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優人表演班 提供升學新管道

【記者楊孟立/台北市報導】二OO七年九月,台灣出現第一個由專業表演團體與普通高中合辦的實驗班---「優人表演藝術班」。在這裡,學生可以受到最專業的表演藝術訓練,而這個新奇的班級是由優人神鼓與景文高中聯手打造,背後的推手正是優人神鼓劇團創辦人---劉若瑀小姐。

優人表演藝術班強調以理智、運動、情感為三個中心開發學習,「道藝合一、三力整合、東西交融」則是他們的教學宗旨。在這邊就讀的學生,除了修習一般高中學科課程之外,另外在術科方面,分為三大範疇:音樂(除樂理外,尚需學會至少兩種樂器的演奏);武術(舞蹈、體操、拳法、兵器);靜心(打坐、禪修、客觀劇場訓練法*註)。

不同於其他學校多偏重在學理上,音樂、舞蹈、美術各自獨立,教育科目分明,優人表演藝術課程較重視基礎術科的訓練,以及各科的統合。透過實做實修,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自然會提升。

至於為何要選擇與景文高中合作呢?劉若瑀表示,最主要還是地緣關係,因為景文高中就在他們的術科教室「表演三十六房」旁邊,學生早上在景文上學科課程,下午就在「表演三十六房」上術科課程。此外,因為優人神鼓之前在招考新團員時發現,許多報考的大學畢業生雖然表演的很不錯,但卻已經被定型,錯過了潛能開發期和鍛鍊各種可能性的機會。因此,「優人表演藝術班」嘗試著一個能整合開發身心靈的藝術教育,幫助這些富有表演天份的學生,趁著還有無限可塑性的時間,為他們打好基礎。

但是,在台灣許多父母仍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認為會去讀藝術班的孩子都是被淘汰的。然而,劉若瑀認為,在未來的日子裡,表演藝術將會是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好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在社會上絕對是有其競爭力的。談到「優人表演藝術班」學生未來的發展,她說,由於學生受過三年全方面性的專業表演訓練,若是要就學,可主選戲劇系、音樂系、體育系、舞蹈系…等相關科系;若是要就業,則可直接進入「優人神鼓」或其他表演劇團。未來廣闊的道路,並不遜於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

註:一種表演訓練課程,包括:(1) 海地古老儀式的舞蹈。(2) 日出或日落時的時空運行。(3) 類原生態民族的夜間山路疾行,這些運用大自然變化來訓練人警覺。(4) 與生成大地的四大元素合一的四元素自然體驗。(5) 透過身體的跑跳翻滾,創造與群體間的關係,打破身體的機械性,在快速變化移動中,激發身體有機的原動力。(6) 運用原生態民族的歌舞,以聆聽的方式來學習對聲音的掌握,避免傳統中透過大腦思考再傳導所產生的學習誤差,並在聆聽中完成與群體的合諧性。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廖紫伶 從人性看社會光明

【記者許娸雯/台北市報導】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危害無所不在,但是世界上仍然有光明的角落。社會光明面新聞紀錄善良的痕跡與善心的種子。正聲廣播電台記者廖紫伶以《補滿生命的缺口》系列報導榮獲第六屆社會光明面採訪報導奬,紀錄人性真善。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可能有缺口」漸凍人因為神經系統衰退,在病發末期,躺在病床上喪失行動、咀嚼、說話的能力,大家可以看見他們如冰凍般無法動彈的身體,廖紫伶卻看見他們僅剩的雙眼仍散發著光芒與熱情。大家可以看見失智症喪失的智力與生活能力,廖紫伶卻看見他們最天真的微笑。他們的雙眼與笑容背後,有家人和一群志工的血淚、善心與堅持。《補滿生命的缺口》紀錄著這些感動,並讓聽眾對病症有更專業的了解。

「自然」是廖紫伶的報導精神。她在採訪前蒐集的相關知識像書本一樣厚,但是擬題卻不能受限於既有的資料。廖紫伶就讀世新廣播系時,在市場調查單位打工,甚至擔任行銷研究督導,從那段工作經驗中,她學會用「開放式問題」與受訪者溝通。因此在採訪中,她也善用了溝通的技巧。她說:「記者必須客觀。我不是引導,不是要你說出我想要的東西,而是促使你說的更確切。」

「笑聲或情緒這種最自然的東西最精采」廖紫伶的剪接報導也不改最坦率的風格。大部分的人不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發病的樣子,但是一名漸漸喪失舌頭功能的漸凍人,很認真地重複每一句話,渴望廖紫伶每一個字都能理解,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體恤他們。縱使漸凍人無法口若懸河,廖紫伶也把他們的聲音收錄到報導中,用最真實的聲音詮釋最真實的悸動。

更讓她感動的是漸凍人協會推出「留聲機」活動,讓漸凍人進專業的錄音室錄下他們最想說的話。他們也許不知道什麼時候無法再說話,他們也許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到什麼時候,他們也許看不到自己的小孩健康長大,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小孩可以聽著這些祝福的聲音,快樂成長。

漸凍人不僅想把愛傳給親人。廖紫伶說:「他們的心是無限大的」只要他們還有能力,他們也想幫助別人。一位漸凍人到監獄演講給受刑人聽,他說:「大家都說你們是壞人,但是真正的壞人是我們,我們整個身體都壞光光了,所以你們好手好腳的何必做壞事呢?」

廖紫伶表示弱勢團體的共同點,就是有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創造一個互相照顧的空間,讓「同儕同理心」得以發揮作用。她說:「有時後旁邊的人說再多也沒用,相同遭遇的他們可以一起分享、發洩與支持」

相對於社會光明面,黑暗面也是事實。報導公益新聞時,隱惡揚善是廖紫伶最不贊成的作法。她說:「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好與壞,都是人性最自然的一面,我只是呈述一個事實」

她感嘆那些迷失自我,製造社會問題的人,其實只是單純的平凡人,他們只是缺乏正面的關懷去導正他們。黑暗面的存在可以成為社會的警惕。然而,改過向善的故事有更大的意義,聽眾可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會克服困難,學會強化決心;社會更可以知道如何幫助他們而不是一味鄙棄。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文化饗宴之旅 台北走透透

Photo_2 【記者林晏如/台北市報導】生活在台北這樣一個生氣蓬勃的城市中,許多人生在台北、活在台北,但是對台北的了解有多少呢?近幾年來台北改變了許多,在政府的努力下,產生很多新樣貌,只是忙碌的台北人卻專注於與自身相關的事務中,而缺乏對週遭環境的關心。前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現任多所社區大學講師的李斌表示,「我在許多社區大學開『台北走透透』的課程,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一門課能帶領台北人重新認識台北,了解台北的文化、藝術,進而提昇自身的文化素養,也能進一步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哪些寶貴的資源。」

台北走透透課程主要有六個面向,包括古蹟與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老樹綠廊及公共藝術的尋訪、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藝文展演與城市空間的對話、社區藝文活動的紮根情形以及四時節慶的藝術展現等。每個禮拜日李斌會安排一個參訪地點,親自帶領或請專業導覽員帶學員去參觀學習,李斌表示,「現代人缺乏對台北市文化設施的認識,我希望能提高他們對文化的參與感,除了流行時尚這種大家都感興趣的議題外,還能去發現文化的內涵。其實現在文化活動很多元化,只是現代人忙碌,沒人引薦很少人會主動去參與。」

從事文化事業已七、八年的李斌,表示參訪過的地點中,他最喜歡圓山一帶。他說,圓山從前是一個高起的小山丘,有許多貝塚、化石,是最早有人居住也是台灣考古學的重地所在。環境演化至今天,政府選中其文化背景在那裡設立了台北市立美術館,旁邊還有文化局委託文化人認養所建立的台北故事館常有小型展覽的展出。李斌說,「當地已成為文化藝術的重地,不論是本地或外地的觀光客,想要來趟知性藝術之旅,一定不能錯過這裡。」

李斌表示,許多學員參加過課程後告訴他,他們住在大稻埕卻不知道當地的歷史、典故、文化等等,常去龍山寺拜拜也不知原來寺廟建築有那麼多學問,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對台北市是這麼的陌生。他說,「很多學員因參加過台北走透透課程後,受到激勵也引起自身對文化的熱忱和興趣,開始會主動找課餘的時間去參觀台北的古蹟、博物館、小劇場等具文化藝術氣息的活動,看到學生有所收穫,臉上出現笑容,是我當老師最大的快樂,這和在文化局裡坐辦公桌的感觸是不一樣的。」

參加台北走透透課程已兩年的李瑞芬表示,課程讓他更了解文化局的工作內容為何,其實市政府常推動免費的文化活動,只是民眾不知道而錯過參與的機會。但她表示,「走透透課程應藉由市政府的力量在每個社區大學開課,散撥文化的種子,才能有效提昇現代人對文化建設及藝術的關心。」對於李斌老師的授課方式,她微笑地說,「老師EQ很高,很會帶動氣氛,應變能力又強,並且細心關照每位學員的需求,讓我們上起課來感覺既輕鬆又愉快。」

週休二日還在為不知該做什麼休閒娛樂而煩惱嗎?不妨加入台北走透透的行列,用心去觀察和體會我們所居住的台北市,去挖掘和探討這些歷史悠久的古蹟和文化的傳承,在這些有趣的角落中,相信您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人非商品 杜絕販運

Photo_3 【記者陳薇安/台北市報導】「這是我們大陸,這是外島,這是靖廬,我希望大陸趕快來船接我們,趕快回家,因為在這裡等待的心情真的很難受。」這是在宜蘭大陸人民處理中心(簡稱靖廬)裡的少女,透過圖畫傳達出想家的心聲。

「人口販運」是國內第一部自製關於人口販運的紀錄片,由台灣終止童妓協會出品。導演涂嘉文因為偶然的機會接下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的邀請,幫忙拍攝人口販運被害少女在靖廬的課程學習過程。花了二年的時間,直到二00七年才完成這部影片。

片中以宜蘭靖廬保護室裡四位未成年少女的故事為主軸,十六歲偷渡來台的貴州人小如,被迫賣營將近三年;十六歲偷渡來台的湖南人阿語,則是一上岸就被警方查獲;同樣也是十六歲偷渡來台的福建人怡美,亦是被迫賣淫;十七歲偷渡來台的江西人小靜,無法說出自己的遭遇。帶出台海兩岸「人口販運」的猖狂,可是遣返回大陸後的少女們是否就被接納與包容了呢?影片中由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社工韓芹云到大陸與少女們碰面可知他們回國後的現況。

