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7月29日 星期五

張克平 投身原住民服務的建築師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報導】「張先生,你這樣幫我們,你有什麼目的嗎?」有原住民曾經率直地問他,「有啊!我要你們好啊!」張克平說。投身原住民社區營造十八年的平地建築師張克平,他讓原住民從離開部落外出打工,到重回部落看見願景。

十八年前,阿里山茶山教會想要蓋禮拜堂,當時通往茶山的道路仍是碎石子路,所有機具與材料運上山的成本甚至比平地貴上兩倍,找不到建築師、求助無門的茶山原住民透過嘉義市北榮教會的湯牧師,找到能夠提供協助的建築師,因為茶山教會經費不足,所以從申請建築執照、設計圖、到提供機具,張克平分文不取。

茶山的教會興建工程無法負擔外包,因此茶山教會的一磚一瓦都是原住民大大小小付出勞力興建的。當時阿里山鄰近部落山美教會高正勝傳道也在其中。熱情的原住民每次張克平上山探望他們的時候就會大方招待,大家總是一起用餐,而張克平向他們提出社區營造的理想,「都市有的,你們不一定要有;都市沒有的,你們一定要有。」

高正勝對張克平所提出的社區營造感到興趣濃厚,因此邀請張克平到山美部落。張克平發現山美有個美麗的溪谷,達娜伊谷。高正勝說過去他小時候這條溪谷裡曾游滿了「苦花」,又稱「鯝魚」。現在因為族人為了抓魚去賣,炸魚、毒魚的舉動讓魚群大量銳減,過去的盛況不再。

為了讓山美部落的人對社區營造有參與感,張克平先著手的是教會的再興建。他說,原本山美部落的年輕人都必須到外地打工,對他們的部落事務感到絕望。他期許這棟建築物能夠不單單只是一個信仰,更是一個部落的社區中心。當山美部落的人看到教會被興建起來時,就像樹枝又發新芽,那麼一來部落才會慢慢的從每一個人的心裡活起來。

張克平擔任了很多社團的指導,山美教會興建的這段時間,他帶了許多社團,包括學生社團、中小企業社團等前去山美旅遊,發動自己在企業界的影響力,並帶記者上山。讓村民為這些人準備筍湯與竹筒飯,而張克平則在用餐時呼籲大家「如果你覺得難吃,你都不要捐。但是如果你覺得好吃,五百一千我們不嫌多。」因為這樣,教會的水泥、衛浴設備、紅磚、鋁窗等,都是大家奉獻而來的。

當山美部落的人,看到教會竟然可以再興建,還看到自己的溪谷所帶來的觀光價值比抓魚去賣來的更多更長久,原本只有高正勝傳道與他的兒子輪流值班護溪,慢慢的越來越多部落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更多的鯝魚回到達娜伊谷,人與自然找到了和諧的相處之道,達娜伊谷也為山美部落帶來了豐厚的觀光收入。

幫助達娜伊谷進行四、五年後,茶山部落看到達娜伊谷社區營造的成功,約在十三年前邀請張克平也到茶山幫助他們進行社區營造。在茶山,起初的社區營造是要在茶山第一鄰的區域規劃成露營區,計畫進行了幾個月後,賀伯颱風襲台,整個第一鄰被大水沖走,計畫受挫。

不為自然所屈服,不同於山美部落,茶山沒有這樣的溪谷,所以張克平希望能夠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讓茶山可以找到更有自己特色社區風格。張克平發現了茶山部落中的涼亭,靈機一動,轉而發展社區美化。鼓勵村民,在門前蓋涼亭,重新擁抱草地,並且在涼亭中擺上水果,發揚原住民好客的精神;接著推廣原住民原有的文化,木雕。每個家庭門口擺上自己刻的木雕,每一個木雕背後都有著古老的傳說,講述著部落的勇士、這個家庭的歷史、還有淒美的愛情故事。

現在的茶山家家戶戶都有一座涼亭,門前都是草地,遊客來時可以隨意進入涼亭休息,並且任意取用擺放在涼亭內的水果。而木雕則讓這樣的旅遊更有深度,茶山部落裡訓練了木雕解說員,為遊客解釋每一座木雕背後的歷史背景,讓遊客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原住民粗獷的雕刻背後,一個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而張克平目前正在積極地投入教育,目前他擔任「私立嘉義市基督教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的執行長。他們找來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裡生活有困難、需要打工的同學,由基督教慈善基金會負責出鐘點費,而國中小的清寒學生免費接受課業輔導,並且加強個別輔導原住民家庭。希望能夠透過教育來幫助平地的原住民脫離貧窮。

「私立嘉義市基督教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提供,兒童青少年保護、老人福利、急難救助、志願服務、原住民關懷等協助,聯絡電話:(05)2784336



芭比娃娃館 緬懷過去創新未來

【生命力記者李書琴報導】座落在台北縣泰山鄉楓江路上的「泰山鄉地方文化生活館」,在四周都是工廠之中特別顯眼。來到文化館四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打扮艷麗、可愛的小娃娃在櫥窗中展示著,這裡就是喚起泰山鄉民回憶的「芭比娃娃博物館」。

走進芭比娃娃博物館,就好像進入了時光隧道。展示過去照片的「時光走廊」上,看到泰山鄉的過去從傳統以農業為主,到因為美商「美寧公司」的設廠生產芭比娃娃,逐漸轉型成為以工商業為主的生活型態,一張張照片訴說泰山鄉民過去的點滴,曾工作於美寧公司的吳秀巒說:「娃娃館是我們泰山人共同的回憶,也是美寧人的回憶。」

「一個芭比娃娃的製作是需要層層分工的。」吳秀鑾說,從娃娃的頭到腳以至於配裝、出口都在泰山鄉完成,每個關卡都有很嚴格的分工及控管,也因為如此,美寧工廠當時的員工就多達七、八千人,也因為代工的收入遠多餘農業的收入,所以家庭代工也有三、四千人,帶起了「家庭代工」的風潮,在當時台灣經濟剛起飛時,這樣的工廠算是很具規模的。

館員張淑華說:「在美寧公司設廠以前,泰山鄉並沒有現在繁華,美寧公司設廠引來了人潮,也帶動了商機。」泰山鄉的泰林街附近到處都是小吃、餐廳以因應美寧人潮,因而繁榮。到了民國七十六年,因為大陸勞力較為低廉,於是美寧公司將台灣工廠關閉,到大陸發展;而當時的工廠,則由美寧員工們改為小工廠,繼續奮鬥。

