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1年5月31日 星期四

王凱祥 翱翔於義工間的罕見病患

【記者劉益鳴/生命力報導現年二十七歲的王凱祥,跟一般男生沒什麼兩樣。他有正常的工作,會騎機車。仔細觀察,才發現他手腳不是很靈活,不能站立,需要支撐。王凱祥表示,大二那年參加「成功嶺」,操步的時候發現有些動作不能做得很靈活,手腳不受控制,檢驗後才發現他得了一種叫「遺傳性CMT」的罕見疾病。

「遺傳性CMT」是一種神經性病變,主要特徵是緩慢退化的肌肉無力,肌肉無力可發生在足部、小腿、手及前臂,四肢及手指、腳指會逐漸失去感覺能力。此類疾病之肌肉無力乃因神經退化所致,臨床必須與一般肌肉無力作區分。

王凱祥表示,剛開始他並沒有多大的反應,只是覺得他的生命中出現了「罕見疾病」這四個字。慢慢地,當他感覺越來越嚴重的時候,他開始害怕,開始封閉自己。 王凱祥說:「這種病沒有醫療的方法,只有等著看它漸漸惡化,這是讓我感到可怕的地方。」

馬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恭平表示,此病症除了會四肢失去感覺,最先出現的症狀為足部變形,呈現拱形及易彎曲的腳指頭,肌腱反射漸漸消失,遠端肌肉消瘦且薄。很可能會伴隨聲帶緊縮,咽喉神經麻痺,嚴重時必須做氣切以維持呼吸順暢。林恭平說,此種病症為正常壽命,屬於較輕微的行動不便。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凱祥加入了罕見疾病基金會,讓他接觸各種不同病患,例如玻璃娃娃、泡泡龍等。王凱祥說:「看到他們,我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上天讓我渡過二十年的正常生活,加上目前的病情對我的生活還不致造成影響,我要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從此,王凱祥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他開始積極地參與各種活動,白天工作,晚上及假日則投入義工的行列。除了當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義工之外,他也參加了「基本課程」,每個月都會各撥出一天的時間,帶領其他的義工到八里教養院及三峽教養院,照顧比他自己更可憐的病患。

罕見疾病基金會遺傳諮詢師陳冠如說:「凱祥的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我們都非常擔心他會因為照顧別人而忽略自己的健康,所以常常要他休息,多為自己著想。」

王凱祥說:「我希望透過自己的例子,讓每個人都能更珍惜生命,我也希望能夠帶領更多人成為義工,幫助任何需要幫助的人。」 問他對未來的規劃,王凱祥回答:「終身義工。」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基金會

能吃未必是福 普拉德威利症候群

【記者邵佩瑩/生命力報導普拉德威利症候群(Prader Willi Syndrome)俗稱「好吃寶寶」或「小胖威利」,罕見疾病基金會遺傳諮詢員陳冠如提到,人都是由兩個染色體組成的,因此,普拉德威利症候群的成因有兩個,一個是從父親遺傳到的其中一個第十五號染色體有缺失,另一個是從母親遺傳到的兩個第十五號染色體都有缺失。

「好吃寶寶」並不是從一出生就愛吃,剛出生時的嬰兒沒有表現飢餓的行為或對餵食的興趣,因此必須使用鼻胃管灌食﹔等到一到兩歲時,極強的食慾開始顯著,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遺傳專科醫師蔡立平醫師說:「這類的小孩子對於食物是永無止盡的需求,甚至是強制性地想吃食物。」因此,食物的攝取是必須被控制的,一天當中只能攝取一千到一千兩百卡洛里,除了營養師的調配之外,家長的配合也是相當重要的,否則大多數孩子的體重會不斷地上升,很難去想像到一個身高一百一十公分,體重卻足足有九十公斤的患者。

除了體重增加之外,陳冠如也提到普拉德威利症候群還有一個特徵就是發育較一般人遲緩,由於肌肉張力較弱動作遲緩,所以從一出生就必須開始做復健。此外,智力也較一般同齡小孩低,平均智力在邊緣到輕微智障,智商平均約七十,因此,普拉德威利症候群從小就必須接受早期療育,根據兒童福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政府對於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之特殊兒童,應按期需要給予早期療育、醫療、就學方面之特殊照顧。」但是,早期療育並不是每個縣市都有補助,對家長來說算是不小的負擔。

阿昆(化名)是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剛出生時,阿昆的身體就比較弱,後來醫生就發現阿昆得了普拉德威利症候群,阿昆媽媽說:「當初生下阿昆時,心裡的確很難過,覺得愧對兒子,畢竟每個人都不想生出不健康的孩子。」阿昆出生沒多久就開始做復健,每週還得上一次早期療育,並且每半年就必須換醫院排隊等語言師,跑醫院對阿昆媽媽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最困擾她的卻是經濟問題,陳冠如說,由於普拉德威利症候群目前並未列入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中,所以阿昆並不能像其他罕見疾病患者一樣,擁有百分之七十的藥物補助。

因為阿昆新陳代謝不正常,因此不但容易發胖,生長又較為遲緩,蔡立平提到,生長激素對生長和身高有幫助,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患者的脂肪分布也有顯著的變化,使得脂肪傾向較正常的分布方式,像是局部胖的部分會變瘦。可是,生長激素並不便宜,蔡立平醫師說:「一年裡,人一公斤生長激素就要一萬元,也就是說二十公斤的人,就要花上二十萬元。」對於一般人而言,算是頗重的負擔,這也是阿昆媽媽一直煩惱的,阿昆媽媽說:「希望社會能多給我們一些補助,否則一個小孩一年至少要花上十幾萬,對於有心要照顧小孩的父母而言,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現在阿昆十四公斤,身高不到九十公分,雖然還不會說話,卻和一般小孩一樣會和媽媽撒嬌,阿昆媽媽語帶滿足地說:「看到阿昆一天一天長大、進步,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基金會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無障礙的資訊服務

【記者李俊達/生命力報導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可以看見為殘障人士所設立的各項無障礙設施,以便於他們可以和我們一般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而你知道嗎,在網路上也有一個網站,名叫做「無障礙全球資訊網」,它主要是提供盲胞各種資訊上的服務及新聞。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是由淡江大學的盲生資源中心所建立,該中心乃是全國數一數二提供盲生資訊化服務相當完善的單位,例如最令人稱道的,是成功的自行開發出中文盲用電腦,提供盲人由淡江大學自行研發出的全中文摸讀點字觸摸顯示器以及語音辨識系統,讓眼睛看不見的盲人同樣也可以和一般人一樣使用電腦無礙。

淡江大學是全國最早招收盲生的大學,當時淡江大學的創辦人張建邦獨排眾議,在全國還沒有一所大學有招收盲生的情形下,率先開放了中文和歷史兩系的名額給盲生,也因此,雖然後來在特殊教育法的規定之下,許多大學也都開始招收盲生,但是淡江大學在照顧盲生的各種軟硬體上面,依舊是國內的翹楚。

網站裡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每天數則有關身心障礙者的新聞動態、各種法規、相關輔具以及電子圖書資訊等資料的查詢,以及視障朋友常用、好用的軟體與資訊﹔也有每月發行電子報,讓視障同胞們也可以享受到資訊到家的便利。

系統工程師張金順表示,「淡江大學是全國大專點字書的中心」,其他學校的資源中心大部分都是作輔導的工作,而淡大還提供了自行研發的科技產品以及各種點字書,點字書內容大部分是大專用書,不過如果其他的中小學提出需求,淡大也會進行適合中小學的點字書。

利用網路快速傳輸與資源分享的特性,盲生資源中心將建立的電子書都放到網路上供盲生下載,「以前書籍都要轉成點字書,一來轉出的點字書體積龐大(一本書平均都會塞滿一個普通大小的抽屜),二來在印刷上也麻煩耗時」,張金順表示現在只要將電子書放到網路上,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將一本書複製下來了。至於供人下載的位置,除了之前的BBS外,現在也可以透過無障礙全球資訊網來提供服務。

整體來說,這個網站的可以算是整合了整個盲生資源中心的各項資源,除了可以讓盲生透過這個網站使用各項便利的服務之外,也可以讓關心視障朋友生活的人們在此擷取到相關的資訊。 

2001年5月30日 星期三

中華鯨豚協會 訓練講師有撇步

【記者朱慧芸/生命力報導「咦,那隻寄居蟹怎麼會找到寶特瓶蓋當新家啊?」「因為海洋污染的很嚴重,所以寄居蟹常常一不小心就會把人類丟棄的空罐空瓶當作它的家了。」這是由中華鯨豚協會主辦的第一屆講師訓練營中,名為表演自然現象的遊戲課程。由一人扮演一隻在海中尋找新家的寄居蟹,學員則在旁觀察並提出問題。營隊講師劉冠妙說,在遊戲的過程中,學員藉著觀察台上逗趣的表演、提出發問,便進而懂得海洋污染、鯨豚保育等問題。

例如,叫一人蒙住眼睛,扮演海豚。一些人扮成魚群。這隻海豚只能發出逼…逼…的聲音,其他魚群就會回應它,也發出逼…逼…的聲音。這種聲音回應的關係,類似鯨豚的迴聲定位系統,鯨豚就是藉這種定位系統覓食的。之後這隻海豚就可以開始覓食,但是它可能抓不到魚,因為海洋受到污染、魚產量變的稀少。或是在抓魚的過程中不小心弄破人類撒下的漁網,使得海豚成為讓漁夫們頭痛的動物。學員就在觀看這樣的演出的同時,了解到海豚的困境。

劉冠妙說,這次營隊活動進行的特色是以「體驗自然」為主題,並依美國自然教育學家約瑟夫‧柯內爾的順流學習法的模式設計,藉著遊戲的運用,在過程中帶入保育的觀念,環境議題等。並發現老師傳統單向的授課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學模式。這些都是體驗自然活動所能為目前的生態教育帶來的新思維。而在訓練營結束之後,這些訓練過的學員將在今年的九月至十一月,到全台灣的國小,進行五十場講習,推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

在這兩天一夜的訓練中,尚有拜訪大自然、大地尋芳、我知道就是你等遊戲課程。劉冠妙說,這次的講師訓練營是在傳授一個教學的「方法」。讓學員藉親身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學得保育的意義,珍惜大自然的必要,和體驗自然的奧妙。在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學員們便有能力對其他人做宣導保育的工作─不只是鯨豚保育,而是整個自然生態保育的推廣。

以共享自然這個遊戲課程來說,學員李思儀表示,共享自然是最讓她難忘的活動。她說,這活動在天母運動公園進行。一開始兩個人一組手牽著手,在經過一道神奇之門後,就不能再說話。只能用肢體和表情與夥伴溝通。然後兩人要一起走過一段自然步道,並觀察步道中的自然現象。她說,觀察自然時,因為不能說話,所以會覺得其他感官,如觸覺、視覺、聽覺等變敏銳了。當自己不再嘰嘰喳喳時,就能去感覺到大自然的安寧,還有安寧中的生生不息。

劉冠妙說,在共享自然的遊戲中,學員們在觀察中發現自然之美就在自己身邊,如兩條青翠小綠蛇,隱身在大樹的枝幹。這時關於大自然的神奇體驗,就降臨至他們的身上。當學員們注意到這些美麗事物存在的同時,也才能懂得珍惜、保護。


延伸閱讀

中華鯨豚協會

原報 一份屬於原住民的報紙

【記者陳詩晴/生命力報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原報在屏東創刊,以「尋回台灣歷史的真貌,重建原住民族的尊嚴,開創台灣多元的文化」為發刊理念。

原報發行人台邦撒沙勒表示,「部落主義」乃是貼近人民臉龐的實踐哲學,是擁抱民眾的草根行動,所以唯有回到部落才足以體會人民的痛楚,才能建立以人民為本位的解放事業。事實上,沒有經過部落文化的洗禮,原運菁英又如何掌握歷史前進的腳程;缺乏對部落神話的認識,又如何體會祖先特有的生命哲學:沒有擁抱高山海洋,我們何以感動山水交匯的樂章?而為傳承民族的歷史文化、延續族群的生命血脈,除了勇氣、毅力之外,此刻正是回到部落,找出民族再生智慧的時候嗎?

原報一至八期發行人羅拉登‧巫馬司則說,過去四百年來,台灣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生活在外來民族的欺凌統治之下,失去主宰自己的命運的能力,日人之後,漢民族憑其壓倒性武力,壟斷政冶資源,建立基於漢人大一統的理想,把整個社會置於牢固的控制之下。而多數原住民經過長期而徹底的順民教育,甚至被壓迫放棄自己的生活制度,否定自己的民族價值觀,在欠缺批判既存體制之不合理與不公平的能力中,隨波逐流地在毫無希望喘氣苟存。因此即使使冒大不諱而起來的運動人士,其所能做所為,也至多僅止於指摘當權者,抨擊無理不公的現象,鮮有能提出原住民尋求成為台灣第三勢力之完整藍圖與邁向自治化的具體步驟者。

在原報成立與創刊之前,主要是由於一些離鄉背井在南台灣都會區的原住民知識菁英,基於民族意識與認同,以及對原住民族問題的危機感,籌組了讀書會,每個月針對有關原住民的專書或某些議題共同討論,並由讀書會經過醞釀而發展「原報」,因此,原報的出現可說是原住民知識分子欲以集體的批判力量來擴散與發揮其影響力,對以往在台灣社會裡一直扮演執政者共犯結構角色的原住民知識分子提出反思和批判,原住民部落工作隊執行長張俊傑表示,部落工作隊和原報的團隊走向不同但目的相同,部落工作隊是向下紮根,而原報團隊則是以批判上層當權知識份子為主。

張俊傑說,以原報的立場,他希望原報能成為部落青年實踐其「回到出發以前的地方」之經驗吸取的管道,讓原報成為部落在地的知識分子可以輕易發揮言論與思想角力及辯証的場域,而非僅是一個中介組織只為了晉身政壇,並共同建議部落認同和培養族群區域自治經驗,期許原報與部落工作隊一起為原住民剔除階級意識加壓的標籤。

謹慎用藥 遠離腎臟病

【記者陳佳佩/生命力報導隨社會環境之變遷,根據中華民國腎臟基金會的統計,腎臟病已躍居台北市民十大死亡原因的第六位。而近年來,因糖尿病以及國人喜愛濫用藥物,如止痛藥、來路不明藥物等引起腎衰竭的病例逐漸增加。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醫師賴銘南表示,腎臟是形成尿的器官,俗稱腰子。它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臟器,很容易發生疾病。人體為維持生命需要攝取食物,食物經過代謝後就會產生廢棄物,腎臟除了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外,還有排泄代謝後的廢棄物的功能。他說,國人常常迷信民間偏方,沒有醫師指示就亂服用藥物或所謂一些保健食品,日積月累下來腎臟負荷不了,嚴重者更導致腎衰竭。

賴銘南也提供了一些預防腎臟病的常識,民眾可以自我檢測。像是腎臟病常見的症狀有蛋白尿(尿液常會起泡末)、血尿(尿液帶有血絲、血塊或顏色變紅、變褐)、水腫(常見眼皮浮腫、下肢水腫或體重增加)、水便困難、頻尿、尿量減少或多尿。其他如貧血、食慾不振、疲倦等。

而平時要小心使用含有腎毒性的藥物及食物,如抗癌藥、利尿劑及止痛藥等、避免濫用來路不明或療效不清的藥物;用藥也不可過量、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需要好好控制,避免引發腎臟病。

對於腎臟病患者的飲食,賴醫師也建議必須限制鉀的使用,不宜食用蔬菜、水果等高鉀食物,如胡蘿蔔、芹菜、茼蒿、空心菜、菠菜、莧菜、香菇、馬鈴薯、蕃石榴、香瓜、香蕉、葡萄、柳橙等。此外,蔬菜類應先用水煮三到五分鐘,瀝去湯汁,以油拌或油炒,可減少鉀的含量,而菜湯宜少食用。柳橙汁、無鹽醬油含鉀高,不宜食用。

中華民國腎臟基金會的王淑芬表示,政府為照顧腎臟病患,已通過依全民健康保險部份負擔規定,罹患全民健康保險法三十六條所定之重大傷病,持有保險人核發之重大傷病證明者,包括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者,免除部份負擔。這對需要洗腎的患者及家屬,無不是一大福音。

王淑芬也說,洗腎是為了減輕身體的不舒服,延長生命,有些病患已洗腎十多年,仍能貢獻自己的才能於社會上,只要有信心和耐心,一樣能過正常和健康的生活。基金會也希望結合社會善心人士、政府有關單位以及醫界專業人員的力量,盡可能幫助腎病患者過正常生活。

醫學辭典:臟因病使功能受損無法恢復,而致血中尿素氮和肌酸酐濃度升高,則為慢性腎衰竭。其中最重者為末期腎病(尿毒症),此時即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包括透析和腎移植。透析治療主要是利用擴散和超過濾的原理,排除體內的尿毒素和過多的水分、鹽分,目前最常用的透析治療法是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其實「血液透析」就是一般所說「洗腎」,而「腹膜透析」則是一般所說「洗肚子」的意思。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腎臟基金會

說故事媽媽 推廣孩童尊重生命

【記者謝豫琦/生命力報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最近在台北、高雄舉辦了說故事媽媽的徵選活動。「我們希望小孩子能喜歡自己,也能喜歡和自己不一樣的小朋友,我們想透過說故事這種小孩能接受的方式,走入校園推廣這種觀念,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負責本活動的社工主任劉嘉琪說。

「說故事媽媽」大多由熱心的媽媽參與,基金會特別請講師教導媽媽們說故事的技巧,讓她們到小學,利用早自習時間為低年級學童說故事。故事題材以基金會舉辦的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主,這些作品內容都以「尊重不同生命」為特色。

以去年文學獎的金獎作品「兩隻角的三劍龍」為例,故事便以兩角的三劍龍為主角,一開始兩角龍因為外表奇特,不受其他恐龍歡迎。但牠能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並表現所長,讓其他恐龍們,能慢慢打破對外表的偏見,願意和牠交朋友。

劉嘉琪說,如一些唇顎裂的小朋友雖然曾接受治療,但之後可能仍會留下疤痕,或是說話時會有點怪,因此常會被一般正常的小孩取笑。而文學獎的故事能讓小朋友了解到,小朋友要喜歡自己,也能喜歡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這就是我們選這些文學獎作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說故事媽媽和別人不同的地方。」

這是基金會第一次舉辦「說故事媽媽」的徵選。社工師張佩琦表示,之前唇顎裂家長組成的義工團體-得福家長聯誼會中,有些熱心的義工媽媽就常主動到學校,為小孩子說故事;基金會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好,因此也協助舉辦了招募說故事媽媽的活動。

以台北縣市而言,目前有和基金會合作舉辦說故事媽媽活動的國小有雙連、健康、興隆等數所小學。興隆國小一年級的學年主任林惠玲說,說故事媽媽的活動在學校舉行時,媽媽們到各班說故事,但互動不是很多,所以小朋友對活動的意義感受度不強,也許用更活潑一點的方式表現會更好。

「小朋友年紀小,故事聽過就算了,不能了解故事背後的含義,而且這活動只有一次,不是一系列的,所以效果可能不是非常好。」林惠玲說。

對此問題,劉嘉琪則說,目前活動呈現方式有單純的說故事,或是用演戲表現故事情節。因為是第一次辦這樣的活動,所以基金會也仍在摸索之階段,並思考更理想的呈現方式。「校方的意見我們一定會多參考,也希望能找到可以評估活動效果的方法,讓說故事媽媽的活動辦得更好。」

談到是否將此服務擴大到更多學校時,劉嘉琪表示,基金會的確有這樣的意願,但這牽涉到招募的義工媽媽人數是否足夠、學校本身的意願問題。「有些學校本身就有說故事的媽媽,所以他們會優先考慮用自己的義工媽媽為主。但我們已和許多學校接洽中,以後合作的學校應會越來越多。」

「會歧視其他小孩的,常是身心正常的小孩。」劉嘉琪說,正常小孩常因別人和自己不同而排斥別人,為別人貼標籤。「說故事媽媽的服務,就是希望消除這種觀念,這也是我們最大的理想。」


延伸閱讀

2001年5月29日 星期二

教習劇場 引領學子尋夢的方向

【記者王心怡/生命力報導不要懷疑在你眼前這一幕!台上的演員和台下的觀眾玩成一片、一同討論故事該如何發展,這正是互動教習劇場的呈現方式。

「台南人劇團」由英國引進了教習劇場的表演方式,由於教習劇場的性質特殊,只限於數十位的觀眾欣賞,所以「台南人劇團」一直都是與中南部的學校配合,以一個班級為單位來做演出。敦安基金會有鑑於此次巡迴公演的劇碼「追風少年」,正是與青少年生涯規劃相關的題材,與基金會宗旨相符,所以力邀「台南人劇團」北上演出,期待另一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帶給台北學子更大的衝擊。

「教習劇場」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主要目標並不是在教導人們如何去欣賞戲劇,而是讓人們透過劇場經驗來進行學習。不同於一般戲劇演出的是,教習劇埸鼓勵觀眾,不只是在台下看戲,更可以直接參與演出,幫助劇中人解決他們生活上的難題,以累積自身處理問題的經驗,這也正是必須限制觀眾人數的原因。

此次的「追風少年」一開始,約二十位觀眾魚貫入席,大部分是高職服務性社團的同學,導演兼主講人(類似說書人或旁白)開始介紹所有的工作人員及演員,以拉進與觀眾的距離,接著是一連串的靜像遊戲。其方式是由主講人設定一個人物或情景,由每一位觀眾在台下做出想像中停格的動作,可以分享大家對不同事物的看法,也藉以進入劇情。

劇中的角色一共是四個學生時期的死黨,畢業後各自有其不同的際遇,現實、家庭,也都使他們改變了當年的初衷,只有一個人不顧一切地衝向自己的夢。故事中的主角每每會遇到生命中的抉擇,安排自己未來的路。一直到其中一位主角面臨了無法解決的問題,必須在家人與夢想間做決定,戲情因而停頓下來。由主講人再重整一次主角所面對的困境,接下來就是觀眾與演員直接的接觸了。觀眾不停地給予不同的意見,和演員產生精彩的互動,並提出很多具體的解決方式,也在自己的生涯規劃上,重新認知。

這樣的戲劇,並沒有一個傳統上應有的句點,因為這個結局己經存在於每個觀眾的心中。不過這樣的教習劇場,並不是單純的演出就結束了,它其實是一套完整的課程,針對每一次探討的問題,劇團都會設計一份教師手冊,讓老師在表演前帶學生認知教習的議題,表演後一起深入的討論相關的問題,讓主題深層化,而不只是停留在演出的表面。

可惜這一次的表演,並沒有前後的補充,所以觀賞的青少年,認為這樣的議題距離他們還很遠,感受不到太多教習者所要傳遞的訊息,不過仍是對這樣的表演方式給予肯定並大呼過癮,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習的活潑化,及加強深刻的印象。

敦安基金會原本是希望能由學校的老師帶一兩位學生前來參加,將這樣的教習方式帶回學校,讓青少年在主動參與討論之時,也考慮到對自己目標的規劃,可惜學校的參與程度並不甚高。雖說敦安基金會可以透過學輔中心以外的單位,多做宣傳,但這樣努力的付出,仍是需要大家的鼓勵及熱情的參與。

2001年5月25日 星期五

飛颺重建區服務隊 重建愛與信心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長久以來從事中學工作的「飛颺少年」,於五月十九到二十日派出重建區關懷服務隊,地點在南投埔里天廬渡假村。參加活動的有南投縣名間、南崗、大成等國中學生,小隊輔則囊括台北縣市的各高中生及大學生。

飛颺的使命宣言是「向青少年未得之地搶進」,帶領他們加入基督的身體,成為基督的門徒。飛颺關懷國中生的工作已行之有年,民國八十八年台灣中部地區遭受九二一大地震摧殘後,飛颺就深入重建區,去關懷這些身心受創的青少年。近期也開始跟「飛躍青年傳愛中心」及「飛躍聯合團契」合作,繼續派出服務隊關懷重建區的孩子們。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信望愛社的輔導林幼君表示,希望建立一種「雙贏」的局面。讓學生去做,然後知道自己哪裡不夠。這是建中信望愛社第三次參與重建區的關懷服務,林幼君說,其實盡量希望大家有好的預備,「沒有預備就不要去!」

每一位參與的小隊輔都必須接受行前訓練。林幼君說,首先希望大家記得不要採用高姿態接觸,要有愛人與捨己的心,及受苦的心志,並且不求掌聲。當然,也應該在神跟人面前省察自己的動機。期盼每一個小隊輔可以把信仰實踐在生活中,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挑戰。

本次重建區服務隊執行長汪郁文說,這個活動最大的意義,以她身為基督徒的眼光來看,是「撒福音的種」。盼望透過輔導的關懷,讓學生了解,生命當中不是只有自己一人,有一位神可以幫助他們,並且透過輔導的生命見到「不可見的神」。其實,這也是在幫助重建區的孩子們對生命重拾愛與信心。

建中信望愛社的黃淳楷說,這些國中生會肯定輔導的辛苦,知道大家不是來作秀或觀光。他認為,舉辦這樣的服務隊的目的,是使參加的學生思考「他們為什麼要來?是什麼力量使他們來?」

在學生的回應表中,有些答案很讓人心酸。有一個學生就表示,來參加這次營會的最大收穫是「看電視」,因為他已經很久沒看到電視了。也有學生本來以為要住帳蓬,結果居然是小木屋,使他非常興奮。有幾個學生表示希望成為基督徒,幫助他在信仰上有更多的了解。汪郁文強調,我們需要用更多的同理心來關懷這些重建區的青少年,體會他們的心情。

「謝謝你們,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經歷了兩天一夜的營會生活,學生們紛紛跟各組輔導依依話別。離九二一地震已經快兩年了,但仍有一群青少年,正在重建他們的夢想。

2001年5月24日 星期四

根治老人問題 就不該放任老人獨居

【記者簡琪芸/生命力報導台灣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問題不斷浮上檯面,例如老人照護問題、獨居老人、老人自殺和老人經濟安全問題,已經充斥整個社會。衛生署資料顯示,台灣老人人口數預計到二○二○年將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四,到二○三六年將到百分之二十一,所以倘若社會大眾還是不正視這項問題,恐怕以後每個人步入老年後,都只能自求多福。

