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6月29日 星期三

前鎮河文史導覽 串起前鎮的心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前鎮河是我們的母河,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它,卻對它不了解。」高雄市前鎮國小張雅佩老師是土生土長的前鎮人,也因為如此,在前鎮河整治之後,便帶著前鎮國小的學生們,一起探訪前鎮河,並為社區民眾介紹這個美麗的家鄉母河。

前鎮河位於高雄市的前鎮區,是高雄市三大河川之一,上游流經鳳山圳、鳳山溪,最後匯流而成前鎮河,流經高雄市區入海。而前鎮國小便緊鄰前鎮河,每天上學放學都有前鎮河相伴,大家看著前鎮河被污染、被整治,到現在的蛻變,大家的心中都有著喜悅,也更想了解這條伴隨大家長大的河流。在前鎮國小,有許多的鄉土教材與前鎮河相關,學校方面製作社區導覽地圖、鄉土護照、探訪舊河道、舉辦文史導覽解說員冬令營活動等等;之後張雅佩老師更是帶著學生為前鎮河製作網頁,讓更多的人知道前鎮河的美。

在社區導覽地圖中,介紹了前鎮河流域中豐富的文史景點,如鎮南宮、前鎮漁港等對前鎮人有意義的地方。鎮南宮是前鎮的信仰中心;而前鎮漁港是高雄市最大的漁業中心,提供高雄和台灣其他地區漁產的來源。另外也特別說明前鎮河目前的整治情形,與未來的展望。

而前鎮國小的鄉土護照很不一樣,它是針對低中高三個不同年級設計而成的,並且裝訂在一起。在低年級的部分,從自己的家與學校開始認識起;中年級再擴大一點到附近的服務機關、整個前鎮區的公園廣場等大家活動的地方;高年級則擴大到整個高雄市食衣住行育樂,讓即將上國中的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有更多的認識。

前年,由洪四川文教基金會和前鎮國小合作,舉辦「前鎮河文史導覽小小解說員冬令營」,共徵求四十一名國小學生,大多數參加者是來自前鎮國小。冬令營在前鎮國小進行導覽基礎訓練課程,課程包括前鎮河的前世今生、古蹟源由與週邊景點介紹、認識前鎮河環境生態及植物等。除了靜態的課程之外還有實地訪查,由興仁國中黃瑛明老師擔任講解工作,為學生們講解鎮南宮的歷史、建築、民俗文化和前鎮河與前鎮社區實地訪查。結業式與頒發證書之後,這群學生便成為正式的前鎮河文史導覽員。

其中一位冬令營學員葉子銘說:「現在的前鎮河跟以前差好多喔!以前真的好臭好髒。而這次參加活動我更加了解前鎮河,尤其是前鎮河的歷史。」過去的前鎮河主要是被家庭污水、畜牧廢水和工業污水污染,住在前鎮河附近的居民甚至不敢開窗,就怕聞到臭味,還曾有廣告把前鎮河稱為「黑龍江」。後來經過高雄市政府的整治,興建了截流站攔截污染,再將污水送進污水處理廠處理,並監測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前鎮河繼續被污染下去,才漸漸恢復河水原來的風貌。

張雅佩老師則是帶著學生實地訪查,為了希望家鄉的文化可以被保留下來,除了走訪前鎮河的周邊環境,也帶著他們去訪問社區中的長輩,這些長輩都見證了前鎮的歷史,並且訪問地方上默默為社區付出的文史工作者等,學生們將訪問的內容作整理,並參考書籍資料整理出前鎮的歷史,也將前鎮河整治前後的差異歸納出來,最後再將所有訪查的內容與照片放上網頁,完成網站。

學生們也利用之前學校舉辦文史導覽營的時機參加訓練,如此一來也可以向民眾及家長作宣導,為保護前鎮河多盡一份心力。網頁完成後,其中一位學生陳昆煌說:「我以前很討厭前鎮河,因為它很臭;但是我現在很喜歡前鎮河,它不但變乾淨了,更讓我了解到學校和前鎮河原來是有很深的淵源。」

延伸閱讀:

飲水思源話家鄉母河

2005年6月24日 星期五

「冰雪女王」公演 以愛溶化冷漠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今年是安徒生誕生二百週年,為了紀念這位童話大師及配合二〇〇五台北兒童藝術節,小丑戲劇團特別選取安徒生著作「冰雪女王」,經過改編作為二〇〇五年度音樂歌舞劇劇目。

小丑戲劇團是一個以表演丑默劇為主的劇團,其表演特色主要仿默劇大師卓別林的喜劇風格,融合法式及義式的默劇技巧,並利用肢體語言代替口語表達,並加入馬戲團中雜耍及魔術的表演,令表演形式更豐富有趣。每年他們都會演出一齣大型歌舞劇,「冰雪女王」是本年度劇目。

「冰雪女王」是一齣音樂歌舞劇,主要透過女主角琳達排除萬難拯救被冰雪女王捉走的男主角傑森的感人故事,表達對愛的堅定及見證有愛就能溶化世間上一切冷漠。故事講述冰雪女王為了修補魔鏡,捉走眼晴藏有魔鏡碎片的傑森,而和傑森青梅竹馬成為戀人的琳達為了拯救他,必須經過春、夏、秋三季的考驗,才能到代表冬天的冰雪女王身邊進行拯救。

「今年想做大型一點的音樂歌舞劇,而且要關於雪的。」小丑戲劇團團長黃浩洸透露演出「冰雪女王」的緣由。由於小丑戲劇團上一齣小品劇目是以冰天雪地為題材的「雪國」,所以便以冷的感覺作為今年的劇目方向,剛巧今年是安徒生誕生二百週年記念,便選其作品「冰雪女王」改編成年度音樂歌舞劇。黃浩洸說,由於在「冰雪女王」原著中,戲劇的伏線並不明顯,所以為了令內容更豐富,便把四季加上去,令戲劇張力更強。

「冰雪女王」是一套結合丑劇元素,加上雜耍表演的音樂歌舞劇,據黃浩洸透露,在劇中加入丑默的動作主要是因為原著的藝術性太高,小朋友未必看得懂,所以加入不同的娛樂元素,令整齣歌舞劇更能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而「冰雪女王」和以往最大的分別是,這齣歌舞劇的背後意識比較成熟,文字比較深,所以可能比較適合成年人士,但黃浩洸強調,在劇中加入不少小丑表演,因此「冰雪女王」仍然適合小朋友觀賞。

在演員方面,除了小丑戲劇團的固有班底外,亦有為這部劇公開徵選演員。「最難的地方應是動作吧!而且臉部表情比較難掌握。」飾演冰雪女王的高橋香織說。來自日本的高橋認為由於她很少演像「冰雪女王」這樣嚴肅的劇目,所以一些表情比較難控制。而飾演琳達的陳嘉琳則認為演這部劇的難度在於要不停的哭,她也覺得這次的劇本比較嚴肅,有點不習慣,但在她個人來說則是一個突破。飾演傑森的朱心磊則說:「最難就是不停換角色!」。因為除了演傑森外,朱心磊還演海盜,在表演中不停換身份,所以他坦言有時候那情緒真的一時轉不過來。

「冰雪女王」已在五月二十一日在台北民生公園順利進行首演,並將在七月二十日在大安森林公園演出,採不售票自由入場方式,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到現場欣賞這齣結合丑默劇元素的音樂歌舞劇。

延伸閱讀:

小丑戲劇團

文建會

2005年6月21日 星期二

鐵馬遊鷺洲 認識蘆洲生態與古蹟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真的很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溼地的美,大家一起來保護它。」台北縣蘆洲市鷺江國中黃瑞華老師原先也對這塊溼地不熟,只是每天到鷺江國中上課的時候都會經過這片溼地,後來就對它產生了興趣,於是帶著學生到這片溼地做實地踏查,並為這片溼地架設網站,在假日的時候舉辦一日遊活動,讓學生為民眾做導覽。

「鐵馬遊鷺洲」一日遊活動主要遊覽的部份是蘆洲的特色景點-五股濕地與李氏古厝,藉由認識五股溼地讓民眾了解大自然,並且體認到保育的重要;並加入參觀李氏古厝,可以讓民眾知道蘆洲的文化歷史,並且共同來維護家鄉的古蹟。

剛開始黃瑞華老師只是帶著學生到溼地來走走看看,在溼地遇到了荒野協會負責人賴榮孝,兩人聊過之後,賴榮孝先生就決定要幫助黃瑞華老師,在假日的時候為這些學生做培訓,帶著學生實地走訪濕地,並且講解溼地的歷史與生態,讓學生觀看溼地的紀錄片,讓學生更加了解溼地的生態環境,也為後來的一日遊導覽做準備。

一日遊活動是在二○○四年三月至六月間每月的雙週六舉行,一大早就在鷺江國中的門口集合出發,下午四點左右結束一天的行程,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早上八點出發之後,先到五股溼地,沿路設有七至八面立牌,立牌處都會有一名學生導覽志工為參加的民眾解說那個地點的生態與景觀。

騎完溼地行程一圈下來已經是中午,大家就回到鷺江國中吃中餐,此時會有志工媽媽負責煮午餐,也讓來參加的民眾觀賞溼地的影片,稍作休息後,繼續往李氏古厝前進。到了李氏古厝一樣有小解說員為民眾解說李氏古厝的歷史,並介紹李氏古厝的特色,讓所有的人,不論是否為蘆洲在地的居民,都能了解李氏古厝的重要性。

