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2年4月11日 星期四

網氏電子報 「網」住女人心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一九九七年三八婦女節創立的網氏/罔市電子報,在今年三月正式邁入第五年。這雙週出版的女性電子報,在這五年裡,結合女性議題,藉由網路,在電子報上討論,並且提供許多攸關女性權益的資訊,至目前為止已經發行了一百零六期。

網氏電子報的成立,是因為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當時參與「台灣婦女網路論壇」網站的版主們包括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女權會、台北市24小時婦女保護專線、主婦聯盟、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上班族協會、開拓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等八個團體有感於網路媒體的普及性及便利性,於是便希望除了在網站上討論女性議題之外,更希望能夠透電子報的方式,配合網站,每兩個星期出刊,使女性議題可以更快更方便的流通,於是一份以女性議題為中心的電子報便這樣誕生。

而為什麼電子報的名字要叫做『網氏/罔市』,網氏在創刊號的文章提到這是因為「罔市」土味十足,「網氏」又可表現出電子報攸遊在網路空間的特質;更棒的是,不論「罔市」或「網氏」一看就知道這份電子報是和女人們是緊密地扣在一起的。

網氏電子報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攸關女性權益的時事評論,生活上的心情紀錄或女性身心健康的專欄等等。譬如早期的鐵達尼號熱、兩性工作平等法的推動,璩美鳳光碟事件或是介紹市面上基因食物對女性健康的好壞等等,在網氏電子報都有深入的報導及討論。

網氏在創刊號發刊辭則表示電子報成立的一大理想,在於希望讓更多不同年齡、不同階級的女性能夠更加接觸網路,並且試著在網路上發聲。譬如在一期電子報就有一位女高中生主動投稿,對於自己身材肥胖導致歧視發出不滿的聲音及對社會歧視肥胖者的文化作出批判。至於更加邊緣的、弱勢的女性如女同性戀、檳榔西施等,網氏也沒有忽略她們的聲音。除了接受讀者投稿之外,也會從其他的平面刊物轉載有關這些邊緣女性的討論文章,期許自己有著更加開放、多元的空間。

此外,針對網路媒體的特性,網氏便在電子報的網站上開闢了「罔讀讀書會」單元,每隔一段時間便在網路上討論一本書,之後電子報的編輯們再把大家的讀書心得整理好放在網路上。如此一來,去除掉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使網友們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此外網氏並於前年底和Her café女性網站姊妹合作,也是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網氏。

回顧網氏五年來作過的事,如在一九九九年五月,配合母親節,推出「跨越時空做媽媽」網路活動,帶大家一起來體會生活在台灣不同年代的媽媽心、媽媽情;或是兩千年五月在母親節前夕,再一次發起「2001婆婆媽媽網」想著這天大家怎麼較貼近媽媽的心,同時介紹可幫助婆婆媽媽親近網路的工具,以及今年二月編輯群以「女人的10個大夢」為讀者訴說2001年女人的故事,以展現新世紀台灣女性的樣貌等等,都讓我們看到一個小小的電子報在推動女性運動上的行動力。不過「網氏從未將自己定位在『運動性媒體』,如果他呈顯出來『運動性』,那也是網氏致力兩性平等教育的過程中,所必須的策略。」現任主編江妙瑩說。

至於談到網氏這五年運作最大的困難,江妙瑩則認為:「經費來源該是網氏面臨最大挑戰,網氏單靠開拓文教基金會負擔所有的人事、軟硬體費用,所有合作團體無需負擔。同時,我們也不向網友募款及收取任何訂報費,撐得真的很辛苦,幾年來,我們靠的是向政府申請方案補助,可是,補助金額少之又少。」但對於未來網氏仍然不會懈怠,繼續為兩性平等奮戰。


延伸閱讀

網氏電子報

台灣婦女網路論壇


Her café女人

石岡人 為在地搏感情

【記者李晉仰/生命力報導】在九二一震災後,石岡客家聚落大半損毀,客家文化與傳承面臨到嚴重的考驗。後來,由無殼蝸牛聯盟執委盧思岳帶領一批人進駐石岡,組成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一方面協助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劉家伙房重建,一方面也推動石岡社區的整體發展。兩年多下來,這個外來團隊逐漸向在地扎根,協助成立石岡媽媽劇團、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等,未來,他們希望由在地人自己來建築家園,走出自己的路。

「從做中學習,從學習中成長,這算是最大的收穫吧」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說。九二一震災不久,「無殼蝸牛聯盟」組成了「九二一災區支援小組」,由無殼蝸牛聯盟聯盟執委盧思岳帶領一批人,深入災區協助社會經濟調查。「當時,來到石岡,看到一、兩百年歷史的土牛村劉家伙房(相當於閩南人的土角厝三合院)嚴重損毀,也了解到伙房對客家聚落和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就決定在石岡設立工作站,協助重建工作」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說。他還笑著表示,沒想到從此就和石岡結下不解之緣,自己也從台北搬到石岡,成了半個石岡人,這樣的進駐社區才會有感情。

石岡土牛村的劉家祖先劉啟東(文進公)於清朝乾隆年間來到石岡投靠永萬公,並協助永萬公經商賣豆腐。後來,傳說在土牛地方發生了原住民殺人事件,在清兵的追捕下,原住民便把約三千三百畝的地(從豐東橋到翁子社區一帶)賣給劉文進公,並在今日的土牛國小附近,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從此劉家勢力就此奠定。隨著劉家經商貿易的需求,在東勢、石岡一帶開發樟腦業與營造業,為這兩地區的發展打下基礎。至今,劉家子弟人口眾多,每到清明時節,劉家子嗣遠從各地回來祭祖,為石岡地區的一大盛事。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這就是為什麼工作站要協助劉家伙房重建工作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在石岡三十二個伙房中,劉家伙房歷史較為悠久,另一方面,也希望藉著重建伙房,喚起在地人的意識,讓客家聚落的文化傳承能夠向下扎根。但他也無奈的表示,這樣的工作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和權利,使劉家伙房的重建工作窒礙難行,就連設計圖也前後改了七次,實在很難協調。

除了推動劉家伙房重建外,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也協助石岡媽媽劇團的成立、石岡人家園再造通訊社區報的發行、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的推動以及和盛村營林巷的弱勢災民重建等。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其實每項工作的推動,都是希望帶動石岡地區的發展與凝聚力,讓處於東勢和豐原過渡地帶的石岡能長久的走下去,例如協助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就是希望藉由電子商務的方式,讓石岡地區滯銷的水果,能夠拓展出去,讓石岡果農能在WTO的衝擊下過得更好。除此之外,也藉著舉辦農村體驗營的方式,希望更多人與石岡土地產生感情,進而認同石岡。不過,他也表示,這樣的方式,其實是對石岡農民的全新的挑戰,是好是壞,就要看他們能否接受與適應了。

「我們當時也有計劃以廢棄的石岡火車站或日據時期的石岡穀倉為據點,重現石岡老街的風華,後來因台中縣文化局和交旅局內部協調有所出入,後來便作罷,但我們不會放棄,經過審慎評估,我們會讓老街再出發」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石岡在過去因八仙山林業開墾的運輸需要,日據時期曾開發由豐原到土牛的「五分仔」鐵道,加上本身水果物產豐富,所以石岡老街盛極一時,布店、柑仔店、戲院、糕餅店、金飾店等充滿整條街。後來,因林業停止開發,人口逐漸外流,老街就此沒落。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也說,在地震過後,因為建築物受損嚴重,大家才開始想要如何重新建造與規劃老街,讓許多閒置空間再利用,把老街社區營造出來,畢竟老一輩對石岡老街的景象還是很懷念,這是危機也是轉機。

「現在最想做的大概是協助成立個大專青年山城後生會吧」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他表示,去年工作站有舉辦「山城後生返鄉研習交流會」,目的就是希望培養這群年輕人更關心他們的故鄉,並為故鄉做些事。當時後生交流會的成員涂文蓉說,當初是因為參加行政院青輔會的暑期返鄉工讀,才認識這個工作站的,自己本身是東勢人,算是山城的一分子,也很想回來為自己的家鄉做一些事,了解家鄉。經過上次後生交流會後,覺得大家其實都很樂意幫忙,只是缺乏領導者來帶領,希望將來能看到在地的年輕人主動站起來,像美濃、鹿港這些地方一樣,有自己的後生會。

「自己算是與家鄉有點半脫節吧」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執行秘書劉光斌說。石岡本地人、台大畢業的他,前年四月,到工作站當義工,一個月後成了專職工作者。他表示,雖然身為石岡人,但因求學的關係在外地的時間反而比在家鄉長,在讀大學的時候,也有想過回家鄉服務,但常常會問自己回到家鄉能做什麼,直到九二一地震過後,因受災戶不用當兵,於是便投入工作站。他還笑著說,「我把自己的兵役捐給故鄉」。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的盧婷姝也說,雖然自己是桃園那邊的客家人,來這裡也只有一個月,但是看著工作站的每個人對自己故鄉的那份投入,就覺得很佩服他們,跟著他們做了一些事後,也慢慢的會用不同的眼光來看石岡,對這塊土地慢慢有感情了。

石岡地區從九二一地震後,由外來團隊慢慢輔導重建,至今,外來團隊漸漸融入在地的感情,並開始落實在地化,往下扎根。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說,在地公共的事務必須由在地人參與,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才是最珍貴的,而石岡這地區在歷經住帳棚、吃大鍋飯的共同經驗後,人際網絡的關係更為緊密,不再像從前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這種心態的改變,才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關鍵。他也笑著說,在這過程中,雖然酸、甜、甘、苦樣樣嚐盡,但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身在其中,所以共同快樂,尤其是看到沉默和熱情之間的轉變,那種心情,是書中學不到的。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成立至今兩年多,雖然過程中有人選擇停留,有人選擇離開,但不變的是他們對石岡關懷,就像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領隊盧思岳所說:「我們是在搏感情啦」。

資源再生利用 還北市好山好水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日前,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黃書禮應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之邀於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舉辦了一場有關「永續都會與生態都市之建構」的講座。

何為永續都市?黃書禮指出,西雅圖綜合計劃提供了最佳解答:「永續都市是有效率的資源利用,不斷的再使用、再循環,盡可能的利用當地資源,在最小的環境破壞下開發利用,並提供一個物質和經濟安全公平地分配資源及利益,平衡成長和復原力的需求,謹慎地使用現有資源。」黃書禮說:「永續發展強調再生能源的利用。」

至於生態都市,他表示,根據都市學家Richard Register的說法,生態都市是一個具健康生態特質的都市。黃書禮說:「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好像還沒有聽過自稱生態都市的城市。」他指出,Register的概念是聚落都是小規模,消耗很少的能源,所需的維生資源與建材都是取材自當地的。他說:「只有在印地安部落或歐洲小城鎮才可能看到。」

黃書禮於民國八十五年完成的「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對台北市永續發展、永續性都市及永續指標進行廣泛探討。他說:「透過台北市的經濟活力,強化都會區維生系統,以提高都市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使台北市成為具首都文化特色的山水都市。」

黃書禮指出,一個都市的整體運作是,自然與農業系統提供都市水、空氣及食物等維生服務,都市藉由這些資源進行內部的經濟活動,而這必會產出副產品,也就是所謂的廢棄物。如果要解決環境破壞問題,就有賴加強都市生態經濟系統中的回饋機制。也就是加強廢棄物的資源回收與養分循環工作減輕自然環境的壓力,減緩資源的消耗以及減少都市為處理廢棄物的支出負擔。他表示,有效的環境管理政策,可強化都市的資源基礎,並促使經濟發展的持續與資源有效的使用。

他透露,一個永續發展的台北市應該是一個物種多樣、資源豐富且具生命力的生態都市。同時也是一個安全、可居、健康、高品質的山水都市。當然也會是一個能源高效率利用、活力充沛的國際都市。此外,一個永續性的台北市能夠整合開發行為於自然保育,調合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融合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這樣才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台北市。