對於「人口販運」一詞仍有許多人不了解。人口販運是指把人當成商品一樣販運,他們被迫從事性交易、被迫勞役、或是被摘除器官。被視為繼毒品和槍枝之後,組織犯罪的第三大非法暴利來源。但早在二000年聯合國就已經訂定防止、禁止暨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販運婦女和兒童行為議定書,要求各國政府積極打擊人口販運犯罪,並且保護被害人。而台灣終於在二00六年十一月通過「防治人口販運行動計畫」,對於打擊人口販運及保護被害人工作有了進展。

行政院人口販運協調會劉玉山政務委員表示,「防治人口販運行動計畫」分成三個層面,分別是「保護」被害人、「預防」人口販運的發生、「查緝、起訴」加害人。二00七年六月美國發佈的二00七年人口販運報告中,台灣已從第二級觀察名單的國家晉升為第二級國家,因此劉玉山期許往後台灣能進步到第一級國家。

涂嘉文認為,紀錄片工作者是把他們的問題凸顯出來呈現在大家眼前,讓大家了解我們的社會現在有這樣的問題。他希望觀眾看完這部影片,「不是以同情的眼光看待這群少女,而是能夠去思考這群少女背後的問題,這才是比較重要的。」




*2007.12.15「人口販運」首映記者會+「人口販運」兩分鐘宣傳片




延伸閱讀:


台灣終止童妓協會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光仁二手商品館 應有盡有

Photo 【記者謝宜芳/台北市報導】一間位於忠孝東路上的二手商品店,店內約六十坪大的空間,陳列各式各樣的商品,從頭上帶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腳上穿的鞋子,任何你可以想到的二手商品,都可以在這間由身心障礙者所服務的光仁二手商品館內找到。

光仁二手商品館的成立約三年,主要的捐助物資來自於社會大眾與企業團體,由於房租調漲的關係,今年將位址由仁愛路四段搬至忠孝東路三段,並增設了家具的二手買賣。館內的店員們是一群身心障礙者,他們的反應雖然慢一點、表達差一點,但是他們對手上的工作充滿無比的熱情與希望,因為他們珍惜他們手上的工作。

畢業於輔大社工系的教學老師楊佩蓉表示,店內員工約有二十位,一位老師指導六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實習三個月,再由老師初步評量是否可轉為正式員工。因為光仁二手商品館是屬於需要與客人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環境,所以特別要求學生們的社會主動性要夠,也只接受自我生活能力較好的身心障礙者。光仁二手商品館所收的學生大多是以精障、過動、肢障、智能障礙此四種較能與店內客人互動的學生為主。

在光仁二手商品館工作的學生,主要是在就學時期便來到店內實習,實習狀況良好且適應力佳的學生,畢業後便會留下來繼續工作。另外一部分的身心障礙者,則是從網路上看到資訊,便前來店內實習。

光仁二手商品館將員工分為店務組、清潔組與環保小尖兵,店務組是可以收銀的學生們,必須有數學的概念,同時要承受的壓力也較大。清潔組的學生們只要負責產品的擦拭,完成自己手邊的工作,便可以每天準時上、下班。環保小尖兵的成員則由一位老師帶領,至各地回收民眾所捐出的二手商品。所以依照能力的不同,學生們的獎勵金也由每小時五十元到八十元不等。

楊佩蓉說:「我們對學生的指導方法,一定是直接介入。」身心障礙者的朋友不像一般人,當他們擦一片玻璃擦不乾淨,是真的學不會,而不像一般人只要稍加交代,就可以馬上將玻璃擦的相當光亮。指導老師必須直接告訴他如何擦,直接去介入他們的工作,而不只是從旁指導。

楊小明,一位二十六歲的唐氏症患者,一開始來店內實習時,只能簡單講出幾個字,在一年多的學習之後,開始講出一句完整的話,能向客人說「請使用購物籃。」「光仁二手商品館你好。」並從一週只來上班一天的時間,轉變成每天都能按時上班

十八歲的小安也是一位唐氏症患者,從木柵高工的特教班畢業後,被轉介到光仁二手商品館,一開始工作的意願相當低,後來經由指導老師開導,告訴他來工作不僅僅只是學習,「你也可以用自己賺的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在激發小安的意願與工作動機後,小安開始漸漸融入自己的工作。

楊佩蓉說:「我們每一年轉介三到四位的學生到外面工作。」庇護性商店不僅僅是讓學生們學習的地方,更希望能讓學生們獨當一面,到真正的競爭性職場上去就業。

光仁二手商品店的運作主要靠來自四面八方的捐贈物品,所以捐贈物品的不間斷非常重要,光仁二手商品館內的環保小尖兵工作隊,可以到府回收想要丟棄的二手商品,只要撥一通電話,便會有專人派車回收物品,省去交通上的不便利,希望社會大眾發起愛心,做環保也做公益。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寓教於樂 打造兒童專屬園地

【記者洪瑋庭導覽】台灣是個處處充滿文化的社會,博物館、文藝中心、圖書館林立,提供大眾一個方便學習的公共空間。而這些博物館雖然內容包羅萬象,卻總是感覺難以親近,尤其是對小孩來說,這些公共空間甚至比可以玩耍的公園更沒吸引力,禁止喧嘩的規定也讓打算帶孩童前往參觀的父母望而卻步。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兒童的福利,專為孩童設計的博物館、美術館也漸漸成立,這些公共空間打破一般人對於博物館的刻板印象,利用活潑的互動設計吸引小孩的目光,讓孩童在遊戲中學習。

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有專為兒童打造的圖書區─『雲遊國』兒童繪本區。天上漂浮的雲朵,它的故事、它的形狀,皆可以任憑我們想像,而對孩童而言,繪本的世界多采多姿,充滿無限的想像力,可以雲遊四方,國美館運用這樣的理念,結合空間設計、策展與教育,為繪本區空間設計一個主題,創作了「雲遊國」的空間與故事。在「雲遊國」裡面,有生活探險國、叢林動物國、夢想魔棒國和酸甜翹翹板國,每一個繪本區都是一個不同的國度,利用各自不同的主題,讓小朋友擁有不一樣的體驗及想像。

國美館裡有另一個屬於小朋友的園地,那就是兒童遊戲室。「遊戲是兒童的藝術」,遊戲幫助兒童學習、成長,並非只是消磨時間的玩耍,國美館於是設計了兒童遊戲室,為十二歲以下的孩童開闢一個可以「動手做」的學習環境,藉由「從遊戲中學習」的概念,以美術品為核心,提供可讓孩童觀察體驗等硬體設施,引導他們認識藝術,美術品不再是不可觸摸的觀賞品。

在一九九二年開放啟用的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則希望在遊戲中,帶領孩童了解交通,成為交通小尖兵。交博館的硬體建築包括兒童館、兒童交通公園、明日交通世界館,各項設施都經過專家精心設計,讓兒童可以在遊樂中,學習交通規則與知識。兒童館裡有交通教室,教導各種交通相關的模擬演練;明日交通世界館則模擬星際太空船,在模擬的太空艙內由機械人帶領民眾穿越時光隧道,暢遊體西元二o九o年的台北交通,對兒童而言皆是很不同的體驗。

同樣讓孩童在摸索中進行學習的,還有兒童探索博物館。在兒童博物館中,孩子可以自由的觸摸、嘗試、體驗所有的展示物,博物館不再是不可碰觸的殿堂。以「鼓勵學習、激勵好奇」為出發點,孩童在兒童博物館裡可以動手「玩」博物館,親身體驗探索的樂趣。兒童探索博物館展覽區包含科學、藝術、人文、社會體驗與寶寶探索五大主題區,在展覽分區中,父母可以陪同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探索、學習並發現新世界,玩具取代展示櫃,歡樂取代靜默,兒童博物館提供一個可以讓孩童開心學習的場所。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專門為小朋友設立的貓頭鷹圖書館,則希望藉由「故事」教育下一代,培養孩童閱讀的風氣。圖書館裡有許多圖書繪本,貓頭鷹把這些圖書繪本為食材,以「說故事」的烹飪方式,發送「故事便當」,滋潤孩童的心靈。貓頭鷹傳承故事,讓孩童懷抱著聽故事的喜悅,不再害怕踏進圖書館。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跨國性勞者 人口販運被害人

【記者廖珮萱/台北市報導】跨國界移動下的性勞動議題探討,為日日春關懷協會舉辦的妓女聯合國活動,其中之一的內容。在國際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情況下,弱勢國家的婦女,透過各種方式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偷渡打工、跨國婚姻、移民性工作等都是選擇,其中又以人口販賣現象最值得探討。

當天活動播放影片《他鄉異途》以及《假裝看不見》,兩片內容皆是有關於弱勢國家的婦女,選擇到其他國家從事性勞動的故事。第一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德國,而第二部影片則是台灣。日日春協會希望以第一部影片為例,述說跨國界性勞動者在德國的處境。

影片《他鄉異途》,談的是從哥倫比亞到德國工作的性工作者情況。戰亂的哥倫比亞,即便是學歷高也找不到工作,為了求發展,女人們試盡各種方式到德國。有女性因為在哥國礦坑工作,染到瘧疾,自己的女兒也生病,照顧女兒的護士說,有聽說自己的姊妹在德國過得很不錯,於是便決定希望以婚姻的名義到德國。但是過去之後,卻發現當初的婚姻,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自己的先生開始要求妻子出去「接客」,獲得更高的收入。

日日春協會秘書長王芳萍表示,多年來從事妓權運動的經驗中,她了解到,有很多弱勢國家的移民性工作者,都是為了想要過好一點的生活,才選擇這條路。無論是透過合法婚姻或是非法打工,都是抱著一種「掏金」的心態,到其他國家從事性工作。眾多例子中,有的是被迫,有的是自願,但是其實真正原因是沒有辦法被證實的。

而以上述例子來看,貧窮國家的女性為了求更好的生活,用盡一切方式到其他國家工作,過程也包含了人口販運。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執行長張育華說,「人口販運」這個名詞的使用,實在是過於簡化描述弱勢的外籍女性勞動、移動的複雜故事。加上一般大眾對於人口販賣的想像,總會與性工作聯想在一起,及產生所謂的道德恐慌,引起特定社會階層產生誤解。

台灣國際黑工研究室研究員張榮哲表示,每當說到人口販運的問題,總不免跟性工作聯想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日日春積極在台灣推動性工作合法化的原因,因為一旦性工作可以被視為一種勞動,就可以避免性工作和人口販運有直接的關連。如果在台灣從事性工作是非法的,更不用說是讓外國人來做性工作。在這個問題上,日日春提倡性工作要除罪化,這會是第一步。在這基礎上,才有可能再談如何將她們的人權和勞動權,也納入國家法令的保護下,還有是否要讓外籍性工作者進來台灣。

