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1年3月31日 星期六

自助人助 和興村重建產業

【生命力記者/林芳儀報導】據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統計,大震至今,公共建設的復原已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災民房舍的重建則僅三成完工。雖然行政院表示,今年的特別預算一經立院核定,重建腳步自然加快。但災民的需求是如此急迫,除了住的問題之外,更重要是經濟生活的重建。不再被動的等待救助,南投縣中寮鄉和興村展開了一場「自助、人助,然後天助」的努力。

在九二一大震中,受災最嚴重的莫過位於震央的南投縣,其中又以中寮鄉的社會經濟情況較差。為了重現長期因水土保持不良而走山的秀麗山景,中寮鄉和興村的村民們志願性的發起種樹砍檳榔的活動。由於經費不足,村里事會找上了時報文教基金會及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委員會今年度正以產業重建為目標之一,加上基金會的資金及號召力,「中寮鄉和興村生態關懷之旅」於是成形。

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執行長黃榮村表示,由於中部災區原產業以農及旅遊業居多,政府在產業重建這方面遂著重於兩者的恢復。此外,以旅遊業而言,是要補足先前的缺失,如公共設施的設立。農業方面則為因應WTO的衝擊,輔導其轉型並發展各別特色。

以和興村為例,當地農民多以種植檳榔樹為生,今雖為生態保育願意放棄,其所帶來經濟困境卻是不可忽視的。結合農業及旅遊,村民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源蓋了一個供休憩的活動區域,以自己種植的有機蔬果製成佳餚,還有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生態解說。每到週未假日,全村出動,希望藉此吸引遊客,增加收入。時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余範英指出,在基金會的推動下,目前已有中鋼、華邦電子兩大民間企業加入,每週都有員工到當地種樹消費。一句「我們會在旁邊,我們不會走開」帶給村民無限信心。

目前和興村的發展還只是個雛型,要做的事還很多。在水利處、水資源局、林務局等官方單位加入後,可望以專業技術恢復其週邊山林、坪林溪原貌。和興村還有一條產業道路通往集集,整修過後也可做為遊客遠離人群的另一選擇。另外,重建委員會也在積極遊說營建處的加入,負責城鄉發展及改造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的配合及自主性。

黃榮村說,方向對了,就做下去,一定會有成果。他期許和興村的振興成為國內一個成功的範例,早日使所有的災民都能脫離災後的困頓。

2001年3月30日 星期五

女書店 女有女治女享的書鄉

生命力記者/施力群報導

成立於一九九四年四月,女書店是中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由一群婦女運動工作者、關心兩性平權議題的人,共同催生。女書店經理林綠紅表示,女書店希望提供一個看見女性書寫、聆聽女性聲音、交流女性經驗的自在空間。

女書店不僅收集了華文地區最完整、嚴謹的女性主題、性別議題圖書與影音產品,也提供動態閱讀的機會,舉辦各式講座、演講、讀書會等活動,透過這些活動的進行,提供大眾一個容易親近、認識女性主義的管道。

佔地不大,但女書店有限的空間卻是許多婦女團體、同志團體,每次舉辦活動時,面對缺乏活動場地窘境下的最佳選擇。林綠紅說,這些團體常和女書店合辦活動,吸引不少人參與,「多了一些交流、互動,這也是女書店與其他書店最大的不同。」

女書店除了書店門市,更從一九九六年三月八日起,開始出版書籍。「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的書籍,分為:「女抒(herstory)」、「女書(fembooks)」兩大書系。

女抒」主要是以女性觀點為主的文學作品,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來看待社會、環境,可以說是女性文學;「女書」則是一反傳統以男性思維為主體的女性主義相關論述。數千年來的人類歷史,在男性書寫下,是男性價值觀的體現,缺乏女性主體的思考,這一系列的書籍,試著透過不同時空地域的女性,以文學方式進行自我探索,勾勒出女性主義的思考軌跡。

日前女書店出版的《不再模範的母親》、《女性新心理學》以及《女兒圈》榮獲屏東縣政府於三八婦女節所舉辦的「影響屏東婦女的十大好書」第一、七以及九名,讓女書店感到十分興奮,獲獎的肯定,代表著好書不會寂寞。

