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昆蟲王國 典藏不朽小生命

1019
圖說(上):琉璃蛺蝶。
圖片來源:臺大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
 【記者林倩宇/台北報導】台灣由於特殊的地形及多變的氣候,因此有生物多樣性的特色,也造就了昆蟲物種的多樣性,使台灣成為世界的昆蟲寶庫,而台大昆蟲數位典藏則將多年來製作、保存的昆蟲標本進行數位化的工作,讓大家透過網路資源進而對更多的昆蟲可以更加了解。

此計劃主持人台大昆蟲系教授蕭旭峰說,昆蟲數位典藏的目的在於減少標本的損耗,數位的資料只要好好保存,就可避免此問題,雖然數位檔案也有壞掉的可能,但資料備份、異地備份的觀念,可免去此疑慮。

昆蟲數位典藏的流程,首先從標本的分類與整理開始,其次要挑選合適的標本,再來要利用專業攝影器材LEICA顯微鏡、Chroma數位攝影機、NIKON D1數位相機等拍照存檔,之後還必須為影像做後製處理,如去背、修色等。最後還有標本照的命名與建檔、查詢昆蟲標本照的分類資料等工作。而由於標本數量龐大且歷史悠久,所以需要有熟悉標本處理及有昆蟲分類背景的工作人員做處理,才能順利完成上述程序。

談到數位化過程的困難之處,蕭旭峰說,人力是一大問題,由於這項工作要完成的時間很長,需要有相關知識背景及懂得攝影的專業人力參與,但人才不好找,訓練不易,往往訓練好一個人才,卻因對方臨時變卦而變成後繼無人,導致「人力的持續性不夠」。

另外,蔡宗儒還補充道,影像後製處理也是遇到問題的地方。他說,其實為這些昆蟲拍照是很快的,但是在照片後製部分需要花較久的時間,像他處理一張照片快則五分鐘,慢則一小時,而有些很小的蟲,光拍照可能就花費半小時。蔡宗儒說,他因為喜歡拍照,又是昆蟲系畢業,也對昆蟲分類有興趣,所以才會做此工作,要是沒有這樣的背景,「工作起來可能會有無力感」。

對於昆蟲數位典藏的好處,研究助理蔡宗儒表示,昆蟲數位典藏的實行,可讓民眾節省時間及交通費用,不必親自前往昆蟲標本館即可看到展示品。蔡宗儒也說,數位典藏還有導覽的功能,免費的文字說明,讓民眾能深入了解各昆蟲的習性及分布的地區。

蕭旭峰說,現在網路上台灣大學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提供的資源多元,包括動畫、電子書,特別的是提供3D的影像資源。而談到未來的展望,他則表示,由於有幾十萬的標本,所以離數位典藏工作完成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可能民國兩百年都還做不完」,但即使如此,還是希望能盡力將此計劃做得更完整一點,這就是目前的目標。


昆蟲3D影像資源,將滑鼠移動游標操作即可(此操作網頁來自於台大昆蟲標本館3D昆蟲影像)

兒探館說「再見」 相約在未來

【記者林宜萱/台北報導】媽媽相機閃光燈閃不停,舞台上小朋友穿著小青蛙戲服,手舞足蹈的開心大笑,原來是兒童探索博物館的「明星小劇場」提供不同的戲服,讓孩子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這個充滿孩子歡笑聲的博物館,在十一月五號要暫時熄燈,舉辦一連串和大家告別的活動,約定好將來在某個地方再見。

「台灣都以填鴨式教育居多,所以小朋友較缺乏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兒探館專案執行人員黃鈺能說道,因為執行長發現美國有很多為孩子設計的博物館,而台灣卻沒有,就決定要引進兒童探索學習概念的博物館。「在這裡我們不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小朋友告訴我們他要怎麼做。」她說,引導式教育,是要在孩子做的時候鼓勵,在孩子做錯後才糾正。




在兒探館裡有虛擬小城市,提供各種主題,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平常生活瑣事。「神奇超市」裡有各式各樣商品,每樣物品上都被貼上了條碼,只要拿著商品到收銀機輕輕一刷,就可以知道物品價格。黃鈺能說,「神奇超市」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購物的能力,排隊的概念也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學到的,因為它是最受歡迎的展區之一,只有乖乖排隊,大家才能開心的一起玩。

在「神奇超市」的後面,站著一個牙齒寶寶,逼真的陳設,好像真的來到牙醫診所。媽媽躺在診療椅上,旁邊站了個小小牙醫,有模有樣的拿著工具。黃鈺能笑著說道,通常小朋友都想當牙醫,要爸媽當病人,這讓孩子們覺得診所更親切,看牙醫變得不再那麼可怕。

兒探館開幕三年來,營運成本一直偏高,經營得很吃力,黃鈺能表示,美國雖然很盛行兒童自我探索學習的概念,台灣卻因為環境因素,父母希望小孩在課餘時間去學習才藝,比較少帶小朋友來博物館;又由於十歲以下小朋友要父母陪同才能進入,所以許多家長也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陪小朋友來。

為了能夠畫下完美句點,兒探館從十月開始便陸陸續續舉辦告別活動,在多功能教室的牆上,無論是你想跟博物館說的話,或是你想送甚麼圖給它,家長和小朋友都可以恣意的在上面揮灑,黃鈺能說,希望能夠透過集體創作的方式,替博物館留下美好回憶。

「希望兒童博物館可以趕快找到新家」,館外有一面牆上貼滿了明信片,小朋友用注音一字一句的拼出自己的願望,送給未來的兒童探索博物館。「有家長打給我們,叫我們絕對不能關館。」黃鈺能說,也有孩子知道我們要關了,眼淚在眼眶打轉問我們:「是不是要不見了。」她說,我們也感到很捨不得,但更高興我們所提出的兒探概念,被大家如此重視。

「這是一個夢想,我們把它帶進台灣,希望它能夠發揚光大。」黃鈺能表示,現在雖然礙於資金要暫時閉館,未來還是有機會見面。目前正尋找更合適的場地,希望可以降低成本,同時提供更好的服務給大家,「我們還有好多準備好的概念尚未實現,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再見面」。

兒探館和小朋友說再見(黃鈺能小姐)

圖片來源:記者林宜萱拍攝


延伸閱讀:

兒童探索博物館網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我們》 觀看移工 照見自己

2008_1018N0032
左為《我們》封面插圖繪者曹麗華,
右為《我們》作者顧玉玲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公園裡有長得茂盛的蘋果樹,有在長凳上玩耍的小孩,有做早操的老人,有散步的居民,有以大地為家的流浪漢,更缺少不了移民勞工的身影。緬甸新娘曹麗華所見所繪的台灣公園多元形貌被選為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的新書《我們》的封面插圖,這本書記載了她自己、國際勞工協會與在台灣島上移工彼此交織的真實故事。

書中,移工不再只是平常與我們擦身而過,陪老人曬太陽、在工廠中沒日沒夜趕工的廉價勞動機器,而是活生生的、有名字的、有想法的、有愛恨情仇的、有各種專長嗜好的人,顧玉玲描寫台灣郎與菲律賓移工戀愛的情狀、移工在聖多福教堂與同
鄉聚會的短暫歡樂時光。勞僱關係的拉扯以及政策所致的歧視當然也如實被紀錄下來。顧玉玲以真實的生命故事取代生冷的教條,完整地紀錄這幾名主角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上的聖多福教堂是顧玉玲在十月十八日舉行新書發表會的地點。中山北路三段對廣大的在台菲律賓移工具有非凡意義,它承載了日據時代到美軍駐紮這段漫長的異國史,一九九二年後,以英語彌撒著稱的聖多福教堂成為菲籍移工調適心靈的去處,附近也開始有菲律賓商店進駐,菲籍移工可以與同鄉一同吃家鄉菜、可以在網咖與遠方親人互通視訊、甚至也有pub供他們勁歌熱舞。相反的,也有許多無助移工無法享受服務,而是到也位於此的國際勞協求援。菲籍人士解鄉愁、求協助的「小菲律賓區」,是《我們》許多故事的萌芽之地。

二十歲以前,顧玉玲是熱衷於創作新詩與小說的文藝少女,二十歲那年適逢解嚴,她認識並參與當時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從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更全力投入勞工組織,從此大多數的創作都是較為生硬的新聞稿書寫。直至二十年後,她重拾感性的文學筆觸,紀錄下這些與她生命牽連交錯的移工故事。

「為了賺錢。」顧玉玲毫不遲疑地說出當初在百忙之中決心動筆撰寫《我們》的原因之一。錢,當然不是放進自己口袋,而是為了補貼資源嚴重不足的國際勞協。她以十五萬字的《我們》參加台北文學獎,獲得評審一致青睞,奪得第一名的殊榮與四十萬元的獎金,顧玉玲毫不猶豫地將獎金以及版稅全數回捐國際勞協。

賺取經費是動機,寫作最大的推動力來自她與筆下這些與她生命有著緊密連結的移工。他們將生命中最強健的幾年奉獻予台灣,但身影經常被忽略,權益始終被漠視。顧玉玲連用了「邊緣的、弱勢的、底層的」三個形容詞說明移工的處境,強調她希望藉由書寫與紀錄,讓這群「沒有被注意、沒有被看到」的東南亞移工能夠「被歷史記住」。

「如果不是大家共同的參與,我沒有條件紀錄下來。」她說,《我們》來自於國際勞協的工作者、志工與移工的「集體創作」,他們匯聚自己的力量為爭取移工在台灣的人權而努力奮鬥,每個人在此之中扮演的角色與生命經驗造就了《我們》,顧玉玲參與其中,也有幸能夠將這些動人的故事紀錄下來。

為什麼是「我們」?顧玉玲說,台灣人慣於將「內」與「外」區隔得清清楚楚,外籍勞工、外籍配偶、外國人,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在這邊生存、打拼、勞動,他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就是這麼平凡的故事」,《我們》的書名由此而來,閱讀書中密利安、喬伊、麗亞等人的故事,就如同從鏡子中照見自己,如果刻意別過頭,「就看不見自己的侷限跟褊狹」。

顧玉玲白天為移工權益奔波,夜晚才有空寫作,「其實很累,但常常有一種幸福之感」,她筆下的人物與其他更多沒有被寫進來的移工,因緣際會走入了她的生命,也讓她有機會將他們在台灣的痕跡以文字刻印下來,顧玉玲說,「可以一面搞運動,可以一面做這種歷史紀錄,我覺得很幸運」。

白天工作、晚上寫作的生活型態,反而讓她筆下的故事顯得更加真實。顧玉玲並不是以採訪者的身份從移工身上挖掘題材,而是做為一名勞工運動者,與移工彼此走進對方的生命裡頭,她長期與移工親身接觸,將日常細瑣的談話組織起來,呈現出這些移工身為「人」的樣貌與個性。

《我們》目前正由顧玉玲的好友翻譯成英文,明年或後年菲籍移工或許就能夠以自己看得懂的語言,閱讀這些廣大移工縮影的同鄉生命史。她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暢銷大賣,期盼文學與文化的力量能夠漸進地改變移工的命運,試圖以柔軟和謙卑的姿態,讓大眾能夠對這一族群能有更深厚的包容與理解。

圖片來源:記者陳怡君拍攝


延伸閱讀: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新書發表

「一百呎的距離」看盲棒

【記者王諺玫/台北報導】在記錄片「一百呎的距離」中,盲棒全盲隊員張國瑞說一般盲人都只能在室內做活動,因此盲棒最吸引他的地方是能夠讓自己在陽光下,草地上作活動。

紀錄片「一百呎的距離」為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六位學生所共同製作。導演曾祈惟表示因為對棒球很有興趣,且自己本身也打棒球,得知盲人也可以打棒球,想去了解,所以就拍了這部紀錄片。而之所以取名為「一百呎的距離」是因為盲棒中的一壘到三壘距離為一百呎。曾祈惟說:「一百呎好像沒很長,我們明眼人實際矇著眼睛去跑,才發現真的不好跑。」

影片以全黑畫面為開頭,沒有字幕只有聲音,讓觀眾體會盲人的世界。透過此片可以了解台灣紅不讓盲人棒球隊、視障盲胞們的生活,以及盲人棒球的棒球規則。盲棒規則中,投手與捕手皆為明眼人,打擊者為視障者,壘包為一個一點二公尺高的圓柱體,在球打擊出去後,圓柱體會發出聲音引導盲人撲壘,壘包僅有一壘及三壘,若球擊出後,打者先觸碰到壘包而防守球員未接到球,則得分。

曾祈惟表示,原本以為盲人棒球的比賽規則與一般明眼人打棒球的規則相同,但在接觸盲棒後才發現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在規則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壘包與得分計算方式不同;在成立球隊的出發點上以及為何打棒球的原因也截然不同,明眼人成立球隊打棒球多半是因為比賽,但盲人棒球隊之所以成立,不完全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讓平常僅在室內活動的視障朋友,能夠出外活動。盲棒由美國引進,當初成立的宗旨,就是讓盲人能夠出外活動。盲棒隊長王兆熙在片中表示自己從小上體育課,老師只讓他在一旁看同學運動,所以很少接觸運動,直到加入盲棒後,覺得體力變好,也因此,認識更多盲人朋友。

在片中,淡江紅不讓教練陳吉堂說:「我們社會大眾,對於弱勢團體的看法都是同情跟可憐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在盲棒裡面我注重的是一個心理的輔導,讓他們如何走出陰影,從盲人棒球找回他們的自信心。」並表示盲人棒球對於視障朋友的幫助是相當大的,從盲棒中讓視障朋友去做大一般社會大眾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因此讓視障朋友瞭解到,只要自己願意去做,很多事情自己還是辦得到。像是片中的視障朋友,傑閔和清閔除了參加盲棒外,還參加了樂團活動,拉得一手好琴。

曾祈惟表示,透過這部片想要告訴觀眾「對於自己,不要輕易放棄」,並且希望在大家把眼光放在國內棒球,或是盲人棒球身上。「一百呎的距離」目前在高雄電影節尚有播放。

圖片來源:記者王諺玫拍攝

盲棒規則動畫(影音來源:曾祈惟提供)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藝起觀心 「媽媽的臉」舉辦講座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
【記者林宜萱/台北報導】「媽媽妳要去哪裡,我也要去。」畫面中的小傑,牽起媽媽的手,漾著幸福的微笑。但自從媽媽患肝癌末期住進安寧病房後,小傑就不肯探視媽媽,因為他怕看到媽媽經化療後腫脹變形的臉。改編自真實故事,全台首部安寧動畫創作──「媽媽的臉」,安寧照顧基金會用淺顯易懂的動畫,分享兒童藝術治療及安寧照護的概念。

