事是分類中「飛往德國」的文章,carrie曾去過德國三次,也曾幫助那些無人認養的小狗們前往德國,找尋新主人。carrie說:「德國有動保法,也有動保監察員,他們實施的很徹底,所以德國很少流浪貓狗。」carrie表示,很希望台灣也能像德國一樣,動保觀念能夠成功落實。

經營部落格到現在,carrie表示,多了一份責任感,因為投入了就無法輕易地抽離,而且也希望能為流浪動物多盡些心力。「不僅達到了當初設定部落格的目標,更超出了自己的預期。」carrie指出,獲得了許多人的幫忙,也與許多同樣愛護動物的志工、獸醫或網友們成了很好的朋友,一起互相鼓勵,讓她獲得許多。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看電影 學習人生態度

【記者謝雅淩/台北報導】「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有人選擇面對它,有人選擇背對它。你呢?」由台北市生命線協會主辦的「愛與關懷 凝聚生命力」關懷生命電影賞析會,邀請到資深「張老師」,也是實踐大學社工系的講師吳澄波來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逆境。

演講前協會先播放電影《天使的孩子》,改編自普立茲獎年度文學獎得主法蘭克麥考特的小說《安琪拉的灰燼》,也是他的童年回憶錄。內容描述法蘭克一家人在愛爾蘭貧窮困苦的生活,愛家的酒鬼父親總是失業,到英國後就斷了音訊,只剩母親安琪拉靠著乞討和救助將四個孩子拉拔長大。縱使日子窮困,法蘭克選擇苦中作樂,用樂觀、幽默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考驗,同時也刻畫出母親的堅強與韌性,才得以帶著孩子度過重重困境。

演講者吳澄波從片中父親與母親面對逆境時的態度切入主題,前者扮演逃避、不負責任的角色;後者則不自怨自艾,勇於面對並解決問題。吳澄波說,每個人都有活得快樂、自信的潛能,「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遭遇,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它們。」決定一件事的好壞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當事人如何去看待。

吳澄波舉了鄭豐喜與乙武洋匡兩位名作家為例,說明了身殘心卻不殘的道理。鄭豐喜自幼就患有先天性兩腳萎縮症,但他不向命運屈服,先天性的殘疾反而激勵他的上進心,求學期間不僅得到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興大學法律系,之後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乙武洋匡雖然一出生就缺乏四肢,他卻用樂觀、開朗的態度面對人生,認為身體的殘缺是上天所贈與的禮物。不僅和正常小孩一樣上學、運動打球,還出了一本自傳,與大眾分享「五體不滿足」的快樂人生。

吳澄波也表示,人們應該追求快樂、優質、有意義且全人的人生。快樂在於能在生活中保持和獲得各種正面情緒、態度,包括快樂與自信,平靜與滿足,並在各種生活環節,如家庭、人際關係和工作上,善用自己的優點與美德建立優質的生活,進而發揮自己的長處,為理想努力,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如此一來,到最後便能享受自己努力而來的美好人生。

「最快樂的人不一定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他們只是珍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每一樣東西。」吳澄波說,人生不一定完全順暢,若能選擇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便可發揮潛能加以克服、轉換,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更有意義,同時也能影響其他的社會大眾,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正向的結果。

觀眾林小姐說,自己總是用悲觀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聽了這場演講後,她表示,會學習法蘭克面對生活的態度,並且「會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做些休閒活動放鬆一下,開心過生活。」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打開「朵莉」 聽見清新好聲音

「朵莉的藥盒」於「公園咖啡」
不插電的表演現場。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菸味與濃郁的咖啡香,三個女生在咖啡廳的一隅彈奏吉他,同時搭配著手中的鈴鼓與口風琴,譜出清新又舒緩的曲調。這是一場沒有電吉他、沒有麥克風的「不插電」演出。這個樂團叫作「朵莉的藥盒」。

「朵莉的藥盒」是由三位女生所組成。主唱小c平時從事網頁設計的工作,天生擁有的娃娃音,讓樂團的辨識度大大提高。而樂團中的貝斯手Jubow,平 時在誠品音樂館工作,因而熟悉各類型的音樂與曲風。在樂團中,除了擔任貝斯手之外,也扮演合音的角色。至於吉他手Jelly,是近期才加入的團員。過去曾 向台灣知名樂團「1976」學習彈奏吉他,主要擅長民謠曲風,現在還是一位研究生。

最初,怎麼會聚在一起玩音樂?Jubow表示:「我和小c都很喜歡何欣穗。 高中時,我們一起參加了歌友烤肉會而認識,但後來並沒有保持聯絡。是直到上大學後,才因為看表演而遇到」。而這樣的重逢,讓她們心生組樂團的念頭。有一 天,小c和Jubow吃早餐時本來只是開玩笑想訂練團室拍些「假仙(做作)」的搖滾照,卻莫名其妙的把組團的風聲放出去並開始認真地找團員。雖然小c並不 會樂器,Jubow也很久沒碰貝斯。但是,她們仍以作出如同午後暖風般舒服的音樂為目標出發。

三年,透過網路和朋友介紹找到第一代電吉他手PUTA、木吉他手怡秀、和鼓手雯君。他們也開始嘗試創作,並且在政大校園獻出表演處女秀。後來,在第 二代團員芸珮與斑比加入後,「朵莉」的創作能量大增,並積極尋求表演機會,像是「草地音樂祭」、「野台開唱」等,都曾有「朵莉」的足跡。

六年,「朵莉」發行了單曲「How are you today?」後,因為理念不合等因素,團員出現了更迭,幾經波折後,才成為現在的陣容。沒有了鼓手與電吉他手,「朵莉」現在的曲風和EP中有很大的不 同。除了以民謠為主的曲風外,也罕見的加入鈴鼓、口風琴、沙鈴及直笛的元素,營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而「朵莉」的歌詞也是一大特色,因為所有歌詞都是英文 創作,小c就說:「會用英文寫歌詞,主要是自己的創作很口語,但卻又不想馬上被人看穿自己的心思,所以才會選擇用英文來創作」。