為了加強與讀者的聯繫,今年二月份,女書店網站全新改版,為的是跨越地域的藩籬,讓更多人認識女書店,同時進行意見的交流與資訊傳遞。除了介紹女書店,網站上還提供女書店的最新消息,當然你也可以留言給女書店,不論是心得分享,或是推薦好書。

女書店也發行電子報,提供給女書店之友,讓加入會員的朋友,得到更完整的資訊,內容包含女書店的最新動態、女書推薦、新書目錄,還有各項活動訊息。



延伸閱讀:
女書店

2001年3月28日 星期三

聖心女中 全人教育走過四十年

【生命力記者/曾敬德報導】天主教聖心女中是由聖心修女會所創辦,民國四十九年十,由聖心會康恩德修女指導孫知微修女等四人,於六月來台開始建校工作。

天主教聖心女中輔導室主任陳鳳幼說到,根據我在學校多年的體悟,天主教聖心女中創立的宗旨就是女瑪德蘭索菲說的:「即使只為了救一個孩子的靈魂,我也要創立聖心會。」看每個孩子要看到他的多元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每個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他們尊重自己、愛惜自己,要以心體心的去關懷他人。我們常常跟老師們強調,不要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好而放棄,每個人的才能都是不同的。

陳鳳幼表示較能代表聖心特色的活動有:百合花遊行、仁愛園遊會、冬令奉獻、聖誕節前夕到醫院及各慈善機構報佳音、全校師生的聖誕祈福彌撒、師生聖歌演唱、聖心美展、行軍登山淨山、飢餓體驗、生活體驗、聖心人唱聖心歌、聖心文學獎、以及近年推動的高三學生成年禮、孝親祈福禮。

像每年都會舉辦的仁愛園遊會和運動會,就是要讓學生們學習合作的態度。這幾年來在聖誕節,都會到一些醫院像是榮總去報佳音,或是到新莊的樂生養老院及八里的安老院去幫忙,有時也會到社區幫忙打掃等等。

學生王海琳說到,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雖然會有些累,不過讓我覺得很有意義,從中不但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學到和團體相處的方法,尤其是幫助別人十,會讓自己覺得有種成就感,雖然自己的力量不是很多,可是還是可以幫助人,讓我覺得很驕傲。

愛之旅中途學校 帶孩子回來上學

【生命力記者/蔡昕玫報導】讓人由外觀看不出是中途學校的愛之旅,建築外並沒有任何的看板標示,這是以不希望附近居民用特殊眼光看待中途學校的學生為考量後的決定。「這裡之前是心理諮商中心,和社區的關係很好,所以目前為止也沒有附近的居民有不好的反應。」社工人員何紀瑜說。

「他是我們晚上十二點在外頭『撿』回來的。」何紀瑜笑著說,指指身旁的小男孩Angel。國小二年級的Angel,在一年前是個常常半夜在外頭遊蕩的小孩子,現在的他活潑好動,每天去學校上學,下課便到中途學校來,功課不會寫就跑到社工人員身邊纏著問。

除了Angel,青少年愛之旅中途學校裡都是中輟的國中生,由原本的學校或是台北市東區少年服務中心轉介過來的。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是學生們的課程時間,除了照程度分組教學的數學、英文等主科之外,也會有如雕塑等等的藝能科類教學。

星期天則是「家會」時間。所謂的家會,就是邀請中途學校、東區少年服務中心及外展方案中接觸的青少年們聚在一起。早上寫心靈日記,彼此分享一週來的生活,也表揚表現良好的學生;下午則常到台大或附近場地打籃球、躲避球、溜直排輪。藉著這些活潑、生活化的活動,讓學生們互動,放鬆心情。

目前中心內共有十個學生,三位專職老師,和多位兼職老師、社工。面對這些所謂的「壞孩子」,令人不免想到是否會出現師生、學生暴力相向的問題,何紀瑜說:「不會。」在進入中途學校之前,就會申明「零暴力」的守則,「而且會來這裡的學生,也都是自己有心要變好,不然就不會來了。」此外,由於平均每三位學生就有一個專職老師,孩子被高度關注,也就不容易發生事情。

而家長也都積極配合中途學校的作法,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學,保持密切的聯繫。家長們有固定的團體聚會,每學期也會舉辦親子座談,愛孩子的心表露無遺。約一年左右,適應良好的學生就可以返回原校就讀。