故事中,小傑媽媽很希望能夠見孩子一面,直到遇到安寧病房內的藝術治療師,教導小傑用畫作、串項鍊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小傑才打開自己的心房,進去病房看媽媽;藝術治療也引導小傑,正視媽媽生病的事實。六歲的小傑將自己親手串的項鍊幫媽媽戴上,媽媽眼眶盈著幸福的淚水說「謝謝」,不久後就辭世了。

「媽媽的臉」在十月十八日舉辦講座,執行長張嘉芳說,希望能透過動畫,將原本很沉重的議題,以大家較能接受的方式呈現。不僅是看動畫而已,更希望大家能夠經由討論,充分了解大家平常比較抗拒的安寧議題。

「許多孩子在面臨哀傷時,反而會表現異常的亢奮。」講師李佩怡說道,大人會認為,小孩還不懂什麼是分離,所以依然很開心,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創傷後的行為表現。這時候若沒有適當處理孩子的情緒,影響會是一輩子的,「小傑真的很幸運有接受藝術治療」,不然他一定很難接受母親離開他的事實。

李佩怡表示,通常孩子在經歷親人死亡後,會開始缺乏安全感,對於現在的照顧者會黏得很緊,或是會常常抱怨身體不舒服。「那時候的孩子需要『過渡性的客體』提供安全感與逝者連結。」她說,這些客體可以是逝者的衣服、從小抱著的玩偶,或是毛毯。

另一位講師呂素珍本身是位藝術治療師,這個動畫腳本更是她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藝術創作就是情緒的容器」她說,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紓發情緒。例如:一個小孩對於父親的逝世看起來或許沒有影響,卻會在畫作上展現他對父親的思念,例如他會畫出全家福,或者是和爸爸比賽騎腳踏車。

有人會說,自己不會畫畫怎麼辦,是不是無法達到藝術治療的效果,呂素貞說,事實上人人都可以畫畫的,她舉九二一心理受創孩子的案例,孩子畫出來的畫,是用鉛筆用力的在圖畫紙上塗色塊,再用橡皮擦輕輕擦拭出線條,用來表現當時的恐慌、黑暗,以及他經過一個又一個覆蓋著白布的屍體。

用心觀看創作,可以看出創作者的心情,呂素貞說道,「藝術已經超越了語言的力量」,從外表很難讀到一個人心的表情,但畫作卻可以以一種尊重的方式,了解創作者內心的故事。然而,分析畫作並不是藝術治療的全部,而是治療的第一步,讓他們找到力量繼續活下去,才是重點。如同故事中的小傑,等媽媽過世後,我們又再輔導了半年,為的就是要讓他適應新的家庭。

張嘉芳表示,這次巡迴講座也希望能夠充分推廣安寧概念:安寧病房不只是一般民眾想的,而是包括完整的身體、心理照顧,如同故事中的藝術治療。「因為安寧議題與每個人切身相關,所以更需要大家的推廣。」她說,目前巡迴講座的報名皆已額滿,但是各機關還是可透過申請講座,一起加入宣導行列。

圖片來源:記者林宜萱拍攝


延伸閱讀:

安寧照顧基金會http://www.hospice.org.tw/chinese/index.php

「媽媽的臉」預告片http://www.wretch.cc/mypage/hospice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阿富汗和平營 教育建立希望

林雪非、林柏勛、劉佳昇、劉怡吟
【記者黃惟伶/台北報導】四位台灣青年劉佳昇、林柏勛、劉怡吟、林雪非,懷抱著各自不同的理想,在二八年夏天參加由南韓組織The Frontiers舉辦的和平營隊,踏上阿富汗的土地,他們試圖以教育的方式為阿富汗建立和平的希望。

南韓組織The Frontiers是始於一九九三年的基督教祈禱團體,在國際中飽受衝突與戰火侵襲的區域致力於重建和平的工作,目前已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東帝汶、印尼等地長期駐點,主要活動內容包含「World Service(世界服務)」和「Peace School(和平學校)」,前者為一年的長期志工,後者則是招募各國的志工於暑期中的Peace School對當地兒童進行和平教育。

六年,東吳大學人權學程的陳瑤華老師在一次的國際會議中巧遇The Frontiers組織的成員,而將該組織舉辦營隊的訊息帶回台灣,並公佈在人權學程辦公室外的佈告欄上,那年夏天,四個東吳人權學程的學生加入The Frontiers舉辦的東帝汶和平營,自此,The Frontiers舉辦的和平營才開始有了台灣志工的加入。

劉佳昇、林柏勛、劉怡吟、林雪非是今年阿富汗Peace School的台灣志工,於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七日至阿富汗巴米陽(Bamiyan)教當地兒童英文,使用The Frontiers編寫的教材,主要內容包括差異、合作的概念以及歧視、發現自我等主題,將學生依年齡分級上課,較特別的是,由於當地的回教文化,學生必須男女分開教學,而且男志工不可以教女學生。

劉佳昇 每次出去都想找一些解答

文化政治系的劉佳昇今年是第三次參加The Frontiers舉辦的和平營,他就是二六年東帝汶和平營的台灣志工之一,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他則是到阿富汗服務,再次到阿富汗服務是因為去年到阿富汗時正好遇上了韓國人質事件,導致去年所有的活動皆被取消,所以他決定今年再次到阿富汗。

劉佳昇說,對他而言,到阿富汗服務並沒有什麼「最大的收穫」,因為他去海外服務了三次,每次的感想都不同,「每次出去我都想找一些解答,對和平、對自己、對未來規劃的答案」,有時第一次出去找不到的東西,在第三次出去時可能就找到了,但可能又有新的東西出現,讓他再去探索。

劉怡吟 讓自己的信念更加堅定

東吳英文系的劉怡吟在選修人權學程的機緣下,參與了阿富汗和平營,因為有時對於人權課程的內容會感到遲疑,所以想到外人眼中動盪不安的阿富汗服務,並審視、實踐自己的理念,確定「絕對的和平到底是否存在」,這次服務後,她更加堅定了自己對和平的信念,也更確定了對人權領域的熱情,明年若是去同一個村莊,她仍會想要再去服務。

劉怡吟因為到了阿富汗發燒、身體不適去看醫生,讓她對伊斯蘭文化有了很深刻的體驗。她一進入當地市中心的公立醫院,就看到女生排排站在一邊等待,因為當地女生不能自己去掛號,要讓男生去幫忙掛號,而且進入診療室時,女生連診療室的門也不能開,必須讓男生開,這次的經驗也讓她對阿富汗的女性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雪非 國內的服務更刻不容緩

東吳社工系的林雪非也是因為人權學程參與了阿富汗服務,她曾有過多次國內志工經驗,阿富汗和平營則是她第一次到海外服務。她表示,在海外服務,由於文化背景差異大,會有某些侷限性,相較之下國內可以做更多,國內的志工服務是更刻不容緩的,所以她希望能藉由自己的關注,和別人交流。

林雪非曾問阿富汗人:「我們來這是否真的對你們有幫助?」當地人回答:「即便你們來一天也有幫助」,林雪非對於他的回答很訝異,也開始思考志工的幫助是否給他們英文很重要的錯覺,因為阿富汗是農業社會,她認為當地最需要的不是英文學習,而是經濟層面的幫助,但問每個學生的志願,答案都是醫生、工程師等需要知識的職業,她認為志工服務要深入了解當地需求,否則「就像颱風過境」,沒帶給他們任何好處。

林柏勛 更珍惜台灣的人事物

政大東亞研究所的林柏勛在劉怡吟的介紹下,參與了阿富汗服務,現在他「覺得台灣很好,開始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他感慨的說,台灣學校的設備都很好,但學生卻常會翹課,「若是讓阿富汗的學生來看一定會很驚訝」,因為他們並沒有這麼好的環境,林雪非也說阿富汗的學生相當好學,她有一次早起,發現「阿富汗的學生早上四、五點就在讀書。」

「男生不能主動和女生打招呼。」林柏勛說,當地男女間的隔閡讓他們與阿富汗人有些交流上的困難,他們曾應邀去參加一場當地婚禮,但賓客必須男女分開,他「想要多了解阿富汗女性,但是卻無法親近。」

難忘的最後一堂課

至於在阿富汗最難忘的事,四位志工不約而同的表示,在最後一堂課時,他們讓學生用英文句子寫信或短文,雖然沒有規定學生寫的內容,但幾乎每一個同學寫的都是對志工的回饋、希望志工再回去教他們英文,劉佳昇對此感到心情複雜,因為學生覺得學會英文才可知道更多的事情,但他「本來想帶出的是和平的觀念,不只是英文。」

「I want to see you in the future.(我希望能再見到你)」在最後一堂課,一位學生的願望書上這樣寫著,劉怡吟表示,她看到時覺得罪惡感很深,因為學生都希望志工能留下來,但他們卻待了八天就離開,她說當地的女生其實很有野心、很想去上學,但似乎卻沒有管道。

當海外志工 心態很重要

「先不用抱持著自己一定要做什麼。」劉佳昇說,第一次擔任海外志工、到外地去,才會發現自己能做的並不多。「看見不一樣的東西,也看見自己。」他建議想當國際志工的人以此心態服務。

劉怡吟表示,如果抱著「當海外志工很酷」的心態去服務是很危險的,因為會碰到什麼衝擊完全不可預期,所以她認為當海外志工「審視自己的動機是很重要的。」

圖片來源:記者黃惟伶拍攝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林子文 為勞動權益奮鬥

2008_1009N0006_thumb[8]
工運人士林子文。記者陳怡君拍攝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一九八七年,台灣勞工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任職新海瓦斯的林子文協同三十幾位基層員工一同成立新海瓦斯工會,從此踏上工運的不歸路。回首過去二十年的風雨,林子文說,「回頭看看自我的足跡,每一步都是一個階段、一個故事、一場戰鬥。」

去年林子文揭發任職的新海瓦斯不當收取管線補助費而遭資方以「散佈不實言論、破壞勞資感情」為由解僱,之後他開始發起抗爭活動,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瓦斯管線補助費的不合理之處。

今年九月,新海瓦斯工會結合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等社運團體發起「抗議民不聊生九二六討暴利火大遊行」,主要訴求便是要求瓦斯公司退還十億管線補助費,此舉也引起能源局的重視,在遊行前兩天登報表明「管補費」是違法收費,要求瓦斯公司自十一月開始停收。

在成立新海瓦斯工會以前,林子文對勞工運動其實認識不深,他知道的僅是公司獲利一年比一年高,員工薪水卻六、七年未曾調漲且沒有升遷的管道,再加上當時正值解嚴「社運黃金年代」,勞工、農民與環保運動紛起,使他們萌生創立工會團結爭權益的念頭。

林子文說,他們的工會屬於「戰鬥型」,對於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會積極主動要求資方改善。例如他曾要求公司廢除「禁孕條款」,也就是一旦女性員工懷孕便會 請她離職的不合理規定,另外於二〇〇六年,工會要求調薪,高層卻遲遲不答應,原本就要罷工以示其決心,但在罷工前一天晚上,雙方終於達成調薪協議,否則台 灣的罷工史又將記上一筆。

林子文認為,社會運動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因為「如果沒有小的戰鬥積聚能量,就不會有大的產生」,他說,不管最後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每一場「戰役」都有意義存在,而且每一次抗爭,都會創造新一批具有「勞工意識」的工人。

正大尼龍兩百八十三天的罷工是他於台北縣產業總工會擔任理事長任內發生的,罷工的那段期間,一有抗爭目標,他便開著「工殤車」引領五、六十名正大尼龍員工 尾隨在後。這次罷工女性員工佔大多數,他以協助者的角色以及運用過往經驗給這些初次罷工者許多建議,但最後的決策仍回到這些真正受害的員工身上,他說,這 些女性勞工的毅力與執著讓他非常感動。

罷工並不全然都是可以順利進行的。林子文說,在私利與團體利益之間必須取得平衡,團體運作中,每個人各自持有自己的意見也是正常的,協調的方式便是進行辯 論,每個人提出自己的論點直到全體擁有共同意志。每一次罷工也須計算成本代價,考慮什麼樣的結果是大家可以承受的,例如僱主是否會秋後算帳以及罷工過程中 可能造成的危險都必須列入考量,「叫得兇不代表態度堅決」,莽撞行事才會誤了大事。

從事工運二十多年,也許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能力與抗爭方式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目的無法達成,但他不曾懷疑自己的信念,況且「理論並不是目標,而是一種參照作用,是一種指引」。他說,他會持續走工運這條路,為提升台灣勞動權益而努力。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脊損者的心靈課程 命理研究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在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的辦公室裡,一些坐著輪椅的身障朋友,認真上著人相學的課程。藉由人相學,學員們可以更了解自己。

目前課程才剛起步不久,講師陳敏慧說,人相學不止是面相的研究,還包括手相、身體各部位等,所以在每個部分講解完後,她會在後面幾堂課傳授各種改運的方法。由於有了前面課程的基礎,學員會了解改運方法的原因為何,也更容易增加他們的信心。

相對於一般的心理諮詢來說,八字命理對中國人來說有很深的吸引力,從民間信仰中尋求心靈上的慰藉,是許多人常用的方法,陳敏慧說:「透過命理的知識,當作一種心理輔導的方式,讓身障朋友能夠活得更快樂。」

長期從事於命理工作的陳敏慧表示,當初是該協會成員到她所開設的復建中心,進行整脊的復建,才得知此協會的存在;經過與協會來往之後,她決定免費替這些身障朋友上課,教授命理的知識,讓他們能夠更了解身體上各種特徵所代表的意義,藉由正面的鼓勵給他們信心,讓他們建立自信心,減輕在殘疾中所受到的痛苦。

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理事長吳增辰說,他們希望多提供活動讓協會成員參加,像開設人相學的課程,為期兩個月,約有十至二十位左右的成員參加。另外,十月底在振興醫院有脊損者身心健康講座,有專業醫師傳遞授醫學新知,提供免費諮詢服務,幫助脊損者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吳增辰表示,現在協會成員約四百位,台北市的脊髓損傷者約有三千位以上,每年以六個百分比的速度增加中,且年齡層越來越低。因此,他們常走入校園,到台北市各國高中宣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提醒青少年勿逞兇鬥狠,貪圖飆車的快感。

此外,對於不幸在事故中受傷造成脊髓損傷的人,他們也會到醫院去探望傷者,提供初期的心理輔導,以過來人的身份講述經驗,以及生活上所遭遇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二四八農學市集 貼近農民心


【記者林敬慈/台北報導】在熱鬧的台北東區中,有一群人隱身在巷子裡,聚在一起,推廣台灣的農業。走進東區二四八巷,一塊原本是停車場的小小空地上,搭起了帳棚、攤位,一旁高高掛著的布條上寫著「二四八農學市集」,這裡是農村工作者楊儒門所發起的。