對台灣獨立音樂的生態,Jubow有著較另類的看法。她認為:「『獨立音樂』在台灣看似是一個正面的名詞,實際上骨子裡並不見得。因為有很多獨立音 樂的作品很粗糙,隨便花一點錢就能出專輯。相對的,主流音樂也有很多不錯的作品。所以,音樂獨不獨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出好聽的音樂」。對於「朵莉」 的定位與未來,團員們倒是沒有太擔心。Jubow認為:「就像是吃飯一樣,你並不會因為心情不好就不吃飯。對我們來說,我們的未來並不會有什麼大動作,但 我們會繼續這樣玩下去」。

「朵莉的藥盒」表演歌曲「star」片段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紅孩兒伴伴屋 等待你的陪伴

【記者蘇又婷/台北報導】紅孩兒伴伴屋愛心商店,是中華民國關懷魚鱗癬症協會設立的就業庇護商店。台北、高雄各有一間,主要是收集和販賣二手商品,以提供病友自立自強和融入、熟悉社會脈動的機會,目的要是使紅孩兒亦能貢獻服務社會,不成為社會的負擔。

伴伴屋是魚鱗癬病友的就業跳板,等他們熟悉銷售工作和習慣接觸社會大眾後,就會幫助他們找尋別的工作或轉介他們到別處工作。協會理事長陳麗琴女士說:「紅孩兒因為外觀不像正常人很難找到工作,藉由伴伴屋的訓練和培養可以提升他們的職能,協會也會盡力幫他們找工作。」

陳麗琴說:「當初取名叫伴伴屋是希望陪伴的意思。」伴伴屋目前因為經費不足,大多時候都是附近鄰居或是病友家屬來當志工幫忙。伴伴屋愛心商店所銷售物品大多是社會善心大眾及富愛心企業所捐贈的物品,雖說是二手,但大多是新品、精品及生活用品,由於價格不到市價的一半,來伴伴屋常會發現意外的驚喜。

台北的伴伴屋只有銷售物品,但高雄的紅孩兒伴伴屋結合了水療中心SPA泡浴服務和臨托服務,是全國唯一專屬的「紅孩兒之家」。「紅孩兒之家」幫助家有緊急事故或需要喘息服務的病友家庭,或來自外地就醫的病友,讓他們暫時居住在紅孩兒之家的舒適環境,常設有教保員提供護理照顧服務,教導病友處理乾裂皮膚、掉落皮屑之方法,使病友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

水療中心SPA泡浴服務提供魚鱗癬、乾癬及其他皮膚角化異常之病友一處舒緩皮膚僵硬、疼痛的場所,水療池中加入藥水讓病友角質軟化,寬闊的環境讓病友可以慢慢的剝落老化角質,並提供病友泡浴過程中的醫護藥劑與用品。但相關醫療照護用品為長年消耗的費用,為使魚鱗癬病友可以長期享有水療池的服務,需繼續積極募集「醫療基金」,使服務得以延續下去。

現在「紅孩兒之家」因為與高雄市政府的合約到期而面臨被迫搬遷,假如「紅孩兒之家」被收回了,裡面的設備也都會被政府剷除,建築物將成為其他用途。高雄市政府表示如果協會想繼續經營紅孩兒之家的話就必須買下該建築物,所以協會必須在年底合約到期之前籌出兩千一百九十二萬。

雖然陳麗琴表示,本來這麼一大筆錢募款就有困難。但協會仍發起「募集全國十萬個愛心、重建紅孩兒養護家園」的紅孩兒之家築巢專案。


高雄紅孩兒之家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中華五路九三九巷六十四號

台北伴伴屋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嘉興街四十二號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單親家庭不等於單親媽媽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婦女權益促進協會發展基金會主辦,中華衛生心理協會協辦的「婦女團體面對面溝通平台」系列座談會之一,【我的可能性】──單親家庭的機會與希望中,單親爸爸讓參與座談的朋友們認識單親爸爸所面臨的問題。

單親爸爸洪先生表示,單親家庭不等於單親媽媽,單親爸爸是單親家庭中的弱勢。十四年前洪爸爸四處尋求協助卻到處碰壁,他提到,有次他欲參加一學習親子互動的課程,卻被教室內十五位單親媽媽給拒於門外。最後不是單親團體接納他,而是教會給了他關懷。

洪爸爸指出,十四年前如此,現在還是如此,目前他所參與的中華單親互助協會,若要舉辦活動,向政府申請核准與經費,如果活動服務對象只寫上單親爸爸,那麼申請是不容易通過的,因為「看的到」的單親爸爸的確比單親媽媽少的許多,而通常活動的辦理都是一系列,公家單位常常會有疑問,這活動的安排是不是有夠多的需求,而不是僅僅只是提供給少數的使用者,變成資源集中到少數者。

對於資源的運用,洪爸爸表示,在僅有的單親資源中,單親爸爸沒有被看見,照理來說,有一位單親媽媽應該就有一位單親爸爸,單親爸爸都去哪了呢?是不是許多都像我一樣,伸出需要幫助的手,卻不斷的被打回票,最後選擇默默承受而隱藏起來。

與談人之一的單親爸爸李漢強說,單爸不是都壞人,許多人的刻板印象認為,會離婚很多是因為男方施暴或是酗酒、賭博等,但以他於中華單親互助協會協助的經驗來看,單親爸爸不是都這樣的人。媒體對於單親家庭所加諸的負面刻板印象,希望在各團體的努力下皆能消除。

台灣婦權會單親網絡負責人表示,我們在發展單親服務網路時,確實有些婦女團體拒絕為單親爸爸提供服務,但他們應該不是排斥,而是不知道如何應對單親爸爸。

對於政府目前如何協助單親家庭,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葛書倫指出,大都是以補助金為主,但實質的資源不是必要,給於資源、機會都有可能改善,可是政府或團體所給予的補助,運用不當就有如石沉大海,例如若家長酗酒,他拿到這些錢也是用來喝酒揮霍,不會對家庭的生活有任何好的影響。因此,目前所做的是加強社區服務,透過不斷不斷的與談,讓問題家長體認如此生活是不正確的,並從小孩著手,透過孩子的改變讓家長看到希望,降低危險因子(酒),提升保護因子(孩子),從人際溝通中加強他們連結、運用資源的能力。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師大志工 募集二手書至緬甸

