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謝隆欽 用教育捍衛地球

1101 【黃偵甯報導】「期望藉由部落格的影響力,能協助大家認識地球的奧妙,提升人們對環境的敏感度,以及對教育現場的關注」謝隆欽說。

《用教育捍衛地球!》是由屏東縣立來義高中的謝隆欽老師所經營的部落格。成立於二00五年五月,不但在同年十二月榮獲第一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最佳應用優格」;最近又再獲肯定,被評為全國創意防災部落格競賽的「最佳哈啦獎」。

談到這個部落格的開始,謝隆欽那時一邊趕碩士論文,一邊幫學生指導科展,但進展不順利,苦悶莫名之餘,希望能和杏壇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因而寫下了第一篇文章。

一開始,「用教育 捍衛地球」只是個不起眼的部落格。無意間,他發現部落格可以作為線上教學公佈欄,將地科新聞、延伸閱讀資料、考前注意事項等都放上了部落格。漸漸的,互動回應、留言發問愈來愈多,像是學生會到部落格詢問老師有關於地科的知識、學生也藉部落格與老師聯絡、網友留言討論地震問題等等,這些都為平凡無奇的部落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榮獲最佳應用優格大獎,更成為謝隆欽部落格的另一個轉捩點。透過大眾媒體的報導以及曝光,讓更多不同社群的人得以接觸到謝隆欽的部落格,也讓原本是小眾分享的部落格流量明顯增加,因此讓謝隆欽對部落格有一種責任感,那是他的一部份,這也使得他更加頻繁地更新與樂於分享。

他回憶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他今年寒假到誠品尋書時與學生的巧遇,雖然尋書是無功而返,不過他將這件事情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過了幾天,竟然就有同學在即時通上告訴他,已幫老師找到了他尋找的那本書!這件事情讓他喜出望外,原本只是將尋書和巧遇學生的心情在部落格上分享而已,卻沒想到部落格的影響力竟然比他想像多更多!

謝隆欽認為部落格讓他的教學變得更多樣與更方便,而他本身也從學生及朋友們的回應當中不斷地教學相長。此外,他也教導來義高中的學生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他希望透過網路讓來義高中的學生能看見更海闊天空的世界,也希望這個世界能透過部落格看見這群學生。

短短一年多以來,謝隆欽已經在部落格上整理分享了上千篇的文章了。對於部落格的未來有什麼打算呢?謝隆欽也很好奇部落格熱潮接下來會怎麼延燒?部落格還能有什麼拍案驚奇的可能?不過在Blog 2.0的革命之前,他仍然會持續努力地分享地球科學教育,他希望能善用部落格的影響力,與更多人分享地球科學的奧妙、讓更多人認識地球環境的脆弱,讓大家都能夠一起來捍衛地球!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三協成糕餅店 淡水文化推手

Lee2_1 【葉匀安報導】「來來來!請進,歡迎試吃!歡迎用茶!裡頭有坐椅可以休息、文物可以參觀!請大家不要客氣的往裡面走喔!」三協成餅舖的店長李志仁先生,每天都如此熱情的歡迎大家。

走進店裡,聽見浪漫的異國民謠,聞著茶香、餅味。傳統餅店結合了文史、傳統與現代藝術,不一樣經營方式,讓店面狹小的餅舖,始終人潮不斷、絡繹不絕。

位於淡水的三協成餅舖,至今已相傳三代。顛覆了傳統,三協成在賣餅的同時,推銷了地方特色。店長李志仁說:餅,是一樣藝術。淡水之所以有人潮,因為具有風景據點以及歷史的特質。然而,我們要賣的,不只是糕餅,更該將淡水文化推銷出去,有如「小白宮餅」,不僅讓餅具有特色,同時也讓大家更了解小白宮的歷史背景與意義。

年雖半百,李志仁秉持著年輕的精神,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在每天忙碌的工作的同時,學習各國語言: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義文等,認識國外的朋友,進而接觸異國料理、室內設計,同時也接觸了文史、藝術推廣的工作。提到店內的設計,李志仁說:「我要把所有的idea都放在這小小的店裡。」李志仁請了法籍設計師,將文史工作室、餅模博物館、紀錄片播放室、淡水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以及一些藝文資訊統統放進去,讓所有的觀光客也好、客人也好,能夠試吃糕餅與喝茶,也能夠得到豐富的知識與資訊。

在室內動線的設計上,走進餅舖,除了主要的賣場外,最先會接觸到紀錄片播放室。為節省空間,紀錄片的投影幕擺設在樓梯間,來往的人群即可在走道旁的長椅上,邊休息、喝茶和吃糕餅,同時欣賞業餘的紀錄片作者或學生的作品。這樣的構思,對於台灣紀錄片的生態來說,是個有利的推手,同樣的把台灣較為特殊、稀少的文化推廣,引起重視。

再往餅店裡走,可以看見許多傳統的製餅工具像麵桿、餅模等,以及有許多的製作方法及製餅的歷史文獻資料。問到創餅模博物館的動機,店長說:過去一天餅模使用完後,都會晾在門口,每次都會吸引很多人群圍觀。近年來,製餅都半自動化,模子只需要機器母模就夠了,所以將舊式餅模拿來展覽,好讓民眾也能知道製餅過程,解到這快被遺忘的傳統技術。

此外,為了讓觀光客更熟悉淡水的文化,店長匯集淡水的藝術工作者,也空出空間,在店內展出作家們的畫作,不定期更新以及舉辦活動。在藝術推廣的同時,店長也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對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影響等,作淡水今昔的比照,這些資料都在三協成餅舖裡能取得。店長提到,這些資料與傳統史料不同,在於它翻譯成各國的語言,它也與藝術、現代結合,以跟上現代的流行、全球化的腳步。

對於傳統餅類作改良、創新方面。店長提到,在過去,大家廣泛接受傳統糕餅的口感與風味。但不同於以往,糕餅類不再只適用於傳統的婚喪喜慶,而是成了大都會人的點心、下午茶。因此我們不斷研發,結合異國的風味,以及顛覆傳統的製作方法,創造出不同的口感,讓普遍大眾都能夠接受,並在品嘗不同於傳統風味餅類的同時,也不忘傳統文化的可貴。

三協成已歷經了七十年的歲月,隨著淡水的興衰,一路上風風雨雨,有過許多煎熬與考驗。在面對未來的日子,店長說道,不管今後淡水如何改變,不斷的創新以及堅持傳統,是我們的最終原則。當然,推廣文化是永續經營的概念,我將不遺餘力的為文史工作付出、推廣紀錄片以及提供在地藝術工作者有更多發展的機會。讓觀光客觀賞淡水日落的同時,也體會到淡水文化的美麗。

關愛之家 「盼」有容身之地

1030【楊景婷報導】「哇~哇~哇~」「好,不哭不哭,媽媽餵你喝奶」走上二樓,一個紥著馬尾的中年婦女正在哄著身旁的小娃兒,五顏六色的軟地板上,還有四、五個小孩子,搖搖晃晃的走著。

位於再興社區的關愛之家,是個專門收容愛滋病患者的機構,日前法院以「傳染病患居住在密集住宅區,對居民的衛生健康與心理造成嚴重威脅」為由,判定關愛之家敗訴,必須在期限內搬離再興社區。

目前關愛之家有二十二位收容人,其中包括七位小孩以及十五位成人,七個小孩中就有六位愛滋寶寶。「若是沒有關愛之家,這些愛滋寶寶恐怕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關愛之家的創辦人楊捷邊餵著「盼盼」邊說。

盼盼是楊捷第一個接收的疑似愛滋寶寶(一歲半以前感染者)。他出生時,媽媽正在家裡施打毒品,直到鄰居聽到嬰兒的哭聲,才趕緊將母子兩人送到醫院。醫生發現盼盼出現毒癮戒斷症狀,診斷出盼盼因母子垂直傳染,染上愛滋病。由於媒體將盼盼的消息曝光,造成許多人都不敢到這家醫院就醫,醫院只好決定把他送走。

當時孤兒院不敢接,寄養家庭也不願意收養,楊捷知道這件事後,立刻決定把他接到關愛之家。楊捷說,這些小孩出生時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長大的過程還要遭人歧視,真的很不公平。「會取名叫盼盼,就是盼望他能健健康康的長大!」

楊捷表示,新生兒在一歲半以前會產生新抗體,而盼盼的愛滋病抗體是從母體直接取得。一般上,只要經過悉心照顧,孩子體內的愛滋病抗體,在一歲左右會慢慢消退。果真,盼盼十個月大的時候,醫生再度為他驗血,檢驗結果顯示體內愛滋病抗體已經消失了。

二十二歲的男同志阿宏也是關愛之家的一份子,他在十六歲的時候與男網友發生一夜情,被趕出家門,沒多久到醫院驗血,發現自己染上愛滋。阿宏說,當時數度有想自殺的念頭,也嘗試過用美工刀割手腕,後來被轉介到關愛之家,看到了很多跟他一樣的愛滋病患者,尤其是一出生就染上愛滋的愛滋寶寶都那麼努力的活著,他才發覺「自己應該比他們更勇敢才對」。

目前阿宏在關愛之家,主要是負責協助校園宣導活動,以自己的經驗讓更多人能認識愛滋,接納愛滋。被問到將來的規劃,他說:「希望能找份安定的工作,照顧愛滋寶寶,然後安安靜靜的過日子。」

面對一審敗訴,楊捷語氣堅定的表示,為了保住這個得來不易的家,一定會上訴到底。雖然他對最後的判決結果很有信心,不過,還是預設最壞的打算。他說,現在已經開始在尋覓新住所,假如被迫一定要搬,也會找到另一個安身之地,讓這些愛滋寶寶健健康康的長大。

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蝙蝠AMIGO 刺激幼兒學習

【記者宋春樺】「當初製作『蝙蝠AMIGO』的用意,是希望透過節目刺激幼兒自發性的學習和探索。」公視製作人林曉蓓表示,與其給小朋友很多的知識,倒不如讓他們走出戶外親身體驗,藉著與大自然的互動相處,勾起孩童的求知慾。

蝙蝠AMIGO將收看族群定為幼稚園到國小二年級,希望讓小朋友從小關心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與人類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蝙蝠AMIGO」主要分為三大單元,分別是「出去走一走」、「全身動一動」和「親手試一試」。

「出去走一走」這個單元,是由主持人帶著小朋友到山上、海邊,讓他們親自去觀察青蛙、寄居蟹等生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林曉蓓說「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小孩了解大自然,他們對大自然越熟悉,才越有可能去關心它、愛護它。」

在製作「出去走一走」這個單元的過程中,製作單位常常會碰到出乎意料的事情,林曉蓓說「因為大自然和小孩子的反應都是不可預測的﹗」,她舉例有一次他們帶著小朋友出外景,到一個大草地上,想讓那些小朋友觀察草地上的生物並坐在上面玩,但是小朋友卻因為害怕草地上有蟲而不敢坐下去,後來經過他們引導之後小朋友才比較不害怕。