二四八農學市集的網站上有這麼一句話「來市集擺攤的農民,都是決定讓化肥公司倒閉的人。」市集的農民都是用有機肥料栽種作物,不用化學肥料,楊儒門成立市集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認識自己吃的東西,是誰栽種、生產、製作 了這些食物,帶著一顆尊重生產者的心來到二四八巷,透過近距離接觸農民,可以了解健康、安全的食品是怎麼來的,而不單單只是包裝上的「有機」兩個字。

在今年七月多成立的農學市集,在東區已有一段時間,但有很多附近的居民,還不知道市集已在住家附近擺攤了三個多月,販賣純手工沙其馬的「黃金馬子」張立青就表示,最近一大早就到市集附近發傳單,讓附近或是來到東區的人,知道有這麼一個關懷台灣農業的市集在這裡。

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除了可以了解食物的來源以外,也減少農民中間經過商人的層層剝削,每個週末從花蓮瑞穗來到市集擺攤的農民田瑞光說,拿柚子為例,在商人不斷的宣傳「中秋節就是要吃柚子」的觀念下,一般人認為柚子是中秋節時期吃的水果,因此,一過了中秋節,柚子的價格就往下掉,但其實每個水果都有它的產期,柚子恰好是在中秋節前後,但遇到閏年,柚子的產期延後,商人就會以中秋節過了為由,用極低的價格向農民購買。田瑞光表示,過了中秋節,一樣有好吃的柚子,所謂「中秋節吃柚子」,不過是商人的一種手段罷了。

楊儒門表示,來到市集的許多民眾多是買買東西就走,其實停下腳步,和農民聊聊天,除了能更了解這些食物外,也更能體會農民對待土地的一顆誠懇的心,這也是市集成立的理念所在,農民不只是生產者,農民是關懷土地、糧食的守護者。市集希望給予農民的不是同情,而是應有的尊重。



照片來源:記者林敬慈拍攝


延伸閱讀:

農學園網站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獨屬都蘭部落的「阿美嘻哈」

1025 【記者何屏/台北報導】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的《土地.衝擊》原住民族影展,十月一日在台大圖書館舉辦開幕儀式,並由蔡政良導演的「阿美嘻哈」作為開幕片。「阿美嘻哈」為一紀錄片,主要介紹都蘭部落裡特有的阿美族文化,如:年齡階層、原住民傳統樂舞與現代流行樂的結合等。

都蘭部落現仍實行傳統的年齡組織(kapot),或稱年齡階層,以五年為一年齡階層,現有五十個年齡階層,所以共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年齡階層為創名制,以那五年當中的重要的人、事、物來命名,例如:拉中橋(因中華大橋開通)、拉千禧(因逢千禧年)、拉監察(因現任監察院副院長陳進利屬此年齡階層)等。

上一階層帶領下一階層,後一階層追隨前一階層,文化的傳承一代接著一代,老人家雖然喜歡看年輕人唱古調、跳傳統舞步,但更高興年輕的一代能展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生命力。於是,年輕的年齡組織──拉中橋,便將傳統的歌舞與非洲音樂、嘻哈等近代流行音樂結合,創造了獨屬都蘭部落的「阿美嘻哈」。片中都蘭部落居民驕傲地表示,傳統固然重要,但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有新的創意,才會進步。

現為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的蔡政良,擅長以人類學角度研究台灣原住民(尤為花東地區阿美族),在「阿美嘻哈」問世以前,他已有兩部紀錄片作品問世分別為「布農在淡水」和「回來是土地肥沃的開始」。蔡政良說:「剛開始,我並沒有想要拍紀錄片,我只是東拍西拍,單純想要記錄大家看不到的、特有且珍貴的阿美文化。」

影片播映結束以後,有一場映後座談會,與會嘉賓包括蔡政良、參展影片「陸上行舟」導演林建享、圖騰樂團主唱Summing和原住民歌手Lea(高家惠)等。會談中,蔡政良表示:「八O年代至九O年代,因大量移民導致文化出現斷層」,但阿美族文化雖然一直在變,主軸仍存在,都蘭部落的原住民並沒有因此而忘本。林建享導演也分享他曾在一個比鄰飛機場的部落,看著部落因外來文化的種種改變,並感嘆地說:「在外面的年輕人把外面的世界帶給我們,但到底我們離文明有多遠?」部落的原住民是否真能理解這些文明背後的意義及對他們影響。

《土地.衝擊》原住民族影展共有代表九個國度、十三個族群的十三部影片參展。主辦單位希望以影像呈現同土地上各族群文化所面臨的衝擊,以各族群特有的故事帶領觀眾跳脫主流文化的觀點,從不同層面的文化思維,理解彼此的差異,進而學會包容、尊重並認同不同於自己的文化。

《土地.衝擊》原住民族影展網址:http://www.tiprc.org.tw/activity/Land.Shock/INDEX.html

阿美嘻哈官方網站:http://www.oz.nthu.edu.tw/~d929802/amishiphop/index.html

都蘭部落網頁:http://www.atolan.com/cht/

圖片來源:記者何屏拍攝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仲介制缺陷 犧牲外勞權益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阿青自越南來到台灣工作,渴望優渥的報酬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她滿懷期待但最終夢碎他鄉,且面臨勞力被剝削、工資被苛扣的悲劇。紀錄片《阿青的十四個僱主》記述越南籍幫傭阿青在台灣被仲介當成商品一次次轉給不同家庭以從中賺取高額仲介費的悲慘遭遇,影片並訪談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等人對台灣人口販運問題的意見。

財團法人勵馨基金會從十月三日開始一連三天在台北新光影城舉辦第二屆反人口販運影展,十月四日播放的兩部影片除了《阿青的十四個僱主》外,還有紀錄位於中國大陸的知名品牌牛仔褲代理工廠搾取勞工血汗的中國正藍》。

阿青原在越南擔任美容師,但因先生出車禍且患胃癌,使她必須放棄原來的生活,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工作尋求更高的薪資以支付龐大的醫療費與生活費。來台灣之前,仲介要求她必須視自己為主人的奴隸,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不可鬆懈,而來台之後,她果真沒有休息喘口氣的機會。且隨著每一次轉換僱主,她就必須支付仲介一筆高額的仲介費。薪水還沒有拿到,已經背上一筆沈重的債務。

「勞委會制定的外勞政策是一個『合法的人口販運方案』。」影展貴賓勞動人權協會執行長王娟萍對我國外勞政策提出嚴厲的指控。她說,《阿青的十四個僱主》凸顯我國仲介制度的缺失。台灣有一些非法仲介業者到東南亞設置所謂的訓練中心以及仲介中心,向欲來台工作的外籍勞工收取高額費用,支付不出者就從開始工作之後的薪資扣除,使這些外勞在工作前即已背負龐大債務,且來台工作後,外勞無論有沒有真正接受到「服務」,仲介中心都還會每個月向他們收取服務費。

此外,雖然法律明文規定仲介業者不可隨意向外勞收取費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業者鑽漏洞到外勞輸出國設置仲介中心以各種名目向有意到台灣工作的外勞收取費用的案例時有所聞。

外籍勞工在台灣沒有自由轉換僱主的權利,若想要轉換僱主,就必須仰賴仲介中心幫忙辦理轉移手續,但這也給仲介中心又一個搾取外勞仲介費的好機會,每換一次僱主,就收取一次仲介費,阿青便是因為如此而背上沈重的債務。

對此,勞委會職訓局外勞管理組科長陳昌邦表示,勞委會已在全國各地設置直接聘僱中心,僱主直接經由該中心聘僱外勞,可避免外勞遭受仲介層層剝削。他也說,
勞委會其實設有專線供外勞求助使用,在各縣市也有外勞諮詢中心,都是保障外勞權益的措施。但王娟萍質疑,許多外勞不懂中文,要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主動求
援談何容易。

除了仲介制度上的缺失外,王娟萍也指出我國本勞與外勞普遍同工不同酬就是一種勞力剝削。而外勞在台灣的人身自由也毫無保障,她說,許多營造業或製造業者將
外勞集中管理,甚至設有宵禁時間,且假日能不能離開宿舍還得經過僱主的同意。這些明顯歧視的行為在法律上都沒有嚴格禁止。

阿青的故事是眾多台灣不受勞動基準法保障的家事服務者的縮影,影片最後,旁白指出,台灣急欲參與各種國際組織,但對待外籍勞工的政策與態度上始終未達到世界標準,兩相比較,是值得台灣全國上下深思的問題。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鹽寮淨土區紀復 愈少愈自由

1023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二十年前,社會上金錢遊戲正盛時,區紀復親手造屋耕種的「鹽寮淨土」,被視為現代人奢華浪費的另一面明鏡;近期景氣低靡、金融風暴使人惶恐不安,講求節約資源、物盡其用的「鹽寮淨土」又成為「三十三元過一天」的鮮活例子。

瘦小的身材,蓄著山羊鬍,戴著膠框眼鏡,總穿著老衣裳的區紀復,身型面容彷彿隱士。但當他侃侃而談「鹽寮淨土」所推行之簡樸、自然、靈修的生活理念時,從他率真質樸的談吐,堅定的眼神,不難發現,原來在他瘦小的身軀裡,埋藏著無比的意志與力量。正如跟隨他修行四年而成為妻子的黃秀娟所述:「從澄澈雙眸裡看到他執著的靈魂。」


悍衛環保 拒當幫凶

區紀復生於澳門,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工系,一九七二年留學瑞士攻讀高分子化學,當時台塑董事長王永慶派幕僚到瑞士,特別延攬區紀復返台,協助台塑企業研究部門。從此,區紀復在輔大後方的南亞塑膠廠一待將近十年。

「我發現化工是污染環境的元凶!」區紀復表示,人類只看到塑膠的好處,卻沒想到經過數十年後,已無法駕馭塑膠對環境的危害。在南亞塑膠廠的最後兩年,區紀復才驚覺「不能繼續成為犯罪團體」,於是辭去台塑集團的金飯碗,從此成為「無業遊民」,走遍世界各地參與環保活動,思考著「人該怎麼活最環保?」

一九八八年,區紀復和幾個朋友在花蓮鹽寮海邊買地,創立「鹽寮淨土」,一個可以體驗簡樸生活的地方。「簡樸生活的理念是將物慾降到最低,減少污染,與大自然融和一體。」區紀復說,他是天主教徒,認為這是靈修的一種。

簡樸生活 鹽寮淨土

「只留下必要的電話、冰箱、收音機、電燈,其餘文明的產物全部摒除在外。」區紀復說,希望「鹽寮淨土」提倡的簡樸生活與自然修行,能改善社會腐敗的價值觀。取名「鹽寮淨土」有其深意,區紀復解釋,「鹽」有防腐和調味的作用,「寮」是一些簡單的房舍,「淨土」則是淨化環境與心靈的地方。

在「鹽寮」生活二十年,區紀復始終如一過著簡樸生活,不僅親自建造房舍,茹素的他,除了自己種菜,也到菜市場彎腰撿菜、撿柴生火燒飯、挑水使用、露天洗澡、野外排便,除了簡單的電燈、電話、冰箱、收音機外,沒有其他電器,夫婦兩人一月花不到一千元。

對於外人眼中刻苦、倒退的生活內容,區紀復坦言有「矯往過正」的成分,但他也強調:「這種窮生活,無錢亦不需要錢。」他從容地笑,是一種滿足於現狀的笑顏。

區紀復也從不買牙膏牙刷,因為「離開鹽寮的遊客留下牙刷,我洗乾淨再用。」他說,其實用鹽水就可以漱口。「吃完飯馬上刷牙,連牙膏都可以不用,因為那時食物渣滓還沒有在口腔發酵。」

當夜幕低垂,繁星滿天,陣陣的海籟聲便是區紀復唯一的娛樂,因為他的起居所需全來自大自然,毋須用錢。

簡樸不窮 惜福最樂

10232_2 區紀復說,現今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是「愈多愈好」,鼓勵人們消費,但他卻反其道而行,倡導「愈少愈自由」。他表示,現代人一旦無法滿足欲望與貪念,就會感到煩惱痛苦,這也是他推廣簡樸生活的原因之一。

「人類慾望太高、私心太重,消費主義氾濫,國家以經濟掛帥,輕視環保和社會福利,完全脫離軌道。」區紀復認為,科技與商業是環保和心靈的殺手。他說:「老一輩的人有一百元,只會花二十元;現代人儘管口袋空空,卻想買三百元、五百元的東西。」欲望沒有盡頭,人追著它跑,當然焦慮,只有不再追逐,焦慮才能止息。

「鹽寮淨土的食物全是菜市場撿回來的!」區紀復說,菜市場有許多是沒人要的醜蔬果,他帶著體驗者一同去撿拾,不是因為沒錢,而是惜福。「撿菜,也讓人學會彎腰,懂得謙卑。」

畢業於輔大社會系的周崇文說,讀小學時在「鹽寮淨土」住過三天兩夜,剛開始撿菜還會不好意思,但當撿到成箱成堆的蔬果,皆因賣不完或外表不是最漂亮,突然很有成就感﹕「我們在替浪費的人積福啊﹗」這些蔬果原本只能成為垃圾,現在變身桌上佳餚,吃剩的還會化作肥料。不花錢,又沒垃圾,一舉兩得。

鹽寮二十 海外萌芽

「身上沒有一分錢是窮光蛋,身上不帶一分錢卻是一個勇敢的人。」區紀復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開放「鹽寮」,歡迎大家參與修行,尤其鼓勵都市年輕人能「不帶一分錢」實際體驗,回歸簡樸生活。「當年輕人從實做中吸收了簡樸精神,宛如將種子撒播在他們心裡,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價值觀。」

二十年來,已有上萬人到「鹽寮」體驗簡樸生活,區紀復撒下的種子在許多人心裡萌芽,各國城市也紛紛邀請他分享簡約生活。

今年十月二十五、二十六日,是「鹽寮淨土」成立二十週年紀念日,區紀復歡迎舊雨新知在這兩天到此共襄盛舉。「鹽寮淨土」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福德二號,由花蓮火車站乘花蓮客運,往豐濱、靜浦、成功方向,至鹽寮(福德坑)站,車程約四十分鐘。

圖說二:區紀復將雞精的紙盒,裁剪後廢物利用製成名片

區紀復給輔大師生的話


圖片及影片來源:記者范道瑛拍攝

公民市集 一起關心台灣生態

10233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公民市集」十月四日於圓山公園舉辦,裡面包含各種類型的社團,如同一個小型社會,讓民眾了解未曾關注的議題。與會團體有多數和生態、環保有關。如活動中主打電磁波妨害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呼籲民眾保育台灣特有種海豚的「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等等。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研究員梁國忠先生說,電磁波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匪淺,卻很容易被人忽視。參與公民市集的活動,環保聯盟希望藉以向民眾宣導,超過二微瓦的電磁波皆是對人體有害的影響。

家中常見的微波爐、或社區附近的高壓電纜、基地台,其放射的電磁波都會影響人體健康。更嚴重的會導致神經生長失序(Neuro-vegetative disorder)、慢性疲勞以及免疫力降低等現象。

