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魔鏡樂團 照耀自己照耀音樂

Photo_2 【記者鄒惠兒/北縣報導】魔鏡樂團(Mirror)由五位熱愛音樂的視障音樂人所組成,二〇〇〇年三月成立以來,已在樂團界闖下一番名堂。他們是至今唯一入選海洋音樂祭前十大的視障音樂團體,也曾參與如「臺灣文化日」、「無聲的那卡西-金門王紀念音樂會」,及公視轉播的「中秋大型音樂晚會」等。

「魔鏡」的意思就是——「相信音樂就如一面鏡子,它照著我們,同時也讓觀眾透過這面鏡子更加認識我們。」五人都是啟明學校的學生,原本都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做音樂,認識多年而決定組合起來,就如團長王俊傑表示的「團結力量大嘛。」

魔鏡樂團成團的一個比較「務實」的想法就是「賺錢」。整個大環境下,市場萎縮,魔鏡成團七年以來,還沒有辦法擁有自己的專輯。貝斯手郭謙成說:「所以要賺更多錢,才能做自己想做的音樂。」

魔鏡比起其他的視障樂團,接更多的商業活動,如「臺灣文化日」的幕後樂隊、歌手專輯的樂隊演奏等等。擔任一個大型活動整場的幕後樂隊,對視障樂團來說,壓力是很大的。每位歌手演唱的風格、曲目都不同,魔鏡也比起其他樂團需要更長的時間準備樂譜。除了賺錢,他們也想打起口碑,證明自己的實力。

和一般的樂團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一走出來就不一樣,哈哈。」團長王俊傑笑道。他表示,視力障礙並沒有在音樂這條路上帶來不便,反倒是種幫助,因為「視障」是種特色,觀眾會比較容易記得他們。魔鏡的樂風也不似大部分樂團走搖滾路線,融合本土臺語歌與爵士樂,是他們的一大特色,王俊傑形容這樣的風格就像是「喝紅酒配花生」。

每位團員平時都有自己在音樂上的發展,譬如貝斯手郭謙成會參與製作專輯來累積經驗及加強音樂的厚度;薩克斯風手張林峰也會從管樂的領域學到一些「怪招」;鼓手盧斯勇有另外加入一個樂團;王俊傑則是努力鑽研編曲。四人各自在不同的個領域發想,汲取不同的元素進來,再發展成魔鏡的創意。

成立七年對於魔鏡來說,還只是「幼稚園階段」,王俊傑說:「我們也擔心會有『七年之癢』啊!」說完團員一陣笑聲。對於樂團的展望,鼓手盧斯勇表示希望這幾年就能誕生魔鏡的專輯,樂團也可以繼續發展下去。他們也期望自己是有功能的樂團,不只是讓聽眾記得他們是視障樂團,而是會記得他們的歌曲及實力。

原住民學生作伙來去夏威夷

Photo 【記者張馨文/北縣報導】二〇〇七年的夏天,全台三十位原住民大專生,遠渡重洋至太平洋另一端的夏威夷進行十天九夜的原住民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在十月二十三日於輔仁大學進行交流經驗分享。活動領隊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阿乙說:「這次交流主要動機是希望台灣的原住民學生能夠拓展自己的視野,看看國外原住民的生活情形及他們的處境。」

李阿乙解釋,只要是大二以上的原住民學生有意願並通過考試,就可以參加此文化交流計劃。而這個文化交流計劃共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大範圍,在「國內」今年是選擇「蘭嶼達悟族」進行文化分享,讓原住民大專生對原住民自身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另外一項即是「國外」的活動行程,今年專案選擇遠在西太平洋的夏威夷於九月三日至九月十二日進行原住民文化國際交流。

為何會選擇夏威夷呢?李阿乙表示,其實選擇國外文化交流的地點,都是以「南島語系」國家為優先考量。第一年時是選擇紐西蘭,第二年是澳洲,今年則是夏威夷。

今年的活動地點規劃在夏威夷群島中的歐胡島及摩洛卡伊島和夏威夷大島進行,李阿乙說,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威基基海灘所在的歐胡島外,其餘兩地是大家鮮少了解的地區,但其實都是夏威夷進行文化復育的重鎮所在。行程重點有珍珠港的參訪,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夏威夷大學、夏威夷研究中心、原住民事務基金會(OHA,Office of Hawaiian Affairs)的文化學習課程,部落、日出祭儀及火山國家公園的體驗等。

在行程中最重要的行程即是夏威夷文化研究中心的參訪,在文化中心學員們可經由專員導覽當地原民文化並和當地學生互相交流。李阿乙表示,在經過夏威夷文化研究中心的負責員解說才知道,原來夏威夷的語言在美國人開始進駐統治後就漸漸流失,直到最近二十年夏威夷文化中心才開始有語言復育計劃,以羅馬拼音重建夏威夷原民語言,歷史才得以保存流傳。

參與此交流活動的學員,輔仁大學社工系三年級的杜錦芳說:「在去之前我根本都還不知道原來夏威夷也有原住民啊!」在夏威夷真的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原住民族群,但他們的語言都可以相通,這就是和台灣不同的地方,她開心地分享著。

隨行的輔大宗教系老師簡鴻模也提到,在這次參訪也藉由接觸當地文化工作者才了解,夏威夷當地存在著土地擁有的問題、語言流失後的復育和主流教育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相牴觸,某些部分和台灣不謀而合。他也說,其實美國影響夏威夷很深,一位摩洛卡伊島上的文化工作者Walter Ritte就提到,夏威夷主流的教育文化就是以美國文化為主,在根本上就想要把原住民改造成白人,這樣進行文化推動仍有侷限。

「除了文化及政治上的分享外,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日出祭儀的體驗。」隨行的總務阿外‧拜然說。在當地一個傳統原住民家族中,早上五點大家就準備妥善,在自家外的草坪上靜立著一個小時,儀式中不能說話、不准拍照,體會到一種文化的感動。她又說,自己是賽夏族人,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矮靈祭,在儀式中我們也禁止拍照及說話,但卻未徹底實行,這樣的體驗讓人有番自我的省思。

李阿乙提到,當地原住民最大的機構,和台灣不同,它是一個基金會結構,不屬於政府管轄,卻擁有相當大的權利決定原住民事務,及文化的推動。阿外‧拜然針對這也說:「希望台灣原住民能夠自發成立這種文化組織,進行文化的保存及復育,不要讓傳統文化流失。」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十分客家 展現客家音樂風貌

【記者徐子喬/北市報導】客家電視台於二〇〇七年五月開始播出新型態的客家歌曲節目,每天播出四次,短短十分鐘的音樂節目,現已播出超過一百集的『十分客家』,已播出許多首經典動聽的客家歌曲。  『十分客家』是由客視企畫,並與兩家客家音樂製作公司:吉聲影視及龍閣文化傳播公司共同合作。製作人施懿倫表示,這兩家音樂公司製作客家音樂的資歷都非常深,也擁有豐富的資源。在節目中呈現早期客家歌曲的風貌,並且透過兩家音樂公司的協助,與更多客家音樂人做了更深的交流。

起初節目多是介紹客家山歌或是地區性的歌謠,配合客家刻苦耐勞的精神,呈現客家原本就帶給民眾的風貌。除了這些傳統的歌曲之外,『十分客家』也提供了表演管道讓新一代客家歌曲創作者能夠發表創作。她說,現在許多年輕人創作客家歌曲都是由生活中取材,已經不單是以往客家刻苦耐勞精神的模子去創作。這些年輕的創作者是由先前行政院推行的母語創作大賽裡發掘出來的一些新生代的客家歌手,經由節目可以讓民眾發掘客家文化已經不是單一的印象。客家歌曲可以很貼近生活,讓觀眾對客家歌曲和客家文化有新的認識。

節目短短十分鐘的篇幅,除了歌曲和照片之外,另外會再介紹一則故事,可能與歌曲有關,可能與生活有關。節目稱做講古時間,而講古的主持人則為徐忠耀先生。

施懿倫說:「節目中還是要以全客家語來做表達,有些歌曲原創者或是演唱者在鏡頭前有些緊張,而且有些人其實並不是非常熟識客家的日常用語,在表達上還是盡量透過轉述的方式呈現,因此請徐忠耀先生任主持人,利用說故事的方法去傳達客家文化的內容和吸引人的部分。」 施懿倫說:「起初要製作這個節目時,主要是想將客家文化和客家音樂推廣出去,以往一般收看客家音樂節目的都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而我當初也與這兩家音樂公司在洽談,想要將客家文化和歌曲推廣至年輕人也喜歡收看。」

為了推廣至其他年齡層的觀眾,製作團隊將節目製作跳脫以往的窠臼,正好利用客家電視沒有廣告收益的壓力,在一小時為一循環的時間裡大約有七到十分鐘的填空時間。因此設計一個大約十分鐘的音樂節目,每集介紹一首歌,配合文字、燈光、剪接等後製程序,希望這樣的節目篇幅和製作手法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注意到客家歌曲動人的旋律和背後所蘊含的故事。

施懿倫表示:「一起合作的吉聲和龍閣音樂公司都幫了很大的忙,也因為他們的協助,讓我們可以直接與歌曲的原創人溝通,了解歌曲背後的故事。配合上之前對外徵得的一些照片,透過一些燈光和後置,讓節目呈現一種嶄新的風格,這樣的方法也是希望可以吸引更多觀眾。」

她表示,客家音樂的歌手其實很少有其他電視節目的邀約和通告,比較難可以在節目上演唱客家歌曲。有些人會認為客家歌手就上客家電視台去演出即可,因此機會因此就少了許多。雖然十分客家的節目時間短,但還是可以讓客家音樂有管道可以推廣出去。

起初節目多是介紹客家山歌或是地區性的歌謠,配合客家刻苦耐勞的精神,呈現客家原本就帶給民眾的風貌。或是描述客家族群對忠義精神的崇尚和重視。這類歌曲有如早期由曲調山歌子,填上強調倫理的歌詞的十勸大家,歌詞中的
「一勸大家你愛聽 嫖賭兩字壞名聲 父母面前愛行孝 眾人就會傳名聲
二勸大家愛聽真 後生做事愛捨身 莫來好吃又懶做 將來都會誤了身」(引用自客家傳統音樂網十勸大家,由賴碧霞女士演唱。〉

或是生活情景的縮影,配上客家小調,如五更進妹房,歌詞中:「一更一點進妹房 妹在房中燒好香 好香插在香爐內 庇佑日短夜裡長」引用自客家傳統音樂網五更進妹房,賴碧霞女士演唱。〉
早期的客家歌謠多數是由固定民俗曲調在套上歌詞所完成,曲調的作者多已不可考。

製作檔期已經到明年五月的『十分客家』製作過程非常精緻,目前仍然是由轉述故事的方式,之後將逐漸穿插新生代的客家歌曲創作人,讓年輕一輩的客家文化傳承者去介紹創作當時的背景、意義、和感動。這樣的節目型態又是與前面集數的內容有些許不同,但也是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風格,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注意,讓觀眾知道客家人不單是以山歌呈現音樂,讓更多人願意去接觸、去熟悉每天十分鐘所介紹的客家文化。  『十分客家』於每週一到五早上九點五十分、中午十二點五十分、下午四點五十分、晚間八點五十分,在客家電視台共四個時段播出,可以在客家電視台網站十分客家部落格(非官方)取得有關節目的資訊。

呵護濕地 自然保育始於足下

2 【記者黃子曦/北市報導】「濕地」,在多數人的觀念中就是泥沼滿布的灘地,不值得一提。但事實上作為眾多物種的搖籃,濕地也可以是一個紓緩緊張、洗滌塵囂的後花園。它是萬物的起源地,但也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甚至破壞的區域。

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生態。濕地之所以珍貴,重點在於它是整個生態網路的啟動來源和基座,需要全人類共同維護之。

濕地帶來的多面向效益

濕地不僅僅是生物的棲息與繁衍地,其功能也包括了調節洪水及氣候、凈化水質及釋放氧氣,是緩解極端氣候和環境污染的最佳場域。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指出,以招潮蟹為例,它是天生的垃圾分解者,漲潮時把海水帶上來的骯髒物分解,平衡生態環境。在經濟效益上,金門後豐港蚵仔養殖、臺南的鹽田以及北二十一公路的梯田,都曾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命脈。但後來棲地環境遭破壞,這些濕地也漸漸地消失、荒廢,很多也已不復存在。

開發污染放生 威脅濕地生存

隨著人類生活形態的改變,各類型的發展反倒對濕地形成了破壞。陳德鴻在「欣賞濕地之美-從都會濕地到荒野濕地」座談會上說道,棲地水泥化、化學污染及土地開發等都嚴重影響了生態的存亡,斗門溪水岸、金門海岸、北投貴子坑溪的生物滅絕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入侵物種如布袋蓮、光冠水菊、翼莖擴苞菊等害草都是強勢的外來物種,唯有透過清除這些「不速之客」方能保障原生物的成長和繁衍。陳德鴻揶揄,這些害草當中有許多是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很多民眾甚至買回家種植,相當諷刺。

另一種雪上加霜的威脅便是宗教放生。有商人大發「放生財」,把動物賣給宗教學者,但陳德鴻認為這是「買生命來放生」。「他們每一次放生的動物都不同,從不同地方買來的都有,像是關郭魚、紅耳龜等等。我們有多次勸阻,他們卻說『放了就要看它的因緣』……其實很多動物都適應不了環境,到最後也難逃死劫。」有些強勢的物種的確能適應環境存活下來,但不僅對環境里的原生物造成威脅,自己同樣命運坎坷。陳德鴻放映了二○○四年九月內湖暴雨後的照片。圖片顯示下水道排水口的漩渦中發現了仍在跳躍的魚,相當駭人。他感嘆地表示這些都是被放生的魚,暴雨後隨著水流游上來,放生無形中等於放死。

保護珍稀物種 加入保育行列

每一個濕地都有其獨特之處,甚至是許多珍貴物種的棲息地。陳德鴻指出,五股濕地是其中一個能找到稀有物種的地方。他形容五股濕地是一個「美麗誤會」的結晶。據了解,政府在五十年代時為了排洪把「獅仔頭」隘口炸開,結果反而引起淡水河海水倒灌,洲仔尾一大片土地被淹沒,形成了五股濕地。七十年代初,濕地曾紀錄了九十四種鳥類,數量甚至高達四千八百多只。如今在這里也能找到難得一見的「四斑細蟌」,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能看到「四斑細蟌」的蹤跡,即日本、香港和五股,可謂十分珍貴。

陳德鴻也說道,宜蘭的雙連埤擁有許多珍稀的水生植物,其中以它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草毯」最具特色。草毯由水生植物堆積而成,有三臺尺之厚,當刮起東北季候風時,草毯會隨著風向和水位漂流到岸邊。由於蘊含許多臺灣原生水生植物,生態十分豐富,因此雙連埤也堪稱全臺水生植物分佈最多的濕地。不幸的是,這片凈土幾年前因地主進行土堤整建,生態遭到破壞,動植物頓時失去棲身之所。宜蘭社區大學發動搶救行動,號召義工進行調查和復育,好不容易才把一棵棵植物救回並送往萬里庇護站和羅東運動公園等地去寄養。有聽眾詢問雙連埤目前情況,陳德鴻表示這塊地本來就是私有地產,但內政部委托宜蘭縣政府進行徵收,因此到目前為止並未再受到干擾和威脅。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評選重要濕地 落實環境永續

1 【記者黃子曦/北市報導】「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常被忽略的地方」,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生活在鋼骨水泥森里里頭,我們很多時候都忘了大自然的存在,忘了身邊也有美麗的後花園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濕地,就是一個重要但容易被遺忘的角落,一直以來它們都處於灰色地帶,沒有特定單位管理,沒有法定組織保護,反而是有心人士一直默默的守護著這些綠地,無私地為生態保育盡上心力。

在臺灣濕地並沒有法定地位,幸而政府部門已關注到這點,著手進行濕地指認工作。在「欣賞濕地之美-從都會濕地到荒野濕地」的座談會上,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副局長洪嘉宏指出,為了尊重與保護日漸消失的濕地,當局決定從指認重要濕地開始,逐步落實推動本土生物多樣性工作。據了解,內政部依據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行動計劃,辦理「完成重要濕地與珊瑚礁區域分布圖」工作,而營建署則受委辦理劃定「國家重要濕地」作業。自二〇〇六年十一月起當局便進行「國家重要濕地的評選」,經由下而上各單位的推薦,從中選出具代表性的濕地。

去年十一月營建署已初步完成臺灣海岸地區重要濕地分布圖,但為了讓成果更添完善,當局決定請相關部會、直轄市、各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及學術單位推薦重要濕地。針對推薦反應,洪嘉宏表示各單位團體都十分踴躍響應。「學校、社團等等都向我們推薦他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濕地,當中難免有重復的,但我們依然歡迎。」

洪嘉宏笑言,政府在生態保育工作上仍是「霧煞煞」,反倒是非營利組織有豐富的在地經驗。營建署會根據各單位推薦的地區之豐富度來做評鑒,而今年七月便已舉辦初選推薦單位協調會議,之後再進行複選。另外,根據市鄉規劃局第一課的資料指出,該署還特邀專家學者、相關團體及部會代表組成內政部「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小組」,而推薦作業也於去年十二月完成。

據統計各界向營建署推薦的濕地計有七十五處,普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動物保護區及四草濕地已被列入國際級濕地。另外,關渡自然公園、南仁湖、臺中縣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彰化大成濕地、台南縣七股鹽田、嘉南水利埤池系統、台南官田濕地等均被列入國家級重要濕地評選名單。洪嘉宏強調,指認重要濕地不僅是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示臺灣保育成果,另外也是為落實環境永續利用的概念。

雙人輪椅舞 輪轉生命的樂章

1_3 【記者江昀蓁/北市報導】在台灣已有八年歷史的輪椅標準舞,讓肢體殘障、截肢、腦性麻痺、脊椎損傷、中風等行動不便者也能藉由輪椅來舞動身體。以往的輪椅國際標準舞,都是由一名坐輪椅者搭配一名站立者組成,但現在由國標舞老師蔡秀慧帶領的輪椅舞,在台灣首創由兩位坐輪椅者搭配演出。

因意外造成下半身癱瘓的唐文傑和左下肢小兒麻痺的林秀霞,是蔡秀慧第一隊雙人輪椅舞學生,兩人在去年獲得荷蘭世界盃雙人輪椅國標舞大賽第三名,這結果不只是讓更多人注意到身障朋友的藝術發展,也讓唐文傑和林秀霞對自己更有自信。

兩人的成就獲得肯定後,希望更多肢體障礙朋友能接觸雙人輪椅標準舞,因為跳舞不只能放鬆心情,也能藉此調整脊椎和體態。現在兩人在每週一次的雙人輪椅標準舞教室擔任輪椅教師,和蔡秀慧一起教導更多肢障朋友。