鷺江國中旁的五股濕地位於蘆洲,在淡水河與大漢溪交接處,由疏洪道所沖刷出來的一片沙洲,所以又稱疏洪道溼地,除了有豐富的溼地生態之外,還有候鳥在固定的季節來棲息。現在這片溼地已經被荒野協會認養,定為「五股生態保護園區」,園區內有步道可以散步和騎單車,還有看板介紹園區中的動植物與景觀。

另一個遊覽地點李氏古厝,在一九八五年定為三級古蹟,李氏先人於乾隆晚期來台,第二代李清水在現址興建祖厝,到了第三代事業興旺,又有李樹華得到科舉功名,李家遂成為地方上的名望,於是便將李宅改建成今天的規模。李氏古厝是模仿大陸的四合院所建,結構完整,保存良好,尤其古厝內有許多文物有歷史的價值,能見證時空的轉換與台灣的變遷,因此李氏古厝有其保存的價值,也值得後人到此緬懷過去先人的努力。

除了實地導覽之外,這群學生還收集資料,製作關於溼地的解說折頁、簡易生物圖鑑、解說圖卡和學習單,讓來溼地的民眾覺得不虛此行。為了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溼地的美,學生更將溼地的介紹放上網站,當中對於溼地的定義、形成、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動植物型態有詳盡的介紹,還有訪問賴榮孝的過程和訪問當地人與遊客的問卷。

在這次的活動之中,因為對學生來說溼地雖然就在學校旁邊,但是對溼地很陌生。學生黃晨瑋說:「其實心裡很緊張,好像要交很多作業,還要出野外觀察。」黃瑞華老師透過這次活動則是覺得:「我發現了孩子的潛力。」學生劉洲松表示:「鷺洲溼地的資源非常豐富,也在許多人士的幫忙下才有今日的風貌,但是我們需努力讓大眾知道,蘆洲不是一個荒廢的水鄉澤國,而是先進的生態天堂。」現在黃瑞華老師正在推動讓「鐵馬遊鷺洲」一日遊的活動持續下去,並成為鷺江國中,甚至蘆洲固定的特色。

延伸閱讀:

疏洪溼地的前世今生
李氏古厝

2005年6月20日 星期一

同志團體發聲 紀念「反恐同日」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國內同志團體號召一群同志,五月十七日傍晚於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行「國際反恐同日」燭光活動,向大眾宣達「我們是同志,我們在這裡」,希望社會大眾正視對同志的歧視問題。

一九九○年五月十七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國際男女同志協會」(ILGA)藉此呼籲世界各國在此日舉行相關活動。今年「國際反恐同日」,台灣同志特別舉辦「卸下恐懼,迎向彩虹」活動,希望增進社會對同志族群(LGBT)的了解,進而消除恐懼同志的心態。 

活動中,師大心理輔導系學生阿翔跟和他的母親一同上台,分享有關同志的生命故事。阿翔說:「人生最痛苦的,就是一直有個秘密吧!」道出了許多同志的心聲。阿翔的大學學妹也一同參加活動,她說:「我是以異性戀的角度來看阿翔,其實同性戀更能了解女性在想什麼,更尊重所有人。」

阿翔說:「其實我感到很幸運,在學校大家都知道我是同志,但大家還是對我很好,沒有什麼不友善的動作,還OK。」當記者問到記憶中有什麼不好的回憶時,阿翔的回答不像之前快速,思考了幾秒,只淡淡的說:「有時候跟男朋友手牽手,會遭到路人指指點點;或到某些地方不讓我們進去,有時候我們就罵回去啦!」

阿翔的母親從活動開始,臉上就帶著淺淺的微笑,靜靜坐在地上聆聽其他人的談話,當被問到兒子是同性戀有什麼感受時,她說:「只不過是大兒子帶女朋友回來,他帶男朋友回來,並沒有什麼不一樣阿!」,談戀愛沒有為什麼,就像為什麼他喜歡女生,她喜歡男生一樣,沒有為什麼。

台灣首家同志主題書店「晶晶書庫」負責人賴正哲也到現場加油打氣。隨後,他帶領與會者繞行公園一週,進行小型的和平遊行,同時介紹公園裡有關同志的重要歷史故事。最後活動在同志團體合唱五月天的歌曲「擁抱」中圓滿落幕。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文宣部主任巫緒樑說,二二八紀念公園距離總統府非常接近,這次同志團體發聲地點會選在這裡,就是向政府部門喊話,希望政治人物要以身作則,不再發表歧視言論,應積極推動反歧視法案,去除污名。他表示,台灣社會至今還是充滿對同性戀的歧視。許多民眾仍然用訕笑的方式談論同志,新聞媒體用偷窺角度看待同志,呂秀蓮副總統更說出愛滋天譴的言論;潛藏在這些行為下的其實是台灣整體社會對同志的巨大恐懼。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板橋社大 守護大漢溪培養土地情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河川是生活命脈所寄,審視所在河川的處境,是檢證生活品質的重要憑藉。流經板橋的大漢溪,成為板橋社大關懷環境生態社主要守護目標。「讓民眾更親近河川」為社團的發展目標,因此,除了關懷河川地的自然生態,社團更以土地人文歷史的介紹,希望激發大家對居住地的深層情感。

成立三年的關懷環境生態社,在指導老師陳健一(見圖)的帶領下,一直以「土地倫理」作為社團的中心思維。簡言之,土地倫理是探討人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陳健一在授課時,會以地理學、地質學、植物學、史學、人類學、公共政策等諸多方向來介紹一區域,讓社員們了解一個區域的空間特色是由許多複雜的原因構成的。以大漢溪為例,早期大漢溪流域的水量豐沛,是商旅往返的交通命脈,人口便自然集中居住於此區域,造成了城市發展,但也衍生了許多都市化後的問題,「環保」就是其中之一。今日大漢溪的面貌,就是由上述的地理、人文和歷史背景所交織成的。

戶外實地觀察是社團上課的一大特色。進行「河川系列」的課程時,陳健一便帶領社員走訪淡水河流域的周邊環境,包括關渡、士林、北投等各個淡水河流經的區域。雖說板橋社大的河川守護目標為大漢溪,但陳健一認為,一條河川的保育,是需要關懷整個流域,淡水河為大漢溪匯流河川,自然是板橋社大的觀察河川之一。

觀察河川地之餘,社團也積極安排「參訪污水下水道」和「拜訪板新水廠」等活動,讓社員實地參與公共政策的實施,檢視政府單位對於整治大漢溪的實際進度。板新水廠是供應板橋和新莊地區用水的重要機關,所以水廠的水是否乾淨對於這兩個地區居民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污水下水道是家庭、工廠污水排入河川前的一個重要把關,根據台北縣「九二­九七污水下水道第三期建設計畫」顯示,歐美國家的污水處理率高達百分之八十,相較台北縣僅有百分之二十一點八。這也就是為何歐美國家居民可以生飲自來水,但北縣多數住戶卻安裝著逆滲透處理器的原因了。

關懷生態環境社社長陳玲珍表示,在參訪了板新地區的污水下水道後,了解到污水下水道與飲用水水質好壞攸戚相關,所以平日在家時對於家庭的污水排放也會更加謹慎,如:過去會直接將不用的食用油倒進洗碗槽,但了解到這樣會對河川以及排水管有所污染後,現在都會盡量把食用油用完,減少倒棄的機率。而出門甚至會留意下水道的工程進度,這都是過去不曾有過的動作。

「社團成立之初是由一群秉著生態保育理念的同好所組成的,但遇到實際參與社團事務,如:培訓志工等費時費力的事情時,便有人退出了。」陳健一感慨道。經過了好幾個階段的調整,以「板橋人做板橋事」的宗旨下,社團課程加入了公共政策,讓社員對於河川關懷不再限於田野調查。但在幾次參訪政府部門以及向其索取資料的經驗下,陳健一深感政府部門的資訊不夠開放、透明化,這是造成民眾對環保漠視的原因之一。

陳健一說:「以污水下水道為例,由於工程深埋在地底下,民眾無法親眼觀察下水道工程佈置進度,再加上對下水道的實際功用一知半解,造成現今北縣水質不佳的情形。」在未來,陳健一希望能透過社大社刊、網站中的公共論壇文章來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喚起大家對公共政策關注,讓民意對政策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2005年6月17日 星期五

拉子三缺一 聽見女同志的聲音

【生命力記者/簡維慶、林宗翰】報導女同志朋友是否總是在迷惘、困惑而感到無力時,期盼著一個安慰的聲音,讓自己走出黑暗的角落?目前唯一的女同志廣播節目「拉子三缺一」,提供同志朋友一個良好的管道,藉由網路上虛擬的廣播節目,以每個禮拜五更新一集的方式,幫助活在角落的女同志走出黑暗、提供女同志生活資訊,也讓社會聽見女同志的聲音。

「拉子三缺一」從二○○三年七月四日開始播出,是一個女同志廣播節目,其中「拉子」是女同志的別稱,但是其製作人Vincent卻是個男同志。Vincent同時也是「哈囉網路廣播網」的創立人,在一九九九年一手創立了男同志廣播節目「真情酷兒」,四年之後,他覺得女同志應該也要有專屬的廣播節目,因此邀集了現任主持人維維、小玉與AD一同構思,催生拉子三缺一這個廣播節目。