根據老人基金會統計的個案表示,獨居老人問題很多都出自於家庭,在台灣就有大部分的小家庭不願意接納與老人同住,而將他們另外安置。而針對這個現象,老人基金會防護組主任王怡方質疑,倘若子女將父母寄養在養老院是萬不得已,但有些卻讓老人獨自居住,試問為人子女於心何忍?而以同理心來想,如果父母不敢讓小孩獨自一人在家,那為什麼子女就可放任年邁老人獨自居住?兒童福利法第三十四條就有規定「兒童禁止獨處」,但是為什麼老人福利法卻沒有相關規定來保障獨居老人的權益。

王怡方表示,在從事獨居老人居家服務,發現有許多案例都是老人被家庭拋棄,不得已只好獨自居住,加上老人本身已無謀生能力,所以常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而在子女不孝、心情長期鬱悶的情況下,老人很容易得到憂鬱症或者其他方面的精神疾病,導致老人會有幻聽等症狀出現,如不根治,老人還可能會厭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台灣近幾年老人自殺率在國際間高居前三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自殺率為十萬分三十二點一,是歐美國家的兩倍。衛生署表示,這種現象可能是慢性病和老人照護不落實,同時也跟老人的精神狀況有關,才導致老人想不開或久病厭世而選擇自我了結。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珍也說,老人的高自殺率是長期照護服務嚴重不足的警訊,而老人自殺防制工作未受重視也是關鍵,老人自殺率的升高,反映對晚年生活的無助,而這一點也是為人子女該檢討的地方。

內政部老人福利科科長表示,在目前經濟蕭條、政府財政不足的狀況下,政府不可能建立足夠的養老院,而社會救助金也只能應急而已。所以讓每個家庭和老人同居,或是妥善安排他們的老年生活並給予精神上的慰藉,才是治本的老人政策。政府最多只能對獨居老人給予部分援助,但是真正能達到老人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還需依靠家人。

金義楨 為痲瘋病留見證

【記者李桂妗/生命力報導「我要為痲瘋病寫下歷史,讓大家都知道,我們不是被關了五十年,而是生活了五十年!」住在樂生療養院已經五十年又零四個月,高齡八十歲的金義楨激動地說。

在這裡,沒有人不知道「金伯伯」。他是江蘇武進人,年輕時跟著部隊來到台灣,二十九歲即官拜少校,擔任作戰參謀,卻在這人生最得意的時候,罹患了痲瘋病,住進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剛到這裡時,我真的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於是自暴自棄,故意不吃不睡,每天等死。」金伯伯說,痲瘋病讓他四肢萎縮,整個人完全變了樣!更痛苦的是發作起來的時候,痛的程度讓他在地上打滾了一整夜。  

七、八個月後,他病倒了,在這段期間,才漸漸體悟到讓他倒下去的不是他的病,而是放棄自我的心,換個角度想,在這裡一樣可以對社會有貢獻。於是他站了起來,開始去關心身邊所有的人。因為他書唸的多,常常幫許多不識字的院友寫信,也因為許多院友都是本省人,所以他還學了一口流利的閩南語。  

樂生療養院社服室主任江德勝表示,痲瘋病對現在的醫療界來說,仍是團謎,所以外界對於他們這一少數族群的認知不多,且多抱著錯誤的觀念看待他們、隔離他們。

金伯伯說,日本政府以前對於痲瘋病患是醫療強制隔離,不過在一九九七年廢除了這項法令,前幾天才又宣判國家賠償,給予當時每一位痲瘋病患十一萬美金,而台灣的媒體及政府卻對痲瘋病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法制上也沒有明確的說明,民眾也都缺乏認知,讓他感到非常的失望。

現在的金伯伯,是院內佛堂「棲蓮精舍」的社務委員會會長,宗教給了他心靈上很大的寄託,雖然一個親人也沒有,但他並不覺得孤單。 「思想不要固定一個模式,我在社會上有許多朋友,我有理想、有意念,我要增加自己活下去的勇氣!所以我一點也不孤單。」

慈濟社會工作者周淑美說:「我一個禮拜會來這裡兩、三趟,十幾年來都是這樣,金伯伯真的很吸引人!就像自己的爺爺,雖然他的外觀病症是最明顯的,但他卻是最有自信的。」目前,她也準備訪談所有院友,為所有痲瘋病人留下一路走來的辛酸血淚,讓社會大眾可以看見,這也是金伯伯現在最大的心願。

前幾天,金伯伯才到南投災區,去關心受災地區的重建情形,他說:「早在二十多年前,這裡大部分的院友就從慈濟的照顧戶變成會員,每月捐出一些錢去幫助貧困者。我們想要告訴社會的是,我們不總是弱勢、被憐憫的,我們也可以對社會付出關懷、付出貢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安寧療護 尊重末期病人的醫療意願

【記者簡琪芸/生命力報導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但如何協助末期病人有尊嚴地死亡,避免因醫療科技的進步而延長其痛苦,卻又不觸及法令,則是醫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審慎處理的問題。所幸在去年六月四日,由總統頒佈衛生署所擬定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明確賦予不可治癒的末期病人,在兩位醫師的見證下,可預立意願書,放棄瀕死前的急救,這才讓末期病人有機會選擇自己要如何離開人間。

根據衛生署調查,國內每年約有十萬名已無治癒希望的末期病患,但根據醫療法第四十三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即依其設備予以救治或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而醫師為避免醫療糾紛,通常對所有瀕死患者都會想盡辦法施救,儘管這些急救措施對病患傷害性極大,醫病雙方明知急救徒然無功,但醫療處置權利操縱於醫師手中,患者只有默默承受急救的痛苦與煎熬,生命尊嚴蕩然無存。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目的,是將生命自主權交還給患者手中,末期病患可預先立下意願書、遺囑及指定醫療代理人,表達所期望的臨終醫療模式,選擇平和、安詳的「安寧療護」。而安寧療護乃是確認生命有其尊嚴,並視死亡為一正常過程,亦為醫療過程的一個環節,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後死亡。

衛生署署長李明亮表示,安寧療護與傳統積極救治的觀念不同。在當初條例剛通過之時,為了避免醫師在執行上的偏差,侵害病人權益,衛生署擬定了相關施行細則,並委請相關專業團體和基金會加強對醫師及民眾宣導,讓大眾知道安寧療護並不是安樂死,相反地,安寧療護反對安樂死。倘若病人尋求安樂死,是因為太痛苦,想早日解脫;而安寧療護則希望協助癌末病患渡過最有一段安適、尊嚴、高品質的生活,並盡一切努力照顧病人,使其安樂地活到最後一刻。

而對於安樂死與安寧療護的說法,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趙可式也表示,安樂死是除去維持生命必須的措施或施以某種方式讓病患死亡,等於是「加工」的死亡;但安寧療護則是在病患疾病已無法治療時,給予妥善的照護,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它既未延緩、也未加速死亡的進程,是一種最人道的「自然死」法案,讓病人「自然死亡」。

另外,在安寧病房價格與病床多寡方面,衛生署也鼓勵醫院增設安寧病床的配套措施,並指示健保局實施安寧療護整合照護計畫,提高各級醫院安寧病床每日健保給付價格。

根據健保局表示,安寧病房迅速增加,最主要原因在於病人得到此項資訊後,來自末期病人與家屬的壓力極大,都要求住進安寧病房。而衛生署已對各醫院的安寧病房做全面評鑑,進行全省安寧病房的訪視,並給予末期病人更合理的補助,例如安寧病房的治療、住院費用皆是健保給付,讓病人家屬不用為了醫藥費而煩惱。

罕見疾病患者用藥出現一片曙光

【記者張佳琪/生命力報導家裡有一個罕見疾病的孩子,對全家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因為他們所要面臨的不僅是龐大的醫藥費,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要隨時隨地面對生命的驟逝,以及病痛長期的折磨,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研究專員陳芳茹表示。

所謂罕見疾病指的就是盛行率低、少見的疾病,根據美國「孤兒藥品法案」的界定,凡是美國境內罹病人數少於二十萬人的疾病,都屬於罕見疾病。較為人熟知的包括,骨質石化症、半乳糖尿症、低鉀血症等等。

罕見疾病的患者堪稱弱勢中的弱勢,因為人數少、聲音小,向來不被重視,堪稱是「醫療孤兒」。陳芳茹表示,在更早以前沒有健保,以及健保還沒有給付的時候,很多家庭因為負擔不起昂貴的醫藥費,所以很多生命就這樣子凋零了。

為了替罕見疾病的患者爭取醫療的權利,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之下,終於「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已於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四日通過三讀,這項法令的通過讓罕見疾病的患者在醫療上有更大的保障,不過在還沒有這項法令的保障之前,罕見疾病的患者在求醫上遇到許多困難,例如,藥商缺乏生產及引進的動機、藥物申請引進流程繁複,以及健保給付申請困難,使得病患及家屬只能自求多福、自立解決。

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執行長曾敏傑表示,經過媒體不斷討論孤兒藥的現況之後,有關孤兒藥引進程序的簡化已見成效,另外孤兒藥給付的問題,除了健保給付的申請管道之外,「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也將編列預算補助健保依法不補助而病患所需要的診斷、治療、藥物與維持生命所需的特殊營養食品費用。

玻璃娃娃協會創辦人林煜智表示,現在罕見疾病的患者大多都已有健保的保障,在醫藥費用的負擔上已經可以較為鬆一口氣,只不過在疾病審查上還是過於嚴苛,罕見疾病患者的時間有限,有時候根本就來不及等到審查的通過,所以希望「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在修改上,能關心到罕見疾病患者真正的心聲。  陳芳茹表示,由於「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的實施才一年多的時間而已,所以改進的空間還很大,近來就會再立法修改,希望能使法律更周延,真正的照顧到罕見疾病的患者,而這也應該是一個成熟的文明社會應有的態度。

順手捐發票 救救植物人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創世基金會公共關係部的劉曉萍表示,除了已經長期進行的發票募捐外,從五月一日到六月二十三日另外有「發票傳情,愛心千里」的活動,創世基金會將與很多連鎖店合作,讓他們認養發票袋或是放發票箱請他們幫忙募捐。而民眾在全虹通訊、金石堂、力霸房屋店內,都可以找到發票箱。

劉曉萍指出,目前對發票募捐活動影響最大的是,從上個月開始,發票中獎號碼從六個減少到四個,比上次開獎後少了一百五十八萬,預計一年下來會比以前的年度總金額少七百萬到八百萬。所以在金額減少之餘,必須從提昇發票的總量著手,因此今年的新目標是希望有三千六百萬張發票。

她說,募捐發票的進行方式,主要有三個管道,第一個是透過身著基金會背心的義工在街頭進行募捐。第二個是在各店家設置發票箱,讓客人自行投入發票。第三個則是透過宣傳,或是電視上的公益廣告,引發民眾主動將發票捐出,將發票寄到創世基金會;而這項活動是不分族群的。

公共關係部的發票組負責人唐素梅說,中獎的金額會直接存入基金會的戶頭,再交由基金會運用,基本上都是作為植物人安養的費用,並沒有特別將款項的運用分類出來。民眾在捐款時都是專戶專用,有一定的類別。如果沒有特別的指定的話,也是一律做為植物人安養金。

她表示,勸募發票比勸募直接捐款來得簡單。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對發票不一定會中獎,即使捐出來也沒關係,而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甚至不要發票,義工們就常在便利商店外面撿到這類被丟棄的、有點髒污的發票。

唐素梅認為,不管是否中獎,大家願意將發票捐出來,已經是一種善心的表現。不過她曾連續收到有人寄來已經過期的發票,雖然網路上一張發票可以賣到一元的價格,但是創世一向的做法是將已經失效的發票,捐給慈濟做回收,不做賣發票的行為。她特別呼籲群眾,目前的有效發票是從九十年一月以來這半年內的。

「現在的成績沒有以前好!」她說,最近在募捐發票時比較有困難度。因為其他的基金會也跟進了募捐發票的活動,整個資源就被分享出去,不過跟現在景氣不好也有關係。

安寧療護 守護殘燭生命

【記者曾靖宜/生命力報導 「我記得以前曾為一位往生的癌症患者拔管,他全身上下插了十七條管子,拔掉管子的地方還滲著血絲,屍體千瘡百孔讓人看了覺得不忍。」台大緩和病房護理長王浴回憶道,以她的經驗有許多臨終病人因為家屬的不捨,而被強加以不人道的急救措施,最後不但沒救活,還增加病人無意義的痛苦。

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要為臨終病患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質,減少病人的身、心、靈的痛苦,讓他們能安然無憾的走到生命的盡頭。台大緩和醫療病房就是一個提供這樣服務的場所,寬敞明亮的環境、廣大蓊鬱的花園營造出像家的感覺,還有各類專業人士協助病患及家屬身體的照料和心靈的輔導。  

有多項娛樂設施的交誼廳不但是辦活動的場地,還是一種環境治療。曾有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因為癌症末期的死亡陰影以及掛念著家中的雙親妻小,而終日鬱鬱寡歡,平時病房有活動也不參與,直到一次,醫護人員想為一個血癌病童完成心願,在交誼廳舉辦了一場音樂會,難得答應出席的他深受那位小朋友的勇氣感動,漸漸的敞開心胸,又在交代完身後事和妻子保證能擔起養家的重任後,他更加開朗,常到交誼廳唱歌自娛娛人,偶然間,輔導員得知他一直想親自到球場觀賞球賽,但以前都忙於工作,想不到這竟成他心中的缺憾,為達成他的心願,醫院出面和大聯盟聯繫,在各方的協助下,他終於完成他的心願,為此他還興奮了好幾天,最後了無遺憾的告別人世。  

緩和醫療病房還有一部洗澡機也提供了不少幫助,有許多病患因為有傷口或疼痛等因素,長期只能擦拭淨身,不能好好的梳洗沐浴,有了這部洗澡機,嘉惠了不少病患。有個老先生曾在終於能洗澡後,高興的說:「能洗這個澡,我死也甘願了!」之後在他往生時,他妻子還特地拍下洗澡機,燒給他作伴;王浴因此笑稱洗澡機能幫病人完成心願,也可說是環境治療的一部分。  

曾有個骨癌患者,在同齡男孩子正享受青春的滋味時,他卻得面臨癌症轉移所帶來的死亡威脅,因此他將內心的恐懼和不甘心轉化成無處發洩的怒氣,而為了維持生計、無法照顧他的母親就成了他責怪的目標,對看顧他的父親也亂發脾氣,父母親也怕觸及死亡的痛處而不知如何處理降至冰點的親子關係,直至一次,醫院為他做藝術治療時,藝術治療師從作品中看出他內心真正的想法,也引導出他藝術方面的才能,在一次次開導後,不但和父母重修舊好,他還主動幫忙設計卡片,讓王浴印象深刻的是,他還跟父親開玩笑說:「爸,你以後要幫我注意一下,旁邊不要有黑道大哥喔!」父親還回說:「那你自己就要學好啊!」,從這段把死亡當玩笑的對話中,透露出了他們已超越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豁達。  

王浴常常以一本圖畫書「獾的故事」當講解安寧療護的範本,故事裡的獾先生老死了,森林中其他的朋友原本都很傷心,但當大家回憶起獾先生生前教導他們的種種,大家的傷感都獲得了釋懷,獾先生也得到大家的緬懷,讓臨終病患生前有尊嚴、死後留給家人的是無限美好的懷念,這就是安寧療護最基本的立意。 

自閉症基金會 自閉兒的守護者

【記者張佳琪/生命力報導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隸屬於衛生署之下,是屬於全國性醫療組織的團體,基金會希望能夠讓國人更了解自閉症,也幫助自閉症的孩子走出來。

以前由於對於自閉症的不了解,所以自閉症被歸納為精神疾病,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取之後,自閉症的患者才領有殘障手冊,享有津貼的補助。目前國人對於自閉症這個疾病缺乏概念,以至於碰到自閉症的孩子時,不知道如何教導自閉症的孩子,因此目前台灣最缺乏的便是一個適合自閉症孩子成長的環境,以及缺乏專業的人才。

基金會的執行董事詹和悅表示,基金會所致力推動的是自閉症孩子長大的安置問題,以及教育銜接上的問題,希望能為政府做到沒有做到的部分,所以基金會固定時間會舉辦座談會,例如幫助國小一年級新生適應學校環境。除此之外,基金會還和一些大學的社團合作,定期主辦一些活動讓自閉症的孩子參加,希望能夠藉由這些活動,讓自閉症的孩子能夠接近人群,學習與人相處。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蔡文哲表示,自閉症的描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人際關係上有問題,對人不理不睬的。第二是語言發展有問題,常會發出一些怪聲音,甚至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第三是特殊性的行為一直重複出現,表現出和一般孩子不同的情況。

通常自閉症的孩子智力都是正常的,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語言和溝通的能力是他們最大的問題,程度嚴重的孩子大家一看就知道,還容易體諒,反而是程度輕的自閉症孩子,一般人都沒辦法理解,所以不知道如何和他們相處,而這也是目前照顧自閉症孩子所面臨的一個難題之一。

企劃活動組的高明婷表示,目前基金會所面臨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經費,由於經濟不景氣的關係,相信很多基金會也是面臨到相同的難題,所以很多時候得靠自己去募款,雖然有時候基金會會和企業合作,由企業贊助捐款,但是有時候這樣子會使得商業利益色彩太濃厚,違背了基金會的宗旨。

高明婷表示,目前她最希望的便是台灣的財團法人基金會能夠走出「悲情」,不要永遠只呈現出弱勢的角色,如果我們也能像國外的基金會顯示出自己的很專業的樣子,或許我們能夠多得到一些尊重,而這也是我們基金會現在所正在努力的。

北政國中自主實驗班面臨腰斬窘境

【記者曾敬德/生命力報導附屬於北政國中的自主學習實驗班,已經實施三年,現在的實驗班共有九十八位學生,不過現在卻面臨停辦的危機。

台北市教育局的趙課員表示,因為目前北政國中實驗般的契約是到三年為止,所以無法繼續招生,而原來的學生會讓他們繼續完成學業,或是輔導他們轉向自學班繼續學習。他說,「我們當然支持這種教育的理念,但這是一種教育制度的改變,不是兩三年就可以看出來,所以要謹慎的評估,等到那些學生全部完成教育後,會再繼續做評估,看這種教育制度是否可行。而目前北政國中自主實驗班,由於合約到期,是不能繼續招生的。」

教改團體人本基金會的張曉玲說,當初台北市長馬英九承諾,會再另覓新地,支持這個教育的理念,讓人以為市政府的三年約定是有彈性的,以為會再延長下去的,不過教育局毅然決定讓北政國中實驗班喊停,這樣子讓人覺得市政府不守誠信,先做論斷再做行動。其實一般公立學校也有實驗班,不過他們的改變是針對一些教材上的變換,而附屬在北政國中的實驗班,是對整個教育體制做調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由發展,而且不體罰學生,這種實驗班附屬在公立的北政國中,是相當難得的,教育局應該要主動扮演溝通的角色,應該要成立小組針對這個實驗計劃,做出一些評估及建議,要支持這種改革與協助,而不是在前提上就不支持。

張曉林說,對於北政國中實驗般的情形,會再和教育局溝通,或是會再繼續和其它的單位協商,看是不是換個另外的方式或環境繼續,不會就讓這個理念這樣子幻滅掉。

北政國中的老師李雙燕說,北政國中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把自主權交給孩們,透過法庭式的制度和開會的制度,讓孩子自己學習自主和尊重,經歷了這三年的時間,讓孩子學習到家庭的互動與溝通,讓孩子們對自己有自信心。這三年的教育而言,對孩子有相當大的幫助,這種教學的方法是一般的孩子無法去體會的,現今面臨喊停的困境,這個損失是大家的,現有家長和學生們則要看他們的意願,是否願意和這種學習的制度走下去,如果要轉到自學班的話也可以,如果願意繼續走下去,未來會再另尋校地和籌備金費。

李雙燕表示,教育的理念上因該是要尊重孩子的,透過多元的教育,增加教育的豐富性,讓孩子可以遵照他們的性向來發展,而北政國中的喊停,是大家的損失。

創辦人李雅卿說過,北政師生共同參與運作的「生活會議」是生活教育的總樞紐。師生共同制定的「生活公約」取代了台北市教育局統一頒佈的「學生行為獎懲辦法」,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常規判準。很多人以為實驗班的學生會因此變得沒大沒小。其實實驗班的學生因為可以在「生活會議」中自定規則,所以願意遵守規則,也願意在師生組成的「法庭」運作中,維護這些規則。一年來,一般國中常有的大欺小、強凌弱的現象,在實驗班是看不見的。

北政透過親師協同、學生互助等方式,坦誠面對所有的問題,重新建立了親、師、生平等互重的新關係。目前實驗班的學生不再懼怕老師,他們愛他們的同學和老師,並且逐步建立起民主社會最重要的公共道德。

兩千年人權在台灣 探究死刑存廢

【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法務部部長陳定南日前答覆記者提問時,表示政府將規劃配套措施於三年內廢止死刑。新書《兩千年人權在台灣》,特別以專題報告的方式呈現國際比較下的台灣死刑問題。

《兩千年人權在台灣》由東吳大學政治系講師陳俊宏主編,台灣人權促進會策劃。對於死刑議題,陳俊宏說,我國可判死刑的罪名,更是高居全球領先地位。「從死刑執行的角度來講,台灣是一個野蠻的國家。」

書中提到,二千年四月,總統陳水扁曾呼應樞機主教單國璽,承認廢止死刑是國際趨勢,並承諾思考廢止死刑的可能性,試圖把死刑問題搬上檯面。可惜的是,往後相關的報導和討論,卻充分顯示我國對死刑問題的自閉性格,未見帶出有關我國死刑制度及實務的資訊。

陳俊宏表示,台灣彷彿存在於國際之外,從未加入人類已歷時兩世紀半的死刑存廢爭議史,也渾然不知目前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倡導的死刑廢止運動。

死刑存廢的問題爭議不斷,目前也只有略過半數的國家法律上或實際上廢止死刑,先進國家中也還有美國和日本尚未廢止的例子,陳俊宏說,但像我國這種視死刑為當然、不願面對探究省思的自閉症狀,在國際上實屬難得一見。

陳俊宏又說,死刑牽涉到生命的剝奪,其中有深層複雜的個人和社會道德問題,不能未經討論思考選擇地視為當然之理。死刑存廢可以有爭議,舉世皆然;但是在目前的台灣,「死刑的爭議的有無」本身毋寧是一個更重要、更應注意的問題。   陳總統於去年五二O就職演說中,以三項人權政策令人耳目一新,這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明白宣示的人權政策,也是官方首度對人權的促進與保障做出具體承諾。對此陳俊宏說,「相較於過去國民黨主政時期,是一種進步,至少陳水扁總統確實有誠意要來面對,但就民間團體的角度來講,我們必須持續去監督,不要讓它成為口號。」

他又表示,很多民間團體跟扁政府關係還算友好,但是那種友好是基於過去反對運動對於人權信念的支持,「一旦當了執政黨,就一定要去實踐你那些承諾,這才是政黨輪替真正的意義。」

因為台灣過去的政治現實,使得台灣的人權起步慢且觀念並不普及,但陳俊宏表示人權教育的紮根急不得,需要有更多的人力投入,首先要先廣設人權課程,讓人權理念生活化,再來要花時間去培育人權教育的師資。另外一方面,還要設置更多的人權教材,「台灣現在找不出一本真正好的人權教材,整個環境底下,這些東西都很貧乏。」

這些基礎的工作都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籌備與實施,陳俊宏說:「希望未來這幾年的時間,我們能夠慢慢趕得上其他國家,好好的把國際社會已發展的人權教育的課程、教材、師資的培訓等,做出一些成績。」好讓人權理念和價值能夠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

台灣人權促進會

適應台灣生活 外籍新娘勤於學習

【記者魏明芳/生命力報導一位來自印尼的外籍新娘劉惠娟說:「剛來台灣時,我不會講中文,只會聽一些簡單的話而已,因此在溝通上面臨了許多的困擾。」由於她先生講話的聲音比較大聲,而當時又聽不太懂中文,也不瞭解先生的個性,常常以為先生在罵她,讓她經常躲在房間裡哭泣。另一個來自印尼的外籍新娘郭美萍也說,剛來時什麼都聽不懂,也時常覺得孤單,不知道要和誰聊天,說說自己內心的話。

負責外籍新娘語言訓練班的新莊市公所社會課課員謝玉裡表示,外籍新娘嫁來台灣之後,除了要面對不同的生活壓力,更重要的是,她們的中文能力不好,因此在溝通上有許多的困擾。

謝玉裡說,新莊市公所為了幫助外籍新娘學中文,從去年十一月底,就開始籌劃的語言訓練班,目前已成立並專屬於新莊市社區學苑。而今年三月份開始接受報名,當時報名人數只有十一人,如今上課人數有三十八人,比原本所預期的二十個人多出十八人。

謝玉裡表示,為了顧及教學品質,原本的上課時間由三月二十八日到六月二日結束,將調整到六月底。而平常星期六的上課時間,從兩點到四點也改到五點才下課。另外報名費用,也因為上課時數的增加,由八百元增加成一仟五百元。

她又說,現處於初期階段,也考慮越南新娘的人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多,所以先接受越南的外籍新娘的報名。以後會考慮增加開課班級和人數,同時也會接受來自其他國家的外籍新娘。

她表示,首先必須考慮師資問題,老師除了要會教書外,也要會和學生互動、要有耐心,更重要的要能關心外籍新娘並幫助她們解決問題。

除此以外,謝玉裡說,未來很有可能將外籍新娘語言訓練班,脫離目前所屬的社區學苑,成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及管理機構,但這些都還在構想中。

至於上課的內容,謝玉裡表示,目前上課的內容比較強調聽、說、寫的能力。所使用的課本,直接由老師統一購買。基本上外籍新娘,直接用羅馬拼音學習唸中文字,學習效果會比用注音府號還要快。未來,除了教基本的生活語言外,也計畫增加教學內容,如教導他們一些衛生常識、避孕的方法及禮儀學等課程。

她也說:「有時看外籍新娘,覺得她們蠻委屈的。」有些家人認為擔心她們學會中文之後,就會跑走;也有些人只把她們當作生產工具而已。但畢竟,她們以後也是負責教育下一代的人,因此,讓她們學習中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軍法改革與人權保障