最後,他指出,永續發展都市推展,不應僅是概念上的涵義,而應更深入都市各階層、各組織團體,讓大家一起關心、了解我們自己都市發展狀況。


延伸閱讀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綠色陣協 推動環保議題多元化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上大樓後面的一間日式小平房,牆上掛滿了「綠色陣線協會」推動的環保議題海報。一群年輕人,聚集在此,為他們共同的環保理想奮鬥打拼。他們希望將冷門的環保議題,藉由舉辦活動及參與地方環保事務的方式,監督政府推動環境政策,並喚起社會各界的注意。

綠色陣線聯盟在四年前創辦,創辦原因和當時台灣的環境運動有很大的關聯性。綠色陣線協會主要的工作,著重在「政策研究與批判」、「組織拓展」、「專案研究」等三大方向。譬如他們對於能源政策、垃圾費徵收方式、山坡地保育、環境荷爾蒙物質等議題做過深入研究和批判;在專案研究方面,曾經結合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做社區環保規劃、作九二一災區農業產銷調查、以及禽畜糞有機肥推廣調查。

以禽畜堆糞有機肥推廣調查來說,他們希望農民能使用自然的禽畜堆糞肥料,以解決化學肥料和禽畜廢棄物排放在溪流的污染問題。他們關注在禽畜堆肥中的重金屬問題。飼主為了幫助雞、豬消化和增強抵抗力,讓禽畜吃了很多銅和鋅,這些重金屬殘留在糞便中,若用來堆肥,會造成重金屬農業。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後,綠色陣線協會從農民農會著手宣傳,實地投入地方環保事務的改造。

而去年他們參加福特保育暨環保獎的提案,則是針對有毒事業廢棄物的處理計畫著手。民國八十九年台塑汞污泥事件與長興化工事件發生後,綠色陣線協會對有毒事業廢棄物的問題展開研究,希望能提出「台灣有毒事業廢棄物妥善處理計畫」,探討解決之道。綠色陣線協會的副執行長周東漢說,「那次我們派兩個人去採樣。我們的工作,是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希望他把廢棄物的處理流程產量和內容,都要監控清楚。」

綠色陣線協會開始蒐集國內外資料及各方意見,一方面持續促使企業善加處理所產出之有害事業廢棄物,另一方面計畫運用生物技術,協助數個遭受污染地區,進行污染物質鑑定,與生物分解及整治可行性試驗,嘗試提出可能解決有毒事業廢棄物處理之機制。

周東漢表示,之前這樣的計劃都由工研院或環境檢測中心來做。而環保團體缺乏的,就是專業。所以他們委託學者專家進行分析實驗,「如果能把全台灣廢棄物的非法棄置場址全部調查出來,對台灣來講,也是功德一件呢!」周東漢說,因為環保署在這一方面,也不會完全公開。根據之前高雄一個環保團體調查的資料,發現到民國八十八年七月,非法棄置場址總數就達到一百六十處,且仍不斷發現中。例如非法廠商在溪流上游盜採砂石,再把毒物廢棄物回填掩埋,「這樣的例子在台灣非常的多!」

「環保署是一直說他們有在做調查、分甲乙丙丁級,並加強監測管制。但我們對等級區分的處理時間表和過程都不很清楚。我們曾透過記者會、行動劇、立委、及和其他環保團體串聯來對環保署施壓,但是他們並沒有給我們比較明確的答案。」周東漢說。

周東漢表示,他們做調查非法棄置場的工作,其實都是後端工作。廢棄物已產生還被亂丟,但至少希望知道被亂丟在哪,有沒有對附近居民造成立即危害?要不要長期監控?不過他們更希望做前端的工作。周東漢指出,最近很流行的「環境法醫學」就類似指紋監測。譬如在製造過程中,加入某種特別的化學藥劑成分,而產出產品和廢棄物後,裡邊就含有這特殊的成分,所以一檢驗,馬上就可以知道哪家公司亂丟。台灣現在只能發現是什麼桶子、桶子上寫哪些公司,或由成分來判定產業類別,卻無法確切知道是哪家公司。

「我們更希望做前端的工作,但前端的問題其實更大。因為這不是歸環保署來管,而是經濟部工業局。」周東漢說,在台灣的體制之下,一定以經濟為重,所以環保署也不可能向經濟部工業局,要求提供廠商的製程或所用原料、以及產生什麼廢棄物的報表。「環保署一直想要做全盤監控,但是不太可能。像兩三年前開始有上網申報廢棄物種量、製程,希望廠商能自行申報,但一直成效不彰。」

在組織方面來說,周東漢表示,綠色陣線協會的工作氛圍,都是由每個成員對環境的熱愛,和想要為這個環境做些什麼的想法,聚集成很棒的凝聚力。協會平常也開讀書會,討論環境議題,轉化成工作動力。成員找跟他興趣符合的人,一起去做。過程中不斷的溝通來折衝調和,讓所做的事情符合自己興趣和協會的統合方向。

綠色陣線協會推動的環保議題,一直採多元化走向。他們不鎖定特定目標作深化研究和推動,而是以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為目標。他們希望將一些還不是很熱門的環保議題炒熱,引起社會的討論。執行長周東漢說,「我們也不是有相當深厚的背景,而事件總是層出不窮。所以我們自許為開端,讓專家學者投入、讓社會民眾注意後,我們就可以換方向了,繼續推動下一個環保議題,和社會形成互動。」


延伸閱讀

美麗島已成「毒物島」

中華民國綠色陣線協會

日日春 給性工作者一個好將來

【記者簡明珊/生命力報導】日日春互助關懷協會秘書鍾君竺說,日日春成立到現在,目標是一樣的,即希望台北市能繼續推動性產業政策,進而促成合法,雖然廢娼後新聞熱潮不再,但她仍希望性產業議題能再次被提出討論。她又說,成立到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組織上的困難,因為性工作仍被污名化,因此遇到問題不會主動跟她們求助。

一九九七年台北市政府宣布廢娼,一群公娼組成自救會,走上街頭抗爭,之後在一九九九年出現「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以推動性產業合法為目標,為性工作者發言,和社會對話,並爭取緩衝兩年廢娼;兩千零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台北市宣告廢娼,已有百年歷史的公娼,正式走入歷史,同時宣告台北市性產業非法地下化開始。如今公娼不復存在,但日日春仍為性工作者努力,期許性產業在台灣能合法化。

日日春互助關懷協會秘書鍾君竺表示,當初是一些社會團體,像粉領聯盟、女線、和一些從事社會運動者,在協同公娼抗爭後,發現性工作議題在台灣應該被繼續討論,尤其是推動性產業合法化,因此決定由公娼自救會、粉領聯盟、女線和一些關心妓權的教授、學者和法律界人士、單親媽媽及女工一起來成立日日春協會。她說,和國外妓權團體不同是,日日春不是純粹由性工作者所組成的團體,因為在台灣性工作者承受社會污名,有曝光壓力,因此透過日日春來替她們發言。

鍾君竺說,剛開始原本叫「性工作者關懷互助協會」,簡稱「性會」,但考慮到性工作者在社會上仍很污名、被瞧不起,如果用這樣的名稱去接觸性工作者,可能會被她們討厭和排斥,後來才改用「日日春」來代表。至於為何用日日春,她覺得,像香港的妓權團體叫「紫藤」,荷蘭的妓權團體叫「紅線」,都不是以性工作來命名,而台灣的公娼跟「日日春」這種植物都有一種韌性,對她們而言,遇到生命困境,性工作便成為她們找尋存活的一種方式,她們有很堅強的生命力,因此用「日日春」代表公娼非常適合。

日日春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到兩千零一年廢娼中間,是她們對性產業推動的第一階段。當時日日春關注在公娼日後的生活,因為廢娼後她們被迫離開工作,但這群弱勢女性,不只是性工作者,也是中年單親媽媽,學歷低且無一技之長,是社會底層女性,在失去工作後要如何生活,是日日春非常關心的地方。鍾君竺認為,日日春花了一些力氣協助這些公娼生涯轉換,以一對一方式,不僅輔導,也從中觀察,目的不是希望她們「從良」,因為性工作並不低賤,而是想知道如果她們有意願轉業,必須要花多大資源才能成功。而目前公娼轉業後,有的開檳榔攤,有的當私娼,也有人休息,還有人在日日春跟勞委會合辦永續就業工程計畫案中,當臨時雇員。

另外,日日春以妓權團體身份,針對當時新聞對性工作者的不當報導採取行動。如當時衛生署以渲染的方式公布台灣第一名公娼感染愛滋案例,造成社會大眾恐慌,日日春便前往衛生署和勞委會抗議。而當時電視台未經同意,偷拍萬華附近的私娼,日日春也代表她們出面,抗議媒體侵犯人權。鍾君竺說,經過多次的抗爭,勞委會副主委郭吉仁同意,將愛滋病納入性工者的職業病,認為性產業合法化對防制性工作者性病較有保障。另外電視台後來對性工作者也比較尊重,從以前稱呼「娼妓」、「特種行樣婦女」,到後來改稱「性工作者」,都是日日春當時的努力。

鍾君竺表示,廢娼緩衝結束前,開始推動私娼外訪的的工作,因為台灣性產業非常多樣,應該試著瞭解整個性產業的生態,包括合法和非法對性工作者的差別。她說,接觸私娼後更讓日日春決定推動性產業合法化,因為合法和非法的差別在於警察對她們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合法,警察會保護她們,遇到不講理的客人可以尋求支援,但如果不合法,不僅警察常找她們麻煩,而且在禁娼的法律體制下,是罰娼不罰嫖,性工作者處於不利位置,如果客人不付錢,或欺負她們,她們無法請求保護,這也是日日春推動性產業合法的原因。

廢娼至今一年多,是日日春性產業推動的另一個開始。日前她們出了「翻牆越界—與娼同行」一書,將過去兩年的成果集結成書,除本身面對抗爭的論述,也邀請在抗爭活動中接觸的對象,包括工會和各階層朋友,表達他們的想法。日日春也致力幾點,一是擴大對多元性產業的瞭解,除萬華的私娼外,在高級俱樂部或酒店從事性工作者也是她們想了解的對象。另外是性產業政策的探討,包括蒐集一些國外案例和台灣性工作者討論,而秘書長王芳萍也實地到荷蘭瞭解當地性產業的情形。鍾君竺說,台北市和行政院曾委託學者做性產業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也傾向合法管理,因此日日春必須在政策決定前,先準備好對性產業的看法。

最後是和一些關係較深厚的公娼發展一些計畫,如成立一個合作社,大家每個月在裡面存一些錢,因為對這些公娼而言,她們沒有薪資證明,需要錢的時候無法向銀行借貸,而透過合作社形式,日日春可介入她們的經濟生活,隨時知道她們的困難和需要。另外是組「春夫人合唱團」,因為唱歌是公娼很熟悉的文化形式,藉由歌唱來表達她們過去豐富的生命經歷,進一步更希望她們演唱的歌曲是透過她們自己創作而成,因為那將是過去公娼生命史的再現。此外,也考慮讓公娼以接線的方式,提供過去性工作時累積對性的豐富經驗,如果有人對性方面有疑問或問題,可以求助這些公娼,而這個部分主要是希望公娼能轉化處理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

鍾君竺說,日日春成立到現在,目標是一樣的,即希望台北市能繼續推動性產業政策,進而促成合法,雖然廢娼後新聞熱潮不再,但她仍希望性產業議題能再次被提出討論。她又說,成立到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組織上的困難,因為性工作仍被污名化,因此遇到問題不會主動跟她們求助。而在台灣「成年的」性工作運動才剛開始,如何找到這些性工作者,將她們組織起來,是日日春努力的目標。她認為,當年公娼受到大家注意,是因為她們自己站出來說話,但前提是她們是合法的,現在性工作不合法,性工作者的主體無法出現,所以日日春的推動只能到某種程度,政治人物因此躲避這個議題,她希望能給社會大眾一個討論空間,讓大家陳述對性產業的看法,才能加速性產業政策的制訂。

推動性產業合法化至今,日日春最大的期待是,社會大眾對性產業的看法已有某種程度改變,越來越多的台北市民,傾向性產業合法化,至於合法化之後性產業在台灣要以什麼模式呈現,如專區或非專區管理,社區居民如何看待娼館設置,仍有很大的空間來討論,因此日日春希望性產業議題可以持續被關注和對話,制訂合理的政策,讓性工作在台灣可以受到保障並以一份工作被對待。


