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故事館 喚醒塵封記憶

【黃莉喬報導】時空回到四十年前的日據時代,從踏入懷舊石子路的那一刻起,時光開始倒帶……。眼前,是一間間五年代的商行,一條條貼著褪色電影傳單、政令海報的巷弄,彷彿說著一個個老鄉親們的人事興衰。還有什麼屬於你的童年記憶?

巷口「春露商店」架子上排滿琳瑯滿目的糖果、餅乾、七彩泡泡糖,有小女孩愛吃的紅色芒果乾。吃完後嘴唇會像抹了胭脂一般紅潤;紙牌、彈珠、水槍則是小男生的最愛。商店外的一角停放著馬自達m三六O,佈滿鐵銹和蜘蛛網的後照鏡,彷彿聽到了巷口爸爸們的引擎聲。

一個家境貧苦的老兵之子─【香蕉新樂園】創辦人吳傳治,因為興趣和念舊的性格開始了二十年的收集,他的足跡踏遍台灣各縣市鄉鎮,靠著這些「拾來的破爛」,逐步建構他的古物世界。文化對他而言,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累積,是對一個地方、一段時光、一群民眾投入深刻的情感,就如他所言,「如果沒有一顆感恩惜福的心,許多人眼中不起眼的舊東西對我而言便不會如此深具意義,同樣的,對很多「五年級生」而言,許多東西都是充滿回憶的,捨不得、念舊是我們這一代共有的特質」。

很難想像在人潮攜來攘往,無法停下腳步的台北車站對面,竟然有這麼一個停格的時光走廊。入口處瞧見五十年前的防空洞,大榕樹下好像還看的到阿公阿嬤正在下棋的午後時光。漫步在亞洲最大懷舊主題館,就像是正在閱讀台灣光復後近代史。

「台灣故事館─展覽館」娓娓道出台北舊城新鮮事,紀錄常民生活的點點滴滴,展陳台灣各層面的生活面向,現在正在展出的「終戰六一特展」從生活民生的角度來展出戰爭文物,從志願軍門牌、軍人薪水袋等提醒世人醒思戰爭,珍惜生命。

在「樂舞台戲院」的老售票停門口買張票,木製老戲院座椅的樸實觸感和老式放映機帶你回味學生時代。看完電影,走到巷口,「路邊攤」傳來的陣陣飄香魯味,甜軟雞蛋糕,有大家難以忘懷的本土小吃,重拾那念念不忘的美味。來到「黑貓酒吧」歇歇腳吧!把酒言歡,聽著帶著高帽子外型風流倜儻的老闆播放西洋音樂,品一口下酒小菜,什麼事,都等喝完這杯,再說吧!
 
「麗真寫真館」的黑白人影中重新按下古今對照的快門,裡面陳列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紀錄消逝的生活影像;這時里長伯在巷口的用擴音喇叭放聲廣播誰家又添了丁,宛如鹿港的摸乳巷裡張貼著泛黃的標語,訴說著當年的政治氛圍,麵粉袋做成的阿伯的開襠褲就晾在牆與牆之間的竹槓上。還有那把脈煎藥當然在「保生堂中藥舖」,中藥材濃郁的氣息從滿牆的藥櫃抽屜裡飄散出來。

這些台灣故館所提昌的懷舊復古,將早期台灣人民的生活點滴,真實呈現。民眾在進入這個仿舊空間中,能看見一個故事,公關部活動企劃郭畹姿說:「其實這裡像是一個媒介,全家大小來參觀,可以讓爸爸媽媽跟小孩子有更多互動和話題,讓年輕人了解以前父母親的生活場景。」

參觀民眾張先生一面忙著拍照一面感慨的說:「的確是勾起很多以前的回憶,我們一直住在洛杉磯,這次回來台灣聽朋友講起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還有很多像以前使用的書套阿、小冊子之類,現在都看不到了…下次也要帶女兒來看,讓他了解以前我們是怎麼生活的。」

而故事館也不只是一兼複合式餐廳或消費場所,讓民眾拍拍照而已,郭畹姿表示,台灣很多博物館可能只是展示,要透過玻璃窗去看那些展覽品,鮮少跟民眾有互動,這樣對民眾感受就不會很深,館內希望能夠帶給民眾更深刻的體驗,讓他們能直接操作,讓一個空間訴說一段時代的故事,便能成為一個有生命力有靈魂的故事場景,讓都會人口與早期台灣建築產生對話、互動,進而有所感動。

台灣故事館結合觀光休閒、復古精神、空間藝術、飲食文化,一個能完整陳述台灣文化內涵的懷舊藝文主題館是一個深入了解台灣歷史發展及台灣文化的藝術空間,當遠道而來的觀光客離去時,對台灣本土內涵深刻的印象與回憶,絕對是最好的紀念品。館長希望要把原有的做到最好,寧缺勿濫,期望介紹故事館給全台灣的人都能知道,「不要開一百家,只要一家最好的。」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知音魏錦源 賞玩樂器博物館

Museum 【黃莉喬報導】誰能想像,隱身在台中縣豐原小巷弄裡外觀看似普通住家,卻是台灣首創的樂器博物館。在這佔地僅五十五坪的小小音樂世界裡,有超過七百件在世界各國也極少見的樂器收藏,還有這麼一位擅吹奏長笛、洞簫,彈奏古箏、曼陀林,精通各類樂器的超級音樂玩家,同時也就是這間樂器博物館館長─魏錦源。

媒體報導曾封他為樂器大王、鋸琴怪傑。魏錦源生長在台中縣豐原的偏僻鄉下,小時候看著父親用風琴教學童唱歌,也會吹洞簫。也許因為這種遺傳基因,讓他擁有天生極佳的音感、節奏感與歌喉。在成長過程中,魏錦源不斷的把玩,蒐藏樂器經驗,成就了他為國內第一家,以樂器為主題的「魏錦源樂器博物館」館長。

對魏錦源來說,成立博物館並沒有什麼動機,只是因為聽到各種樂器的聲音都覺得美妙,看到各種樂器外型都像是具有美感的藝術品,所以在隨緣中不斷買下各種樂器據為己有並把玩一番,就是這種「滿足自己對音樂的渴望」的單純想法。他說:「就算沒人來看,也無所謂,這只是我生活的一種延伸,平常我可以隨時來這邊享受屬於自己的休閒娛樂。」

在館內有限空間裡,魏錦元盡量作有效的空間配置,包括西方樂器區,東方樂器區,典藏樂器區,及各類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絃樂器……而就算是同樣的樂器在不同國家和各時期也有不同風貌的展現,像印度西塔琴、南非拇指琴、雲南葫蘆笙等,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種樂器都代表著各國特有民族特色與時代背景。

走到了懷舊音響區,還保存著一九九O年以來的各種電唱機,盤式、匣式放音機,多樣音響設備,各式古典唱盤,還有早期有著喇叭花形狀的號角式留聲機,此外魏錦源不止收藏,還利用牛角、竹筒、不鏽鋼杯等素材來自製樂器,甚至連鴕鳥蛋也能做成二胡,要讓參觀者認識到製作樂器也可以自己來。

樂器對魏錦源來說不只是可以發聲的器具,更是藝術品、裝飾品、最重要的是可以隨時演奏,所以館內樂器不只是陳列在櫥窗裡,四面牆上也懸掛著琳瑯滿目的收藏,他表示都是為了彈奏方便與視覺欣賞,便於唾手可得增加彈奏機會。魏錦源隨手從牆上取下苗族部落節慶所用的盧笙,當場就吹奏一曲。

館內牆上掛著一幅奇特的「畫」,仔細看發現是一架「平面」鐵琴,魏錦源解釋說:「我做這個做到腰酸背痛呢!一般人怎麼想的到要把它掛在牆上,這可是要動腦筋的,怎麼兼具美觀還能不失去原有功能。」他隨手掏出鑰匙在「畫」上敲打出旋律。來博物館一趟,不但能大開眼見識到各式各樣古今中外的樂器種類,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能欣賞魏錦源隨性演奏的趣味和即興表演的功力。

而其中魏錦源最喜愛的樂器就是「鋸琴」,這也是他自己用鋸子改裝成的,和著現代CD音響的伴奏,他秀了一段台灣少見的「鋸琴」演奏,用鋸琴演奏老歌,在鋸琴淒烈、銳利的特殊音色下詮釋出的「青蚵嫂」、「雨夜花」更顯的哀怨,悽涼的曲調扣人心弦,利用鋸子的擺動弧度來變化聲音高低起伏,完全憑感覺抓出音調,他形容這是「從三度空間抓出聲音」。

魏錦源在設立博物館之前只是個把玩樂器的收藏家,一路走來就是不斷在滿足自己對音樂的好奇和征服感,不斷嘗試新的樂器,憑著一份對樂器的狂熱,「把美的東西據為己有」,對他來說,音樂就是美。沒有宣傳,甚至他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他的樂器博物館,低調的他只開放真的有興趣想認識音樂的人。

魏錦源認為只要有緣分,對品味生活有興趣的人自然會找來,「我只是高高興興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這麼隨性,不是以價錢和珍貴性來衡量樂器,可以讓大家多認識樂器,讓來參觀的人能夠得到感動就達到他的目的了,「樂器很多,就是有限空間,盡量去發揮而已」他這麼說。

博物館就像是活的樂器百科全書,館內不但是認識樂器的好地方,更是音樂愛好者,音響玩家與唱歌者的休閒去處。而魏錦源除了自己錄音演奏製作的台灣第一張鋸琴CD「台灣民謠」,在與樂器結緣的路上,未來他也要陸續舉辦活動,規劃出版各種有聲文字作品,為台灣文化藝術略盡棉薄之力。

輔大DOGGY CLUB 為弱勢狗狗發聲

Doggy20club1 【黃靖惠報導】DOGGY CLUB,全名為「關懷流浪動物志工團隊」。當初會成立這個團隊主要是捕狗隊的手段過於慘忍,而且狗狗被抓到收容所七日之內沒有被領養就得安樂死,因此與其把流浪狗讓捕狗隊抓走,志工團隊決定收容這些流浪狗,並定期帶牠們到醫院注射、清洗等。儘管志工團隊長久的照顧這些流浪犬,但到現在還不是一個正式的社團。

DOGGY CLUB兩次向學校申請正式成立社團,但卻都被學校駁回,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安全以及校園流浪犬是否會因此而增多。對於再有流浪狗跑到校園的問題,愛狗志工團隊會先採取不餵食的方式,「因為狗一開始不餵食,兩三天過後就會自動離開了。」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流浪狗不會在校園增加。

假使狗的數量太多,志工便會採取驅趕的方式。為了怕狗繁殖,校園內九成的母狗都已經結紥。志工團隊也會定期帶狗到醫院注射、清洗。在餵食的過程中,他們也會觀察狗的身體狀況,並做紀錄。

第一任社長曾申請教育部服務學習方案,因此教育部每半年會補助一次,總共補助兩年,目前已經截止。因此DOGGY CLUB目前正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經費通常都是由學長姐或了解DOGGY CLUB的人資助。至於飼料,則由台北縣照顧生命協會提供。

DOGGY CLUB現在只由十幾名志工所組成的團隊,也因為社團還沒有正式成立,因此沒有辦法像其他社團在校園內擺攤、宣傳、招生。

社長王彥復未來希望可以跟校方有效溝通,在彼此互相合作下成立正式的社團。最主要是希望能把DOGGY CLUB的精神和理念讓大家知道。社長也呼籲學生不要隨便餵食校園內的狗,因為會造成狗健康和環境上的問題。

經費充裕時,王彥復計畫用螢光的項圈區分具有警戒性的狗及溫馴的狗,他說,「畢竟牠們都是流浪狗,我們也捉模不出牠們在想什麼,因此有些原本早上很乖的狗,到了晚上可能因為看不到,警覺性提高,所以才會對陌生人吠叫、追逐。」戴上光圈的用意是希望學生在夜間可以儘量避免接近脾氣不好的狗。

社長最後強調其實DOGGY CLUB的出發點不是為了狗,而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環境,也是為了學生的安全,因此加入這個志工團隊,幫忙照顧流浪狗。希望師長、同學可以認同這些狗是輔大的一份子。

延伸閱讀:

DOGGY CLUB


台大海外服務團 服務無國界

【黃靖惠報導】台灣大學海外服務學習團在今年暑假成立,由十五位台大學生組成三隊,分別到馬來西亞的恩惠之家、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以及凱智學障中心服務。

不落於人後,台灣大學海外服務學習團在二OO六年暑假成立,由十五位台大學生組成三隊,分別到馬來西亞的恩惠之家、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以及凱智學障中心服務。

台灣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高維治,去年是第二次隨同台大海外服務學習團到馬來西亞服務,這次負責的範圍是恩惠之家。高維治表示,自閉院的小孩都不會主動找人說話,跟他們講話也似乎聽不到,「要叫很大聲才會看到小朋友的眼神飄到你眼前,不過一下子又失去他們的注意力」。因此他們必須很有耐心抓取自閉兒的注意力,並督導他們做運動及閱讀。

恩惠之家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於一九八八年成立,起初希望能提供給老人一個溫暖的家,但逐漸將服務範圍拓展到小孩及青年。現在院內分成老人院、孤兒院、自閉症及過動兒中心。

凱智學障中心於二○○一年四月建立,隸屬於恩惠之家的機構。該中心希望能夠提供給學習障礙與自閉兒童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目前在馬來西亞,凱智學障中心是唯一使用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的機構,這是世界公認對自閉症與學障兒童最好的教學方法之一。

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成立於二○○○年七月,秉持讓殘障朋友活出人性的自尊,以及「給他們吃魚,不如教他們如何捕魚」的服務理念。雙福殘障協會為殘障朋友創設手工藝培養訓練、電腦職訓、公益行銷等訓練服務。目的是要指導及灌輸他們可以藉著本身的技能、發揮才華,進而自立自強,為社會貢獻。

在學習方面,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高維治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他們了解。這些小孩上午會去上課,下午才到恩惠之家來加強本身的進度。大約在下午四、五點時,小朋友的父母就會接他們回家。

孤兒院的小孩,有些是失去雙親的,另外一些是父母無法養育而送至恩惠之家。院裡有十至二十個小朋友,國小生居多。牧師希望他們有能力可以唸到高中,甚至大學。高維治說,「有些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會來偷看,但是牧師很反對這樣的作法。」 這樣的舉止會讓小朋友以為爸爸媽媽要來接他們回家,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高維治表示,雖然是短期的志工,僅僅兩個星期時間,不過最令他難忘是老人院裡的一位婆婆,每天都會關心的問候他們大家有沒有吃飽。另外最讓他不捨的是恩惠之家的小朋友。他笑著說,「我們要離開之前,有一位小男生跑過來抱住我說要我們不要走。」

台大海外學習服務團希望藉著走訪馬來西亞孤兒院與醫院兒童病房等地方,可以帶給居民更多的歡笑。除此之外,也期盼可以激發參與者無國界的服務之心。最後團員更希望這次服務能真正在馬來西亞紮根、落實。