「全身動一動」是個教小朋友跆拳道的單元,因為主持人陳怡安是1988年漢城奧運跆拳道示範賽的金牌得主,製作單位為了讓她發揮所長,所以特別設計的。希望透過這個單元,讓小孩發現自己身體的能量,藉著簡單的跆拳有氧動作,讓他們能夠運動釋放精力。

「蝙蝠AMIGO」還有一個烹飪單元「親手試一試」,林曉蓓表示「因為我們覺得廚房也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在廚房中可以認識很多料理工具和食材,並且透過製作餐點,讓小朋友學習如何測量。譬如在製作綠豆湯的過程中,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如何量出三杯綠豆和適量的水。

蝙蝠AMIGO由陳怡安和夏克立主持。林曉蓓說「會找他們兩個人當主持人一切都是緣分。」陳怡安是屬於個性理性,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對待的人;而夏克立則較無理頭、容易跟小孩玩成一片。

現在的小孩都生長在都市中,並沒有真正的碰觸過這片土地,如果不在他們小的時候開始關心大自然,那麼長大後便會漸漸地關閉自己的眼睛。林曉蓓說「我們希望能成為小孩和大自然之間的橋樑。」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優人神鼓 舞台上尋生命曙光

【牛姵葳報導】第八屆台北藝術節於九月二十九日隆重登場,這次的主題東方前衛,強調用東方美學塑造生活的風格基因,以前衛思維打造城市的競爭指標,為微涼秋意的台北街頭,添增了濃濃的藝術氣息。以融合了擊鼓、戲劇、武術、舞蹈與音樂為特色的《金剛心》,在優人神鼓肅穆的鼓聲中揭開序幕,大安森林公園座無虛席的音樂台前,正等待一場力與美的表演饗宴。

舞台亮起,一個個身穿簡單衣袍的男女舞者出現在觀眾眼前,沒有華麗的衣著,純淨是優劇團給人的第一印象。「優」在中國傳統戲曲的意思是「表演者」,「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優人神鼓」就是在自己寧靜所擊出的鼓聲。一九八八年夏天,創辦人劉若瑀帶著跟隨波蘭戲劇大師果托夫斯基一整年在山林中所培養出的專業訓練特質,成立了位在台北木柵老泉山上的「優人神鼓」。

以最貼近大自然的山上劇場為基地,每天早上,優劇團的團員從山下的台北各地來到山上進行訓練和排練,以山為家,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中,每日清晨上山練拳打坐,午後跑山擊鼓。一九九三年,劉若瑀邀請有近二十年擊鼓經驗的黃誌群進行擊鼓的訓練與創作,從那時起,靜坐與隨後增加的中國武術,變成了優劇團訓練課程的重心──這種將「劇場」和「擊鼓」這兩項藝術結合在一起,並以靜坐作為表演質地的基礎也造就了「優人神鼓」獨特的表演風格。

「加入優人神鼓後,我對藝術的看法從個人的追求轉變成對生命的認識。」資深團員黃士芸(小琳)說。過去就讀傳播學系的小琳,因為學校的話劇社而有機會擔任優的義工,這也開始了她與優的成長學習之路。

「對生命的探索」是小琳加入優之後最大的改變,同時也是優劇團創作與生活的目標,小琳認為優人神鼓最主要的理念與精神就是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藝(藝術技能的學習)合一,並且由道帶領藝,讓藝術不再只是藝術,還包括對生命的懷疑與探索,進而藉由藝術這個管道找尋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以為優人神鼓與宗教有關,因為優劇團總是給人一股「禪」意,小琳笑著說,優人神鼓的精神是更寬廣、無我的境界,不僅限於某個宗教。加入優人神鼓的十二年來,小琳從一開始的完全不會,到現在舞台上的專注神情,「學會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讓她克服了練習與修行的辛苦,讓她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沉靜力量。

「金剛心」是一部結合戲劇、擊鼓、武術、舞蹈與音樂的完全劇場作品。故事內容來自禪宗的四句偈語:「一棒如金剛王寶劍,一棒如撥草尋蛇,一棒如踞地獅子吼,一棒不作一棒用。」藉著一位勇士的修行之路,隱喻人在面對生命未知的恐懼時,如何去除煩惱,尋找智慧,找到定靜的力量。

在環繞的梵音與與藏傳佛教的舞台氛圍中,表演者在舞台上透過靈活的身體、分秒入譜的節奏,傳達給觀眾正向的能量。在表演形式上,「金剛心」將長棍擊鼓與神聖舞蹈融入,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優劇團提昇擊鼓藝術的新創舉。作品共分六個曲目:「夢的戰場」、「金剛王寶劍」、「撥草尋蛇」、「踞地獅子吼」、「持劍之心」、「金剛心」。

氣勢浩大的「持劍之心」中,五位男勇士手持智慧之劍(長棍),藉由身體的武術動作敲擊側鼓,此時鼓聲、身體律動與梵唱都在節奏中;而長棍擊鼓則有「棒喝人心」之用。最後,五位勇士拜倒於地,象徵臣服於天地萬物才是勇士。終曲「金剛心」以神聖舞蹈作結,表演者們在精準的節奏、方向、姿勢中,身體了了分明、內心如如不動,終於走向真正的定靜之路,找到生命中的「金剛心」。

「優人神鼓在表演時的專注,以及表演中所傳達的力與美,是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彭淑宜阿嬤說道。看了很多年優劇團表演,身為忠實觀眾的彭淑宜阿嬤覺得每位優劇團的團員都很認真,無論是台下幾年的修練,或台上幾分鐘的表演,他們不只是用身體去跳、去打鼓,他們是用生命在表演,用表演呈現生命。

台藝大視傳系的學生林容伊也因為台北藝術節慕名而來,「第一次看優人神鼓的表演,在簡單的肢體表現中,他們的表演沒有抽象複雜的內容,卻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場觀眾涵括男女老幼,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國人,還有一群來自中國少林寺的小和尚前來朝聖,特地到場觀摩見習,優人神鼓的魅力不限國界。

除了修行與表演之外,優人神鼓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訓練方式─「雲腳」,以「早上走路、晚上打鼓」雲腳了西部二十五個鄉鎮、東部九大原住民部落,除了全台灣走透透之外,足跡還遍及巴黎和西藏。小琳說,「王老師希望我們見識更多的文化,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不急不徐才能真正有所感受。」藉由雲腳,優人神鼓真正落實了「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進入其藝術」,優人的道路,今後也將邁向更長遠的未來。

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多點關心 讓孩子遠離自殺

【李家如報導】每年都有許多孩子走不出生命的關卡,進而選擇以自殺擺脫身邊的紛擾與不如意。根據二○○五年統計報告,二十四歲以下的青少年共有二百二十二人自殺身亡,增幅高達兩成,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人本教育基金會以紀錄片「醫生」為引,藉著片中一位喪子父親的敘述,召開座談會探討如何讓青春正盛的孩子找回笑容,讓年輕的生命重拾勇敢的力量。

片中在邁阿密兒童醫院任職的溫醫生,喜歡畫畫和看書的兒子Felix是他心中的驕傲,也是家人眼裡的開心果。一九九六年的美國國慶日,當一家人歡欣鼓舞的觀看美麗煙火的同時,Felix卻在自己房間的衣櫥中結束生命。影片裡,溫醫師看著兒子最愛的書與畫冊,訴說著對兒子離去的不捨,也流露出對Felix無止盡的思念。而眼前這個真實的故事,讓在場的觀眾感受到喪子父母親的傷痛,也令許多人眼眶泛紅、頻頻拭淚。

現在青少年的自殺新聞越來越多,這些報導不僅讓人震驚,也引發社會廣大的討論。但許多大人怎麼也想不透,孩子為什麼要結束生命?萬芳醫院精神科醫生鄧惠文表示, 大部分的孩子在自殺前都會有蛛絲馬跡可循,但有許多父母只是關心小孩有沒有把規定的事情做完。她表示:「如果父母和小孩的互動僅在於有沒有洗澡?有沒有做完功課等表面的作息,就很難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情緒與想法。」她希望父母除了要用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更要願意傾聽小孩的想法。

不過,鄧惠文也提到:「許多孩子的自殺原因,不一定是父母不夠關愛。」現在許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用盡一己所能的努力,要給家裡的寶貝更好的成長環境。在如此用心付出的背後,父母過度的關愛與期待,卻可能在無形中為孩子帶來更大的負擔。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認為,孩童的壓力常來自於父母。有些爸媽望子成龍過頭,雖然為孩子提供很好的資源。但在生活中,和孩子的話題卻只有功課與成績。許多案例顯示,父母對小孩的過度期待,常是青少年不快樂的主要原因。她強調:「孩子是我們生的,不是我們擁有的。」蕭慧英希望家長可以領略這句話的真正涵義,才能真正把心放寬,讓家中的寶貝有更快樂的成長空間。

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辦公室主任張碧華指出,現在有許多家長花費很多時間陪伴小孩,但還是有不少親子之間有相處的隔閡。她說:「我曾經看到一對出遊的母子,他的兒子在旁邊滿臉天真的要跟媽媽玩遊戲,可是那位母親臉上卻一點表情也沒有」這個畫面不僅讓她心驚,也讓她理解,和小孩相處的時候,唯有完全放鬆,用心去傾聽他們的話語和想法,才能讀到孩子的心靈。

張碧華表示,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經過許多時間的營造。鄧惠文也認為,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建立信賴的關係。鄧惠文強調,唯有讓小孩知道爸媽永遠會以包容的態度,接納自己的所有事情。往後在孩子心裡有困難的時候,才可能主動和爸媽討論自己的心事。

「每個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週遭親友的溫暖。」張碧華認為,如果家人能夠提供依靠與討論的管道,甚至敏銳的觀察出孩子的沮喪,就能避免孩子走向輕生的道路。她希望,大家都能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關懷。只要每個人肯主動付出一點點,這些關心的力量,就能真正幫助成長中的幼苗,讓青春正盛的少年們重拾笑容,用更樂觀、堅強的態度茁壯美麗的人生,勇敢跨過生命每一座艱困的障礙。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小貝殼工作坊 自閉兒的未來

Work20shop1 【林汶報導】小玲〈化名〉是輕度自閉兒,在小貝殼工作坊裡工作一年多,在老師細心指導下,學會所有製作手工精油皂的技術。拿著量杯測量該用的精油和顏料,那專注的神情,讓人不忍心打擾她。