師大緬麗伊甸園服務隊。記者黃惟伶/攝
【記者黃惟伶/台北報導】「他們真的什麼書都缺。」今年暑假至緬甸華校服務的師大志工們異口同聲的說。去年緬甸明德華校總校校長姜鴻明來台訪問時的一句話「我們有圖書館卻沒有書,我們真的很需要書。」讓志工們決定要募集二手書至緬甸,而且明年也還要去服務。

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研究生為了實踐「活動規劃」課程所學,在一位於緬甸華校擔任副校長的師大校友引介下,自組了「緬麗伊甸園」服務隊,今年七月 二十日至八月十七日到緬甸華校進行教育服務,他們舉辦了七天的教師專業成長營以及三天的學生營隊,並募集二手書籍希望讓華校學生有更多的教育資源。

師大志工今年至緬甸服務合作之組織,為「明德文教基金會」,該會隸屬於世界彌勒大道緬甸分會,為了使中華文化傳承海外,所以在宣揚彌勒信仰的同時,也在緬甸各地創辦華文學校,其組織附設之學校現況為設立總校及分校共十六所。

緬甸華校缺少完整的師資培育制度,國中畢業就可以教國小,高中畢業就可以教國中,老師可能同時也是在學學生,加上他們的教學資源缺乏,也沒有營隊的經驗, 因此師大志工針對華校的需求設計活動,在教師成長營中的課程包括了教學原理、創意教學、多元評量、教學資源與教學檔案的製作,教導華校的教師撰寫教案以及 各種教學技巧和教學方式。

開始教學後,志工發現參與營隊的華校老師以前都沒有討論的習慣,師大緬甸服務的指導老師顏妙桂也表示,他們之前雖有研習課,也是由老師講述的傳統教學形 式,沒有接觸過較活潑的課堂討論,志工陳韻婷說,「一個問題丟下去時,他們就坐在那,然後不知要幹嘛。」後來志工們利用遊戲的方式引導他們小組討論,討論 的氣氛才漸漸熱絡。

師大志工陳俞諺則說,第一、二天教學就有學生反應志工講話的速度太快,他們無法適應,志工也發現他們講述時要舉例,學生才能理解志工們所教的,因此志工們也對教學方式做出改進,不但把講話的速度放慢,後來教學時也多著重於舉例,並將關鍵字和重點寫在黑板上。

在緬甸舉辦了教師成長營和學生營隊,師大志工何亞竹對於緬甸華校師生強烈的學習慾印象深刻,「他們真的是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學習,而且才剛教會他們一件 事,他們就可以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華校的許多老師由於感覺自己對教育心理學、學生輔導的知識較不充足,也常會在下課後積極的向志工們請教。

師大志工陳巧蓁表示,她在準備要去緬甸之前有蒐集很多資料,但很多新聞都是負面的訊息,關注於緬甸的人權問題或是軍政府對少數族群的壓迫,但實際去緬甸跟 當地人生活後,會覺得「很多(資料)描寫的東西是用我們的觀點去看他們」,其實他們安居樂業,生活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糟。

這次志工團隊的感覺不錯,師大緬甸服務的指導老師顏妙桂說,在緬甸服務的過程中,她一路陪伴志工們,並以自己多次帶領志工服務的經驗,給予志工意見,她表示,志工在籌劃期間相當辛苦,很紮實的去做一些準備,對於志工的努力,她覺得很感動。

「我們決定明年還要前往緬甸繼續服務。」師大志工們堅定的表示,因為他們覺得服務要永續進行,志工陳韻婷說,「自己去服務過後,回來之後會很希望別人也去服務,因為你看到這個地方的需求,會很想推廣這個活動,讓更多人來參與。」

「他們圖書館的書簡直比研究室任何一張研究桌上的書還少。」志工陳韻婷表示,今年師大緬甸志工募集了一千零八十本書,但要分給十七校,所以二手書仍然不足,而募集二手書則需要各方面的幫忙及宣傳,希望大家都能幫忙捐二手書。


師大緬麗伊甸園服務隊要募集的二手書種類包括青少年讀物、勵志讀物、繪本、漫畫、雜誌或是教學相關書籍,此外,因為服務的補助經費有限,志工們也希望能募二手書的運費,將大家捐贈的愛心二手書運到緬甸華校。聯絡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六二號,「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顏妙桂教授收。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藝術「家」治療 讓心靈更平靜

【記者孟慶府/台中報導】「藝術治療就是運用藝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它不需要靠溝通以及語言,而是運用其他例如聽覺、視覺、肢體互動的方式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林政宜治療師說。林政宜是台中市澄清綜合醫院的臨床藝術治療師,也是個人工作室「無限天堂」的創辦人,從事藝術治療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

「無限天堂」目前有兩位治療師,分別是林政宜以及許家綾。小小不到四十坪的空間內,處處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牆壁上滿滿的圖畫、隨處可見的手工藝品。來接受療育的大多是些對融入社會有困難的心理疾病病患、發展上遇到困難的兒童青少年、或是專業的助人工作者,藉由畫畫、雕塑、做手工藝品甚至是玩遊戲來達成療育的目的。



「我們會評估何種媒材最能達成現階段療育目標,在他們創作的同時,我們會在旁邊陪伴、觀察,甚至一同創作。我們會去感受這個作品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卻不一定會像算命師一樣去詮釋當中的意涵,而是會幫助創作者將事情釐清,讓他們將問題看得更清楚,進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能夠融入社會、能正常的與他人相處。」許政宜說,而這也就等於藝術治療上的創造性「轉化」過程。