延伸閱讀

日日春互助關懷協會

知星成長營 自閉兒家長見曙光

【記者劉懿嫻/生命力報導】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主辦的「知星成長營」,三月份在私立曉星幼稚園展開連續四個星期六的全天教學課程,針對家中有剛被醫院診斷為自閉兒童的家庭,帶領家長學習訂定階段性之個別學習計畫,並提昇帶領技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自閉症基金會的活動企劃高明婷表示,目前國內早期療育資源雖然多,但對自閉症的認識提供仍然太少,此次活動是希望教育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能夠接受正確的自閉知識以及學習如何去調適與接受,學習針對小孩的特質去教導他,可以對未來不感到困惑及害怕,許多家長仍然以為自閉症是因為後天個性的影響,不接受人群,如果多注意他們便會好起來,但自閉症實際上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目前還無法找到確實的病因,尤其自閉症與其他身心障礙不同的是,自閉症患者外表看起來與一般無異,因此也讓許多家長不希望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個自閉症的孩子。

本次活動雖辦在北部,但若有遠地來家長仍為優先,比如最遠有來自新竹的,六月底在花蓮以及十月底在中部也都有相關的活動,讓北部以外底區的自閉症患者有更多的機會。成長營中的課程上午部分是家長與小孩分開進行,下午則在一起上課。家長課程安排了醫師、治療師、社工等作專題演講,孩子部分由三位輔導員分組帶領,並且教導家長觀察孩子的行為訊息,高明婷表示,本次活動的特色在於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以往的自閉症課程多針對家長,但是許多家長聽完學完回到家仍然不會使用,因此此次偏向於實務上,利用一整天的時間,觀察小孩的面向、行為,輔導員也利用這段時間觀察家長與孩子間的互動,給予家長在往後教育及治療的建議。輔導員也會針對一天的觀察所得給予家長功課,然後再在下一週作結果分享。

前三次的活動主題多針對個人化的問題,在課程中讓家長與孩子邊做邊學,教導家長觀察孩子,抓住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家長表示,經過這次的課程,重新用新的角度看孩子,往積極面去想。本次授課老師邀請到擔任舞蹈工作的林絲緞老師與從事兒童美術的吳純真老師,教導家長從居家生活、遊戲與藝術統合教育,讓藝術不當作治療而是教育。

第四次著重在經驗分享的部分,讓已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告訴這些菜鳥家長們一些心路歷程,再者,許多家長聚在一起不會感到孤立無援,發現原來不只我家有自閉症的小朋友,在心情上有情緒的支持,不會覺得悲情,家長之間互換心得、互留電話,不但家長成為好朋友,小朋友間也交到許多同類的朋友。

高明婷認為,在進入基金會當活動企劃以來,她不斷在給一般大眾告知及教育關於自閉症的訊息,又一方面接觸自閉症方面的人,包括患者、家長、老師,自己彷彿是個中間人般的不斷為兩邊互通訊息,在接觸過程中,她表示,一般人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要去打破實在非常難,尤其家長是身處其中的一分子,他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接受事實,再從接受事實去領悟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該如何對待其他手足,以及該如何讓孩子去接受人群,相較之下,與患者的互動反而較為容易。

高明婷說,自閉症孩子最終的目標是要走入人群,而要走入人群先要走入社區,至少熟悉住家附近的環境,這些都要靠家長帶領孩子走出戶外,自閉症孩子需要被社會化,而不是祇有關在家裡教導而已。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暉翔慈善會 慈善放祥暉

【記者張元齡/生命力報導】「幫助人真的是最快樂的事。」暉翔慈善會創始人張玉水坐在公司一樓客廳中說到。一樓客廳的空間不大,只夠擺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就僅留下一個通道,而通道底還是硬擠了一個大大的發票收集桶;暉翔慈善會就是在這樣狹小的空間中運作,邁向第三個年頭。

暉翔慈善會的會址就在專門生產行動電話模具的暉翔公司,負責人是張玉水、蘇廖珠倆夫婦,他們在這裡已經住了二十多年,由於個性十分好客,所以公司一樓經常是大門敞開地人來人往,大家都來泡茶聊天,就好像是一個「聯誼會」;兩年多前的某一天,有人提議:「何不乾脆大家一起來做善事,讓這個聯誼會變得更有意義」,而在場的人全部都附議,就這樣,暉翔慈善會便誕生了。

在慈善會成立之前,張玉水、蘇廖珠這對夫婦就已經在全台灣散佈他們的愛心,聽到哪裡有需要幫助的人,兩人便開著車子親自去探視幫忙,張玉水說,我們倆會這樣全心全力地幫助別人,全都是因為我太太也曾受過別人這樣的幫助。蘇廖珠在民國五十五年時,罹患急性腦膜炎而昏迷不醒,情況相當危急,但身邊卻沒有足夠的錢,親朋好友知道後,發動募款籌錢,一籌籌了四十幾萬,在當時實在是天大的數字,張玉水對此更是感激,而太太也在充分的照料下奇蹟似地從昏迷中甦醒、痊癒。發生這件事情,改變了張玉水夫妻倆的人生,從那時開始,他們便時時心存回饋的心來幫助別人。

暉翔慈善會成立至今兩年多,會員已從原本的一、二十人,到現在一百七十多人,每人每月繳交一百元當作會費,也作愛心基金。兩年來,透過報紙、雜誌、社會局、醫院、及鄰居會員的轉述,所幫助的個案已經有四、五十位,慈善會也不定期的捐贈醫療器材給醫院,也曾在九二一地震、納莉風災時捐款幫忙、到仁愛之家探訪,或是舉辦義賣活動籌經費。

副會長楊水池說,為了要讓更多人能夠一起來行善,慈善會準備發行雜誌,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這個組織,也讓更多人知道社會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等著大家伸出援手。慈善會也正在訓練一批志工人員,日後若外界需要幫忙時,可適時伸出援手。

張玉水強調:「我們慈善會不是只把錢給人家就算了事,我們是真的要幫助別人」,蘇廖珠補充說,當他們在雜誌或報紙上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時,通常都是等半年後再去看這些人的生活有沒有改善,因為通常媒體一登出來,社會上的人們總是一窩蜂地幫忙,但是隨著時間過去,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又會被遺忘,所以他們都會在之後才去。而現在也是一樣,聽到有需要幫助的人,都會實地前往探望,謹慎用錢,不會讓大家的愛心錢白白流失。

前一陣子,慈善會由會員提供消息而得知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三個智能不足的小孩,而爸爸卻又在不久前中風,使得重擔全落到媽媽的身上。他們知道了以後,便開始幫忙申請社會補助,而在尚未領到補助之前,就由慈善會出錢供給家庭開支,照顧小孩。現在,這個家庭已經申請到社會局的補助,而在慈善會的安排之下,一個小孩已經送去專門的養護中心受妥善的照顧,慈善會並不會因為他們已獲得幫助,而失去對他們關心,至今仍舊不時前往探視他們。

行善這麼多年,張玉水覺得這是最快樂的事,蘇廖珠說做好事,也是做功德,這讓家人總是能逢凶化吉。她說,兒子在讀研究所時,有一天騎機車載女朋友,不小心被一輛砂石車撞上,但奇蹟似地兩人都只有輕微擦傷,這讓大家不得不覺得這是老天在冥冥中保佑著家人。楊水池也認為做善事所得到的是內心的喜悅,而子女也會不知不覺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將這樣的善行延續下去。

小小不起眼的一樓客廳中,沒有精心設計的擺設,也沒有氣派的行頭;但是牆壁上滿滿的兩年來行善的照片,卻讓這個小空間裡充滿著溫暖,也充滿著愛。

立達──折翼天使的起跑點

【記者黃雅暖/生命力報導】立達啟能訓練中心張孟勳舉穿針為例,這是一項十分需要耐心和注意力的工作,有時候看見學生專注到口水直流,兩手不停發抖,老師都比學生還緊張,然後終於等到穿過針孔的那一刻,大家才敢鬆了一大口氣。

立達啟能訓練中心位於台中市區,一踏進立達,安靜的校園和低頭認真的眼神,讓人感覺彷彿來到鬧區中的一處世外桃源。

立達啟能訓練中心文宣部主任張孟勳說,立達啟能訓練中心是中部第一間以提供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的學校。當初會創立立達是源自於一位比利時籍的潘爾溫神父,他發現一些從國小啟智班、國中益智班畢業的青少年,在畢業之後無法獲得延展性的身心障礙者生活技能訓練,所以成立立達啟能訓練中心,幫助身心障礙者可以獨立生活。

張孟勳說,現在立達大概有八十名學生,二十名老師,班級採八至十人的小班制。由於學園內的建築大多歷史悠久,並不是無障礙空間,這也使得立達在招收學生時,無法讓身障者進入學園就讀,所以現在立達內的學生全部都是十五歲以上的智障者。學生除了來自台中縣市外,還有彰化和南投等,遠距離的學生可以住在立達的宿舍中,宿舍內有指導老師,照顧並教導學生的生活起居,張孟勳說:「這樣一來他們不但可以學到一技之長,更可以學會如何照顧自己。」

張孟勳表示,來到立達的學生會先經過老師的觀察和評估,然後選擇進入職前訓練班或是職業訓練班。如果還不會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先接受職前訓練,包括肚子餓時學會如何泡麵、下水餃填飽肚子、怎麼坐公車回家、怎麼到便利商店買東西等。等到學會基本的生活經驗後,就可以進入職業訓練。在進入職業訓練的前後,也都需要全體老師的開會評估,判斷學生適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張孟勳說,開會需要全體老師一起參與,是因為我們不只觀察學生的上課狀況,連他們下課後或是在宿舍內的活動情形都必須一起加入評估範圍。

立達的職業訓練可分為三個班,餐飲班、清潔班和縫紉班。餐飲班主要負責全學園約一百人的午餐。清潔班則是教導學生如何擦拭桌椅、打掃等,張孟勳說,這對我們正常人來說也許很簡單,但是對智障者而言,卻必須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慢慢教,否則最後很有可能桌子只有一半是乾淨的。縫紉班的工作像是穿針、針車的使用、剪線頭等。張孟勳舉穿針為例,這是一項十分需要耐心和注意力的工作,有時候看見學生專注到口水直流,兩手不停發抖,老師都比學生還緊張,然後終於等到穿過針孔的那一刻,大家才敢鬆了一大口氣。

另外,立達還有一處福利工廠,性質相當於庇護工廠,主要是提供給需要職業轉換或等待就業的學生有一段緩衝的空間。在立達畢業後,會透過就業服務員尋找適合的工作,就業服務員在工作剛開始時會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方式,協助就業智障者在工作現場的就業輔導,張孟勳說:「有時候學生對工作不適應或是做不來時,就服員還得幫忙把工作做完為止。」

張孟勳說:「我們一直在強調,工作技能和工作態度一樣重要。雖然學生在智能上比不上一般人,但是也是不能出現敷衍了事的心態。」她說,有些雇主喜歡聘用這裡的學生是因為他們的「固執」,像有一個在超市工作的學生,因為經濟不景氣,老闆把其他的工讀生都辭職了,卻只留下他一個,原因只是因為他受不了任何的罐頭擺不整齊。

張孟勳在立達擔任老師已經六、七年了,要她回想教導智能不足的學生會遭遇哪些困難時,她反而想不起來,只說熬過第一年後,一切就都變得自然、習慣了。她說,教法有時候是必須要變通的,像銘惠是一名聽障、口障加上智障的多障學生,個性十分固執,老師教她時,她總是不聽,後來才發現老師在教別人時,她反而聽得專心,所以只好利用教別的學生時「趁機」來教導她。

「在這裡最大的感想就是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我記得前幾天有一個學生提著一隻鞋子跳回宿舍,我問他發生什麼事,他說鞋子踩到狗大便了,如果繼續穿著走,會害到更多人踩到狗大便。」張孟勳說,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是由他們來提醒我們。套一句我們裡面老師對學生說過的話:「不是我服務你們,是你們服務我。」