看見陌生人的到來,沒有絲毫的扭捏,笑著說:「你好」,開朗的笑容在小玲臉上發光,身旁的人感染到小玲的活力,嘴角的弧度也跟著上揚。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總幹事鄒佩佩說,「有人來參觀,他們都很開心。」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在一九八○年由一群自閉症患者的家長發起,此協會以協助自閉症患者為主,經由醫療、教育、復健、職訓、就業及安養等相關服務得以增進其人際關係,促進正常語言發展,訓練他們進入社會的能力為目標。「愛心牽引,突破自我,是我們的宗旨。」總幹事鄒佩佩說。而透過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努力,在一九九八年,成功將自閉症患者納入身心障礙保護法,可個別領取自閉症患者手冊,享有應得的權益與福利。

此協會為了幫助已達就業年齡,卻又無法自立更生的自閉兒培養謀生技能,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了小貝殼工作坊。為什麼要叫小貝殼呢?因為他們先天的障礙和困難,經由後天教育學習可以得到改善,可能在藝術、音樂、數學方面有特殊潛能,就像貝殼裏的珍珠一樣值得期待。像小玲就擁有「零碎的天賦」,小玲有著一般人沒有的特殊專長-換算日期。只要給她一個日期,它可以馬上告訴你星期幾。

小貝殼工作坊的發展也不是這麼順利的,最早在九份製作和販售芋圓,但經營情況不甚理想。「他們喜歡聞味道,所以每次做完芋圓都會把手拿起來聞」,鄒佩佩說,「客人看到就不敢吃了。」之後也曾賣過盆栽,營運狀況較有起色,不過因照顧不好庫存的盆栽,導致賣不出去。在不斷的摸索和思考下,理事長發現這項製作過程較不複雜、不易對學員產生傷害的手工精油皂,在二○○三年時已能自行接單,生產各式各樣的精油香皂。

自閉兒喜歡精油皂散發的香味,這也是自閉兒共通的「嗅覺刺激」。利用這項特點,他們工作努力且專注,踏實地將每個細節做到最好。「我們將他們的缺點轉化成優點」,鄒佩佩說,許多自閉兒的特徵就是行為固著,對各種感官刺激常有異樣反應或持續固定和特殊行為。而協會就將工作分成好幾個步驟,每個人負責的部分都不一樣。例如:擦精油皂、脫模、切精油皂、熔皂等等,鄒佩佩說,「他們的優點就是要求完美」,有時保鮮膜沒包好,他們會重複拆開、重新包裝直到好為止。

大致上來說要花兩到三個月訓練一個工作步驟,而要學會所有步驟則需一到兩年的時間。像生產線,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脫模的就只做脫模,擦模的就只做擦拭這個動作,而這個方法也是目前自閉症患者最常用且最有效的療法─應用行為分析。它是一種「分段完成目標」的方法,利用代幣和獎品做為獎勵。「我們有集點板,集滿點數就可以換禮物。」,鄒佩佩笑著說,但也有懲罰,例如:規定工作量,沒做完的話就不行吃飯。

自閉症者從小就開始出現語言理解、表達困難、不易和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在團體中相處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情緒行為較難自我控制,進而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主要還是情緒行為容易影響別人」,鄒佩佩說,這也是他們在職場上最大的問題。

在小貝殼工作就像是實習,有社工員和輔導老師的陪伴下,除了訓練謀生技能外,主要是學習與人相處和進對應退的處世技巧。之後可經由協會推薦到各公司上班,每年的名額至少三個。進入到職場後,會有輔導員訓練兩個星期,再任期內滿六個月才算成功就業。負責的工作多以清潔、洗車為主,場所除了加油站也有便利商店和百貨公司。

「我們的技術沒問題,主要是在通路方面。」,鄒佩佩說,多半在特定節日才會有訂單,像上一波的教師節和中秋節。其他多半由家長介紹,學校的銷售還是佔大部分。而在六月時在企劃行銷專員詹智全的努力下,設置了屬於小貝殼的部落格,藉由這個網路平台,讓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努力。

詹智全說,「看他們在這邊從不會說話到跟大家互動,即使是一點點改變,都是很大的成就感。」,而協會最希望的就是成立學齡前自閉兒發展中心、庇護性的庇護工場和社區家園,讓自閉兒教育從早期療育做起,向下紮根,並使目前最艱難的重度自閉症者,獲得適當的安置,老有所終,減輕家長的負擔和憂慮。

延伸閱讀:

小貝殼工作坊部落格

20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藺草 磚雕 山腳社區的傳承

Img_7748_1 【張家瑜報導】苗栗縣苑裡鎮有著許多美麗的稱呼,「藺草之鄉」、「紅磚的故鄉」、「苗栗的穀倉」,這些都是當地特有的傳統產業,苑裡鎮的山腳社區保存並傳承了這些文化,藺草文化館一頂頂手工精緻的藺草帽子、出沒於社區每一角的紅磚磚雕藝術、利用紫色水稻與一般綠色水稻顏色不同形成的稻田彩繪,每一處都充滿著山腳對於自己在地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苑裡山腳地區許多的田裡種的作物不是稻子,而是三角藺草,是過去歲月中帶給許多苑裡人生計和回憶的重要植物。但是在社會變遷及工商業快速發達之下,藺草編織工藝漸漸勢微,為了紀念這種產業在苑裡的文化影響,經苑裡農會及地方爭取,在苑裡山腳社區的一座舊糧倉改建成現在的藺草文化館。

藺草編織是苑裡的百年傳統產業,編織工藝的起源是清末一名農婦洪鴦,因為年幼的兒子生頭瘡,為防蒼蠅叮擾和太陽曝曬,用藺草試編帽子,在這充滿母愛的傳說下,開始了這段輝煌但帶著許多波折的藺草帽蓆產業。

「苑裡的小姐很值錢,會編藺草就能養活一家六口。」藺草文化館導覽員一句話說盡過去苑裡藺草編織的重要性。自日據時代開始苑裡的婦女使用藺草編織帽蓆,由於當時外銷市場的發展,藺草帽蓆的外銷可說是藺草的黃金時代,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尤其是有圖案的蓆子,可以為家裡掙得更多生活費,在當時,只要家裡有人從事藺草編織,就足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

「一枝兩枝罔來拎,牙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枝兩枝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人做草笠金噹噹,阮做草笠破三空。人做草蓆一級棒,阮做草蓆仔蓋屎仔桶。」一首藺編的歌謠讓我們體會到苑裡母親的辛苦,居民早年的學費都是來自母親那一雙編織巧手,在昏暗燈光下痀僂著身軀,不停揮手編織草蓆草帽的慈母影像,那濃濃的深情是山腳社區共同的回憶。

不同於藺草編織產業是由社區發展協會及農會管理,山腳社區的磚雕藝術產業是以在地產業與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結合,由苑裡地區目前仍有在燒窯的金良興窯業一家公司負責,準備走的是文化產業、社區營造的路線,以產業的轉型讓地方重現生機,讓早期苑裡已經失業的木雕師傅學習磚雕這項新文化,讓他們得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就業。

「磚造社區是我們的近期目標,不但要讓這裡成為紅磚的故鄉,甚至要磚造苑裡,最後是磚造苗栗。」灣麗磚瓦文物館休閒窯業部門負責人李靜宜驕傲的說,由於地質關係,苑裡附近出產的紅磚品質水準都很高,磚瓦也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但是近年來市場對於紅磚的需求越來越低,因此如何凸破這種傳統產業的困境,不僅是紅磚業者的課題,也是許多仰賴工廠生存的社區居民的問題。

一塊塊的紅磚,可以築牆造屋,還可以做什麼?磚雕,結合陶藝與木雕的優點,以紅磚的生胚來雕刻任何圖紋,生胚類的陶土在雕刻時容易下刀,若不小心出錯,只要用水輕輕抹過就可補救。近年來為了讓地方文化和特色產業結合,山腳利用在地生產的紅磚胚土,推廣磚雕藝術工藝,除了和學校結合,磚雕藝術也融入於社區環境改造工作,紅磚特色建築充分展現出山腳社區獨特的文化。

山腳社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屬於自己的在地傳統產業,這些都是對在地居民懷有特殊意義,又與社區發展息息相關的文化資源,藺草編織的經驗傳承、紅磚產業與外國磚瓦的經驗分享、苑裡稻米的稻田彩繪,在未來這些不但是社區居民共同的回憶,更是讓全體居民守護社區文化產業的動力。新的方向,讓傳統的產業找到繼續下去的意義和價值。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請問多重」 盼重視法扶精神

【劉俊汝報導】「父親的姓氏有多重?十年的牢獄有多重?離鄉背井的鄉愁有多重?」要多少的努力才能使代表公平的法律天秤保持平衡?由法律扶助基金會監製的第一支法律扶助記錄影片「請問多重」目前正在校園巡迴中,日前台北首映場在文化大學所舉辦,現場討論熱烈。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希望藉由紀錄片的播放,以及邀請法律與學界人士和民眾探討片中三個個案、台灣司法制度的盲點與法律的人道精神,將扶助概念深入校園。使民眾透過觀賞影片,一同來思索這個對於社會正義永恆存在的迷思:公平與正義到底多重?司法與人權,又有多重?

法律扶助基金會前身是台北法律服務中心,成立於一九七三年,自三十年前就關注法律協助,並致力於法律扶助法的推動與成立,法律扶助基金會也於二OO四年七月正式成立,訴求是落實憲法賦予人民的平等權與訴訟權,依規定費用由司法院捐助,於台灣各縣市建立了十九個分會,為全國經濟弱勢的民眾服務。

「請問多重」一片中探討由法律扶助會扶助的三個不同個案,回顧法律扶助的歷史與努力。個案一「父不詳」,蔡女士在三十年前因家中債務,不得已嫁給別人當小老婆,唯一的兒子因此沒有了父姓,在當時父不詳的孩子在學校會受到歧視與排擠,蔡女士因此想替孩子爭取姓氏,卻被夫家視為想爭奪家產而被斷絕了所有經濟資助,蔡女士看報紙得知台北法律服務中心提供義務辯護,也因此成功打贏了官司,替孩子爭取到父姓。

個案二「死刑加無期徒刑除以二等於?」,張方田十年前因為老闆女兒遭殺害而協助辦案,卻被警察刑求六小時而認罪,自白用磚頭敲昏再以布條悶死女童。一審到三審的死刑判決,使得張家陷入絕境,一開始張太太是貸款房子來請律師,龐大的金額換不回丈夫的清白,當時張太太向法律扶助基金會申請扶助,經過四年的纏訟,證明警察刑求的官司也獲得勝訴,卻還是打不贏官司,最後仍判無期徒刑。張太太笑著說「人活著就好了」,張方田即將在明年五月申請假釋。

個案三「家書」,越南看護工阿慧O四年在台等待就業期間,被仲介公司老闆父子性侵長達數月,事情即將爆發時還威脅她不得報案否則強制遣送回國。阿慧當時向越南外勞庇護中心求救,中心向法扶申請幫助,才知道受害者高達四五十人,此案正在上訴中。阿慧決定繼續待在台灣工作,但語言不通又離鄉背井的她,只能透過寫家書抒發思鄉以及思念孩子與丈夫情緒。

