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2年6月27日 星期四

泰雅族青年 說出「YAGI的心願」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每個人一生中都有許多未完成的心願,但是對一位泰雅族的老奶奶而言,能夠趁著自己還健康時,為自己的孫子親手織件傳統服飾便是最大的願望。

全景傳播基金會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三月舉辦了文建會紀錄片攝製研習營,共有十個來自全台不同背景的文化工作團隊加入。中部地區的研習團隊中,有支名為「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大安溪沿線生活重建中心」的原住民服務團體,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泰雅族文化正在不停地流失中,便決定藉由替一位老奶奶說故事的機會,再次深入自己的文化。

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洪智杰說,該協會主要的服務地點在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沿線山區,也是支九二一地震重建區的團隊,由社工員與當地泰雅族青年組成。「但是在部落的服務工作中,我們卻發覺自己竟然不會用母語和長輩對話,也找不到自己的傳統服裝,才發現自己的文化正在流失中。」他說。

洪智杰表示,協會裡的年輕人為了想和長輩對話,便參加了基金會的攝製研習課程,也開始學著拿攝影機,用鏡頭紀錄YAGI(老奶奶)想在身體還健康的時候,用織布機親手織一件泰雅族傳統服飾給年輕孫子的心情。

全景傳播基金會教學組的蔡靜茹說,這種文化流失的現象,並不只發生在原住民朋友的身上,「現在許多年輕的客家子弟也不太會穿自己的傳統服飾,文化勢必一點一滴地流失。」

蔡靜茹表示,現在許多民族的傳統語言、服飾和文字,都在外來的強勢文化下流失,連年輕人都不太願意接受和珍惜,在失去了這一份文化後,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關係和感情一定會變質,當然也不懂得如何去溝通思想和觀念。

在這部「YAGI的心願」中,蔡靜茹指出,至善協會的人從老奶奶的角度說故事,內容相當地生活化,「有點像是小品所呈現的感覺,比較沒有一般討論文化影片的嚴肅感,令人感覺十分溫馨。」

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除了已經完工的紀錄片以外,目前仍在積極推動九二一災區部落流動圖書館的募書計畫。洪智杰表示,由於偏遠部落的交通相當不便,加上資源嚴重匱乏,使得和平鄉地區的原住民小朋友苦無圖書資源,因此他們也界能夠將舊書捐至該地,造福和平鄉地區的小朋友。

他表示,目前這個計畫第一階段已經結束,由於所募得的書籍遠不及預期的數量,因此,如果有民眾願意捐書或是提供其他協助,歡迎用電話和他們連絡。


延伸閱讀

大安溪沿線921災區部落流動圖書館募書計劃

宜蘭縣南澳鄉 封溪護魚救毛蟹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宜蘭南澳鄉公所為保護南澳鄉境內溪流的資源,提出封溪計劃,和鄉民達成共識後,也要組成義勇志工巡邏隊來護河護漁,南澳鄉的溪流即將在七月份進行封溪。

南澳鄉公所農業課課員的白起敏表示,泰雅族的漁獵文化背景,雖讓南澳鄉各溪流成為當地泰雅族人的漁獵場所,但是他們擁有一套和大自然和諧生存的方式,但近年來觀光客和遊客大量湧入,帶來垃圾污染,干擾魚群,甚至讓經濟價值很高的毛蟹瀕臨絕種的危機,因此南澳鄉公所和鄉民代表及村長們開會,決定用封溪兩年來維護觀光資源和河流生態。先讓原住民鄉民取得共識,不再撈補毛蟹,終止電魚毒魚的行為,以自然力讓魚蝦蟹的資源恢復,再以釣魚證的方式減少遊客對溪流的破壞。

南澳鄉公所認為,鄉裡的溪流觀光資源開發,應該以永續發展為前提,不能只開發不保育,一旦資源用完,就沒有可以吸引遊客的東西,所以在整體觀光資源的規劃上,要加入管理限制溪流魚類的考量。

南澳鄉提出觀光資源保護計劃,配合封溪計劃,規劃出禁漁區、兩處賞魚區,另外設置垂釣區、烤肉區及特殊景觀遊憩據點。一方面兼顧生態復育的需求,也顧及了遊客的需要。除了設立告示排外,另外他們也設立義勇志工巡邏隊,負責巡邏任務,還申請了六名替代役人員排班,每天至少巡守兩次,發現有人違規,勸導不聽後,就會拍照存證,通知警察制裁。

參加義勇志工巡邏隊幫忙加強河川保護巡邏的隊員李輝光說:「我會加入義勇巡守隊,是因為覺得這條溪是我們的財產。我們不能讓都市人隨意糟蹋我們的河,也幫小孩子著想,留下一個乾淨的大自然空間。」

「我們泰雅族過去每一年,都會有一次的慶祝割稻收成的儀式。那時候我們由各個村子的頭目召集每戶的男丁,保留河流上游,到下游的其中一段用一種特有的毒藤到河裡抓魚,那種毒藤不會傷害到小魚,既可以慶祝又保護到魚類。」李輝光說,現在科技太發達了,卻也造成生態破壞。不管是本村的人也好,外地的人也好,很多人都會拿毒藥來毒魚抓魚,讓毛蟹和苦花魚都受到迫害。

李輝光說,一開始發起義勇志工巡邏隊,是社區發展的理事曹永溫。曹永溫希望大家能凝聚起保護河川資源的共識,也要將這個共識傳遞給年輕人,於是透過鄉公所,開始推動計劃。

當地居民廣月娟說,她也非常贊成封溪,「我們在會議召開的時候,也曾提議說我們女孩子也要參加義勇巡守隊,可是他們說,巡守對早晚都要去巡,對女孩子來說太危險了,所以不准我們參加。」廣月娟認為,當她看到溪裡的魚、蝦和螃蟹很明顯的減少,她也感到很可惜。她覺得應該把溪裡原來的資源保留起來,不讓外人隨意破壞他們。

這項封溪的計劃將在七月份正式進行,目前南澳鄉公所已經開始進行宣導,義勇志工巡邏隊也開始勸導遊客,而遊客也很明理,有些害怕被處罰的釣客知道消息後,也開始自動詢問封溪的日期,互相告知。在封溪期間,遊客進入南澳南北溪永續經營區活動,都得提出身分證申請。除了以告示牌告知遊客封溪的訊息外,他們也插置了解說牌,講解溪流生態、森林生態、地質地形、以及泰雅族文化,讓民眾學習尊重大自然。

尖石鄉油羅溪 封溪護魚有成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新竹縣尖石鄉的油羅溪是新竹內灣地區一條重要的河流,也是一處吸引許多人潮的風景區。到了夏季的時候,遊客成群在溪流旁戲水抓魚。但近年來因為遊客的破壞,油羅溪的溪流的生態被破壞,許多魚類資源消耗殆盡,因此當地的泰雅族人自動組成護漁協會,和鄉公所合作,發起封溪護魚的行動,保護他們的河流資源。

負責封溪事宜的尖石鄉公所農業科科長李世進說,以前油羅溪的魚類資源很豐富,但是這幾年的休閒娛樂風氣盛行,許多外地人來觀光,帶來污染,內地人也喜歡釣魚射魚,鄉民就發現,自然資源慢慢減少。現任鄉長,也就是當時的縣議員雲天寶開始提倡封溪的想法,利用其擁有的資源,向縣政府申請經費,提出封溪計畫來護漁。另外護漁計畫也經過鄉民代表會的同意,得到全鄉社區村里的支持,進而全面推廣。

正式申請封溪後,油羅溪從九十年三月十六日開始到九十二年的三月十五日為封溪時段。在這兩年間,不能捕魚,也不能帶走任何的水中植物。李世進說,他們設置有公告欄、告示牌來公告事項,河川旁邊也設置警告的標語,不過有些外地來的遊客還是會到裡面捕魚射魚。因此,去年的七月,尖石鄉公所透過勞委會的永續就業方案,申請了十六位原住民擔任護漁巡察員。總共有七個村,一個村配置兩個。這些護漁巡守員都經過訓練,若發現有人違反封溪的規定,就會開罰單。

「我們的巡察員就曾經取締了二十幾個人,每個大概都收到縣政府三萬塊的罰金呢!」李世進說,他們是按照漁業法的規定來開罰單,被開罰單的人通常只好乖乖受罰。不過,有時也會碰到很壞的釣客。譬如有個案例是,巡察員一個人單獨巡察,取締兩個人,卻被那兩個電漁的人毆打,到目前還在審理這件糾紛。

有了有專業知識的護漁巡守員,尖石鄉裡也有很多自發性組成的護魚協會,譬如游達客護魚協會和馬里光護漁協會就是其中之一。游達客護魚協會的秘書小姐說,她是義務性質的來工作,有空就去巡巡河流。她認為河川是全鄉的財產,每個鄉民都有責任為油羅溪盡點力量。而游達客護魚協會理事黃比得則說,鄉內的巡守員跟當地局都很配合,大家都有共識。鄉公所會不定期幫義工們開設講習會,學習專業的護漁知識,包括巡察員、村長、社區義工居民們,增加保育的觀念和取締的技巧。

李世進說,今年三月份,向勞委會申請的十六位巡守員已經到期,雖然面臨沒有合法身分來取締到溪邊毒魚、電魚及釣魚的民眾,但是全鄉民還是很配合,當義工來勸導破壞溪流的人。有了之前永續就業方案的十六位巡守員的幫助,油羅溪護漁有了很大的成效。封溪一年半來,河裡的苦花魚跟石斑魚愈來愈多,鄉民都很高興油羅溪裡的魚類資源又豐富了起來。「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人,看到溪流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有了保育成果,那麼多魚在河裡飄來飄去,就像是『白天的螢火蟲』,真的很有成就感!」李世進說。

得榮社福 推動生命教育的橋樑

【記者張予晅/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七年立案,四、五年來致力於推動青少年工作,得榮專員溫桂君表示,基金會希望成立社區化的青少年輔導機制,幫助青少年提昇自我價值,給予他們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得榮」的意義在於「得人,與人為善﹔榮神,與神同工。」秉持基督教精神的得榮社福基金會,宗旨希望實踐愛人如己,從幫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形象開始,到找尋自己生命的價值,機構持續不斷地提供一個愛、鼓勵與關懷的環境,幫助他們長大。

負責生命教育計劃的社工員溫桂君表示,近年因教育部推廣生命教育課程,希望學生能夠從中思索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同時能學習到認識自己、愛惜生命等課題,這樣的目標恰與得榮基金會成立的宗旨相符合,於是乎基金會也開始配合政府一起推動生命教育。

溫桂君說,得榮推廣生命教育,除了編寫生命教育課程,更強調要參與青少年,與他們建立關係,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才可以對他們產生影響。此外,得榮認為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不只受到學校、家庭影響,一些興趣課程、生涯認識課程,也都會幫助及決定青少年以後成為怎樣的人,因此,當學校有需要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時,得榮會尋找社區教會支援,徵召有心的人擔任志工老師,並給予訓練及幫忙,提供適合教材。

再者,得榮會主動開設一些興趣班,一樣與當地教會合作,由教會提供社區環境的需要,藉以陪伴孩子在學校以外的環境成長,而得榮則扮演一個中介聯繫的角色,提供學校及教會資源。除此之外,得榮也會舉辦假日籃球營,戲劇營等活動,讓參加的孩子可以與教會或志工們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生命並非教出來的,需要成長跟體會。」溫桂君說,得榮藉由許多互動性活動,讓孩子們從真實接觸中體會生命的價值,例如一群平常看似不懂事,常鬧事的學生,得榮便會帶他們到安老院去,讓他們讀東西給老人聽、唱詩歌給老人聽,忽然間,他們各個都溫柔起來,老人們聽完之後很開心的回應,甚至稱讚這群孩子,如此讓他們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幫助別人,而自己也這麼有價值、這麼重要。

得榮一次與教會配合,帶一群孩子到平溪鄉做社區服務,因為那是一個沒落的鄉鎮,人口逐漸外流,孩子們幫助一個溫泉雜貨店促銷,自己動手幫他們重新做招牌,畫海報,老闆很感動,孩子們也因此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很受鼓勵。

在舉辦各樣的活動中,有一次得榮在陽明山一個叫衛理福音園的地方,利用那邊的設備,像走獨木橋、爬高網等方式舉辦體驗營,溫桂君回憶說,那一群青少年中有一個聽障的孩子,當時卡在一面六、七公尺高的網上不敢下來,大家開始想要如何幫助他,於是有女生一起向上大喊加油,因為必須要很大聲那孩子才聽得到,後來有一原本調皮的男生決定要爬上去教他,陪他一起下來,這樣的過程,孩子在當中學習到面對自己的恐懼,而且接受別人的幫忙,同時也發現別人的需要,幫忙別人。

得榮執行長鄭宏生強調,生命教育是要整體、持續、多樣化的,所以需要有環境的配合,而得榮便協助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且讓教會提供社區性,長期持續的關懷及陪伴。此外,青少年的自主性很高,當他們開始有各樣的需要時,得榮就用多樣化、豐富的活動來吸引他們,讓他們願意學習及成長。

原是新莊國中老師曾雅蘋,透過基金會的引薦,到金陵女中擔任生命教育義工老師。曾雅蘋在感想中寫道:「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們開始去接受自己的價值,知道不一定是建國中學、北一女中的學生才有價值,從他們的眼神和表情中,不經意流露出被肯定的樣子。」

因為基督徒關心人的特質,較常扮演輔導者的角色,所以得榮結合許多社區的教會,包括基隆市召會、台北市召會、三重靈糧堂等,藉由這樣的社區資源,讓生命教育的推動得以落實,而未來得榮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他們。溫桂君說,推動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要真的參與他們,運用各樣有創意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去體會及學習,讓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愛惜自己的生命。

雅歌小學 營造愛與榜樣的環境

【記者張予晅/生命力報導】七點五十分左右,雅歌孩子坐的校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及環繞兩旁的樹林,緩緩駛入新竹縣峨嵋村的山區,直至一排頂著紅色屋頂,由學生家長自行搭建、上漆的木屋教室映入眼簾,這才到了他們的目的地─雅歌實驗小學,一天的學校生活於焉開始。

九點上課之前,學校一、二年級的學生將被分為兩大組,一部份負責園藝,學生要自己栽種學校的植物,另一半的人則要努力練習小提琴,老師吳逸文說:「在雅歌,低年級學生都會輪流負責園藝,以及學習拉小提琴。」



「園藝讓他們愛惜自然環境,學拉小提琴可以達到多感官的學習。」身為音樂博士的校長孫德珍表示,拉小提琴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專心。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耳朵可以從聽音刺激學習的興趣,而眼睛看著老師、同學怎麼拉琴,嘴巴跟著哼唱,手還要一同拉弦,這樣同時多感官的刺激學習,孩子非得要集中精神跟注意力才能學得好。

學小提琴是雅歌的必修學分,學生們也都很喜歡這項課程。孫德珍說:「雅歌強調,所有的學習都要先營造環境。」因此,他們鼓勵大家都學習拉小提琴,從耳濡目染中培養出興趣,而彼此也可以互相學習。由於學小提琴是正式課程之一,學生有時間不斷地練習,而在過程中老師、同學也都會給予鼓勵。此外,在這兒沒有音樂班的例行考試驗收,老師、學生不會有時間的壓力,也不必刻意練習艱澀困難的曲子,老師可以針對個人需要,給適合程度的曲子,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好好學習,在簡單的學習中受到肯定。

孫德珍認為,用心營造環境,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當他們自己想繼續學下去的時候,再為他們準備好的老師,另外老師也不會為了應付考試而有壓力,可以陪著孩子慢慢學,打好基礎。在這樣一個沒有壓力、自在的環境下,能夠喚起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雅歌小學,孩子必須積極面對週遭的環境,學會嘗試改變,去解決困難,孫德珍不只一次重複地提到,「這裡的老師會帶學生,活在當下,解決問題。」她舉例,學校剛搬來山區時,別的校長好心地將校內不用的桌椅捐出來,只是上面還有被學生刻畫、塗抹的痕跡,於是乎老師們特別把這個當作機會教育,讓學生當課桌椅的小主人,而且要他們自己動手幫課桌椅改變形象,從拿沙紙磨、重新釘釘子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以自身的力量,去改變惡劣的環境。

在雅歌,像這樣利用生活環境教學的例子很多,孫德珍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適合他的學習方法,老師不會只用同一種方式,只在講台上說,雅歌的老師會設計各種教材,用多元的教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真的理解、學習。譬如學生要從規劃土地分配等實際方式,體會數學是測量精準的工具,或練習甩彩帶,從彩帶漂亮的飛舞中認識「力與美」的感覺。

孫德珍再以開學典禮為例,老師們以汽球象徵著學生,將汽球綁在每個窗子的框框中,而為免室內風扇吹走汽球,再以象徵長輩的木條將汽球壓住固定,典禮完成時,學生們紛紛把汽球從框框中放開,讓它們可以飛出窗外。雅歌的學生分享說,當汽球從框框中飛出去時,他好感動,他覺得自己就像是這些汽球,大人常常為了保護他們把他們綁住,像是汽球被綁在框框中,甚至用木條壓著好可憐,可是在雅歌,他們可以自在的學習,可以像汽球一樣得到釋放。

孫德珍說,這兒的老師最常問學生「你怎麼知道?」、教學生「如何學習」,學生不只是要知道學習的結果,還要解釋給大家發現結果的過程。透過每一個年級的研究課,學生自己選主題,與老師討論後自己蒐集、整理資料,每週上課時報告進度,跟大家討論遇到的瓶頸,期末時,雅歌為學生開發表會,讓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呈現研究的成果,向別人解釋他「如何學習」。

一個六年級的女孩子抱著她養的小雞說:「這是我這學期的研究,用十二週觀察小雞的成長。」她興奮地說著自己如何照顧這些小雞,還發現當雞、鴨、鵝住在同一個地方時,雞總是被欺負的,鴨跟鵝都很兇,她說:「如果鴨子欺負我的小雞,我都會罵牠,讓這些鴨子知道不可以欺負小雞。」

孫德珍認為,作研究是一個統整所學最好的方式,平常的各樣課程有數學、語文、音樂……等,而研究課便扮演統整所有知識的角色,將學習到的方式及工具靈活運用,孩子可以透過研究的過程,發現結果、也從而經歷發現的過程,最後,還要轉化成別人聽的懂的方式,解釋給別人聽,這樣的學習是不容易忘記的,學習的成效也很好。

身為體制外的實驗小學,面對大家最常問的問題,「雅歌的小孩畢業後可以面對體制內的教育嗎?」校長孫德珍笑著說:「一個學習直排輪的孩子,脫掉直排輪鞋後,難道就不會走路了嗎?」雅歌的孩子如果發現問題,都可以去面對、解決、成長。

談到雅歌小學的教學秘訣,孫德珍說:「愛與榜樣。」老師用身教的方式提供環境,用愛陪伴學生,在師生與家長都有良好互動中,讓學生學習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也尊重週遭的環境,進而愛惜大自然。雅歌的孩子畢業到外面去,常常讓其他老師驚訝,因為這群孩子會去關心老師,鼓勵老師說:「老師你教的好好,我都聽懂了。」

港源國小 教學展現客家田園風貌

【記者劉朝弼/生命力報導】「港源國小雖然小,卻是結合社區及鄉土的學校,讓學生們能夠從生活中學習知識。」港源國小校長黃進昇說。港源國小全校師生只有四十多人,有別大學校的集體教育,這裡的教學特別,是偏重自然教育的田園小學。港源國小座落在南投縣國姓鄉,全校師生僅有四十多人,有別於城市中大學校的集體教育方式,這裡的教學方法更顯得特別,是一所偏重自然教育的山林田園小學。

農人們耕種收割的景況、古蹟廟宇的歷史導覽、甚至是紙廠的造紙過程,都曾出現在港源國小的教學課程中。校長黃進昇表示,由於學區內的學生非常少,目前學校各個年級的學生,最多不超過十二人,最少的只有兩、三人,不過,也因為如此,使得「迷你小校」、「迷你小班」成為了學校的特色,老師們和每位學生有更多互動的空間,課程規劃上也更能夠因材施教。

港源國小校地狹小、地理位置偏遠、教學設備的許多限制,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有鑑於此,在歷任校長的長期規劃下,建立起一種和當地農村社區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除了在校園內開闢田園區,提供師生種植各類植物照顧觀察之外,也設置了社區田園教學步道,安排學生走出校園參觀各種社區古蹟及農村工作,並配合社區民眾合作教學,讓小朋友們能夠在實際參與下,學習生活的知識。校長黃進昇說,港源校區內的居民很多都是畢業的校友,或在學學生的家長,社區內的一景一物也都是小朋友們所熟悉的,當他們進行校外教學的時候,感受也就格外深刻。

九二一地震後,港源國小許多地方受損,由於各界踴躍捐款協助復建,及桃園市公所認養學校重建工程,才使得重建工作能夠在去年十一月順利完成。總務主任雷兆春來到港源國小服務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他說,重建後的港源國小為了展現社區營造理念、在校內增設社區活動中心,也因為學區內擁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客家族群,在學校的建築及教學上表達了客家傳統的特色。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學校除了依照客家三合院結構興建、在校內設置「客家文史工作室」,保留展覽相關文史資料,也積極推動一到六年級的客家母語教學,邀請地方耆老或客語老師協助教課,並由專家教導客家民謠及傳統藝術,讓學童能夠了解完整的客家文化。

校長黃進昇表示,港源國小融合了「自然田園」及「客家鄉土」兩項特點,除了目前的種種設計外,學校正在規劃成立一間「田園教學工作室」。這間工作室將蒐集並展覽早期農村所使用的的各種農具,也將提供以前所用的「灶」來做「粄」,讓學校師生、社區民眾,或者是來訪的客人都能前往參觀,體驗以往農村的生活狀況,也順便用「灶」來感受做「紅粄」、「年糕」、「粄圓」的感覺。黃進昇說,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希望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熱愛的心,往後面對國際化、都市化的社會,也不要忘了懷著一股鄉土情懷。

劉毓秀 堅持走完婦運的路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台大外文系教授,同時也是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劉毓秀,從事婦女運動三十年,對於現今台灣政府的女性福利政策及女性議題,都有深入的觀察及參與。面對方興未艾的女性議題,她有自己的一套觀點。

劉毓秀表示,對於目前的整個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走向,新政府在許多方面雖然有許多問題,但是她認為新政府至少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面對。她表示整個社福資源長期以來就受到利益團體的掌控,所以新政府要是想要嘗試突破,必然會面臨許多的阻礙。加上媒體又喜歡在政治人物及政策上挑撥離間,政策改革難上加難。像她最近在著手進行有關幼兒托育所的改革計畫的提案,就有朋友開玩笑的提醒她,要她「小心」,因為她擋到別人的財路。

而劉毓秀與政府機關政策上面的合作,也引來批評。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卡維波教授就為文批評劉毓秀不排斥與資本家或政府官僚結盟推銷婦運的舉動,勢必會排斥一些更加邊緣、弱勢的族群,因為他們是政治選舉的票房毒藥。對此,劉毓秀表示,與資本家從尋找共識的角度(以代替過去衝突的角度)去思考婦女運動的實踐問題,是蠻必要的。她不認為這樣的舉動,會讓婦女等弱勢族群被受騙,而是她想要讓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了解,今天我們的所得的財富,不是全靠自己的努力而來,而是這社會的每個人,創造出這樣的一個體制,讓你賺得到那麼多的財富。資本家要是有這「通財」的想法,就不會是因為出自道德或是掠取美名的拿出錢來幫助弱勢團體,他會認為這是「應該」的。

劉毓秀表示,對於現今甚囂塵上的性解放論述,她認為她自己並不是禁慾論者。但是她認為真正的性關係應該是自然、平等的,現今台灣的「性解放」論述,有許多問題。譬如在塑身議題上面,就有性解放論述者鼓勵塑身,劉毓秀表示,塑身最後的得利者,是塑身業老闆,是整個資本主義的體制,但絕對不是女性本身。她認為整個資本主義,創造出嚴密的架構,讓人們上癮而控制不住去消費,使用搖頭丸也是一種她認為「假」的解放。更有可能傷害到自己腦部健康。

至於娼妓問題,劉毓秀表示,她絕對反對娼妓制度,因為對女性來說,整個性產業對女性的身心造成莫大的傷害。但是,對於有些女性因為想要買名牌衣物而自願從娼的現象,她從心理領域去探討,發現此行為正是一種資本主義下「上癮」的現象,永遠不滿足於所有的東西、衣服,或性。但她也表示她反對政府罰娼不罰嫖的法律是不正義的,她認為應該要罰嫖不罰娼,才是公平。

劉毓秀表示,因為摯友彭婉如不幸遇害,讓基金會募到了一些經費,可以讓婦運的理想繼續推動。像她目前正忙著有關幼兒教育計畫的研究,她本身不是學法律的,但是為了推動婦運就要搞懂一堆法令章節,也自然而然變成專家了。雖然被其他女性陣營批評她中產、菁英,劉毓秀說她可以忍受得住,因為她覺得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她必須著手去做,她所做的無非是希望提供一個不一樣的選擇,告訴大家,國家是可以當整個社會的照顧者,這不只是對好友彭婉如的負責,也是對所有女人負責。

病房85033 醫療人權的戰場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對多數民眾而言,上醫院看病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是民眾的醫療人權受到侵犯時,上醫院看病反而成了最危險的事。一群關懷醫療人權的文化工作者日前用攝影機拍攝出秦家兄弟的母親在醫療過程中,因人為疏失而導致全身癱瘓,他們也藉著這部影片揭露台灣醫療制度下看不見的問題。