張育華對於到底誰是人口販運被害者存疑,因為在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工作的期間,她得知太多外籍女性來台的故事。「每位移民者都有不同故事,而每段故事都有複雜的背景。」張育華認為,她們是國際移工,跨國界的移動,只是為了要抵制貧窮。她希望全世界國家的政府,都應該尊重跨國移動勞動者權利,也應該將性工作視為性勞動的一環。

從七O年代中期到八O年代早期,來自東南亞及拉丁美洲女性,開始移民德國。由於當時人數比較少加上成長緩慢,人民在融合上並沒有太多變化及問題。然而到了九O年代開始,中東歐來的性工作改變整個德國性產業結構。之所以會有大量女性人口販運的出現,是因為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的破壞來得突然,造成他們必須離開加尋找商業機會。而這樣的需求,讓犯罪團體更有機會組成,進一步造成人口販運的悲劇。

張榮哲說,在當今全球化底下,有更多女性進入了勞動市場。生長在相對較貧窮國家的人民,有著藉由移往較富有國家的方式,以改善其生活的慾望和需要。對於人口販賣集團來說,性工作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業。越是有利可圖的事業,對犯罪份子的吸引力越大,很可能盡一步利用移民移工結構性弱勢的地位,侵害其人權。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台北曲藝團 玩藝曲精圓夢想

【記者黃婉茹/台北市報導】當初一群擁有著相同成長背景,對相聲充滿熱忱的大學生,群聚在一塊,組成了台北曲藝團。相聲,源自於大陸民間的說唱藝術,二次大戰時引進台灣,卻因台灣人不了解其為何物,在台灣的發展整整空白了三十年之久,所幸有吳兆南、魏龍豪兩位相聲祖師爺,留下十六卷錄音帶,在台灣民間流傳播放,相聲才不致於消失在這塊寶島中。

問及台北曲藝團的成立宗旨,團長郭志傑笑說道:「成立之初沒什麼想法,就是喜歡,想要聚在一起玩相聲。」當時也沒想到要如何發展,因為沒有標竿可循,也不知何謂專業,抱著玩玩的心情,只是想要有個場所,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切磋。

「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兩岸無法交流,我們一直處於自我摸索的階段。」郭志傑解釋,由於相聲在台灣失傳已久,文獻有限,當時團員都是聽著收音機,寫下對話,「後來得知正確版本後,才知鬧了許多笑話。」

兩岸開放後,郭志傑帶著團員前往大陸取經,才發現說唱藝術浩瀚如海,「接觸越久、越深,才發現真的太難。」郭志傑說道,短短幾句普通話,卻要讓人笑到前翻後仰,所需功力不是一兩天即可達到,所以有一段時間,他們大量邀請大陸相聲的大師、團體來台表演,一來讓台灣民眾認識相聲,再來則是讓團員有揣摩學習的機會。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將自己訓練的無堅不摧。」郭志傑堅定的表示,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一定要搞到精闢、透徹,實力夠了,才有資格培養下一代的人,若半調子則無法給人好東西,所以台北曲藝團對於打底的工作,足足努力了十年之久,郭志傑自豪的說:「現在我敢說,我們的團員是在海峽兩岸年輕一代中,相聲說的最優秀的。」。

台北曲藝團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招牌,前年還受邀至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中演出,「我們現在已知如何掌控觀眾、掌控場面。」郭志傑強調,許多專家說他們將相聲「玩」的很精采,所謂「玩」,是要在具備全部能力後,才可如此隨心所欲駕輕就熟,「每次的演出,就像在和觀眾聊天,卻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把每個人帶進表演中。」郭志傑說道,相聲靠的是個人魅力與功力,不同於戲劇、演唱需依賴聲光燈效,這就是相聲的精華所在。

台北曲藝團也在三年前成立文教部,寒暑假會舉辦密集的訓練課程,禮拜六日也有排練課程,「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出現危機意識,知道已到需要培養接班人的階段。」郭志傑感慨的說,所謂的傳承,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接受環境的薰陶,這些都是基本功,長期不斷累積而來。

「這幾年下來,我們確實累積了許多學童和觀眾。」郭志傑表示,近幾年,愈來愈多觀眾從看熱鬧進入看門道,在訓練課程中,也發現許多有潛力的人才,只可惜台灣有人才無環境,格局太小,發展有限,對此,郭志傑說道:「說唱藝術需要普及,而我們已向下紮根完成,可全心投入推展的階段,讓有興趣的人,繼續欣賞到專業級演出。」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台灣驕傲大特寫 探產業面貌

【記者徐子喬/台北市報導】八大電視台監製一系列有關台灣本土風貌的電視節目,今年甫奪得『最佳社區節目主持人獎』的節目-大特寫,走訪過數百種漁、農業和傳統產業,製作人劉志偉憑靠著一股對本土民情的熱忱,希望讓觀眾認識台灣在各種行業的樣貌。

談到關於節目題材的選擇,為什麼要選擇由『產業』來作為節目主要的報導對象,劉製作說:「其實我們製作的東西都是大家都熟悉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那樣東西,卻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就好比高麗菜,大家都吃過,也知道有分平地種和高山種,但是大家卻不知道當中的分別。」

節目本身並不是要做艱深難懂的內容,例如拍攝農產品栽種過程包括育苗、播種、採收、加工等,拍攝讓大眾能夠了解這樣產業大概的樣貌和種類的差別,讓民眾了解當中的差異,也能夠增加觀眾對於產品的了解和信任,將來在眾多選擇上能夠更有能力去分辨好壞。

劉志偉表示,題材都是從生活中來,可從新聞、網路、各種管道中取得。他說:「在交付企劃去做資料蒐集的時候,我都告訴他們要尋找自己也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夠深入並且詳細的製作內容,這樣才能製作出也讓觀眾有興趣的東西。」題材的侷限並不只在農漁業等一級產業,也將範圍擴及到產業包括:紡織、玻璃、草蓆草鞋製作,甚至到最近造成火紅話題的遊艇業、腳踏車業,都是節目所涉獵的。

大特寫製作的特點在於兼具深度和廣度,由單一點切入之後,再將範圍擴大。他說:「介紹單一種產業,也要往產業的變化作介紹,這樣才能夠讓目標有較全面和多元的呈現。就好比介紹雲林盛產香瓜,除了介紹香瓜的栽種之外,我們也會介紹香瓜餐或是香瓜可製作的產品。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觀眾得到廣泛的相關資訊,讓觀眾除了知道農產品的栽種過程之外,也可以在當地體驗到由產品變化的其他產業。」

希望將物品的「一般生活面」提升到「強化應用面」,劉製作說:「舉例來說,以衛生紙來說,這個大家都知道的生活用品,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面紙與衛生紙的差別,其實是在於編織的紋路不同。我們做過實驗,衛生紙較容易溶於水,面紙則不溶於水,其實原本廁所是不需要垃圾筒的,但是因為使用面紙的習慣,需要垃圾桶,而進而會造成廁所的一些異味。」

提到製作中會遇到的困難,劉志偉表示一年一度的題材最難報導。他說:「一年一度的題材很容易因為突發狀況而沒辦法拍攝,就好比一年收成一次的文旦,要是遇到天災,產量減少或產品受損,那麼就要等明年。只是時機錯過就沒辦法採訪,而且也非常容易因為天災等天然因素而導致失去拍攝機會。」

劉志偉說:「農漁牧等產業是靠天吃飯,其實我們也是。」製作過程很容易因為天候而失去拍攝的機會,要是有颱風或寒害,都有可能使拍攝主題有收成困難或沒法製作成吸引人的內容。

大特寫這個節目製作歷時五年,超過三百集,劉志偉希望讓更多人去了解台灣寶島擁有非常多優秀的產品,讓觀眾更體解寶島所產,過程辛苦,但成果豐碩且令人驕傲。問他愁不愁題材會不會報導完?他說:「台灣產品多變且時常突破,常常會有新東西的出現。每個地方的產品也各不相同,希望這個節目可以一直下去。」

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愛心義工 打造流浪狗避風港

Photo 【記者陳希潔/台北縣報導】每到傍晚時分,新莊市幸福路街頭總會有個忙碌的身影,她是新莊市動物保護協會理事長謝林桂美,在餵完住家附近的流浪狗之後,她會一個人載著飼料,騎著機車風塵僕僕地趕到五股山區,照顧她收容的四百隻流浪狗。

原本只是因為小時候家裡有養狗而喜歡狗,後來謝林桂美在電視上看到一些撿破爛的人,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卻仍然飼養許多流浪狗,她就決定憑一己之力來照顧那些流落街頭的狗。先是從固定餵養一隻癩痢狗開始,慢慢地聚集的狗越來越多,她就拿著從菜市場攤販要來的雞頭沿街餵食,也照顧那些因為車禍而受傷的狗,或是收容才剛出生幾天,連眼睛都還未睜開就被人遺棄的小狗。

起初有想過將這些流浪狗送到公家收容所裡,但她提到,有些收容所對待狗的方式非常不人道。七天無人領養時,就會對狗實施安樂死,而為了節省經費,安樂死的劑量往往不足夠,只能讓狗暫時的昏迷,許多狗就會在火化的過程中醒來,而被殘忍的活活燒死。有鑒於此,她決定自己飼養這些流浪狗。

謝林桂美收容的流浪狗從一隻、十隻到五十隻,全部聚集在住家的頂樓,由於衛生和噪音的問題被鄰居抗議,因此將狗都安置到思源路的副都中心,一待就是八年,流浪狗的數目也從五十隻暴增到四百隻。三年前由於副都心的開發,謝林桂美的狗場被迫遷移到他處,就是現在位於五股山區佔地三百坪的狗寮。

「在找地的半年裡是最痛苦的,一度想要放棄」,謝林桂美表示。通常一聽到是養狗的,鄰居都會抗議,即使距離相隔很遠,也會擔心狗的排泄物或噪音會污染整個環境,地主更是不願意租地給她。謝林桂美說,那時是意志支持著她不能放棄,因為是一隻隻活生生的狗等著她救,一旦放棄,那些狗的下場就是死。

謝林桂美每天會先到國小收集營養午餐的廚餘,再去各個菜市場跟攤販要他們丟棄的雞頭、碎肉,將一包一包的飼料獨自一人運往狗場,這些工作已持續將近十五年以上。除了餵食流浪狗外,也會維護狗場及周邊道路的清潔,打掃狗遺留在外的排泄物。當有狗死亡時,更會自行火化狗,以節省火化處理費一千元。