這段屬於泰山鄉民的回憶促進了芭比娃娃博物館的成立,館內的娃娃也是當時美寧員工提供的,張淑華說:當時的芭比娃娃一個就要台幣一千多元,對當時月薪只有六百元的美寧員工來說,芭比娃娃算是一項奢侈品,所以美寧員工就私帶娃娃出關,有的是本身就有些許缺陷的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所以說「不拿才奇怪」。除了早期的娃娃之外,最近美國還設計出一批有別於一般身材嬌小的芭比娃娃---「ALEX娃娃」,身材比例和名模媲美,比一般芭比娃娃高大,而這個在台灣各地尚未上市的「ALEX娃娃」,卻早已在博物館的收藏之列。

除了一般芭比公司推出的系列娃娃,館方也收藏許多泰山鄉居民根據當地的歷史特色所設計的娃娃。就拿「軍裝娃娃」來說,由於「敢部隊碉堡遺址」位於泰山鄉附近,因此泰山鄉也曾舉辦設計軍裝娃娃比賽,許多得獎作品也在館內展示並列為館藏;還有許多由當地民眾所設計的,不同風貌的娃娃,種類相當多,不管是走華麗風、休閒風、日本風、原住民風等的娃娃都有所展示,相當豐富。

館長王冠蘭說:「造人、造景、造產是泰山社區總體營造的三大目標」,藉由培訓一批推廣人員,宣傳芭比娃娃的製作,進而將整個社區導向「芭比娃娃社區」,希冀帶來觀光產業的興盛。對於娃娃服裝的設計,泰山鄉的社區培養出一批「種子媽媽」,專門到各個學校教授娃娃衣服的設計縫製等,實行「造人」的計畫,這項計畫在泰山鄉得到很大的迴響,泰山鄉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投入娃娃衣服的設計中,其中一個頗具特色的是以日本漫畫中的角色所設計出的娃娃,和服的裝扮、日系的髮型,顯示出芭比娃娃未來發展的潛能;其他還有環保概念所設計出的衣服,在館內也會不定期更換及展示。

造人、造景在泰山鄉的社區發展都進行順利,張淑華說:「未來將藉由芭比娃娃來達成造產的遠景。」以軍裝娃娃的設計概念為藍圖,發展出屬於泰山娃娃產業的新傳統,希望將來能在泰山鄉泰林路上都可看到芭比娃娃的主題店,讓芭比娃娃的衣服也能夠給真人穿,替對芭比娃娃裝有憧憬的人實現夢想,也讓泰山鄉發展出屬於泰山鄉的地方產業(造產)。


延伸閱讀:

地址:泰山鄉楓江路26巷26號4樓

電話:8531-1406 

開館時間:星期二~五 9:30~17:00 

星期六~日 9:30~18:00 

星期一 休館

2005年7月27日 星期三

李天祿文物館 深耕布袋戲文化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沿著北海岸駛去,清新的海風陣陣拂來,帶著我們來到了純樸的三芝鄉。在這個遠離城嚣的清靜鄉間,有著保存我國傳統文化的據點—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想到布袋戲,自然就會想起曾獲教育部頒訂的「重要民俗藝術藝師」的李天祿大師。「李天祿」三字不僅代表一個名人,甚至就是代表布袋戲本身,稱為布袋戲的「品牌」也不為過。李天祿自十四歲起踏上戲台,往後七十年的歲月中,更寫下布袋戲在台灣的興衰史。至今已推展至世界舞台,也在三芝建成了布袋戲文物館,對於傳統技藝的文化以及其精神的保存,實在不遺餘力。

一九七〇年代,當電視等新興媒體興起,國人將興趣轉移到其他的娛樂身上時,傳統的戲曲面臨打擊。卻在同時因為李天祿結交了法國友人,將布袋戲導向世界舞台,又替傳統戲曲穩住了根基。這次的機會讓李天祿的名聲揚名海外,也開始了布袋戲的文化外交之旅。

目前館內藏有各式戲偶及其道具和勳章獎狀等。其中不乏有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日式造型人偶、在法國成立的「小宛然」演出的「奧狄賽」法式人偶以及各國不同的造型人偶,充分展現出文化外交的成果表現。

日式造型人偶完全是因應當時候的日本政府皇民化政策所出來的產物。在日據時期時,為箝制台灣人民意識,讓人民融入日本式生活,大量的禁止漢文化活動,包括管制外台戲演出,此時李天祿決定暫時「封箱」停演。直到一九四二年,日人在台成立「台灣演劇協會」遂開放劇團的內台戲出演。但此時的劇本多為「皇民劇」,多淪為日本政府的宣傳工具。

隨著年歲增長,體力不再,李天祿將心力轉而關注於保存並推廣布袋戲文化。尤以在累積多年的經驗下,深感目前傳統布袋戲面臨著傳承無人、資料流失、發展無望的窘境。

在人力、財力等各種困難下,李天祿靠著自己的努力,讓布袋戲文物館在一九九六正式成立。然後在一九九七年成立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物基金會,以保存布袋戲及其相關戲曲劇本、道具等文物,並建立圖像文字檔案資料,以供各界參考。另外還有培訓人才、表演推廣以及研發布袋戲新生命等目標。

文物館位在三芝鄉的芝柏山莊內,環境優美,頗搭配文物館兩層樓約六十坪大的古典建築風格,一、二樓為多功能演藝廳,功能在於教學、介紹以及演出,三樓部分則展出李天祿數十年的精選文物。

走入展覽館內,先看見的是一幅幅的紀念照片和一九九三年侯孝賢導演拍攝的「戲夢人生」海報以及相關的資料簡述。接著馬上就能聽見有人在介紹大師的一生簡歷,原來是在今年(二〇〇五)元月一號起館內裝設了感應式影音導覽設備,讓參觀者不論人數或時間都能隨時享有專門導覽服務。此外,更增建了傀儡藝術名家黃奕缺大師的傀儡作品及相關道具區,以及各處文物體驗區,如木偶體驗區、後場樂器體驗區、傀儡戲偶體驗區、DIY製作區及電腦遊戲區等多樣設施。

種種改變,加強了文物館提供的教育、休閒與娛樂功能,參觀者不再僅限於視覺欣賞,更能進一步的有互動式的觀摩。

由於坐落於北海岸的三芝鄉,地理環境相對的偏遠,文物館的經營上有一定的困難。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執行秘書李俊寬表示,「門票收費若不是特別喜歡和特地來的遊客,就常『過門而不入』。」雖已有用門票抵消費,卻不見效果。

李俊寬說,本來是和附近的社區合作,訓練鄰近的三芝國中、小學生做導覽人才,但「現在的小孩,假日都要補習,哪有時間來這當義工導覽。」由於人力不足,參訪者總是沒有辦法有完整的專門導覽,因此才添增了自動導覽系統。