藝術治療並沒有硬性的規範,捏陶土、畫日記、畫畫等,都算是藝術治療。「我們還會搭配音樂的元素、以及遊戲的元素,當一個個案不想畫畫時,他可以做些手工藝品;要是他也不想做手工藝品,那就來玩遊戲;更甚者,他什麼都不想做,那就讓他在旁邊休息,讓個案保持平靜的心,這也算一種治療。」林政宜表示。不然有時候他們會自己動手創作,要患者在旁觀看,途中會故意發生些狀況來引起患者的注意,就可以藉這個人造的小插曲來幫助他敞開心胸。

曾經有個個案是過動兒,不管怎麼樣都定不下來,唯一能讓他安靜的就只有電腦遊戲,於是就利用遊戲創造地圖的功能(等同於畫圖),要他用自己完成的地圖來作遊戲。地圖的樣貌反映
出個案的想法,經由治療師的觀察做出對應的引導,這也是藝術治療的一種方式,而運用電腦多媒體,是藝術治療的最新趨勢。經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病患的心靈平靜下來,雖然是短暫的,但是經過長期的治療能改善其過動的情況。

林政宜表示,藝術治療這個名稱在這十年之間才較為國人所知,但是在國外已經發展很多年了。那為什麼藝術治療在台灣很少人知道呢?林政宜說這可能是因為對華人來說,談到「治療」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意義總是不好的,沒有什麼人會承認自己有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疾病,當然也就不希望與治療牽扯上關係。加上以往在醫院雖然運用藝術來作為輔助治療,也沒有用藝術治療這個名詞來稱呼。但是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人都已經接受精神治療的存在,目前台灣已經有許多醫院、基金會、諮商所都已經有了藝術治療師的身影,結合藝術方式的治療更容易打開病患的心房。

林政宜從高中時期就開始從事藝術治療的相關工作,因為出身背景的關係,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精神疾病方面的患者,國中時期被美術老師發現有藝術的天分,高中時期加入美術社團,接受許多專業的學習。他稱當時的治療課程是啟發式藝術教育,治療的對象多是醫院裡特殊的小朋友,運用藝術的方式來作心理治療在當時可以算非常特別,可以算是台灣最早使用藝術治療來幫助病患的先驅。

許家綾畢業於台師大心輔系,並於美國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取得藝術治療碩士,從事治療的時間並不長,他自嘲是個標準的學院派,在「無限天堂」與林政宜合作了約有一年半的時間。而林政宜從事藝術治療的背景,可說是個實作派,兩人的相處常會產生摩擦,但是對於藝術治療這條路,他們的理念卻是相同的:希望能夠運用藝術治療讓更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回到社會上正常的工作。

他們目前正積極地和許多基金會合作,希望能藉由協助推廣工作室當中學員的作品,讓他們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賺錢,活出有意義及有尊嚴的生命,但要完成這項任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待更多的人幫助。

「無限天堂」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成都路二二三之三號三樓


延伸閱讀

「無限天堂」部落格


「無限天堂」作品(林政宜老師提供)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環境新聞志工 樂當公民記者


(右起)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
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記者邱育慈
及參與志工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當公民記者遇見環境議題,將迸出什麼火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第三屆生物多樣性環境新聞志工培訓營」,四十位環境新聞志工從九月二十日起,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運用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上傳自行拍攝的生態影片和報導,傳達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三年來已培訓近百名環境新聞志工,今年鎖定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透過生活各面向報導,期待將主流媒體所忽略的環境議題宣導、落實於普羅大眾。

今年的培訓課程相當多元,由資深環境記者胡慕情分享「新聞閱讀與解析」、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駐台北記者邱育慈傳授「新聞採訪技巧&寫作」,另外並透過小組討論,進行環境議題專題規劃,最後將報導作品上傳至公視新媒體部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

環境新聞志工報導的主題,從生活周遭的生物多樣性出發,題材相當豐富多樣,包括綠屋頂生態池 有機農業便當店有機食品衣服染料關渡自行車道等。擔任營隊講師的資深記者針對採訪深度、影片完整度、生物多樣性概念、創意等方面評分,最後主辦單位以各組的報導特色頒發獎項,給予鼓勵及肯定。

報導「淡北快速道路開發與爭議」的志工劉毓妮,是桃園農工園藝科老師,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參加反淡北聯盟的單車遊行時,「有很多記者到場,卻是採訪民進黨的黨慶活動。」她說:「採訪這則新聞時,常常覺得很孤獨,因為沒有主流媒體報導。」

營隊講師、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資深記者邱育慈則建議,報導中可加入官方說法,陳述為何要建淡北快速道路?「透過民間和官方的對話,才能中立呈現新聞報導。」他也提醒志工,要時時謹記新聞寫作要求,避免把「新聞報導」寫成「書面報告」。

擔任活動講師的民視新聞部副理趙善意提醒志工:「報導重在新聞點,如果沒有吸引讀者的內容和針砭時事的氣魄,新聞就沒有影響力了。」他強調,新聞要吸引注意力,要擅用有趣、創意、能引起共鳴的字句,說一個有意義的好故事。

趙善意說,環境新聞必須包含「怎麼發生、後果、如何改善」等幾項要點,他期勉志工多揣摩,必然會愈來愈上手。公視新媒體部周志村提出「二點一覺」(觀點、新聞點、自覺)的教戰守則,告訴志工不要讓報導淪為說教,應該要「架構新聞的故事性,才能吸引讀者。」

「地球是無言的,環境受害者是弱勢的,需要有人幫忙發聲。」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由環境問題所引發的效應或抗爭,遠超乎文字圖像表面所述。如果有一群深諳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公民記者,長期對環境議題客觀觀察,並藉由環境資訊中心、PeoPo公民新聞平台發佈新聞出去,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必能成為台灣生態環境的看守者。 他鼓勵學員發揮公民記者的角色,長期追蹤環境議題,一起繪製台灣的公害地圖。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聽貝殼的故事 動手做環保

【記者李世宸/台北報導】由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主辦的「貝殼的故事」特展,到十一月三十日為止,在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文山分館三、四樓展覽室展出,除了舉辦親子創意DIY活動,更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及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提供精彩的海底生態攝影作品,呼籲民眾重視生態保育,從教育下一代開始。