拉丁、摩登、恰恰、倫巴等都教的蔡秀慧,教課的時候也是坐在輪椅上,來體會學生的狀況和困難,讓教學更為順利。但畢竟不是真正的肢體障礙者,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沒辦法理解某些動作該怎麼讓學員瞭解、學會,或是某些舞步對於學生來說是否很難做到。「這時候文傑和秀霞就能給我很大的幫助。」他們身為肢體障礙者,同時也是優秀的舞者,最適合當蔡秀慧和學員的橋樑。

2_3  蔡秀慧表示,她平時教舞的時候很嚴格,該罵該糾正的,絕對不會馬虎,「我希望他們要用和正常人一樣的心態跳舞。」而不要認為因為自己有障礙,就對自己比較放鬆,「自己要懂得幫助自己」。小兒麻痺的學生楊淑惠說:「蔡老師平時雖然很嚴格,但都是為我們好,她是個認真的好老師。」學生林玉琴表示,唐文傑和林秀霞老師都非常有耐心,也常常鼓勵大家,能夠被這三位老師教導,心中抱持著一份感恩的心。

「有時候會跳卻不會教」林秀霞說這應該是教舞最大的困難,所以要去瞭解學生的問題在哪裡,要以他們能夠聽懂的方式慢慢教。唐文傑表示因為每個學生的狀況都不一樣,要以不同的方式教導,必須要細微的觀察,才能知道問題所在。

林秀霞在開始跳輪椅標準舞後,對自己更有自信,更愛自己的身體。脊椎損傷的學生淑菁原來是個害羞內向的女生,跳舞之後,整個人在肢體語言上放的更開,對於受傷的脊椎也有復健作用。小兒麻痺的學生NONO說跳舞讓肢體障礙的他們運動量較為足夠,對身體很好,也更加活潑開朗。蔡秀慧呼籲各大企業能夠幫助努力學習的他們,「給他們一個表演的機會。」

影片:唐文傑和林秀霞老師帶頭練習跳恰恰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陳嘉玲 「拳」力以赴逐夢想

1_2
照片為陳嘉玲(導演李宜珊提供)
【記者陳薇安/北市報導】「我喜愛這個運動,所以我會去付出。不帶任何的條件,就只因為我喜愛這個運動。」這是《下一秒.無限》中的女拳擊手陳嘉玲對拳擊的熱愛。

《下一秒.無限》是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李宜珊與姜智承、林宗品、余雅雯、楊欣寧等五人的畢業製作。從二〇〇六年六月開始拍攝,到二〇〇七年五月剪輯完成。導演李宜珊表示剛開始的構想並不是設定在拳擊手的故事,「只想拍關於理想、夢想的片子」。而當時恰巧欣賞到《登峰造擊》這部影片,看著片中女拳擊手對拳擊的熱忱,深受影響的李宜珊與團隊決定拍攝女拳擊手的故事,進而尋找台灣的女拳擊手。

李宜珊先聯絡到陳嘉玲的老師,前日本拳王林明佳,透過他的介紹接觸到陳嘉玲。第一次與陳嘉玲碰面,李宜珊說:「她是非常害羞的人,怎麼樣都打不開她的心房。」但是團隊認為「越棘手的東西就越要去試試看」,因此確定主題展開拍攝。

這部影片是紀錄陳嘉玲努力追求夢想的過程。勇奪二〇〇五年亞洲盃女子錦標賽金牌的她有著更遠大的夢想,那就隔年世界盃女子拳擊錦標賽的金牌。為了這個夢想,陳嘉玲認真的練習每個教練下達的訓練,但就在亞洲盃選拔賽過後,帶隊的俄羅斯籍沙夏教練因為帶著男子組出國集訓,使得女子組處於沒有教練的狀態。不安的陳嘉玲心情大受影響,在距離前往世界盃比賽場地印度只剩十五天的時間之下,急著趕回彰化二林找張子彬教練溝通。

張子彬是陳嘉玲的啟蒙教練,也是她的「益友」。「把家裡的客廳當成拳擊室訓練選手」是陳嘉玲認為張子彬與其他教練的不同之處,造就了許多在客廳出身的拳擊選手,而她就是其中之一。張子彬的訓練方式因人而異,陳嘉玲覺得這才是選手真正想要的,因此她常利用週末回二林找張子彬自主訓練。

片中有一幕張子彬踩著陳嘉玲的肚子加強承受對手拳頭的訓練,觀賞過此片的觀眾洪喬婷表示「那看起來真的很痛而且很心疼」。隨著時間漸漸接近世界盃許多困難的訓練,自認是「後天努力型」的陳嘉玲都默默地完成。張子彬感嘆地說:「看人家拿金牌很高興,心酸的一面誰看得到。」

2_2
左為陳嘉玲,右為李宜珊,拍攝地點為印度。
(導演李宜珊提供)
把世界盃當成最後一場比賽的陳嘉玲希望能夠光榮的退下來,李宜珊覺得這場比賽對陳嘉玲來說很重要,因此決定赴印度全程拍攝。有限的經費讓團隊開始打工賺取旅費,最後的旅費只能由李宜珊與一位攝影同行。雖然最後陳嘉玲輸了這場比賽,但更顯得她追求自己目標的努力。就像片中陳嘉玲所說:「運動員的生涯就像這跟仙女棒一樣,燒完就沒有了。所以你的價值就只有這樣子就沒有了,但是你曾經有閃耀過。」

李宜珊覺得看到陳嘉玲對拳擊的投入,就像是看到自己與團隊想拍紀錄片的心情,那種想法是相同的。李宜珊說:「或許觀眾看到她這個樣子,也會回頭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一件事情是讓你能夠全心投入、義無反顧的。有一件這樣的事情就夠了!」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自食其力 傘亮人生

Photo_3 【記者張瀛心/北市報導】現在四十三歲的張孝群,小時候在雨傘工廠打工,由於好奇偷學了手工製傘,如今更因深感興趣而靠此維生。張孝群患有腦性麻痺,手工卻相當細密。他自製的手工傘除了花樣精美、工法精良之外,還自創了三層雨傘:最外層是防水布、中間為抗紫外線材質、最內層有些許小洞,風可由小洞鑽入、再從第二層鑽出,他稱這是龍捲風原理,許多客人也因雨傘不易開花,認為就算比一般傘貴也值得購買。

張孝群的手工傘一隻約五百元,他說,為了不讓傘開花,他用最大型的工業電風扇測試;為了不讓傘太重,他用價格高的碳纖維為傘骨材料。賣了二十多年手工傘的他說:「我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做傘、賣傘的時候。」問他為何不做折傘,他說,折傘雖然比較好賣,但他不想看到雨傘壞掉,寧願做材料貴、堅固的傘,對張孝群來說,傘是不能生病的,比人還重要。

張孝群一周輪流在不同地方賣傘,從台北、宜蘭、雲林到高雄都有他的足跡,來回的車費不便宜,但他說:「錢只要夠吃飯就好!」,在他的手工傘桶上寫著他的人生觀:「歌聲暢雲霄,雲霄不唱歌;人人聽得到,全部靜悄悄;只有靠自己,掌聲再響起。」他說,雖然台灣手工製傘產業沒落,他仍堅持自己的路,無奈笑說:「誰願意看到自己的行業沒落呢?」

張孝群還會為傘命名,色彩鮮艷的一隻稱為「人生的舞台」,他說,人生起起落落,只要有心、就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舞台,;另一隻稱為「志氣比天高」,二十四支的堅定骨架就像是往上爬升的道路,只要有志氣,就可以往上無限爬升。

他將自己製傘比喻為做菜,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好,只要有心,就像他一樣,即使腦性麻痺、即使只唸書到國小二年級,也可以在製傘、買傘中,有著如此「傘亮」的人生。

影像力量 用眼關懷新移民

Photo_2 【記者劉文瑞/北市報導】「影展」二字時常傳入你我的耳中,大至國際性的威尼斯影展,或如台灣本地的金馬影展。各影展性質不同,影片題材選擇上也是五花八門,討論現今社會、文化、教育等不同方面的議題。今年九月底至十月底台灣女性影像學會與民進黨婦女部所舉辦的,「南洋風、台灣味:外籍新移民女性紀錄片專題影展」用影像的力量帶領台灣民眾一起關懷外籍配偶。

女性影像學會與民進黨婦女部在去年合作影片出版時,雙方對於外籍配偶的議題皆有所關注。隸屬女性影像學會的游婷敬今年主動提出影展企劃案,遂促成影展的誕生。影展從性別的觀點切入外籍配偶的議題,挑選十部影片,自九月底開始全台巡迴。並於影片播放完畢舉辦座談會,邀請有關新移民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

影展所選的十部紀錄片可分為「淘金夢」、「外籍配偶在台灣」以及「再見原鄉」三個系列。「淘金夢」針對的是因經濟問題而離開家鄉到台灣打拚的外籍女性,「外籍配偶在台灣」則是因婚姻關係來台的外籍女性,至於「再見原鄉」系列乃是前往外籍女性原鄉拍攝的影片,探索移民內心的鄉愁,也希望以台灣為原鄉的社會大眾能了解並認同來自不同原鄉的移民。

「今年是舉辦影展的最佳時機」籌辦人游婷敬說。一方面因為台灣近五年來有關外籍配偶的紀錄片趨向成熟,不僅從多元的角度來探討外籍配偶,議題更廣觸文化、性別、婚姻。另外,游婷敬認為,台灣民眾普遍沒有充分認識外籍配偶,但台灣外籍配偶人口日與漸增,此情形下隨著時間過去便產生成見。「外籍配偶的議題是不能被等的」游婷敬表示。

由於經費有限,影展規模並不如國際性影展,所選影片亦出自台灣。但游婷敬認為,由台灣自身拍攝出的記錄片,因文化背景相同,反而更能以「人」去感動人。「影像具有一定的力量與魅力」游婷敬說,特別是記錄片深入的觀察。以影像為媒介,能夠讓人放下成見融入影片中的情境,設身處地的去為外籍配偶著想。

除此之外,游婷敬更希望能夠以性別的角度來探討外籍配偶的問題。影展中蔡崇隆《我的強娜威》與溫知儀《兒戲》,題材雖同是紀錄腦性麻痺患者黃乃輝與妻子強娜威,但因兩部影片導演性別不同,所重之處便有所差異。《我的強娜威》較重於買賣婚姻此議題的探討,《兒戲》則偏向探索外籍配偶的心裡層面。藉由不同的性別觀點如外籍配偶的買賣婚姻議題,男性較偏向好奇心,女性則是同理心,能為台灣民眾帶來更多的激發、討論。

影展巡迴過程中,游婷敬印象最深刻的是到高雄時,適逢週六彈性上班,但高雄縣縣長楊秋興宣佈縣府員工可於上班與參加影展中擇一,當日湧進二百多名公務員。觀影後的座談會,大家積極分享遇見外籍配偶的實務經驗,及她們所面臨的困境。游婷敬表示,座談會的氣氛相當熱烈,體會到公民參與的活力。

巡迴影展不僅吸引不同族群的人來觀賞,座談會更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外籍配偶相關議題,雖然影展巡迴已進入尾聲,各界索取影片相關資料的電話卻沒有因此停止。游婷敬表示,影展已達到讓台灣民眾關懷外籍配偶的目的,今年雖然是第一次舉辦,成效可說是非常好。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泰雅文化傳承在高遶

Photo 【記者張馨文/桃園報導】「高遶部落」,一個位於桃園縣和新竹縣交界、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附近的泰雅族部落。除了有傳統的泰雅文化外,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桃園縣復興鄉高遶部落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的總幹事林秋霖說:「來到高遶部落是好山、好水,絕對不會讓你好無聊!」

高遶部落文化產業發展協會是在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成立。有感於部落文化傳承不夠廣泛、部落生態亟需保護及部落人口失業情形嚴重,現任理事長林勝吉於是發起成立此文化協會的構想,林秋霖解釋,於是協會的目標便在「造人、造景、造傳」三大領域。

林秋霖說:「部落裡失業人口真的不少。」協會成立在「造人」方面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減少部落內的失業人口數,協會能提供許多工作機會給失業的部落居民。

他提到,在二〇〇七年的二月協會也參與行政院勞委會的營造多元就業方案,協會用此經費提供了十六個固定工作名額給部落的失業人口,讓他們在部落進行自然生態、竹林生態維護的部分及遊客導覽員。他說:「雖然一個月只有一萬七千六百元,連基本薪資都不到,但對沒有工作的部落朋友來說,已經是一大恩惠了!」

「之前部落有人家因為沒有錢買米,於是我便買了米送過去,他們很感恩地擁抱我說:『要不是因為你,我們就活不過今天了!』」林秋霖說。那時他才感受到原來部落貧困的家庭真的不少。他說,協會希望能夠達到每個人最後都有工作,讓部落居民們生活可以過得更好。

另外,部落中較多單親家庭,許多家長沒時間照顧家中小孩,對於這些小朋友們協會也成立了課輔班,讓部落中學歷較高的成員在課後為他們進行課後輔導,也能間接照顧他們。

除此之外,協會也對部落賴以為生的自然景觀進行維護工作,做自然生態的保育,這便是「造景」的目標。他表示,協會這方面的長程目標是希望以不破壞自然的原則,建立一個小型的自然生態園區,像小公園一樣,可以開放給遊客參觀,體驗山中悠閒的感覺,酌以斟收便宜的費用,用以維護那些硬體設施,這樣是一舉兩得。

林秋霖笑著說:「部落的居民真的很用心,尤其是我們的傳統舞蹈班更是一級棒!」,在今年八月底時,我們還應邀在全國學術研討會上表演,大家都很稱讚。在「造傳」方面的發展是要將現有的資源整合,結合成屬於高遶部落自有的「泰雅」文化,不僅是傳統舞蹈的表現,也要保留我們的自然生態,以及人才的培育,這樣才能夠永續經營。

僅僅成立一年半的協會就可以獨立在全國學術研討會上表演,這都是部落居民努力的成果。他也提到,最近許多計劃都進行得不太順利,因為「人為因素」而都被打回票,害得許多部落朋友都有點灰心,影響層面頗大。但他隨即以樂觀的口吻說道:「努力的人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用心的!」

他期許,未來部落真的能夠結合全體居民的力量,結合人文及生態的資源,讓每個人生活更好,單純地在山中生活,不受任何商業氣息的干擾。

記者高瑞麟 洞悉關鍵的贏家

【記者許娸雯/台北報導】漢聲電台記者高瑞麟《全台追擊戴奧辛系列報導》獲第三十三屆曾虛白奬殊榮,從事電台工作長達六年的他,不喜歡墨守成規的採訪技巧,他的風格總是很即興。但是即興的同時能夠堅守專業素求,成為他致勝的關鍵。

戴奧辛在衛生署或環保單位的檢測下,多次引爆爭議。它是化學廢料燃燒後產生的毒氣,會附著在土壤中影響農作,因此,戴奧辛污染會進入食物鏈中,影響人體健康。高瑞麟將《全台追擊戴奧辛系列報導》分為五集,前三集偵查污染源與負責單位的過失。後兩集以家園保衛戰為主題,引起聽眾對戴奧辛議題的省思。除了掌握報導結構,他更用心於採訪與新聞觀點的延伸。

高瑞麟對記者工作有著豐富的熱忱。透過記者的角色,可以認識各式各樣的人。但是沒有人有義務接受記者的採訪,所以他認為,當受訪者願意轉化心防為信任去分享自己的故事是最甜美的事。

高瑞麟採訪一位因戴奧辛污染而病發截肢的老婆婆時,感受到對方親人的反感與抗拒。家屬甚至說:「我不想要我的阿嬤被你消費」高瑞麟認為『消費』這個冰冷無情的字眼否定了他的誠意,讓他感受到莫大的失落。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誠心是他最大的籌碼,人心是他最大的優勢,終於獲得受訪者的信任。他說:「你對她無所求,她對你也無所求,只是多了一台錄音機而已。」沒有負擔的訪談,目標不再是唯一的訴求,人性化的關心是他更重要的使命。

「傳播是一項技巧,但是記者應該有一項專業。」高瑞麟曾就讀東南工專環境工程系,轉學到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因此,除了口語溝通的鑽研,他對戴奧辛的認知也有更深入的觀察。

曾虛白獎的評審評語:「老問題可以找到新觀點。」高瑞麟觀察到戴奧辛議題被討論長達八十年,至今仍無法獲得改善的原因是戴奧辛的影響不易察覺。民眾吃下被污染的食物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食物鏈累積,戴奧辛在人體內的潛藏危機才會爆發,引發癌症。因此,他在節目中強調,真正的受害者並不只是因戴奧辛污染而讓農產功虧一簀的農民或是被收買的食物業者,「真正的受害者是所有人民」。

他說:「當我們聽到虐貓新聞會感到同情,但是當羊因吃了含戴奧辛的草而在體內留下毒素,你會心想『把牠殺了』還是『我有沒有吃到』?」高瑞麟強調大家都是環境中心的一份子,他希望這個報導方向能夠引起聽眾的驚恐,喚醒聽眾的重視。

高瑞麟堅守自己的社會責任,但是許多更該負責的人卻讓他一度感到絕望。他表示,截肢的阿嬤遲遲拿不到補償金,當時的台中市環保局長只回應:「她有糖尿病耶!可能是糖尿病引發截肢。有另外一位血液測出戴奧辛含量最高的人,怎麼走的好好的?」官員的漠視讓高瑞麟深感痛心。

彰化縣長翁金珠,曾投身於環保聯盟工作,但是為了彰化縣的發展,大量宣傳工業區招攬,她的回應是:「環保聯盟的話我要聽,工商界的話我也要聽,我能怎麼辦?」不禁讓高瑞麟質疑官員的核心價值到底在哪裡?