雖然在五年前成立新莊市動物保護協會,可是大多數的支出仍由謝林桂美與其他義工媽媽負擔,平均一個月的飼料費就要四、五萬,還有醫療費用、地租與銀行貸款等,許多義工都已花盡了積蓄。謝林桂美說,她在未來還會繼續照顧這些流浪狗,只是希望政府能對流浪狗議題有所關心,對於虐待狗的人要重罰,也可以開闢一塊地區,讓養狗的人都可以集中在一起,不必再遭到別人的怒罵或冷眼對待。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政策犧牲品 外勞制度漏洞

Photo_2 【記者洪士雅、吳曼寧/台北市報導】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重建,引進大量外籍勞工,為了避免剝削,採用國家對國家的方式引進外籍勞工,阻斷了私人仲介,又為了預防廉價勞工取代本國勞動力,德國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來保障勞工的權益。

反觀台灣,政府開放由私人仲介引進外籍勞工,基本工資由十年未調的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到最近才漲為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元,但扣除給雇主的食宿費用,則由兩千五百元上漲到四千元,變相的減低工資,讓「外勞越廉價,本勞越失業」的問題無法獲得改善。

國際勞工協會總幹事吳靜如說:「其實獲利的都是企業主」。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執行長龔尤倩也說:「唯有建立同工同酬的制度,才能解決這種替代性的問題」,雖然調漲基本工資,但食宿費和仲介費的扣除,讓外勞變相的更便宜,「我們要對抗的是制度,而不是外勞。」

台灣政府從一九九二年開放引進外勞,卻沒有妥善研究外勞可能帶來的影響,直到一九九五年發生外勞殺死雇主的事件震驚社會,政府才成立了第一家「外勞諮詢服務中心」,龔尤倩說:「政府並沒有主動去想過外勞的問題,直到悲劇發生,才來『補破網』。」

其實外勞的問題與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因目前為弱勢家庭聘用外籍看護工居多,但政府認為,這些家庭既然有能力聘用外籍勞工,便取消了原有的「喘息服務」;喘息服務即是在看護工休假的日子,政府會派照顧員來代替看護工的工作。

取消了「喘息服務」後,外籍勞工失去了休假的權力,長期的工作讓他們無法休息,也負荷極大的壓力;照顧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劉俠的看護工維娜,明白劉俠需要全天候的照顧,但不斷累積的疲勞,使她失手傷害了劉俠,最後被判定精神喪失。

吳靜如表示,多數家庭看護工因工作壓力,會有頭痛、月經不順、腰痠背痛的問題,沒有足夠的休息,甚至可能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但外籍勞工不需要心理輔導,而是需要時間、空間,讓自己的生活網絡展開,和朋友群聚來紓解壓力。

「台灣十六萬名的看護工,其實是在填補殘破社會福利制度的漏洞」龔尤倩說,儘管長期藉由公聽會、記者會、遊行、向勞委會抗議以及成立台灣移工聯,來替外籍勞工爭取福利,但目前最大的阻力竟是來自社福團體,「因為政府的不負責任,和社會運動不夠進步,導致外籍勞工和社福團體『弱弱相殘』。」

大眾常常簡化了外籍勞工的工作壓力,只會責怪現象的發生,但不理解背後的原因,媒體對外籍勞工的問題也放大呈現,吳靜如說:「一個把別的族群採在底下的社會,不是公平、正義、平等的社會,我們不僅幫助外籍勞工,也幫助社會的進步。」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火裡來去的撒奇萊雅族

Photo_4
【記者張馨文/台北市報導】「撒奇萊雅族」一個隱身於阿美族一百二十九年的原住民族群,終於在二○○七年的一月十七日,由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宣佈為台灣原住民的第十三族。「現在撒奇萊雅族族民經估計大概有二至三千人,其實還不算最少的一個原住民族,人口還比邵族及噶瑪蘭族來的多呢!」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任林威城說。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此次「與部落結合」系列,即日起至二○○八年一月十九日特別展出「火神光照‧喚起撒奇萊雅族Sakizaya的記憶與榮耀」,用以宣傳於二○○七年一月十七日正式正名的「撒奇萊雅族」相關文化及文物。

林威城解釋,撒奇萊雅族在一八七八年的「達固湖灣事件」後,漸漸隱姓埋名於阿美族中。當時,滿清政府為了擴大勢力及配合「開山撫番」的政策施行,便開始後山地區的經營;在花蓮奇萊平原上的撒族人為對抗清兵,便聯合噶瑪蘭族人共同反抗,但不料實力不敵清軍,撒族人轉而投降,為避免戰後遭到清算,於是他們便隱身於附近的阿美族部落,慢慢地也融入阿美文化中。

「達固湖灣」(Takoboan)即是當初撒族人數最多的部落。在抵抗清兵時,當時撒族的聯合大頭目古穆‧巴吉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邵(Icip Kanasaw)為保護部落人民而被凌遲,巴吉克被割下全身皮膚而卡娜邵則被用大圓木壓碎身體,最後部落更被清軍燒毀殆盡。

「達固湖灣事件就是現在撒奇萊雅火神祭的由來」,林威城說,撒奇萊雅族在隱身的一百二十九年中,融入於阿美的文化,新一代的族人也逐漸淡忘自己的身份,而認為自己是阿美族人。

其實許多阿美族有的祭儀和儀式撒族也有,如豐年祭;而「火神祭」(Palamal)的舉行,是唯一可和阿美族清楚分野的文化祭儀;在夏天擇一天,集合族人們舉辦,透過昇火和祭拜的活動和神靈進行溝通。林威城說,火神祭的舉行是為了祭祀在一八七八年抗清而犧牲的先靈,在二○○六年的夏天第一次舉辦,由族中耆老領導,未來也會固定在夏天舉辦,希望新一代族人們都能參加並了解本身的文化。

林威城表示,這一次的展覽其實是「非族群共識」的特展,是由族內少數精英份子發起。其實還是有族民不認同撒族本身的文化,正名與否其實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影響,那為何還需要認同?因此他說,這次展出的目的除了是讓一般大眾能認識撒奇萊雅族之外,更希望能夠得到自身民族的認可,讓撒族人知道正名的好處。

他強調,目前撒族最需要的即是年輕一代對自身族群的認同,重建語言及文化,這樣正名才有意義。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台大慈青 陪伴長者付出關愛

Photo_3
照片由台大慈青社提供
【記者陳希潔/台北市報導】秉持著相互扶持及熱心助人的精神,台大慈濟青年社從十二年前起,陸續投入服務的心力於附近的眷村社區,定期關心爺爺、奶奶,陪他們說說話或幫忙打掃清潔。也會至新店醫院當義工,做些簡單的醫療工作,近期更積極推廣環保意識,提倡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芳蘭山莊」是慈青社落實社區居家關懷的重點區域,裡面的居民大多是獨居長者或是榮民。在每個月兩次的拜訪時間裡,慈青社會利用早上的時間,在社區的活動中心舉辦娛樂活動,例如表演拉二胡、魔術及帶動唱等,並且做一些簡單的健康檢查或按摩,使這些爺爺奶奶在生理可以很健康,心理上更是能染受年輕人的青春氣息。之後就是挨家挨戶的拜訪,與他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當年勇與豐富的學問,觀察並記錄他們的生活起居,以便日後能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幫助。社長賴霈澄說,他曾經去過一位爺爺家,家裡滿滿都是史記、資治通鑑、紅樓夢等,書裡密密麻麻的全是筆記,還會作詩諷喻時事。雖然他們是去服務這些老人家,但也從服務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不同的人生經歷,甚至是淵博的學識。

逢年過節時,慈青社會親手製作一些小禮物如中國結、紙雕的手工鞭炮、粽子等分送給爺爺奶奶。賴霈澄表示,「第一步與爺爺奶奶的接觸往往是最難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溝通與建立信任上」。之前有一位爺爺始終不願意開門讓他們進入家裡,但經過長期的努力、從門縫中塞字條之後,爺爺不僅熱情地邀請他們到家裡,連好幾年前春節送的手工春聯還貼在門上,捨不得拆下。

新店醫院是慈青社另一個服務項目,依照科別安排志工從事量血壓、送病歷、準備醫療用品或在急診室安撫家屬情緒的工作。在骨科的復健室擔任志工的賴霈澄談到,許多病人是因為腦部受傷而造成語言或肢體的障礙,需要靠玩具與特殊的器具來幫助病人恢復,像是有很黏的黏土來訓練病人手部的肌肉與協調,他們會盡可能在旁協助和陪伴病人,一起度過這個辛苦的復健歷程。

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有一個感恩茶會的時間,讓病人和家屬能說說心裡的感受,或是對於醫生及志工的感謝。幫忙量血壓的社員米洵說,「雖然一天工作下來很累,但在服務的過程中培養了耐性,也使自己更加成熟,一切都十分值得」。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龍祥燕 照顧失智雙親不後悔

【記者洪瑋庭/台北市報導】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已邁入高齡化時代,在老年人的各種慢性疾病中,讓家人感到極大困擾及負擔的疾病之一便是老年失智症。罹患失智症的老人家,不論是在生理或心理方面,皆會變得相當不穩定,不僅病患本身不舒服,照料他的家人更是不好受,對於未來的茫然,更是壓得照顧者喘不過氣。

<爸媽,我在這裡!>是台灣第一本失智症家屬照顧後全記錄,作者龍祥燕女士真實地記錄了雙親罹患失智症的發病過程、照護期間家屬所遭受的恐懼和無奈,也說出一位失智患者在清醒的片刻所表達的內心世界。

龍祥燕在雙親相繼罹患失智症後,決心親身照料父母親,成為他們生活的支撐,也因如此,龍祥燕更能體會到照料過程中的所有艱辛。「陪雙親一路走過人生路,使我對失智症患者的內心世界感受深刻,我也體驗了腦袋空空的種種恐懼感。」從一開始的輕度症狀,一路到後來的中度、重度症狀,龍祥燕陪著失智症雙親一起渡過,這些年的照護經驗,也成了其他同樣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最好的教材。

失智症患者在一開始,會出現記憶力退化的現象。「愛爬山的父親,原本是登山隊的嚮導,但是他漸漸地,在認路方面出了問題。」龍祥燕回憶,後來就醫後確定父親罹患了失智症,他開始積極地參加相關的講座跟活動。這段期間,龍祥燕從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成立的「失智症家屬互助聯誼會」中,在其他家屬身上學到了許多照顧技巧與經驗,讓他在照顧雙親上更能得心應手。