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會長林永頌表示,大眾常常認為「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但許多底層的民眾是「連懂法律的機會都沒有」,如勞工常長期處於弱勢,對他們來講法律是很遙遠的東西,一但遇到職災,身體的受創加上工作機會的失去,將使他們淪為更弱勢的底層,而法律扶助基金會扮演的就是消弭重重法律關卡的協助人。

提到法律的不公,林永頌以第二個案為例,就算有警察刑求的診斷書加上根本找不到凶器,但張永田還是被判處死刑,夫婦終日以淚洗臉。法律扶助會介入扶助之後,最後以無期徒刑結案,不得上訴。然而警察刑求的案子卻獲得高等法院翻案再審,林永頌表示:「難道,這就叫公平正義嗎?」法律扶助基金會專職律師的周信宏強調,律師要知道自己的責任,要知道自己是站在哪一方。希望未來有更多律師可以秉持著良心,幫助更多的人,「使公平正義在社會能真正實踐」。

座談會中文化大學法學院院長姚思遠也期勉法律系學生,要記得此時的感動,把感動化為實際的行動,在真正有能力幫助別人時候挺身而出。實踐憲法所保障的權利:平等權、正義及公平。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輕e貼近文化創意

【牛姵葳導覽】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被政府列為國家發展計畫的一項重點,可是你知道嗎?根據今年一份針對北市府科長以上級官員所做的文化指標調查,竟然有近八成的市府官員不看藝術表演。事實上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可是在大多數人心中卻很難真正了解藝術,甚至將生活融入藝術當中,藉由網際網路的發達,藝術變得不再只是上流社會、有錢人可以欣賞,而是男女老幼不分貧富都可以輕易貼近的世界。

最近幾年政府在推廣本土文化上做了一些努力,文建會網站裡的《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是查詢當月藝文表演活動的好工具,也可以藉由綜合查詢直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資訊;另外,在各縣市政府的網站上也可以找到各個縣市分類的藝文表演活動,如《2006府城藝術節》、《高雄表演藝術花園》。

在民間方面,《Arttime藝術網》是台灣最大的藝術社群入口網站,在這裡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藝文資訊,有最新的活動訊息、各個表演藝術單位的介紹,以及包含所有藝文資料的藝術聯絡簿等等;《表演藝術聯盟》的成立建立了表演藝術界和政府間的諮詢與溝通管道,除了提供會員各方面相關資訊外,更致力扮演所謂的公共性事務溝通角色,以期提供民間表演藝術團體與相關政府單位對話的機會,進而促進台灣整體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

除此上述介紹的主題網站,也有專門以資料庫型式提供民眾查詢的網站如《藝術人才資料庫》,各大學院校的藝文資料庫如清華大學的《藝術表演藝術導覽系統》、台北藝術大學圖書館的《表演藝術資料中心》,都是提供完整藝文資訊的好去處。

如果對傳統藝術特別有興趣的朋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網站裡可以找到最齊全的本土表演團體資料,無論歌仔戲、布袋戲、昆劇、南北管應有盡有;若是特別喜歡傀儡戲的朋友,《傀儡戲數位博物館》可以滿足各別戲迷的需求。

在網路科技這麼便利的時代,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要接觸藝術文化已經不一定要親自到現場觀看了,只要打出關鍵字搜尋就可以獲得比看一場表演還要多的資訊,但唯有實地參與,才能真正被藝術的無限魅力感染,在電腦前點擊滑鼠之餘,不如找個藝文活動渡過氣質的週末夜晚吧。

2006年10月19日 星期四

為自然生態盡一份心力

【黃玉蓉報導】清華大學自然保育社成立於一九九一年,由一群剛接觸賞鳥的化學系學生,在參加台大與宜蘭中學校友會合辦的蘭陽溪賞鳥之後所成立。定期的社課、走校園、保育周活動及帶營隊,目的是要實踐「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社團宗旨。

對校園生態做持續性的觀察紀錄,校園內的鳥類、植物及兩生類都是調查研究的對象。每次的戶外社課,所有的紀錄和照片,都會找資料佐證,彙整成的檔案,作為長期生態消長的參考。新竹縣市近郊的自然野地,有幾個被保育社列為最佳戶外教室的地點。沿著海邊走,可以到港南賞水鳥、紅毛港看鹽定植物,再去香山濕地觀察螃蟹;賞鳥、賞蝶和觀察昆蟲百態是少不了的行程,晚上可以欣賞新竹享有盛譽的螢火蟲。

自二○○四年開辦的小飛鼠自然冬令營,年年報名的人數都爆滿,學員對象主要是新竹縣市國小的小朋友,「小孩子,你不可能乖乖的坐著講課給他聽啦!」保育社社長鄭茵蓮說,課程和活動安排要以花樣化的方式介紹自然生物生態,有影片、講解課程、植物解說、港南生態之旅;融合環保概念的闖關遊戲、自然素材模型製作、再生紙製作等,「可以增廣見聞也讓社員間增加良好的互動,這些都不是課本可以教給我們的知識。」

「保育週」在為期一個禮拜的時間之內,舉辦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希望藉此機會對清大同學,以及來清大遊玩的民眾,推廣並宣達與保育議題有關的概念或資訊。讓大家瞭解,人類與自然生態間的依存關係。今年五月的保育周,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長李偉文演講「看顧牙齒,推廣公視,築夢人生,荒野守護神」。

在人文社會學院後方有一條「蝴蝶步道」,由人社院籌措經費、保育社指導老師林南忠、生態與人生修課學生以及保育社社員共同維護的生態步道。「我們就幫忙澆水阿、種水生植物、清除福壽螺等」鄭茵蓮說,早在二○○四年時,保育社就以「那一年,我與蝶相遇:從清華人社院後綠地生態到蝴蝶保育」為題,籌畫了保育週。活動的績效,如播放社員親自拍攝的人社生態紀錄短片;邀請自然生態工作者進行演講座談會;安排了兩場實地自然觀察活動,以引起大家的興趣。

今年年初由保育社編輯出版一本介紹清大自然生態的書《水清木華》,「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雖然過程艱辛,但是很高興能有這麼棒的書能夠呈現給全校所有師生」鄭茵蓮說,從文字編輯、照相、圖片挑選、版面設計編排等都是由社員們合作的成果。透過社團的力量將生態保育的觀念推廣及傳達出去,「幫忙學校宣傳自備餐具用餐活動、號召全校師生一起到金城湖淨灘」

「加入自然保育社後,會不自覺的希望把保育的觀念推廣給很多人,也會時時注意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關心這片土地上所有自然的生態。」鄭茵蓮開心的說道。

2006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十八份生活步道地圖

【陳靜鈺報導】北投文化基金會於去年幫忙修復十八份地區農園,發現當地蘊藏許多具歷史意義及文化特色的景點。為串連當地文化資源,讓外界了解當地文史資產,十八份生活步道地圖工作坊因此成立。

北投的泉源里登山路以西區域,全境分屬國家公園管理區以及山坡地保護區,這個擁有約一百多戶人家的小型聚落,自古稱之為十八份。工作坊的負責人周家慧小姐說,北投除溫泉外,仍有許多具備歷史文化意義的景點。十八份便深具歷史背景及山村聚落特色,為離台北最近的山村聚落。

早期十八份盛產相思樹,當地木炭窯遍佈,目前仍存有十多座,其中以吳家炭窯歷時百年,保存最為完整。又此地屬火山地形,盛產安山岩,早期居民就地取材,建造石砌房屋。加上詹氏宗祠、法雨寺、大慈寺等,皆為十八份特有的。除此之外,還有中正山步道、十八份圳等較為人知的景點。

當地草莓園曾興盛一時,由於農地規模小、持續投資與經營創新不易的,逐漸沒落,目前僅存兩家草莓園。周家慧說,基金會在去年幫忙整修草莓園時,發現農園附近有許多具文史特色、值得人參訪的景點。興起了串連農園與當地文化資源的想法,十八份生活步道地圖的計畫便應映而生。希望藉此能夠帶動當地農園發展、使外界重視當地文史景點,走向整體社區營造資源。

工作坊由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泉源國小主辦,自今年七月份開始,利用每週六下午上北投社區大學課的時間,由講師帶領志工,實地探訪中正山步道、十八份圳、訪問當地耆老,蒐集、查證當地文史資料。以中正山步道為主軸,串連當地文史景點,用在地人的角度,呈現這份地圖。

階段性的資源調查成果將刊載於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之「北投文化」雜誌中,把資源調查成果介紹給北投區的居民。待資料彙整後集結成冊,盼能出版,並將地圖置於地圖中重要的景點。以及將地圖刊登在網路上,提供更多人使用這份地圖。

十年前陽管處曾舉辦過北投地區耆老座談,透過此調查當地文史,可惜當時十八份未受重視,僅保存零星資料。工作坊目前正致力於,實地走訪當年與會耆老,查證資料的工作。十月份計劃舉行成果展,將此份地圖與當地居民與外來訪客分享。若此計劃成功,基金會未來可能以同樣的形式,營造北投其他社區。

2006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安寧療護 推動之路不輕鬆

【洪欣怡報導】全世界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廣已快四十年,一九九O年台灣由淡水馬偕醫院首先成立安寧病房,目前全台已有超過二十五家醫療院所,三百八十二床,成為全球第十八個有安寧療護的國家。

對安寧療護,仍有很多人的想法停留在狹義的認知;也就是在疾病治療一段時間之後,知道無法再治療時就送到安寧療護,然後死亡,而死亡的前一站就是安寧療護。其實更正確的觀念是,在疾病開始知道無法痊癒時,就該開始安寧療護了。安寧療護讓患者擁有自主權,能有尊嚴、舒適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羅紀瓊研究指出,安寧療護住院耗用少,也可降低整體醫療負擔。但對於醫療單位本身而言,卻無利益可圖。安寧病房的一大問題是病床使用率低,四分之一的病人送到病房不到一星期就往生了,在這之中都還沒做好完整照護,其中最容易被別人批評的原因就是末期的病人都放在其他病房,不肯轉床;為什麼沒有轉,因為在其他病房,醫生有醫生診療費。賴允亮表示,其實這個想法太狹窄了,但是很多人這樣想,也很多做了這樣的結論,他覺得原因不只這些,應該繼續討論下去,這是台灣要面對的問題。

談及安寧療護所面臨到的問題,給付就是其中一例;台灣的健保只可給付醫療部份,其他的心理社會照顧、靈性照顧只能寄生在醫療給付裡面,除非向內政部申請則不能另計;賴允亮指出,「安寧療護不只是醫療部份的症狀控制,還要包括社工師、靈性照顧等人力,所以給付只有醫藥的部份,其實是不夠的。不過我相信是可以努力的。」