貝殼是大自然的一項奇蹟,由軟體動物獨有的器官「外套膜」所分泌製造。而且,貝殼不僅集合了幾何造形、工程力學和美術設計於一身,更奇妙的是,貝殼以一層一層堆疊成長,卻永遠不改變其整體造形和比例,其螺旋曲線是數學上有名的等角曲線。在過往的人類歷史記載之中,貝類更是與人類的生活、宗教、經濟、文化等息息相關。

現場展出許多種貝殼標本,並有生動而詳細的說明。例如漂亮的鸚鵡螺大法螺,便是號角的原型,除了有鼓舞士氣的作用,也可以驅魔避邪。印度的聖螺也有類似功用,它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吉祥物,因此格外名貴,尤其左旋的聖螺更是稀世珍寶。骨螺,是古代衣物的紫色染料來源,因為成本過高,有「皇家紫色」之稱。而黃寳螺,便是古代的貨幣。

而台灣四面環海,物種豐富,也有許多原產的貝殼,例如現在可能已經滅絕的台北大蜆,就曾經出現在淡水河中。而蝸牛也是貝殼的一種,本土蝸牛有班卡拉蝸牛、台灣長蝸牛等等。

福壽螺有著本土的名字,卻是外來種,也是農民揮之不去的惡夢。一九八年,一位美濃鎮的黃姓婦人從阿根廷回到台灣,帶了幾個福壽螺粉紅色卵塊,原本以為大量繁殖後,可以大賺一筆。結果沒有人愛吃這種軟軟的螺肉,索性就被人們丟到野外,災禍從此開始。

福壽螺迅速繁衍,遍佈全省,由於台灣氣候好環境佳,也沒有天敵,福壽螺肆無忌憚的啃起水稻,一日可取食水稻秧苗高達12株左右。當農田裡的福壽螺密度高時,可造成50%以上的產量損失。一直到今天,福壽螺對農民造成的問題依然沒有辦法根治。

而來自非洲的非洲大蝸牛,體積更為龐大,食量更為驚人,也是農民的眼中釘。台灣政府為了撲滅非洲大蝸牛,曾引進美國的玫瑰蝸牛來一物剋一物。玫瑰蝸牛除了有粉紅色的外殼,也以喜愛捕殺它種蝸牛而聞名。不料這兩種殺手級的蝸牛井水不犯河水,讓台灣人傷透腦筋。

奇妙的是,非洲大蝸牛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已經不再是農民的威脅,因為台灣人發現,非洲大蝸牛肉質鮮美,非常可口,於是一盤又一盤的炒螺肉出現在熱炒店,非洲大蝸牛也就不再囂張了。這些故事不但有趣,也有助於來看展的朋友認識大自然,認識台灣。

為了貝殼展所舉辦的「親子創意DIY活動」,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翁瑞昌老師,來教大家如何做趣味相框和手工筆記書,現場氣氛溫馨融洽,「這些活動主要是為了響應環保,DIY的材料都是廢物利用的,像是筆記書用的是再生紙,相框的基座是不要的咖啡杯,」翁瑞昌說:
「希望藉由親子活動的過程,還有貝殼展的主題,教育下一代要尊重大自然。」文山分館活動文宣部負責人宋宜臻表示:「雖然是貝殼展,但我們也不鼓勵小朋友和家長去海邊撿貝殼,貝殼已經夠少了。」

翁瑞昌也說,近年海灘上的貝殼急速減少,寄居蟹已經找不到家,不得不委身於瓶蓋內,看起來滑稽,但其實很悲哀。因此為了保護生態,手工筆記本內裝的不再是貝殼,而是豆子和亮晶晶的飾品。或許大家再去撿海灘的貝殼,以後真的只能在博物館隔著玻璃看貝殼了。

親子創意DIY還有兩場,分別是十一月九日早上十點的「趣味相框」,以及十一月二十三日早上十點的「手工筆記書」,詳情請見北市社教館網站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賴樹盛 服務看見自己

【記者黃惟伶/台北報導】「不是他們需要我,而是我需要他們。我需要他們給我一個很大的成長和思考空間,讓我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讓我對自己要做的事有更多的堅持,一點一滴,可以對腳踏的這塊土地、對週遭的人有一些良性的影響,其實也夠了。」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國領隊、《邊境漂流:我們在泰緬邊境2000天》作者賴樹盛說。

賴樹盛表示,在泰緬邊境服務其實也有很苦悶、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但是一位難民朋友在他難過時,卻反而拍拍他的肩膀、鼓勵他,「沒關係!我們再努力一下。」、「沒關係!再過兩天情況或許就會好轉了。」他說,很多人總認為服務是因為他們需要,所以我們去服務,但其實是「我需要他們」,這是他這幾年在泰緬邊境服務最深的體會。

自二三年到泰緬邊境服務至今,賴樹盛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海外服務,十月十四日他利用返台的短暫時間到政治大學進行第一場校園分享,分享會的主題為「服務,看見自己」。

緬甸難民逃到泰國後就被收容在難民營內,在別人的土地上,他們「沒有身分、沒有進出難民營的自由」,然而賴樹盛身為一位志工卻有著自由進出難民營的權利,「憑什麼?」有台灣護照、在那工作,就可以進出難民營,但那些難民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說,「對我而言,其實還是充滿很多無奈。」這種不平等,使得他每次進出難民營時都很不舒服,但卻無能為力。

因為緬甸經濟、政局不穩,幾十萬的緬甸人選擇跨越邊境到泰國當外勞。賴樹盛表示,曾有泰國新聞報導在玉米田發現四具緬甸勞工的焦屍,追查之下發現是泰國雇主懷疑緬甸勞工盜賣玉米,就請了槍手動用私刑殺了四位長工,這些在泰國的緬甸外勞語言不通、沒有身分,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生命真的不值錢」或者說「人命有價格上的不同。」

賴樹盛說,他不是突然要到海外當志工的,就讀專科時,他就開始參與公益活動,大學時也會利用課餘時間擔任志工,他笑言,每年暑假泰緬邊境總會有很多大學生要來服務,但「沒有在台灣當過志工的就不用來了。」