他認為,雖然專題報導就是要帶著觀點和立場,但是他的報導求真,求群眾的利益。排放戴奧辛的工廠業者收買在污染區耕種的農民,艱難的生存環境是農民最大的苦衷。所以高瑞麟不願指責被收買的小老百姓,因為關鍵在於製造污染的業者。他說:「你介入很深之後,你看到的就是人性。」在錯綜複雜的人性黑暗面中,首要報導的消息必須是對整件事件有關鍵性影響的,捨本逐末探討他人的私事對社會並沒有意義。

官員逃避責任,社會選擇忽視,當高瑞麟希望事情獲得完善解決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不禁讓他思索「記者的工作是什麼?是心理諮詢師嗎?」他認為寫報導不是參加作文比賽,而是對社會有正向的引導,因此很多記者都投入社會運動。

但是他表示,記者也會受限於媒體的包袱,有志難伸,高瑞麟呼籲「在地人應該關心在地事」不是投了票就沒事了,要拿著官員提出的政見天天檢視,再用選票去支持,應該被遵守的責任才不會落入惡性循環中。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紅十字青春愛 真情傳承稻江

【記者孫育愷/台北報導】獲得第六屆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服務教育楷模獎」的台北市私立稻江高級護理家事職業學校,不僅是台北市辦學績優的學校,也時常鼓勵學生參與志工服務性活動。長期與創世、敦安基金會等社會福利團體合作,結合校內志願服務性社團發起志工服務或社區福利活動。

有別於其它的高中職學校,稻江護家共有十一個志願服務性社團,包括志工團、紅十字青年服務社等,是少數以志工服務性社團為主的高中職學校。稻江護家校長陳玉玲表示,稻江護家身為家事群職業學校,致力推展精緻職業教育與專業護理學習,學校發展願景之一就是希望學生藉由參與志工服務性社團,將所學付諸社會和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眾多服務性社團中,「紅十字青年服務社」是校內最具代表性的社團。不但經常發起募捐發票活動以協助創世基金會救助植物人之外,也聯合校內班聯會依同慰助社區孤苦老人活動。在與社福團體合作方面則是結合崇友基金會、創世基金會、賽珍珠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及華山基金會等團體進行募款或義賣活動,救助植物人、屏東原助民及癡呆老人。

社團指導老師顧惠珍不僅是校內護理指導教師外,同時也是紅十字總會的志工。顧惠珍感動地表示,在帶領學生從事志工服務的過程中,他從一開始被動、些微地排斥前往,一直到主動摸索與關懷,用身心去感受受助者的需求,「這種令人心頭暖暖的真情流露才是師生最大的收穫!」

想起有一次學生在護理之家令人印象深刻的服務經驗。有一位正在接受復健的老先生,每一天都會到護理之家的復健中心,因此久而久之護理人員都了解他的需求,每一次不發一語,自己會主動到固定的床位躺著等候。當然第一天到護理之家服務的學生根本不了解老先生,因此服務時常受到他的拒絕。令人感動的是,可以看見同學不灰心地默默觀察老先生,只靠著他的肢體動作來解讀他的 需求,最後從微笑以對與滿懷感謝的老先生臉上,更看見志工同學滿溢的笑容與感動。

稻江護家校長陳玉玲說:「因為紅十字青年服務社志工熱心服務的精神,用愛心關懷身心障礙者的熱情,觸動了周遭的同學投入更多的志工服務活動。」學校也為佳獎投入服務的學生,學志願服務滿百小時即獲得學校表揚,讓學生除了在學業的努力之外,也可以在志工的服務領域獲得正面的鼓勵。「希望同學藉由在課業之餘投入志工服務行列,親身體驗付出的美好,讓青春之愛得以在稻江傳承下去。」

觀護業務 指引更生人向正途

Photo_2 【記者吳衍姍/北市報導】根據法務部統計,在今年一月到六月出獄後的煙毒犯,再犯率達八成;性侵犯的再犯率更是高達九成五,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惡化,政府所做的配套措施必為其中的要點。除了嚴密的監控,心靈的輔導也是讓他們重生的關鍵。因此,觀護業務就是幫助犯人改過向善的重要課程。

觀護志工協進會隸屬全台地檢署,而在台北市的觀護志工協進會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主要負責成年人的觀護工作。所謂的觀護業務,就是輔導個案,矯正被觀護者﹙又稱受保護管束人)的行為,並與更生保護事業配合,協助受保護人重返社會。所以觀護業務,可說是被觀護者成為更生人的一盞明燈。

觀護志工協進會總幹事羅炳霖表示,觀護人或觀護志工主要透過個別輔導,與被觀護人談天,聊一些生活的情形,家庭生活狀況等等,運用閒聊的方式讓他們能夠逐漸卸下心防。「在我服務的這六年來,最難輔導的就是煙毒犯。」羅炳霖感嘆說道。「因為煙毒犯再犯率高,輔導起來很吃力。尤其有些假釋中的犯人,和之前的獄友保持聯繫的話,這一票人往往就會結伴吸食毒品。」因此協會志工必須做個案追蹤,例如家庭訪視,以及透過親友的力量加以勸說讓他回頭。

但是近幾年,性侵犯的比例增加,成為煙毒犯後棘手的問題。羅炳霖說,其實重刑犯,像是殺人案等等的再犯率反而較低,煙毒犯和性侵犯的再犯率則是偏高。尤其是性侵犯,往往人格比較扭曲,必須透過醫院協助治療,了解性侵犯的內心想法,才能進一步實施心靈輔導。

每當有受保護人燃起重新做人的念頭時,都會讓觀護人感到十分欣慰。觀護志工陳茂源說:「我遇過一位犯下重傷害案的犯人,從輔導他到刑期結束有一段時間了。一開始他對於我們總是保持沉默,不太願意開口說話;不過到後來幾乎都是他自己主動跟我們談天,感覺起來就像跟老友相處一般自在。今天他笑著跟我說他要去師大夜市,承租一個小攤位,賣些小吃賺錢。看他臉上真心的笑容,我知道社會上又多了一位成功重生的人。看到他的努力,我也覺得很高興。」

每位被觀護者,都有機會成為更生人。不過他們更渴望的,是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包容。給予更生人一個微笑,社會會因你更美好。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三缺一劇團 專業的非科班

Photo 【記者鄒惠兒/北市報導】沒有背景、沒有名師作戲劇顧問、一群默默無名且非科班出身,因憑著對戲劇懷抱夢想的學生,組成了「三缺一劇團」。劇團核心成員陳亮君說:「我們一直都把自己定位成專業的表演藝術工作者,投注了非常多的心力和時間,在學生時代就把劇團當成半個戲劇系在唸了。」

這群年輕人就是想做自己的戲,以戲劇作為溝通的平臺,向觀眾及社會發聲。大學時代就在辦演出,二〇〇五開始製作創團作,到了今年的演出《一百種回家的方法》票全數售罄,三缺一劇團已漸漸地在小劇團界嶄露頭角、名聲漸旺。

當初成團團員多是輔大英文系畢業,他們在英文系深厚的戲劇傳統、年度公演、畢業公演、選修課程建立了基墊,之後團員也時常到別的劇團擔任演員,直接在業界磨練。

非科班出身的團員,沒有受過完整的專業戲劇訓練,是缺點也是他們的優點,陳亮君表示,他們比較不會受到戲劇理念的框框限制,「不會覺得『戲劇』該是怎麼樣的,一部戲的製作流程必須是如何如何的。」太過在意某些「規矩」或「規範」反而是約束創作,所以三缺一製作的故事題材都是從生活出發,並不會過於在意戲劇表現手法,而是回歸到戲的主體本身。

21演員兼宣傳人員賀湘儀說,製作一部戲就是要讓它給人觀賞,所以他們偏好比較輕鬆舒服,內容不艱澀難懂的戲種。她希望打破一般民眾對小劇場的既定印象——「一定看不懂、一定讓人想睡覺、一定在唱高調。」執行製作人員王若璠也附和表示,他們不只是對戲劇懷抱夢想,也會考量現實的層面,在行銷及宣傳方面都會花時間下一番苦功,雖然劇團才成立三年多,但行政體系都很完整扎實。

有些小劇團會忌諱和「商業味道」扯上關系,而不重視宣傳和行銷,王若璠說即使他們把票都賣完,也不可能賺錢,最多是拉平一部戲的製作費,「小劇場本身就不可能是『商業』的東西。」

每個團員平時都有各自的工作,在工作之餘辦劇團,對陳亮君來說是種「樂趣」,她說:「不是那種好玩的、很喧鬧的『樂趣』,而是當你在做這件事時,你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即使中間有辛苦的過程,但它比工作更有意義,「因為它無償,沒有薪水,可是大家還是願意繼續做,代表我們真的是喜歡戲劇。」

《一百種回家的方法》是臺灣首創第一部描述拉子媽媽故事的戲劇。這群拉子媽媽有的是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們在法律上沒有監護權,家人也不給於支持,於是只能完全靠自身力量供養孩子,但經濟上比其他一般家庭都面臨更多問題;有的則是在早期社會觀念的壓力下步入婚姻,結果在孩子及情人之間拉扯。

擔任這部戲導演的陳亮君,同時也是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公共教育組的組長,她表示當今有許多的「主流同志」,他們多是精英分子、中產階級和年輕人,勇於侃侃而談,也有慾望大聲為自己爭取,但拉子媽媽只是默默地在生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性向,甚至是多重的弱勢(包括單親、低收入家庭),想撫養孩子卻沒有監護權,能見度非常低,算是同志中的邊緣。

陳亮君發現這項議題很少被討論,她希望這群拉子媽媽可以通過這部戲認識彼此,集結起來,人多力量才會大。很多拉子媽媽來看了這部戲之後很感動,受到鼓勵而希望劇團重演《一》劇,讓這個社會看到、認識她們。「當你發現身邊也有人和你一樣,才會勇於坦誠,這也是對於自我的一種認同。」

陳亮君對三缺一劇團的展望,就是繼續保持開放和多元,格局才能擴大並進步。當保持一顆開闊的心,不會去仇視或歧視別人,視野就會比別人遼闊。「一直有機會讓自己打開、打開。」她揮舞著雙手說:「對團員來說都是一種收獲。」

賀湘儀說,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很幸福的事,「不管有沒有錢,得到多少肯定,希望我們永遠保持熱忱。」

TIVAC 臺灣攝影夢想「家」

Tivac 【記者黃婉茹/北市報導】走進遼寧街幽靜巷到內,感受到一股文藝氣息,那兒座落著一間以攝影為主題的藝廊─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小心培育著台灣攝影正萌芽的幼苗,希望有日能日益茁壯。

全會華,藝術中心的創辦人,為馬來西亞華僑,原在日本工作,八年前來到台灣,投入台灣的攝影行列,五年前將藝廊遷移至現今所在地,室內空間設計簡單,注入的心血卻溢於言表,「台灣人對藝術的價值觀中,攝影作品常被忽略。」祕書林宜寬說道,大部分台灣的藝術收藏家,會選擇雕塑品或畫作,少有人將攝影作品視為藝術,或許覺得攝影只需按下快門,不需投入太多心血,所以攝影在台灣藝術領域中,一直處於弱勢。

現今在館內展出的展覽,不全然為攝影作品,「現代藝術媒材越來越多變,單是攝影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林宜寬有些感慨的說,創作在改變,展覽也要跟著變動,若依舊堅持傳統攝影的展出,可能會找不到藝術家來展覽,像現正展出的郭奕臣二〇〇七個展「突變/Mutation」,是以影像及裝置藝術為主,將攝影、影像、裝置藝術合而為一。

館內也會和國際相互交流,去年年底舉辦的「自我的劇場」,由四位女性攝影師主辦的女性主義影展,其中有三位是美國的攝影師,「女性主義在其他藝術領域中越來越突出,但卻少有女性主義攝影展。」林宜寬說明令他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斷發掘獨特的主題,也是他們努力的目標,「只要是好的作品,值得展出的,我們都會不遺餘力提供場地展出。」

除了和國際間互通有無外,TIVAC也會和附近國小合作,小朋友的作品也有機會在館內展出,林宜寬強調「不想把展覽弄的太過商業化,有機會也會做些教育推廣的工作」,平日也會舉辦專題座談會或展覽研討會,提供對攝影有興趣的民眾一個和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有時也會請樂團在館內演出,希望民眾能把TIVAC當成一個淨化心靈、放鬆心情的地方。

然而一間藝廊,若要長久經營,背後則需一贊助企業,TIVAC為小本經營的藝廊,創辦人憑著一股對攝影的熱情與執著,提供空間給台灣熱愛攝影的人士,讓他們有機會將作品展出,台灣攝影環境不佳,得不到企業贊助,經營上一直處於吃緊的狀況,全會華只好依賴台北市文化局及國家文化基金會的贊助,才有辦法一直營運到今天。

對於日後的發展,全會華一直以成立影像博物館為目標,「台灣的博物館越來越多元,幾乎各個領域都有博物館成立,但影像博物館卻一直沒有出現。」林宜寬解釋,現在雖已有理想地點,但仍須經過文化局審核通過後,才能著手進行,若真正達成目標,TIVAC的任務才能真正告一段落,對於台灣攝影環境也才能不留下遺憾。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處女丸上市? 不要再唬爛了!

1 【記者廖珮萱/北市報導】「我的男朋友因為我不是處女拋棄我」、「我好想擁有前凸後翹的好身材喔!」、「誰可以給我夢幻般的粉紅乳暈?」以上三種心聲,道出了現今大多數青少女追求完美的價值觀。勵馨基金會以販賣及推銷神奇藥丸的行動劇,抗議社會偏差的概念,突顯女性「被物化」的現象。

勵馨基金會為了呼籲大眾善待台灣女兒,啟動青少女內在力量,於二〇〇二年開始舉辦台灣女兒節,並訂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為活動日。而今年特別針對少女議題舉辦戲劇活動,希望青少女可以擁有對性的自主權。勵馨基金會企劃部人員陳思宜表示,現今社會價值觀,把女性身體各部位當作單一個體看待,就像是物品一樣,即所謂的「物化」。

陳思宜說,透過生動、誇大的戲劇,搭配「不要再唬爛我了!」等標語,讓一般民眾去思考,為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針對這些話題都能夠給予正當化。但是勵馨推出的戲劇,演出現今社會青少女追求神奇藥丸的荒謬過程,大家看了覺得好笑且荒唐,卻還是有青少女盲目地尋求美貌的方法。

劇中,女主角Miss Beautiful,曾經在聯合國美容大學入學考試拿到榜首、以第一名之姿畢業,更榮獲今年諾貝爾發明獎提名。來到台北市熱鬧的西門町街頭,向女性朋友販賣神奇藥丸。有「處女丸」、「前凸後翹丸」以及「粉紅乳暈丸」,前來購買的三位少女,看到神奇藥丸的推出,彷彿像是生命中的救星一般,不僅趨之若鶩,更是推銷給在場所有民眾。

「只要每日服用處女丸,保證讓妳的處女膜每日更新!」這是處女丸的廣告標語。一名青少女因為小時候騎腳踏車,不慎失去了「第一次」,讓她耿耿於懷。因為看到Miss Beautiful推出的新產品「處女丸」,讓她頓時覺得救星出現!在服用Miss Beautiful給予的藥丸之後,該名少女果真重新擁有了那一片薄膜,也挽回了男友的心。因為體驗到神奇的效果,少女也開始在街頭來回穿梭,到處兜售及遊說,強調這些藥丸不可思議的效果。

企劃組人員陳思宜說,當初在規劃整個節目時,其實推出的「藥丸」有非常多種。不過考量到與青少女最密切相關的並適合演出的內容,最後才決定將焦點放在「處女丸」、「前凸後翹丸」及「粉紅乳暈丸」。她說,現今有許多新聞關於處女膜重建、整形、隆乳以及乳暈藥膏的報導,這些都是荒謬的不實廣告,卻仍有許多青少女前仆後繼地去嘗試。在青少女的年齡階段,大多還是希望可以迎合心儀對象的期望、吸引對方的注意,使得青少女出現迷思。

擔任演員的廖怡綾認為,所謂「女性被物化」的現象,其實與媒體有很大關係。大家受到偶像歌手的影響,越來越重視且要求女性的身體,導致價值觀改變。曾有朋友應徵百貨公司小姐,因為無法穿下該公司制服,根本不予以面談機會,即使有再好的內涵,也很可能因為外在的因素被淘汰。廖怡綾希望能夠為公益團體以及女性議題盡一份心力,並且透過表演讓民眾有思考的空間。

紙風車 吹開孩童藝術序幕

Photo_2 【記者洪瑋庭/嘉義報導】「是巫婆耶!」「可是他是男生耶,好奇怪唷!」台下的小朋友坐在用塑膠拼片拼成的位置,全都瞪大了眼看著台上自稱是很有經驗的巫婆,小手指對著巫婆指指點點地,不時跟身旁的小朋友小聲討論,看到大型道具出現,小朋友笑得更開心,完全融入劇情,跟著紙風車劇團,開始了他們的「魔幻之夜」。

以紙風車劇團為基地,由導演吳念真、作家小野等人士共同發起的「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為了彌補有些小孩因為貧富差距或是城鄉距離而無法欣賞到藝術表演的遺憾,立志演遍全台三百一十九個鄉鎮,結合社會大眾的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偏遠地區較不易接觸到藝術的孩童,走上他們藝術的第一哩路。

十月十二日紙風車劇團在嘉義縣布袋鎮新塭場的演出,吸引相當多的人潮,湧入這次充當表演場地的體育公園,鎮民們這麼熱情地參與,讓當初一手促成這次演出的布袋鎮長蔡啟東感到很欣慰,「大家都曉得,能夠在這樣一個小漁村看到劇場表演,是個很難得的機會,也謝謝地方民眾的踴躍,才能讓這次的表演成真。」里長蘇清鴻則是帶著新塭民眾自組的義工隊,從一開始的募款到表演當天的場地整理,都全程幫忙,蘇清鴻表示:「就像紙風車說的,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台灣的小孩,踏上圓夢的第一哩路,我沒辦法幫助整個台灣的小孩,但是至少可以為自己家鄉的小朋友,盡點心力。」

表演晚間六點半準時開始,台下小朋友用力地吶喊著,把主持人給嚇了一跳,開玩笑地說布袋的小朋友因為吃海鮮長大所以特別有力氣,突然出現的巨龍玩偶,在舞台下的走道追著唐吉訶德跑,演員們誇張的語氣與神情,把小孩逗得哈哈大笑,從巨龍口中噴出的乾冰,更是讓他們樂開懷,劇情到了追風賽狗比賽,演員把準備好的大型狗玩偶丟到舞台下方,要小朋友幫助狗狗賽跑,用手把狗狗滾到最後方再滾回台上,每個小孩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用力地把狗狗推到最後頭,現場熱鬧非凡,連帶著小孩到現場的大人也都玩成一塊,體育公園裡充滿歡笑。

帶著孫子參與觀賞嘉義縣布袋場演出的蔡美麗,在表演結束後也現場捐了一百塊,幫助其他募款不足的鄉鎮,「這麼好的表演,我希望也能讓其他鄉鎮的小孩也看到。」蔡美麗表示,「不是每個小孩都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像我們新塭就是一個例子,除非到外地,要不然是不可能看到藝術表演的。」同樣帶著小孩觀賞演出的黃雅玲也有相同的體認,「鄉村沒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外面大城市的藝術表演門票也不便宜,有些家庭連生活都有問題了,怎麼可能有餘力帶孩子去看表演呢?」

這次的表演,不只是單純的藝術表現,也是一次機會教育。在「起床號」的橋段中,演員用誇大的肢體表現跟幽默的劇情,讓小朋友了解賴床的壞處;「阿欽的故事」則是利用玩偶,敘述吳念真八歲時一個人從基隆坐火車到宜蘭的經歷,告訴小朋友,即使年紀小,也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氣。紙風車劇團及所有參與這次活動的人員,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完成一個大大的理想。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李家驊 拍出八歲「那件事」

Photo
照片為李家驊與雙胞胎弟弟。
導演李家驊提供)



【記者陳薇安/北縣報導】「做創作的人,尤其是拍紀錄片的人,如果你連自己都不能誠實面對,那你就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在你的鏡頭前面打開自己。」因為指導老師的這句話,說服了導演李家驊拿起攝影機拍攝深藏在他八歲那年的「那件事」。