專業人力缺乏,安寧緩和醫療發展受到限制也是其中的難題。目前台灣有超過四千人接受安寧療護的訓練,大部份是醫師、護士、義工,但是「回到臨床運用的並不多」,淡水馬偕安寧療護示範教育中心教育訓練組長李閨華無奈的說。「做事的人不夠多,且全部都是第一線人員,又要做、又要教、好多事,」她認為,培養種子人才,推廣外展模式,是目前迫切的工作。

生命的長度無法延長,但卻可以讓病人生命的寬度延伸。「這讓我覺得很有挑戰性,」賴允亮特別珍惜這種陪病人過日子的感覺。他認為,「安寧療護最終目的是醫院不需要有安寧病房,大家都用這樣的精神心志來面對那些碰到苦難的人,這樣安寧療護才會走上他真正的路。」

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多倫多大學慈青社 無私奉獻

【黃靖惠報導】「其實在慈濟不只是做志工方面的付出,很重要的也是智慧和精神的成長」,多倫多大學慈青副社長袁琬婷說出自己當初加入慈青的心聲。慈青在校園裡面成立,是希望年輕人能夠聚集起來,讓慈濟成為校園的一股清流,進而影響更多年輕人,啟發愛心、增長智慧、尊重生命。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四月十四日由證嚴法師創辦於台灣省花蓮縣。起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錢的生活費建立此慈善機構。建立宗旨是希望能夠幫助貧民並給予安慰。

一九七四年,花蓮師專明道社的同學常跟隨證嚴法師到鄉下訪貧做義診。這些青年志工堪稱是「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先驅。直到一九八九年,幾位志趣相投的清華大學及交通大學的學生,開始將慈濟人文帶到各大專院校。

一九九二年五月三十一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正式成立,宗旨是「秉持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以啟發良知,發揮良能,培養現代青年」。至今,台灣有七十四所大專院校成立慈青社團。

不只台彎設有慈濟,在一九八五年僑居各國的人將慈濟志業擴展到海外,推動濟貧救難等工作。目前全球有三十九個國家設有慈濟分支或聯絡處。

「慈青」代表樂於助人的熱情青少年。加拿大慈濟人除了平時的會務,更投入於耕耘年輕人的心地。為了將證嚴法師的理念讓更多大學生了解,並且能夠身體力行,將佛法生活化,就讀多倫多大學的慈青們在二○○○年時向學校申請成立社團,希望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參與慈濟的志業。

多倫多大學慈青以「慈青悲智行,聯誼起慧根」為所有活動的宗旨。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為社會有需要幫助的人付出,進而學習到處世的智慧。

慈青會的學生會定期到老人院探望每個人,並且陪伴他們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像是下棋、玩皮球、聊天等。慈青也會準備一些表演節目,跟老人家們互動,為他們帶來歡笑、喜悅。入社團至今以四年的袁琬婷說:「其實一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要如何跟公公婆婆互動,像是跟他們說話啊或是幫他們按摩都會怕怕的。但後來時間久了,看到一些親切的熟面孔就比較跨得出去。也覺得說看到他們依啟動,一起笑,就很開心。」前任社長蔡秉宏也表示一開始的互動很純淨很單純,久而久之去拜訪老人院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反正他們就是我的家人,是我應該去關心的對象。」

另外慈青會定期的在志工站舉辦Soup Kitchen的活動。Soup Kitchen是由師姑們精心準備的素食餐點,免費提供豐盛的晚餐給游民讓他們溫飽。年輕志工擔任服務生的工作,詢問遊民想要吃什麼。其他的志工則負責一到兩個桌子,在遊民用餐之餘,慈青也會找時間和他們聊天、互動。

在某次Soup Kitchen活動中,有一位壯漢跟袁琬婷抱怨說一份餐的量太少,說他平常的食量很大。袁琬婷等到壯漢吃完一份餐後,又幫他多添了一份。之後壯漢對於他先前的惡言行為向袁琬婷道歉,說:「我剛剛是餓昏了。」前社長覺得透過這樣的志工服務,大家學會如何放下身段與自大。

袁琬婷認為Soup Kitchen是最直接而且是遊民最需要的幫助。蔡秉宏說:「在他們的生活裡, 其實一直是被別人丟白眼和歧視的。透過我們來服務他們, 讓他們覺得有人的尊嚴。」這場活動的舉動,最重要就是希望他們有被尊重的感覺。

對於社團未來的期望,副社長說:「接下來希望可以接引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志工,對這個社會付出關心,也對這個地球疼惜。」這一年開始,慈青會加入提倡環保的部份。另外多倫多學生很多都是外地來的,因此慈青也希望能夠有機會對他們付出關心,讓他外地學生有家的感覺。

童心影展 散播愛的真諦

【李家如報導】為了讓小朋友學習愛與勇氣的精神,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在今年九到十月舉辦家扶童心影展,在全國各地家扶中心、大同育幼院和台北縣三重市幸福影城放映。影展中特別挑選的四部影片來自瑞典、中國等不同的國家,內容描述世界各角落的真情故事,要讓每一位觀賞的兒童,體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與溫暖。

九月三十日在台北南區家扶中心播映的「背起爸爸上學」,吸引不少小朋友與家長前往觀賞。故事描寫在中國發生的真實故事:生活在貧困山村的男孩石娃,自小跟爸爸和姐姐相依為命。好不容易唸到初中畢業的他,收到了師範的錄取通知單。就在此時,為了讓石娃有錢上學而努力工作的父親,卻在田裡摔倒癱瘓了。最後,為了照顧癱瘓的父親,石娃決定背著爸爸到城裡上學。

影片放映的過程中,石娃與癱瘓父親的真情流露,讓好幾位觀眾紅了眼眶。帶著三位兒女前來觀賞的魏素真,在影片結束後擦著眼淚直呼感動,她說:「這部影片裡癱瘓的爸爸,可以讓小孩子知道大人怎麼辛苦賺錢養他們讀書。說真的,現在社會要賺錢真的很不容易。」她希望自己三個小孩都能像片裡的石娃一樣用功唸書,才不會辜負自己對小孩子的期待。

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社工員林宏盈說:「這次影展除了透過國小、國中的輔導室宣傳,大部分觀眾都是平時家扶中心幫助的成員。」她表示,這些影片中的家庭環境與家扶中心幫助的案例十分相近,許多單親或低收入的爸媽,平時都需要辛苦的賺錢養家。她希望這些影片內容,能讓更多小孩體會父母的辛勞,珍惜自己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帶著三個小孩來觀賞影片的單親媽媽程迺雲表示,為了養活三個小孩,辛苦賺錢養家,不僅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少,也沒什麼機會帶他們出去玩。她有感而發的說:「現在小孩子的物質慾望很重,親情卻很淡薄。要是我的小孩也能像片子裡的小男生一樣懂事孝順,那該有多麼好。」

由於這次的童心影展是家扶基金會第一次籌劃的大型影展,林宏盈表示,往後影展應該會繼續舉辦。她強調,當天播放的「背起爸爸上學」,內容不但能教導小朋友正向的觀念,文化也和台灣十分相近,大家的接受度應該會比較高。她希望未來可以挑選更多適合觀賞的影片,讓每個人能在觀賞後得到更多,也更懂得知足感恩。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走入小劇場 探索新世界

【顧維珊導覽】你可能聽過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牯嶺街殺人事件」,但是你聽過「牯嶺街小劇場」嗎?

劇場是表演戲劇的場所,民眾熟知的劇場多為國家戲劇院國父紀念館,對於台灣一些小劇場、藝術表演空間較為陌生。牯嶺街小劇場、紅樓劇場和臨界點生活劇場都是劇團的表演空間。牯嶺街小劇場是台灣少數提供戲劇表演的空間。劇場成立於日治時代後期,今年八月牯嶺街小劇場慶祝「百周年祭」,劇場演出「牯嶺街殺人事件」。建中少年殺人事件和牯嶺街小劇場本無任何關連,但是,當它們被擺在一起,歷史和謀殺事件交錯,就成為小劇場戲劇的特有型式:創新、突出。

臨界點生活劇場則是劇場與劇團的結合,臨界點生活劇場的前身為臨界點劇象錄。臨界點劇象錄早期以大膽、前衛著稱,它趕上八○年代的小劇場運動。如今,小劇場運動已成過去式,臨界點生活劇場成立,風華不再,前往劇場欣賞戲劇的人,多為藝術愛好者。

實驗劇場位於國家戲劇院三樓,和國家戲劇院形成強烈對比。實驗劇場只能容納一百五十人,小劇場的表演方式,讓表演者能和觀眾做最直接的互動。實驗劇場讓許多新興劇團有展示作品的機會。

九十多年前的西門紅樓,曾是說書與表演藝術的重要地點,現在的紅樓劇場屬於紙風車基金會,位於台北鬧區西門町,仍是藝文活動的展演,它紀錄著紅樓過去的歷史,也延續紅樓做為藝術表演場所的意義。

劇場裡時有令人驚喜的好戲,像「牯嶺街小劇場」的「新潮實驗室」系列就很受歡迎。也可以看到許多和劇場有關的部落格,寫手有的是劇場愛好者,也有劇團演員。「我們」是小劇場的愛好者,對於戲劇、舞蹈都有深入的見解。「冷調的漢堡」則是劇團演員,在網路上分享他的劇場演出感想、演出情報等。

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蔡瑞月舞蹈節 「玫瑰」的重生

【蔡啟賓報導】台上舞者與台下觀眾,紛紛用雙手,打著節奏明快的節拍,高齡九十三歲的「日本國寶級舞蹈家」─石井綠,緩緩從台下觀眾席走上舞台,便開始恣意地舞動輕盈腳步,彷彿重現六十多年前與蔡瑞月共舞《豐年》的光景,也為歷時三天的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成就出舞蹈文化中最美的一場「豐年祭」。

由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在九月二十九日拉開序幕,以懷念她對舞蹈的貢獻。一九二一年生於台南的蔡瑞月,畢生致力舞蹈文化的推廣,是台灣第一代的知名舞蹈家。因她生前對舞蹈的熱情、土地的愛,及受政治迫害而入獄時所創的舞作─「牢獄與玫瑰」,讓她的舞蹈研究社被後世冠上「玫瑰古蹟」的美名。

此次舞碼皆在玫瑰古蹟演出,有別於一般劇場黑盒子的展演空間形式,從事出版事業的觀眾鄭先生表示,「以前都在被黑幕圍繞的室內空間觀賞表演,但這裡有樹、有草皮,抬頭一望就是天空,感覺台上舞者的動作特別自然生動。」開放空間的演出,帶給觀眾新的觀賞角度。

