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4年11月20日 星期六

黃中宇 期盼玻璃教學發揚光大

【李姿錦報導】在內湖的湖濱里社區,沿著大碧湖走,沿路一片山光水色,就會走到「結像紀事創作坊」,「結像紀事創作坊」是負責人黃中宇創作及教學琉璃創作的地方,牆壁兩旁擺了數十件的彩色琉璃作品,在陽光的投射下展現亮晶晶的彩色光芒,包括大門及室內的數十張玻璃桌子上都是黃中宇的作品,上面有充滿歐洲風情的浮雕,黃中宇說,希望透過玻璃的創作教學,跟居民互動,使得湖濱里更有文化藝術氣息。

在法國主修建築,並取得建築師執照的黃中宇,回台後從事攝影、空間規劃的工作,知名的作品為敦北藝術通廊的「時間斑馬線」,最顯著的就是那馬屁股造型的紅綠燈,是那時黃中宇用玻璃纖維製作出來的相當有名的作品。對於玻璃的熱愛,就是從那段在「拍馬屁」的日子衍生出來的。一九九九年開始,黃中宇在「結像紀事創作坊」開始蒐集各種跟玻璃有關的書籍,並自己做實驗,到現在已製作出上千件的玻璃作品,跟著黃中宇學習玻璃的學生也達兩百多人。

為了讓玻璃藝術跟大眾更親近,黃中宇在自己的工作室「結像紀事創作坊」製作Warm glass,融製的溫度為攝氏六百到七百度,跟一般高溫融製方法(攝氏一千兩百度)不同。在融製玻璃的過程加入金屬,透過光影會產生銀河,寶石和寶礦的感受,相當美麗。進口的融玻璃窯爐大約為六到七萬,黃中宇希望一般人用一半的價錢買到,甚至自己研發出融製玻璃的窯爐,目的是希望玻璃製作的藝術能被推廣出去。

黃中宇說,玻璃的材料並不便宜,光是一個CD盒大小的彩色玻璃就要耗費六七百元,而且製作玻璃的過程很辛苦,「常常是十個作品只有一件作品成功」,但在創作玻璃的過程,體驗創作的偶然性,還有成品完成製作在陽光下投射光影的感覺,讓他深深為玻璃創作著迷。由於想帶給大眾玻璃創作的美好,黃中宇自己製作DM並開班推廣授課,他說,只要會「B.B.Q」,會拼貼,就能創作玻璃工藝品。

黃中宇說,玻璃創作中創造了另一種的溝通方式,在教學中黃中宇用檢討作品的方式,並鼓勵同學實驗與設計。曾經有媽媽帶小朋友來,小朋友想把撿來的貝殼,一起放進玻璃燒,但黃中宇知道這種作品容易失敗,告訴了小朋友卻也讓他實驗作,雖然整個作品沒有作成功,不過卻引發了更多親子的溝通,讓親子的感情更好。也有男同學想要燒一顆紅色的心給心儀的女生作為生日禮物,因為要剪裁玻璃,所以困難度很高,但是由於黃中宇的鼓勵及監督之下,加上基於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把原本燒的不好看的心修改了一下,讓這位男同學成功的追到女友。

黃中宇希望結合自己創作的精神,並創造一個有歐洲氣息的空間。黃中宇計畫結像紀事創作坊變成社區的玻璃教學中心,藉著玻璃的創作連結社區民眾的感情,使的結像紀事創作坊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目前已提案出去,黃中宇期待著湖濱里成為一個充滿玻璃藝術而亮晶晶的社區。

延伸閱讀:
認真的文化行動家
文建會介紹

2004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演食百匯公寓直擊 突破演出空間

生命力記者/陳若涵報導


「你們是來試鏡的嗎?請自己找個位子坐。」進入演食百匯劇團二OO四年新戲「公寓直擊」表演場地後,演員開始跟觀眾對話,原來這場戲特殊的地方就在此,所有在場觀眾的反應都是戲劇的一部份,演員與觀眾的距離為零,這就是演食百匯劇團所做的突破性戲劇。

戲名叫「公寓直擊」,表演場地果真就設在一間真正的公寓,每位觀眾自己找個地方坐之後,一場時空、人物交錯的表演開始了。觀眾被帶入場之前就被告知,演戲時可以隨意在公寓中走動,用自己最隨意的姿勢看表演,手機也不用關,一切現場的突發狀況都會成為劇情的一部分。

劇情中這間公寓主人是位攝影師,他有位朋友幫忙招待觀眾來試鏡,「你們看一下這張圖片,我就是想找這樣感覺的眼睛,可以讓我看一下你們的眼睛嗎?」攝影師仔細端詳每位觀眾的臉,給觀眾真的是來試鏡的感覺。身兼導演與攝影師角色的傅萍說,每次表演會因為觀眾給的反應不同而激發不一樣的效果,但是劇情還是有一定走向,只是在每個環節中預留可能性,達到與觀眾的互動效果。

劇中演公務員角色的李振華先生說,這樣與觀眾互動式表演給演員最大的挑戰是要如何去隨機應變,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有什麼「火花」產生?這都是一般戲劇看不到的,這就是演食百匯最大試驗。

然而這樣的表演方式常有突發狀況,李振華最難忘的經驗就是在表演時,跟一位男性觀眾說他長的像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結果那位觀眾遞名片証明自己是要選立委。他說當時被這個巧合嚇到,一開始的反應是感覺鬧到一個不可以鬧的人,讓其他觀眾感覺演員踢到鐵板,笑的更開懷且更想知道演員如何反應。他當時說「不好意思啊,其實我隸屬的單位是市政府公務局,以後就請議員多多幫忙」,全場因為他特意表現的拍馬屁態度,而有更好的喜劇效果產生。 