除了電磁波對人體的妨害之外,台灣沿海特屬的白海豚(媽祖魚),也正面臨滅亡的危機。

受邀參加公民市集的「台灣蠻野心足協會」在活動中主打「保護媽祖魚」,這是一種台灣沿海獨有的海豚種類,近年卻因過度捕魚、填海造陸、工程的低頻震動嚴重影響其生存環境,導致數量急速下降,二OO八年正式納為「極危」名單。

「台灣應重視生態問題,那關係到我們生存的環境。」專員陳奐宇先生說,媽祖魚的生活環境優劣,也代表海洋健康與否,希望藉由這次活動讓大家發展一條正確地與世界的環境生態觀念。

公民市集的工作人員張何甄表示,這次邀請弱勢團體、社會福利團體、環保生態團體來參與活動,是一個新的嘗試,主要想藉由市集「小型社會」的概念,與社區民眾對話,希望路過或專程來的人能加以了解社會各種層面的議題。參觀民眾張小姐表示,這次路過剛好看到公民市集,藉此了解許多團體在做什麼,像之前就聽過的「台灣蠻野心足協會」,今天終於知道他們的訴求了!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第二屆樂團節 創造新浪潮

10222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站在漆黑的舞臺 長長的布幕還沒有拉開你是否一樣和我在期待一樣在期待」。這首七年代紅遍大街小巷的「搖滾舞台」,是已故搖滾歌手薛岳的作品。當這熟悉的旋律與歌詞,經由過去長期與薛岳合作的「幻眼合唱團」再度詮釋,全場歌迷無不齊聲合唱。就在「搖滾舞台」的歌聲中,第二屆「台灣樂團節」也正式開跑。

今年「樂團節」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台灣音樂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承辦。以「新浪潮」為活動主題,希望透過樂團的音樂創作與舞台的表演魅力,讓更多人了解到台灣樂團的努力,也為台灣音樂圈帶來新的浪潮。

本次的「樂團節」,共有二十組樂團受邀參加。主辦單位今年的表演地點也不再侷限於台北地區,而是拉到搖滾樂團平常駐紮的LIVE HOUSE,從十月起為期一個月,連續七場的接力演出。期待有更多的人走進LIVE現場,感受主流市場外的新興力量。

參與「樂團節」盛事的二十組樂團,今年都有獲得新聞局的補助樂團出版有聲作品案,每組樂團可以得到三十萬的補助,以肯定樂團多年來的努力。

獲選的二十組樂團,有不少在金曲獎當中嶄露頭角。像是歌曲充滿多樣元素的「這位太太」;在十五屆金曲獎獲得客語流行歌手的謝宇威;以原住民團員為主,曲風融合雷鬼、嘻哈與民謠的「圖騰樂團」;以鋼琴搖滾曲風走向的Tizzy Bac;用東方樂器,演奏西方爵士的「絲竹空爵士樂團」;身為台灣地下樂團精神指標的「四分衛」;入圍十六屆金曲獎最佳專輯等三項大獎的「自然捲」,以及本土搖滾樂團「拾參」等。

除了許多獎項常勝軍的樂團外,也有許多新進的樂團。像是成軍才一年的兩人組合「棉花糖」和「NYLAS」;縱橫野台開唱等各音樂祭的「橙草」及「MOJO」;民謠搖滾的代表「929」;結合電子樂曲等多元曲風的「The Shine&Shine&Shine&Shine」;二六年成軍的「VeraQueen」和今年得到海洋音樂祭海洋大賞的「白目樂團」等,都是被喻為樂團界的後起新秀。

此外,也有樂團是具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像一直與社會底層弱勢者站在同一處的「濁水溪公社」;為工人階級發聲的「黑手那卡西」;用記錄農人的智慧與台灣土地之美的「好客樂團」;與一群不分族群身份、愛好音樂的人所組成的「MESSAGE樂團」。這些樂團,除了用好聽的音樂征服樂迷外,也讓音樂與社會議題相連結,十分具有意義。

這些優秀的樂團,都會在第二屆樂團節做LIVE的精彩演出。不管過去曾否聽過地下樂團的演出,主辦單位都歡迎大家親自到LIVE HOUSE,感受屬於台灣樂團的搖滾魅力。

第二屆台灣樂團節活動官方網站:http://www.taiwanbandfestival.com.tw/

「這位太太」於樂團節的表演實況

圖片及影片來源: 記者顏偉哲拍攝

女性的愛情「新」路

1022 【記者謝雅淩/台北報導】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今年特別為女性影展舉辦「玫瑰沙龍 深度講座」,第二場主題為「女性的美麗與殘酷──新女性的愛情路」,邀請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以及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以幽默的口吻和觀眾一起探討女性的愛情觀。

講座開始前先播放一部女性影展影片,片名為「她所無法避免的城市事件簿」。這部十三分鐘的韓國動畫短片,內容敘述一個城市女孩為了省錢,居住在一間因都市更新計畫而被起重機吊起至半空中的房子。鄰居和男友都已搬離,只剩她懷抱著貧乏的愛情獨自居住在屋子裡。男友和地上人們一樣變成一隻貓,雖已有了別的女人,卻因懷念她做的餡餅而時常上門,企圖藕斷絲連。儘管女孩試圖分手,但仍舊每天做餡餅等他。為了讓搖搖欲墜的屋子保持平衡,兩人始終無法靠近。而面對如此巍巍顫顫的生活,最終女孩感到疲倦,決定賣掉房子,最後卻被化身為貓的男友吞進肚子。她這時才發現,原來貓的胃裡住著更多的女人。

影片放映完,一位女性聽眾提出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儘管時代變遷快速,女性的愛情觀似乎仍被某種主流價值觀限制,無法自己主導、走出自己的路。就像短片中,女孩面對藕斷絲連的男友一樣,感情中的女性好像只能做為被動的一方。她說,這部動畫有如都會女子生活的縮影,因為自己也是生活在都市的女子,多少有些感觸。

而影片中,女孩住在被起重機吊起的房子,搖搖晃晃、隨時都可能落地,聽眾李小姐則認為導演似乎欲藉此表達出現代女子對都市所缺乏的歸屬感,以及對感情和生活的不安全感。

今年為女性影展選片評審之一的孫中興幽默地表示,社會上並沒有所謂的主流價值觀,「那只是你媽媽或爸爸的價值觀」。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都有權利去實踐自己的理念。他說,現今是男女平等、共同奮鬥的時代,感情上若有任何一方採取低姿態,只會一味迎合討好對方,「那就表示他已經輸了。」

王蘋認為「新女性」一詞太浮濫,且無明確的定義,她建議將講題改為「女性的愛情新路」。為何稱做「新」路?除了包含多元、多樣的意思之外,王蘋表示,因為過去女人的腦袋時常被灌輸既有的觀念,走的路往往都是被安排好的,是舊的、傳統的路。畢竟每個人都不相同,「當每個女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時,就會不一樣」,若能依自己的理念走,每條路都是新的。王蘋希望女人們都能有自主意識,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女性影展於十月十七日開跑,影展前陸續還有許多相關的深度講座,邀請知名作家和影評人與觀眾會談,欲了解詳細資訊請至2008女性影展部落格查詢。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請不要害怕我 阿却的故事

1021 【記者蘇又婷/台北報導】吳曾却女士,今年五十六歲,魚鱗癬症病友,俗稱「紅孩兒、穿山甲人、泡泡龍」,在醫學上屬於先天性的疾病,因為基因突變而得病,並不會傳染。訪問過程中阿却一直告訴記者:「雖然我外表跟正常人不太一樣,但是我的內心很正常的,請不要害怕我。」

因為不識字,外觀又不同於一般人,阿却一直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透過中華民國關懷魚鱗癬症協會的幫助,登錄了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到「伴伴屋」輔導就業,從二OO三年開始經過三年後,方案結束到目前為止阿却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只能到處撿拾資源回收,並且時常翻找垃圾筒裡過期或者吃剩下的便當充飢。

阿却說,她的住處隔壁是學生宿舍,宿舍的房東得知阿却的困難,請她幫忙整理大樓的垃圾,一個月薪水三千元,阿却可以順便做資源回收。阿却很感激房東給她的這份工作,卻也很憂心地跟房東說:「我怕我的樣子會嚇到學生們。」

阿却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哥哥跟弟弟也走了,只剩下母親和四個姊妹。當初阿却在媒人的介紹下結婚,對方是個大她二十五歲的老榮民。雖然阿却有結婚但是丈夫卻對她不聞不問,住在一起也沒有交集,阿却的婚姻並不幸福。現年八十六歲的老母親在養老院,四個姊妹每個月要負擔二萬的養老院費,所以阿却除了要養活自己外,每個月還要付五千塊的養老院費,這筆開銷讓阿却無法負荷。

因為家庭的不美滿,再加上經濟的壓力,阿却說:「希望老天保佑我老了就死掉不要拖,不然不知道該怎麼辦。」讓人心酸的話語,阿却卻是用一種很認命的方式表達。

魚鱗癬症的皮膚表面多為紅色斑塊,表皮因乾燥所以皮屑會一直掉,正常人的表皮大概五、六十天才脫皮一次,而患者的表皮成長比正常的皮膚快了好幾倍,大約七天就換一層皮,頭皮也因此長不出頭髮,必須一直帶著假髮。阿却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整理自己的皮膚,洗澡時用夾子把全身上下的皮屑拔掉,然後擦藥帶上手套才能入睡。因為死掉的細胞表皮遇到空氣會氧化,如果沒有勤勞的整理就會有嚴重的異味,讓人更不敢靠近。

阿却每個月都要到長庚醫院檢查,夏天跟季節變化時病發最嚴重,阿却伸出她的雙手給記者看,一痕一痕的傷口佈滿手腕跟手掌,記者問她:「這樣洗碗之類的工作應該不能做吧?」阿却很堅定的說:「還是要做阿,不然怎麼辦?已經習慣了,只要有工作我都會做!」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簡鴻模訴不盡的部落歷史

1020
【記者何屏/台北報導】賽德克部落生命史暨口述歷史講座日前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舉辦,由輔仁大學宗教系教授簡鴻模主講。簡鴻模以原住民研究、宗教和文化見長,他在一開始便感嘆得說:「原住民老人家就像部落裡的博物館,老人走了,就像博物館封閉了,再也不會有開張的一天。」

臺灣原住民族第十四族賽德克終於在二OO八年五月正式正名,賽德克族原先屬於泰雅族分支之一的賽德克亞族,其中又包含:德克達亞(Tgdaya)、太魯閣與都達三個語群。簡鴻模以他的四本部落生命史著作為主題,包括:《眉溪部落生命史》、《中原部落生命史》、《清流部落生命史》、《從杜魯灣東遷花蓮Tgdaya部落生命史》分享了他在賽德克部落做田野調查的種種。

10202簡鴻模的妻子(依婉‧貝林)為南投縣仁愛鄉眉溪部落的原住民,原先簡鴻模只是回部落蒐集宗教學的課程補充教材,卻在與岳父母聊天當中,發現部落傳統文化的宗教意涵極為豐富,且有很多人名和地名無法理解,要記錄裡解這些部落文化,就必須先記族譜,於是,簡鴻模賢伉儷便開始進行調查。他表示:「我和我老婆的調查從家庭、家族、親族、部落、最後到了族群。一回頭,十年過去了。」

簡鴻模在演講中分享了很多故事,例如:祭司家族的故事、姐妹原事件以及最為人所知的霧社事件。他也提到部落裡有訴不盡的歷史、被遺忘的歷史、被扭曲的歷史,部落中的老人對霧社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些人認為莫那魯道確實救了賽德克族,但有些人卻認為若不是因為霧社事件,說不定賽德克族人也不會被迫從霧社遷徙到花蓮或其他地方, 許多遷移到清流部落的老人家甚至不願意再回到霧社那個傷心地。

在演講當中,簡鴻模不只一次稱讚賽德克族原先子父連名(例:祖父──巴袞.巴萬,父──巴萬.瓦歷斯,子──瓦歷斯.瓦丹)的政策,但也表示漢化的命名政策對部落的傷害,造成了一家人可能有五個姓氏,甚至更多,提醒政府在擬定各項政策時,皆應考慮到可能對原住民造成的傷害和影響。

此外,簡鴻模也提到,在部落待了那麼久,他最感興趣的是德克達亞群與天主教之間的關聯,為何大部分的德克達亞群原住民皆信奉天主教。他更表示:「近年來,原漢通婚確實帶給部落許多影響,尤其是對喪葬儀式影響甚劇。」賽德克部落的人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原先沒有燒紙錢或拿香祭拜的習俗,卻因為漢人將這些儀式帶進部落,而漢化了部落傳統的喪葬文化。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台北雙年展 獨立樂團「暴走」

10172
樂團拷秋勤主唱賣力演唱。
記者顏偉哲拍攝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08年台北雙年展」特別將展覽地點,延伸到一個具有台灣在地社會生產系統象徵的「台北啤酒工場」舉行,透過藝術作品展出與音樂發表,展現出藝術創作者的社會關注與反省思維。對本次開幕音樂會「暴走思樂冰」的活動主旨,主辦單位表示:「台灣樂團就像是容量很小的思樂冰兒童杯,大量音樂文化就像是思樂冰強力噴頭,每個口味各種風格都要瘋狂裝進來。小小的兒童杯暴漲擠壓、激突噴發。就像一杯暴走的七彩思樂冰兒童杯」。

此外,主辦單位在選擇表演樂團時,也希望能把握「兼顧具有社會實踐精神、關懷弱勢族群,或在音樂上融合變種等不同類型的演出者」為原則,藉此能讓更多音樂創作人及多元的音樂作品,尋找出適切的發表空間。

表演首日,有三組表演團體接力開唱。「夾子小應」曾是無厘頭搖滾樂隊「夾子」的主唱,現在多以單人的音樂說唱為主。小應的音樂態度充滿強烈的社會性,常運用歌詞嘲諷社會百態。但除了犀利的批判外,小應的作品中也會出現許多美麗的人情故事,或是個人苦酸甜的回憶,像是在《我的卡拉物語》中,小應將台灣最普遍接觸音樂的方式──歡唱卡拉OK,由歌曲表達出來。最特別的是,小應會在表演過程中搭配誇張的肢體語言及電視牆的有趣畫面,呈現出具有綜藝化的效果。

另一組表演團體是今年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及最佳台語專輯的「拷秋勤」。由五位團員組成的「拷秋勤」,和一般搖滾樂團大不相同。他們的音樂中沒有電吉他與爵士鼓,反倒是以南管、北管、歌仔戲或勸世歌為素材,再加上DJ J-CHEN的電子混音與主唱台、客雙語的rap演出,營造出前衛又不失台灣味的曲風。在歌曲主題上也是十分多元,像是描寫清朝統治下台灣人民生活的「官逼民反」、講述台灣紅包文化的「大紅包子高高掛」,或是痛斥黑心商品的「黑心肝」等歌曲,和強而有力的曲風相互呼應,呈現濃烈的批判色彩。