此次舞展,以蔡瑞月生前最著名的作品《女巫》開場,其中經典作品《傀儡上陣》,反映蔡瑞月她生命中大半時間受著政治束縛的不堪心境。觀眾吳姿儀說:「它的悲傷氣氛,最讓我印象深刻。」此外,《五三一‧阮想伊》中舞者與玫瑰的若即若離,如同蔡瑞月與玫瑰古蹟間,糾結纏繞的生命情感。

除了紀念蔡瑞月之外,也紀念與她生前有關的人、事、物,特別邀請蔡瑞月啟蒙恩師,「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的後人:石井綠、石井登、石井早苗與折田克子等人,協助指導演出石井漠的著名作品《機械是活著的》、《黑娃娃的步態舞》以及《瘋狂的動作》。姐姐也是舞者的觀眾溫志超說:「我姐叫我一定要來看看石井漠的作品,它的舞碼雖短,但意義十分深遠,提供給觀眾很多的想像路線,去下不同角度的註解。」

這次舞蹈節,是台日舞團難得合作的成果,其中以在日本舞蹈界地位極為崇高的石井綠最受矚目。與蔡瑞月有著逾半世紀情誼的她,雖然今年已九十三歲高齡,卻親自指導台灣舞者,詮釋她與蔡瑞月在二戰時期勞軍巡演的舞蹈作品《惜春》、《豐年》,重新讓世人了解,大動兵戎時期的舞者,如何運用一步一履,襲染人心、喚醒良善人性。當壓軸的《豐年》結束時,台下觀眾的掌聲持續近一分鐘,為首屆蔡瑞月舞蹈節劃下完美的句點。

「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的落幕,不是個結束,卻是另個開始」,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研究小組成員鄭伊絢如此說到,這次舞蹈節,是替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明年五月的重新開館暖身。她說:「未來這裡預定規劃紀念館形式的視聽區,播放歷史紀錄片,讓大眾也能了解蔡瑞月和台灣舞蹈史。另闢的三間研究室,會開放給文化工作者作研究,原先的咖啡館『最後的華爾滋』也將保留,舞蹈劇場更會不定時地舉辦表演。」

除了本身空間的利用,基金會將與教育層面連結,藉由與鄰近小學合作,履行舞蹈與教育揉合的理想。蔡瑞月的學生蕭渥廷認真地說:「舞蹈的意義,不在於跳出很美的動作,而是懂得認識自己的身體,讓小孩子能夠進來看看,順帶教育一番,是絕對有必要的。」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也和附近社區互動,向外散播文化氣息。鄭伊絢說:「於外,中山北路上有很多文化古蹟、藝文空間,『文化地圖』的合作構想,是絕對需要的;於內,每季規劃不同主題的展覽,把文化意識從這裡開始發散。」前來觀賞表演的美術工作者陳慶雄表示:「實驗精神是營造文化氛圍中,極其重要的概念。」對一個重生的文化空間,任何一種嘗試都絕對是正面的。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朵歷經火燒的玫瑰,會用綻放它最美的蕊瓣,來告訴世人它為新生所作一切努力的成果。

20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2100教育開講 解讀教育問題

【宋春樺報導】年輕化、教育化、國際化、公益化是人間衛視的四大宗旨,在這個基礎下製作教育座談性節目「2100教育開講」,針對每天所發生的新聞時事配合教育觀點,邀請專家並開放call-in,與大眾一起參與討論,讓大家以最客觀的角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解讀台灣的問題。

有別於其它的談話性節目,「2100教育開講」不只讓專家和大眾有討論的空間,更提供建設性的分析;公正、公平的判斷。譬如遇到保母虐兒的新聞事件時,「2100教育開講」就探討了相關議題,從如何檢視保母,到如何防範未然;除此之外還討論到保母自己該如何自保,譬如先立定契約,詳細規定薪水、托育時間等,這樣做雙方都可以受到保護。

「2100教育開講」討論的議題包羅萬象,包括探討社會福利機制、高學費問題、卡債風暴、選填志願和一綱多本等等。吳淑慧說「每次我們討論到親子關係和信用卡問題時,觀眾的迴響最大。」

其中有一集討論題目是「不補習!考高分!」,在節目中邀請到幾位不靠補習但基測卻滿分的學生,分享他們的K書經驗。在討論中發現,考高分除了需要努力讀書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時間管理,分配時間、把握時間和擬定計畫。吳淑慧表示「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集。」

為了能夠拉近跟大眾的距離,讓大家更重視教育的問題,製作單位增加新單元,深入各個學校拍攝影片,如忠義國小的柔道校園。吳淑慧說,藉由這個機會她也發現,台灣真的有很多犧牲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值得大家為他們鼓掌。

節目播出到今天,受到觀眾熱烈的迴響。吳淑慧說有一次她接到觀眾打來的電話,那是一個獨自撫養孫子的奶奶,那個奶奶說他想讓孫子去補英文,但孫子卻不喜歡讓他很苦惱,節目中教導很多如何帶小孩的方式,如可以讓小孩子自由的選擇課外讀物,甚至英文漫畫都可以,讓那個奶奶受益良多,所以特地打電話來感謝。

吳淑慧表示,未來希望透過節目這樣長期關心教育,達到潛移默化大眾的效果,讓教育拉回到台灣人民的生活中,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並且希望能將教育的種子種在大家的心中,那麼總有一天這顆種子開花結果,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港邊社區 構築生活夢想

【張家瑜報導】宜蘭縣蘇澳鎮的港邊社區目前正致力於發展「社區再生藝術文化產業」,每件創意都充滿對社區的情感。從最初的彩繪石頭魚、彩繪昆蟲到再生藝術的生命年輪、木刻春聯、碳燒生態工法及家具門診等,以及最近推出的漂流木花器,這些都為社區產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充分展現在地特有文化。當地居民吳弘鳴驕傲地說:「很高興在我的故鄉看到了藝術與生命力,讓我不需要去別的地方尋找。」

社區產業主題選擇從土地出發,利用當地物品作為素材。居民利用海邊撿拾的漂流木及石頭、舊屋樑柱、電纜線圈、淘汰的課桌椅等廢棄的木頭,經過碳燒工法處理後,資源再利用,再造木頭新生命。港邊社區發展協會還會不定時的舉辦木工DIY做生活器具,不但具有在地特色的故事性及趣味性,讓參與者的既有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也加強了當地居民的凝聚力。

因為地質關係,石板屋是港邊社區建築的特色,「無尾港生態社區願景館」就是由石版屋建造而成,它是社區協會的行政中心,裡面不但陳列了早期漁民牽罟捕魚的器具,還放置了社區居民們所製做的碳燒再生藝術品、石頭彩繪作品、女性記憶創作手工書等。如同社區發展協會林銀河說的,「願景館裡的東西都是居民親手作的,所呈現出的就是社區文化的縮影。」

港邊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當地的無尾港不但擁有台灣重要的溼地景觀,還是北台灣主要的雁鴨過境的渡冬區之一。孕育如此豐富動物生態與水鳥的無尾港,在經歷了九十年代的「反火電」運動,和台灣第一座水鳥保護區「無尾港水鳥保保護區」成立之後,港邊社區人漸漸意識到家園是需要親自動手去捍衛的。

因此港邊社區發展協會在一九九四年成立,初期只是以協助里辦公室為主。爭取到農委會和漁業署的補助,而展開改造港邊社區的行動。二○○二年十月,港邊社區與大藏建築設計公司共同擬出「無尾港生態社區」計畫,希望與週遭聚落資源共享,共同經營社區生態產業。在二○○三年,「無尾港生態社區聯盟」成立,以無尾港濕地的永續利用為目標,期望營造出無尾港生態社區的遠景。

「我們意識到生態社區是未來必須要走的路,雖然現在我們距離理想還很遙遠。」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銀河指著計畫書中的一句話說:「構築夢想是容易的,但是實踐夢想唯有一步一腳印。」

街道美術館  社區一同玩藝術

【陳靜鈺報導】由淡水社區大學重建街工作坊籌辦的街道美術館,自今年四月創辦以來便成為當地居民接觸藝術、學習創作,及相互聯絡感情的據點。在不足20坪的老房子裡,貼滿了當地居民的畫作,少了高不可攀的藝術,多了份親切的在地味。

街道美術館平時上午開放民眾參觀,在沒有畫展時介紹重建街文史風情,自今年七月起每月舉辦一次居民畫家聯展,將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目前由畫家劉秀美於每週四晚間到館內上課,教導居民畫畫。

「本來覺得自己畫的很難看,現在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也比較敢在人前畫畫。」同為當地居民的館長吳慶訓,邊翻著自己的繪畫本邊說,自己從以前就想學畫,只是礙於自認超過學習年齡,一直不敢去學。透過美術館開放的課程,比較敢放膽子去創作,也從中找到成就感。

課堂中所使用的紙筆皆由社區大學提供,不需繳交學費。「你愛來就來,這裡沒有什麼限制。」吳慶訓說,課堂一切對外開放,讓想學會的人自由參加,也未規定每堂課都一定要去。沒有經濟的壓力加上彈性大,使當地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凡有興趣的人都有機會學習畫畫。

居民除每週固定討論如何創作外,也在此討論街坊大小事物。吳慶訓還打趣的說,今年更打算在美術舉辦中秋烤肉大會。街道美術館,對當地人來說,不只是學習藝術的地方,期儼然已成為街坊鄰居休閒談心、意見交流、社區意識匯流的空間。透過長期且固定的聚會,凝聚居民的社區共識,漸漸成為重建街的活動重心。

當地居民鄭秀香說,街道美術館所提供的課程,非如外界美術班教條式的教導學員怎麼畫素描、水彩、油畫等,通常由老師設定主題,讓居民自由想像。較趨向啟發式的教學,授課內容普及,小孩與老人都能接受。這堂課破除了一般居民對「藝術」高不可攀的想像,使其平民化,讓鄉親父老都能聽得懂並樂在其中,落實了國民美術。

九月份,重建街居民齊聚在街道美術館,透過簡單的蠟筆,在畫紙上抒發情感,記錄生活。他們嘗試了《我這一生最有價值的資產》、《身體文化》、《睡眠的姿勢》、《玫瑰狂想曲》等主題,為街道美術館最新的展出。

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視障調音師 用「心」傾聽

【林汶報導】二十八歲的簡湘綺,是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的視障鋼琴調音師。從九十二年培訓到現在,從事鋼琴調音的工作已經滿一年,從不會到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鋼琴調音師。「從學習到現在,我從來都沒想過要放棄」,簡湘綺笑著說,「調音後的成就感是支持我走下去最大的動力。」

簡湘綺,從小就喜歡音樂的她,對樂器有著濃厚的興趣。眼睛看不見反而給予她在音感上的敏銳度,讓她在學音樂這條路上走的更開心。「小提琴跟鋼琴是我的最愛」,簡湘綺說,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常讓他感到疑惑的事:「為什麼每次調完音,我的鋼琴音色就會不太一樣?」原來是換了不同的調音師,從那一刻起,鋼琴調音師就成為簡湘綺將來的目標。