全景傳播基金會的蔡靜茹表示,「醫療人文小組」是由一群研究所學生以及曾擔任護理人員的文化工作者組成的,小組裡的工作人員都深切地關心醫療人權問題,也想試著用鏡頭告訴社會大眾發生在台灣的醫療人為疏失,最後他們選擇紀錄秦家兄弟與母親的病房故事。

「在病房85033,秦家兄弟為了遭到醫療失誤而造成全身癱瘓終年臥床的母親,在不懂醫學專業的情況下,孤獨地對抗強勢的醫院體系,拉扯出台灣醫療人權的問題」她說。

蔡靜茹指出,醫療人文小組並非是個正式的團體,只能說是一個臨時編制的部隊,「只是剛好他們都有共同關心的議題,而且認為值得為社會大眾報導出來。」

醫療人文小組成員之一、目前就讀研究所二年級的吳賜偉說,即使是從醫療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大手術還是小手術,任何醫療行為一定會有風險。他說,秦家母親曾因為頸椎問題而需要開刀,但是沒想到好好一個人從手術房出來後卻變成這個樣子,對此醫院也並未給家屬一個交代,「醫院的態度讓人覺得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很難相信這是發生在醫院的事情。」

秦家兄弟也因為母親全身癱瘓而不得不辭去工作,除了全心照顧母親之外,還必須和院方的人員爭取權益。吳賜偉說,乍看之下他們只是和一間醫院對抗,其實他們所要對抗的是台灣長期以來都存在著的醫療弊病,「有點像是侯文詠寫的小說『白色巨塔』的情節。」

吳賜偉也指出,醫療疏失造成的糾紛在台灣已經存在已久,但是因為民眾缺乏對於保護自我權益的觀念,以及醫院往往抱著老大心態對待病患,當然使得糾紛和疏失不斷發生,「這時當然需要公權力的介入,只是有時後連民眾連如何投訴都不得其沒門而入,還說要怎麼維護自身權益。」

2002年6月26日 星期三

幼安烘培坊 作出點心送出愛心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目前社會上多數的身心障礙安養機構仍以住宿教養為工作重心,卻往往使得身心障礙朋友僅是消極地接受照顧,並且逐漸地和社會失去互動。有鑑於此,苗栗市幼安教養院抱著「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捕魚」的觀念,教導院生自製點心,讓身心障礙者也能自食其力。

苗栗市幼安教養院自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正式成立苗栗縣內第一所「身心障礙者庇護烘培工廠」後,便開始提供院內學生麵包烘培技術訓練及實習的場地。該院不但在民國八十八年獲選為苗栗縣政府「公設民營」之合作單位,也在今年獲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補助辦理烘培職業訓練,期望為院生安排更多學習的機會。

幼安教養院院長林勤妹說,過去幼安教養院只著重於住宿教養的部分,後來院內也開始為院生安排一些甜點烘培課程,「後來我們覺得何不設立一個烘培的中心,讓院內能有一個更人性化、多元化的生活空間,因而成立了庇護工廠。」

她表示,一般人所指的庇護往往是指比較消極的保護,但是這裡的庇護工廠反而是一種較積極的教導和照顧,「在庇護工廠從事烘培工作的學員也有微薄薪資,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和社會的互動性更大、更高。」

她也指出,雖然目前的景氣連正常人都很難找到工作,「但是院方還是希望這些學員往後能夠靠這項一技之長找到工作。」目前整個庇護工廠仍需依賴教養院這邊的支援協助,未來她仍希望庇護工廠能夠回歸社區生活,真正地自食其力。

幼安教養院負責庇護工廠承辦業務的黃小真說,目前院內進一百四十位身心障礙者中,有四十位的院生正在接受烘培課程的訓練,「如果院生有興趣、也有足夠能力,便可接受院方的安排及評估。」

黃小真表示,由於點心烘培事關食品衛生,因此除了規定院生必須年滿十五歲,有自我生活能力者以外,還必須接受B型肝炎及傳染病的篩檢後才能上課。「目前共有九位老師及行政人員負責協助烘培坊的訓練課程,也有家長得知我們有這類課程後會主動送小孩到這裡上課」  由於學習能力的問題,黃小真指出,目前所有的學生仍是邊學邊作,「除了每個星期六由老師授課外,每週一至週四都會到苗栗縣內的醫院和小學作定點販售,平時也會接受機關或重要場合的點心訂購。」點心除了有西式糕餅外,仍以客家傳統的米食為大宗。

黃小真也表示,目前參與烘培課程的院生中仍以心智障礙者為多,其中還有位五十一歲爺爺級的學生,「我們現在也在安排這些院生能夠到外頭考取執照,使這些院生未來能夠真正地自食其力。」

院長林勤妹也說,雖然目前他們連老師和院生最基本的薪水都發不出來,「我們仍希望這些課程能讓這些院生們活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他們也希望社會上能夠有更多人慷慨解囊資助他們的工作。

根據苗栗縣政府社會局的專員林靜芬表示,所謂的「公辦民營模式」,是指由政府提供硬體設施和場地,委託民間機構承辦政府的計劃和業務,「可藉由民間機構的專業能力、高活動力,使活動能更有效率地執行。」而幼安教養院即是在民國八十八年參與政府的公開甄選,最後入選為餐飲烘培的合作單位。


延伸閱讀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唐寶寶 家庭裡的天使

【記者劉懿嫻/生命力報導】一場由唐氏症關愛者協會所主辦的家長成長座談會,六月九日在位於永和的協會辦公室舉行,本次主講人是馬偕醫院遺傳科醫師林炫沛,而由他來講解唐氏症的由來,以及各種在醫學上的知識,另請到雙園特教中心的資深特教老師王美鈴,來告訴家長早期療育中家庭的重要性。

唐氏症的發生是由於染色體的第二十一對出現歧變,導致新生兒有多種病變,所以唐寶寶有許多先天性的疾病,例如胃腸、心臟、眼睛、甲狀腺等,在肌肉發展也不夠發達,也因此身體協調性不佳。馬偕醫院的遺傳科醫師林炫沛,與唐氏症關愛者協會一直有密切的交流,許多病人也都是透過林炫沛醫師與協會接觸,林醫師表示,自己從事遺傳疾病的研究已十六年餘,不只對唐氏症的研究,同時他也研究粘多糖、玻璃娃娃等疾病,許多罕見疾病都在他的專業範圍內。

此外,林醫師也表示,台灣社會近年來對唐氏症患者的認知,雖然已有顯著的進步,但離理想卻仍有一大段距離。再者,產前檢查中的「羊模穿刺術」雖然通常能夠判斷出胎兒的健康,但礙於醫療資源的有限,並不是每位孕婦都會作羊模穿刺的工作,以致於仍有許多寶寶,在出生後才被發現而診斷為唐氏症。即使如此,林醫師認為唐寶寶雖然稍有不完美,卻還是希望家長,能夠以包容和關心的態度去接受每一個生命。

另一位主講人王美鈴老師,是雙園特教中心的資深特教老師,她的主要工作是深入家庭中去輔導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她形容自己的工作是用特教的專業知識,來引導家長該如何教養孩子,服務對象也不只唐寶寶,包括各種障礙類別。王美鈴回憶起民國八十年、協會剛成立時,所接的案子多為唐氏症,但近年來由於醫療逐漸發達,唐氏症患者已逐漸少很多,她表示唐寶寶最大的特色在於他們的氣質,總是笑兮兮的他們常是大家的開心果,個性體貼、模仿性高,也因此能有不錯的學習能力。林醫師形容唐寶寶的外型長的相似,彷彿四海之內的唐寶寶都是一家人,但他也強調,唐寶寶與一般人一樣,智力表現也有好壞。王老師則期望社會大眾,不要將刻板印象加諸在特殊的孩子身上,畢竟和一般孩子比起來,他們的差異並不大。

在現場的許多家長大多與協會互動頻繁,對於類似的活動,只要協會通知,便會到場參加。許媽媽,擁有一位將上小學的孩子,她便表示只要有機會,都會多帶孩子出門活動,她喜歡這樣的聚會,因為在這樣的聚會裡,能夠與其他家長作交流,小孩子也找到了玩伴,她以過來人身分告訴初為唐寶寶父母的爸媽,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另一位寶寶只有五個月大的葆妮媽媽則表示,當自己以二十四歲這麼年輕的年齡生出唐寶寶時,非常不能接受,接生的醫師又是第一次接生唐寶寶,當時的她極度不想要這個孩子,想把她送人,但後來經過先生與家人的鼓勵及開導,慢慢能夠接受這個女兒,現在並與先生準備懷第二胎。

面對這樣的例子,王老師表示,特殊家庭生完第一胎後再繼續生的例子並不多,但是也有家庭像葆妮一樣,為了有心靈上的安慰,以及家庭中可以達到平衡的效果,仍會有家庭繼續生第二胎,這也能讓家庭的焦點不全擺在特殊障礙的孩子身上,壓力也不會這麼繁重。

唐寶寶總是被形容為「喜憨兒」,原因就在於他們無邪的心思,以及憨厚的笑容,許媽媽說比起生出其他種類障礙孩子的父母來說,她和先生慶幸生到的是唐寶寶。兒子的活潑好動,與滿臉笑容的她,讓我們感受到教養特殊孩子辛苦努力的成果。


延伸閱讀

讓成年心智障礙者有溫暖的家

【記者叢慧芸/生命力報導】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理事長李宗金說:「我們不鼓勵籌建大型的教養院,而是希望強調社區性、就近照顧」;他說,基隆共有七個行政區,需要每一個區都有類似這樣就近照顧的機構,所以我們先籌建第一座心智障礙者綜合服務中心,讓社會大眾了解、看到。

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與心園文教基金會日前合作舉辦大型二手衣義賣活動,將義賣得來的款項當作籌建基隆市第一個心智障礙者綜合服務中心資金的一部份。 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李宗金說,基隆在公辦相關的成年後心智障礙者機構是少之又少,當智障者兒童從校園踏出的那一刻起,可能就沒有地方去了,只能待在家裡。李宗金表示,小孩逐年在成長,家長卻逐年倒下,家長們體會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擔心將來孩子如何獨立謀生,於是協會希望能成立心智障礙家園,讓心智障礙者可得到教養、職業訓練等完整服務。

計劃中的綜合服務中心分為三個部分:早期療育服務中心,重視發展遲緩兒童及早發現,並提供專業輔導。第二是成人心智障礙者職業訓練場所,主要有烘焙班等職業訓練。第三是成人心智障礙者住宿家園,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因為家長年邁無力照顧的心智障礙者,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也讓這些心智障礙者適應團體生活。

李宗金說:「不鼓勵籌建大型的教養院,而是希望強調社區性、就近照顧」;他表示,基隆共有七個行政區,需要每一個區都有類似這樣就近照顧的機構,所以先籌建第一座心智障礙者綜合服務中心,讓社會大眾了解。  

李宗金指出,基隆腹地很小,要找到一個地方蓋大型教養院不太可能,何況協會在經費上也有問題,所以現在回收舊報紙、寶特瓶、乾電池、燈管、舊衣服等等,雖然是微薄之力,但對籌建金費也不無小補。李宗金表示,日前還與大型賣場合作舉辦二手衣義賣,他說,二手衣不一定是舊衣,有人買了衣服卻都沒穿過,或是一些退流行的衣物,協會在回收這些衣物後都會整理、考量後拿出來義賣。

從民國八十七年推動籌建此心智障礙者家園已有三年了,李宗金表示剛開始推動時一些廠商捐的比較多,加上後來的募款,目前資金有四百多萬,但是光是綜合服務中心的硬體設備就需要一千五百萬以上,在資金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李宗金說:「我們可能會先轉個方向向國宅局承租空屋,先做些前置作業、試做看看,了解有沒有這個需求。」  

另外,李宗金說,目前也考慮利用這四百萬先把地買下來,這樣做是怕將來募款的腳步跟不上物資調漲,此外這樣也比較有公信力,讓捐款的人能看到自己所捐的款項拿去做什麼用途、以及目前籌建的成效,也讓大家了解籌建心智障礙者綜合服務中心還需更多人來響應、幫助。

因為本身也是心智障礙者家長,李宗金說,協會將籌建基隆市第一座心智障礙者綜合服務中心當作是長遠計劃與理想,除了致力籌募款項外,協會也努力服務照顧心智障礙者,提供其他相關的協助。李宗金表示,基隆市心智障礙者大約有兩千多人,但是參加協會的卻只有五分之一,這常常是因為家長傳統觀念不願意讓小孩接觸外在社會,長久下來,小孩子們自然會排斥團體生活。所以協會目前一直提倡早期療育,希望藉由提早發現與治療,可以減輕未來障礙的程度。  

智障者家長協會目前提供日間托兒所,避免當家長不在時幼兒易發生意外,此外還有烘焙屋、陶瓷班等,李宗金說,協會現在正在規劃與市政府租國宅,要讓心智障礙者們所作的麵包能有一條生產線外銷產品,他說,我們希望培訓家長做麵包師傅、小孩子做副手,由家長帶領小孩子一起工作。  

而做出來的成品可經由協會的行銷作業,像是銷到學校福利社、各機構舉辦活動時的小點心、餅乾等;李宗金說:「我們不是想開一家店面,因為生意不一定會那麼好,但若是發展成為一條生產線,在偏僻的地方我們還是可以做,不只是麵包,將來還可以計劃做便當。」他說,經由這樣的職業訓練,無形中對小孩及家長、協會都有幫助,也可訓練心智障礙者獨立謀生的能力。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身障SOHO族 飛鷹團隊飛過不可能

【記者劉朝弼/生命力報導】

民國九十年六月,國內第一個由重度身心障礙者組成的居家就業團隊─「飛鷹人工作隊」正式成立,雖然目前成員一共只有九人,而且散居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各個地方,但透過網路的聯絡,成員們可以在空中相會,討論並分工接手的案子。

「我們希望藉由飛鷹人團隊的誕生,讓身心障礙者去完成一般人所認為不可能的事。」中華民國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理事長周二銘這麼說。民國九十年六月,國內第一個由重度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居家就業團隊─「飛鷹人工作隊」正式成立,雖然目前團隊成員一共只有九人,而且散居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各個地方,但透過網際網路的聯絡功能,卻讓身處不同地方的成員們在空中相會,一起討論並分工接手的案子。

飛鷹人的工作內容,除了協助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出版品上網之外,也替許多團體架設及維護網站、幫助公益團體建築網路資料庫等。每一位飛鷹人其實都有獨力完成個案的能力,但是為了實現居家就業團隊的理想,毅然加入了由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的居家就業計劃,目前都成了網路SOHO一族,也正朝著理想而努力。

自號「天地鷹」的飛鷹團隊催生者周二銘,同時也是團隊成員之一。他表示,身心障礙者因為生活上的不方便,在就業道路上往往困難重重,但是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工作能力的問題,而是找不到一個無障礙的工作環境。對於發起「飛鷹人」居家就業計劃的目的,周二銘說,目前政府對於身心障礙朋友的照顧較偏重於職業訓練的相關課程,但是當學員們結訓之後,卻仍然得面對社會現實。自己同樣是身心障礙者,對「學會了釣魚,卻沒有地方可釣」的問題感受極深,於是向相關單位爭取計畫案,並且找到了第一批的參與成員,飛鷹人團隊終於付諸實現。

飛鷹人的成員們分別以「鷹」為名替自己取了不同的稱號,代表如鷹一般自由翱翔天際,像是編織鷹、孤獨鷹、霹靂鷹、翱翔鷹、沏茶鷹、幸福鷹等。每一位飛鷹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人因為癱瘓,只能勉強用一根手指頭操作鍵盤﹔也有人因為呼吸困難,還必須隨身帶著呼吸器。

團隊中唯一一位非身心障礙者成員是「天使鷹」耿淑楣,她身兼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秘書,與理事長周二銘一起擔任輔導飛鷹團隊的工作。耿淑楣說,飛鷹人團隊剛開始運作時,由於分布全台不同地方的飛鷹成員互相並不認識,彼此之間找不到默契,加上網路上溝通不易,即使利用網路傳輸軟體來交談,也仍然有溝通上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歷練,現在飛鷹人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默契,在分工合作的概念下,也都能將接手的案子順利完成。

「幸福鷹」陳榮福小時候由於小兒麻痺加上脊髓側彎嚴重,導致身體無法長期坐立,之後又因為做矯正手術時麻醉不當併發肺炎,在危急時刻動了「氣切」手術,從此呼吸器離不開身。談起成為飛鷹團隊一員的點點滴滴,陳榮福說:「加入飛鷹人之後認識了其他罹患不同病症的飛鷹朋友,讓我體會許多令人敬佩的故事。」他說,殘障者出門工作比一般人困難很多,但卻不表示他們一定得接受不公平的工作機會。居家就業的潛力很大,對殘障朋友來說是一件很值得參考的模式,而目前最需要的是相關單位的從旁協助及輔導,讓社會上有更多像飛鷹人一樣的團隊。

飛鷹人工作隊成立至今,成員們雖然在生活上不良於行,卻利用網路的聯繫將大家的心緊緊貼在一起。藉由居家就業,飛鷹成員們在工作之中找到了尊嚴、肯定了自我,並向社會證明了重度身心障礙者也能堅定地編織自己的夢想。

2002年6月21日 星期五

了解家庭害蟲 撲滅更有效

【記者謝雯淇/生命力報導】每個家庭當中通常會出現令人非常困擾的昆蟲,一般肉眼可見的有蟑螂、螞蟻、蚊子、蒼蠅等,塵虫滿(ㄇㄢˊ)及跳蚤則是肉眼較難以辨識的。對於這些家庭中的害蟲,必須對於牠們的生活習性有所了解,才能找出杜絕的方法。

蟑螂幾乎是無所不在的,不論是學校、餐廳、家庭、垃圾堆,只要有食物的地方都會有蟑螂的存在。台大昆蟲學系教授徐爾烈說,一般家庭中常見的是美洲蟑螂,只要處於黑暗的場所,蟑螂就會出現。而一般防止蟑螂出現的方法,就是將家裡有縫隙的地方補起來,用完的碗筷也最好不要隔夜再洗,免得蟑螂半夜出來覓食。此外,一般食物不要用紙袋裝,要用容器裝,因為蟑螂會把紙袋咬破。而對於市面上所販售殺蟑螂的藥,表示蟑螂吃後會死在屋外,徐爾烈說其實這樣比較不好。比較好的方法是讓蟑螂吃了有毒的藥之後,不會馬上死亡,讓牠回到自己的巢穴,等牠死了,其他蟑螂會去吃那隻中毒而死的蟑螂屍體,這樣才能殺死更多蟑螂。

此外,家中若有掛璧畫或者是海報類的物品,就要檢查是否會有蟑螂的卵存在,由於蟑螂喜歡在隙縫中爬行,牠會把卵產在有隙縫的地方,不然就要把它們緊黏著牆壁,不要有隙縫存在。而且,蟑螂也會將卵產在紙箱的夾縫上,對於存放很久的箱子,也需要定期檢查清理。徐爾烈也說,某些家庭在換瓦斯的時候,瓦斯桶上即非常可能有蟑螂的卵,因此民眾也可以自行清理,避免滋生更多的蟑螂。

根據環保署提供的資料顯示,將小黃瓜皮、月桂樹或菊花瓣加上酒精的混合物,每星期在蟑螂出沒的地方灑一遍,可以消滅剛孵化的小蟑螂。其實蟑螂除了給人很噁心及髒的感覺之外,牠並不大會咬人。輔大診所主任醫師宋楷元說,被蟑螂咬到會起紅腫的反應,對於人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傷害。此外,有民眾表示晚上睡覺時蟑螂會跑到人的臉上,對此宋楷元說,其實人在睡覺時,耳朵自然會分泌趨蟲的物質,因此不必太擔心。

除了蟑螂之外,螞蟻也常常困擾著一般民眾。家庭中有螞蟻的存在,主要是因為有甜食的氣味,徐爾烈說螞蟻喜愛甜食,因此只要有一點餅乾屑,牠們就會知道,因此在吃零食餅乾時,最好不要讓屑屑掉在地上。而且螞蟻是群居性動物,因此看到時幾乎都是一整群螞蟻,如果要消滅螞蟻窩,徐爾烈說可以用餅乾碎屑引誘螞蟻出現,來追蹤螞蟻的巢穴所在地,再噴灑殺蟲劑,這樣就可把螞蟻一網打盡。此外,使用「神奇粉筆」也可以讓螞蟻死亡,只要在牆壁上畫一條條的線,螞蟻碰到就會死亡。對於在螞蟻行經的路上倒爽身粉也可以讓螞蟻死亡,徐爾烈說,由於爽身粉使用在人體上有排汗的功能,使用在螞蟻身上應該會讓牠們脫水而死。

在家庭的害蟲中,一般民眾較可能忽視的是塵虫滿(ㄇㄢˊ),乃是因為塵虫滿(ㄇㄢˊ)是肉眼不可見的,經常會在空氣中飄來飄去,輔大診所主任醫師宋楷元說,塵虫滿(ㄇㄢˊ)是吃人體上的排泄物維生,例如,人身上所流的汗。由於牠只喜歡在有棉、毛的地方生活,因此並不會在人身上寄生。只要在潮溼的空氣中,及有棉、毛的地方,牠就會繁殖。而且由於人在呼吸的時候,有可能會被人體吸進,如果是有過敏體質的人,就會產生流鼻水、打噴嚏的症狀。塵虫滿(ㄇㄢˊ)並不會咬人,因此不會對皮膚直接過敏。

宋楷元說,要杜絕塵虫滿(ㄇㄢˊ),平時就要注意家庭的居家衛生,床單衣物、窗簾、有布的沙發等要經常換洗,也可以在太陽下晒,這樣可以殺死塵虫滿(ㄇㄢˊ)。此外,家裡若有養貓、狗,也要經常替貓、狗梳理、洗澡,衛生習慣要做好,因為貓、狗身上有毛,塵虫滿(ㄇㄢˊ)喜歡在上面生長。另外,家庭中也要經常保持乾燥,可以利用除溼機除溼,也可利用吸塵器徹底吸去灰塵,以減少塵虫滿(ㄇㄢˊ)的數量。

鄉民自組巡察隊 復育北勢溪生態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台北縣坪林鄉居民,看到北勢溪中的魚類資源愈來愈少,決定自己擔任義工,組成護漁巡察隊,和鄉公所結合,進行封溪護漁的計劃。今年三月北勢溪原本應該開放讓民眾垂釣,不過因為護漁的效果太好,台北縣政府表示將坪林封溪延至明年六月底。

負責北勢溪護漁計劃的坪林鄉公所農業科的鍾得豐說,北勢溪從八十八年二月開始公告為期三年的封溪,雖然今年三月就該開放了,但是因為護漁的效果太好,遊客擔心現在釣魚技術太好,如果開放,以一天一百個人次、一人五斤魚來計算,一兩天就會將於釣光,所以他們反應希望不要開放,將北勢溪封溪河段做成賞魚的河段,因此鄉公所決定將封溪時間延長至九十二年六月底。

鍾得豐說,坪林鄉以產茶為主,鄉長梁金生構想,要帶動鄉里的發展,要以觀光的經營方式,吸引外來遊客,而坪林擁有天然的河川資源,所以決定以大自然的訴求來吸引遊客。所以鄉公所提起封溪計畫,代表會審議後,送給縣政府核准公告,依照漁業法來進行封溪政策。

前任的護漁巡察隊大隊長陳國華說,當他發現很多人亂抓魚、於是就發起護漁的行動,他先到鄉公所找農業科的秘書鍾濱煌,鍾濱煌原本是台北縣農業局調來的,聽到他們要保護河流,非常支持,於是幫忙他們處理組成護漁巡察隊行政上的事務。陳國華也找了一些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同好,總共三十五個人,開始排班,犧牲自己的睡眠,自願從傍晚排班到凌晨不定期地到溪流上游巡察。

北勢溪的的護漁巡察隊並不是每一天都在溪流附近巡查,陳國華說,他們是有分季節性的。譬如遇到三月的苦花魚產卵季節,或是香魚九月到十月的產卵季,他們才會開始排班巡查。因為他們是義務性的,所以沒有像其他地區申請正式的巡守員,擁有合法性的職權來開罰單或驅離違法遊客,所以他們除了帶支手電筒外,沒有其他多餘的配備。封溪政策實行後的第一年,護漁巡察隊只進行柔性的勸導,到了第二年就開始用強硬的方式,立即通知警察來取締開罰單,到了第三年,釣客都已經知道北勢溪正在進行封溪護漁,不知情而來垂釣的遊客已經變得很少了。

鍾得豐說,護漁計劃由鄉公所主導,他們一年會舉辦三到四個針對河川護漁相關知識的研討會,檢討大家遇到的困難,一起討論解決方法。他們也請生態保育協會來講課,讓大家了解有關生態的知識。另外,他們也到護漁有成的高雄縣三民鄉楠梓尖溪和嘉義山美村達那依谷溪參觀,學習他們如何保護資源、如何向釣魚的人收費。

鍾得豐說,一開始他們也曾經遇到挫折,當地喜歡垂釣的居民有時候也會罵封溪的政策,因為他們喜歡抓魚,碰到巡守隊會被勸導或報警處理,所以他們也會罵巡守隊隊員。為了避免危險,通常都會兩個以上的人一起出去巡守,比較不會發生巡察員遭違法遊客傷害的問題。

陳國華說,封溪的政策並不是整條溪都禁止釣魚,只有部分限制,所以喜歡釣魚的遊客還是可以到別的河段釣魚。譬如北勢溪禁止垂釣處,是跟翡翠水庫連接的七公里河流,在河流上游保護魚類、在魚類產卵季節的溪流更要好好保護,才不會讓溪中的魚類絕種。

北勢溪自從三年前開始施行封溪護漁,整條溪流的生態得到了喘息的空間,坪林鄉公所曾舉辦過一次「坪林茶香生態節」活動來展示成果,譬如水中魚類攝影的展覽,把北勢溪的原生魚種,苦花、溪哥、一枝香、阿嬤魚等魚類身影影像直接傳上來到螢幕,讓民眾不用下水也能體會到賞魚的樂趣。

「去年河川的復育結果調查評鑑,我們獲得了第一名喔!」陳國華說,北勢溪不管在魚類的種類上、還是數量上,都是最多的,展現出三年的復育成果,也吸引了許多生態保育的團體紛紛前來觀摩。

鍾得豐說,累積了三年護漁經驗,發現要封溪護漁成功,第一個居民要有共識,做起來才比較方便,第二個是護漁巡守隊要發揮功能,第三個則是要加強宣導,將保育的常識觀念灌輸給居民和釣客知道。鍾得豐希望這三點經驗,能提供給其他即將進行封溪的地方參考。


延伸閱讀

坪林封溪有成苦花優遊溪中

封溪護魚漸成風氣 河川休養生息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十二年前,嘉義阿里山的「達那伊谷溪」,在鄒族人自發性的封溪護漁行動,自組巡守隊,十幾年的努力保育下,從一條被電魚毒魚嚴重破壞生態的河流,到河中高山固魚漸漸多了起來,開啟封溪護漁成功的案例。接著,高雄的三民鄉楠梓溪、台東的新武呂溪、馬武庫溪、台北坪林的北勢溪等紛紛進行封溪護漁的行動。

封溪是近來相當盛行的一種保育方式,由當地政府提出公告,進行封溪,禁止民眾捕魚獵魚,讓溪中魚類和生態環境得到喘息的空間。但是封溪的法律效力和合法性,以及封溪護漁是否能有效幫助生態環境,則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有了那麼多成功的案例,封溪護漁成為一股風氣。最近的苗栗縣幾條溪流也公告封溪,今年七月份,南澳也因為了保育毛蟹而即將進行封溪護漁的行動。

封溪的法律效力及合法性

早期的封溪通常是由原住民辛苦發起,只是自行在社區內公告。既沒有法律效力,也缺乏封溪的正當合法性。原住民因此常常和破壞他們溪流生態的人起衝突,例如持槍來保衛溪流,卻讓闖入溪谷捕捉魚蝦的民眾感到生命的威脅。不過近年來民眾漸漸具備法律觀念,因此目前許多溪流的封溪保育行動開始由居民凝聚共識,由鄉公所進行規劃,再正式向當地縣政府提出申請,根據漁業法或野生動物保育法來限制遊客和釣客破壞溪流生態的不當行為。若是違法,則可由當地的警察開出三萬元以上到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因此目前的封溪行動以具有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和實質上的具體懲罰。

巡守員是封溪護漁成功的關鍵

至於封溪是否成功,通常都要視當地的居民配合度而定。有了「河川巡守員」,有效巡查河川並遏阻違法遊客,通常都能為封溪的效果加分。譬如宜蘭尖石鄉油羅溪透過勞委會的永續就業方案,申請十六位原住民擔任護漁巡察員。一個村配置兩個經過訓練的巡守員,若發現有人違反封溪的規定,可以立即開出罰單。台北坪林鄉北勢溪則是有當地熱情的鄉民組成護漁巡察隊大隊,不收取任何費用,自願犧牲睡眠,在魚類的產卵期進行日夜巡守。宜蘭南澳鄉南北溪則是在鄉公所的規劃下,建立義勇志工巡邏隊,目前正在觀摩其他護漁有成的溪流經驗,先進行柔性勸導,預計在今年七月份正式執行。

封溪護漁的成效:封溪是消極的保育?還是積極保育?