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Sunny4 溫暖純真的音樂力量

Imgp1220【 牛姵葳報導】「當初因為想不到團名,所以我們一起跑到師大的司令台尋找靈感。我們的歌比較陽光,又是四個人,所以就變成Sunny4了。」團裡唯一的女生也是主唱「綠」笑說。

以溫暖純真的音樂入選第一屆簡單生活節甄選團體的Sunny4,無厘頭是他們的個性,陽光是他們的風格,聽著他們的歌很容易被一股暖流感染而跟著輕哼,這就是清新自然不做作,屬於Sunny4原汁原味的調調。

成軍一年半的Sunny4,由主唱兼鍵盤手綠、吉他手志方、貝斯手鴨子和鼓手阿尾組成,當初因為參加一個爵士夏令營而結識,之後經過一些團員的更動,才形成現在的Sunny4。綠從四歲便開始學鋼琴,一直到高中因為加入社團才真正開始自己創作;志方同樣因為高中加入吉他社,開啟了他的音樂生涯;阿尾起步最晚,十九歲才開始接觸打鼓,但因此從小節奏感優異,在苦練了幾年之後打出一翻心得;熱愛爵士樂的鴨子曾經也當過主唱,但在加入Sunny4之前對流行樂一竅不通,他的流行樂生涯可說是和Sunny4一起成長。這四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大男孩大女孩,將在音樂的道路上互相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主要的詞曲創作由主唱綠一手包辦,其他三個團員笑說他們的歌都是綠的「愛情血淚史」,以流行樂為主要曲風的Sunny4,在編曲方面嘗試以各種類型的樂器伴奏,希望玩出不同的味道,有時以電貝斯玩搖滾,有時又以Double bass創造抒情曲調,「以綠的創作為主,在有限的形式之下,我們加入了拉丁、爵士或藍調等不同元素,讓音樂聽起來更活潑。」鴨子說,求新求變,做不一樣的音樂,這樣玩起來比較有趣。

除了還在當兵的鴨子之外,另外三人目前都以教音樂為副業,Sunny4為主業,雖然參加許多音樂比賽常常都在進了複賽之後被淘汰,他們還是不屈不撓的從一百五十個競爭者中獲選為第一屆simple life十個甄選團體之一,可以看出Sunny4的韌性。

未來以發片為目標的Sunny4,為了讓音樂的完成度更佳,常常在練團時因為理念不合發生口角,不過綠也強調,「我們團算感情很好的了,所以我很驕傲!」團員們私下透露,因為綠是基督教徒,所以常常拉他們一起去教會唱聖歌,而他們雖然表面上不想但都還是會陪她去,Sunny4無論在台上台下,都培養出絕佳的默契。

「希望一年之內自己的音樂可以讓更多人聽到。」他們認為,目前台灣的音樂環境就像選舉的造勢活動,像在地方文化上常會製造出某某音樂節,但實際上政府真正投入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努力卻有限,在這樣造勢的文化之下如果要推廣自己的音樂,勢必也要以造勢的手段來做,如積極參加各項比賽活動等,但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更多人聽到Sunny4的音樂,由於網路的發達讓音樂市場縮小,因此應該把目標放在台灣以外更大的市場。Sunny4不滿足於現實環境的偉大夢想,將帶領他們飛向多遠的未來,值得期待。

媒體給舞台 樂團需努力

【楊竣傑報導】公視製作人張硯田說,只要獨立樂團不斷創作,有好的表演與作品,他很樂意讓樂團上節目;他也說,獨立樂團自己要爭氣,將音樂做好,自然會有機會。

張硯田為「公視表演廳」製作人,節目內容包含古典樂、歌仔戲、獨立音樂等。他曾經在二OO五年製作過「硬地音樂展」節目,本身也有樂團表演經驗,對獨立樂團相當了解。從「硬地音樂展」中,他認為台灣最欠缺獨立創作與原創性的音樂。許多樂團的歌曲都大同小異,無法表現出獨立樂團應有的創作精神。

國外有大量的獨立音樂節目與表演場地,是樂團自我認同與社會接納所形成的文化有關;台灣的社會環境和觀感還沒辦法形成類似外國的文化,較難出現專屬的節目。張硯田表示,「獨立樂團自己要爭氣,東西不是環境給的。」無論環境好壞,樂團都要努力,有企圖心,對自己的作品有想法,再做出好音樂,機會才會出現。

公共電視並非不製作獨立樂團相關節目,張硯田表示,節目每個星期都要有新的內容,但創新的音樂作品量不夠,不足以製作節目。公視曾製作「公視53街BAND當道」,巡迴全省,邀請各大學的樂團表演;但他們卻發現,樂團創作內容不理想,音彈不準,吉他彈不好,「這樣的內容在電視上播,很浪費公共資源。」張硯田說。他也認為,節目很難將獨立樂團表演的能量展現在電視上,若沒有質感,對樂團並沒有好處。

在Pub轉播獨立樂團表演,無論在燈光或音響,轉播都不如預期,技術難以配合。除了技術,張硯田還提到,獨立樂團本來就是走在邊緣化,以歌詞或表演內容抒發感覺,若是內容有理,摻雜不雅的文字仍然可以接受;但許多樂團為了營造感覺,刻意在表演時講三字經,電視節目的尺度便無法播出。「我們可以用專業評斷好壞。但一般大眾質疑時,製作人要如何向外界解釋呢?」

張硯田說,媒體可以提供獨立樂團表演舞台。樂團需要演出機會,只要不斷創作,雖然充滿實驗性,對很多人而言也不好聽,但不給機會,如何產生新的作品呢?他表示,公視並非不提供機會,只要樂團有好的表演與作品,公視會給予公平的表演平台,他也願意讓樂團上節目表演。

媒體可利用「紀錄片」方式,讓觀眾了解獨立音樂生態。張硯田表示,藉由歌手講解,可以讓樂迷了解獨立音樂的特殊性與內容。但他認為,目前獨立音樂內容不成熟,樂團對自己的作品,講不出所以然,更何況要讓一般觀眾了解呢?只要音樂內容成熟, 無論要製作獨立音樂的節目或紀錄片,都能搬上檯面。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說唱客家戲曲 介紹客家音樂

【宋春樺報導】「一來奉勸大家少年郎,少年莫入該嫖賭場,百樣症頭嫖賭大,害人害己害爺娘…」這是客家說唱唱腔名曲蘇萬松調的勸世文,也是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說唱客家戲曲」節目主持人劉惠月最喜歡的客家歌謠之一。

從日治時期到現在,隨著時代的演進,老山歌、採茶戲都已漸漸式微,客家戲曲不易學習、詞譜散佚、語言隔閡等因素,造成客家戲曲面臨即將失傳的窘境。於是劉惠月為了讓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後輩,甚至非客籍族群,能夠重新認識、欣賞客家戲曲,所以特別製作了「說唱客家戲曲」。

這個節目主要分三個單元,分別是「留聲機」、「音樂人文,人文音樂」和「分享時間」。「留聲機」主要是在介紹五、六O年代的客家老唱片,及當時唱片的背景,在這些老唱片中,劉惠月最喜歡的歌手包括賴碧霞、黃連添等人。她說:「能夠由製作節目的過程中,聽到原版聲音,這是令人最快樂的!」

客家戲曲音樂包括山歌、客家小調、採茶戲、客家八音、北管和勸世文等,然而北管戲曲多半在廟會慶典與祝壽喜慶等時候應用,所以曾經吸引各族群的人瘋狂的參與,但如今卻只剩下一、兩個非職業北管戲班,戲曲幾近失傳。由於這個因素,劉惠月特別製作「音樂人文,人文音樂」這個單元,介紹北管戲曲音樂及唱腔。另外「分享時間」則是介紹近十年以傳統音樂伴奏創作的客家戲。

劉惠月說不管來自桃園、苗栗或屏東,各地區的特色不同,呈現出來的風格也就不一樣,譬如北部山歌唱起來多少具有通俗的小調風格,根據福建省民族音樂專家王耀華的比較研究,這地區的客家民歌中,「苦力娘」、「老山歌」、「山歌子」、「瓜子仁」、「剪剪花」、「桃花開」、「洗手巾」、「思戀歌」等,與福建閩西客家民歌有類似的地方。至於南部山歌則較能保存客家山歌的特色,歌唱的節奏徐緩自由,裝飾音與滑音多,極富韻味。她說「我能夠給觀眾的只是讓老年人重回往日時光;讓年輕人了解前輩曾經努力的紀錄。」

然而目前政府雖有播預算補助劇團演出或上演電視客家戲,但是客家戲曲卻仍面臨年輕演員不足的問題,演員年齡平均都是五、六十歲以上。除此之外野台戲的環境仍未改善、從業人口少、新科技產品的問世,再加上觀眾的胃口改變,都影響客家戲的生存發展。

劉惠月說客家戲曲不管是幕前或是幕後,都需要人才。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再加上政府固定的預算,才能讓各劇團朝精緻化、現代化發展,以符合現代人的口味,讓觀眾再回流。她說「當然年輕人的參與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她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媒體加入客家戲曲的行列,專闢一個時段播放客家戲曲。也期待各劇團能將該團經典的劇碼錄成唱片,讓那些好聽的客家音樂能夠被保存下來。

2007年1月27日 星期六

無障礙旅遊 帶著輪椅去旅行

【黃偵甯報導】身心障礙朋友想要一圓出去旅行的夢想嗎?想要看看世界每一個角落嗎?讓無障礙旅遊網告訴你如何去旅遊吧!伊甸基金會在今年七月成立無障礙旅遊的部落格,主要是由旗下部門雙福數位園區負責推動,部落格中提供無障礙旅遊的知識,讓你「行無礙」。

雙福數位園區由企劃專員高子羽和孫育華負責伊甸基金會的網路事務以及行銷,高子羽說,當初架設部落格是希望透過部落格,可以幫助他們在社會福利的工作需要。他們希望可透過部落格這個資訊平台,讓大家可以在部落格上做分享、溝通以及討論,藉此蒐集大家的意見並讓其他網路上的朋友了解無障礙旅遊。

無障礙旅遊網提供無障礙的知識,其中有一篇就是教民眾如何帶視障朋友出去玩,由於視障朋友的感官比一般人發達,因此他們可以透過觸覺、聽覺、嗅覺等其他器官體會到這個世界。因此,可以帶他去泡泡溫泉,聞聞硫磺味,或者去熱鬧的夜市,聽聽喧鬧的聲音等等。

高子羽提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在澳洲的網友,因為看到部落格上寫到關於台灣無障礙空間的文章,因而觀察澳洲的無障礙空間。他發現澳洲所有的公車都是低底盤的公車,認為澳洲的無障礙空間做的很好,並把所有的照片照下來,放在部落格做交流。高子羽認為無障礙旅遊並不一定要有一個無障礙的環境,只要將一些點與點之間的連接做好,注意一些小細節,就可以做到無障礙旅遊。舉例來說,飯店旅館沒有無障礙的坡道,但只要工作人員合力幫忙身障者進入旅館,也可達到無障礙旅遊。

孫育華說:「過去伊甸基金會期望政府或民間團體能改善硬體的設施,達到無障礙旅遊的環境。但現在,他們藉由網路的力量,讓一般大眾了解無障礙旅遊,無障礙旅遊者的旅客多了,營利團體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提供一個更完善的服務,再來改善硬體設備。」

在二OO六年台北國際旅展上,伊甸基金會和其他的旅行業者做溝通,告訴他們無障礙旅遊的知識,在12月舉辦座談會,提供資源給這些業者,讓業者更了解無障礙旅遊。過去,身心障礙者可能會認為旅行很麻煩而放棄,而現在無障礙旅遊部落格提供完善的旅遊資訊,告訴身障者應該注意哪些細節、該帶什麼。使得身障者勇於主動打電話給業者,詢問他們飯店裡有沒有電梯或者其他便利的服務。

今年,伊甸基金會將會新增一個無障礙旅遊的網站,透過這個網站提供無障礙旅遊的行程並做媒介整合,而原來的部落格還是會繼續保存,成為一個溝通、交流的管道,透過兩者的相互扶持達到一個平衡點。他們期望透過這樣一個無障礙旅遊的部落格,提供豐富的資源,讓越來越多身障者可以旅行。也可藉此刺激市場,而旅館業者也會因著這樣的需求改善硬體環境。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無障礙旅遊 放心走出去

【王鈞美導覽】對社會大眾來說,不管是出門遊玩還是出國旅行,只要有錢有時間,誰都可以去泡湯、逛街、看海、看日出;但對身心障礙者而言,當他們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可依靠的時候,旅行,只是個夢。

為了讓身心障礙者也能夠享受旅行的樂趣,「無障礙旅遊」這個名詞漸漸的傳了出來。到底什麼是無障礙旅遊呢?其實無障礙旅遊鎖定的對象很廣泛,包括了身心障礙者、孕婦、嬰兒、兒童、老人等,尤其是在老年人的部分,畢竟台灣已經進入了高齡化社會,未來的老年人口只會多不會少,要如何讓這些人玩得舒服、玩得安心,就得要靠「無障礙旅遊」來實現。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裡,存在著太多的「障礙空間」,像是無障礙坡道的斜度太大、無障礙廁所不好使用、缺少無障礙空間等問題。例如前些日子才開放免費試乘的高雄捷運就被發現裡面的無障礙設施漏洞百出,比如說無障礙廁所門太窄、輪椅進不去,月台間隙超過十公分、輪椅容易被卡住、拿柺杖的人容易發生危險等的問題。

雖然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仍難以改善。不過只要透過無障礙旅遊的隨行人員、服務人員,或是在輔具的協助下,就可以打造無障礙旅遊的行程。例如飯店、旅館即使沒有無障礙坡道,只要服務人員願意以人力協助,讓這些不方便的人進入旅館,就可以達到無障礙旅遊。又例如去年由中華定向運動協會主辦的「The North Face 挑戰美麗新世界二OO六亞洲盲友登玉山」的活動,在短短的兩天一夜裡,十八位盲友克服了長達九點五公里的路程,幾乎零度的氣溫與稀薄的空氣,在二十二名義工的協助之下,以一個明眼人牽一個視障者的方式,成功地攻上玉山山頂。

而在德國有針對無障礙旅遊產業所作的研究及調查,發現近四成的身心障礙者會因為沒有無障礙服務而對旅行卻步,有六成的人願意多花點錢來得到無障礙服務,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的身障者在選擇旅行的國家時,會優先想到日本。因為日本已進入了高齡化社會,對於老年人的照顧及服務早已具備良好的配套措施,他們透過無障礙旅遊來活化觀光業。

家庭會客室 給觀眾家庭福音

【黃偵甯報導】Good TV好消息頻道是一個基督教的電視台,它在二OO三年成立了一個與婚姻及家庭相關的電視節目─家庭會客室,它是一個專門探討夫妻間應如何對待、父母要如何教養兒女,如何與青少年相處,家庭要如何經營的節目。

「家庭會客室」依照聖經的原則來教導民眾,節目一共分為四個系列,分別為寇駐你家、幸福百科、婚姻親職真理以及遇見童話書。其中,幸福百科以及婚姻親職真理主要是針對家庭間的相處以及夫妻間的關係來做教導。