導演傅萍表示演食百匯想表現的概念是任何地方都可能是舞台,像這次以公寓為主題,他就延伸公寓這空間所有能利用的可能性,不只是演員引導觀眾入戲,劇中還利用音樂、旁白、舞台燈甚至投影片製造劇情氣氛,在真實的空間中營造虛幻的感受。「我想讓觀眾感受到一連串不斷流動的東西,看到很多影像、聽到很多聲音」,置身於有機性空間中,讓觀眾處處都有驚奇去發現,以多元的角度看表演,突破傳統戲劇只從觀眾席單一角度看表演的限制。

演食百匯劇團在二OO一年秋天創團,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傅萍為團長,在畢業後成為專業攝影師,不過一直沒有間斷戲場的工作。劇團想做的表演是實現「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是劇場」的概念,第一次演出就是將場地設在咖啡館。其後每年表演都會設定與空間有關,在二OO三年作品「公寓查封」中首次挑戰在真實密閉的公寓空間演出之後,今年再度推出新作品「公寓直擊」,呈現前次表演經驗之後沉澱的結果。傅萍說「這種與空間有關的『遊戲』在台灣很少人玩,未來的發展會如何很難說,就要一直做下去可能性才會看到吧!」他表示演食百匯建立一種小劇場的獨特風格,將來也會繼續發展與空間結合的實驗劇場。

2004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暑假花路米 帶兒童探索世界

生命力記者/賴柔蒨報導 

有鑑於國內兒童節目多以日本卡通為主,缺乏多元性,二OO二年暑假公視推出「暑假花路米」,藉由播出國外兒童紀錄片,帶領小朋友探索各國文化,培養國際觀。製作人舒逸琪說,「我們希望所有小朋友可以在暑假多去看看其他小朋友的生活方式。」

公視兒童節目「下課花路米」播出後廣受歡迎,因此在二OO二年暑假推出了特別版「暑假花路米」,將花路米系列延續一整年,到今年暑假是第三季。

「暑假花路米」與下課花路米不同處在於國際多元文化探索,舒逸琪指出,藉由買國外兒童的紀錄片,趁著暑假播出國外小朋友的生活,「讓國內不能出國的小朋友也可以看到國外的生活。」今年暑假首次推出「兒童人權」系列,舒逸琪說,「這個單元讓小朋友多了反思的機會。」因為內容是第三世界國家兒童的生活狀況,舒逸琪表示,第三世界的小朋友生活都比較困苦,和國內反差很大,希望藉由影片讓小朋友去思考。為此系列,製作單位舉辦了「如果我是他」的徵文活動,舒逸琪說,「從小朋友的心得發現他們都很震撼,因為他們不知道有其他國家的小朋友是這樣生活的。」

有一集介紹今年十三歲住伊索比亞的小米,十歲時就被父母要求嫁給一個比她老很多而且從未見過的人,小米努力的改變父母的想法,最後說服雙親不要逼她結婚,讓她繼續唸書。目前,小米非常用功的讓自己保持在全班前幾名,她希望自己可以進入大學並得到夢想的工作。

徵文活動中,「有個孩子說假如他是小米,就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舒逸琪表示,他的母親看到小孩的想法,感觸很多,因為小朋友會天真的認為只要長大,就什麼事也沒有了,「他的媽媽很感謝有機會能知道孩子不同的想法。」

兒童人權系列由丹麥製作,在歐洲曾得到多項「兒童國際影展」的大獎。「兒童國際影展」藉著播放世界優秀的兒童影片,可讓本國兒童瞭解他國文化,擴展國際性格,更能促進各國文化交流,讓世界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

今年四月公視舉辦了第一屆臺灣「兒童國際影展」,除此之外,國內只有少數地方性的兒童國際影展活動,例如宜蘭兒童電影節。反觀世界各地的兒童國際影展規模、參與度以及重視度都是臺灣應該學習的。

以北美的「芝加哥兒童影展」為例,有兒童的坎城影展之稱,每年有上百位來自世界各地關心兒童領域的影像工作者到場,彼此交換工作經驗。影展設有「兒童評審團」,讓小朋友自己選出喜歡的作品,當地小朋友對於影片中不懂的文化情節,更可以直接和導演面對面交流。全美的兒童學校響應這項活動,老師帶小學生參加,使得場場滿座。

此外,更有「兒童製作的短片或動畫」的播映,有些是由大人協助拍攝完成,有些則是小朋友親自掌鏡導演。對於小朋友自己拍片,孫芳鵑表示,這是是全世界的新趨勢,由小朋友自己發聲,國外的小朋友會自己做、自己拍,台灣需要培養、慢慢來。

國外對「兒童」這層收視群的重視,相較之下顯出國內兒童節目的缺乏,國內的兒童國際影展推廣不夠;兒童節目類型少,只引進日本、美國動畫卡通;自製節目更是稀有。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下課花路米的製作人孫芳鵑表示,其他電視台因為有「商業考量」,雖然有在做,但還是有限制,也沒辦法以此來苛責別人,只能期待其他台可以多花一點心力來自製兒童節目,「公視不遺餘力的支持,對我而言這樣的理想性還蠻夠了。」

舒逸琪和孫芳鵑皆表示,國內兒童節目環境要更加油,自製或國際合作的兒童節目要更多。孫芳鵑說,「我們會繼續努力下去。」她表示,製作兒童節目要以更加兢兢業業的心情,表現出好的生活觀和珍惜的態度。期待她們的努力和堅持能使國內的兒童看到更加多元化的節目。



延伸閱讀:

1.臺灣國際兒童影展

2.第17屆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觀影報告

全民連署 為狗狗爭取運動空間

生命力記者/劉冠妏報導


由中華民國動物保護協會所發起的「為狗狗爭取運動空間 還給牠們該有的福利」連署活動,是為了讓飼主的愛狗們能夠有合法的活動空間。因為目前法律禁止寵物進入公園,並且不是每一位飼主都能夠維護公園的環境,因此動物保護協會希望規劃出一個讓狗運動的地方,能夠讓公園維持美觀也能讓寵物有一個合法的活動空間。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黃慶榮說:「狗狗進入公園在法律上來說是違法的,但除了公園外,哪裡還有可以讓牠們活動的空間,不如就在公園內規劃一個能夠讓牠們運動的專區。」因此,協會推出了為狗爭取運動空間的連署活動,希望以群眾的力量引起政府重視。活動的主要訴求為開放中大型公園的十分之一當作「寵物休憩專區」,並以圍籬區隔,讓其他的人不會受到干擾。專區內也只准飼主帶著植入晶片做妥寵物登記的狗進入。黃慶榮表示,為了保持專區內的清潔,進入的主人必須自行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並且一定要植入晶片經過登記的狗才能進入。

黃慶榮強調,動物保護法規定寵物必須植入晶片,目前台灣犬隻數目大約在兩百萬左右,但實際有登記的僅僅只有六十萬左右。因為只有登記過的寵物才能進入專區,所以協會希望透過這個活動做為誘因,勸導飼主去做登記。

協會希望連署人數能夠超過五萬人,但目前的人數約五千五百人左右,離理想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黃慶榮表示,這項連署活動只有透過協會的網站、義工在BBS上宣傳以及TVBS新聞台曾經報導過,所以在宣傳方面做的並不夠。

協會預計在明年集結一千至兩千人上街頭,這些飼主會帶著他們的寵物,如同一場嘉年華會的向政府做軟性的訴求,藉由群眾的力量,讓政府正視這個問題。如此一來,媒體必定會報導,就會有更多人知道這個活動以及它主要的目的,希望能號召更多有相同理念的人加入。

黃榮慶說:「如果這個計畫通過的話,可以先找地方試辦,用實際的行動來證明這是可行的。」並且能夠成立民間自治管理的單位,負責專區的環境維護、理念的宣揚以及管理相關的事務,也可以讓民眾或是企業來認養「寵物休憩專區」,讓希望狗狗有一個合法活動空間的人,能夠真正的身體力行去爭取牠們的權益。

目前公園自治管理辦法中,寵物不能進公園的這條法令已經經過議員的修改,正在向台北市議會申請當中,不過市議會尚未通過。因此,這項訴求活動在法令通過前是不會結束的,協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這項活動,並且讓這個理念能夠宣揚出去。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北醫海外醫療團 深入非洲找幸福

生命力記者/黃瑜文報導

「有機會去幫助別人才是幸福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黃怡禎說。因為今年暑假的非洲馬拉威醫療服務之行,讓黃怡禎與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方敬霖更加確定了未來要在醫療救援的服務領域發揮所長。

今年暑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海外醫療服務團與台北大安教會、iACT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合作,到非洲馬拉威為當地人民服務。主要的工作是在醫師身邊見習,並協助醫師,使義診的工作可以更順利進行。

黃怡禎表示,近幾年來,台灣對第三世界的救援觀念一直慢慢在改變,以前只是給這些國家我們認為他們所需要的,是單方面的給予;但是現在台灣對於他們是以「協助者」的角度,讓他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以後,再以合作的方式,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協助,雙方的立場是平等的,「我們要拋開同情心的想法,而是以同理心的態度來面對他們。」

黃怡禎說:「到非洲的最大收穫是使我的眼光放得更遠,讓我用其他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台灣。」她表示,因為小時候住在台中縣和平鄉,那裡是屬於醫療和教育資源都較平地缺乏的原住民山地部落,雖然後來全家人搬到了台中市區,但是她還是念念不忘以前的生活環境,想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好的醫療資源與服務,使他們可以生活得更舒適。黃怡禎說,「醫學」是自己最好的工具,因為她可以運用自己所學,同時也實現自己為社會服務的願望,未來她將會更努力的充實自己,為弱勢團體服務。

對方敬霖來說,這是他第二次到開發中國家服務,上一次到泰緬邊界從事義診活動,是因為想「體驗」不同的文化差異,在那裡,他發現人民因為戰亂與貧窮,再加上沒有充足的醫療資源,使得身體的健康狀況不甚理想,在受到很大的衝擊之後,讓他更留意開發中國家醫療的發展,進而想去非洲親身體驗不同的文化,方敬霖說:「兩次的經驗都讓我體驗到同樣的東西,那就是無奈。」因為我們無法實質的給予幫助,重要的還是這些國家要從基本的體制上改起。

方敬霖表示,台灣是歐美國家導向,對於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落後與貧窮,我們總是刻意去遺忘,「這次去非洲的最大收穫是讓我更有國際觀。」他說,台灣想要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就要盡到國際社會義務,而協助這些醫療資源貧乏的國家就是我們最好的行動證明。

從二OO二年開始,台灣大專海外服務團於每年寒暑假都會舉辦研習會,主要內容以介紹適用於最貧窮地區的基本衛生照護學、文化人類學、開發中世界的簡介和熱帶醫學簡介,並培養學生在海外為開發中國家服務的意願。而台北醫學大學台灣海外醫療服務團正式成立於今年初,希望可以使台灣大專海外服務團的推廣活動進行得更為順利。

因為非洲的體驗,讓黃怡禎與方敬霖對醫學更有熱忱,希望將來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為更多的人民服務,「有機會去幫助別人才是幸福的」黃怡禎說。

2004年11月11日 星期四

Puppy Walker 導盲犬的搖籃


生命力記者/劉冠妏報導

Puppy Walker就是所謂的導盲犬寄養家庭,是為了將來即將成為導盲犬的幼犬們,在出生後兩個月至一歲左右,約十個月的成長期間在寄養家庭中感受他們給予的愛與關懷。因為導盲犬必須在幼犬時期就要學習與人的相處,所以寄養家庭必須付出非常大的愛心及充分的關懷,讓牠們養成與人類親近的個性。

惠光導盲犬中心在西元一九九二年成立,主要工作為向社會大眾做宣導,讓大家了解導盲犬的相關資訊;推動法令修訂,讓導盲犬可以自由進出公共場所;引進優良品種的導盲犬,加以繁殖培訓,推動本土導盲犬。目前中心有一位正式導盲犬訓練師陳雅芳並且還有三位人員正在紐西蘭進行訓練。