「重要的不是『國際』,而是『志工』。」賴樹盛說,在很多人眼中,國際志工總是有著神聖的光環,但回到「志工」兩字,其實在台灣就有很多機會當志工,當國際志工的準備就是在台灣就開始參與公益服務,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做起。

會毅然決然的到海外當志工,賴樹盛其實受到哥哥賴青松很大的影響,成功大學畢業的賴青松,用公費獎學金到日本留學,但最後卻決定到宜蘭種田,賴樹盛說,哥哥讓他看到「要去追求自己生命節奏與自己的生活方式。」當要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時,就是一件事——「實踐」。

到海外當志工,與其用電影《練習曲》中的「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這段話來說,賴樹盛認為有個朋友跟他分享的一段話更好,「有些事情並不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現在不做以後就來不及,而是很單純的把一件事情撿起來,好好的做一番。」想服務他人,就應該從參與服務、當志工做起,好好做一番。

賴樹盛說,到海外去服務或在生活週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看到他人的苦難,讓我們懂得去珍惜自己的幸福,而願意珍惜自己的幸福、願意分享自己的幸福,就是世界會變的更美好的契機。

仁信團員 合作實踐戲劇夢

【記者簡珮津 / 台北報導】為了讓台大戲劇系學生有更多表演機會,也為了讓民眾看到不同的戲劇表演,台大戲劇系畢業生於二七年組成了「仁信合作社」劇團,提供一個演出平台滿足學生的表演慾,也滿足民眾看戲的慾望。

雖然有許多台大戲劇系學生成立過劇團,但很少能持續經營,劇團執行製作卓香君說:「許多學生畢業後都會去當兵或出國留學,希望能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做戲,因此成立這個劇團。」劇團表演成員不會固定,有時會讓戲劇系學生參與表演,讓學生累積演出機會;團員工作也會變動,「希望讓大家嘗試各職位的工作。」

「仁」、「信」、「合作」代表了團員對戲劇的喜愛及期待,希望能帶給觀眾不同的戲劇感受。卓香君說:「我們對未來充滿熱誠、憧憬,希望透過劇團跟大家合作,交換彼此的創作理念。」導演樊宗錡表示,演戲主要希望觀眾看到好戲,只要觀眾能看的開心,覺得有價值就夠了。

仁信合作社劇團團員曾在大學時組「讀劇會」,團員一起研究喜歡的劇本,而這也是後來選擇劇本的方式,選擇的劇本多半引進當代世界劇場的作品,或者自己創
作,同時也會挖掘年輕作家原創劇本。卓香君說:「現在我們會開會,對於自己喜歡的劇本提出企劃,經過討論通過後才會決定演出。」

仁信合作社成立後,先後演出《山羊,或誰是蘇維亞?》以及《回家》兩齣戲劇,演出成果皆受好評,「民眾回響都還不錯,但還是希望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也希望能知道一些劇場前輩的看法。」接下來則預計演出新戲《黑色童話─枕頭人》,此劇風格偏向黑色喜劇,希望觀眾發笑的同時被劇情吸引。

之所以選擇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寫的劇本《黑色童話─枕頭人》,導演樊宗錡表示:「主要是因為劇本精彩,角色塑造鮮明,且人物對話很生活化,因此選擇這個劇本。」導演試圖藉這齣戲讓觀眾省思「最純真和最殘暴的結合會有什麼感覺?」

關於劇團未來計畫,桌香君說:「明年預計再演兩齣新戲,而這次上演的戲也會於明年在台南上演。」儘管現今許多劇團因為現實因素而無法支撐下去,仁信合作社劇團還是期待能夠持續經營,不僅讓觀眾持續看到好戲,也讓畢業生能夠有更多演出機會。

《黑色童話─枕頭人》將於十一月七號、八號晚上七點半及八號、九號下午兩點半於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演出,劇團資訊可參考仁信合作社部落格。

圖片來源:記者簡珮津拍攝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海碩盃 看見輪網選手的付出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十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兩天在台北市小巨蛋舉行的「二八台北海碩盃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除了邀請國內的女網好手如詹詠然、 莊佳容等,還有國外知名選手如Jarmila Gajdosova、伊達公子等,進行激烈的賽事對抗。另外,在場邊可以看到一群坐著輪椅、帶著球拍的觀眾,可別小看他們,因為他們也是實力十足的網球好 手。這些輪網選手,常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如亞運、奧運等,此次受中華民國網球協會邀請,在球場邊的VIP座位觀賞精彩的決賽賽事。

現任中華民國網球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輪網協會理事長的劉中興說:「此次盃賽邀請輪網選手到場觀賽,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更重視弱勢團體,替他們多想一點。 因此,我們也把最好的位置留給他們。」另外,在網球協會與輪網協會的資源整合上,劉中興也提到:「希望透過網球協會的力量,讓更多人得到輪椅網球的訊息, 進而讓輪椅網球的成員數可以再增加,吸引隱性的身障朋友加入。」

除了被奉為座上賓外,北市輪網推廣協會也積極參與海碩盃的活動。除了有專屬的攤位,由輪網協會工作人員負責賽事商品販賣,並派出輪網女子選手呂佳儀和吳宜 珊,與台維斯盃國手進行表演活動。在表演活動進行同時,大會主持人大力幫輪網協會做宣傳,呼籲現場觀眾多幫助身邊的身障朋友,鼓勵他們面對人群,參與像輪 椅網球等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建立自信心,也能擴大自身的社交圈,擺脫疾病的憂鬱心情,保持正向的心態。

雖然當天因室內場地,不適合輪椅的活動,而不便於做激烈的正式比賽,只能做簡單的表演,讓呂佳儀與吳宜珊無法表現出真正的實力,但觀眾的反應仍然熱烈。劉 中興說:「從現場觀眾的反應來看,輪椅網球的精神有感動到他們。尤其在已開發國家,重視公益活動與關懷弱勢團體的程度,可以看出國民的人文素養,我認為台 灣在這部分,已經有很大幅度的進步。」  