談到一開始成立家庭會客室的契機,節目製作人陳凱莉說,在一開始成立這個節目時,抱持著可能叫好不叫座,但因著背負著基督教的使命,他們期望在現今電視媒體的社會亂象中,成為一股清流,透過媒體成為教育家庭、幫助家庭的工具。

在幸福百科的節目中,主要是由黃國倫、許力今夫婦及孫葆媛所主持。一集只討論一個議題,黃國倫、許力今夫婦會舉實例來告訴觀眾應該如何進行溝通或提供兩夫婦生活上的例子,並非以教條式的方式教導觀眾,節目內容深入淺出,透過這些實際的案例讓這些教導更具體、更生活化。

婚姻親職真理為英文版的節目,主持人是來自美國婚姻暨親子關係的專家─葛福偉博士。節目中會邀請一些來賓,包含父母及小孩或青少年,透過現場的互動來做實際的教導。利用現場互動並直接教導的方式,來教育觀眾,不僅極具意義並且內容非常生動活潑。同時,他們也做跨媒體的合作─將節目的內容與書結合,分別出版了《美滿婚姻77步》、《樂在教養77招》以及《與青少年溝通零距離》這三本書。

在節目主題的選材上,主題都是圍繞著家庭生命週期,從兩性交往→新婚→未有小孩→有了第一個小孩→學齡前→青少年→小孩離家→銀髮族……。也藉著不同的主持人來帶出不一樣的節目內容。在表現手法上,他們不斷地嘗試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無論是戲劇、訪談或遊戲,找出最適合呈現給觀眾的內容。此外,陳凱莉說,如何將一套很好的價值觀、理念轉化為電視台語言,這是在製作上遇到最困難的事。

由於好消息頻道之前由末端頻道轉為15台,因此在家庭會客室此一系列中,會有全新的改版,於今年一月開始播出。陳凱莉期望家庭會客室能持續把好的觀念透過媒體帶給觀眾,也期望能製作出符合現代人的家庭節目。

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古典魔力客 施展古典音樂魔力

【記者宋春樺】「古典魔力客」是公共電視的音樂節目,曾在二OO五年獲得廣播電視小金鐘獎最佳演出人獎、最佳企劃編劇獎、最佳藝術呈現獎、兒童節目票選獎。節目為了營造輕鬆的情境,讓觀眾愉快地面對古典音樂,特別用二D動畫演出音樂家的故事,並讓黃韻玲搭配3D做成的「魔力客」一起主持節目。

「古典魔力客」這個節目的誕生,是源自於奇美集團的創辦人許文龍。他非常喜愛古典音樂,所以購買許多古典音樂的版權,並拍攝許多音樂家的出生地。古典魔力客的節目製作人李懿芳說,許文龍希望能讓台灣大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古典音樂,於是便將古典音樂的版權和拍攝的錄影帶捐給公視,讓他們能將其製作成節目。

第一和第二季節目以介紹世界音樂家為主軸,並在其中穿插該音樂家所作的曲子,李懿芳說當初看了許多坊間的書籍、找了很多資料,發現以這個角度介紹古典音樂最直接,也最能讓觀眾理解。

有一集介紹義大利名歌劇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他創作過「波西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這三齣歌劇雖以悲劇收場,卻留下了浪漫淒美的愛情故事。此外由浦契尼改編中國民謠「茉莉花」旋律,創作出歌劇「杜蘭朵公主」。節目中還請到女高音傅孟倩老師講解有關於歌劇的知識並進行演唱。李懿芳說她原本以為聲樂唱起來會很小聲,但沒想到現場聽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非常撼動人心。她說「我還因此去學了聲樂!」

全新第三季的「古典魔力客」跟以往兩季有很大的不同。節目主軸是以介紹「音樂故事」為主,讓大家了解音樂的作曲背景,如歌劇中最快樂的代表人物「捕鳥人巴巴基諾」,竟然是在莫札特最悲慘的時期所創作。 

第三季節目除了主軸轉變以外,還增加了新的單元,就是播放以小朋友為主角的影片配上古典音樂。李懿芳說「畢竟我們的節目很難讓觀眾有參與感,所以做這些改變是希望能讓觀眾參與節目。」

李懿芳希望這個節目能夠帶給大家全新的感受,讓觀眾對音樂有多一點的認識,並且讓更多沒學過音樂的觀眾,在收看節目的時候,能感覺其實古典音樂是很貼近生活的。

撫台街洋樓 活化古蹟新定義

172 【蔡啟賓報導】從清朝建省的巡府衙門開始,歷經日據的城中區、總督府,直到光復後,國家機關、大型企業總部的進駐,台北市中正區,始終是台灣本島行政、產業的核心。發展歷史極為悠久的這區域,自然有許多值得回味、保留的古蹟,而當中卻有個被長期遺忘的孤兒─「撫台街洋樓」,它在經歷過繁華、棄置、遭拍賣後,就要在明年重建完成,轉型利用為「攝影沙龍」。

日據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建於一九一O年的「撫台街洋樓」便是其中一棟;而有撫台街之名的出現,乃因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設巡撫衙門,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

台灣光復後,撫台街洋樓失去日據時代「洋行」的貿易性質,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總將其遷往他處,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一一遷走,這裡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附近居民陳鼎勳表示:「變成空屋後,根本就是街友遊民的臨時旅館,它被搞得亂七八糟,一點都不像古蹟了!」

撫台街洋樓是台北僅存一座的日據時代洋風店舖,一樓以台北城牆的石頭,疊造門樑與拱門騎樓,二樓全以檜木、杉木構造屋架,屋頂覆蓋著銅瓦,並設計有少見的老虎窗、石眼窗來採光、通風,一九九七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但二OO二年時,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修復原貌的營造商人員黃國彥說:「我清理古蹟殘骸時,是真的有些難過,不過好在,石頭燒不壞,這些珍貴的『唭哩岸石』都有留下來。」

而這場火災發生不久後,撫台街洋樓的權責管理單位─國防部,就將它公開拍賣,以籌措軍人眷舍改建基金,雖然國防部有先知會過文化局,且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公有古蹟的轉手並未設限,但這樣的舉動,卻引來各界的議論、批評,其中在立法院的討論中,強烈質疑這違反了內政部土地法的第十四條─名勝古蹟不得為私有,等同國防部不可透過拍賣、轉手給民間,內政部也因此要求國有財產局發函通知國防部,終於,撫台街洋樓避免了被拍賣的命運。

二OO四年時,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積極要求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讓古蹟早日受到保護,雖然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自此,撫台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直到今年初,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撫台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最終決議將它未來的營運定位為「攝影沙龍」。

會選擇成為攝影沙龍的模式,乃是撫台街洋樓,剛好鄰近台灣相機業的發源地─北門博愛路口相機商圈,相機業者認為,若能將古蹟再利用與攝影藝術文化結合,勢必對兩者都會有番新氣象,北門相機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黃久仁就說:「屆時每年十月的北門相機節,若是有了撫台街洋樓的支援,我相信能讓民眾受惠更多。」

負責企劃的台北市文化局三科專員邱稚亘表示,撫台街洋樓將會是個專業的攝影藝術館舍,有相機歷史的博物館、北門相機商圈的文化展覽、及不定期地舉辦攝影展來交流,最重要的是它將存放城中一帶各個古蹟的資訊。對此,有八年城中古蹟導覽經驗的蔡文輝認真地說:「不管相機的部分佔多少,未來館內一定要留有空間,給城中一帶古蹟的介紹使用。」所以,這對擁有十三個古蹟的城中一帶而言,撫台街洋樓將等同於,城中一帶古蹟未來的導覽中心。

在整體大方向確立後,撫台街洋樓於今年八月正式開始修建,負責修復的工人連峯毅說:「我們預計二OO七年五月底就能完工。」到時候,已重塑繁榮時期面貌的它,將會一掃過去這十幾年來,世人對它的遺忘與壞印象,「不管這石頭屋將來要做什麼用,只要修復後的它能夠乾乾淨淨的,這樣就好了」住在撫台街洋樓對面的當地耆老林宏滿是期望地說。除了它的重生可以令廢棄古蹟群獲得正視外,這樣古蹟再利用模式,一改以往許多古蹟修建完成後,只是單純獨立的文化個體,缺乏與其他文化的合作、連結,所以它這般的新做法,使它所在地區附近的文化、藝術也能與之結合,徹底活化古蹟再利用時的定義。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殼牌倉庫 淡水文化新窗口

Shell 【蔡啟賓報導】許多人搭捷運來到淡水,一下車往往就直奔「老街」,此時,不妨向後轉,朝老街反方向而行,看見的絕對是不一樣的淡水─「殼牌倉庫」,用洋行古蹟見證,一個農漁小聚落如何蛻變為十九世紀末的知名商港,藉大火記錄日本殖民時的悲、二次大戰的痛,它的存在,保留了人們與淡水河的「親水」關係,未來它更將化身為結合藝文展演、社會教育的淡水文化新窗口。

殼牌倉庫,就位在緊鄰淡水捷運站的鼻頭街二十二號。清代時,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外商紛紛設立洋行,其中嘉士洋行亦選在淡水的「鼻仔頭」蓋設倉庫,故其原稱「英商嘉士洋行」,不久,其使用權,轉手至專職石油生產與貿易倉儲的殼牌公司經營;殼牌倉庫內不僅建有三座大油槽,更鋪設接通舊淡水火車線的鐵軌,以便運輸油品貨櫃,卻也因堆放、販售這些高揮發性的油品,累積濃重臭味,所以有人也稱它為「臭油棧」。

二次大戰爆發,日本殖民政府認定殼牌倉庫,隸屬敵對的同盟國國家,便強制徵收敵產;一九四四年十月,盟軍轟炸日屬殖民地的台灣北部,倉庫油槽中彈起火,歷經三天三夜才被撲滅,這即是淡水人口耳相傳的「火燒臭油棧」,至此,殼牌倉庫逐漸沒落,餘存備用倉儲的功能;光復後,殼牌倉庫的土地與建築物權,皆從日本落入到台灣的國有財產體系,後來,雖建築物權交還殼牌公司,但土地權的轉移,卻因英政府後來承認中共政權的因素,中途喊停,自此開始的三十餘年間,它就蒙上一層,殼牌母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積極追討土地產權的訴訟陰影。

直到一九九七年,交通部提出「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計劃,才又讓它受到關注。屬於路堤共構的環快,將在河岸築起高聳堤防,這不僅破壞沿岸生態、截斷人們親近淡水河的機會,更直接衝擊包括殼牌倉庫在內的眾多文化資產,所以「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便籌組「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基金會的常務董事兼研究發展總監謝德錫說:「興建環快前會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此時,我們也發現有四處歷史建築群,位於環快預定的路線上,而殼牌倉庫就在其中。」搶救聯盟便積極向台北縣政府,提出殼牌倉庫的古蹟申請,希望能藉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條款,維繫反對興建環快的立場。

在抵制環快的同時,「社區大學」的概念、散佈,也於台灣境內受到重視,淡水社區大學的主任張建隆表示,當時許多在地民眾覺得倡議興建環快,會為地方利益帶來繁榮,卻忽略文化層面的考量,每次的「搶救行動」僅是短期幫助,但「社區大學」才會是長期的,因而在一九九八年,搶救聯盟內部遂出現了,承辦「淡水社區大學」來履行對文化進行紮根、教育的構想。

二OOO年,殼牌倉庫公告為縣定古蹟後,殼牌集團也將建築物權贈予淡水文化基金會,期許倚重基金會的管理,能確實活化其空間、推展再利用,隔年,基金會進駐,立即推動「永續就業工程計劃」之「咱的鄉土咱來講、咱來顧、咱來教」,將兩百五十位中高齡人士,培育成淡水的文化種子人才,其中設有古蹟組與生態組等,有一半以上的學員,就在殼牌倉庫受訓,例如:古蹟組就是以它為對象,來演練古蹟解說;生態組則順帶進行它週遭自然環境的維護,來達到實作目的。不久,淡水社大也在殼牌倉庫設立,成為在百年古蹟的歷史空間中,進修大學課程的學校,其所開設的「在地文化人才培訓班」,更是專門教授古蹟的解說、修復紀錄與營運。

另外,基金會利用殼牌倉庫的場地,舉辦「淡水文化五月節」、「淡水西洋藝術節」、「台北縣古蹟日」,甚至有「金枝演社」將倉庫的自然空間化為現有劇場,所演出的《觀音山恩仇錄》,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也曾把畢業展移到此舉行,不過,殼牌倉庫因年久失修,多處磚牆、屋瓦均存危險性,因此,二OO六年七月,殼牌倉庫進入修復工程階段,暫時關閉,約費時兩年後,它將以如同過去一樣、卻更完善無破損的面貌重現。

完成後的配置構想傾向,殼牌倉庫裡的一號倉,成為固定的展演空間,二號倉則挪作淡水社大教學之用,三號倉因較不具歷史價值,將外包給商行經營,提供日後參觀民眾休憩之處;而淡水文化基金會中,長期致力於殼牌倉庫古蹟再利用規劃的謝德錫卻表示:「這些構想只是暫定的,將來還希望能加入更多體驗的元素,讓民眾在進來的這一兩個小時裡,盡情參與專為『殼牌』所設計的遊戲、活動,這是種較輕鬆的古蹟文化教育方式。」

「殼牌倉庫將會是個結合古蹟、生態、遺址的淡水入口意象」謝德錫認真地講著。淡水的古蹟數量約佔台北縣總數的一半,而殼牌倉庫也是淡水二十三個古蹟中,唯一與產業文化有關,其所在位置,更是台北往淡水方向,所經過的首處古蹟,所以修繕完成後,它的確將扮演淡水文化窗口的角色,呈現不同詮釋角度的淡水風情。

飛鷹任務 牽起緣

【王鈞美報導】由「飛鷹人」所發起的「飛鷹人超級任務之尋恩師活動」,搭起了尋人之橋。「飛鷹人」的真實身分其實是四肢癱瘓的身心障礙者,雖然看似行動不便,但卻靠著網路的方便性、普遍性、廣闊性與便利性,搜尋著委託人心中思念的老師。

從最初的委託者林靜萍開始,感染了她的老師盛紫嫣,最後形成了三代同堂的感人畫面,雖然在發表會上,盛紫嫣的老師李寶菊因為年邁,行動較為不方便,無法到達現場,但是溫馨感人的重逢,卻彌補了這一點點的小缺憾。

回想起當年的李寶菊老師,盛紫嫣說:「一天當中,老師所帶給同學的那種溫情,真的是會讓人永生難忘!」還記得當年全班有三十一位考生,結果三十位考上嘉義女中,另一位考上縣中,真的是大滿貫,大家也自認是「名師出高徒」,放榜後不久,李寶菊老師請所有的同學吃飯、看電影,下午到蘭潭水庫去遊玩,道別時,老師送了每位同學一人一枝鋼筆。

盛紫嫣懷念的說:「鋼筆耶,那時候鋼筆是多麼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啊!」然而李寶菊老師卻願意花那麼多的時間、那麼多的金錢、那麼多的愛,來為所有的同們準備這項臨別禮物,即使當年的盛紫嫣年紀還小不懂事,卻也被李寶菊老師的這些舉動所深深的感動著,「從此我就立下志願要當老師,想要成為像李寶菊老師一樣的人。」。

林靜萍表示,專四那一年,盛紫嫣老師剛好擔任班導師,常常會送大家老師自己製作的小卡片,沒有任何的原因,只要老師有話想對學生說,就會透過同學轉交。在那一年裡,林靜萍從老師的卡片中獲得莫大的肯定,因為當年的她剛好擔任班上的副班長,總是擔心著,自己會不會執法過嚴導致同學們的反感,總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因此,林靜萍就收到了一張「鼓勵」的卡片,卡片上寫著:「靜萍其實是很公正的、很嚴格的、認真的做事情,表面上會覺得說別人不喜歡妳,可是事實上大家是很認同妳的。」

「十九歲的孩子,如果能感受到師長的信任與期望,就會懂得看重自己。」多年後,林靜萍也從事教育工作,總會想起盛老師提筆製作卡片的那份心意,在盛老師身上,她學會的不只是解讀複雜的英文句子,更瞭解到學習看待孩子良善的一面,是多麼的重要!