拉子三缺一秉持服務同志社群的理念,從製作人到主持人全部都是不支薪的義工,除此之外,網路空間以及位於台北縣土城市的錄音設備,也都由製作人以及主持人自掏腰包。

隸屬於哈囉網路廣播網的拉子三缺一,自從開播以來,一直廣受女同志的歡迎跟喜愛,至今人聽眾人數已經超過上千人。拜網路無遠弗屆所賜,聽眾只要到網站上下載就可以收聽,更是使得聽眾散佈於世界各地。主持人之一的AD說:「由於沒有的經費來源,無法付出龐大的廣告費用,但是能夠吸引這麼多人來收聽,都是口耳相傳的功勞。」

AD說:「節目的主持人其實都大有來頭,在女同志社群內都非常的活躍,有名氣,而這也是製作人Vincent找上這幾個主持人的原因。」節目內容也多與主持人的專長有所結合,而且每一集的節目內容都是由主持人自己構想不同的主題以及策劃,基本上每個禮拜輪流主持節目,而有特別節日也會大家一起主持。

三位主持人各有不同的背景。「維維」有著女同志運動的背景,另外在「同志諮詢熱線」擔任義工,負責網站維護更新及電子報發送,其製作的節目內容偏向於女同志的情慾以及生活。「小玉」則是女同志出版社「集合出版社」的社長,同樣也是「同志諮詢熱線」的義工,主要是負責探討女同志的生活以及感情問題。而「AD」是台灣第一個曝光的女同志作家,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CSU)廣告研究所,負責網站架設及程式維護,負責節目的內容以探討社會議題、性別平權、藝文、文學和電影分享為主。

「拉子三缺一」這個名字,就是由這三個主持人腦力激盪下想出來的。維維想的名稱是「拉妳的頭!」;小玉想了一個叫「拉子四人幫」;最後則採用了AD所想的「LEZ RADIO 拉子三缺一」。這個名稱使得節目主持人一直維持在三個人的狀態,縱使有新的主持人加入,也是來來去去。

作為唯一一個女同志廣播節目,AD說:「我們提供開朗、正面的訊息給聽眾。」拉子三缺一的宗旨就是以開朗、正面的訊息,透過廣播的途徑,提供更多的資源,給處在黑暗角落的女同志,希望能讓她們走出黑暗,與人群接觸。

AD說:「一路走來真的很辛苦。」由於每年支出網站空間費用六萬元,多次遇到下載人數、流量過大,而需要購買更大空間的問題,但除了零星捐獻以外,都得由主持人們自掏腰包。雖然辛苦,但AD說:「這或許是一件好事,代表有更多的女同志聽到了我們的聲音,能挽救一個拉子,拉子三缺一就有其存在的意義。」

此外,AD說:「女同志廣播節目必須言之有物。」跟一般的DJ不同,女同志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必須要更言之有物,並且隨時視社會對於女同志眼光的脈動來走,因此在思考節目主題時,時常要絞盡腦汁,困難重重。AD說:「聽眾的回饋,是節目進步的原動力。」由於聽眾的回饋,使得主持人能夠更了解年輕女同志的需求以及現況。

聽眾Ken說:「朋友介紹我聽,一聽,就上癮了。」並且說到,她真的很感謝主持人們為了女同志辛苦的付出,而且在節目中,可以獲得全方面的資訊,有AD沉穩、知性和深度的藝文同志運動議題,還有維維風趣、幽默、大膽的情慾議題,可以讓她百聽不厭。

已經為女同志發聲一百集的拉子三缺一,對於節目的未來,AD說:「我們還會繼續走下去,並且期望有下一個女同志廣播節目或是電台出現。」希望拉子三缺一有拋磚引玉的效果,能讓同志資源社群越來越多。

延伸閱讀:

拉子三缺一

真情酷兒

真情酷兒 同志朋友的依靠

集合出版社

紅絲帶的天空

2005年6月15日 星期三

北醫藥服隊 推廣用藥知識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阿媽,過期的藥就要丟掉,不可以繼續吃喔!」一群具有熱忱的大學生在社區裡穿梭著進行家訪,伴隨著一句句親切的叮嚀與問候,透過問卷調查與社區的居民互動,同時宣導民眾正確的藥物常識,他們是台北醫學大學的藥物推廣服務隊。

「希望藥服隊的存在,能教導大眾對藥物有正確的認識」,隊長陳秀妍說,近幾年由於政策的推行,逐漸建立起醫師、藥劑師的分工模式,醫師主要負責看診開藥,而後再由專業的藥劑師進行配藥。她表示,其實這樣的方式,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藥劑師的專業很受到重視。不過國內這種觀念還有待推廣,往往民眾只知道生病時去找醫生拿藥,卻缺乏對藥物進一步的認識,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藥劑師其實就像個人健康的諮詢師,不單單只有配藥的功能,簡單來說,透過藥師的建議,可以隨時提醒民眾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等生病了才知道找醫生。

「服務過程中,民眾許多錯誤的用藥觀念讓我們十分擔心」,談起常見的錯誤用藥觀念,副隊長賴煌濱表示,有些患者不按照指示的時間服藥,或是過了正確服藥時間後,將之前未服的藥併為一次服下,這些都是必須避免的,因為藥物服入體內,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療效,過量或服藥時間不正確,都可能使藥效大打折扣,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賴煌濱也表示,藥丸不宜磨成藥粉服用,因為磨成藥粉會加速人體對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無法在正確時間發揮效用。另外,服藥最好是搭配開水服用,而不要搭配其他飲料,甚至茶也應該避免,事實上只有開水最適合溶解藥物,選擇其他飲料難保不會與藥物產生化學作用,使得藥效無法正常發揮。

服務隊除了不定時進行社區家訪宣導用藥觀念,寒暑假也會到國中、小學進行衛教觀念的宣導。陳秀妍表示,為了讓課程能夠生動且具教育意義,他們透過遊戲與有獎徵答的方式或自己設計小短劇,把知識融合其中,讓同學們在輕鬆的氣氛下,獲得正確的用藥觀念。

陳秀妍表示,藥物推廣服務隊的成員清一色為藥學系的學生,因此隊員們本身都具有相當的藥學知識,當初之所以成立服務隊的想法是希望透過本身所學,向社會大眾推廣正確的用藥觀念,同時教導民眾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建立藥劑師在社會上的專業形象。

「讓大家對藥物使用有正確的態度,進而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是我們最大的宗旨」,陳秀妍說。未來,服務隊仍將持續藥物宣導的工作,希望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能建立起大家對藥劑師的信任,認同他們的專業知識。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春風歌劇團 傳承與創新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台灣春風歌劇團」於二〇〇五台北藝術季演出「天下無雙」,以年輕人的角度,探討性別認同的愛情,對傳統歌仔戲做出新的詮釋。

團長葉玫汝說,從小就喜歡歌仔戲,在就讀台大的時候便加入了歌仔戲社,在那裡遇見了志同道合的社友。畢業後,在保安宮演出第一部戲「花田錯」得到肯定,便在二〇〇三年正式成立「台灣春風歌劇團」。

「台灣春風歌劇團」演出方式與傳統歌仔戲較大的不同點,在於傳統的歌仔戲一次演出完整劇目;而「台灣春風歌劇團」則改良傳統劇碼,挑出較精采的部分演出,稱為「折子戲」。

在劇情方面以年輕人的角度來看待愛情與性別認同,在二〇〇五台北藝術季演出的「天下無雙」這一齣戲中,故事內容為,皇帝的妹妹女扮男裝下江南,在路上的茶館裡遇見尚虎,尚虎卻對這女扮男裝的男人產生奇怪的情愫,這種地位差距的戀情與性別認同的愛情,加上以輕鬆浪漫的表現方法,博得現代年輕人的青睞。

歌仔戲的口白、用語與音樂都需要透過不斷地排演與設計。葉玫汝表示,這次的演出花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去排演,團員們因為必須兼顧課業與興趣,每個禮拜必定排演一次。演員之一的林君怡每個禮拜花六個小時的車程,從台南坐火車北上排演,團員們為了完成目標、做好演出,都投入了大量的心力。音樂設計部分,由專攻作曲理論的師大歌仔戲第一屆社長張桂菁來操刀,為「天下無雙」這一齣戲特別設計;導演則是由外台的職業演員簡宏璋執導。

「台灣春風歌劇團」自從成立以來在全國巡迴演出,得到肯定與贊同,葉團長認為,投身於傳統藝術,以年輕人參與歌仔戲來吸引年輕人,對台灣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這一切的辛苦是都值得的。葉團長表示,現代的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資訊接收管道太少,一般電視、報紙、廣播等媒介都只選擇性的報導流行文化,加上年輕人總認為歌仔戲是老一輩的人在看,因此在有空閒的時候會選擇看電視、電影,而不會想去看歌仔戲,希望媒體能多給年輕人一些管道接觸傳統歌仔戲文化。


延伸閱讀:

台灣春風歌劇團─天下無雙

雨中花田 綻放傳統風華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梅雨時期,幾天以來台北市的天空雨似乎怎麼下也下不完,在忽停忽落的陣陣大雨中,中山堂廣場前搭起的簡易戲棚裡,卻湧入了近五百名觀眾,等待著民權歌仔戲團的演出。民權歌劇團成立於一九七○年,當時團址位於台北大橋頭、民權西路上,因以此為名。數十寒暑,民權歌劇團至今仍然致力於歌仔戲的創作演出,也擁有熱情戲迷的支持。

「坐前面一點!」七點開演的戲,半個小時前就已經有觀眾坐在台下等著,來的大多是年長的阿公阿媽,也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雖然是免費的公演,但是在天氣狀況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觀眾的人數應證了民權歌仔戲團的吸引力。連續三年參加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劇團團長林金泉說:「能從這麼多劇團中爭取到參與的機會,對我們來說覺得很光榮。」

民權歌劇團曾以「斷機教子」一劇獲一九九六年台灣省地方戲劇競賽之冠軍。二○○二年受邀參與台北市傳統藝術季演出「句踐復國」。現每年平均兩百多天之戲路,且多在台北縣市內演出,為台北知名劇團。今年是第三度參加傳統藝術季。

本次演出的戲碼「花田錯」是一則輕鬆活潑的喜劇,內容敘述:花田盛會來臨,熱鬧滾滾,單身男女也紛紛在這個時節挑選對象,劉家小姐在盛會上看中渡仙橋頭賣字畫的書生卞機,不料女方管家前往提親時,誤將地方小霸王周通認做乘龍快婿,女方不嫁,霸王不休,一連串的烏龍,看得台下觀眾笑聲不斷。近三個小時的演出,天公還不時降下大雨,觀眾不僅沒有離席,反而更想知道最後會怎麼圓滿收場。

「花田錯」是民權歌劇團自創劇本,之所以選擇這部戲在傳統藝術季演出,林金泉說:「現代人生活太過緊張,看喜劇可以放鬆一下身心。」和傳統野台戲不同,民權歌劇團的舞台設計精緻,除了布景時常更換,道具用心準備,在舞台的兩方,觀眾也看不見一般野台戲佔據舞台兩側的樂隊,把表演的空間全給了演員。

現代年輕人對台語較為陌生,劇團演出時戲台兩邊搭上大螢幕,撥放演員唱的詞、曲調種類,讓聽不懂台語的觀眾,也可以了解演出的內容。林金泉表示:「推廣台語也算是一項目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可以將傳統戲劇本身推廣出去,讓觀眾接受,吸引新的活力。

目前戲劇團沒有學徒,也尚未開班授課,林金泉表示:「劇團現有演員們時常在忙表演的事情,很難有時間做教學工作。」所以目前仍致力於推廣歌仔戲為主,而林金泉也在傳統中帶入新的想法,將劇本、演員台詞等改的比較現代化,卻又不失傳統的原味。

台下觀眾翁先生表示,親友得知演出訊息,邀他來看,翁先生說:「歌仔戲是我們傳統的精神,我從小看到大,當然要來好好支持。」對於民權歌劇團的表演,翁先生覺得相當有趣,「在台下都快笑翻了!」

民權歌劇團結束本屆傳統藝術季的表演後,六月五日將於士林承德公園演出「句踐復國」,嚴謹的題材當中,也加入了愛情故事,戲劇的效果,歡迎民眾到場觀賞,體驗歌仔戲的魅力。

三重社大 親親河岸水守護淡水河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淡水河,在六○年代拼經濟的浪潮下,兩岸的人口變多了,但垃圾也增加了。座落在淡水河忠孝橋畔的三重社大,作為「淡水河守護聯盟」的一員,不僅致力於淡水河水質檢驗和河岸巡守,更大力倡導河川「本土」意識,希望讓三重人對淡水河更有感情。

成立不滿一年的「親水護河生態社」,因地利之便,以淡水河的作為社團觀察保育的目標。每隔兩個禮拜,便會有大批的社員帶著簡易的檢測儀器,在忠孝橋至台北橋河段檢測河水的溫度、溶氧量、酸鹼值、濁度檢測以及觀察淡水河面的髒亂程度、河床淤泥的增減、是否有排放廢污水等汙染因出現。近八個月的巡守,社團累積了大批對淡水河污染觀察的縝密紀錄,拍攝了河川巡守紀錄短片,提供了政府部門對淡水河整治的參考。

三重社大主任秘書王婕說:「半年前,在河川巡守時,根據橋墩的青苔生長,我們發現了北市水管漏水,緊急通報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三分之一,這些耗損都是水資源的浪費」。此外,漂浮在岸邊的死魚,也是社團督促環保局查緝非法排放廢污水的重要證據。至今,雖然河水的水質無大幅提升改善,但是也緩和了淡水河此河段的惡化。

「幾個月的觀察,最大的發現是水筆仔開始在三重沿岸大規模的生長,這讓人在費心河川的環保之餘,也開始擔憂淡水河的生態問題。」王婕說。水筆仔為生長在出海口的植物,需要高鹽分的生長環境,三重市距離淡水河出海口不若八里、淡水那樣近,卻出現了水筆仔的蹤跡,代表了河水鹽化的生態危機。

除了河川的自然生態調查,社大亦開設地方文史調查課程,以結合親水護河社團「守護淡水河」活動。三重社大主任許文龍表示,三重是一河岸都市,將地方文史的人文課程扣住三重人的草根性,期待能讓三重人更接近淡水河。王婕則說:「為了防止河水暴漲,政府在河的兩岸築了一道高高的堤防,不只阻擋了河水,也阻礙了人們親近河川,我們希望透過文史課建立人們關懷河川的概念,進而關懷環境、社區,凝聚地方共識。」

今年九月份,三重社大將會舉辦「淡水河流域學學術研討會」,探討淡水河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各面向議題,期待在結合台北縣市淡水河流域十七所社區大學,成立淡水河守護聯盟、攜手推展河川教育之餘,尚能動員學術界的知識份子,關注淡水河的現狀,為淡水河的保育打入一劑強心針。

2005年6月10日 星期五

荒野「炫蜂團」 教孩子尊重自然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乍聽「炫蜂團」這個名字,很可能會跟卡通或是電影做出聯想,以為是類似「超人特攻隊」或「閃電俠」之類的英雄人物。成立於二○○一年春天,炫蜂團是隸屬於荒野保護協會的兒童環境教育團體,透過每月一次例行團集會,在野外進行生態遊戲、說故事、自然創作等活動,讓小朋友學習體驗及尊重大自然;不同於一般兒童團體或是夏令營,炫蜂團強調長期且常態地參與活動,且要求必須至少有一位家長陪同直至活動結束。

「炫蜂團的構想是來自於創會理事長徐仁修,他常把『老狗難改吠』掛在嘴邊,強調要改變一個大人很難,要改變一個小孩卻容易的多;因此,炫蜂團成立了,透過兒童教育將尊重大自然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荒野保護協會義工,同時也是炫蜂團北一團的導引員陳瑜瑾說。「而炫蜂團這個名字,則是由總團長林耀國提出幾個適當的名字後,由大囤國小的學生投票選出。」她說。

炫蜂團的招收對象為荒野保護協會會員家庭中,國小三年到五年級之子女。截至二○○五年春,已成立有荒野台北炫蜂第一團、第二團汐湖團、第三團花新團、第四團北海團、荒野新竹炫蜂第一團、第二團、荒野台中炫蜂第一團、荒野高雄炫蜂第一團,共計八個團。主要目的即在野外透過生態遊戲、故事、唱跳、自然創作和生態劇等多樣且趣味化之活動形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循序漸進地導引開發他們的潛能,去發現自然、學習自然、從自然體驗中獲得啟示、逐步培養出自然觀察家的特質和能力。

「我們強調的是長期地與自然接觸。」陳瑜瑾說,「炫蜂團想要給孩子的並非知識性的傳遞,而是觀念的養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觀念。」

炫蜂團主要活動為每月例行集會,內容則是小朋友喜歡的遊戲、故事、唱跳、戲劇演出等。例如「自然創作」即是讓小朋友以大自然唾手可得的材料來創作,如利用岩石、枯枝、枯葉等自然物來作畫;「生態劇場」則是讓小朋友以肢體語言表達及分享他們得自於大自然的啟示與感動。小朋友可透過扮演昆蟲、植物等角色,展現他們對於自然界的觀察及體悟;而自然觀察是持續性的活動,小朋友選擇一項自然生物作為觀察對象,持續進行紀錄與觀察,然後在活動中發表其心得與感想。

今年四月九日、十日炫蜂團於陽明山舉行的大露營,在開幕式中他們宣讀了自己撰寫的「兒童環境宣言」,提出新世代孩子對於未來環境的觀點與期許,共同承諾將為保護大自然而努力。此外,尚有兒童宣言簽名活動、台灣生物多樣性大看板共同創作、各團晚會表演,以及包括如何因應京都議定書在內等兒童環境教育的遊戲。