目前國內輪網男子排名第一的陳國嘉說:「輪椅網球與一般網球沒甚麼差別,只是多了輪椅做為輔助,來協助下半身不便移動的身障朋友。」他表示,國內很多運動 的發展常常忽略身障者,或是身障者自身矮化,使得身障者相關的運動推廣無法與一般人齊頭並進,對於這點他覺得非常可惜。「所以我們推廣輪椅網球,不希望跟 其他運動一樣,與正常人有分別,變成各玩各的。」

因此,他認為此次輪網協會積極參與海碩盃的賽事,與國內網球賽事做結合,是他們要跨出的第一步,陳國嘉說:「我們希望以後國內的賽事也能有輪椅網球的組別,像是我們協會辦的比賽,也都會有一般成人組,出發點就是希望與一般人不要有太多分別,或是被分門別類。」


陳國嘉提出「傷健一家」的概念,雖然身體有缺陷,但健康與運動與每個人是分不開的,他們與一般人無異,都享有盡情揮灑汗水的權利。他說:「國外的觀念比台灣進步很多,像是一般人熟知的四大公開賽,如澳洲公開賽、溫布敦公開賽,其實都有實力頂尖的輪椅網球選手參賽。」「雖然與一般選手分開比賽,但是他們得到冠軍,或者是每年網壇選最佳球員時,得到的待遇與一般選手沒有差別。」他強調說:「國際網總(ITF)非常注重人權、人人平等的觀念,因此各大賽事都設有輪網組別,就是最好的示範。」

北市輪網推廣協會成立至今八年多,會員人數超過五百人,除了提供身障者運動強身的機會,也期待改善社會大眾對身障者的負面印象。陳國嘉說:「有些人認為我們可以打網球,可能是收入不錯才有這樣的機會,其實我們與一般身障者無異,賺的也沒比較多。但是有協會的資源可以運用,期望能服務更多的身障朋友,以運動來 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陳國嘉補充說:「很多身障者的能力其實都不錯,只要社會上能夠提供適當的協助,他們也能正常工作,而成為社會的助力而非阻力。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與毒共存的人生

【記者王諺玫/台北報導】許多油症患者,在患病後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變,「油症-與毒共存」紀錄片為紀錄在西元一九七九年多氯聯苯中毒的患者呂文達、吳佳妮、許梅芳等人現今的生活,以及透過影片帶領觀眾去了解毒油事件及毒油事件帶給患者的影響。

「油症-與毒共存」的紀錄片導演蔡崇榮為台中人,因為家住在台中惠明學校附近,當時毒油事件發生時,惠民學校受到感染的學生臉孔,至今仍難以忘懷,因此想拍攝這部以油症為主題的紀錄片來讓社會大眾去了解這種事件的重要性,知道當年受害的惠明學生狀況,也期望大眾能夠從影片中學習到什麼,別再讓相同類似的事件重蹈覆轍。

惠明學校創辦於西元一九五六年,後來遷址於台中,為教會慈善機構所辦立,專收孤兒或是盲童。資金來源雖有教會贊助,但大部分還是靠募款來讓裡面的孩子享有學費、住宿全免的福利,惠民學校的食用油,採用物美價廉的米糠油。在西元一九七九年發生的毒油事件,共計有兩千多人受害,其中,在惠明學校就有一百多人受害。

「油症」也就是多氯聯苯中毒,當時因為米糠油的加熱製造管線在過程中裂開,導致米糠油受到多氯聯苯污染,因此造成台中地區食用污染米糠油的人受害。多氯聯苯在加熱過後會產生一種類似戴奧辛的物質,食用後會在人體中產生毒素,造成長遠的影響,多氯聯苯中毒會使人的皮膚過敏、手指甲發黑身上出現黑皮症等,若是孕婦受到感染,則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有胎兒畸形、視網膜病變的可能。

油症患者許梅芳說:「當時剛好罹患水痘,所以多氯聯苯中毒反映在我臉上我根本不知道,後來因為水痘漸漸復原後,才覺得我的臉怎麼都不會復原,後來聽到很多人在講,才知道原來我罹患了這種多氯聯苯食用中毒。」片中油症患者吳佳妮說她的兒子告訴她「媽媽很漂亮只是連上坑坑洞洞的」。許多油症患者因為臉上坑坑洞洞,使得工作不好找,且身體中的毒素會遺
留給下一代,因此有些患者也不敢結婚生子。

消費者基金會因當年的多氯聯苯事件成立,政府方面也發給油症患者「油卡」;在片中沒有多著墨於油卡的部份,導演蔡崇隆說是因為這張油卡有跟沒有一樣,一方面認為像是片中典型多氯聯苯中毒患者呂文達就沒有油症卡,不知道這些油卡是發給什麼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年居住在台中的油症患者,之後搬遷至其他地區,官方的聯繫系統無法聯繫,使得政府無法有效的將油卡發給患者。

油卡雖然是政府為了幫助油症患者而發给的,但持有油卡的病患在看門診時僅能補給幾百塊,當要住院、動手術時仍要自己負擔,在補給上沒多大的幫助。一直到現在,油症患者若要測試有多少毒素存在自己體內,費用高達三萬塊,不是所
有人都能負擔的價格。導演蔡崇隆認為政府應該先統計有多少人為毒油患者,確立名單後,進而幫助這些患者。

「油症-與毒共存」紀錄片,到十二月二十日前在全國有巡迴發表,詳情可參考官方部落格

圖片來源:記者王諺玫拍攝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馨園之蝶 盼振翅高飛

1017 【記者陳怡君/台中報導】她的兩隻手臂與胸前鎖骨刺滿圖案,她曾因加重竊盜、持有槍械彈藥等前科進出監獄長達二十幾年,她在獄中同樣頻頻打架鬧事,直到因為她的女伴背負十幾件因吸毒犯下的罪行,受不了壓力而跳樓自殺,導致她意志消沉正準備燒炭跟隨女友離去時,一通來自好友的電話警醒了她,也將她帶領到馨園中途之家,就此展開人生新頁。