要支撐這樣一個中途學校的花費是很大的,「一年大概兩、三百萬左右吧」,何紀瑜說,扣掉教育局的補助之後,台北靈糧堂每年大約需支付兩百萬元新台幣。不過,曾經拒絕上學的孩子們,現在願意乖乖坐下來唸書、寫作業,「在付出關心、陪伴之後,我們看到了希望,把這群孩子帶回正路的希望」。

週末寵物園遊會 教你正確養狗觀

【生命力記者/曾靖宜報導】流浪動物之家執行秘書劉宇彤在園遊會活動中說,看到大家都如此愛護自己的寵物,希望大家也能分一些關愛給無主的流浪狗們,趁機跟大家推銷基金會提供認養的流浪狗,並希望透過活動能透露更多訊息給民眾知道。

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一直在推行停止棄養、正確的養狗觀念,並協助政府宣導政令,如預防注射、植入晶片等,因此現場認養的民眾可以免費注射晶片以及注射狂犬病疫苗,並有寵物體檢,確保領養回家的是一隻身體健康的狗。

在三月十七、十八兩天,流浪動物之家與內湖福華廣場舉辦了一場名為「寶貝寵物園遊會」的活動,包括流浪狗認養、獸醫免費義診及寵物造型比賽,目的在倡導正確寵物飼養觀念,吸引不少人參加。

活動主辦單位福華廣場公關室陳惠玲表示,他們之所以會結合流浪動物之家舉辦這活動,主要是想推廣認養流浪狗的觀念,正好福華有場地,且內湖地區的民眾不少人有養狗、家裡場地大,在此舉辦流浪狗認養活動成效應該不錯。企劃部公關室副理黃仁禮解釋,現代人身處地狹人稠的都會區,如何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提供狗最好的生活條件,也是此次活動一個重要主題。

現場有全國動物醫院院長蔡和文負責義診,項目有寵物體檢和免費施打晶片及狂犬病疫苗,蔡和文並為民眾詳細講解寵物常見疾病、保健知識和即將來臨的夏天中寵物可能面臨的寄生蟲問題,還現場解答民眾疑惑,提供民眾正確的寵物健康知識。

活動最高潮是寵物造型比賽,偌大的空間擠滿了參賽者、觀眾和各路媒體,比賽還沒開始就人聲、狗聲鼎沸,相當熱鬧。評審之一福華廣場的總經理周志銘也是一名愛狗人士,還特地帶他的愛犬在造型比賽上亮相,和大家分享養狗的喜悅。每隻參賽的狗經過主人精心打扮,都博得觀眾不少的掌聲,特別的是有一位陳小妹妹帶她的寵物兔參賽,是最另類的參賽者。

這次活動中流浪動物基金會提供了十七隻流浪狗供人認養,最後活動結束時送出了十五隻,認養率較以往高出許多,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活動。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中華民國關愛動物保護協會

新生命福音協談中心傾聽你的心

【生命力記者/蔡昕玫報導】「不管你遇到的是什麼樣的問題,只要打電話來,我們都樂意陪你談談。」協談人員四十九號說。

新生命福音協談中心是一個以電話協談的方式,為在生活或心靈上遭遇各種難題、困擾的人所設的專線,由台北靈糧堂教會約五十位資深基督徒志工所組成。負責人汪珊美說,這個中心的前身,是福音性電視節目「七百俱樂部」的七支電話協談專線,民國八十三年時遷移到台北靈糧堂,成立了這個十支專線的協談中心。

汪珊美表示,採用電話協談方式的優點是,由於雙方並不認識,也不是面對面,因此這些需要尋求協助的人可以保有私密的空間,選擇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傾訴內心最深處的感覺。也因為這個緣故,所有的協談人員都是以號碼代表,絕對不透露身份姓名;平時協談中心也不對外開放。

針對每個來電求助者的不同問題,協談中心提供包括心理輔導、福音協談、鼓勵安慰、轉介機構等服務。協談人員四十九號說,打電話來的人各行各業、各形各色的都有,像她最近就接到一個電話,求助者有騙別人錢的習慣,即使自己知道這樣不對,卻是怎麼樣都改不了,父母怎麼勸都沒用,只好一直為他賠錢。

面對這些活在痛苦當中的人,協談人員總是充滿愛心與關懷,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但是光靠人的方法、力量,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不然他們也不會打這個電話了。」協談人員四十九號說。所以在傾聽與安慰之後,協談人員會把福音介紹給求助者,「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讓他們不再深陷於絕望之中。