心憐心 一葉蘭努力飛越喪偶痛

【記者陳敏慧/生命力報導】面對喪偶之痛的人們,該如何幫助自己走出悲傷情緒以及替自己往後的人生做另一番的調整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台北市一葉蘭協會就是一個專門幫助喪偶人士走出悲傷心靈的自助式團體。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生離死別的場合,可以迅速走出悲傷陰霾的人固然很好,但是總有人不能接受失去親友的痛苦,反而陷入深深的痛苦淵沼中。面對喪偶之痛的人們,該如何幫助自己走出悲傷情緒以及替自己往後的人生做另一番的調整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台北市一葉蘭協會就是一個專門幫助喪偶人士走出悲傷心靈的自助式團體。

一葉蘭協會在民國八十三年由幾位有喪偶際遇的婦女們發起,剛開始名為「一葉蘭聯誼會」。經過一年的籌備於八十四年四月三十日獲台北巿政府社會局淮予成立,定名為「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會內成員包括理事長一位、兩名社工、數位常務理事。協會結合曾有同樣際遇的朋友,透過專業的心理輔導、法律諮商和定期舉辦專業的講座來幫助喪偶家庭走出生命之痛,建立新的人生觀。協會的經費來源多半來自會員們的贊助,少部分來自政府的補助。

一葉蘭協會的常務理事吳美雲,她的先生在民國八十一年過世。她認為,喪偶之痛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因為就中國人的傳統而言,「死」是不能拿出來說的,許多人在遭遇喪偶之痛後,總是不能好好的將情緒宣洩出來,把悲痛深深埋藏在心底,久了以後,是容易生病的。

民國八十三年,吳美雲在報紙上看到一葉蘭協會這樣的一個團體,於是就參加了。一葉蘭協會草創時期到現在近十年的時間,會內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都可以看到吳美雲的影子。現在的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照顧家庭,外表上展現比一般人還堅強的神情。

「我覺得,加入這樣的團體很好」已逐漸走出喪偶之痛的吳美雲說。剛加入一葉蘭的成員,會有三個階段的心理成長活動。第一個階段,會讓新成員參加「生命藝術創作工作坊」的悲傷輔導支持性團體。吳美雲說,這樣的課程意義是希望成員能夠藉由繪畫的方式,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憂傷由畫作宣洩出來,而這樣的悲傷輔導課程,會邀請專業的心理諮商師授課。

第二個階段則是「談心會」與「讀書會」。談心會由一葉蘭協會內的資深成員帶領著新進成員,一同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心情故事。讀書會則是閱讀協會成員所寫的文章,文章內容多為成員平時抒發心情的文章。這兩種方式,能夠讓各個成員感覺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是孤獨的,大家都有同樣的心情。藉此反而讓大家互相鼓勵,有了心靈上的支持,更快也更容易走出悲傷。

另外,一葉蘭也會定時舉辦親子戶外郊遊的活動。一葉蘭的社工說,許多喪偶家庭的子女是更需要被關注的。多數的喪偶家庭最常碰到的困難有孩子的教育問題、家中的經濟問題、女性在喪偶後的婆媳問題等。面對失去父親或是母親的孩子,更需要心態上的調整與輔導。

吳美雲表示,有許多媽媽在遭遇喪偶之後,得背負家中的經濟重擔,這費用這包括了孩子的教育費用、生活費等。她們也許沒有多餘時間照顧孩子,這有可能導致孩子的行為產生偏差。基於這樣的理由,一葉蘭選擇透過親子戶外郊遊的活動,盡量維繫喪偶家庭的親子關係。這讓孩子們瞭解,他們也可以像其他正常家庭一樣可以出外踏青。

「許多家庭在遭受喪偶後接踵而來還有家庭的經濟壓力。許多婦女失去另一半後,原本由先生擔負的家計加倍落在自己肩上。如果婦女本身是職業婦女,尚能勉強維持經濟壓力,但是多數喪偶的婦女以家庭主婦居多,她們不見得有足夠的再就業資源」吳美雲表示,協會會依照個人的需求,請社會局幫忙仲介工作機會。「我現在在警察局當秘書的工作,就是一葉蘭幫我找到的」她幸運地說。

一葉蘭協會成立至今,幫助過無數走出喪偶悲痛的人們,成員間的聚會往往是他們最感窩心的時刻。他們每個星期自發性的舉辦讀書會,無非是要鼓勵、支持大家勇敢的站起來,忘掉悲傷,重新啟動自己的新生活。

推廣職災保護法 建立工殤紀念碑

【記者劉朝弼/生命力報導】阿祥從事著營造業的工作,在妻兒的眼中是個很愛家、顧家的好男人,由於經濟拮据,家庭生活的重擔全靠他做工掙來的微薄薪水過活,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也還算過得去。數年前的一個上午,阿祥和往常一般揮別家人外出工作,卻再也沒有下班回家,只留下了還在讀國小二年級唯一的兒子,陪伴著早已哭腫雙眼的母親。一場工地意外,讓阿祥不慎從高處墬落地面,喪失了性命。

像阿祥這樣的工殤意外每年不斷發生,根據勞工保險局民國八十六年統計資料顯示,民國七十七年到八十六年,十年來每年平均因工作傷害致死的案例就超過了一千四百人,每天平均就有四名工人因為職業災害而斷送性命。每一場職災意外都造成了一個家庭的破碎,無論是RCA廠受害罹癌的員工、或是台北捷運工程中罹患潛水夫症的工人,長久以來不計其數的勞工朋友為著經濟建設付出心力,甚至成為職災的受害者,卻始終難以得到社會的重視及保障。

在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多年奔走推動下,「職災勞工保護法」終於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並即將在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正式實施。工傷協會秘書長顧玉玲表示,職災勞工保護法的推動已經有七年的時間了,正式實施之後,如果雇主沒有做好完善的措施,職災發生時無法提出「無過失」反證,就必須負擔過失傷害的賠償責任,對勞工朋友的安全增添了許多保障。另外,在職災勞工保護法中也明定四月二十八日為全國工殤日,使我國成為全球繼加拿大、西班牙、泰國之後,第四個明定四二八工殤日的國家。

工傷協會理事利梅菊本身也是職災受害者家屬,民國八十六年的一場工作意外,讓她失去了在台北捷運工程中擔任監工的丈夫。工殤亡者超渡法會上,利梅菊接觸了工傷受害者協會,也間接進入協會服務。對於推動七年的職災勞工保護法終於立法實施,利梅菊除了感到欣慰之外,也希望藉由職災勞工保護法的推廣,能達到社會教育的功用,提示社會大眾工作安全的重要。

工傷協會秘書長顧玉玲表示,除了四二八實施新法之外,工傷協會也配合各宗教團體及職災受難家屬,從四月二十日到三十日以佛教、天主教、藏傳佛教等儀式舉辦四場超渡法會,追悼歷年工殤亡者。完成了職災勞工保護法的立法之後,工傷協會還希望能為職災受難者建立工殤紀念碑而請命,顧玉玲說,相對於國外的越戰、韓戰紀念碑,或是國內的二二八紀念碑,都是讓社會大眾記取歷史,並對以往制度反省的一個象徵。推廣工殤紀念碑就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了解工殤亡者的貢獻,並且思考社會工作環境的安全制度,進而避免更多職業災害的發生。


延伸閱讀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

失業工聯 幫助勞工不求報

【記者周德蘊/生命力報導】「我從以前就很愛管閒事,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想幫忙。現在碰上了失業這樣大的問題,也想試著幫助別人。」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的理事長王為仁如此說著他成立這個組織的動機。在民國八十九年時,失業率開始上升,自殺率和犯罪率也跟著增加。王為仁認為,政府的社會福利措施沒有做好,所以應該要設法利用民間的力量來幫助失業的勞工。但組織成立的一開始並不順利,申請登記的時候在內政部和勞委會耽擱了一段時間,花了九個月才拿到許可證,於民國九十年六月三十日成立。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是一個要幫助失業勞工的組織,它的目標是安定失業勞工生活、培養失業勞工技能、協助失業勞工就業及創業。但它和一般的就業輔導中心不同,它除了幫助失業勞工就業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使勞工在面臨失業的打擊之餘,不會自暴自棄。「我們想要讓失業勞工知道,他們不是孤單的。」王為仁說。

失業工聯除了總會外,還有五個分會。王為仁說,總會的目標是要積極開發分會,並給予分會充分的空間去創造與開發。對於分會,只有兩個限制:一、不能以團體的名義做傳銷;二、不能以團體名義玩金錢遊戲。簡單的說,分會不能利用失業工聯的名義販售商品或是募捐。

對於現在政府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生化工業,王為仁認為,這些產業所帶來的工作機會,只侷限於小部分的人,對於廣大的失業勞工並沒有幫助。而目前失業工聯的努力目標有三個,這三個目標是循序漸進的:第一就是要成立一個商品通路。結合失業工聯在全省各鄉鎮縣市的分會、支會,形成一個通路,向廠商爭取商品銷售權或產品服務,讓原本有業務長才的失業勞工可以獲得發揮;第二就是成立勞務供應合作社,以團體的名義向政府或企業爭取工作,讓有工作需要但卻缺乏專才的人,利用此機制找到適合的工作;第三是成立基金會,利用基金會的資金和國內有發明專利或有發明能力的人合作,不但失業勞工能因此獲得工作,也讓國人自行發明的專利品,能夠生產、推廣。但由於分會、支會的成立遭遇到人力等各方面的困難,因此第一個目標的進行並不順利,以致於後面的兩個目標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實行。

失業工聯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它們不募捐,也不接受捐款。王為仁說,失業工聯並不是因為要求報答才幫助失業勞工,也不希望它們所做的事成為一種功利導向。也由於成立時間不長,在還沒做出成績的情況下,要拿什麼向外募捐;因此,為了降低組織的負擔,在失業工聯服務的人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抽空幫助失業勞工。但由於失業勞工是失業工聯的服務對象,因此他們並不讓失業勞工加入,目的是要使組織的架構更完整。

然而現階段失業工聯所面臨的問題是,有時間、有能力、有熱忱的人愈來愈少了。王為仁說,這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經濟不景氣,因此以前有能力的這些人現在都忙著工作了。所以將來可能計畫跟一些政黨或是社團合作,使組織的運作能持續下去。他說,若說失業工聯對勞工有貢獻,他覺得實在不敢當,失業工聯所做的不過是一點小小的幫助而已。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小摩拉子壘球隊 揮出女同快樂心

【記者張思潔/生命力報導】小摩拉子壘球隊,是一支由拉子所組成的壘球隊。拉子,從英文「lesbian」翻譯過來,是女同志的代稱。

二○○一年九月,一著名女同志BBS站「壞女兒」上有人提議舉辦壘球球聚,邀集所有愛好運動的拉子來共襄盛舉,第一次的球聚就有十八人參加,在往後陸續舉辦的球聚中,球員們慢慢的凝聚出一個隊伍的共識,在十一月的時候,球隊正式成軍,當時仍未有正式名稱。

球隊的現在的名字叫小摩,球隊經理泡泡(化名)笑著說:「其實會取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大家當時都騎摩托車。」經理與隊長將討論出來的隊名貼在版上讓大家決定是否採用,在眾人都沒有意見的情況下,「小摩」這個隊名就此誕生。而小摩隊的英文隊名叫「Moreles」-More lesbian-意思是說,希望有更多的拉子能加入球隊。目前小摩隊已有自己的網站,也有自己的BBS版。

球隊到目前成軍已屆半年,現在正式球員共二十七人,隊員的年齡從十六歲到三十二歲都有。每個星期天下午是他們固定練習的時間。半年以來,她們歷經了三場比賽,跟高雄的拉子壘球隊的比賽是第一場,後來則和某大學女壘隊有過一次的正式比賽及一場邀請賽。