惠光導盲犬中心專員陳盈君說:「導盲幼犬需要社會化。」幼犬必須在寄養家庭中學習基本的規矩,不能以一般飼養寵物的方式溺愛牠們。基本的原則是不能跳上沙發及上床睡覺、定點大小便、不能給予人吃的食物。另外就是幼犬需要足夠的運動量並且要熟悉外面的事物,例如必須要常常帶他們到街上走走,讓牠們能夠熟悉路上的車、紅綠燈以及人潮。因此寄養家庭在導盲犬的成長階段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目前惠光導盲犬中心有六隻幼犬在寄養家庭接受基本訓練,導盲犬訓練師陳雅芳表示,平均十隻幼犬當中,只有5到7隻可以成為真正地導盲犬。訓練師會觀察幼犬,個性及行為不適合的會失去成為導盲犬的機會。被淘汰的導盲犬會先徵詢原本的寄養家庭願不願意繼續收養或是進行認養活動。

由於中心必須與寄養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繫,且訓練師需從旁指導他們如何去照顧及教導幼犬,故目前的寄養家庭都是集中在台北地區。除此之外,為了讓幼犬長時間的和人相處與習慣乘坐汽車,所以家中至少有一人全天在家或是可以帶狗去上班,家中更需要備有汽車。

擔任寄養家庭的林君純剛開始是因為先生和女兒想要養狗,他剛好在網路在看到到中心在徵求寄養家庭,全家商量後就決定試試看。導盲犬Carrie剛到寄養家庭時,會向林君純吠叫,因此本來就怕狗的她一度想將Carrie退回給中心。但在她參加了寄養家庭的聚會後,其他的人給她飼養上的意見以及訓練師教導她一些訓練的技巧,讓她決定再試試看。現在林純君說:「Carrie很溫馴也很聽話,我也從訓練師其他寄養家庭學習到該怎麼樣訓練牠。其實只要技巧抓對了,訓練其實並不困難。」

陳盈君表示,惠光導盲犬中心目前引進了兩隻導盲種犬,雖然寄養家庭的數量是足以符合幼犬的數量,但明年等兩隻種犬準備好可以生下台灣自行繁殖的第一胎導盲幼犬後,將要徵求更多的寄養家庭。寄養家庭的任務是給予導盲幼犬住家訓練,培養狗兒規矩,喜愛與人互動。

只要有愛心,環境適當的家庭,經過中心評估後,若適合就可以成為導盲犬的寄養家庭。想要成為寄養家庭的人可以上盲人重建院的網站填寫資料或是直接向惠光導盲犬中心的專員聯絡。



延伸閱讀:

1.盲人重建院

音樂療法 古典音樂的新力量

生命力記者/莊雅晴報導

「我們感受到壓力,多半是因為白天工作過於嚴肅所造成,這時候莫札特的音樂玩笑以及老莫札特的玩具交響曲,真的可以讓人覺得很放鬆,就連有時候我自己聽了都會想笑呢!」在海洋大學教授「音樂治療」課程的李明蒨說道。


音樂可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除了具有娛樂功能之外,更可以滿足心靈上的需求,甚至是擁有治療的功效。美國音樂治療協會提出,音樂治療是以音樂來達到恢復、維持及改善心靈與身體健康的治療目標。台安醫院音樂治療師林芳蘭表示,除了聽音樂之外,其他像是唱、奏、律動、創作等任何與音樂有聯結的部分,都是音樂治療的表現方式,並可應用在心理、復健與教育三大領域。

李明蒨,她以一個音樂家的身份,致力於將古典音樂的治療功效應用到生活中,期望以聽古典音樂的方式,來幫助大家排解心理上的障礙。她認為音樂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幫助紓解情緒,避免情緒的累積造成心理上的疾病,可說是無形的看護。

李明蒨表示,很多人不懂為什麼音樂能有這樣的功效,其實就物理的觀點來看,音樂中所蘊含的能量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對一個激動的愛情狂來說,韓德爾的豎琴協奏曲疏緩的節奏,可以帶動心跳,幫助穩定情緒,豎琴的高音色,也可以讓思緒變的井然有序,使整個人變得比較清醒,降低衝動行為發生的可能。而一個失眠的人,他需要的則是巴哈專為失眠所做的郭登堡變奏曲加上薩替的音樂。先利用變奏曲不斷變換的特性,吸引感官注意,再靠著樂曲本身規律的特質,幫助沉澱思緒,然後再以薩替的輕柔曲子幫助入睡。這些都是我們不曾注意,但卻蘊含於樂曲中的能量。

然而,如何融入音樂並接收音樂所帶來的能量,李明蒨認為,其中很重要的關鍵是,你必須拋棄自我中心的想法,並且放開你的感官,用心去吸收它。而在音樂的選擇上,由於同樣的一首歌,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選擇音樂時,必須要針對自己的喜好以及當時的需要來做變化。當你感到壓力很大時,選擇愉快、節奏輕盈的歌曲,若你感到孤獨,大提琴所演奏的音樂,則會帶給你溫暖的感覺,而當你情緒低落時,節奏強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便能夠讓你感到振奮。

其實像這樣子的音樂療法,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親身去體驗,如果你對於古典音樂不是很熟悉,市面上以音樂治療為主的專輯,將可以幫助你對音樂有更多的認識。林芳蘭強調,對音樂的感覺因人而異,沒有哪一首音樂是對每個人都有效的,因此建立自己的音樂庫,依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歌曲,才能夠真正讓聽音樂達到治療的功效。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

2.美國音樂治療協會

3.真善美的世界

4.李明蒨資訊網

5.音樂治療

6.對症下「樂」

2004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家連家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支柱