中心內也會接到幾位精神病患經常性的來電,有時重複同樣的問題,雖然協談人員們並不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但卻願意接納他們,以愛心對待。傾聽、同理心,安慰和幫助,是協談人員們接聽每一通電話的態度,每當電話鈴聲響起,他們總是搶著去接。

根據中心內部統計資料,去年一年中,總來電數合計為九千五百四十七通,其中半數是關於信仰方面的諮詢;有近一千通來電是關於情緒、自殺、菸酒毒、性異常、同性戀問題;家庭、兒女、學業、經濟、工作壓力問題佔將近一千通;婚姻、外遇問題佔約八百通;精神疾病佔約四百通。

新生命福音協談中心 

電話:02-23690700

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晚上九點

週六至週日: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

2001年3月23日 星期五

中和兒發中心 孩子成長的一片天

【生命力記者/戈銓報導】「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能,我們希望以尊重生命的精神,提供專業的服務,引導他們邁向成長的道路」在中和兒童發展中心服務七年的社工高珍妮闡述著中心的服務信念。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的中和兒童發展中心,成立至今已超過十二個年頭了,服務的對象是零到六歲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智能障礙、自閉症及多重障礙的嬰幼兒及青少年。雖然中心的所在地是中和,但服務區域橫跨台北縣市甚至還有桃園縣市的學生,每天特定從桃園到中和接孩子上下學的學生家長表示,由於不滿意桃園的教學環境,所以才會不辭辛苦地從桃園到中和,但看到孩子的進步及成長,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心的最大服務量為一百二十人,但基於教師本身的能力負荷和人力的考量,所以現在只收了八十多位的學生。

發展中心的學生主要分為部分時間制和全日托制。部分時間制的學生多半是一個星期一到兩次,一次時間兩小時到中心接受輔導,全日托制即如一般幼稚園的作息上下學。發展中心的學生依年齡的不同分為四組,分別為零到四歲的早療組、三至六歲的多重障礙組、三至十二歲的心智障礙組及年齡較長的十五歲至三十五歲的職前訓練組。值得一提的是,職前訓練組的學生與其它組的年齡落差大,課程的設計也有不同,職前訓練組主要以生活自理和行為能力的教學為主,並教導簡單的清潔工作和代工製作,不過學生的能力距離真正的職業訓練能需一段長時間的準備期。

此外,中和兒童發展中心的入學方式與一般啟智中心所採行的入學前能力評估稍有不同,中和兒童發展中心在入學前不僅會進行能力評估外,還會要求家長以電話諮詢的方式,與中心的人員聯繫,而諮詢的內容包括學生病史及喜好等以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基於兼顧教師能力負荷和教學品質的考量,社工高珍妮表示,除了早療組的學童是採一對一的個人教學,其它組的學生則是實施團體教學,但不論是哪一組,教師和學生人數的比例都偏低,如心障組的師生比為一比四,多重障礙組為一比二。在教學輔導的方式上,除了分組上課外,老師會依每個學童的程度差別與家長共同討論每學期的課程主題,藉由訂定主題以了解教學的重點,進而達到課程的目標,而每階段的教學重點和學童的學習情況都會詳實地紀錄下來,提供日後轉介的紀錄和依據。

中和兒童發展中心的老師多半具有幼保科的背景,但不論是否是所謂科班出身的老師,給孩子一片成長的天空是他們共同的教學信念,原本是在一般幼稚園服務的老師邱錦艷是在因緣際會之下,進入了中和兒童發展中心並服務了達十七年。她表示,中心的孩子不是沒有希望,只要用愛澆灌和用心培育,終究是能看到成果的。中心本身除了每個禮拜都舉行一次內部的在職訓練外,還會定期地外聘資深老師及講師進行教學輔導以提高教學品質。

中心在教學方面,重視專業團隊是其一貫的教學精神,中心擁有自己的物理自療師和職能治療師,並從歐洲引進引導式教育,配合專門的科技輔具,使學生潛能充分發揮,此外,由各班老師設計的主題教學和強調與社區結合並應用所學的社區適應課程皆是教學的特色。