《25歲,國小二年級》是李家驊在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二年級時拍攝,二〇〇三年完成的作品。原本的主題並非國小二年級的「那件事」,而是所上同學身分認同的故事,但拍攝到一半卻因為「那件事」的影響,進度遲遲無法推進。因此李家驊跑去找指導老師溝通,哭著談起了「那件事」。最後幾乎在指導老師逼著的情況下,李家驊被迫重回八歲的記憶。他開玩笑地說:「拍這樣的片子可能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一條鞭子在後面抽。」

關鍵的「那件事」是李家驊在國小二年級時,因同班同學周育德弄壞自己的玩具而開始勒索他長達半年之久。片中對於「那件事」並未多加描述,李家驊表示他想強調的是因為「那件事」的影響他有多痛苦的心情,而不是「那件事」的詳細經過。

「那件事」對李家驊造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大到往後的十七年他都在努力地扮演「好學生」的角色,賣力地討好別人,希望掩飾八歲的那段過錯,使他變得越來越討厭這樣虛偽的自己。於是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他開始找尋周育德的連絡方式,踏入畢業後從未進入過的大龍國小尋找當年的導師孫燕卿,以及訪問奶奶、叔叔與爸爸這麼多年後對「那件事」的看法。

李家驊認為拍片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找周育德與孫燕卿,「找不找得到不是重點,怎麼跨出第一步是最困難的。」首先,透過了周育德親戚的幫助,李家驊得到了周育德的e-mail信箱以及他在德州攻讀醫學博士的消息,沒想到不久後收到了周育德的回信。信中全已英文回覆,大意是他很早就原諒了李家驊,並且引用聖經的內容鼓勵李家驊,讓李家驊感謝地說:「也許是宗教的力量給他一些幫助讓他願意回頭過來支持我。」

接著,李家驊也找到了孫燕卿的聯絡方式,兩人見面談起「那件事」讓李家驊數度哽咽。李家驊對於當時在輔導室許多人圍著他的場景記憶猶新。孫燕卿認為當時大人處理事情的方式也許不對,反而向李家驊道歉。真情流露的一幕讓在場觀影的淡江大學學生張小倩說:「他痛哭那一段吧!真的很深刻。」

拍攝家人是李家驊認為的另一大問題。拍攝順序依照困難的程度,從奶奶、叔叔到爸爸。奶奶說她已忘了當時的反應,但仍覺得「那件事」不可能發生在李家驊身上。國中時,得到模範生與英語演講獎狀趕緊回家「獻寶」的李家驊,因為叔叔的一句玩笑話,「你已經有做錯事的汙點了,拿這種獎狀有什麼用。」而躲在棉被裡哭的事,也是第一次讓叔叔知道。訪問爸爸是李家驊最害怕的事,「腳都在發抖,攝影機又不穩。很多狀況是雙方都不講話,但帶子一直在拍,拍到後面就聊開了。」父子之間的誤會也終於解釋清楚。

李家驊覺得「拍這部片子沒有什麼勇氣,是很多人支持的結果。」拍完這部影片讓他學到很多。他說:「唯一能對自己生命負責的還是我自己,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會當好學生,可是這次我可能會知道是我自己要這樣做沒有任何人逼我。我會試著用另一種方法接受自己。」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田春枝 帶領山舞搖曳生姿

Photo 【記者洪士雅/北縣報導】花蓮縣復興鄉阿美族在豐年祭時,男孩會背著「情人帶」,穿著流蘇裙,後面一高一低的斜裙讓男孩抬腳時完整露出腿形。為了追求心儀的女孩,男孩努力的跳著歌舞表現給場邊的女孩看,跳到場邊時將情人帶移到左肩,女孩會將檳榔或香菸放到心儀的男孩的帶子裡,並拍他的左肩,男孩若中意這個女孩,就將他的情人袋送給了女孩。「這是我們跳過的一首舞『情人帶』」,台北山舞藝術團團長田春枝說:「這是屬於女孩很漂亮的詩歌」。

「台北山舞藝術團」成立十八年,目前有八個分團。團長田春枝在一九七O年代土風舞盛行,但原住民舞卻很缺乏時,編了多首原住民土風舞,想要盛行到台灣社區,漸漸的她發現舞蹈表演的重要,因此成立了台北山舞藝術團,每年都安排固定的戲碼演出;演出機會增加,許多學術性、國際性研討會的歡迎或惜別晚宴,都會邀請山舞藝術團演出傳統的東西,也曾到國外進行文化交流。

田春枝說:「我們只是業餘的團體,純粹是因為關懷自己的文化,希望有這份使命傳承下去,有這樣的共識才組成的」。但成立的過程並不順遂,一開始舞團租不起教室,只好在公園練習,但在公園會干擾他人,訓練也有限,於是改向學校借場地,但學校給的時間不夠,練習的成果一樣有限;於是田春枝下定決心,買下了位在台北縣中和市中正路上的教室,做為團員們練習舞蹈及技藝傳承的地方。

田春枝編舞的靈感來自於「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從根去出發,就會開發出很多不同的成果」,她深入了解阿美族的文化,創作時,不會偏離阿美族文化的本質。

阿美族透過歌舞來教育每位族人,每個人不但要能唱能跳,還要學會領唱,豐年祭時,每位族人都必須參加。歌舞的取材多來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動作則來自生活,如:除草、篩米、摏米等;衣服則依據地方不同特色有所變化,花蓮的阿美族穿紅衣服,靠近海岸線的阿美族穿白衣服,而台東地區的阿美族則穿黑色衣服。

在山舞藝術團裡,田春枝要求每個人一定要先學會唱自己的歌,「你們都說我們原住民很會唱歌,那為什麼不好好發揮呢?」只要一個人會唱,就可以帶動大家,帶動氣氛。以前阿美族的歌謠和舞步是沒有名稱的,田春枝為了教學方便,將這些歌曲舞步整理出來並命名,「像這種大家手牽手的動作,最少兩個人,最多可以到千人,我就把它取名『千人聯歡舞姿』」。

目前山舞的成員不只原住民,若有族人娶嫁漢人,也會帶他的家族成員一起來,現在已經傳到第三代了;而以星光大道竄紅的盧學叡,從小就跟著父母親在山舞藝術團裡耳濡目染阿美族的文化,小時候的他活潑、充滿表演慾,看著他長大的田春枝笑著說:「我們以前都很怕他在表演的時候跑出來」。

阿美族的歌舞文化豐富,田春枝說:「要找到很傳統、倫理的東西,可以從歌曲中看到」。這些文化從豐年祭傳承下去,「會珍惜自己的服裝,珍惜自己的頭飾,珍惜自己的配件,珍惜這種聚會,都蠻有意義的。」

十月二十一日,在板橋市的溪北公園舉辦一場「板橋市原住民族豐年祭」,活動從早上十點開始,台北山舞藝術團也有參與演出,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和原住民們一起共襄盛舉。

通傳法外資解禁 是禍還是福

【記者盧太雯/北市報導】通訊及傳媒產業從八O年代產生三大面向的發展:媒體「匯流」、「全球化」及「解除管制」,而通訊傳播管理法就是NCC因時制宜下的產物。的確,通訊傳播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舊的法條或許已不再適用於新環境,但新法又能帶來什麼新氣象?

通傳法第二十五條提出甲、乙、丙三種關於限制外資持股的套餐。其中,甲案規定,外國人不能是無線基礎網路廣播電視服務事業發起人、董事或監察人,並不得直接或間接持有股份;乙、丙案則為外國人可直接及間接持有利用股份,合計不得逾該事業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二十。正確的說,甲案就是援引以往廣播電視法第五條,乙、丙案讓外國人從不能持股到最多可持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數字「二十」的差別,在實質上造成什麼影響?廣電法第五條說:「因利用無線基礎網路之廣播電視服務事業使用國家稀有頻率資源,其傳輸效果無遠弗屆,於文化影響及國家安全考量下,訂定外資百分比限制。」再來看看第二十六條,對於通訊傳播產業之發展有顯著之不利影響、有妨害或限制特定通訊傳播市場公平競爭之虞者,都是審核外資進入有線電視市場不通過的條件;理由是「外國人投資廣電媒體事業對國家社會可能造成之深遠影響、並降低媒體產業衝擊」。

看來,外資對台灣的媒體市場的確造成極大的影響。台灣五家主要的有線媒體已有三家(東森、中嘉、台灣寬頻)大股東是外國企業,換句話說,台灣媒體的主導權掌握在這些「外國人」手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研究生林靖堂表示,外資對媒體的影響主要是文化衝擊。他舉了個例子,第四台雖然有十個電影頻道可以選,這一台不好看可以換下一台,但要播哪一部片子是觀眾可以選擇的嗎?老闆覺得好萊塢的片子賣座,可以提升收視率,當然是多多益善;業者不會去關心,這些影片的內容是否充滿拜金或英雄主義,也不會考慮是否會對收看的青少年造成影響。

傳播學生鬥陣提到,有線電視系統一度在傳播學理中以「社區媒體」的角色存在,它被期待能提供在地化的服務,如地方文史紀錄、郷里活動轉播、縣級政令宣導等功能。但現在,頻道業者為了謀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回應大股東的要求,不得不犧牲公共頻道。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在草案意見書裡表示「有線電視並非公共資源,長期以來轉播無線電視事業之頻道,嚴重影響系統之頻道編排權,並佔用系統台之頻寬」,正好反應業者希望規定越少越好、自主越多越能賺錢的心理。

即使新法規定外資不得直接及間接持有無線廣電事業股份、直接及間接持有有線廣電事業股份低於百分之六十,外資還是能叱吒於台灣媒體事業;現況就是如此。外資利用設立多個空頭公司,也就是所謂「轉投資」的方式層層分掉那至少百分之六十的股份,表面上並沒有違法,但加總起來的總股份仍為母企業所把持。

而外資圖的是「買低賣高」,獲取高額利潤,把投資的企業當作商品,買進的目的是為了要短時間內賣出,而不在長期穩健地經營。它們透過低價收購特定公司加以重整,處份不良資產,三五年後再將該公司以高價售出。一買一賣間的差價,才是其主要利潤之所在。多家企業競標之下,造成有線電視系統台交易門檻飆到天價,有心經營的本土業者,如何得其門而入?

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洪貞玲說:「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什麼樣的管制做法是可以讓我們的公民權益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在這樣的目的之下,去思考你對業者要做什麼樣的管制。」林靖堂認為,如果要有效的遏止外資獨大的現象,依照舊法規對外資作較嚴格的限制是比較妥當的;再者,NCC必須制定草案的執行細則,並與公民一起持續的監督立法與執法的過程,才會收到成效。

當我們同在一起 萬人大遊行

Photo 【記者宋燕旻/北市報導】紅、橙、黃、綠、藍、紫,象徵同志的六色彩紅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上,藉由一萬五千人的手緩緩升起,在十七年同志運動歷史中,畫出一道空前絢爛的彩虹地景。

邁入第五屆的同志大遊行今年的主題「彩虹有夠力」(Rainbow Power),以同志朋友站出來,集結產生的力量如緊握的拳頭,強力地向台灣社會展現彩虹族群的影響力為訴求。強調同志族群為台灣社會提供了消費力、生產力並握有選舉投票的權利,呼籲各政治人物們可以多正視他們的意見、反歧視,同志公民不容忽視。

擔任活動主持人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鄭智偉表示,經由這次的遊行,不要再說同志是少數人,同性戀有動員的能力,在關鍵的時刻會影響所有的選舉,我們爭取同志結婚權、同志收養權及同志平權,希望未來社會可以看見同志,也看見同志的力量。「也許一個人時我們感到孤獨、歧視受壓迫,但當我們站在一起的集結的力量就可以被聽見。」

2_2今年參加人數一萬五千人創下往年的紀錄,人員、團體涵蓋全國。特別從嘉義北上參與的跨性別教師Janet:「以前都是在旁邊看,現在有很多人為了我的事情忙,遊行非出來不可。」遊行者CC:「這是我第三次來參加,感覺很棒,人越來越多,覺得台北是一個越來越進步、開放的城市。」今年台北市也被美國同志雜誌「OUT」票選為世界對同志最友善城市之一。

在遊行途中也安插穿著酷似警察衣服的義工,手拿魚竿、揶揄警察隱瞞身分在網路上引誘網友的釣魚小遊戲。和民法235妨害風化法等纏鬥四年官司的晶晶書庫負責人賴正哲表示,有許多同志朋友只是在網站上描述自己性器官,就接到警察釣魚的單子。「我要性言論自由,同志市民最驕傲,還我言論自由。」希望在立法上可以給予同志更大的空間,也杜絕警察釣魚的動作。

此次的活動在彩虹大使張惠妹現身擁抱兩名愛滋感染者、並表示同志族群和自己都是一樣並無差別之下到達高潮。演唱有同志國歌之稱的「姊妹」時,全場萬人合唱,不少人包括主持人奧斯卡也感動落淚,最後在眾人相約明年再見面,為今年遊行畫上完美的句點。

照片連結http://picasaweb.google.com/kmkmsomi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記者黃金鳳 用感動創造感動

【記者許娸雯/北市報導】當電視新聞內容愈來愈淺薄,當報紙報導漸趨世俗化,廣播新聞可以給聽眾全新的感受。復興廣播電台記者黃金鳳,用心更用「情」投入採訪,堅持不矯情且人性化的報導。

公益新聞金輪獎「廣播採訪報導」得主黃金鳳,投入電台工作十七年,除了兒童節目之外,主持過所有類型的節目。黃金鳳說:「廣播應該有無限的可能」她在公益節目中激發自己最極致的潛能與熱忱,也反映她最深刻的同情心。

因為有艱難的成長環境,黃金鳳更能體會在世界角落中,被遺忘的人們,有多麼的痛苦。「我想幫助他們!我想透過我的聲音傳遞力量。」黃金鳳的眼神很溫柔,口氣卻是無比的果決堅定。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報導是《擁抱世界外的小孩》,內容敘述一位白化症病患戴老師,收容智障病患的故事。第一次面對智障兒的黃金鳳說:「我覺得我有這樣的胸懷去接受她們,但是我沒有辦法」然而,最令她震撼的並不是智障兒特殊的行為,而是戴老師對智障兒視同己出的擁抱。「因為他感動我,所以我覺得我也可以感動別人」黃金鳳用自己的真性情突顯受訪者的不凡,也昇華新聞的價值。

除了人性化的報導風格,黃金鳳採訪時也是最以貼近人心的方式,設身處地瞭解受訪者。公益新聞的對象多是小老百姓,她認為不應該用記者的口吻問受訪對象,因為他們並不是官員。黃金鳳建立平等的氛圍,關愛的口吻,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她說:「我相信你對一個人笑,他也會對你點頭。」

黃金鳳曾在一名病患的記者會當中倉卒的問:「你過去顏面傷殘會不會很痛苦?」對方以憤怒的口氣回應,讓黃金鳳至今仍感歉意。她體認到自己當初問的方式並不適當,她強調必須先關心對方,肯定對方,再問自己想問的。

若是面對官員「媒體大小眼」的冷落,除了善用同業的人脈,也要準備備案人選。面對官腔的說法,記者仍要採用音源以證明新聞的真實性,但是黃金鳳會縮短音源的播放,她說:「如果他講的不好,你自己講都比他講的好聽」她會敘述官員的口氣或表情來表示官員的官腔官調與漠視。這就是黃金鳳從劣中求好,從好中求精的方式。

黃金鳳認為多數電視新聞標題聳動卻沒內容,她強調「小題大作」是採訪報導的原則。她舉例,只告訴聽眾貧富差距的數據容易顯得死板,如果從一個人的故事影射出貧富差距更能引起聽眾的共鳴。若是呼籲民眾挽起衣袖捐血,可以換個角度告訴聽眾血有多麼珍貴。

除了電視與報紙,電台也漸漸世俗化。黃金鳳表示許多音樂性節目沒有特色,主持人有花俏的技巧,悅耳的嗓音,說話卻沒有內容。她說:「我常聽到DJ說『我覺得這首歌好棒』但是棒在哪?只有不夠了解,你才只能說出棒」黃金鳳強調從基礎開始的鑽研是必要的,新人可以模仿資深前輩的音質與技巧,但是一定要持續充實自己的內涵,「你的東西別人搶不走」,才能鞏固專業電台的地位。

兔兒神 掌管同志愛戀新月老

Photo_4 【記者宋燕旻/北市報導】一般想到乞求姻緣,直接聯想到的不外乎為掌管婚姻及男女姻緣的月下老人,但對於同志族群的愛戀來說,異性戀者的月老似乎在他們身上起不了作用。而在去年台灣第一個專為同志設置的神廟威明堂因此而生,裡頭供奉的為兔兒神─胡天保。

其實兔兒神並非一般傳統較廣為人知的神祇,但不難看見此廟的出現正因同志間有此需求,脫離世俗軌道的愛情所背負的親情、壓力,相對於以異性戀男女情愛為主的愛情重,在此兔兒神的出現給了同志們一個出口,就像一般人的信仰一樣,有了心靈上的寄託。威明堂創辦人盧威明表示一開始有許多同志朋友反應想有個尋求心靈慰藉之地,包括一般男女戀愛會去拜的月老,查閱許多歷史典籍後,才找到兔兒神、設立台灣第一間兔兒神壇。

據民間說法,兔子代表月亮、月亮屬於陰性,故有人將叫充滿女性情感的男同志以兔子來稱呼,袁枚的子不語十九卷當中則有兔兒神的文字記載。相傳清初有一衙門胥吏名胡天保,因暗戀奉命巡視福建的御史被發現,御史聞言自覺被辱,便下令將胡天保活活打死。一個月後胡天保托夢給當地鄉親表示自己因為單純的愛戀而無辜喪命,同情他遭遇的陰司便封胡天保為兔兒神,專門掌管同志間的感情問題。福建省沿海曾有兔兒神廟的出現,但現已經無從考究。

2  創立一年半的威明堂已在同志圈廣為流傳,近三個月來約有一千五百人前去參拜,盧威明:「目前前來的是以單身同志較來求姻緣較情侶多。」今年年初男信徒小威(化名)與交往四年的男友感情生隙面臨分手,走投無路下曾求助八字、命理,但因市場關係傳統命理師難以了解同志心態給予解惑,輾轉地小威來到兔兒神廟祈求,有了神靈給的信心,也使得他們重拾戀情,「這對情侶也成為威明堂有名的例子」。

對於同志政府當局給予的法律保障太少,「我覺得政府是在逃避這個問題」盧威明說,愛的本質不變不應被性別設限。部分同志在承認自己性向後被家庭否定隻身在外,目前只有少數國家如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承認同志婚姻。盧威明表示雖然目前台灣同志婚姻法律不被承認,但不可否認社會上有同志族群存在,威明堂希望讓同志正視自己的感情,未來兔兒神廟預計半年後推動非官方性為同志證婚、替婚姻祈福等方面著手。雖無法律效力,但卻可以給予同志心靈上對於彼此的肯定、滿足。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原民得勝團引伴戒酒重生