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的研究生黃兆鎮表示,許多生態團體常常將面臨生態危機一塊地搶救起來,卻沒有用人為的方式維護,讓其自生自滅。但是這些需要保育的地方已經遭到了人為的破壞,如果不用些人為的方式來復育或是維持目前的情形,被破壞的情形會愈來愈嚴重,只是消極的做法。就像一個人生了病,只是斷絕病菌的來源,卻沒有接受治療,病情只會惡化。因此他主張應該用人為方式來改善,才是一種保育的積極做法。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的秘書長陳健一則說,不一定要使用積極方式來復育河川,其實封溪護漁的做法就是讓溪流得到一個喘息的空間。假使要積極復育,用人為的方式干擾,譬如幫忙魚類育種、放流,則是需要先仔細做好河流的生態調查,如果這些背後的條件不夠,就貿然地干擾,則會違反自然法則,揠苗助長。

依據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張明雄的調查成果,台北縣坪林鄉的北勢溪護漁區段內除魚的數目、體長有極顯著增加外,水棲生物的種類也增加不少。顯示坪林封溪護漁成績效果極佳,也展現出北勢溪的魚類仍具有良好自我復甦的能力。

因此,封溪是一種積極做法,或是一種消極做法,仍需視溪流被破壞和各溪本身的體質不同而定。若是本身具有良好的復甦能力,封溪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讓河流休息,依照自身的自然力來恢復原有的生態。至於會不會造成河流中外來的優勢魚種佔據原本的生態環境,排擠原生種類而改變生態,是在河流決定進行封溪前,需要仔細調查評估的工作。


延伸閱讀

封溪、封山可不可以封海?

「封溪護魚」衝突 凸顯保育癥結

新教材新挑戰 重考生茫然

【記者馬珊/生命力報導】今年面對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的第一年,去年的末代聯考生選擇重新出發時,面臨到最大問題,即是對新政策的茫然與複雜化,教材的更新與多元化。重考對他們來說,並不再只是再一次試煉,而是在新實施的多元入學方案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條路。

「我覺得最大困擾來自教材的更新。多元入學方案的衝擊倒沒有想像中強,因為丙案仍是以傳統聯考的方式進行,而且我想念的科系正好選用此方案。」重考班同學黃昌年表示。「在入學管道中,去年聯考未能如己所願進入理想的科系,因此選擇重考。在剛開始準備重考時的確覺得入學方式太多太複雜,會有一些茫然與恐懼。但了解新方案後,覺得對於自己的影響性不大,反而甲乙兩項新方案提供了較多的選擇與機會,甚至可以跨組競爭,因此,將會重新考慮心目中的志願科系順序。」

黃同學認為:「主要是教材的問題。教科書內容全面更新,不再只有國立編譯館提供的教材,多了不同方向的不同內容,之前學過的在今年重新準備時好像被顛覆一般,需要重新閱讀,重新學習新的課程,是比較吃力一些」。

以歷史為例,五種版本如同五部歷史小說,各自從不同的記載方向與角度敘述歷史事件。學生為求好成績,往往希望能夠背下所有版本,但是,一冊五版,歷史共有十一冊,加起來有五十五本書,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科目要準備。在短短一年之中,如何才能快速的重新學習與適應。

一般高中生畢業之後,學校能給予的幫助隨即減少,輔導室能給予的幫助除了心靈上的勸導與輔慰外,提供了詳細的升學方案介紹與引導。但是對於教材的更新後,除了建議同學與高三的專任老師討論教材的選購外,並沒有實際的輔導辦法。教育部所給予的指示,則是建議考生多方面蒐集相關資訊,並提供出版社相關資訊,與如何購買等方向。資料提供有限的結果,往往造成重考生不再依賴正規的教育體系,轉而向國內特有的,向來為教育改革所批判的補教體系求助。

重考生為求短時間內得到相當於一般生三年習得的教材內容,無怪乎選擇花大錢走入補習班,以金錢換取時間。多元教材的實施,讓教材熟悉度相對弱勢的重考生不得不繳交一學期十萬元的學費,尋求補習班的協助。

反觀非正統的教育體系,儒林補習班主任律振揚卻認為,多元入學方案推行後,補習班對重考生的重要性會逐漸提高。「尤其去年在聯考中挫敗的重考生來說,今年由於高中教材版本更新,多元化教材實施下,教科書的內容歧異,各出版商編輯各自不同的方向,考試卻要合併出題,增加學生“書永遠都唸不完”的困擾,因此,各版本的整合與分析,反而成為補教界的最大商機。」

多元化教材的原意是希望能夠經由不同的教材,鼓勵學生採取多方向的思考途徑,但是合併多版本出題造成學生面對龐大教材的無力感,以及選擇以大小通吃舊式的填鴨式讀書方法。重考生面對今年新的多元教材實施,可以考量重考班提供的多元化教材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內容,經由龐大編輯群加以統整分析後的綜合比較,也該考量重考班無法提供多元入學強調的多元化思考方向,德體群美課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補習班狹小的空間中,鎮日埋首苦讀的高四班學生,面對的是多元化入學方案改革後,繼續升大學仍將是單一選擇的途徑。


延伸閱讀

udn大學博覽會

看不見的社服天使 讓愛飛翔

【記者蔡以真/生命力報導】有一群音樂人,默默地以音樂力量來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他們是一群視障朋友,所以他們被稱為「看不見的社服天使」。

在台灣,有一群視障音樂人多年來默默地以音樂的力量來從事社會服務工作,民國八十八年,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成立,「看不見的社服天使」也隨之誕生,開啟了這些視障樂團更多的表演空間。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公關林欣怡表示,看不見的社服天使目前包括八個視障樂團,有全方位樂團、黑門樂團、妙音樂集國樂團、知音二重唱、平安之歌、啄木鳥樂團、五眼樂團以及心光樂團,因為這些成員都是視障朋友,所以幫他們取名為「看不見的社服天使」。她說,為了改變外界對視障朋友悲情的印象,這些視障音樂人決定用音樂的力量來進行社會服務的工作,協會也幫忙其安排一些表演活動,讓他們到監所演唱,或是到老人社區為獨居老人演唱。

朱萬花是視障樂團「平安之歌」的團員,也是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的秘書長,從事關懷演唱已有六年的時間,她說:「外界一般認為視障者是弱勢族群,其實我們只要有餘力,還是很願意替社會做點事,幫助比我們不幸的人。」

她回憶起九二一地震時,她到南投民間鄉為災民演唱,那時所有的觀眾都快樂地一起唱歌、跳舞,還不時地遞上茶水給她喝,她說:「那個時候很高興我們的表演可以讓他們這麼快樂,大家對我們的關心,更讓我感動地淚流滿面。」

張育豪也是位視障音樂人,現為啄木鳥樂團的團長,他說,啄木鳥樂團的每一位團員都是音樂系畢業,每位團員因為不希望自己的音樂才華因身體上的缺陷而被埋沒,因此在民國七十三年成立了啄木鳥樂團,從那時開始,樂團便會在各個社會角落從事關懷演唱,他說:「這麼多年來在許多不同的地方表演,給我的最大收穫,是讓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這個社會。」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成立於八十八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身心障礙者在藝文才華方面的推廣,例如推薦視障樂團到各地做巡迴關懷演出,也會舉辦以身心障礙藝術工作者為主的各類藝文性活動。除了為視障舉辦活動外,協會也積極辦理職業訓練課程,培養身心障礙者的藝文技能,也會協助具有優秀才華的身心障礙者到國外進修。

林欣怡表示,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自從成立以來,便積極地開始帶領著這些社服天使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及各監所、安養中心、災區…等各個社會角落,兩年多來,演出場次已經超過兩百場,觀眾人次達數十萬人,她說,九二一大地震時,這些社服天使更積極地進入到中部災區,用音樂關懷災區居民的心情,也獲得相當大的回響。

爺爺與阿南 鏡頭下的躁鬱症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一個成大醫院精神科的社工、一個心理醫師和一個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三個平常忙得天昏地暗的醫療工作者,他們在學習如何拍攝紀錄片之後,也拿起攝影機,記錄下患有躁鬱症的青少年阿南,以及長期照顧阿南的爺爺的故事。

「對我們而言,了解別人對這部片的想法才是拍這部片最重要的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的社工鄭淑慧如是說。

成大奇美精神醫療紀錄小組同樣在去年十一月參加了全景傳播基金會所舉辦的文件紀錄片攝製研習營。雖說平常根本沒機會接觸影片的製作,鄭淑慧卻表示相當珍惜這次學習的經驗。

「爺爺與阿南」一片中的主角阿南是一位國中生,目前正在成大精神科接受治療及觀察,以了解究竟是罹患躁鬱症,還是有過動的傾向。鄭淑慧說,由於阿南的父母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這種症狀,也不願再花心力照顧阿南,「最後只有爺爺願意陪著阿南就醫、吃藥。」

全景傳播基金會的蔡靜茹說,「在醫院裡,社工往往必須面對病患的家屬,但是一般人對此卻不甚了解。」因此,成大奇美精神醫療小組便想藉著這個機會,讓社會大眾知道社工和病患家屬們所面對的是什麼壓力。

除了成大醫院精神科社工鄭淑慧以外,成大奇美精神醫療紀錄小組還有一位心理醫師和一位奇美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加入。蔡靜茹說,這三個平常忙得不可開交的醫療從業人員一直希望能用影像,將病患與家屬治療過程的辛苦記錄下來,「因此他們所挑選的議題都是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

蔡靜茹也表示,不論是在拍攝或是阿南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社工都是一直扮演著比較主動的角色,「也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夠更了解病患和家屬們所面對的真正問題在哪裡。」

特別是現在社會大眾對於躁鬱症的認識不清,而且仍有一些較偏差的觀念,將躁鬱症和神經病混為一談,反而使得病人和家屬面對更多的壓力,直接影響了康復的進度。對此,鄭淑慧認為,現在的資訊已相當發達,不論市上網或是直街向醫師請教都能獲得相當正確的資訊,「這就是屬於民眾認知再教育的問題了。」

嚴格說來,她認為躁鬱症並不屬於疾病,只能說是現代人因為社會環境的壓力比過去嚴重,而發生適應不良的情形,「既然這是因為壓力所引起的問題,當然就不能再給予病患過多的壓力,病患此時更需要家人的了解與支持才能度過這一關。」

以紀錄片中的阿南為例,由於阿南仍是國中生,除了有升學壓力外,一但同學們對於這種症狀仍抱持著錯誤的態度,「仍會對阿南造成更大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哪個年紀的患者,都需要家人多加留意和照顧。

同志參政聯盟 捍衛同志急先鋒

【記者張思潔/生命力報導】同志參政聯盟,是今年即將成立的一個新興團體。主要目標是希望能透過同志參政,積極推動落實同志人權。目前團體的主要核心人物有四人,發起人陳柏昌,總召高潔行,發言人蔡宜珊,另外則是陳柏昌的好友簡郁峰友情幫忙。表面上雖是各司其職,然因團體尚屬草創階段,私底下作業的分工尚未分明。

雖然同志參政聯盟是專為同志爭取權利,然而目前團體的成員只有發行人陳柏昌是同志身分,而其他成員則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陳柏昌表示,同志參政聯盟的前身是民進黨內部所辦的一個讀書會-讀女會,兩星期固定舉辦一次活動,活動內容集中在女性議題的探討。當時高潔行及陳柏昌都是其中一員,後來讀女會雖然解散,但兩人從活動中已凝聚對性別議題的共識。

後來,陳柏昌繼續參加民進黨婦女部所舉辦的活動,進而認識了蔡宜珊。因為參加了這一連串的婦女相關活動,他了解了早期婦運是如何推動的,並從早期婦女的社會處境對應到現今同志的處境。而在十年前,他到美國唸書的時候,便已加入了當地的同志參政聯盟,他期望能將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帶回台灣。

目前同志參政聯盟的宗旨是,落實性別平等,捍衛同志人權,培養同志參政人才及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在落實性別平等部分,陳柏昌表示,他自己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才了解自己的性傾向,在了解的同時,他很快地就向父親坦白,也因此遭受到了許多的責難,父親並以「不孝」的罪名來譴責他,從中他體會到了這個社會對於同志的不平等待遇,他認為這個社會應該尊重每個人性向的選擇,並包容差異,進而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立性存在。好友簡郁峰則表示,陳柏昌就是這樣一個「如實」的人,一般人越是要隱藏的性傾向,他就越要公開。這個社會越視為禁忌的高牆,他就越要去衝撞。

提到捍衛同志人權,陳柏昌表示,他們期望能促成同志婚姻合法化,讓憲法保障同志婚姻。目前社會大眾總是將同志導向亂交、變態等形象,但同性戀者仍舊渴望安定,而禁止同性戀者結婚也表現出了對同志人權的不平等待遇。如果能夠促成同志結婚合法化,除了實質面上的幫助,在意義上也是對同志愛情的認同。

在培養同志參政人才方面,陳柏昌指出,去年年底立委選舉北、高兩市各有一名同志候選人參選,分別為陳文彥及詹景巖。但最後他們所獲得的票數一個是一千多票,一個則是六百多票。雖然兩位候選人在近年內對同志平權及社群經驗貢獻良多,然而政治事務及選舉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及規劃方能彰顯成效。許多人雖然是同志的身分,但他們在社會中仍然有一個無關於性向的社會專業地位,如醫生、律師等。而其投票並不一定會以性向為考量,當然就不會因為候選人跟他一樣是同志身分就把票投給他。

對此,高潔行則表示,候選人公開其性向,可能會被認為是為了突顯其個人角色及身份的特殊性,進而吸引選民的支持,在實質上是否真能對同志團體有幫助,有待商榷。也因此,同志參政團體在這方面的進行需要加倍小心,陳柏昌指出,目前他們該做的不是只為了當前的選舉,而是長久對於同志人權關懷計劃的推動與實行。

而在整合社會各方資源這方面,陳柏昌則表示,目前台灣的眾多同志團體都是各自為政,形成現在群龍無首的局面。同志參政團體期望做的是聚合所有同志團體的力量,讓其背後所擁有的一些政治資源能夠發揮作用,並積極地與媒體及各政黨互動,主動的創造議題。陳柏昌也表示,他們不期望扮演龍頭的角色,只是希望能促成這一股凝聚的力量。

今年端午節,他們即將在台大附近的女巫店舉辦一場活動,主要目的是招募新成員。活動名稱叫「同表心意」,高潔行表示,「同表心意」的意思是指共同表達內心情意,他們期望能夠招募一些對同志議題感興趣的新血,不管是同志或非同志,他們都誠摯的歡迎。而這也是他們團體的一個特色,以往的同志團體,總是清一色的同志成員,他們雖然是替同志爭取人權,卻也不希望同志色彩太過鮮明。

最後,高潔行表示,同志參政聯盟尚屬草創時期,他們不知道未來會發展到什麼樣的情況,但是他們期望能夠拋磚引玉,先打頭陣,吸引各界人士對同志族群的注意與關懷。


延伸閱讀

同志參政聯盟

2002年6月20日 星期四

全景基金會 教你用鏡頭說故事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自去年的十二月起,全景傳播基金會在行政院文建會補助下,教導各地的文化工作者使用攝影機,用不同於文字紀錄的方式來探討婦女和青少年等話題,讓不熟悉這些議題的民眾也能聽到社會上不同的故事。

全景傳播基金會的蔡靜茹表示,自民國八十四年起全景便已從事紀錄片教學的工作;直到了民國八十九年後,全景轉換成其他的形式繼續進行這項計劃。

蔡靜茹說,全景將上課地點分為北部、中部、南部和東部四區,由基金會安排的教學團隊至各地同步上課。「過去從事紀錄片教學時,基金會往往只能夠安排一個人擔任課程講師,後來又因為協助九二一賑災而中斷了教學計劃;不過也因為計劃中斷,讓我們能夠重新安排課程作形式上的轉變,使得現在都是派一組五到六位講師的到各地上課。」她說。

她也表示,去年全景公佈這個紀錄片教學計劃時,便收到三十多個不同背景團體的申請書。「為了維持教學品質,我們不但要求申請團體必須提出學習計劃和動機,並且要先和該團體討論有無長期關心或是非常想拍攝的議題作為篩選的標準,而且事後一定要交出成品才算合格。」最後共有婦女救援基金會、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等十個團體入選。

蔡靜茹也指出,由於這些團隊過去幾乎都沒有使用器材的經驗,因此必須讓他們以「邊學邊拍」的方式,安排了基礎的認識機器課程到進階的分鏡表教學。在這三個月的過程中,他們除了要找拍攝的個案和進行小型的攝影田野調查外,中間也要完成一些小作業,最後必定保留一個月的製作期。

蔡靜茹還說,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有全景的導演們會做攝影技術教學外,也會邀請不同的文化工作者(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胡台麗)及同樣是非學院派出身的前期學長姐來為學員上課,讓學員們懂得用更多元的角度去拍攝主題。「雖然紀錄片近來已經逐漸成為顯學,但是仍需要同在這個領域的人互相幫忙、支持,成果才能有目共睹。」她說。

不過,蔡靜茹也表示,雖然這些團體都有成果出爐,但是卻苦無播放的機會,「我們不僅在尋找更多面對觀眾的機會,也希望能進入校園和其他單位,直接和觀眾們作對話。」蔡靜茹認為影片播出後的後續工作其實才是最重要的,但可惜的是,這些後續工作往往已超出了紀錄片拍攝者的能力範圍以內。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員曹紀雯表示,這項紀錄片教學計劃原本就是文建會的業務之一,只是在三年前以公開招標的方式交由民間單位籌辦,但是這項計劃也非每年都有,必須依照會內的預算才能決定明年是否會繼續辦理。

身為今年發表作品團隊成員之一、目前服務於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學院精神科社工鄭淑慧則說,拍攝紀錄片是希望能讓社會大眾看到社會上仍有不少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因而藉著鏡頭來為這些朋友說出他們的心聲。


延伸閱讀

全景傳播基金會

腦性麻痺小朋友 共築戲劇王國

【記者叢慧芸/生命力報導】「接下這份工作是很大的考驗,因為孩子們無法久站,平衡感不好,背台詞也相當的困難。」導演劉華說,在不斷地排練、走位、帶他們讀劇本以及肢體動作表達的練習後,這些小可樂果劇團的演員們漸漸能在台上表達自己、大聲背出台詞。

「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無限的可能,他們非常地勇敢。」小可樂果劇團導演劉華感慨的說,當包錦容、胡翔淳、許佑誠、楊雨晨這幾位腦性麻痺的小朋友第一次出現在她的眼前時,一想到他們在尋求藝術治療的過程,曾遭到多少的拒絕,就令她感到無限的辛酸。

包錦容去年才動過換肝手術,現在積極、樂觀地活著,她生下時是個難產兒,不僅有一雙剪刀腳,無法正常走路,在說話方面也有困難,常常流著口水;現在她在許多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得過很多模範兒童、身心障礙楷模獎,還出國參加國際特殊才藝畫展;胡祥淳現在必須以輪椅代步,但是他不斷地以游泳作復健,對體育產生濃厚興趣;劉華說,這些孩子們的父母不畏艱難地與他們一同走過艱難的歲月,所以當她看到這些父母與孩子一同來尋求協助時,她立即答應接下小可樂果劇團導演的工作。

劉華表示,由於這些腦性麻痺的小朋友們在記憶力、肢體動作、口齒表達上都有障礙,所以她一開始先安排一連串的發音、正因練習、肢體訓練、劇本導讀的課程。

「接下這份工作是很大的考驗,因為孩子們無法久站,平衡感不好,走起路來會東倒西歪地,背台詞對他們來說也相當的困難。」劉華說,就在不斷地排練、走位、帶他們一字一句地讀劇本以及肢體動作表達的練習後,這些小可樂果劇團的演員們漸漸能在台上表達自己、大聲背出台詞。

第一次演戲時為了能讓小演員們更加地適應狀況、記得台詞與劇情,劉華老師找了一群其曾任教的培德影視科學生來幫忙,讓他們在小演員們的身後扮演影子的角色,在他們忘記台詞的時候可以提醒他們,與他們一起念台詞、比動作,這樣的效果非常好。

參與演出的已畢業的培德影視學生李心如表示,剛開始是想幫忙劉華老師,與小朋友開始對戲時漸漸發現困難度,她說,小孩子們個性不定,有時容易情緒低落。去年第一次演戲是演他們的影子,影子與角色必須是一體的,但兩者之間聲音與動作常會不一致;她表示:「小孩子好不容易背起台詞,但又會忘了動作,我們要一直在他們的背後提醒,不斷地排練,對他們來說也很辛苦。」  

「我演的是一隻小狗,我會把自己想成一隻小狗狗。」楊雨晨開心地說,演戲真的很好玩,跟大哥哥、大姊姊一起演戲也非常快樂。劉華導演表示,這些小孩在演出時都非常投入,會把自己幻想成劇中的小鹿、小青蛙、小兔等等,她說,自從接觸演戲的訓練後,小朋友們現在都敢看著你大聲地說話。

在去年,小可樂果劇團受邀參加耕莘文教基金會第一屆兒童戲劇嘉年華的演出,演出「大頭變聰明了」,小演員們裝扮成小鳥、小猴、小熊、小豬等等可愛的動物,觀眾反應熱烈;今年,小可樂果劇團又再度被邀請演出「彩虹與蛋糕」。劉華說,希望大家能給予這些孩子多一點鼓勵與掌聲,共同見證他們的努力。

婦慈婆婆媽媽 走出廚房拍影片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一群婆婆媽媽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由天母和士林地區的婆婆媽媽們再經過三個月的紀錄片拍攝訓練課程後,一樣能拍出有深刻意義的影片,不僅自學,也能教育社會大眾。

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的意識抬頭,加上活到老、學到老的風氣盛行,使得居住在天母和士林等地的一群婆婆媽媽們不僅走出廚房進修,成立了台北市婦慈協會,甚至還學習如何拍攝紀錄片,替一位社區的老伯伯拍攝了拉胡琴的故事。

負責安排社會團體上課、全景傳播基金會的蔡靜茹表示,這群婦慈的婆婆媽媽們在孩子們長大後,覺得自己仍可以在中晚年的「空窗期」出來進修,或著是為社會做點事情,「因此她們決定直接關心關身旁的老人家和小孩,作為自我成長和擴充的機會。」她說。