對於文物館未來的發展,李俊寬表示去年的三芝社區有舉辦過社區的布袋戲活動「新故鄉新社區」,成效不錯,只是問題是人力還是不足。雖然是三芝國小和文物館與社區配合,但是學校的老師們還是有行政工作要顧及,所以目前沒有後續計畫。但是因為許多大專院校都有人在學習布袋戲,因此現階段的目標是希望能串連各大專院校,辦個全台灣的展覽作推廣;未來則希望能辦成國際性的展覽。


延伸閱讀:

開放時間:星期例假日,AM10:00-PM17:00(平日請事先預約)

門票:本館採贊助券方式收費(可折抵館內消費)

電話:(02)26369174

(02)86353917

地址:台北縣三芝鄉芝柏路26號

Email:ltl.puppet@msa.hinet.net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2005年7月25日 星期一

北體志工 帶領國小輕鬆學體育

【生命力記者黃瑜文報導】台北體育學院的志工家族平時利用課餘時間,到國小帶領體育活動,他們利用各自所學的專長,用輕鬆的遊戲方式,讓小朋友對體育產生興趣。社長何英嘉說:「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開始補習,快樂都被補習抹滅了,希望我們可以帶給他們多一點歡樂和童年回憶。」

北體志工家族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當初是為了協助九二一大地震災民的家園重建工作而成立的。現在的志工家族則以推廣體育活動為主,除了平時固定到萬興等國小服務外,也會利用寒暑假到偏遠地區的國小,舉辦體育與學習的營隊。

志工家族的成員,有舞蹈專長,也有劍道、空手道和球類等專長,由學校內的各個系所組成,活動內容由同學自己設計課程,運用自己所學的專長,帶給國小學童們豐富的體育課程。

何英嘉的主修是舞蹈,她每週會和自己的組員一起設計舞蹈的小活動,帶領國小學童認識舞蹈的樂趣。「小朋友喜歡有故事性的活動,所以我們都會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一個個教導他們」何英嘉說,首先會示範一些簡單的動作,要小朋友也跟著做,然後再叫他們想像自己是機器人或是動物,再以此角色引導他們做下一個動作。有時候也會分組討論,讓小朋友們發揮想像力。

何英嘉第一次的營隊活動是服務台東地區的國小學童,除了體育的活動項目外,他們也教導小朋友簡單的英文和台灣地理常識。她表示,雖然他們和都市的小朋友比起來比較調皮,但是與服務員的互動和反應都很熱烈,感覺起來也比較快樂,「當地小孩比較可惜的是學習的資源比較少,希望我們帶給他們的活動,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也點綴他們的生活。」

在經過多次的體育活動帶領與營隊服務後,社員陳盈琪發現台北的國小學童很像小大人,個性比較拘謹,不如其他地區的小孩來得活潑。她說:「都市的小朋友比鄉下的小朋友來得早熟,但卻不符合他們的年齡,失去了該年紀應該有的童真,希望我們可以為他們多帶來一點歡樂。」

北體志工家族今年獲得中華民國傑人會「全國大專院校傑出服務性社團」的表揚,何英嘉表示,他們會繼續秉持著「服務別人,成長自己」的社團宗旨,把體育活動推廣給更多其他的國小,「畢竟擁有健全的身體與清楚的頭腦,學習起來才會更有效率。」

降低數位落差 校園推廣自由軟體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現在人的生活中,電腦已是獲取資訊的重要媒介,然而城鄉的資訊教育卻仍然有落差。為此,軟體自由協會推動執行「校園自由軟體計劃」,在教育部的補助之下,「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簡稱為OSSACC)便因應成立。此中心利用自由軟體的優勢,幫中小學建立完善的資訊教育訓練,像是幫學校老師上自由軟體的課程、建造學校自由軟體電腦教室等等,以彌補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

一般商業軟體常因為檔案格式未開放或者是獨占與封閉,因此使用者很容易因為軟體而被侷限住。例如上網開網頁的瀏覽器,你可以選擇用微軟的IE、也可以選擇用自由軟體的FIREFOX等等許多不同的瀏覽器。這是因為網頁的格式開放,所以許多軟體都相容;但像doc檔只有微軟的Word才能開,這樣會讓使用者被強迫使用某些軟體,而失去選擇應用軟體的自由。

自由軟體是一種開放格式、開放程式碼的軟體,使用者可以依其所好自由的更改軟體的設計以及內容。自由軟體包容性高,且並不侷限在單一介面或封閉作業之中。OSSACC的營運長陳貴成說:「一般商業軟體雖然方便,但是他過於封閉。」「學校是一個知識傳遞的地方,如果今天老師教的東西全部被某種格式所封閉,這樣對社會大眾是不公平的、對國家也是不公平的。」

自由軟體也因為是非商業軟體,所以往往取得的價格也較為低廉。在某些偏遠地區的學校硬體設施老舊,而自由軟體也較不要求硬體的等級。以作業系統而言,同樣等級電腦在微軟的作業系統Windows XP上可能會感覺不順暢,但在自由軟體中的Linux上能運用自如。

在學術自由開放、縮小城鄉差距、建立校園特色、妥善運用教學資源等等多項優點之下,利用自由軟體打造資訊化校園,也較能彌補因經費不足所導致的城鄉數位落差。

OSSACC輔導的中小學裡,中心教授學校老師自由軟體的使用以及教學方法,也培訓種子老師利用自由軟體建造資訊化校園的能力,例如使用自由軟體架設學校網路主機、Linux教室等等。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這個資訊教育環境的建置計畫中,合作輔導的學校已橫跨全台,超過十個縣市。陳貴成說:「有些四五六年級的學生,都已經會使用Linux了。」

不過推廣的過程中,陳貴成也發現老師的熱忱程度也佔了很大的影響因素。有些老師因為已習慣現今較為封閉的資訊教育模式,教育部目前也沒有規定關於這方面的教學方針,往往在建置計畫過後,繼續營運發展的空間有限。陳貴成說:「從資訊教育,再談到自由軟體,再談到中小學的推廣,你就會發現其實這部份(推廣自由軟體)是非常非常的相對弱勢。」

目前OSSACC第一波的專案計畫已經結束,已串聯台北縣、新竹縣、台中縣、嘉義縣、台南縣市、高雄市、宜蘭市的教育網路中心,更協助苗栗縣、屏東縣建立自由軟體校園環境部。陳貴成說,雖然目前教育部還沒有補助專案,但OSSACC仍會準備好繼續為推廣自由軟體、建立完善的資訊教育環境以及補足城鄉數位落差而努力。

延伸閱讀:

OSSACC

2005年7月22日 星期五

台大星雨 陪伴自閉兒不寂寞

【生命力記者黃瑜文報導】台大自閉星雨服務團固定與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合作,於每個月舉辦一次活動,提供自閉兒戶外活動的機會。團長李芷蘅說:「希望可以帶給他們平時生活中所沒有遇到的刺激,帶給他們快樂,並培養團體感,讓他們可以自己在社會上生活。」

