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長坑國小 育苗播福田

1 【林佩儀/台北報導】想像一下,一踏出校門口,迎面而來的是廣闊的稻田,一隻白鷺鷥正從田埂中準備振翅而飛,這裡是位在八里的長坑國小,一般都市小孩所無法體驗的農村景觀,長坑國小的小朋友早已習以為常。不過,當全校師生大動員,捲起褲管下田育苗、插秧、種稻,不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是第一次「腳踏實地」感受農事辛勞。

透過八里鄉農會,長坑國小爭取到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童稻計畫」,讓學童親身感受種稻辛苦,藉由小學生的教學體驗,推廣台灣米食文化。校長李順銓表示,學校的出發點在於讓孩子體驗過去農人種稻的辛苦,並凝聚學校和社區的關係,讓學生除了一般室內課程的教學外,也能走出戶外,學習農家吃苦耐勞的精神。


學校在農會協助下,特別向附近農家的洪吉三爺爺借到一塊田地,提供給長坑國小的孩童學習種稻,洪吉三並樂意教導育苗、插秧、施肥、灌溉、除草等農事工作,校長說,原來洪爺爺也有點怕寂寞,剛好趁這個機會,以農人的實作經驗和專業技術,幫這群孫字輩的小朋友上一堂課,不然,原來的土地已無經營打算。雖然現在農業發展以朝向現代化,不需要依賴人工插秧,但是校長還是讓每個小朋友都捲起褲管,腳深陷泥濘的土地,將秧苗親自插入田中。教導主任周純儀說,雖然小朋友插秧的速度慢,秧苗也排列的不是很整齊,但更因為這樣,孩子更知道盤中飧的得來不易。

「小朋友,有沒有看到稻子長高了!」校長說,長坑國小前的稻田是八里最大的一塊田,每次經過,就會問孩子一遍,帶領他們仔細觀察稻子的變化,有空的時候就去剪福壽螺,這樣的工作會一直持續到六月拾穗時,就可以收割稻子了。學校目前也希望能夠將稻田轉用有機耕種的方式種植作物,不要噴灑農藥,讓孩子學習永續環境教育的理念。

參與種稻的小朋友,有致一同地表示插秧「很好玩,但也很辛苦!」四年仁班的汪承翰,最大的專長是演講,當被詢問到親自下田種稻的感想時,汪承翰一點也不扭捏,馬上即興為大家演講了一席話:「雖然種稻一直害怕跌到土裡去,但是想到農人辛苦的種稻,我們應該要幫他們搥搥背,或是送給他們卡片……大家一起種田很壯觀,很有趣,希望永遠可以吃這麼好吃的米,但要抱著感恩的心情…」汪承翰的演說,讓主任聽了都為他鼓鼓掌。

長坑國小全校共一百多人,是位在郊區小編制的迷你小學,但是學校對於環境教育一點都不馬虎,除了正在實行的種稻體驗外,更是台北縣十所蝴蝶家族學校之一,校內透過種植食草和蜜源植物,營造蝴蝶棲地,李順銓也時常親自帶領孩子認識校園蝴蝶種類。

「鄉下孩子不應該被遺忘。」校長感嘆的說,「城鄉差距太大了!」在長坑,沒有補習班,也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文化資源與都市相差太多;從小在雲林長大的校長對學校有著不同的期待,透過童稻計畫的實行,李順銓表示,學校不需要作秀,種稻好像聽起來很『復古』,重要的是投入這麼多人力、財力、物力,對孩子有沒有改變?「自己到底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是李順銓來到長坑任教兩年中,不斷思考與努力的事情,既然資源不如大城市多,學校就順著環境發展,發揮稻田最大的教育作用。


地址:台北縣八里鄉長坑村 25 號

攝影:林佩儀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三手三腳 用弧線豐美生命

2 【記者吳佳隆/台北報導】縱使兩個人加起來只有三隻手與三隻腳,「三手三腳」舞團依舊用身體,在空中劃出飽滿的弧線,來表示對生命的熱愛。由「單腳菩薩」林睦卿與「獨臂舞王」王蜀蕎組合而成的「三手三腳」舞團,今年﹝二〇〇八﹞獲得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頒發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並於五月份結束了美國的拜會巡演之旅。

十六歲那年,林睦卿因為骨癌而左腿遭到截肢;而王蜀蕎則是小時候操作絞肉機不慎,而導致左手截肢。兩人在多年前一起加入了舞蹈班,起初是想藉著跳舞來對生理和心理進行復健,後來在一次機會中,老師提名他們兩人一起表演一支開場舞,從那時開始,兩人間的默契也越來越好,也就因此創立了舞團。

今年年初,王蜀蕎的母親因車禍意外而陷入昏迷,因要照顧母親,王蜀蕎開始猶豫原訂的美國探訪癌童、病友之旅可能因此作罷,但隨著母親的病情一天一天好轉,開始可以眨眼睛,擔心母親的王蜀蕎於是就詢問媽媽,是否該照原計畫去探視這些弱勢的病友,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繼續感染給更多的人?而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則是對王蜀蕎眨眨眼睛,鼓勵王蜀蕎一定要把愛與關懷帶給更多需要的人。

林睦卿說,記得有一次自己在花蓮更生人保護協會表演,其中有一段在裹布裡掙扎,最後破繭而出,這代表著在逆經中求生存的意志力,也因為當時那些收容人們也剛好是在困境時,所以許多台下的收容人們都感動的落下了男兒淚,看到那些收容人的眼神,林睦卿自己也得到了莫大的鼓勵,「藉由我們的表演,象徵著互助合作,希望可以藉此激發人們的正面思考,幫助在困境中的人們找到新的出路」。

「人生是取決於我們做的決定,而不是遭遇的狀況」林睦卿接著說,當人們想成為什麼時,就會往那個方向走下去,在困境中的人們「接下來要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只剩一隻腳,繼續跳舞對膝蓋、腳踝的負荷過大,也出現了靜脈曲張的問題,縱使是未來無法繼續再跳下去,還是會努力積極地將「自我突破」、「永不放棄」的想法分享給社會上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網路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20/today-life4.htm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到教育電台收聽 「好聲音」

【記者吳彥賢/台北報導】成立四十多年的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其節目內容豐富而多元,過去有多項節目入圍廣播金鐘獎和得獎的紀錄。臺長陳克允表示,「我們有兒少、銀髮族、社會教育、多國語言等等類型的節目」現在聽眾們也可以上網收聽,資料都會儲存六十天的時間讓聽眾欣賞。

陳克允表示,他推薦的兒少節目有「晚安故事屋」、「世界夢想圓舞曲」、「艾德蒙探索號」等等。由於現在雙薪家庭,爸媽沒空講故事給孩童聽,透過節目主持人說故事的方式,孩子們可以聽到一些有啟發性的故事。而播出時間也配合國中國小的作息時間,利用吃飯和早自習的時間播放。

電臺同時也跟法國、德國、英國BBC等電臺合作聯播交流。陳克允說,電臺有「十一國語言的教學節目」,從法、日、西、德、到土耳其、阿拉伯等等語言都有。而教的內容則是從淺到深,無論是初學和進階都可以收聽。「網路上都有教材可以下載,跟著學習,目前語言學習的部分已經有三億講次的教材,也有兩百多萬人上網收聽」。

此外,銀髮族節目內容則從養生、醫療、保健、休閒,一直到婆媳之間的相處都有。而教育方面,由教師們主持的「教育新希望」、家長們主持的「教育好夥伴」,陳克允認為,這是討論教育議題的一個很好管道「聽眾們們可以call in進去,討論並分享經驗,互相溝通意見」。

電臺除了台北總臺外,另外還有花蓮、彰化、台東、高雄等四個分臺。陳克允提到,這些分臺除了與台北臺聯播外,也會每天自製八小時以上的節目。「節目內容則配合地方教育、與社區結合、關懷弱勢族群以及新移民等等」。

陳克允表示,電臺的同仁們常常會到監獄,配合教誨師與受刑人組成讀書會。除了培養他們的讀書習慣,也透過這種方式來關心這些弱勢族群。他說:「最主要是勸他們向善,並進行心靈改革以及導讀的工作。」

有關於電台未來的展望,陳克允認為:「節目應該與時代科技和生活做結合,透過數位廣播、跨領域合作等等方式來製作」將來節目會走向精緻化、生活化以提升收聽率。他說,現在電臺也透過廣播體驗營、前進校園製作、請社會賢達公益人士代言節目等等方式來提昇知名度。

面對現在媒體的激烈競爭,陳克允認為:「現在的媒體太商業化,把媒體的社會責任都迷失了」,現在社會應該多一些公益節目,關心弱勢和社會光明面,表揚學生的品格和道德等等,找回核心價值。


電臺網址:www.ner.gov.tw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蚵農 在海岸間與汙染拔河

【記者張巧萱/台北報導】雲林縣台西鄉的養蚵產業是沿海生態環境的指標,環境是否受到汙染可以從蚵的產量得知,蚵農可以說是海岸間的守護者,然而這一切卻在石化工業到來後變調。《天堂路》這部紀錄片紀錄了蚵農為了基本的生存權和工作權抗戰的歷程。導演林家安說:「將片名取為《天堂路》,是因為我想表達這一路走來的抗爭過程。」

繼台塑六輕石化工業區進駐雲林縣麥寮鄉設廠後,台塑八輕石化、大煉鋼廠也看中了台西沿海決定設置離島工業區。在林家安所做的紀錄片田野調查中,六輕帶來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嚴重危害沿海生態,此外台塑還不斷的向蚵農收購土地,這不僅讓當地人賴以維生的養蚵事業一落千丈,還使居民的罹癌率增加。

片中主角也是雲林淺海養殖協會一員的林進郎說:「以前只要七、八個月的時間蚵就可以收成,但自從工廠進駐後,除了蚵的生長期拉長外,收成也跟著不好,以往附苗茁壯的幼蚵也都不附了。」養蚵是大部分台西人的主要收入,原本的生活也許不算好但也能自給自足,如今工廠來了日子卻更苦了。

林進郎帶著蚵農一路抗爭,從里長、鄉長、縣議會一直到縣長,除了看盡政府的冷漠外,還看盡政治人物為自身利益而不管後代子孫,但林進郎始終堅信『每個人都在寫歷史,只是看個人的價值點在哪』他說:「大部分的蚵農沒有法律常識,別人施加壓力也默默承受,都不會為自己的權益抗爭,所以我要大聲的替他們說。」

在六輕興建之初,台塑曾答應要開放近七千個工作機會回饋給鄉民,但最後發現只有零星的外圍工作像警衛、清潔人員等工作釋出,根本無法進入台塑的工作體系。這次建八輕又給了類似的諾言,讓許多蚵農的決心動搖。林家安說:「這是抗爭最大的難處,金錢使人分化又加上自救會的成員大多六十歲以上,大家都窮怕了,寧願選擇再賭一次。」

林家安說:「拍這部片最主要的原因是要藉六輕的例子檢驗是否有建八輕的必要。」他更表示,在八輕設廠前應回頭檢視當初六輕所做的承諾、目標是否達到。值得欣慰的是在不斷的努力下,許多蚵農和漁民已漸漸體認到六輕和台塑所帶來的危害。

林家安很慶幸越來越多人關心這件事,但他認為只靠鄉民、學生和環保團體的力量是不足的,此片目前已在雲林縣中小學、全國社區大學播放,他希望透過紀錄片作為教育的平台,除了引起更多人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也能串連社會為弱勢發聲。