台北市婦慈協會的王貺懿說,該團體是一個由天母和士林居民所組成的社團,她們關心社區老人的晚年生活,與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提供了一個場域,讓社區婦女走出家庭參加公益活動。她們在從事多年的社區工作之後,決定挽起袖子,重回教室當學生,有點害怕地拿起攝影機,拍攝社區裡一位常常為老人拉胡琴的老伯伯游德華的故事。

王貺懿說,她們辦理老人長青課程近十年,看到許多老人家仍有許多不同面貌的活力,片中的主角游德華不僅樂天知命,也常常拉胡琴自娛娛人,「所以我們相信老人家絕不只是嘮叨而已,也絕非老了就毫無價值。我們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老人家走出房子,找回自己生命的第二春。」

台北市婦慈協會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成員都是雨農國小歷屆的父母成長班學員,在王貺懿的號招下成立了書香會,以關懷社區和服務社會為宗旨。在過去的十裡,婦慈協會不停地舉辦登山健行、親職系列講座與社區服務等工作,不僅令整個團體更貼近社區,也希望藉此能讓社區裡的婦女相互扶持、成長。

此外,台北市婦慈協會也與啟智學校、陽明醫院和台北市社會局合作,為長青老人舉辦連誼與踏青活動,希望能令銀髮族能夠活得更積極、更多采多姿;另外也會安排到各地的安養院為老人家們表演餘興節目,充實他們的生活經驗。

植福協會 帶領唇裂兒迎向陽光

【記者叢慧芸/生命力報導】在台灣,平均每六百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是唇顎裂患者。因為傳統觀念與醫療資訊的不足,有些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外觀上有缺陷,使得脣顎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在行為思想以及人際關係方面被外界眼光所束縛。高雄市植福協會的成立就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唇裂兒走出陰影,勇敢面對社會大眾。

為幫助唇顎裂兒童與父母建立正確醫療觀念,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十七日,經由高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曹賜斌醫師、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唇顎裂患者家長的努力,成立了高雄市植福協會,用以就近照顧南部地區為數眾多的唇顎裂及顱顏病患。以植福為名是取其廣植福田之意,但常遭人誤解為係關懷植物人之社團,故已於今年七月起正式更名為「高雄市唇顎裂及顱顏協會」。

植福協會提供唇顎裂及顱顏畸形兒之各項醫療資訊與協助、心理輔導、就業諮詢輔導,以及唇顎裂學生獎學金及清寒家庭補助。協會每學期補助在校成績良好的學童,國小共六個名額,每人獎學金一千元整;國中三個名額,每人獎學金兩千元整。

在唇顎裂清寒家庭補助方面,協會每個月提供五個名額,每一個案補助三個月,每月兩千元整。社工員每三個月會到清寒家庭訪視,評估後核定補助。

植福協會定期舉辦講座活動,請心理系及兒童教育的老師舉辦成長團體活動,讓唇顎裂患者家長在講座中學習,心得交流。此外,陳順德說,為了讓唇顎裂兒童超越心理障礙,協會定期舉辦兒童才藝活動,像曾舉辦兒童藝術治療作坊活動,他表示,唇顎裂兒童透過參與書法、繪畫、彈吉他等才藝活動,會發現自己在另一方面的專長,對自己產生自信後,在心理上就會慢慢地平衡。  

現在醫療進步,只要唇顎裂患者的家長願意配合,唇顎裂兒童也能活得像其他孩童一樣健康、快樂。陳順德指出,曾有父母帶小孩求診後卻不聽醫師的勸告,醫師要他帶小孩在一個月內開刀,或是請他與協會聯絡配合,父母都不予理會。陳順德表示,像這一類的案例在輔導上很困難,他強調,協會倡導的是家長與協會互相主動,彼此互為主體,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陳順德認為,唇顎裂孩童的父母應該用愛心與耐心與孩子溝通。他說,有些父母在唇顎裂孩童出生時,往往不能接受,因為沒有正確的醫療資訊,認為是妖魔作怪或是母親懷孕時拿剪刀的緣故,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會影響到日後孩童的成長過程。如果父母羞於帶小孩接觸外在社會,會造成孩童有自閉的傾向,所以協會的功能就是要幫助這些孩童走出陰影,活在陽光下。


延伸閱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平安之歌 三位視障媽媽唱出的愛

【記者蔡以真/生命力報導】「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是由三位熱愛音樂的視障者──吳月雲、朱萬花、吳蓮女所組成,她們帶著美妙的歌聲,到社會各角落演出,希望藉由自己的音樂,為社會帶來歡樂和希望。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正式成立,由吳月雲擔任團長兼第一女高音,朱萬花為團上的第二女高音,吳蓮女則為女中音。朱萬花表示,取名為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是希望她們的音樂可以為社會帶來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平平安安。

先天有視力障礙的朱萬花說:「我在音樂上的成就,都是我自己學來的。」朱萬花出生於南投,從小因為家境清寒的因素,無法接受正規的音樂訓練教育,但是憑著自修的方式,她參加各種的音樂研習班,也學得了許多音樂上的技巧,朱萬花現在除了參加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的演出外,還是「知音二重唱」的團員之一,她同時也是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的秘書長,並在兩個電台的公益節目當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因為姊姊的關係,朱萬花從小便認識了吳蓮女,愛音樂的兩個人在參加西羅亞合唱團時,認識了同樣是視障者的吳月雲,朱萬花說:「我們三個人因為都非常喜愛音樂,又同為視障媽媽,所以才會想到說組成一個三重唱樂團。」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成立至今已有七年的時間,目前由魏世芬老師指導,朱萬花表示,因為團員都有音樂基礎,只需要將樂譜轉成點字的形式,讓每位團員可以回家練習,所以一星期大約會固定上一次課。

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去年的表演場次約有二三十場之多,樂團秉持著關懷社會、服務人群的宗旨深入各社會角落演出,各地文化中心、學校、教會、安養中心、醫療院所…等,都有她們的足跡。團員吳蓮女說,透過到各種不同的地方表演,她體驗到許多不同的感動,給了她在生命上極大的鼓勵,也讓她發覺到這一點點的力量,還是可以幫助許多社會上比自己更需要關懷的人。

朱萬花表示,除了樂團的工作外,自己還有廣播節目的工作,因此團員的時間常常無法配合,為了讓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能夠繼續營運下去,目前有招募新團員的計畫,她也說,因為市場對重唱團體的接受度較不高,樂團的推廣工作是成立以來一直都有的困難,因此目前除了演唱表演外,平安之歌女聲三重唱正籌備發行CD,希望讓社會大眾可以對她們有更多的認識。

2002年6月13日 星期四

維護乘車環保 民眾要有公德心

【記者謝雯淇/生命力報導】北市交通局配合公車費的調漲,給予乘客較好的乘車品質,除淘汰老舊公車,也於民國八十九年宣導公車上禁止飲食。北市交通局股長楊欽文說,為了維持車廂內的清潔衛生,且不使食物的氣味影響到其他乘客,公車內禁止飲食確有必要性。

台北市交通局為了配合公車費的調漲,而給予乘客較好的乘車品質,除了淘汰老舊公車,也於民國八十九年決定在公車上宣導禁止飲食。台北市交通局股長楊欽文說,為了維持車廂內的清潔衛生,且不使食物的氣味影響到其他乘客,給乘客一個舒適的乘車環境,因此公車內禁止飲食確有必要性。
這項政策宣導實施之後,民眾的反應不一。楊欽文說,有民眾非常贊成,認為此項政策非常好。因為民眾在搭乘公車時,有時會發現小蟑螂在窗戶中的縫隙中出沒,而感到噁心、恐懼,對乘坐公車的印象非常地差。由於蟑螂對於食物的氣味十分敏感,所以只要在公車上飲食,就非常可能會有蟑螂出現,因此,只要儘量不在公車上飲食,蟑螂出現的機率自然會減少多,乘車品質也會隨之提昇。

然而,另有部分民眾反對此項政策,認為他們只是利用時間在公車上吃早餐,為什麼要被禁止。一名蔡姓同學就說,由於家裡到學校有一個小時以上的車程,利用此段時間來解決自己的早餐,既不會浪費了這段時間,也不用另外挪時間來吃早餐,對她來說很方便。對此楊欽文則表示,公車上禁止飲食,除了避免食物的氣味影響其他乘客之外,對於乘客自身的安全也是一種保障,因為,搭乘公車時,路況瞬息萬變,一個不小心,極有可能造成傷害。

其次,有些食物需要用到筷子、叉子、吸管等,更對乘客的安全造成威脅。例如,吃麵時就必須用到筷子,萬一乘客在吃的時候突然緊急剎車,便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由此可知,宣導公車上不要飲食的新觀念,是個刻不容緩的課題。楊欽文表示,由於此項規定並沒有強制力,因此需要民眾自己約束自己,慢慢養成一種文化。司機若發現乘客在車內飲食,也會進行道德勸說。只要大家都認可、接受這個新觀念,相信不久的將來,便能擁有一個乾淨舒適的乘車環境。

懷之 灰色少年的陽光保姆

【記者陳敏慧/生命力報導】「投入關懷青少年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使命感」新竹市基督教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的吳振發牧師說。過去在教會服務過一段時間的吳振發,因曾經接觸過一個個案,發現這個孩子的兄弟姐妹高達十多位,父母親無力撫養孩子,有些孩子被父母親賣掉,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無心管教,而遊盪在外頭鬧事。有感於此,吳振發便辭去教會的工作,決定全心投入關懷青少年的工作。

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從無到有,憑藉吳牧師與志工群的協力合作,一隻草一點露,外有熱心的朋友捐獻資金,提供給協會辦公室。一直到八十九年三月正式成立了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懷之協會內現有的設備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外表雖和一般住家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仔細一看,透過窗明几淨的落地窗看到內部,環繞四周牆壁、排列整齊的書籍、牆上掛滿孩子們的畫作、櫃子上擺飾許多可愛的彩繪石頭。吳牧師說,這些作品都是孩子們參與協會內開設的藝術成長團體班所做的。

有關懷之協會輔導的課程部份,除了開設藝術治療成長班、另外還有專為孩子設計的同理心成長團體。這兩套心理輔導的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抒發情緒的方式,藉由畫畫來表達心中的想法與壓力,同理心的課程則是教孩子如何替自己找回信心、自我肯定的方式。除了以上的成長班外,一樓設有兒童閱讀室,「其實這麼多的書籍不是協會購買的,有許多都是熱心的朋友們捐贈給懷之的」吳牧師的太太龐玲玲說。

另外,二樓還有才藝教室,懷之協會開設作文班、繪畫班,讓孩子們有一個發展自己才能的場所。「因為懷之位於社區內,所以有許多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這邊來,讓他們到閱讀室讀課外讀物,懷之很歡迎青少年能夠到這裡走動,開放式的環境讓孩子有自由的休閒場所」義工陳英菁說。懷之協會也會定期舉辦戶外活動例如打壘球、郊遊等,這樣的休閒活動希望孩子和父母能夠同來參加,藉此讓孩子家人的互動增加,增進彼此的親情。

除了協會提供給青少年休閒場所外,在吳牧師的領導下,也與新竹市幾所國中合作,從事學校輔導的行列。吳牧師說,現在社會存在的青少年問題,普遍是由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吳牧師說:「很多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往外在的環境推卸,把孩子送進幼稚園,就認為幼稚園老師會教育好孩子,到了國小、國中他們的心態也是如此。」吳牧師表示,這樣的教育方式最容易忽略、不了解孩子們的想法。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認為會念書就能夠代表一切,一昧的要求他們努力念書,而不去觀察、傾聽他們的心情。父母親因為傳統的文化影響下,很難脫離過往的教育模式,將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

受吳牧師輔導的個案當中,不乏家庭破裂、受虐兒童、家庭暴力陰影下的孩子。他們內心是封閉的,常常有許多孩子害怕與人相處。吳牧師長達九年不間斷的收養家扶中心的孩子中觀察到,許多寄養的孩子是非常需要用心關懷。「我曾經收養一位小朋友,當時他已經是國小五年級了,卻連ㄅㄆㄇ都拼不出幾個,我只好幫助他學習每一個音節,陪著他學習,現在這孩子告訴我現在在夜校念書,讓我覺得很欣慰」吳牧師說。

收養過許多孩子的吳牧師一家,讓很多行為偏差的青少年感受他們一家子的溫暖,吳牧師表示,寄宿在他家中的孩子們,他採取一視同仁的教育方式,即使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女,也要遵守家裡的三項規定。一是不說謊、二是尊重他人、三是聽取父母的意見。吳牧師說,即使到他們家的寄養孩子,也要遵守上述的原則,愛孩子的方式不是不斷給與物質上的享受,最可貴的是與孩子們的溝通,了解他們。吳牧師說:「收養孩子長達九年的時間,每一天都是細水長流的相處,花長時間的互動、開啟他們的心。」

談到未來懷之協會的工作方向,吳牧師慢慢地說出他的遠景:「懷之位於社區內,就是要利用社區的互助性與力量,結合起來關懷青少年,過去有熱心人士願意提供一棟大樓讓我去收容一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當時我婉拒他的好意。」吳牧師認為,給他們一個居住的物質環境,卻不能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溫暖,倒不如結合社區的力量。所謂社區的力量就是找尋社區內有意願、有愛心、肯關懷行為有偏差孩子的寄養家庭,讓寄養家庭的部份形成一個網絡,充份讓大家關懷到青少年。

再者,為了讓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更完美,懷之重視對父母親的再教育。吳牧師說,希望以專門輔導家長的教育方式,告訴他們如何和孩子相處,懷之目前也開設了父母親該如何與子女溝通的課程。吳牧師說,預防性的教育是勝於日後治療的,與其日後發覺孩子有行為偏差,才開始管束孩子,花費許多精神在打、罵、勸告上,倒不如預防性的與孩子溝通什麼是錯誤的行為。

懷之的志工龐玲玲表示,懷之是神蹟,它從零開始,聚集了許多人的愛心,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出力才慢慢有如此的規模。吳牧師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懷青少年是他的使命,也希望到懷之當志工的朋友,是憑藉著關懷青少年的夢想而到這裡來實現的。

陳金旺 快樂的「垃圾里長」

【記者蔡以真/生命力報導】每天凌晨四點多,在彰化市忠權里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到一位騎著腳踏車的老先生,沿路撿拾被隨意丟棄在路旁的垃圾,八年來如一日,也因此,忠權里的街道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

陳金旺,今年六十一歲,自從八年前當上忠權里的里長後,便開始了他每天一大早就出門撿拾垃圾的日子。他表示,早起是自己的習慣,因為當上了里長,多了一份責任,覺得應該多為里民做點事,於是便想說趁著早上的時間,將里內的環境整理乾淨,除此之外,自己一大早騎著腳踏車在大街小巷中繞行,還可以達到守望相助的效果。他說:「早上四點出門,大概七點的時候回來,反正不去撿點垃圾,在家也是浪費時間。」

在撿拾垃圾的期間內,陳金旺表示,里民給我正面的回應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有時候在路上遇到里內的居民,都會給他鼓勵,常常一句簡短的「里長,又出來撿垃圾了」,也會使陳金旺精神百倍。不過他也遺憾地表示,也有人會認為他的做法太過虛偽,「但只要有里民肯定,就有繼續做下去的價值」,所以他也沒想過要放棄。

陳金旺說,自己撿來的垃圾是完全沒有經濟價值的垃圾,通常都是集中交給垃圾車去處理,對於那些可以送到資源回收站賣錢的垃圾,他是不會收集起來去賣的,他表示:「因為在鄉下的地方,還是有許多的老人是靠著撿拾可以賣錢的垃圾維生,如果我跟他們搶這些垃圾,那他們就不知道如何過活了。」

住在忠權里的居民黃芳鄰表示,能有一個時時刻刻為大家做事的里長是一件幸運的事,雖然只是撿撿垃圾這種小事,但總是被人忽略,也因為陳金旺每天的付出,才可以使得街道看不到垃圾,環境變得更乾淨。

八年的時間,陳金旺沒有停止過撿拾垃圾的工作,他一直謙虛地表示,這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是自己的責任,只要環境乾淨,自己也就會覺得高興,他也說,撿拾垃圾的工作,他會盡自己的能力一直做下去。

陳金旺的媳婦表示,身為家人,當然支持陳金旺任何為里民服務的工作,她也說,雖然有人會認為陳金旺每天做這些事是在做戲,為了討個好名聲,但也有許多的居民給予正面的肯定,連不住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忠權里有個每天撿垃圾的里長,身為家人,她也覺得非常光榮。

花草滿街巷 新莊大不同

【記者李晉仰/生命力報導】「這棵相思樹要移到那邊比較好」、「在這裡種些山藥,明年大家就有的吃了」每個星期六的早上,在新莊高中教室地下一樓中庭的苗圃,總是會有一群新莊的民眾在這翻翻土,澆澆水,甚至為植物生長的特性規劃與討論苗圃空間,如今,在這塊苗圃上,隨處可見蕨類與香草類植物,肥大的蚯蚓在土壤中不停鑽動,為這塊苗圃帶來新的生命力,而這也說明了這三個多月來,花草新莊工作團學以致用的驕傲。花草新莊工作團負責人顏嘉成說,透過新莊社區大學的課程學習,工作團要讓新莊的花草環境更美麗。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我們生活環境其實沒有太大的自主權,所看到的街景都是政府單位規劃的,這樣的方式對社區民眾而言,只會對環境空間更冷漠,唯有在環境的規劃上,加入社區民眾本身的意見,從原本的私領域踏進公領域,這樣的環境才會有感情,而這也是成立花草新莊工作團的最大目的」花草新莊工作團負責人顏嘉成說。他表示,剛開始藉由成立花草流通銀行制度,讓每個社區民眾都能互相交流花草盆栽,並建立起花草栽培的苗圃,提供交換的空間,進而在社大內推出香草園、蕨類園和中藥草園等,未來也會陸續從事新莊的生態觀察、花草新莊資料庫建立等,並進一步對通學步道、傳統市場、老街、廟埕等作街角空間的規劃,先從學校做起,再踏出校園走進社區,一步一步來,總會看到成效。

除了每個星期六早上在新莊高中的實作課程外,二、三十位的學員也在其它的時間,參加生活園藝、與植物作朋友等相關課程,從中學習植物的生長特性、土壤有機改良法、移植步驟等知識,並在苗圃上應用所學,讓苗圃更生機盎然。花草新莊工作團團員吳秋芬說:「沒辦法,我就是比較雞婆,對於故鄉的土地與環境有份感情在,再加上喜歡投入人文方面的社區工作,就來這裡種種花草,看能不能對新莊的環境有所改善」。另一團員詹鳳鑾也說,來新莊社大上了一些課程後,對於泥土改良、防制病蟲害等也比較有經驗,就想來這裡種看看,一方面改善環境,一方面也可和其他團員作花草盆栽的交流。雖然大部分的團員都想把所學的知識用在改善自己居住的社區環境,但他們卻承認仍有其侷限在,他們表示,社區大樓管委會的外包利益與村里長之間的溝通是最大的困難與阻礙,所以現階段也只能在自家的公寓陽台種種花草了。

「因為大部份的團員都還在摸索與學習,所以當初沒有預定那麼快走出校園,但樂生療養院的老樹問題刻不容緩,一些團員也紛紛投入參與搶救老樹的行動,成立了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這樣的投入反而讓我們更貼近社區」花草新莊工作團負責人顏嘉成說。他表示,雖然目前已找到林口高中、淡水國小、新莊體育場等收容地方,但老樹的移植工作還是相當繁雜,像移植前的植物調查、斷根工作、移植監督與後續追蹤等都需要團員與義工的大量投入,才能讓這些珍貴的樹種存活。參與老樹工作移植的團員吳秋芬說,老樹能活那麼久相當不容易,如今卻要砍掉它,當然要跳出來為它請命,俗話不是說「山不轉,路可以轉」,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雖然我是當兵完才北上新莊工作,但我早已把新莊當作我的故鄉了」花草新莊團員陳國良說。他表示,在新莊已經很少看到綠地了,來這裡一方面學習,一方面也希望改善社區環境,結合一些在地的力量,不僅為老樹,也為新莊綠地保留一些生命力。團員詹鳳鑾也說,到社大上課後,認識了一些花花草草,當然想融入社區做一些環境推動的工作,只是目前的大環境仍是以建築去設計環境,而不是用環境來規劃建築,所以根本沒有空間為自己的社區來作改變。

花草新莊工作團成立至今也有三個月了,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團員四處去野外採集花草,並在苗圃種植與交流,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為樂生老樹請命過,也曾為社區環境努力過,新莊容貌的逐步改變見證了他們的埋下的夢想。就像工作團的招生宣傳所寫的:「剛開始,花草從一點出發,慢慢地,這條街蔓延到下一街,漸漸地,花草沿街,街沿花草」,工作團負責人顏嘉成也笑著說,看到社區的環境在自己自主的情況下慢慢改變,就是最大的快樂與收穫。


延伸閱讀

保留綠色資產 為新莊老樹請命

南仁山研究 找尋台灣的熱帶雨林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數十位台大植物系和校外的師生,夏季頂著炙熱烈陽、耐著冬季的酷寒勁風,蠻荒探勘、重裝開路,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南仁山進行森林生態系的長期研究。這是台灣第一個大面積的長期生態研究樣區。十一年來,各領域學者陸續加入,一樣樣研究成果逐漸展現,慢慢瞭解這亞熱帶森林的所蘊含的豐富知識。

和台灣同緯度的國家,幾乎多屬於沙漠氣候。但位於溫帶和熱帶交接處的台灣,卻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擁有豐富生物種類的亞熱帶雨林。在全球生態研究的範疇中,溫帶區因為物種單純,研究比較容易,所以近年來世界植物生態研究重點開始轉向熱帶雨林。但是溫帶和熱帶交接處的植物生態研究資料一直都不太足夠,雖然日本人早在日據時代就開始進行台灣的植物生態研究,不過因政治因素,沒有再繼續下去。

十一年前,在柏克萊攻讀博士的孫義方,為了做論文,開始想在台灣建立大面積永久樣區。他找到台大植物系的老師謝長富合作,尋找樣區。剛好那時也得到墾丁國家公園的大力支持,選定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的南仁山自然保護區內,萬里得山東側,被稱為欖仁溪樣區,一塊台灣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森林,建立台灣第一個大面積的長期生態研究樣區。

長期生態永久樣區成立的第一步就是進行林木的基本調查,了解當地的植物資源。參與研究的台大植物系助教范素瑋說,他們一組三個人,四組同時進行,一個月也只能量完十萬棵樹木,「還有人壓力太大,半夜起床大喊樹的名字呢!」

他們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帶領著大學生做研究,每天至少要走三公里以上的路程,才能抵達樣區。范素瑋說,例如有些人為了研究植物對抗勁風所適應出來的生長策略,清晨三點就開始啟程,冒著強勁的東北季風,背著七、八十公斤測量光合作用的儀器走到樣區,趁五點天亮的那一刻,開始進行二十四小時的植物光合作用紀錄。還有研究是以計算落葉多寡,來推論估算森林的生產力,他們至少要做一年八個月以上的落葉蒐集,落葉蒐集回來,還要烘乾、分類、秤重,經過繁複的資料整理手續,才能構成一篇論文。

「每次碰到下雨就很慘,除了泥濘的山路難行之外,還怕紙濕掉無法紀錄,所以傘都不是給人撐的,而是拿給紀錄紙撐的!」范素瑋接著說,南仁山是個大蛇窟,每到下雨,蛇都會跑到大馬路上,「像我那年做研究的時候,龜殼花兩度要入侵我們的住處,還有一個研究生被咬到腳踝,幸好咬得不深,趕快送醫急救,嚇死我了!」

「其實我們做這些研究,都盡量以觀察的角度來進行,但還是避免不了干擾。」范素瑋曾經問自己說,今天為了研究這麼做,闖進一個自然的空間,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干擾者?還是建設者?「譬如一個學妹的實驗是要以砍樹的方式來進行,砍了很多樹,她的心情也很不好,不過我們既然要砍掉它,就要讓它的犧牲有代價。」范素瑋說,既然他們被賦予了研究自然環境的使命,就要有責任把成果呈現給大眾,瞭解之後、才能欣賞它,也才知道怎麼愛它,讓大家也能愛惜這塊土地。

一九九四年謝長富老師又在南仁山溪谷設立另一個位處於海拔較低的「南仁山溪谷樣區」,發現此處的林像具有熱帶雨林的雛型,雖然不是典型的熱帶雨林,卻可能勉強稱得上。「譬如一棵白榕,盤根錯節,氣根粗得跟樹幹一樣,一大叢生長,分不清哪一棵才是主幹。因此你可以從一棵樹幹爬上去,沿著橫幹爬,再從另一根樹幹爬下來!」范素瑋說,這樣層次分明的森林,物種比溫帶地區的森林來更多采多姿,豐富的物種和熱帶雨林非常相似。

范素瑋說,南仁山長期生態研究十一年來共孕育了一位生態學博士、二十一位植物學相關碩士,三十餘篇中英文植物生態學研究報告。而南仁山有許多很特別的特有植物種類,是別的地方都看不到的,因此他們的調查研究可作為將來研究台灣植物起源、島嶼生態和台灣植物演化行為的基礎資料。另外,南仁山的亞熱帶植物研究目前亦和國外的植物研究整合,納入長期的生態研究,提供全球氣候變遷及生態環境影響的寶貴資料。

至於南仁山生態研究未來的方向,帶領南仁山研究群的台大植物系教授謝長富說,這個研究計畫仍會執行下去,且需要更精密的設備來做細部研究以及重複調查的工作。「就拿之前棲蘭檜木公園的樹木砍伐問題來說,因為沒有研究的基本資料,大家只能各站各的立場說話,無法取得共識。我們作研究,對台灣整個森林瞭解,有了背景基礎資料,碰到問題才能從根本解決。」