【記者李效儒/生命力報導台灣軍中人權促進會曾引用軍方數據,指出雖然沒有戰事,但台灣平均每年有四百名軍人喪生,一千人傷殘,申訴案件更高達兩萬件。無論是訓練不足、不當管教或心理調適出現問題,驚人的數據顯示士兵的「生存權」受到威脅。儘管申訴管道的透明與暢通,近年來已漸能保障士兵權益,民國八十八年軍事審判法的修正,也讓個人受審權利獲得伸張,但在媒體時而披露服役意外,尤其遭受嚴格的軍法審判,大多數人仍對服役心生恐懼。究竟以往被視為剝奪人權最甚的軍法制度,修改後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或人權與軍法之間究竟有何衝突之處,至今仍為爭論不休。

兵役之法源依據為憲法二十條:「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的義務。」是故,依法應服兵役已不容置疑,即便提倡志願役,亦牽涉修憲問題,在此不加討論。所以,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在應服兵役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役男的基本人權。誠然,軍人與學生、公務人員一樣,在憲政體制下都應規範於在特別權利關係中,享有有限度的自由,但仍應保持人權的基本底線,不容逾越,如對軍人恣意毆打或羅織罪刑入獄,都應加以避免。

戒嚴時期,依據戒嚴法第八條規定,軍人及平民無論犯何罪,皆須接受軍事審判。解嚴後國安法取代戒嚴令,依據國安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屬刑法六十一條所列各罪者,法院得依刑事訴訟法處罰犯罪者,其他則受軍法審判。軍法大幅修改始因民國八十六年大法官釋字第四百三十六號否定軍事審判權為統帥權,應回歸司法權,因此促成民國八十八年軍事審判法的大幅修正。結束過去司令官可要求修改起訴書或審判書的傳統。

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二日,軍事審判法修正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軍法機關將不再隸屬部隊,改改為隸屬於國防部,軍官參審權亦被取消,軍事審判改為三級三審制,終審回歸司法一元化,並落實審檢分立的精神。修正案更明定國防部設「地方」、「高等」及「最高」軍事法院;其中地方軍事法院管轄尉官及其以下軍階犯罪軍人之初審,高等軍事法院管轄校官及其以上軍階之軍人犯罪之初審。

附則中增訂國安法第八條第二項應於今年十月二日停止適用之規定,未來軍事審判法將完全回歸舊法精神,依軍事審判法第一條第一項規定:「現役軍人犯陸海空軍刑法或其特別法之罪,依本法規定追訴審判之,其在戰時犯陸海空軍刑法,或其特別法以外者亦同。」換言之,十月二日之後,軍人即使觸犯刑法中較重之罪,只要不涉及陸海空軍刑法,皆依刑事訴訟法追訴之。

然而,曾任空軍防砲警衛司令部軍法教官的吳景欽認為,「參審制」不應被廢除,因為參審制的法官產生是針對不同案例需求,選擇該領域專業人員擔任,性質介於專業法官與陪審團之間,可彌補兩者的不足,在歐陸甚為普遍,他甚至認為一般法院也可採行。吳更進一步指出,當判決違背法令,如為死刑或無期徒刑時,軍事法院有義務移送一般司法體系的最高法院,如為有期徒刑,可向高等或最高法院申請審理,但因事實有所出入或採證可能失當,卻不在此範圍內,因為兩院只作法律審,而不碰觸事實審理。所以,桃園空軍基地彈藥失竊案中被控偽造文書而判刑一年有期徒刑的退役醫官林俊呈,就無法以採證失當為由提出上訴,只能從判決中尋找瑕疵,方得翻案。

同樣以桃園空軍基地彈藥失竊案為例,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媽媽指出,該案軍事偵防方向並不妥當,政戰系統不應越權執行偵查,也不應用軍事保防資料作為偵查方向,調查主導機關應由「政戰系統」回歸「憲調」。吳景欽表示,源自蘇聯的政戰系統由原有的思想管制,而今作為提供偵察資料的政風單位,是否有其必要性,仍待評估,況且依法無偵查權,卻每每影響偵辦方向,職權值得商榷。

整體言之,在軍事審判向司法制度靠攏之下,司法權已有部分回歸。前國防部長唐飛曾表示,軍法的變革明確昭示「軍人亦為穿著制服的國民,其訴訟權利本應等同一般人民受保護」。吳景欽建議台灣可仿照德國在一般法院中設軍事庭,取消軍事法庭,如同現有的少年庭、婦女庭等,讓軍法真正回歸司法,讓軍人也能享有合於常軌的司法審判。

但是,現實層面問題又較法治層面複雜難解,尤以軍中管教為甚。吳景欽表示,主官自行處罰下屬早已約定俗成,他以自己早年軍旅經歷為例,當時違反規定,輕則禁足,重則禁閉,再犯則送往感訓單位,如雲林虎尾的輔訓隊、宜蘭的明德班、桃園八德的懷德山莊等,都令人聞之色變。他認為這是因為部隊長官不願士兵出事時遭受連帶處分,所以才自行下達「命令」禁足或禁閉,但恐有違反人身自由之虞。

一名服役於於海巡署不願署名的役男嘆道,「軍隊真的不是人待的」,他認為老兵欺負新兵根本無法解決,入伍後只能聽天由命,只求保全自己,平安退伍。暫且不論這是否牽涉役男本身的抗壓性或適應力,或如資深記者習賢德所言,「軍中弱勢的一方,不一定代表正義的一方」,軍中有無有效之輔導措施,或通暢具保障的申訴管道,以確保意軍人在此心理壓力及外在環境險惡下,能安然度過役期,是有關單位應多關心。吳景欽指出,現有申訴管道因無強制效果及後續保護措施,使得軍人不願申訴,他認為申訴應輔以具體、明文化的法律,才能真正保障軍人權益,尤其,上級對申訴的處理若僅是一道命令的發佈,可能被視為一種「恩惠」,但是人權不應是恩惠的施捨,而應是於法有據的權利保障。

古人有言「治亂世用重典」,然而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不應因時空轉移而有差異。被視作是法學界沙漠的審判法,能否獲得普遍重視,讓紊亂的司法與軍法交錯混雜的體系歸於統一,真正發揮「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恐怕有待主事者多費點心神。

勞工ㄝ心聲 苦勞網ㄝ聲

【記者邱怡嘉/生命力報導「即使我們是運動的參與者,我們也仍舊是媒體,我們對運動仍保持身為媒體該有的客觀。」苦勞網工作人員陳慧敏說,苦勞網與主流媒體不同的是,「我們透過個案,來看整體環境。」主流媒體只看到單純的一個事件,他們將事情片面、零碎化了,苦勞則能看出兩個或更多事件之間的關聯,並將之中的政經關係串連起來。

苦勞網於九七年由孫窮理、卞中佩、林聲洲三人共同創立,九八年開始落實聲援各種工運活動,除了在網路上的連署外,也時常以參與者的角色,去現場參與運動,並從旁觀察,報導即時新聞與作新聞評論,實際幫助工運的實行。

但我們只是二線,作為一個以勞工為出發觀點的媒體,我們只是作資料整理與意見提供。」陳慧敏說,「我們不是一線的參與者可以去決定運動、去壯大它,而是和它互動、一起成長。」

陳慧敏指出,苦勞網的報導、評論是有觀點、有對象性的,是給組織者、運動者與關心工運的人看的。不像主流媒體寫的是個案,我們所表現的是對整體環境情勢全面性的檢討與關懷。因此,「許多在主流媒體上的小新聞,在苦勞網可能變得很重要。」

陳慧敏說,由去年台商年興紡織在尼加拉瓜的勞資爭議,到現在由於RCA公司在1970年代鑿井填埋工廠的廢溶劑,永久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導致今日鄰近的居民和RCA員工罹患職業病和環境病,就可以清楚看出這些都不只是單獨的議題,它們的背後都反映著整個政經環境的問題,也隱含著苦勞網對整體環境的關懷。

新聞評論與簡報系統是苦勞網中的兩大特色,透過每天幾個小時剪報工作的累積,剪報系統已成為苦勞網上一個內容豐富的資料庫。陳慧敏表示,除了組織勞動者可以從中找尋所需資料外,苦勞網內部也藉此累積了不少社會運動相關知識、培養新聞敏感度,因此能寫出符合苦勞網以組織者、運動者的立場,為勞工發聲的理念的精采評論,陳慧敏說:「如果只是寫出一篇文章,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與運動有對話。」

目前,苦勞網是以工作站的型態在運作,陳慧敏表示,苦勞網並不想將自己侷限在網路媒體上,網路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呈現形式,一種工作成果的表現,苦勞真正的重點工作,在於參加勞工運動,「當有事件發生時,我們會主動打電話與組織團體聯絡,看我們能幫忙什麼,而不是只在旁邊觀察。」未來,苦勞網希望能夠真正以組織者的姿態,徹底來推動勞工運動、落實苦勞的理念。

截至今日,苦勞網已經參與、幫助過許多工運活動,如聲援台汽員工抗議政府「員工集資方案」─以「假民營、真解散」的欺騙手段,使台汽員工面臨失業危機─以確保勞工工作權、成大mp3事件、RCA勞工人權問題等,並也促使年興紡織在尼加拉瓜的勞資糾紛圓滿落幕,使年興公司無條件恢復其非法解雇九名工會幹部職位,並償付所有積欠工資。未來,他們也將繼續秉持著初衷,積極為勞工的權益努力。


延伸閱讀

苦勞網

環境資訊中心網站 遭祝融侵襲

【記者陳信升/生命力報導汐止新台五路上的東方科學園區大火,五月十二日發生大火,而所受影響的單位,除了較受到矚目的宏碁、東帝士等集團外,還有一些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網站也受到波及,造成環境資訊中心以及中心提供的網站空間,包含美化環境基金會、生態保育聯盟、荒野新竹分會、基隆鳥會等超過三十個民間社團的網站一度無法正常連結。

事前由環境資訊協會所屬的「環境資訊中心」以及「環境資訊電子報」,其網站伺服器(web sever)位於台東,不受影響,而位於東方科學園區C棟二十一樓「世運村」的網域名稱伺服器(domain name sever)與郵件伺服器(mail sever)則受到波及.,由於受到這次的火災的影響,協會已經將這一批伺服器遷往他處。

受到大火影響,許多例行性的工作,像正常的發報工作,已經受到耽誤,環境資訊協會主任委員陳瑞賓說:「就連我們最自豪的每日電子報都受到影響。」所以之前還是採用人工寄發,希望能夠維持每日發信的工作,但是在人力有限的其況下,只好作罷;而後端的電子報編輯作業仍然繼續進行。

對於伺服器受損的情況,陳瑞賓說,伺服器主機是沒有燒到,但是被濃煙燻,會有微塵存在,會對主機造成傷害,所以現在已經將遭到祝融侵襲的網域名稱伺服器與郵件伺服器換到另一台主機,但是仍然發生問題,陳瑞賓說,希望能夠在一個星期之內把狀況排除,恢復正常的運作。

至於向世運村要求賠償的問題,陳瑞賓表示,由於協會的網站與世運村並沒有正式的法定合作關係,是透過朋友義務性的提供服務,借用他們的頻寬,所以沒有索賠的問題。

目前環境資訊協會主要有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環境信託小組在推動例行性的工作,而協會未來的展望與工作重點將是成立環境資訊的入口網站、協助環境信託工作的推動,以及和民間團體分享網路資源及所有技術。


延伸閱讀

環境資訊中心

劉銀花 十年義工生涯行

【記者蘇皚雪/生命力報導曾得過兩次「自願服務大獎」的劉銀花,在十年前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也只是女青年會社區中心內的一名學員,雖然自己學到新的知識是很快樂的事,但她認為如果能和其他人分享會更愉快,便加入了社區中心做義工,經過十年來的經驗累積,現在更是內湖社區中心的領導人。

其實當一個社區領導人並不簡單,原來女青年會在台北有四十二個社區中心,而各區領導人是輪流到不同社區安排活動,社區所設計的課程也不能重複,由於社區中心的主要對象是家庭主婦,為了給主婦帶來最新資訊,使她們更多元化地接觸社會,所以負責人在接任新社區前,都需要進行社區的研究工作。劉銀花說:「由於社區活動是多元化與大眾化的,所以最好不要重複,也不要太複雜,因此我們負責人常常要進行社區的研究計劃。」包括了社區所欠缺的課程、年齡層的分佈、意見調查等工作。

劉銀花在當了十年義工的生涯中,累積了不少的人生經驗和知識。她說:「認識了許多朋友,也增強了人際間的溝通。」由於社區中心的領導人是採輪流制度的,所以要跟許多不同的人合作和相處,如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就要用最大的能力去說服對方。於是經過與人合作的關係,便成為朋友了。

同時為了加強社區婦女對新資訊和對社會的接觸,劉銀花也是第一個去學習的人。如社區中心開設編織班,她便是第一個去學習編織的人,因為她說:「我是上課的導師,又怎可以一點東西都沒有就去教導別人呢。」所以從教導別人當中,自己也可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成長,也令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一點。

從社區計劃、事前的資料研究、課程設計、教導會員到買材料等都細微的工作都是由劉銀花一手包辦,所以劉銀花說:「是會有一點累,尤其是路程方面。」由於社區課程的教學材料,是負責人買回到上課地點,每次都要跑到離社區很遠的地方買材料,又要拿著沈重的教材,還必需擠公車,真的會很辛苦,但這也只是一點路程上的不方便,劉銀花也不會怎樣去計較。

雖然劉銀花擔起了經營社區活動的勞累,但當收到學員送給她的卡片,心裡頓時有一份溫馨感,任何辛苦和付出都覺得是值得的,同時也覺得社區中心是得到主婦們的肯定與支持。如每年的母親節,社區中心的學員,都會贈送卡片給劉銀花,裏面都寫滿了她們在社區中心學到的東西,都獲得家人的稱讚,感謝劉銀花教導她們許多新的知識。

劉銀花對未來還有何期望?她希望各社區明年能籌到二百萬的款項,作為興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經費,同時她亦希望四十二個社區辦得越來越好。

普仁之友會 精進自己照亮別人

【記者王元琳/生命力報導本著誠摯關懷社會的心,一群中原大學慈暉社的同學,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後,為延續學生時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服務情懷,遂結合社會人士,共同推動慈善服務工作,於民國八十四年成立中華民國普仁之友會。

在民國七十三年至八十三年間,其實已有中原大學慈暉社社友會和中華民國慈暉之友會的設立,也等於是普仁之友會的前身,普仁之友會創會理事長陳聰亨表示,當初會再進一步成立全國性公益社團法人,也就是希望提倡「普」及「仁」愛的服務理念,企盼各界善心人士都能支持共同推動慈善服務工作。

普仁之友會秘書長楊本立表示,普仁之友會提供的服務包括急難救助和社會服務兩大類,急難救助以提供經濟援助為主,以「救急不救窮」為原則,個案的來源除了醫院的社會服務室轉介紹、個案自行申請,普仁也會透過最基礎的行政單位-里,得到最正確的、真正需要幫助的個案,無論是何種方式得來的個案,都必須經由普仁設立的公益委員會審核通過,再藉實際探訪個案的程序,了解他們的需要,而決定援助時間的長短。

在社會服務方面,普仁之友會每年會幫不同的慈善團體籌辦大型的募款活動,創世基金會和伊甸基金會都曾與普仁合作過,楊本立說,他們秉持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的原則,所以,真正在財務上有困難的慈善團體才會是他們的合作對象。此外,普仁之友會也會安排社區服務、掃街的活動,或是探訪及支援孤兒、老人、殘障機構,同時普仁也提供各級學校服務性社團之服務獎學金。 

楊本立表示,今年普仁之友會把服務重心放在獨居老人身上,同時也和老人基金會以及各社區的老人服務中心合作,將深入了解獨居老人形成之因,以減少其發生率。除了對低收入戶的獨居老人提供經濟援助外,普仁將派志工每個月到獨居老人家中與他們談天,每一季還會為獨居老人辦成長講座,講題將以調適人際關係為主,希望獨居老人走出家中,恢復與社會的聯繫。這樣以某特定對象加強提供服務,是普仁之友會的一項突破,楊本立說,除了較廣範圍的急難救助,也希望以此方式,真正深入地幫助弱勢族群。

去年,普仁之友會成立了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號召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基金會已辦過千人青年西門町掃街活動,也獲得良好的回應。楊本立說,未來還會成立普仁文教基金會、婦女基金會,擴大服務對象,而普仁之友會仍依舊循現有的體制運作,兩者並行不悖、相輔相成。

基隆社大 基隆人終生學習的所在 

【記者曾敬德/生命力報導基隆社區大學成立至今將近兩年,曾舉辦過許多活動。社區大學與基隆人有相當的互動,而社區大學提供的服務和課程,讓忙碌的港都人在工作之餘,可以利用閒暇的時間再度進修。

基隆社區大學的郭專員說,社區大學的精神在於現代人之全人養成教育,而非培養少數的學術菁英,是一般人通識性能力的培育,而非專業技能的訓練,培養一般人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基隆社區大學提供學員的課程中,注重上課時眾人的互動。目前學員人數約八百多位,年齡介於三十歲到五十歲,利用下班時間五點多到十點來上課,上課的場地是利用國小或是市立羽球館。

曾專員表示,開設的基礎性課程中,比較特別的是暖暖采風的課,它讓在地的暖暖人,曉得暖暖風光一時的歷史。他們還計劃在日後各學年開設基隆采風的課,讓基隆人對基隆的歷史及風俗民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社區大學的學員自己還成立社團,如喜悅社在假日時或特定時間,會到一些弱勢團體幫忙。有時會到省立醫院,有時則到家輔中心,這些學員不單只有熱誠,他們之前還必須修過健康學的課,才能從事服務工作。

社區大學於正式課程之外,不時舉辦校外教學,這些活動並不侷限於社大的註冊學員參加,也開放給一般社區民眾。例如舉辦過一系列親子關係的演講,或「火金姑來作伴-螢火蟲特展」的活動。螢火蟲活動的最後一天在暖東苗圃放生螢火蟲,傳達生態保育的觀念讓民眾知道,畢竟螢火蟲是生態環境的指標,日後勘查發現復育的情形還算不錯。

目前遇到的困境方面,郭專員表示,其實問題並不多,但招生的問題和一些選課的人不夠多,導致有些學術與教育的課程開不成。因為有人會選擇技能類的課程,如學習電腦,使得一些非技能類的學術科目反而開不成,但是社區大學畢竟強調終生學習和全方位學習的觀念。再來就是學籍的認定至今尚無無明確規定。

陳冠如 用愛照亮病患的螢火蟲

【記者劉益鳴/生命力報導大學畢業後,陳冠如就暗自承諾,希望能在學術中找到貢獻人類的方法。因此,她選擇了「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由於準備碩士論文,她參加了「苯酮尿症病友聯誼會」。陳冠如說:「那一次的聯誼會最讓我震撼的是一個個團結、堅強的家庭及將自己的愛與關懷貢獻出來的醫護人員、社工們。」那一些甜蜜的畫面深深植入冠如的腦裡,也讓她在面對學業與就業的抉擇點時,她不斷問自己:「我究竟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她當時的回答是:「我要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在一次的研討會中,陳冠如聽到了「遺傳諮詢」這個名詞,她說:「當時,雖然我不明白這個職業或這門學問的真正定義,但我知道這是我可以關懷病友,與他們一起奮鬥的開始。」

陳冠如說:「遺傳諮詢是一種溝通的過程。」她強調:「愛心是第一重要,因為你面對的是遺傳疾病的病人,是一代傳一代,而且破壞性極強的疾病。」她說,病患一開始到他手上,她會先了解其家族史,如果是孕婦,協助她避免再生初一個病兒來,分析其遺傳下一代的機率,讓病患了解該疾病未來發展的病程,使其有心理準備,並讓病患了解這個疾病的歷史,以及目前國外的療法,如果病患無法面對罹病的事實,她必須會同心理醫師加以輔導。有時候病患如果需要社會福利機構照顧,則將病患轉借給社工。遺傳諮詢師本身須對基礎醫學和遺傳醫學很有概念,才能提供專業服務。

那次的研討會也讓陳冠如接觸到罕見疾病基金會,從當工讀生進而成為該基金會的實習遺傳諮詢員。陳冠如表示,她之所以會選擇罕見疾病基金會,是因為大部份的罕見疾病都跟遺傳基因有關。

剛開始進入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為實習遺傳諮詢員的時候,陳冠如跟很多新鮮人的心情是一樣的緊張及惶恐,她會害怕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也會擔心自己不能幫助病患。

陳冠如說:「面對不健全的醫療體制及社會福利制度,我所能依賴的不過是自己堅定的心以及夥伴們強力的支持,我所能堅持的是相信這社會會因我們的努力而不同。」

罕見疾病基金會研究專員陳芳茹說:「冠如對自己的工作有相當大的認同感,熱心及堅強的個性、遺傳學碩士的背景再加上長時間與病患直接服務,足以讓她成為專業的遺傳諮詢員。」

陳芳茹還私下透露,同事裡面陳冠如最愛哭,每當只要聽到病患自述自己悲慘的遭遇,陳冠如都會不自覺地哭個不停,只是在陪病患哭的同時,陳冠如還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擦乾眼淚,繼續安慰病患,想辦法幫助病患解決問題。陳芳茹表示,她非常佩服陳冠如的精神。

病患家屬呂太太說:「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我們一時招架不住,幸好有冠如的幫助,讓我們能更專注地照顧孩子。」當時,呂太太的孩子只有四個月大,但是心臟需要開刀,隨時都有可能死在手術台上的可能,陳冠如幾乎二十四小時陪伴在她的身邊,不斷地鼓勵她,給她信心,讓她度過這次難關。陳冠如說:「家屬們最需要的就是旁邊有人陪伴他們,聽他們說話,因為心事壓抑在心裡是非常痛苦的。」再加上,家屬對於一些法律常識都不大了解,對自己的權益也不知該如何去爭取,此時,罕見疾病基金會讓家屬感覺到他們不是孤獨的。

面對同事及病患家屬的肯定,陳冠如謙虛地表示,她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諮詢方面相關的專業技巧是她必須再加強的地方,她會好好努力的。

陳冠如表示,她常常告訴自己,自己是幸運的,活在貢獻中是她對自己的期許,她也勉勵身心健全的人要好好珍惜生命。

面對未來的規劃,陳冠如除了等待人類遺傳學會等學術團體的認證外,就長遠的計劃來看,她希望能從事教育的工作,讓臨床與教學同時進行。陳冠如說:「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同這樣的職業,並且投注心力在這條路上,只要團結一致,我們的社會將不會再有人躲在黑暗的角落裡,將不會有人被這世界遺棄,我真的相信。」

家庭何以會傷人 談家庭心理傷害

【記者陳昭儀/生命力報導減少家庭傷害及讓已受傷的孩子復原的方式,除了改善夫妻關係之外,孩子成年後也不要常陷在受傷的情緒中,大學後要重新定位和父母的距離,有的時候離家反而是回家的開始。

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鄭玉英說,大多數的人都不能接受家庭會傷人,但事實上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家庭確實是會傷人。五月十九日在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以「家庭何以會傷人」為題舉辦座談會,她認為家庭傷人的原因主要可以區分為,孩子對家庭有許多的需要、父母親因故無法擔任親職以及教養方式的不妥。

鄭玉英表示,小孩對於父母的需求與依附性強,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孩子,他們是全心向父母開放的,由於小孩子沒有鑑別力,對於父母親所說的話不能夠區分,因此當父母對他們說「你怎麼那麼笨、我討厭你、我真後悔生你」之類的話時,他們就會全盤接收,並認為自己就真的是如父母所說的。

鄭玉英認為,有時父母其中一方,或是雙方,因為死亡、出走、生病或失業等原因,無法勝任家庭中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其中的一人可能就會取代父親或母親的空缺,而成為我們常說的「小大人」,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沒有童年,或是他的童年提早結束,等他真正成年後,反而有時會有一些幼稚、不成熟的表現。

鄭玉英舉一個案,一位男士在中年時發生外遇,因為他從小到大所念的學校、科系、工作甚至是老婆,都是家裡幫他決定的,所以他想要有自己的自我和自由。這個例子顯示因為孩子提早早熟、缺少青春,導致他們童年時就超功能,以致於成年後就會失功能。

鄭玉英也說,上面所談的是有關經濟的父母親無法勝任親職,另外一種情況,是指男女雙方結婚後,夫妻間的關係原應是合作無間,但當夫妻關係呈現擺不平的狀態時,孩子往往就會受到傷害。最常見的,如家庭暴力中目睹婚姻暴力的兒童,在父親毆打母親的狀況下,母親只好將孩子作為依靠;有的是父親打母親,母親就只好遷怒於小孩,而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父母同時虐待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精神和情緒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傷害,將來在面對兩性關係及人際關係時,也會非常沒有安全感。

「有的時候教養方式的不妥也會導致孩子受到傷害」,譬如,縱容、嚴重疏忽、虐待、亂倫等,其他如父母將自己的「低自我價值感」如自卑、被否定等情緒發洩到小孩的身上,不停地罵孩子,而且「愈罵愈爽,然後就會罵上癮」。而小孩子被父母罵什麼就相信什麼,會說服自己「真的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親並沒有錯」,也就是美化父母、貶低自己。

座談會的最後,鄭玉英也談到,要讓家庭減少傷害或是讓已受傷的孩子復原的方式,就是夫妻間需找出會互相拉扯的點,讓它舒緩一點,也就是她所說的「悅納異己」,意思是「高興接受不同於自己的地方」。

北市啟智學校 特教走向社區化

【記者廖宜晉/生命力報導這些孩子是過得辛苦,但校方和家長從不放棄任何教育他們的機會,他們一樣是學習,一節課仍是四十五分鐘,一樣要做校園打掃工作等,在學校內就培養孩子們日後踏入社會所須要的生活知能及適應力...