「科技濃湯」增強NPO數位能量

20080626a 【本報訊】以捐贈科技軟硬體產品給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為目的的「科技濃湯(Techsoup-Taiwan)計畫」,廿六日在台灣啟動。首批參與捐贈的科技廠商包括微軟公司(Microsoft)與BOL(Bytes of Learning)軟體公司,未來非營利團體只要支付少許行政處理費,就可申請取得跨國資訊科技公司的軟硬體產品,為弱勢族群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全球化、資訊化時代來臨,擁有良好資訊科技運用能力,是企業提高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條件,然而,對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而言,取得各項數位科技軟硬體的成本卻非組織所能負擔,使得助人工作的服務品質受到影響。「科技濃湯計畫」為開拓文教基金會與美國非營利機構Techsoup共同合作的平台,未來將扮演資訊科技公司軟硬體捐贈和台灣非營利組織之間的橋梁。

TechSoup在美國舊金山市成立已二十年,長期為非營利機構提供各項支援服務,開辦軟硬體科技產品捐贈計畫逾六年。TechSoup向跨國企業募集產品,再贈予公益團體,目前參與軟硬體捐贈的企業包括微軟、思科(Cisco),賽門鐵克(Symantec)、Adobe和Flickr等三十一家。至二〇〇八年三月為止,TechSoup捐贈平台分配了總值新台幣三千億元的軟硬體給七萬多個非營利機構。近一年半來這項服務快速成長,包括加拿大、英國、比利時、智利、波蘭、澳洲、紐西蘭、南非、印度、香港……已成為全球網絡的一分子,預計六月底將達到十九個國家,此服務將持續擴及全球各角落。

TechSoup全球事務經理安東尼‧江(Antony Chiang)廿六日在捐贈儀式中特別指出,選擇與台灣合作,對全球計畫具有兩項重要意義:一是藉此分享豐富的機會給亞洲地區的非營利組織和公民社會;其二是我們希望藉此激發台灣蓬勃的科技產業,分享更多產品和服務給世界各地的非營利組織。

這次的捐贈廠商微軟公司提供了一百六十多種中英文軟體供各團體申請,Bytes of Learning 則提供線上教學軟體;受惠對象將包括身心障礙、婦女、兒童、青少年、文化、藝術、教育、環保、人權、性別、原住民及社區工作等,預計逾三萬個團體。

即日起,非營利組織只要進入科技濃湯捐贈平台,選擇所需要軟硬體產品後,支付百分之四的行政處理費,即可取得合法軟體達到科技升級、提高服務效率與連結全球資源的目標。

開拓文教基金會董事蕭景燈表示,未來將陸續引進其他企業的資訊科技產品,同時呼籲台灣資訊科技公司善盡企業公民責任,一起加入「科技濃湯」捐贈平台的行列,不論是軟硬體的優惠或捐贈、網站寄存及管理、資訊科技培訓以及相關的支援服務等等,都是未來希望可以開發結合的資源方向。(照片由開拓基金會提供)


相關網站:

科技濃湯:http://techsoup-taiwan.org.tw/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遲緩兒蓉蓉與媽媽的故事

03211624000019 【記者洪昇緯/北縣報導】蓉蓉一進入兒童物理治療室,靈活的大眼睛便機警的四處觀察環境,有什麼樣新的玩具、有什麼樣新的人物。蓉蓉今年兩歲,是個可愛聰明的小女孩。然而她卻活得比一般小孩還要辛苦。醫生對於蓉蓉的病情所用的辭彙是「腦性痲痺」。

「當初聽到腦麻、腦麻,這兩個字我完全無法接受!」蓉蓉媽媽覺得,蓉蓉的狀況一直都很好,只是各種能力沒有辦法跟上同齡的小孩。輕度腦性麻痺導致發展遲緩,讓蓉蓉媽媽還抱有一絲希望。也因此,蓉蓉目前正在努力的復健,期待有一天能成為正常的小孩。蓉蓉媽媽說:「我會勇敢的陪蓉蓉走復健的路。」

蓉蓉在媽媽的懷孕三十三週隨即出世,是個體重僅有1850公克的早產兒,然而蓉蓉的逆境卻不僅止於此。滿周歲的時候,蓉蓉媽媽發現蓉蓉有成長遲緩的現象,醫師診斷她為腦性痲痺。經過醫學中心的檢查,證實蓉蓉有腦室擴大與張力過強的現象。但是醫師同時也說,蓉蓉的腦性痲痺屬於輕微的,經過復健就能康復。

然而再怎麼堅強,為人母親卻得看著親生女兒受苦,蓉蓉媽媽也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為什麼蓉蓉一出生就要承受這樣肉體折磨,我寧願幫她背這種業障,不願讓她承受,因為她是我的心肝寶貝。」剛開始,蓉蓉各種檢查都做過。基因檢查、腦神經檢查、抽血...等等。對於檢查的結果,蓉蓉媽媽一直焦急萬分,深怕大病小病不斷地造訪蓉蓉。「有次壓力太大哭得很傷心。」 蓉蓉媽媽表示,有許多壓力只能自己承擔。

「對一位母親來說,雖然蓉蓉的成長比較慢,但只有今天有比昨天進步一點兒就很棒了!」
蓉蓉的媽媽常常用佛教的儀式虔誠地替蓉蓉消除業障,也上網跟大家討論育兒經,藉此認識了其他遲緩兒的父母,這讓她得到很大的安慰。

桃園縣迴龍醫院復健科主任殷心蓓說,目前蓉蓉主要要克服的是張力過強的的部份,張力過強造成肢體無法隨意控制。連坐下、站立這樣的動作,蓉蓉都得經過非常多的努力才學會,「牽著會走了,但還是墊腳尖。會坐了,但坐不穩。」蓉蓉的媽媽說,語言的方面她也落後許多,到目前還是只會使用單字。

目前蓉蓉的復健狀況越來越好。「看著她把家裡可以拿的東西都翻出來,而我在後頭忙著撿。這都沒關係,這就是她的進步,我寧可她皮一點。」蓉蓉的媽媽說,其實蓉蓉是很活潑的女孩。每當看著其他小孩子追趕跑跳碰,欣羨之情雖然無法用言語表達,卻表露無遺。「尤其是妹妹出生之後,給蓉蓉的鼓勵更大。」蓉蓉的妹妹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當蓉蓉看見自己的妹妹已經能坐能走,也希望自己能追上妹妹的腳步。

然而復健卻不單單只是辛苦蓉蓉的身體,心理層面更是讓人擔心的。殷心蓓表示,兒童復健需要顧及到兒童的心理,這都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執行。兒童物理治療室雖然就像玩具房一樣,但是要讓蓉蓉卸下心防乖乖的在遊戲中學習,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還是每天都帶她來。」雖然蓉蓉仍舊會哭會鬧,蓉蓉媽媽依然沒有放棄。一個星期五天,每天都安排復健,每天都陪著蓉蓉遊戲,只希望蓉蓉能有朝一日像個正常的孩子一樣,成長茁壯。

(照片由記者洪昇緯拍攝)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台式佛朗明哥 舞動靈魂深處

【記者李金翰/台北報導】清脆的響板聲,明快的擊掌,快速翻動的華麗舞裙。精靈幻舞舞團中成人佛朗明哥舞蹈班學員眼波的流轉、每一步跺腳及手臂的動作似乎都能讓人歡欣鼓舞。團長賀連華表示其實佛朗明哥舞解放的不只是緊繃的肢體,而是人類痛苦的靈魂。

佛朗明哥舞起源自西班牙,一開始,這種舞步就只在平民之間流傳。每個舞者都有自己的故事,無論是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苦楚,以前的平民能藉由每一次的跺腳昇華、進化,將負面情緒藉由舞蹈抒發,也因此佛朗明哥才會廣泛流傳民間。曾遠赴西班牙學藝的團長賀連華就是深深的被這種情感吸引,進了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舞蹈學院進修後,也從原本的模仿走出自己的路。

「精靈幻舞舞團」在二〇〇〇年成立,當初賀連華還是北一女舞蹈社團的老師。在一次的成果展中,賀連華用了佛朗明哥舞編成的舞劇作為主軸,不僅得到台下觀眾的掌聲,也讓這些北一女的女孩們在離開高中生活之後,還是想要繼續跳舞。為了這些可愛的學生,賀連華成立了這個舞團,而「精靈幻舞」這個團名也來自當初成果展的劇名。

身為一名專業的舞者,賀連華不想只是學習西班牙的傳統舞技,為了能夠在台灣打開佛朗明哥的知名度,她利用台灣的民謠,加上佛朗明哥式的編曲,讓西班牙與台灣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在熱情四射的舞步中結合。這種創新的舞蹈模式讓她得到了西班牙老師的肯定;也因為這種特殊的編曲方式,賀連華很少找國外的專業樂手來為自己的舞蹈編曲,除了理念不同之外,她強調的台灣式佛朗明哥,也是外國樂手難以配合的。

賀連華表示一般人對於佛朗明哥的印象通常是華麗的舞衣以及明亮的節拍,很多人覺得這樣的舞蹈其實不難。但佛朗明哥傳承數代舞者的故事,並不是只會舞步就能跳的好,而是要用舞蹈去呈現樂曲中的愛恨嗔痴,用舞蹈去展現音樂中每一種變化莫測的情緒。而西班牙語中的「duende」(中譯:神魔)所描繪的佛朗明哥舞的最高境界,正好可以說明佛朗明哥的極限,這種由內心所傳達對天地的敬意是完全模仿不來的。「佛朗明哥是一種靈魂的自我想像,也是一種靈魂得到救贖的方式」,對賀連華來說,佛朗明哥就是她今生最摯愛的情人。

在採訪當天記者遇到來上佛朗明哥課的簡于倫,是住在附近的上班族,對她來說跳佛朗明哥每一個動作及踩腳都是情緒的抒發與昇華,雖然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難免較沒有自信,久而久之也開始藉著舞蹈發覺自己的身體的語言。

「在參加舞團之前,我還沒有那麼快的確定之後的舞蹈之路。」舞團內為小朋友上課的老師廖云秀,原本是學習現代舞,在大二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到舞團參加表演,卻從此深深的愛上了這種異國的舞蹈,成為團員之ㄧ。

賀連華常接到許多外界的邀約,但拒絕為貴婦進行文化美容的她,較能接受的是條件式的推廣及有目標的教學,她表示大多數的民眾都不會重視免費的舞蹈教學,她開玩笑的說都會向主辦單位收取「自尊費」。直率的她表示不想要學生只是玩票性質,而是能從內心去感受舞蹈的魅力。在商業性質的活動與藝術中徘迴,對她而言是很痛苦的。當然身為表演工作者這種拉扯是在所難免,但也不難從學生每一個標準的舞步中,她所發出的笑容感受到那種教學的熱誠。

賀連華表示對一名舞者而言,跳舞是件可以讓生命充滿色彩的事,而教會不會跳舞的人去學會編織自己生命中的顏色,或許也就是舞者人生中最美麗的事。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大直藍十字 喚起服務熱忱

Dsc07410 【記者葉怡亨/台北報導】「藍,是想結合運動服的藍色和培養高中生如天空般的胸襟;十字會,則是希望效法紅十字會,對社會付出關懷。」談起藍十字會,陳子軒表示,時代在改變,志工年齡向下延伸,希望能喚起新一代年輕人對服務的熱忱。

創立於二〇〇五年六月,大直高中的藍十字會標榜著全部由高中生組成,期許培養社員具有愛心服務的熱忱,並學習與他人合作完成目標。

創辦人兼指導老師陳子軒表示,當時因為有老師提出「為什麼校內沒有服務性社團」的疑問,所以想試著找些同學討論關懷生命和社會服務。出乎意料的,是同學們的熱情踴躍,藍十字會便在這推波助瀾下誕生。