Photo_3 【記者張馨文/桃園報導】酗酒問題在現今社會時有所聞,基督教平鎮崇真堂原住民得勝團的執行祕書王明新說:「酗酒的問題在原住民族群間更是層出不窮,在二〇〇二年因為假米酒事件爆發,有不少原住民因此酒精中毒,嚴重的甚至死亡,我們崇真堂教會便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原住民得勝團」是在二〇〇二年三月二日成立的,王明新提到,此得勝團最大的目標是使有酗酒習慣的原住民同胞,能夠漸進式地戒酒,進而能夠改善自我及家庭,得到重生,過得勝美滿的生活。

王明新解釋,其實原住民朋友會如此常喝酒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習俗的緣故,是人和人交流的媒介;另一方面即是在工作方面遭人歧視或排擠,因此而有自卑感,以至於心事都放在心裡,轉而藉酒澆愁。

「我自己以前就因為酗酒常常不回家,對家庭沒盡到照顧責任,因此產生婚姻上的危機。」王明新說,自己在十年前因為工作,常和一些原住民朋友聚在一起,常呼朋引伴去喝酒、唱卡拉OK。王明新的妻子王少妹也說:「丈夫常常不回家,當時每天晚上都和三個小孩一起禱告,也許是奇蹟,不到一年時間他就改變了!」她又說,原住民的酗酒問題真的很嚴重,常因為喝酒誤事,自己的妹妹一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夫婦都愛喝酒、常常不上班,導致家庭失和。

提到在服務中感到最深刻的案例,夫婦倆回答都一致,是一位職業軍人的個案。那位職業軍人在營中因為身材壯碩,又因為是原住民的身份,長官在應酬時,常叫他擋酒,因此他漸漸有酗酒習慣。但在經過我們的關懷及經驗分享,慢慢地開導,他已經戒酒成功,現在每個週末也會和我們聚在一起看書分享。

王明新又說:「其實很多原住民也知道問題在酗酒,只是不知道怎麼去改變。」所以原住民得勝團一直在全台各部落教會宣導戒酒的觀念及方法,以經驗分享為主,讓大家藉由信仰而產生信心為輔,使大家知道原來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團體中互相支持的力量也能彼此鼓勵。

他語帶哽咽說,在得勝團成立初期到各部落宣傳,才發現有那麼多人過著和自己以前一樣的生活,原來有那麼多人都有意願戒酒,就覺得很感動,便覺得宣傳戒酒行動是一個不可推卸的使命。

所以得勝團的方法便著手於關懷的面向,讓他們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讓其轉移對酒的注意力,也和他一起禱告,讓他們知道大家是站在同一陣線,最後才是戒酒觀念的宣揚。「不是一開始就碰別人的痛處,從其他面向關心起,最後他便會說出自己的問題」,王明新說。

最近,得勝團申請成立社團法人獲准,藉時能夠更廣泛在各教會及各部落宣傳;王明新表示社團下個目標應是成立「戒酒中心」,能夠在全台推動戒酒運動。王少妹也說,成立社團法人政府能夠協助,參與的人也不限於原住民而已。

中央基服社 偏遠小學散播愛

Photo_2 【記者陳希潔/桃園報導】「謝謝你們教育我們生活知識,很好玩」、「謝謝各位大哥哥大姊姊給了我這次的機會,讓我參加這麼好玩的生活保健營」,桃園縣觀音鄉上大國小的小朋友興奮的向服務的中央基服社透露他們的心聲,感謝可以讓他們能有一個充實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寒暑假。

中央大學基服社全名為基層文化服務社,前身為中央大學基層文化服務隊,是教育部在一九七一年委託救國團於全國大專院校代辦的服務隊,在每年寒暑假到各鄉間社區從事服務工作。在一九九一年時,為了提高服務品質以及訓練隊員的能力,中央基服社於三月正式創社,並且逐步脫離救國團的管轄,獨立運作。

基層服務是中央基服社最重要的目標與精神,希望經由此精神,來達到傳遞服務與愛心關懷的目的。服務對象以全國偏遠地區的國小學童為主,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舉辦為期八天的營隊。以類似夏令營的形式,讓學童能擺脫制式化與填鴨式的教學,從一些益智的小遊戲或趣味活動來學習知識與生活常識。每個夏令營都有特定的主題,教導的內容就會依照主題量身訂做,例如曾舉辦過醫療保健夏令營,就會安排一齣找碴劇或小短劇,在短劇裡會出現一些小錯誤,像是早上起床沒刷牙,或是燙傷後沒有按照五步驟處理等,讓小朋友去找出這些錯誤並糾正,從遊戲與情境中學習。

隊員伍星翰提到,「他在二〇〇六年的營隊中參與過兩個活動,得到的效果非常好,小朋友不但沒有感到無聊,還會熱情的展現成果且彼此分享」。一個是童玩DIY,讓小朋友蒐集手邊不會用到或即將丟棄的廢棄物,隊員帶著小朋友運用一點巧思與創意,動手將這些東西變成一個有趣又好玩的童玩,也藉此教導環境保護與廢物利用的觀念。另一個是大地遊戲,將小朋友分組,安排不同的闖關遊戲,除了可以使小朋友開心的玩遊戲之外,還要讓他們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習怎麼分工合作、溝通和培養默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

在營隊的最後一天,都會瀰漫著一股感傷的氣氛,伍星翰說。有些學童會親手做書籤或小卡片送給服務的大哥哥大姐姐,或是特別黏著那些服務隊員,結業式的時候,小朋友常常都是哭著離開,隊員更是強忍著淚水說再見。邱思翰表示,有許多學校都會希望他們下次可以再去,但通常不會這麼做,全台灣的國小有很多,不是只有這一所。邱更補充,「我們要留下我們的足跡在每一所小學」。

足跡已踏遍桃園、宜蘭和南投等地的中央基服社,未來更希望可以前進到澎湖甚至國外,打響基服的名號,使更多的小朋友能夠感受他們的熱情與真摯的心。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心肝寶貝俱樂部 寶貝你器官

Photo 【記者吳衍姍/北市報導】初次見到現任心肝寶貝俱樂部會長鄭汝璜,很難想像這位看似身體硬朗的伯伯,在五年前曾經與死神搏鬥過。「當時去更換腎臟,看到的景象都是一片黑暗;因為我的主治醫生跟我說,你已經沒什麼希望了。可是當我換了新的腎臟回來,感覺又不一樣了,天空也亮了起來。」鄭汝璜說。現在的他,在台北榮總擔任移植小組的志工,除了關懷病友外,每年一度的大會也是由他和其他志工一起統籌規劃。「受到這麼多人的幫助,當然要做一點對社會的回饋。」鄭汝璜笑說。

台北榮總移植小組-「心肝寶貝俱樂部」是由一群曾經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病友自願組成的志工團體,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當初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給分散各地的病友一個生理和心理上的支持,使他們能夠早日恢復健康,重回正常的家庭生活,並且回歸社會。目前俱樂部在北中南都有地區輔導組長,若是病友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向當地負責人諮詢,而不會感到孤立無援。

平時,俱樂部的成員會到各個移植器官病友的房間去探訪,給予適當的慰問以及關懷。由於同樣都是過來人,因此俱樂部的志工對於他們內心的不安都能感同身受。「很多剛換器官的人都會問我:『我現在的器官到底能用幾年?』而這時候我們都會告訴他有人已經換了二十八年了,也有人移植兩年就撒手人寰。所以器官的使用年限都是要靠平常的自我管理,不能一昧依賴醫生。」鄭汝璜提到。

但要是病友出國,突然身體感到不適,或是忘記攜帶藥品,該怎麼處理?俱樂部會計組的李淑玲表示,每位病友間隔幾個小時就必須服用抗器官排斥藥物,不然可能會影響器官的運作。因此,台北榮總醫師研發出一本病友的個人專屬手冊,裡面詳細記載對哪些藥物會過敏,以及該服用何種藥物等等。此外,還會記錄每一次病友的健康檢查情況。「如此一來,他們即使單獨一人也可以找到協助。」李淑玲說。

而每年所舉辦的年度大會,是邀集所有成員「回娘家」的聚會。主要內容為討論、表決一些關於俱樂部走向的重要議題,例如今年就通過組織個人不得以俱樂部名義從事商業行為以及介入政治議題中。李淑玲補充說到,每次的年度大會也是志工們彼此加油打氣的時光,互相慰問,給予他人意見,都會讓大家的心更加團結一致。

現在許多年輕人長期作息不正常,導致「爆肝」而需移植器官的情況,並非罕例。對鄭汝璜而言,看到這些年紀輕輕就要換腎、換肝臟的病友,讓他十分擔憂。他也看過許多二十多歲就酗酒,或者長期熬夜打電腦的年輕人,就算移植新的器官,回家休養之後照樣熬夜、酗酒。鄭汝璜說:「看到這些人這麼年輕,又不珍惜生命,都讓我既生氣又無奈。」

等一個肝、腎是很不容易的事。有許多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往往都是抱著遺憾離開人世。而那些受到眷顧,獲得重生機會的幸運兒,更應該珍惜生命。想想那些移植器官的病友,早點關起電腦,放下酒瓶,人生也會過得很精采。

有一個島 新台灣子的求學路

Photo_2
右一為陳冠霖;左二為蔡佩伶。
(導演李鶴壽提供)
【記者陳薇安/北市報導】紀錄片《有一個島》描述澎湖縣大倉島上唯一的學校「大倉國小」的廢校,以及校長蘇美仁與「小小學生」陳冠霖、陳嫻禎在廢校前的短暫師生情誼。

由東森電視出品的《有一個島》在二〇〇四年八月開始拍攝,二〇〇五年八月廢校後完成剪輯。導演李鶴壽表示,那個時間點剛好是外籍婚姻較盛行的幾年後至「新台灣之子」準備接受學齡前教育的階段,正好切入紀錄片的設定,「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拍攝團隊在台灣找尋過許多外籍配偶較多的地點,卻因拍攝者不想上鏡頭而被迫停止。後來李鶴壽透過網路得知大倉國小廢校一事與校長聯絡,蘇美仁也覺得紀錄片的構想不錯,而島上居民對於自己的故事被拍成影片並不排斥,於是最後選擇到大倉島拍攝。

大倉島距離馬公市約三公里,是台灣的二級離島。大倉國小全校學生只有七人,是全台最迷你的小學,政府實施的「一村一學校」的政策,使大倉小學成了島上唯一的教育場所。蘇美仁注意到一些學齡前兒童已到該上幼稚園的年紀,卻因島上無幼稚園而無法接觸基本的啟蒙教育。因此熱心的蘇美仁利用每週兩天的時間幫這些小朋友上課,五歲的陳冠霖與四歲的陳嫻禎就成了她的「小小學生」。

不會說國語只懂些許淺顯台語的陳冠霖對於讀書充滿興趣,但是如何與他溝通成了蘇美仁教學最大的問題。蘇美仁表示「當了三十年的老師,剛開始碰到像冠霖這樣的學生也感到很挫折、無力,可是他不能放棄。希望這個期待長大的小男孩有機會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樣也在大倉國小接受過蘇美仁短期教導的蔡佩伶,則是選擇每天搭船到對岸馬公的中興國小附設幼稚園就學。母親阿珠是島上唯一的大陸配偶,她認為雖然有些不方便,但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小朋友多一點的地方就讀,「不會說我在這邊讀,只有一個,不要讀也是第一名。」

就在蘇美仁與冠霖的溝通漸漸上軌道之際,接到了教育局的通知,因政府教育政策與經費的調整,澎湖縣正研議陸續裁併迷你小學。等到六年級的五位小朋友畢業之後,大倉國小就可能步上廢校的命運。一個社區即將沒了教育中心,島上的小朋友與外界的距離勢必又更遙遠了。等到冠霖上完最後一堂課後,大倉國小的廢校已正式確立。看著冠霖從不會說國語到能認出自己的名字,蘇美仁既欣慰又捨不得的說:「那就是一種回饋吧!」而觀賞過此片的觀眾陳音伶表示「冠霖雖然不知道廢校的影響,但是島上的教育卻已經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李鶴壽覺得「台灣現在的發展遇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犧牲某些人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就像大倉國小一樣,站在教育的立場,教育部不該用金錢來衡量廢校的與否,而犧牲了大倉島上小朋友上學的權利。「希望觀眾在享受當你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時,要思考到很多東西是別人沒有的。」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一元布偶 戲裡戲外永不放棄

1 【記者鄒惠兒/北市報導】一元布偶劇團的年度大型兒童歌舞劇「海倫凱勒」,完全不畏強颱「柯羅沙」的吹襲,週末照常演出。團長兼導演謝念祖表示,在安全許可範圍內,全劇團戲裡戲外做到一致,從頭到尾共同貫徹海倫凱勒「永不放棄」的精神。

一元布偶劇團成立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日,如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當年在臺灣鮮少專門為兒童演出的專業劇團,偶爾自國外引進表演,卻總因票價過於昂貴,而無法普及。創團人郭承威邀請日本的「入道雲布偶劇團」來臺演出,受其表演感動,而決定在臺創辦一家專業兒童布偶劇團。

郭承威以「一元」為劇團取名,是希望小朋友可以花便宜的「一元」,就可以買票觀賞布偶劇。二十年以後,劇團始終保持著傳統,讓票價維持在平價又合理的範圍,最貴的票也不會超過一千元。從當年以孫越叔叔為造型的大鼻子小布偶「孫小毛」,到現在金髮藍眼的海倫凱勒,一元布偶劇團一直都以極富教育意義的題材,通過表演布偶戲,給予小朋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

「海倫凱勒」改編自真實故事,是劇團第一次以布偶和真人共同演出的歌舞劇。海倫凱勒剛出生沒多久,因生了一場大病,讓她變成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的女孩,也無法學會說話。父母聘請了蘇利文老師教導海倫凱勒,蘇利文老師用極大的耐心教海倫生活規矩、認識這個世界。到最後,海倫凱勒甚至突破了官能障礙學會說話。從此她周游列國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和她一樣需要幫助的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是一個「美麗的奇跡」。

舞臺上除了海倫凱勒父母、蘇利文老師及神父之外,其他角色包括主人翁海倫凱勒都由演員一面操布偶一面說話、唱歌又跳舞,熱鬧無比地同臺演出。「布偶有造型,但無法表演出精緻的情緒,演員就能做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導演謝念祖說。

2  以往的布偶劇,「偶」並不會和人一起出現,演員都身著深色衣服,手和臉也會用黑布遮蓋,盡量躲在舞臺布景後面操縱布偶,只發出聲音演出。而這一次讓布偶、真人共戲的嘗試,是謝念祖到紐約觀賞表演時看到的舞臺效果,而產生的靈感。

這第一次的嘗試有什麼困難之處?謝念祖表示,喜歡「偶」的演員不太習慣在舞臺上露臉,因此一開始會有心理障礙。演出海倫凱勒一角的韓宗倪說:「這次身體也要跟布偶一致,是有點困難,但基本上對演員來說情緒都是一樣的。」

謝念祖的姪女四年前因醫療疏失而重度腦性麻痹,眼睛看不見,不會說話、不會站,也不會坐,與海倫凱勒一樣,是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孩子」。由於故事和自身的經驗很靠近,謝念祖想讓它很真實的呈現,沒有將「海倫凱勒」製作得像以前的兒童劇一樣,和小朋友有很多互動的地方。他讓故事中原有的情節,譬如海倫爸爸逃避面對女兒的劇情、媽媽寵溺海倫不願讓她獨立的畫面,都呈現在舞臺。「這些都是真實的人性,所以也想讓它真實地呈現。」

這次演出的票錢會全數捐贈給伊甸基金會作為慈善用途,謝念祖說,海倫凱勒會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家庭是必要條件。臺灣有很多像海倫凱勒這樣的孩子,如果他們能有更多的資源,說不定會是下一個海倫凱勒。

因此他一直提醒家長告訴他們的小孩,看戲花的票錢都會捐出來幫助人,只要小朋友從小就學會付出,以後的臺灣社會一定會更好。「為什麼現在這麼不好?因為小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哈哈哈!」謝念祖大笑道。

謝念祖不只是希望讓小朋友學習海倫凱勒的精神,也想讓父母了解,他們的孩子可以走進劇場看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颱風天依然堅持帶小朋友來觀戲的吳莘芬說:「『海倫凱勒』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小朋友在家裡也看過書,難得颱風天大家都放假,所以就風雨無阻。」她希望孩子可以從中學到正面積極的樂觀態度。有感動嗎?「有!」女兒梁語詠回答。她覺得海倫凱勒「很積極、很有信心」,值得學習。另一位家長葉玉文則表示,這部劇很適合小朋友看,故事發人省思,時間及各方面都搭配得不錯。

台灣新移民嫁娘 台語嘛ㄟ通

Photo
【記者林晏如/北市報導】「剛來台灣的時候去菜市場買菜都有點困難,每個攤販老闆說著正統的閩南語,讓我連他們在說什麼都不清楚」,來台灣已經一年的大陸新娘石紅梅說。為解決諸如此類因語言不通所帶來的困擾,也為了使嫁到台灣的大陸、東南亞新娘能更深入台灣文化,民政局要求中山戶政事務所及中山社區大學共同開辦「新移民閩南語的培訓課程」,讓這些新移民「嘛ㄟ曉公台語」。負責任教此課程的王老師說,「台灣現在是個擁有多元語言的社會,新移民來台灣不能只會說國語,閩南語最好是能聽也能說,這樣才能切入台灣人民的基層生活。」


現在的教育中很少有敎閩南語的課程,王老師說,大家聽的懂閩南語,也會說閩南語,但是很少有人會「敎」閩南語,這必須要有對閩南方言的基本認識和更深一層的研究。王老師表示,「閩南語語彙變調規則遠比國、客語複雜,為其一大特色,卻也是非閩南語系人士講閩南語的最大障礙。」因此王老師在自編教材上,使用教會羅馬字拼音,因其標音系統所用字母與印尼、越南用字較為接近,除少數需特別教學外,印、越新移民幾乎可「見字讀音」,馬上進入閩南語實際領域,不需另敎變調規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印尼籍學生林美珍說:「老師很會敎,讓我們一看就懂,學起來很快。」

「台灣媳婦要會講閩南語」,因為公公的一句話,林美珍開始積極尋找哪裡有在開敎授閩南語的課程。還有兩個年幼的小孩因在家常和公婆以閩南語做溝通,閩南語也都說的很溜,林美珍說,「我不想讓我的小孩覺得媽媽都不會說閩南語,很難和我通。」林美珍笑著表示,他以前覺得閩南語都是一些嚼檳榔的人會講的粗話,聽起來好像不好聽,學了之後才覺得其實閩南語很有趣,雖然現在有時候還是會因為講的不標準而被笑,但是已能用閩南語和家人溝通。「我現在很喜歡講閩南語,很感謝老師,我會認真學,也會多和長輩說閩南語。」

另一位大陸籍的新嫁娘石紅梅,從士林區公所得知此課程就立即報名參加。他表示,嫁來台灣之後發現有很多地方都會說閩南語,為了要更融入家庭生活、台灣的生活,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第一期的課程至今,大約已快三個月了,石紅梅表示他大概一半以上的閩南語都聽的懂,他開心的說,「有一天我突然用閩南語和家人回話,家人都嚇了一跳,讓我覺得成就感很大!」「現在聽到公婆用閩南語和先生聊天,我也可以偶爾插個一、兩句,比起以前聽不懂無法參與的感覺,真是差太多了。」