「在照顧過程中,最讓我感到不捨的,就是雙親因失智症而無法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失智症患者在清醒時,記不得之前自己做了什麼事。「當我的母親在清醒狀態時,我會告訴她她把我們整慘的事,這時候她會拉著我的手一直說抱歉。」龍祥燕說,如今回想起來更覺不捨。另外,有些患者不會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痛也不說,常常會小病拖成大病,這也是身為照顧者的家屬必須相當注意的事。「照顧失智患者真的很辛苦,但我從不後悔決定陪伴我的父母走過這段路。」

決定將這段漫長歲月中所發生的點滴寫成書,也是為了一圓母親的遺願。「母親交代我,要將她患病的過程寫下來,好讓大眾對失智患者的內心世界及漫長掙扎的心路歷程有更深入的認識。」此書的發行,龍祥燕與他人分享自身經驗,讓其他家屬能少走一些冤枉路,多得一些啟示跟安慰,龍祥燕也期望有更多人因此受益,減少病患跟照顧者一些無謂的折騰。

「對失智老人而言,也許你無法延續生命的長度,但是你可以加深他的深度與廣度。」這是臺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寫在給此書的推薦序中的一段話,可以看出失智症患者家屬的照料與陪伴對患者的重要性,也許家屬的陪伴無法讓患者延續生命,但是所付出的細心跟關愛,卻能夠讓失智症患者在人生最後這段路能更安心地渡過。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一人一故事 新移民用戲表情

Photo_2 【記者劉文瑞/台北市報導】一一擬爾劇團舉辦之新移民婦女戲劇工作坊,讓台北市新移民會館南港區的教室內聚集了一群新移民女性,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她們卻透過中文一同分享自身的生活經驗,不論是開心的或是傷心的。「團員互相分享經驗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開始」團長陳淑慧說。

新移民婦女戲劇工作坊由一一擬爾劇團主辦,今年已是第二次舉行,平時課程規劃為劇場技巧的傳授,課程最終全體學員將會進行戲劇展演。陳淑慧讓新移民女性們在上課分享自身的生活經驗且從中取材,立即以各種不同的劇場形式詮釋。至於課程最終的展演,則是由每一次課程所探討的主題串連而成,劇本亦由參與的學員自身來構想,完全讓新移民女性自己來創作,表達出自身的想法、觀點。陳淑慧表示自己在此方面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而非指導,過程中僅會給予團員適當的意見與方向,並且傳授劇場技巧。

在課程設計方面重心主要針對新移民女性自信心的建立與加強,及教導新移民女性運用肢體語言。陳淑慧認為新移民女性來到陌生的環境中,在重新適應環境與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很容易因自身的不同而喪失自信心。而肢體語言不但是戲劇表驗的要素,更是跨越國籍與語言的一種溝通模式。

工作坊綜合各種劇場的表演方式,有一般用在討論社會議題上的形象劇場,以及透過互動讓彼此了解當中衝突所在並從中探索啟示的論壇劇場,但陳淑慧表示仍會以一人一故事劇場為主軸。「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沒有劇本的、即興的劇場,並創造了一個儀式性的空間,當中所有的人們接受尊重及認同,任何故事及感受皆被接納。陳淑慧認為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希望藉此讓新移民女性的人際關係更進步。

每次課程中探討的主題皆不同,其中最令陳淑慧印象深刻的經驗是某次的「物件」分享,有位來自越南的學員帶來二段臍帶,一段是自己的,另一段則是女兒的。那位成員表示媽媽為自己保留臍帶是當時家境不佳唯一能給她的禮物和紀念,來到台灣後,媽媽雖然不在身旁,但每次看到臍帶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所以當自己生小孩時,第一個想做的就是為小孩留下一段臍帶。陳淑慧認為,臍帶原本就象徵小孩與母親的關聯,在段故事中這個連結更加強烈,令人動容。

另一方面,陳淑慧也提到許多新移民女性對於這個戲劇工作坊都有誤解,進而導致不少有趣的經驗。譬如遇到抱著當明星心態而來的新移民女性,陳淑慧表示,要打破這些人的明星夢真的讓人不忍,但也強調自己辦的真的不是演員訓練班。

「戲劇是種具有吸引力的溝通」陳淑慧說,新移民女性可藉此與社會提出自己的訴求、看法。另外,陳淑慧認為自己現在是在播種,希望往後新移民女性可以傳承下去成立屬於自己的戲劇工作坊,讓新移民女性來引導新移民女性。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黃金早療 給身障兒一個機會

Photo 【記者陳薇安/台北市報導】紀錄片《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是導演林育賢於二00六年與商業周刊合作的影片。一直關心著台灣弱勢議題的商業周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關懷計畫,二00六年的主題是針對身心障礙兒的「早期療育」,因此邀請拍過兒童議題的林育賢掌鏡。林育賢表示原本一開始意願並不高,但是探訪過個案後,他覺得不拍會來不及,因此接下這個拍攝工作。而讓他答應拍攝的原因就是影片中的主角「祥祥」與「珊珊」這兩個個案。

「我們殘障的人,不需要你們可憐。我們只需要你們幫助我們。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小孩的時候,就跟他說個Hi嘛。說不定那也是個進步的開始。」天主教福利會王修女希望國人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身障者。

祥祥,當年八歲,是一位唇顎裂患者,並且擁有多重病症,大家叫他「大象男孩」。因為醫療資源的缺乏讓已經八歲的他還不會說話。受不了壓力的媽媽在他三歲那年選擇離開,由爸爸與年事已高的阿嬤一起照顧。無法正常呼吸以及進食的祥祥,只能靠著氣切口呼吸與鼻胃管補充營養。爸爸不捨地說道,自愛的祥祥三歲就學會自行插鼻胃管,但是看到爸爸和阿嬤在吃飯他就會流淚因為他只能看不能吃,所以每次吃飯時,會多準備一份祥祥的碗筷。

其實一件簡單的手術,就可以讓祥祥正常飲食與開口說話,卻拖了五年,因為沒有一間醫院敢幫祥祥動手術,也因此延誤了祥祥接受早療的時機。居中協助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社工陳瓊雅說:「祥祥的學習力很強且樂觀好動,不像一般唇顎裂小孩因自卑而沉默。」即使無法說話,祥祥仍不放棄與人溝通的機會。

上圖為祥祥;下圖為珊珊(左)與導演林育賢(右一)
珊珊,當年八歲,重度腦性痲痺患者,大家叫她「機器女孩」。她就像是螺絲鬆脫的機器人,無法坐挺身體,只能像嬰兒一樣在地上爬行,因此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有六年的時間是躺在地上望著天花板度過的。珊珊在貢寮馬崗與八十多歲的阿嬤相依為命,六歲那年因為雙溪國小特教班的簡老師及時告訴大同育幼院社工詹淑芳關於珊珊的情況,珊珊才得已接受治療。詹淑芳積極整合伊甸、慈濟、家扶的資源為珊珊爭取到「到宅療育」的復健計畫。

大同育幼院顯著的復健成效,卻面臨珊珊必須就讀小學,將會壓縮到復健的時間,因此珊珊的媽媽希望能爭取緩讀。由於育幼院詳盡的緩讀計畫讓鑑定委員同意珊珊緩讀一年,繼續留在育幼院進行復建的動作。詹淑芳說:「她是一個很努力的小女生。」從未接受過走路訓練的珊珊,以助行器練習走路時常大聲哭喊:「加油!我要加油!珊珊要加油!」表現出強韌的生命力。

林育賢希望這部影片「讓有同樣問題的家庭,可以得到溫暖,告訴他們其實你們一點都不孤單。」也希望社會上正常的人,看到這些面臨困境的小孩如此努力生活著,不要輕易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來自商業周刊-一台兩世網站)

*照片由導演林育賢提供。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日日春續推 性工作合法化

Photo_4 【記者宋燕旻/台北市報導】日據時代至國民政府期間一直有妓女證的核發,在一九七四年被以人權法制為名廢除。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台北市政府在前市長陳水扁的決議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停法「台北市管理娼妓辦法」,使得一百二十八名受政府執照庇護下的公娼,即經過登記許可得以從事性工作者頓時生活陷入困頓,性工作自此也正式與非法畫上等號。

然而隨著兩岸的開放及移民新娘的增加,台灣目前的性工作面臨的問題更複雜、國籍也更多元,其中又以大陸、越南為多數。廢娼至今邁入第十個年頭,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為此舉辦了妓女聯合國紀錄片影展,其中「跨國界移動下的性勞動」系列便以非台灣本籍的性工作者為題敘述台灣當前的性產業。

影展紀錄片「假裝看不見」實地拍攝負責接送小姐的馬伕及中國籍性工作者之間互相依賴及經由仲介接洽的種種過程,看見的是需仰賴小姐接客生存的馬伕與小姐互利共生之間的扶持鼓勵,看著性工作者一天接十幾個客人,朝向返鄉後能買店面開業的目標而喜悅。

目前我們所見電視新聞中性工作者被警方逮捕,往往以是受到人蛇集團的操控看待或是來台所作工作與母國接洽不同等時有所聞。但就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陳美華親訪收容偷渡等待遣返的靖廬收容所發現:「有些性工作者說來台灣前就知道要做那些工作,被抓到裝可憐說被騙可以博取同情。」,馬不停蹄的接客也只是怕被抓到受遣返,因此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還完仲介代墊的費用及賺最多的錢。

政府現今仍採取「罰娼不罰嫖」的政策,使得外籍性工作者必須躲在仲介的庇護下受到仲介的剝削。而本國的性工作者也因為外國性工作者「物美價廉」,提供低廉的收費及多樣化的服務生存受到壓迫,陳美華說:「曾經有萬華的流鶯說警察業績不好就會去開她們單,但她們打電話去檢舉大陸流鶯卻被警察嫌麻煩,還要多辦一堆手續而拒絕。」

就大部分的性工作者來說,提供性愛服務賺取金錢只是勞動工作的一種。目前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正推動性工作除罪化,亦是指不罰性工作者,其次才是將性工作納入政府的人權法令保護,而國外的性工作者則必須被當成外勞看待並享有同等的庇護。

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從紀錄片 關心教改發生的事

【記者陳薇安導覽】教育改革已邁入十多個年頭,回顧這一系列的教改,有支持也有批評,評價不一。根據教育部專案報告中,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入學方案看似「減輕書包重量」,但是否如此,有待未來考驗。現在就先讓我們透過紀錄片的鏡頭,來了解台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的教改系列全紀錄,總共拍攝了十部紀錄片探討教改問題。其中紀錄片《九命人》與《童話劇場》,談的是學生常見的「體罰」問題與「幼兒美語」的盛行,藉此現象關注國民教育種種核心問題。《我愛小魔頭》、《頂上有光》與《校長不哭》,則是教師面對現今教育制度如何應對以及適應的問題。