炫蜂團強調觀念建立,而非知識傳遞,許多家長並不能苟同這種作法,總覺得炫蜂團既然接受了父母親的委託,就應該教導孩子知識性的東西,像一般幼稚園或托兒所一樣。陳瑜瑾回憶到:「我認識一家人,媽媽是大學副教授,爸爸則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小孩剛加入炫蜂團參與野外活動時,還會支解蚱蜢,與其他小朋友也處不好等,總之一家人相當自負,常常對團的運作表達不滿而與荒野產生許多不愉快。」但是經過荒野的洗禮及持續參與炫蜂團的活動後,這一家人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兩年後我再看到他們,爸爸媽媽變得相當配合,不再只會抱怨;而那個會支解蚱蜢的小孩子,在荒野近期舉辦的活動中竟會主動幫忙搬東西、顧攤位,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我想,這是炫蜂團最大的成就了。」陳瑜瑾說。

另一位荒野的義工,同時也是炫蜂團北一團團長林慧貞,不同於其他炫蜂團工作人員,她是在孩子加入了炫蜂團後,才慢慢加入荒野義工的行列。她談到了她的改變:「我也曾經是個只會穿著高跟鞋血拼的家庭主婦,但在投入了炫蜂團工作後,我有好多東西都希望與其他家長分享,交到了許多生命中的好朋友;也開始希望能夠給小孩子些什麼,所以變得常跑圖書館,充實自己,還買了許多有關自然生態的書,感覺自己多過了好幾個童年。」

「人都得要被丟到大自然中,自己體驗那份感動,那是沒有人可以教你的。」林慧貞說。

談到對於炫蜂團的期望,陳瑜瑾說:「我讓我的孩子加入炫蜂團,並非想讓他獲得更多知識;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建立起對生命及自然尊重的觀念,使他們懂得付出、懂得回饋社會。這就是我對炫蜂團及孩子最大的期許。」



延伸閱讀:

荒野保護協會

北市大同高中給你「伊通大不同」

【生命力記者陳玉慈報導】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在二○○三年底開始推動社區服務學習計畫「伊通大不同」,期待透過「伊通大不同」服務學習方案的各項活動設計,鼓勵學生認識及關懷學區中的社區,並且使學生擁有從事服務學習的正確觀念與技能,更加認識及關懷自己的社區。同時,也透過「伊通大不同」各項活動的設計,喚起社區歷史記憶,逐漸凝聚建立地方共同情感,以作為合力邁向營造社區的基礎。

擔任「伊通大不同」的指導老師,中華社區厝邊頭尾營造協會秘書長李智華表示,有鑑於高中生和社區的互動很陌生,所以就挑學校門口大家最熟悉的伊通街作為活動的主題。而伊通街充滿文化、藝術氣息,又是咖啡館群聚之地,此外沿路有兩座公園,有書店、有市場、有歷史,同時也是大同學生上下學必經之道,以此街道作為學生深入社區的學習,是最好的服務學習教材。

李智華說,由於「伊通大不同」計畫中主要以「伊通風情話手冊」呈現成果,利用編撰伊通街導覽手冊的方式,來宣揚伊通街有趣的事物,並且讓民眾或遊客對當地社區更加了解。李智華表示,這本「伊通風情話手冊」是以仿造「木馬屠城記」的「滋滋蟲屠城記」故事為全書脈絡。學生設計的「滋滋蟲」在總司令的帶領下,一群「滋滋蟲」兵拿著「藏寶圖」,也就是伊通街的周邊街道圖,對以伊通街為背景的虛構城市進行尋寶計畫。

尋寶的過程中,士兵總是需要一些補給站,所以地圖上就標示著一些商家和餐廳讓士兵補充元氣。此外也有一些資訊站、士兵站等特殊地點,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鄰里長辦公室和警察局等地點。學生運用創意和想像力,將死板板的地圖故事化,用尋寶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伊通街,一探伊通街的各種寶藏。

學生花了半年的時間製作,完成了最初的目標,李智華說,他們特別辦了一場全社區服務學習地圖成果分享會暨成果發表嘉年華會,讓學生辛苦的成果能夠和社區民眾一同分享。發表會當天同學到現場與社區民眾互動,並且辦了像闖關活動、搓湯圓、社歌社舞表演欣賞、伊通寶寶選舉大賽,選出裝扮最有特色的小朋友等活動,以增加社區民眾的參與感。而擔任總編輯的鍾佩紋,看見印製五千本的導覽手冊除了分享給各學校學生之外,在活動當天竟被大家索取一空,心裡相當有成就感,她也希望未來繼續為社區居民多做些貢獻。

曾獲二○○四第五屆SOC(保德信人壽)青少年傑出志工獎,擔任伊通大不同社區報總編輯的大同高中高三學生鍾佩紋表示,在她高一時就曾參與學校社區服務地圖的製作,再加上自己有參加光鹽志工團隊,長期都在做社區服務工作,也因此對當時大同高中推動這個方案很感興趣。鍾佩紋指出,參與「伊通大不同」和過去的光鹽工作隊的服務團隊感覺很不一樣,因為這次的伙伴都是同學,製作過程更有參與感,鍾佩紋說:「跟同學一起做服務是很快樂的事,很棒,很團結,很美,不像大部分的同學只是聚在一起逛街、唱KTV,參與這樣的服務工作更有意義多了。」

這次帶領學生一起完成了「伊通大不同」的方案,李智華表示,對於學生的用心給予肯定,只是學生推動社區工作其實是很困難的,到現在也還沒做好。李智華說,由學生帶動社區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因為社區工作需要長期的做,必須辦有很多場的說明會、晚會,透過長期的溝通和合作來推動,而只做短短的一個案子是不夠的。

而一般公立高中學生都比較重升學率,礙於時間有限,只有社團時間的幾個小時和週末可以用,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去補習,根本不可能很深入的走進社區。此外家長也不太支持學生去做社區服務,因此有升學壓力的學生很難做好社區服務工作。相對於公立高中,李智華表示,一些私立的高職學校反而有比較多的心力和時間去推動社區服務工作。

對於大同高中一直以來都在推動服務學習計畫,李智華表示贊同,只是學校並沒有計畫性、長遠的推動社區服務這塊,像是學校沒有常設社團,定位不夠明確,就很難一直帶動學生的社區服務風氣,李智華深表可惜。李智華期許不只是大同高中,希望更多學校、學生都能投入社區服務工作,不僅是協助地方發展,更能帶給學生一個不同的學習經驗,透過服務學習把學習領域從校園延伸至社區。

延伸閱讀:

光鹽少年社區工作隊

人生哲學 落實「服務─學習」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輔仁大學從一九九九年起開始推動「服務─學習」精神並開設有關的專業或通識課程。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副教授尹美琪說,「服務─學習」理念結合「知識」與「情意」,以及「人文教育」與「社會關懷」,鼓勵學生在「做」中「學」並關懷弱勢。

「人生哲學」自一九九三年被定為輔大的特色課程之一,並於一九九九年六月納入「全人教育基礎課程」,為全校共同必修科目,其目標在於使學生對於大學生活有正確的了解,進而探討生命意義,並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

她認為,每位人哲任課教師都有一套自己的課程綱要與內容,只要掌握到「服務─學習」的精神與原理,「服務─學習」可與不同的主題配合運用。以她自己所設計的人哲課程為例,她要求學生必須參與至少兩次,每次兩個小時的服務活動,希望透過服務前的準備及事後的反省,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

她說,在上個學期九月中旬至十二月底這段期間,在本校服務學習辦公室協助安排下,她所教授的一班資管系學生到「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服務。他們的服務活動為「數學加強班」,給予扶助家庭的國中、國小生在數學作業上的指導。她說,學生不僅可用專長與所學的知識來幫助需要的人,過程中也讓他們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必然增加他們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

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的王敏靜因為上尹美琪教授的人哲課程而到「聖安娜之家」服務。她說:「一班分成幾個小組,而我那組帶一些唐氏症、腦性麻痺、智能障礙的小朋友到植物園。我們教他們過馬路、唱歌,跟他們聊天、做運動、玩遊戲等。難忘的是那些小朋友非常熱情,他們一直拉著我、叫我的名字、叫我講故事,讓我覺得服務是快樂的,且得到不一樣的人生經驗。」

尹美琪表示,雖然每個學生只有兩次的服務經驗,對學生未來的影響還不能確定,但服務中實際與人接觸的經驗,會刻劃在學生的感受、情感、心靈中,而不只是腦中或眼中的文字。她強調,「服務─學習」課程具有特殊的意義,這計畫不能達到百分百完美,但它是一種方法、一種以「行」的努力,進而引發出學生對社會人文的關懷。

2005年6月7日 星期二

ina的笑 重現原住民女性聲音

Ina 【龔淬平報導】在阿美族的字義中,「ina」代表媽媽,象徵著太陽般發光發熱,擁有孕育世界生命根源的力量。「一見ina就笑」-女性紀錄片影展,已於五月份在台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展開,第一場座談會中放映了「pangcah 媽媽/ 築屋的女人」與「彩虹的故事」兩部紀錄片。主持人阿洛.查勞以「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一曲揭開序幕,大家伴隨著歌聲,一同分享著原住民女性故事的心靈饗宴。

台灣的建築工地很少有女性在工作,然而卻有不少阿美族「板模公主」。導演馬躍‧比吼的「pangcah 媽媽/ 築屋的女人」,藉由拍攝自己的表姊米江,如何連一塊板模都抬不動的情況下,為了家庭努力付出,如今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板模師傅。馬躍表示,在他記憶裡的一次家族慶生會上,米江接下第一塊蛋糕,立刻二話不說遞給壽星的媽媽,原住民女性地位的崇高與偉大,不言而喻。