【記者莊雅晴/生命力報導】

「住院的日子,醫生禁止我們會面,心中無比難受,醫院像監獄,媽媽好像被關起來了,我的心好痛,實在無法支撐,求助無門,不知所措,我們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現任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種子老師余淑育,回憶起去年九月間,母親因精神分裂症遭強制送醫時的景況。

從震驚、難過到接受,余淑育開始參加精神健康的相關活動,吸取更多與母親病情相關的知識,因而得知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舉辦的「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一個專為精神障礙者家屬所設計的課程。她知道那裡有她要的答案。
在學習的過程中,她對於精神病有更加清楚的認識,也學會了與病患相處的方式。她知道母親因為疾病的關係,對於他人的動作或言語內容會比較敏感,因此總是特別的注意,也抱著體貼的心,不去苛求母親。余淑育表示,身邊的人應該要有同理心,並讓患病的家屬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不要去否認他的感覺,那只會讓他覺得你不了解他。

另外,課程中更安排了認識精神科藥物、患者發作時的危機處理、了解康復的可能性及自身權利的了解,這些都讓她覺得非常的有用。余淑育強調,危機處理是很重要的部份,當患者發作時,絕對不可以激怒他,尤其不要去觸碰他的身體,那只會讓他更激動。家屬應該要找個安全的地點,趕緊尋求衛生所或醫院的協助。這些對她來說,都是必要且必須知道的資訊。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魏芳婉表示,在面對精神疾病時,家人的支持是一個非常大的正面力量。因此,家屬教育首先就是幫助精神障礙者家屬,了解自己的親人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導正他們對於精神疾病的錯誤觀念,並教導其正確的態度,然後更積極地幫助患者復原。

在家屬教育這樣的團體中,每位精神障礙者家屬不但學習到該如何幫助自己患病的家人,透過團體成員討論與分享的方式,患者家屬的也不再認為自己是孤立無援的。由於每個個案都是獨特的,相關的問題或許並沒辦法從書籍中得到解決,這時家屬便可藉由他人經驗的分享,以得到在書本當中得不到的答案。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也會不定期的舉辦這樣的家屬教育課程,期望能幫助更多精神障礙者家屬,在面對親人患有類似疾病時,不但能得到相關的資訊,更能獲得心理上的支持。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邱(南犬)章認為「天助自助者」。他表示,在這裡精神障礙者家屬是被接納的,且將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只要對於未來抱有希望,就能「跳脫悲情,迎向未來」。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2004年11月7日 星期日

「笑將」 說唱藝術中的改革者

【記者陳孝慈/生命力報導】

在傳統說唱表演藝術中,相聲受到了大眾的喜愛,而在其中,有許多民間團體們,在為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盡心力,甚至提出創新的新見,而「笑將說唱藝術表演團體」,正是默默奉獻的一團。

成立多年的笑將,在團長郭素珍及導演,同時也是其丈夫的高震的帶領下,來回穿梭於大專院校、公司組織及各所監獄間表演,近來更受邀於政府機關,他們對說唱表演的努力及熱忱,甚至得到了行政院的表揚,郭素珍看著牆上裱的照片說道:「我們只想著努力表演,但相對地也得到了回應。」
導演高震說:「平日當我們接到工作後,會先寫好劇本,慢慢地在排演中做調整。」高震指導著兩位團員,不時修改其中的橋段及台詞。一直在旁等著排演的郭素珍,在段子到時,微笑加入其行列。

「我們平時並不是一直都待在團裡,而是有表演時找適合的人上場。」團員之一,同時也是廣播主持人的達達說道。笑將的團員平時都有其他工作,而演員則是他們生活中的另一個身份。「一場戲所需要的角色是不同的,配合著演員的演技及個性,再加上資金及所需排場大小,我們就能決定該怎麼分配工作角色。有時有會找其他劇團的人來幫忙,像我就是其中之一。」屬於另一團體的演員陳平綱笑著說道。對於演員所能表達的意境及效果,高震都會嚴格的要求,可見其對表演的堅持及熱愛。

高震表示,當初會入此行,是因為對表演的熱忱所吸引。而本身有相聲底子的他,對於這項傳統藝術表示了他獨到的觀念,「藝術不應該只是墨守成規,這樣只會讓藝術走入死胡同。改變是必要的,且保留其精髓所在,才能算是成功。」對於它人的批評,高震並表示:「每個人的藝術觀不同,所認知的美亦當有異。藝術沒有所謂的好壞,端看看的人是怎麼樣的感覺。」

本身是演員的陳平綱表示,平時他在與高震排練時,所用的風格較綜藝化,「我比較不喜歡制式,表演時多半採取我習慣的方式,高大哥並不會去限制我該怎麼表演,只是當我偏離太多時,他會拉回我一把。」高震將創新的表演方式落實在笑將的表演中,是他衝破制式傳統的表現。例如他們對於相聲一開始所要說的「某某某,上台一鞠躬。」或結束後的「某某某,下台一鞠躬」等制式的場白皆省略,高震表示,一場表演不需如此規定,重要的是,要讓觀眾看的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有些好一輩的會不太認同,但我覺得能夠表現出自我才是重要的。」

來看排演的客戶對於笑將的表演,表示非常的欣賞,並笑著說道:「你們當天不會怯場吧?」陳平綱說道:「哪裡?我們還怕妳們嫌我們太過呢!」在一陣笑鬧中,「笑將」繼續著表演的彩排,繼續著他們為相聲改革的路。

紫禁城在台北 中國文物盡收眼底

【記者李書琴/生命力報導】

位於蘆洲市得勝街上的紫禁城博物館,大門是座高聳的牌樓,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左右各一尊唐朝文武官大型石雕翁仲,而博物館本身是庭園式建築,在庭院中放置著「狀元府」展覽館、禪宗雕像等的古物,擺設方式也依風水典故及故事性來做設計;館內收藏文物多達數十種,有玉器、石器、木雕、官帽等,相當多樣。