很多人在求學階段都有被體罰的經驗,有些人離開學校多年之後,仍深刻記得體罰的恐怖。吳米森導演拍攝的《九命人》是曾是教育電台主持人陳生慶的國中故事,從與當年的老師對質體罰事件說起,探討體罰的議題。二十九歲的陳生慶回憶,他當時讀桃園某明星國中A段班,班上導師嚴格開不得任何玩笑。國三下流行交換簽畢業紀念冊,導師以影響準備聯考為由下令禁止,並收集班上同學的紀念冊比對字跡,在全班的面前打了簽最多本的陳生慶四巴掌,還要他當場撕毀紀念冊。陳生慶至今仍會為這件事做噩夢,夢到被打巴掌、牙齒一顆顆掉落。而吳米森把片名取為「九命人」,意指九年義務教育下的生命其實很可憐,體罰問題值得重視。

在「全民英語」的口號下,英文已成為全民運動,雖然幼兒時期即開始接觸異國文化,曾被許多專家認為效果是正面的,但是,幼兒需要全面的英文環境嗎?處於這樣的環境下,英文程度真的比較好嗎?朱賢哲導演的《童話劇場》帶我們進一步探討。 片中有三所全美語學校進行恐龍主題教學與中文幼稚園同樣主題教學的比較,來了解中文班與美語班的教學現場。希望藉由這樣的課程,來觀察在美語環境與在一般中文環境學習下,幼兒的學習現場與創造力發展等,有什麼不同與影響。

江金霖導演拍攝的《我愛小魔頭》探討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當台灣的教學生態不斷在扼殺教師的教學熱忱時,於新店市青潭國小任教七年的王琬婷老師仍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用滿腔的熱情給予學生應得的學習環境。即使自己的作風讓她在校園裡惹來許多爭議,但她從不會犧牲學生的利益向封建的教學生態低頭。反而,若自己在教室裡犯了錯,她卻能以謙卑的心向學生承認錯誤。讓我們看到現今台灣校園裡逐漸喪失的最樸實而珍貴的教學態度。

《頂上有光》與《校長不哭》則是丁曉菁導演紀錄「不一樣」教師與校長的影片。《頂上有光》的主角是在國中擔任自然科教師的李健次。他是學校眼中的「不適任教師」,是位「不按牌理出牌」的「科學怪人」,希望點燃學生心中對於科學研究的熱情。但他最大的阻力,卻是學校裡根深蒂固的升學主義與集體主義,當一位「不一樣」的老師,他總是倍受壓力。不過他沒有放棄當初選擇做一位老師的理想以及對於科學教育的熱情,直到近幾年他所帶領的學生科展團隊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佳績,李健次才為自己爭取到教學自主的空間。《校長不哭》紀錄台中縣豐陽國中前校長白璋對抗升學主義引發兩極反應。她強力推動常態編班、多元教學,卻遭部分教師反彈,也有家長認為不利子女升學而將學生轉校,她因心力交瘁,已提前退休。目前她是台中縣家長成長協會義工,希望從體制外推動教改。

*《九命人》1分鐘預告

*《童話劇場》(上)線上收看 http://mymedia.yam.com/m/1565019

*《童話劇場》(下)線上收看 http://mymedia.yam.com/m/1608923

*《我愛小魔頭》30秒廣告

*《頂上有光》17分鐘片段



*《校長不哭》5分鐘片段(影片來自教育影展網站)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優人表演班 提供升學新管道

【記者楊孟立/台北市報導】二OO七年九月,台灣出現第一個由專業表演團體與普通高中合辦的實驗班---「優人表演藝術班」。在這裡,學生可以受到最專業的表演藝術訓練,而這個新奇的班級是由優人神鼓與景文高中聯手打造,背後的推手正是優人神鼓劇團創辦人---劉若瑀小姐。

優人表演藝術班強調以理智、運動、情感為三個中心開發學習,「道藝合一、三力整合、東西交融」則是他們的教學宗旨。在這邊就讀的學生,除了修習一般高中學科課程之外,另外在術科方面,分為三大範疇:音樂(除樂理外,尚需學會至少兩種樂器的演奏);武術(舞蹈、體操、拳法、兵器);靜心(打坐、禪修、客觀劇場訓練法)。

不同於其他學校多偏重在學理上,音樂、舞蹈、美術各自獨立,教育科目分明,優人表演藝術課程較重視基礎術科的訓練,以及各科的統合。透過實做實修,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自然會提升。

至於為何要選擇與景文高中合作呢?劉若瑀表示,最主要還是地緣關係,因為景文高中就在他們的術科教室「表演三十六房」旁邊,學生早上在景文上學科課程,下午就在「表演三十六房」上術科課程。此外,因為優人神鼓之前在招考新團員時發現,許多報考的大學畢業生雖然表演的很不錯,但卻已經被定型,錯過了潛能開發期和鍛鍊各種可能性的機會。因此,「優人表演藝術班」嘗試著一個能整合開發身心靈的藝術教育,幫助這些富有表演天份的學生,趁著還有無限可塑性的時間,為他們打好基礎。

但是,在台灣許多父母仍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認為會去讀藝術班的孩子都是被淘汰的。然而,劉若瑀認為,在未來的日子裡,表演藝術將會是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好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在社會上絕對是有其競爭力的。談到「優人表演藝術班」學生未來的發展,她說,由於學生受過三年全方面性的專業表演訓練,若是要就學,可主選戲劇系、音樂系、體育系、舞蹈系…等相關科系;若是要就業,則可直接進入「優人神鼓」或其他表演劇團。未來廣闊的道路,並不遜於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國寶級溼地 雙連埤浮島生態

Photo_3 【記者張馨文/宜蘭報導】「雙連埤」,一個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小群山中的二個相連的池塘。群山環繞,自成一格的「浮島生態」,是稀有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環境,也是保育人士眼中的淨土。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副分會長邱錦和表示,雙連埤不該硬性被規範為生態園區;那種說法只是政府和當地居民妥協下的產物。他說,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開始關注雙連埤的保育,但在二○○二年時,政府和居民為規劃雙連埤保護區而有較大衝突。

當地的許多居民認為若將雙連埤劃為保護區,勢必會影響自身的利益,無法在土地上進行經濟活動,更無法將土地自由販賣,因此當地地主和居民極力反對成立保護區。政府和居民們爭論多時,在經過宜蘭社區大學舉辦三次公共論壇後,政府和居民終於達成協議,地方農業局和中央農委會以資金買入居民們的大部分私有土地。

邱錦和表示,雙連埤的土地大部分為公有地,屬於「公共財」,但保育人士相當害怕政府在此淨土上開始相關的硬體建設,將雙連埤像觀光園區一般經營,就像宜蘭的梅花湖一樣成為另一觀光景點。

「雙連埤需要的是零建設」邱錦和說,大家應該仔細思考「環境的需要」,而不是人類的需要。如果為了成立生態園區,在溼地上頭開始規劃相關設施,這樣不僅是破壞原有的生態系,也無法達到保護的效果。「土地也是需要休息的」,他解釋一塊土地讓人類在上頭種植、活動,也會有耗盡其力之時,所以應該讓土地休息,慢慢恢復其地力,能夠為後代子孫保有一塊完整的土地。

他提到現今許多保育團體正在努力維護雙連埤的自然生態。除了募款,希望能夠購得其餘的私有地;目前也正積極和當地的居民們溝通,希望他們能夠不為自身利益,對土地好一些,也提倡無毒農業及有機農業,將當地人口對溼地的使用及破壞降至最低。

「能夠救多少就是多少,這是我們能夠為下一代做的」邱錦和如此說,他希望有志之士都能夠為這片土地盡一己之力。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台北曲藝團 玩藝曲精圓夢想

【記者黃婉茹/台北市報導】當初一群擁有著相同成長背景,對相聲充滿熱忱的大學生,群聚在一塊,組成了台北曲藝團。相聲,源自於大陸民間的說唱藝術,二次大戰時引進台灣,卻因台灣人不了解其為何物,在台灣的發展整整空白了三十年之久,所幸有吳兆南、魏龍豪兩位相聲祖師爺,留下十六卷錄音帶,在台灣民間流傳播放,相聲才不致於消失在這塊寶島中。

問及台北曲藝團的成立宗旨,團長郭志傑笑說道:「成立之初沒什麼想法,就是喜歡,想要聚在一起玩相聲。」當時也沒想到要如何發展,因為沒有標竿可循,也不知何謂專業,抱著玩玩的心情,只是想要有個場所,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切磋。

「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兩岸無法交流,我們一直處於自我摸索的階段。」郭志傑解釋,由於相聲在台灣失傳已久,文獻有限,當時團員都是聽著收音機,寫下對話,「後來得知正確版本後,才知鬧了許多笑話。」

兩岸開放後,郭志傑帶著團員前往大陸取經,才發現說唱藝術浩瀚如海,「接觸越久、越深,才發現真的太難。」郭志傑說道,短短幾句普通話,卻要讓人笑到前翻後仰,所需功力不是一兩天即可達到,所以有一段時間,他們大量邀請大陸相聲的大師、團體來台表演,一來讓台灣民眾認識相聲,再來則是讓團員有揣摩學習的機會。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將自己訓練的無堅不摧。」郭志傑堅定的表示,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一定要搞到精闢、透徹,實力夠了,才有資格培養下一代的人,若半調子則無法給人好東西,所以台北曲藝團對於打底的工作,足足努力了十年之久,郭志傑自豪的說:「現在我敢說,我們的團員是在海峽兩岸年輕一代中,相聲說的最優秀的。」。

台北曲藝團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招牌,前年還受邀至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中演出,「我們現在已知如何掌控觀眾、掌控場面。」郭志傑強調,許多專家說他們將相聲「玩」的很精采,所謂「玩」,是要在具備全部能力後,才可如此隨心所欲駕輕就熟,「每次的演出,就像在和觀眾聊天,卻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把每個人帶進表演中。」郭志傑說道,相聲靠的是個人魅力與功力,不同於戲劇、演唱需依賴聲光燈效,這就是相聲的精華所在。

台北曲藝團也在三年前成立文教部,寒暑假會舉辦密集的訓練課程,禮拜六日也有排練課程,「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出現危機意識,知道已到需要培養接班人的階段。」郭志傑感慨的說,所謂的傳承,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接受環境的薰陶,這些都是基本功,長期不斷累積而來。

「這幾年下來,我們確實累積了許多學童和觀眾。」郭志傑表示,近幾年,愈來愈多觀眾從看熱鬧進入看門道,在訓練課程中,也發現許多有潛力的人才,只可惜台灣有人才無環境,格局太小,發展有限,對此,郭志傑說道:「說唱藝術需要普及,而我們已向下紮根完成,可全心投入推展的階段,讓有興趣的人,繼續欣賞到專業級演出。」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慈芳關懷中心 關懷你我他