泡泡指出,從去年十一月到一月這段期間,是球隊存亡最關鍵的時刻,當時來練習的人數總是來來去去,往往無法湊足十人,而與高雄拉子壘球隊的比賽也在十一月,在人數不足的情況下,球員慢慢的開始意識到加入一個球隊並身為一個隊員該有的責任感。當時隊員們負笈南下,遠征高雄,由於沒有住處,一夥人克難的住在泡泡的朋友家。比賽的最後結果雖不理想,但是當時大家的感覺是一起為著一個目標去做一件事,隊員開始凝聚一個球隊該有的團結意識,這是小摩隊成軍以來的一個轉捩點。

小摩隊的二壘手洪玲本身就是個愛運動的女生,她打趣的說:「本來想說運動會變瘦,所以進了壘球隊,但是效果好像不是挺好。」在一開始她常常受傷,但是因為進入了小摩隊,她認識了很多人,到現在,小摩隊已經變成了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一壘手阿新,也是小摩隊BBS版的版主。七十一年次的她,目前還在唸書中。她從國中開始就愛打棒球。在沒有加入小摩隊之前,假日她總是閒待在家裡,加入小摩隊後,她開始著手申請隊版,讓隊員透過在BBS站上的聊天交流,凝聚情感。身為一壘手的她,球常會往她那傳,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鎮守右外野的小雯,大學就是系上的壘球隊員,在去年九月聽聞小摩隊即將成立,於是就邀大學同學小龜一起加入。本來是投手的她,因為大學時代曾經受過傷,臂力降低,所以改守右外野。她將自己定位為球隊的參與者及觀察者,在球隊的聚會裡,她常常會觀察及思考隊員們在團體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互動情形。比起比賽的結果,她更重視賽前練習的過程,因為小摩隊是一個透過打球拉進拉子之間距離的團體。

小龜,小摩隊的捕手,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她說:「要不是小雯跟我結伴一起來,不然我怎樣也不可能進入小摩隊。」在一開始的球聚,她總是悶悶的一個人在旁邊打自己的球,參加了兩三次以後,在一次打完球之後的聚會裡,她才開始對大家有所了解,也才漸漸融入團體中。她表示,參加球隊對她的球技及人際關係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前,因為個性內向及資訊封閉的關係,她認識的拉子不超過五個,而現在她卻可以認識好多人,也更加認同了自己女同志的身分。打球技術上也因此有了交流,因為她的打擊率不是很好,球常常打不出去,她永遠記得在隊友的幫助下她第一次將球打出內野的那種感動,這是以前一個人打球所沒有的感覺。

經理泡泡,原本喜歡打的是籃球,後來因為女朋友也是球隊的一員而加入了球隊擔任經理的工作,因為之前打籃球受過傷,所以她不常出外走動,加入了球隊之後,可以讓她每個星期都外出走走,她的個性也因此開朗不少。

小摩隊,是一支充滿著陽光及快樂的球隊。阿新表示,小摩隊是一個希望,是一個女同志靠著球棒凝聚力量的團體,讓許多想認識同伴又喜歡運動的拉子,不一定要跑T Bar等傳統女同志聚集的地方。小龜則表示,現在同性戀總是被突顯在一些社會案件中,如箱屍案。這也導致社會大眾對同性戀會有較悲觀的誤解。這樣子一個蘊含著快樂因子的球隊的產生,可以為同性戀帶來正面的形象。球隊的隊員們都不希望自己以及所有的同志被當作是社會的弱勢,她們表示,只要這樣的性向不被看做是一種異類,她們就不認為自己是社會的邊緣一族。


延伸閱讀

台北小摩壘球隊

高雄晚晴 給單親家庭雙倍關心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要不是為了孩子,當初就不會放棄工作機會。」高雄市晚晴婦女協會在座談會簡章即表示,在它們的單親個案裡面,面臨婚姻困境婦女最大的限制常常是因為對孩子的牽掛。所以日後在單親的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就更加的難以處理。

為了讓單親的家長跟子女了解自身處境,不再畏懼單親帶來的挑戰,高雄晚晴婦女協會與高雄市三民區公所從四月四號起每週四晚上六點半在高雄晚晴舉辦四場『單親不要怕--單親子女對話』,邀請同為單親家長及子女的講師一起分享單親甘苦談。這四場講座的講師是高雄市青少年曙光協會總幹事張獻億老師,並且在每一場都邀請不同的單親父母及子女和與會者分享經驗。四場講座內容包括:一、了解單親;二、單親母女的心情;分享三、單親家庭親子關係的處理;四、親情的進退兩難。

高雄晚晴社工員黃美賓表示,舉辦單親講座是因為晚晴協會當初在台北成立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給予處在婚姻困境的婦女支援。而高雄晚晴成立十年以來,單親輔導更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黃美賓表示協會感受到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更是特別需要幫助是因為太多的不了解為單親親子關係加入了更多的糾結。而高雄晚晴成立十幾年來累積的個案及資源希望藉由這幾場座談會協助單親家庭成員克服單親難題。

黃美賓認為,單親家庭中的婦女,常常要面臨孩子與自己生涯規劃上的「抉擇」難題。也因為抉擇的困難,讓單親的親子關係有更多的緊張。舉辦這個講座的目的不只是要解決問題,更希望藉由講師、講員以本身就是單親的身份提供許多經驗分享讓參加的單親家庭有了「預防」的功效。此外,高雄晚晴也與法律界有所合作,給予必要的法律諮詢。

比較高雄地區與大台北的情況,黃美賓認為高雄地區的婦女因為社經地位的不同,女性意識比起台北較為低落,所以高雄晚晴主要是在做「觀念」上的改變,希望是藉由輔導及對談的方式先改變女性在婚姻及家庭生活上的舊思想,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舉辦單親親子座談會便是希望能先開啟溝通大門,讓單親婦女可以讓自己在觀念上突破傳統給予的束縛,進而解決自己的問題。黃美賓也表示高雄晚晴比台北晚晴更多了電話諮詢的服務也是因為南部的婦女比較保守,對於自己的婚姻家庭問題還是比較不敢講,常常等到壓迫已經無法負荷時才敢打電來求援。

黃美賓表示,目前為止,晚晴協會除了在單親親子關係上著力之外,也在其他譬如婚姻經營的議題上有所探討。協會目前最大的困難是資源財力上的困難。期許各界及公家機關能給予高雄晚晴更多資源的幫助。黃美賓也表示目前高雄晚晴共有四位專任的工作人員,要負擔許多工作實在非常艱辛,但是對於未來繼續要推動的計畫,會加倍努力不會懈怠。


延伸閱讀

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

尋找希望的見證 少奶奶找老奶奶

【記者劉志君/生命力報導】乳癌是我國婦女健康的大敵,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共同舉辦「尋找希望的見證」活動,尋找全國病齡最長的乳癌病友,並將於四月二十一日「少奶奶家族聯盟」成立時,邀請乳癌病齡最資深的病友分享生活的經驗與生命的領悟,幫助更多乳癌患者找回生命的希望與自信。

根據衛生署統計,目前台灣平均每天有超過十位婦女罹患乳癌,每天有三名婦女因為乳癌失去寶貴的性命,但耕莘醫院院長陸幼琴指出:「乳癌是最有希望的癌症,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期乳癌患者存活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此外,她也提到,幫助乳癌病友更快適應疾病,過更健康的生活,互助團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籌備主任委員羅桂鳳說:「當我剛得知生病時,嚇呆了,不曉得自己是否還有未來,像失掉靈魂的人,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她還說,如果沒有參加乳癌病友團體,看到許多老奶奶(資深乳癌病友)活得健康又有自信,她曾以為自己沒有機會看著一雙年幼的孩子長大。

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表示,估計目前國內乳癌病友人數超過二萬五千人,康泰開懷聯誼會四百五十名病友中,有二十人病齡超過十年,其中七十二歲的張青鳳,發病已經二十六年了,是很資深的老奶奶。

活力十足的張青鳳說,力行健康生活與常常參加活動,是她保持年輕、健康的秘訣,她說:「後遺症是一定會有的,但只要能忍耐、開朗的面對,一切都會過去的。」

資深的乳癌病友常可以帶給年輕的病患生存的希望,年輕的少奶奶李肅容就表示:「剛開治療時是很絕望的,但是看到一位高齡九十歲的病友,和許多老奶奶活的那麼健康快樂,就覺得自己未來的路還長呢!」

耕莘醫院乳癌關懷聯誼會會長孫蘭玉表示,台灣現在已成立的乳癌病友互助團體有二十六個,參加的病友多達五千多人,少奶奶家族聯盟成立的目的是將北中南各個團體病友結合起來,加速資訊的流通及經驗的交換,此次活動是成立大會的暖身,同時也希望藉此機會讓更多資深病齡的乳癌病友站出來,分享他們生活的態度、生命的體悟,引導新的病友走出憂鬱恐懼,迎向健康。


延伸閱讀

林口長庚醫院向日葵關懷聯誼會

小羊的家 目睹暴力兒童心的歸宿

【記者叢慧芸/生命力報導】善牧基金會於十年前成立台灣第一所婦幼緊急庇護中心,日後又陸續成立了四所婦幼中途之家,在這十年間,善牧基金會輔導了許多曾活在暴力陰影下的婦女,更進一步也接觸到這些受暴婦女的子女,發現很多兒童深受家庭暴力的影響,無論在情緒或是行為上都出現問題。

民國九十年,善牧基金會正式成立兒童諮商中心-小羊的家。小羊的家社工員張潔瑩談到小羊之家成立的過程,她說,善牧基金會於民國七十五年就開始注意兒童工作,在各婦幼中心為兒童做心理輔導,之後又聘任專職從事兒童治療工作的臨床社工員、對目睹暴力兒童及受虐兒的個案管理等。

張潔瑩表示,現今社會對於目睹暴力兒童的定義還在討論,大家對目睹暴力兒童還沒有很明確的界定。小羊的家對目睹兒童的界定認為是孩童看到雙親中有一方打另一方,此外像是在房間裡聽到,或者事隔一天看到媽媽的傷這些都包含在內。

在善牧基金會收容安置兒童少女的個案部分,目睹暴力兒童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一年有幾百個人。張潔瑩說,成立小羊的家是為了能將更多元的治療方式,適合地協助目睹暴力兒童及受虐兒接受治療,因此,小羊的家與各庇護中心、中途之家聯繫,陸續追蹤受暴婦女的子女生活情況,針對未滿十八歲的兒童,輔導他們受創的心靈。

小羊的家個案來源,大多是來自各中途之家,有一些婦女遷出中途之家後,中途之家會對她們有後續追蹤,個案管理者會順帶連著孩子一起照顧觀察,經過評估,如果發現孩童有不穩定的狀態,就會轉介到小羊的家接受輔導治療;有些個案則是自行求助,媽媽會打電話來詢問,表示孩子出現狀況,希望提供諮詢。

張潔瑩表示,在看到父母爭執過後的短期內,小孩子心中都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搞不清楚父母為什麼吵架,這會對孩子的認知產生影響,有些孩子會認為父母吵架、打架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好、不乖,等到上學後,也不知道可以跟誰訴說,這對他們來講實在是很沉重的壓力。

小羊的家在輔導目睹暴力兒童時,會先注意孩子的需要,先對孩子的狀況做評估,觀察他們對父母親打架的感覺以及本身如何去解釋這樣的行為,以及小孩處理壓力的能力、是否有師長朋友的幫助等。張潔瑩說,小羊的家提供個別諮商輔導、治療團體、親職教育、家庭會談;在輔導時,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言語表達,但是對於年紀很小的孩子要他描述父母親打架的情況是很難的,為了讓他們有適當的媒介把情緒轉化出來,通常會用遊戲治療的方式,孩童有可能會在遊戲中重演父母暴力的狀況,諮商師可藉遊戲過程教育、彌補這些孩童的創傷。

張潔瑩舉出曾經遇到過一些個案,孩子會呈現發展遲緩的現象,可能不是身體上的狀況,而是內心的創傷所引起的。此外,有些孩子在生氣時會學習父母的暴力行為來解決問題,若沒有經過適時的輔導,將來長大後,很可能男的會變成施暴者,女的會成為受暴者。

