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4年2月26日 星期四

淡大基服 以花鼓熱舞文化做服務

【記者賴怡君/生命力報導】

淡江基層文化服務隊成立於一九八○年,簡稱「基服」,以傳統文化的傳播作為社團的理念,表演的技藝從鳳陽花鼓到現場口風琴表演都有,目的是為了宣揚傳統民俗文化的特色,並以實際的演出、娛樂大眾作為服務方式,知名藝人卜學亮就是基服第七屆的學長。

基服以文化作為社團傳播的理念,初期的活動型態是寒暑假各會出隊一個月,在各地巡迴演出,社團成員一早起床,就開始籌備整天的活動,演出的地點從廟口、卡車上、甚至曬穀場等;節目內容以二十年代台灣歌謠、歌仔戲、車鼓弄、邊疆民謠等鄉土性內容為主,表演的技藝從鳳陽花鼓到現場口風琴表演都有,力求與民眾興趣結合。表演前還會沿街「走江湖」,也就是宣傳社團的好戲上演,目的是為了宣揚傳統民俗文化和服務民眾,表演時社區總會出現扶老攜幼的場景。
「以前還是村里服務隊的時候,學長姐就像是社區全能的幫手。」社團負責人兼大隊長的陳雅婷說:「以前還會有學長去幫忙修家電和家具呢!」不過因為教育部近年政策的改變,希望服務性社團的方向朝向弱勢兒童的服務,所以從今年開始修改出隊的內容。基服現在隸屬於救國團全省一百○五個服務隊下,活動是由救國團分配,服務的對象是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的學生,有育樂營和晚會等活動。

陳雅婷回想起第一次出隊到台東接觸原住民小朋友,當時去的服務員只有五個,要照顧二十幾個小朋友,剛開始小朋友點名總不會到齊,喊到喉嚨聲音都啞掉了,她笑著說:「活動到最後小朋友還幫我管秩序,一直到現在,小朋友偶爾會寫信來社團,我們每年也都會抽空去台東看他們。」

陳雅婷很自豪的說,基服社每年都會舉辦一個「基基營」,這是社團內部的營隊,大家會拆成好幾個小組帶開,各自創新社團活動的內容,包括戲劇、舞蹈和帶動唱,每年都會讓社員腦力激盪研發新的表演方式。去蕪存菁的活動更新,讓基服人不會保留陳腔濫調的表演。唯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陳雅婷說:「像拜大年、細妹這些歌曲舞蹈,都是學長姐留下的傳統,我們一定會傳承下去,但是像現代的爵士舞、熱舞可以炒熱氣氛,我們的演出也絕對不會獨漏。」「社團的表演型態一直在更新,不過我相信服務的宗旨還是始終不變的,我們一直都希望藉由活動讓大家了解文化的傳遞和我們表演服務的熱忱。」陳雅婷說。

服務性社團的招生需要大學生無限的熱情動力,陳雅婷表示,現在服務性社團最缺乏的就是人,社團的成型不但需要一定的人力,現代的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個性,也是關鍵。她說從前學長姐對於活動驗收中的表現要求很高,對於表演中人員的笑容、舞蹈的秩序、標準度和整齊度等都十分講究,「我想我們會慢慢修改,讓訓練比較不嚴格無非是希望大家可以對服務性社團多一點了解和付出,這是需要有心有熱情的人參與的。」陳雅婷說。

2004年2月25日 星期三

奎山教育實驗 傳統與創新交會

【記者李昭安/生命力報導】

走在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上的小巷弄內,如果不仔細觀察,還真難發現被綠色爬牆虎爬滿的,是一座校舍的牆面,沒有大門也沒有門牌,這正是奎山中學的特色所在。奎山中學人事室主任吳麗珠說:「當初創辦人熊慧英主張,寧可把經費拿來改善教育,也不要蓋華麗的校門,學校的每個建設都是有其教學理念的。」

吳麗珠表示,奎山中學的教育理念很注重傳統,創辦人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從以前被沿用到現在,但是「具實驗精神」同時也是創辦人所強調的要點之一,所以除了既有傳統之外,奎山也因應現代的潮流不斷創新教育理念。
靈修教育是現在奎山最重點發展的教育實驗,學校對外聘請得榮基金會的社區信徒,進行每個禮拜一節的生命教育課程,教育學生經由禱告、讀經跟唱詩,學習珍惜生命。吳麗珠說:「創辦人很認同『人為萬物之靈』,所以將奎山設定為傳福音的學校,但不屬於教會學校。」

吳麗珠表示,家長對於這些教學課程也都抱持肯定的態度,曾經有一個已經畢業學生的家長反應,很欣賞奎山給予的教育精神,在孩子的求學過程中,雖然偶爾迷失,但一遇到問題就會在心中禱告,也藉此學會關愛他人。

家庭教育也是奎山相當重視的一個環節,創辦人認為「家庭是學習的支柱,藉著親情餵養孩子才能完整的成長」,所以校方特別關心孩子與家庭的互動。吳麗珠說,「不供應營養午餐」就是奎山的特點之一,校方希望每個學生的便當都是家長自己親手做的,把親情加在裡面,此外也要求應該帶水果,以補足身體需要的維生素。