「當時我壓力很大」,簡湘綺說,剛開始加入調音培訓班時,其他學員都已有一定的基礎,為了趕上進度,她努力表現,好讓老師肯定她的能力。第二個星期時,她很快的跟上進度,學習更多的技巧。「多聽程度好的其他學員操作,才能使自己的耳朵更靈敏」,這是她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就從事樂團表演的簡湘綺,樂團表演場次較不穩定,成為調音師後收入穩定多了,「我不再等待老天給我機會」,簡湘綺說,在成為調音師的過程中,曾離開過一年到美國進修拿教育學分,回國後,再度回到視障調音工作隊工作。七個月以來的工作歷練,讓她調音的速度加快之外,技巧也更加熟練,品質的控制也更穩定,「我十分喜愛這份工作」,在未來的日子她期許自己能考取鋼琴調音師的執照,更希望能開班授課,將這項工作分享給更多的視障同胞們。

事實上,視障調音師並不是新興行業,民國九十二年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自向行政院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開發專案─鋼琴調音就業輔導與訓練」的專案,為三年一期的就業訓練。協會就利用視障者的聽覺優勢,成功訓練出多名視障者鋼琴調音師。

「社會福利事業是沒有盡頭的」,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專案經理人吳美幼說,「經營社會福利事業和提升國家照顧弱勢族群的力量,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協會執行就業輔導與訓練的計畫已有兩年的時間,由於視障者眼睛看不到,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摸索和學習。訓練內容可分成兩大部分,聲音統合和整音系統,需要不斷的聽老師彈各種琴音來訓練聽力;另外,還要經過實地操作,才能將琴音調至最完美的境界,但有時鋼琴的細節是沒辦法用聽或觸摸發現的,這時就需要其他志工阿姨們的協助。

目前已完成七百二十小時的鋼琴調音訓練,下一階段就是在職訓練的部份,「從做中學,就是最好的方法。」吳美幼說,在每一次的案件中,調音師都會遇到不一樣的狀況,這些都是課堂上沒有教的,所以每次調完一架鋼琴,他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技巧。「而我們就是扮演從旁協助、支持的角色,」也是這個工作團體最主要的宗旨。

國內視障者職業大多以按摩為主,協會原本替視障者開發的職類是點譯編輯,把教科書製成點字書,但後來教科書採行一綱多本,業務量暴增,編輯吃不消,進而開發其他職類,因此開始訓練視障者上鋼琴調音課程。吳美幼表示,開發客戶源也是他們主要工作之一,目前服務過的機關與團體已多達八十家,各級學校是主要市場。「因為政府有發公文,多半公家機關都會給他們機會。」專任鋼琴調音講師游佳龍說。

此外,視障者憑聽力敏銳和音樂天份求職,大眾對他們的認同度高,這份職業也獲得社會肯定,「看著他們在這裡成長,也獲得應有的收入就是我最開心的。」吳美幼笑著說。雖然有視力上的限制,透過團隊的合作,協助他們走入社會。最主要是幫他們建立自信,培養他們的職場認知和職業態度。吳美幼說,「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

「成功的經驗是值得被複製的」吳美幼說,希望能在這裡建構標竿、一個平台往中南部擴展。「只要視障者願意將這份工作當成職業,我們就會全力栽培,」這就是此協會最大的成就感來源。

工作養成、態度和職場認知是視障者最需要的,希望視障者是在專業上取勝而不是同情。「而我們最大的理想就是結合大眾力量,支持他們走下去」,社會福利事業是沒有盡頭的,視障者家長協會也希望藉由計畫的推廣,使更多人知道這個新興行業,進而為更多的視障者創造就業機會。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媒體環境 大家來監督

【楊竣傑導覽】台灣的媒體環境遭人詬病:新聞廣告化、立場偏頗、假新聞層出不窮,媒體也以「新聞自由」大旗,濫用第四權,侵犯他人隱私。新聞內容多不符合公民利益,閱聽大眾往往敢怒不敢言,或是無處發聲。因為日漸惡劣的媒體環境,造就許多關心媒體的知識份子,組成觀察或改革媒體的團體,從監督媒體,進而改善台灣媒體的陋習,創造更好,更屬於台灣公民的媒體環境。

創立於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由學界、媒體實務界與關懷媒體環境的公民組成,負起監督媒體與改造的責任,他們期望能夠建立合理、多元、尊重的媒體公共空間。他們關注的目標,是媒體公民權、媒體勞動權與多元化的媒體環境。在這個網站中,不定期刊出專家投書,對媒體亂象提出意見與看法,民眾可以從中了解專業的意見外,從中也可了解媒體的真相。

媒觀會每季都會選出優質的兒童節目,可作為父母在選擇節目時的參考。媒觀會負起監督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是接受民眾的投訴,針對民眾投訴的新聞個案,向相關媒體提出抗議,或向主管機關檢舉。此舉希望能夠創造更好的媒體環境,並落實媒體公民權。

性質類似媒觀會,但目標在建立公共化媒體環境的「媒體改造學社」,從體制與法規中著手,推動媒體公共化運動。此團體由「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於二OO六年轉型為媒體改造學社,務求將媒體改革落實為全民運動,並催生公共廣電集團。今年公廣集團正式成立,媒體改造學社會負起監督的責任,期許在公廣集團成立後,能夠真正落實媒體公共化的目標。網站中清楚指出建立公廣集團的目的,媒改社也會針對現今媒體環境提出見解,在公共化之下,也要讓媒體環境改善。

傳播學生鬥陣」是由傳播相關科系學生組成,期望從學生運動,進而促成媒體改革;他們用批判理論解讀新聞、討論媒體環境,爭取公共媒體空間。傳學鬥不僅是個學生團體,也是社運團體,其觀注的問題除了媒體以外,也關心其他社會問題,包含女性、勞工、環保等,也能夠與媒體結合,創造更好的媒體環境。

傳學鬥雙週二出刊「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列出每週媒體大事,並附註見解,讓讀者能夠更清楚事件後的意涵。電子報中也轉載相關文章,從不同的角度發聲,期許有更多元的意見。

閱聽人監督聯盟」則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關注媒體環境,他們認為,媒體,無論是新聞或電視節目,都有影響國家社會的力量,更甚者是下一代孩童的人格養成,因此,節目內容就必須受到監督與批評。

與媒改社或媒觀會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現在收視率主宰一切,而源頭便是廣告主。閱盟將重點擺在廣告主,若發現具爭議性或不適合的節目或新聞,便要求廣告主與閱聽人抵制,沒有廣告,沒有收視率,就沒有收入,節目感受到壓力,便會有所改善。網站中,閱盟接受民眾的檢舉,並觀察新聞與電視節目,會針對個案提出抗議,讓廣告主與觀眾了解不當之處。

Hemidemi社會書籤,由參與者作網路摘要,從眾多文章中找出好的文章,讓讀者可以輕鬆的吸收這些優質文章。其中的群組「媒體觀察站」,致力於媒體監督,許多關心台灣媒體現狀與發展的人,作相關的網摘,目的在於改善媒體環境,並加強媒體識讀。從網摘中,可以了解媒體的現狀,媒體的醜陋一面,關注媒體未來的文章,是個從各個角度觀察台灣媒體的好方法。

同樣在Hemidemi中的群組「NCC Watch」關注的重點是管理廣電與電信網路的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NCC),摘錄相關的新聞,藉由這些消息,監督NCC的政策發展,務必讓屬於公民利益的NCC,能夠正常運作,不受其他不當外力干擾。

2006年10月5日 星期四

黃石公園 觀光與保育的拉距

【顧維珊報導】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為世界知名的觀光景點,絡繹不絕的遊客對黃石生態造成影響,公園內因觀光而過度開發,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也受威脅。如何在生態保育和觀光間取得平衡,對園區資源管理部門來說,是一大挑戰。

成立於一九七二年的美國黃石公園,地跨懷俄明(Wyoming)、蒙大拿(Montana)和愛達荷(Idaho)三州,為全球第一座國家公園,一九七八年,黃石公園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園內特殊的噴泉、地熱、峽谷地質,吸引許多遊客,每年夏天,前往黃石公園的旅客約有三百五十萬至四百萬人,園內為因應遊客的吃、住需求,開闢許多露營地點,也建起小木屋和餐廳。

美國國家公園的成立,皆秉持娛樂和保育兩大理念。但是,觀光娛樂發展越成熟,保育工作就越難進行。在黃石公園從事生態研究的派翠克‧麥錫尼(Patrick Matheny)說:「早年黃石裡一個景點附近就有三個露營地點。」派翠克曾在美國大堤頓(Grand Teton)國家公園服務二十五年,而後轉往黃石公園,今年是他在黃石的第七年,看著世界奇景漸漸被破壞,派翠克認為:「要在觀光和保育生態中取得平衡是很困難的,目前園區的狀況比往年更糟,但是,我相信園區的管理部門會做好保護公園的措施。」派翠克對園區的資源管理部門很有信心。

人類入侵野生動物的領地,也發生許多問題。派翠克表示:「早年園區沒有好好處理遊客留下的垃圾,熊聞到垃圾的味道,開始接近人類,十分危險,現在黃石公園的垃圾則全部運往外地處理。」黃石公園不斷對遊客宣導,希望遊客在進入園區時能有正確的觀念,園區服務人員會在入口售票處提醒每位遊客不要餵食動物,期望遊客「聽得進去」。派翠克說:「每個人都該為保育生態出一分力,無論是媒體報導,園區內宣導,多少都有幫助。」今年八月底,黃石峽谷區擴建的遊客中心新開幕,希望藉由遊客中心達到宣導教育的效果。

教育是保育生態不可或缺的部份。黃石公園森林管理員布萊恩‧查提爾(Brien Chartier)說:「公眾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當遊客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時,對我們而言,管理、保育都會輕鬆許多。」

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奇蹟的夏天」關懷體育弱勢

【劉俊汝報導】「我難過的時候會踢足球,開心的時候也想踢足球」花蓮美崙國中足球少年高俊這樣說,這一群十五歲少年,在國三夏天經歷了無數比賽,連半夜作夢都想著要傳球,終於踢進全運會的準決賽。「奇蹟的夏天」這部熱血且勵志的紀錄片,充滿歡笑與淚水,記錄了屬於這群少年的奇蹟夏天。

導演楊力州、張榮吉一開始是接受運動品牌的委託,拍攝以足球為主題的五分鐘短片,經由世界展望會的介紹,花蓮美崙國中雀屏中選。因為這群人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不是五分鐘可以完全表達的。開始拍攝不到一周,楊力州就決定把短片發展成電影規格的紀錄片,組成團隊,貼身拍攝他們的故事。