擁有過去在台大漁村服務社的經驗,陳子軒決定將此概念沿用學習至藍十字會。唯一不同的,是從社團命名到一切社務事項,老師僅扮演引導角色,全權交由學生自行思考。他說:「我認為學生有很大的可塑性,不想用力量去塑造他們,希望讓他們自己發掘,盡量發揮創意。」

藍十字會成立即將滿三年,平日工作除了健全社團內部組織、協助學校活動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年寒暑假針對國小學童舉辦的生活探索營活動。陳子軒表示,生活探索營屬於生活類服務,面向廣,透過營隊活動,讓學童體驗台北市品德教育的十四項核心,藉由活動鍛鍊團隊合作的能力。

他說,第一年生活探索營舉辦在大直地區,暑假則前進到埔里。「讓孩子們到外地辦營隊,體悟會比較深刻。」陳子軒提到,去年暑假在花蓮,曾因為同學忘記攜帶文具,而從花蓮縣的豐濱鄉開車到光復鄉才找到文具店,而樣式也不齊全。這些經驗,讓學生們體會到社會各個角落的不同,因此,回來後特別舉辦文具募集,將全校集結的愛心送至花蓮,也學會更珍惜台北的生活。

陳子軒表示,舉辦生活探索營的目的不僅是設計活動和小學生交流,更重要的,也能讓高中生了解生活環境的差異性,透過彼此分享,達到相互影響。

目前社團大約八十人,陳子軒提到,社團有相當健全的組織運作,透過訓練課程及社務會議的召開,希望讓學生學習分工合作,幹部如何協調人力,並且設身處地的包容別人。「這對將來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他說,這些無法從課本學習,只有透過概念的引導,才能將他們組織起來。

有別於其他社團,藍十字會有個讀書機制,叫「課輔組」。因為服務性社團花費的時間心力大,所以藍十字會貼心的在段考前兩星期舉辦讀書會,同時安排老師傳授讀書方法,如何在忙碌的時候一樣將書讀好。陳子軒:「只要抱著學習的心去面對,什麼都可以成為教材。」

雖然有課輔組的幫助,卻仍不時有家長和老師反對學生加入藍十字會。陳子軒表示,高中生受到的管轄比較多,若遇反對意見,則選擇尊重。然而,前提是他會確實讓家長了解社團做了些什麼,也提醒家長和孩子有良好溝通,避免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目前擔任社長的鄭璇表示,加入藍十字會也曾經歷一場家庭革命。「因為我想考音樂系,家裡不贊成我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經過不斷溝通,和家裡約定會妥善管理時間,才得以參加。

「因為覺得學長姐都很有活力,所以想加入看看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這麼快樂,這麼努力。」副社長謝岱霖說,加入藍十字會學到時間管理,為別人著想,不論什麼事情,只要為他人著想就能解決。

陳子軒表示,目前志工年齡向下延伸已是趨勢,擔任志工,除了付出,也要感謝別人創造機會給你。他說,大部分畢業的學生都在大學繼續擔任服務性社團的幹部,「因為感動會持續存在」。

謝岱霖:「要想辦法讓藍十字會一直存在,讓更多人有學習的機會。」他表示,進入大學,也想繼續參加服務性社團,爭取擔任國際志工的機會。(照片由記者葉怡亨拍攝)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大溪居民協力 老街再創新機

E785a7e78987045【記者戴湘穎/桃園報導】近年來政府為了恢復老街商圈的繁榮,致力於「老街再造」與發展觀光活動,而大溪也在經濟部商業司的輔導下,除了整修建築和街道,也結合居民組織「大溪形象商圈」,每年為大溪老街舉辦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提升大溪老街名氣之外,也帶來商機繁榮。

大溪老街主要是由三條街道組成,分別是和平路、中山路和中央路,在日據時代,殖民政府將街道改建成牌樓,並且引進巴洛克式的藝術創作風格,大溪商圈繁榮一時。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老街上的建築漸漸拆除,商圈也開始沒落。於是從一九九五年開始,由政府發起「老街再造」的運動,並且配合當地區民一起努力,恢復大溪商圈以往樣貌。

「老街再造」的計畫主要是針對和平路,內容是維修巴洛克式建築,除了整修牌樓之外,也在騎樓舖上紅磚,調整地勢高低不均的現象,另外為求美觀,將電線地下化,並且也於二〇〇七年完成和平路舖磚的工程,在這些整修下不僅美化老街,同時也帶來更多商機。

在二〇〇〇年,大溪當地居民自行組成「大溪形象商圈」,從一開始的四十人到現在將近一百人參與。前理事長郭明雄表示,「大溪形象商圈」讓商家能夠回饋這個社區,並且一同盡一份心力,營造老街的未來。

前理事長郭明雄,從組織成立時就開始為大溪服務,直到去年卸任共滿七年時間,他表示,這個組織從第一年開始就時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除了陀螺節、健行活動、美食展還有全國圍棋比賽,主要希望能吸引觀光客的注意,也藉由媒體報導,讓更多人了解大溪特色。

為了使老街恢復以往繁榮,郭明雄不遺餘力的策劃許多活動,而其最主要的困難是經費不足,政府一年只提供二到三萬的經費,除了房租、人事的一些費用,主要是活動開銷,所以時常為了籌備經費而傷腦筋,需要公家機關和社團的贊助才能辦成活動,「不過組織真的是從無到有,一年一年累積才有現在的規模,這也都是靠居民努力不懈而成」。 

當地商家江秋雲(大溪形象商圈會員)表示,現在大溪因為經費不足,活動也漸漸減少,而當初的老街再造計畫也只整修了和平路,所以人潮也以那裡居多,「不過今年政府預計在六月開始,將整修其他兩條街道建築並且舖磚,保留更多大溪特色,並將商圈拓展」。如今老街上的店家,不但有傳統的木器老店,也有數十年至百年的藥舖、豆干、餅鋪等。未來也期望以「木器、美食、建築、文化、觀光」作為老街商圈之五大特色。

(照片由記者戴湘穎拍攝)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特別的愛」 給特別的你

【記者吳彥賢/台北報導】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特別的愛》,是一個以特殊教育為主軸,關懷身心障礙者的節目。主持人張曉瑩表示,現在年輕人們常常容易自暴自棄,自殺案件層出不窮。透過節目,希望能傳達「這些身心障礙者都如此努力了,何況是他們呢?」的意念。

張曉瑩說,自己常在電視上看到這些身心障礙者。他們有在地上爬的,有被班上拒絕排擠的,看到他們奮鬥不懈的精神,便有了想成立節目為他們發聲的念頭。加上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的七項目標之一「針對身心障礙者做宣導」,於是成立了這個節目。希望透過節目,讓更多人認識這些身心障礙者的奮鬥歷程。

節目的聽眾,從平時就接觸特殊教育的老師、身障孩子的家長,到一般的社會大眾都有。張曉瑩說,透過節目,老師及身障孩子的家長可以互相分享經驗,進修知識,不會覺得孤單。而社會大眾也可以更認識身心障礙者,大家應該「從內心去接納、關懷,而不是可憐他們。」

節目大致可分為「愛的小百科」與「主題專訪」兩個大單元。「愛的小百科」裡面,除了有身心障礙專有名詞解釋,例如什麼是學習障礙、情緒障礙。還介紹有關身障的專有書籍,提供偏遠地區的教師們能透過空中進修成長。節目同時也會邀請民間和家長團體,來提供身障相關資源與訊息給聽眾。

而在「主題專訪」單元節目中,邀請到身心障礙的專家、學者、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們來做「愛的叮嚀與分享」。例如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廖芳玫老師,便分享了一個身心障礙孩子的個案。

她說,有次她陪一個IQ高達130卻患有重度身心障礙的孩子,以及他的父親一同去醫院看病,後來時間晚了,於是她拒絕了孩子父親一同用餐的邀請,結果那孩子居然賞了父親一個大巴掌。因為這個孩子無法理解為何主人請客人吃飯,客人可以拒絕,所以才會發生這種正常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事。

其實大家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陪這些身障孩子們,才能懂他們需要的、想的是什麼。她同時提供了把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事項寫在小字卡裡,每天帶身障孩子們讀的方法。她表示,這樣才能他們的認知的「應該」變成跟一般人的「應該」一樣。

關於節目未來的走向,張曉瑩說,除了原有的議題外,還會探討身障孩子們的安養問題。積極推動早期治療也是重要的目標,因為「三五年的黃金治療時期,可以減少之後百倍的醫療成本」。


節目播出時間 每週六、日16 : 00 ~ 17 : 00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FM
基隆-100.1MHz 台北-101.7MHz 桃園-101.7MHz 新竹-101.7MHz 宜蘭-103.5MHz 金門-88.9MHz 馬祖-91.5MHz

她同時也錄了一段話,來鼓勵這些身心障礙朋友們。(以下連結)

http://mymedia.yam.com/m/2109371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大溪月光餅 喜憨兒做給你

E785a7e78987054 【記者戴湘穎/生命力桃園報導】每年的中秋節一到,向來有吃月餅的習俗,在桃園縣的大溪,昔日先人為了勤儉過中秋,而利用地瓜來製作糕餅祭拜祖先,大溪人稱之為「月光餅」。而如今大溪老街上有一家陳媽媽手工月光餅,除了繼承傳統的技巧,全部手工製作之外,更特別的是店內產品皆由喜憨兒來完成。

老闆娘葉瑞玉表示,她的兒子陳家豪,是個喜憨兒,就讀桃園啟智學校,一九九九年時面臨到高三畢業之際,而因喜憨兒只能讀到高中畢業,畢業之後要決定未來出路,所以她為了讓兒子能夠有一技之長,並且以此謀生,便開始讓他學習月光餅的製作。

因為兒子就讀啟智學校,葉瑞玉也因此認識許多喜憨兒的家長,他們都了解要照顧喜憨兒是很費時間和心力的,而許多家長常忙於工作導致無法全天候照顧小孩,於是她便透過和家長的溝通,讓許多喜憨兒也到家中一起做月光餅,所以當時每次放學或假日就會有十幾位孩子前來學習。  

葉瑞玉表示,要教導喜憨兒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慢,專注力也不高,像普通人一個動作可能教一兩次就好,他們則需要反覆不斷的教好幾次,而且教完的隔天他們忘了,就必須從頭再教。她說:「像我兒子光學著用皮把餡包起來就學了十四個月。」另外她也談到不是所有的喜憨兒都可以學,基本上內向文靜的比較適合,因為穩定性和專注力較高,能夠重複做同一個動作。  

葉瑞玉說她在乎的是讓孩子能夠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為了賺錢,「一開始製作的其實都不能賣,幾乎拿來自己吃或送別人。」,做了一陣子之後,賣相好的則利用寄賣的方式請認識的店家幫忙。直到二〇〇六年,「陳媽媽手工月光餅」才在大溪老街上正式開幕,目前店裡除了陳家豪之外,另外還有兩個喜憨兒,一個是黃麗慧,一個是池羚泱,其中池羚泱和陳家豪都是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到現在,一起做月光餅做了八年。 

月光餅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將外皮桿平,包入地瓜餡,最後再壓平即可。葉瑞玉表示,對喜憨兒來說,最困難的是把外皮桿平這個動作,剛開始桿出的餅皮不是大小不一,就是形狀歪七扭八,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教導,他們大致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我覺得這些月光餅都是孩子用心做出來的,一路看著他們學習,到現在有很好的成果,覺得很安慰」葉瑞玉笑著說。