中和兒童發展中心所面臨的困難與其他的發展中心和社福機構一樣,那就是人手和經費的不足。以中心目前的情況來說,義工的招募主要是以學生的家長為主,但成果有限且並不順利,所以中心近期內除了廣招學生社團外,還會藉由製作文宣結合社區的方式,招募更多的人加入義工的行列。經費方面,學生的學費及各界的捐款是主要的經費來源,但由於舊有的房舍不堪使用以及增設雨棚的建照遲遲未過,因此今年的二月搬遷新址的中心目前仍屬負債的情況。

高珍妮表示,中心的未來發展計劃除了持續推廣早療教育的觀念外,還要規劃幫助學齡前兒童進入學校的完整轉型方案,因為學校的教育方式及教學內容與一般的發展中心是不同的,為了讓學童適應新環境和減輕學校老師教學的負擔,審慎的規劃個別轉型方案和資料移轉的工作有其必要性。

中和兒童發展中心

地址:中和市建一路150號2樓之2

電話:82263522

網址:http://www.diyi.org.tw/
E-mail:diyi@ms2.hinet.net

2001年3月22日 星期四

佳音電台 台北人的心靈守護者

【生命力記者/蔡昕玫報導】在台北縣市大部分地區,打開收音機轉到FM90.9,就會聽到佳音電台。一九九五年開播的佳音電台,是由基督教台北靈糧堂成立的,成為這個城市中的一股心靈清流。

雖然是由教會成立的非營利性質電台,但佳音在廣播節目的企畫製作上,則是往全方位發展,分為七大類別:心靈補給站、生命之歌、家庭百寶箱、青春方程式、Office EQ、街頭巷尾、音樂盒;除了前兩類偏向傳福音的性質外,都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聽眾所製播的廣播節目。

家庭百寶箱類節目幫助聽眾建立美滿的家庭生活、增進夫妻與親子的美好關係,製作不少以年長者、主婦及兒童對象的節目,如「家有佳音」等;青春方程式則是針對時下年輕人開闢的節目類型,導引徬徨的青少年走向正途,並讓家長瞭解他們的孩子,有良好的親子溝通,如「天使不打烊」、「新鮮e世代」等;Office EQ類節目針對上班族製播,如「展翅上騰」;街頭巷尾類則致力推動營造美麗新世界的社區觀念,如「營造新家園」等,而「社區愛厝邊情」及「都會空間」節目,都曾獲得文建會廣播節目獎的肯定。

電台廣播節目的主持人中,除了專業廣播人外,也邀請不少學術界、藝文界人士共同參與,如週一到周五晚上十一點的「天使不打烊」,便是由關心時下青少年的作家溫小平所主持,而政大廣電系主任黃葳葳和台大商研所所長翁景民則分別主持「假日書房」、「人生方向盤」節目。

身為一個小功率的社區電台,佳音電台十分注重社區營造的節目,「營造新家園」的主持人文雅怜在每週一到週五下午五點至六點的一個小時內,不只向聽眾介紹社區的脈動,也深入探討許多相關的話題:週一生活博士班-介紹終身學習類型的社區案例;週二再現桃花源-探討自然環境土地倫理、綠色環保的價值觀;週三美的追尋-介紹打造藝術生活社區;週四健康新主張-探討社區人如何建立健康社區;週五我愛勁爆族-探討兒童青少年問題;週六尋根之旅-探討社區發展的溯本根源。

除了廣播節目,佳音電台每個月會發行佳音月訊,月訊的文字編輯勞顯芝說,藉由提供許多專欄、生活資訊,更加強了電台對社區生活的關懷。

除此之外,佳音電台在過去幾年中也曾經主辦或協辦許多公益性活動,如「青春有夢」青少年生涯座談會、與青輔會合辦「平安、快樂、逍遙遊」晚會、舉辦關懷系列講座等等,目前則協辦台北市政府為配合2001國際志工年所辦的活動。

佳音電台董事紀惟明說:「我們的使命是藉廣播以音樂及言語作人們的『心靈守護者』,忠心扮演真心、知心、忠心、愛心的角色。」

佳音電台:FM90.9

網站連結:佳音電台

新世紀教養觀 不打不罵教小孩

【生命力記者/林宏翰報導】「我們都多麼願意愛我們的小孩,我們都多麼願意我們的小孩將來比我們過得更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卻常常去傷害們?」「每一次發生,又會讓我們覺得難受。」人本教育基金會張碧華說。