而以客語演唱為主的「好客樂隊」,則擅長將客家民謠融合爵士樂、搖滾樂與非洲音樂等多樣元素,歌詞中也呈現出對農業社會的關懷。除了音樂之外,「好客樂隊」也一直積極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以「愛吃飯創作社」積極關心農業和土地問題,推廣「農夫直購活動」,讓民眾可以直接和產地農民購買,增加農民受益。也透過親身參與種稻的過程,體驗農村生活的辛勞。「好客樂隊」希望藉由演出活動和農夫直購的活動,讓民眾願意思考如何妥善使用土地?以及更好的市場機制的可能性。

透過「暴走思樂冰」活動,讓樂迷發現音樂除了是一種娛樂活動,也可以藉由音樂,讓大眾體現社會、並且關懷生活週遭的大小事。

影片說明:夾子小應表演片段。記者顏偉哲拍攝。

彩虹旗的亞洲大串聯

【記者辛怡澄/生命力導覽】日前台灣同志大遊行圓滿落幕,台灣各地的許多同志團體都走出來為自己的權益努力揮舞象徵著同志平權的六色彩虹旗。其實參與這次遊行活動的不只有台灣團體,香港、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印尼等都有同志相關團體參加了本屆的同志大遊行。

新加坡的同志團體來參加台灣同志大遊行,但新加坡當地的同志活動「新加坡同志自豪季」則早在八月一日便盛大舉行。長達兩週的「新加坡同志自豪季」包括了演講、藝文展覽等十七項精彩活動,內容應有盡有,除了歡慶新加坡酷兒異性戀者聯盟(SinQSA)的成立,也達到了擴展認識、溝通理解的功能,受到了各界廣泛的好評。

來自香港的女同學社是以女同性戀為主的社團,在二OO七年時已來台參加同志大遊行,更多次在香港舉辦同志創作展、同志講座等活動,以積極的行動讓大眾能深入了解同志文化,今年她們以香港首個同志線上電視台「G.TV」為名參加遊行。二OO七年由破報舉辦的自己幹文化講座,女同學社受邀參加,在講座中就已透露香港當局對於她們在同志文化呈現上的諸多限制。「他們(香港政府)在我們的作品旁加上了『淫褻、不雅物品』的標誌,但我不了解我們哪裡『淫褻、不雅』。」今年十二月十三日,香港第一屆同志大遊行將登場,緊接在十一月二十日開始的香港同志影展之後,「希望台灣的同志朋友也能來一同共襄盛舉。」

印尼於十月十四日即將舉行的第七屆「Q!影展」發起於 OO三年,是印尼的第一個大型同志電影展,參展影片包括非主流電影、同性主題電影和愛滋關注題材等,該影展因為影響巨大,今年將巡迴國內的五大城市,這也是印度尼西亞這個保守的穆斯林國家中唯一非主流影展。

在日本方面,早在九月十四日舉行的第十二屆札幌年度彩虹遊行發起於一九九六年,是日本目前最大型、歷史最悠久的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大遊行,也是其國內目前唯一一個得到地方政府(北海道)資助和支持的LGBT活動,每年都吸引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LGBT人士的參與。除了北海道地區,關西地區在十月十九日也將會舉行第三屆關西彩虹遊行。去年的大阪同志大遊行吸引了超過一千三百名群眾的熱情參與,顯示了多個社會階層對同性戀群體的支持和聲援。今年的大阪同志大遊行力圖再創佳績,期待邀集更多的參與者來大阪共享這個盛大的嘉年華。

二○○八年亞洲各地還有「The Nigah 酷兒文化節」、「The Straits Games」、「Mash Osaka PluS+」等許多同志活動將要舉行,詳細可至匯樂亞洲男女同志網查詢。

台灣的同志大遊行目前是亞洲最具規模的同志遊行活動,但要為同志權益出聲出力顯然這樣還不夠。網友narzissmu也在部落格上表示:「同志驕傲遊行的確有其必要性,不管是在凝結同志社群的運動力量、喚醒社會大眾對同志的正確認同與彼此了解等等,都有其正面意義,更在於同志勇於在社會壓力下展現自己對於社群與自我的認同,這是一種直接面對反對聲浪與暴力的可貴與可敬的勇氣。」為同志、性別平權而奮鬥,同志們仍需繼續努力。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天母生活市集 汗水灌溉而成

1018 【記者蔡靜宜/台北報導】每當週休二日,各種創意與夢想的故事就在天母廣場東西側上演,舞台是天母生活市集。天母生活市集攤位的租金,兩天共十二小時只要七百五十元,和其他知名創意市集相較下低得多。市集的背後並非有政府或財團的支撐,而是靠著幾位對市集富有熱情與責任的主辦單位RNDAY才有今日的面貌。

天母商圈發展協會執行長,同時也是RNDAY成員之一的王合禮的心中,有一大塊位置都給了市集與攤友,用無盡的汗水灌溉,引領期盼它成長茁壯。他總是在市集裡穿梭,檢查各個角落的硬體設備、視察是否有攤位違反規定;曾在這裡擺攤的攤友們,對這個體型微胖卻永遠充滿活力的人一定不陌生,他有著好記又親切的綽號──「小胖」。他通常會在市集結束、收租金時,關心每一個攤位的生意狀況,曾經遇過因生意不好而失意的攤友,他當天甚至未收取任何租金。


10182
小胖與熱鬧非凡的市集

在天母生活市集,主辦單位與攤友們有著深厚的友誼。過去人數還沒有現在多的時候,他們會煮湯圓、玉米濃湯與攤友們同享,甚至叫過三百杯飲料請大家喝,小胖笑著說,之後飲料店還因為太多杯而拒絕訂單呢!而每當現場的電源或照明有突發狀況時,馬上就有攤友前往服務台詢問是否需要人手幫忙。沒有利益考量,只因為他們將彼此視為共同體。

RNDAY一開始是由小胖兄弟兩人,和三個朋友組成。在二OO七年十一月他們正式接手成為主辦單位之前,是市集裡的攤友,主要賣成員設計的T-shirt。後來因前主辦者──台灣藝術市集協會發起人余柔靜虧損太多、攤位又逐漸減少,想放棄當時的「天母在地藝術市集」,小胖看著長期依附的攤友們對未來感到憂慮的神情,決心接手,並改名為「天母生活市集」。

接手時,經費與設備都嚴重不足,五個成員抱著「豁出去」、「姑且一試」的念頭,分別拿出一萬元當資金。RNDAY花了很多心思在市集的規劃上,因為並沒有與政府的合作關係,幾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必須自己統籌大大小小事務,大至與周邊居民、里長及議員的接洽,小至攤位桌子與陽傘的裝修。他們有的人還在讀書,有的人要上班,卻時常為了市集的裝置,如照明及裝飾的燈光,從天黑忙到天亮。

10183
RNDAY現在的成員們
回想起市集裡的攤位,從剛接手的六攤,成長到十五、三十攤,直到現在四十幾個創意攤位、一百多個二手攤位的熱鬧面貌,RNDAY覺得很有成就感。當然其中也遇到不少打壓與困難,但他們認為過程的酸甜苦辣都「很好玩」,並從中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處理紛爭等社會經驗。雖然付出了大量心力,RNDAY仍然把從中賺得的金錢投入在市集的擴建與宣傳,小胖認為,既然沒有辦法將攤友的作品全都買下,但至少要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在市集裡擺攤。

在天母成長,在天母生活,RNDAY對天母有無法言喻的感情,不願天母商圈繼續沒落,他們最初用一天兩百塊的低價租金吸引更多攤位進駐,希望更多攤位能吸引更多人潮。市集攤位與日俱增,小胖感到十分欣慰,但他不只想做這一塊,同時身兼天母商圈發展協會執行長的小胖說,讓逐漸沒落的天母商圈恢復曾有的繁榮,也是市集存在的意義。就連市集附近的店家近期有折扣活動,小胖體恤到店家人手不足,便主動提出將宣傳海報放在市集發送,不收報酬,「我們這邊什麼沒有,人最多!」這樣熱心的行為,珍愛天母的心是最佳註腳。

10184 一路走來,小胖表示最感謝的人,是天母停車場的黃總經理,不僅免費提供天母生活市集蓬勃發展必備的場地,甚至因此有被黑道恐嚇的經驗,但黃總經理告訴他們:「我們免費贊助你們,就是希望你們也用同樣的心情幫助他們(指攤友)。」這是小胖一直謹記在心的話,也是RNDAY持續努力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天母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唐小姐,也在合作過程提供許多幫助。想起他們,小胖只說:「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滿懷的感激,短短八個字的表達在這一刻比千言萬語還有力。

雖然現在爲了場地能有效利用,除了創意市集外,大多是二手市集。未來將會增添有聲有色的小型電視牆,陸續增加創意攤位的在市集的比例,並提升其品質,最終目標則是在人潮不減反增的情況下,讓天母生活市集成為純粹的創意市集。


地圖轉載自天母生活市集網站:http://weekendtianmu.blogspot.com/ 

10185


 

女性影展 十五年的溫柔反抗

10188 【記者辛怡澄/台北報導】女性影展邁入第十五個年頭,從當初全台灣只有三、四個放映點到今日全省巡迴共有一百三十多場,多年來的經驗累積,女性影展成功地將性別平權的概念隨著電影放映到台灣各地。

今年影展的主題「玫瑰新浪潮」,影展策展人林書怡表示,這象徵著一個追求人權和尊嚴的想法,源自義大利紀錄片《玫瑰之路》,影片從一九六○年代、七○年代,三位年輕女性的角度來看義大利女性解放運動的真實樣貌。不只是台灣或亞洲有女性解放運動,歐洲面臨更大的問題是天主教的勢力。天主教傳統造成的壓抑與箝制,深入生活的許多層面,包括墮胎、離婚、對抗父權等,此紀錄片捕捉了當時女性個人所面臨的情感困境和存在危機,也希望藉此激發對這些社會議題的討論。而這次影展中也有許多部電影與此主題相呼應,如電影《扣押幸福》中,資深女警身患絕症力抗病魔的最後一年裡,因希望將自己的退休金轉移到同性伴侶名下卻遭拒,而為自己的權利挺身而出進行抗爭。

這次片單中也出現了極具特色的單元「女性自拍」,講到自拍,大眾不免會聯想到媒體報導中的自拍,林書怡解釋,事實上自拍在女性藝術的歷史中,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便是一種相當強而有力、具有社會批判性的藝術表現手法,「自拍可以有很多種,如果能自拍出一些很有創意的影像,自拍出一些對社會或是自己的了解,這些東西可能更正面,這是我們所想推展的自拍概念。」單元中的短片《Be Beautiful》便是導演陳瀞的生活自拍。歷經乳癌手術後雖失去了乳房,但因化療而掉落的頭髮都漸漸長了出來,象徵著該努力展開新生活,對原先因外表而自卑的主角而言,「變美麗」成為了使生活回歸正軌的最大力量。

女性影展這次「焦點影人」單元邀請了多位韓國導演的作品。林書怡說,台灣女性影展固
定和東亞的幾個女性影展,如日本大阪女性影展、南韓首爾女性影展等,都有進行影片交流,台灣的觀眾可以因此欣賞到其他國家女性影展的好電影,而台灣的優秀作品可以藉此機會在其他國家放映。過去,我們已經有許多好作品在其他國家的女性影展中播放,包括了《刺青》、《娘惹的滋味》等。這樣的交流不只限於以上那些專業的高成本電影,不少學生作品也雀屏中選,甚至參加當地的競賽單元。

今年也有許多優秀的台灣作品參展,如《舞者紀事》,這部描述台灣舞蹈家許芳宜成為第一位受邀至紐約Baryshniko藝術中心駐村的亞洲藝術家,在長達兩個月的駐村創作中的心路歷程。林書怡表示,女性影展就像是一個平台,除了引進優秀的外國作品外,也會大力將台灣的好作品推薦給其他國際影展,希望這些新進的台灣電影工作者們除了能藉由女性影展向國際發展,也能夠儘量向國際專業的團隊尋求合作機會。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滿週年

1016
【記者林敬慈/台中報導】一大早,在中興大學蕙孫堂後方,有一群農民互相幫忙搭起棚架、擺設攤位,販售有機農產品,他們是興大的有機農夫。堅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滿週年,結合學校社區化的經營模式,從起初不被看好到現在已有一千多位會員的肯定。

由興大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主任董時叡教授創辦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過半年多的籌劃,自去年九月開始每個星期六上午在校園內擺設攤位,販賣的有機農產品,全是經過認證,標榜最有保障的有機農產品。即使今年遇上強颱辛樂克來勢洶洶的惡劣天氣下,市集仍然照常舉辦,除了大年初三休市一天外,市集一年來定期在校園內推廣有機產品,並堅持農民親自到市集販售解說,或許少了商人的交際手腕,卻能更直接地解除消費者的疑慮。

這次從八月底開始為期三週的市集週年慶活動已圓滿結束,內容除了有優惠促銷、專家講座外,還舉辦優質農場的票選活動。榮獲最佳優質農場的「信勢網室有機蔬菜」,農民吳文岳表示,「這對我是一種肯定。」他也強調,這個市集的每一位農民都是希望消費者吃到最有保障,最為新鮮的有機產品,每一個農場都是最佳的有機農場。

有農友在颱風天帶了八斤的小黃瓜來賣,他拒絕了一位想將八斤小黃瓜全買下的消費者,並將八斤小黃瓜分別賣給八個消費者,只為能讓有機的觀念傳達給更多人知道,而不單單只為利益而已。「怡香有機茶業」的洪慧君表示,在這裡的農友,都是抱著這種信念參與的。

即使一週的農事繁忙,中部地區的農友仍在凌晨四點多就起床準備運貨上車,趕著上午七點開始的市集。更有東部地區的農友互相合作,每個周末輪流北上,用行動支持市集,「松林梅生態農產場」的何介臣說,大家互相合作,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有機農業。

市集中不時可見穿著綠色上衣的志工穿梭其中,幫忙農民拆搭帳篷,協助消費者認識有機。他們是興大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的學生,在董教授的指導下,市集的活動籌辦、海報設計、張貼等,都是由農民與學生自己動手,互相合作完成的。

市集結束的中午,農友與學生志工齊聚在興大校園的餐廳內,用餐之際互相討論市集當天的販賣情形,不僅僅增加農民間的相互交流,也提供市集溝通的管道,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在此時提出,有任何公告也可一同發布。