王老師表示,「這些新移民學生由於是本身有需求因此自願學習,所以學習態度都相當認真,比起一般台灣學生,他們知書達禮、有禮貌、又聽話,好敎多了!」究竟外國人學閩南語,是個什麼樣的情形呢?王老師說,「他們的發音是我用羅馬拼音教學,再慢慢調整語調,從根部做好紮實的功夫,你可以聽聽他們朗讀文章,真的不會輸台灣人,搞不好講的還比你們這些新一代的年輕人標準。」這些外籍新娘為了融入台灣社會所做的努力令人感到佩服,那身為正統的台灣人,是否也應該致力於保存台灣珍貴的閩南文化,而不要隨著代代的更替,讓閩南文化在新一輩的年輕人中消失。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二手文具袋 送幸福到柬埔寨

01 【記者洪瑋庭/北市報導】九月,台灣的小朋友結束了快樂的暑假,準備開學,這時常常可以在賣場或書店看見父母帶著小孩選購新的文具,要讓小孩在新學期有一番新氣象;十月,生活在中南半島的柬埔寨的孩子,也開始要到學校上課了,但是鄉下的貧困學童,卻連上課需要用到的文具都沒有,沒有鉛筆,沒有橡皮擦,更遑論蠟筆、圓規等其他文具用品,這些連生活都成問題的家庭,根本就無力購買文具用品給孩童使用,對他們而言,像台灣小朋友每新學期都有新文具可以用,根本是種奢求。

從一九九五年創立以來,一直在柬埔寨進行人道服務的「知風草文教協會」, 今年九月發起了「幸福的二手文具服袋-送柬埔寨貧兒上學去」的募集活動,到十月底為止,希望能募集到三千五百份的二手文具福袋,送到柬埔寨小朋友的手裡,讓他們也能拿著鉛筆練習寫字,使學習更加順利。

「之前參加難民活動的時候,認識了許多中南半島國家,而其中柬埔寨相當的需要幫助。」知風草協會會長楊蔚齡表示,「而我們選擇,以教育作為起點,幫助這個國家。」每個國家都需要教育,教育可以讓民眾提升生活品質,開拓視野,「台灣當初也是因為教育的普及而讓整個國家的品質都提升,所以教育才是幫助一個國家最好的方法,受教育,小孩未來才會更有謀生的能力。」楊蔚齡接著說,物資援助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教育做起,才有辦法從根本開始改善。

柬埔寨的貧童,連上課最必須的筆都沒有,而部分台灣小孩,卻有超出自身需要的文具數量,有些小孩甚至每個學期更換一次文具,這樣幸福的台灣小孩,「他們根本沒辦法想像,竟然有小朋友沒有文具可以使用。」參與捐贈的黃惠真這樣表示,「我跟我家小孩提到這個情形時,小孩問我,他們沒有筆怎麼去上課,我接著說,那你願不願意把自己不需要用到的筆送給那些小朋友?他馬上點點頭,開始去找不知道被丟到哪裡的那些舊筆了。」

知風草這次不進行募款,而是選擇募集「二手」文具,一來響應環保,傳遞給社會大眾「避免資源閒置」的觀念,二來也可以告訴台灣的小朋友,即使在台灣這個物資充沛的社會,也要懂得愛物惜物,「我們不要的東西,卻能幫助其他地方的人過更好的生活。」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募集活動的大學生李宛蓉,不僅清出自己已經沒使用的二手文具,還請室友找找身邊有沒有不要的文具,積極的進行參與,「清一清才發現,原來自己是這麼的浪費。」她認為,這個活動不只幫助了柬埔寨的貧童,「其實也是幫助了我們,以後要更愛惜物資才行。」

目前募集情形相當不錯,有的福袋是大人捐的,也有些是父母親帶著家裡小孩,或是老師帶著班上同學捐出二手文具,一起用行動支持這個活動。

「只要是有確切地落實我們的理念,民眾是相當支持的。」楊蔚齡說道,每年總是頻繁地往返台灣跟柬埔寨的她與所有知風草的工作人員,在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台灣的民眾其實很熱心,「我們要把愛給出去,愛是源源不絕的,並不會因為你給了出去而變少,而台灣是有相當有愛心的地方,每次我們的活動,都能得到不錯的響應。」楊蔚齡這樣強調,而這次的活動也是一樣受到熱烈地迴響,透過二手文具跟祝福小卡,讓台灣民眾的愛心,隨著知風草飄洋過海到柬埔寨,將幸福植入柬埔寨小孩心中。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愛牠 不要餵牠

【記者張瀛心/美國報導】“Keep Wildlife Wild!”在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隨處可見野生保護的警語,諷刺的是,遊客總是在“Please don’t feed or leave food for Park animals.”的警語旁餵食松鼠。

在大峽谷國家公園南緣,隨處可見松鼠的身影。特別是販賣速食小店前,遊客拿著各種食物餵時松鼠的場面,松鼠儼然成為大峽谷著名景點之一。冰淇淋、熱狗、洋芋片,遊客與松鼠你一口、我一口,完全無視「嚴禁餵食」的標語。

松鼠在生物學中屬嚙齒目。嚙齒類動物的最大特點就是牠們的門齒會終生不斷地生長,因此,為了避免長得太長,牠們必須常常啃磨硬物來磨牙。牠們的食物以植物種子、果實、樹皮等為主,遊客餵食的大多是油性食物,危害身體健康、松鼠也會因過於依賴遊客餵食而失去自然界求生能力。

「我們在各個大廳走廊、販賣部門口及戶外都有放置警告標語與相關新聞,讓遊客知道餵食松鼠造成的後果,可惜的是遊客常常屈服於松鼠的撒嬌與可愛。」大峽谷環境事務執行長Lisa說道。另外,在Fountain販賣部的Sofia表示:「常常有遊客到店裡來詢問是否有蹦帶等等,太多小孩因為好奇、太靠近松鼠而被松鼠打下冰淇淋或零食而跌倒大哭。」

松鼠碰到喜歡吃的食物就用前爪搆取,然後捧著,吃東西時,上下門齒前後啃咬。可愛的模樣讓人們總是喜歡靠近玩弄與餵食,松鼠的牙齒十分銳利,餵了避免受傷及顧及松鼠的健康,人們應該尊重野生動物飲食的本質,而不要因好奇而帶給動物及自己的傷害。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部落格行動日 為環保盡心力

Photo 【記者李世宸/北市綜合報導】想像一下,如果全世界所有的部落格,在一天當中,發表一樣的議題,這不但是件大事,而且必定會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Collis Ta'eed,一個來自澳洲的部落客,發起了一個網路活動,他希望能夠集結全球部落客的力量,有組織性地為這個地球盡一份心力。於是他把日期訂在十月十五日,並將這項活動命名為「Blog Action Day」。

這個在台灣被稱做「部落格行動日」的部落格是完全非商業化(non-profit)的,無論創立者以及參與者都沒有任何利益的交換,所有的捐贈行為都是以創造更好的未來為目的,直接與部落格中所介紹的公益團體進行。任何人都可以對每年的主題進行討論,鼓勵部落客們提出自己的意見,「部落格行動日」相信的是有個人意識的群體 (unity in diversity),而非單純的團體意識(uniformity),並且歡迎任何形式的部落格或網站參與,包括個人化廣播電台。



今年的主題是「環境」,為什麼?因為創立者相信,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全球暖化跟污染已經是大家不能再逃避的問題,這當中當然包括廣大部落客們。

主題推出後,「部落格行動日」旋即受到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International)、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美國野生動物基金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組織(The Sierra Club)以及全球保育基金(The Conservation Fund)的支持與贊助,並且已經有超過七千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部落格加入,並且將近五百萬的瀏覽人數,陸續增加中。

如果你支持今年的「部落格行動日」,你可以做這兩件事情:首先,你可以在十月十五日在你的部落格上發表一篇關於「環境」的議題;並且可以捐出一日所得給上述的環保公益團體。相信今後每年的十月十五日,部落客們為地球吶喊的聲音會被聽見。

清大服務社 「科」幻說新知

Photo_6 【記者陳希潔/新竹報導】電影蜘蛛人中,男主角可用蜘蛛絲在高樓大廈裡自由穿梭,現實生活中可否真實上演?清華大學科學服務社營長朱恆泰回答,「的確有可能發生」。蜘蛛絲十分有彈性,只要依照一定的比例,直徑和鉛筆差不多的蜘蛛絲所織成的蜘蛛網,是能夠擋下正在航行中的飛機。

清華大學科學服務社成立至今已三十五個年頭,是清大裡歷史悠久且制度完備的社團。當初成立的背景是在一九七一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時,有感於社會上一片愛國的氣氛,於是首先成立數個工作組,在一九七二在隔年的三月六日創立清大科服隊,以「科學救國」為理念,到偏遠地區的學校從事科學性的活動,希望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接收到一些基礎科學的知識。早期有與救國團合作,一起宣傳科學服務的精神,現今則獨立運作,持續推廣科學教育,將大學生的知識傳承給國高中生。

寒暑假時,科服社會在清大校區舉辦一系列的科學營隊,國中生的活動以一天為主,高中生則是六至八天的時間。參與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金門、澎湖的離島學生,連在大陸的台商子弟或在美國讀書的留學生,也會利用放假期間回台參加。營隊的內容十分多元,除了一般的大地遊戲、營火晚會之外,還會安排不同的科學課程、實驗、科系簡介、參觀實驗室或是到竹科學術中心參觀,使國高中生在玩樂和參觀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或自身的課業上,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科學服務社的課程以自然科學為主,並且皆是由科服社的成員親自規劃、撰寫與設計。內容包含一般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天文,也有些不同的領域。在二〇〇七年的寒假營隊中,就曾舉辦過有關刑事的課程,教導學生法醫學的背景知識、槍枝及子彈的種類和原理、犯罪現場解說與分析調查等,認識並試者偵破虛擬的刑法案例。此外,更有利用心理學的基礎,介紹塔羅牌,了解塔羅牌與占星學之間的關係,不是只學習占卜而已。

曾經講授過科幻科學的朱恆泰說,他希望科學不是只有一個方面、一種學習方式,於是便準備科幻科學的資料,如時光機、機器人、宇宙黑洞等,再帶領學生欣賞電影,如救世主、回到未來,一起討論電影世界中的可能性,並延伸議題,相互交換意見,表達自己的看法。

除了科學課程之外,也會安排服務社會的活動。科服社股長薛光利談到,在有一年的國中生科學研習營中,安排了一個去海灘淨灘的活動,大朋友、小朋友們走了很遠的路,去海邊撿垃圾。即使辛苦,但是他們都沒有抱怨、沒有喊過一聲辛苦,開開心心的帶著笑容的一起撿垃圾、做環保。在撿垃圾的過程中,也會不斷灌輸學員環保的觀念,讓他們知道,地球只有一個。撿完了海邊的垃圾之後,回到家或回到校園,還要持續貫徹這個目標,也教導學員環保要從自身做起,接著再去影響他人。

朱恆泰說,在營隊當中的點點滴滴,他到現在還謹記在心。薛光力也表示,這種一起不停努力的感覺,使她看到許多美好的部份,對生命會一直有一種信心還又樂觀的熱忱。雖然有許多學員在剛開始時是很內向、不擅於表達,但到後來慢慢地敞開心胸,與大家交流互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在結束後還會繼續保持聯絡,過節時寄些感謝的小卡片,或是在網路上的留言版留言,甚至考上清大,繼續參加這個社團。朱恆泰笑著說,他就是在高中時參與過清大科服社,啟發他對於這個領域的興趣,也因此立志考上清大,進而加入此社團。

即使現在大學社團有日漸沒落的趨勢,服務性社團更是遭遇到許多問題,如招不到社員、不願負擔過多的工作責任。但是朱恆泰認為,只要改變制度,強調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並且傳遞服務的熱忱,服務性社團還是有存在的價值,貢獻一己之力來回饋社會。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移民家庭 一同快樂學習

Photo_5 【記者劉文瑞/北市報導】台北市文山托兒所每週六例行的快樂屋活動,吸引許多外籍配偶攜子前來一同聽故事、玩遊戲。所長蘇信如表示,快樂的童年就是要充滿玩具和故事。她秉持著不閒置教育資源,召集所內同仁擔任義工,於週六開放托兒所舉辦快樂屋活動,提供新移民家庭親子學習的園地。

快樂屋的核心是閱讀,以故事為主軸,並結合玩具圖書館,營造出活潑的學習氣氛。若逢特殊節慶如中秋節,則有針對中秋節舉辦的「快樂日」,不僅介紹傳統風俗習慣,更有親子一同動手做月餅的活動。更不定時舉辦「快樂行」參觀台北市內各家故事館與玩具圖書館,抑或拜訪文山社區了解當地傳統特色。

二OO六年快樂屋正式豋場,經營時間並不長,蘇信如表示其實活動名稱一直不斷更改,但五年來相同性質的活動不曾間斷。最大的差異在於二OO四年後,所方將故事與玩具結合,而後陸陸續續增加更多元素,如親子成長課程、家長成長營,今年十一月預計加入增強兒童注意力與肢體協調的「發展動力坊」。

對於是否有經費上的疑慮,蘇信如說,所方積極向政府申請補助,如兒童局的新移民及弱勢兒童啟發服務方案,另外,所方的老師們皆是自發性的服務,快樂屋的經營目前並無經費上的考量。

然而名額卻因所方人力與安全因素,限制在三十名左右,至於參與的兒童,主要是所方從托兒所中篩選而出。近三年來,所中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兒童比例已達四分之一。所方主動了解這些家庭,並詢問其中需要協助的家庭參加活動的意願。蘇信如自知開放名額不多,但對於所內的新移民家庭已應付不暇,故無對外宣傳。然而蘇信如堅持,快樂屋歡迎任何有興趣的家庭參加。

從越南嫁來台灣長達十年的梁自金每個星期六一定帶著女兒來到快樂屋一同學習。梁自金表示來到快樂屋不僅女兒在學習,自己也在成長。透過聽、說、讀故事的過程讓自己熟悉中文,與認識台灣社會的風俗習慣。並能與其他同為外籍配偶的家長分享生活點滴,藉此吸收經驗。「很感謝有這個機會」,梁自金說。

梁自金的女兒何佩零雖然從托兒所畢業兩年,但兩人並未中斷參與活動。「來這裡可以學到東西,而且很好玩」何佩零說。母女兩人皆表示只要托兒所繼續舉辦活動,他們就會一直參加。
快樂屋九十五年度活動實施次數總計三十四次,參與的家長共兩百一十二位,幼兒六百三十五名,民眾參與熱烈。但文山托兒所幹事謝素婉表示,看到畢業後的學生再度回到托兒所參加活動,這就是快樂屋最大的成果。

松山社大培育社區志工

Photo_4 【記者林晏如/台北市報導】「社區大學是我們大家的資產」,松山社區大學志工社的創社人-王勝欽提出此精神口號,希望能吸引更多社區居民關懷自身社區,主動參與社區活動,並凝聚志工社社員們的向心力及對社區大學的認同感。王勝欽說,只要大家能認同社區大學是社區的共同資產,大家一起在同一片土地上打拚,讓居住品質愈來愈好,未來松山社區一定可以更蓬勃發展!

松山社大志工社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五個年頭,創社人王勝欽原本是個民營企業的上班族,退休後想要為往後人生生涯做些有意義的規劃,決定投入社區大學的行列。「每個社區大學都應該有個志工社來完成社區大學對社區營造的使命」,因為這份使命使得王勝欽白手起家,開始號召同好、組織志工社,運作至今社員每年固定都有三十至四十位,可說是松山社大的第一大社。

志工社的志工培訓課程大致分為三大類,文史、自然、社區服務與營造三項,每學期都會定一主題課程,聘請專業領域的學者前往敎授,課堂上志工們也會互相討論,讓他們對松山區的文化發展史、自然環境,以及如何服務社區、完成社區營造的相關工作有所了解,並且訂定未來實際參與社區服務時所要完成的目標與計畫。王勝欽說,社團發展共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為謀合期,目標是要招募志工,建立其對社團的認同感;第二期為組織期,目標是讓每屆幹部交接能順利傳承,健全組織架構以推動社務;最後一期為發展期,是期許能培育出全方位的志工來為社區營造盡一份心力,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王勝欽表示,目前社團仍處於組織期。 

課堂上也會提出範例社區,供大家一起討論其社區營造做的如何。例如松山區裡的民生社區,幾年前由於美國提供援助款項,使得民生社區有大量經費可供建造,在執政者與居民的努力下完成了全國第一個衛生下水道設施,也在多年後被評比為全國規劃最完善、居住品質最好的社區。這算是個社區營造做的相當成功的範例,志工們根據此一範例,提出自己的看法,該社區的特色為何?應該保留什麼文化資產?應該再進一步加強哪個部份?這些都會一一的做檢視和探討。

校外活動方面,今年元宵節有由松山區公所與松山慈祐宮共同舉辦、松山社大承辦的「錫口文化節-萬人舞元宵活動」,主辦單位及文史工作安排錫口文史導覽、刺桐樹下耆老講古、老樹賀年慶壽音樂會、文化趕集、炸福神、踩街等活動,讓民眾在熱鬧的活動中了解地方的歷史文化,也提升他們對社區環境的參與度。

「有人在撿,你還好意思丟嗎?」現任第五屆志工社社長的詹春枝表示,每年在基隆河、淡水河過生日的時候,他們也會配合政府所發起愛護河川、還給河川一個乾淨的面貌的活動,帶領志工著手在河邊撿垃圾。詹春枝說,重要的不是那一年只有一次的撿垃圾活動,而是要喚起附近居民及遊客對保持河川整潔的共識,提升大家的公民素養。王勝欽也表示,「一個乾淨的城市,一定要有一條乾淨的河川,這才能算是一個繁榮、進步的城市。」

談到未來發展,王勝欽表示,他期許未來志工社能夠走向國際化,目前已有和日本志工社進行初步交流,期待雙方未來能夠共同合作、互相學習,共創美好社區和良好的居住環境。詹春枝也表示希望能漸漸培育出更多全方位的志工,以滿足社區的需求。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社區元極舞 讓老人再現青春

Photo_3 【記者洪瑋庭/嘉縣報導】天才濛濛亮,李珠便牽著她的腳踏車,緩緩地騎往當地小學的禮堂,準備練習元極舞。早晨的陽光灑在李珠的身上,她相當喜愛這寶貴的晨間時刻,「這時候的日頭不像中午那樣赤焰,剛睡醒也很有元氣,最適合練元極舞了。」李珠活力充沛的樣子,讓人很難想像她已經將近八十歲了,她笑笑地說:「這都是因為有了一起跳元極舞的好姐妹的陪伴,我才能又年輕一次」。