馨園是台中基督教更生團契與更生保護會合作的中途之家,主要收容因吸食毒品入獄的女性更生人。在這裡,每位更生人都被稱作「馨園之蝶」,象徵她們出獄後,就如破繭的新生之蝶,暫時停泊在馨園中,接受心理輔導與職業訓練,等待重返社會的契機。

洪女士從十七歲開始進出監所七、八次,長達二十幾年的牢獄生涯未曾有過改過向善的念頭,直到女友死亡,在好友的勸說之下,才自費來到馨園接受輔導。才來兩個多月的她,目前已在職訓局接受機械板金製造與設計的訓練。原先她很在意手臂上滿滿的刺青會引來同學的側目,「沒想到大家都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大家的善意回應,使她的自信增加不少。

「沒有馨園,就沒有今天得以重生的我。」她對馨園充滿感激。原就有酗酒毛病的她,女友過世後,喝得更兇。來到馨園的第一天起,她下定決心改頭換面,作一個全新的自己。洪女士擅長烹飪,理所當然成了馨園的廚師,起初大家都很擔心她會偷喝廚房裡的米酒,「但我可是從第一天進來就沒喝過,現在真的是滴酒不沾!」

是什麼使她在兩個月內迅速成為一個勇於對自己負責也為別人著想的人?洪女士說,聖經中具有激勵作用的「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會使骨枯乾」是她最喜歡的句子;抄寫聖經時,「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安息!」更讓她的情緒「由失望轉為盼望」,因為將朋友交託在上帝手中,使自己心中因女友死亡而產生的負擔與不安減輕不少,也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宗教使她的心靈安頓下來,重新獲得在社會上自力更生的能力,其實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心態。除了堅定的決心外,輔導老師吳慧玲表示,洪女士「主動」與「不計較」的人格特質也使她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她是真的把馨園當成自己的家」,時常主動擔負起修理馨園設備的責任,故障的水塔、洗衣機都在她的巧手下恢復功能,也為馨園省下一筆昂貴的修理費用。

另一名已經在馨園待了一年多的詹小姐,從前在酒店上班月入十幾萬的她,對其他低薪的工作不屑一顧,但來到馨園後,經過三個月的實習,現在她在台中醫院當看護,工作內容倍加辛苦,薪資相較以前也少了許多,還會被扣一大筆的稅金,但她甘之如飴。現在的她知足於這份工作,也希望離開馨園後,能夠繼續待在醫院為病人服務。

吳慧玲說,馨園是一個讓這些更生人與外界重新連結的中繼站,藉由宗教的引導讓他們的心靈沉澱下來,找出自己的性向,之後安排她們到適當的工作場所實習。但企業主通常不太願意接受更生人,離開馨園後,她們大部分從事看護或清潔人員。

「但並不是所有姊妹都能成功在社會上立足。」有些更生人離開馨園後,找工作四觸碰壁,若又遇上壞朋友,有可能再度沉淪於毒品與酒精的世界,形成惡性循環。

洪女士也明白自己身為更生人的處境,「犯錯的人本來就會讓人排斥,一定要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多,才有辦法慢慢得到別人的信任。」她說,她要努力把書讀好,考取證照,提昇自己的謀職能力,讓外界對更生人改觀,也不辜負馨園的牧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對她付出的耐心與愛心。

兩位更生人與輔導員口徑一致地懇求大眾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也期盼企業能夠接納並提供他們工作機會,讓心靈已經沉澱下來的蝴蝶,能夠真正衝破牢籠,無所畏懼地飛翔在這個世界上。

圖說:在馨園接受輔導的洪女士(經當事人同意拍攝)

口足畫展 用生命繪出感動

【記者簡珮津/台北報導】口足畫家謝坤山在新店圖書館的「口足畫家聯展」開幕活動說道:「有手卻不做好事的就不是好手,有腳不走好路的也不是好腳,我們做好事、走好路,所以我們是好手好腳。」即使失去雙手,口足畫家們仍然樂觀面對,用生命繪出一幅幅動人畫作。

此次聯展「心中有愛 殘而無礙」的每幅畫作,都是畫家費盡心力完成的作品,表現出畫家不屈服命運的精神,期待讓讓那些仍活在陰暗中的朋友有所啟示,找回生命的尊嚴。

無論是先天殘疾,或是後天傷害,每一位口足畫家背後皆有一段故事,口足畫家劉仁傑是展中唯一住在新店的畫家,由於天生四肢萎縮,能學的東西有限,於是選擇學習作畫,他打趣的說:「有試著學過唱歌,但沒人敢聽吧!」

不能常常出門,在家裡也不能做什麼,為了消磨時間,劉仁傑選擇作畫,「畫畫時不會多想什麼,有事做才不會無聊。」畫風多元的他,將花、鳥、風景揮灑在畫布上頭,「畫風要多元,不要只畫單方面。」劉仁傑用臼齒咬住畫筆,一筆一畫勾勒出自己內心的感覺,呈現給大眾。

小時候發高燒導致脊肌萎縮的口足畫家羅聖龍,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適,才放開心胸,接受自己的狀況,羅聖龍說:「國小畢業後,大家都跑出去玩,我卻只能待在家裡,當時撞牆撞了十次,力道不夠阿,死不了,乾脆活下去吧!」

從小對繪畫就有興趣的羅聖龍,畫作常被老師拿去參加比賽,因此在作畫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決定繼續畫下去。「希望能把美好的畫面畫給大家看,讓大家看到 畫感到快樂。」羅聖龍抱著傳遞快樂的心情,以口代手繪出花、鳥、油畫、國畫等各式風貌,希望大家不僅欣賞畫作,也能感受到他用生命作畫的心情。

展於新店市立圖書館的「口足畫家聯展」邀請到口足畫家協會中的二十五位口足畫家參展,展出四十二幅畫作,畫風多元,包含水墨畫、油畫、風景畫等等。館長劉主任表示:「此展示我們的重點展,每年都一定會空出一段時間邀請口足畫家展出作品。」

「口足畫家聯展」從十月二十三日起展出自十一月九日,相關資料可參考延伸閱讀:口足畫家聯展


足畫家溫珮妃現場作畫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