位在台北市士林區的市立啟智學校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相較於其他特教機構算是較新設立的,其宗旨在教導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重視個別潛在能力,推展適性發展教育;未來的北智更會因台北第二啟智學校成立而轉型,除了將關懷對象擴及到國小和學前兒童,也讓特教走向社區化。

在特教界服務近十年的輔導室主任劉淑娜表示,計劃在木柵的第二啟智學校已進入籌備期,未來成立後,這裡也將隨之有所變革,招收的學生擴大範圍到國小生及學齡前兒童,原國中部班級數不變,但相對的,高職部就須從原先一個年級十一個班,裁減到一個年級五個班左右,這改變主要是希望能擴大關懷對象,並讓智能障礙生能選擇離家近的學校,使特殊教育走向社區化;另外,所招收的學生也將完全以中、重度的智障生為限,希望讓輕度障礙學生能到其他學校附設的特殊班,回歸主流學習,而北啟則全力來幫助這群更須關懷的學生。

然而關於上述的轉型,接踵而來的難題卻令人困擾。首先是被裁減班級的高職部教師去向為何?並非每人都能順利轉教國小學童的;其次,將來接收的學生智能障礙程度更重,所須的師資人力勢必要增加,教材也要重新評估、編選;另外長期性義工過少,對日後的改變也是阻力,以上等等的問題都仍待北智的面對和解決。

劉淑娜主任也說,這些孩子是過得辛苦,但校方和家長從不放棄任何教育他們的機會,他們一樣是學習,一節課仍是四十五分鐘,一樣要做校園打掃工作等,在學校內就培養孩子們日後踏入社會所須要的生活知能及適應力。而目前學校也努力推動訓導、教學、輔導三合一體制,讓完善的教學內容和豐富的課外活動,提昇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成長,由教學和訓育著手,並讓全校教職員一起做輔導工作,自然減少偏差問題的發生。

特殊教育很需要社會參與和協助,劉主任更呼籲,在教育之後總要有人接手,這些特別的天使要有人能肯定他們,企業組織能否提供就業機會也多成了關鍵。

北市啟智學校是針對設籍台北市的市民,目前國中部招收國小畢業,中、重度智能不足或社會適應困難的十二至十五歲學童,而高職部招收國中啟智班畢業之十五至二十二歲學生,每班人數分別不超過十人和十五人。

在課程設計上,國中部以生活經驗為核心;高職部以職業生活為核心,分為生活教育、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社會適應、休閒教育、及職業生活六大領域。職業訓練項目則以工藝、家政、園藝、加工包裝及服務類職種為主。校方和教師便依此課程架構,按學生能力與程度自行編選教材,並依每位學生能力和需要不同訂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所謂的 IEP),並定期評量、檢討,適時調整教學活動與教學步驟。

而北啟校舍及相關設施的規劃是以其「人為本位,愛為方法,人盡其材為目標」的建校理念出發,再配合課程輔導的理論和實際需要,共分教學區、活動區、職業訓練區及醫療復健區,並也為智障孩子備有斜坡道、電梯和寬廣的走廊,佈置了一個無障礙的學習環境。

東吳大學原住民課輔社 散播關懷與愛

【記者陳幸君/生命力報導東吳大學原輔社採取與學校教學課程相去不遠的方式進行授課,其安排的課程相當地多采多姿,不僅有最基本的國英數體育美術……等課程,另外還有晨間英語教學、寒暑假作業指導、運動大會……等全方位的活動,務求能讓小朋友們度過一個有趣而又充實的假期。

「其實,原住民小朋友需要的只是多一點的陪伴、多一點的關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那來自遠方另一份不一樣的關心。」短短幾句話,清楚明瞭地道出了「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的中心精神,也說明了他們成立淞浦課輔隊的最終宗旨。

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其前身為起源於八十三年十一月的「原住民課輔隊」。當初是由一群走過山地服務的四年級學生所發起,在深刻反省過去所經歷過的山地服務,再結合社團經營理念後,重新出發,改名為「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發展至今,由於深感山地課輔缺乏,因此又在八十六年暑假成立了「淞浦課輔隊」,並以一年分寒暑假固定派出兩期課輔隊的形式運作,分為寒假營隊九至十一天,暑假營隊則是約兩個禮拜。

與原輔社合作的淞浦國小,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該校的學生全為原住民小朋友。在為期不短的營隊中,原輔社採取與學校教學課程相去不遠的方式進行授課,其安排的課程相當地多采多姿,不僅有最基本的國英數體育美術……等課程,另外還有晨間英語教學、寒暑假作業指導、運動大會……等全方位的活動,務求能讓小朋友們度過一個有趣而又充實的假期。且「上學期複習,下學期引導」的教學方式,也對小朋友的課業產生莫大的助益,相對於老師也是一種隱性的幫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放學時的專案時間,原輔社的同學們幾乎每天都會以戲劇或其他的表演方式,來呈現一個相關的主題,例如:地震來臨時的處理方式、拒抽二手煙……同樣也讓小朋友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如何自我保護。同時還有「相互教學」的活動,由於淞浦國小在全國的原住民舞蹈比賽中常獲佳績,因此在相互教學的課程中,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老師教導社員跳山地舞蹈或是原住民語言教學等等,都讓小朋友對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有信心。

如此多元化的課程,自然容易得到小朋友的熱烈回應,且課輔的形式,並不如正式上課那般的嚴肅;此外,課輔社的社員在每一堂課中都會穿插遊戲,如此的設計,更是讓小朋友在愉快玩樂的氣氛中就能輕鬆學得新知,有許多小朋友在放學回家時,都還會依依不捨地巴著老師不想離開。而在整個課輔營隊結束後,貼心的小朋友們也還會跟常常寫信給老師以保持聯絡,而這些信也正是鼓舞課輔社社員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另外一方面,淞浦國小的老師也相當感謝這群遠自台北而來的大朋友,由於他們的熱心服務,使得老師在學程的教授上倍感輕鬆,許多正式教學中較難達成的授課方式,也都一一藉著課輔隊而實現。而原輔社與學校彼此之間優質的互動,不論是對小朋友、老師或是社員來說,更都是一個受益匪淺的利多經驗。

正因為東吳大學原輔社與淞浦國小一直維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即便是在假期,學校老師及校長也常會配合營隊的大型活動而出席,這不啻是一個好的交流。且原輔社的活動範圍並不僅止於學校,在送小朋友回家時,原輔社的隊員也會順便與當地社區做交流及聯繫,通知他們營隊的大型活動,請社區成員一同來參與,一方面不僅達到宣傳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與當地社群有了相當良好的互動基礎。

根據原輔社社員表示,由於現今山地部落中年輕一輩的多出外工作,例如淞浦國小就有許多小朋友都是爸媽出外工作,僅僅每月按時寄錢回家,在如此的情況下,小朋友們並不容易見到父母親一面,享受一家團圓的天倫之樂。而淞浦課輔隊的出現,不啻是為小朋友幼小的心靈注入了一股暖流,讓他們感受到關懷與愛,課輔引導也許還在其次,真正發揮功用的其實是大哥哥大姊姊們所帶來的溫馨感受。國內相關性的大學服務社團不在少數,他們默默地灑下關懷的種子,默默地耕耘愛的苗圃,相信總有一天,有情的花朵會因為他們的努力而開滿整個寶島。

居家就業 圓身心障礙者就業之夢

【記者魏淑玲/生命力報導五月十九日所舉辦的「一起來圓重度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夢-居家就業」座談會中,邀請四位網路工作室的業者及專家(見圖)說明成立網路工作室的經驗與方法,分別以工作室的創業、資訊公司的業務行銷、如何經營、規劃等角度討論居家就業的問題。

參與座談會的大多是參加居家就業計劃的學員,且以成立一個網站資訊工作室為目標。學員本身皆為身心障礙者,並且利用網路及函授光碟教材的方式學習網站設計工作。

對於許多身心障礙者已經得到學習設計網站的憑證,到最後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問題,資策會教育訓練處的童莉雯表示,每年參加資策會所舉辦的課程,學員大約有二十至三十個,但是最後只有一位學員回來當資策會教學課程外聘的老師,主要還是看學員的企圖心夠不夠強烈。除了學習的企圖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出自己的實力,參加比賽是很好的辦法,童莉雯說:「外面是拿作品談薪水,學歷並不是很重要。」只有參加學習的課程是不夠的,還要有作品可以拿給別人看。

在成立網站資訊工作室的建議方面,童莉雯說:「成立工作室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合眾人之力,依照各人的能力劃分工作,才能成功。」在專業技能的培養則需要先確立自己在職場中的角色定位,從傳統課程中學習等,要打出知名度的方法就是參加比賽得獎,努力推銷自己、認識同好、建立人脈等都是成功的要素。松焰資訊的鄭錦聰針對網站資訊公司的業務與行銷策略提出看法,他認為主動並且積極聯絡客戶是相當重要的。

巴迪網路公司的洪正清表示,「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是打開市場通路的辦法之一,並且要展現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看,例如可以先替公益團體免費網站設計,建立公司的形象。本身是肢障者的洪正清也是身心障礙者建立網路工作室成功的例子。普羅米數位科技林志成說,Aboutcase.com以提供企業發案與專業工作者相互媒合的平台為主要服務,在Aboutcase.com網站上登錄的工作案件約有七、八十件,但是登錄尋找工作案子的會員卻高達五千多人,因此要跟別人不一樣,就要主動積極聯絡進行業務洽談。

參加座談會的戚啟禮曾經得過「資訊向日葵」、「金鷹獎」,擁有清華核子研究所碩士學位,從事網頁設計、網站架設達七年之久,數年前一場意外使他成為重度脊髓損傷者,他表示,對於學歷不高且手部動作困難身心障礙者來說,賣彩券變成他們唯一的謀生方法,如何讓這一群人也能利用科技找到專業的謀生技能,是大家共同的問題與目標。

台北綠化志工隊 培育環保尖兵

【記者張家銘/生命力報導台北綠化志工隊成員同時也在才藝班任教的邱美珍說,她加入志工隊的時間已經有一年多,當初加入是因為參與大安森林公園的園藝課程,得知有這個組織。她表示,加入了志工隊讓她學到很多東西,無論是環境綠化、園藝的知識。也因為參與志工隊的課務的緣故,讓她有實際機會操作電腦文書。她的家人都很支持她,她先生也很鼓勵她去參加這樣的組織,此外,她也推薦了朋友同學等加入。

去年,她參與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的花卉嘉年華會,她表示,那是以個別分區為單位,種植不同的花壇,這不只讓她認識更多的花卉,達到運動的效果,並且也美化了公園的環境。

台北綠化志工隊是由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台北縣政府農業局以及財團法人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所成立的。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推廣都市綠美化,並委託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管理。募集的成員主要是對都市綠美化有興趣,希望培養有綠化素養及知識技術的人員,深入社區各個角落參與實際的綠化工作,並協助政府單位或其他團體推展各項綠美化活動,促進各項綠美化工作之進行,而且希望結合園藝人、廠商、農場零售商等,共同為綠化、美化居家周圍環境努力。

鑒於八十八年,台北縣市各處開辦之環境綠化教室成效不錯,因此台北市也在八十九年的七月一日成立了台北綠化志工隊。服務對象以各社區、學校及公園為主,進行綠美化活動企劃及解說、綠美化教育的宣導、協助社區環境綠美化維護、協助綠美化活動的辦理與綠美化資訊的通報等。

課程分為志工班、輔導員班、指導員班、講師班以及專業班。志工班參加的資格包含年滿十八歲,身心健康、品德良好且無不良嗜好。另外,要喜愛大自然,對栽花植草及環境綠美化有高度的熱誠,並且能實際參與服務工作。課程目的是為了培育綠美化推廣之基礎人員,課程內容包括都市綠美化與農業的關係、介質肥料的認識及應用、花木類栽培與管理,以及藤蔓類栽培與管理等。

輔導員班則以培養課務及行政工作人員,負責綠美化課程辦理、綠美化推廣活動規劃執行及隊內基礎行政工作為目的。資格為參加志工培訓班並經測驗合格的志工,經該班助教推薦,且須綠化相關科系畢業或從事相關行業,對綠美化服務具有高度熱忱者。內容分為助教及綠美化課程、基礎課程試講試教訓練、電腦文書處理,以及攝影技巧等四大項。

指導員班以培養初級講師及諮詢專家,負責各綠化教室課程辦理、綠美化活動規劃執行解說及擔任課程講師等為目的。參加資格為輔導員班合格取得結訓證書之輔導員,以及綠化相關科系畢業或從事相關行業有授課經驗。課程內容有進修專業班課程、製作專題實習報告和研修講課方法及技巧。

講師班培訓的目的為培養專業講師,負責各綠化教室課程辦理、綠美化活動規劃執行解說及擔任課程講師、外派社區或學校進行綠美化改善建議及講習。需具備參加指導員班合格取得結訓證書之指導員、有綠化相關專長、願意加入本隊之學者專家等資格。課程有研習社區總體營造及社區互動,製作公園、校園或社區導覽報告與指導公園、校園或社區綠美化改善報告。

專業班分為栽培群與技術群,栽培群以綠美化相關植物栽培管理技術為主,技術群以綠美化改善及應用為主。專業班開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志工的專業能力,提供志工進修的管道,提高素質及服務的能力。參加資格為該隊正式志工,而志工選課後若尚有名額,則開放一般民眾參加。栽培群共有草花組、盆花球根組、木本植物組、地被植物組、藤蔓組、蔬菜有機栽培組、室內植物組等。技術群則有景觀組、窗台陽台組、室內佈置組、組合盆栽組、花藝組、容器栽培組。

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的服務人員江莉琪指出,目前的志工約有兩百多人,除了專業的課程培訓外,成員之間還成立了讀書會。目前的困難在於能參與的活動太少,因為目前台北市在相關的環境活動還是不多,使得志工們徒有技能,卻沒有施展的地方。另外經費與材料的來源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聖安娜之家 與天使一同成長

【記者蔡依芸/生命力報導在聖安娜之家長大的雅惠現在已經二十一歲了。她在永明發展中心接受工作技能訓練,現在則在便利商店做貨物上架、貼標等等的工作,而每天永明發展中心的就是輔導員都會帶雅惠搭捷運和公車上、下班。

主要收養一至五歲唐氏症和重度智障兒童聖安娜之家中,還有其他像雅惠一樣已經成年或已屆學齡的院生。「我們都希望他們能留下來」聖安娜之家的行政人員胡啟秦說,「院長和修女都希望他們能夠老有所終」。

許多聖安娜之家狀況較好的院生不是每天由校車接送到啟智學校就學,就是在一般中小學的特殊教育班接受教育;而無法就學的院生也一直在聖安娜之家接受照顧。因此,聖安娜之家正計劃成立第二聖安娜之家來安置已年長的院生。目前正在就是否以聖安娜之家現有場地加建或另尋地點,以及資金籌募等方面問題做進一步的規劃。

民國六十一年,荷蘭籍的白永恩神父創立的聖安娜之家,於八十七年三月通過立案。胡啟秦表示,以往聖安娜之家以照料生活起居為主的家庭式照顧方式已經不適用了,現在是多元化的。她說,通過立案之後才慢慢發現聖安娜還需要些什麼;而殘障機構其實都有一定的模式,照著這個模式去走,聖安娜之家也一步步的在改進。

聖安娜之家現在已經就院童個別輔具的量製、增設感覺統合、改善部份無障礙設施及工作人員的培訓方面有具體的改善。但是在工作人員參加在職訓練的期間則缺乏機動性的義工來幫忙照顧院童。胡啟秦說,許多社區的義工媽媽和學生義工都因為家庭或學校作息而無法機動性的配合。

除了設備方面的改進之外,和一些到其他機構就學和就業的院生一樣,聖安娜之家也一步步的踏出去了。今年五月中,聖安娜之家請到松山醫院的十多位醫生和護士來為工作人員和院生做身體檢查。這是第一次為院生全體做完整的身體檢查。胡啟秦表示,醫護人員都說,在醫院裡都看不到這樣的孩子,只有在這樣的機構裡才看得到。因為院生們的情況特殊,一般人檢查時可以從手臂抽血,但有的院生需要從手背或腳才能順利抽血;當醫護人員在克服檢查上的困難後,都會感覺特別有成就感。

而除了每定期會來院內為院生看診的牙醫師和職能治療師之外,聖安娜之家目前也積極在和附近的振興醫院接洽合作,希望家庭醫學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能夠定期來為院生們檢查治療。另一方面,也請天母的消防隊為聖安娜之家安排消防演習。

「只要我們提出要求,他們都很樂意提供協助。」胡啟秦微笑著說。她表示,這些都是希望院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照顧;比起能收容多少院生,聖安娜之家更在意的是養育的質。

2001年5月23日 星期三

家禽家畜人道屠宰 符合衛生健康觀念

【記者張家銘/生命力報導動物經濟研究會近年來致力於推動家畜家禽的人道屠宰,根據基金會的辦公室主任陳玉敏表示,以豬隻屠宰為例,台灣地區每天約有八百萬頭豬被宰殺,但其中被比較人道的方式宰殺的,百分之百使用電宰法的的僅花蓮縣一處。而包括了高雄鳳山、高雄岡山、彰化縣、新竹縣、嘉義縣和宜蘭縣等六處屠宰場則完全沒有電宰豬肉拍賣。

陳玉敏提到,這些被人類用來食用的動物曾經也是生命,而生命是值得平等對待的。然而這些動物在被宰殺的過程中,常常不符合環保衛生條件,也很不人道,並且大部分的公私立屠宰場都是如此。而根據Dr. Temple Grandin在她的著作中表示:「某些肉類工業者已經知道,慈悲、人道地對待動物,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士氣,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評價,甚至可以有實質的利益─有瘀傷的肉不能供人食用,從緊張狀態的豬獲得的肉,品質很差。」

其實農委會自民國五十五年起,在蔣經國的指示下曾有一段時間推廣「電宰冷藏豬肉」。然而三十多年來,補助各地肉品市場添設先進的全套電宰設備,並且斷斷續續的補助傳統市場的肉攤,在攤位上添設「透明冷藏櫃」,希望能實行從屠宰到販售真正一條線的「冷藏鍊」,但最後卻都在業者「維持現狀以求方便」,以及不願意多支付電費下,使得這項措施的成效不彰。

至於在推動的過程中,陳玉敏指出主要的困難在於挑戰了每個人的飲食習慣。有些人會誤以為這是在告訴大家吃素,但其實是希望這些動物能有更人道的待遇,以及民眾可以吃到更衛生更健康的肉品。

動物社會研究會的成立緣起,是希望推動人、動物與環境的和諧互動。希望能在這個充滿流動及演化的社會中,對於動物保護及生態保育以及相關社會議題的連結,尋求與社會、人群溝通及探索。並致力於匯聚國內外的伙伴及國際相關專業團體的力量。

基金會的工作目標主要在於推動動物保護相關法令之落實與執行,同時促進動物福祉之提昇,以及推動動物保護與人道教育等。基金會至今已經參與了多項的活動,包括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席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亞洲非政府組織論壇,向訪台團體代表介紹自己的團體並報告與本會共同行動的經驗。今年四月四日發起「推動中央主管機關設置動物保護一級單位」全民連署。

研究會關於動物保育的議題主要分為同伴動物、經濟動物、野生動物、實驗動物與動物園五項。同伴動物是探討寵物管理的問題,經濟動物則是關於食用動物人道屠宰的議題,野生動物則討論野生動物被非法獵殺的狀況,實驗動物部分著重的是動物活體實驗時的道德問題,動物園這項則是研究關於豢養於動物園內的動物權益的情況。

大型犬主人上街頭 為狗兒爭一口氣

【記者曾靖宜/生命力報導為維護愛犬呼吸的權益,一群大型犬飼主在五月十九日帶著狗兒走上街頭,替不會說話的夥伴,爭取社會對牠們公平的對待。

去年十月,農委會頒布了廿三公斤以上大型犬,除有人伴同和繫鍊繩外,必須戴口罩才能出入公共場所的規定,違反規定者,將依違反動物保護法處以新台幣兩萬元至十萬元之罰鍰,並預計將於今年六月一日起正式實施。

頒布之初,一些大型犬飼主就開始在農委會網站上留言,希望能得到回應,但遲遲得不到讓他們滿意的答覆,一群飼養拉不拉多犬的飼主於是結合飼養其他大型犬的網友在網路上成立「我很乖,我不需要口罩」家族,號召網友向農委會抗議。

在立委陳學聖、郭素春的協助下,五月十八日先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有多位動物保育人士及專家學者都出席聲援,討論過程中多數學者專家均建議農委會應該朝人的教育著手,以體重界定危險犬隻是不合理的做法,二位立委更是明確要求農委會重新召集專家學者,檢討此項規定的合理性。最後達成初步具體結論:今年九月一日前,農委會必重新召開會議,屆時將邀請家族代表參加。至於六月一日到此公告修正前的尷尬時期,農委會將以「勸導期」作為暫時之因應措施。 

對於這項法規,大型犬飼主們都做足了功課,廣徵國外經驗以反證法規的不合理,家族家長柯姿宜解釋,就國外的做法,是以犬種和攻擊紀錄作為是否戴口罩的評判標準,而不是大狗才會攻擊人,依網友溜狗的經驗,有許多家長自己怕狗,還要灌輸小孩大狗都會咬人的錯誤觀念,農委會的規定保障了怕狗人,卻犧牲狗的權益。 

另外,或許有人不了解為何要反對讓狗戴上口罩,柯姿宜解釋,從最基本狗的生理構造來看,狗必須經由舌頭來散熱,戴口罩會妨礙牠們最根本的生理運作,甚至曾有馴狗師親眼目睹一隻剛運動完的黃金獵犬,因被戴上口罩無法散熱,而休克死亡。

因此,為了愛狗的基本生存權和呼吸的自由,在得不到政府方面滿意的答覆下,大型犬家族的網友們選擇站出來遊行,希望能讓農委會官員重新考慮這項法規的合理性,作出正確的裁決。

士林社區大學 課程融入鄉土情懷

【記者邱士峰/生命力報導士林社區大學主任秘書蕭道弘表示倡導終身學習,提昇市民的素養,是士林社區大學的基本教育理念。課程方面,有分人文學課程、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等,其中人文學課程中又包含了,中國繪畫分析、河洛漢詩、精采的台灣傳奇等,這些課程都是一些著名的課程。

國畫班的學生邱彩鳳說:「在社區大學學國畫,跟外面的感覺大不相同,外面國畫班的教法,偏重要求你學習老師的畫法,而社區大學裡國畫班,能夠讓你更自由的發揮,且外面的國畫班,會限定你用哪個牌子的器具,但社區大學的國畫班不會,只要是國畫用的用具都可以。」

邱彩鳳表示,國畫班的老師原本就任職士林文昌國小,除了教國畫之外,也有開書法的班,而國畫班大概有三十幾人,每位同學間感情都還算不錯,上課的方式是,學生畫完一個作品後,在拿到講台前給老師改,老師很少會到台下改作業的。

「在社區大學裡上課,另一個好處是,學費比外面便宜很多,在外面的才藝班上課,一個月可能就要好幾千,而在這裡上課,一學期只要兩千多元就夠了,而且老師教的也很好,真是經濟又划算」邱彩鳳說。

邱彩鳳也說,有了社區大學讓家庭主婦在工作之餘,還能夠重回學校當學生,吸收新知,感覺真的很棒,雖然有時候會因為工作太累而沒去,但只要是體力還支撐的住,她一定會去上課。

士林社區大學,除了學術性課程與生活藝能課程之外,更提供了社團活動的課程,蕭道弘說:「我們社區大學裡的社團,都是由學生自己籌辦組成的,組成後再由學校幫社團聘請老師回來,所以說,校內的社團是很自主的。」而其中較著名的社團有芝山岩文化研究社、士林官邸文化研究社、士林夜市文化研究社等,藉由這些社團能夠了解自己社區內的鄉土人情,以培養社區居民的鄉土情懷,將個人的生活融入社區環境之中,也符合社區大學的教育目標。

其中芝山岩文化研究社的指導老師施孫鍊表示,此社研究的對象是士林區的古蹟,而剛好士林有很多古蹟又集中在芝山岩,所以才會稱為芝山岩文化研究社,其實並不只是研究芝山岩而已。

「芝山岩文化研究社的前身是士林國小的鄉土教材館。」施孫鍊表示,他會想研究士林古蹟的原因是,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舉人,而他的祖父又中秀才,所以家中有不少古物在,而他不想讓那些古物變成私家的收藏,所以他才把古物拿出來,成立了鄉土教材館。

施孫鍊指出,在他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的重點著重在廟宇的考察。他說:「古時候廟是人民的精神寄託,所以廟自然而然成為一個重要的據點,進而有很多的居民在廟的四周圍擺攤做生意,慢慢地才形成市集,士林夜市也是這樣來的。」

而施孫鍊表示,他研究士林的古物已經二十多年了,他覺得把這種知識傳給下一代子孫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將來要在士林區公所舊址的地方,建立一個士林古蹟的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到士林文化的歷史。只要是年滿十八歲,有心向學者,就能報名參加社區大學。

幫助中輟生復學 減少青少年犯罪

【記者陳佳佩/生命力報導據台北市勵友少年服務中心陳慧君表示,現在台灣國中生失學人數高達十四萬。這些數目龐大的輟學生,平日在撞球場、泡沫紅茶店等地結識其他同樣流連在外的朋友,成群行動,尤有甚者,極易與黑道牽扯上關係,造成社會問題。

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鄭文開則表示,青少年的犯罪年齡分佈集中於十五歲至十八歲的國高中階段年齡層;重刑犯罪少年在犯案時有四分之三屬於離校輟學階段,因此輟學生屬於必須特別追蹤與輔導的高危險群。

此外,由於現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偏高,許多中輟生找不到工作,再加上網咖的普遍,這些青少年常流漣於這些場所,甚至被黑幫吸納,也造成了中輟生犯罪率日益偏高。根據勵友中心陳慧君表示,這些中輟生退學原因不外乎對課業沒興趣、操行不良、經濟問題等。然而學校常常將這些問題歸咎於學生,造成黑幫能輕易的吸收這些學生,也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問題。此外,家庭的管教失當也是造成中輟生日益增多的原因。常不時聽聞這些中輟生走出校園,搖身一變成了地方惡霸,甚至威脅到地方治安,弄得人心惶惶。突顯出中輟生已經不只是家庭和學校的問題,更是隱藏在社會中的危機。

陳慧君也表示,雖然目前學校有所謂的中輟生通報系統,為管理中輟生而製作的統計表,但也因為流於形式,通常在資料處理後就沒有下文,也沒有更完善的進一步計劃來處理這類問題,而實際上老師只能扮演道德勸說的角色,在這方面也難以著力。因此,每當警方舉行大規模的專案計劃時,不難發現,可以在各種聲色場所帶回這些中輟生。