目前正在南仁山生態樣區進行生物氣候研究的台大植物所研究生陳振銘說,之前台灣的生態研究都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做,現在擴大成整個樣本區,做基礎調查,之後的人再根據前人的資料作深入研究,觀察長期變化,才能看到真實現象和預測未來。「這樣的研究工作雖然比較累,但樂趣是可以到處跑喔!」陳振銘說。助教范素瑋則認為,投注在這些生態研究工作的人,對於這片土地都很深的情感和熱愛,「很少人會這麼做,因為真的很辛苦!」她說,當他們做了這些研究,了解植物適應環境和保留區塊的基本需求,人類才能利用旁邊的土地,又不破壞自然環境,既能維持生活,也做到保育,達成人和環境共存的平衡狀態。


延伸閱讀

塔山自然實驗室

性別教育 學問大不同

【記者游皓雲/生命力報導】「有一次,班上一個同學,把自己發現自己好像有同性戀傾向的感覺,寫在週記上,結果平常改同學週記,都會很認真、寫很多評語或建議給學生的老師,那一次只草草寫了兩行評語,而且這位同學當週的週記得分,也從九十幾分突然變成七十幾分。」一位同志諮詢熱線的高中義工說。

他說,「從那次之後,那位同學再也沒有跟老師提有關同志性向的事了,後來同學們之間遇到這些問題時都是互相討論,即使有什麼困難,也不會想要去請教老師或向師長請求協助。」

日前在羅東高中所舉辦的「認識同性戀─教師研習營」中,羅東高中輔導室的胡敏華老師談到,要怎麼樣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在感情上遇到問題、尤其是同志傾向方面的問題時,學生會想要主動地告訴老師,讓老師可以給予同學適當的協助。胡敏華說,老師們要取得學生的信任,不是嘴巴說說就可以的,也不是自己去跟學生大聲疾呼「我很開放、很能接受同性戀的,同學們有問題可以來找老師談。」老師們應該要了解,在每個環境裡,都可能有同志或非同志這兩種角色存在,身為教育工作者,老師們必須先試著去認同同志,認同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團體,把這些觀念傳遞出去,在各個隨機的時機中釋放自己對各個族群的善意,時間久了之後,學生自然會有感覺,哪些老師是可以接受這方面議題的,哪些老師是他們可以分享心事、尋求協助的對象。

胡敏華指出,老師們在輔導學生或和學生做個別諮商時,不必過度把性傾向當成生活中唯一困擾的來源,同志的性傾向,並不跟這個人生活上隨時隨地所遇到的所有困難有關,除非這位同志學生所遇到的問題,確實是因為他的同志身分而引起的,才需要往性傾向的方面去思考、討論及解決問題。

教師同盟的阿寶老師指出,其實現在在校園裡,老師們幾乎很少有機會可以主動去發現到同志的學生,並且給予幫助。而且就算學校想要創造一個同志學生可以尋求資源和幫助的管道,難道要在輔導室裡專門設一個同志輔導部門嗎?這樣的做法似乎也不太適當。

胡敏華表示,其實現在在校園裡,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實是性別特質上的問題,像是女生行為舉止像男生,或是男生表現像個女生,這些是比較容易被同儕之間發現或議論紛紛的,她認為,在學校教育裡,將正確的兩性觀念教導給下一代,也是相當值得正式的課題。

胡敏華說,同志與非同志之間,或甚至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界線,其實不是刻意去劃分的,而是互動之後才會顯現出來的,所以,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得這條線不變成一個兩者之間歧見的來源,而是成為一個讓雙方都可以去看到對方的精采的一面的導引,也是很重要的。


延伸閱讀

同志諮詢熱線

同性戀不是病 不須矯正或治療

都是壓力惹的禍 漫談潛水夫症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二年,台北市捷運新店線CH221標地下工程,因為工人進出坑道減壓不當,使得參與工程的二十四名工人中,有二十三人罹患了減壓病,也就是俗稱的「潛水夫病」。潛水夫病是因為工作環境的壓力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包括潛水工作者,下水道建築工人、地下鐵開挖者都是罹患此病的高危險群。

潛水夫病造成的原因,是由於人從氣壓高到氣壓低的,沒經減壓程序,則血中的溶解的氮氣因壓力突然降低,變成氣泡,就像栓塞般侵入身體各部位,造成各種症狀。修築新店線罹患潛水夫病的工人紀俊吉說:「這個病發作起來,十幾天睡不好覺,整個背都在痛,最慘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不知何時惡化,身體裡像埋個不定時炸彈!」身體的病痛使得粗重的勞力工作更加吃力,一家人的生計都成了問題。

血液裡的氮氣在隨著循環系統在人的身體組織中四處流竄,壓力降低後,氮氣脹大就會堵塞在組織末端,所以潛水夫病的病患會有四肢疼痛及皮膚刺激感覺及皮疹。嚴重的還會出現頭暈、嘔吐、下半身或身體半邊麻痹呼吸困難、咳血,心臟缺血、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等症狀。這時必須緊急的加壓治療及給予氧氣,因為病人可能隨時會有死亡。

忠孝醫院的林明賢醫生說:「高壓氧治療對潛水夫病很有效果,但是要完全恢復是不可能的。」高壓氧治療的原理是將壓力艙內的氣壓加到比原先工作場所的氣壓大兩倍以上,讓組織裡的氮氣泡縮小,再用純氧將氮氣代謝出來。一位已經接受治療一年多的潛水夫病患者賀光卍表示,人的身體代謝率有限,只能將氮氣泡的比例減少,但絕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潛水夫病會有潛伏期,就算療程結束還是要定期追蹤檢查。

罹患職業病的勞工,申請補助的程序中,最困難的就是職業病鑑定證明。目前有提供職業病鑑定服務的醫院有榮總,臺大醫院、國防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成大醫學院、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勞保局的員工徐小姐表示,需要請領職病補助的民眾,必須到這六家設有職業病防治中心的醫院做職業病的鑑定,取得「職業病診斷書」。

徐小姐解釋申辦職業災害傷病給付的程序,需要有職業病診斷書、環境檢測報告、工人本身的病例資料等。這些文件備齊後,就可以向勞工保險局申請傷殘津貼。在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修訂出爐的職業災害勞動保護法中,第二章第七條中明定,勞工因職業災害所致之損害,雇主應負賠償責任。但雇主能證明無過失者,不在此限。徐小姐也說,若是工人無法取得環境檢測報告,可以向勞工局申請派人調查。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動醫學組組長陳秋莉表示,台北市捷運新店線及板南線這些罹患潛水夫病的工人,是由於從大氣加壓的坑道出來時,沒有做好分段減壓所致。此外,陳秋莉也建議勞工朋友,在異常氣壓下一周工作不要超過四次,而一次工作四個小時以上罹病的機率大增。高危險群的職業,比如潛水漁民、水、井開鑿工人、捷運或汙水下水道潛盾工程及營造壓氣工法作業勞工等,都要定期作健康檢查。


延伸閱讀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綠十字健康網

勞工保險局

勞工職災問題多 需要大家來關心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根據勞工保險局九十年最新的職業傷病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工作環境不良造成的傷病人數比前一年降低百分之七十,但仍高達一百五十七人。其中傷病人數最多的職業是包括化學工廠、鋼鐵工廠等製造業,有五十二人。其次是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礦工塵肺症及其併發症造成的傷害最大,九十年度塵肺症工人總計有七百零二人殘廢,五人傷病及一人死亡。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藍佩嘉表示,一般人常會認為職災的發生,是由於不安全的工作環境或是不安全的工作設備所造成的。不然就是會把原因歸咎於勞工本身的問題,比如工人精神狀況不佳,休息時喝了酒之類不安全的行為所致。藍佩嘉說:「但是這些都是很表面的原因,其實職災的發生有更結構性的因素。」

藍佩嘉認為,台灣藍領勞工的工作制度和薪資結構中蘊含很多結構性的因素,容易會讓職災發生。比如按件記酬的給薪方式,會誘使工人希望做得多,做得快,導致工作時間過度加長。在勞工工作時間加長的情況下,人當然會疲累、疏忽而造成意外。藍佩嘉說,最好的例子就是砂石車事故的發生,台灣的砂石車的薪資來源主要是里程津貼,底薪是很低的。司機為了要賺取足夠的薪水負擔生活,只有拼命的加長工作時間。這種給薪方式對雇主是有利的,但是出事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把矛頭指向肇事的司機。

在職業災害發生之後的解決勞資關係中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勞工在法律前面是弱勢的一群。藍佩嘉說:「法令寫得這麼深奧也沒人看得懂,更不知道藏在六法全書中的哪一頁。這對於工人來講是很無助的。」更不要談說打官司的過程是非常況日耗時的,工人沒錢請律師也沒有時間出庭,因為工人還是需要工作維持生活,不可能為了出庭而請假。很多工人看到了尋求司法途徑解決的困難,就會接受資方的和解。

藍佩嘉遺憾的說,和解通常是採取一次買斷的方式,也就是老闆付一筆錢給職災工人,說明之後互不相欠。但是雇主付的這筆錢通常只是盡了道義責任,並不足以負擔職災工人之後的醫療和生活。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的前任理事長楊國楨表示,職災勞工求救無門的情況,也與現在所謂的「派遣公司」的產生有關。派遣公司就是在工程業主與勞工中間,扮演一個仲介的角色,工人到派遣公司登記,簽約後派遣到別的工程做工,所以工人真正的老闆是派遣公司。這就造成了工人一但在施工環境中發生了意外,工程業主與派遣公司互相踢皮球的狀況發生。

勞動災害中包含了職業病,罹患職業病的工人又是職災工人中處境更為困難的一群。工商受害者協會秘書賀光卍說:「工作傷害斷手斷腳還算的出數目,職業病從外表不見得可以看出來,要怎麼計算賠償數目。」不但如此,職業病在病情與工作環境的因果關係不容易鑑定,還有請領職業災害傷病給付所需文件準備也很困難。

賀光卍回憶當初他參與捷運板橋線潛水夫症工人抗爭時,為了打官司,必須準備職業病診斷書,所以跑了無數家醫院。出了這項文件之外,還有很難取得的工作場所的環境檢測報告及本身的病例資料等,花了很大的功夫。不過在今年四月底,勞工職災保護法上路之後,職災工人申請津貼時,雇主需負舉證責任,證明自己無過失,否則必須負賠償責任。賀光卍說:「工人總算有出頭的一天了。」


延伸閱讀

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

台灣省勞工安全衛生協會

工安補給站

視障用書缺乏 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記者徐郁芬/生命力報導四十多歲的視障者柯明期努力向學,目前是師大特教所的研究生,但是在修習專業課程時,相關書籍與資源的缺乏,成為了學習路上的一大障礙。

柯明期是盲人重建院的老師,也是師大特教所的研究生,他是空中大學的畢業生,四十多歲,是個努力向學的盲眼人。就以現在念師大特教所的情形為例,他表示,許多相關的書籍或是資源在取得方面都有困難,因為有關專業領域的點字書實在不足,這是視障者學習路上的一大阻礙。

盲人重建院心光點字及有聲刊物的編輯鄧敏宏說,教育不僅止於學校教育、職業教育,還包括了各種生活教育及心理教育,視障者與一般人一樣有不同的興趣及需求,她舉了一個針對視障者最需要的資訊的調查報告為例,其中發現,視障者最想獲得的資訊是「股市行情」。一般人垂手可得的資訊,視障者則不然,不過需求是一樣的。像啟明分館的讀報專線就提供多一個獲得資訊的管道,對視障者是很受用的。

她說,台灣每年有八萬多本的書籍出版,一般人隨時可以取得資源,只不過看是用多少錢買而已,而其中轉譯成點字書或是有聲書的,不到一萬冊。現下盲用書籍的製作可能因為經費或是其他因素的關係,所能提供的種類並不多,只能滿足基本需求而已,尤其是像大專院校的視障學生,在取得相關領域的書籍特別困難,資源不足,就常常只能靠別人讀出來給他聽,學習的權利被變相地規範住了。

光鹽愛盲服務中心主任蘇清富說,從視障者學習資訊方面談,有幾個困難之處:一、點字觸摸,由這是一種精密的觸覺學習,對於中途視障者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課題。即使是從小就是視障者來說,也需要及長得時間方能達到順利閱讀的能力。二、中文點字的限度,點字是拼音語系國家發明的,引進到中文圖形語系就產生符號不足的現象。現行的中文點字僅僅針對聲音的部分予以點字化,於是視障者在摸讀同音譯字的中文點字時就產生了極大的困難。三、書籍總類不足,目前視障用書的總數已不算少,然而所含括的類別卻過於集中在小說、散文、勵志等類別,使得視障者的學習領域也因而受到了限制。

蘇清富說,一般在學的視障生,高中以下的教科書都有製作單位負責,但課外書就很缺乏,大專以上的視障生因為使用的書籍個別差異大,雖然有製作單位承包這項工作,但是仍然很難滿足其需求,老師課堂上開的書單,有盲用版的是少之又少﹔非在學的視障者,大多以職業相關和休閒的書籍需求為主,以就業相關書籍較為缺乏。現下尤其是工具類書籍如百科全書、專業學習領域的書籍,特別是電腦用書很缺乏。

他表示,這些可以幫助專業學習的書籍,通常以點字書的形式呈現會比較好,因為這些需要思考性的內容,用點字書可以自由調整速度重複閱讀。然而,點字書的製作是一項大工程,從文字的鍵入、一校、二校、送版印製,動員的人力要非常多。以光鹽為例,實際工作時數來算的話,六萬字的書,有聲版大約需要十五小時,點字版大約需要六十小時,前者約需花費四萬元,而六萬字的點字書約要到七萬元左右。有時候一本供專業領域的點字書做好,學期也差不多要結束了。

啟明分館的館長簡彩梅表示,目前沒有機構對視障圖書做統合性資源整合的規劃,所以各類的書籍會不平均,像自然學科或是有關數理的書籍相對來得比較少,而且像市面上新書出版的速度及數量都很可觀,但是因為盲用書籍製作需要一段的時間,視障讀者所能借到新書時,都已經不「新」了。如果出版商能提供電子版,亦即將文字檔存到磁片中,則能少去很多製作時間與人力資源,但是很少出版商會主動願意附上電子版的,這方面也應有所改進才是。

光鹽愛盲服務中心蘇清富表示,視障資訊電子化是未來必走的途徑,網路為盲用圖書帶來的好處包括同一本書在網路上可以無限量被使用,現在視障圖書館中每一本書大部分只複製兩本,加上郵寄借閱往返的時間,就要耐心等待,若以網路圖書館的方式則每一本書就等於有無限備分可以被使用。還有在網上資源可共享,視障者透過網路不僅可以使用由視障機構所製作的書籍,也可以使用為一般人製作的電子書和電子資訊。

盲人重建院的鄧敏宏說,電腦可以帶給視障者非常多的便利及資源,他們可以上國外網站直接搜尋原文的資料,不用等人翻譯,不過現在盲人電腦教育還不普及,電腦作業只能在DOS的環境下操作,因為WINDOWS的作業環境很多需要用到滑鼠的地方,視障者在網路圖檔的讀取上也有困難,盲用電腦必須加裝的顯示器價格也很高,要十五到二十萬,軟硬體的設備不足也是個限制。現下有「導盲滑鼠」的研發,或能幫助視障者使用較便利的WINDOWS的作業環境,像這類工具的需求是很高的。

她也呼籲社會大眾多去體會盲友的需要,提供他們更多種類的資源幫助他們學習,視障者就不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僅有的資源,能發展多一些不同的性向,開闢多一些職種,讓視障者不單只有按摩工作可以選擇是一樣的道理。

啟明分館簡彩梅表示,有許多視障生的家長會幫忙製作「心理地圖」,就是用特殊材料製作立體的交通地形圖,這類工具可以幫助視障生學習,如果用心去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他們需要的資源,學習效果會有顯著提昇。若想要有效地幫助視障者學習,簡彩梅說:「要學習太陽曙光的精神,有動能,有愛就能做得到。」


延伸閱讀

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

盲人重建院

2002年6月12日 星期三

生活環境無障礙 網路也要無障礙

【記者張元齡/生命力報導】上網雖然已經是一項全民運動,但是,對視障者來說卻仍不普遍。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楊聖弘說,目前常上網的視障者大概只有七、八百人,還不到全部盲人人數的五十分之一;而能夠像他一樣操作熟練的,又更少了。

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自民國七十九年起即秉持著「盲人學電腦不是夢」的信念,進行一連串電腦研發的工作,但是當時網路尚未普及,所以推行成效並不顯著,直到民國八十四年,漸漸引起大眾注意之後,盲人上網系統才慢慢推出。

目前視障者上網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運用語音,另外一種是利用金點一號,也就是盲用觸摸顯示器,而又以後者較多人使用。普通電腦加上一個盲用觸摸點字器,就成為盲用電腦,只要視障者移動螢幕上的游標,游標指到的地方就會在觸摸顯示器上以點字的排列方式出現。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推動盲人電腦課程,例如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盲人重建院等都有開班授課,教導盲人如何上網找尋資料,但是,網路上能提供給視障者的資料卻仍有限,楊聖弘說,透過觸摸點字器只能讀到屬於「文字檔」的部分,其他屬於「圖檔」的部分則完全讀不到。現在很多網站中的點選選項都是把文字和圖案結合起來做成圖檔來顯示,這樣一來,視障者就讀不到這個選項,也無法進入其中得到資訊。

拍得麗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葉姿吟也說,現在大眾都只注意到盲人需要外在環境的無障礙空間,而實際上,網路上的無障礙空間也是很重要且被需要的。她說,拍得麗本身的網站就是完全把文字與圖分開儲存,這樣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在視障者的觸摸點字器上出現。

楊聖弘認為,提倡網路上的無障礙空間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畢竟這不被大眾所廣知,而且還需要一些配套措施一同實施,例如規定多少比例的網站必須要配合盲人無障礙環境等,才能真的達到網路無障礙。

網路無障礙對盲人來說還有一段距離,但值得高興的是,目前已經開始有專門為盲人設計的「電子圖書館」,楊聖弘說,電子圖書館內的書由於版權關係,只能開放讓盲人閱讀,所以當明眼人點選進去時,會出現亂碼,只有視障者才能透過觸摸點字器閱讀,讓他們也能讀到新上市的書籍。

很多明眼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對盲人來說卻非如此,無障礙空間的需要,不只是在外在環境硬體方面,網路上吸收資訊的無障礙空間,是被很多人都忽略的,很多為視障者努力的團體目前正在克服這項困難,希望大眾能正視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普立爾文教基金會(拍得麗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盲用電腦中文化 盲胞閱讀更省力

【記者劉懿嫻/生命力報導】在早期盲人的世界裡,因為點字書的資源不足,閱讀是一件奢侈的享受,然而近年來,淡江盲生資源中心陸續開發了許多便利盲人的電腦系統,其中包括國字與點字互譯系統、中英文點字即時雙向轉譯系統、無字天書輸入法、各國語言點字轉換系統等。

以往盲人要「看」一本書,必須透過明眼人將正常的書逐字地的打成點字,而且重要的是翻譯的明眼人也需要會點字,但這方面的人手並不足,而早期從國外引進的盲用電腦,也只能翻譯英文的點字部分。因此教育部為了解決盲用電腦中文化的問題,讓視障者在中文系統環境下使用自如,委任淡江大學在民國七十八年著手發展「中英文盲用電腦點字系統」,發展的策略是採用人機介面,與一般使用者的中英文系統並存。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系統規劃設計的三位工程師皆為盲人,他們是張國瑞、張金順與賴俊吉。年幼時左眼被竹箭刺傷造成失明的張國瑞以及天生眼盲的張金順,兩人先後進入淡江大學就讀,當時國內並無盲用電腦可供學習,幸有淡江大學的洪賜銘教官,適時地位盲生們從國外引進盲用電腦設備,加上葉豐輝與郝俠遂教授細心的指導與用心協力,他們終於可以較有系統的學習電腦知識。

此後,他們著手進行「盲用點字書籍轉譯排版列印系統」、「盲用中文即時系統DOS版」、「無字天書輸入法」及「盲用WINDOWS界面系統」等研究開發的工作,大大地改善了國內盲胞的學習環境。淡大資源中心裡也有一台雙面的點字印表機,特別之處在於點字印表機要靠撞擊凸點來顯示點字。然而,要做到雙面都印,必須在印完的反面避開前頁已有印過的地方,點字書印好後是相當厚重的一本書,相當於古代用竹編寫成的書一樣,並且不能重壓,否則會破壞的凸起的點字,相比之下,盲用的電腦閱讀系統更顯的方便多了。

盲用電腦與一般電腦在外觀上的差別只有在多了一台「金點點字觸摸顯示器」,這也是由淡江自行研發出來的產品,迄今歷經了四代的替換,並且在今年再度開發了具有辭典功能的「超點」。在點字的世界裡,只有注音沒有字形,往往盲生從點字裡得到的資訊只有怎麼念,卻有可能不知道是哪一個字,「超點」便有幫忙造句的功能,例如「ㄐ一ㄣ」,超點會再繼續顯示,是「金子」的金,還是「今」天的今。

就目前來說,金點觸摸顯示器仍是最主要的資源。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秘書長楊聖弘估計,全台大約只有七到八百人學習盲用電腦,但是盲生卻有四萬兩千多人,這樣的數字也顯示著盲用電腦在盲人的世界裡,仍不如一般人的普及化。他並表示目前盲用電腦在顯示上最大的困境是無法閱讀圖片檔,例如網頁上常有變化多端的FLASH動畫程式,他們便無法了解內容。

淡江盲生資源中心的輔導老師李青琁指出,他們提供了許多資源讓盲生或非盲生學習使用盲用電腦,包含了特教老師、輔導老師、資源老師、巡迴老師、各年齡層的盲胞學生及少數幾位家長,年齡大多分布在十七到三十歲之間。他也表示目前在淡大裡有三十四位盲生,都是希望他們能夠學習好電腦的使用,將來到社會上能夠像一般人一樣的運用,不然要是念到大學畢業,出社會後還是只能靠按摩維生,實屬可惜。

李青琁也希望企業對於殘障人士有多一分的了解,能夠晉用他們,給他們與一般人相同的工作機會,要從何做起,李青琁老師表示要從學校教育做起,現在都提倡殘障學生到一般學校上課,但是卻仍有許多沒有概念的老師,在用詞及態度上不夠尊重殘障學生,讓他們身心受創。他並表示往後資源中心會往學生的就業之路上發展,並會強迫他們打工,從學校的各部門單位做起,期望殘障者也能早一點走出社會。


延伸閱讀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提供書籍文字檔 滿足盲胞求知心

盲胞也能「看」BBS文章

不一樣的火鍋店 加了「粉多愛」

【記者傅怡璇/生命力報導】粉多愛麻辣火鍋店是中華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能協會於去年輔導成立,那時店址在松山,因去年水災而無法營業,加上與協會距離較遠,協會的人員常要兩地奔波,才決定把店遷到協會附近,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粉多愛麻辣火鍋店。

去年九月台北有史以來最大的水災,不但讓許多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更差點讓「粉多愛麻辣火鍋店」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夢想破滅,因為位於松山的粉多愛麻辣火鍋店遭受水災侵襲而暫停營業,幸好很快就克服萬難,重新開幕,才能再幫助更多身心障礙者。

粉多愛麻辣火鍋店是中華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能協會於去年輔導成立,那時店址在松山,因去年水災而無法營業,加上與協會距離較遠,協會的人員常要兩地奔波,才決定把店遷到協會附近,在捷運六張犁站和麟光站中間,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粉多愛麻辣火鍋店。今年三月初開始試賣,一個月後舉行記者會,驗收試賣的成果,並於母親節當天正式開幕。

中華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能協會主要是以幫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為目的,不論是任何障別、年齡,協會都會輔導他們就業,安排他們上有關職業訓練的課程,例如手工藝品的製作、餐飲訓練,以餐飲訓練來說,課程是三個月,前兩個月是接受基本的餐飲訓練,第三個月就到粉多愛麻辣火鍋店實習,在這裡工作三個月後,協會會進行評估,看他們適合到哪些地方工作,再替他們安排。

社工林佩珍表示,因為是餐飲工作,所以當初有先篩選適合人選,例如肢體殘障者就比較不適合,因為要常走動。再加上本身對餐飲工作有興趣的人,目前店裡有四位學員,還有兩位老師輔導、教導他們,和一位負責廚房的媽媽。剛開始都先從外場做起,因為這幾位學員都有視力的問題,廚房空間較小、工作危險性也較高,所以先熟悉外場後,再教他們有關廚房的工作,會比較適當。

「他因為個性有些自卑,在面對客人時會容易緊張、害羞。」林佩珍說。家佑本身有視力問題,頭腦因瘤有開過刀,記憶力比較不好,很多事都要說好幾遍。「每次都要一再提醒他,有時候你跟他說:我剛不是跟你講過了!他就說:有嗎?我忘記了!」林佩珍說。家佑剛來的時候話很少,連歡迎光臨都不喊,現在會要求他喊,只是還是很小聲。店裡負責教導他們的老師呂知穎表示,家佑目前是餐飲科的學生,對餐飲工作很有興趣,現在可以一個人在吧台工作。

「你叫他做什麼他都能做得不錯,但你叫他去面對客人,例如問客人附餐要什麼飲料,他就不太敢了。」呂知穎說。這也是家佑目前最需要再加強的,但在老師眼中,家佑是學員裡進步最多的,因為個性害羞又怕生,剛到店裡時都不太說話,要老師主動問他有沒有問題,他才會回答,那時很被動,但現在已經變的比較主動,學習的成效很不錯。「現在他跟我熟了,對我依賴性也很強,有時候我去上廁所,他都會一直跟著,讓我好氣又好笑,但他的個性很可愛。」呂知穎說。