張潔瑩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受到暴力威脅的孩子,很多都還未被發現。她說,其實孩子都是很直接的,從他們的表情、心情上都可以察覺出他們的身心狀況,只要社會大眾多去留意這些孩子、鼓勵他們,老師、父母多和孩子溝通,多給他們多一份關心,他們的生活就會很不一樣。


延伸閱讀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婚姻暴力中目睹兒童的服務現況

讓孩子發揮自我 快快樂樂地長大

【記者張予晅/生命力報導】彰化縣鹿港鎮裡,有一群為孩子百般奔走的家長,為的是找到一處更貼近孩子,更能讓孩子發展自我的教育環境,這群家長以及一些願意幫助他們的人,於民國八十八年起,歷經教育基本法的修訂,開設苗圃學園,以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讓學生在學園中受開放式的教育,並成立彰化縣全人教育協會。

有感於目前教育環境無法提供學生發揮自己的空間,多半流於與別人的競爭,並且多注重紙筆測驗,彰化縣全人教育協會總幹事陳常富表示:「我認為的全人教育有兩種,一種是整體的教育觀,從出生到往生,終身都在教育的過程﹔另一種是就當下身心階段的特色來教育。」老師扮演引導學生發展自我的角色,並配合學生,提供足夠讓他們發揮的空間。

在蒙特梭利、華德福……等教育大師的開放式教育理念中,陳常富說,「我在裡面找到了一個共通點,就是『全人教育』,一個注重人本身身心特色,回歸到強調發展自我的教育。」因為有相同的教育理念,這群人團結力量,組成彰化縣全人教育協會,扮演家長與政府溝通的管道,共同為落實全人教育而努力。

協會當中大部分是學生家長,加上認同全人教育理念,且義務幫助推動的人,共有四十位會員,「會員的多少不是我們的重點,能找到相同理念的人真的很難。」目前經營一家飼料店的陳常富感嘆說:「我們都是憑熱心去做事的人,沒有辦公室,店裡就是大家的聯絡中心,店裡的電話就是協會的電話。」

剛開始協會人手不多,且經費不足,但為了真正落實理念,只好硬著頭皮先做,向人租用校地,並有一位受過蒙特梭利教育訓練的主教老師梅世傑,及幾位家長當助教老師在旁協助,自八十八學年度起,開辦了苗圃學園,爭取讓學生可以不參加義務教育中的小學機制,在苗圃學園上課,並以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受教育,由老師為孩子準備適合其年齡且豐富多樣的教學用具,讓學生自己決定要在時間內完成的學習計劃,並給予自由而適當的引導,啟發他的好奇心,在自己的興趣上認真學習。

苗圃學園裡,老師梅世傑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卻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因為買飼料而與陳常富認識,彼此有相同的教育理念,便一起推動小學階段的開放式教育,目前有十五位學生,當中除了一般國小一、二、三年級學生,還有同年級的特殊學生,如唐氏症、情緒障礙之兒童,採混齡融合的教學。  每天到苗圃學園來,老師提供各樣的學習用具,由學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劃,定出自己在這一天要完成的項目,學生家長彭小姐說:「我看到我的孩子是主動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並滿足於可以自己將他完成。」在苗圃上課的三年級蔡小妹妹說:「我最喜歡算數學,還有學地理,我可以用棋盤上的珠子數數,還可以用空白地圖畫出南美州長什麼樣子。」

同樣任職於一般國小的彭小姐表示,在苗圃中,老師與孩子沒有課業進度及成績考核的壓力,老師用心觀察學生特色,提供學生適合的環境,引導學生學習,並尊重每個孩子生命裡有著不一樣的特質,不是把孩子當作空白的紙,一味灌入大人認為應該學習的東西﹔而孩子可以扮演主動的角色,對生命、對生活的東西更為關心,選擇自己的興趣,努力發揮,不必以贏過別人當作被肯定自己,「他可以發揮自我,快快樂樂的長大。」

對於推動全人教育,總幹事陳常富說:「要按每個人身心的特色去教育,真的很難。」目前彰化縣全人教育協會遇到最大的瓶頸便是資金及老師,因為苗圃必須招生到夠多的人數才有錢建設更完善、更大的校地,而主教老師目前只有梅世傑一人,只能針對國小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更大的孩子就得回到原本的國小機制上課,若是要請更多老師,還需要將他們送往國外受蒙特梭利教學的訓練。

陳常富表示,協會要為了落實全人教育繼續努力,目前苗圃的蒙特梭利教學只是一個專案,但推行仍有長遠的路要走,未來更希望能成立一個「合作學校」,由理念相同的老師、家長與全人教育協會組成,老師及家長各出資學校三分之一的錢,協會代表學生,向政府機構或對外爭取三分之一的經費,為孩子的教育預備一個最適合成長及發展自我的園地。

2002年4月10日 星期三

寵物搭車搭機 人畜差異大

【記者林利樺/生命力報導】在台灣有養寵物的人不少,所以每當主人要出遠門時,多半的寵物不是留下來顧家,就是寄放在親朋好友那。但其實寵物也是可以和主人一起出遠門的,只是多數的交通工具對於寵物的搭乘都有所規定與限制,像是火車、客運或是飛機,都是不能帶寵物上交通工具的。除非是自己有開車的話,寵物才可以緊緊的跟在你身邊,自己可以比較放心,寵物也能感到較安心。

在鐵路方面,台鐵貨運部黃先生表示,因為怕影響旅客的權益,所以不能讓寵物跟主人上火車,因為像是有時較為長途的車程,在密閉的火車上怕寵物情緒會不穩定,有時可能會有狗叫聲等影響其他旅客。而且像是寵物可能會有跳蚤等不易見的害蟲殘留在座位上,而傳播給下一位乘坐的旅客等問題,所以基本上是採人畜隔離。

此外,寵物基本上是當作貨物運送,所以是不行搭乘像是電車或是莒光號等有空調的火車;而是搭乘專門運送寵物的行李車,它是一個獨立的車箱,附在旅客所搭的火車的後面。它的班次一天約有十二到二十班,會有不同的路線、時間,但仍是有時刻表可以查詢。

至於價錢方面,是以寵物的重量計算,然後依不同車程長短會有不同的運費,一般都是在一百七十多元到三百多元不整。但若是寵物的重量超過四十公斤則不接受運送。此外,黃先生說,寵物的種類並沒有什麼限制,像是貓、狗、兔等等都可以。但飼主自己需將寵物裝箱裝好,避免寵物跑出來。其它像是一些魚類等不會影響其他乘客的小動物,只要飼主將動物裝好是可帶上車的。

至於在辦理程序方面,飼主可依自己的時間、車程來決定是否要提前先運送自己的寵物到目的地,因為運送寵物的行李車有限,所以最好都能先將行李車的班次、時間先查詢清楚會必較好,以免讓自己的寵物長時間待在車站裡沒有人照顧。但台鐵的受理登記時間是到晚間的七點為止,所以民眾需注意一下。

因為台鐵在寵物運送方面,主要是將寵物視為貨物運送,只是提供旅客一個方便的服務,所以並沒有獸醫或是專門人員來負責照顧這些寵物的飲食或牠的狀況。所以要是需搭乘較長的車程時,飼主最好能在籠子上附上飲水器等裝置。此外,黃先生表示,因為寵物都事先裝箱安置好後才開始運送,所以並不會造成工作人員的不便或是危險。至於若是在運送方面有造成寵物受傷或死亡,台鐵仍是會負責一定的賠償。

在客運方面,台汽客運黃小姐表示,寵物是可以和主人一起上車的,但是必須自己先用籠子裝好,以免嚇到或影響其他的乘客。至於寵物的種類、數量並無嚴格的規定,只要是寵物裝進籠子之後的大小可以放在飼主的座位下就可以了;不過若是遇到乘客較少時仍是可以有個彈性,可以將寵物放在走道的位置。

因為寵物是置於主人的附近,所以主人可就近照顧牠的飲食。至於寵物乘車的價錢方面,一律以半票計算;而且寵物上車的先決條件是要有主人一同帶上車,因為客運目前並沒有運寄寵物的服務。

此外,因為寵物都是裝於籠子後隨主人一起上車,所以目前並沒有遇到過什麼寵物攻擊人問題;而且除此之外,在寵物上車前,工作人員都會先做初步的過濾與檢查,所以不太會有什麼問題發生。

在航空方面,遠東航空台北松山貨運站工作人員表示,寵物是不能攜帶上機的,必須要用扥運的方式。至於寵物的種類,一般的貓、狗、兔等都可以受理;但保育類動物或已死亡的動物,便不受理。

此外,在受理方面,只接受每人單件三十五公斤,也就是說旅客所攜帶的寵物數量不限,但基本上必須裝在一起,然後總重不能超過三十五公斤;如果未滿十公斤,則以十公斤計算。至於價錢方面,大約都在一百多元,然後在依國內航線的不同再調整。然後,再依這個價錢來雙倍計算;例如一百五十元雙倍計算後就是要三百元。

此外,寵物的籠子旅客要自備。寵物裝好後會運到和主人同一台客機的貨艙,但在飛行時主人並不能進去看自己的寵物,還有工作人員也不會進去檢查,須等到飛機到達目的地才會有人進行搬運的工作。也因為國內的航線並不算長,而最長的飛行時間也只需約五十多分鐘,所以在這段時間裡,工作人員是不會提供寵物水、飼料的。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中,對於寵物種類的限制方面,唯一的例外就是導盲犬,牠是可以和主人一起搭車或搭機的,而且也不用被關在籠子裡但是,都不附座位,導盲犬需待在主人的座位下。至於價錢方面,在搭火車與飛機時,是不需買票的,若是搭乘客運可能需付一些費用,像是台汽客運,導盲犬要買張半票才能上車。

至於其它有飛國內線的航空公司,像華航、復興、長榮等拖運寵物的方式與規定都是大同小異。此外,還有一些客運的規定也和台汽差不多。所以民眾在出遠門時,可以依自己的需要和寵物的適應情況來決定要使用哪種交通工具,以便在自己搭乘舒適之外,也可減輕寵物在被運輸時的旅途勞困。

「全」力取「景」紀錄九二一血淚史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九二一發生至今近兩年,全景傳播基金會在耗時兩年、深入中部災區拍攝的九二一紀錄片即將於年底完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陳亮丰表示,雖然基金會先前未曾拍攝過這類災情的紀錄片,但是大家都知道「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情,我們是無法置身事外的。」

目前待在全景傳播基金會台中工作站的陳亮丰說,當時地震發生沒多久,全景的所有導演都在討論要不要下台中拍攝災區。「由於大家已經是很久的戰友了,本身訓練與工作狀態和記者也很相似,所以大家就決定在處理完私事後就下台中。」

剛到災區時,一開始的工作都相當混亂。為了和時間競賽,一開始所有的工作僅是一直拍攝災區的畫面,以便對當地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作田野調查。陳亮丰說,「內容的分類是在半年後才開始進行,並且規劃出七大拍攝的主題。」這七個紀錄片的主題分別是九份二山、國姓鄉南港村、國姓鄉石門村、南投縣中寮鄉、魚池鄉長寮尾、台中縣和平鄉雙崎部落、台中縣和平鄉三叉坑部落。

她也表示,拍攝過程中,多數工作人員都沒有農村歷史紀錄的經驗,所以只能順著地震來找出問題,「來了解地震究竟震出了什麼問題。」

以和平鄉三叉坑為例。整個部落的建築物災後都無法再住人,鄉公所沒多久就宣佈整個村子要遷村;而當年冬天又是台灣幾十年來少有的冷冬,居民們又等不到組合屋,只能住在會漏雨的帳棚內。潮濕的環境令他們必須靠烤火才能取暖,部落的人也不斷地生病。

陳亮丰說,鄉公所並非未替居民找地方住,而是沒有詳細地向居民說明組合屋的進度。三叉坑處在那麼偏遠的地區,唯一和他們息息相關的只有鄉公所,公所的人員多半也是自己的族人,就算再怎麼不滿公所的辦事態度,也不敢像一般人用丟雞蛋的方式抗議。