台大星雨服務的對象分為國小和青少年組。國小的活動中,多以教學性質為主,每次活動都會訂教學主題,並以此設計活動內容。而青少年的活動則偏向輕鬆的性質,大多是打保齡球、看電影、爬山等戶外活動,希望從生活中的互動,帶給他們人際相處間的刺激,並適應社會化。

有一次星雨服務團帶國小的學員到台中的科學博物館參觀,當時館內的主題是介紹身體器官的功能,星雨的同學為了解釋大腸的吸收功能給小朋友聽,特地以海棉和衛生紙吸水為示範教學。李芷蘅說:「自閉症小朋友的視覺吸收比聽覺好,所以我們活動都盡量以具體的視覺方式呈現,以彌補聽覺吸收的不足。」

在每次的活動中,都是由二位星雨的同學與一位自閉症學員共同行動。副團長張瑋芸帶的是一名小男孩,剛開始他都不太理人,張瑋芸只能一直跟在他後面跑,有時候小男孩還會對她說:「妳幹嘛跟著我?」

但是在幾次活動的相處下來,張瑋芸漸漸與小男孩累積了感情,即使在後來的活動中她並沒有和小男孩同組,但是小男孩都會主動上前來向她打招呼。現在他們還會通信聊聊近況,張瑋芸說:「自閉症的患者會呈現人際互動的困難,我也是和他相處了兩年,關係才慢慢好轉。」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發展障礙,明顯的特徵有人際關係的障礙、語言和溝通的障礙,以及重複同一個行為。因此很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會呈現人際互動的困難,常只能以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

因為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不了解,所以未能給予他們妥善的教育環境與資源。副團長陳孟筳表示,帶自閉症小孩不能像帶一般營隊一樣,因為要先了解他們的情況,才能包容他們的異常行為,也才能給與更多的關懷。「希望藉由星雨的活動,可以提供自閉兒刺激,增加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2005年7月20日 星期三

苗栗南庄護魚有成 魚兒悠游蓬萊

【廖育寬報導】苗栗縣南庄鄉位於中港溪上游集水區內,生物資源豐富多樣。走在南庄蓬萊溪護魚步道,可以看到一叢叢十多公分的小魚,不斷翻身露出銀白色魚腹,在陽光透水的剎那格外絢麗,「那是苦花魚,又稱高山鯝魚,覓食的時候就亮出肚皮,大家又叫它水中螢火蟲,」南庄護魚隊隊長李運金說。

「蓬萊溪在二○○一年初,中上游就實施封溪護魚,全面禁止在護魚溪段內任何捕魚與垂釣行為。」前任鄉長葉弘俊說:「有感於溪流生態破壞和電魚、毒魚,並維護村內好山好水,村民達成共識,自發組成『蓬萊溪守望相助護魚巡守隊』巡守溪流,盼魚群生生不絕。」

李運金隊長說:「護魚巡守隊成員有廿人,隊員每天晚間十至十二時、凌晨零時至二時兩個固定時段排班巡邏。」他表示,每班有兩名隊員配合警員、義警各一人,四人一起執行護魚及守望相助勤務。其他隊員還不定時在責任區巡查,發現違者就報警法辦。

葉弘俊說:「當初鄉公所全力支持護魚隊,資助廿萬元給全隊交通、照明設備與人員保險,而護魚隊成員都是有熱忱自願加入,並不給薪。」鄉民劉秀瑾小姐也說:「護魚隊員真的好辛苦,每天都忙到很晚才能回家。」

蓬萊溪護魚步道沿蓬萊溪,北起永安吊橋,經長潭間河道,全長二點四公里,位於南庄到蓬萊村的路上,精心規劃的造景平台常吸引遊客駐足觀景。從平台往下走,即見潺潺流水,溪中小魚無以數計。

鄉長李清枝說:「南庄地處中高海拔,河川源頭孕育許多特有種魚類,生態非一般平地溪流可比。以苦花魚為例,平均一年才能生長七公分,現在溪內二、三十公分長的苦花魚比比皆是。」

走在護魚溪段內可看到多種魚類,解說員吳修彥指著水中魚群說:「鯝魚、台灣石賓(﹝賓﹞字加魚部,念ㄅ一ㄣ)、台灣馬口魚、粗首鱲、台灣纓口鰍、台灣間爬岩鰍等魚種,在這裡都有喔。」也正因蓬萊溪上、下游間的物化環境與開發程度明顯不同,魚類相也有相當差異。

南庄護魚步道,也在行政院二○○二年「第二屆魅力城鄉大獎」中,抱回「優良自然生態景觀獎」。在南庄居住四十年的陳天福說:「幾年前蓬萊村鄉民只是為了防止宵小一再偷電魚,於是封閉了蓬萊溪。沒想到護魚隊伍巡邏的路徑走著走著卻逐漸成為觀光步道。」

藝術盤石 精神永固

【吳韻璇報導】台灣傳統石雕多和廟宇建築有關,雕工耗時、技巧繁複使得台灣的石雕師父並不多見。家傳三代的陳進福,十歲開始學習這項祖傳技藝,原本視為維持溫飽的工作,從被父親逼著學到現在,一做做了四十餘年,陳進福說:「做出興趣之後,就一點也不感到辛苦了。」

一尊男孩坐立的石像,「這是我十七歲的時候做的!」陳進福說。純手工的雕塑,線條流暢自然,很難想像這樣的作品出自一個十七歲孩子手裡。回憶學習石雕的過程,陳進福表示,雖然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喜歡,但是接觸之後慢慢培養,學習了四五年,十七八歲的時候,開始感覺當中的趣味,陳進福笑說:「剛開始的時候哪會想,跑出去玩,藤條就要打下來啦!」

石材不論在中國建築史或藝術史裡,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著名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石雕佛像曾是中國最重大的藝術工程。但在台灣,因為先民渡海來台石雕搬運不易,民間佛像大多以木雕為主,方便組裝,容易拆卸,加上木頭雕刻線條較能隨心所欲,石材大多是用於寺廟的建築上。傳統建築的雕刻,要花許多時間精神,也需要學習多年的技術。

陳進福表示,剛開始學習得從熟悉工具開始,雕刻技巧就跟作品的完成一樣,需要慢慢琢磨,「不熟練就會敲到手,一開始的時候很累。」接著學習將石頭鑿平,平面搞定了,才可以繼續其他的型態。一位雕刻家不只需要技巧和藝術的眼光,也需要具備素描、繪畫等等才藝。陳進福就表示:「雕刻入門最重要的是素描。」