導演比令‧亞布的「彩虹的故事」,透過泰雅族Yaki(祖母)們臉上的紋面,述說著一個傳說:「彩虹是族人通往祖靈地的唯一橋樑,因為祖先們會在彩虹上把關,沒有紋面的人,是永遠見不到族人及祖靈的……。」然而從Yaki的口中得知,紋面的過程非常艱辛,她們忍受著一針一針刺進皮膚的痛楚,最後再以布包裹起腫大的臉部,整整八天的時間必須生活在黑暗之中。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巴奈•母路強調,「只有讓媽媽笑的男人,才是好男人。」在原住民的家庭裡,女性不但要出外工作,負擔家計,還需洗衣燒飯,擔心子女的教育問題。在過去,生長在都市中的原住民女性,為了提升地位,選擇與漢人丈夫同姓,卻遺忘了自己的根扎在何處。因此欣賞完影片後,不少原住民小孩哭紅了眼,阿洛.查勞指出,隨著文化的衝擊與磨合,能用母語和長者交談的原住民小孩已越來越少,傳承原住民血脈的臍帶因而中斷。

如今在高喊族群融合的同時,原住民面臨的問題竟是「我是誰?」「為什麼我的口音和長相與別人不同?」「為什麼沒有人願意了解我?」一次又一次的問號,如同一把利刃,刺傷了他們的心。比令認為,雖然紀錄片無法偉大到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但至少給人重新檢討問題,省視自我的機會。也因為這份強烈的使命感,使紀錄片的工作者,不畏辛勞,懷著一顆真誠的心,用鏡頭幫助原住民重回祖林國度的懷抱。

綠色生活地圖 帶您探索都市寶藏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生活在城市裡,你是否曾走進每天經過的公園綠地裡,大口呼吸難得的新鮮空氣?又或者是駐足停留在一棵行道樹旁,只為了欣賞枝頭綠繡眼的清亮歌聲?這些平日受人忽略的綠色景物,其實都是都市叢林中難得的寶藏。而「綠色生活地圖」,便是將這些存在於我們居住環境周圍、有關自然的、人文的、健康的和環保的景點,一一在地圖上標示出來,使我們能對自己居住的環境能有更深一步的瞭解及認識。

綠色生活地圖景點包括:公園綠地、特別的植物、野生動植物觀察區、資源回收點、二手店、有機食品店、環保商店、自行車專用道、博物館和史蹟等。這些景點,都相當值得我們去探訪及保護。

第一份綠色生活地圖於一九九二年誕生於美國紐約,後經由網路推廣,至二○○四年底,全世界已有四十二個國家共一百七十五個城市完成地圖。一九九八年荒野保護協會獲得現代設計協會(Modern World Design)對Green Map System(綠色地圖系統)圖示的授權使用,透過這套圖示,即使是不同國家的人也可以互相瞭解地圖內容,閱讀世界各地的綠色故事。

荒野保護協會綠色生活地圖團隊總組長莊麗華說:「我覺得綠色地圖是國外引進的一個非常好的概念,它讓民眾可以以最快速、最簡單的方式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家鄉,非常符合忙碌、快步調的城市居民所需。」

截至二○○四年底,已有十二張地圖印製發行,其中包含台北市、台北縣、宜蘭市、宜蘭縣及桃園縣的部分地區。今年的三月三十一日,由荒野保護協會耗時四年、實地走訪調查,並由7-11綠色基金贊助所完成的完整版「台北市綠色地圖」正式發表,並由台北市長馬英九代表接受,贈送給台北市的居民,這是台灣第一張「都會級」的綠色生活地圖。

繪製綠色地圖,荒野有許多針對不同對象所設計的推廣活動,包括為期不同的介紹及實作課程,或者是先從繪畫的基本概念及技巧教起;也有特別針對孩子所設計的教學方式。技巧是其次,主要是將生態保育的觀念傳遞給更多人。荒野綠色地圖推廣部的張琬芬就說:「我們最近除了出版《地圖有氧運動─從紐約京都到台灣7-11個綠色生活地圖》一書外,還在進行澎湖級金門的社區整體營造,主要就是兩天一夜的地圖繪製課程。」

莊麗華說:「一般居民都不太熟悉自己的居住環境,有些人文及自然景點其實很值得探訪。透過綠色地圖,可以讓他們了解其實自己居住的環境其實有很多美好的綠色景物,而並非他們所想像的那麼疏離、無趣。」

張琬芬點出了綠色地圖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功能:「綠色生活地圖最大的好處在於,它不但讓當地居民了解週遭環境的優點,更可以顯現出缺點,然後針對這些優缺點加以維護或是改進。」

綠色生活地圖在全球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議題的趨勢之下,勢必將成為未來主流。對於今後的展望與期待。莊麗華說:「未來我們希望只要是台北市的中年級小學生都能看過並接受綠色地圖的教學,使得綠色地圖能夠普遍化,越來越多人能夠了解自己社區的居住環境,並讓環境保護的種子萌芽。」

另外,五月二十一日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半,荒野配合文建會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地圖台灣」活動,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前的園遊會活動中設有攤位,現場將展出從古至今的台灣地圖,其中當然包括了綠色生活地圖,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共襄盛舉。



延伸閱讀:

荒野保護協會

2005年6月4日 星期六

陽明山蝴蝶季 帶您體驗蝴蝶之美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暖春遠走,炎夏將近,在爭奇鬥豔的花朵退出舞台後,緊接著便是翩然起舞的蝴蝶登場了!一年一度的陽明山蝴蝶季於五月十六日展開,主辦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安排了一系列活動,除了提供民眾假日遊憩休閒好去處外,更藉此宣導生態保育及尊重大自然的觀念。其中,竹子山蝴蝶博覽會讓民眾近距離觀賞蝴蝶之曼妙姿態,並且設置關卡,作主題式導覽,寓教於樂,吸引許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前來體驗蝴蝶之美。

「竹子山」為一戰備地區,平日受到軍方控管民眾不得擅自進入,也因此保持了生態的完整性。每逢陽明山蝴蝶季,便會特例開放約三公里的戰備道路供民眾賞蝶,主辦單位並於沿途設置關卡,提供民眾導覽、解說、遊戲等服務。同時,主辦單位還安排了客運公司於定點專車接駁欲前往竹子山區賞蝶的民眾,增添交通便利性,鼓勵民眾多多參與。

「活動最主要目的,便是宣導蝴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志工馬國翔說,「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國家公園的功能性及重要性,告訴民眾國家公園裡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像放風箏在國家公園裡是被禁止的,有些生物有可能會以為那是老鷹而竄逃,對於生態穩定性會造成影響。」

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內植物型態豐富多元,提供蝶類良好的環境棲息、覓食及繁衍後代。每年五至六月,是陽明山「青斑蝶」大量出現的時期,原因在於牠們的蜜源植物開花期也正值此時,像是「島田氏澤蘭」便是青斑蝶偏愛的植物之一;因此,這次賞蝶活動主要是以青斑蝶為主。青斑蝶是台灣最大型的青斑蝶類,飛行緩慢,常會乘著氣流在空中滑行,喜群聚於花叢中吸食花蜜。在竹子湖路段,隨處可見青斑蝶翩翩飛舞的身影,其優美姿態讓賞蝶民眾不停發出驚呼與讚嘆。

「最近我們跟台大合作,為青斑蝶在翅膀上標號,觀察牠們的移動記錄,所以常會有賞蝶民眾看到翅膀上有編號的青斑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志工陳文億說。原來,青斑蝶在每年五月便會大量出現在陽明山區,但到了七月初,又會於短時間內散盡,行蹤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於是才會有以編號方式掌握牠們動向的計畫出現。「就目前為止,最遠曾在日本發現我們編號過的台灣青斑蝶。這麼小的生物,竟能遠渡重洋飛到日本去,實在是很奇妙。」雖然目前還無法完全掌握青斑蝶的遷徙途徑,但生物的無限可能性已展露無遺。

「擔任解說志工讓我相當有成就感。」馬國翔說,「把我們在蝴蝶及自然保育方面的所知,與民眾分享,我覺得很好。越是對這份工作投入心力,就越覺得台灣的自然還是有希望的。」他說,以前相信人定勝天,覺得愚公移山這種人類對抗大自然的故事很偉大;現在,反而覺得是很愚蠢的行為,因為人還是不可能違抗自然法則。

他也表示,台灣蝴蝶保育工作應從棲地的保護做起。「要保護蝴蝶首先就要保護牠們的棲地。人要有尊重及保護大自然的概念,不破壞、少開墾,就是對蝴蝶保育盡一份心力了。」

陳文億則是強調,生態保育最重要就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說,其實大家都知道如何保護自然環境,只是差在有沒有真正去做。「想要對蝴蝶及大自然的保育盡一份心力,那很簡單,就是『知道對了就去做,看到別人沒有做就提醒他』,如此而已。」


延伸閱讀: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05年6月3日 星期五

采風樂坊 國樂演奏民歌新風貌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還記得廟會、橄欖樹、捉泥鰍這些陪伴許多人渡過了年輕歲月的精采樂曲嗎?當時眾多年輕學子拿著一把吉他自彈自唱、自編自寫,簡單易懂的旋律與歌詞,不與市面上流行的西洋樂曲、搖滾樂隨波逐流,堅持唱自己的歌,也引領了許多人加入民歌的行列,孕育出許多傳頌到現代的經典歌謠。如果這些經典民歌用國樂來演奏會是怎樣?采風樂坊的「微風往事—校園民歌演奏會」就給你一番不同的全新感受。