在還沒加入新塭社區老人元極舞團之前,李珠整天都待在家中,由於兒子外出工作,李珠的丈夫也因為必須處理魚塭的大小事務而忙進忙出,家裡總是冷冷清清,李珠漸漸覺得自己生活沒有重心,只能待在家裡對著電視發呆,「那時候總是打電話跟我兒子抱怨,賭氣地跟他說乾脆送我到老人院好了,反正沒人疼沒人愛。」李珠說,後來某一天晚上她散步到國小,看到有一群年齡跟自己相仿的人在跳舞,其中還有自己多年的老鄰居,「我不知道他們跳的是什麼舞,可是看到他們休息的時候大家有說有笑,覺得好羨慕。」李珠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有些感概,後來是自己的鄰居看到她站在一旁看,便主動帶著她加入了社區老人元極舞團,「從此開始了我的元極舞人生」。

台灣人口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如何安頓老人家的生活成為了社會重要議題,有鑑於此,位在嘉義縣布袋鎮的新塭社區發展協會決定跟當地的老人會合作,成立社區老人元極舞團,藉著練習舞蹈,讓上了年紀的住民有個團體活動,能夠多多接觸人群,不再只是孤單地守在家中。「尤其像我們社區裡這麼多阿公阿嬤,社區一定得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讓他們能夠開心地在這裡生活。」新塭社區發展協會會長黃文長表示。

新塭社區發展協會在會長提出這樣的想法之後,會員開始進行討論,正好會員中有人認識一位教導元極舞的老師,大家也覺得融合太極拳及氣功的元極舞相當適合老人,不僅能夠活動筋骨,也能讓老人享受團體生活,便決定請這位老師來社區教導,成立了社區老人元極舞團。

「加入元極舞的行列後,頓時有了生活的動力,知道至少現在的自己正在學習新事物。」李珠開心地說著,「以前都把自己關在家,沒有事情做就開始胡思亂想,現在想想真是浪費時間。」元極舞的成員不僅在練習時間見面,有時還會約一約,等早上練完舞後一起去市場買菜,也會自己舉辦團體旅遊,跟練舞的好姐妹一起旅行,大家都笑說,是因為元極舞,讓她們彼此的生活更加緊密。

每個星期一、三、五、日的早晨是練舞時間,而其他有職在身的人則是利用晚間時候練習,因為學舞較快而被其他成員戲稱是小老師的成員趙美真說:「元極舞練得好不好不是重點,重點是大家都跳得很開心,這樣就夠了。」成員蘇麗霞也說:「每次國小有活動或是廟會時請我們去表演時,想到雖然有點年紀了還是能對社區對出貢獻,都覺得很開心。」

看見了新塭社區元極舞的成功,附近的龍將社區也開始加入社區元極舞的行列,同為兩個社區元極舞的指導老師張碧珍說:「社區元極舞真的幫助社區裡的老人很多,我看到許多原本虛度日子的老人,因為跟著一起跳元極舞,而漸漸的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無路用』的人。」社區老人元極舞不要求美麗的姿態,不需要華麗的舞步,只需要一顆年輕的心,在這裡,跳舞是為了充實自己的老年生活,社區元極舞幫助新塭地區的老人再次舞出青春和活力。

通傳法草案有什麼問題?

【記者盧太雯/生命力導覽】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在本月十一日公告《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後,各界對此部影響重大的法案內容多有質疑,尤其對跨媒體經營大幅鬆綁、禁止製作煽動族群仇恨節目及取消廣告時段限制,准置入性行銷等條文內容引起廣泛的討論。

工商時報<金融、網路跨足電信業 大鬆綁>文中提到,NCC公告的「通傳法草案」,除了明列十二項營業仍須申請電信特許執照之外,其餘全部改為「登記制」,尤其列為「鼓勵創新服務」項目的非電信業者,如銀行金控及Google、Skype等網路公司不需要申請信特許執照,就可以逕行經營電信、有線電視或廣播整合後的服務,變成最底層的電信業者。

市場分析指出,這將使得電信公司未來面臨的是金融業、網路業既合作又競爭的局勢。但電信業及有線電視、無線頻道業者卻擔心「養大」了服務商之後,這些服務商轉身變成競爭者。如Google之前與電信公司在無線上網服務合作無間,但最近卻打算介入無線頻道執照的競標案,跟Verizon Wireless、AT & T、Sprint Nextel及T-Mobile正面廝殺。

通傳法草案第一百四十八條則是另一個矚目的焦點。條文第四項「頻道事業提供之節目或廣告,不得有煽動族群仇恨或性別岐視情形」,違者最高可罰一百萬。NCC主委蘇永欽接受中國時報採訪時表示「最後一道防線防止族群歧視,是有台灣社會獨特性的深義。」,對比國際,美國也有對「仇視言論」的監督,如果社會上有文化衝突,將會牴觸很重要的言論自由的寬容界線,因此通傳法草案標示出這樣的精神,其實並非特例。

學界對此不同的看法呈現在中央社<學者:法令禁煽動族群仇恨節目 困難仍必要>中,像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傳研究所所長胡幼偉都認為,「煽動」的定義很難界定,如果沒有認定標準,這項條文很難執行,特別是有些言論不能只以一句話認定,必須從上下文整體全觀判定。

而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張錦華說,法令的執行不能只從「可行、不可行」的二分法來論定,尤其類似「禁止煽動族群仇恨或性別岐視」的條文符合國際人權趨勢,台灣應藉法令帶動教育,來凝聚民眾對族群的尊重與共識。

此外,沿用三十多年的廣告播出限制規定將有重大調整。現行規定廣告總時間不得超過每一節目播送總時間六分之一,例如一小時節目廣告不能超過十分鐘,現改為每日廣告時間不得超過播送時間的六分之一,以二十四小時播放為例,廣告可播兩百四十分鐘,業者可彈性安排廣告長短。

NCC官員說,廣告將可能連播十多分或二十分鐘,但在收視考量下,業者一定會考慮觀眾接受度,且草案也規定主要黃金時段仍會有一小時不超過十分鐘廣告的限制。蘋果日報採訪的民眾就說:「廣告太久會嚇跑觀眾,業者應不會那麼沒良心,若太過分就拒看。」

過去,觀眾在收看有線電視時經常面臨系統業者插播搬家、餐廳、汽車借款及當舖等廣告,甚至廣告還蓋到節目,或是超秒,影響收視權益的情形,頻道業者也是「敢怒不敢言」,深怕頻道被系統下架。現在修法訂定系統業者不得每十分鐘插播一至二分鐘的廣告,將改善此狀況,不過系統業者恐怕要損失上億元的廣告收入。

另一項與觀眾相關的規定,草案新增除新聞與兒童節目外,允許置入性廣告,但必須要在畫面上呈現「廣告」或「贊助者」字樣。一名媒體採購廣告公司人員透露,置入性行銷的新規定對美妝、保養等節目有衝擊,但業者一定有方式可以規避,NCC規定不易落實。

基於以上的問題,媒體公民行動網(NCCWATCH)發起「公民不滿意!舉手之勞做媒改」運動,從九月廿二日到十二月卅日邀請台灣公民向NCC發出書面意見表達異議。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友善中心 給你異國的關懷

【記者吳曼寧/美國科羅拉多州報導】試想下面這個情況:為了養活全家人,你漂洋過海到異國工作,面對不同的生活方式、語言溝通不良、食物吃不習慣,讓你極度想家,甚至難過到身體不舒服,但身邊又沒有人可幫忙,這時你該怎麼辦?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奇岩小鎮(Palisade),有許多外籍勞工發生上述情況,當地有一個友善中心(Hospitality Center),專門協助外籍勞工。中心提供醫療服務,每天還有免費的晚餐和英語課程,讓勞工可以在此聚會聯誼,更重要的是,志工親切的態度,讓身處異地勞工們能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

友善中心的管理者克莉絲汀說,五十多年前,鎮上的婦女注意到當地的外籍勞工生活沒有保障,於是有兩位婦女開始思索勞工的需求,不外乎是食物、健康照顧和聚會場所,於是她們成立了友善中心,免費提供上述的協助。

每天晚上,中心總是擠滿前來享用餐點的勞工,「歐啦!(西班牙文的你好)」問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廚師和志工在分送食物時也會和勞工們聊天,關心他們今天工作的情形。飯後,一部分的勞工會留下來上英文課,另一群人則是拿了免費的麵包,準備迎接夜晚的工作,大家都是帶著笑容離開友善中心。

「心靈的快樂是很重要的。」克莉絲汀表示,曾經有位非常虛弱的墨西哥勞工到中心求助,經過護士的診療,判斷他因為思鄉過度,竟然引發心臟病!原來這是他四十年來第一次離開家鄉,語言不能溝通,又沒有朋友,讓他感到不能適應。後來志工們安排他和家人通上電話,並幫助他學英文,這名墨西哥人的病況才逐漸好轉。

克莉絲汀說,友善中心能依照個人的需求提供協助,她常對外籍勞工說「把我當成你們的奶奶!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我幫忙。」因為友善中心的宗旨就是希望外籍勞工「吃的好,過得快樂。」

為了幫助外籍勞工適應當地的生活,友善中心也開設文化講座。舉例來說,在墨西哥看牙醫很貴,因此墨西哥人的牙齒普遍不好,有人終其一生不曾看過牙醫。中心會宣導使用牙線和牙刷,並倡行保健觀念,希望勞工們不只是身體健康,也能充實內在的涵養。

其實全美各地都有類似的機構,只是提供的服務不同。由於友善中心是非營利組織,經費來源通常是靠捐款,許多的雇主都會主動提供協助,表達他們對中心的感激,連比爾蓋茲也是捐款人之一呢。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張林峰 街邊遊戲的音樂玩家

Photo_2 【記者江昀蓁/北市報導】十年前,張林峰是輔大音樂系第一位盲人學生,畢業後這十年,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忱,平時除了從事街頭藝術演出和樂團表演,也參與音樂專輯演奏,表現相當搶眼。去年第十七屆金曲獎流行音樂演奏專輯最佳專輯得獎作品「意湖」,當中的豎笛演奏者就是張林峰。

「其實是虛榮心讓我開始想學音樂。」張林峰笑著坦承學音樂的動機,是因為國小一年級時,啟明學校班上的三位男生中,除了他另外兩位都在學鋼琴,所以他也跟媽媽吵著要學。後來與豎笛的邂逅,已經是國中的事了,「那時候參加社團可以常常請公假去表演阿。」因為想要放假而去學豎笛,講完自己也忍不住大笑,張林峰兩次接觸音樂的理由,其實都不是因為對音樂產生興趣而學習,不過學習以後,卻真的對音樂產生了一輩子都割捨不下的依戀。

家境不算好的張林峰,大學想要考音樂系卻買不起一隻屬於自己的豎笛,那時高中有一位學長,和幾位熱心的同學,大家湊錢送了他一把。張林峰說,那些錢一定是學長寒假拿到的壓歲錢,「我聞到錢上濃濃紅包袋的味道」他說真的很感動。而那隻豎笛張林峰用到現在都十多年了,還是很寶貝珍惜。在大學主修豎笛,雖然看不見樂譜,但他將樂譜抄成點字,多次練習後將樂譜背在腦中。雖然學習音樂比一般人更花時間,但他說:「我除了一雙眼睛看不見,其他和一般人沒有兩樣。」

通過二〇〇一年捷運局招考,張林峰成為第一批街頭藝人,他說那時候篩選的標準很嚴格,還請到專業的音樂評審來替街頭藝人的水準把關,所以他很自豪第一批通過招考的街頭藝人是有「品質保證」的。而現在街頭藝人越來越多,幾乎是有申請就會通過,質量、數量都沒有受到控管,讓他覺得很可惜。

「音樂有層次才叫美,而不是有聲音就好」,這是追求精緻的張林峰,一向堅持的理念。他在街頭演奏的音樂,幾乎每首都特地花錢請人重新編曲,因為重新編輯適合演奏樂器的曲子,品質是會大大提升的。也因為如此,表演成本提高,有時大老遠搬著器材出去表演,一天下來,收支只能剛好打平。但他不以為苦,「每次出去,我不期望能夠賺多少錢」,雖然在乎能有多少收入沒什麼不對,但他把街頭藝術當成一種「遊戲」,想知道在路邊能有多少人會因為他的音樂感動,這樣就夠了。

張林峰經常帶著自己大包小包的器材到沒去過的地方表演,「但台北都走透透了,所以乾脆環島一週表演」,他想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街頭藝術。他說環島過程中,常常遇到很可愛的小朋友在旁邊問說:「媽媽,為什麼這個叔叔可以一邊睡覺一邊吹音樂?」讓他哭笑不得。

在街頭表演能遇見很多不同的人,能擁有更多不同的人生經驗。但因為看不見,也常常遇見許多麻煩,有一次就被聽眾偷走幾片伴奏帶,後來還是經過朋友的提醒才發現伴奏帶遺失。也有過將器材充電,但因為看不見是否充電完畢的標示,將器材帶出去後發現根本沒充到,而又白跑一趟。但是這都是張林峰所擁有很寶貴的人生經驗,因為喜歡在街邊遊戲,所以不以為苦,因為熱愛音樂,所以不去殷殷期盼到底能賺多少?就算經常入不敷出,他還是很努力地吹出一首首扣人心弦的好音樂。

熱愛爵士和古典樂的張林峰,一直打算出一張爵士創作專輯,但礙於經費的不足,這個夢想一直無法實現。於是便發起了「張林峰百人千元圓夢行動」,希望大家可以支持。盲人由於先天的弱勢,走上藝術的道路比一般人加倍辛苦,張林峰一路走來不曾放棄,再辛苦也努力熬過去。他說如果專輯能夠發行,明年想捐贈專輯給世界展望會義賣,「該回饋的還是希望能夠回饋,這些都是幫助我的人的愛心,希望能傳播大家的愛。」

Peopo 個人媒體時代來臨

【記者李世宸/北市報導】「只要一台數位相機,一台手提電腦,拍下新聞題材,立即將你的影音檔上傳至PeoPo,短時間內會有數萬人看的到你的影音新聞,這是個人媒體時代的來臨。」這段話是公視新媒體部互動媒體組組長余至理,在二〇〇七公民新聞獎說明記者會所說。

PeoPo是People Post的縮寫,代表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一個屬於大眾的公民新聞平台,他的念法「撇步」,也傳達了這個部落格可與同好分享的概念。PeoPo有別於其他的部落格平台,不但每則熱騰騰的新聞都可以上首頁,同樣類型的新聞也會做出分類,讓欲了解相關議題的閱聽人可以持續追蹤了解。PeoPo公民新聞平台也結合了虛擬網路世界以及實際溝通,任何人都可以對新聞做出評論,並參與討論或補充,這也是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所不足的。PeoPo部落格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結合了網路與電視,提供至少6GB空間可上傳影音檔,使你製作的新聞更多采多姿。

PeoPo今年四月誕生,至今六個月,有九百位公民記者在發稿,文章數也即將突破四千篇,無論政治、教育、社會或是文化的議題,都有深入的報導。有些新聞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與任何電子媒體的新聞分庭抗禮。

例如,公民記者古志誠所寫的標題「感人!無名九十天將銷毀 力保過世女友網誌遺物」的新聞,內容描述無名小站要求會員更新密碼否則將在九十天後刪除,使一位女同志無法保留往生女友的部落格所引發的事件,新聞曝光後,造成極大的迴響,余至理說:「你知道嗎?一兩個小時之內超過兩萬個人瀏覽過這篇新聞,網友幫忙轉貼到各大論壇跟部落格,連GOOGLE的搜尋都有兩三頁!」最後無名小站願意以個案處理,保留她的部落格,算是圓滿結束。

另一事件由台東環盟秘書林雲閣所製作的專題「杉原海灘的一場勘察騙局」,以現場的影片照片以及文字,強烈譴責台東縣議會議長李錦慧對於勘察工程廢土的政治作秀,此事件瞬間成為媒體焦點,余至理說:「台東縣議長在壓力下不得不親自在原作者部落格公開留言說明,這樣的對話是前所未見的。」其他像是嘉義八掌溪,七股濕地,石門水庫上游汙染問題,都是媒體持續注目的話題,也看出PeoPo公民平台的新聞逐漸發揮它的影響力。

PeoPo公民新聞平台尚在持續更新各方面的功能,例如結合新聞與地圖,以加強地域性,更貼近公民,今後將提供各類影像教學像是影片的剪接與字幕的使用。種種的便利性無非是要加強公民對社會的影響力,使媒體不單是電視和報紙的專利,讓所有該受到關注的議題讓全世界知道,可能就是PeoPo新聞平台的目的吧!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精神疾病面面觀

Photo 【記者謝宜芳/北市採訪報導】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為了培養新一批的精神障礙者志工團體,特別舉辦了為期兩天的精神疾病系列演講,這兩天的講師分別有台大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彭英傑、臨床心理師周倩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區化就業服務員鄧雅蘭。

彭英傑介紹了幾個常見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出現不適切的表情,譬如這件聽起來很悲傷的事,患者卻突然的大笑起來;聽到一個可使人開懷大笑的笑話,他們卻會莫名的留下淚來,且個人衛生習慣相當差,三到五天才洗一次澡,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有明顯的障礙。

躁鬱症患者則大都認為自己自己是上帝的化身或傳人,可以拯救世界,過分慷慨且浪費金錢,病症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精神混亂、幻聽及妄想等症狀,是一種情感上的精神疾病。妄想性的精神病患者,只要不與其談到他所妄想的事情,其狀態一切正常,彭英傑說:「多情妄想症者,常常會跟蹤偶像,甚至覺得偶像也喜歡他,想跟他結婚。」

彭英傑又說,器質性精神病患者則是因為飲酒過量或是吸食毒品及其他重大身體疾病而引發的。焦慮症患者則是相當浮躁,過於憂慮。睡眠障礙者不易入睡,或是常常睡到凌晨兩、三點就醒來。恐慌症又稱為過度換氣症,在無預期的狀況下會突然擔憂或害怕。適應性疾病則是對某種壓力來源發出某種情緒行為的症狀,像是親人死去引起的行為障礙。

彭英傑表示,上述幾種病症,都是相當常見的,除了希望社會大眾能清楚認識這些精神疾病外,更要清楚如何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大都自我界線模糊不清,想認識你,就會摸你,判斷力不佳,買東西不知道要付錢,且會覺得另外兩個人在講話時,都是在討論他,我們應學習如何以不傷害且不超過界線的方法對待精神疾病患者。

周倩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特質,也有不同的壓力來源,壓力是人體對任何需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應,壓力並非百害而無一利,短期壓力可以使工作表現成長,但是長期的壓力卻會使身體無法負荷,甚至產生精神疾病。

如何學習減壓?周倩華告訴我們下面幾個方法,腹式呼吸法,也就是一種深層呼吸法,是一種最基本破解壓力的方法;呼吸冥想法,藉由無拘無束、寬廣舒服的情境減輕壓力;音樂聆聽法,運用音樂的喚醒,達到身心舒暢;肌肉放鬆法,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先握緊拳頭,保持五至十秒後放鬆,然後重複其他部位。

鄧雅蘭說,精神疾病病友也需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會先對他們做一些簡單評估,包含疾病及服藥、工作能力及態度、經濟需求、工作史、工作要求,在就業方面,就業前會做職前訓練以及準備,就業中會針對各種不同病友的狀況做職業再設計。