近日來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虐童事件,下手殘害幼童的竟然是孩子的親生父母。這則新聞也許可以視為特殊事件來看待,但是在過去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確是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還有「不打不成器」的說法。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副主任張碧華說,人是「知覺型」的動物,一個小孩子跌倒,他會痛、會哭,這個痛是肉體上的痛,但父母打小孩時,「孩子是心痛,而且會讓他記得很久」。

張碧華回想起過去曾經處理過的一個案例,是一對飆車族兄弟在飆車砍傷路人後被捕。在少年法庭上,這兩位未成年的青少年,毫無悔意地用兇狠的眼光掃視證人席。張碧華說:「這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到底是如何被對待的,為何她們的眼神中充滿仇恨?難道人天生就是這麼樣惡嗎?」人本教育基金會認為,人是「中性」的,在人的內在本來就有「善」也「惡」,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善」的力量比較多,自然在他的人格表現上「惡」的部分就會減少。

張碧華表示,在打罵的過程中所呈現的是:「我比較大,我可以處罰你;或者,我有道理,你是錯的,我可以處罰你。」這些價值觀在孩子的心中不斷地被放進來,就形成了這孩子將來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處理事情、對待別人。有許多學校的老師會質問人本教育基金會:只問老師為什麼可以打孩子,但老師也有被學生打的時候。張碧華說,在校園中孩子是弱勢族群,今天要用一個如此大的反抗力量來對待老師,「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才是我們要去明白的。

張碧華認為,「打罵」是可以快速解決現場行為的方法,可是無法解決那個問題。孩子會犯下不對的事,或是不聽父母的話,往往是因為他不了解事情的道理,很少是故意的。甚至是故意的,「我們也相信,他故意有故意後面的原因」。父母親要去探討的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讓他這樣不聽話,或是做不好的事讓我們生氣,「而不只是去制止那樣的行為」。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彰化縣文化局演講聽舉辦「與希望接軌,迎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挑戰」系列講座,三月十七日由台中辦公室副主任張碧華主講「新世紀教養觀--不打不罵教小孩」,吸引了許多關心下一代教育問題的家長前來聽講,將演講聽的座位坐了有八成滿。

張碧華在演講開頭就問現場家長:「我們都多麼願意愛我們的小孩,我們都多麼願意我們的小孩將來比我們過得更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卻常常去傷害們?」

「每一次發生,又會讓我們覺得難受。」張碧華說,很多為人父母的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有被打、被罵的經驗,也可能有人會感謝當年那些打我們的人,但要仔細想想,「我們今天沒有走歪,是打那一頓、罵那一頓的功勞,還是我們自己不想走歪」。

「你可以說是為他好而打他,但是回想我們的成長過程,在被打的當時,真的能體會父母親的『好』嗎?」「在打罵的過程當中,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教育。」張碧華舉例道,有一個父親和女兒看電視時,只要看到有關強暴案的新聞就會開始對女兒嘮叨,久而久之女兒只要看到父親要一起來看電視,就會藉故離開。許多父母不懂得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想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卻反而讓孩子躲得遠遠地。

關於「新世紀的教養觀」張碧華提出幾個具體的觀念,教現場的父母親如何不打不罵,又教出理想中的小孩。

首先是要放棄權威心態,「不要常想叫小孩聽我們的話」。張碧華說,我們平常和朋友或配偶說話的時候,不可能、也很難要朋友或配偶一定要聽自己的話,但我們在和孩子們相處時,時常擔心孩子會做錯事,硬要孩子們聽自己的話。

「我們今天教養的是,十年或十五年後要去面對社會的孩子。帶著一、二十年前的成長歷程和經驗,去教養未來的主人翁,這樣的經驗一定對嗎?」張碧華說。

張碧華說,新世紀的父母要能分辨,「懲罰」跟「教育」的不同。懲罰只能制止當下的行為,而教育則是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目的在激發對方的思考、潛能,使之成熟。最重要的就是「將孩子提升到『人』的境界」,如果希望他們能明白事理,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就要說出事情真正的道理。

在平時就要創造跟孩子談天的機會,能夠拉近家長跟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張碧華說,我們有很多時間都沒有在專心聽孩子說話,在孩子的眼中,父母親是最重要的人,「多看一眼、多一個笑臉,都能使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