此外,葉瑞玉除了帶領喜憨兒製作月光餅,也歡迎民眾到店裡一起團體DIY,像大溪當地的許多幼稚園和小學,經常在中秋節之前打電話預約,讓學生體驗親手做的樂趣。她談到有時學生人數太多,無法在店裡製作,就會先將材料準備好,帶到學校讓他們在教室裡做,「通常學生都玩的不亦樂乎,在月光餅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送給朋友或是家人」。除了學校以外,另外也有許多觀光客會來預約DIY。她表示,這是一個不管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完成的糕餅,也希望以後有更多人可以一起來體驗這項樂趣。

(照片由記者戴湘穎拍攝)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妙博士呼叫 環保從小做起

【記者吳彥賢/台北報導】全球氣候變遷,環境問題嚴重,如何減少碳足跡以及全球暖化問題?大愛電視台推出的兒少節目「呼叫妙博士」,帶觀眾們一起了解環保概念和議題。節目製作人陳芝安表示,節目的題材是從小朋友週遭遇到的環境問題中出發,希望能「讓環保觀念,從生活中落實」。

陳芝安說,現今地球的種種變異顯示環境問題十分嚴重「關心環保議題不再只是大人或科學家們的專利」。節目企劃張嘉桂也認為,環境問題真的是「迫在眉睫」,但卻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她說:「人的慾望無限,但資源有限」,希望透過節目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我們的環境。

你知道隨身攜帶水壺可以省去多少寶特瓶嗎?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喝掉48瓶瓶裝水,這些瓶裝水一共要用掉11億40萬支寶特瓶,如果把這些寶特瓶串起來,可以繞台灣223圈、地球6.3圈。張嘉桂表示,跟著兩位小主持進行的訪問任務,以及蒐集資料的過程,配合與「妙博士」的討論和專家的介紹,觀眾們便可以對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有趣的是,節目中的「妙博士」,其實是一位人類遺傳學博士,並非與自然環境領域相關。陳芝安說,當初選擇他擔任此角色,因為他說話帶有一點台灣國語,也很有喜感,再加上兩位小主持人,更能夠貼近孩子們。「妙博士」在節目中扮演了橋樑的角色,透過與相關專業領域專家的談話中,提供知識給觀眾。

張嘉桂表示,這是一個外景居多的節目,希望用活潑的方式來呈現,例如小主持人在路上隨機對路人的訪問,跟專家的的互動等等。陳芝安也提到,每個單元都會與相關單位合作,來為節目背書,也可以增加公信力。例如討論瓶裝水使用的問題,就與自來水博物館合作,讓觀眾看到淨水的過程。

由於是新推出的節目,陳芝安表示,未來就是「踏踏實實做」,希望每一集都能成為良好教材。她認為,公益節目的製播應該更貼切觀眾,像大愛劇場這類的公益節目,透過戲劇的包裝就能吸引更多人收看。

對於台灣公益節目的環境,張嘉桂認為「媒體需要做的更多」,尤其是現在兒童教育類節目很少「其實孩子們吸收資訊的能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她說,未來有機會也希望製作一個「For大人」的類似節目,更希望能引起其他同行的興趣來製作相關節目。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末代文藝志工 藝術服務雙通

【記者李奇瑋/台北報導】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是台灣擁有國際水準的知名藝術表演中心,熟知的別名為兩廳院,分別為國家音樂廳與戲劇廳。然而大家不知道的卻是每場表演背後都有一群志工默默的為民眾服務著,在複雜的廳院間奔走帶位、驗票。他們是兩廳院的文藝志工團,在高水準的表演前為民提供高水準的服務。不過兩廳院於數年前對志工招募喊停,改為給薪的工讀生制度,並強制志工應於六十歲時辦理退休,文藝志工即將走入歷史。

兩廳院於一九八七年正式啟用之後,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幕前幕後制度。其中就包括文藝志工團,目前約有六十位成員。志工們主要的工作是在每場表演前進行驗票、帶位、幫助行動不便的觀眾、維持場內秩序、安全等看似簡單的基本程序。已經擔任文藝志工十五年的服務小組長陳美珂說:「要能夠將整個流程銜接並且不出差錯,其實需要很大的專注力。更別提到在表演的三、四個鍾頭期間內要穿著高跟鞋來回穿梭劇場的折騰了。」

想成為兩廳院文藝志工的一員並不容易,得經過重重的關卡考驗。在正式面試以及職前訓練之時,志工們要將複雜的兩廳院地圖熟記在腦海,學習兩廳院的現況與歷史,同時要背下所有表演注意事項,還要能夠成為「人體驗票機」,分辨每一種不同的售票系統的票卷樣式,甚至紙質及官方印章的差別,避免有心人士想蒙混入場。另外要再通過八場表演的實習訓練及考核認證之後,才能夠正式成為兩廳院的文藝志工。陳美珂說:「國家級的場地要有國家級的服務水準,之前的訓練不可少。」

另外兩廳院對志工的儀表要求也較高,除了整齊的白襯衫與黑窄群的基本服裝,女性要化淡妝及高跟鞋,男性也要求穿襯衫打領帶。與國家級的場地相呼應,讓來觀賞的民眾都能感受到兩廳院的高水準。

想成為文藝志工要花許多心力,但也能享受一些工作的福利。陳美珂表示,如果值班的場次有兩位服務人員,在節目開演之後,一名人員就能夠入場觀賞表演,留另一名同是留守工作崗位,中場休息時再交換。到下一個場次也如法炮製,便能將整場表演看完。雖然要上下場分開觀賞,但這些國際級的表演都很職得。

資深志工楊蓉青表示能在兩廳院服務對她的退休人生有很大改變,以前少有機會接觸藝術,現在不僅能夠服務大眾,學習到許多與人應對的技巧,實質上對自己的藝術素養更有很大的提升。「以前可能會睡著的表演,現在都越來越懂得欣賞,我也從許多聽眾身上學到很多看表演時的素養,生活有品質多了。」楊蓉青說。

而前來音樂廳欣賞表演的莊小姐表示,一直很喜歡兩廳院的服務品質,服務人員不但沒有架子還很親切的為她帶路。「戲劇院與音樂廳蓋的實在太相像,路又太複雜,還有好多個不同的劇場。我常常找不到正確的出入口,還好服務人員都會很好心的帶我走出這迷宮。」莊小姐說「不過我也是到今天才知道原來她們都是沒領薪的志工呢!」

不過在近年來志工人數減少的趨勢之下,兩廳院在數年前停止志工招募,開始徵收工讀生,希望可以吸收更多員工,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而為了統一人事制度,兩廳院決定強制志工在六十歲時退休,減少志工人數,讓管理更為方便。

在服務了十五年之後,即將退休的陳美珂表示台灣人的觀賞素養還需要再加強。她說:「常常有民眾在開演了之後硬是要入場,這不但打擾到其他觀眾也影響表演者的心情。」她也常在結束之後發現民眾偷偷攜帶食物入內,這些都讓她很痛心。「當我們提供一定的服務與表演品質時,希望觀眾也能擁有相當的觀賞品質。」

在兩應院單純且洋溢著文化氣息的環境中服務。這群文藝志工不僅在藝術的領域中成長,在服務的過程中對人與人的接觸有更深一層的體認。楊蓉青說:「雖然這裡可以觀賞免費的表演,但最終還是以服務人群為主。這不也是藝術的本質,再偉大的藝術也都是從人出發的。」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台北城鄉會館 同鄉會之家

Cimg9021 【記者偶文琦/台北報導】熱鬧的台北市西門町,位於福星國小正後方,一座三層樓、小小的、灰白色的巴洛克式建築物佔據了一個轉角。外表看起來就像某個私人的商務旅館,正等著你推門入內訂個房,但事實上這裡是「台北城鄉會館」,只要符合條件,借場地可是不用錢。

這棟復古式的建築物是興建於四〇年代的私人財產,原先登記為「新聞記者俱樂部」以及中、西醫藥房的利用。台北市民政局張佳捷表示,文化局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對城市中的老舊建築進行保留與改造的計畫,當初設立城鄉會館的計畫時,應該是剛好碰上這棟建築物比較適合,因此工務局就對此地進行承包的動作。

張佳捷說,城鄉會館設置的目的最主要是提供各個同鄉會使用,包括了外省籍的各省份縣市的同鄉會,以及本省籍中南部的各個同鄉會等等。因為台北市是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不但在戰後有大量的外省籍移民遷入,經濟起飛後也有許多外縣市的民眾搬進。八〇年代後的台北,真正所謂的在地人大概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同鄉會每年都有固定的開會、選舉或是各式活動,常常來借場地。

城鄉會館不只提供開會及辦活動的空間,二樓也設置有展示場所。張佳捷表示,每年民政局都至少會規劃一些特展展出,大部分也都是跟同鄉會或是其他縣市的政府合作,展出內容就是以懷舊及凸顯族群的特色為主。例如從前有辦過火柴盒的展覽,或是客家民族的特色展等等。而目前倒是還沒有規劃過常態性的展覽,大部分的主題都是沒有重複過的。

因為城鄉會館的設立,讓台北市三百多個同鄉會就好像有了一個小小的家,方便開會或辦活動。在一樓也有個小小的展示空間,許多同鄉會把自己辦的會訊或是出版的刊物定期寄到城鄉會館來分類擺放。張佳捷表示,將來可能計畫規劃圖書室,專門管理並出借這些出版品。

另外在沒有同鄉會借用開會以及辦展覽的時候,城鄉會館也會出借給里民服務處或是其他非營利機構使用,目前有萬華區的福星里借用做常態課程班使用地。張佳捷說,目前知道這個地方的萬華區里民越來越多,以後不排除會常常借給他們使用。(照片由記者偶文琦拍攝)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生態登山趣 「無痕」下山去

【記者林佩儀/台北報導】拜大自然為師,以山林為教室,「生態登山學校」上課囉!為了實踐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的精神,「生態登山學校」希望每位登山的學生都能夠「悄悄的來,悄悄的走」,不讓登山這樣一個美好的運動,破壞山中生態的平衡。

Leave No Trace簡稱LNT,在台灣翻譯成「無痕山林」,中心思想是要減少登山客對山林環境造成的衝擊,不讓愛山的理念卻變為破壞山的行動。LNT共有七大原則,是由美國LNT組織經過教育、研究後所累積出來降低對環境衝擊的技巧與方法,提供給熱愛山林的登山者。

生態登山學校希望將這些國外的理論和經驗,考慮台灣的環境,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的登山教育內容。生態登山學校秘書長金佩說:「把LNT當作是一把尺,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可及內,選擇能夠站在尺的哪個地方。」

在LNT七大原則中,第一條為做好事先充分的規劃與準備。生態登山學校秘書長金佩說,因為山上環境特殊,人們足跡的踐踏以及糧食廚餘的遺留難免會影響到生態環境,因此事前的準備就顯得特別重要。 生態登山學校特別注重行前的規劃,尤其是菜單的準備,為了減少負重以及維持足夠體力,攜帶的食物盡量要輕、不易腐敗並且考慮熱量的攝取,有塑膠套的食品先卸下包裝再帶上山,可避免因為一時的疏忽,而將人類世界中永不腐敗的人工製品遺留在大自然。

第二條,在能夠永續的地點上旅行和露營。永續的地點包括既有設計好的步道、露營區、岩石地、礫石地、乾草原或者雪地。露營至少要遠離湖岸或河岸六十公尺遠的距離以保護當地的水生環境。傳統登山者會選擇安全和舒適地點紮營,但可能造成對鄰近水源的污染和植被的破壞 。