Photo_2 【記者謝宜芳/台北市報導】精神疾病患者在找尋醫師協助或尋找機構幫忙時,往往已經被貼上標籤,他們的意志較不受自己控制,需要別人告訴他們「你應該做什麼?」美國紐約的會所模式(CLUB HOUSE)則打破了一般的刻板印象,讓病友自己決定自己能做什麼,而位於台北縣土城市的慈芳關懷中心,則抱著這樣的成立宗旨在二OO五年成立。

慈芳關懷中心的成立,是由於台北縣社會局局長楊素端的對於精神病的了解,他知道社會上對於精神疾病資源的提供相當不足,於是提供了兩百坪的場所並委託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辦理,慈芳關懷中心位於公有大樓非一般住宅區,寬敞自在的空間也讓中心在致力於動任何活動時相當的便利。

慈芳關懷中心的參與方式採用會員制的方式,只要是領有手冊之精神障礙者並設籍在北縣的人填妥資料後皆可入會,不須繳任何的費用,而中心的運作則是由會員與工作人員共同推動。慈芳關懷中心的每一項工作則依據每一位會員的興趣與專長去做分配,展現每一位會員的優點並發揮其所長,讓每一會會員互相學習並培養生活與工作的知識與能量。


慈芳關懷中心的工作人員修雯表示慈芳中心的會員只是生病了,病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他們其他的部分還在社會中生存,我們應該給與他們生活的權利,而不是去奪去他們生活的那一部份。

兩百坪的空間裡有咖啡廳,由餐飲服務組製作早餐與下午茶,會員們可以以將近九折的價錢買到一份令人飽足的餐點。櫃台與行政管理組則是工作人員接聽電話與處理行政事務上面的運用。社區外展室,則由一位工作人員帶領一群會員,一通通的打電話至病友家屬裡作訪問,甚至是親自至各病友的家中做訪視,主要是希望能將一些躲在家裡的精神病患患者,帶出他們封閉的空間。文書事務組,則是讓會員們在此收文、發文、跑文、編慈芳的刊物。

另外還有一間小商店,裡面放置許多餅乾與飲料,除了方便會員們購買之外,會員們也能以較便宜的價錢買到。在後半部的空間內,則是會員們的休閒空間,客廳、撞球台、圖書室、健身器材,相當多樣化的設施,在慈芳如此寬敞的空間裡,都能看得到。

 修雯說:「我們每天早上九點半及下午一點半都有工作討論會。」對慈芳來說,討論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討論今天的工作該如何分配之外,也讓每位會員有機會表達自己,並貢獻與付出自我的心力,一起學習成長,慈芳讓每個會員都參與討論,讓自己決定「自己該做什麼」,而不是被命令「你該做什麼」。

修雯表示希望精神病患患者能從自我囚禁,長期封閉與自我污名化的框架中跳脫出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有情緒上的不穩定,生活上的不適應,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態在不斷準備中站起來,精神疾病只是一種與人相處有障礙的疾病,但是那不表示得到精神疾病就是不正常的,精神病患患者應該勇於站出來然後自我肯定。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拒人為干擾 讓山河回歸自然

Photo 【記者林晏如/台北報導】每當颱風、大雨來襲,許多河水氾濫成災時,政府利用建築防波堤抵擋高漲的河水,確保河畔居民的身家財產受到保障,不受到水患之苦,這樣的做法現在受到更新的理論所推翻了。現任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文山社區大學生態社社長的張森田表示,文山社區居民現正與政府相關單位討論拆除景美溪堤防的可行性。他說,「人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否則大自然反撲的力量終將使人類自食惡果。」

由文山新願景促進會、文山社大及自然步道協會等單位合辦的文山公民論壇,是一個提供文山社區居民一個表達自己對自然環境保育等公共議題之相關意見和見解,能進一步和政府官員反應並共同探討解決之道的平台。如景美溪溼地及動植物的觀察結果、景美溪水質污染問題和貓空纜車通車後的隱憂等公共議題,都可以在會議中提出討論。

張森田說,之所以提出此提議其理念是基於與河流和平共存的水患治理觀。他並引用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水利工程的博士生廖桂賢所提出之觀念,認為水患問題不在於水本身,而在人與水的關係,當人的居住空間與水的自然力量產生衝突,就形成水患。他進一步表示,工程師一般以排水的觀念處理洪水和都市逕流是不對的,工程治水反而破壞河川廊道生態與河流本身的蓄洪能力。因此他認為過度信任防洪工程,反而是使水患加劇的元兇。對此新穎觀念的提出和建議作法,一同開會討論的中央水利署和台北縣水利、環保等相關單位代表,則表示偏離事實過遠,並深不以為然,認為此超越基本理解和常識。

張森田表示若能進一步理性思索,不難發現大自然的力量絕非人力所能控制,天災人禍所導致之大地失衡,如山崩地裂、河川氾濫,大自然為了重新恢復其平衡穩定狀態,只能依靠大自然本身的能力始能為之。他說,「假設我們以人為力量做局部圍堵和補強,這樣的作法是違反大自然之運作規律的,且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災難使水患加劇。」「這個道理就如同人工造林一樣,近年來由於政府提倡植樹運動導致人工樹木種植盛行,但我認為這也是不當的行為。原因有二,一為樹種皆有其適合生長的環境,一味的種植,但樹種卻不一定適合其種植地之生態環境;二是人工造林多半為單一林像,缺乏生物多樣性。這兩種原因都會導致自然生態的失衡,也不符合自然法則。」

雖然官方目前不願意採用文山社區居民的建議,拆除景美溪堤防,但張森田強調,他們當然了解若真的拆除堤防,對河畔居民的衝擊有多大,也會造成更多的抗爭,其實提出提案的目的只是在於推廣此觀念。他表示,「河水漲潮水淹到河岸濕地是很正常的事,會淹水的地區本來就不該蓋建築居住,台灣由於山多平地少,再加上人口密度高才會將建築也建在河畔之處。但這些自己選擇要住在河畔的居民,平時享受高品質的生活,等到淹水時卻要政府為他們建築防波堤抵擋洪流,這難道就不是在利用全民的納稅錢保障少數人的利益嗎?」讓大眾認識地方水文環境,全面提升民眾與水和平共存的思維,民眾一旦選擇居住河畔,就該自行承擔隨時可能遭受水患侵襲的後果,也許要等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讓河川自行恢復原貌,但絕不是依賴政府運用全民資源高築防波堤抵擋洪流。

張森田說,「此作法在其他先進國家如德國、美國等早就行之有年,而我們對這樣的概念卻還很陌生。真正該被『治』的是人類對於河川和土地的不當利用,是人類掠奪性的生活模式。」我們必須努力傳達人類應該退讓水,而不是水退讓人的理念,如此一來高聳的堤防才有降低或拆除的餘地,讓山河回歸自然。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寓教於樂 打造兒童專屬園地

【記者洪瑋庭導覽】台灣是個處處充滿文化的社會,博物館、文藝中心、圖書館林立,提供大眾一個方便學習的公共空間。而這些博物館雖然內容包羅萬象,卻總是感覺難以親近,尤其是對小孩來說,這些公共空間甚至比可以玩耍的公園更沒吸引力,禁止喧嘩的規定也讓打算帶孩童前往參觀的父母望而卻步。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兒童的福利,專為孩童設計的博物館、美術館也漸漸成立,這些公共空間打破一般人對於博物館的刻板印象,利用活潑的互動設計吸引小孩的目光,讓孩童在遊戲中學習。

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有專為兒童打造的圖書區─『雲遊國』兒童繪本區。天上漂浮的雲朵,它的故事、它的形狀,皆可以任憑我們想像,而對孩童而言,繪本的世界多采多姿,充滿無限的想像力,可以雲遊四方,國美館運用這樣的理念,結合空間設計、策展與教育,為繪本區空間設計一個主題,創作了「雲遊國」的空間與故事。在「雲遊國」裡面,有生活探險國、叢林動物國、夢想魔棒國和酸甜翹翹板國,每一個繪本區都是一個不同的國度,利用各自不同的主題,讓小朋友擁有不一樣的體驗及想像。

國美館裡有另一個屬於小朋友的園地,那就是兒童遊戲室。「遊戲是兒童的藝術」,遊戲幫助兒童學習、成長,並非只是消磨時間的玩耍,國美館於是設計了兒童遊戲室,為十二歲以下的孩童開闢一個可以「動手做」的學習環境,藉由「從遊戲中學習」的概念,以美術品為核心,提供可讓孩童觀察體驗等硬體設施,引導他們認識藝術,美術品不再是不可觸摸的觀賞品。

在一九九二年開放啟用的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則希望在遊戲中,帶領孩童了解交通,成為交通小尖兵。交博館的硬體建築包括兒童館、兒童交通公園、明日交通世界館,各項設施都經過專家精心設計,讓兒童可以在遊樂中,學習交通規則與知識。兒童館裡有交通教室,教導各種交通相關的模擬演練;明日交通世界館則模擬星際太空船,在模擬的太空艙內由機械人帶領民眾穿越時光隧道,暢遊體西元二o九o年的台北交通,對兒童而言皆是很不同的體驗。

同樣讓孩童在摸索中進行學習的,還有兒童探索博物館。在兒童博物館中,孩子可以自由的觸摸、嘗試、體驗所有的展示物,博物館不再是不可碰觸的殿堂。以「鼓勵學習、激勵好奇」為出發點,孩童在兒童博物館裡可以動手「玩」博物館,親身體驗探索的樂趣。兒童探索博物館展覽區包含科學、藝術、人文、社會體驗與寶寶探索五大主題區,在展覽分區中,父母可以陪同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探索、學習並發現新世界,玩具取代展示櫃,歡樂取代靜默,兒童博物館提供一個可以讓孩童開心學習的場所。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專門為小朋友設立的貓頭鷹圖書館,則希望藉由「故事」教育下一代,培養孩童閱讀的風氣。圖書館裡有許多圖書繪本,貓頭鷹把這些圖書繪本為食材,以「說故事」的烹飪方式,發送「故事便當」,滋潤孩童的心靈。貓頭鷹傳承故事,讓孩童懷抱著聽故事的喜悅,不再害怕踏進圖書館。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台灣大特寫 探索產業面貌

【記者徐子喬/台北市報導】八大電視台監製一系列有關台灣本土風貌的電視節目,今年甫奪得<最佳社區節目主持人獎>的節目-大特寫,走訪過數百種漁、農業和傳統產業,製作人劉志偉憑靠著一股對本土民情的熱忱,希望讓觀眾認識台灣在各種行業的樣貌。