有一次他為了刻出袋鼠的身型,將電視錄像停格,描繪出不同角度、不同型態的袋鼠素描,然後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度,藉由石材展現,也因為如此,陳進福的作品細膩、栩栩如生。陳進福說:「像是這些台灣看不到的東西,將他們刻出來,讓大家都能觀賞,我覺得很有意義。」

如同其他的傳統產業沒落,在時代變遷之下,傳統建築的雕刻移往大陸代工,台灣只負責拼裝,「就算想台灣自己做,也找不到師父。」陳進福轉而從事現代化的雕刻,加上現在已有機器可以取代人工,線條可以做得更加細緻、表面也可以磨得更滑順,「傳統雕刻太費時費工了,我自己也比較喜歡現代創作的雕刻。」

雕刻的材料大多以花崗岩為主,因為花崗岩材質固定、雜質也少,「其實雕刻要依據不同的事物,選擇要用的石頭。」陳進福說:「以前的師父比較堅持,應該用什麼東西刻,就要用什麼東西刻,這才是藝術家的風範。」但是如今為了溫飽,客戶指定用什麼石頭刻什麼物品,「錢丟給你了,你就要刻出來,沒辦法,得先顧好肚子才有辦法繼續啊!」

說到陳進福最滿意的作品,他說,自己一路走過來,慢慢的累積經驗,「最新的作品一定都是最好的!」不過講到得意的事蹟,是完成已故著名雕刻家楊英風生前設計的一尊佛像,讓陳進福至今想起都覺得光榮。「那尊佛像當時楊英風過世以後,石頭運到大陸,覺得還是沒有適合的人做,於是我飛到大陸把他完成。」陳進福有些害羞地笑說,這也是自己的一點成就。

這是需要傳承的產業,陳進福以往也收過學徒,學徒是美工科出身,對石雕相當有興趣,可惜對石雕產生的粉塵過敏,無法繼續。石雕匠的職業病「肺塵症」讓陳進福十二歲就喪父,家族長輩的壽命也都因此不長,因此,陳進福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這個工作環境不良,漸漸沒落的行業:「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可以身體健康、賺錢輕鬆,不要像我這麼辛苦啦!」

能一路走下來,陳進福最慶幸的是有太太的鼓勵,因為太太學畫,兩人可以一起朝藝術的路邁進。兩人的相遇也帶有「藝術氣息」當年陳進福到越南籌畫石雕作業,認識了妻子,陳太太表示:「當初見識到他的技術,嘆為觀止,所以才會嫁給他。」陳進福笑著說:「要不是我的技術,我這個猴樣,她怎麼會想跟我走?」

現在兩人出遊,常常會撿路邊石頭回家雕刻,也有人會撿石頭請他雕刻,陳進福表示:「如果有人從很遠的地方特地將石頭搬來請我雕刻,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附近的鄰居也都知道,這裡有一位雕刻家,看過陳進福作品的鄭先生就說:「他的作品很有味道,賦予石頭不一樣的感覺。」

藝術首重的,是藝術家的精神,就算傳統產業沒落了,陳進福表示:「雕刻的手法是一樣的,不管是傳統還是現代。」所以只要作品活在藝術家的腦子裡,用雙手將他呈現,那石雕藝術的精神,就永遠也不會熄滅。

2005年7月19日 星期二

蛻變中的苦勞網 社運與文化的結合

【生命力記者王亭捷報導】「這是我們跨出的第一步」苦勞網執行長孫窮理表示,最近剛舉辦完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和鐵馬影展,希望能將社運與文化進一步結合。苦勞網成立七年多以來,一向以報導社會運動、分析社會時事為主,現在藉由舉辦與文化議題相關活動,在有限的資源內,結合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士共同參與、關心這個社會。

苦勞網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幕後功臣主要是一群對社運議題有高度興趣的學生或社運工作者,以不支薪的方式苦耕出來的。初期除了聲援各工運,還會參與群眾運動,並加以採訪報導,為台灣採用深入報導與分析的網路社運媒體之一,並提供大眾與社運團體交流的平台,網站內容包括即時新聞、評論分析和內含十多萬筆的資料庫,可供想了解台灣工運的民眾查詢。

苦勞網於今年三、四月分別舉辦了「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和「鐵馬影展」,有別於以往只專注於社運的報導模式,開始擴展涉獵的領域,將觸角延伸至文化層面,希望能結合文化界的力量,達到改變社會的可能。

孫窮理說:「這個活動最重要的精神在於,這兩樣東西是超越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因此在舉辦影展之前,他們都不知道辦不辦得成,但事後大家都說辦的不錯。當然,這主要原因是得到外面很多朋友的幫助。此外,他們也發現,苦勞網作為一個平台,可以把原本跟苦勞網無關,但共同對某個議題有興趣的人找到,並串聯在一起,然後大家一起工作,例如這次的攝影展和影展,他們找到很多之前跟苦勞網完全沒有接觸的人,大家一起協力完成的。

孫窮理表示,由於舉辦鐵馬影展後的評價不錯,所以目前正積極籌備第二次鐵馬影展,不過一切還在討論當中。今年年底前苦勞網打算舉辦一系列的座談會,主要是鎖定在文化的主題上,這等於是延續之前從攝影展到影展所展開一系列的討論,讓它持續發酵,並承接之前的成果,然後回頭做個檢討,讓它有更多的發展。

此外,暑假要辦一個營隊,內容是針對在網路上發表的草根媒體寫作,包含寫作的方法和組織的維持;主要對象是大傳系所的學生、學運性社團的學生、在社運組織內負責編輯刊物的人士、社區大學新聞社團的學員和有興趣想要參與的所有人。

最後,孫窮理也不諱言的表示,苦勞網一直以來深受經費不足所苦,但他們並不想向政府機關申請補助,畢竟凡事拿人手短、吃人手軟,所以藉由幫其他組織架設網站等勞務性工作補貼支出,朝向自主財源的方向進行。孫窮理也提到,韓國某專門推動選舉運動的市民組織,他們從不向政府拿錢,而金錢來源於會員所繳交的會費,值得台灣非政府組織學習。

延伸閱讀:


苦勞網



2005年7月15日 星期五

好香!鹿港周月容的香包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鹿港老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好不熱鬧。賣點心名滿天下的玉珍齋,吳敦厚的燈籠彩繪,都是當地知名的地標。在離開老街不遠,狹小到連車子都開不進去的衫行街,裡頭也深藏著一位傳統藝術的傳承者-周月容女士,她是鹿港製作傳統香包的師傅。