第三條,適當處理垃圾。在離開前要仔細檢查營地或休息地是否有遺留的垃圾或食物殘渣,記得將所有垃圾、剩菜以及飲料帶出野地。要遺留自己的「排泄物」的時候,必須在距離水源、營地或者步道至少60公尺以上的距離,挖出一個20公分深的洞來進行,事後並加以掩埋,並偽裝、恢復成原來模樣,稱為「挖貓洞」。在登山過程中,一個小疏失都可能破壞了山林與動物的平衡。生態登山學校提倡在登山過程中除了「足跡」外,什麼也不留,野炊後的廚餘、排遺所使用的衛生紙都要「通通帶下山」。金佩甚至還試過自己的「排泄物」帶下山過,她表示,不是要每個人都跟她做到一樣的地步,而是以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去實踐LNT,這就是為什麼要把LNT當作是一把「尺」的緣故。

第四條,將發現到的任何事物回歸原狀。生態登山的原則之一,便是要將發現到的事物回歸原狀,喜歡探勘台灣古道遺址的山友應該重視,不論是山中原住民部落或是日本、清朝的軍事遺址,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登山者應該讓這樣的文化景觀保留原狀。

第五條,將火的使用及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在野地裡營火可能造成持續性的影響,應盡量使用輕便的爐具來炊煮,在台灣山中常見地面一團漆黑燒焦的痕跡,成為景觀上的破壞及垃圾集散地,甚至有山友砍伐週遭樹木作為燃燒的柴火。

第六條為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動物。山友需要適當的距離之外觀察野生動物,不要跟蹤或嘗試接近牠們,避免不當的餵食行為將破壞牠們的健康以及改變牠們的自然行為。金佩曾經在台東縣知名景點嘉明湖旁看見水鹿大為驚嘆,可惜的是水鹿們變的不怕人類,這樣將使得牠們無法分辨危險的到來,若有獵人想要捕捉牠們會變的親而易舉。

最後一條為尊重其他的山林使用者。在山中不是只有登山的行為,更要學習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自然關係,並將個人登山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生態登山學校希望把「山」當作一所教育機構,藉由掌握LNT環保技巧,教導模擬山中狀況:紮營地點取捨、挖貓洞、保護水源、食材選擇…等。

在「山」中這個渾然天成的教室裡,最重要是學習「尊重」的觀念。尊重自己、大自然、及其他的登山客,而不是只是求「攻頂」,金佩笑說:「其實在山上就只有三件事-走路、吃飯、睡覺,和自然產生感情,自然就不會去破壞它。」 登山學校LNT小組輔導員張正余認為,了解LNT觀念後才發現,如果每個人都能注意小細節,登山可以變得很不一樣。

學校目前籌畫舉辦二〇〇年LNT體驗營,希望帶領更多學員成為山林守護者,實踐LNT生態永續經營目的。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都市重建 天堂夢碎

【記者張巧萱/台北報導】《天堂小孩》這部紀錄片,紀錄十年前三鶯橋下的拆遷事件,全片僅長十三分鐘,沒有旁白,以居住在橋下的小孩子的觀點紀錄。影片中能看到當時三鶯橋下的原住民手無寸鐵,只能眼睜睜看著辛苦打造的家被怪手摧毀。然而小孩子不解大人世界的紛擾,幾個比較有力氣的男孩拿著鐵槌敲敲打打,在殘破的木材和鐵皮中,試圖重建一個可以庇護家人的地方。

都市原住民校園影展來到了政大,面對同學們對於片中的小孩後續發展的好奇,導演馬耀.比吼說:「這部片是我生命中的意外,因為我拍片的第一優先是給族人看,但我很久沒和他們連絡了,去年輾轉得知片中的那三、四個小孩裡只有一人活下來。」他表示,對十年前那些小孩子而言,在困苦的環境下「可以活下來」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期望。

一九九八年至今政府以維護三鶯橋下居民安全及違建為由,無數次的拆遷和驅離居民,面對一次又一次倒下的磚瓦,居民始終不氣餒的在隔天重建,然而今年二月台北縣政府卻大陣仗動員警力,以粗劣的手法剷平三鶯部落。馬耀.比吼說:「十年前的情形重新上演,新的『天堂小孩』誕生,三鶯部落居民的狀況仍舊沒改善。」

為了討生活離鄉背井到都市打拚的原住民,大多從事高勞力卻低報酬率的工作,同樣和平地人參與都市建造的過程,卻不能共享繁榮的碩果,較低廉的薪資讓原住民負擔不了都市的經濟壓力,沒有地方可以去的情況下在城市邊緣落腳。三鶯部落、溪洲部落、清潭部落、小碧潭部落、北二高部落這些都是孕育都市原住民的地方。

都市部落一樣有祭典、歌舞傳頌,退居邊緣的原住民對政府最大的期待便是在屬於自己的一塊土地上過想要的生活。如今左一道水利法,右一件都市開發計畫讓蘊含生命記憶的部落面臨拆遷,還使原住民被貼上「違建」的標籤,政府維護河邊居民安全的美意應和原住民的去留問題得到平衡。

誰來界定法則?誰應決定計畫?誰有權力劃定都市的樣貌?在利益產生衝突時,原住民的權益往往被犧牲,參與映後座談會的政大法律系教授廖元豪說:「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容易被教導要以政府的角度去想,卻不會以當地居民的想法去想。」他更表示,不同的背景發展卻常常被要求要平等對待,部落拆遷是最好的例子,應該深層思考「原住民為什麼要來?為什麼不走?」。

不久之後溪洲、青潭、小碧潭等部落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看見這十年社會的改變的馬耀.比吼卻不氣餒的說:「社會有在進步,青年有在進步,這次三鶯部落拆遷有七台SNG車、胡德夫和大學生在前線抗爭,十年前一天就可以剷平,現在要三天才能執行。」他表示,只是一念之間,了解族群和文化的差異,就能讓社會擁有多元和多樣的價值。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點出傾銷問題 剖析他山之石

Img_3354【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台灣自二〇〇二年加入WTO,然而五年來,政府忽視市場開放後傾銷而來的中國製品,本土傳統產業面臨生存危機。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記者許雅靜、曹宇凡及李明宗,〇七年夏天以此議題進行調查報導,並獲得第六屆卓越新聞平面類採訪報導獎。

過去台灣素有「代工王國」的美譽,也以此成就了經濟奇蹟。但近年中國大陸崛起,憑藉低工資取而代之成為「世界工廠」,不僅中小企業「西進」,並大量接收過去台灣代工的訂單,更多廉價且劣質商品傾銷國內。在無相關措施防範下,本土傳統產業紛紛倒閉。

二〇〇六年三月,毛巾產業率先發難,走上台北街頭,要求政府正視中國傾銷的問題,隔年七月,許雅靜、曹宇凡與李明宗以此新聞事件為「點」,利用國會休會期間閱讀資料、訪問反傾銷法相關學者,接著走訪雲林的毛巾工場挖掘現況;再以「線」的方式擴及傢俱、陶瓷、鞋靴、襪子、手工藝等傳統產業的衝擊,輔以轉型成功案例;最後借鏡歐盟與美國如何在全球自由貿易的浪潮下,保護國內產業,呈現「面」的效果。

曹宇凡指出,加入WTO的意義不僅是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更重要的,我們能和其他會員國平起平坐談判,促成自由貿易。但入世後,政府未顧及傳統產業,又傳產業者無能力負擔法律顧問費用,不知道如何藉由WTO爭取利益和權益,「沒有人教他們怎麼填那些英文表格」,曹宇凡形容入世後政府對傾銷問題是「五年空白」。

其實傾銷問題已久,許雅靜表示,政府應該服務人民,替業者爭取應有權益,但面對中國的傾銷,政府「就是不管」,又傳產業者聲音微小,無發聲管道,直到毛巾產業遊行抗議,事情鬧大才驚覺。

「政府將注意力放在有發展的明星產業,例如兩兆雙星」,許雅靜與曹宇凡同時指出,倒一間工廠的失業人口或許不及一間企業,但中小企業是台灣的命脈,全台工商就業人口只有三成在像鴻海這樣的大企業,其餘七成都是小企業,除非轉型,否則一旦工廠倒閉,將出現一批中高齡失業人口,引發社會問題。

曹宇凡表示,雖然台灣過去以代工為主,少有專利與自創品牌,卻也在代工中累積自有的技術與文化,然而當這些傳統產業不敵以量取勝的中國製品,市場一萎縮,便無人願意投身學習,薪傳屬於台灣的技術文化。「那個味道不同」,曹宇凡形容台灣與大陸產品間的差異。

中國傾銷是全球性的議題,許雅靜說,許多外國政府已祭出反傾銷措施,台灣卻表現得畏首畏尾,「外國政府可以,難道我們不能?」,她認為政府在傾銷問題上可以更積極。

對於獲得卓越新聞獎,許雅靜表示付出的努力被肯定與認同很值得,但她認為在台灣做調查報導是曲高和寡,「雖然很重要,但一般民眾不愛看」,只有少數在政府資助下的媒體,因為沒有資金與財源壓力才撐得住。曹宇凡則認為,調查報導在台灣通常後繼無力,過去部分平面媒體嘗試成立調查小組,最後都走向解散的命運。

許雅靜指出,不同於路線新聞僅需呈現新聞現場,調查報導比甚至比特稿,還要發掘更多問題與真相,並從多元角度切入報導。「一般新聞可能十分鐘就可以完成一篇」,許雅靜說,但調查報導一採訪就是以小時為單位,並得從大量蒐集到的資料去鋪陳與架構,一篇調查報導常得耗費一整個上午撰寫,甚至要運用雜誌型的寫作技巧,從場景、數據或故事帶入主題。

過去為國內新聞中心國會組組長,許雅靜表示,「口水做久了有無力感」,所以調查報導雖然辛苦,但願意當記者的人,本就想過多采多姿的生活,不斷有新體驗與經歷,「很值得」。(照片由記者黃致鈞拍攝)

(照片右起為曹宇凡、許雅靜、李明宗)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老殘綜藝團 缺憾與圓滿共舞

【記者吳佳隆/北縣報導】老殘綜藝團是一支由十幾位殘障人士組成的表演團體,主要的表演對象為全省的各個監獄、少年撫育院等,希望可以藉著身障人士的表演,用殘缺的身體,舞動完美的線條來激勵那些曾處在社會邊緣的受刑人,告訴他們「你們擁有的比我們更多」讓他們有重新走入社會、擁抱人群的勇氣。

而綜藝團的表演內容包含了合唱、國標舞、話劇、薩克斯風,還有前陣子遠赴美國表演的「三人三腳現代舞團」等,創團至今一年多以來,老殘綜藝團已經出訪表演了十二次之多,其經費來源來自各界及內政部之捐款補助,而他們的足跡也遍佈了台東、屏東、新竹、台南、高雄等地。

「老,就是我啊!而殘,就是其他團員朋友們。」染著一頭橘銅色頭髮的團長王美珠笑著解釋團名的由來。篤信佛教的王美珠繼續說,綜藝團每次的巡迴表演,帶給了團員與受刑人們的衝擊與悸動,是無比巨大的;王美珠還記得去年十月,「在一次出訪台南明德外役監時,表演完後,一位受刑人激動的握著自己的手,用台語告訴我:『團長,看完你們表演,我出去會做好子。』那時心裡的感動,是無法用隻字描述的」;還有一次,綜藝團到了台南輔育院,王美珠無意間聽到在院子裡掃落葉的兩個孩子說:「我們以後出去不要輸那些跛手跛腳的。」到這裡,王美珠知道他們來表演的目的是成功的,「每當看到那些因為欣慰而留下的淚水,點點頭,就對了。」