而陪同盛紫嫣一起來到發表會現場的另一位學生楊小芳則說出了內心的感想。她說,在這樣的一個超級任務的活動中,她收到了三個很棒的禮物;第一個禮物是讓她了解到,不管是老師也好、朋友也好,也許自己以前種下的一棵種子,在未來他都會有發展、他都會長成大樹,最後再溯及到當年的那一顆小小的種子。而這也可以讓很多的人去思考,其實大家現在的付出,不一定要要求一個很大的、很即時的回報,等種子慢慢茁壯成大樹之後,他自然會想起當年那位播種的人。

第二個禮物是讓她學會感恩,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感恩;而第三個禮物同時也是最棒的禮物,就是讓她學會,不管是環境上的困難也好,還是身體上的困難也好,只要藉由「堅持」以及「不放棄」的精神,努力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如同這次的超級任務一般。

一旁的盛紫嫣也跟著附和,雖然近年來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了,但是自從看到飛鷹人團隊之後,她開始懂得把病痛看的輕一點。因為飛鷹人身上的障礙一定比她更多,可是飛鷹人卻能將超級任務辦的如此有聲有色,所以盛紫嫣開始相信,其實她還可以做更多更多的事情。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十二個籃子 給你不一樣服務

070123 【林汶報導】靜謐的午後,座落在麟光捷運站旁的「十二個籃子」咖啡廳,提供大安區民眾一個吃飯、聊天的好去處,特別的是,在這裡的服務生都是身心障礙者,有聽障者,也有精神障礙者,但他們的服務品質都是一極棒。

店長陳維廷說:「我從不諱言讓客人知道他們是身心障礙者,用他們專屬的肢體語言跟客人溝通,讓客人享受被他們服務的感覺,跟平常不太一樣。」

十二個籃子咖啡廳是由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成立,由台北市勞工局提供場地,規劃提供一個溫暖支持的職場,提供聽語障朋友餐廳工作訓練及工作機會,培養優秀的聽障從業人員。聽障人協會的宗旨就是希望能減少聽障朋友與一般人溝通的障礙,讓更多聽障朋友提升自信,活出他們人生的目標與方向。

陳維廷表示,會選擇以咖啡廳的方式經營,主要是考量到身心障礙者的穩定度不夠,所以技術層面不能太複雜,多半讓他們負責外場服務和清潔的工作,沒有年齡、障別的限制,由於在這裡的身障朋友都沒有經過勞工局的職前訓練,所以輔導時間相對的拉長許多,大約要半年以上的時間,身障朋友才可以漸漸上手,不過陳維廷說:「只要有意願我們都會給他們機會。」

由於附近都是住宅區的關係,客源不多,不過還是靠著客人的口耳相傳,一個拉一個來給他們加油打氣。陳維廷無奈的說:「假如生意好的話,就可以擴充餐飲內容,吸引更多客人,但是收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能維持現況。」但重要的是在結果和訓練的過程,「當這家店結束後,希望他們的職能跟正常人一樣,都能進入到社會中工作。」

謝雅玟是一位後天聽障者,在這裡已經服務半年多,雖然聽不到聲音,但她還是以最開朗的笑容迎接每一個進來的客人。在幫客人點菜時,她會讀唇語,也可以指菜單、用筆寫,不過最特別的還是他獨家的手語。陳維廷笑笑的說:「她會手語啊,只不過是她自己發明的。」

謝雅玟表示,在這裡工作雖然辛苦,但可以學習到很多不同的技能,像是外場服務,怎麼跟客人互動、溝通,都是她以前不曾嘗試過的。謝雅玟說:「最重要的還是需要耐心。」時常面帶微笑的謝雅玟,抱持積極的態度,想要與人群互動,她在服務客人時,也會和盡量跟客人溝通,「我會讓客人了解我聽不到的事實,也想讓客人知道我和正常人一樣,可以做相同的事,沒有什麼不一樣的。」謝雅玟說。之前曾經在勞保局上班,和同事的相處情形也不錯,陳維廷說:「她很能聊的,她可以跟你從中午聊到下午五、六點。」

謝雅玟表示,她來這裡工作就是希望能跟正常人接觸,即使讓別人知道她聽不到,也沒關係,因為她希望有人願意跟她「溝通」。在這裡學習到很多不同的技能,讓她築起未來想開一家泡沫紅茶店的夢想,但來這裡時間沒有很長,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希望未來能在台北的某個角落讓大家喝到這杯不一樣的泡沫紅茶。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傾聽身體聲音 舞動生命旋律

070122 【林汶報導】什麼是舞蹈治療?舞蹈治療是透過人們的身體作為表達的媒介,藉著肢體動作,探索內在心理的歷程,幫助人們身心健康。

現任於陽明大學、輔仁大學的舞蹈治療講師王芸華認為舞蹈治療是為了幫助人們紓解壓力,做情緒方面的整合,達到身心合一的效果。王芸華說:「希望每個學員都能透過呼吸去愛自己,讓細胞獲得更多動力。」

舞蹈治療師必須觀察患者在進行治療過程中一切的行為反應,並試圖了解患者情緒問題的導因,選擇適當的情境介入,為病患改善情緒精神的問題。小英(化名)是一名躁鬱症患者,上一堂課時,因為達不到老師的要求,覺得自己很沒創意就哭了,也不想再來上課。之後老師就讓她在旁邊幫忙放音樂,在這個過程中,小英的身體也慢慢隨著音樂舞動,在十二堂課結束後,小英已經能自在的跟大家互動,會主動去爭取許多機會,態度也變積極許多。

王芸華表示在舞蹈治療的過程中,一開始先暖身,藉由深呼吸去放鬆身體,增加個人的覺察能力,接下來設計活動,每次主題都不盡相同,目的就是讓學員利用肢體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最後則是分享,不限主題的分享個人情緒。舞蹈治療的方式是以患者的問題改善為目標,所以並不是有一定的公式,而是將心理治療和舞蹈動作結合做有彈性的運用。

舞蹈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患者表達情緒,對於身心障礙者與受虐者都有很大的幫助。王芸華說:「在最後的分享中,學員們都會說說自己對家人的情感、愧疚或是自己一些負面的情緒。」站在輔導的角色,舞蹈治療師要利用專業引導,讓患者從感受性的舞蹈治療轉入主動性的舞蹈治療,主要就是使患者做情緒的表達。

在舞蹈治療中,不需要任何的舞蹈經驗。王芸華說:「大部分的人不曾誠實面對過自己的身體,就像戴了一個面具,而原始的身體動作其實是和生命經驗息息相關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去經驗自己的身體並和自己的感覺連結,經由想像、創作和即興幫助學員透視個人內在生命歷程。

過程比目的更重要,在課程中,學員常會忍不住問:「這有什麼意義?」,其實舞蹈治療最重要的就是過程,因為在過程中才有可能找到影響行為的原因,學員往往不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反而先問老師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王芸華說:「激起他們的動機是最難的挑戰。」

在文山社區大學擔任講師的王芸華表示,社區大學的學員是追求自我成長為目的,百分之百的發自內心,課程效果便有差別。「真正改變的力量是來自自我,別人很難去強迫你做改變。」王芸華說,舞蹈治療強調主動學習,要求學員的心和身體全然投入,越敞開自己,感受越多。很多時候,人們戴上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怎麼活出真正的自我並接納自己,是老師對學員們的期待。

最近台灣憂鬱症的患者有增加的趨勢,相對的藝術治療管道也變多了,但堅持到底的治療師很少,「迫於現實和成就感很難走下去」王芸華說,雖然舞蹈治療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放鬆自己,但在台灣採用此種另類醫療的人還是不多。因為台灣的醫療體制較不注重人文醫學觀念與實施,患者的心理情緒問題就不易被重視,也使心理醫學的發展受限。

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洪振德 小兒麻痺患者醫師路

0701221 【洪欣怡報導】「再完美的東西,都還是帶著一點缺陷的。」開業十二多年的內科醫生洪振德,幽默的用這句話形容自己。

現年四十八歲的他,從小罹患小兒麻痺;在他的褲管下,右大腿只有左大腿三分之一的粗細,無法和正常人一樣奔跑追逐、跳躍,但他用著自己的方式、節奏走著屬於自己的道路,靠著努力與自信成為內科醫生。

小兒麻痺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剛開始的症狀很像感冒,二至四天後出現麻痺現象,麻痺的程度因人而異,其中以腿部最為常見。在退了燒、麻痺停止後,會有自然恢復過程,但約百分之十九的幼兒會成重度麻痺。雖然台灣已多年沒有自然感染的病例,但是在洪振德出生的年代,小兒麻痺病毒侵襲著整個台灣,有許多孩童因此變成終身肢體殘障。

洪振德剛出生三個月時發高燒,家人以為只是感冒,沒想到他的右腿卻從此麻痹萎縮。幼稚園時都由母親抱著上學,他表示:「那時母親抱著可能是怕用走的搖搖晃晃不好看,所以都用抱的。」上了小學之後,他對學校路途中每條小巷子都很了解,因為回家時自己總會刻意的挑小巷子走,並不是因為自卑,而是想避開那些嘲笑或是欺負他的小孩,但在堅強的背後,洪振德對奔跑這件事有著小小的缺憾。

罹患小兒麻痺的洪振德,比弟弟得到更多父母的關愛甚至是溺愛,但這些從未造成他身心上的依賴、任性;反而從小就在想未來計畫的他,知道自己想要有怎樣的未來,並積極想去達成。

小時候對繪畫很有興趣的洪振德,曾想走繪畫的路,但處於藝術尚未如此蓬勃認同的時代,繪畫常常只用在畫招牌和電影海報,加上父親當牙醫的影響,醫生的角色在他心中有著特殊的情感,憑著努力後來如願進入了台北醫學院。洪振德回想著說:「後來選擇走內科這條路,是因為對我而言,這個領域的學習是浩瀚無邊、是一輩子的;這一點很有挑戰,因為我就是這樣一路過來的。」

回想過去在林口長庚實習的歲月,遇到下雨天的早上例行跟診,他總是跟不上大家的快速腳步,加上地板溼滑、鞋子笨重,所以一趟跟診下來,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洪振德笑說:「大家常走著走著又發現,我怎麼又不見了。」

身為醫生又是病友的洪振德,對於上天給予的殘缺並不會怨嘆,反倒覺得這讓他在和患者接觸時,更能設身處地,看診不只是看病情,還要懂得去關懷傾聽病人的聲音。他表示:「只要還有患者需要我,我就會一直繼續當醫生。」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屈尺國小 蝶蝶不休

Dscf 【黎荷安報導】位於台北縣新店水源保護區,新店屈尺國小有著豐富完善的生態環境,「野溪、保育類植物、昆蟲、動物,這些是我們學校最大的天然資產」屈尺國小總務主任江百川說。

因為這個天然的優勢加上教育部大力推動,屈尺國小在二○○二年登錄為綠色學校伙伴。主張透過環境建置、日常生活習慣的建立以及特別的課程設計,「從認識一片葉子,繪本導讀,樹葉書籤的製作,到成為一個環保小尖兵」,屈尺國小以三個層面相互配合來落實綠色計畫。

江百川表示,屈尺國小將校園規劃成五個生態區,包括枯木生態區、蝴蝶步道區、蛙類蕨類生態區、植物教學區以及水生生態區。另外,生態教室讓小朋友可以在室內培育水生植物、觀察蛙類、認識有著人蔘香氣的棉桿竹節蟲等生物。

「蝶蝶不休」是今年二月推展的綠色活動,也是「蝴蝶步道區」計畫的一環。蝴蝶步道區種植了會吸引蝴蝶幼蟲的食草樹,魚木、繁星花、大王仙丹等,引來很多粉蝶與蜜蜂。江百川表示,活動的過程很辛苦,由於校園內的空地原屬於工程用地,土壤不僅貧脊而且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塊,礙於經費不足,只能由老師、學生動手整理空地,「整頓空地、搬運石塊、磚塊、鬆土,老師、小朋友做到手長水泡、磨破皮是常有的事」。由於日照充足,照顧這些植物必須時常澆水,還得常常除去雜草。

在過程中付出那麼多心力,收穫格外豐富。到了春天,這些蝴蝶幼蟲食草樹果然成功引來端紅蝶、黃粉蝶在步道區滿天飛舞,經由老師的解說,小朋友也認識了各種蝴蝶、觀察蝴蝶、製作蝴蝶圖鑑,而且還用圖畫、文字以及口述蝴蝶的生長階段。

另外,枯木生態區利用颱風吹落的樹枝、落葉、枯死的樹幹,讓腐葉的營養繼續滋養土地,江百川說,「小朋友在樹葉底下發現許多鍬形蟲的幼蟲還有獨角仙,他們才知道,原來沒有生命的樹木還可以培育其他小小的生命。」;到了夏季,蛙類區更是處處可見全身「綠油油」的樹蟾;小朋友在植物區種的草莓、檸檬、紅龍果,「雖然只有結一兩顆果實,不過小朋友也樂的笑開懷」江百川說;水生生態區,還意外培育出差點絕種的保育類水生植物「台灣萍蓬草」。

未來屈尺國小將推出「水岸遊學」計畫,內容分成五個系列二十項課程,包括花園農場、屈尺特色、濛濛水岸、廣興湖泊以及翡翠溪流等教學,歡迎師生、親子組團參與。江百川說學校的目標是,不僅將永續經營的觀念向小朋友灌輸,更希望從新店屈尺這個區域往外延伸,散播環境保育的概念,推展人文與自然的活動。

原住民社大 傳承部落文化

【莊泰富報導】為了保留逐漸消逝的原住民文化,由台北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原民局)主辦、輔仁大學協辦的第一屆台北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於二OO六年成立。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簡稱原委會)表示,現在是強調終身教育的社會,因此原委會當初便希望在全省各縣市皆設有屬於原住民的原住民社區大學。此外,他們認為,一般社區大學的課程無法滿足原住民的學習需求,而原住民社區大學將有助於原住民文化的傳承。