紫禁城博物館館長王兩傳說,博物館本身展示品的擺設的背後也有許多歷史故事,如:「許願池」的故事,現在的許願池,是大家在許願前投一枚硬幣到池子中,對此王兩傳說,其實許願池是中國最早有的,古時人們聽說廟裡的井水可以消災解厄,便以訛傳訛的爭相到廟裡取水,由於取水過剩導致廟裡的井水幾近乾枯,廟裡的住持便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在池水上放置一個上面刻有「唯吾知足」的大銅錢,只要有人投中就可以取得井水許願消災,延用至今也演變成現在的許願池。
也有「神雕大師」之稱的館長王兩傳,在木雕領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功力,在庭園中的「狀元府」裡面就有他刻的「十二生肖」為主題的人物像做為擺飾。也因為對木雕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上對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收藏的嚮往,於是便開始著手收集中國文物,他說:「身為中國人,要將中國原有文物的精神永遠保存下去。」

這些文物的來源可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九八○年,因為三面紅旗政策的失敗,導致經濟上出現嚴重的危機,紅衛兵四竄,中共大舉破壞文物,中國傳統文物在當時大多都已被燒毀,開始了文化大革命。許多不肖的公安便開始販賣歷史文物,王兩傳不忍中國文物就此被破壞,便將這些珍貴的寶物買回運回台灣;在進入台灣海關時,必須要蓋上「火漆印」就是將鋼印蓋在臘上,並附上證明書,證明書上必須署名年代、品名、材質、尺寸,才能將這些文物輸入台灣。因為文革,王兩傳有了連故宮博物院都沒有的歷史文物。文革之後,王兩傳繼續四處蒐集中國文物,向一些古董愛好者、收藏家及拍賣公司收購都是他蒐集的管道,但在鑑定的過程中比較困難,必須透過精密的儀器才能辨別真偽。

館內收藏文物大多年代已久,加上在運輸過程中難免都會有一點磨損,維護相當不易,王兩傳的次子王榮銘說,這些古物的維護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一種文物維護的方式各不同,修復完成後還是會有缺陷。就木雕而言,在斷裂的地方找顏色相近的木頭黏合,以復古的手法修復即可,本身是木雕家出身的父子二人,平時也參與修復的工作;玉器、銅器類的在修復上比較困難,即使修復好後,也是會有破損的痕跡。 

至於館內收藏物的保存也因材質不同有不同的保存方法。就罕見的「西漢金縷玉衣」來說,維護上就相當費工,必須控制玻璃櫥窗內的溫度和濕度,王榮銘說:「在櫥窗內也會放置一杯水或白醋來降溫,並且可預防玉器失去色澤。」他建議:「最好不要用手觸摸及拍照。」才能使這些古蹟文物得以保存。

紫禁城博物館,收藏著中國的文物也訴說著中國的歷史,每一件文物也因博物館設計路線有著不同的故事,王兩傳也會依照路線親口解說。王兩傳說:「若要了解歷史,就到博物館走走吧!」相信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蘆洲市紫禁城博物館
館址:台北縣蘆洲市得勝街30號之一
電話:(02)8282-7504
預約電話:0918084

2004年11月6日 星期六

記協盼組工會 保障媒體工作權

【記者王才羚/生命力報導】

台視記者平宗正在上個月二十五日於員山子分洪道採訪納坦風災,不幸殉職。台灣世新大學午間新聞和世新廣播電台因而主辦「媒體工作權與工作尊嚴─關於平宗正罹難的反思」座談會,希望透過平宗正的罹難,來反思新聞工作者的權益該如何保障。

座談會於本月三日下午兩點在世新大學廣電系小劇場舉行。會中邀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苦勞網秘書長孫窮理和世新傳管系副教授林富美老師,和在場的學生進行座談與討論。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目前在台灣日報擔任副總編輯,他說:「我總是對剛進入報社那些滿腔熱血的菜鳥記者說,請用悲觀的態度來看待新聞界,這條路十分險惡,因為記者是一個很沒有保障的行業。」呂東熹表示,進入新聞界的記者,不會去關心自己有什麼權益,該如何保障,合約是否合理。其實勞工權益的保障是在個人,記者應該主動關心和爭取自己的工作權益,但從來沒有記者主動向記協反應自己被非法調動或革職,都要記協主動去關心。他表示:「台灣的記者覺得自己是高薪的白領階級,不好意思去反應所受的委屈,這是記者必須改變的心態。」

呂東熹表示:「記者圈很不團結,要連結起這個行業,組成一個聯合記者工會很困難。」他說,所謂聯合記者工會,就是集合各家電子和平面媒體的記者,組織一個以職業來劃分的工會,這樣的組織才具備權力,能與資方抗衡。這次透過平宗正的罹難,希望可以喚起記者自我保護的意識,團結所有力量,成立聯合記者工會才有希望。

平宗正記者的罹難,不單是一則死亡新聞,他留下的,是新聞界必須去反思、檢討。如何保障記者的工作安全和權利?苦勞網秘書長孫窮理表示,有關職業災害的保護,國內針對白領勞工的相關法令很不健全,他說,現行的勞基法規定,雇主有義務照顧在工廠內的勞工安全,但現在許多行業,例如保險業務員,餐廳外送員,新聞記者…等,他們在開放的場所工作,不在雇主可見範圍內,這是現在法律中一個大漏洞。

孫窮理說,政府應該積極修改相關法令,保護被忽略的勞工。權利被侵害的當事人,要自己站出來,他表示:「記者首先必須體認到自己是一個勞工,勇敢站出來,凝聚眾人的力量,組成聯合記者工會,才能向資方對抗,爭取權益。」

孫窮理表示,在國外成立工會很普通,國外的工會,是用職業來劃分,唯有成立職業工會,才能真正讓勞工不在資方的壓力下,自由爭取自身權益。他表示:「個人無法成為一個公共,只有結合各個組織和團體,才能集合成一個公共的力量。」這是一個社會改造的問題。