市集創辦人董時叡教授同時也是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他表示,市集走過一年是農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未來市集的重心將會放在消費者與農民間的互動上。現在市集舉辦的座談活動邀請到的多為專家學者講解有機相關知識,未來將請農民授課,分享栽種有機農產品的經驗與心得,面對面的溝通讓民眾更加了解有機產品。

在市集經常可以見到董教授與農民們閒話家常,董教授說:「市集的主角是農民與消費者。」目前市集已有「農民自治委員會」由農民自己推派主席,負責農民間的溝通協調,未來將整合會員,成立「消費者監督委員會」,結合消費者的力量,讓市集發展更為順利。

照片來源:記者林敬慈攝於中興大學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同志大遊行 驕傲做自己

【記者辛怡澄/台北報導】以「驕傲向前行」為主題的二OO八年台灣同志大遊行邁入第六個年頭,九月二十七日在颱風將至的惡劣天候下,同志們仍不畏風雨走上街頭,勇敢而驕傲地展現自我。總計近一萬八千人參加,創歷屆新高,長達五百四十公尺的彩虹旗更在遊行隊伍合作下,飛舞在台北街頭,創下亞洲最長的彩虹旗紀錄。

這些共同走上街頭的同志團體也分別有著許多不同的訴求。首次組隊的「殘酷兒」領隊黃智堅是廣播節目「真情酷兒」的主持人,因節目的播出而認識了男友,五年前他創立了網站「哈囉網路廣播網」,讓更多同志能聽到他的聲音。同是肢體障礙同志的他表示,「許多肢障同志不敢出門,在家非常寂寞,我想藉遊行機會告訴他們,我們在這裡!」希望肢障同志們克服內心與外在困難,勇敢站出來。

同志伴侶協會則是希望同志伴侶法案能早日通過,發起人陳敬學表示,自己與伴侶「結婚」多年,已為周遭親友所接受,卻始終未能合法化,期盼法案通過能給予同志生活保障;跨性別團體TG蝶園則是以標語「真奶假奶都是奶,有屌沒屌一樣屌」反對內政部「裝上人工陰莖才認可為男性」的政令;亞洲第一個雙性戀團體「Bi The Way」則高喊「我們不是假同性戀,也不是過渡期」,發言人陳洛葳表示,雙性戀是種真實存在的族群,並非假裝,希望這「另一個衣櫃」能為同性戀與異性戀所了解。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總召大尾(化名)表示,希望藉由此次活動,能展現同志文化的多元,進而消除社會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歧視與偏見,得到應有的權益和尊重。這次參加遊行的團體也較以往更為多元,每年都帶隊參加的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教授何春蕤認為,隨著社會的接受度增高,遊行團體也更顯多樣,更勇於表達自我。

於台北舉行的台灣同志大遊行目前是亞洲最具規模的同志遊行運動,除了台灣本地團體外,也吸引了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舊金山等地的同志團體一同為同志權益努力。


圖片來源:記者辛怡澄拍攝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輪椅網球 讓身障者享受運動

1015 【記者賴晁偉/台北報導】為了吸引更多身心障礙者投入網球運動,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透過企業贊助,舉辦輪椅網球選秀會,鼓勵未曾受過相關訓練的身障者加入輪椅網球的行列。選拔中成績優異者,除能獲得獎金外,還有三個出國培訓名額將提供給表現優良的入選者。共計有一百二十六位身障者報名參加,最後的決選共選出十七位,將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計畫。

除了有計畫的招收新血外,台北市輪椅推廣協會在選秀結果發表記者會上,請到知名廣告導演范可欽來擔任主持人,同為身障者的他,在會中大力讚揚輪椅網球對身障者的好處,他說:「主要是可以運動,尤其是坐著輪椅的人很少有機會可以出外活動,我自己現在參與這項運動,感覺很好。」另外,他也幫助該協會,拍攝宣傳短片「精采生活請您上座」,希望透過短片讓更多朋友知道這項運動,讓身障者可以走出戶外,享受陽光。

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秘書長劉中興說:「培訓一位好的輪椅網球選手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協會發展至今,培養出的選手在國內外的比賽都有不錯的成績。」除培訓選手外,該協會每年舉辦全國共五站的輪椅網球排名賽,再透過更高層級的賽事比上去,從中遴選優異選手;如果國家有需要,選手可以代表國家參賽。「另外,還有全國的殘障運動會,我們希望培訓選手代表各縣市參賽,然後慢慢改善地方的資源,讓這項運動更加普及。」

輪椅網球參與的身障者,大致上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肢障、小兒麻痺、截肢、脊髓損傷。除此之外,有些朋友無法握住網球拍,就把拍子纏在手上,照樣可以打得很好。除了享受運動外,協會中的選手也參與很多國內外賽事,像是肢障的陳國嘉目前是國內輪椅網球排名第一,小兒麻痺的鄭漢琮參加過二OOO年雪梨奧運,呂嘉儀在二OO二年殘障亞運獲得女單金牌,吳宜珊得到二OO六年殘障亞運女雙銀牌等優異成績。

許多身障者雖知道本身缺乏運動,卻不得其門而入。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對國內五百位身障者做過調查,九成以上的身障朋友有運動的需求,他們認為運動可幫助增加體力與活力、改善身體功能與復健、突破障礙建立自信心,以及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因此,該協會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輪椅網球的訊息,提供他們運動的管道,除了有助於健康狀況的改善,提升生活的品質,更重要的是減少憂鬱或怨懟等負面情緒的產生,在心理層面加強自信的重建有不錯的效果。

10152 獲得培訓資格的選手奚義忠說:「當初在輪椅網球協會的網站看到相關消息,我有去查輪椅網球相關的資訊,發現在台灣已經有很多輪椅網球的活動,尤其這次徵求的是完全沒有經驗的人來參加。」「一開始我也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可以參與這個活動,不過看到網路上的影片,就覺得好像可以來試試看,反正不行再說吧,起碼這是一個機會。」

他說:「我受傷到現在一年多,以前喜歡游泳,本身對運動就有興趣,成為我參與這次選拔的一大動機。」提到輪椅網球的好處,奚義忠說,他覺得參與的意義大於實質,對他來說,能夠面對其他人是很大的進步,因為很多人受傷之後,很少有機會可以出外面對人群;現在參加輪椅網球,每個禮拜至少會出來一次,對身心重建的幫助很大。 

除了培訓計畫,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將於十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海碩盃輪椅網球排名賽」的決賽,也將邀請國外輪椅網球選手來台進行友誼賽,希望能夠透過更多活動賽事,打響輪椅網球運動的知名度。

台灣白話字 話出鄉土情

10141
台灣教會公報》創刊號第一頁
 【記者林倩宇/台北報導】很多人可能會講台語,但是如何將台語用文字表達,卻是讓人疑惑的地方,其實台灣白話字就是一種以羅馬拼音的閩南語書寫系統,而「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就是將以白話字創作的台語文學加以收藏的數位典藏網站。

白話字數位典藏計畫是由師大台文所李勤岸教授所主持,計畫助理邱藍萍表示,當初會想典藏白話字是因為做這一塊的人非常少,而以前學者可能比較注意到漢字的史料,而忽略白話字文獻的部份,但這個領域有非常豐富的史料可供研究,像是語言、文學、歷史、宗教等都包含在內。

白話字從何而來?邱藍萍說,十九世紀時因基督教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為了要融入當地的生活,所以必須學習當地人講的閩南語,於是使用羅馬拼音將當地居民講的話紀錄下來,後來他們發現當地居民知識水平普遍低落,所以為了要提升當地居民的知識水準,才會用當初他們學習閩南語所用的羅馬拼音白話字去教導當地居民,並用這些白話字製作書籍給居民閱讀。後來到了一八六五年馬雅各醫師來台傳教,則將白話字帶進台灣。

邱藍萍表示,目前白話字數位典藏主要內容為《台灣教會公報》文獻,其前身為《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第一份發行的報紙,也是發行最久的報紙,由加拿大來台傳教的巴克禮牧師於一八八五年創辦的,是一份用白話字拼寫的台語報紙,內容除了報導教會消息外,也會收入一些外國新聞,其中也記載清朝末期、日治時代及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發展,是一塊非常豐富的史料可供研究,而至一九六九年才因國民政府禁令而停止用白話字撰寫,改以中文刊行。

101422_2
巴克禮牧師
邱藍萍說,目前網站典藏《台灣教會公報》內的白話字文學作品,有詩、散文、小說等,選擇文學作品是因為具有趣味性,民眾會比較有興趣接觸,另外,它還具有教學的功用。

而除了教會公報之外,邱藍萍表示,另有收集一些白話字出版品,目前是以圖檔方式典藏,而由於典藏的資料量非常大,從一八八五年到一九六九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所以目前計畫重點還是在於教會公報的建檔。

談到學習白話字的好處,邱藍萍舉例說,像台灣老一輩的人,可能沒有受過教育而不識字,那麼他們就可以快速學習白話字來書寫東西,像是花蓮有個老婦人──卓緞阿媽,他不會寫漢字,但透過教會習得白話字後,他寫了許多台語創作。

另外,邱藍萍說,想學台語的人,只要學會白話字,再去看相關書籍,即可自學,所以可說是「會講台語的有利,不會講的也有利」。最後,他還表示,我們書寫台文時如果用漢字取代的話,常會不知用哪個漢字才好,但白話字有比較統一的寫法,不會「你寫你的,我寫我的」,而造成用字混亂的局面,像是「小聲跟我說話」可寫成「sè-siaN kap goá kóng-oē」。

談到未來的發展目標,邱藍萍說,除了繼續將《台灣教會公報》的文學作品數位化外,若將來經費及人力充足的話,希望網上白話字資源能有「聲音版」的出現,透過網路即可聽到白話字的朗誦,讓民眾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學習台語。另外,也希望網站資源能有英日文同步翻譯或轉換的模式,讓更多外國人了解台灣仍存留著珍貴的白話字書寫文化傳統。

目前「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網站上提供白話字資源的搜索功能,邱藍萍表示,未來希望資料庫的文字及影像可以越收越廣,讓此網站成為白話字的代表網站,並期待做為一個亞洲級、世界級的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區,好讓「別人如果想查白話字資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邱藍萍笑笑的說,「但前提就是我們的資料要收得很豐富了」。

圖片來源: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女力成長學苑 豐富女性生活


10131
【記者謝雅淩/桃園報導】為使婦女身心成長,拓展生活視野,桃園縣政府社會處委託張老師基金會辦理的「桃園縣女力成長學苑」,已於九月中旬開課,讓桃園地區的婦女朋友多了一項充實自我的管道。

有別於以往僅有半年的婦女學苑課程,今年桃園縣政府特別和張老師基金會規劃了長達十八個月的階段式課程,希望能讓婦女達到連貫性的學習效果。而學苑名稱也改為「女力成長學苑」,桃園縣政府社會處約聘人員,負責策劃此案的江筱筠表示,「女力」意指女性影響力,希望女性朋友在參與課程後能提升自我能力,發揮女性的影響力,並藉由課程培育更多的婦女志願服務人力。

學苑課程內容多元,包含大型講座、電影賞析與諮商座談、婦女議題座談會、潛能開發以及婦女志工培育課程等五種類型。現任張老師基金會輔導員,也是學苑承辦人的徐茂弘說:「活動的三大主軸,在於讓婦女可以認識自己,進而拓展她們的生活經驗,最後朝向培育志願服務的婦女人力,到學校或社區服務,進行宣導。」

徐茂弘表示,講座和座談會邀請各領域的名人、教授來與觀眾會談,例如請到政大鄭石岩教授談家庭品德教育,和星星王子談星座父母與子女,拓展女性新視野及新觀點。而電影賞析則會邀請心理師透過電影主題內容進行諮商,協助婦女朋友檢視家庭與個人,以及兩性之間的議題。活動對象不設限,皆為兩小時,通通免費參加。

潛能開發與婦女志工培育屬於連續性課程,如潛能開發班和戲劇宣導志工訓練班。目的在於藉由活動讓婦女了解自我、培育婦女志工,進而由志願服務中達到自我肯定,提升自我價值感。參加者需繳交一千五百元的保證金,全程出席便予以退還。另外為了保障弱勢婦女,學苑設有學齡兒童臨時托育服務,讓單親媽媽們也能放心地參與活動。他說,希望這些活動能帶給婦女朋友新的視野與角度,藉由學習不同的東西使心靈成長,豐富自己的生活。

江筱筠表示,為了方便大桃園地區的婦女參與,不用來回奔波,分別於南、北桃園都有安排課程,且內容盡量不重複。北區教室位於桃園縣婦女館,南區則在桃園縣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平日、週末都設有活動,她表示:「因為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人參加。」如此彈性且多樣化的時間,才能讓更多人參與。

欲知「桃園縣女力成長學苑」的詳細活動情形,可上張老師全球資訊網查詢。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精障自我充電 活出生活品質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自五月起,為精神障礙家庭舉辦身心障礙財產信託系列講座。心生活協會理事長金林表示,不論精神障礙如何影響我們,重要的是如何去學習接受、克服,維持生活品質,發揮生命的價值。

財產信託系列講座包含民法篇、信託法律關係、監察人實務、稅務、新修民法等。透過講座的方式,幫助身心障礙者、家屬、相關工作人員從民法的財產、繼承觀念開始了解,再進一步的認識信託的基礎架構,並且了解精神公益團體擔任信託監察人的實務經驗。

十月十四日系列講座最後一場將為大家說明二OO八年五月民法最新修訂的「輔助」概念,是為完全行為能力與禁治產無行為能力兩極之外的中間選擇。

金林表示,此系列講座內容其實並不是專為身心障礙者所設計,演講內容也適用於一般民眾,此講座的用意是讓病友、家屬多了解與學習,自我充電,在未來面臨這些狀況或是問題時能不落人後,喪失應有的權利。

然而,目前政府只將諮詢、服務的對象限定在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患者,如此是非常不妥的,因為這個族群的病友一開始並不會承認,或者意識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沒有病識感,當本人有病識感,並拿到身心障礙手冊時,通常已惡化,並對身旁的人造成傷害,金林說。

每年慢性精神病重大傷病證明的發卡量僅次於癌症,佔全國總領卡人數七十三萬三千多人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九。面對數量不少,且逐年增加的精神障礙患者,政府是否有採取更多的作為?金林表示,不能說沒有,但還是不夠,例如今年心生活協會的補助來自於「生活重建及家庭支持」方案,即是於二OO七年開始的新方案,這次的講座也是得到「勸募協會」的補助才有辦法舉辦。還有精神衛生法的修定,都是近幾年的努力。

金林認為,政府除了經費的支持外,還必須有人才的培育,協會運作碰到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時經費不足無法續聘志工,造成訓練後的志工可能熟悉工作內容後就
要離開,又必須重新訓練,如此無法確保服務的品質,影響到病友的權益。另外,希望政府推動社區服務,讓醫生、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士進入社區服
務,讓精神障礙者能在身邊找到資源治療,而不處於已有病識感卻又不知何處尋求治療的窘境。