鄧雅蘭接著又說,許多精神疾病病友們,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工作上的成就感,他們需要三個人才能完成正常人所做的一份工作,也三個人共同領一份薪水,但那種有工作的滿足感卻是他們所要追求的。

本身是精神病患患者的陳慧蘭女士說:「希望藉由這兩天的演講,讓自己也能去幫助別人。 」之前因為患有憂鬱症,而走不出來,接觸到協會後,受到協會志工很大的援助,這次陳慧蘭希望自己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人。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盲人藝文推廣 需要你我協助

Photo_6 【記者江昀蓁/北市報導】「我不認為盲人一生下來就註定『按摩』是終生的職業」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秘書長朱萬花說許多長年學音樂的盲人同胞,都很有才華,但因為沒有舞台可以發展,頂多只能做不收取酬勞的慈善演出。有鑑於此,她放棄了從事二十年的按摩工作,和數十位視障音樂家和社會各界關懷視障者的熱心人士,在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七日組成了「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全力推廣「視障藝術一般化」,要為視障音樂人才開拓一個新的天空。

事情並非一開始就很順利,已經籌畫好的二十幾場音樂表演、募款活動,因為遇上九二一大地震而全數取消。對於才剛成立,又沒有任何經濟基礎的的協會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

但是他們發現更多需要幫助的九二一災民,決定舉辦三十場音樂會來撫慰災民的創傷,也在台北桃園一帶舉辦數場替災民募款的音樂會。他們是一輩子連偷看這世界一眼的機會都沒有的盲人,無法用眼睛看見自由。「但我們透過我們的心、我們的意志去克服視力的障礙,找出自己的一片天,所以我認為我們很適合去鼓勵這些受到創傷的朋友。」秘書長朱萬花說。

協會一開始能夠度過經濟難關,要感謝現在的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她將義賣陶瓷的七十多萬元全數捐給協會。而後來協會逐漸起步後,也向台北市勞工局申請就業補助,爾後協會的發展也就漸漸穩定下來。協會的服務包括:協助身心障礙藝文專才就業、推動社會關懷藝術表演、製作有聲書和點字樂譜、協助苦學視障音樂生出國進修等、各類藝文展演活動、出版視障者藝術創作CD等等。

在教育關懷方面已經成功協助兩位視障生前往美國進修音樂專才;就業輔導方面也成功扶植三十多位身心障礙藝文專才,獲得多家企業單位之任用;社會關懷方面也有十幾個視障音樂團體長期進入監所演出與勸化收容人、進入校園從事生命教育、進入醫療院所鼓勵病患等;協會除了製作藝文專業的有聲書、點字樂譜外,也做與法治教育相關的有聲書,朱萬花說,盲人取得法律方面知識較為不易,因此出版此書希望能讓盲人也能擁有法治基本知識;協會中有四位音樂家更是入圍或得到金曲獎的殊榮,在協會創立的這八年中,成果可說是非常豐碩。

朱萬花表示,協會的角色是「幫助視障者開發新職種的媒介」,具有「視障藝術一般化」的使命,而這個使命一旦達到,其實協會就可以不存在。很多從小到大學習音樂的盲人,卻沒辦法學以致用,最後還是得從事按摩業來維生,實在非常可惜。簡單來說,希望盲人在社會上不會因為眼盲而受到太大的限制,只要有實力,也可以出頭天。比如現在的蕭煌奇,因為音樂實力受到肯定,被媒體大幅報導,甚至綜藝節目也會邀請他去上,除了眼睛看不見以外,和其他歌手並無兩樣。「這就是我們希望能夠得到的成果」朱萬花說,就是在這樣逐漸改革的時期,協會必須存在來支撐這些推廣的工作。

然而四年前開始,因為勞工局的政策改變,不再提供協會的就業補助金,導致協會運作上出現重重危機。縱使在今年的七月二十七日舉辦了一場大型的募款演唱會,但還是需要更多社會上的幫助。

朱萬花表示,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和其他的社會福利團體性質上不太一樣,一般的社會福利團體偏向急難救助,比如是幫助一些罕見疾病幼童的家庭等,但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則是希望能夠提升視障者的藝術表演形象,要根本地改善視障者的社會地位。

這些視障音樂家在台上表演時穿著得體,在台上開朗鼓勵觀眾要開心有自信,甚至文宣也費過心思,印刷得十分精美,種種表象讓大眾覺得他們「不需要幫助」,但每次籌畫的活動無不需要大量經費,不論場地或是工作人員等等,而協會平時的行政花費也是一個開銷,若沒有經費,協會就無法推動各種藝文活動,比如每年十二月舉辦的視障藝術季,今年原本打算舉辦國際性的活動,無奈經費短缺只好作罷。平時的教育推廣工作、各種點字書、有聲書、CD的出版工作等,也都需要一定經費的支持。有賴協會的運作,現在有許多視障藝術家如「台灣貝多芬」黃東裕、「你是我的眼」蕭煌奇等優秀音樂人,逐漸在領域上大放異彩。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天棚藝術村 打造新碼頭

Photo_4 【記者黃婉茹/北市報導】曾繁華於一時的大稻埕,和如今景象相比,更覺滄桑。位於大稻埕環河北路旁的天棚藝術村,原為一普通畫室,在成員持續增加下,成立畫廊,也為大稻埕開啟一片生機。

天棚藝術村一樓為咖啡廳和畫廊,八樓則為畫室,開始投入公共藝術,是因教畫於天棚的畫家薄茵萍對於環境十分敏感,走訪紐約及德國後,更對台灣的公共藝術深感惋惜。總幹事葉英琦也表示,現今台灣的公共藝術都太過突兀,近年來雖在街道上、馬路旁都有公共藝術的蹤跡,但有些僅為藝術而藝術,沒有考量到整體環境,以及主題是否融入周圍景觀。

大稻埕原是如此繁華且車水馬龍之地,如今卻沒落為髒亂的社區,設立於未經美化的環境中,也無法突顯天棚的美麗,因此興起了美化環境的想法,打算從週遭的環境著手,去感染去帶動,大稻埕河堤的防洪牆,就成為不二首選,但卻也面臨了重重的阻礙。

首先遇到的是經費問題,因向政府申請補助須為人民團體,所以將「天棚藝術村」更名為「天棚藝術村協會」,而政府管理部門劃分過細,也曾讓天棚備感挫折;再者,則為材料來源,因整面牆由馬賽克拼貼而成,所需顏色複雜需求量卻有限,葉英琦十分感謝廠商的阿呆精神,就算位於鶯歌他也不辭辛勞來回奔波,為呈現最好的成果,結果也確實令人滿意,受到了政府的讚賞。

天棚共完成了兩面防洪牆,一面以空間為主題,目的為創造空間,讓視野更具穿透性,更寬闊,另一面則以時間為主軸,牆面上是過去繁華的大稻埕,與今日的景色形成對比,雖僅為兩面防洪牆,卻讓大稻埕碼頭亮了起來,成為充滿色彩的休閒場所,不再是灰暗暗的河堤。

天棚為了實現最初創立的宗旨,為居民提供一藝文空間,不僅不收展覽場地費用及入場費,平日也會舉辦講座,供民眾自由參加,而讓畫廊和咖啡廳結合,葉英琦說到:「中國人對於藝文領域較不重視,將其結合是做為一種引導。」

許多客人在咖啡廳用完餐後,會順道走進畫廊參觀,無形中吸取了藝術的菁華,雖少有民眾給予回應,但葉英琦強調:「藝術是靠長期累積,並非幾次參觀就能有所體會給予回應。」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為一咖啡廳員工,在幾次展覽下來,他甚至會發表評論,這就是不斷累積的成果。

談到目前台灣的藝文環境,葉英琦不禁感嘆:「現代人對於政治、經濟的熱忱,遠大過於藝術領域。」政府雖在硬體方面有明顯的改善,近年來在小學和社區中,都設有美術館,但台灣民眾生活太過緊繃,少有閒暇時刻前往美術觀接受藝術的薰陶,葉英琦又說:「若在時間和空間都沒有接觸藝術的機會,很難去對整體環境造成什麼改善」「現今許多人都存著有就好的觀念,對於路上的藝術裝置也不會多加理會,導致社會對藝術及環境美化的忽視。」也因此更加深了棚為藝術打拚的信念。

未來天棚打算成為一藝文生活館,除了原先的咖啡廳、畫廊及畫室外,計畫在二樓成立瑜珈教室,且為響應閱讀風氣,打算組成讀書會,希望藉由書本激發藝術的靈感,進而表現在畫作上。此外,這幾年來,天棚也一步一步的走出台灣,邁向世界的舞台,陸續在紐約成立分會及在上海設立畫廊,彼此相互交流,成為不斷進步的動力。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捏塑傳統藝術的樂土

Photo_3 【記者洪士雅/北市報導】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林安泰古厝在六月到八月底舉辦一場「好禮人生」文物情境特展,大墩工藝師余致潤,應邀將部分彩塑作品出借展示,也免費開了一堂課程讓有興趣的民眾來學習捏塑。她說:「我來這裡就是想要一起共襄盛舉」,參與這場活動並沒有拿任何報酬,但爲了傳承,她覺得很高興也很榮幸。

余致潤原為金華國中的行政人員,在民國八十二年,到社教館學習捏麵人,後來便持續在行天宮圖書館教小朋友捏塑十幾年,自己也找到對彩塑藝術的興趣。是什麼原因讓她對捏塑藝術這麼堅持,她笑著說:「小朋友的純真話語會鼓勵你。」

後來余致潤開始參加各式的比賽,曾獲得國家傳統工藝獎三等獎,以及國家工藝獎第一,《致潤的捏塑天地》這本工具書也獲得了金鼎獎,還曾受邀到總統府展出,以及參與許多個展、公益活動的民俗展演。

這次余致潤受邀到林安泰古厝展示作品,但她的名冊未能與作品放在一起展示,只有玻璃櫃上貼著二、三張由學生幫她貼上的的名片,不禁讓她擔心若有人想學,怎麼知道要找誰學、到哪裡學,余致潤無奈的說:「這樣怎麼傳承?」

熱衷於開班授課的余致潤,今年在國北師預定要開的四個班,只成功開了一個兒童的班,自家附近的民生社區也只有暑假開班;但小孩子的學習也只是玩一玩,尤其現在小孩的暑假,父母會帶出國,或多用於課業的補習或是學習其他才藝,令她不禁感嘆的說:「現在傳統的東西慢慢沒有人學了,有時候真的覺得很難過」。

即使長久以來,國家工藝獎的比賽一直有爭執,因為彩塑須和雕塑、精工、陶瓷一起評比,被認為有所不公,但余致潤還是很自豪的說:「我的作品是一步一腳印做出來的,我不模仿,題目也沒人做過,而且我都是做自己的心境」。

2_2  余致潤的作品眾多,翻開自己的作品集,她指著一張照片,上頭有棵松樹和十二生肖,而十二生肖身上各有一位童子,每位童子都表演著一項傳統藝術,這是她最喜歡也做最久的一個作品「生肖傳奇」,利用每天的下班時間,做了半年才完成,她半開玩笑的說:「而且以前眼睛也比較好」。

現在很多工藝家招不到生,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學了這些能做什麼,余致潤說:「國家要推廣,不是用嘴巴講,有些人學做手工藝,不是做好玩,是要傳承,要養家餬口的。」她希望政府可以將錢投資在社區大學,至少可以維持一個班,否則傳統的手工藝真的無法繼續了,「希望大家能維護傳統藝術,別當它只是DIY玩玩,而不願意認真學習。」

余致潤的作品精緻,明年一月在三軍總醫院,以及二月在國防醫院各有展出,此外她也大力推薦民眾可以到「民生社區」,每個星期一、二的下午是她的上課時間,希望有興趣的民眾來找她學習捏塑。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寶島曼波 清水村的遷鄰重建

1782305276 【記者陳薇安/高雄報導】「啊!這真正是可愛的台灣,美麗的寶島!」中寮鄉清水村民的一句話揭開了《寶島曼波》的序幕。村民心中的美麗寶島,因九二一地震而碎,也因縣政府公部門對於遷鄰問題互踢皮球而碎。但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專業人士進駐幫忙,教導他們如何團結起來重新建立心中的美麗寶島。

《寶島曼波》是「全景傳播基金會」的黃淑梅導演,花了四年半的時間,於二〇〇七年三月完成的九二一系列紀錄片之一。《寶島曼波》原本屬於《在中寮相遇》中的支線,但因已剪成三集共三百四十分鐘的《在中寮相遇》著重在南中寮土石流的問題,加上《寶島曼波》議題太過龐雜,所以黃淑梅決定獨立出來發展成另一部紀錄片。

這是一部記錄中寮鄉清水村遷鄰始末的紀錄片。以山坡地務農為業的清水村民,在農地、居住地皆受到九二一重創的情況下,無法原地重建家園。其中清水村十二鄰的二十戶村民,因不願社區分離,村民分散各處,在「果然文化工作室」的陳卉怡進入村中協助後,成立了「中寮鄉清水村十二鄰遷鄰委員會」。

外來團隊的介入,對村民帶來很大的幫助。從旁協助成立「中寮鄉清水村十二鄰遷鄰委員會」的陳卉怡,將複雜的政府法令,轉成村民易懂的話語,並且教導村民如何開會,委員會如何進行等流程,使得村民了解法令的走向,跨入自助的第一步。

遷鄰委員會向縣政府承租了一塊國有地,首例的民間租借國有地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突破法令重圍,取得了土地租用權。然而,就在縣政府進入實施公共工程後,問題卻接二連三的出現。在縣政府承辦官員的堅持下,開挖了高達九米的坡崁,公共工程與原先規劃的相去甚遠,導致村民對日後土地上興建住宅的安全性產生疑慮。而公共工程中的壓密夯實動作不確實,也使村民對縣政府失去信任。後來,村民與徐光華建築師、專業監工劉南宗討論的結果,決定自費打樁,增強地基的穩固。

Photo_2歷經了四年半的時間,中寮鄉清水村十二鄰終於完成遷鄰。黃淑梅表示,四年半中建造房屋的時間其實不長,花費的時間都在公共工程以及九米坡崁的補救動作上。顯示出縣政府的「慢動作」,以及各部門間的互踢皮球。但黃淑梅並未一昧的倒向村民,他說,只要縣政府公部門的發言有道理,還是會給縣政府公部門講話的機會,不會因此剪掉那些鏡頭,讓觀眾自行評斷兩方的說法。

黃淑梅認為,這部影片是台灣多元文化的縮影,希望觀眾不單只是看到公部門結構的問題,還有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幫助,村民的無力、自私,所有的因素都是造成事情最後走向的結果。不要用台灣教育所給予的「情感經驗」來看待事情,多使用邏輯思辨,才能深入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博士女抵病痛 蝴蝶展翅飛

Photo_2 【記者高宛瑜/紐約報導】「生這病最大的好處一切都得慢慢來,變得很優雅。」躺在床上的廖孟薇,疲累的臉上綻出潔白牙齒的笑容說。她是紅斑性狼瘡患者,身體的病痛沒有讓她放棄學業,今年考上社會政策博士,還兼任醫院的心理治療師。

打工學業多頭忙 不察身體狀況 

全家移民美國的廖孟薇,從十四歲就開始幫人打掃;高中在餐廳當服務生;紐約大學四年期間,在酒吧當酒保還兼KTV兩份工。每天過著凌晨四點下班,早上八點再去上課的日子,她笑說,「從來沒有睡飽過。」

學費靠獎學金和政府貸款,廖孟薇打工錢全部支撐家裡生活費。這樣的她還當過慈濟義工、參加弱勢族群組織,生活辛苦忙碌。

四年前還不知道自己是紅斑患者的她,參加夏日紐約大遊行,在艷陽下站了五個小時,回家後脊椎僵硬、肌肉發炎、雙腳腫成兩倍大,足足躺了一個禮拜。吃過藥後又生龍活虎的廖孟薇,絲毫沒有察覺自己身體不尋常。

「我永遠不會忘記知道自己是紅斑性狼瘡患者的那天。」,當時正在研究所上課到一半的廖孟薇突然全身起水泡、紅斑,頭暈發高燒幾乎昏倒,送到醫院時,當醫生告知患有紅斑性狼瘡,她沒有太多怨天尤人。

病症早有預兆 日曬惡化病情

紅斑性狼瘡,在皮膚發紅疹時,看起來就像隻蝴蝶,也俗稱蝴蝶斑。廖孟薇指著臉頰旁的不規則小紅斑,「以前都以為是長痘痘。」回想起從小常發燒,以為是體溫高;連續一週天天起紅疹,卻誤認是過敏;經常頭暈也不以為意,其實這些都是紅斑性狼瘡的症狀。

「現在就不能操自己了。」廖孟薇苦笑,伴隨紅斑性狼瘡而來的關節發炎和手腳無力讓她無法久站久坐,逛街一小時腳就疼痛不已;曝曬陽光會導致皮膚發炎,以前喜歡在公園草地作日光浴、BBQ,現在對她都是遙不可及的事。

穿著無袖背心、短褲,十足洋派個性的廖孟薇,從前艷陽天出門也不喜歡撐洋傘,但發病後,即使只是從家裡走到附近披薩店,不撐傘的後果也會讓她因日曬頭痛欲裂、全身發痛。

類固醇藥效強 副作用也來

今年寒假醫生認為廖孟薇病症減緩,指示停用類固醇和抗生素,結果才一天就因血液不流通,兩條腿腫脹成紫黑色,嚇得她衝回醫院檢查。紅斑性狼瘡本身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號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可以抑制、停止反應,卻也是相當程度的興奮劑,恢復服用後,她每晚都要吞安眠藥才能睡著。

吃藥五個月已經胖了四公斤,每天在浴室數自己掉的一大撮頭髮,廖孟薇倒是不怕變光頭,只怕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紅斑性狼瘡目前沒方法治癒,只能控制,常見的是骨骼變形,器官發炎、衰竭,有些病人必須靠洗腎或換腎來度過餘生。

當醫生告訴她,器官衰竭無法預防,不知道病情會怎麼變化時,讓她很震驚,也安慰自己,「沒發現不好的就是好的。」有些紅斑患者也長命百歲。

克病痛考博士 不減活動熱愛

形容自己喜歡讀書的廖孟薇,吃藥導致精神不集中,在攻讀博士時更是痛苦,讀一段時間就必須上床休息,如願考上博士後,龐大學費和耗時研究又是一筆硬仗,「不能熬夜作報告就把天數拉長,有什麼事就躺著說吧!」廖孟薇豪邁的大笑。累了就早早回家,換個角度想,生活輕鬆很多。

強迫自己凡事慢下來,廖孟薇卻不想因此剝奪自己熱愛的活動,希望繼續做義工、參加社團,還可以撐傘去遊行,「每天都很重要,既然得都得(病)了,要更珍惜每天。」廖孟薇一直笑的很燦爛,「長了紅斑就當作是美麗的蝴蝶胎記吧!」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