談到工作權的保障,世新傳管系副教授林富美老師表示,在數位化時代來臨,傳播工作者許多權益被剝削,在勞動市場裡,人力縮減,組織扁平化,華視就是近來的例子。她說,華視日前把中高階的主管職位撤掉,減少百分之三十的薪水支出,影響勞工權益,但勞工只能保持沉默,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爭取自己的權利。

林富美表示,數位化還帶來另一個改變,一個記者可能必須身兼文字與攝影兩職,這樣的發展,使記者工作時數和工作量增加,所以傳播工作者,本身要覺醒,團結起來組成聯合記者工會,替自己發聲,爭取應有的權利。

2004年11月5日 星期五

蘋果日報 推廣公益不落人後

【記者陳致良/生命力報導】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透過媒體力量,匯聚讀者愛心協助社會弱勢,基金會主任蔡春娉指出,迄今已有超過四萬人次以實際行動捐款,受助案家超過一千以上,讓蘋果在短短一年餘時間內達到「推廣公益」目的。

她表示,新聞報導提供社會各面象,「有上流社會,當然就有底層生活」,蘋果希望透過媒體力量發揮社會救助功能,協助社會弱勢,點燃一線曙光,雖說救不了他人一輩子,但能為一時逆境找到出口,即可避免再添一樁社會悲劇。
身為「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一員,同時也是「暖流版」主編的蔡春娉說,十五年的記者生活,讓她體認生命的意義,在於擴大生命的價值,「身為一個媒體工作者,個人希望能夠透過媒體力量以及通過新聞報導呈現弱勢最真實一面,進而幫助更多需要援助的人」。

每個人的生活價值觀不一,前十二年於聯合晚報擔任時尚版記者期間,個人接觸的盡是人生最頂級的饗宴,經常看到豪門貴婦手提價值百萬的包包到處走,她表示,「眼前的生命輕重還要擴大一些存在的價值」。

或許在十五年記者生涯中,經由文字傳遞了生活美學,例如報導上流社會事與物及最新的時尚潮流,反而忽略社會底層的報導與需求,她說,「接下來的日子裡或許可以藉由自己角色發揮另外功能」。

蔡春娉小時候曾受助於世界展望會,在接受幫助的同時也領悟到助人的愉悅,她認為,「能夠用錢來解決的事是最簡單的事,由於沒有當義工的決心,因此決定回歸媒體人角色,利用媒體達到助人目的」。

她說,蘋果日報創報以來透過「暖流版」報導弱勢族群新聞,在暖流記者回報需要救助個案後,首先提撥「蘋果急難救助金」解決急迫之需,過後再匯聚讀者愛心捐款,為弱勢族群提供長期援助。

基金會去年五月成立之時,特撥五百萬元作為「蘋果急難救助金」,加上每月員工停車費全數存入蘋果急難救助金。她指出,「時至今日,蘋果接獲許多讀者不指定捐款加入急難救助金」,讓基金會能夠在第一時間解決案家眼前之急,再經由媒體報導新聞個案籌款,成就助人善事。

她表示,截至二OO四年九月止,基金會的支出總額已達八千多萬元,其中八十%執行個案救助,二十%進行社福團體服務計劃,「讀者捐贈的義款都會轉予案家,至於捐款手續及行政費用則完全由基金會支付」。

蔡春娉說,基金會的後續協力均視案家收以及急難狀況而定,像有些案家當初救助的是「父癌」,若父親去世了,讀者捐款又盡用於醫療,基金會將評估再行救助孩子生活之需,其中包括案家喪葬費也在評估範圍內。

她指出,「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能夠在短期內獲得眾人的支持與肯定,主要是「暖流版」的真實報導及用心的經營,成功為基金會打響首炮,加上今年五月獲得克蘭詩化妝品公司捐助一百萬元以及發起「愛心撲滿送我上學」募款活動後,為基金會日後的發展注入一股推動力。

針對基金會未來發展,她表示,蘋果將會繼續扮演雪中送炭及善盡媒體救助角色,同時讓讀者一起加入慈善行列,以便社會救助資源能夠不斷重覆,未來重點將會著重於教育領域,尤其希望能夠幫助家境清寒的莘莘學子重返校園,一圓就學夢。


延伸閱讀:

1.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

2004年11月4日 星期四

欣賞電影 用聽的也可以

【記者李喬偉/生命力報導】

「一刀畫破布幕,福貴傻了眼……」,口述影像發展協會會員馬培治老師在電影播放的同時,於一旁口述片中人物表情和動作。這是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舉辦的電影欣賞活動,由口述老師,「說」電影給視障朋友聽,在場的觀眾有十幾位視障者和其家人。

主辦人藍介洲表示,許多視障朋友都很喜歡看電影,但由於視覺障礙,很難用耳朵去聽出完整的影片內容,無法體會其意義,而外面的錄影帶,也都只聽得到人物對話和音效,沒有場景描述,而馬培治老師是淡江大眾傳播系畢業,對口述影像有深入研究,因此邀請他為喜歡電影的視障朋友述說。
「片名–活著,導演張藝謀……」,影片一開場,馬培治就開始描述電影內容。這部片說的是,民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主角福貴的遭遇,一開始因為賭博把家產敗光、妻離子散,然後表演皮影戲維生,之後遇到國民黨強徵入伍,再被共產黨俘虜,最後受共產黨統治,以及家人死亡…等種種遭遇。

同是視覺障礙者的藍介洲說,藉由老師傳神的口述,讓我們體會人物內心情感,例如,「他無奈的走出,一臉不敢置信的看家珍,坐著人力車消失在街頭」,以及「他笑了笑,眼神泛著淚光,看著自己的女兒。」這是福貴訝異隔了許多年,女兒竟因為發燒變成啞巴。