活動地點:崇友人文講堂(台北市公園路三十號十樓A室)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四代同堂樂 廖家孝心獲獎


【記者林宜萱/台北報導】「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照顧媽媽到一百歲,來台北領鑽石獎,然後子孫越來越多,包兩台遊覽車上來觀光。」甫獲得「白金兒女獎」的廖大柱說。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十月四日舉辦了「第十四屆全國三代同堂孝親家庭表揚大會」,依據家中長者的年齡,及後輩照顧長輩的年資,一共分了鑽石、白金、金牌,及網路人氣楷模四個獎項。

廖大柱所獲得的白金獎,必須要尊親年滿九十到九十四歲,並且後輩楷模必須與尊親同住二十五到二十九年,才有資格得到。廖大柱表示,全家都很開心能夠得到這個獎項,這次從台中上來台北,因為家庭人數眾多,還租了一台遊覽車,打算在領完獎後,順便帶尊親和家中大大、小小,一起去鶯歌觀光。

弘道北部服務處代理主任謝延仁表示,三代同堂孝親頒獎活動,是從弘道創立時就有了,因為這正是符合其社團宗旨──「宣揚孝道」。透過這個頒獎儀式,「不僅是鼓勵孝親家庭,更希望能爭取新聞曝光,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謝延仁並表示,弘道的孝親家庭楷模,都是經過嚴謹機制選出的,必須要三代同住或同鄰外,弘道也會派出各服務處的社工,去每個候選家庭做實地訪視的工作,之後更會訪查鄰里間對此家庭的看法,才根據所有評比,選出最具代表的楷模,所以能夠獲獎的家庭,都是真的很有孝心。

謝延仁提到,核心家庭已成為都市最主要的居住模式,目前三代同堂的孝親家庭,已經越來越難找到。有些人或許也很想要與尊親住一起,卻受限於居住環境而難以達成;也有家庭,雖然是三代同堂,卻並非出於自願。

事實上,廖大柱的家庭不僅是三代同堂,更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他們全家住在九層樓的自建大樓,共有六個兄弟,一人住一層樓。談到家中有幾個孫子、曾孫,廖大柱笑著說:「多到數不清啦」,只要有人在家,都一定會去陪奶奶,小朋友也都跟奶奶很親。

廖大柱說,當初會決定要全家都住在一起,是經過全部兄弟一起開會的結果,最主要是希望能夠好好照顧爸爸、媽媽。後來爸爸中風了十三年,期間他們都沒有請外傭,完全是靠妯娌跟兄弟一起照顧。由於家裡人很多,所以都會互相幫忙,輪流去照顧爸爸。

廖家的妯娌們也說,大家感情都很好,從來沒有吵過架,四代同堂的好處,就是家庭的凝聚力很高,而且有事都可以互相幫忙。「也希望可以讓小朋友看到爸爸、媽媽那麼孝順,他們也會學起來。」

由於四代同堂的關係,每逢除夕夜時,廖家成員根本不必開車返鄉,就直接在五樓吃年夜飯。這次全家一起包遊覽車上來台北,九十歲的奶奶廖周却女士也用台語說:「很開心能得獎,子孫都很孝順,很幸福。」

對於未來家庭生活的期望,廖大柱說,希望小朋友們能看到大人的付出,「一直到下一代,還是會選擇住在一起。」也希望母親能夠健健康康,下次再一起來台北領鑽石獎。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國際工作營 海外服務新玩法

【記者黃惟伶/台北報導】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執行長丁元亨十月三日在政大演講,他以「台灣青年國際志願服務新玩法」為題,介紹二OO六年引進台灣的國際工作營,他表示,現在志工服務是一種新的時尚,這幾年的志工參與很多都是以青年為主體,鼓勵學生將當國際志工作為生涯規畫的一部份。

「大家有時會覺得志工不能幫助什麼,但事實上現在很多國家把志工當作是社會改革和參與的方式。」丁元亨說,今年國際工作營去尼泊爾做防火巷,原本當地居民因為覺得防火巷做不起來,而一直不想做,但國際志工以梯隊的方式接力,每梯志工團隊做一段防火巷,漸漸的社區居民看到了志工的成果,觀念也因此改變並開始付出行動,就是透過志工力量去喚起社區意識的典型例子。

國際工作營是始於一九二O年代的國際志願服務,台灣則在二OO六年引進,主要的服務是以社區為基礎,服務內容則包含了農業、環保、教育、文化、公共建設等,透過與當地居民一起生活、工作,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不但可以貢獻己力為當地服務,也能藉由跨文化的交流拓展視野。

社區服務和跨文化交流都是國際工作營的特色。社區服務由於短期之內即可見效,志工會有立即的成就感,此外,國際工作營的志工來自世界各國,志工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對彼此文化的互相理解。跟當地人一起生活的方式,也可以結交當地的朋友,有深度的社區文化體驗,志工可以因此發現「世界真的不一樣。」

丁元亨認為「強大的國際網絡」和「標準化」是國際工作營的最大優勢,因為國際工作營的會員包含了一百多個國家,志工來源很多元,形成強大的國際網絡,而且國際工作營的服務內容都有一定的標準,有組織的運行服務計畫的內容,所以志工到海外服務時不會無所適從,能照計劃進行自己要做的服務,也獲得深度的文化體驗。

「國際志工或是國際參與真的可以當作是重要的生涯規劃。」丁元亨說,不管你參與世界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要當作是一個人生規劃,因為這輩子你可能因為參加一次這種活動,觀念、視野因此整個改變,人生有更多的發展性。

丁元亨表示,「志工參與非常容易,很多時候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門檻,但其實門檻是你們自己設定的。」他去年到日本參與國際工作營時,看到日本志工語言完全不通,卻很多人都靠著翻譯機解決溝通困難,對日本人的勇氣相當佩服,因為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外語不好,而不參與國際,但很多台灣年輕人可能因為自己英文不好而對參與國際卻步。

生活適應是參與國際最重要的關鍵,丁元亨說,語言不是參與國際的門檻,自己能否獨立才是重點,學習與自己相處、獨立照顧自己、自己解決問題都是當國際志工相當重要的課題,「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及自我狀況的評估也是參與國際前必須思考的。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擁抱大地 淡大學生做環保

團長陳妤亭拿著蛋糕盒做成的波浪鼓
【記者邱仁孝/台北報導】「大家隨手做環保,住在地球沒煩惱。」提到大地環保工作團,淡江大學大地環保工作團團長陳妤亭認為,「地球只有一個」,環境保護的議題,不能只是少數的人在關注。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以做環保。希望所有人都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使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

大地環保工作團是校內服務性社團歷史最悠久的社團之一。希望每位成員培養愛護環境之熱忱,影響周遭的人重視環保。在高中時期擔任慈幼社社長的陳妤亭,對於
服務性社團毫不陌生。不同的是,過去是以服務兒童、老人為主。現在則是要把一種觀念,對於生長環境的一種責任,推廣給所有的人知道。

「當然希望能夠影響每個人從小重視環保」陳妤亭強調:「但是團員的課都很多,只有少數的時間參與。」大地環保工作團上半年與淡水天生國小合作。他們教國小學童用喝過的養樂多瓶、使用過的筷子、蛋糕盒做成波浪鼓、用廢紙做成筆盒。這個學期的合作對象還加入了淡水文化國小。

「快樂大聲說」是每年社團舉辦的活動,只要說出一句環保標語,就能夠獲得一雙環保筷。期望藉由這個活動,將環保意識帶進淡大校園。陳妤亭說:「大多數人還
是缺乏環保意識,上完課後常常看到抽屜有很多垃圾」,他都會幫忙將抽屜清乾淨。在每年的社團評鑑社團也都是榮獲特優或是優等,得以看見團員的努力以及學校
的重視。

「擁抱大地兒童環保育樂營」是大地環保工作團每年寒暑假的重頭戲,營隊的主題以周遭環境帶入環保議題,這次夏令營探討珊瑚白化的問題。他解釋,部分海水汙
染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在海邊擦防曬油,或是垃圾亂丟所造成的。為了使內容活潑,是以狀況劇的方式,呈現環保的重要性。陳妤亭說:「希望藉由小朋友回去影響家
長。」

大地環保工作團的團員,有著共同的默契,吃飯時都自備環保筷,垃圾分類像是舉手之勞。團員林一凡說,高中的時候就會在課餘幫忙撿垃圾,因此也影響到身邊的人,他表示:「有些人也會一起幫忙分類。」

為了要讓周遭的親友使用環保筷,團員方錦雯曾在朋友生日的時候,送朋友喜歡的卡通人物的環保筷,當作生日禮物。他說:「可是叫他們用,也不一定就會聽我的,乖乖使用環保筷。」

社團執行長顧廣凱也表示,加入大地環保工作團,了解到環保的重要性,之後也開始使用環保筷。為了減少竹筷的使用量,大地環保工作團到校外吃飯時,會向商家呼籲不要提供竹筷。但只有少數的店家配合,陳妤亭語重心長的表示:「很多商家雖然答應,為了生意考量還是繼續放。」

團內的成員每個人感情都很好,相處融洽。顧廣凱說:「因為我很喜歡大地環保工作團,家的感覺,大家一起做事很開心。」每學期都會到海邊出遊,他們連到海邊出遊也不忘環保。夕陽西下時,幫忙收拾沙灘上的垃圾,兩、三個人一組,撿一袋垃圾做分組競賽。

大地環保工作團已經成立了十五年,延續下來的傳統是,每學期固定幾天到臨近地區的小學,幫他們上美勞課。所需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喝完的飲料罐、廢紙等。由於加入了社團,也改變了團員的生活習慣,方錦雯說:「會多收集單面廢紙。」

教他們如何廢物利用,自己動手做玩具。下課前都會提醒學童下次上課要帶的物品。「希望學童能夠養成習慣」,陳妤亭說:「不要因為環保而變的不環保,這樣就違背了我們的用意了。」

圖片來源:記者邱仁孝拍攝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善心結緣 佛光緣美術館

108_2 【記者何孟珊/台北報導】熱鬧的五分埔商圈對面,有棟十幾層樓的大樓,而佛光緣美術館就隱身在裡面。「我們希望能夠讓大家多一份藝術氣息,並以辦展覽來回饋社會大眾。」佛光緣美術館台北分館現任館長妙可法師說著美術館的建館理念。

台北分館成立於西元一九九四年,原是為了要籌措佛光大學建校經費,而舉辦了一場藝術義賣會。後來,義賣會場地轉而成為博物館現址。台北分館是台灣第一家佛教美術館,台北館又稱佛光緣當代藝術館,其主要的展示內容為具禪意的當代藝術,以及具禪意的書畫、雕刻作品。妙可法師表示,「禪與藝術」是台北館的主要展示方向。

台北館大約每二個月會換展一次,而一年之中則是會有一至二檔的特展。除了展場之外,美術館之中另附有滴水坊餐廳。滴水坊提供間單的素食餐點以供參觀者可以坐著休息、喝茶。妙可法師說:「在參觀過展覽後,在滴水坊裡坐一坐、休息一下、喝個下午茶,看著窗外的風景,讓忙碌現代人的心靈放鬆一下。」

另外,美術館裡附設了兒童的美術教室。行政人員麥毓貞表示,美術館是想要推廣美學概念,而美學則是要從小就扎根,這也是成立美術教室的主要原因,「我們讓小朋友來這邊畫畫,多多了解什麼是美學。我們也會不定時的舉辦親子活動,可以讓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做藝術作品、同樂。」

講到美術館特別的地方,妙可法師說:「佛光緣美術館完全是一個善心結緣的展覽空間,我們提供一個展覽空間給藝術家們做展覽,我們不收任何的費用。現在要當藝術家相當不容易,如果想要辦展覽則必須支付大筆的金錢給畫廊,所以我們的理念是,我們想要扶植一些有夢想但是經濟能力不一定許可的藝術家們,而這也是星雲大師的理想。」只要有意願的藝術家都可向美術館申請,如果作品審核沒有偏離博物館的理念就會展出。

另外,妙可法師表示,美術館裡充滿著人情味,每個館方人員都志願不領薪,純粹抱著歡喜的心來到美術館服務。來美術館除了欣賞藝術品、享受藝術的氛圍,還可感受溫暖的人情味。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十樓之一

圖片來源:佛光源美術館提供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舞動的盛宴 仙跡岩彩蝶再現

107【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賞蝶,何必捨近求遠?在都市轉腳處的仙跡岩,一處充滿芬多精與清新空氣的自然步道,就有燦爛的蝴蝶天堂!

仙跡岩位於景美,一般都以景興街二四三巷口的牌坊為主要入口,這裡也是主婦聯盟規劃的自然步道解說範圍。但台灣蝴蝶保育協會志工范兆光卻表示,從二六三巷進入,一路上沿著山稜線步行,是最能觀察到較多蝶類的方式。

仙跡岩的蝶類多達四十多種,是台北市最佳的生態保育場所。拾級而上,起初是筆直的長壽梯,隨即可看到解說牌,了解自然步道範圍,經過轉彎是一百階的登仙坡,之後就是濃蔭的綠色步道。

蝶雙飛,愛相隨

夏天是蝴蝶最活躍的季節,四處可見蝴蝶在談戀愛。志工范兆光說,蝴蝶的求偶方式在昆蟲中最是浪漫溫和,牠們不像甲蟲霸王硬上弓,也不似豆娘粗暴交尾,所以常見公蝶對著母蝶猛跳求偶舞的畫面。

「公蝶跳求偶舞,是在散發體內的性費洛蒙,好讓母蝶墜入情網。」范兆光說,紫斑蝶的公蝶甚至會把性器官(學名「毛筆器」)伸出來,一面舞動,對母蝶催情。觀賞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已成為賞蝶入門者的一大樂趣。

沿步道行走,可發現許多植物與昆蟲間的特殊關係,如渡邊氏長吻白臘蟬寄生在烏桕上;沖繩小灰蝶徘徊在路面的黃花酢醬草叢裡,似乎在找地方產卵,任人貼近牠拍照也不飛走,急著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沖繩小灰蝶伴隨黃花酢醬草而生,像跳土風舞般迴旋著小圈圈。而牠像指甲片般迷你的雙翅,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體型雖小卻依舊吸引蝶友目光。已參加蝶會活動十
多次的郭媽媽說,「你必須像偷襲的螳螂凍結動作並緩步前進,等牠疲倦了,才有機會親近在草穗上休息或拉長口器探測花草深處的牠們。」

彩蝶,爭奇鬥豔

許多人愛上蝴蝶,不光因為璀燦多變的外表,而是牠充滿奧妙的多元生態現象。范兆光說,蝴蝶的卵有單顆或多顆等樣態,「豹蚊蝶的卵具有橙色受精斑,像極了鲑魚子。」

每一種毛毛蟲吃的寄生植物也都不同,成蝶吃的東西更是多樣。「蝴蝶不光是只會採蜜」,包括腐果、樹液、動物的糞便等都是牠的食物。范兆光說,雌紅紫蛺蝶以
馬齒莧(閩南人稱為豬母乳)做為主要食物,據說苦守寒窯十八年的王寶釧就經常採摘馬齒莧做為菜食度日。民眾聽了則驚呼:「原來雌紅紫蛺蝶是『蝶界的王寶
釧』啊!」

蝴蝶的壽命不長,短則數月,長則一年,脆弱的生命時時都須與大自然搏鬥,然而不論何時見到牠們,牠們都卯足全力,在有限的生命中盡情舞動。如今,科技帶來
物質文明的快速進展,卻也帶來環境危機:山友們接踵來訪,垃圾、髒亂現形,許多環保團體紛紛為仙跡岩請命。范兆光表示,仙跡岩附近有不少菜畦和開墾的私
地,以及外來種植物濕地松、非洲鳳仙花等,勢必會造成未來環境的隱憂。

辨蝶,掌握特徵

台灣有四百多種蝴蝶,常見的也有一百三十幾種,想要在與蝴蝶交會的那一剎那正確叫出名稱,不是件容易的事,入門者該如何辨認蝴蝶呢?