因為骨癌因而左腳遭到截肢的舞者林睦卿說:「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這樣的一天,站在全省監獄的舞台上,用我僅有的右腳,舞出自己的生命力,用我的故事感動在座左青龍右白虎的大哥們。」令林睦卿最感動的一幕出現在高雄的最後一場演出,當謝幕時,和全場三百多位受刑人四目相交,靜靜的透過了眼神的交流,找到了彼此的勇氣與決心,大家眼眶都紅了起來。「而王團長也偷偷地轉過身去拭淚,這不是為了落幕的不捨而哭泣,而是充滿慈悲心的團長知道台下有許多人承載的是無期徒刑的枷鎖,而留下了難過的淚滴。」

「分享左腳的經歷可以激勵截肢的朋友,分享右腳的心聲可以鼓勵監獄裡的朋友。」林睦卿接著說:「想不到像我這樣的小螺絲釘能夠有機會將自己貢獻出去,希望藉由自己的故事能夠激發起人們對自己的『四肢健全』的富足。」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一隻手的故事 工傷者的勇氣

Img_4957【記者張巧萱/台北報導】《我還有一隻手》一部由同樣身為工傷者的導演林淑真,透過自己的經歷去呈現另一位工傷者的紀錄片。林淑真十五歲半工半讀時,因一時疏忽讓左手捲入機器中而受傷,左手的傷口伴隨著她的一生,也是因為這個傷口促使她拿起攝影機去紀錄,也在一次工作中因為發電機而失去一隻手的護理長燕萍的故事。

因為是勞工出身,林淑真對勞工在職場上的安全非常在意。她表示,現在有許多雇主都忽視員工的工作安全,而燕萍就是這個環境下的犧牲者。縱使失去了一隻手,燕萍卻未被擊倒,仍舊努力維持和之前一樣的生活。片中燕萍用一隻手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簡單的幾個動作其實很吃力,但是她還是帶著輕鬆的笑容完成,林淑真說:「看得我很不忍心。」

林淑真說:「我不是要拍一個護理長因為職災失去了一隻傷有多可憐,而是要讓社會看到工傷者在困難的環境下是怎麼生存的。」從受害者,抗爭者,到現在成為紀錄者,她說:「在拍這部片的同時也是勇敢的面對自己,和自己對話。」燕萍和當初的自己一樣,受傷沒多久後就立刻回職場上班,人前人後都表現的堅強,為得是不要讓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不要有差別待遇,更是因為不要自己的殘缺而被雇主認為沒用被淘汰。

然而毅力過人的燕萍在和資方多次協商後,得知原雇主已完全無法溝通並放棄她時,在一次協調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林淑真說:「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燕萍崩潰,我能了解原因,因為工傷者努力表現堅強就是因為對工作需求的渴望。」當初林淑真在職災後,也曾刻意隱埋傷口,而且表現像正常人一樣立刻回去上班。

林淑真表示,看到燕萍一路走來就等於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在拍攝的過程中,兩個人的心是很貼近的,也因為這部片有了機會重新面對自己的傷口和情緒,也是重新和社會接觸。常因外表而被人誤認為很強悍的林淑真笑言:「有人曾經說過我是叢林女戰士,是環境使我變得強悍,妳看我們參加工傷影像實驗班的人,其實都是外強中乾的。」

林淑真說:「完成這部片後,我常告訴別人,我不是導演,而誰是導演?誰導演了這一切?是更需被社會大眾明白的。」在拍片過程中受到治療的她認為,從開始學習攝影機到後製完成,就像在過一個隧道,穿過了黑暗見到光明。(照片由記者張巧萱拍攝)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復育野百合 綻放台灣生命力

E998bfe5a587e5a4a9e5ae89e99680159 【記者林佩儀/嘉義報導】野百合開花了!嘉義市社區大學從去年起搶救台灣百合,已經成功邁向第二年復育工作。社大執行長陳柏濡就是這項復育計畫的幕後推手,帶領「小夜鷹青少年志工團」一同播下希望的種子,預期今夏採集萬餘粒種子培育成幼苗,回植百合原鄉阿里山,期待台灣生命力再現。

社大所復育的百合不同於一般花店所販售的香水百合,而是屬於台灣本地原生種植物。以往台灣野百合遍佈全台,分佈極廣且適應力強,從海濱到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其蹤跡,只要陽光充足、氣溫足夠就會生長,被視為台灣「生命力」的象徵。

陳柏濡表示,為了開墾土地的需要,農民灑上農藥、殺草劑,卻也不小心「殺」死這些百合,再加上民眾不知情,看到花朵漂亮隨手一摘,曾幾何時遍佈全島的百合花,竟默默的銷聲滅跡。

「百合好像不見了?」陳柏濡看著百合從有變無,感慨的他,當下心中想著:「今天不做,明天就來不及了。」因此著手計畫復育百合,帶領社大的「小夜鷹青少年志工團」,在嘉義社區大學開闢「野百合復育區」,在悉心照料下,成功自復育母株採集到數萬種子。

一年悄悄過去,百合花終於開了,雖然為期只有短短的十幾天,但每朵花朵卻可以復育出無限生命。純白色喇叭狀的花朵、挺立於筆直的綠莖上,象徵生命力的台灣百合,在化身園丁的陳柏濡細心培育下,綻放了美麗的花朵。
台灣原生種的百合共有:「台灣百合」、「鐵砲百合」、「艷紅鹿子百合」、「細葉卷丹」四種。目前「細葉卷丹」已經絕種;「艷紅路子百合」尚存,但數量極少,陳柏濡表示,在台灣大概僅存五十朵,社大因為找尋不到種子,無法進行復育的工作。現在社大成功復育的品種為「台灣百合」和「鐵砲百合」,目前「鐵砲百合」已經開花,「台灣百合」則要等到七月才是開花期。此外,陳柏濡還意外培育出「變種」的百合,陳柏濡推測,可能是原產地在新竹縣竹南的「鐵砲百合」變種。

陳柏濡說,照顧百合必須很細心,栽種地點不能太乾旱,水分要充足,種起來很辛苦,不同於民國五〇、六〇年代的時候,百合的野性還在,可隨處生長。他擔心的是,在經過人為細心培育的情況下,有一天百合的野性沒了,適應力降低,將來回植山上後存活率會降低。
百合育苗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種子,另一種是埋在地下的球瓣,球瓣在百合凋謝後仍會存活,等到發芽期幼苗由此長出。百合在經過蜜蜂、蝴蝶授粉後,一朵凋謝後的百合,它的果筴中會有上千顆種子。因此,當民眾不經意的摘去路邊一朵百合,同時間也抹滅了數千個生命。

陳柏濡認為,復育百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百合回到原鄉,希望回復以往滿山遍野都是百合的情景。「栽種百合花,只有付出,而不是想著你能獲得什麼,獲得一株百合花對我說沒有意義,而是要讓他們回到屬於他們的地方。」陳柏濡希望藉由每一株幼苗,找回台灣生命力。(照片由記者林佩儀拍攝)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點亮黑暗部落 看見司馬庫斯

1747146456【記者陳裕文/新竹縣報導】許多人的記憶裡,對司馬庫斯部落的印象,總停留在作家古蒙仁筆下黑暗的部落,然而近年來在發現神木與道路開通的影響下,部落全體經過討論,確立了發展生態觀光與傳統文化的共識,觀光客開始湧入部落,也替部落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司馬庫斯在民國八十四年才開通唯一的對外道路,是全台最後通電的一個部落,但正因長年交通不便,反而造就出遺世獨立的特色和擁有巨木生態的山川景緻與森林風貌,部落頭目倚岕‧穌隆表示,道路通了,讓司馬庫斯能夠走出去,也讓部落的孩子能有更多的發展。

在過去司馬庫斯的小孩要上課只能到隔壁部落的新光國小就讀,從國小就必須要住校,在部落家長的堅持下,才設立了司馬庫斯實驗班級,而在各界的捐助下更建立了電腦教室,讓深山裡的原住民學童,不僅能用即時通訊與山頂另一頭的父母聊天,也能參與遠距教學,與外界同步學習,不僅止於此,部落長老還開始帶著孩子們作生態教學,由部落裡地位最崇高的頭目親自上課,全程使用泰雅族母語教學。

倚岕說:「部落的小孩必須暸解現代想法,可是不能忘記傳統智慧,這是我們的理想跟目標,目前非常現實的問題是,這些小孩有現代的知識,但是沒有傳統文化觀念,那個時候只有課本才看的到泰雅文化。」

可是伴隨著道路開通,都市文明的進入,對司馬庫斯傳統文化也造成極大的衝擊,九十四年八月發生的風倒櫸木事件,更讓部落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浮上檯面。

部落發言人,也是司馬庫斯年輕一輩的拉互依表示:「櫸木事件不是單一的案例,在各地都有發生類似的事件,原住民在自己的傳統領域實踐傳統文化,卻被誤解與傷害,希望未來能藉由原基法的落實來保障原民同胞的權利。」

東部族群聯盟發言人陳政宗說:「原基法的落實只是第一步,未來如何讓原住民部落與政府走入新的關係,是即將面對的問題,櫸木事件是一個開頭,讓更多人願意去思考這個問題。」

當電力走入一片漆黑的司馬庫斯,帶來了光明與便利,讓大眾得以一窺上帝的部落,可卻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瞭解為了維護這個天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或許必須等到每個人點亮自己心中的燈,黑暗部落才能真正走向光亮。(照片由記者陳裕文拍攝)


延伸閱讀

當上帝的部落遇到國家─《聲援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城鄉落差 偏遠學校師資匱乏

【記者黃子曦/生命力導覽】教育為百年大計,不分國界、地域,即便是在窮鄉僻壤也不能犧牲了孩子們的學習機會。在偏鄉地區,許多迷你學校的存亡受到社會高度的關注;然而在高漲的反對併裁廢聲浪中,您是否也注意到一群默默為下一代耕耘、春風化雨的老師?政府近年來雖致力於縮小城鄉差距,但偏遠地區師資結構的失衡問題仍不見改善。曾經有報導指出,偏鄉學校普遍不受教師們的歡迎,甚至連流浪教師也不願到這些地區代課。他們寧可放棄工作機會,認真準備甄試,也不願到以鐘點計費的偏鄉學校去服務,足見得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於偏遠弱勢學童以及教師們的不友善及不公平。