「雪白的山頭,突然佈滿黑色人影,成千上萬軍隊,拿著刺刀、長槍一湧而下。」這是共產黨軍隊進攻場面。藍介洲指出,口述不只描繪場面,也牽動在場觀眾情緒,有時驚心動魄,有時哄堂大笑,像是,當老師說到「正在演皮影戲的福貴,喝了加滿辣子的醋茶,噴的滿布幕都是。」在場觀眾都笑的開懷。

馬培治表示,口述影像要在演員的對白空檔中,適時加入影片的時空背景和場景描述,以不干擾節目的聲音訊息和對白為前提。

他說,曾經想過為電影錄製口述版本,但是成本、人力和時間耗費非常大,因此目前還是以現場口述為主,而他們則扮演協助的角色。

像是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口述影像發展都行之有年, 許多學者都在研究,經費也比較充足,因此有些電影,在錄音後製的階段,就為視障者製作口述影像版本;但是台灣還是在起步時期,知道的人少,口述影像的團體和研究者也不多,他表示,除了口述影像協會之外,淡江大學大傳系的趙雅麗教授和他都正在做這領域的研究。

電影欣賞活動,將於十一月十四日下午兩點半舉行,地點在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影片名稱是天堂的孩子,藍介洲表示,這個活動不論是視障朋友或是明眼人都可參加,用不一樣的感官去體會電影內容,讓每個人都能欣賞電影。


延伸閱讀:
1.聽與光--視障電影欣賞休閒體驗活動
2.用耳朵看電影
3.聽舞蹈 口述影像新挑戰
4.電影辯士口述 盲胞用耳「看」電影

Trackback Pings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140.136.114.205/back.cgi/90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欣賞電影 用聽的也可以:

» online poker from online poker
In your free time, check the pages dedicated to online poker texas holdem phentermine [Read More]

台北農夫劉錦輝 雙和社區創意推手

【記者陳祈廷/生命力報導】

「猜猜我剛剛在幹麻?」台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錦輝說「我在當農夫。」雙和社區有一塊靠社區區民認養的園圃,原本是台北醫學大學的倉庫地,後來免費租給社區做園圃種植,現在已經有不錯的成果,小黃瓜、蔥、韭菜等都看得到。還會不定時舉行園圃的種植評比。「好玩嘛!」他笑的表示。

對於園圃在社區的成形,劉錦輝和社區居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把園圃當成一個社區綠美化的出發點,先把園圃照顧好,再擴及社區的植物照顧。從小處著手,讓居民可以看到園圃的成功經驗,進而願意為打造社區綠色環境而付出心力。
他認為,推動社區綠美化就從園圃開始,先植栽花苗,成功之後,再把花苗種在社區各街角,或者把花苗以低價賣給居民種植,劉錦輝希望先在園圃試種杜鵑,然後慢慢培養,在社區的預設點種植,「我計劃用杜鵑把社區包一個圈,以杜鵑花為主要,再搭配其他小花做點綴,因為杜鵑也是有花季的。」 

目前,社區園圃開放認養的區域是足夠的,不少居民也在種花弄草中體會在都市中得來不易的田野樂趣。但一位在社區協會幫忙的老伯伯搖搖手說:「我不會去種,那裡光線不夠,蚊子多,菜長不好啦!」

劉錦輝表示,社區營造是有資源,就會去做,像綠美化社區,那裡要種些什麼,都是很明確的;要多少人力,要那方面的專才,都要清楚。這裡是老社區,沒有什麼本來就存在的特色,要靠創意,一區一特色是要營造出來的,讓居民發揮想像力,「營造出在都市中看不到的東西才有意思」

目前,劉錦輝有幾個正在推動的計劃:葡萄巷、桂花巷、中央藝文走廊。「創造另類社區風景。」他提出他的構想,讓居民不用再記第幾巷,直接以有特色的花巷草弄來讓民眾印像深刻。之前也有在社區的中心軸向街道辦過假日咖啡,居民反應熱烈。目前來說,居民是不反對這些構想,當然,要有說服的方式,也要有一套完整的計劃去克服社區實況,如圍牆、停車位等等,順著硬體去做變化。例如有的居民是不反對,但會默默的觀察。所以我們很用心在做,做出來才重要,「既然要做,就要落實。」他說。

既然要營造,有時候經費也是不可或缺的。劉錦輝提到之前社區惠安公園整治案,是他在當理事時,發現有經費可以申請,於是把握機會,自己到圖書館研究資料,人家用電腦,他是用手稿一張一張寫出申請書的,完全靠自己摸索。終於受到研考會的一位官員注意而納入提案,但是後來由督發局推薦的工程顧問公司承包,卻完全沒有開放讓他甚至是社區居民參與改造,「我連跟他們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整治之後,居民更不滿」劉錦輝無奈表示。,惠安公園是經過修整,但是居民之後對公園的利用實在很少,因為原本習慣的運動路線被改變,有一個兒童親水區卻沒有水源。後來工程公司有一個說明會,他笑說在現場都不好意思說是他提案的,因為居民都在抨擊這公園並沒有和大家做意見交流就草草改造。劉錦輝說道,如果把原本整治案的一千兩百萬拿來做其他的社區規劃,也綽綽有餘了。他感慨,做到現在,有時會有一種無奈,像跟公部門申請經費,手續繁雜,「拿錢好像用偷的一樣」

另外他也表示,社區營造是一種理想性的工作,我有時後會被問:你做這麼多,是不是要選里長?其實那不是我的目地,雖然我沒辦法賺很多錢,「但就是為一種意念在走。」最好政府單位能夠更積極關心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如果能做到由上而下的帶動,會更有力量,資源取得也更容易,讓上級能夠主動了解社區需求,而不是只會尋問:「你要什麼?」社造這種東西是要大家支援的,不支援無法成事。

劉錦輝在社區做事,都會穿印有「台北農夫」的運動衫,怎麼會有這個有趣的稱呼?他笑說,當時社區裡有一個外籍新娘稱自己的老公像農夫,讓他靈機一動,認為可以取「台北農夫」之名為他推動的社區營造下註解,「就像農夫一樣腳踏實地,實實在在。」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