張碧華談到她的孩子在小時曾經拒絕上學。當時她想,孩子一大早就被從溫暖的被窩裡拉起來,匆匆忙忙地梳洗、吃早餐,然後趕著上學,很多母親都是在孩子們上學以後,自己才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吃早餐的。她覺得讓孩子這樣每天面對緊張的早晨,跟孩子拒絕上學有很大的關連。

於是她找了一個早上,跟孩子比平常早一點起床,到附近的公園跑步、談天。她帶孩子觀察了那些早起做太極拳的老人、跳土風舞的媽媽、還有一個男人穿著短褲繞著同一個地方一直跑。愉快地吃完早餐後,孩子也悠閒地去上學了。

「和孩子談天的過程中,談的不只是學校、功課,而讓孩子感覺到,你是一個人,他也是一個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張碧華說。

黃媽媽 軍中人權守護者

【生命力記者/陳力蓉報導】黃媽媽(見圖),大家習慣這樣稱呼她。從一個平凡且傳統的家庭主婦,成為捍衛軍中人權的守護者,一路走來,所感受的辛酸與悲傷,沒有人能瞭解,也沒有人能體會。

民國八十四年,黃媽媽收到在軍艦服役兒子黃國章的來信,信中沒有話家常,沒有道平安,有的,只是一連串的求救。黃媽媽向軍艦長官求證,副艦長證實,確有學長恐嚇一事,並允諾關切處理。然而,軍艦出海沒多久,黃媽媽即接到軍中來電。當時海軍總司令顧崇廉表示,黃國章因為上艦服役時間短,壓力大,受不了苦,所以跳海自殺。

這樣的說法,黃媽媽無法接受,因為,黃國章沒有留下書信,也沒有任何預警,黃媽媽不知道,性情開朗的兒子,為何會自殺?就這樣,黃媽媽陷入有生以來,最極度的悲傷。

數月後,大陸漁民在福建沿海打撈到黃國章的屍體,身著整齊軍服,無任何外傷。待黃媽媽趕至大陸,要求開棺驗屍,這才發現,黃國章顱內有一根粗長的鋼釘。黃媽媽赫然發現,兒子死因並不單純。

「在多年的奔走下,黃國章的案子,至今仍無下文,軍法單位與海軍總部互踢皮球,沒有人敢碰,沒有人敢接,就這樣,黃國章成了軍法中的孤兒。」黃媽媽眼中閃著淚水,沒有流下,因為她說,她要堅強,她有切身之痛,所以她要幫助同樣遭受迫害的軍人及家屬。

黃國章出事後,黃媽媽決定成立「軍中人權促進會」。一個非正式的組織,沒有辦公室,因為沒有錢;沒有工作人員,因為請不起。就這樣,靠著些許的經援以及朋友的幫忙,黃媽媽奮鬥了六年,她不斷地奔走,不斷地陳情,除了幫助人權受迫害的軍人及家屬外,亦為軍人的權利與保障請命。

這樣漫長的六年,除了家人的不諒解,也遭到不少人的責罵。黃媽媽說,當初有位新黨籍的電台主持人,公然於節目中說「全台灣死千死萬,死那麼多人都沒有人在叫,就只有黃媽媽一個人在『哭夭』」,也有軍中高階人士說她是「瘋女人」。這一切,黃媽媽都忍下來了,她不在乎,因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問心無愧,都是在幫所有的孩子。

印象最深刻的,黃媽媽說,民國八十八年桃園空軍基地彈藥遭竊案,五個無辜的孩子因受不了刑求之苦,而為整件事情背起黑鍋。為了這些遭誣陷的軍人,黃媽媽到處陳情,也曾到立法院前靜坐一個禮拜,雖然過程屢遭軍方以及某些民意代表干預及阻撓,但值得欣慰的是,法律及證據還給這五個孩子清白,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由民間團體發起而偵破的軍中冤案。

每年,因軍中人權侵害案件而死亡的役男達四百餘人,而申訴軍中人權侵害案件總數亦高達兩萬件。黃媽媽說,為什麼在這樣的體制教育訓練下,會有這麼多的冤案,這麼多令人無法置信的迫害。難道,維護人民安全的軍隊,竟如此無知?

在一些軍中死亡案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而這樣的矛盾,軍方卻不去追查。試問,軍方將如何取信於民?而父母又如何能安心讓自己的孩子身處在如此般的險境?