其中在她輔導過的個案中,根據其統計資料顯示,有四成的中輟生淪為少年犯,其中不乏逃家、逃學、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終日廝混找尋樂子的青少年,他們經常會群居雜處,前一陣子不時耳聞有青少年群聚在KTV的包廂大啖搖頭丸的事件,以及群聚飆車、甚至更有青少年凌虐或殺人事件的新聞,都顯示了這兩者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性,也是當今政府有關單位及教育者必須關切的問題。

因此,陳慧君認為教育局應從找回中輟生開始,輔導學生復學,學校防治幫派滲入校園小組更應密切與警方聯係,確實掌握學校的學生情況。此外,她認為若能幫助中輟生復學,透過潛能開發及探索,幫助他們有一技之長,重新找回其自信心及尊嚴,因為,他們並非無可就藥的,只是需要有關單位的力量,拉他們一把,幫助他們找回自尊與自信,這才是根本之道。

別忽視獨居老人的尊嚴與權益

【記者簡琪芸/生命力報導在今年一月初,發生一件案例。一位八十四歲的獨居老人劉老先生,行動不便還患有氣喘、青光眼,當天在他領完救濟的白米、乾糧,在松山準備搭六十三路公車回家,公車卻刻意不靠站,而車上也無客滿,使得劉老先生只好拄著拐杖、拖著二十斤的米糧,走了將近兩小時的路回到家。這項新聞引起當時的台北市議員不滿,痛批公車處爭取預算搶第一,拒載老殘也是第一,也突顯出台北市公車拒載老人的情況相當嚴重,尤其又以獨居老人居多。

一位獨居的陳老太太曾向社工人員訴苦,說她常遇到搭不到公車、到醫院看病沒有人願意幫她解答如何用藥,甚至在路上問路時,都遭到大多數人的拒絕,讓她感到十分絕望,有時都會懷疑自己難道如此討人厭。

對於這種情形,在接觸過許多獨居老人的個案,獨居老人暨喪偶關懷協會的負責人田在華說:「我聽過太多老人跟我抱怨他們已被社會遺棄,就算走在路上,當人們看到身穿破爛,或拿著大包小包、瓶瓶罐罐東西的老人,皆會投以異樣的眼光,而這種眼光讓他們感覺到一點自尊都沒有,更不用說遇到那些問路不理的情況了。」 由此可見,獨居老人的權益,在整個獨居老人問題當中,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卻又不受社會大眾注視。

根據公路局以往的申訴記錄,兩年多來總共有一千三百六十六件對老殘態度不佳的申訴案,其中台北市公車處佔二百零九件,高居第二名,僅次於服務最爛的三重客運三百八十八件。而對於這項調查,北市公車處表示,如果有拒載老人的情況發生,一經發現,駕駛人立刻記大過處分。

但是再進一步詢問,在去年北市公車處也只將兩個駕駛人記大過,可見市公車處也沒有很認真看待這個問題,這種處罰對公車司機的警示作用也不彰顯,公車司機拒載老人的案例還是一直發生。

另外,像一般獨居老人常去的地方,包括醫院、銀行和郵局等公共場合,很多服務人員對於獨居老人的態度也不好。

一位曾老太太就表示,她一個人住,去醫院看病或去寄信,什麼都得靠自己,但字又不認識幾個,當然希望找個人幫她,可是有些服務員或護士似乎沒什麼耐性,看到她的衣著打扮不得體,就擺臉色給她看,讓她不敢再問下去,可是當她看到一位老太太穿金戴銀的,服務員居然對她好聲好氣,讓曾老太太看了十分心酸。幸好現在醫院的服務台有慈濟或是社福團體的社工人員,對每個老年人態度都非常好,從看病到拿藥都有人幫忙,讓曾老太太省了不少麻煩,但是老太太還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對獨居老人好一點,她感慨地說:「我們雖然是窮老人,但我們也是人啊!」

田在華說,很多民眾在潛意識裡還是有「老人是被社會淘汰的族群」的觀念,在對待老人的態度十分不尊重,尤其遇到身穿破爛、打扮寒酸的獨居老人更是如此。但是每個人都會老,大家也不希望自己在年老時還被人這樣對待,所以社會大眾該將心比心,尊重獨居老人的權益和尊嚴。

緩和醫療病房 為病人畫下美好句點

【記者王元琳/生命力報導舉目所見是鋼琴、電視、卡拉OK、按摩治療浴室、空中花園等。這不是高級住宅,這是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一角。緩和醫療病房的護理長王浴表示,安寧療護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舒適、像家一樣的環境中,度過人生最後一段的旅程。

臺大醫院於民國八十四年,在當時的院長戴東原及兩位副院長陳榮基、謝長堯的推動下,並結合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等許多民間資源,成立了癌症末期照顧的病房,稱為緩和醫療病房,提供癌末病患一個溫馨的治療中途站,這也是繼馬偕、耕莘醫院之後,國內第三家成立安寧病房的醫院,王浴說,當時台大緩和醫療病房的環境算是最好的,不僅帶動了台灣安寧療護的運動,之後成立安寧病房的醫院都一間比一間漂亮。

王浴表示,由於癌症目前台灣前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且限於人力、物力的關係,所以目前安寧病房只收癌症末期,而且是必須經過主治醫師認定治癒性治療已無意義之病患。安寧照顧(hospice care)及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都是一門近代醫學的專業領域,重視癌症末期病患的症狀控制,舒緩病人的疼痛和不適,並關心其心理及心靈的問題,提供積極與整體性的照顧。

雖然在緩和醫療病房的服務團隊中,醫護人員的比例最高,工作也最辛苦,但是王浴認為醫護人員所做的,反而是最簡單的工作,只要能找出病人疼痛的原因再對症下藥,幾乎都能舒緩病人生理上的不適,真正困難的工作,在於如何解決病人的心理和靈性的問題,所以,醫療服務團隊中還包括了社工師、心理師、音樂及藝術治療師、宗教師和志工,他們用各自的專長來協助病人及其家屬度過難關。

護士和志工是最常接觸病患的人,除了護理工作,他們也會聆聽病人的心聲,此外,他們還要具有敏感的觀察力,若病人有任何不對勁的地方,他們就會請社工師或心理師和病人談一談,緩和醫療病房也會提供家屬哀傷輔導的服務,協助病人及其家屬坦然面對死亡問題,王浴表示,病房還有往生室的設置,家屬可依其宗教的不同,舉行往生儀式,也讓病人走得有尊嚴。

由於標榜的是全人、全家、全程的照顧,醫護人員也希望盡量幫助癌末病人達成他們的心願,讓他們放下心中的牽掛,走得安心。王浴說,有一位病患與她先生的關係並不好,於是音樂治療師放了一曲「忘不了」給這位病人聽,再重複播放的過程中,這位病人想起了年輕時與先生的甜蜜往事,開始淚流滿面,音樂治療師幫助她宣洩情緒,並引導這位病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夫妻關係,於是她與先生的關係也改善了。

另一位病患在接受藝術治療時,醫護人員細心地發現,她的圖畫中常常出現波浪狀的線條,在與病人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她很喜歡海,病人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去一次海邊,但她深知以她的身體狀況來說,這是不可能的,病人的每一句話,醫護人員都放在心上,於是他們開始策劃,由救護車開到海邊,大家再把病床抬到沙灘上,他們甚至還攙扶病人下床踩海水,對那位病人來說,她完成了心願,並覺得這樣的醫院簡直不可思議,但王浴說,緩和醫療病房的宗旨就是只要病人說出他們的需要,醫護人員就會想辦法達成。

可惜安寧療護的觀念,仍不為許多人接受,王浴表示,台灣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口約二萬餘人,但在全台只有兩百多床安寧病床的情況下,佔床率僅六成(臺大醫院因地點及只有十七床的原因,仍需要排隊),這是因為許多民眾誤解安寧病房是一個等死的地方;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就是被放棄治療,王浴說,以現代科技來說,其實「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醫生可以用電擊心臟或插氣管的方式延續病人的生命,但是對沒辦法治癒的癌症末期病患來說,這些治療所延長的短短幾天壽命到底有無意義,還是只有徒增病人的痛苦,不如減緩病人的疼痛,放下他們心中重擔,使他們生命的句點更為美好、無憾。


延伸閱讀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性病防治所 開設愛滋病牙科門診

【記者陳宣/生命力報導台北市立性病防治所為了替愛滋病患解決牙疾問題,特別開設的「愛滋病感染者牙科特別門診」已於本月十八日正式開幕,目前為全台灣唯一一間,以後每週的星期一下午、星期四上午均可看診。

所長吳秀英表示,此次的門診自去年的七月就開始籌備,至今年五月完成,共耗費十個月,申請過程順利,畢竟立意良善,所以沒有拖延的情形發生,倒是防治所人員本身在設備的採購有所耽擱。

本身也是牙醫的所長表示,對此次的門診,中央政府總共補助九十萬元,台北市政府的總補助款在三十萬至四十萬元之間,而上述所有的補助都只就初期開辦而言,僅止於今年,所長笑著說,有朋友問她打算賺多少錢,她回答:「這可不是開來賺錢的,儘管砸錢下去,不計成本」。

此外,她表示,事實上,比照其他國家,台灣的愛滋病患受到的待遇算是相當不錯,例如,每位病患每月僅需付五十元的藥品費用,其他全由中央補助,這種情形是不可能發生在東南亞國家,而以後前來看診的病患,每個人每次僅需付三百五十元,也許這個費用較一般來得高,但每一次看診所須要耗費的成本驚人,所長拿起特別為醫生設計的防護衣說:「這一件就要四、五百塊,而且穿一次就丟了」。

所長表示,其實愛滋病在台灣地區擴散的情形,控制的算還好,很多國家,像是非洲地區,愛滋病患的人數已經太多,多到不可能特別再為患者設立類似的診所。

那麼為什麼至今才有專為愛滋病患設立的牙醫門診?所長說,這牽涉到的問題十分廣泛,例如,根據統計的病患人數不多、或者病患本身不敢就醫、經費來源等,都必須考慮進去,才能決定是否要設立,而且,設立、維持此種診所的費用之高,不是所有的縣、市政府都負擔的起。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截止今年五月的統計,台灣地區感染人數為三千四百六十九位,然而事實上,實際感染人數應為此數據的五倍至十倍,根據防治所的統計,約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愛滋病患,就醫時沒有對醫生透露實情,對此情形,所長說:「我很擔憂這種情形,會加速愛滋病的傳染」。

環境資訊協會 整合資源大展身手

【記者林芳儀/生命力報導使更多的人們因為了解,所以關心,進而採取行動。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籌委會主委陳瑞賓及他的「創業伙伴」們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期許。陳瑞賓說,協會的成立,對內可使原本就在進行的工作更具組織化,對外則使公關的活動更有代表性。

去年十一月,環境信託基金會的籌備會碰上了資金不足的窘境。雖然如此,沒有人願意放棄這一年來的累積,更不願放棄理想。最後決定,將環境信託基金會的事緩一緩,全力做好資訊整合的工作。為了這個目標,這群人或領著半薪不到,或乾脆不支薪,硬是撐了下來。於是,以「推動環境資訊交流,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為宗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正式於兩千零一年五月十九日成立。

經過了一年的準備和歷練,發行一年多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已擁有一萬一千名訂戶,資訊中心每日的瀏覽率也在一千人以上。

說到電子報,這一萬多名訂戶近日也遭到汐止東帝士大火波及。由於負責電子報發行業務的伺服器已成了「燻機」,環境資訊中心總監高英勛正全力搶修中。高英勛說,目標二十五日(六)全面恢復。

高英勛談到了電子報的技術發展時表示,電子報中新聞的部份自去年九月起採用自動化作業,除了節省編輯時間之外,更使資料庫的建立更具系統。

呼應陳瑞賓在會員大會上「成為環境資訊入口網站」的期許,高英勛說,除了資料庫之外,還要建立「知識庫」。就是經由系統性的歸類、整理,提供使用者更精確、專業的資訊服務。不同於一般的全文搜尋,而是為使用者找到真正有用的相關資訊。

除此之外,資訊中心目前正在推動的計劃還有「台灣環境議題大事紀」的編整。環境資訊電子報總編輯朱惟君說,民間的每個環保團體都有其特別關注的問題,協會希望能結合各保育團體的力量,將資料整合起來,為台灣的環境與未來加分。

另一方面,「實踐環境教育大眾化」,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任務之一。就環境議題而言,若非極具爭議性,鮮少成為主流媒體關著的焦點。對於這點,朱惟君表示,由於人力有限,目前電子報中以翻譯外電及新聞整理為主,但重大事件仍會派人前往了解。如年初墾丁油污事件發生時,資訊中心就曾派出記者前往採訪。至於本土環境議題的討論,則有賴其它保育團體提供。朱惟君期許未來,在人力許可下,成為一個真正的新聞媒體。


延伸閱讀

陳瑞賓 網路環保先趨者

環境資訊網絡中心 連接世界環境

環境信託基金會 期盼有錢的未來

愛滋病患 看牙不麻煩

【記者林海/生命力報導口腔問題是所有愛滋病感染者常見的症狀,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委託臺大醫院牙科醫師江俊斌研究,一半以上的愛滋病感染者有口腔病變的情形。因此台北市性病防治所設立了第一個專門治療愛滋病患的牙科特別門診,這對於弱勢的愛滋病感染者來說,的確是一項福音。

國內累計達三千四百六十九名愛滋病毒感染者當中,發病者達一千一百位,其中遭受口腔病變中念珠菌感染者,佔四十二%。當多種口腔病變一起出現時,就反應出感染者身體的免疫力正遭受到破壞,顯示病程快速進展,對於感染者來說,也是一項不得不注意的警訊。   

有鑑於此,性病防治所為加強對感染者的照顧,特別辦理牙科門診,提供免疫缺陷,容易罹患牙科疾病的愛滋病毒感染者就醫。疾病管制局特殊疾病組組長林雪蓉表示,與愛滋病友團體討論時發現,愛滋病患者最擔心的是就醫時帶原的身分曝光,不但可能會受到歧視,甚至會遭到醫院的拒診,因此裹足不前,又或是隱瞞自己的病情,這是令人憂心的現象。   

性病防治所內醫師黎傳鏜表示,看診的過程中,全部都會站在為病患設想的立場,不會令病人感到不適,治療的過程也較為緩慢,務要達到令病人滿意的地步。治療過程中,所有使用的器具都是經過特殊的設計,不但可以讓醫師避免感染,也能使病患受到最妥善的治療。他並且說,病人們也很好,特別設計的口罩或衣服有破洞時,都會主動提醒醫師注意並更換,相當的貼心。黎醫師表示,他相當憂心愛滋病患對醫師隱瞞病情而看診,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會增加其他人感染的危險性,他同時也呼籲愛滋病患能多加利用此牙醫診所的服務。   

黎傳鏜醫師特別提到,除了末期的愛滋病患以外,幾乎所有的感染者都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且愛滋病毒傳染的途徑有限,病毒不能在空氣中存活,因此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病感染者的異樣眼光實在是不必要的,只要注意感染問題,愛滋病患者也可以有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晶晶書庫 讓同志的白天比夜晚美麗

【記者施力群/生命力報導身為晶晶書庫的創辦人,兼任店長的賴正哲說:「這樣的概念是從誠品得到的。」在開店之前,他就對於「誠品」的經營手法有許多觀察。「過去的書店,並不標榜空間的營造,更不要說設咖啡座、辦活動」他說,「誠品」複合式的經營模式,激發他許多想法,當初創辦晶晶書庫,也是依循著這樣的模式來走。

學建築出身的賴正哲,對於空間的使用,有他獨特的想法。會想經營一間以同志文化為主題的書店,也植基於這樣的認知之上。他表示,過去有些媒體的報導,帶給社會大眾一個很負面的印象,認為「同志都喜歡躲在陰暗的角落、見不得光」,然而同志活動的範圍之所以只能侷限於一些酒吧、舞廳,過著只有黑夜的生活,是因為社會大眾不能提供同志一個處在光天化日下的友善空間。

「空間是有權力的!」賴正哲說,同志對於空間的使用,其實存有很大的權力不均等的問題。同志難道不能在白天擁有一個自在的空間?卻只能在夜晚來臨時,才能盡情展現自我,無須在意社會的眼光?

賴正哲說,晶晶書庫的誕生,是為了給同志一個自在的空間,讓同志也可以在白天,擁有一個專屬他們的空間。「我們歡迎男同志、女同志,不管是同性戀、異性戀,都能接近、認識晶晶」,對於造訪晶晶的朋友,一律不設限。

相較於女書店、台灣ㄟ店等書店,晶晶面對的是更為小眾的市場。賴正哲說:「必須突顯晶晶的特質,才能在市場法則下生存。」他認為晶晶與其他書店最大的不同在於,門市人員的主動性。

賴正哲要求店內的工作人員,在顧客上門時,主動打招呼、接待,提供資訊以及介紹店內的商品。「在店內不到十坪的狹小空間內,與顧客的互動,變得極為重要。」他說,就像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必須主動的提供服務,才能了解顧客的需要。

當顧客走進晶晶,無論他是不是同志,都代表他對於同志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需求。賴正哲說,他就遇過一個中年的媽媽,在經過寒喧後才知道,原來她的兒子是同志,她想找一些資料幫助自己了解同志。

「同志在社會上所受到的隔離以及壓力,已經夠大了!當他們走進晶晶,提供一個友善、親切的空間,是晶晶最大的特質。」賴正哲說,與其說晶晶在賣書、賣咖啡,不如說「晶晶是在販賣一種氛圍」。

在草創之初,晶晶只有兩個工作人員,一個是工讀生,另一個則是他自己;在兩年半後的今天,晶晶除了既有的書店,還包含了咖啡以及藝廊。曾經有人問他:「考不考慮到台中,甚至高雄開分店?」他不考慮做這樣的嘗試,他認為「晶晶在台北的經驗,不見得能夠複製到其他城市」。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個性,同時屬性也不同,不過要是有人願意經營這樣的書店,他很願意分享晶晶的經驗。

晶晶之所以能有今天,參與社區工作、推動社區整體營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他以過去推動的「彩虹社區」為例,把社區內近三十家商店串聯起來,營造一個對同志友善的空間,說明社區參與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聯性。

「光是晶晶成為一個對同志友善的空間,是不夠的!」賴正哲說,要讓其他店家,也能提供同志一個自在、友善的環境,才能促進觀念的改變。積極的參與社區活動、敦親睦鄰也是必要的,舉辦街頭表演、跳蚤市場等活動,邀請街坊參與,也是加入社區的方法。

「我們在修繕的時候,有鄰居跑過來告訴我們,他家哪裡也壞了,要我們幫忙修一修,不過是舉手之勞,卻可以拉進彼此的距離」賴正哲說,其實這樣的工作不難,卻是增進彼此了解的第一步。

邀請知名人物演講、座談,舉辦新書發表會,辦展覽、簽名會等等活動,無非是想增加晶晶在媒體的曝光率、吸引人潮,「因為經費有限,不能做大幅廣告」,有時候賴正哲自己張貼海報、在BBS上刊登活動訊息,為的是以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

從兩人書店,一直到現在的規模,賴正哲秉持的是「用最精簡的人力,發揮最大的效益」。在開店之前,他曾經到紐約住了兩個月,把許多新的觀念,帶回台灣,加上在台大城鄉所以及參與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晶晶書庫」是他所見所聞的一種實踐,更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


延伸閱讀

晶晶網路書庫

晶晶書庫 打造同志藝文空間

晶晶書庫遭竊 夢想與理念不會改變

2001年5月22日 星期二

就業服務站 幫助你求職

【記者蔡宜秀/生命力報導因經費有限,每個就業服務站的服務項目不盡相同,例如台北縣的就業服務站中,只有板橋站及三重站有設身心殘障就業服務項目,其最主要的工作是在幫忙失業者找尋工作。

三重服務站站長范秋雲表示,就業服務站提供協助求職求才的服務,職業訓練的資料,各種就職情報,失業給付及政府政策、政令的宣導等等多項服務。就業服務站盡量幫助每位失業者找到工作,甚至在就業服務站中也有臨時工作的名額。

三重就業服務站的成員丁顯維是九二一地震受災戶,八十九年二月從台中災區搬至三重市,直至今年四月一直沒有找到工作,三重就業服務站有一名臨時工作者的空缺,丁顯維申辦此一空缺,於四月十二日起在三重服務站上班。

范秋雲表示,九二一地震災區的失業者可在北區服務站任一期十一個月的臨時工作,非自願性失業者可任一期六個月的臨時工作,范秋雲指出,臨時工作者的工作內容中須要幫忙電腦建檔,藉由這些工作,可幫助那些不會使用電腦的失業者學會使用電腦,增加一個就業技能。「他們幫了我們很大的忙」范秋雲表示,平均每天前來服務站尋求幫助的有一百五十位左右,包括臨時工作員,整個服務站只有十三個人,這十三個人分散在新莊市政府及服務站的一、二樓,因為有志工媽媽及臨時工作員的協助,才應付得過去。在服務站的臨時工作者若有喜歡的工作也可優先應徵。

丁顯維表示,自去年二月搬至三重,因為房屋貸款,家中的負擔一直不輕,今年四月母親又突然被公司解聘,母親前往就業服務站領取失業給付時,知道服務站有空缺一名臨時工作者,就前往申請。

丁顯維的母親丁太太表示,由於經濟不景氣,又面臨失業困境,家中情況困窘,知道服務站有空缺,立即叫兒子申請應徵,服務站有此種補助辦法對丁家是一大幫助。

丁顯維表示,服務站每天至少會有三至四家廠商傳真過來的求職資訊,在這些工作中也有自己喜歡的工作,但都會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在服務站有十一個月的時間,可以等到最後在應徵別份工作。丁顯維表示,最近中高齡失業者突然變多,每當看到他們就感觸良深,一般工作大都有年齡限制,因此中高齡失業者所能做的多半只有保全一職,保全的工作又累薪水又少,薪水多半無法負擔家庭生計,但是也沒有其他辦法,對於那些肯用中高齡失業者的廠商,政府雖有補助,但收不收中高齡失業者是由廠商自己決定。

服務站的成員王福晉表示,丁顯維剛到服務站時,顯得有些不適應,時間久了就適應了服務站的步調,工作上也能處理得當。

丁顯維表示,自己的個性較為內向,在服務站工作,接觸到的人事物自然變多,個性也就有所改變,想法已不同於以往,目前能做的就是儘量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不要讓他們飽受失業的痛苦。

范秋雲表示,就業服務站的每個成員都很樂意為求職者服務,民眾有需要可前往各就業服務站索取相關資訊,各就業服務站的電話都可在查號台查到。

2001年5月21日 星期一

實施合理門診量 基層醫療有話說

【記者陳佳佩/生命力報導針對衛生署計畫的合理門診量制,醫界發出強烈抗議。這項新制度未與醫界妥善溝通,即貿然實施,將危及病患權益,醫療資源也將被財團宰制,但政府方面表示實施合理門診量是為病人權益而推行,許多健保政策是為縮小財務虧損,而醫院若揚言退出健保,雖無法可管,但民眾自有選擇。

所謂的合理門診量就是合理限制醫師看診人數,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診察病人,使病人獲得較好的醫療照護,對醫師及病人都利多於弊,而健保費用的支出更是大為節省。早在健保實施之時,基層診所就開始實施這樣的制度,但一般大醫院並未實施,現在制度擴大,反遭醫界的抗議。據健保局的劉慧真表示,實施合理門診量的診所,過去三年間健保費用只成長百分支十二,而未實施的醫學中心則成長了百分之三十,換算成實際金額是一百七十億元比七十一億元,兩者成長差額高達九十九億,平均每一年醫學中心比診所多花了三十三億元,限制門診量制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

劉慧真並表示,合理門診量只是規定合理的門診人數,並非硬性強制醫師不能多看病人,萬一超額看診,健保局仍支付診察費,只是隨著人數遞增費用遞減罷了,並非不付診察費,反對者動輒高喊「新制將使醫院倒閉、關門」,並以此威脅健保局及民眾,企圖保住財源,實非智者應為。

基層醫療協會的許明峰表示,健保實施之初倉促上路,有轉診制度卻未落實,基層醫療院已被擠壓到負成長,以前可以看七、八十人,現在能有一半就不錯了。他指出,到醫學中心看病平均健保局要付出一千四百元的診察費,而診所一次約可拿到三、四百元,若連小病都到醫學中心就醫,健保財務虧損就愈大,而且這些虧損最後都落到民眾身上。他並表示,合理門診量是為病人該做的事,而醫院揚言退出健保,現在也有診所並未加入健保,因此退出健保雖無法可管,民眾自有選擇。

談及協會的運作情形,許明峰表示,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的前身是台北市立醫療協會,然而在幾位熱心的醫師因感於基層醫療逐年的萎縮以及醫療環境變化迅速,在八十二年十一月,成立台北市基層醫療協會。為了能爭取參加「健保」的各種發言機會,由「台北市基層醫療協會」的主要幹部,再結合全省各地的幹部,於八十三年九月成立「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許明峰表示,基層醫療協會在成立以來,一直秉持著五大主張,即醫療資源合理的規劃與分佈,他表示,目前台灣地區人口數與醫師比率已達五百比一,醫師是患不均而非不足,應該注重醫師人員的素質,以免造持醫療資源的浪費;落實轉診制度、醫院與診所應同時實施合理門診量、以及對健保改革的期許和醫療法及醫師法的修正等。他也認為,合理門診量制是改善醫療品質與拯救健保的良方。

他認為,台灣大部分基層診所,早在五年前就實施合理門診量制,因為看診人數趨於合理化,而使得醫師有更充分的時間與精神,為病人進行詳細而完善的診療工作,醫療品質相較於看診人數全無限制的醫院而言,絕對不低於後者,但診所花用的健保費用,卻遠比醫院經濟許多,此由健保實施以來,醫院與診所間的醫療費用成長呈現的巨幅差距可以證明。

其實新制度的實施,是想改善台灣現今健保制度,希望能夠共創健保局、醫師及病人三方皆贏的局面,才是醫界應該努力的方向。

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動癌末安寧生活

【記者陳力蓉/生命力報導「安寧歸去的觀念可以告訴我們,生死有如月亮的陰晴圓缺、四季的春夏秋冬,各有其美,這就是生命,這就是自然。生很莊嚴、很重要;死則亦然。成長的孩子需要人拉拔他,臨終的病人也需要人的協助。」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趙可式這樣說著。