周月容說,她原本住在南部,在南部比較難找到製作香包的大師,後來周月容來到了鹿港,這個傳統手工藝雲集的地方想來拜師學藝,當時她住的地方隔壁的阿婆就是香包製作的高手。於是周月容就開始跟在阿婆身旁邊看邊學,看了一段時間之後自己也開始動手製作香包。剛開始的時候也只是做做興趣,做好了都送給別人。但是到後來越做越好,喜歡的人越來越多,需求的數量越來越大,慢慢地就跨進這個領域,製作香包對周月容來說算是半個工作。

周月容的香包完全是手工製作,題材也多為吉利的象徵物。製作的時候首先得要有個構想要做什麼東西,傳統的題材像是十二生肖、手片、吉祥如意、粽子、南瓜等等。然後要畫出大概的圖形,再進行剪裁、縫製的工作,到後期比較精美的作品還會加上中國結。周月容的傳統手工也配合現代趨勢,香包不單只是可以掛在牆上,她把香包改良做小一點,還可以作為手機的吊飾來吸引年輕族群﹗

來自彰化市的陳小姐說:「以前在我小時後我媽媽就有來這裡買過香包了,雖然這裡的店面不大,也不是多富麗堂皇,可是給人一種很溫馨、很有中國傳統家庭味道的感覺。現在長大了自己來到這邊,心裡的感受還真特別呢。」但由於是純手工,所以製作起來相當費時費力。另外她自己也有嘗試著做一些題材上的創新,像是她獨門的「五子登科」,就是一個大南瓜上,有小孩、汽車、元寶、房屋、女人,意即孩子、車子、銀子、房子、妻子五子登科,是個吉祥與祝福味道濃厚的作品。

過去鼎盛時期周月容還需要請人來幫忙分工。不過現在生意不像過去那麼好,已經沒有請人幫忙了。周月容說:「現代的生活不若以往注重民俗的東西,慢慢地大家就漸漸遺忘了傳統香包的精緻之處。現代人買香包,很多只是買工廠大量壓製出來的卡通圖案香包,價格便宜銷量又大,沒有什麼手工可言。

而且現在要面對大陸製品來勢洶洶地進入台灣,大陸的東西雖然不一定製作精美,但卻價格低廉,豈是在地的傳統手工能夠匹敵的呢﹖」幸好周月容從開始就不全是靠販賣香包維生,現在也多是接訂單加上少許零售的方式繼續販賣,生活並沒有太大壓力,做香包現在對她來說,或許只是閒來無事拿來對現代社會的傳統藝術所做的一點貢獻吧。

「我們的島」 帶你重新認識台灣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在一望無際的大海底下,你可知珊瑚棲息地已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二十多年前,某些人為謀利引進福壽螺,又在無利可圖時棄養,你可知在台灣幾乎無天敵的福壽螺,對農業與生態造成多大的威脅?公視「我們的島」將帶我們到現場去了解台灣環境究竟被破壞得有多厲害。「我們的島」代理製作人朱孝權表示:「台灣的環境問題其實滿嚴重的,這節目就是要給大家反省的機會,該如何讓環境變得更好?是不是該更重視它?」

「我們的島」屬於新聞雜誌型的生態節目,自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開播以來,節目即將邁入第七年,是台灣電視史上持續最久的環境議題節目。朱孝權表示,環境議題的節目向來不受觀眾歡迎,一般商業電視台為了收視率是不太做這類節目的,不然就是做了,但生命週期很短,「正因公視沒有商業考量,且有這樣的資源,因此可以長期觀察經營」。

當初之所以會有「島」節目的產生,是因為某次節目創始人袁乃娟去南灣,看到許多珊瑚被採得亂七八糟,發現台灣環境在這幾年破壞已到了一個高峰,所以才製作了「島」出來,慢慢呼籲大家重視環境議題這類節目。「島」也剛好搭上台灣環境意識提升的列車,對環境教育做了一些推廣,因此一開播便反應不錯,且引起一些環保團體的重視。

朱孝權表示,其實要改變環境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不做又不行,如果再沒有發聲的管道,就連一點改變的希望都沒有,「所以公視『我們的島』至少還站在這個位置上,希望能成為環境的發聲筒,帶給更多人教育性的啟發。」

針對台灣的生態環境問題,「島」陸陸續續推出了許多系列專題報導,其中對外來生物的部分也做了詳盡的報導。專題「可愛的代價」就是在探討人們因為對外來生物感到陌生而有新鮮感,如埃及眼鏡蛇、美洲綠鬣蜥,進而想飼養他們;讓各洲的可愛動物跑到台灣來的代價,就是將地球的生態打亂,「島」就是希望人們能深切思考這問題,別再做生態的破壞者。

朱孝權認為:「台灣還是必須要有一個媒體來監督政府去做些良性的改善,我想『島』就是肩負這種責任吧!」像是之前焚化爐事件,環保署提出「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造成很多民間團體反彈,對此,「島」為累積各地焚化爐案例走遍各縣市,深入了解台灣究竟需要幾座焚化爐?探討政府在推動垃圾政策前應有怎樣的思考?播出後造成廣大迴響,「也不是說一播出政策馬上結束,而是會帶領一股風潮,大家開始反省焚化爐到底該不該建?」

「做『島』節目有時候是需要一點責任感和勇氣的。」他提到,有一次拍攝關於河川盜採砂石的問題,即使已經隨同配槍的警察及檢察官一起去,但還是可能遇上被砂石車攔截的恐怖情況,「那些地方是沒有王法的,常常會碰到性命攸關的狀況。」不過他表示,這種時候還是得硬著頭皮去闖,因為在道義上,「島」還是要做揭發事實、還原真相的工作,「難不成就這麼讓他們逍遙法外嗎?」

他還說,有次「島」原本想進入雪山高大的神木群,對蘊藏其中的生態做初步的勘察、留下一些紀錄,卻意外發現「樹瘤盜伐事件」,製作群認為應該要揭發出來,於是改變主題,播出以後,造成監察院彈劾林務局,也讓盜採的事件告一段落,「我想『島』就是這種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台灣的山林,也正好藉這機會將惡人繩之以法。」

談到印象最深刻的拍攝過程,他說:「現在回想起來還會起雞皮疙瘩,有種逃過一劫的感覺。」「光復大路」專題是為九二一地震而做,當時中橫已經完全中斷,而且途中落石不斷,但是「島」製作群還是冒險進去;在拍些鏡頭時,許多遇難者仍待救,橫屍遍地,到處都有燒冥紙、香、被砸毀的車子,且落石仍不停掉落,「有很多鏡頭是很驚險的,有時攝影助理講都來不及講,就將我往後拉,可能再差一秒大石頭就砸在身上。」

至於對節目的期許,之前的「我們的島」製作人蘇志忠曾在領「永續台灣報導獎」時說,這節目的存在其實是不好的,正因台灣有太多不好的環境問題,它才會提供節目素材去做「我們的島」,要是生態環境變好,就不需要這類節目了。因此朱孝權也打趣的表示:「對節目未來的期許大概就是停播了吧!」