「咦?這是那些讓人熟悉的歌曲嗎?怎麼聽起來很不一樣、很特別啊?」演奏會一拉開序幕,接連演奏的一首又一首歌曲就讓人浮現出這樣新奇的感覺,聽起來似乎是全新的一首歌曲,卻又在其中發現那耳熟能詳的旋律,既熟悉又陌生,給台下聽眾奇妙的感受。此次的演奏會中,一共表演了十一首經典歌謠,包含月琴、出塞曲、歸人沙城、恰似你的溫柔、橄欖樹、捉泥鰍、微風往事、曠野寄情、野百合也有春天、廟會等,由四位專業音樂家重新編曲後,呈現風格各異的作品,與以往一般人心中對校園民歌的印象截然不同。

例如郭哲誠編曲的月琴、龍的傳人、野百合也有春天,帶了些爵士的味道,曲調清柔綿長;身兼樂坊團員的吳宗憲,所編曲的出塞曲、曠野寄情、廟會就比較傳統,也最貼近絲竹音樂的本質呈現,與原曲差異最小;歸人沙城、橄欖樹、微風往事由許雅民所編,因為他本身注重音樂的原創性及實驗性,因此這幾首曲目在前奏時就比較長,而且像另一首全新的歌曲,然後進入原曲的旋律,讓人意想不到;給人與原曲差異最大感覺的是捉泥鰍跟恰似你的溫柔,編曲家董昭民以現代音樂重新改編,將歌曲詮釋得創新及顛覆,使歌曲更活潑特別。縱使作品風格迥異,但是六種絲竹樂器的演奏層疊出不同於民歌簡樸的華麗壯闊,也將歌曲本身延伸得更豐富多元,此外國樂器特有的清亮音調,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表示,此次受到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邀請而演出,也是采風樂坊第一次將傳統中國樂器與校園民歌作結合來表演。因為大家都對這些民歌耳熟能詳、琅琅上口,所以想要將他們重新改編,並且以傳統樂器來演奏,讓一般民眾能有新的感受,體會另一種不同的風情。采風樂坊行政總監林慧寬說:「這些曲目都是團長親自挑選的,然後請專業的音樂家重新編曲後,團員們全心練習,準備的時間花了一年之久,期望能有最好的表演呈現給觀眾。」

采風樂坊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始於一群音樂家思考著傳統的回歸與主體創發的可能性,進而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並從中發展新創作。將傳統樂器的音調之美,運用在現代創作的樂曲中,使音樂在傳統與現代的交流下,激盪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樂團以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胡琴、琵琶、笛子、古箏、揚琴、阮咸所組成,由六位固定的成員演奏,是一個既可以演出傳統絲竹樂,又能在現代音樂中有極大發展空間的樂器編制。創團至今,采風不僅在傳統音樂深入耕耘,更提供了作曲家們另一個獨特的實驗與遊戲空間,自由發表創作。

為了將絲竹音樂帶入民眾的生活,長期以來采風樂坊走訪各鄉鎮和城市,以近距離的互動及真誠演奏的樂聲和民眾溝通交流,並跟當地民眾建立真摯的情誼。這幾年來,也一直在國外做著介紹台灣傳統音樂及本土作曲家作品的工作,且經常在各項重要音樂會場上演出,深獲各國作曲家的讚賞。黃正銘強調,做好本土的紮根工作及介紹台灣傳統音樂到國外,一直是采風所秉持的理念,站在傳統根基上,接受各樣文化的洗禮,期能踏上國際舞台,展現文化本體的特殊性,而表演藝術團體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林慧寬笑著說:「今年年底我們計畫要演出音樂劇,以傳統音樂作劇中的演員,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2005年6月2日 星期四

山的呼喚 說出台灣土地故事

【生命力記者鄭東寧報導】「五月,雪白的油桐花與金黃的相思樹花,像藝術家彩筆揮灑的顏料,於青綠色的山頭渲染開來。在這春、夏交接的季節裡,它們是北台灣低海拔山林最亮眼的色彩,也是最近幾年頗受矚目的觀光明星。」這是在「『山的呼喚』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中所展出的照片,由空拍的影像表現出在山林中的一大片白色與金黃色樹花的美景,照片中除了呈現壯闊景色外,還有著讓觀賞者了解油桐樹和相思樹的經濟價值被取代之後,轉變成為觀光景點這一層較為深刻的時代變遷意義。

「『山的呼喚』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於即日起到六月三十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一共有六大主題架構,包括台灣山岳全照、上天下地看台灣─土地故事影像展、土地詩歌光廊列柱、台灣山岳意象、山岳故事廊與十六點八公尺長的衛星影像台灣全圖,其中影像展展出的照片包括台灣的現代、大自然風光、災害、人文活動、地區特殊文化、特殊景緻、特色建築物、地區文化等充滿文化價值的影像。

在土地故事影像展展出的地區特殊文化上,有著像是松山區一隅屋頂加蓋鐵皮屋,在空中看來色彩紛雜,但又奇妙地維持一致調性的畫面;在大自然風光的照片中,則有關渡自然公園意外形成的雙心、以及桶盤蓮花座等影像;在特殊景緻方面,也有著台南縣七股曬鹽而形成的鹽山、屏東縣東港的海上船屋、雲林縣台西漫遊在海中的抽砂船等等生動的畫面。

「換個角度,以全貌的方式來欣賞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文建會的詹嘉慧表示:「這次展覽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民眾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台灣;從欣賞自己居住環境的景象,不管那景象是好或是壞,進而激發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環境和文化息息相關,這個展覽希望不是說活動結束後就結束了,而是要讓民眾在看過展覽後能夠去思考、去關心自己的土地。

「『上天下地看台灣』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中所展出的照片,都是由空拍所產生出來的影像。詹嘉慧說:「台灣充滿高山、四面環海,而大部份的民眾習慣於平面的生活,對自己所居住的環境不太了解。運用空拍的方式來呈現展覽,可以提供民眾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的機會。」從空拍的影像中表現出家園的風光,引發感動,而進一步能熟悉這片土地。

從事這次拍攝工作的齊柏林對於台灣的土地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在座談會中齊柏林表示,空中攝影不太可能第一次就成功,因為其中充滿太多變項,像他第一次去拍玉山,剛上直昇機時覺得興奮,但後來馬上就被高山症打敗。「飛在空中拍照不能重來,有時候看到一個漂亮的景色,如果沒有一瞬間掌握住,那這景象會隨著飛機的飛行一閃而過。」在空中拍照很難說要駕駛員「再飛回剛剛的地方」。因為高空氣流的影響、天候狀態的因素、駕駛員的技術等等,都一再限制空拍的機會。空拍照能拍出台灣土地美麗的影像,也能夠照出台灣土地遭到破壞後的情形,藉由空拍照片反應台灣土地的真實面,引發民眾愛護台灣土地的心。

展覽中還包括了一個十六點八公尺長的衛星影像台灣全圖,在這個巨大的衛星影像圖中,只要是實際長寬在二點五公尺以上的物件均能呈現在上面,民眾可走在這「影像的台灣」上找尋自己的家到底在台灣的何處。另外展覽當中也包括了六個大型的光柱,靠近後會有聲音介紹台灣山岳的文化。參觀民眾戴小姐表示:「覺得這個特別的裝置十分有意思,尤其在夜間發光時看起特別地美。」

介紹台灣文化方面,則有「山的呼喚」山岳故事廊說明台灣山林保育變化的幾個重大時期,以及台灣島嶼生成經過、漢族移民、台灣人口族群分布的介紹。在展覽期間,也會舉辦市民講座,透過各領域專家知識的分享,讓民眾更能體會到台灣的文化以及環境的美麗。「『上天下地看台灣』台灣土地故事影像展」這次在中正紀念堂的展覽是第二站巡迴展出,之後將移到高雄愛河畔進行展覽。

延伸閱讀:

「山的呼喚」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

101巷劇樂部 推動社區交流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唉唷我的媽呀!我家隔壁是Gay Bar!?這怎麼得了?難怪我兒子晚上都不回家…不行不行,我得去看看才行!!」心急如焚的媽媽真的在Gay Bar看到自己兒子,大叫了一聲……故事就這麼展開了。如果你家隔壁是Gay Bar(同性戀酒吧),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驚慌、擔心還是淡然處之?Gay Bar裡面的人又有什麼樣的心情與故事?劇樂部劇團「101巷藝術節」,第一部作品《我家隔壁是Gay Bar》告訴你,這其實是一件該被自然看待的事情。

這是齣特別的戲,小小的劇場空間裡營造出Gay Bar的氣氛,入場看戲的觀眾同時也是Gay Bar裡的一員,享受著音樂、燈光,近距離地看著演員們上演在Gay Bar中發生的故事。這是個關於一個高中男孩迷惘自己性向的故事,喜歡男生還是喜歡女生?究竟該喜歡男生還是該喜歡女生?他來到Gay Bar替自己的煩惱尋求解答,在經歷了一些事件後終於豁然開朗,其實這並不是件那麼重要的事,順其自然就好。