談到關於節目題材的選擇,為什麼要選擇由「產業」來作為節目主要的報導對象,劉製作說:「其實我們製作的東西都是大家都熟悉的,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那樣東西,卻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就好比高麗菜,大家都吃過,也知道有分平地種和高山種,但是大家卻不知道當中的分別。」

節目本身並不是要做艱深難懂的內容,例如拍攝農產品栽種過程包括育苗、播種、採收、加工等,拍攝讓大眾能夠了解這樣產業大概的樣貌和種類的差別,讓民眾了解當中的差異,也能夠增加觀眾對於產品的了解和信任,將來在眾多選擇上能夠更有能力去分辨好壞。

劉志偉表示,題材都是從生活中來,可從新聞、網路、各種管道中取得。他說:「在交付企劃去做資料蒐集的時候,我都告訴他們要尋找自己也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夠深入並且詳細的製作內容,這樣才能製作出也讓觀眾有興趣的東西。」題材的侷限並不只在農漁業等一級產業,也將範圍擴及到產業包括:紡織、玻璃、草蓆草鞋製作,甚至到最近造成火紅話題的遊艇業、腳踏車業,都是節目所涉獵的。

大特寫製作的特點在於兼具深度和廣度,由單一點切入之後,再將範圍擴大。他說:「介紹單一種產業,也要往產業的變化作介紹,這樣才能夠讓目標有較全面和多元的呈現。就好比介紹雲林盛產香瓜,除了介紹香瓜的栽種之外,我們也會介紹香瓜餐或是香瓜可製作的產品。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觀眾得到廣泛的相關資訊,讓觀眾除了知道農產品的栽種過程之外,也可以在當地體驗到由產品變化的其他產業。」

希望將物品的「一般生活面」提升到「強化應用面」,劉製作說:「舉例來說,以衛生紙來說,這個大家都知道的生活用品,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面紙與衛生紙的差別,其實是在於編織的紋路不同。我們做過實驗,衛生紙較容易溶於水,面紙則不溶於水,其實原本廁所是不需要垃圾筒的,但是因為使用面紙的習慣,需要垃圾桶,而進而會造成廁所的一些異味。」

提到製作中會遇到的困難,劉志偉表示一年一度的題材最難報導。他說:「一年一度的題材很容易因為突發狀況而沒辦法拍攝,就好比一年收成一次的文旦,要是遇到天災,產量減少或產品受損,那麼就要等明年。只是時機錯過就沒辦法採訪,而且也非常容易因為天災等天然因素而導致失去拍攝機會。」

劉志偉說:「農漁牧等產業是靠天吃飯,其實我們也是。」製作過程很容易因為天候而失去拍攝的機會,要是有颱風或寒害,都有可能使拍攝主題有收成困難或沒法製作成吸引人的內容。

大特寫這個節目製作歷時五年,超過三百集,劉志偉希望讓更多人去了解台灣寶島擁有非常多優秀的產品,讓觀眾更體解寶島所產,過程辛苦,但成果豐碩且令人驕傲。問他愁不愁題材會不會報導完?他說:「台灣產品多變且時常突破,常常會有新東西的出現。每個地方的產品也各不相同,希望這個節目可以一直下去。」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擁抱愛滋 閃耀心光「輝」

【記者吳衍姍、許娸雯/台北縣報導】在一般人眼裡,得到愛滋病等於逐漸步入死神的懷抱中;但對於亞輝和一些病友而言,愛滋病卻讓他們重新體悟到生命的真諦。「剛開始得病時,心中最大的恐懼就是不清楚生命是否還能繼續,」亞輝說道。「我還可以活多久?如果活下去,我要怎麼樣面對接下來的生命?這些問題都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之後,他參加了一些病友團體,學習看身邊的朋友如何走出恐懼。「自己越了解愛滋,會發現希望一直都在。」

伴侶的陪伴,加上身邊好友的支持和鼓勵,帶給亞輝延續生命的力量。這也讓他體會到「有人陪在身邊」的重要性,因此一個由他發起的愛滋感染者自助團體開始默默在社會上耕耘。「很多病友得知病情後時,會不知道該找誰援助,很害怕自己會死亡。這時如果沒有同儕的幫助,他們會變得不敢面對社會,而隱藏在人群中。」亞輝說。

在和其他愛滋病友做分享和交流時,亞輝發現很多人連要跨出第一步,都有如攀越一座高山如此困難。他提到有一些朋友,已經走到愛滋團體露德之家的門口,但是卻突然喪失跨進那道門的勇氣。「因為他們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是愛滋病患,可是如果不穿過那道心中的圍牆,那麼他連基本的幫助都得不到。」亞輝難過的說。因此,他陸續創辦了讀書會和自我體驗營,透過聊天的方式和戶外活動,讓病友整理出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突破自我設限的關卡,用心傾聽內心的聲音。

二OO六年十一月,對亞輝來說是他生命裡光耀的一刻。只靠自己和朋友的協助,用了一千元的費用,在西門町舉行了第一次「愛之抱抱」活動。過去幾年裡,他和病友共享歡笑和淚水;如今則是要站在眾人面前,迎接社會的挑戰。對那時的亞輝而言,內心是忐忑不安的。「一方面擔心活動不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活動要是順利舉行,我在眾人面前的曝光會不會讓自己受到暴力、言語的傷害?」亞輝說道。然而,當天活動的熱烈情況,卻出乎亞輝意料之外。短短的三十分鐘內,就有一百五十人和他們一起擁抱,甚至讓十二月愛滋月的宣導口號從「拒絕愛滋」變成「擁抱愛滋」。

擁抱愛滋活動的迴響效應,表現了社會對愛滋病友的關懷。但是亞輝認為:「媒體對愛滋很冷漠,認為該報的都報了、該講的都講過了。政府更是只會喊口號而已。」他提到,之前疾病管制局請王建民代言愛滋關懷大使,但卻是請他上台做點燈儀式;活動中雖然有播放亞輝的紀錄片,但主辦單位卻不願讓他上台。亞輝說:「很多媒體更只把焦點放在藝人的慈善事業上,甚至將愛滋污名化,將愛滋與同性戀或性工作者畫上等號。」

政府與媒體的漠視雖然讓亞輝失望,但卻讓他內心燃起鬥志。他積極的到學校演說,除了用言語感動學生,更以擁抱的邀請讓害怕愛滋的人卸除心防與誤會。亞輝認為「擁抱的那一刻,無聲勝有聲」,就是擁抱愛滋最深刻的意涵,比起大費周章做廣告還要能深入人心。

亞輝表示關懷愛滋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回到「人性的關懷」。他認為現在社會的溫度已經不見了,過去台灣是敦親睦鄰的社會,現在連鄰居都各過各的,更別說是陌生人。亞輝說:「應該先把對人的關懷找回來,才可以關心更多病友。」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外籍勞工 「移」留新視野

Photo_2 【記者洪士雅、吳曼寧/北市報導】星期天的聖多福教堂,許多外籍勞工正在做禮拜,祈求心靈的平靜,卻有幾位外籍勞工正為他們的工作權益煩惱著;這群人來自土城,到台灣前被告知的工作為操作員,但現在卻從事做便當、送便當的工作,工作時間從凌晨三點到下午四點,住宿環境只有一扇拉門,和一張床墊,一個月卻要繳四千塊的食宿費用給雇主。

「這群工人還蠻有勞工意識的!」天主教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執行長龔尤倩說,她每個星期天都會來聖多福教堂,和外籍勞工聊天,並對他們遇到的問題提供意見。這只是外籍勞工與雇主發生糾紛的其中一個案例,儘管台灣引進外籍勞工已十六年,但外籍勞工在台灣遇到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政府大範圍的制定政策,趕不上社會變遷的腳步,對於外籍勞工的基本人權保障不完善,許多民間團體因應而生,不僅幫助外勞爭取權益,也督促政府制定政策。天主教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在全球原只有五個分會,為了因應亞洲快速成長的外籍勞工人口,二OO七年在台灣成立第六個分會。

亞洲是全球移民的特殊區域,自一九八O年代波灣戰爭開始,許多菲律賓人和印度人相繼前往中東,參與當地的建設工程;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也吸引大批的東南亞勞工尋找工作機會。但亞洲的移民勞工無法在工作地點永久居留,一段時間後就必須回到自己的國家,形成特殊的「客工」型態。

龔尤倩認為「移動是個趨勢」,目前全世界每三十五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移工;只要有貧窮的問題,大家就會利用自己的雙腳出走,尋找工作機會,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移工和當地生活會有隔閡、差距,融合也是個問題,唯有讓移工享有居留的權利,從移工變成移民,勞動剝削、歧視的問題才能被解決。

既然勞動力的移動不能避免,引進勞動力的國家如何看待移工就成為重要的課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因為戰後重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除了引進移工,還開放「家庭團聚」的權利,面對人性最真實的需求,讓移工的家人可以來探親,也能成為新的勞動力,甚至使移工進一步成為德國的移民。

相較於歐洲長期的移民歷史,亞洲人權意識發展較慢,龔尤倩認為,也許和亞洲民族國家運動發展較慢有關;尊重移工為當地帶來的貢獻,除了法律、制度上要接受包容,也要透過教育來培養尊重的意識。

國際勞工協會總幹事吳靜如說:「移工是種勞動文化的展現」,不只是代表異國風情的美食、服飾和文化;「台灣的多元文化都是要別人來融入我們,其實我們應主動了解別人」,因此國際勞工協會透過外勞寫的詩、文章及攝影工作坊,讓外勞可以和台灣社會直接互動。

大部分外籍看護不僅是勞動者,也是母親,也是女人,和大家一樣都渴望家庭團聚。勞工局曾和捷運局舉辦外勞詩文比賽,有位女外勞透過詩文,詼諧的表達出自己為了家庭到香港、新加坡、台灣工作,讓家人得以順利完成學業,但最後自己卻成了「老處女」;另一篇詩文則描述一位婦女,離鄉背井來台照顧雇主的小孩,卻照顧不到自己在家鄉的小孩,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聽到這個故事,也感動得落淚。

「經濟弱勢不代表就是文化白癡」,寫詩是印尼的市民文化,泰國每年都有一個文學月,龔尤倩說:「我們台灣對其他國家不夠認識、不夠接納,正面看待外勞是很大的挑戰,透過詩文的表現,以文化做為策略,讓台灣人能更了解外勞的想法,算是開開台灣人的眼界。」吳靜如也說:「透過攝影工作坊,希望大家可以將外勞看成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用完就丟的勞工。」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