「雁芬的學習狀況是最好的,現在都很上手了。」林佩珍說。雁芬也是有視力的問題,剛開始看東西都會比較不習慣,但現在都可以了,因為家裡有麵攤,對餐飲這方面比較了解,自己對餐飲也很有興趣。呂知穎表示,雁芬什麼都想學,各種工作都做的很好,可以一個人做外場的工作。「雁芬可以在晚上提著店裡很大包的垃圾,過馬路到對面公園倒,我們聽了都很驚訝,雁芬會用她自己的辦法克服視力的問題。」呂知穎說。「在這裡工作,我覺得很開心,和同事老師相處都很愉快!」雁芬說。雁芬希望以後能找到餐飲相關工作,但也要看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林佩珍表示,因為協會人力不足、資源有限,她除了要輔導學員外,也擔負起這間店的工作。在這裡試賣有一段時間,客源仍不太固定,除了吃火鍋已有一些老顧客,但因為夏天到了,客人比較少,所以店裡推出簡餐和下午茶,希望能吸引更多客人上門。除了賣火鍋外,店裡也展出許多協會學員的作品,例如陶器、中國結等,地下一樓是藝品行銷中心,他們的用意是讓學員的作品有管道可以銷售,不會只是做了就擺著。由於店裡學員人數較少,她希望將來能有更多其他障別的人加入。

輔導他們的老師呂知穎表示,對店裡的學員,她都把他們當正常人看,她認為他們都只是視力有問題,其他方面都很正常,所以對他們要求也和一般人相同。「有時候他們會覺得你應該幫忙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就會糾正他們這樣的觀念。」呂知穎說。每位學員個性不同,教導的方式也不一樣,但他們對於老師的糾正,都能欣然接受。有時候因為店裡客人太多,他們臨場反應較慢,老師口氣會比較不好,但事後都會向他們道歉。在下午茶的時候,她會每天輪流教一位學員,除了工作上的事,還包括心理輔導,有時一直跟他們聊天,問他們一些近況、工作的如何等。「我對他們就像對自己的小孩一樣,也是付出很多心力一樣有時候我會對他們開玩笑說:你們跟我的小孩一樣煩。」呂知穎說。  

目前店裡仍然是虧損,主要是客源不穩定,且店的位置比較偏僻,雖然成立已有一段時間,但社區的人仍不太清楚,協會希望將來能和社區合作,或配合特殊節慶推出不同的活動,讓更多人知道。店裡也會不斷推出不同的菜色,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也希望學員能在粉多愛麻辣火鍋店學到許多有關工作的知識,對以後的工作會更有幫助。

健康按摩網 網上按摩樂

【記者蔡以真/生命力報導】由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架設的「健康按摩網」,提供通過證照考試的盲人按摩師及其所開設的按摩院資訊,讓大眾有更多的選擇,也可以選得安心。

為了讓民眾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安全又合法的盲人按摩師,現在,由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架設的「健康按摩網」,提供通過證照考試的盲人按摩師及其所開設的按摩院資訊,讓大眾有更多的選擇,也可以選得安心。

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的專員、同時也是負責籌畫健康按摩網的阮芬芳表示,在網站尚未設立之前,中心常常會接到民眾的電話,大多都是詢問哪裡可以找到合格的盲人按摩師,為了方便讓民眾可以更快查詢到需要的資訊,光鹽愛盲服務中心決定架設健康按摩網,提供一個讓民眾認識盲人按摩的管道。

阮芬芳說,網站上按摩師的資料都是這些視障朋友主動向中心申請的,他們在光鹽愛盲服務中心的刊物〈生活藝術月刊〉上,知道成立網站的消息,於是向中心提供個人的資料,阮芬芳強調,網站上登入的盲人按摩師都是經過政府認證,持有丙級或乙級以上的按摩技術士證。

健康按摩網去年十一月正式上線,目前有在網站上登入的盲人按摩師有近百位左右,網站平均一個月更新一次或二次。阮芬芳表示,網站的分類是以地區作為劃分的規則,最早設立的時候,先是以台北地區的盲人按摩師為主要推薦對象,今年開始,才把範圍擴展到其他縣市,民眾進入健康按摩網後,先點選要查詢的地區範圍,就可以馬上獲得那一個地區的盲人按摩師的資料。

阮芬芳說,按摩是多數視障朋友賴以維生的技能,健康按摩網除了提供民眾盲人按摩師的資料,更希望可以幫助盲人按摩師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讓他們也能自食其力。在台北市從事按摩工作的葉素惠說,私人經營的按摩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做廣告,只能靠老顧客口碑相傳,健康按摩網的成立,的確為她帶來了一些新的客源。

按摩師范靜英表示,不論網站的成立是否有為他們帶來新的客戶,但至少民眾有一個新的管道可以獲得對盲人按摩的認識,透過網站的介紹,民眾在選擇按摩師時,也會覺得合法安全。

阮芬芳另外也指出,由於網站所登入的按摩師多半是家庭式按摩,因此在環境設備上無法與大型按摩業相比,有的人可能會去選擇現今流行的SPA按摩,而不願意選擇設備較為簡單的家庭式按摩,但她強調:「其實這些盲人按摩師在技術上絕對可以達到一定的水準。」


延伸閱讀

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

「成功」林文淵 聽障不是障礙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我是一個早產兒,我在保溫箱住了五個月。」聽障生林文淵說。他表示,他本身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有聽障,因為連醫生也不知道原因,只推測說可能是因為早產的關係。

林文淵目前就讀輔仁大學經濟系一年級,雖然本身有聽障,可是卻沒有因為自己先天的缺陷而感到困擾。不過他表示,國小的時候倒是有受到同學的嘲笑及欺負,只是他樂觀的說:「國小生不懂事,現在已經不介意了。」 高中時期就讀台北市成功高中的他說:「學校之前都沒有收過身心障礙的學生,所以我是成功第一個聽障生。」他指出,為此學校還設立了資源班幫助解決他在課業上的難題。

林文淵表示,他國中的成績一直是班上的前五名,但是升上高中之後就有了變化,主要是因為成功高中的競爭很激烈。他透露,高中一年級那年的第一次期中考成績很糟,他感到很沮喪。因此他主動的到資源班找蔡瑞美老師希望可以安排課後輔導,在參與課後輔導之後成績才漸漸的上軌道。

他說,因為自己有聽覺上的障礙,因此上課要很用心,壓力也比一般的學生大。但是他表示,自己舒解壓力的方式卻和一般的學生一樣,就是利用課餘的時間打球。 林文淵也說,其實高中時期資源班的蔡瑞美老師給他很大的鼓勵及支持。「我的家庭比較特殊,加上我家庭裡都沒有比較高學歷的人,所以我需要幫忙的時候,我都會找老師。」

他表示,升上大學後反而覺得課業比較輕鬆。他說:「其實系上的助教也有問我要不要課後輔導,但是我覺得不用只是請了一個工讀生在課餘的時間陪我一起複習課業。」不過他還是要感謝系上助教的關心。他表示,助教有提醒授課的老師班上有聽障生,希望老師上課的時候都用麥克風,這樣林文淵上課的時候就可以聽得比較清楚。」

林文淵的同學黃勁傑說:「我就是他的工讀生。」他表示,林文淵一學期會付他一萬元的工讀費。黃勁傑指出,其實他的工作非常輕鬆,主要是在課後和林文淵一起複習及告訴他上課的重點。他也表示,林文淵並沒有因此而不認真上課。他說:「對我來說也有好處,除了可以讓我更了解聽障生,還可以複習課業。這是一件很好的差事。」

林文淵說,他的短期計劃是希望從輔大畢業到國外念研究所。他表示,他不會因為自己先天的殘疾而感到自卑,他一定會更努力為自己開創一條自己的路。

2002年6月6日 星期四

聖保祿醫院 「復興」山地醫療

【記者黃雅暖/生命力報導】一提到桃園縣復興鄉,很多人聯想到的是風光明媚、群山環繞,到了六、七月,還有結實累累,汁多味美的水蜜桃。但你可曾想到,如此美麗的山水,卻已經阻礙了復興鄉內的醫療服務長達數十年。

在十幾年前,位於桃園市的聖保祿醫院,開始注意到復興鄉內落後的醫療服務,於是醫院內的修女和神父積極著手推動鄉內的山地醫療。正式成立是在民國八十一年位於後山的第一個醫療站-「三民醫療站」。負責山地醫療的醫務專科助理陳明君說:「距離現在剛好是十年的時間,其實十年算是短的了。」她說,儘管如此,對於復興鄉的居民而言,較晚開始總比什麼都沒有還好。

陳明君說,復興鄉內的居民幾乎全是泰雅族人,而且因為年輕人都已經外移就業的緣故,因此九成以上是老弱婦孺。她說,復興鄉大致可分成前山和後山,前山距離大溪鎮等地較近,交通也比較便利,因此醫療服務基本上是不虞匱乏。但是從前山到後山卻得翻山越嶺,至少要花費一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她說,在還沒有山地醫療以前,後山的居民如果有重大疾病或需急救時,在經過兩三個小時的顛簸到達山下的醫院時,通常病情都已不太樂觀且有加重之虞。

現在後山的醫療是以設於華陵教會的華陵醫療站為中心,這也是後山唯一的醫療站,陳明君說,雖然只有一個醫療站,但他們採取的是「流動診所」的定點巡迴形式,也就是會到各個地點,像是活動中心、雜貨店、派出所和教會等,每站約停留一至兩個小時,巡迴的時間會公佈在教會等地或是經由廣播車廣播。而醫療站的看診時間則好比是便利商店,全天二十四小時皆可求診,但求診人數最多的時候卻是集中在山地醫療特別提供的早上六點的「特早診」和晚上六點半到九點半的「夜診」。她說,原住民通常一大早就得出門工作或照顧果園,既然是山地醫療,就得配合他們的作息。

根據陳明君的統計,一般山上居民所患的疾病多是感冒、發燒、吃壞肚子等小病,另外像是皮膚炎、痛風等也十分常見。會罹患皮膚炎其實是與原住民的衛生習慣不好有關,她說:「有的原住民只在自己的果園附近隨便搭個棚子,就當作是房子在住,這樣當然容易生病。」而痛風則是跟原住民的飲食習慣有關,像是酗酒等。

但她也說:「原住民有一個最大的特性,那就是『忍』,很多人都已經是忍到不能再忍了,像是發燒好幾天了,才會上門求醫。」她表示,這是因為他們早期醫療和交通不發達,不可能因為一個小病就跑到山下就診,但小病累積久了,很自然就成大病了。因此,原住民的「慢性病」才是令人最憂心的地方。現在在山地醫療站服務的護士李曉芬也說:「原住民的想法比較單純,他們都得要讓病痛拖到急性才來看醫生。」

由於原住民長期待在山上,就醫機會不多,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參與健保,一旦到山下就醫,就得支付較多的費用。但陳明君說,他們的山地醫療其實有點像是義診,只收取少數的費用,就如同她所說的:「錢只是意思一下而已。有的小病甚至是不用付費的。」除了像是抽血或X光等檢查或是重大疾病如肺炎、心臟病、高血壓等需下山治療,無法在山上進行外,其他輕微的疾病,都可在醫療站內看診醫治。

為了擴大醫療資源或人力,聖保祿醫院今年開始與林口長庚醫院合作,一起從事山地服務。但在幾乎全是原住民的復興鄉服務,語言問題成了一大關鍵,因為當地是以泰雅族語為主,所以診所內醫生或護士與病人間的溝通就變得十分的重要。原本在長庚醫院工作,後來轉至山地服務的護士陳惠如說,當時護理長知道她是復興鄉內的泰雅族人,就希望以她的母語為優先,她也說:「在山上服務最大的不同,就是病人不多,但與病人間的互動倒是增加不少。」

山地醫療除了推動醫療工作外,也著重於推行衛生教育,陳明君說,通常是在教會舉行,主要是教導居民像是心肺復甦術、或是毒蛇咬傷的急救等。


延伸閱讀

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

勞工歷史 勞動文化公園找得到

【記者周德蘊/生命力報導】勞動文化公園是台北市政府計畫成立的一座全市型的公園,想藉由勞工們的創作,呈現出代表他們的勞動文化。並且透過勞動歷史的整理,讓大眾更了解各個產業的勞動過程。

勞動文化公園是台北市政府計畫未來要成立的一座全市型的公園,所謂的全市型公園就是像青年公園或大安森林公園那樣的大型公園,供全市的市民使用。勞工局的研究員陳俞容說,公園預定地是台鐵的台北機場,但由於台北機場短期內不會搬遷,因此成立勞動文化公園的計畫是分段進行的。初期先整理勞動歷史;中期則是建立串珠式的社區型勞工文化公園;最後以成立一個「主題式」的全市型勞動文化公園為目的。

陳俞容說,台北市的每一個地區在過去或是現在,可能都有一些不同特色的產業。因此台北市政府希望能夠挑選出幾個地區,利用這些地區裡有意義或者有代表性的產業,以其勞工的作品及勞動文化的記載,來打造出一個社區型的勞工文化公園。因為這些公園就像珠子一樣分布在各個社區,將來可和全市型的勞動文化公園串連在一起,因此它們也稱作「串珠式社區公園」。

陳俞容指出,整個勞動公園的計畫,除了實質上的空間規劃之外,也會以勞工朋友的創作來呈現出勞工文化。另外也將有類似勞動文化史的整理,包括勞工口述歷史、他們的工作過程、心路歷程等,透過這樣的整理,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各個產業的勞動過程。現在位於台北市政府西北側的勞動文化園區就是一個起點,裡面展示了兩個機器人,是台北機場的勞工以修火車剩餘的零件所組成的,另外還有五件孔明椅作品。為了突顯台北機場勞工製作的特色,公園內的步道採用真正的鐵路枕木與碎石填縫。民眾不但可以接近欣賞勞工朋友們有趣的作品,走在公園裡就彷彿置身於鐵道之中,是一種勞動文化的新體驗。

陳俞容表示,今年計劃要成立兩個社區型的勞工文化公園,而鎖定的兩個產業分別是士林紙廠及建國計程車休息站。士林紙廠的舊址大約就在現在的士林夜市附近。它在民國七年開始產紙,是台灣的第一座紙廠,而它的造紙機更是台灣第一部機械式的造紙機。當時士林算是很偏僻的郊外,因此附近的居民幾乎都是在士林紙廠工作,形成這一區的特點。

至於建國計程車休息站則是全台北市的第一個計程車休息站,陳俞容說,計程車這個行業其實是非常貼近市民的生活的,但當我們看到計程車休息站時,可能常常會有一些負面的印象,例如陰暗、司機聚賭…等,但其實是因為休息站本身位在高架橋下方,所以會產生陰暗感。再加上現在計程車的數量很多,但休息站卻不夠使用,裡面常擠滿車子,因此給人的空間感並不是很好。她表示,所以這個勞工文化公園的計畫,一方面希望能夠重新規劃計程車休息站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改善休息站與附近居民的關係。

計程車司機郭茂雄說,他並不同意在計程車休息站建勞工公園,因為平時來這裡休息的計程車已經很多了,休息站永遠都停滿了車,哪來的空間蓋一座公園。另一位計程車司機潘國盛則認為,蓋勞工公園其實不錯,因為他們累了想休息也只能待在車上,可是有的時候也會想到處走一走,如果有一個公園感覺就比較好。但潘國盛說,現在建國計程車休息站的空間已經很不夠了,如果真的要興建一個勞工文化公園,恐怕很難。對此陳俞容表示,由於串珠式社區公園的計畫才剛起步,在士林紙廠和建國計程車休息站興建勞工文化公園都只是初步的構想,所以很多地方都還需要再跟其他的單位協調,並且評估計畫施行的可行性。


延伸閱讀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育樂中心

狗醫師團隊 將注入新血

【記者林利樺/生命力報導】由陳秀宜推動的狗醫師團隊,至今已服務了許多的病患、老人與兒童,而這近三年的努力成果備受各界肯定。如今台北市建設局的動物衛生檢驗所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以結合民間的力量來促進社會服務。

「台北市狗醫師治療團隊」計劃已經開始了訓練課程,預計今年底就會增加一批新的狗醫師團隊,為醫院及收容所的老人或小孩提供輔助活動、治療。「台北市狗醫師治療團隊」是由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動檢所)與「台灣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所合作辦理的。此外,動檢所預計挑選二十隻符合標準的流浪狗供人認養,並進行訓練。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黃慶榮說,狗醫師的治療功效有很多種:第一是可以用於心理治療,就是利用牠們樂於親近人類的個性,以及牠們不會說話的特性,讓病人可以將心裡的事情吐露而不怕外洩,也就是當作最忠實的伴侶。而且除此之外還可以讓病人心情安定,這有利於心血管疾病及燥鬱症患者之護理治療工作。第二是用於生理治療。例如復健,就是讓患者丟東西給牠們撿拾,再讓牠們咬回來 ,這樣讓患者再三自主性地動作,會比他人協助性動作更有利於復健治療。

「台灣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主任蔡佩芸說,台灣的流浪狗問題相當嚴重,但我們將這些狗訓練成狗醫師並不是可憐牠,而是要證明流浪狗並不是問題,必須要讓民眾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流浪狗經過良好的訓練後,是可以成為幫助許多人的狗醫師。

蔡佩芸說,狗醫師的訓練主要是由協會負責,訓練師是由戴更基醫師來負責動物行為訓練,以及她本人一起來訓練狗狗的服從與穩定性。她表示,協會的訓練主要是依動物的行為、心理來訓練,因為狗的品種、遺傳、環境、主人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狗本身的習性或個性。例如,寵物繁殖場的狗多半都只會在籠子裡大小便,不會有到戶外去排便,這就是因為牠一生下就被關在籠子裡生活習慣了,因此牠的生活環境影響到牠的行為。

黃慶榮說,對於將流浪狗訓練成狗醫師,應該說是國人發現狗狗的另外一種利用價值,且以流浪狗當作狗醫師,資源再利用,他個人樂觀其成。只是我們必須考慮的是,這些經過訓練的狗兒,假如還是送不出去怎辦?是否又一律安樂死?還是永久飼養?一律安樂死的話,這些訓練經費不是白花了嗎?如果永久飼養,收容場所及經費又從哪裡來?這是值得思考解決之道,以免造成日後之困擾。至於動保團體是否願意加入狗醫師團隊,他說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是願意加入的。

蔡佩芸說,狗醫師的來源必須要由主人替牠報名才能參加,不太可能直接從健康、親近人的流浪狗來訓練成一批狗醫師,因為這會有一定的隱憂。正如她之前所提的,狗的生長環境、經歷都會影響到牠的行為,即使現在這隻狗看起來相當的穩定和善,但我們並不能保證牠在遇見任何人、處於任何情況下都是這個樣子。例如一隻看似溫馴的狗可能一見到五歲小孩就撲前咬他,但是我們卻很難想像牠和大人在一起時是多麼的乖巧聽話,可是我們也不能斥責這隻狗凶暴,也許牠在流浪時曾受到五歲小孩的攻擊,因而會有這顆看不見的隱性炸彈。

至於這次動檢所所挑選的二十隻流浪狗是否也會有此隱憂時,蔡佩芸說,因為狗的挑選是由動物行為師和獸醫師一起挑選的,所以不太會有此擔心。而且在訓練的過程時,也會經由動物行為師發現,並且給予教導糾正。

至於在訓練課程方面,蔡佩芸說,狗和主人都需要上課。主人上的是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課程,內容主要是教導主人該如何準備事先的工作、如何和病患互動說話,以及當狗醫師生病請假或是去世時,該如何和病患解釋等等。而狗醫師的課程可分為幼幼班、先修班、高級班。幼幼班主要是訓練狗醫師的服從性,例如坐下、不動、腳側跟進;先修班則是教導狗醫師在出診時該做什麼;至於高級班則是針對狗醫師行為上的問題來作矯正。總之整個過程是要讓狗醫師心甘情願的去服從主人的指示,而不是靠獎勵或懲罰的方式。

台北市動檢所胡家寧表示,他們會提供訓練場地與一些經費。對於受訓完的狗與主人會發予證書和工作證。至於狗醫師和主人的工作是屬於義工性質,所以並沒有薪水,但是會編列志工的車馬費,而且會繼續爭取主人和狗醫師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捷運和公車)。

蔡佩芸說,未來可能會規劃訓練其他動物成為動物醫師,像是貓、兔子、鳥等等。至於未來是否會帶動其它縣市加入狗醫師行列,她表示,基於人力與經費的不足,目前是不太可能;而胡家寧表示,那就要看今年度執行的成效,才可以再來談是否該擴大此項計劃。


延伸閱讀

臺灣狗醫生

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

復興採茶大戲 榮興不遺餘力

【記者林佳緯/生命力報導】台灣音樂客家採茶戲的網站顯示,台灣現有客家劇團主要分布於客家族群集中的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分別有中壢的全興社歌劇團、德泰歌劇團、黃秀滿歌劇團、新月娥歌劇團、勝拱樂歌劇團、平鎮的正新興歌劇團、竹北的新永光一團、新永光二團、新竹的居順歌劇團、秀美樂歌劇團、龍鳳園歌劇團、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新美蓮歌劇團。

這麼多客家劇團中,唯獨榮興客家採茶樂團的劇團團名裡多了「採茶」二字,據榮興客家採茶樂團團長鄭榮興表示,目前只有他們繼續堅持依照傳統客家採茶大戲的形式演出,保有原有的風貌,其他的劇團都已變成「採茶歌仔戲」了。鄭榮興表示,研究客家表演藝術多年後,深深認為傳統客家採茶戲比起改良後的採茶歌仔戲,不論唱腔或是音樂皆更為豐富,有感客家採茶劇的變質,故將劇團重新改組,成立專業的採茶劇團,積極地創作新戲、作巡迴表演,發揚傳統客家劇場文化。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原名「苗栗慶美園採茶劇團」,成立於五O年代,屬於本省傳統的客家採茶戲劇團。六O年代,由於電影、電視興起,再加上台灣社會轉型,採茶劇逐漸沒落。所幸,一九八七年,鄭榮興先生應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之邀,在台北夏季露天藝術季,集合了原團團員,將傳統客家採茶戲呈現給年輕的朋友,受到熱烈的響應,因此重新改組,進而演出一場場精采的採茶大戲。

鄭榮興表示,客家採茶戲從清末民初一直到民國五十年左右,因為社會型態的改變,由傳統的三腳採茶戲演變到採茶大戲。從民國五十年以後,也因為社會的轉型,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直到民國七十年,國家開始重視並提倡傳統戲曲,客家採茶戲因而慢慢復甦。然而,為了要讓現代觀眾接受,採茶戲必須有所調整,不得不從野台進入劇院、劇場。不只在表演上要有劇場的觀念,在音樂上也得增加其豐富性,從很簡單的伴奏樂器,到需要大型的樂隊伴奏;而唱腔的內容更要更多的曲調配合。他說:「採茶戲最大的轉變是在整個表演的結構上需要有編、導以及有導演的制度,使整個演出能夠搬上國家的舞台,如此的表演形式才會被社會大眾肯定、接受。」

客家採茶大戲的基本曲調是山歌,客家人以種植茶業為生,男女村民種茶時,常常以山歌對唱的方式彼此答應,互訴傾慕,所以客家人以山歌或採茶歌泛指他們的民歌。客家傳統的三角採茶戲是由大陸傳到台灣,演員二到三人,分飾六個角色;張三郎、林桃花、林金花、撐船郎、酒大姐、算命先生,以張三郎賣茶的故事為主軸,利用輕鬆逗趣的歌舞演出,曲調豐富而獲「九腔十八調」之稱。每個角色服裝都是固定的,「丑」戴瓜皮帽,雙手各拿扇子與傘,「旦」則拿手絹,而近年來順應社會潮流,有時也會改以時裝表演。

換型之後的客家大戲,則由台灣本土客家人發展而成,演員較多,一齣戲至少需要八位以上的演員,角色當然也不只六個。表演形式類似傳統中國京戲,戲碼通常改編京劇及亂彈戲,表演藝人也會自行創作。曲調大致則以山歌仔及平板為主,小調為輔,同時穿插京劇及亂彈或歌仔戲的曲調。服飾以古裝為主,丑角有時穿著會較逗趣,頭戴鴨舌帽,以時裝上台。會比傳統採茶戲用上更多種的胡琴配合,甚至穿插國樂。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江政榮先生說:「榮興的團員是現今客家劇場文化裡少數的專業人士,榮興對傳統客家戲劇的執著與認真,早已建立相當的知名度,常會被政府或民間團體邀請演出,我們堅持保有傳統採茶戲的風格,就是不想看到如此兼具韻味和樂趣的客家文化消失。」

六十幾歲的鄭來福爺爺說:「每次去看戲,三十歲以下的觀眾寥寥可數。只有幾個,大部份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家。我們這些老人層觀眾,一方面是因為鄉愁,懷念小時候和父母親一起在廟口欣賞,一方面也是因為真的喜愛客家採茶戲,喜歡歌謠中散發的客家人情。」他表示,年輕一代的,自孩童時代都守在電視螢幕前,根本沒有和客家大戲接觸的機會,又怎麼可能對客家大戲產生興趣呢?孩子們受整個台灣大環境的影響,根本體會不出那客家大戲慢吞吞進行的韻味。

客家歌謠屬於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誠如鄭來福爺爺所說:「我們必須重建本土文化根基,讓年輕一輩打從心底去認同自己的根,進而發揚屬於自己的文化,不讓它們輕易地消逝在時間的巨流中。」若任由如此具本土性的台灣音樂,消失在社會快速變遷的潮流中,不僅造成他們的損失,也會留下難以挽回的缺憾。