原住民社大 傳承部落文化目前社區意識高漲,而原住民文化卻逐漸流失,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更需要將原住民文化推廣、傳承下去。北縣原民社大主要以原住民為招生對象,而課程規劃方面也都是針對原住民所需要學習的部份進行規劃。

推廣部認為,原住民長久以來的學習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學習,部落的長者透過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教育下一代,因此,部落社區大學的教育環境應該以部落教室為主軸,而教育方式則以做符合原住民原本的學習方式為方針。

部落社區大學的課程內容分為三大領域,分別為族群學程,藝能學程以及生活學程。在族群學程方面則有像是原住民族語、部落地圖繪製等。在藝能學程方面則有農業技術、田野調查與文化工作等;在生活學程方面則有運動技能、人際關係等。

由於是第一屆北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推廣部表示:「推廣,是今年著重的方向之一,而我們還在摸索」。因此,輔仁大學今年跟許多原住民協進會合作,如烏來鄉忠治社區發展協會、鶯歌鎮原住民發展協進會、歸原文化藝術團等,共同推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同時也聘請團內的長老或具專業知識的族人擔任講師。

目前社區意識高漲,而原住民文化卻逐漸流失,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更需要將原住民文化推廣、傳承下去。推廣部表示,現在遇到的問題很多,今年也還無法步上正常軌道,不過他們會持續的努力,尤其是跟協進會合作方面。

「我們希望透過雙方的競合作用,借用協進會的師資,競爭與合作雙軌並行讓這個原住民社區大學更大更好,達到雙贏的局面。」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永和社大 喚醒勞工權益

【陳靜鈺報導】「說起來有點諷刺,如果不是得到了職業病,我不會知道自己被剝削了。」學員張淑芬(匿名)有些感嘆地說。幾年前向公司求償職業病的勞保幾付,與公司產生糾紛。加入永和社區大學勞工問題研究社,透過和顧問老師與其他社員討論,得知勞工應有的權益,使她有勇氣跟公司據理力爭。

永和社區大學為將公民意識推廣至附近居民、與社區作連結,在七年前成立了勞工問題研究社。參與社員不是對勞工問題有興趣,就是職場上遭遇勞資糾紛。透過顧問老師的領導,討論職場上遭受的糾紛、最近發生的勞工問題,讓社員具備捍衛自己權益的能力。並不定期舉辦一些宣導活動,向附近居民推廣。近期曾舉辦勞退新制的說明會。

「一開始我是以自利心為出發點,希望可以了解更多勞工權益。現在我希望將這份知識推廣到週遭的人。」身為公務人員的社長高明賢,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希望讓周遭的人同樣具備保障自己權益的能力,所以加入社團。「雖然無法讓所有的勞工朋友都具備這樣的概念,但是至少我可以影響週遭的人。」

高明賢說,在台灣,很多人對勞工的印象不太好,許多人即使是勞工身分,也因前述歧見不敢承認。其實「勞工」不只代表藍領階級的工作者,廣義而言,凡是領取雇主薪資的都是「勞工」。社會中勞工人口佔據多數,具體而言,台灣就約有六百多萬勞工,因此勞工問題就更顯重要。

「很多勞工不知道自己被雇主剝削了,大多數知道的人又因為不知道怎麼爭取權益,所以只能選擇接受剝削。」高明賢說,就拿勞退舊制改新制時,可能未有足夠的宣導,許多人在不甚了解的情況下,踏入新的體制,無從保障自己的權益。「遵行三十年的舊制度,只因為政府一聲令下變動。勞工只有默默承受的份,讓我覺得滿感慨的。」

張淑芬在公司工作近二十年,幾年前經醫師診動證實患職業病,公司不願承認院方診斷,只肯給與微薄的賠償,甚至打算不經她同意將她調職。透過自己鑽研社會保險,加上參與社團討論。有顧問老師做諮詢對象,加上與同學經驗分享。她才懂得怎麼爭取自己的權益。目前仍在與公司打官司,爭取職業災害方面的賠償,但已爭取到請假看病不必減薪的權益。

張淑芬說,公司中其實不少狀況與她類似的人。但多不知道自己的權益為何,就算知道也因不想壞公司和諧氣氛,選擇忍氣吞聲。所以當她主動向公司提出告訴時,未受公司同仁贊同,反而被冠上破壞公司和氣的污名,遭受孤立。目前只有她一人孤軍奮戰,反抗公司不合理對待。「不能害怕反抗公司的剝削,只是要做最壞的打算,但結果不一定是最壞的。」

台大GC 校園同志避風港

【楊景婷報導】「台大Gay Chat就像我第二個家一樣。」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台大Gay Chat,簡稱台大GC)的社長陳建宏(化名)笑著說,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台大GC是國內第一個正式立案的校園同志社團,它不僅是個社團,也是學生同志族群互相交流的小天地。

台大GC已經有十三年的歷史,當初成立時,學校要求以「男同志問題研究社」申請,並且登記為學術性社團。陳建宏表示,成立宗旨是希望在校園裡提供一個管道讓同志發聲與交流。

近年來,台大GC逐漸在轉型,從剛開始在學校規定下的純學術性社團,轉變為偏重交流的聯誼性社團。對此陳建宏說,以前走了很久的學術路線,發現嚴肅的話題不太吸引人,參加人數很少,於是決定慢慢增加聯誼性的活動,社員也漸漸變多。他表示:「若要幫少數族群發聲,一定要讓少數變多數,所以要先將社團壯大,這樣講話才會有份量,別人才肯聽!」

不過,為避免流於「交友性」社團,台大GC還是盡量在學術和聯誼中取得平衡。除了跨校性的出遊活動,平常社課也會舉辦安全性行為課程、同志電影欣賞講座、同志運動以及性別研究。另外,像是同志大遊行、同志甦醒日的大型活動,台大GC的社員們也會站出來為同志爭取權益。

台大GC不僅限於校內學生參加,目前社團人數約有五十人,當中就包括了十七歲的高三生,還有已經出社會的老師。陳建宏說,大家來參加社團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找個伴,更是希望能在這裡得到認同感,台大GC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而是有一群「家人」在陪伴著。

除了社員之間彼此的交流,指導老師朱偉誠也會定期跟社員吃飯聊天,和社員們的感情都很好。朱偉誠平常不太干涉社團的活動,希望讓同學發揮,不過,他也會適時提出同志議題,讓社員進行思考、交流。另外,朱偉誠在校內開有「同志電影」、「同志文學」的相關課程,很多台大GC的社員都會選修。

對於許多校園同志社團依舊屬於地下化運作,陳建宏認為,同志學生族群應該要站出來,讓大家知道同志的存在,不是只藉由電視上的轟趴報導來認識同志,將同志污名化。他說:「其實同志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他們並不是少數族群,更不是天天開趴雜交的人。」

未來台大GC除了會持續提供校園同志的交流空間,也會在學生同志運動上多做努力。每年台大GC都固定主辦同志甦醒日,結合各大專院校同志社團,透過一連串同志的相關活動,讓大眾可以注意到學校裡同志學生的存在。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北斗肉圓 打造當地文化

【葉匀安報導】提到「肉圓」,最先被一般人聯想到的是「彰化肉圓」,藉由其名氣、受歡迎的程度,打造了今日肉圓的形象。然而,在彰化肉圓聞名之前,位於彰化南端的北斗,是肉圓的發源地,隨著時間的成長,肉圓打造北斗的文化與特色。

范氏肉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至今相傳了四代。第三代傳承人范瑞銘,就有四十年的歷史。他表示,過去生活困苦,貧窮人家只能以番薯籤為主食,將番薯磨成粉漿加糖來充飢。當時,范氏家族供奉三山國王神壇,范瑞銘的祖父范萬居看到信徒餓著肚子來求神看病,就將粉漿裹著筍子當餡料分給大家,當時稱為「粉丸」。後來,父親范媽意將胛心肉參雜其中,產生了最早的鹹味肉圓。

清代,北斗為濁水溪河運的集散中心,也是內河航運的中心,曾經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的美名。當時北斗貿易興盛,范媽意認為,販售肉圓是個商機,於是挑著肉圓擔沿街叫賣,後來在員林客運前設攤。由於范氏肉圓吃起來與傳統的口味大不相同,相當有特色,逐漸打開北斗肉圓知名度。

由於北斗肉圓漸漸有名,許多人陸續投入經營。范瑞銘說,當時走在北斗街頭,十家有九家是賣北斗肉圓,相當不可思議,而肉圓從此融入北斗人的生活,成為北斗文化的一部分。

范瑞銘說,各地的肉圓或許有不同的意義,但對北斗來說,是具歷史意義的小吃。他不敢保證他的肉圓一定最好吃,但他相信肉圓對當地的價值。他說:「那是一種時代心酸背景後的快樂」。

現在,走在北斗的中華路上,依舊可看見許多賣肉圓的攤販,哪一家最具特色、口感最好、生意最好,沒有一定的答案。歷史最悠久的范氏兄弟提到,肉圓好不好吃決定於外皮的口感與餡料的順口,當然,對味還是最重要的。對於北斗而言,每家肉圓都有自己的歷史,不同背景下的產物,有不同風味,這些都是北斗最珍貴的文化。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讓愛「捲」進來 糕菲膳工坊

070117 【林汶報導】劉俠(杏林子)之友會為一群身心障礙者開設的庇護工場─糕菲膳工坊,因為經營不善,在去年三月底熄燈。但這群身障者的好手藝不會就此埋沒,去年十一月又重新開張,以挪威的手工紙片蛋捲,「捲」土重來。

「糕菲膳工坊」是北縣成立的第一家庇護商店,門市位在台北市青年育樂中心,由青年育樂中心處長捐贈場地,主要安置來自板橋、土城等臨近地區的身心障礙者,共可安置十二名身心障礙者就業,目前已有五名身心障礙者在店內工作。

柯淑芬是位瘖啞人士,在小時候因發燒過度,延遲就醫,造成後天的語言障礙。但樂天的她不放棄人生的希望,積極地過生活。曾在海霸王餐廳上班,但因工時過長,工作內容繁重,家人捨不得她太辛苦,繼而轉介到糕菲膳工坊。盡責的她,不僅星期一到五在工廠做蛋捲,六日還會去門市幫忙,也不嫌累。

柯淑芬在糕菲膳工坊負責的工作是「打麵糊」,也曾嘗試過做蛋捲,但手不夠靈巧,蛋捲賣相不好,店長李怡才將調麵糊的秘方教給她。社工員王淑真說:「她很聰明,還會自己改麵糊的配方。」原來是因為在寒冷地帶的挪威,吃的蛋捲口味較重,對台灣人來說太甜,柯淑芬重新調配各種原料的比例,才有今天又脆又香的蛋捲上市。

患有中度智障的廖倍慧也是「蛋捲達人」,廖倍慧以熟練的動作製作挪威蛋捲,甜美的微笑就是她的最大招牌。雖然她幾乎每天都站在烘焙機前,常常做到全身酸痛,一整天工作下來真的很辛苦,但是看到許多民眾來買蛋捲,也不覺得累。畢業於稻江職業學校家政科的廖倍慧笑著說:「我將來想開一家蛋捲店,讓更多的人吃到我做的蛋捲。」

糕菲膳工坊之前所經營的餐廳因產品和店租成本太高,入不敷出而結束營業。這次東山再起也是受到各方善心人士的幫忙,目前工廠的場地就是由扶輪社的善心人士免費出借兩年,而做蛋捲的機器需要從挪威原裝進口,於是獅子會就大方地捐了五十台給他們。

而賣「挪威蛋捲」的巧思則是出自劉俠之友會的理事長太太劉恩美,長年住在挪威的劉恩美,也沒想到常吃的家鄉點心,竟然可以幫助身心障礙者創業成功。劉恩美也親自指導糕菲膳工坊的工作人員製作蛋捲,一推出就廣受好評,民眾都喜歡薄薄脆脆的蛋捲,訂單量扶搖直上。理事長劉侃也表示,看到挪威蛋捲可以幫身心障礙者開創一線生機,他也感到很開心。

糕菲膳工坊在台北縣勞工局主辦的美食競賽中拿到了西點烘焙類的第一名,柯淑芬開心的拿出她的獎牌來給我們看,一陣比手畫腳後,柯淑芬表示:「我雖然不能說話,但是我還可以做很多事的。」糕菲膳工坊除了在青年育樂中心有門市之外,計畫慢慢擴展銷售通路,未來也希望能在全民運動中心設點販賣挪威蛋捲,希望日後有機會大量生產,制度化經營,讓更多身心障礙者找到自力更生的機會。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阿福書店 沙漠中的書香綠洲

070116 【蔡啟賓報導】台北縣蘆洲市與首都台北市僅一水之隔,但「文化」二字在越過淡水河後,便彷彿與「沙漠」劃上等號。二○○○年,蕭文福成立「阿福的書店」,開始為這塊沙漠注入「文化活水」,每當這股活水幾近斷源時,他總謹記著兒時失學的回憶,如今,活水已逐漸積聚成綠洲。

蕭文福─「阿福」,七年前,「阿福的書店」就在他催生下,於蘆洲市永樂街的巷弄成立。三十餘坪的空間裡,每個高高的書架,放著滿滿的童書與繪本,加上另闢的一間讀書室,這裡成為附近社區的孩子最愛來的地方。回想書店的成立,他尷尬地說:「其實我的一個好朋友才是主角。」當初好友即將搬離蘆洲時,說了一句「蘆洲無文化」,令他啞口無言,「那時異想天開地想藉開書店來挽留好友,沒料到現在竟讓我全盤投入」,阿福苦笑說。

當初開店蒐集資料時,他發現全台有一千多家的書店,兒童書店卻不到一百家,市場非常小。但他認為,要做就要做給有需要,卻未被滿足的讀者,於是投入全部積蓄和借來的錢經營書店。阿福表示:「直接送人魚吃的施惠者太多,教人如何釣『文化之魚』的耕耘者則太少,我就決定從培植文化幼苗開始。」

那時泰山鄉正在開辦讀書會營運的訓練,阿福覺得,自己的兒童書店和培養蘆洲文化氣息的理想,可藉由「讀書會」串聯起來。他感慨地說:「訓練時,發現泰山有很多書店,不像蘆洲幾乎是文具店。」此番接觸帶給阿福更多的想法,他希望自己的書店「不只是賣書,而是一個可以享受閱讀的地方。」

提到書店營運的情況,阿福大方的說:「第一個月營業額僅五千元,沒有讀書會時,書店根本沒人。」然而架上的書籍,始終沒有一本是被密封的,孩子可以盡情閱讀每本書的內容。此外,由於店面規模不大,進貨量相對較少,往往只能以原價七折的價格批貨,但他為了鼓勵大家多買書,每本書只賣七五折,這樣「好康」的優惠,讓阿福的書店在熬了兩年後,收支才勉強打平。

阿福笑笑地指著書店裡的天花板說:「這些都是四、五歲的小朋友畫的,他們是最能反映閱讀好處的一群,閱讀激發的想像力,均能用繪畫呈現。」也因此他從不放棄任何宣揚閱讀益處的機會,最近就替附近的小學列了一份閱讀的書單。