美崙國中足球隊中,大多是原住民與清寒學生,他們的父母許多都忙於工作,少數甚至拋棄他們。也因為這樣,美崙國中訓導主任陳益雄一手創建了足球隊,讓青春少年發洩精力,培養團隊精神,也讓學生從運動中學習紀律與榮譽感,球員跟教練全體住宿,吃住睡覺都在一起,費用由學校全額補助。  

片中十七個主角從練球比賽到洗澡睡覺都入鏡,可以看出他們的感情深厚,他們說,踢足球很好啊!可以跟朋友在一起。有朋友一起踢,就覺得很好玩,捨不得跟朋友分開,希望可以一直在一起,繼續踢下去。

其實快樂的背後每個人都有段故事:阿亮的媽媽在他兩歲拋家棄子,爸爸因工作關係加上長期喝酒,得了肺結核必須長期住院,無法工作;健良的爸爸因心臟疾病過世,只靠媽媽養家,健良又必須離家練球…但是他們從不覺得苦,因為踢足球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運動,而代表是夢想的實現;冠軍的價值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獎盃,而是對家庭、對師長、對自我的實現。

導演張榮吉認為拍攝紀錄片,就像是體驗不同的人生,片中成分笑多於哭,並不是刻意把哀傷的部分抹去,而是他們的生活就是充滿歡笑,無論是海邊的訓練或是山路的練跑,他們從不喊過「累」。面對一場接一場的比賽、國三下繁重的課業壓力、即將到來的離別、許許多多現實上的抉擇,他們總是帶著笑容,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

導演楊力州也表示:「在拍攝他們的時候,常常想到自己十五歲時在做什麼,是什麼樣子?」回過頭只找到一張自己和圖畫作品的合照。他認為這群孩子相當幸運,有一部電影是在記錄他們,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個「奇蹟」。

片中楊力州曾問過學生未來想從事什麼,「板模工人、捆工吧」這個答案讓人心疼,他認為不是這群孩子放棄未來,而是他們「根本沒有看到未來的機會」。張榮吉說:「我們只是製造這他們看見未來與被未來看見的機會而已」,他們希望這個奇蹟可以喚起大家對偏遠地區運動員的注意與政府政策的問題,或許十年、二十年後,大家會想起有群人、有部紀錄片在默默關心著這塊。

楊力州表示,他不怕跟「翻滾吧!男孩」作比較,事實上,他希望越來越多人拍攝相關的紀錄片,因為這也表示會有更多人看到,進而關心運動政策的問題,讓大眾關懷這些被忽略的議題。

他指出,台灣的體育政策出現很大的問題,在十五歲之前的許多比賽,台灣都可以拿到世界優勝,為何十五歲之後的運動員,在世界上拿不到好成績,彷彿就像有了斷層,很大的原因是體育班的制度不佳,導致默契與團隊精神難以培養,這些假性的平等造成許許多多的問題,這都是值得關注、討論的。

「奇蹟的夏天」剛入圍二OO六年韓國釜山國際影展,片中除了傳達感人的情誼,勵志的精神,更有積極關懷公益的態度,所有票房淨所得將捐出百分之十五,作為原住民學童課輔計劃基金,每張票券也將捐出五元給美崙國中足球隊,支持基層足球發展。

2006年10月3日 星期二

彩虹星球 畫出生命的彩虹

【宋春樺報導】GOOD TV的「彩虹星球」,是華人基督徒第一個自製的兒童節目。節目內容結合了「生命教育」和「英語教學」,利用活潑生動的方式,讓觀眾能夠了解生命的真諦。

「彩虹星球」是GOOD TV和彩虹生命教育協會一起合作的節目。「彩虹生命教育協會」以服務兒童為目標、多元教學為工具,致力於兒童生命建造與培育的機構。

最初GOOD TV希望能製作一個有關於「生命教育」的兒童節目,企劃兼製作人的李丹鳳說,他們認為兒童的可塑性很高,若能在此時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那麼對於孩子的未來將會有幫助,而這個想法跟「彩虹」的理念相同,所以它們便開始合作。

「彩虹星球」每一集都有一個兒童生活短劇,把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呈現出來,並帶著他們一起思考。接著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增加小孩對閱讀的樂趣並從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最後透過歌唱和律動的方式學習美語,而歌曲的內容都會符合每一集的主題。李丹鳳說,他們希望能夠提供多元的教育給兒童,並且透過情境式的教學,讓孩子能夠更容易了解什麼是「生命教育」。

李丹鳳說,他們不會直接跟小孩說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而是透過故事讓他們了解。如講到誠實時,他們會先演一個短劇點出主題,接著讓主持人講一則有關誠實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馬克因為說謊而感到良心不安,晚上還會做惡夢。利用這個故事讓小朋友思考不誠實會有的後果。

「彩虹星球」每一集只撥出十五分鐘,李丹鳳說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彩虹星球有在中國大陸「兒少頻道」播放,他們必須配合大陸兒少頻道一集十五分鐘的播放制度。第二是根據研究指出兒童專注力通常維持十五分鐘。而他們也實驗很多次,都發現這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彩虹星球」希望告訴觀眾如何活出自信、活的開心、活出真理,並且積極呈現生命的意義。李丹鳳表示,她認為所謂的「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影響生命」,每個人用「心」付出、用「心」去改變別人。她也相信,觀眾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用真誠和熱情去做節目。

對於未來,李丹鳳希望他們能利用媒體的力量,潛移默化大眾,讓愛和生命的真諦向下紮根,將生命的源頭、正確的觀念帶給孩子。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跳脫異位性皮膚炎 舞出自信

【洪欣怡報導】長庚大學電子系四年級學生田吉宏,成功對抗異位性皮膚炎,在今年第二屆菁英盃業餘舞蹈公開賽,拿下業餘B組拉丁舞第一名和業餘準新人拉丁舞第一名。他表示,剛升上國二時,皮膚症狀慢慢浮現,從平常打球後就開始發癢,讓他警覺到自己身體不太對勁,就醫後的結果才得知自己患了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易發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一種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臺北榮總小兒專科醫師林進用說,「疾病本身並無法根治,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減輕症狀,避免繼發性皮膚感染,使病患有一個正常舒適的生活環境。」

「我很怕別人看我的眼神,尤其是當我忍不住抓癢的時候。」田吉宏表示,從知道自己患病之後,皮膚的情況益發嚴重,除了皮膚表面上的變化外,更難熬的就是一到了季節替換、環境變化及外物刺激造成想搔抓的感覺,因為搔抓後引起疹子又會導致癢,他說:「到最後會發現我身上都是坑坑洞洞的疤痕,有的結痂,有些還留著血,當自己和別人站在一起時,搔抓過度的皮膚顏色和常人一眼就看的出來,所以我很不喜歡脫掉上衣,也不再喜歡玩水。」

家中身為老大的他,弟妹都沒有罹患此病,但田吉宏並不因此覺得不公平,反倒覺得這是上天給予的特別試練。剛上大學時看見國標社表演時,就深深被舞動的肢體所散發出強烈的熱情吸引,學舞後他在舞台上能夠盡情展現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和夢想;但是相對的出汗和悶熱導致病情加重,練舞時的快樂和休息後所面對的不適感讓他有如天堂墜入地獄,只能靠著勤勞更換衣服保持清爽來穩定病情;田吉宏表示,雖然醫生告訴他再嚴重下去只怕之後都要在有空調的病房中度過,但跳舞不只是他的樂趣,早已成為生活的重心,「我要學會的,是如何邊追逐夢想邊和異位性皮膚炎對抗,我要圓夢!」

在舞台上,田吉宏可以有自信的面對別人看他的目光,在第二屆菁英盃業餘舞蹈公開賽,拿下雙冠軍的他驕傲地說:「我會覺得他們看的不是我的皮膚,而是我的舞技、我的人。」談及未來想當職業舞者、出國比賽的夢想,他的眼神有著比誰都還堅定的執著。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同志站出來 一同去「家」遊

Photo_2 【楊景婷報導】「同志無罪,耶穌愛你」、「老師說:教育學分廣設性別平等教育」、「我是媽媽,也是女同志」。

二00六年台灣同志大遊行於九月三十日盛大舉行,超過50個人權團體以及大學同志社團前來參加,還有香港女同盟會特地飛來台北,現場估計有數千人,場面相當熱鬧。

同志遊行已經邁入第四年,今年主題是一「同」去「家」遊,主要是希望透過遊行爭取同志婚姻合法化。由於遊行人數年年增加,路線也跟著加長,這次的遊行隊伍從松山煙廠出發,沿著忠孝東路前進,最後抵達終點站華山藝文中心。

為了參加一年一度的盛會,許多同志朋友都絞盡腦汁在服裝上做變化,其中年年引起轟動的「水男孩」只穿泳褲現身,讓眾人尖叫連連;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則是換上護士裝,推廣女同志健康促進方案。

許多人精心裝扮來參加這次遊行。第二次參加遊行的琪琪(化名)以一身黑衣搭配超短迷你熱褲以及黑絲襪,再加上金色串珠假髮和華麗的大黑帽,化成為埃及豔后,微笑的和群眾招手,成為遊行中矚目的焦點。他表示,光是打扮化妝就花了一個小時,雖然很麻煩,不過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除了讓人目眩的變裝打扮,同志團體更是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口號,像是同光同志長老教會高喊:「歡迎來同光,上帝愛同志」;女同志媽媽聯盟舉著「人工生殖做寶寶,不用男人一樣好」的牌子,強調女同志也可以有小孩。另外,彰化師範大學性酷社則是惡搞至聖先師,在海報上寫著:「子曰:『有教無類,我愛顏回』」的字樣,充滿創意的設計令人發笑。

隊伍中,香港女同志盟會是唯一來自海外的同志團體,他們特地請假前來參加遊行。成員莫羨嫻說:「這是一年一度的活動,當然要支持,還可以順便來台灣玩玩。」她表示,台灣遊行的規模比香港大很多,而且參加者以男同志居多,裝扮也比較華麗,不過,爭取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同志平權。

從下午一點到四點的遊行讓忠孝東路比平常更為熱鬧,許多逛街的民眾都停下腳步觀看。住在附近的賴淑怡帶著小孩出來散步,恰巧遇上遊行。她說自己是基督徒,所以對「同志婚姻合法化」不是很支持,不過,不同的聲音本來就該被聽見,同志有權力為自己爭取權益,她也會給予尊重。

遊行隊伍在下午四點半左右抵達華山藝文中心,並舉辦了亞洲首場同志集體婚禮,由台灣第一對公開結婚的同志伴侶許佑生跟蓋瑞為主婚人,主恩同志團契曾恕敏牧師為證婚人,四對穿著婚紗以及西裝的女同志在所有參加者的見證下,許下盟約,並互換戒指,為這次的同志遊行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