網友寧願流浪比照了代課老師和正式老師的待遇,分析代課老師不願到偏遠學校任教的原因。
正式教師這項職業吸引人的優點是:
1. 薪水位居平均值; 2. 工作穩定; 3. 有退休金
請問代課老師有符合上述任何一項嗎?連一項都沒有!或許給沒有工作壓力沒有生活壓力的愛心媽媽去做可能比較合適。
無可否認,很多老師當初都是非自願性的在偏遠學校任教,所以大部分不會待太久。也有些人以偏遠學校作為跳板用來累積自己的積分、年資、記功,等累積到一個程度就調校。以「教育是良心」事業的觀點看來,這些老師的確應該受到媒體和民眾大大的語論指責。然而老師畢竟不是烏鴉!不適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比喻,因此不能將每一個離開偏遠小學的老師都等閒視之!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以位於屏東縣最北霧台國小為例,提出兩項偏遠學校難以留住師資的原因:
老師所要面對的不僅是以上在交通上所要面對的安全顧慮,教師進修研習也很不方便,常常到屏東上個課要提早下山,或者上午在屏東研習下午回學校也要花很多時間。這樣舟車勞頓不但很累,也影響到了學生受教的權益,往來的車資也造成老師們一大負擔。……雖然住宿是一個很好解決的辦法,但一來學校宿舍還要供給交通不便或家庭無法照顧的孩子們住,二來就算金費足夠,光是蓋教室的空間就已不足,又何來多餘的空間增蓋宿舍呢?
針對偏鄉學校缺乏師資的問題,有網友提出政府亟需檢討教師的福利和待遇。shs認為不能單純責怪老師不願下鄉任教:
任何一家公司招不到員工都應當檢討自己公司體制,亦或條件不夠吸引人,怎麼去怪罪還沒進公司的人短視近利不來? 既然找不到人,那麼就由體系中分擔呀! 不然就開出更吸引人的條件吸引人去考呀! 只會怪罪,然後再來哀嘆學生權利被剝奪,真正需要努力保障孩子學習權的人不就是那些體制內的嗎?
網友酒窩小弟 認為,即便是是再好的老師願意下鄉教書,也難免會因資源匱乏而陷入無奈的狀況中。
其實,偏遠地區應該本來就有很多好老師,但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就算好老師肯下鄉,會否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看到新聞報導好幾所偏遠小學的問題,校舍老舊漏水,甚至已達危樓的標準,學校人員卻說:「沒錢整修呀!」小弟心裡納悶,為何很多老舊但仍堪用的學校都申請得到經費重建校舍,那些偏遠學校卻沒錢改善教學環境?
除了網友們的回應,部分任教於偏遠學校的老師也在網路上發表他們在下鄉的教學經驗與經歷。部落客Zen分享了朋友在偏鄉擔任音樂老師的經歷。他認為政府並沒有針對這些地區建設做出改善,因而沖淡了老師們對偏鄉學校的歸屬感。
我淺薄的觀察,很多學藝術的人不願意下鄉,特別是學西歐古典藝術的人。我曾經有個朋友是音樂老師,第一年被分發到桃園山上教書,即便回台北要很久他還是常常就飆回台北。他說受不了全部只有一家便利超商的鄉間生活,而且還常停水停電。要人才下鄉請看看城鄉差距,再看看鄉村基礎建設之薄弱、負債之嚴重。還是一句老話,政府到底照顧誰?
曾經擔任代課老師的ao6面對「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提到,那段代課的日子不僅是身心俱疲,甚至還差點養不起自己。這些灰色經歷讓他決定離開杏壇。
當老師是件很有趣的事但到現在我已漸漸麻木了代課。誰要再帶浪費那10年;至少我美好的日子都過了也不敢結婚。我連養自己都快養不活了,所以我開始想代課的日子讓我十足流浪,而且我真的累的想哭,對人生倦的很,因為過程冷暖自知……我覺得好累……
在偏遠小學任教的部落客walis0822表示偏鄉學校的老師不乏碩士,教學也認真,但通常他們需要的是家長的支持、教學的支援以及確實、有效的進修。他根據自己在山區任教的經驗提出了幾項看法:
1.先想出有效的策略使偏遠地區教師成為「好」老師。
2.逐步落實教師評鑑。
3.減少教師上課節數,用以備課、進修、同儕教育對話。
4.增補教師偏遠加給。
5.
「2688」以各校教師需求提出。
網友小熊媽媽提出自己的一番見解,認為提升教師素質才是解決之道。
從「教育部應該編列經費,搶救弱勢的學生,由政府聘請家教,替學業低成就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來看,還不如提昇現有教師的素質,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十年如一日 聽滿花說故事

1467b2f413eee7 【記者李奇瑋/台北報導】台北縣新莊市榮富國小的故事媽媽團中,有一個用充滿熱情的語調說話,總是在說故事前與孩子約法三章守規矩的媽媽,白天可以遇見她在校園奔波,晚上又能在夜市見到她辛勤開店做生意,她是方滿花。榮富國小裡最資深的故事媽媽,而今年正是她開始說故事的第十年。

方滿花自己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在台東淳樸小鎮長大的她,由於家境清寒無法順利讀完國中。但她從小便有一個夢想,就是當老師。

雖然現實中方滿花沒有辦法成為真正的老師,不過在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她開始有機會到兒子班級教唱唐詩,同時也發現光是教唱唐詩一直唱歌孩子容易覺得無趣,於是她開始融合唐詩與故事增加樂趣,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反應。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像個老師,能夠教導孩子許多知識、自己設計有趣的課程。即使沒有教師執照,她也感受到夢想實現並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 在教唱唐詩一陣子之後,方滿花受到故事媽媽團的招募成為第一批志工 。

十年下來,她對說故事的熱情有增無減。她表示現在的故事媽媽都有繪本補助增加說故事的樂趣,她也同意繪本能夠更集中孩子在聽故事時的專注力,不過她認為繪本限制了孩子的想像空間。

方滿花說八年前台灣還沒引進國外的繪本,那時的故事媽媽就像古早的說書人,描繪出一個情境,讓孩子們自己去想像故事空間。因此現在她在說故事時,仍舊會結合時事,例如最近的重型機車相撞事件,她自己創新故事,不僅娛樂孩子,更希望孩子從中累積生活經驗,刺激他們的思考能力。

問起方滿花怎麼這麼會說故事,為何都不會怯場時,她笑著說:「每個媽媽都是天生的說故事高手,我們誰不是騙小孩長大呢?」

而對於那些特別難以管教的孩子,滿花媽媽比別人更懂得包容。由於生產過程的小差錯,她本身也擁有一個輕微情緒障礙的孩子,因此她能體諒這些所謂調皮搗蛋的孩子,可能不是所謂的沒家教,而是本身有一些障礙。「從這些孩子身上我學到要懂得看事情背後,不要輕易的論斷孩子」方滿花表示。而在愛心與耐心的帶領下,她自己的孩子現在也已經好轉許多。

一提到榮富國小的故事媽媽團,方滿花眼睛充滿光彩的說「提到這群媽媽們,我只有兩個字,感動。」她表示自己很慶幸有這群朋友,定期的讀書會讓大家可以提出每個家庭的相處問題,在一起商討更好的解決方法。透過互相學習,每個媽媽都不斷在成長。「婦女團體很難維持,我們要讓這個團體保持乾淨,因此我們拒談政治、宗教,甚至她們連我做的生意是什麼都不清楚呢!我們這裡只談書、談愛。」方滿花說。一旁忙完團務趕著要去上班的故事團團長章正宜聽到這一番話,笑著表示:「那是滿花人緣好,我們誰不喜歡她呢?」

關於之前榮富國小的故事媽媽團受邀到長庚兒童癌症病房演出她們自己改編的戲劇,滿花媽媽說來還是很感動,「我們原本說好就算只有兩個觀眾也要全力演出,沒想到來了十幾位病童。很多媽媽還沒演出就已經哭成一團,但我們要堅強帶給這群孩子開心。」她說「在看到一雙雙插著管的小手努力拍手時,實在很難形容那種感覺。」

而年過五十的方滿花,很難想像她最愛的電視節目是卡通「櫻桃小丸子」。她說這部卡通讓她對孩子更有同理心,她學到以後孩子犯錯不要一味指責他們,或許只是大人忘記當除還是小孩時的那種感覺罷了。

方滿花很喜歡書,她認為離開學校後,知識的淘汰率很快,因此要不斷的進修自己,她說美國有一個兒童繪本作家專門以一些大人不想讓孩子知道的社會現實如種族歧視等做為題材,雖然作家已經年過九十,仍舊每天提著書本到圖書館說故事給孩子聽。方滿花充滿熱情的說「我要效訪他,老了還要繼續說下去。」 (照片由方滿花提供)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草山坊 小奇夢子正萌芽

Dsc00537 【記者吳佳隆/台北報導】位在陽明山山仔后社區裡,滿院的紅櫻盛開和著如茵的綠地,陣陣的麵包香味正從草山職能工作坊(以下簡稱草山坊)裡溢散出來;一群被稱做奇夢子(精神障礙者)的小園丁、小烘焙師傅正努力的修剪花草,烘製可口的麵包。

由政府補助,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職能治療部下的草山坊,是一個由精神障礙者所組成的庇護工場,以庭園餐廳及複合式咖啡的型態來服務附近的社區,而特別的是草山坊還提供了來陽明山旅遊的遊客住房的服務。

不同於都市內的職能工作坊,草山坊位處清幽,是由民國四十五年所建的老美軍宿舍所改建而成的低矮平房,草山坊自民國八十八年開辦,還特別多了可以讓遊客住宿的服務,帶領這群精障者的職能治療師賴冠宇說,其它的職能工作坊主要的工作有去他人家幫忙打掃,而他們擁有房間的資源,於是想出了一方面可以提供遊客住宿,更了解陽明山之美,另一方面也可讓精障朋友打掃管理,也達到復健的效果。

台北市目前包含草山坊在內,還有四間職能工作坊,分別為文山坊、心湖坊與福中坊,而職能工作坊的主要目標在於藉由庭園餐廳等實際的交易行為來提供精障者庇護性的復健與就業,以此扭轉大眾對於精障者的刻板認知,以形成社區與庇護工廠間的良好互動,而部分恢復情形良好的學員更可以藉由庇護工場的推薦,重入社會就業,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賴冠宇表示,草山坊成立至今,因為地緣關係,附近社區內住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鄰居,他們對於此類精神障礙者的認同感也比較高,而幾年來草山坊的努力,也使鄰近的幾個社區更了解職能工作坊的性質,也會來到這裡消費「像是巷口的陽明山老人公寓、附近的文化大學、華岡藝校,也都是我們的常客呢!」,「而老人公寓的主任更是常常向鄰居朋友們推薦我們的產品,真的幫我們很多忙!」。

除此之外,草山坊也會主動地參與社區內像是園遊會等等的公共事務,也因為與社區良好的互助關係,草山坊在去年更榮獲了台北市衛生局精神社區復健中心的優等獎。

在草山坊四年,並負責擔任外送便當業務的學員李同學說,比起過去療養院的生活,每天出門只能一小時,這裡的空氣自由多了,每天靠著自己獨立來往家裡與陽明山,工作坊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個連接社會與療養生活之間的橋樑,生活步調比較慢,在這個單純且安全的環境裡學習,也更感到充實不會無聊。

草山坊內的學員所做的職能訓練包含了:種菜、打掃、園藝、遊客住房、插花、廚房和烘焙等;賴冠宇說「精障者生理的障礙如妄想、幻聽等症狀都可依靠藥物獲得有效的控制,而工作坊所提供的訓練主要是針對加強學員生活中的動機,因為有些精障者生活中失去了動機,導致做事懶散、動作太慢等行為,而工作坊則使用安排好的職前訓練來重建精障者的生活規律,藉此找到穩定的工作才最重要。」

賴冠宇說,目前經由草山職能工作坊而成功就業的學員大約一成五至兩成,而草山坊未來則希望能夠成立正式立案的精障者庇護工場,持續的進行社區互助復健的工作,賴冠宇也拿喜憨兒烘焙屋的例子相比,表示喜憨兒烘焙屋其實與草山坊是同樣的性質,所以職能工作坊更急需公關形象的塑造,「使大眾知道,精障者並不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照片由記者吳佳隆拍攝)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陳應欽 透過相機看世界