導演陳依孝談到此戲意涵時說:「我知道這不是很新的觀念了,但是很多人談到同性戀時還是抱持恐懼、排斥的心態,我只是覺得上天既然決定好性向,無論要面對接受或逃避說謊都是自己的選擇,不過喜歡男喜歡女應該跟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一樣自然被看待,我只是想傳達給觀眾這樣的想法罷了。」 

因為一次偶然去Gay Bar的經驗,聆聽了同志的故事跟心路歷程,讓陳依孝有了製作此戲的念頭,他笑說:「那時我就在想,如果一般人家的隔壁是間Gay Bar,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鄰居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讓這種情況如實地在戲中呈現。向來喜歡在戲中與觀眾互動、展現創意的陳依孝,將劇場化身為Gay Bar,觀眾就身在同樣的情境中,還安排了警察臨檢、邀觀眾比賽跳舞的喬段,將氣氛炒熱。

陳依孝強調,他重視觀眾在看戲時的參與感,多感受氣氛有助於觀眾對戲劇的專注力及感同身受,為了這點讓他在戲劇的編排上花了許多心思,甚至從表演一開始就埋下很多伏筆,來引導觀眾「入戲」。《我家隔壁是Gay Bar》讓觀眾看得捧腹大笑,卻在輕鬆幽默的氛圍中,透露發人深省的意念。也在這部作品的發表下,正式揭開此屆劇樂部劇團「101巷藝術節」的序幕。

劇樂部劇團舉辦的「101巷藝術節」,自二○○三年起開始,今年已是第三屆。劇樂部劇團新任團長高瑋圻說:「我們平時會給團員出功課,刺激他們創作,而這項活動提供本團有志編導工作的青年導演在無售票壓力下,天馬行空的自由自在發展,以培養新生代編導的產生。因為我們希望團員能成為駐團藝術家。」而在藝術節中獲得迴響與好評的作品,在改善缺失後,都會重新作商業性演出,以示對編導的鼓勵。例如陳依孝去年的作品《我的手槍日記》,風格詼諧寫實獨特,獲得觀眾一致性的好評,將於明年四月舉行售票演出。

其實自從二○○一年七月十五日「劇樂部戲劇場」進駐到羅斯福路二段一○一巷至今,劇團就一直致力於推廣社區藝文活動,「101巷藝術節」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高瑋圻表示,活動目的很簡單,除了劇團積極想將藝文帶入台大、師大等週邊社區,培養更多看戲的人口,讓更多人明白戲劇吸引人的地方,「或許也藉由這樣的活動,讓外頭的人知道我們在幹些什麼,而我們也能藉此滿足外頭的人對我們如此好奇,這是一種交流,做戲的人和看戲的人透過戲劇的交流,。」

劇樂部劇團希望未來的走向,是能成為藝術與創意的平台以及社區藝文中心。因此致力將藝文帶入社區,除了請大家來看戲、培養社區民眾看戲的習慣外,更期望能夠藉由藝文和社區民眾發生關係。劇團除了春秋兩季固定公演,還有年度三大活動:「101巷藝術節」、「青年才俊藝術節」及「愛現敢秀表演訓練課程」,都歡迎民眾熱情參與。

此屆「101巷藝術節」於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二十六日舉行,共五週演出五齣青年導演新創作《我家隔壁是Gay Bar》、《春心蕩漾之焦糖BANANA》、《休克式家庭療法‧電視機♥你》、《粉紅內褲香噴噴》以及公開徵選的《影像世紀寓言》,時間為每週五、六、日,下午兩點半場及晚上七點半場,演出地點位於古亭捷運站附近的劇樂部劇團戲劇場,免費入場。除了第一部作品演出已經結束外,其他四部作品歡迎大家共襄盛舉,進場感受戲劇的魅力,體驗101巷中的有趣。


延伸閱讀:


劇樂部劇團

2005年6月1日 星期三

三多國小 收集樂生的故事與回憶

2432【曾可欣報導】「聽我說一個故事,一個即將消失的故事,是關於地獄的故事,也是關於天堂的故事。」這是「超越天堂的淨土」網站中的一句話,道盡了樂生療養院的一切。台北縣三多國小的學生在胡世銘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這一個關於樂生療養院的網站,網站內容是樂生療養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有院內許多長輩的故事。

「我希望能夠透過學生做的網頁,讓大家知道樂生療養院的過去,為樂生保留一點回憶供後人思念。」胡世銘老師常常帶著自己班上的學生,為社區做很多的服務,希望學生可以藉由這些服務學習的過程,認識自己的家鄉與社區。

剛開始胡世銘老師想要學生去調查迴龍最美的地方是哪裡,結果發現當地父母心目中的第一名就是樂生療養院,但是學生從未去過樂生療養院,也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在一次身體檢查時,樂生療養院的醫療人員來到三多國小,在胡世銘老師的鼓勵下,學生詢問了院內的護士莊秋美小姐,她立刻表示願意帶學生參觀樂生療養院,並做解說的工作。

在參觀的過程當中,學生接觸到院內的長輩,剛開始有一點不習慣,因為麻風病(癩病,俗稱痲瘋病)的關係,這些阿公阿媽長得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很多長輩的身體外表都有缺陷,但是經過莊秋美小姐的解說,還有這些長輩熱情的招待,這些學生漸漸地不去在意他們外表的缺陷,對這些長輩的觀感也越來越好了。

在假日的時候,學生也會到樂生療養院陪伴這些阿公阿媽,跟他們說說話,也幫他們打掃環境。學生詹偉立說:「以前覺得麻風病是一種很可怕的病,得了病一定會死掉,所以我覺得絕對不會接觸麻風病人。但是我們前前後後訪問過樂生不少於三十次,發現麻風病患其實不可怕。」

後來胡世銘老師得知因為要興建捷運,因此樂生療養院面臨拆除的命運,於是便鼓勵這群學生架設網站,讓樂生療養院的故事一直流傳下去,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樂生的美。學生除了到樂生陪伴這些阿公阿媽,也將他們所說的故事記錄下來,還訪問了許多到樂生來當義工的人,這些定期的義工有輔大樂生隊、神父、修女和院內的患者,還有附近的的婦女團體也會不定時到樂生來表演節目,這群小學生也安排節目到院內演出,所有的感情都在這點點滴滴當中培養出來。

胡世銘老師也鼓勵學生們可以上網搜尋有關麻風病的一切,包括麻風病的由來、在國外的情形、國內的情形、麻風病如何醫治、在台灣其他的麻風病院、樂生療養院的前身,他們也訪問了在樂生療養院服務的人、在樂生療養院這些阿公阿媽如何來的,還有他們如何胼手胝足打造出屬於他們的家園等故事。

其中有一個病患宋阿媽,她在三十歲那年被發現得了麻風病,到了樂生療養院看到門口時,背上寫著「以院為家」時心都碎了,因為再也不能回家了。在樂生療養院中的大多數建築都是院內的人們一磚一瓦自行搭建起來的,因為他們不能出樂生一步,所以院內像一個小型的社區,什麼都有。有人種菜、養雞,然後拿到院內的菜市場去賣,因為經濟拮据,因此還需要靠社會大眾和慈濟的援助。

後來,院內一位佛教徒金義楨透過慈濟大愛台說:「希望大眾對我們的稱呼,將『麻風病』三個字去掉,只留下『人』。」他們不但辭謝了慈濟的捐款,反而將自己的錢捐出來給慈濟。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有更多的病患將自己的棺材本捐出來幫助受災的民眾。在得知對岸的麻風病患受到不好的待遇,還跨海幫助對岸的麻風病患子女建立學校。

院內有一位林葉奶奶終生沒有結婚,卻因為她幫助病患的親戚照顧小孩,開設「樂生免費安親班」的善心讓自己也有兒孫滿堂的喜樂,擁有許多的乾兒子與乾女兒,現在跟著慈濟巡迴演講,讓她的堅強與樂觀傳達到每個人的心中。這些阿公阿媽從「手心向上」的受施者變成「手心向下」的佈施者,也因為如此,證嚴法師讚歎樂生療養院是「超越人間天堂的淨土」。

在學校當中,胡世銘老師先在自己的班上解說關於麻風病的由來,並且告訴學生麻風病已經有藥物可以醫治,因此並不可怕。也透過學生回家向家長說明麻風病已經不再是令人害怕的絕症,讓家長放心讓孩子到樂生療養院去做服務學習,更有家長還陪著孩子一起到樂生陪伴長輩。胡世銘老師也安排讓學生在校內做宣導的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了解麻風病,他們利用週會的的時間在會議室舉行說明會,對學長姐和學弟妹解說麻風病的相關資訊,用巡迴教育的方式達成宣導的目的。

除了訪問與宣導之外,他們也利用課餘時間觀賞影片和書籍,努力拼湊出關於樂生療養院和麻風病的歷史,還利用週末假日的時間,成為樂生療養院的小小導覽員,為迴龍地區的民眾解說關於樂生療養院的一切,還有外縣市的民眾慕名而來,只希望可以在拆除之前留下一點回憶。現在樂生療養院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被政府徵收成為捷運用地,所有的病患也被遷入新的醫療大樓了,只剩下網站─「超越天堂的淨土」讓後人認識樂生療養院了。

延伸閱讀:

超越天堂的淨土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