台灣自一九八一年以來,癌症一直居十大死因之冠。而今日,大約每十個家庭中,就有三家需面臨癌症病魔的侵擾。有鑑於此,民國七十九年,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與雙連教會等多個熱心團體,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為台灣的癌症末期病患,開啟了一扇窗,讓病患在人生最後的旅程中,瞥見更多的好山好水。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玉仕表示,「安寧療護」並不是「安樂死」,因為安樂死是拔除病患身上所有的維生系統,而安寧療護則否;「安寧病房」也非一般民眾認為的「安養院」。所謂的安寧療護(Hospice),始自英國,有住院病房、居家照顧及日間留院三種模式。「住院病房」與普通病房不同,它像家一樣,舒適溫馨。若病人不願意,也不需要住院,則可採取「居家護理」,由醫護人員到病人家中給予症狀評估、治療藥物及專業護理的照顧。而台灣目前尚在發展的「日間留院」模式,則是家人早上上班時,將病人送到安寧病房,下班再接病人回家。

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李惠芝表示,安寧療護的醫療措施,目的在於不積極地延長瀕死期,但也絕不縮短生命,絕不用安樂死,而是將所有的症狀都減低到病人能夠忍受的程度。李惠芝說,許多人都不知道,臨終的癌症病患多半會有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大小便失禁等不適情形,只要有一個症狀不能解決,病人便難以得到安寧。也因此,為了讓病患能維持「無痛」的安寧境界和生命品質,安寧療護就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減輕病人身體上的痛苦外,安寧療護也希望能建立屬於台灣本土的安寧療護模式。李惠芝說,除了藥物治療外,中藥、氣功、針灸、食療、芳香療法等本土治療法,醫護人員會針對病患的需求而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

李惠芝表示,民眾都認為安寧療護的費用應該很高,其實卻不然。一般來說,安寧療護已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以及住院費用與一般情況相同,所以不需要擔心會負擔不起。同時,安寧療護的醫療團隊成員還包括社工師、宗教人員、義工等,在身體症狀的緩和醫療外,給予癌末病患與家屬生活中的各項支援協助和心靈上的支持慰藉。

目前,全台安寧療護共有四十八家合約醫院,其中二十一家則擁有安寧病房。李惠芝說,安寧照顧基金會在推展安寧療護多年過程中,曾碰到許多困難,曾因專業人員訓練不足、流動率大,而必須每年不斷重新訓練人才;曾因人們對「死亡」這個課題的忌諱,讓募款活動受到很大的阻礙;也曾因病床的不足、各單位照顧品質不一而感到挫折。

「最讓我們感到難過的,是大家對安寧療護的不瞭解,而不願讓病患或親人接受安寧療護。不過,越是這樣,我們越是知道要做的事情還有更多。在這十一個年頭中,我們感謝諸多朋友的支持,讓我們有勇氣再繼續走下去。」李惠芝這樣說道,代表著安寧照顧基金會一路走來的堅持與信念—讓癌末病患生命有尊嚴,臨終有品質,身心靈平安。

2001年5月20日 星期日

葉神父 落地生根獻大愛

【記者陳力蓉/生命力報導「想自己越少就越快樂。」斑白的頭髮與服貼的落腮鬍,總是慈祥微笑的葉由根神父,用他那怪怪的「老外腔」台語,雀躍述說奉獻的快樂。生長在匈牙利,卻在中國的土地上生了根,並開花結果。葉神父說:「我在中國住了六十五年,除了臉孔以外,我是個道道地地的中國人。」

民國二十五年,葉神父至中國大陸行醫傳教,剛好目睹中國近代史兵荒馬亂、戰火連連的動盪時代,他一本宗教精神,在大陸醫療貧病。大陸淪陷後,葉神父被莫須有的罪名關入牢獄,歷經鬥爭、勞改,囚禁數年後,才在民國四十四年輾轉來台。

來台初期,葉神父見到當時台灣生活普遍窮困,於是在嘉義沿海地區設立「貧民醫院」,專為生病的窮人服務。醫院開了近二十年,台灣的經濟起飛,「大家有錢了,生病都上大醫院,我的小醫院沒人來,就關門了。」葉神父笑著說,開醫院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他樂於結束這個階段性的任務。

之後,葉神父來到新竹,無意間發現智障孩童流連街頭,因而刺激他對智障特殊教育的關心與重視,先後成立了「仁愛啟智中心」與「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等多個啟智中心。葉神父說,剛創立仁愛啟智中心時,因為找不到專門教導智障兒的老師,中心內收容十多名智障兒,他就親自一口口餵他們吃飯,一餵就是三年。也因為他不懂啟智教育,於是找來曾經教過美國總統甘迺迪智障妹妹的艾琳修女,幫忙訓練老師,來教育這些孩子。這些一般人眼中低能、無知的智障孩子,葉神父說:「他們都是無罪,都不應該被放棄。」

目前仁愛啟智中心收容了一百六十多名智障兒,已交給教會另一名神父負責;十六年來,葉神父傾全力經營華光,聘請的老師從個位數增加到現在的六、七十名,平均每二、三名智障兒就有一名老師照顧。他還聘請專家為院童做特殊教育及職業訓練,讓輕度智障的孩子有機會走進就業市場打工賺錢,甚至有能力請父母出國旅遊。葉神父非常注重與家長的互動,還鼓勵他們站出來替孩子爭取應有的權利。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主任吳富美說,從認識葉神父的第一天起,就常看見忙了一整天的葉神父,晚上還坐在桌前打字;聽見滴滴答答的打字聲音從房間傳出,她就知道,葉神父又在寫信向國外教會募款了。吳富美說,葉神父認為,只要有心,一塊錢也能做善事。因此,即使華光經費有限,他仍堅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與住宿環境,給老師合理的薪資,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盡全力照顧這群孩子。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社工彭秀月也說,因為葉神父凡事不考慮自己的個性,因而對院內同仁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論大家多忙,他只要見到孩子不夠整齊、乾淨,便會獨自生起悶氣。他堅持孩子的教育,絕不可因經費問題而中斷。

一位院生的家長,憶起一段難忘的往事時說道:「我住在新埔的郊外,從大路下車後仍要走一段約二十分鐘的田埂小道。家中有一位智障兼行動不便的十五歲男孩,體重相當重,每天背他往返田埂小道搭乘校車,即使年輕人都感到非常吃力。我的孩子很幸運,經葉神父勸導就讀仁愛啟智中心,且每天往返的車程都由葉神父親自接送,家人則在路旁等候,再背他回家。有一次農忙時,大家忙於田間工作,忘了孩子回家時間已到,葉神父等不到我們,竟不顧自己年紀大,背起孩子走這段狹小的田埂路。等到大家想起時,葉神父已是滿身大汗、呼吸急促地站在門前了。我們全家人看到都非常感激與感動,一生難忘。」

現在,九十一歲的葉神父,仍舊為智障兒而奔波著。葉神父說,他有個理想,就是要為全省智能障礙者,規劃一個與社會結合的社區,提供智障者人性化的生活空間,並也減輕智障者家庭的負擔,所以,他正全力推動建立「華光福利山莊」。在各界的贊助下,他們有了土地與政府的補助,但是,仍要自籌二億元,才能建造「華光福利山莊」。葉神父說,「這樣一群少了聰明、靈巧,卻擁有高貴靈魂的生命,想要用自己的雙手與汗水,耕耘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在這裡,自己靠自己。」但是,現實卻要考驗他們,如果可能,希望大家能伸出雙手,幫他們建立一個家,讓他們在這裡,能自己靠自己。

來華六十五年,葉神父總共回去過三次,第一次返抵家門是在他離家後的三十四年,幾經戰亂,家人也凋零殆盡。幾年前他去美國探望他的弟妹,才住了兩個月,就急著想回到台灣,他對弟弟說:「我不習慣這裡,我要『回家』。」問他想回故鄉匈牙利嗎?葉神父環顧著華光,用其一貫慈祥溫柔的語調說:「不走了,就在這裡了。」九十一歲的葉由根神父,早已在台灣,落地,生根。 

2001年5月17日 星期四

獨居老人安養問題 社會的重大難題

【記者簡琪芸/生命力報導獨居老人問題涵蓋的層面很廣,造成的社會問題也大,自前陣子連續發生蔡姓老翁陳屍在床上、水里頂崁九十歲魏姓老人上吊自殺等事件,政府更重視獨居老人的居住問題,也盡力協助獨居老人進入安養機構安養。但是獨居老人肯不肯去安養機構,對於政府、各地方社會局和福利機構來說,是個重大的難題。

六十歲的唐老太太,從三十年前和先生一同過來台灣,自先生過世後一直獨自居住在台大員工宿舍,唯一的兒子留在大陸,每半年才能過來看看她,一次也只能待一個月。唐老太太行動不便,患有憂鬱症和心臟病,又一人獨居,平日皆是社工人員到府照料,否則獨自一人的她根本無法處理身邊大小事物。曾經也有社工人員問老太太想不想去安養院或者老人之家,老太太堅持:「我有我的家,不需要去那種地方過日子。」

八十多歲的張老先生,住在台北蘆洲一帶,沒有任何戶籍資料及可以證明身份的文件,平日獨居且以拾荒維生,生活起居都在三輪腳踏車上度過。曾經有福利機構的人與他接洽,希望能幫助他有個安身之處,但是張老先生不願意他人來干涉其生活方式,也不願意住進安養機構。而在社會局、老人基金會和慈濟單位一同勸說之下,張老先生還以死相逼。最後,福利團體妥協,讓他過原來的生活,但又礙於張老先生無戶籍資料,無法替他申請補助,而張老先生也不願意接受補助,基金會只能定期探訪老先生的狀況。

還有一位獨居老人,居住在自己搭設的鐵皮屋裡,每天快樂地看著錄影帶學跳交際舞,問他願不願意到安養機構,他大聲地說:「最近不是很多老人在安養院自殺嗎?我才不要去那種地方。」

對於老人會有這種反應,老人基金會的秘書長甘玉玦表示,老人之所以會獨居,在他們的心理上,其實是不想放開目前的生活、安於現今生活,他們通常是念舊,而在性格上有些也比較孤僻,所以在遇到類似的個案,的確讓社工人員很頭痛。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獨居老人都一定要送到安養機構,大都是經社會局評估後,覺得年齡、健康情形及是否為低收入戶等條件符合(各安養機構服務對象條件不同),才幫他們申請。而像張老先生這種情形就太嚴重,有時候就需要強制執行。

內政部東區老人之家主任簡宗梧也表示,以政府的出發點來說,皆是希望老人在晚年有更好的生活及專人照護,但有些獨居老人卻認為住在安養機構沒有自由,關於這一點,其實以東區老人之家的老人來說,老人之家會給予老人最大的自由,也鼓勵他們從事自己喜歡的興趣,只是團體生活本來就有紀律,定時吃飯或就寢對於老人來說也是件好事,所以在外頭住慣的老人可以不必擔心。何況在院內也是有很多老人因為獨居無聊而申請進來,最後也是在院裡結交不少老人朋友,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科科長李貴榮說,政府很重視老人問題,也擔心老人晚年安養去處,如果獨居老人擔心安寧機構的品質,社會司會提供通過審核的安養機構列表,讓老人可以安心的選擇。


延伸閱讀

全人中學 全人教育的實踐

【記者曾敬德/生命力報導苗栗縣卓蘭鎮內灣里有間全人教育實驗中學,創辦迄今已超過六個年頭,是台灣目前唯一的體制外中學,從辦學理念、教學、課程、師生關係到學校的地理環境,都與一般學校有很大的差異,目前一共有五十多位學生,從國小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都有。

全人教育實驗中學老師周鄭州,談到教育的方式及理念時說:「我們的課程設計是很活潑的,鼓勵學生發問,引導學生找尋不同的答案,課堂上和學生互動了解,並且相互討論,因為一個老師只要針對大約六個學生,且全體的師生都要住校,所以師生之間的互動特別密切,而老師也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來作修正及調整。」

全人教育實驗中學的上課方式,採用「分組混齡」方式,沒有統一進度的時間表。學生按照程度興趣挑選課程,以小組形式和不同年齡的學生一同上課。周鄭州表示,「這樣一來可以不用擔心能力不及的學生跟不上進度,二來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的課,像有位國中學生的英文程度已到高中程度,而有位高中學生的數學程度只到國中程度,都可依照自己程度選擇適合的課。針對學生不同的能力來施教,才能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幫助。」

全人教育實驗中學的課程編排,上午主要是術科學習,下午是藝術創造等科目,晚上有音樂、電影、戲劇、聊天等自由參與的活動。周鄭州說:「我們注重教育的健全發展,對於各方面的課程都一樣重視,不單單只有重視課業的方面,像我們很鼓勵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朝自己的興趣去發展,校長程延平有開音樂欣賞的課,讓有興趣的學生去上,我們也聘請專業的老師來教學生們樂器。目前全校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在玩樂器,大家都很有興趣,我們已經有了兩三個樂團,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樂團。學生自己組的樂團還曾到卓蘭表演,大家的反應還不錯。我們不會壓抑學生學習的意願,我們給學生大的學習空間,學習樂器也是一門深奧學問,要有多的經歷,生命才會有不同的體驗。」

校長程延平曾說,「全人的教育就是理解知識、實踐人格、養成美感、釋放創意、培養批判,這樣的人才能重新面對世界,才能洞見生命的意義,這才是完全的人。」也是位名畫家的程延平,大家都叫他大鬍子,他堅持每年全校的全體師生都要爬一次大山,他認為看過漂亮的地球,才會懂得去保護及珍惜,這樣的孩子才不會變壞。

種籽學苑 教育孩子不打罵

【記者曾敬德/生命力報導台北縣烏來鄉有一家實驗小學,種籽學苑一到六年級中,全部共有七個班級,而學生總數只有六十五個人,種籽學苑堅持不因做錯事體罰學生,透過民主和法制讓孩子學習與了解。

它的全名為種籽親子實驗學苑,全校只有六十五個小朋友,他們的上課方式跟大學生頗為類似,在開學之初選好課之後,每次上課時都要跑到自己的教室去,而不像普通的小學生一樣,都固定在同一間教室上課。種籽親子實驗學苑總務長陳曼姿說,透過這樣方式讓學生自主選課,是增加孩子的責任心。學校有責任提供課程,可是學生也可以決定要不要上、上什麼內容與以什麼方式上這堂課。而學生們分班的方式是採取混齡分班,而不是和一般體制內的學校一樣,是按照年齡區分年級。

陳曼姿表示,「種籽親子實驗學苑的特色,是對孩子不用體罰的教育,透過民主及法制讓孩子學習。我們用的課本材質是環保及親近大自然的布編本,教材內容大部分是老師們自己編成的教材,可以針對孩子們不同的需求作調整。此外,我們還有兩間樹屋,提供學生們上課以及玩樂。」

種籽學苑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組織:「生活會議」和「法庭時間」。每個星期五,老師和學生都會一起開生活會議,大家都可以提出意見,如提出新規則或修訂廢除一些原有的規定,在充份討論後,一人一票決定。透過如此的模式讓小孩學習跟人討論事情,知道怎樣聽意見,怎樣表達看法,做出來的規定,全體師生都要遵守,因為這是一人一票的決定。

星期一到星期四的中午是法庭時間,老師和同學都可以提出告狀。法官是在生活會議中得到過半數票選出來,老師或學生都可以,法庭時間有三位法官輪流當值,這三人必須包括老師跟同學,法官會先調查事情,傾聽兩邊的說法,詢問證人,然後作出裁決。

種籽親子實驗學苑在民國八十三年二月時開始籌辦,在九月份招生。陳曼姿表示,在招生方面,每年都會有超額的學生來報名,因每年級只招收十二人,如此一定要對學生和家長做些篩選的動作,一方面要先與家長面談,看彼此的理念是否相同,是否都支持這個教育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們進行篩選,在暑假的時候先進行試讀,看看學生們是否適合接受這種教育。

陳曼姿進一步表示,目前學校的資金來源,政府方面每年補助五個教室,共兩百多萬元,不過維持這個學苑的基本開銷,每年需要七百多萬元,而剩下的五百多萬完如何消化,只有靠這些少數學生的家長們自行籌備,所以家長們的開銷不小,不過家長們都很支持這個教育改革理念,都很樂意支持。

培訓森小師資 散播人本種子

【記者林宏翰/生命力報導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也是台大教育學程教授史英說,面臨學生提問的時候,當老師非常重要的是,要「換取時間」,讓你自己進入提問者或是學生的情境,不能很快地跳出來當老師。史英說:「一個提問題的人,其實是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的狀況,所以身為老師,要謹慎地體貼、呵護那個提問題的學生。」

人本教育基金會自四月十九日起,舉辦森林小學師資培訓班,開辦一連串的培訓課程。主要招收的學員為,想成為森林小學的老師者,或是純粹個人進修,想瞭解人本教育改革內容的社會大眾。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副主任何淑真表示,森小的師資除了第一屆外,都是來自師資培訓班。培訓班的學員在兩個月,二十五堂課之後,就有資格經由十天的試教,進入森小教書。不過,有大部分的學員是已經就業的上班族,抱著進修的心情,想瞭解人本的教改理念而來。

目前任教於台灣藝術學院的王慧穆,也是學員之一,對人本教育的思想很感興趣。她說,參與了這幾堂課以來,增加了許多對森小的認識,以往只知道森小很開放、限制很少,現在她更進一步知道,森小在教案設計上的用心。王惠穆說,森小的教學方式,對象是可以不分年齡、不分學歷的,它提供的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讓學生不斷地主動思考。王惠穆說,她參與這個課程,並不完全是想要進入森小當老師,不過藉由這個觀念的啟發,她會將這些發揮在他自己的課堂上。

史英是在課堂上回答學員提問時,利用機會教育,告訴學員身為一個老師要如何面對提問者的問題。他在回答完學員的問題後,才將他所謂「後台的事情」,搬到講台前來說。

史英在聽了學員的提問後,並不直接回應,而是回頭將學員的問題在黑板寫下。史英說:「我沒有很快地回答你,是因為我無從回答,我不知道你要問什麼,所以我用一個賴皮的方法,我一邊在黑板上寫字一邊在想你到底要問什麼,我並不是愛寫字,我是在替自己解圍。」他一面寫一面很認真的聽學員講,自然地進入了提問者的情境,瞭解提問者所要表達的重點。

史英說:「很多當老師的非常愛說,自己懂一分卻要說五分。」當老師的人要懂得節制,要想辦法多聽提問者的話,融入提問者的情境,盡量協助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促進學生思考,「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要跳出來指導他」。即使是這樣,在回答學生問題時,還是很難避免讓學生受到打擊,因為學生在提問時,往往是很脆弱的。

提到教案設計,史英說:「要有一個非凡的意義,就是上游思想。」「例如我們要教『速度』,那我們首先要問說,教『速度』要幹嘛?就是在追尋『速度』有什麼意義。不過這裡的『意義』不等於『用處』。」有時候「意義」與「用處」是一樣的,史英說,例如當問你薪水有什麼意義的時候,通常就是在問你薪水有什麼用處,可是一般來說當有人問你,金錢對你有什麼意義,顯然不是問你用處。顯然是要超越現實的用處,還要追求更上一層的「意義」。

史英表示,「用處」很生活化,而生活化就會帶來「庸俗」。希望我們的教學可以跳脫庸俗的邏輯,可以進入更上一層的思想。如果在教學生時,每一樣都要顧及它夠不夠生活化,有沒有用處,那麼到最後將很難說服學生學習,「因為人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要在生活上能實用」。

「那麼人為什麼要學習呢?」史英說,因為人天性好奇。小孩走在路上看著天空,會問媽媽「天有多高」,但是知道天有多高,並不能在他的生活上有什麼用處。但是天有多高這個問題,非常具有意義,所謂意義就是人類探索世界的那一份好奇心。這就是人本主義的主張之一,人天生具有好奇心。

史英說,人本主義的另一個主張是,人天生不自由,但是人又天性喜歡自由。人天生不自由的證據有二,一是人天生想飛,卻擺脫不了地心引力的束縛;二是人會肚子餓、人要喝水,所以人受到生命法則的束縛。

史英說,人對這個世界的各種好奇,和他追求自由的慾望結合起來,最後人藉由獲取知識、學習、思考,使人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放。知識與學問的價值,在於創造不同的生活形態。當學生問:「老師我們學這個幹嘛?」老師應該回答的標準答案是:為了活得更像一個人。

於是現場有學員追問,如果只是追求非凡的意義、上游的思想,是否會有捨近求遠的感覺?史英說,我們所談的這種高層的心智活動,其實應該是要普及於大眾的。有部分所謂的普羅主義、大眾主義者認為,大眾很難瞭解這些高層的心智活動,他們以為大眾喜歡看的是,那些煽情的、沒有思想的東西,如肥皂劇。

不過人本主義認為,求取知識獲得解放這一條途徑,不是菁英份子的專利。而且恰恰相反,這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人權。所以教育是要提供我們的下一代,每一個小孩,追求知識而獲得自我解放。

史英說:「那些普羅主義、大眾主義者主張打倒菁英階級,這點我很贊成,但是並不是要把菁英高層的心智活動,一起打倒。」「我們打倒菁英的目的是要分他的知識,把他的知識拿來給大家用的。」這些普羅主義、大眾主義者,就好像一批窮人,他們只想打倒有錢人,可是卻不想分他的錢,還說那個錢我們也不要,我們寧願永遠當窮人。


延伸閱讀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軍中士官兵的教育與輔導措施

【記者廖偉竣/生命力報導近年來在軍中每年平均約四百人的死亡人數,成為軍方一個重新思考與改進的動力,軍方除了在軍官的教育上著手,士兵的輔導也是近來努力的一個方向。

現在軍中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對帶兵幹部施行的。以現有的幹部教育,輔仁大學教官崔崙說,在軍中主要負責帶兵的預官,在六到八週的基礎訓練之後,就依專業科目分別再學習,一共六個月的時間,足以使預官勝任軍務。

在部隊中,預官多半擔任排長,他們的壓力可能比士兵更大,因為帶兵官不但要處理底下士兵的個別問題,也要按照上頭長官的期望來管理部隊,當中職業軍官與義務軍官之間的認知差異,也是預官在人際關係上的一項壓力。輔仁大學教官宛志慶就提供了準預官們一個建議:預官要知道領導統御的技巧,不能光靠背後軍隊的權威來帶人。

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媽媽(陳碧娥)則建議,職業軍官對自己的工作要有所認識,因為將來要輔導其他役男的問題。特別是現在軍中缺少受過完整訓練的科班幹部,幹部職務多半由預官擔任,輔導教育經驗不夠,唯有靠上級多監督幹部的工作情形,對預官多付出關懷,才能避免意外。

曾任陸軍總部參謀的沈明室也說,因為幹部經驗的不足及年輕氣盛,容易與部隊發生對立,此時上級長官如果不加以耐心指導,而是加以斥責的話,也會發生意外事件。

另外對於軍中一般士兵的輔導,崔崙認為這是一項趨勢,如政戰學校近幾年開設社工系、心理系,以培育相關人才,在部隊中則有政戰官、心輔官,針對士官兵進行輔導。由於現在有了這麼多的輔導管道,部隊中的自殺與傷亡人數才能逐年降低。

軍隊本來就是個嚴謹的單位,無論在要求、說話方式、態度、行動自由各方面,都與一般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上的變化所引發的適應不良,也可能是引起意外的一個因素。而且訓練人民打仗衛國是關乎人命的事情,嚴謹也有其必要性在。

對於外界認為軍中常出人命,崔崙表示,如果把這一群服役的二十到二十三歲的年輕人放在社會中,不見得就能順利適應社會環境。這群初離校園的年輕人,社會經驗往往不足,問題自然比較多。

持相反意見的黃媽媽則對現有的軍中輔導覺得不夠,特別是用原先用於宣傳的政戰系統的人來輔導,不見得能夠切合要求。這也是因為現在台灣不像先進國家,心理學系還不夠普及,軍方不論在正規的心理諮商與精神輔導上,人數或素質都不足,平均一名輔導官要輔導兩百三十幾人。

國策中心研究員蘇進強,就曾對此提出一個質疑,行之有年的政戰制度,是否能改變長期以來思想檢查的組織體質,轉而以心理輔導、行為矯正為主的機制,並發揮其功能?

蘇進強引用福爾摩沙基金會在民國八十四年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在一千多份問卷中,認為有不當管教情形且經常發生者,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四,另外在同一份調查中,認為在政戰制度中受理各類的申訴問題的輔導信箱無效者,卻也高達到百分之六十一點七。

對於現在這樣的軍中環境,黃媽媽說,軍方總要等到每次有很大的犧牲,才會有一點點改進,她希望將來「軍方能夠在軍事官方面的培養上用心」,提升軍事官的素質與輔導能力,戰力也才能上升,意外也會減少。軍方要加快腳步,設法留住這些具有專業輔導能力的職業軍官。

而每年在軍中平均約四百人的死亡人數,黃媽媽說,雖然不能完全避免這樣的意外,但卻不能以「那裡不死人」來搪塞。

軍中管教問題和軍中人權之所以受到注目,是因為大部份的家庭都有小孩要當兵,大家害怕自己的小孩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家屬看了怵目驚心,役男看了人人自危。如果當軍人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被自己人整死,有哪一位父母能忍受自己的小孩,完完整整的入營,最後卻被活活打死?