E999b3e68789e6acbd【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地方政府喊窮,卻拿百年大計開刀,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六年九月,全台共144所國小在預算考量下,遭到廢校或併校。遠見雜誌攝影記者陳應欽於〇六年夏天深入偏遠鄉鎮,與採訪團隊企畫「上學好難」專題,藉攝影轉化對教育議題的關懷。

「上學好難」原是篇幅僅四頁的「特別企劃」,對文化與教育議題特別關心的陳應欽提議配合各校開學,將之改成九月的「封面故事」,於是發展成五十多頁的教育專題,並以此獲得二十一屆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攝影獎。

陳應欽的攝影生涯始於國中,一次以蕨類為主題的科展,發現素描植物太困難,改用叔叔的相機拍攝紀錄。五專雖然就讀以文字訓練為主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今世新新聞),陳應欽要求自己成為能寫能拍的記者,遂而插大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平面傳播科技學系(今世新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延續對攝影的熱愛。

在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三年後,自國中對生態情有獨鍾的陳應欽,進入東華大學攻讀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現在,陳應欽不僅是攝影記者,同時兼任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並撰文介紹台灣的植物。

比起報紙,陳應欽認為在遠見此類財經雜誌,攝影記者其實不好發揮,常常只能抓企業領導人、股市與外匯存底看板等固定元素拍攝,「視野都在台北,成就感不高」。相較之下,拍攝「上學好難」,參與早些由天下雜誌策畫的「微笑台灣319鄉」等教育與文化專題,視野開闊不少,「很有感覺!」,陳應欽笑著說,也因為經常下鄉拍攝,現在到許多鄉鎮都不需要地圖。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
不同於文字記者設定議題、採訪人物、批評政策,攝影記者要花更多時間與體力去「逛」,在大街小巷鑽,邊走邊觀察,才有可能拍到具畫面的影像,陳應欽表示,培養好眼力,欣賞人生百態,「才能比別人看到更多」。

「攝影師拍照就像獵人打獵,單眼(相機)就是獵槍,許多時候要靜靜觀察」,陳應欽回憶,「上學好難」拍攝空檔,一位原住民小女孩躲在欄杆後面,靜靜地盯著相機,陳應欽發現女孩對相機的興趣,便著手拍攝,剛開始女孩還會害羞,拜數位科技之賜,陳應欽給女孩看拍好的照片,女孩漸漸卸下心防,於是拍出了陳應欽認為能獲得新聞攝影獎的關鍵作品。

陳應欽表示,不見得每次採訪時間都是最佳的拍照時機,例如「上學好難」在七月進行,然而當時學校都已放暑假,因此陳應欽便安排孩童實地走一次平日上學的路,以呈現他們上學路途的遙遠與艱辛。他認為,攝影記者可以藉由文字記者的採訪內容,重建、安排符合事實的新聞現場,但也不能完全依賴營造,甚至捏造。

現在許多年輕攝影師缺乏拍照的禮貌,陳應欽指出,而人人都對單眼(相機)有恐懼,「你不知道他的用途為何」,因此微笑就是與陌生人拉近距離,與之溝通最好的語言。陳應欽舉例,一次在拉薩旅行,坐在路邊喝酥油茶的他想拍攝兩位喇嘛,但怕打擾他們誦經,直到半小時後雙方眼神終於交會,趕緊比了一個拍照的手勢,喇嘛也很有默契地點頭表示同意,他才開始拍照。

「相機只是一種工具,要你去駕馭相機,不能被相機駕馭」,陳應欽表示,不一定要頂級的器材才能拍出好照片,許多時候一台傻瓜相機,甚至手機內建的相機,也能拍出有趣的作品。 在資訊發達與視覺當道的年代,陳應欽認為,攝影的技術已不足以決定一張照片的好壞,如何拍出創意與感動,讓畫面賦與生命力,使一般人看到也能發出「哇!」的驚嘆聲,甚至攝影師如何組織自己的作品,述說作品背後的故事,才是一組照片與眾不同的關鍵。

陳應欽自認沒有報社攝影記者向前衝的體力,以及即時性的敏感度,比較適合雜誌專題性的拍攝步調。然而在慢工出細活下,陳應欽的攝影作品就像他最愛的西藏,同時結合了自然與人文的景觀,以及對生態與社會的關懷。(刊頭照片由記者黃致鈞拍攝)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交大山服團 關心原住民教育

【記者張芷瑄/新竹報導】從西元一九九〇年成立至今,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山地服務團本著為原住民孩童服務的精神,利用課餘時間,到新竹縣五峰鄉附近小學進行課業輔導,和當地小朋友建立深厚的情誼,也發現原住民現在在教育上面臨的問題。

十八年前,交大服務性社團紛紛成立,當時有學生體認到原住民資源不足,應該成立社團來幫助他們,山服團因應而生。幾年前,山服團面臨倒社的危機,社長王成宇說:「當年招生人數不足,差點倒社,最後請研究所學長姐幫忙,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社團招生和服務方法,現在山服團已經越來越壯大。」

山服團每週六日固定到五峰鄉泰雅族部落的國小進行課後輔導,用三個小時的時間教導小朋友課業、美術、烹飪課程。副團長葉曉昀說,大部分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念書,尤其是英文,常常進行沒多久的課輔,就想要出去打球;小朋友對於除了課業的課程都比較感興趣,有一次教他們做簡單的披薩,小朋友就很開心,葉曉昀表示:「原住民小朋友很單純,常常小的事情就讓他們很容易滿足和快樂。」

每年寒假山服團都會帶平常服務的原住民小孩下山,到市區遊玩,暑假山服團也會到部落參訪,早上為小朋友進行課輔,下午幫忙居民從事農作方面的工作,晚上進行家訪,到原住民家聊聊天,了解小朋友的情況。葉曉昀說:「在上山這段期間,原住民小朋友會帶我們去摘野菜,到像世外桃源般的溪邊游泳、跳水,教導我們射箭,與其說我們去服務,倒不如說是我們和原住民小朋友互相學習。」

山服團察覺到現在原住民孩童教育面臨一些問題,王成宇表示,在他們服務當中,常發現許多原住民小朋友是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大多數的父母都在竹東工作,家長關心度不足。

王成宇表示:「原住民小朋友的教育需要有人有心發展,像是桃山國小很用心經營教育,他們學校課後鋼琴、舞蹈、歌唱教學,都是由老師發起,還積極和基金會合作,爭取經費,他們學校合唱團還在去年金曲獎得獎,都可以看到這個學校發展教育的用心。比起他們學校,其他學校資源相對不足,常常運動場只有一個升旗台,兩三個球框,原住民的教育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注其中。」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有河Book 愛新詩有何不可


Cimg8700【記者偶文琦/台北報導】「啊,是,是某一種雨的味道…那種我久久未嗅到的雨的味道…那種孩提時在鄉下被黃梅雨關閉著的…童年的味道……」老詩人葉維廉朗誦著自己的新作,底下十多名現代詩愛好者正全神貫注聽著,在這家藍色的書店裡,和詩人一起回到過往,嗅到每個人心中那份熟悉的雨的味道。

這是今年(二〇〇八)四月初,晚間在淡水有河Book書店裡辦的一場新詩導讀。與會者把小小的書店擠得無迴身之地。兩個多小時的詩作剖析,詩人的文字銳利地穿透讀者心房,串起古今中外和未來。大家似乎已經忘了現在置身淡水河畔,紛紛思想出軌,神遊行與行間的氛圍。

店主686隱匿也在這群讀者當中,拍拍照,煮杯咖啡,一起和觀眾們聽聽新詩朗誦。這間有著透明落地窗,小咖啡吧台,以及寬闊陽台的書店,是他們夫婦倆的心血。成立一年多,已經在文藝青年間小有名氣。許多出版社或是活動企劃會自動找上門來,例如這次的新詩導讀,或是駐唱淡水的歌手王昭華也曾來這裡開唱。本名詹正德的686表示,書店空間出借不收錢,是大家喜歡找他們的原因。不過當然也不是什麼活動都能來這兒辦,詹正德說還是要配合書店性質。

有河Book的性質是什麼?看看店裡鋪滿牆壁的書,大多是文、史、哲、藝術、生態、科普的常銷系列。特別的是吧台前特別佈置的詩角落,滿櫃的現代詩集有一個專屬的擺放天地,另外也展示了店家自己收藏的非賣品供來客借閱,許多是早已絕版的珍貴文本。686和隱匿長久以來就是網路文學寫手,散文、影評、新詩等都有涉獵。詹正德表示設置詩角落完全是出自他與太太兩人對新詩的厚愛,他並表示書店有點太小了,這和心中的理想書店有點出入。

「讓我們穿越…長長長長的…風吹過的酊紫薰衣草田…」葉維廉在落地窗上寫下漂浮在半空的詩句,背景是書店與隨時變動的倒影。即可擦的玻璃詩,是有河Book的一大特色,除了當作詩人們到此一遊的紀念,平時也當作店內的另一種風景。正對淡水河畔的風光裡,平白多了幾行浮在水面上的詩句,不但是固定形式的裝潢,也是慕名來客的觀光重點。

努力打造夢想的686和隱匿,現在除了每天在藍色的小天地裡經營理想,也沒放下心中最愛的文字美學。除了各自經營原本的個人網站,也為有河Book專門開設了部落格。上頭分享了推薦的出版品與店內活動,並且以極好的筆觸記錄下每一次詩人的來訪,儼然就是本網路詩刊,分享現代詩本身,也分享現代詩的額外事項。與實體店面相輔相成,已經成為特色。

(照片由記者偶文琦拍攝)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保安宮 文化與傳統的結合

【記者冼家慧/台北報導】科技日新月異,每天影響著人類的發展和行動,但你有想過廟宇都可以電腦化管理嗎?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的大龍峒保安宮,從一九九二年起,為了更加促進作業效率,全面施行電腦化,包括信徒的資料、布施款項以及財務報表等都用電腦建檔、作業,是台灣首創的廟宇經營模式。

保安宮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 創建,為台灣道教廟宇,主祀保生大帝;取名為「保安」,是有「保佑同安」的意思。該廟創建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年,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嚴,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並在一九九八年獲評定為國家二級古蹟。由於廟宇本身保存良好,修護建築時也充分結合了傳統工法與現代科技,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所以在二〇〇三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是台灣唯一榮獲此項榮譽的古蹟。

獲得教科文組織的肯定,代表著保安宮不僅是一座廟宇,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保生文化祭」是保安宮每年的重頭戲, 文化祭的由來是而為了慶祝保生大帝每年的神誕,而衍生出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 二〇〇八年保生文化祭,在三月七日正式開跑,今年「保生文化祭」的口號是「傳統、願景、新文化」,目的是將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其中大型活動之一,「二〇〇八台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全民尬歌仔戲」,由三月七日到六月二十八日,每逢星期五、六晚在保安宮庭園演出;當局希望透過歌仔戲表演,燃起市民對歌仔戲的熱愛,重現廟口歌仔戲風華。

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一九九六年創辦保生文教基金會。廖武治表示,希望以保生宮十多年的改造轉型後,透過推動社會教育、文化建設、慈善公益的經驗,為保安宮帶來新的生命力;基金會結合宗教資源,開辦藝文研習班,以提供居民終生教育,開辦的課程十分多元化,包括有書法、國畫、國樂、歌仔戲師資班等數十項課程。此外,為了培養宮廟行政法務人才,更創辦保生道教文化學院。而為了回饋社會, 基金會也不定期在保安宮內,舉辦一系列免費的「健康、醫療與信仰講座」。(照片集由記者冼家慧拍攝製作)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