延伸閱讀:

我們的島

環境資訊中心

2005年7月13日 星期三

整合醫學 自閉症的另一道曙光

_1 【陳敏如報導】「我的小孩是自閉兒,我一直保護他不受傷害,可是隨著他自己越來越大,他開始察覺到自己好像與別人不同,同年齡的小朋友也以異樣眼光看他…」莊媽媽留著淚說,她不放棄任何機會治療孩子,這一次她參加了整合醫學的座談會,為了治好她的寶貝。

近年來,美國醫學界透過整合醫學,在自閉症的治療上有很大的進展,任教於美國華府首都整合醫學大學的陳立川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實驗當中發現一些新的可能致病因子,因此,陳立川特地回到台灣,帶來新的研究結果與治療方法。

自閉症不是由父母的養育態度所造成,它的成因目前醫學上並沒有定論,傳統觀點認為,導致自閉症的因素跟遺傳、懷孕期間的病毒感染、新陳代謝疾病和腦傷有關,陳立川則提出,重金屬中毒和預苗接種的副作用也可能是致因。

陳立川說明,經過實驗,發現一般自閉症者都有排汞的問題,一般人經由毛髮或其他排泄系統就能排汞,頭髮中的汞含量比較高,而自閉症者由於汞長期累積體內,頭髮中的汞含量是偏低的,不僅會金屬中毒也會影響神經的發展,陳立川建議,孕婦盡量不要吃魚肉,尤其是大型的魚類,因為食物鏈的緣故,會含有較多的汞。

此外,孩童出生後所打的疫苗也要注意,陳立川解釋,並非疫苗對人體不好,只是對於少部分孩童,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導致他們自閉。尤其現代的疫苗有五合一或是其他混合型態,越複雜的疫苗毒素越多,陳立川建議,或許可以等到小孩子大一點,身體可以承受時再施打會比較好,「我們不應該拿小孩子的福祉來實驗」。

不同於現在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療模式,整合醫學將西方的自然醫學、同類療法、脊骨神經醫學等療法,結合中醫的食療,提升患者自體的免疫能力,不針對單一的症狀,而是更深入去關心患者的身心靈,對患者做全方位的治療。

對於治療自閉,陳立川也運用「整合健康模式」來治療自閉症。它包含了滋養、排毒、重生三步驟,遵照這三步驟,自閉的情形將可以獲得改善。滋養,注重的是進食的部分,食物盡量避免會導致過敏的食材,咀嚼的時候要細嚼慢嚥,氣氛則最好是輕鬆愉悅;排毒,是最重的部分,排毒的器官為皮膚、大腸、腎、肝和淋巴,除了一般知道的多休息多喝水外,可多攝取含有胺基酸、硫磺、鎂和B6等營養素,例如,台灣芹菜、韭菜、大蒜等,氣味比較重的食材,可以帶走身體中多餘的汞,生活中也避免接觸電磁波;最後就是重生,家人給予關懷,讓自閉症者感覺到愛,有助於腦神經的修復。

目前,多數自閉症者並不容易痊癒,但外國已有許多透過整合醫學成功的案例,或許,對於自閉症者和父母來說,整合醫學是一道新的曙光。

2005年7月11日 星期一

朝陽社區 再創產業新契機

【陳姿婷報導】「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這個地方囉!剩下的都是我們這群老伙仔呀!」朝陽社區里長李順義無奈的表示。

朝陽社區是一個位於宜蘭南澳的寧靜小鎮,依山傍海,風景秀麗。和台灣其他的鄉鎮一樣,有著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這裡的居民大力推動社區產業,靠著他們自己的雙手,打造一個完美社區,只期望能夠留住年輕人,延續社區命脈。

咖啡是朝陽社區新興研發的社區產業,今年三月才剛剛播種,目前僅是在試種階段。李順義表示,如果順利的話,期望在今年八月能夠採收,未來還會在咖啡田的旁邊,開一家田園咖啡廳,讓遊客能邊享受自己採收咖啡的樂趣,又能品嘗到最新鮮、濃純的咖啡。

其實朝陽社區早在二十年前就曾種植三十公頃的咖啡樹,然而當時台灣還沒引進採收、烘焙咖啡等相關技術,所以最後只好把咖啡樹全部砍除。但近來社區幹部發現原有的社區產業,已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在經濟上的需求,再加上幾年之後政府將不再對社區進行補助,所以社區幹部就決定重新種植咖啡,希望咖啡能帶起地方經濟。李順義和其他社區幹部還免費提供土地,作為試種咖啡的第一步,「我們當然要自己先試試看囉!如果自己都失敗了,社區居民怎麼敢跟著我們一起種呢!」

目前朝陽社區的咖啡田共二甲地,種植了四千多株的咖啡樹,品種屬阿拉比卡咖啡樹。李順義表示,此種咖啡是較苦、較香,最適合台灣人的口味,而且阿拉比卡咖啡樹適合生長在五百到八百的低海拔地區,加上朝陽地區少雨,很適合咖啡的種植。朝陽社區常務理事黎萬隨說:「我們真的很幸運,當初在找尋咖啡苗時,一選就選中了阿拉比卡咖啡樹,沒想到正好是最適合這裡生長的品種。」

李順義說,在研發階段,他和社區幹部跑遍台灣大小的咖啡田,他們曾到咖啡產業發展極為蓬勃雲林古坑參觀,當地居民因為咖啡產業,為其帶來可觀的收入。於是李順義和社區幹部們決定效仿雲林古坑,將咖啡當作他們的社區產業,做出品質、做出名聲來,再外銷到別的城鎮,一定能為社區帶來豐厚的收入。

「要打響知名度絕對不是問題!」李順義樂觀表示,朝陽社區過去靠著朝陽染、古竹炮、陀螺等傳統產業,獲得政府的肯定,常常受頒許多獎項。在台灣,朝陽社區算是個模範社區,靠著這些傳統產業,朝陽社區打響了他們的知名度。李順義說:「只要咖啡現階段能試種成功,往後居民只要將種植好的咖啡賣到社區中心,社區就會幫他們外銷到各地,這樣社區居民也不用害怕咖啡因沒人買而不敢種植了,至於產品行銷包裝方面,我們有十足的信心。」

未來,朝陽社區除了要將咖啡銷往台灣各地之外,更希望咖啡能和社區原有的傳統產業做結合,「我們可以把朝陽染拿來佈置田園咖啡廳啊!咖啡還可以當作炮來打哩!」李順義打趣的說,「朝陽社區還規劃有兩天一夜、三天兩夜等套裝行程,民眾只要打電話到社區中心,我們就會替他們規劃,這裡可以抓魚、烤肉、採咖啡,還可以租腳踏車環遊朝陽社區,欣賞美麗的風景呢!」