「一路走來,老天爺把『生命房間』的窗戶,關了一扇又一扇,我總是相信,一定還有一扇開啟的窗在等我。」阿福說,這或許和年幼失學的經驗有關,長大工作後,憑著對書本的熱忱,他一路從國中夜補校進修到大學,所以對每個能唸書、學習的機會皆十分珍惜,更不忘向旁人傳達他愛讀書的理念。

阿福表示,「以前的孩子沒錢唸書,現在的孩子是沒地方、沒人陪唸書。」這也就是他舉辦親子讀書會、說故事課程的原因。「在我們親子讀書會裡,就有兩、三歲的小朋友,聽過那個故事後,就能自己把故事講給其他孩子聽。」在他的觀念裡,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閱讀」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兒童在店裡常會把書放在地上看,這是很多書店禁止的,店家認為會弄壞書;而我認為只要能讓孩子享受閱讀的樂趣,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最舒服的姿勢。」

前年,阿福罹患高血壓,他索性辭去圖書公司的工作,全心投入書店的經營。這麼做都是為了那些孩子,因為他們,阿福心中始終堅持著一句話─「自己得不到的,有能力時,一定要讓更多人都能得到。」

逐步突破 打造無障礙生活

【王鈞美報導】為了讓身心障礙人士能有更好的旅遊品質和生活空間,許朝富架設了行無礙生活網,讓每一個對「無障礙」有興趣的人能有個可以交流的平台。同時,他也架設了一個名為「帶著輪椅去旅行」的部落格,除了分享自身的旅遊經驗之外,也希望能更快速的傳遞無障礙的相關訊息,讓社會大眾可以及時接收到。

四、五年前,當許朝富在殘障聯盟工作時,因為工作所需,時常要四處奔波,以調查各地的殘障政策推廣的如何,導致他一年中就會環島三到四次。當他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常常遭遇到不方便的狀況,像是進入月台的通道,只有樓梯沒有電梯或無障礙坡道、無法輕易的上下火車等等,唯一的克服方式只有「人力搬運」。

但是早期社會的觀念卻總會將責任怪罪在身心障礙者身上,認為身心障礙者既然不方便行動,那就不要出門「麻煩」別人,害得服務人員的工作量加重。這樣的想法限制住了大多數的身心障礙者,讓他們不敢輕易的出門或者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但許朝富的同事們卻努力的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們認為人生而平等,既然人都有「行的權利」,那為什麼獨獨只有身心障礙者沒有呢?所以他們努力的向火車站的工作人員爭取,希望他們不要吝於伸出援助之手。而這樣的觀念也改變了許朝富的想法,他說:「我可以選擇不搭這些大眾交通工具,但是,下一個身心障礙者還是要搭;我們不是只為了自己的權利,而是為了大多數身心障礙者的權益。」

從此,許朝富就開始了他的「無障礙」生涯,每當他到達一個地方之後,就會開始觀察當地的無障礙設施,評估這些地方是否適合身心障礙者。倘若有所缺失,就立刻記下,並向有關單位反應,希望能夠盡快改善,許朝富說:「不僅僅只是無障礙旅遊而已,我希望能夠做到『無障礙生活』,讓身心障礙者能夠住的更方便。」

「從來沒有一次花錢花的這麼快樂過。」當許朝富前往英國旅遊時,他覺得自己真正像個人,或許該說是,第一次被當成「普通人」來對待。當時的他正前往一座古堡參觀,門外的售票員對許朝富說:「你全票,陪伴者免費。」許朝富以為自己聽錯了,再向售票員詢問一次才知道,原來在英國人的眼中,身心障礙者雖然行動不方便,但仍然是個成人,所以應該要收取全票;而陪伴者是負責陪著身心障礙者的,比較辛苦,所以應該要免費。當下,許朝富開心的掏出錢包,快樂的付了門票錢,因為這是他第一次感覺自己是個「真正的人」。

除此之外,許朝富還曾經在英國的車站裡遇到電梯故障,使他無法順利進入月台的狀況。倘若是在台灣,解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請身心障礙者不要搭乘,一是以人力的方式將身心障礙者扛到搭車的地方。但是在英國,他們認為用人力的方式太危險,怕造成意外,所以就請許朝富改搭計程車前往目的地,至於車錢,則全額由英國政府支付。

原本只需要大約新台幣兩、三百元的車程,換成計程車費後變成兩、三千元,讓許朝富吃了一驚。他向計程車司機詢問,這樣的車費全額由國家支付,那國家豈不是太損失了嗎?沒有想到計程車司機竟回答說:「不會阿,因為你的權利比什麼都重要。」

計程車司機的一句話,讓許朝富陷入了深思,在英國,所有人都知道人的權利的重要性,「那台灣呢?台灣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而當許朝富前往日本旅遊時,更深切的體認到,日本的通報系統做的非常好,在他尚未下車前,日本的服務人員就已經站在月台上等待了,當他下車後便立即上前服務,詢問他的目的地並立即替他安排旅遊行程,再將他送上車,等他到達目的地時,又是另一個相同的服務的開始。

許朝富說,從英國與日本的兩個旅遊經驗中,他發現,英國是「尊重」,而日本是「貼心」。英國重視人權,所以尊重身心障礙者,只要身心障礙者不出聲要求工作人員的幫忙,那他們就會認為這個身心障礙者可以應付所有的事情。日本則是走貼心路線,這或許跟日本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有關,所以當身心障礙者前往日本旅遊時,就會感受到日本人的細心照顧。這或許也可以看成是歐洲與亞洲對待身心障礙者不同的方式。

反觀台灣的「無障礙」,雖然名為無障礙,但對身心障礙者而言,有時還比平常更障礙,所以許朝富致力在打造無障礙空間,不但希望能讓身心障礙者擁有無障礙旅遊,更希望能替身心障礙者打造一個無障礙生活。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無障礙旅遊 勇敢跨出國

070115 【王鈞美報導】「我想,在旅遊業裡,沒有人比我更大膽了。」觀音旅行社董事長鄭淑勻驕傲的說著。身為一位肢障者,鄭淑勻卻在旅遊業裡待了十八年,並曾帶過身心障礙人士出國旅遊,同時她也熱心在許多的公眾事務方面,像是玻璃娃娃社會關懷協會理事長、台灣無障礙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等。

對於自己能夠辦理無障礙旅遊,替身心障礙人士一圓出國旅遊的美夢,她感到十分的開心,因為她不只幫別人圓夢,也幫自己圓了長久以來的夢想。回憶起當年跨入旅遊業的經過,鄭淑勻說:「其實只是想替自己找份安定的工作罷了。」身為一位身心障礙者,找工作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當她看到有旅行社在徵櫃檯小妹時,就立即毫不猶豫的去應徵了。

剛進入旅遊業時,鄭淑勻會將自己的柺杖藏起來,就怕讓顧客知道自己是身心障礙者。她表示,因為社會總會普遍帶有先入為主的觀點去質疑,一個連自己的行動都不方便的人,是否有帶領其他人出國旅行的能力。為了不讓顧客有這層擔憂,鄭淑勻在上班時總是讓自己看起來毫無異樣,直到有人委託她規劃一個出國旅遊的行程,並邀請她一同參加旅行,這才讓她跨出了出國旅遊的第一步。

韓國是鄭淑勻人生的第一次出國旅遊的目的地,當時因為整個旅行團的人都知道她行動不方便,所以也都很體諒她,配合著她放慢步調。當她們造訪韓國的滑雪場時,鄭淑勻因行動不便無法滑雪,又怕地上濕滑使自己成為團員們的負擔,所以決定待在遊覽車上,不跟著大家一起行動。

但當遊覽車司機停好車時,卻把鄭淑勻叫下了車。當時的她心想:「該不會不能待在遊覽車上吧?」結果意外的是,司機竟然將她背在身上,帶她走到滑雪場中,讓她站好並幫她拍照。司機對她說:「妳既然來了,就應該要拍張照留念,不然妳下一次不可能為了來拍這張照片再來韓國。」

因為這一次特殊的經驗,讓鄭淑勻深深的體會到:「原來只要用她自己的方法,她也可以像一般人一樣玩的很愉快。」為了讓可能有與自己一樣困擾的身心障礙者玩的更好、更開心,也因此,她興起了替障礙人士辦理「無障礙旅遊」的念頭。而「新加坡之旅」則是在她所規劃的第一個無障礙旅遊團。

當時旅行團中有一個名叫美慧的女生,因為腦長瘤開刀導致左半身功能喪失,走路一拐一拐的,手也無法抬起。她曾經因為外表看不出殘疾,在過馬路時請求路人的攙扶協助而被路人拒絕幫助,這使得她不敢再出門,直到家人鼓勵她參加這一次的新加坡之旅。美慧發現,之前她總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行動的觀念並不正確,在這個旅行團中,因為她不用坐輪椅,比起其他行動不方便的團員,她算是健康的了。從此她的人生觀大為改變,不但開始學開車、出外上班,甚至也願意幫助別人。

這樣的一個經驗,讓鄭淑勻獲得了極大的感動。她真正的體認到,原來這樣的一個旅行,可以讓身心障礙人士獲得不同的觀感,尤其是從他們的眼裡所散發出來的感恩的眼神,更是讓鄭淑勻難以忘懷,也讓她加深了辦理「無障礙旅遊」的念頭。

在另一對夫妻身上,鄭淑勻更是了解「愛要及時」的真諦。這一對夫妻,先生是白化人,在他們結婚之時,先生便很感念太太不嫌棄他的病,願意陪他共度一生。沒想到在多年之後,發現太太常常會走路不穩而摔倒,去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太太罹患了小腦萎縮症。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太太的病情也越來越嚴重,從走路不穩到行動不便,此時先生才驚覺,自己的太太似乎沒有辦法等著他打拼完一個舒適的天地後,兩個人再一起慢慢的養老,所以他尋求鄭淑勻的幫助,希望趁著太太還能夠外出時,陪太太一起四處旅遊,好好把握剩下的時光。從此他們便成為鄭淑勻的固定旅客,每年都會向鄭淑勻詢問出團的資訊。

「可以幫一個人圓夢是很棒的一件事。」在帶過這些身心障礙者出國旅遊之後,鄭淑勻更深切的體認到這一件事,當她看到許多身心障礙者圓夢之後的笑容與感恩的眼神時,她就更有堅持下去的動力,繼續耕耘「無障礙旅遊」。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林志錚 因墓仔埔與社運結緣

【楊景婷報導】「若是沒有那個墓仔埔(台語:墓園),我應該不會踏上這條路。」長庚醫學院六年級的林志錚笑著對記者說。十八歲完全沒有參加過社團的他,現在是系學會會長以及台灣醫學生聯盟的代表之一,他曾經領導過「林口空氣污染」的抗議活動,還擔任過「樂生療養院保存問題」召集人。

從建中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大學醫學系就讀,林志錚說,當初他沒有想過自己會進入醫科,因為在大學之前他連參與社團參的經驗都是零,所以更沒想到會接觸社會運動。

談到到林口空氣污染問題,他說:「有一次我半夜騎車回學校,經過一片墓仔埔的時候,居然看到有白煙飄出來,當時嚇了一跳,還以為遇見『好兄弟』,後來才發現白煙充滿異味。」那次經驗讓他意識到林口空氣污染的嚴重性,此後積極參與校內環保活動,並擔任校內環保社團的社長,與老師們聯合策劃反空污遊行。不過最後卻因為政府與學校達成和解,計畫沒有如期完成。

首次領導活動就失敗,讓林志錚有些灰心,不過這也讓他省思到社會運動不只需要熱情,還要考慮到現實的壓力。大三時,一次與社團學長的交談過程中,得知樂生療養院的問題,於是他毅然決定加入「青年樂生聯盟,後來更被推舉為聯盟召集人。

在他領導的期間辦了很多活動,也數次走上街頭,辛苦兩年多,樂生療養院的問題依舊沒有獲得很大的改善,林志錚對這個結果並不難過。他說:「其實這是可以預見的,至少我們讓另一面的聲音被聽到了。」

策劃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林志錚坦言「社會運動沒那麼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跟政府官員打交道的時候,每次的協調,他們都會以「想當年我也是搞過學運的,我完全知道你們在想什麼」做為回應。

別人的大學生活可能很悠閒、很輕鬆,可是林志錚在過去這五年,每一步都走的很用力,踩的很重。他坦言,雖然從中學習到很多領導技巧以及應對能力,卻也因此見過許多社會的黑暗面。不過,問他後不後悔,他笑笑的說,如果要他再選擇一次,他還是會投身社會運動。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突破限制 飛鷹人翱翔網海

1089091450 【記者劉俊汝】不向命運低頭,不對著天花板嘆氣。「飛鷹人」是由八位脊椎損傷、腦性麻痺和重度器官障礙等重殘者所組成,他們透過電腦網路的學習,試著與社會接軌,重建自我的生活與價值觀,實踐居家就業(teleworking)以及數位學習(e-Learning),組成專業的分工團隊,讓車禍之後癱瘓的灰澀人生轉變成彩色,再一度的揚起希望的翅膀。

因為相信科技無所不能,加上單純想讓車禍後失去肢體功能的人們有謀生能力,「飛鷹人」創辦人周二銘五年前毅然辭去師大資訊教育系副教授職務,創立了飛鷹人團隊。飛鷹人大部分因為車禍造成的,頸椎損傷導致頸部以下癱瘓,他們從能跑能跳的正常人,一夕之間成了只能躺在床上的病人。「飛鷹人」社工師耿淑楣表示,許多人都是一躺就是十餘年的時間,什麼也不能做,「只能對著天花板嘆氣」。

但「飛鷹人」並不自憐自哀,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自助」,飛鷹人不希望自己成為社會與家人的負擔,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積極學習,透過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的進修,他們藉由特殊的輔具,一個鍵盤一個鍵盤的敲打夢想。飛鷹人不能外出工作,但在網路上,他們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加專業。

因為長期臥床的關係,飛鷹人過半小時就會體力不支或血壓過低而必須休息,也或許一個句子他們得花上十分鐘才能完成,但他們不曾放棄,透過數位學習,具備架站、收集資料以及舉辦活動的能力。他們運用視訊會議、責任制的分工,定期的討論與發想,讓他們的作品一再獲得業主的肯定。 利用低成本的網路資源,由一開始的架網站、寫程式、作美工,現在漸漸轉型為向政府接專案辦活動,例如全國動畫比賽、資策會「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網站與活動就是飛鷹人一手辦好的。

現在「飛鷹人教授部落格」是由八位飛鷹人共同書寫的部落格,耿淑楣表示,部落格的使用簡便,讓飛鷹人可以更容易也更直接的與社會互動,像去年八、九月所舉辦的「超級任務」活動,就是讓部落格讀者報名想找尋的老師,飛鷹人再透過網路與電話的搜尋,也成功替九個讀者找到失聯許久的恩師。耿淑楣表示,這對他們是很大的鼓勵,因為這證明了他們是可以替別人、替社會做些什麼的。