從前「軍人只有國家沒有個人」這樣欠缺人權的價值觀,是軍隊用以合理化軍人接受嚴格訓練的理由。然而,當軍人必須因為身分不同,而須放棄普通公民所擁有的基本人權的觀念,已不符社會潮流。若軍方不能改變此一思維,受傷的不只是軍中士氣,連帶軍隊戰力也必然為之遞減,最後危害的則是國家整體的安全。

軍中的倫理與申訴管道

【記者廖偉竣/生命力報導距今不到三年前,海軍綏陽艦爐艙的一場火災,造成了七條人命喪生,當中有六人是上船不久的新兵。事後調查原因,除了人為操作不當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在最危險的爐艙裡工作的,幾乎都是新兵,失事當日值勤的鍋爐帶班也只是個二等兵。在軍中一向存在著「菜鳥要忍耐」的基本倫理,對於先前就出過意外的綏陽艦爐艙,當時老兵與幹部都不願意靠近,把危險的差事丟給新兵去做,則是另一個原因。

輔仁大學教官宛志慶說到自己以前在軍中,「一條槓的看到一顆梅花的都會發抖」,說明了軍隊裡一向存在的上下階層關係。輔仁大學教官崔崙說,學長學弟制這種上下倫理的關係不只存在於軍中,以學校為例,學弟對學長的經驗與能力會有所尊重是一定的,然而學長不一定會藉這種倫理對學弟不利,而且這樣的事情在離開部隊多年以後,現在已經幾乎沒聽到了。

崔崙表示,軍隊與社會比起來,對於階層上的意識更強,例如民間的公司,新進人員也會被要求勤快一點,多做、多學,不要給公司鬧問題,自然能夠一切平安,這些和軍隊都是一樣的。軍隊只是在倫理、階級、命令等方面更加的嚴格要求,此外的基本倫理與外面是等同的。

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媽媽也承認每個團體都有上下之分,部隊和外面相較之下只是較為嚴重。不過,學長關係也好、師徒關係也好,一旦侵害到人命,就不能置之不理。

對於現在軍中的不當管教情形,宛志慶說:「現在比以前好多了,雖然不敢說沒有,但是不太正常的關係有改善」。然而台灣軍中人權促進會於去年九月間引用軍事主管部門的統計數字,台灣每年有關士兵權利被侵犯的申訴案件仍高達兩萬件。

曾任陸軍總部參謀的沈明室說,軍中的不當管教主要還是受到軍中文化的影響。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兩句話:「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幾乎所有的軍官和退役軍官都認可,但是新進的人員不一定能接受。畢竟其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受到的磨練和壓抑,單靠這兩句話,很難能夠釋懷。

國策中心研究員蘇進強也指出,軍中要有所謂「管教養衛」的觀念,管教不僅要教他,還要保護他。軍隊雖為暴力的單位,但其對象是敵人,而不該是軍中的袍澤。

在軍中的申訴,崔崙提供了幾項現有的方式。除了直接找連上的輔導長以外,各軍種也有各自有其申訴信箱,或者是隸屬於政戰系統的「0八0專線」。另有以「旅」為單位的旅級申訴中心,則是直接跨過軍中逐層的倫理關係,直接向上「反應」。

黃媽媽也提供一個建議,無論在哪一單位服務,若發生了事情,為求自保,平時就要妥善保存自己的值勤記錄或是出事的時間地點等資料,可作為申訴時的有力憑據。

至於在軍中服役的役男,黃媽媽也建議役男本身要對自己身處的環境要有正確認知,努力去適應,而不是一味抗拒,否則只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兵役既然是憲法的規定,役男就該用心了解這個環境,不要只想著逃避。既然從一般的環境中來到一個剛性的團體之中,觀念上要有所轉變。像是國防部就會發給役男一本「入伍服役指南」,當中就詳載了在軍中應注意的各項細節與權利義務,役男宜先藉此對軍中狀況先作了解。

此外現在家庭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不足,孩子不肯告訴父母自己在軍中的問題,而發生事故。黃媽媽也提醒父母也要了解部隊生態,而不是把兒子送到軍中就不管,平時就該與孩子多多溝通,熟悉軍中作業程序。例如懇親日時不只是買些好吃好喝的,要與長官或孩子多聊聊,陪孩子平安走過這段路。

如果不幸出事的時候,家長對軍方往往有所恐懼,只求妥協與賠償金,然而家長除了要求應有的賠償以外,更重要的是追求事情的真相。有些父母不願做長期抗戰,只期望靠民意代表的公權力施壓,把孩子調到較「涼」的單位,求個平安退伍。這樣的消極心態,只會助長少數惡劣軍官的氣焰。

由空軍彈藥失竊案看軍中人權

【記者李效儒/生命力報導五月一日是屬於勞工的日子,勞工爭取工作權,拒絕失業的抗議聲浪席捲全球,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上空軍總部的大門口前卻顯得異常靜默。軍中人權促進會的黃媽媽(本名陳碧娥)與桃園彈藥失竊案中被判刑的醫官林俊呈親友約十來人,披著雨衣、帶著礦泉水,一如往常在地上貼著醒目標語靜坐,不時引起路人的好奇觀望。

黃媽媽是多年前在服役期間離奇死亡的黃國章的母親,當時在申訴未果的慘況下,他毅然決然挺身而出,成立軍中人權促進會,以一個受害者母親的心境為廣大的役男爭取基本人權。自四月底以來,他不斷向空軍總部遞交陳情書,僅得到如下答覆:「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我們不得干預司法,必要時我們會提供法律諮詢服務。」退伍醫官林俊呈表示,這件已經「一案四破」的案子,希望早日邁入第五破,還他們清白。所謂一案四破是指,從最早三名小兵依自白書被起訴,而後歷經逮捕真正涉案嫌犯張永濤、陳國鎮等十一人,及爆發三名小兵遭刑求,而今更將林俊呈及陳裕宏依偽造文書罪判刑一年且不得緩刑。這一連串的案外案,牽扯出採證的問題,以及偵查方式應由政戰系統回歸憲調。戲稱自己四處流浪的林俊呈,白天循例要到空軍總部靜坐,晚上則到朋友住所檢討及商擬對策,為的是替自己莫名其妙被強加的罪行澄清,卻苦盼不到當初指示他們開立診斷書的軍官出面說明。

根據林俊呈陳述當時情形:「我在八十八年七月入伍,八月左右即分發至桃園空軍基地。十月三日,發生彈藥失竊案後,為了替被刑求頂罪的三名士兵療傷,與陳裕宏來到三人被關的地方,幫他們看診換藥。他們身旁有人戒護,不能隨便靠近,就先幫一名腳傷的士兵換藥,當陳裕宏發現其中一人眼睛發炎,欲進一步診療時,仍得囑咐須經長官同意,所以診療記錄上只記載了腳與眼睛,並無註明其他外傷,熟料,軍方將之用作沒有刑求的證明,而把焦點模糊,藉以脫罪。當我在法庭說明那並非正式的驗傷證明,只是診斷書時,竟以同為涉案人為由,證詞不足採信而遭判刑。」

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他向推動軍中人權不遺餘力的黃媽媽求援。此類的軍事審判案件,只是眾多軍中人權問題的冰山一角。軍隊是個強調紀律與服從的嚴謹團體,在提升整體戰力與保護國家機密的考量上,軍隊一直是人權難以觸及的禁忌地帶,台灣也不過在晚近才有黃媽媽力籌的軍中人權促進會,及其參與促成的國軍官兵權益保障委員會等團體,戮力提升軍人的基本人權,但是,陳水扁總統上任後雖然標榜「以人權立國」,更成立了國家人權委員會,卻遺漏軍中人權一項。幸好軍法已有大幅改革,雖然軍中部分陋習積重難返,如不當管教全由各人喜好,縱有申訴,成效不大,卻也因軍方甚為重視而較以往改善。

在民間人權團體極力奔走下,自八十四年以來申訴管道已甚為公開、順暢,唯仍無法真正達到公正、公平原則。即便如此,國防部官兵權益保障委員會諮詢委員陳伯昭仍樂觀表示:「軍方一切都是最制式的。人性較單純,考慮較少,是最邪惡也最單純的所在,若是我們的堅持能說服他們,他們就會接受,心態也會調整。」輔仁大學聖若望和平對話中心主任雷敦龢認為,「在任何組織當中都必須遵守人權,國家、軍隊也不例外。」偶發的意外傷亡事件或可諒解,但不容置疑地,因人為疏失、不當處置或刻意隱瞞,導致軍人生存權利遭受威脅時,就必須檢討軍隊的管理有無失當。軍中人權促進會雖高舉人權旗幟,試圖撼動軍隊體制,仍須社會大眾長期關注與投入,凝聚力量後方能發揮最大功能,從法制、倫理,乃至於教育切入,徹底瓦解對人權戕害的力量。

東吳社工實習課 體驗志工真快樂

【記者楊証凱/生命力報導走進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眼前可以看到許多身穿黃色背心的志工,正在為民眾及病患服務,其中也包括幾位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他們每週固定到陽明醫院,自願犧牲自己的時間,為了協助民眾及病患而盡一己之力。

東吳大學社工系為了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增進學生實際參與服務的經驗,以及激發學生思考專業價值觀對自我的意義,建立專業自我的概念與成長途徑,因此開設必修的實習課程。實習課程從二年級到四年級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志願服務,由二年級學生到各大機構體驗志工的工作。第二階段是學生在大三時到各機構實習,成為正式實習生,服務內容更深入、更專業。第三階段也是在大四時參加各機構的實習,實習的時間更長,工作量更大,工作內容更廣泛、更深入。

在大二開設的實習一課程中,志願服務的範圍包含許多領域,例如中小學輔導室、社會福利機構、醫療機構、政府行政單位等,其中一部份同學選擇陽明醫院為體驗志工的第一站。

陽明醫院志工的主要工作是協助護理人員,整理病歷、安排診次、維持秩序、為病患或民眾測量血壓,協助醫師門診護理工作等,同學可以選擇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單位中,其值班時間和服務內容也不相同。

在陽明醫院當志工逾半年的東吳社工系二年級A班學生郭婉盈表示:「這不僅是為了三年級的實習機構作參考,更是為了『接觸人群』做準備。」

與志工接觸過的病患許雯霞說:「有了志工幫助我們,就覺得醫院多了一份溫馨和安全感,那些學生也讓原本死氣沉沉的醫院變得比較活潑。」

志工經驗不僅可以實際接觸病患及其家屬,更可以領悟生命的可貴、健康的重要,以及察覺到一位醫院中的社會工作者需具備的專業能力。郭婉盈說:「若我將來的工作領域在醫院,就要與醫生及護理人員在同一團體中工作,屆時不可或缺的是,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與醫療領域的專業知識結合,如此才能為案主提供最佳的服務。」

「志工經驗雖只有短短的一年,卻是個能夠自我成長與為社會製造溫情的寶貴機會,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夠隨之獲益,何樂而不為呢?」郭婉盈表示。

勞動三法修法 自由入會爭議多

【記者徐銘穗/生命力報導攸關勞工權益的勞動三法修法,各界對此次修法方向基本上抱持肯定的態度,然而對於是否應該取消強制入會,各界的看法不同,工運團體表示,自由入會將削弱工會的力量,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卻認為,自由入會能使工會變得更好。

行政院勞委會日前修改勞動三法,勞動三法修正草案包括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勞資爭議處理法,其中最受勞工團體反彈的自由入會規定,委員會議同意增訂兩年落日條款,意即將來修法通過後,還是維持強制入會,施行兩年後,再改為勞工自由加入工會。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張烽益指出,取消基層工會強制入會的規定雖然符合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但台灣目前工會體質脆弱,自由入會的規定對於勞工權益會帶來衝擊。張烽益說,台灣現有的工會力量不大,此次修正草案降低工會的成立門檻,由過去的三十人才能發起,放寬到十人就能組織工會,此外,勞工加入工會由原本的強制入會改為自由入會,將會削減工會的力量,因而無法向資方爭取到勞工應有的權益。

行政院勞委會勞資關係處表示,勞工自由入會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LO)第八十七號、第九十八號公約保障勞工自由結社的權利,不僅順應潮流,也遵守我國憲法「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的規定,並且訂立三年的落日條款,以給與工會充分的緩衝與適應期。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失業研究室召集人何燕堂表示,工人組織經常被壓抑,如果連最基層的會員來源也不能確保鞏固,就算開放特定行業的結社權,也是無效的,如此只會使得台灣工會組織的力量更加薄弱。

然而從事勞動政策研究的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表示,工會要像7-11一樣,二十四小時為其成員提供服務,自由入會可以形成一種壓力,當工會做得不好時,成員可以決定要不要加入,促進工會團體提昇對自我的要求,將工會辦得更好。成之約說,自由化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而折衷的方法是訂定落日條款,讓工會團體有一個緩衝期去調適與健全自身的條件。

在工會法的修正草案當中,最重大的修正之一為完全取消行政機關、軍火工業、教育事業人員不得籌組工會的規定,未來包括行政機關、軍火工業、教育事業人員在內的受僱者,都可以組織工會同時行使罷工權。

此外,為了避免雇主妨害工會發展,草案中也對「不當勞動行為」做出較詳細的規定,如果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協商,都將被視為不當勞動行為。同時在勞資爭議處理法中設置處理「不當勞動行為」的常態性裁決委員會,張烽益表示,大同工會理事長白正憲花了八年的時間打官司,最後雖然得到遲來的正義,但也浪費了將近三千多個日子,未來裁決委員會的成立,不但能使勞資糾紛快速的解決,裁決結果也具有準司法的效力。

至於影響公眾生活甚鉅的電力、自來水、航空管制事業等,其勞工禁止行使爭議權。大眾運輸、公共衛生、石油煉製、醫院、燃氣事業等則訂有三十天的爭議行為冷卻期。對此勞陣表示,行使罷工權是勞工應有的基本權利,不應完全剝奪。張烽益說,對於這些特定的行業也應該付予罷工權,為避免影響社會大眾的權益,可以在程序上多限制,以折衷的方式讓其享有應得的權益。

對於此次勞委會提出的勞動三法修正草案,張烽益表示,本次修法的重要性在於使工會多元化,並且規範不當勞動行為,強化工會幹部的保護。勞陣基本上抱持肯定的態度,未來將更進一步的向行政院和立法部門施壓與監督,為建立台灣新的勞動體制而努力。


延伸閱讀

台灣勞工陣線

聽障協會 為聾胞打造通盤就業計劃

【記者丁承恩/生命力報導就業困難一直是聽障朋友所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要就聽障者的就業問題作一全盤性的檢視,首先就必須從上游的就業輔導團體開始著手,這類機構通常是需要尋找就業機會的聽障朋友首先求助的地方,也扮演著與雇主溝通的橋樑,將聽障朋友與雇主之間的需求分別加以協調,以求能達到雙方互利互信的理想,在整個環節中有著關鍵的地位。

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長期以來一直默默從事著輔導聽障朋友就業以及後續追蹤的服務,對於目前台北市聽障者的就業現況及所面臨的困難都有很深刻的體認,經由他們不斷的付出,造就了很多聽障朋友找到了適合自己性向的工作,也從職場中獲得了成就感與自我肯定的價值觀。

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秘書長洪麗富表示,該協會目前在輔導聽障朋友就業方面主要分為職業訓練及輔導就業兩個努力的方向。首先針對每個前來輔導就業的個案作一通盤的審核,找出其性向及適合的工作類別,然後再藉由課程的訓練使其具備應付職場的工作能力,最後再藉由協會內專業的就業服務員陪同,共同尋找適合的工作環境,達到投身職場的目標。

在就業輔導方面,洪麗富表示,為了擴大服務內容及提高服務的品質,除了各類職訓課程的開辦外,目前聽障人協會正積極的辦理「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此項服務的主要內容是由協會裡專業的就服員依每位聽障朋友的個別化工作需求,開發適當的就業機會,量身打造個別的就業服務計畫。於就業媒合後,更將持續提供如就業諮詢、工作現場輔導、與雇主的溝通工作等相關事宜,持續提供密集性的就業支持與協助。

在職業訓練方面,協會裡的就業服務員陳君安表示,目前聽障人協會所舉辦的課程包括了電腦硬體維修、SMT(表面著裝技術)訓練、成人電腦基礎班等,分別依各聽障朋友的興趣予以選修。

陳君安表示,聽障人協會為了更能切合現實環境的需求,特別與業者合作開設各種就業所需的課程,像是電腦硬體維修班就與大亞電腦教育中心合作,課程內容包括了各式硬體軟體的認識、組裝流程與操作方法、電腦維修與故障排除、軟體安裝與系統故障排除等一期共七十五小時的課程。

在SMT的教學課程方面,陳君安指出,聽障人協會也與梯田科技公司合作,提供了如表面粘裝技術、表面粘裝之被動及動態零件介紹、製程之物料及應用技術、製程管制及進料檢驗、零件放置與程式編輯、焊接技術與電路板檢驗等共八十小時的課程。

陳君安表示,雖然聽障人協會必須支付器材使用或是場地租借等成本給合作的業者,但是為了體諒聽障朋友本身經濟能力上的限制,這類課程的費用由聽障人協會自行吸收,所有聽障朋友都是以免費的方式參加各類課程。

不管經過了多長的職業訓練,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投身於職場之中,要如何說服雇主起用聽障者呢?就業服務督導林富貴表示,在與雇主溝通的過程裡,他們必須不斷跟雇主強調聽障者在接受了職業訓練後,在一些屬於靜態的工作領域裡,其能力與一般人並無二異;而且在工作初期還會有就服員陪同,公司方面並不需要多派出人力教導聽障者適應工作環境;此外,若任用殘障朋友達到政府規定的比例,還可以得到政府補助基本工資的獎勵,反之若未能按員工比例固定任用殘障人士,則會被處罰。

林富貴表示,這一切的努力其實都只是為了替聽障朋友爭取面試的機會,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大多數的雇主往往以「沒用過聽障員」或是「懷疑聽障員的產能不足」等理由回絕,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聽障朋友。更甚者,很多公司甚至寧願被政府罰錢也不願意雇用殘障者。針對這個問題,林富貴表示,未來努力的重點除了更加強化宣導外,還將以召開記者會或是發表會的方式,將成功的雇主經驗與大家分享,打破聽障者的工作能力不如常人的迷思。

在這略為使人失望的結果之下,其實還是存在著極為成功讓人振奮的個案。長期在聽障人協會中服務的社工員曾莉娟表示,約略在一年前聽障人協會與西雅圖咖啡合作,藉由聽障人協會加以訓練,成功讓兩位對於烹調咖啡極有興趣的聽障朋友進入位於台北市永康街口的西雅圖咖啡廳中工作。雖然一開始他們只是負責清理桌面的工作,但隨著對於工作的逐漸熟稔,現在也可以製作一些簡易的茶點蛋糕。從中獲得的成就感以及跟其他店員相同的待遇,讓他們熱愛著現在的工作,店長及其他同事也都對他們的工作表現讚不絕口。

而在職業訓練與說服雇主的同時,如何開發新的職種也是十分重要的,林富貴表示,現在由於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不斷攀升,正常人找工作都非常困難了,更遑論是身體功能有障礙的聽障朋友。林富貴表示,據估計,殘障朋友的失業率幾乎是常人失業率的兩倍,已高達百分之七。也因此任何可能被開發的職種,像是服務業、金融業跟餐飲業都是聽障人協會目前所要積極爭取的目標。未來更希望能跟像是速食餐廳跟KTV合作,將西雅圖咖啡合作案的模式成功推廣到其他的機構中。

職務再設計 重造障礙者就業天空

【記者魏淑玲/生命力報導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的李小姐為重度肢障,因此在授課時必須穿著重約四公斤的背架、肢架,且講課時需要使用拐杖站立著,寫黑板時又必須轉身,所以申請「職務再設計」協助以便找到合適的輔具,之後設計可調高度之迴轉式座椅等,可使案主在授課時較不易感到疲勞並且減輕身體的負擔。另外,平常在教會擔任電話總機的游女士,由於右手嚴重萎縮,無法同時處理接聽電話及記錄留言的工作,利用「免持握電話聽筒對話功能鍵」即可解決無法同時使用雙手的問題。

而所謂的「職務再設計」,就是從工作的流程中,找出無法完成工作要求的問題與困難,進而調整工作環境,改善工作方法或採用適當的輔助器具,以解決身心障礙者與就業環境或工作之間的差距,藉以提高其工作效能。「職務再設計」主要是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達到與正常人相同的生產力,避免雇主的排斥,可經由職務再設計的方法,找出身心障礙者的先天限制並予以克服改善。

中華民國輔助科技促進職業重建協會理事長周二銘說:「我們前年開始在台北市實施『職務再設計』的計劃,我們協會在這個領域中算是比較正式、專業、也比較有規模的。『職務再設計』的計劃由勞工局審查通過之後,我們就開始做這樣的工作。」職務再設計的個案是由雇主或案主本身提出申請,在輔具方面,有些可以買現成的,有的需要創造新的輔具,這樣的輔具設計可能很複雜,美國曾有為身心障礙者所調整的點高達一百多項的例子。

輔助科技的定義並不嚴謹,只要是利用科技提高人們就業、生活、溝通方面的能力,像是眼鏡、拐杖、輪椅等都算是。以聽障者為例,使用電腦收信時聽不到收到新信時的系統聲音,可以利用軟體讓電腦畫面閃動,顯示接收到新信件,這也算是科技輔具的一部分。

什麼樣的情況適合申請職務再設計呢?不論是已就業或是即將就業的身心障礙者,需要改善工作環境或申請協助輔具的人都可以申請。每年大約有十五到二十個個案申請,集合專家學者及相關輔導人員,針對個案不同的需求服務。「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助器具補助辦法」第七條中規定事項,審查輔具輔助申請過程,應成立評估小組,小組成員應包括輔具服務員、就業服務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相關專業人員。職務再設計的服務團隊成員就包括以上幾種不同類型的專業人員,周二銘說:「例如要為一名只有一隻手的肢障者設計協助工作的輔具,首先就必須要有了解人體工程的專家為他評估,之後再由機械設計師為他量製,最好還要有認識的輔具工廠願意幫忙製作,還要有復健醫師來評估是否這樣設計出來的輔具會造成二度傷害」,由此可見擔任「職務再設計」團隊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周二銘指出,勞委會職訓局施行職務再設計也約有六、七年的時間,他們成立一個顧問團,早期每年都在做調整,最後台北市政府也成立負責的部門,而政府相關部門較無系統性地了解個案情況,以及申請時是由申請者自己填寫需要的輔具,身心障礙者同時是病人也是醫生。另一方面,申請者可能拿到一些不該拿的輔具,是否真正需要也無從查起,曾有視障者申請手機,隔年就有一兩百人也申請手機,必須回歸到正規的流程,由專家來診斷問題所在,才能真正解決身心障礙者在就業重建方面的問題。

周二銘指出:「宣傳不夠是主要問題,其實還有許多身心障礙者在遇到工作環境上的困難,並不會尋求像『職務再設計』這樣的幫助。另一方面,過去由案主或雇主提出解決方案會讓大眾有錯誤的印象,而在我們的申請書裡面並不用填寫他們認為需要的東西,我們只會當作參考,但是如果他們有聽說過去政府辦的方式,他會覺得你只要給他輔具就好而不想跟你討論,在進行「職務再設計」工作上,會想要強烈主導工作的進行。」還有團隊內部的問題,團隊的協調互動與默契需要時間培養,團隊工作的時間還不是很長,成員間的互動經驗不足,制度化的問題,如何讓流程更有效率,都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

過去協會承辦過兩年的職務再設計的計劃,今年則由第一復康輔具中心負責,周二銘說:「今年我們反過來辦研習會,我們把輔助科技跟職務再設計結合在一起,我們連續辦了兩年職務再設計的服務之後,覺得要把基礎打穩一點,今年我們主要有三個計劃,一個就是舉辦科技輔具與職務再設計的研習活動,一是設計教材,另一個則是成立圖書館。」

研習活動是協會今年向勞工局申請計劃的一部分,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舉辦初階研習會,參加對象為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員,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已經在就業或即將就業的身心障礙者,他們在就業市場遇到困難,幫助他們度過困難的階段,讓他們將來可以成為正式的員工。七月舉辦進階的課程,著重在實務方面及個案分析。周二銘說計劃設計完整的教材,作為職務再設計訓練之用,國內約有一、兩本有關職務再設計方面的書,但是是由個人所寫的報告,所以希望能夠寫一本集合眾意、有計劃性的,不失偏頗的科技輔具與職務再設計的書籍、教材。

協會與業者結合 聽障投身咖啡店

【記者戈銓/生命力報導西雅圖咖啡與聽障人協會自去年開始進行了合作計劃,主要是提供有興趣投身咖啡職場的聽障人工作機會。西雅圖咖啡永康店店長羅文聖表示,西雅圖咖啡當初本著關懷社會弱勢團體的精神與聽障人協會合作,在獲得好評之後,西雅圖咖啡遂與聽障人協會討論進一步的合作計劃。西雅圖咖啡之前與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合作發行賀年卡片,各方評價和發行風評都獲得肯定,雙方的合作十分愉快,也因此奠定了日後合作計劃發展的基礎。

去年雙方經過充分討論和溝通後,有了新一波的合作計劃,聽障人協會有鄭尹萍、李詩韻兩名學員對於咖啡店的工作有熱忱且願意配合一系列逾數個禮拜的職前培訓活動,聽障人協會認為此機會不可失,所以與西雅圖咖啡就此合作方案商議。鄭尹萍表示,當初的想法純粹是對調製咖啡抱持有很高的興趣,且咖啡當中也有不少的學問,加上有意當一個專職的咖啡師,並期盼開一個屬於自己擁有的店,所以向聽障人協會提出合作建議和意願。西雅圖咖啡經過評估後決定協助和提供聽障人鄭尹萍、李詩韻兩人的職前訓練,並以永康店作為示範店面,兩名聽障的學員在經過培訓後,可到永康店作為正式工作人員,這樣不僅可實際的操作以累積經驗,雙方也可藉此觀察合作的成果。

時至今日,鄭尹萍、李詩韻兩位聽障人已經從所謂的「新手」變成了「老鳥」,且工作情況也已從溝通障礙所導致的「水土不服」轉為「適應良好」。兩位聽障者與別人溝通的問題是職前訓練和正式工作時的最大阻礙,鄭尹萍表示,聽力障礙確是會對工作上有一定的影響,像是在溝通上交談,常常誤解同事的意思或是工作時會聽不見同事的聲音而錯過任何訊息,有時會造成別人和自己的障礙和困擾,所以當發生狀況時保持自己冷靜、忍耐、保持低姿態和別人溝通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咖啡店是一種服務業,所以人際溝通佔有相當的比重,但聽障者卻缺乏溝通過程中「聽」的資訊接收能力,所以工作時的困難度也會跟著提高,永康店店長羅文聖表示,聽障者的溝通問題的確是重要卻又無法徹底解決的事,所以一開始難免會與同事、客人之間發生誤會,但在店內招牌的宣導和為聽障者特製的背心宣傳下,大部分的顧客都已經明白,而同事之間也已逐漸培養良好默契和團隊精神。