李順義表示:「做這麼多,無非是希望社區能更加茁壯,社區居民的生活能過的好一點,如果社區發展起來,能使外流的年輕人回來這裡服務,那麼我和社區其他幹部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延伸閱讀:

朝陽社區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朝陽路40號
電話:(03)99818981
傳真:(03)9982068
朝陽社區旅遊網

2005年7月6日 星期三

啄木鳥樂團 譜出生命的交響曲

【江亮穎報導】「啄木鳥是樹木的醫生,現代人工作忙碌再加上種種的壓力纏身,心靈也漸漸變得不健康,這時音樂就是人們身、心、靈最好的良藥,所以我也希望我們能夠成為大家心靈的醫生。」啄木鳥樂團團長張育豪說。

一九八四年二月,一群文化大學音樂系畢業的視障者,不安於從事按摩的宿命,也希望讓自己的興趣及所學成為生活的依靠,排除萬難成立了啄木鳥小型管弦樂團。並在政府及民間各界的支持下日漸茁壯,不但走遍全台各地,更曾經跨越無數國界,他們的音樂在國際上逐漸嶄露頭角。目前有團長張育豪、張林峰、陳敦邦、張玉霞、陳妍如五位團員。

啄木鳥樂團近年來多在各機關單位以及大專院校作巡迴演出,優美的旋律加上他們不被身體上的殘缺打敗的精神,讓許多人為之動容,也因此建立了相當不錯的口碑;銘傳大學星「HIGH革命音樂會」的負責人鄭家齊同學就說:「聽到他們的演奏你會完全不敢相信他們是一群由盲眼人所組成的樂團,他們的演出在同學間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希望有機會可以再聽到他們表演。」

啄木鳥樂團利用鋼琴、小提琴、單簧管等樂器表演過許多世界古典名曲,張育豪團長也經常自行編寫出許多動人的曲目,來展現另一種不同於古典音樂的爵士樂風。除了以大學時期主修熟悉的古典、爵士曲風演奏外,他們也致力於發展跨界音樂,希望能夠融入更多元的音樂類型。張團長在多年前成立了「展翼」無伴奏合唱團,就是希望能夠在樂器的演奏外,用歌聲帶給觀眾不同的享受。他們將這種融合了各類音樂的曲風取了「奶茶音樂」這個特別的名字。

由一群視障朋友組成,他們不諱言在音樂這條路上自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張團長就說:「樂譜就是最大的問題,人家可以用看的,但是我們必須努力把它背在腦中。」團員們靠著不斷的努力和過人的毅力,將音符一個一個的記在腦中,不能出任何一點差錯,否則接下來的練習就都白費了。除了樂譜,表演時的行動和交通也都相當的麻煩,但是這幾年在工作人員的協助及無障礙空間的推廣下也都有所改善,「而且這些事情和樂譜的問題比起來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因為有音樂的陪伴,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只能是一般人認為的按摩師父,反而開創出屬於他們的一片天空,負責吹奏單簧管的張林峰就說:「因為有這個樂團,讓我感覺到我的生活有了一個著力點,當初因為喜歡音樂而讀音樂系,現在從事的音樂工作不但滿足了生活所需的來源,更是我生涯規劃的目標。」能夠在他們所喜愛的領域發展,這群視障朋友或許比許多人活得更快樂。 

啄木鳥樂團成立至今已經邁入第二十一個年頭,這群當年由文化大學畢業的學長與學弟也邁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這些年來雖然有團員離開另外創造新的事業,但也有新的成員加入帶給他們更多不同的經驗,啄木鳥樂團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褪色,反而畫下了更多新的音符。

2005年7月2日 星期六

天母書廬 親子休閒咖啡新組合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天母北路上的天母書廬,是一個以社區化發展為走向的社區型書店,店內不僅為結合咖啡休閒的複合式書店,店內的親子廣場更是其特色,不但提供了一個孩子讀書的活動空間,更是增加了親子間的交流管道。

老闆楊裕隆表示:「我們是以客人的想法為出發點,好比我自己逛書店會希望有怎樣的書店」,開在不起眼的小巷子裡並不是想與一般書店有所區隔,只是想更加融入社區、更加貼近這裡的住戶。他表示,現在連鎖型書店很多,有時比較不能提供顧客貼心的服務,因此他希望能開間與顧客相結合的書店,社區化就是他的目標,也是這家書店的特色。

楊說,這裡有許多服務都是為了當地的住戶所設計的,像是貼心的訂書服務,就是為了這邊的住戶方便所提供。他表示:「我們就住在同樣的社區裡,顧客的需求我們比較好去達到」,只要打通電話或是到店裡,想要什麼書就幫你找,這樣對附近住戶來說就方便多了,「店裡有的我們幫你留,店裡沒有的我們幫你劃撥」,這是他所貫徹的宗旨,他說:「如何能讓這邊的住戶感到方便,這就是我所在乎的。」

楊裕隆表示,店裡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尤其是結合了休閒咖啡廳的功能。一進入店裡就可以看到有許多咖啡桌陳列,由於店內有許多桌子可以舒服的在這邊坐著看書,因此這裡也有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可以開放民眾在書店內舉辦讀書會,不僅可以享受寧靜的空間更可以利用書店本身的好處,直接免費分享店內的書籍,讓你可以在這裡舒服的做一趟文化之旅。他表示,店裡總是會有些老師帶著學生來這裡舉辦讀書會,或是其他自發性的讀書聚會。

店內最特別的一點,也是最貼心的設計,就是店裡所提供的親子互動廣場。廣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供一個親子交流的管道,在這裡爸爸媽媽可以在上面唸書給小孩聽,完全不受打擾,並且也會有一些出版社或是一些說故事媽媽,會在這邊說故事給孩子聽,或是提供給他們舉辦活動。在店裡待了六年的店員鴻姐說:「我們當初的目的就是想提供一個空間,可以讓孩子很自由的在這個地方,孩子們在這愛躺、愛坐都無所謂,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給孩子們好好看書」,一位常帶孩子來這邊的駱媽媽說:「如果能夠讓孩子從小多看一點書,種下書香的種子總是好的,他以後就比較能在閱讀上面會有興趣一點。」

鴻姐說:「我自己小小的夢想就是,希望不僅小孩能在這裡多看書,大人也是,畢竟有媽媽陪在小孩身邊是很好的」,這也是親子廣場最大的好處,她接著說:「不要老把讀書的責任認為是小孩的,總不能老是叫小孩子成長,大人都不長大,對吧。」


延伸閱讀:

天母書廬

地址:台北市天母北路9巷6號
電話:(02)28744755
傳真:(02)28744914
統一編號:16792979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