「既然當地居民不願公開指責鄉公所的辦事效率不彰,於是就直接訪問居民,讓他們暢所欲言之後,我們剪了一部紀錄片送到鄉長辦公室和台中縣政府,算是另一種陳情的方式。」陳亮丰說,帶子播出一個禮拜後,台中縣政府便在一個星期內趕搭了一批鐵皮屋,所有的居民在農曆前夕總算有了住的地方。

在這兩年裡,陳亮丰覺得最大的挫折在於面對這麼大的災難,反而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雖然之前也有接觸原住民的問題,但這次是最貼近的一次。」她說,自己的能力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在工作時只能要讓自己趕上事情發展的進度。「接踵而來的問題讓專業的工作人員都覺得很吃力,感覺像是被地震拖著跑、要趕快做很多功課才能趕上進度。」

此外,災區本身亦存在著一些問題。陳亮丰指出,因為全景本身的工作性質和一般的新聞工作有差,因此在選擇紀錄片的內容上可能會和當地派系利益有所牽扯,在赤裸裸的利益鬥爭下使得工作人員很難行事。「就算基金會本身處在經濟的紅燈上,大家對彼此的支持力量還是很大。」陳亮丰說,「我們就是這樣努力去堅持下去。」

連家祿 不向病魔屈服的小巨人

【記者傅怡璇/生命力報導】「從小我覺得自卑,發現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連家祿說。由於基因問題,出生時便得了肌肉萎縮症,幼稚園時還能走路,上了國小後必須靠人揹,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同。

為了上學方便,連家祿刻意晚讀一年,等和小他一歲的堂弟一起入學,堂弟便肩負起揹他上下學的任務,換教室時也是堂弟揹他,講到這位堂弟,連家祿十分欣慰,連家祿說:「堂弟現在雖然人在屏東,但一通電話要他幫忙,他會馬上趕來幫忙。」下課、體育課時,連家祿只能待在教室,雖然有點遺憾,但老師都很照顧他,沒有因為他的身體不方便就特別縱容他,反而在功課上對他要求更嚴格。連家祿笑著說:「國小的課業都還維持在中上,就是被老師盯出來的。」

國小六年級時他轉到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就讀,那是一所以身心障礙學生為主的學校,老師是特殊教育體系出身,課程也是針對身心障礙學生設計,每班約有十幾個學生,有國小、國中、高中三個部門,連家祿一個人從屏東上來彰化唸書,父母因工作關係不能常來看他,因此這段期間讓他學會獨立,住宿時幸虧有同學的幫忙,才能克服種種的不方便,因身體漸漸長大無法自己洗澡,腦性麻痺的同學就會幫忙他。連家祿說:「雖然腦性麻痺的同學在表達方式上比較不清楚,但他們心腸都很好,都很照顧他。」那時住宿的同學來自台灣各地,大家平常互相幫忙,感情也特別好。

國中時他和其他學生一樣,都處在叛逆期,常常和同學一起翹課、抽煙、喝酒,大家平常感情很好,翹課時也互相幫忙。他說,那時坐著輪椅也跟著一起翹課。也因此被學校記過,幸好遇到一位施洽源老師,他跟連家祿說:「你的身體已經這樣,你還抽煙、喝酒,會讓身體越來越糟,以後還能做什麼?」老師沒有責備他,反而把可能的後果告訴他,讓他自己反省,後來他不再翹課開始乖乖去上課,也考上了高中部,他覺得老師對他影響很深。高中時他選擇美工科,造就了他後來開印刷公司。連家祿說:「本來國小時個性很自卑,父母親也不知如何安慰我,在上了國、高中遇到了熱心助人的同學,還有老師的開導,個性漸漸開朗也不再覺得自卑了。」

高中畢業後他和同學合開一間印刷公司,離開學校後才發現自己學的根本只是皮毛而已,那時遇到一位印刷廠的老闆,願意一步一步教他印刷的步驟,技術問題解決了,剩下的是客戶問題,合夥的同學沒有人願意去拉客戶,他只好一個人承擔這份工作,他說,如果不做這個,我還能做什麼?他坐著輪椅挨家挨戶的去投廣告單,通常店家一看到他馬上就拒絕他,他說:「他們以為我是來分的〈台語〉。」他也知道一般人對殘障人士的刻板印象,於是他把廣告單放著,讓店家知道他的目的,再去第二次、第三次,許多客戶就是他努力不懈得來的,也就是這點吸引了現在的妻子。連太太表示,當初應徵他們公司的打字認識他,後來被他的毅力、認真打拼的精神吸引,結婚時母親曾反對,擔心她會吃苦,但她仍決定和他在一起。

結完婚他們搬到高雄,和表哥合開印刷廠,一切從頭開始,他們拿著地圖慢慢認識路,連家祿和以前在彰化一樣,一間一間去拉客戶,剛開始很困難,當時家裡又多了一個小生命,生活費都快不夠,後來慢慢上了軌道,生活也漸漸安定。

平常工作之餘,連家祿和他太太喜歡出外走走,他們不喜歡逛街,喜歡去風景區,高雄著名的觀光景點澄清湖、蓮池潭,他們都去過。有一次連家祿坐他的電動輪椅,連太太騎著機車,竟然到了旗津,後來怕回程電力不夠,沒有再坐渡輪過去,讓人佩服他們冒險的精神。

現在的連家祿有一個美滿的家庭,說起一歲八個月大的兒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表示,兒子雖然年紀很小,但卻很貼心,媽媽不在時不會大吵大鬧或一直要人抱他。連家祿說身心障礙者最重要的是要走出來,不能一直自卑,只要肯走出來,還是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002年4月7日 星期日

發票髮型秀 打造植物人的家

【記者徐郁芬/生命力報導】藝人賈永婕及新聞主播石怡潔為發票髮型秀代言,用發票作頭飾,發起募集五千萬張發票活動。這項活動結合公益與流行藝術,號召民眾順手捐發票,做愛心。  

今天下午在台北捷運大街流行廣埸,舉行了一場很特別的髮型秀。藝人賈永婕及新聞主播石怡潔走出伸展台,以發票當頭飾走秀,抓住了許多民眾的目光。這項名為「把愛秀出來」的活動是結合公益與流行藝術,為協助創世基金會籌募植物安養院的經費,期望大眾能順手捐發票,秀出愛心幫助更多等待救援的植物人,並希望本年度能募集五千萬張發票。

此次主辦單位A-salon美髮造型彩妝特別設計發票造型主題秀,推廣公益活動,並在各分店設置發票箱號召顧客及員工樂捐發票,立下一個月內為創世募集五萬張發票的目標。

髮型秀以極富藝術感及動感的現代舞開場,「A-salon的總經理說希望能將此份的活力透過公益活動讓植物人也能感受、獲益。」模特兒也展現出繽紛亮麗的春季髮型風情,搭配設計師獨特風格的剪髮音樂,狂野風、中國風、科幻風的模特秀,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奇與高潮。

壓軸的發票造型秀更讓台下觀眾目不轉睛,新聞主播石怡潔出場,頭上以發票作成的百合花當髮飾,手上拿著發票花束,藝人賈永婕登台,更是走入群眾將手上的玫瑰花分給民眾,玫瑰花上夾帶著創世捐發票的信封以及用發票做成的紙鶴,為達成募集五千萬張發票的目標祈願,鼓勵民眾響應。

創世公共關係暨社會資源部的王思佳說,根據社會局的統計,全台植物人共有四千五百多位,目前創世所提供的清寒植物人安養是完全免費的,而每位植物人一個月的開銷約四~六萬,包括奶粉、抽痰機、尿布級營養劑等必須消耗品,並提供植物人日常生活的照顧。創世在植物人安養方面,一天需花一百二十六萬。

創世公共關係、社會資源部的賴惠敏表示,去年創世只募得三千四百萬張發票,今年預計募得五千萬張,為創世設立的第十二座植物人安養院募款。現下社會不景氣,民眾不用掏腰包,只要捐發票,一樣是可以貢獻一份愛心。創世主要經費有七成用在安養照顧上,除了清寒植物人、痴呆老人及遊民也是服務對象了,希望民眾能多響應這次活動,發票也能助人!

代言人賈永婕說,發票中獎發揮在個人身上的功用或許不大,還開玩笑地說,現在大家都買樂透,中大獎,呼籲民眾把發票捐出來給更需要的人。

創世賴惠敏在致辭時說:「我發現這裡很美,美麗的頭髮、美麗的心,有愛心的地方最美麗。希望大家能捐發票給這些清寒植物人,照顧這些弱勢中的弱勢者。發票可以行善,可以做愛心,心中有愛就是最美的。」


延伸閱讀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國際兒權之夜 期待世界大「童」

【記者徐郁芬/生命力報導】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於四月五日至八日舉辦『2002國際兒童人權高峰會--亞洲地區反恐和平論壇』,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澳洲等各國共一百零一名兒童人權代表與會,也是第一次舉行之國際兒童高峰會,以亞洲地區為主,同時,有鑑國際上恐怖戰爭及各類暴力陰影充斥,會中由兒童對反恐議題提出報告以及討論自己的權利,推廣兒權,迎向國際,用稚嫩的話語,認真地為亞洲兒童的權利發聲。

高峰會更以「世界大童」為口號,象徵兒童對「世界大同」的期許。高峰會的舉行是希望國際社會更加重視兒童人權,不再出現攜子自殺的慘劇,也不要再有受虐兒或教育權、醫療權等被剝奪的兒童個案發生。

參與兒童人權高峰會的一百零一位兒童中,有十位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兒童人權代表,台灣的兒童中,有四位是原住民兒童,經過兩天熱烈討論的高峰會議,這些而全代表們終於可以在四月七日晚上的「兒權之夜」晚會上好好輕鬆一下,和著震天價響的鼓聲,三峽國小舞獅隊精湛的演出為晚會揭開了序幕,接著下來五花八門的表演,如打擊樂、民族舞蹈、跆拳道及管絃樂等,展現了台灣兒童的青春活力並呈現了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其中由第一屆兒權大使王亮博所帶來的單口相聲表演既特別又有趣,字正腔圓的聲音搭配上極富抑揚頓挫的語調,把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故事說得是活靈活現,獲得大家不少的喝采,台下的觀眾,不論大人與小朋友都是津津樂道。

在主持人訪問到一年來對兒童人權的推廣心得時,小小年紀的王亮博,娓娓道來他的心聲,關於環境權的問題,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觀察發現,諸如石化燃料、垃圾大戰等現象,讓台灣看來就像是一個烤焦的蕃薯,呼籲大家重視環境的保護,並強調,他希望在兒權的世界裡,大家能發揮小小螺絲釘的功能,了解並保護自己的權益。另一位兒童大使吳淑澄則是向兒童協會理事長賴勁麟獻上一幅「綠色家園」的畫,希望大家一同保護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

參與本次國際兒童人權高峰會的國小六年級巫虹瑩說,這次學習的最大心得是了解兒童人權的意義,例如說在兒童節時,兒童可以有選擇要不要放假的權利,並努力推廣兒童人權。一個簡單而直接的想法,已經呈現出對兒童權利的初步了解,並將成為推廣兒權的小先鋒。

另一位國小四年級的阿美族兒童在高峰會報告時表示,應該學習尊重少數原住民兒童的表達,尊敬不同的文化,並表示,諸如家庭暴力的問題是很剝奪兒童人權的行為,這是不對的,應該要檢討。在會中提及有關原住民的兒童權益問題,受教權與教育資源不足是最大的問題。另外在原住民兒童因身分受歧視的方面,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應該要受重視。

關於兒童受虐方面,根據內政部兒童局九+一年統計,平均每天約有十二件受虐事件在台灣各角落發生,其中又以六至十一歲學齡前兒童受虐比例最高,高達六成二,顯示兒童受虐問題在台灣相當嚴重。