范兆光說,不熟悉棲地、氣候、地形,以及蝴蝶的分科分屬,「辨認起來,就像拿著畢業紀念冊在台北市找一個國小同學那麼困難。」他提醒,因為蝶類的特徵近似
者太多,加上蝴蝶經常為了自保,彼此之間還會相互「擬態」,因此,抓住「主要特徵」就很重要了。像黃三線蝶和姬黃三線蝶,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差別只在於翅
膀上的第一條色塊,此時一本對的圖鑑就能發揮很棒的輔助效果。

范兆光推薦賞蝶入門者,可先閱讀張永仁所寫的《蝴蝶100:台灣常見100種蝴蝶野外觀察及生活史全紀錄》,蝶友按圖索驥,便可輕鬆入門。

「一開始很好奇自己拍到了什麼蝴蝶,翻閱圖鑑想為蝴蝶驗明正身,然而蝴蝶近似度很高,讓我飽嘗挫折感。」就讀大安高工的蝶友蔡一安說,幸虧不少蝶友指點迷
津,才知道辨認蝴蝶的「特徵」比「顏色」來得重要。而且每種蝴蝶愛吃的東西都不一樣,習性也不同,「台灣的蝴蝶有四百多種,這一頭栽進去,一輩子哪鑽研得
完?」他笑著說。

漫漫山林遼闊無邊,沒有一點經驗,要訪蝶還真心有餘而力不足。范兆光說,蝴蝶與植物關連密切,只要掌握蝴蝶經常出沒覓食、補充水分的環境,追尋蝴蝶蹤影其實不難。

1072_2賞蝶一般以成蝶為主,臺灣蝴蝶保育學會行政秘書陳盈君建議,想在野地尋覓蝴蝶蹤跡,可先從認識蝴蝶的形態特徵、生態習性著手。蝴蝶屬「完全變態」的昆蟲,
一生歷經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一個完整的循環稱為「生活史」。例如沖繩小灰蝶一個月便可完成生活史,而斑鳳蝶、大紫蛺蝶等則屬於一年一世代的蝶類,
成蟲僅於春季可見。

賞蝶,切勿動手

很多賞蝶入門的書籍提到裝備時,都會介紹捕蝶網。但范兆光說,捕蝶而不傷到蝴蝶需要專業的技巧,所以一般人在賞蝶時,最好不要動手捕捉。如果要研究牠的幼蟲和蛹,也要慎用採集的方法,最好在老師或解說員指導下進行。

台灣蝴蝶保育協會為推廣蝴蝶生態保育、回饋山林和社會、以及服務民眾,每週日定期免費帶領民眾體驗彩蝶之美,適合賞蝶入門階段民眾。

圖說一:仙巖廟前,可以遠眺台北盆地、101大樓

圖說二:在頷垂豆上的台灣黃蝶幼蟲

圖片來源:記者范道瑛拍攝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流浪皮箱 創作之路不流浪

105 【記者蔡靜宜/台北報導】萬仁盛是手工皮飾品牌「流浪皮箱」的創作者,蓄著中長髮,頗有浪人味道的他,綽號就叫「流浪」。每個週末他都從桃園到台北天母生活市集擺攤,因為現場展售作品繁多,佔滿了主辦單位提供的桌子,他索性以地為桌,不顧旁人的眼光,蹲在攤位旁的地面敲敲打打。

二OO七年三月,「流浪皮箱」現身在敦南誠品「一卡皮箱SHOW自己」創意市集活動中,萬仁盛第一次參加擺攤,就得到「最佳攤位」的肯定。流浪皮箱從做手工皮箱起家,也做手工皮夾、手工皮帶等,這陣子主攻由混合皮與金屬製成的機器人吊飾和造型金屬吊飾。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為了每個環節的獨特性,材料絕不到一般飾品店購買,甚至買回來的銅,也會再以化學藥品加工出自己所要的色澤。每個作品,他保證都是獨一無二的。

1052
 因為作品價格高,所以「叫好不叫座」,很多人覺得新奇有趣,但真正會買下的人並不多。他無奈地說:「雖然你看我攤位大,但不像別人想得這麼好,(銷售額)有時整天都掛蛋,有時兩三天幾百塊而已,真的很慘。」萬仁盛不會到處找通路,也不懂行銷,只專於創作。作品賣得不好,沒有收入,他認為降低吃、穿的品質沒關係,但是最痛苦的莫過於腦中有新點子,卻沒有足夠的錢購買材料創作,他不好意思地說:「如果終於有賣作品了,賺到錢了,水電費都先不要繳,馬上衝去買材料!」創作,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

萬仁盛認為,他喜愛這份工作,因為從有構想,到挑選材料,最後作品成型,每一個步驟都很好玩、很快樂,尤其是作品完成的那一刻,讓他深深著迷,愛不釋手。

回憶起賣出第一隻機器人的情形,他笑說本來是不太想賣的,因為他對第一個作品都會有很深的感情,但沒想到開出的價錢客人竟然一口答應,讓他沒有反悔的餘地,「我好想念那一隻喔!」懷有赤子之心的他說,那是最難過的時刻。

1054在創立「流浪皮箱」之前,萬仁盛做過美髮、木工、土工、玻璃等相關工作,這些經驗讓他能結合不同的材料創作。他也愛看卡通,天馬行空的卡通世界讓他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如現在做的機器人系列,構想是從電影《瓦力》中啟發的。「很多人說我是在做藝術,但我覺得不是,而是真的在玩創意。」目前他計畫能買一台新的焊機,更新設備,如此一來能玩更多材料,做出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既然創作之路難行,難道沒有考慮過轉業嗎?萬仁盛以堅定的語氣說:「本來的工作辭掉後,我就下定決心要自己創業了,不管怎樣就是要做起來。」雖然家人不支持,雖然「流浪皮箱」不能讓他過好日子,但他表示:「我做這個沒有想過要賺大錢!」只要有興趣,且能維持生計,萬仁盛願意在創作之路一直走下去,並要創作出更多新奇有趣的作品。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Dance, Formosa 舞動台灣生命力

104 【記者王諺玫/台北報導】「希望自己的第一個作品以本土為主,因為我在這裡出生長大。」《Dance, Formosa》攝影展以及攝影書的作者王薇薇說。之所以取名為《Dance,
Formosa》,王薇薇表示:「因為在學生時期跳舞是我的興趣,從事藝術的人,基本上應該要先從自己的土地上去著手」。

此攝影作品全部皆為黑白照片,內容主要是在表現台灣本土文化、風情,像是台北補習街景、電視新聞畫面、廟宇、穿著標號四十號的王建民球衣男子背影以及在九二一大地震後被震歪的鐵軌等都成為照片的主題。

在照片中的出現的人物則多以小人物為主,像是推著攤販的婦人背影、農民、公車司機、各式勞工都成為照片中的主角。但原先並沒有設限主題就是以小人物為主,是在拍攝過程中接觸台灣各地民眾後才發現:「這些小人物雖然沒有所謂的權力,但是,它實際上對這片土地,對自己的工作,所散發出的影響力是比很多真正有權力的人還要來的更深。」而也因為他們的「真」,讓王薇薇對其生命力的感受特別的深刻。其中有幾張裸女的照片,表現肢體的美感以及肢體是潔淨的,期望大眾不應以誤會的或太過傳統的角度去看待。整本攝影集在文字上的描述不多,是因為王薇薇希望讓觀者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被攝影者的觀點所影響。

王薇薇大學時期主修德文,研究所念企管,現今在科技公司工作,同時也是名藝術工作者。她在大學時跳過現代舞,也自己編過舞,對舞蹈極富興趣,畢業後曾想過將編舞當成職業,且考進雲門的新人培訓班,但後來發現舞蹈這條路及環境與自己想像的不同,之後也因著對企管的興趣進入科技公司就業,而後因為企管及藝術是兩門相差甚遠的學問,在無法兼顧的情況下,藝術便成為自己的興趣而非職業。

在工作上軌道後,王薇薇又重拾興趣,踏入藝術領域,至於為什麼選擇攝影,王薇薇說「因為年紀大,跳舞也跳不太動了,所以就選擇攝影」。到台北攝影學會去上過課後,王薇薇發現自己對攝影還滿有興趣的,於是又去上了專業攝影師的課,之後又跑到美國及歐洲的美術館去看有關攝影方面的資訊,包括此次發表的攝影書及展覽都是王薇薇邊旅學邊自習,邊做邊學而成的。

《Dance,Formosa》是王薇薇的第一件攝影集,期望以攝影詩的方式,每一張照片都各自獨立卻又互相有延續性來呈現。走訪台灣許多地方,拍成這本以小人物來描寫台灣人文為主的攝影作品。對於未來是否繼續拍攝相關類型的照片,王薇薇說:「我一直都有在拍攝,希望做一些比較不同的作品。」


圖片來源:王薇薇提供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輔大永齡合作 課輔弱勢學童

103 【記者楊明峰/台北報導】輔大財經法律系學生詹雅茹擔任永齡課輔老師已有半年之久,她說:「當課輔老師帶這群小孩真的很有意義!」本來只是想打工賺取零用錢並體驗當老師的感覺,想不到後來漸漸愛上這份工作,並投入很大的精神。

詹雅茹說,以往認為老師是個很棒的職業,假期又多,乍看十分輕鬆,但實際去任教時才顛覆了以往的觀念。來課輔的小孩,有來自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子女、或是家中經濟有困難的孩子,他們對學習還是保持一定的熱忱,才會被校方推薦來這邊課輔。

縱使參與職前的師培訓練,仍發現與小孩間存在很大的代溝,上課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怎麼與學生溝通。詹同學在剛開始去任教時,常常在思索該用何種上課方式讓孩子更好理解,也製作教具幫助孩子學習,後來,她慢慢學會怎麼打開小孩子的心胸,以孩子的口吻跟他們溝通,孩子的進步也就顯著起來。

「我記得有個小男生,偷偷跑來告訴我心儀的對象,我心裡覺得好笑,但是在當下覺得自己不是個老師,而是孩子的大姐姐。」扮演老師之外,詹同學同時也扮演大姐姐的角色,傾聽小孩子的心聲,對孩子的認同感也就越強,心中早已抹除「弱勢」這個負面刻板印象。她表示,弱勢並非調皮搗蛋、不好教,他們較缺乏的是別人的關懷。

孩子在課業成績上有所進步,但是要完全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待人處世真的不容易,教了孩子很多,但是回到家後,無法持之以恆,也是枉然。詹雅茹說:「我相信他們會改變!在這麼多的學童中,一定會對某些人有所啟發,而這樣就夠了。」

課輔學童在接受這項課輔計畫後,課業成績確實有所改變,擔任課輔老師的邱怡華同學表示,學童除了課業有所進步外,在自信心的建立上也有顯著的表現。

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認為改變人的關鍵在教育,於是與輔仁大學等八所大專院校合作發起「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畫,加強弱勢、貧苦學童課業輔導,減低與其他學童的學習落差。基金會主要提供教材、資源給各大學,各大學則設有專案人員招募及培訓課輔老師,大學生在接受培訓後,上台試教,由各小學派出的老師及培訓單位的評委來決定人選,學校方面也有考核系統監督大學生擔任課輔老師的表現。

輔大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嚴任吉認為這項計畫的意義在於企業家回饋社會,能與學校互相合作學習,並創立對話平台模式,讓學校跟企業能夠平等對話,來幫助弱勢學童。

輔大社工督導邱靜宜說,課輔老師很幸運的可以陪伴孩子,希望能與孩子互相學習成長,更能有同理心地看待事物,最後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保護兒童 從你 我開始做起

102 【記者林宜萱/台北報導】「愛只有一點點,就能將世界改變。」若是有人伸出雙手,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或許她就不會凍死在路邊了。九月二十七日,在家扶基金會舉辦的兒童保護宣導大會上,民富國小小朋友演出兒童保護劇場,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主題,希望能夠喚起大眾對保護兒童的重視。

這次活動主題是由二十四個家扶服務據點,組成了高鐵列車攤位,現場也有有獎徵答,讓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記住婦幼保護專線,及家扶專線。北縣家扶社工督導林慈淑說:「這次活動也包含『家扶回娘家』,用意是希望,受家扶協助的家庭,能夠一齊加入保護兒童行列。」

林慈淑表示,每年家扶都會舉辦許多活動,希望能夠吸引大眾的注意,「事實上很多的舉報案例,都並非受害者本人,而是身旁的鄰居、同學、老師。」所以,此活動不僅是讓學童學會保護自己,更提醒民眾要保護身旁的兒童。

參加家扶回娘家的張小姐說,由於平時收日不穩定,多虧有家扶的緊急救難金幫助,再加上認養者不定期的匯款,確實改善了家庭狀況。「孩子們會寫感謝信給幫助我們的人,在此過程中,也讓他們培養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小孩,是絕對不會變壞的。」

談到保護兒童的案例,林慈淑說,之前曾接獲一起女童長期被父親性侵的案例,後來是因為同學發現,才轉到家扶輔導。之後,女童因為被通報後,長久下來與父親相處的觀念被推翻,認為都是自己的錯,過度自責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林慈淑表示,這都在在顯示了,事後輔導及注意周遭兒童的重要性。通報後的案例,需要先建立受害者的支持資源,例如經濟救助,或心理輔導,再把她慢慢拉出受傷環境,不然會對受害者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林慈淑也談到,若是看到有兒童大熱天卻穿著長袖、過於害羞、或是有過度的暴力傾向,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若有看到可疑的案例,記得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