吳麗珠表示,在奎山創辦之初,創辦人因為覺得中午的便當蒸過後,蔬菜就流失了葉綠素,因此還自掏腰包請廚師煮了用大骨頭熬的菜湯,讓學生能夠補足流失的葉綠素。這道「菜湯」從此變成奎山每天午餐的基本「配備」,也成了很多奎山人的共同回憶。

在重視品格、道德教育的現今,奎山要求老師以身作則,儀表上不能穿牛仔褲跟不能染髮,品德上要能夠作為學生的榜樣。各班的導師沒有設置辦公室,導師的桌椅就直接在教室的後面,導師除了上別班課程不在外,其他時間都能給予學生完善的照顧。吳麗珠表示,學校特別要求老師不能隨意斥責學生,還要特別注意對於孩子的三種肯定:自我尊嚴、自我成就以及班級地位的肯定。

奎山中學的另一項特點,就是在六層樓高的教學大樓旁邊加設了巨型的不鏽鋼迴旋滑梯(見圖),為的是讓奎山的孩子能夠省下爬樓梯的時間,進行其他活動跟玩樂。創辦人期望孩子不只是透過腦進行學習,更能夠透過雙手、透過遊戲體驗學習。

奎山中學目前分為中學、小學、幼稚園三部,民國五十二年創建至今,是一所綜合性的小班制小型實驗學校。曾經轉學出去又轉回來的學生黃健翔說:「當初轉出去是想要去外面看看,但是後來覺得那間學校國高中相當混亂,唯有小班級制大家才能夠互相熟識跟照顧,所以才又轉回來。」


延伸閱讀:

1.台北市私立奎山學校全球資訊網

2004年2月22日 星期日

人文結合生態 給你不一樣的教室

【記者賴盈君/生命力報導】

若有機會到士林官邸參觀,除了欣賞美麗的園藝花卉造景外,別忘了到生態池走一走。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設計、維護的生態池是大自然中最佳的活教材,基金會秘書長江慧儀說:「從一個小小的生態園就可以看到四季不同的變化。」

生態園在二○○○年八月開放,採生態工法人工模擬自然環境,包括兩個水池及一個網室,園內種植的植物及放養的生物全都是台灣原生種類,暗、濕的網室則提供森林底層植物生長的環境。江慧儀表示為維持生態園自然的面貌,並不會去修剪,讓它自然生長。由於是開放空間,許多附近的昆蟲、動物會自己聚集,但也發生過池中的福壽螺繁殖太多以及民眾拿吳郭魚、巴西龜甚至是鴨子來放生的荒謬事情。基金會於生態園的定期解說分別在每週三、日下午及每週六上午舉行,歡迎機關學校預約校外教學。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一月,以服務士林、北投地區為主。當時董事之一的鄭先祐提出構想,希望創立一個比較草根、可以幫助附近社區的機制,而不僅只是提供贊助,於是便有「七星生態保育教室」的誕生。基金會利用這個虛擬的教室舉辦許多的生態教育活動,例如,將維護管理的生態園當作戶外的教室,時常帶小朋友們來此探索自然。他們也曾和學校合作,帶領小朋友體驗關渡平原的水稻文化,由小朋友自己觀察、紀錄從插秧到收割一步步的生長過程。許多人對士林區平等里的印象停留在沿線有很多好吃的土雞城,卻忽略了那裡的步道很美、水質很乾淨,基金會便以體驗課程的方式,介紹當地豐富的生態背景,陽明山坪頂古圳的種子教師研習也一直都在辦理。

基金會強調的是生態結合人文的學習,為了讓都市孩子體驗多元文化,便在寒暑假策劃「原住民生態體驗營」,給孩子嚐試部落生活的機會,他們會提供名額給當地部落小孩,為的是交換彼此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們體認到這不是去遊覽或是觀光!」江慧儀說,由於別的營隊發生過都市與原住民小孩對立的情形,所以基金會在活動的設計上特別小心,讓孩子們自然的融入彼此。江慧儀表示,「營隊要結束的時候,看著他們依依不捨、族群融合的樣子,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基金會也在進行培訓青少年做生態解說員的計劃,目前共有二十四名學員擔任實際解說或預約解說的工作,課程包括深入認識家鄉的生態和人文、教導解說技巧,最終目的是讓他們思考家鄉未來的發展。江慧儀表示,最重要的是培養團隊的感覺,不只是生態而已,同時也會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況。「最值得的是,拿現在跟他們剛來的時候相比,會發覺真的成長很多。」未來基金會將繼續朝兒童生態教育的方向努力。

現在的生態團體由於經營困難、招生不易,活動多半要收費,江慧儀對此感到很可惜,她指出會來參加小朋友的都是家境比較好的,「但家境不好的孩子也應該有體驗自然的機會」。基金會最近改變課程的特色,採取異業結盟的方式,和梅苓全人音樂教室一起辦活動,未來將繼續合作。江慧儀認為目前國內的生態教育大部分落入認識動、植物的生物教育,但環境並不會因此變好,應該要灌輸孩子愛惜、保護環境的想法,她建議從事生態教育者要在教學中找到平衡,教孩子去思考人類便利和破壞生態兩者利弊何在,進而使他們的行為改變,有天肯真的站出來為生態發聲。


延伸閱讀:

1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