「飛鷹人教授部落格」也在之前入圍了部落格大獎,獲得大眾的肯定與注目。但耿淑楣表示,在部落格開始還曾經被國內某大站所拒絕刊登到公益類目,理由竟然是「沒有專人負責」。耿淑楣笑著說:「現在證明,沒有專人負責,由飛鷹人共同創作,每個人都是作者,反而更能貼近民眾」,部落格讓飛鷹人被看見的機會更多了,而他們也期許自己能做到社會公民,達到社會責任。他們要證明,突破肢體的限制,飛鷹人並不會輸給一般人。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禮儀師 規劃人生完美句點

456_2 【葉匀安報導】人一生中的三大事:出生、結婚、死亡。在人生最後關卡,送別往往是門藝術、學問、專業。生命禮儀師的工作,包含整個過程:遺體出冰櫃、入棺、擺設銅錢、放入紙蓮花…還包括家屬的心靈輔導。確保過程沒有差錯,讓一切莊嚴肅穆,是他們的職責。

生命禮儀師是一個傳統行業,俗稱「土公仔」,在傳統上,這類行業多為世代相傳,較缺少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教育,也較沒有系統性的專業。也因為政府沒有硬性制度與控管,素質較為不穩,相對於學校專業的培育,世代相傳較缺乏專業的理論與實務性。

由於相繼失去祖父母,接觸到喪葬業人員不佳的態度及處理方法,莊豐銘認為這個行業應該有所改進。原本從事電腦業的他,產品績業壓力上必須不斷學習、更新、淘汰,他認為這類工作無法讓自己開心,更沒有辦法長久。在轉行的思考中,首先考慮到的即是別人最不想接觸、永遠不會被淘汰的行業—殯葬業。

處理過許多人的後事,莊豐銘認為除了了解各省籍與宗教習俗、法定傳染病的處理,最難應對的問題是面對家屬失去親人的衝擊以及反應是,他說道:「失去家屬的難過,大家都曾經歷過,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依然同理心的感傷。但,我們必須比誰都鎮定、比誰都平靜,因為我們要在家屬最惶恐、最迷失的時候,拉他一把,往該走的方向前進。」

很多人因為迷信,難以接受這類型的工作,他說道:「這工作沒有什麼害怕,我們以將心比心的態度面對。因為經歷過,知道失去親人是什麼感覺,當然,我們盡全力做到最完美,讓家屬有所慰藉與依靠。」他也強調,由於思想、觀念的不同或是傳統禮俗的束縛,常常讓我們忽略禮儀師的價值。然而,從業人員實然為面臨失去親人打擊時的一盞燈,領著家屬往對的方向走,不論是在儀式上或心靈上,確實是不可忽視的角色。

對這行業的熱忱,莊先生十幾年來都不斷的充實自己,閱讀所有相關的書籍,從不了解到純熟,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對於往生者的說法,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他提到,因為這樣的工作讓他了解人生更多,更懂得去體會所有的人、事、物的意義。在工作過程中,也因此結識了很多家屬,他認為這些緣分,都非常值得珍惜。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新聞新視界 公平看外勞

Show5 【劉祥蝶報導】二OO五年八月二十一日,高捷泰勞因華磐仲介不當管理引起暴動。當時電視跑馬燈第一時間便出現「暴動!高雄捷運泰勞火燒宿舍」,隔天的報紙也用聳動的標題寫道:「高捷外勞暴動  燒屋抗警」。國際勞協秘書長顧玉玲說,台灣媒體處理外勞新聞,在未經證實前,一貫的未審先判。

「外勞的新聞總是跟『暴動、暴民』劃上等號。」她表示,新聞鏡頭裡混亂奔走的人影,輔以資方、仲介單方面說辭,畫面說明的正是社會對外來移工長期污名化的刻板印象。至於他們真正的需求在新聞風潮過後,就沒有媒體作後續的追蹤報導。

二OO六年十月七日在世新大學舉辦第三屆跨界流離國際研討會,顧玉玲發表「台灣的新奴工制度-高捷泰勞抗暴調查報告」,展示二OO五年八月,各大報對高捷泰勞事件所下的標題。在事件未明朗化前,媒體用「暴民、暴行」來形容這次的行動。

在目睹外勞宿舍,約二百多個床位的通鋪,擠塞在不到三百平方公尺的空間裡,媒體態度才轉變為「外勞受剝削、管理不人道」。但是,二OO六年三月,當高捷岡山宿舍再次突發性罷工,要求增加溝通管道時,媒體卻以「天之驕子、被寵壞了」來形容,直稱岡山算是模範宿舍,沒什麼好罷工的。

顧玉玲的論文提到,高捷泰勞受到妥善安置,遷入小港職訓中心後,華磐仲介對十四名泰勞提起民事告訴,求償近兩千萬,引起媒體各界撻伐。聯合晚報更以「華磐,鬧夠了沒?吃人夠夠、惡人先告狀、丟光台灣臉」為題,她形容這是台灣媒體第一次一面倒的同聲譴責仲介與資方,並追究政府單位責任。所有的社福、勞工團體精神為之一奮,原以為台灣媒體就此走向社會公義方向。

但在官司後,岡山泰勞抗議回鍋油炒菜、翻譯人員不足,罷工卻得到迥然不同的遭遇。媒體以「鬧罷工,變相休假」來形容泰勞自發性的行動,新聞內文版面配置資方出示有魚有肉的菜色,更有媒體說這群泰勞「根本是被寵壞了!」。顧玉玲說,問題出在內部缺乏溝通管道,意見反映多次不果,泰勞們擔心又回到二OO五年八月前的狀況,才以集體罷工方式,讓管理階層同意召開溝通會議。

「媒體的採訪過程是偷懶的。」她表示,儘管各家電視台派出SNG車拍攝報導,卻沒有讓泰勞直接面對鏡頭說出訴求,因為沒有一家媒體願意多花錢另請翻譯,還依賴對立的資方派出翻譯代言,單方採信管理人員說詞。當顧玉玲為媒體不友善的報導著急,一位泰勞笑著對她說,每當媒體要來採訪,伙食就會特別好,「來高捷一年多了,今天還是第一次吃到飯後甜點,有布丁欸。」

顧玉玲認為,台灣社會同情弱者,但也常用自以為是的正義之尺嚴厲度量,「被欺侮的,最好一路忍氣吞聲到底才能搏得同情。」。當泰勞主動提出要求,媒體所代表的主流意見,卻反過來指責其貪心。「他們不需要被同情!」,外勞們需要的是「溝通」,多一點翻譯,多一點管道,他們的意見要被聽見。

顧玉玲說,在異鄉異地討生活的外來移工,他們的不安全感並非我們能體會,新聞事件會過去,報導也會過去,但留下的卻是台灣社會對外勞的不友善,同時也目睹媒體的偽善與偷懶。

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加州大學同志社團 不分彼此

Gay20club 【黃靖惠報導】「在評斷我以前,請先了解我。」一名加州大學男同性戀者,金約翰這麼說。現在社會雖然開放,但還是有許多同性戀者在校園中會受到歧視。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在校園內成立同性戀社團(LGBT),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和交友的空間。

從九○年代初,教職員及學生希望能在校園社區建立同志(LGBT)社團並且正視它的問題及給予支持。LGBT代表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及變性者(Transgender)。經過數次的會談及提案後,終於在一九九九年三月,加州大學董事會建立同志的資源中心。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八日,羅伯特達因斯(Robert C. Dynes),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第六位大臣,正式將同志資源中心獻給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園社區。

同志資源中心會提供一些服務,像是可以和朋友聊天的活動空間、查閱任何大學校園活動及資源等。同志資源中心也設有同志演講社,透過已受過訓練的學生及教職員和小團隊或組織做溝通。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同志資源中心是一個多元、開放及公共的地方,讓大學校區的成員可以探討對於性或是性別方面有關的任何問題。約翰解釋說:「社團不只提供給同性戀者。我們有同性戀者,也有異性戀者,但只要能懂得如何尊重別人,每一個人都歡迎到同志資源中心。」

同志社團除了每年十月十一日會參加美國同志遊行外,每年冬季也會舉辦扮裝秀。平時的小型活動就包括聚會和遊戲。約翰表示,同志資源中心除了提供大眾對社區有認同感之外,甚至可以延伸至社區本身。像是每年他們所舉辦的舞會,不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同性戀,也有很多人只是想來體驗,「只是單純的在那種輕鬆的氣氛下,持有正面的想法,其實就能擴展社區關係。」

金約翰 (John Kim),同志社團網路資源管理者,四年級時參加這個社團。他表示一開始在校園內很難找到朋友,就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者,也是個轉學生。但加入社團後,開始有了新的朋友,也見識到其他大學是如何經營同志社團。

賈德布林頓 (Kade Britton)近期內才加入社團。賈德指出,參加他們辦的活動後才開始了解這個社團,開始和不同的人做接觸,並且對他們敞開心胸。他希望自己能為社團做點什麼。對於同志的看法,賈德表示,雖然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在討論同志的事件,但是至今還是沒有被社會大眾接受。他說:「希望有一天同志可以被社會大眾接受、認同。」

約翰說:「不管你人在哪裡,其實大家都是跟隨主流文化。」由此可見,要讓大眾能夠接受同性戀者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對此,賈德表示,社會現在需要的就是讓同志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可以進一步的將同性戀者個人化,解決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之間的衝突。」

至於對同志社團有偏見或錯誤的觀念,約翰笑著說:「我們又不會咬人!只要大家肯去願意去看清楚真正的他們,而不是單一的同性戀個性就好了。」賈德強調,「我們也是人啊」,假使一開始就以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話,那麼很可能就少一個機會認識一個好朋友。

對於社團未來的走向,賈德認為社團在歷史上已建立起自己的名譽了,因此希望社團當初的宗旨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並且和其他同志社團聯合起來,一起努力奮鬥下去。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泰緬資訊志工 消弭數位落差

【劉俊汝報導】「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們選擇了一條較不同的路。」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在他們的網誌裡,引用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詩句,宣示他們願意走較少人跡、較有意義的服務之路。這首詩也是他們的最佳寫照,以中原大學學生為主的志工團選擇,在二OO六年暑假,當一般的大學生決定打工或放假的同時,他們前往泰緬邊境的美索地區推動國際數位服務行動方案,這一切,都使他們不凡。

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於二OO五年八月起就多次前往泰緬邊境美索地區,進行數位的教學,電腦的使用與資訊概念等。中原大學資管系、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的領隊張利安表示,在七月在Mae Plu村落小學舉辦資訊啟蒙營隊,教導當地孩童使用電腦的同時,看到當地資訊的落後與電腦相關物資的不足,一行人有著很深的感觸,張利安說:「我們只是抱著回饋的心,希望盡量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他們相信,「除了體驗與學習,學生志工也有能力能夠回饋」。

於是原本單純的暑假短期服務,卻讓他們回國後積極設想長期的計畫,如何讓當地更好。雖然泰緬邊境有許多國際組織的進駐而有了網路,但對當地居民來說,沒有電腦更遑論上網與資訊數位化。志工團為解決硬體的不足,向宏碁募得了九部電腦,在去年四月,募集Acer志工隊與新光人慈善基金會等資源,再度前往美索地區為居民組裝電腦並進行數位教學,同時到梅道難民診所(Mae Tao Clinic)開闢了電腦訓練中心,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希望能夠藉由長期的人才養成訓練,落實培育在地資訊人才的期盼。

去年暑假,在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他們又招募八名有志一同的志工至泰緬邊境進行為期20天的暑期服務,七、八月各二十天進行教學與資訊化服務。張利安表示:「美索邊境的環境其實不算很好,當地資金與資訊人才也不足,但看到孩童們使用電腦的欣喜、看到數位相機的雀躍以及對資訊的珍惜等,這些在台灣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他們來說竟是苦無機會,志工團的成員就會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的」。

這些在泰緬服務的心得與體驗,他們陸續整理在「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的部落格上面,同時也張貼泰緬邊境、難民等新聞,並持續關注國際數位落差問題關注及推動長期青年國際交流。志工團的成員都只是學生或工程師,但他們期許自己,能提供更長期更穩定的服務,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未來將逐步轉型成「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以縮減數位落差的角度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國家、確實的爲當地居民做些什麼,幫助他們的夢想起飛。

延伸閱讀:

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

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輔大勵德隊 關懷犯罪青少年

【楊景婷報導】輔仁大學醒新社勵德隊成立至今已經有三十二年,該社團以輔導、服務青少年收容人為主要宗旨,關懷社會邊緣的犯罪青少年。勵德隊每年都會出隊兩次前往新竹的誠正中學,進行青少年收容人的輔導活動。

勵德隊成立於一九七四年,由輔仁大學數學系以及哲學系的兩位同學所創立,每年寒暑假都會固定出隊,前往新竹的誠正中學舉辦活動,帶領校內的學生做團康。誠正中學是專為十八歲以下犯罪青少年以及兒童所設置的少年矯正學校,犯罪少年被法院裁定需接受感化教育後,進入誠正中學就讀,藉由學校教育的方式,改正不良習慣。

就讀輔仁大學經濟系三年級的社員翁震州說,裡面的收容人多是因為「偷東西」而被抓,其實本性並不壞,只是一時誤入歧途,應該以關懷代替嚴懲,讓他們從學習中激勵自己。

截至今年六月下旬,勵德隊已經出隊第六十五次,本次活動主題為「網路文化」,希望藉由趣味活動以及戲劇演出,來教導學生了解網路文化,學習如何正確利用網路。另外,也安排小組對談,讓這群青少年能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翁震州說,在對談中,最常會被問到有關大學的事情,很多學生都會跟他討論自己「將來的」大學生活,「可見他們對於未來是充滿期待的」。

這些大眾眼中所謂的「壞孩子」,對勵德隊的社員來講卻是一群可愛又細心的小朋友。輔大應用數學系三年級的社員張育誠表示,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限制學生寫信的數量,不過這些學生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寄信給他,雖然內容只是簡單幾句「你好嗎?」、「我們好想你,什麼時候再來找我們?」都讓他覺得倍感窩心。

勵德隊每週有兩堂社課,一次是隊會,教導隊員時間管理、情緒控制以及訓練台風;另一次則是吉他教學,為出隊表演作準備。另外,在前往誠正中學之前,社團的學長姊會開事前說明會,除了提醒注意事項,上台站的位置也會預先安排好。對此翁震州表示,因為這些青少年比平常人敏感,為了怕他們對新面孔有所排斥,通常會由兩個舊生搭配一個新生,或者將女生團員安排在兩位男生團員的中間。

目前勵德隊的成員約有五十多人,輔大歷史二甲的社員邱雅筠表示,當初加入勵德隊是因為「服務對象很特別」,入社一年下來不僅學到以同理心來對待別人,也更珍惜身邊的事物。立志將來要到偏遠山區當老師的邱雅筠說:「希望自己以後能將勵德隊的精神發揚,讓大家都能認識服務、學習服務,進而享受服務。」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鄭國威 用部落格實踐理念

Ycj 【楊竣傑報導】「不斷朝著池子丟石頭,激起漣漪,波紋總是會傳出去的。」「龜趣來嘻」部落格作者鄭國威希望,只要找到社會議題,用心去「做」,積極參與,總是能夠吸引更多人加入,也更有成效。