延伸閱讀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台灣音樂客家採茶戲

僑教會承諾 提高僑生工讀時數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一年一度的「全國大專院校僑生研習營」今年輪到輔仁大學舉辦。日前,輔仁大學特別選在桃園復興鄉青年活動中心舉辦這一次四天三夜的活動。這一次共有一百六十八位來自全省各大專院校的僑生參加。輔仁大學動用了大約廿人來籌備及策劃這項活動。

這一次的研習會舉辦了講座幾場講座之外,也會讓參與活動的僑生參觀台灣宏基渴望園區,輔仁大學學務長陳鴻雁在始業式上表示,除了要讓僑生了解更多的中華文化,也要讓僑生了解台灣的高科技發展才會特別安排前往參觀宏基渴望園區。

教育部僑教會主委高崇雲說:「台灣的消費太高了。」為此,僑教會已經成功的為僑生從勞委會爭取到從一星期工讀時數十二小時提高到十六小時。高崇雲也表示,希望日後可以提昇至廿小時,這樣僑生就更可以不用擔心自己的經濟問題。

馬來西亞僑生胡素貞表示,台灣的消費對東南亞的僑生來說真的太高。三千元的公費其實真的幫助不大。她說,據她了解有許多領取公費的僑生還是會利用課餘的時間打工,以賺取更多的生活費。胡素貞說:「但是我還是覺得打工之餘不要影響課業。」

以往在台畢業的僑生都不可以在台灣工作,可是在台灣加入WTO之後,台灣極需要高科技的人材,所以高崇雲說,在台就讀資訊工程、化學工程等高科技科系的僑生畢業之後可以繼續留在台灣工作。同時,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僑生回國升學,教育部也正在計劃每學年頒發十萬元獎學金給成績保持在水準之上的高科技科系的僑生。

緬甸僑生李本芬在其中一場講座上提出有關公費生是否能增加的問題。高崇雲在回應時指出,目前有三千名清寒僑生是公費生,這些公費每個月都可以領取三千元台幣的補助。來自緬甸、印尼的僑生每十人就有八人是公費生,而馬來西亞及港澳等地則是每廿人有三人受惠。他指出,教育部希望有更多清寒的僑生可以成為公費生所以正在研擬提高公費生的人數。同時,主委也指出,僑生每一年都要更新居留證太麻煩了,所以現在積極地和內政部溝通希望可以把簽證的次數減少。高崇雲也提到:「政府僑教政策不但沒有改變,而且有強化的趨勢。」


延伸閱讀

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誠正中學 教育與矯治雙管齊下

【記者張思潔/生命力報導】誠正中學,位於新竹縣新豐鄉,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為全國第一所以接受感化教育的青少年為對象的學校,並兼具行刑矯治及學校教育之雙重性質。校長姚清輝表示,學校教育他們的目的主要就是期望這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們能變成有用、有修養的人,讓他們能夠有機會轉型成功。

訓導主任王子癸表示,誠正中學的學生來源主要是從彰化及桃園少年輔育院的受刑人裡所遴選出來的,審核標準是肯努力向學及刑期夠長。在遴選的過程中,校方必須跟每位受刑人做長時間的懇談,以判斷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向學,而在監表現良好也同樣列入評估範圍內。另外,教育是需要長時間的培育方能呈現功效,所以在受刑人方面便需要有較長的刑期才能在校接受較長時間的教育。

學校一年共有四個學期,包括老師與學生在內,都沒有寒暑假,學生則必須每天住校。學校主要採取的是小班制,每班二十五人,從國一到高三共有十三個班,每個班有一位導師,由教師兼任,另外還有一位教導員,由司法人員擔任,負責日常生活督導及教化的工作。而學生們所學習的科目與一般學校沒有兩樣,不外乎國文、英文、數學等課程。

王子癸表示,雖然學習的科目相同,但是因為他們有四個學期,所以可以將一般學校一個學期的課程平均分攤於兩個學期上,而剩餘的時間,則安排職業試探的課程,所謂職業試探,是將各種職業技能以概述的方式讓學生們了解並做基礎訓練,讓他們可以透過這些基礎的認知來訂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學校裡所安排的課程有電腦、園藝、烘培等,未來他們希望能夠再增加汽車修護的訓練,讓他們的課程能夠更加多元化。

提到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王子癸表示,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是在教導的過程中比較辛苦的部分,許多學生在一開始甚至無法拼完ABCD及ㄅㄆㄇㄈ,所以常常得重頭教起,另外還需要個別輔導來彌補個別差異。他也指出,其實學校裡的學生們肯用功上進的學生著實不少,在上一次的國中生基本能力測驗舉行的時候,兩班五十個學生裡就有二十八個報名參加,因為程度遠跟不上一般的國中生,所以該班的教導員便利用課程結束之後幫他們補習,因為教導員不懂數學,所以數學是由訓導主任親自教導,雖然後來考出來的結果數學平均只考了二十幾分,但是許多學生事後都和訓導主任說:「他們真的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此外,學校仍然有安排長時間的技術訓練,目前所舉辦的有電腦軟體班及食品烘培班,雖然是技能訓練班,但是學生仍然得接受學校教育,只是不如其他的班級課程排的那樣密集。王子癸表示,到目前為止,在電腦班方面,學校裡已有二十三名學生通過了丙級技能檢定資格,而烘培班則尚未檢定,未來若有機會,校方也會積極參與。電腦班張老師表示,在接受過電腦軟體的相關技能訓練之後,學生們對於電腦的基本操作,如window、word等軟體的使用都會有一定的熟悉度。對於學生的表現,他認為其實這些犯過罪的學生比一般學生還守規矩,一來是因為有約束,二來是因為他們沒有外務的干擾,所以可以心無旁鶩的學習。

輔導主任吳吟,主要負責學生們的心情調適及管理,他表示,誠正中學存在的目的是提供他們另一個選擇並讓他們記得他們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機會去改變自己,在千夫所指的困境中獲得重生。輔導這些學生,最重要的是要獲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感受到別人的愛心與關懷。他回憶起在他擔任輔導工作時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誠正中學第一年辦懇親會時,有一位學生跑到他辦公室問了他一個問題,那名學生告訴吳吟說自己從小就沒見過母親,但是這次的懇親會,母親突然告訴他要來看他,他非常的不知所措,所以跑來問輔導主任他見到母親的第一句話該說什麼。當下他便為這學生的遭遇感到心疼。

吳吟表示,像這一類的情況,在學校裡是稀鬆平常,誠正中學裡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一個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決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家庭環境的不幸及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都可以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他們年紀都還小,以後待在社會的時間仍然很長,消極的隔離他們不如積極的教化他們,而這個社會也有一批人願意投入人力及各方資源來教導他們,吳吟也期望社會大眾能擺脫掉對這些受刑人的懷疑及非理性的攻訐,轉而以理性及正面的態度來鼓勵他們。


延伸閱讀

誠正中學

星星屋 照亮孩子們的心

【記者田芸佳/生命力報導台北縣仁愛國小的諮詢室有個特別的名字叫作「星星屋」。裡面雖然沒有星星,卻有一群比星星還閃亮的義工媽媽和老師。

一看到「星星屋」,目光一定會被外面的大海報所吸引,上面畫著浩瀚的宇宙,各大行星漫佈其中,在每個星球上都貼著一張照片,只要小朋友去輔導室填好『星星之約』的申請表,包括想要和那一顆星星談話以及想談哪一方面的問題,填好後投入星星屋前的「小天使信箱」,小天使就會通知小朋友約會的時間。每顆星星都堅守自己的崗位,守護著每個小朋友的心靈。

義工媽媽田秀玉,這裡的小朋友都叫她「土星阿姨」。田秀玉說:「當初會參加學校義工媽媽,最主要是因為我真的是一個很愛小孩的媽媽,我想了解小孩上課的環境,覺得能跟自己小孩一起成長是一件很棒的事。」想要成為「土星阿姨」,將自己的照片貼在外面的「土星」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參加父母成長班經過一連串的課程,包括自我檢討、個案討論,親子關係。土星阿姨說:「和自己的孩子相處沒問題,和別人的小孩相處就不會有問題。」

目前會來的星星屋找土星阿姨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固定的,每週來一次。土星阿姨舉例,一個六年級的小朋友小珮(化名),父親早故,媽媽一個人要養三個孩子,家裡經濟狀況很差,媽媽對小孩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視,哥哥是中輟生,家裡沒有瓦斯也沒電話,也因為沒熱水,小珮在冬天的時候就不洗澡,久而久之因為身上有味道,遭班上同學的排擠,學習狀況也很差。小珮現在每個禮拜都會來找土星阿姨聊天,跟阿姨說這個禮拜她發生什麼好事或壞事,而土星阿姨總是默默的傾聽,也給她一些鼓勵,小珮說:「除了媽媽,土星阿姨是我說最多話的人。」經過土星阿姨的鼓勵,小珮的成績果然有了顯著的進步,和班上同學的相處也大有改進。土星阿姨謙虛的說:「我們能給小朋友的幫助真的不多,有時候只能在一旁陪伴,默默的傾聽。」

小葳(化名)也是一個六年級的漂亮小女生,留著一頭長長的頭髮,從小就和許多小女孩一樣有著明星夢,想像自己能像蔡依林、張惠妹一樣在舞台上發熱發亮,但是媽媽卻非常不贊成她走這條路,不斷告訴她演藝圈很複雜,她在沮喪失望之際只好來求助土星阿姨。阿姨回想著說:「小葳每次來的時候總是邊訴說,邊把玩她那長長的頭髮,在講到她的明星夢時,她的眼睛總是閃耀著光芒。」於是她告訴小葳,明星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內涵,所以想要當明星也要趁現在好好充實自己,努力用功。小葳似乎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並向土星阿姨承諾要好好讀書,將來當個大明星。

學年主任李進誠說:「社會上有條條大路,而輔導這條難行的小路只能憑著一股熱忱和使命感走下去。」「輔導,是助人的歷程,不是醫病關係,只要有心,技巧是可以慢慢學習的。所以歡迎有心的家長們加入我們這個大團體,也可以成為星星屋裡最閃亮的一顆星。」

國泰醫療福音隊 用醫療傳揚福音

【記者張予晅/生命力報導】「希望可以藉著我們的醫療,我們的關懷,讓他們身心靈得以健壯。」台北行道會榮耀堂牧師莊承翰,帶領國泰醫院裡的基督徒醫生、護士、藥師,一起為南投縣仁愛鄉的合作村村民祈禱,盼望可以因為他們所提供的醫療幫助,改善當地的衛生環境。

「在合作村,除了草藥店及偶爾來巡迴的衛生室,就沒有其他醫療資源了。」醫療福音隊領隊的醫師李偉烈說,因為地處山區,合作村分散成三個部落,從外部的平生、莎都部落,到最裡面偏遠的靜觀部落,要到最近的地方看病,車程往往需要一至二個小時,醫療資源的缺乏及交通不便,使得山上部落居民總不願下山看病。

九二一大地震後,國泰醫院的基督徒團體──信望愛團契,與埔里基督教醫院配搭,參與救災及義診的工作,李偉烈說,他們到了在山裡面最深處的靜觀部落,看到他們常常因沒水沒電造成衛生環境不好、又缺乏醫療設施,於是決定組成醫療福音隊,以每月一次的定期義診,希望能夠改善當地環境。

合作村是屬於原住民賽德克族的部落,李偉烈表示,之前也曾有慈濟功德會在當地設立服務站,但後來因地勢危險,有義工差點被落石擊中,只得將服務站遷往山下平地;寒暑假時,也會有醫療團隊路竹會、台北醫學院山地服務隊學生來義診,不過這樣半年、或一年才一次的義診,時間的短促及醫療人員的不固定,讓原本就對平地人陌生且有距離的原住民更產生排斥,村民於是較不願與平地人建立關係。

回想剛開始來義診遭遇的困難,李偉烈說:「他們剛開始因為陌生,也排斥我們,對我們沒有好感,認為我們可能來一兩次又都不來了。」直到一次貝里斯颱風來襲時,醫療福音隊仍舊堅持上山義診,村民們才漸漸地接受他們。擔任信望愛團契的輔導牧師莊承翰說道,那時打給上山的隊員,他們堅持:「我們還是要去,就算風再大雨再大,我們都要上山看他們。」

這群醫療隊的人自己掏腰包買藥,買醫療器材,村民受到他們真心的關懷感動,開始接納他們,願意接受他們的幫助及教導,對於關係的改善,李偉烈很感恩,也發現可以為他們做更多的事,因為醫療福音隊的成員幾乎都是基督徒,他們開始與當地教會合作,一起探訪老人,為需要的人禱告,也幫助當地牧師傳福音的工作。

靜觀教會牧師簡光雄說:「他們因為生活的困苦,根本沒有心情上教會。」看到當地原住民在信仰上的缺乏,李偉烈則是一再重複地說:「醫療工作是我們的媒介,福音工作才是我們的本質,透過信仰讓他們重新站起來。」

另一方面,因為生活資源的貧乏,缺少好的衛生環境,無法建立好的衛生習慣,信望愛團契主席、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陳立群表示,當地原住民因為多半吃自己種的蔬菜,沒錢買肉,攝取肉類蛋白質過低,加上有些有酗酒的習慣,發生肺結核的機率是一般平地人的十倍。

然而,因為交通的不方便,光照個X光做檢查,去一趟就要花一兩個小時到山下的霧社,山區的村民都能忍就忍,結核病發了很嚴重才就醫,醫師陳立群說:「因為無法規律且有效的治療,平地人如果有十個可以被醫好痊癒,原住民只有六個人可以活下來。」

陳立群說,曾經有個名叫林大衛的三十多歲男子,剛開始咳嗽在醫療福音隊的義診中判斷可能有肺結核,要下山做更進一步診斷及治療,第一個月提醒他要去做檢查,第二個月他還是懶的下山,第三個月義診的醫生還是勸他趕緊治療,結果第四個月來義診時,發現那名男子已病發送到山下醫院急救,第五個月就過世了,陳立群無奈地表示,在山地的人壽命平均都要少平地人五到十歲。

談到福音隊未來的規劃,醫師李偉烈表示,希望真的能透過這樣醫療的幫助,改善當地的環境,也希望能結合其他醫院的基督徒醫護人員力量,一起深入山區,到那些需要幫助的部落,幫助這些極度缺乏資源的原住民。

妙護士 創新招 學童病情全都露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四年,服務於台中縣霧峰鄉萬豐國小的校園護士吳妙純,因為有感於校護總忙於文書資料的登記工作,而無法對於學生的健康狀況有完整的了解並迅速處理,於是她找來在學校教電腦的張文育老師,開始構思設計一套『健康管理系統』,想把學生健康狀況放進電腦「E」化,以便於掌控。

吳妙純表示,當初她在開始當校護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改變人們認為校園護士只是停留在擦藥,量身高體重的刻板印象,她認為作為一個校護,對於整個學校的健康、飲食等衛生計畫都必須要有想法及對策,而要確實有效的實行計畫,對於學童健康狀況的數據就必須要能掌控。

吳妙純說,當她發現把所有學生的病歷卡集中,再用計算機一遍遍的計算、平均實在太費時費力的當下,她就想到,或許利用電腦是很好的辦法。於是她就找了在學校教電腦的張文育老師一起著手合作,由她構思網站內容,張文育負責技術上面的協助,一套容易操作的健康統計軟體系統,就此誕生。

吳妙純說明,這套軟體,主要是把學童的健康情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是「立體感」(有關兒童平衡感的問題),第二是「生長時次」(有關兒童發育過快過緩的情況),第三部分則是「斜弱視」。此外,軟體還設有「自動身高體重連結」,可以把登入過的學童身高體重作一統計。她表示,只要先把學生的狀況輸入後,以後只要按一個鈕,就可以馬上在電腦上查出那些學生在健康狀況上有所問題,除了減輕校護在一般工作以外還要負擔行政文書的困擾之外,對學生的病情更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吳妙純表示,在資訊化的時代,她希望這套軟體可以符合社會的脈動,將來可以歸納更多不同的資訊在裡面。而使用者的回饋也可以繼續使得系統更加的完備。張文育也表示,在未來繼續要做的還是許多新資料的統計及彙整。

為了讓這套免費的軟體可以更快的推廣到全國各地,吳妙純說她已經跟張文育老師在寒暑假到全國各地的小學教校護們使用這套系統,目前這套軟體在台中縣國小的實施率已經達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說,所有台中縣國小學童的健康狀況,都已經作了統計並在網站上連結,對於全縣有關小學的健康衛生計畫,是一個很有用的資料庫。不過雖然教育部要求全國國小開始跟進使用這系統,到目前為止,全台還不到三成的小學健康中心,開始使用這系統。

對於系統不到三成的使用率,吳妙純表示,這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整個校園護士的醫療系統不夠健全,缺乏足夠的校護人員,有的國小數千人,全校卻只有一個校護,要她在處理一般學童外傷的工作之外,還要做輸入統計學童健康情況的工作,實在困難,不然就是學校更本就沒有在保健中心設置電腦網路。高雄市博愛國小的校護阿姨便表示,一天下來光是處理全校二千多名學童意外傷害,量身高體重、牙齒、視力等問題之外,很難找到時間可以把每個學童的所有健康狀況都一筆一筆的登入在系統裡面。

吳妙純說,雖然因為校園醫療體系的問題,使得這軟體在許多國小裡面遇上實行上的困難,但是她還是會利用放假時段,繼續推廣這一軟體。吳妙純說她跟張文育老師從來不會想要把這軟體註冊變成商品出售,一來她認為,做為一個校護,她有對於專業上的期許,二來她認為這系統真的對學生有幫助。「好東西要跟大家分享嘛!」吳妙純說。

連庭玉 擺不脫工傷陰影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我的一生,就像我那被輾碎的手掌,只能卡在夾縫裡慢慢窒息。」連庭玉說。

連庭玉,三十八歲,是工傷協會畫展的畫家,也是台灣近四十年來二十餘萬因職災而終身殘廢的職災勞工之一。六十九年發生職災時,她只有十八歲。當年在紡織廠半工半讀的她,被無情的纖維機頭輾傷,造成她右手肘下截肢。那次意外,讓連庭玉不僅失去了右手,也失去了十八歲時,應該屬於她的快樂和青春年華。

連庭玉說:「十八歲的時候,因為家境的關係必須過著早上工作晚上唸夜校的半工半讀生活。當時我在紡織廠是負責機器保養和清潔的工作。意外發生那天是教師節的隔天早上,原本要參加班遊卻因為公司要求加班而到公司去上班。當我正在清理機器的黑油時,手掌不小心被運作中的精紡機機頭夾斷。」她表示,受傷的那一刻已經感覺不到疼痛,只是覺得好像應該趕快止血才對。後來,在公司同事的協助下,她被送到榮總醫治。

回憶起醫治的過程,連庭玉說,第一次長達八小時的手術,雖然有把手掌接上,可是隔天手掌所發出的惡臭味卻證實了手術的失敗。接下來的幾次手術,不但都沒有成功,反而每次使手肘腐爛多一點,最後只能將右手肘給截肢。

受傷以後,公司雖然有繼續支付薪水並給予工作保障,卻沒有給予任何補償,只是聯合工廠的工友樂捐了十二萬,作為醫療的費用。復原後回公司上班,公司調派她到宿舍管理的單位做較輕鬆的工作。可是,連庭玉感覺到,工作時同事和公司主管會給她不好的臉色。連庭玉說:「可能是我太多心吧!雖然我也知道自己工作會帶給同事不方便,可是為了賺錢生活,我還是需要工作,手受傷也不是我願意的。」;另一方面,受傷復學後因為被轉到其他班級,她也感覺到同學有意的避開,讓連庭玉在學校仍然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可能同學一時之間也沒有辦法接受一個沒有手肘的朋友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圈裡吧!」。

連庭玉說:「工作和友誼上所遇到的挫折,比失去右手更令人難過和傷心。」她說,工作受傷後,因為長期住在公司宿舍很少回家,加上工作的不如意也交不到可以談心的朋友,在沒有人可以講話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都把事情放在心上。長久的胡思亂想,讓她患得憂鬱症,也開始封閉自己。

後來,在義肢公司的介紹下,認識了現在的先生。連庭玉表示,由於他的先生也是職災受傷者,所以在相同的遭遇背景下,她和先生在生活和思想上更能相互體諒,相互諒解。

連庭玉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小孩,她說,婚後有了小孩,家庭的經濟開銷便成了她和先生的一種壓力。雖然為了小孩,她告訴自己一定會勇敢的面對以後的生活,可是,另一方面,現實的社會環境不得不讓她為這個家庭擔憂。

「紡織公司在八十二年倒閉以後,我就失去工作,家庭經濟一直是一種負擔。」連庭玉表示,因為當年工作受傷的時候沒有勞基法,所以即使公司倒閉她也無法比照退休辦理,只能獲得資遣費。直到現在,她仍然沒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的社會環境,正常人都已經很難找到工作了,更何況我們這種身體有缺陷的殘障人士。」她說。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讓連庭玉懷疑,政府所提倡的「公民營機構,每一百位員工中必須要有一人是殘障人士」的計劃是否有在落實。「身邊太多殘障的朋友都找不到工作,因為很多雇主寧願繳交罰金也不願聘請殘障人士。」她說。

剛申請獲得殘障津貼的連庭玉對於申請津貼的過程,她表示,手續繁瑣之餘,台北縣市公所員工的不親切和冷漠,讓她和其他殘障朋友面對很多的不便。「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了解辦理的手續,才會多請教他們幾個問題希望可以清楚一些,可是他們很快就會表現得不耐煩,口氣也不好,也許他們的熱誠度應該提高多一些。」她說。

另外,連庭玉表示,由於六十九年受傷時還沒有勞基法,所以即使公司倒閉也沒辦法獲得退休金;而今年四月二十八號實施的「職災保護法」也因為採取不記往的方式,所以在今年之前因為工作受傷的工傷者也沒辦法申請,在找不到工作也得不到任何政府補助的情況下,經濟壓力實在很大。

企圖在畫中表達出受傷過程和心情的連庭玉,現在雖然有嘗試參與各種義工活動,但是心中仍充滿了憂鬱。即使常到學校為小朋友講故事,也加入工傷協會的「永續工程」,希望透過自己的心路歷程來幫助和自己一樣有不幸遭遇的朋友,但是連庭玉似乎沒有走出自己的悲傷。她表示,身體的病痛以及不方便、小孩和家庭的經濟問題、陌生人的奇怪眼光、還有失業,都讓她快樂不起來。連庭玉說:「到現在,工作沒有著落,小孩還小也不懂事,我真的看不到生活未來的終點。」

她覺得,社會局或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多為工作受傷的職災受害者辦一些心靈成長的輔導活動或講座,因為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工傷人士仍然走不出身體忽然有了缺陷的陰霾。


延伸閱讀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台灣勞工陣線

六家新瓦屋 不讓客家花鼓化古

【記者林佳緯/生命力報導】花鼓,一種早期客家農藝同樂活動,簡單動作中,卻蘊育質樸內涵,將客家生活型態以逗趣方式演出,早已成為早期客家人嘉年華會裡不可或缺的表演。而台灣地區成立最久的新瓦屋花鼓隊,現在正面臨「後繼無人」的窘況,花鼓遊行似乎逐漸消失。

新瓦屋花鼓隊成立於一九四七年,當時正逢台灣光復,地方人士突發奇想,何不以民間遊藝的方式來慶祝?在新竹地區,就有人提議採「一鄰一鼓」方式熱鬧遊街,先在自己的庄頭遊街,最後再一起遊到那時人稱「營盤」的新竹市。

當時新竹市的六家新瓦屋包含兩個鄰里,是台灣地區罕見擁有城圍、隘門、跑馬射箭場、酒場、屠宰場,能自給自足,耕作三百餘公頃良田和完整的水圳,由單姓家族組成的聚落。因為六家新瓦屋庄頭共兩個鄰里,當地人認為用一扛大鼓嫌規模太小,用兩扛大鼓又覺形式不對,於是林姓聚落的族長林雲浧發起組成一支「老人行嫁、著新娘衫」的鼓隊,以民間遊藝的性質,沿路表演一些歌舞小戲。

由於六家地區保有台灣客家早期墾拓組織、單姓聚落(同姓群居)等特性,原本就設有團練、講武和習武場所,再加上平日作農從商的村民,早就成立練武技的「班底」,於是新瓦屋花鼓隊很快的組合成軍,利用傍晚練習,並在隊伍中安排了生、旦、丑角色,主要是取其熱鬧和逗趣。

新瓦屋花鼓隊現任隊長林煥庚表示,有一次大伙兒在練習的時候,剛好被一個常在戲劇團擔任旦角的宗親看到了,驚訝的大喊說他們的舞步看似亂跳但其實「都照著步數」,所有的舞步都合乎節奏,而且剛好是水滸傳中盧俊義上梁山,打花鼓入城的情節,鄉親們聽完後,鼓隊「花鼓隊」也就這麼定下了。按照水滸傳中,玉麒麟盧俊義上梁山坐上第二把交椅,地位僅次於宋江,但其實盧俊義本是北京大名府富貴人家,不過,被梁山泊軍師用計誘上梁山並在家中留反詩,盧俊義被騙上山時,梁山泊英雄曾「動著鼓樂、迎上三關」,不過在民間野台戲所演的水滸傳戲碼,卻直接演成了盧俊義上梁山,打花鼓入城的歡喜景象。