鄭尹萍說:「與店長、同事相處還不錯,偶爾會出一些小小的磨擦,還好有幾個同事待我不錯,常常給予適時幫助,但因為店內人手不足,讓我們工作人員非常吃力;工作上需要有默契佳的配合。」西雅圖咖啡的工作人員周穎宗表示,簡單的手語和紙筆的溝通是與聽障者同事的主要溝通方法,剛開始會覺得有點不自然,但久而久之,同事之間已培養良好默契,所以會互相幫忙和提醒。

一般人對於聽障者從事咖啡店的工作仍懷疑是否適才適所,但鄭尹萍、李詩韻以行動和努力的成果,向世人說明聽障者的工作能力不輸一般人。羅文聖指出,與聽障者一同工作可發現他們的心思縝密,努力和學習的精神甚至比正常人強,因此未來不排除增加與聽障人協會合作名額的可能性。

對此,鄭尹萍說:「大多數人不常給聽障朋友機會嘗試難度高、富挑戰性的工作,且很少讓他們深入工作,其實許多聽障朋友的工作能力都不弱,不妨讓聽障朋友有機會接觸他們想要的工作性質,工作上的溝通時請能多體諒聽障朋友,儘量用筆談及肢體表達,可同時用口語,因有一些聽障朋友會讀唇語,重複幾次的工作內容說明即可。總之,希望正常人能多給聽障朋友機會,讓他們發揮才能,時常給予他們鼓勵。

能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實現是件很快樂的事,儘管前途可能佈滿荊棘,但只要能好好努力以赴,認真的學習,吸收經驗,磨練自己、訓練自己,未來仍有無限的希望,聽障朋友不要太在意失敗,它不代表表現不好,只是表示你可能做的不夠完美,可能需要加些努力才能成功,有句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跟正常人好好相處及給他們機會瞭解我們無聲的世界是怎樣的,大家能彼此互相幫助、鼓勵,在溝通上好好溝通,使大家進入最佳的狀況,便能愉快地渡過未來。」

2001年5月16日 星期三

短期職訓 應因材施教

【記者徐銘穗/生命力報導經濟結構改變,加上科技日新月異,百分之八的失業者因自身技能不足,而無法再就業。短期職訓是為了協助失業勞工再就業,或是轉業而產生的,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認為短期職訓要發揮功效,就必須因材施教。

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九十年四月發表的勞動統計月報調查統計,向就業服務中心登記求職,卻未能推介就業者,九十年三月共有四萬四千五百七十七人,與求職者本身條件不合佔百分之十六點九,其中,技術不合的部分佔百分之八點三四。

為了降低失業者因自身條件、技能不足而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勞委會職業訓練局推出短期職業訓練,主要訓練對象為失業勞工、負擔家計的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生活扶助戶、原住民等,增加失業者的就業競爭力,促使其再就業或轉業,以安定生活。其中失業者的條件,必須是有一固定雇主,非自願性失業,或參加職業工會之勞保被保險人之失業者。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公共訓練組副組長桂正權表示,全台十二所公立的職訓中心,目前共有一百多種課程可供民眾選擇,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具有就業意願,參加政府舉辦的短期職業訓練一律免費,並且可以領取求職生活津貼。

桂正權指出,短期職訓已開辦五、六年之久,九十年為因應失業率高漲而擴大辦理,結合民間的職訓機構的力量,預計可提供三萬五到四萬的名額,職訓局目前也與事業單位合作,針對事業單位的人力需求做訓練,參加短期職訓結訓學員,再就業的比例約為五成到六成左右。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表示,失業的原因,除了是整個經濟環境的問題外,勞工自身技能不足也是主要因素,職業訓練是解決失業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方法,也是最根本要處理的議題,然而,每個人的特質不同,需要也不同,因此職業訓練應該要因材施教,才能有所成效,政府也應調整在職業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權力下放,讓民間辦理職業訓練,這也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一種方法。

然而短期職業訓練的成效如何?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張烽益說,台灣的職業訓練一開始就不是為解決失業問題而設,其受訓者大都為尚未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儲備軍,因此其訓練課程,也跟著變調成為另類的職業學校,此外,訓練職類過於傳統無法與外在社會發展配合,也是無法符合失業者需求,造成失業者利用公共職訓資源意願低落的原因。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失業研究室召集人何燕堂表示,政府釋放訊息的管道不是很暢通,很多勞工朋友都不清楚自身的權益,職業訓練固然是增加自身競爭力的方法,但是叫一位歐巴桑來學電腦程式設計,所得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針對上述批評,桂正權表示,短期職訓具備一定功效,傳統職業訓練,即公共訓練,在台灣經濟成長前扮演著提升整體技術層面的角色,而短期職訓的課程設計與規劃,除了利用現有設備外,也配合著社會的潮流,例如泰山職訓中心推出的「自雇型創業(SOHO族)輔導訓練」,此外,職訓局整合政府以及民間的職業訓練資訊,預計將於今年六月、七月上網,歡迎民眾多家利用。

再過幾天,新的失業率統計即將出爐,面臨日趨嚴重的失業問題,成之約指出,解決失業問題,治本的方法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台灣目前產業競爭力消退、外移,固然與大環境的不景氣的有關,投資的意願與信心的喪失,才是最主要的問題,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致力於總體經濟環境的改善。


延伸閱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台灣勞工陣線

祥家養護所 老有所終 適得其所

【記者王海誠/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去年起首次舉行的,護理之家及私立老人養護機構評鑑,在私立老人養護機構方面,二十三所立案機構中只有祥家老人養護所獲得優等。

成立剛滿三年的祥家養護所,是由主任趙玉娟所創辦。擁有多年護理經驗的趙玉娟表示,由於過去在醫院服務期間,常常有病患家屬向她打聽,希望能夠代為介紹優良的養護所,她才漸漸感覺到老人養護,將會越來越重要,於是成立了祥家。

祥家養護所中,加上趙玉娟總共有四位工作人員,其中包含了兩位菲傭,每位都具有護士資格。看護人員的工作除了照顧三餐和起居外,幫助老人們拍背,好讓痰離開胸腔背,也是不可疏忽的例行公事;此外看護們還會陪老人聊天、看電視、畫畫等,就算是菲傭也說了一口好國語。接受照顧的九位老人,多半是年邁或出院仍需長期治療者,由於家屬照顧不易,而交由祥家代為養護。趙玉娟說︰「我不希望家屬把這裡當作是老人院,祥家是幫家屬『代為照顧』,所以我們也常常鼓勵家屬,有空就來接老人們回家住住,或是出去走一走。」除了看護人員們具有專業護理技術之外,每兩週都會有醫生作定期迴診,因此也讓老人們對自己的健康情況感到放心。

住進祥家半年的「新生」王奶奶說,她剛住進來的時候很不能習慣,每天晚上都是一邊哭,一邊喊著自己兒子的名字,吃不好也睡不著。但是主任的照顧和祥家舒適的環境,讓她有了新家的感覺,她在這裡也交了幾個新朋友。王奶奶得意的說︰「我現在還在跟菲傭學A、B、C,她教我英文,我教她中文。」

跟王奶奶感情最好的室友邵奶奶說:「在這裡就是我跟王大姊倆感情最好,住在這裡很開心很自由,可以交交朋友、聊聊天,孩子們放假也會來看看我。」

趙玉娟說,會得到台北市優等的肯定,是她從來沒有想過的榮譽。她只是盡心盡力做事,把養護所的老人們,都當作自己的長輩一般照顧,給他們一個像家庭一樣溫暖、舒適的環境,如果能夠減輕老人們的病痛,甚至延長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的晚年過的愉快是再高興不過的事。

台北市社會局四科科長周麗華表示,台北市的護理之家和老人養護機構,在近幾年來的輔導之下,都有大幅改善,其中祥家給人溫馨、和諧的氣氛,並且讓老人們感覺受到尊重,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得到優等肯定。

衛生局五科科長陳麗華指出,聯合評鑑依據包括了法規的配合、照護人員及配備、衛生環境及通風等,祥家在各項成績上都是名列前矛,而且佈置有家庭感覺的環境,加上人性化的照顧,都是得到優等的主要原因。

雷敦龢 推動基礎人權教育

【記者陳力蓉/生命力報導雷敦龢神父認為,人權知識應是要廣泛接受各種學說,且須重視本土意識,這樣,人權知識才會完整。對於人權教育,雷神父有太多的期許,因為,可以做的實在太多了。

身著潔淨的白襯衫與黑長褲,一頭金色卷髮的雷敦龢神父,手中抱著厚重的書本,穿梭在偌大的輔仁大學校園內,以其一派溫和笑容,與同學們打著招呼。

英國籍耶穌會會士的雷神父,大學時期攻讀法國文學,而博士學位則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中國古代哲學。精通中、英、法、日等多國語言的雷神父,現任輔仁大學法學研究所副教授,同時也是該校中西文化研究與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中心主任。

雷神父說,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中心創立於民國八十六年,其主旨乃在於提倡和平與人權議題之對話。雷神父認為,思考「和平」如何與「人權」能緊密結合,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而台灣近年來不斷提出「人權改革」的口號,但卻沒有幾個人真正瞭解人權是謂何物,有鑑於此,雷神父有了開設與人權相關通識課程的想法。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在全國最大七個圖書館裡,僅有一百六十二筆中文人權資訊,大學人權課程亦僅有輔大、東吳等少數大學開設,其他各級學校則全無人權教育。雷神父說,這樣的數字,顯示出我們在人權方面的努力還不夠,尤其急需從教育方面著手。在國外,如澳洲雪梨大學也積極推動和平與人權的教育課程,歐美地區更是不勝枚舉。

前輔仁大學校長楊敦和就表示,在如此缺乏人權知識的台灣,如果不趕緊從教育出發,奠定人權觀念的基礎,則政治民主與經濟自由,也不過像是被囚禁在牢籠裡的動物一般,無法將眼光放遠,沒有前途可言。

也因為楊敦和的力促,雷神父隨即收集眾多人權相關資料。除了重新翻譯西方人權史料如英國憲章外,亦加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例如黃宗羲,重新整理出一系列完整的人權教材,開設「基礎人權」通識課程,希望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配合時事,讓同學們能真正瞭解人權的意義。

整個人權基礎探討通識課程,從最具體的人權意識、人權發展史、國際人權準則到婦女、兒童、老人與原住民等弱勢人權的探討,雷神父逐一規劃課程內容,希望能用最簡單,且又較不那麼抽象的實例,讓同學能真正瞭解人權。

雷神父說,人權在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中皆多所著墨,不同的是,西方人權發展史是循序漸進的,但中國卻是從明末清初才略見雛形。而中國流傳的西方人權典籍,因為國情與對人權的認知不同,在翻譯上多所錯誤與雜亂,也因此,雷神父才有了將這些史料重新翻譯整理的動作,讓這些典籍藏書能永續留存。

修習過此門通識課程的輔仁大學法律系學生周妙倫表示,原本對於人權的瞭解非常狹隘,也不清楚人權的延伸意義與重要性為何。修完此課程後,因為雷神父詳盡且耐心的教導,對於人權,有了全面性的認知,相信對於主修法律的同學來說,人權知識與法律相結合,才更能徹底實踐法律的宗旨與目標。

雷神父說,在台灣,我們所學習的人權知識是受到美國的影響,這並非不好,但也不是唯一。他認為,人權知識應是要廣泛接受各種學說,且須重視本土意識,這樣,人權知識才會完整。

對於人權教育,雷神父有太多的期許,因為,可以做的實在太多了。雷神父的努力與付出,在人權教育的長遠道路上,逐漸發光,發熱。

結合民間資源 全盟極力推動重建

【記者李銘浩/生命力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有很多的民間團體投入救災行動,為了整合這些民間資源,在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七日聯合成立了「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以下簡稱全盟)。

目前擔任全盟執行長的謝國興教授表示,當時為了結合民間資源,由李遠哲院長擔任召集人成立了全盟,其宗旨除了集合救助資源外,還協助災後重建,監督震災捐款流向與運用等。

謝國興說,當初成立時正是地震救災的高峰,各地的災區都非常需要這些民間團體捐助的資源,全盟為了能盡量救助這些災民,大家可說是忙的不可開交。在緊急救助的需要過後,全盟又擔任了協助地方工作團隊從事災後重建規劃的工作,於是全盟又設立了服務協調委員會。

服務協調委員會委員謝至誠表示,協調委員會廣邀各民間社團參加,並組成「家園重建組」、「醫療衛生組」等各小組,提供諮詢並積極照顧災區弱勢團體與個人,除了這些工作外,委員會也必須擬定全盟的工作方針,所以委員會的工作可說是非常吃重的。    

「目前全盟在許多災區協助有意重建的災民成立工作站,這些是大家努力的成果,雖然重建的工作還很長,但總算有點成績。」謝至誠說。

謝國興表示,全盟還極力地舉辦災後重建座談會,就是讓在第一線的工作團隊分享他們的災後重建經驗,讓更多的人明白重建的困難及重要,全盟結合了各方面的資助,將持續的為了災後重建努力。

2001年5月15日 星期二

用對鑰匙 才能打開獨居老人的心房

【記者簡琪芸/生命力報導 走在台北市車水馬龍的大道上,很難察覺小巷中有著一群住在簡陋房子的獨居老人。從寬敞的羅斯福路一路走到蜿蜒的巷子裡,才知道原來這裡還有一條「獨居巷」。

當社工人員敲門時,在門的另一邊是防衛性的回答,直到再三確定我們的來意,這位陳老太太才安心地打開門讓我們進去。一進屋內,昏暗的燈光讓人頓時分不清方向,細看之後才發覺是個兩坪大的房間,房子裡堆滿了雜物,瓦斯爐旁還放著老太太剛吃完的荷包蛋和蕃薯飯,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說,才吃完晚餐,沒想到你們就來了。

進了屋內,她請我們坐在板凳上,社工人員便與她閒話家常,瞭解她的近況。說著說著,老太太的眼淚就不停地流,激動地握著社工人員的手說:「我知道全天下只有你最好心不會害我,不像其他社工人員那樣討厭,天天來關心我,其實是想要害我。」乍聽之下,對於老太太這種舉動感到訝異,但社工人員說老太太會這樣是其來有自的。

陳老太太今年八十歲,育有一女,自從女兒出嫁後已經獨居好幾十年,每個月就靠著社會救助金過活。她的身體不好,有心臟病和高血壓,心理方面還患有「被害妄想症」。巷子裡的鄰居只要一提起陳老太太就心生恐懼,說陳老太太脾氣不好,又不愛和人交往,是個怪老人。

老人基金會防護組主任王怡方表示,三年前知道這個個案時,就一直由她自己接洽,因為老太太的疑心病重,老是覺得社工人員是要害她,不肯讓社工人員接近,所以只好由自己出面。

和老太太接觸的過程十分辛苦,王怡方幾乎每天都到老太太家拜訪,而每次都吃了閉門羹,但王怡方還是很有毅力,一直持續了半年。終於有一天,老太太打開了門請她進去坐,才讓王怡方進入她的心房,協助她申請關於低收入戶補助及為她做心理諮詢的工作。

現在陳老太太每天仍舊獨來獨往,但已經會走出屋外到公園散步,不再封閉自己。每隔兩週也會到醫院拿藥,不過節省的她一天只吃兩餐,藥也只服兩包。社工人員告訴她吃藥錢不能省,但沒想到老太太卻說看一次病要花兩百五十元太貴了,這時社工人員急忙檢查她的健保卡,才發現她的健保卡上並未有「福」字印記。社工人員馬上向老太太解釋,低收入戶在看病時可以享有減價優惠,而健保局似乎漏蓋了印記,才使得老太太多花了看病費,而這種情形社工人員說將會幫她詢問,讓老太太不必為了省錢,而須減少服藥次數。

知道王怡方和社工人員如此幫她,陳老太太有感而發地說:「我們這個巷子住了不少像我這樣的人,但我比較幸運,有像王小姐這樣的社工人員照顧我,但是誰知道是不是所有老人都能遇到這樣的好人,我實在太幸運了。」

對於陳老太太的說法,王怡方表示,其實陳老太太會有這種想法,是對社工人員產生某種程度上的不信任。因為並不是每個社工人員都會符合獨居老人的需求,好比說女性社工人員對老太太比較能深談,也比較能取得信任;同樣地,有些老先生反而喜歡男社工人員跟他下棋或談時事。所以老人基金會在安排社工人員時,也會觀察個案的習性或喜好而決定社工人員。就像一把鑰匙,也是要用對的,才能正確開啟獨居老人的心房。

晚晴協會的賴姓社工人員也說,協助獨居老人本來就要有很多的耐心與愛心,尤其老人的脾氣就像小孩一樣,所以照顧他們的第一步是要取得他們的信任。而且像晚晴協會專門照顧晚年離婚或守寡婦女,在與她們聊天的過程中,更是要注意不要觸痛她們內心深處的傷口。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台北市老人基金會

2001年5月14日 星期一

貧困家庭 急須社會大眾重視

【記者簡琪芸/生命力報導 延吉街一棟狹小的水泥屋,正是顏老先生和家人居住的地方。顏老先生因為中風,導致長年臥病在床,家中的成員也因老弱病殘,無法出外工作,使得整個家庭陷入困境,急需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顏老先生育有二子一女,老大原先是個上班族,是整個家裡經濟的來源,但在前年因車禍殘障,之後就一直待在家中沒有工作;老二因染上酗酒的惡習導致些微弱智,常常在外頭惹了不少麻煩,讓家人不堪其擾;而家中唯一的女兒,因為已經嫁為人婦,因此只能定期探望家人,協助母親照護父親,所以家裡生活起居的重擔全落在顏老太太的身上。

顏老太太因為學歷不高,又無任何技能,加上景氣不佳,根本無法在外找工作,但是家中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一家四口還要過活,顏老先生的病又需花錢治療,使得她不得不求助於社會福利團體。而很多福利團體在知道這件個案也相當關心,每個月都會定期派社工人員到府訪視,並贈送民生物資以及衣物,的確讓顏家生活情況改善不少。

顏老太太十分感激社工人員的關懷,不過因為社會團體大部分都救助衣物、棉被等物品,已經把顏家堆得無處可放,而真正讓她感到憂慮的金錢問題卻一直都沒解決。顏老太太說自己並不是貪圖錢財,但是家中沒有經濟來源,光是領救助金真的沒法過活,所以希望外界幫幫他們。

老人基金會防護主任王怡方表示,身為福利團體能為這些家庭幫忙本當就是應該的,但是對於顏老先生這樣的家庭,還需政府配合協助,例如顏老先生因為是低收入戶,符合台北市社會救助的標準,但是一家四口一個月領一萬多元,扣除房租與醫藥費用,實在無法生活。而對於這種情形,社會局除了放寬社會補助的標準外,也該協助顏家大兒子就業,以及妥善安排二兒子到啟智教養院照護,這樣才能真正解決顏家的問題。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珍也表示,老人晚年最需要保障的就是經濟安全,而像顏家那樣,社會補助分花在四個人身上,根本無法讓顏老先生和太太在醫療、民生方面得到幫助,那麼是不是該修定更合理的條款,或是在老人津貼額上彈性補助,這是政府該檢討的地方。

針對此類個案,台北市社會局長陳皎眉說,今年社會局首創結合民間資源(寶來證券),開辦「臺北市家庭發展帳戶」財產形成專案專戶,協助一百戶低收入戶成立「家庭發展帳戶」,以期讓低收入戶所賺的就業薪資所得可以在專案三年內定額儲蓄,達成低收入戶自立謀生的積極性政策。雖然資源有限,只有一百個名額,但卻是替低收入戶做好理財規劃,幫忙解決其生計問題。

台北市社會局社會救助科也表示,政府對於社會救助已經盡力在做,但貧困家庭不只一家,基於社會救助的法規,分配的資源有限。不過對於顏家這種情形,社會局將會派人進行瞭解,協助其兒子就業,解決顏家困境。而近日內政部也公佈將在九十一年度將老人津貼編入預算,爭取立法院同意,相信對於有高齡老人的貧困家庭會有幫助。


延伸閱讀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台北市老人基金會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2001年5月10日 星期四

輔大環保週 公害鯨豚說分明

【記者張家銘/生命力報導為期五天的輔仁大學環保社的環保週活動,從三月五日至三月九日在輔大舉行。環保週的活動包括了環保海報展、書展以及鯨豚生態演講。

輔大環保社社長林婉婷表示,這次的書展以及海報展的重點是關於公害的議題。她表示,有感於近年來社團以及其他學校的環保相關社團,都將目光放在生態保育,反觀公害問題則較被忽略。因此,這次也將活動的重點回歸到公害問題,希望能重新喚醒大家對公害問題的重視。

另外,她對於這次的鯨豚演講也提出了看法。她說舉辦這次演講的動機,是因為未來社團有舉辦賞鯨的計劃,而社團就對賞鯨這項活動,究竟是騷擾鯨豚或純粹是學術性的研究有了爭論,因此希望藉這次的演講來釐清這項爭論,並對鯨豚的生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環保週的重點之一是鯨豚生態演講,主講人為中華鯨豚協會的理事、同時也是台大動物系博士候選人的王明智。他在演講中提及了鯨豚的生態,以及人類歷來人類與牠們的關係。鯨豚與人類的關係由來已久,早期由於人類的濫捕,取用它們的肉、油等,一直到近年來鯨豚的數目銳減,人們才注意到鯨豚保育的重要。但是日本由於傳統習慣仍舊會捕殺鯨魚來食用,因此也遭到其他國家的輿論譴責。

對於賞鯨究竟是騷擾或只是學術性的觀察,王明智表示,其實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並訂立規範,應該就不至於影響到牠們。他指出,在日本與歐美等國家,很久以前就有賞鯨的活動,但是因為國家都有訂定明確的規範來保護鯨豚,所以對鯨豚的影響是很小的,有些海豚甚至會靠近賞鯨船嬉戲。

另外,對於鯨豚及海洋生態保育觀念的推廣,王明智表示,協會將有一個培育鯨豚小尖兵的計劃。在未來的一年,協會會在中小學舉辦活動與講習,希望能灌輸學生對鯨豚以及整個海洋生態保育的觀念。之後還會發公文給學校,協調學校是否能有相關的課程配合活動。他說,還是希望教育主管機關能提供充足的經費,來推廣鯨豚與海洋生態的保育觀念。


延伸閱讀

中華鯨豚協會

人權教育基金會 人權教育改革者

【記者陳力蓉/生命力報導 「人權教育是稀釋醬缸文化並使國人脫胎換骨得不二法門,教育是百年大計,像改變一個民族氣質這種龐大工程,絕不能靠『奇』成功,我們需要的是付出與耐心。因此,我們成立了『人權教育基金會』。」現任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柏楊這樣說著。

成立於西元一九九四年一月八日的人權教育基會,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專職人員,憑藉的是董事們以及各界的熱情幫助。人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碧瑟表示,為了避免龐大的人事費用,而能將經費全數使用在人權教育的推廣上,基金會在成立之初,遂決定以這種「省錢」的方式,逐步實現理念。

周碧瑟也表示,基金會的董事們,雖來自不同領域,但都因為認同「人權教育」的重要性而相聚一堂,諸如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亦是遠流出版公司發行人王榮文、教育部長曾志朗、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時報週刊副董事長卜大中、台灣時報總主筆蘇進強等;就連執行長本人,也是國立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周碧瑟說,也因為如此,柏楊還笑稱「人權教育基金會的董事是各方精英的烏合之眾」。

談到人權教育的推廣工作以及進度,周碧瑟表示,人權教育基金會成立之初,首先針對台灣在校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探討台灣在校青少年生活人權現況,以作為將來人權教育評估的基線資料。西元一九九八年,基金會向各界意見領袖(如史英、錢復、柴松林等人)徵文,匯集編纂出版《名家談人權教育》一書,以供將來探討人權教育觀念趨勢之基準。

周碧瑟說,人權教育是很理念性、很抽象的,必須藉由很具體的事件,來達成教育的目標。除了「青少年問卷調查」以及「各行各業人士談人權教育」推動人權教育之前的準備工作外,人權教育更應該走入家庭、走入校園。

在走入家庭方面,在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與柏楊聯手推薦下,人權教育基金會推出「人權教育版的結婚證書」。結婚證書中明言,男女雙方必須宣誓「擅用語言表達愛心、關心,藉語言加深瞭解,一起成長,決不粗聲斥責,絕不用肢體代替言詞,絕不允許發生婚姻暴力。」無形中,一個婚禮就是像是上了一課人權教育。周碧瑟表示,柏楊推動的「人權教育版結婚證書」是世界首創,連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也對此構想深表贊同與欣賞。

在走入校園方面,人權教育基金會培訓「人權教育種子教師」,藉由種子教師之培育,培養教師具有尊重學生基本人權之知能與態度,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營造人權保障與尊重的教育環境,推動人權教育在國民教育階段的實施。而最終的目的,即是透過人權教育教學經驗之分享,發展國內人權教育教學與研究資源。

周碧瑟表示,西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於綠島落成的「人權紀念碑」,則是人權教育基金會另一項努力的成果。柏楊有感於今日台灣享有充分的自由與民主,不能不感念在戒嚴時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裡,曾經為它付出生命,為它付出心血、自由的人士,遂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建碑委員會,即開始馬不停蹄籌措經費與協商各項建碑事宜。周碧瑟說,光紀念碑就花了四千萬新台幣,若再加上土地,整個費用大約上千億新台幣,所幸在各界人士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紀念碑遂能如期完成。

周碧瑟說,「人權紀念碑」原本叫做「綠島垂淚碑」,當初也是因為柏楊一個很隨性的構想,想建造一個類似以色列「哭牆」般的紀念碑,才取名為「垂淚碑」。但因為綠島當地民眾以為「垂淚碑」好像蓋個墓碑一樣,可以去燒冥紙,哭哭啼啼的,感覺不吉利,破壞綠島原有優美的風景,遂改名為「人權紀念碑」。

「人權教育,應是著重生活人權,應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是不涉政治。我們堅信,推行人權教育,是拯救和提升國人品質的唯一途徑,從教育著手,培養國人自尊尊人的情操。」周碧瑟說,教育是沒完沒了、一輩子也做不完的。人權教育基金會,秉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理念,期待人權教育,能夠真正落實於生活中。也盼望國人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愛好和平,成為真正可以負起國際責任的族群。


延伸閱讀

人權教育基金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