鄭國威目前是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研究生,同時也是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義工,關注媒體改革與社會運動;台灣媒體普遍存在報導錯誤、報導不中立、假新聞等問題,他在部落格「龜趣來嘻」寫作,能夠吸引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討論。鄭國威說:「在部落格中建立信任感後,能夠串聯許多相關議題,是很大的收穫。」

聯合新聞網在二OO六年二月報導台北市氣爆案,刊登一幅照片,標題是「又是精神疾病惹的禍」。然而,根據國外數據,非精神病患犯下傷害罪的比例為十萬分之兩百,精神病患卻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在氣爆案中不當凸顯精神疾病,以及將精神病患污名化為「不定時炸彈」,不僅侵犯人權,也使精神病患受到歧視與誤解。

鄭國威對此感到相當不滿,認為媒體污名化嚴重,便利用部落格,發起「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網路串聯運動,希望以公民的力量,要求聯合報道歉。當時引起相當大的迴響,許多人義務協助與加入聲援。

雖然當時聯合報沒有道歉,但鄭國威認為,這個運動還是有正面的效應:當時他希望試驗網路串聯的動員能量,一百多個部落格的串聯,也造成聯合報不小的壓力;同時他想了解大家對議題的想法,並希望大眾更重視精神疾病與媒體污名化的問題。他說,這個運動的出發點是希望他們變好,未來有更好的媒體環境,而不是毀滅他們。

除了抗議聯合報運動外,鄭國威還利用部落格,串聯「抗議樂生療養院拆遷」與「台中可愛動物之家,管理失當事件」,但他認為,台灣部落格還未能大量動員,能做多少算多少,只有幾千幾百人也能夠發揮影響力。鄭國威說:「面對政府公權力,小蝦米要挑戰大鯨魚並沒有那麼容易,只能盡量將蝦米養的愈肥,總有一天這個挑戰會成功的。」

對於台灣現在的新聞媒體,鄭國威認為最需要改革的部分是「透明化」,無論是消息來源、編輯過程或記者報導,都必須增加透明性,讓大家有更多角度檢驗新聞。他說,新聞就是靠信任謀生,有透明性,大眾才願意相信媒體。鄭國威認為,網路是未來的趨勢,過去大眾媒體累積的價值或掌握的渠道不再重要,當大家都會使用網路,走向八卦或腥羶色的平面媒體,將不被信任,而隨著成本增加,被市場淘汰。

鄭國威表示:「其實『未來』使用網路的模式已經產生了,只是沒有平均分配給所有人。」鄭國威現在都藉由部落格、國外通訊社或公視吸收資訊,因為他不信任傳統媒體,認為他們沒有可信度可言,新聞內容錯誤太明顯,媒體不僅不道歉,報導角度也太過偏頗,而且他不認為少了傳統媒體,生活會有太大的影響。

鄭國威認為,大學生在求學期間,能夠多實踐理念,找到一個關心的議題,不管成果如何,就是動手去做。他表示,台灣一直認為媒改或社會議題太遙遠,在部落格或媒體上都討論兩輪以上,卻不見有人去實行,但總是要有人盡快,積極參與,行動才會產生。「學生時代可以思考很多問題,就是去做吧!」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罕病病友 齊聚談生命

【洪欣怡報導】能夠和社會大眾分享、溝通,是病友們一直努力的夢想。為此,罕見疾病基金會與中廣流行網合作,終於促成了廣播節目「角落欣世界」的開播,由罕見天使楊玉欣主持;將邀請病友、家屬以及藝文演藝達人對談分享其生命故事,同時探討罕病、弱勢與生命、與社會的人文關懷,希望藉此發揮影響力,讓社會大眾多給予他們愛與支持的力量。

罕見疾病是生命傳承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風險,雖然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但是,卻可以透過你我的協助,讓他們掌握百分之百的生命價值。罕見疾病基金會表示,對許多罕病病友而言,生命中的某些課題往往令他們有更不平凡的體驗及獨到的見解,也讓他們看見角落的花朵、發現生命的新世界。

主持人楊玉欣患有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她和她的姊弟們陸續在十九歲發病。這是種隱性遺傳疾病,全身肌肉組織從遠端往中心方向纖維化、萎縮無力,終致癱瘓、器官衰竭而亡,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藥物或醫療方式能控制病情的惡化。

楊玉欣的姐姐,同樣罹患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身心飽受痛苦和創傷,曾經絕望的想放棄自己的生命。楊玉欣反問她:「既然你連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姐姐一聽,覺得頗有道理,當下便放棄尋死的念頭。楊玉欣回憶,無藥可醫的事實讓她的父母親,有著很深很深的自責、悲傷和無助。她們一起經歷好多不可思議及荒謬的醫療,以及激烈的信仰、邏輯衝突。

「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只要還有能力做,就快點去做。我什麼都不怕,只怕時間來不及。」她仍覺得自己還是有特別的幸運,因為病情惡化的速度很慢,因此還有一點時間能做些美好的事情,奔跑、疾呼罕見病患權益時,身體雖疲累,內心卻是喜樂平安的。

談到新節目「角落欣世界」,她強調,生命在痛苦時,應該如何面對?這不是特定人的生命課題,而是人類共同的挑戰。罕病病友面對困頓打擊時的內在轉化力量,常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堅忍、樂觀。抗病時的奮鬥生命態度,是現今社會最缺乏的要素;而在各個領域耕耘有成的學者專家,也是值得借鏡的典範。

「角落欣世界」毎一集都邀請了罕病病友和藝文演藝界人士相互兩方,以生命為共同主題展開對談,將會碰撞出的火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生命故事之所以值得分享,是因為揭示了人類共同的擔憂、限制與命運,但也同樣展現了人類的慈悲、智慧與無限可能。受邀為節目訪談者的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表示,不要以看得到的東西評斷生命價值,要以同情、理性和犧牲去衡量。生命的希望不在於他人的看法,而是在自我檢視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東南亞文化 展現新移民自信

【陳靜鈺報導】在板橋社大的三○三教室裡,台灣學員邊唱著越語歌,邊繞著圓圈拍手,突然傳出一聲「啦大」,學員趕忙蹲下, 又一聲「宰大」,學員趕忙站起,期間不時夾雜著學員與老師的笑聲。隨著越南老師的帶動,學員從遊戲中學習越南文化。

近年來社區大學不乏教導新移民識字、學習台灣文化的課程,有關東南亞語言、文化的課程卻不多見。板橋社大除「新移民識字親職教育課程」,在今年九月還增設了「東南亞文化課程」。不只讓新移民適應在台生活,也讓台灣人瞭解新移民的文化背景,促進彼此間的交流與了解。特別的是,「東南亞文化課程」講師由多位新移民女性輪流擔任講師,讓在地人分享自己國家的語言、飲食、節慶與觀光,使學員更能貼近東南亞文化。

板橋社大開設一系列的新移民相關課程,訓練有興趣的台灣婦女成為種子教師,教導新移民台灣語言與文化,再選取上課多年的新移民女性,成為「東南亞文化課程」的講師。這兩類課程皆免學費,且有育兒班,替來上課的婦女照顧孩子,讓肩負養兒育女重擔的女性,可以放心學習。

「新移民識字親職教育課程」的中文講師黃淑女說,當初為落實真正的多元文化,開設「東南亞文化課程」。「為什麼新移民女性只能接受社會壓迫式的灌輸台灣文化?我們希望能提供一個空間,給新移民女性推銷自己國家的文化,並透過擔任講師,讓他們展現自信。」她說,台灣多以弱勢、同情或帶有歧見的角度看待新移民。「新移民不像一般人所想的落後,只是我們懂的他們剛好不懂,但他們懂的,我們也不見得懂啊!」所以想藉由這門課,展現每個文化的優點,消除歧見。

越南講師林金惠說,剛來台灣時完全不會中文,跟家人只能靠比手劃腳溝通。曾到國小補校上課,沒想到老師用台語講解,讓他更難懂。早期台灣社會對越南女性抱持著嚴重的誤解,有疑問請教補校老師,老師卻置之不理。有一次小孩生病,不知道怎麼帶小孩去看醫生,與婆婆語言不通,只好打電話回越南問媽媽。在遭受種種排斥、沒人幫助的情況下,她覺得很無助。

如今,她來台十年,靠著意志自學,加上五年前,參加「新移民識字親職教育課程」,已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想要回饋社區大學,所以擔任「東南亞文化課程」講師。林金惠說:「當講師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國家的文化,有了新的感受,而且順便練習了中文。」她同時身兼「南洋台灣姐妹會」的理事長,致力於幫助不適應、受剝削的新移民女性。「不想讓新進的新移民女性受跟我一樣的苦,所以我想主動幫助她們。」她說。

這學期的東南亞文化課程,安排了越南及印尼的文化課程,由講師分享在自己國家的生活,帶出其語言與文化,既有趣易懂又很生活化。黃淑女說,此課程多為對東南亞文化有興趣的台灣人,有些則是新移民的家屬。林金惠說,有時會用遊戲帶出他們國家的風俗,例如:禮儀課時,他們用戲劇演出兩國的禮儀,讓學員主動尋找其間的不同。美食課會請老師帶自己國家的美食,讓學員品嚐。小時曾在緬甸生活的班長任三榮說:「上這堂課能夠讓我回想小時候的生活,也了解了各國的飲食、文化,很有意思。」

2007年1月1日 星期一

台大童癌童語社 病童的天使

About20cancer 【黃靖惠報導】台大醫院裡,有一群小朋友因為癌症,必須長期住在病房裡與病魔對抗。醫院裡的生活簡單、平淡,因此有一群哥哥姐姐志願到醫院裡陪伴著這些小朋友,與他們玩遊戲、做勞作、談心,為這群小朋友的生活增添色彩。

台大童癌童語服務社在二OO五年十二月成立,希望在能力範圍內幫助患有兒童癌症的小朋友,協助他們的生活需要及提升生活品質。童癌童語的前身為慈幼會社區服務團兒癌營,現在成為獨立的服務性社團,從義工性質服務轉成為專門的服務營隊。

每週二至週六下午,台大童癌童語社便會到台大醫院病房陪伴小朋友,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年齡三到十五歲的小朋友。社員兩到三人一組,由經驗豐富的學長姐帶領新生和小朋友互動。社員會準備一些小遊戲,像是大富翁、象棋,或是一些勞作、說故事等不同的東西,讓小朋友選擇想做的事情。假使有年紀比較大的孩子,社員會選擇用談心的方式,聆聽大孩子心中的想法。在服務結束過後,大哥哥、大姐姐會寫小卡片給小朋友,胡珮雯說:「即使只是簡單的幾句話,也會讓小朋友開心的」。

社員劉純婷在一次的服務過程中,負責陪伴一位年紀很小,不太會說話的小女孩。「那時候要陪她做勞作、彩繪。她筆拿得不好,沒有力氣握住,所以我是握著她的手,帶著她畫。」但因為小女孩沒辦法好好的握住筆,因此很難畫下去,「要很辛苦才能畫下一筆。」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小女孩溝通,讓劉純婷感到很沮喪,不知道小女孩是不是真的想要畫畫。但透過小女孩的媽媽在旁支持及鼓勵下,劉純婷漸漸的了解小女孩的想法。劉純婷很欣慰的說:「有一段時間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小女孩感覺很不開心。還好最後一切很OK,看到小女孩難得的笑容,我也很高興。」

除了在病房陪同小朋友外,社員員也會在週日午後舉辦大型的團體活動,邀請小朋友和家長走出病房,一起參與。大哥哥、大姊姊帶著小朋友和家長,到聯誼廳陽光室一同歡樂。活動中除了吃、玩、做勞作等,團員們會在活動中摻入常識性和知識性的內容,讓小朋友在玩樂時也能學習到一些知識,在勞作或繪畫中可以獲得成就感。

胡珮雯說,小朋友大概都知道自己生病,但是不確定小朋友是否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因此社員和小朋友的互動會特別小心。她說:「因為社團服務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小朋友快樂。因此比較私人的問題就不常去碰觸。而且若應對不好,會傷害到小朋友。」

童癌童語社以延續服務及培養人力為目標,建立更有效的行政組織,不斷的調整組織所期待的藍圖。胡珮雯表示,推廣更專業的服務與志工更完善的訓練,依然是未來要繼續努力的目標。

龍肚國小 得天獨厚生態園

Dsc02391 【黃玉蓉報導】高雄縣美濃鎮龍肚國小,有一座被山懷抱著的自然生態教學園區,在師生悉心照顧下,保育類鳥類朱鸝與八色鳥悄悄上枝頭鳴叫。溼地中浮萍朵朵,盛開的睡蓮吸引了採蜜的蜂與蝶。山林間穿梭著各種蛇、蛙、松鼠……維持完善的生物多樣性。

龍肚國小背依茶頂山,坐擁田疇綠野,參與了園區規劃與執行的教導主任黃鴻松表示,山坡地原為龍肚補習學校的實驗農場,學生耕作的田地,後來申請欲建成龍肚運動公園。「當時美濃瀰漫著反水庫的氣息,前校長邱龍妹有感於美濃的人文及生態都很豐富,不願破壞大自然的原貌,所以才轉變為生態園區。」

自然生態教學園區建在約三公頃的山坡地上,山區保持原有林相,只築簡單的木棧道供步行,山腳下則規劃成生態館及溼地區。在入口處是兩層樓的生態館,走道低處有小窗,屈身就能近距離觀察溼地生態。溼地分為沼澤區與水質淨化區,老師劉福裕說,將學校廚房及廁所的廢水引至園內,透過水生植物淨化水質,並將流往竹子門發電廠的水圳支流,引入校內,形成環狀的且流動的活水。

於一九九九年啟用迄今,提供師生及社區一個生態教育的場所,寒暑假校方也會舉辦生態營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校園的生態。

園區提供老師與學生「活教材」,任何課本中提到的動植物都可以讓小朋友「眼見為憑」。「人們接近大自然時容易視而不見,設計課程鼓勵學生用感官去體驗大自然,在林間教室讓學生蒙眼用耳朵仔細聆聽山的聲音,用手觸摸身旁的樹木,透過感官實際的操作,體驗不一樣的感受。」

生態教育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新生一入學就讓他們在生態園區的山上種樹,隨著年級增長設計深度廣度不同的課程,認識更多動植物,「高年級有規劃生態旅遊的課程,設計旅遊時能否把多年所學的生態觀念融入,想到遠足不只是會想到遊樂場所,訓練學生成為學校的小小解說員」

以前的戶外教學著重活動本身,現在是活動與生態教學的結合。劉福裕表示,從學校拓展到社區,認識並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像是美濃地區的水圳系統,及黃蝶翠谷及母樹林等生態資源。

除了生態教育外,劉福裕強調「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大自然生命脈動的體認。「小朋友非常喜歡養『蟻獅』(住在土裡吃螞蟻的生物),下課抓許多螞蟻來餵食牠們。希望小朋友去體驗,但也許小朋友只是一時好奇,也有養死的可能性,這對老師是兩難的抉擇。」老師建議一次不要養太多隻,足以觀察並了解這個生物的習性即可。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