曾經是第一代花鼓成員,現年七十一歲的林祺秋表示,當年他只有十七、八歲,演出時擔任掌旗號的工作,是最輕鬆的工作,只要跟著大家走。他說:「花鼓就是大鼓旁插著花做裝飾,而新瓦屋花鼓隊卻還安排穿花衫、挑花籃、撐花傘的角色。」新瓦屋花鼓隊的特色正在此,一開始他們全由男生組成,由男人反串成女子角色,採取誇張的舞步扭動肢體,演出女子嬌羞、相互嗲笑的媚態,配合著鼓聲扭腰擺臀,晃動花籃,討眾人開心,直至最近幾年才有女士加入。

一般而言,花鼓隊陣頭角色以兩妻一夫伴著婢女、僕人、老太婆、老阿公出現,整個隊伍,飾演老太婆和擊鼓的老阿公是重心,類似於丑角的角色,兩人所踩動的步伐節奏和鼓聲控制著整個花鼓隊的前進、退後,「劇情」的高低潮也由他們控制,看似亂踩的腳步其實有著一定的章法。

花鼓隊角色中的「夫」是一士紳,土財主味道十足,通常由最矮的成員擔任,再配上懷孕的大老婆和愛撒嬌的二老婆,遊行間三個人相互爭風吃醋、追打嬉鬧,飾演丈夫的兩邊不討好,這邊拍拍那邊哄哄,忙得團團轉,遊行路程中沒有任何對白,全以肢體語言和誇張、豐富的表情表現,觀眾往往被逗得哈哈大笑。

一個花鼓隊約十六名成員,在早期農村,花鼓隊也兼演客家三腳採茶戲,也就是在遊行行進間,穿戴著清末民初的服飾,演出一齣齣短劇,類似今日的街頭行動劇。隊員平日各自為農、商,不少人是已經退休養老,表演前幾天再利用晚間加緊練習,成員彼此都是幾十年老交情、默契十足。六家新瓦屋花鼓隊一直堅持只參加迎神賽會與喜慶活動,絕對不做喪事表演,因為傳統的花鼓表演本來就是節慶時的特有節目之一,如此帶有歡樂氣氛的表演根本不適合喪事葬禮。

林煥庚指出,六家新瓦屋花鼓隊目前已傳了四代,第一代表演者多已做古,還健在的也已年過九十,第一代中只有七十一歲的林祺秋現仍參與花鼓表演。目前參加成員從三十多歲到七十一歲,大多是五、六十歲,他自己也已經六十幾歲了,很擔心未來的花鼓隊會「後繼無人」。新瓦屋花鼓隊成立五十三年,從未間斷演出。林煥庚認為,新瓦屋花鼓隊一直至光復後才成立,是因為日據時期日本一度禁制民間活動、遊藝鼓樂,不然在光復之前,以六家地區保有講武、習武活動和以姓氏為聚落的堅強組織特性,客家動員力量極強,花鼓隊的形態應早就存在。

專門探討台灣處境的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陳板說:「六家新瓦屋花鼓隊是一個無法被歸類的民間遊藝,但它確實存在,潛藏在地方的老故事裡,參與了台灣的歷史演變。」從前,花鼓遊行表演除了在節慶時增添氣氛外,也是讓地方鄉親團結起來的一項重要活動。隨著時代的演進,花鼓漸漸從一種樂器名稱便成了表演的形式,六家新瓦屋花鼓隊一直堅持客家傳統,保存花鼓文化,實屬珍貴。

婦女新知 盼增加合適哺乳空間

【記者謝曉慕/生命力報導】在台灣的傳統文化裡,母職雖被視為神聖及崇高的,然而不容否認的是,身任母職是一項極為辛苦、沉重的甜蜜負擔。為了體恤天下母親的辛勞,和檢視從今年三月八日起所實施兩性工作平等法的落實狀況,婦女新知基金會觀察目前在公共場所,及工作場所已經設立的哺乳室,並且提出如何建立符合女性需求的哺乳空間。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伍維婷表示,不是每個女人都必須餵母奶,而是應因身體條件、生活作息及工作性質等差異,由母親們選擇是否親自哺餵母奶。因此,設立哺乳室的目的在於,提供女人一個選擇的權利,讓想哺乳的女人能享有完善舒適的空間。同時也鼓勵男性使用奶瓶,加入哺育小孩的行列,因為,哺育乃是一項「親職」,是應由父母雙方共同分擔,而不是女性專屬的責任。

在兩性工作平等法中,第十八條規定,子女未滿一歲須受僱者親自哺乳者,除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乳時間二次,每次以三十分鐘為度。前項哺乳時間,視為工作時間。在施行細則第十一條規定親自哺乳,包括女性受僱者以容器貯存母乳備供育兒之情形。然而,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所獎助的公私立機關團體、公司行號設置哺乳室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全省設立哺乳室只有二百二十七處,顯現出哺乳室仍相當匱乏。

伍維婷表示,由於目前的哺乳室多是單獨設置,並非一個「多功能空間」,因此,常常乏人使用、空養蚊子。其實,應該設計為一個通用空間,讓懷孕母親或是生理期女性都能利用該空間;最後,有些哺乳室的設置是位於化妝室隔壁,因此,衛生清潔等相關工作就必須特別加強,以免負面地影響到母親哺乳,導致哺乳室的使用率下降。

不論在職場或者在公共場所,享有一個舒適的哺乳室,是身為母親的一項權利。婦女新知基金會,期望今後所有親自哺乳的媽媽們在走出家庭時,不管在公共場所或工作場所中都能夠享用一處舒服的哺乳空間。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

兩性暴力判例 專家認為不公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根據婦女新知基金會的調查,在前年一月至去年七月底共有兩百五十四起與分手相關的暴力事件,平均每兩天就有一件;在所有五十七個殺人事件中,女性被害人的比例高於男性,約佔八成。在多起案件的判例中,與性別相關的議題卻常見雙重標準。

這次由台大婦女研究室主辦的「性別平等季」系列活動,邀請婦女新知董事胡淑雯以及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主講分手暴力議題,會中提出兩件不同性別的加害人案例,來說明法律的雙重標準。兩件案例相同都是加害人返家後撞見另一伴與人通姦,被害人相同都在最後死亡,但在最後卻有不同的判決。

第一件案例中的男性加害人在殺害妻子後故佈疑陣,將現場營造成妻子遭姦殺,獲判殺人罪後提出上訴,基於「當場」激於「義憤」殺人的理由而改判,大大減刑,只判了五年;但在另一案例中乳癌末期的女性加害人為了挽留丈夫,不讓丈夫出門找第三者,將麥片加入安眠藥讓他吃。但第三者不斷地找上門邀約,心急的她只好再一顆顆地餵丈夫吃安眠藥,自己也吃了四顆,在醒來後驚覺丈夫已無意識,在送醫急救後仍宣告不治。但法官卻以她下手時第三者已不在場為由,與「當場」激於「義憤」殺人之要件不符,無法依此減刑,所以判為殺人罪。

胡淑雯表示,難道非要「當場」激於「義憤」才構成義憤殺人罪嗎?這樣對力氣小的女性來說,當場反擊男性是很困難的;而且男女的性心理不同,男人通常是極為憤怒,女性常是傷心至極。男殺女有義可憤,女殺男受制於體能力氣,往往迂迴而行,結果是女人的義憤不構成義憤。而那些在客觀上足以引起公憤的,是女人的通姦和背叛。「義憤」原來也是有性別的,他是男的,這樣的法律只適用於男人;迂迴而行的女性似乎只適用於「謀殺」的罪名。

婦女新知法律組的田庭芳認為,基本上這樣的問題不在於法條本身,而是在法官的認識用法上,法官對兩性的刻版印象影響他的判決。如果想改善這樣的情況,必須要重新教育法官的性別概念,教導他們性別平等,改善他們的性別盲。但這樣的改造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的;另一方面來說,畢竟台灣現用的法律多為以男性觀點為主的法條,從女性主義法學的部分中也談到很多不平等的性別概念。所以這樣的不平要從立法的人和用法的人雙方來著手改善。

胡淑雯還說,性別文化結構上的不平等,使得女性的身體和女性的性已被自然地認為是輕易受暴力威脅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性別結構出現不同的不平等權力關係,女性被要求從過去的遵守婦德到現代的性感美麗。從兩性的戀愛關係來看,女性在慾望裡的位置具有一種仰望男性的「上戀」特質,期望找到一個條件高於自己的男性;相對的,男性被認為應該找個條件不如己的女性伴侶。社會是集體地和系統性地鼓勵男強女弱、男高女低的關係。在進入親密關係或婚姻後,男性的生活依然不斷地擴張,但女性卻不斷地縮小。

她認為這樣的女性迷思創造出一群群不斷付出的女性,她們總是忘了去享受和成長。婦運者是為了讓女性在這樣的社會體系下有自覺,讓她們能善用智慧、才氣或美貌等資源,讓這些資源成為一種足以與男性抗衡的權力。這就是女性強者的生存之道。但可惜的是多數女性使用的都是弱者的生存之道,就是婦德。她們被困陷在主流意識形態對女性的想像力中。只有打破性別結構上不平等的慾望模式和女性迷思,才能讓兩性真正平等的相處。

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指出,法律對於兩性有太多的雙重標準,女性在其中遭受太多的不平等,以男性為主的價值體系深深影響法律的判決。另外,男性本身應該要多能設身處地的為女性著想,將角色做替換來思考兩性間的相處之道。現在台灣已經有不少婦女團體,台灣的男性應該也要站出來組織男運團體,和女性們一起攜手來推動兩性平等。


延伸閱讀

婦女新知基金會

了解蚊蠅蚤 消滅有一套

【記者林利樺/生命力報導】潮濕炎熱的夏季是家中害蟲最容易滋生的旺季,除了蟑螂、螞蟻之外,其它像是蚊子、蒼蠅、跳蚤等,也是家中常見的害蟲,不過若能了解牠們的習性,要消滅或是避免牠們的出現,將會更容易。

一想起家中的害蟲,不免令人聯想起恐怖的蟑螂、噁心的蒼蠅以及蚊子等。其實現在已經有許多方式可撲滅這些令人困擾的害蟲,而且這些方法都不會對人體以及環境造成影響,不過卻仍是可以將害蟲消滅殆盡。此外,若能熟悉害蟲的習性,更能事半功倍。

在蚊子方面,台大昆蟲系教授徐爾烈表示,最常打擾到人類的蚊子主要是熱帶家蚊、白腹叢蚊以及三斑家蚊。此外,因為每一種蚊子的作息時間都不太一樣,有些蚊子喜歡白天活動、有些喜歡黃昏活動,所以可以說我們一整天都可能會被蚊子叮咬。而且他說,其實會叮人的蚊子都是母的,公蚊子並不會吸人血,所以公蚊子多半都棲息在植物的葉子上以便吸食植物的分泌物。

徐爾烈表示,蚊子是靠溫度的感應來行動的,因此牠可以知道牠的食物在哪裡,也就是溫血動物。最好的證明就是為何晚上睡覺時總是會有蚊子在你耳邊附近嗡嗡叫個不停,這是因為睡覺時我們會用棉被將身體包住避免被蚊子叮咬,所以只露出臉部來呼吸,此時蚊子會感應到人所呼出的熱氣,在感應不到身體的溫度之下,便在臉部附近環繞嗡嗡叫。

輔大診所主任宋楷元表示,蚊子對人最大的害處,就是會傳染病毒,例如埃及斑紋和白線斑紋會傳染登革熱、三斑家蚊會傳染日本腦炎;而登革熱又以出血性登革熱最為嚴重,較有致命的可能。不過他說,這些病例北部較少見,南部的案例較多,應多注意環境衛生。

徐爾烈表示,「水」對蚊子的生存相當重要,因為牠們從小便開始生活在水中。因此要消滅蚊子的根本之道就是要保持居家的乾燥與清潔,避免潮濕以及積水,像是魚缸、花盆的水要時常替換,杜絕蚊子幼蟲在水中孵化。若是家裡已有一些蚊子,仍是可以使用一些市面上賣的蚊香、殺蟲劑,因為現在的殺蟲劑對人體都沒什麼危害。另外像是也可以使用一些較天然的方式,例如使用樟木燃燒所產生的煙來驅蚊,因為蚊子也像人一樣不喜歡被煙熏。此外,若是在戶外要避免被叮咬,可以在身上塗抹一些樟腦油、薄荷油,因為蚊子非常不喜歡這類的氣味。

在蒼蠅方面,徐爾烈表示,常見的有熱帶家蠅、金蠅、果蠅等。他說,因為蒼蠅為腐食性昆蟲,所以當你發現你家或是週遭有蒼蠅徘徊時,那就表示你居家環境的衛生不良,可能附近有腐敗的有機物,像是動物的屍體、排泄物、腐敗的水果、蔬菜、廚餘等。

徐爾烈說,其實蒼蠅在生態界來說算是個益蟲,只是因為牠在那裡飛來飛去打擾到人類,所以才會被稱作害蟲。另一個主因就是因為蒼蠅以不潔的食物為主,所以時常會夾帶病菌散佈到人類所吃的食物,影響人類的飲食衛生。徐爾烈說,要避免蒼蠅飛入家中,可以加裝蚊窗;至於已飛入家中的蒼蠅,可利用捕蠅紙來補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

據家庭主婦郭太太表示,其實家裡有時會有幾隻蒼蠅,她表示她通常都會使用電蚊拍來消滅,或是使用電蚊燈,不過在使用時需先將電燈關掉,才能引誘蒼蠅飛往電蚊燈,因為蒼蠅會有趨光性。

在跳蚤方面,華欣動物醫院醫生黃慶榮說,全世界的跳蚤有兩千多種,其中貓蚤最會襲擊人類與其他動物,狗蚤也會,但對人類的血較不感食慾,除非沒得吃,肚子餓時才會咬人,至於鼠蚤則較少見。

黃慶榮說,人被咬後因為跳蚤唾液造成的過敏,會讓皮膚紅腫,而且奇癢無比,如果不小心抓破,還會受到細菌感染;此外,跳蚤也是黑死病、斑疹傷寒的傳染源。也就是說,跳蚤不僅是病媒的傳染源,也會造成動物皮膚病,讓動物因為搔癢而精神不安寧。徐爾烈說,之前流行的漢他病毒更是會透過鼠蚤傳染給人類。

黃慶榮說,跳蚤的繁殖能力極強,根據專家的統計,一對跳蚤自由繁殖,在一年後成蟲大約可以達到一萬六千隻。此外,牠們最適合生存的溫度與溼度就是約在氣溫攝氏二十七度、百分之八十的相對溼度。而且他表示,跳蚤的生命約一百四十天,幼蟲像是小毛毛蟲,靠吃灰塵、成蟲排出的血便、有機雜質等生活五到十一天就會吐絲做繭,約一星期後就會變成成蟲。

黃慶榮說,撲滅跳蚤的方法必須多管齊下,首先當然要把狗貓身上的跳蚤除掉;第二是將環境中的跳蚤殺死;第三是讓跳蚤蛋無法孵化;第四是帶狗貓出門時防止跳蚤上身。針對第一,黃慶榮說目前所研究出來的藥物很多,也都不會對狗貓產生副作用,可以安全使用。至於第二與第三,徐爾烈說,要注意寵物棲息的地面,要保持乾淨,因為幼蟲都是在地上孵化的。

2002年6月5日 星期三

阿淘哥 客家歌謠的創作勇者

【記者林佳緯/生命力報導】每週日下午,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廟坪前面,總會聚集一群人,這些人被陳永淘的歌聲吸引而來,不用任何排練、也不須事先約定,一起合唱和跳舞,展開一場屬於他們的歡樂慶典。

尚未開唱前,石階上早早就蹲坐著老人與小孩,期待著愈來愈罕見的客家表演。廟旁的店家,不吝嗇地提供草席和椅子,讓大家都可參與這場融合自然的大地音樂。手拿啤酒的中年男子,脫了鞋子坐在草席上,和著歌聲,一邊喝酒、一邊搖擺。這些人,創造了廟坪奇妙的景象,而阿淘的歌聲正是塑成這幅景象的最大力量。

沒有接受邀請,沒有刻意宣傳,沒有精心佈置,沒有專人管理,一切都是發於自主的意志,陳永淘想唱,大家想聽,想讓人類社會最原始的表演形式重現,讓這塊土地原生的歌謠繼續被傳唱,就因為這麼單純的熱忱,陳永淘決定在廟坪演唱給大伙兒聽。把大家小時候那個有蔚藍天空、有黃褐土地、有青山綠樹、有人群熱情寒喧的環境找回來。

陳永淘出生於新竹縣關西鄉的「南門崁下」,那是一個充滿田園之美,生機盎然的地方。他說:「小時候在這樣的環境裡,從來沒感覺到無聊過,在小溪裡釣魚打水仗、偷摘鄰居種的芭樂西瓜、烤土窯灌蟋蟀,每天都可以有一堆新鮮把戲,生活非常地多采多姿。」對他影響甚深的大自然,是他最美好的回憶,也是他沈澱心緒,重拾自我的唯一力量。

然而,進入國小一年級後,陳永淘就感覺自己被無形的框框限制住,每天總有做不完的無聊功課得應付,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無憂無慮地在大自然裡奔跑。此後一直到出社會工作都待在台北的他,曾被退學,也曾離家出走,陸續換過不少工作,總覺得抑鬱不得志。有一天,他徹底厭倦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便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離開大城市、找回自己的一片天。因此,他到了台北縣三芝鄉中一個幾乎荒廢的社區,開始做起「拾荒雕塑」,也就是把從三芝海邊撿回的廢棄物拼湊加工,成了有意思的藝術品,而這樣自在的環境讓他重拾生活的動力。

在一個因緣際會下,一位喜愛攝影的朋友送給陳永淘一把吉他,讓他有了投入音樂創作的動力,此外,有一次他為逗祖父開心而作了一首客家歌「頭擺的事情」,看到久病在床的祖父為此露出難得的笑容,更堅定他創作客家歌曲的意志。爾後,一群客家朋友給他的熱情反應,讓他從三芝再度踏進台北,進而回到了新竹,近兩年的走唱生涯於焉開始。

陳永淘從九七年的秋天唱到九八年,再唱到九九年夏天,風雨無阻,但隨著籌備第二、三張專輯,以及廟坪表演缺乏新表演活力的刺激,阿淘終於在九九年六月底,停止了這項定期表演。因此,在北埔街上常會有小朋友叫住他,抱怨地說:「淘哥,你怎麼這麼久沒唱歌,你何時才要唱?」

然而,陳永淘終究拗不過這些民眾的熱情支持,即使自己再忙再累,還是不定期在新竹縣峨眉鄉十二寮春水工作室廣場前面,擺上板凳、拿把吉他,唱起濃濃客家味的小調。此外,一些地方性文化活動也會看到他的身影,畢竟,他的音樂就是為保留客家音樂而作,為發揚本土文化而作。

陳永淘的第一張專輯「離開台灣八百米 阿淘的歌」,包括俚俗、幽默、嘲諷、寫實、抒情、批判、顛覆等強烈風格,以敏銳的觀察力,道地的客語,詩般的旋律,鄙棄通俗音樂的無病呻吟,深刻關照生命與環境,利用走唱方式的表現,更創造出客語歌曲及台灣民間音樂的新境界。第二張「下課啦 阿淘和孩子的歌」則是和新竹縣峨嵋國小一群客家孩子合作,不用傳統兒童合唱團逼迫的訓練方式,而讓孩子用玩遊戲的心態,去感覺阿淘哥為客家小朋友寫的歌,從而充滿感情地去學習並表達這些歌曲。目前阿淘哥正積極準備第三張專輯的發行。

一位阿淘哥音樂的死忠擁護者鄭家豪說:「阿淘哥的歌詞喚起我的童年回憶,那濃濃的客家家鄉味,讓離家已久的我不覺得孤單。」對於自己成了客家鄉親心中的英雄,陳永淘覺得始料未及。另一位非客家人士的擁護者張文美則說:「因為不懂客家話,所以我總會先把歌詞仔細看一遍,讓自己可以輕鬆進入阿淘哥的世界,現在只要有朋友來我家,我都介紹阿淘哥給他們認識。」

在廟坪,大家一起跟土地、跟母語、跟生活密切互動。阿淘哥歌聲的情感,是在媒體上看不見,也聽不到的,阿淘哥努力地用最自然的方式,用一種純粹屬於客家、屬於生命的音樂,去撼動所有聽者的靈魂。在這裡音樂和人之間的緊密結合,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找回了自我,活出生命的光彩。


延伸閱讀

來聽阿淘哥唱歌

原住民兒童之家 給孩子健全空間

【記者王春雅/生命力報導】從剛開始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到有許多媒體相繼報導,熱心的社會大眾不斷給予幫助後,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兒童之家的狀況日趨改善。現在院內兒童人數由二十多位增加為四十八位。

原住民兒童之家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是由基督教會林國樑牧師所創辦的,他原先是在韓國學習神學和哲學。在十二年前的冬天,他從韓國回到秀林鄉探望親戚時,在路上看見一個原住民小孩,身上只穿著一件輕薄的衣服,並且赤裸著雙腳,在路上漫無目的地走著。他起了惻隱之心,買了塊麵包給孩子吃,心痛的看著這孩子狼吞虎嚥的吃著,好像是餓了好幾天都沒吃飯。隨後他就跟著這孩子回家,原來那孩子家中只有年邁且半身不遂的老祖母,連自己都無法照顧,更不用說照顧這個小孫子了。

在那遭遇後,他發現,花蓮縣秀林鄉的原住民部落,因地處太魯閣附近,位置偏僻,地質上不易種植農作物,所以生活困苦,並且有許多孩子是在父母離異後遭到丟棄,或是父母雙亡後無依無靠,他們因為年紀幼小而在經濟上無法獨立生存。

在經過了十二年的經營,現在院內所照顧的兒童,並不一定是原住民。他們年齡最小的有三歲,最大有十五歲,大多數的孩童都是來自花蓮縣政府社會局的個案,並在社工和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下,幫助他們在身心方面健全成長,等到學齡階段協助求學,鼓勵他們學習一技之長,希望能獨立生存。

為了照顧這些原住民兒童,林國樑說:「我可以說是一邊養孩子,一邊蓋房子,再一邊賣地。」他最初為了院內經費賣了二十多甲的土地維持生計,但仍不堪負荷,就在快要撐不住的時候,有媒體報導他們的困境,引發了許多社會善心人士的回應,大家愛心不落人後捐出物資,解決了原住民兒童之家原先的困境。

然而在媒體報導下,卻也出現了有心人士,假藉原住民兒童之家的名義對外募款。為了杜絕此現象,原住民兒童之家發行了「感恩路」月刊,主要刊登每月院內的捐款收入和支出項目,以公開的方式讓社會大眾知道資金來源和用處,並將月刊寄給曾經捐獻給他們和到過院內關心他們的人。也發行「真心路」月刊,刊登一些感人的故事和院內兒童的真心話,希望能告訴大家孩子的想法和成果。

院長林國樑表示,很感謝社會大眾伸出援手,但不斷賣地或接受社會的幫助,並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早在二年前原住民兒童之家就申請政府立案。

在初步的審核時,政府認為其申請資格不符,原因是地目需改為特定事業用地;也因為遇到颱風時,院內常會有淹水和漏水的狀況發生,孩子容易發生危險,需要重新建蓋房舍。

現階段的問題是,建蓋三層樓高的房舍,需要一千三百萬元,目前還缺少一百萬元。對於預定在明年二月完工的房舍,在原住民兒童之家工作有三年之久的義工杜珍惜表示,希望能趕緊湊齊資金,促使政府立案,才能解決原住民兒童之家根本的問題,讓他們幫助更多孤苦無依的孩子。


延伸閱讀

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

「網」住色情 創造547社會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兒童色情以很多種形式存在,其中以視覺兒童色情最為常見。視覺兒童色情是指對兒童涉入不管是真實或偽裝的性行為的視覺描述或是性器官被猥褻的暴露。語音兒童色情則是指透過任何語音方法利用小孩的聲音,不管是真實的或偽裝的,以此滿足使用者的性需求。當然,兒童色情也可以是利用簡單的文字來描述性行為或提供性的滿足。

電腦網路的快速和普及帶給了現代人很多的方面,比如:工作、經商及求學等。透過網路吸取新的知識更是一種新興的流行趨勢。然而網路上常常會出現所謂的不當資訊,製作或是散佈類似訊息都是不當的行為。在眾多不當的網路訊息中以網路色情最為常見。有鑑於此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廿一日成立了Web547的網站,以檢舉網路色情網站。「547」的意思就是「無色情」的意思。

Web547目前的瀏覽人次已經超過七十萬人次,而檢舉的案件已經多達二萬件。這遠遠超過了他們之前所預期的。所以義工許義廉就著手建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以儲存被檢舉的網站資料及配合網站的改版,希望新的系統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該協會的行政秘書盧曼薇表示,目前該網站的資料庫已經建立完成。盧曼薇說:「網友在檢舉之後,終止童妓協會的義工群會先到該檢舉的網站作進一步的確認。若確定是違法之後,義工群會直接把這些網站送往教育部電算中心、法務部、檢查署等相關單位。」

日前終止童妓協會還在新光三越站前舉辦了義賣活動以籌募該網站的維護經費,同時並希望民眾加入這個網路守護天使行動。要成為網路守護天使只要簽署由該協會秘書長李麗芬等人所訂立的「三不三要公約」就可以了。所謂的「三不」就是:一、不販賣、不購買、不媒介、不散佈、不張貼、不轉寄色情資訊;二、不援交、也不援交他人;三、不盲從網路一夜情。而「三要」則是:一、要注意網路交友安全;二、要通報網路違法與不當資訊;三、要邀請大家加入網路守護天使。

盧曼薇也表示,色情網站更新得很快,有時候相關單位在收到檢舉的名單再進一步確認的時候該網站已經不見了。但是終止童妓協會還是會在不定期把違法及不當的資訊提供給相關單位,以保護兒童免於受到這些不當資訊的影響。


延伸閱讀

終止童妓協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