兒童福利聯盟於四月四日公佈「當前我國兒童及少年十大問題」,懷孕到未滿一歲的重大問題是少子化及身分權益問題、一歲到未滿六歲學齡前兒童則是發展遲緩及托育問題、六歲至未滿十二歲學齡期是兒童虐待及心理健康問題、十二歲至未滿十五歲少年前期是少年中輟及網路沉迷問題、十五歲到未滿十八歲少年後期是休閒及性侵害與性交易問題。  去年第一屆兒童人權高峰會中,來自全台各縣市共一百六十三名兒童提出「第一屆兒童人權宣言」,揭櫫十項兒童權利重點─教育權、健康權、家庭成長權、遊戲權、人身自由權、平等權、隱私權、身分權、環境權及兒童工作權,主要目的在喚起國內民眾對兒童人權的重視。  聯合國亦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此公約是史上被最多國家簽署的人權公約,其旨在保護全世界十八歲以下的兒童,確保每位兒童不分種族、膚色及意識型態,自出生後及均享有姓名權、國籍權、思想自由、宗教自由,且受保護、教育及照顧。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

2002年4月6日 星期六

看見魯冰花 為原住民學童而唱

【記者蔡以真/生命力報導】「我很幸運唸到大學,可以唱我的歌,我自己也是個原住民的小孩兒,我希望用一種感恩的心情,來幫助原住民小孩,我發現我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歌唱。」歌手曾淑勤,也是至善協會的原住民大使,她道出今天站在這裡演唱的原因。

「看見魯冰花-原住民教育基金義賣演唱會」今天下午在師大公園登場,在師大公園小小的場地中,沒有專業級的音響設備、沒有華麗的舞台效果,這場很陽春的演唱會,是許多失學原住民學童的希望。路過的民眾,有的坐在階梯上、有的站在樹下,用很輕鬆的方式享受這場特別的演唱會,麥克風有時會發出刺耳的雜音,音樂帶有時還會突然中斷,場邊的觀眾乾脆拍起手幫曾淑勤伴奏,這麼多的意外插曲,曾淑勤開朗地笑著說:「這樣才能證明我是個有實力的歌手。」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一首耳熟能詳的「魯冰花」可以說為今天的演唱會帶來高潮,現場更來了兩位視障的原住民朋友為曾淑勤伴奏及合音,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多首原住民的傳統歌曲,整場演唱會大約歷時二個小時左右。除了現場表演外,場邊還有演唱會專輯CD、T恤等物品的義賣活動。

「看見魯冰花-原住民教育基金義賣演唱會」由唯我群體工作室主辦,中正區青工會、更生保護協會協辦,受贈單位是中華至善協會。中華至善協會公關楊榮容說,現在的私立高中學費很貴,很多原住民的小孩子國中畢業後,就算考上了高中,也無法支付龐大的學費,因此很多原住民的國中畢業生沒有辦法繼續升學。她表示,希望藉著「看見魯冰花」的一系列義賣演唱會,籌措經費,讓失學的原住民學童有繼續升學的機會。

中華至善協會在給各協助單位的感謝狀上,還特別黏上一包魯冰花的種子,中華至善協會的秘書長洪智杰說,魯冰花從海拔很低到很高的地方都可以生長,它可以代表原住民強韌的生命力,也希望這次一系列義賣演唱會的活動,可以讓原住民的小朋友像魯冰花一樣,茁壯地成長。

下一場的義賣演唱會將於四月十三日舉辦,由中華至善協會與北投八頭里仁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場地暫定在北投捷運站,希望有更多的愛心民眾一同參與這項義賣活動,讓愛心傳送到原住民部落裡。


延伸閱讀

中華至善協會

2002年4月4日 星期四

醫療諮詢網上求 網路醫院任遨遊

【記者周瑋倫/生命力報導】隨全民健保制度日趨成熟,我國的醫療水平也隨之提昇,國人的醫療心態也從愛用成藥、迷戀傳統秘方,轉而看診求醫。但有些疾病如婦女病、皮膚病、性病,或者是心理上的疾病,由於涉及隱私、覺得尷尬,多數人仍不願就醫,因此,跟生活保健相關的資訊也愈形重要。

有鑑於此,在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KingNet歡樂網路王國本著關懷社會、服務民眾,而經營、建置的網站-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開始上線服務。它不但有「健康大補帖」-讓你可以輕鬆地搜尋到想要的生活醫療資訊,「健康教室」-不用出門也可以上一堂堂精采的健康課程。而健康講座、社福資訊,抑或線上掛號、網路要點等功能,也樣樣不缺,更貼心的是,它會依當下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或配合時節,設計各個專題供民眾參考。

而國家網路醫院,除了上述的服務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它是是全世界第一家提供免費線上醫療諮詢(Second Opinion)的站台。你可依自己的病症點選、搜尋過往是否有人有著跟你一樣的症狀,若沒有,便可以提出問題,等候專門醫師以e-mail回覆,予以解答。

成立至今,已招募了五十多科別,共四百多名合格醫師的國家網路醫院。雖礙於法律條文,你無法在此得到醫師開授的處方箋,卻可以得到Second Opinion,也就是在實體醫療院看診之外的第二輔佐意見。同時,就一些較難啟齒的疾病,你也不用面對面談到自己的隱私,免去不少的尷尬,更能深入了解病情。此外,在這兒的每個醫師都擁有合格執照,且有各自的帳號密碼,毋須擔心有人假冒醫師之名,胡亂替你看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網路醫院除了在內容面上相當完備,在技術面上也下了一番苦心,以期能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民眾。除了首創的簡體中文及繁體中文即時轉換功能,讓醫師的專業能服務全球華人,更巧妙地將3D動畫、多媒體技術結合專業醫療知識,藉由生動的畫面效果,讓你能更快地融入這個醫學園地。

關於未來的走向,KingNet歡樂網路王國網站經理劉育伶表示:「近年我們連續獲得1999網際金像獎、最佳便民網站、2000網際金像獎 最佳健康資訊與服務醫療網站,足見民眾對我們的肯定。但從上網球診的多為二十至四十歲的上班族來看,網路看診的觀念尚未普及,仍需我們努力地去推廣。此外,我們計畫與其他醫療網站作策略結盟,盼帶給民眾更完整、更多元、更便利的服務,讓虛擬醫院能更加地深入每一個家庭的生活中。」

眾人皆睡我獨醒 失眠門診幫助你

【記者李向榮/生命力報導】失眠似乎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根據統計約有三十五%的人都曾有過失眠的困擾。偶爾失眠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嚴重時會造成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更嚴重的會導致幻覺和精神錯亂。台北市立療養院則特別針對失眠這個問題設立了失眠門診,自設立以來已經成功且有效率的治癒了許多失眠患者,使他們能重新獲得健康的睡眠。       
台北市立療養院的失眠門診從成立到現在其實已有十年的歷史,不過一直到了最近三、四年才慢慢地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成立當初,是一個獨立的門診項目,現在則是被劃分在特別門診之下。台北市立療養院副主任,也是失眠門診的主治醫師林世光表示,當初會設立這個門診,主要是因為有這個實際需要,因為很多來掛一般門診的病人都是有睡眠方面的疾病,而剛好院裡有醫師對睡眠方面的問題有較為專精的了解,便因此設立了這個門診項目。 

「失眠在醫學上的定義通常是指超過兩個星期以上睡眠都有發生問題的情形。」林世光說,「所謂睡眠發生問題並非單指失眠而已,這只是一種狹義的說法,廣義的來說,應稱為睡眠障礙,醫學上名詞則是稱為睡眠性患疾。」同時他也提到失眠本身所涵蓋的範圍很大,會導致失眠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譬如說有長期心臟方面疾病的人會有失眠的情形發生,罹患肺氣腫或氣喘造成的呼吸困難也會導致失眠,另外在精神方面如有燥鬱症和焦慮症同樣也會失眠,所以說失眠情形的發生可能有很多層面的因素影響,需審慎評估與專門的治療,這也就是這個門診主要提供的服務。一般來說,前來求診的患者在經過診斷後,通常醫師的治療分成兩部分: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藥物治療通常是開一些輕量、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的安眠藥,而行為治療則是教導患者睡眠的衛生,改善患者的睡眠習慣。

何謂睡眠的衛生呢?任職於北市療衛教室的蔡蕙燕表示,在關於失眠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法有所謂睡眠的衛生,簡而言之就是規律的睡眠,去除會影響睡眠的障礙物,譬如說:在想睡時才入寢、不考量夜間睡眠總時數,每天早上於同一時間起床、不喝咖啡及不抽煙,如無法做到,至少在晚上時須禁止、避免睡前喝酒,因為它可能會干擾睡眠之持續性、改善睡眠的環境,要保持寧靜、舒適、光線適中、空氣清新,還要避免著涼。被單應輕而柔軟,以免壓迫身體等都是對睡眠很有幫助的方法。

由於到北市療求診的失眠患者幾乎都能夠獲得治癒,因此每天求診的病人人數都相當的多,而北市療除了設立失眠門診之外,還會定期舉辦各種講座去提醒民眾注意睡眠的重要性,可說是失眠患者的一大福音。尤其現在社會經濟不景氣加上競爭激烈,民眾的壓力指數也越來越大,而失眠的情形也會越來越普遍,此時需要更多醫院設立類似北市療這種失眠門診來替更多人解決失眠的問題。

2002年4月1日 星期一

永續之家 築夢有成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在喧騰的鞭炮聲中,位於基隆義六路的「永續之家—巧味屋」在今天開幕了,這也是雞籠文史協進會「永續工程」的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雞籠文史協進會獲勞委會補助永續就業工程,晉用近百名中高齡失業人員實施職業訓練,首批三十五人中,施素慧、劉鸞菁合資開設「永續之家──巧味屋」,銷售永續就業工程人員自製的工藝品及食品,作為各地研發的特色產品的第一個通路。巧味屋一、二層樓共有三十五坪,裝璜、桌椅、彩繪全由晉用人員共同完成,有集體創作之美,也有永續人員共同的夢想。

經過九個月的訓練後自資創業的施素惠,本身曾經開過泡沫紅茶店,這次經營「永續之家──巧味屋」除了販賣飲料及滷味之外,還銷售一起受訓同事的產品,例如八斗子組手工餅、和平島組海苔水餃、七堵組山藥湯圓、外木山組石花凍、暖暖組生機五行湯、信義組手工染布、安樂組手工藝品、三坑組童玩、工藝組船模型等。店裡所使用陶器餐具,都是來自伊甸在基隆的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廠的產品,除了自用之外,也提供通路幫忙銷售。

雞籠文史協盡會的理事長薛麗妮表示,因為礦業及港口業的沒落,基隆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了提升地方經濟,必須尋求當地資源再創工作機會,所以去年三月基隆文史協進會成立之後,第一個工作就是推動永續就業工程,將失業人口投入文化工作中,不但解決地方失業問題,更可以活化基隆文化。

基隆是一個相當具有歷史及文化的城市,著名的海門天險,獅球嶺砲台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蹟。但是一般人來到基隆遊憩時多停留在基隆廟口夜市,很少到這些景點遊覽。所以永續工程第一步就是培養專職的解說人員,並且規劃行程,讓民眾玩到基隆的精髓,領略當地的歷史文化之美,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解說員的培養,是將永續就業工程人員,依七堵、安樂、暖暖、信義、和平島、外木山、八斗子、三坑仔、工藝組船模型等進駐各區,蒐集當地人文、觀光資源,培訓自我導覽解說能力。除此之外,為了能夠自力更生,各組也致力於地方文化產業的開發,比如和平島組研發了海苔水餃、暖暖組栽種大菁植物染原料、外木山製作販賣石花凍及鯊魚煙、八斗子手工餅乾等,已有初步的成果。

七堵組的陳秀鴛表示,參與永續就業工程計畫不但降低的失業所造成生活上的壓力,平日大家在田裡耕作有機蔬菜及山藥,生理及心理的健康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薛麗妮說:「很多人當初來應徵參與計畫的時候,不但氣色不好,有人甚至因為長期失業而有憂鬱症。經過九個月的輔助就業和成長之後,大家不但得到了成就感,也在團體裡找到的精神支柱。」

雞籠文史協進會的副總幹事說:「巧味屋不只是特色產品的通路,更是永續就業工程的一項指標。」如果第一批就業人員能夠利用當地資源自力更生,雞籠文史協進會將會推廣永續之家的經營模式,讓更多地區能夠在經營地方產業之下,發展當地的文史工作,讓台灣能保存在地的美。


延伸閱讀

台灣頭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