在昔日政治環境保守的情況下,一般民眾及民意代表對於軍方是不敢惹,也不想惹。而民代也因自身利益,對軍方存有忌憚之心。「人民應有自主性,要自立自強,這樣,真相才能找出;也只有真相,才能徹底要求軍方改進。」黃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

「曾經,在陳情抗議的時候,有數十名軍人拿槍指著我們;曾經,在陳情抗議的時候,受到民代及政府的阻撓。但是,現在的黃媽媽已不是以前的黃媽媽,可以讓他們用吼的、用唬的,因為,我已有相當的準備。」勇敢的黃媽媽,六年來,用「心」守護軍中人權,現在如此,以後,也是如此。

「我喜歡這些年輕人,這麼青春的生命,保衛我們的國土,守護著人民,他們不應受到傷害,我們應該照顧他們。」言即此,眼淚滑落黃媽媽的臉頰。堅強的黃媽媽,因為黃國章,所以她勇敢站出來;因為黃國章,所以她積極幫助別人。談起黃國章,她仍有不捨,仍有心疼,對於她心中這個乖巧又俊俏的兒子。 

黃媽媽,她是「軍中人權促進會」會長,也是軍中人權受害者家屬,她是陳碧娥—但大家仍習慣稱她「黃媽媽」。 軍中人權促進會 申訴電話:(02)2877-6993

申訴傳真:(02)2827-7026
申訴信箱:台北市北投郵政2-166號
E-mail:huangmam@pchome.com.tw

延伸閱讀:

軍中人權促進會

殘障者就業現況與困境

【生命力記者/廖偉竣報導】台灣近幾個月來的經濟不景氣與失業潮,使得工作越來越難找。而平時在就業市場上就已長期處於弱勢的殘障人士,其經濟困境更是可想而知。

由於殘障者在身心方面的創傷,常被認為工作能力或效率不如一般人,甚至被人以異樣眼光看待,而不容易找到理想中的工作,更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目前國內雖有殘障救濟金,但每月只有區區兩千至六千元。對殘障者而言,除了一般日常生活的花費,他們的醫療手術與復健費用,往往所費不貲,造成家屬的負擔。唯有幫助殘障者學習一技之長,及早投入自己所適合的行業工作,才是根本的辦法。

目前國內的殘障就業輔導與技能訓練,多由地方的職業訓練所舉辦,或者委任殘障福利機構辦理。根據民國八十五年的「台灣省殘障者職業訓練概況」,目前國內殘障者的就業訓練課程集中在以下四類:一、藝術創作,二、農牧業,三、鐘錶修理、電腦、刻印等技術性服務,四:餐飲、縫紉、按摩、清潔工、洗衣、洗車、清潔等勞力性工作。

至於國內對於殘障者的基本就業保障上,則有「殘障福利法」作為規範。當中第十七、十八條更規定,「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及公營事業機構員工總人數在五十人以上者,進用具有工作能力之殘障人數,不得低於員工總人數百分之二。私立學校、團體及民營事業機構員工總人數在一百人以上者,進用具有工作能力之殘障人數,不得低於員工總人數百分之一」。「政府對於具有工作能力、資格條件之殘障者,應輔導其就業,薪資應比照一般待遇,如產能不足時,可酌予減少。但不得低於百分之七十」。

唯有藉由法律為殘障者其謀求保護,爭取權益,解決就業問題,才能協助他們早日重返社會生活。

師大山服隊 關懷原住民二十餘年

【生命力記者/陳卓弘報導】從二十多年前開始,每年的寒暑假,在南投縣仁愛鄉的力行村和發祥村,這兩個泰雅族的村落裏,都可以見到師大山地服務隊隊員的蹤跡。

師大山地服務隊公關組組長林鈺樺表示,他們社團從二十多年前開始,每年寒暑假出隊到力行和發祥兩村,在出隊的時候,都會以照顧到每個年齡層的人作為目標,例如有以年輕人為主的冬、夏令營和以父母為主的爸爸媽媽生活教室等活動。在暑假出隊時,更會進行農訪,隊員都會跟村民一起下田,藉此體驗農耕的生活。若碰上泰雅族的傳統節慶和祭典,村民也會邀請山服隊的隊員一起參加。

除了出隊以外,他們每年都會到烏來,為信賢國小的原住民學生進行課業輔導。林鈺樺說,課業輔導分高、中和低班,並會針對不同的年級來設定一些英文和數學的課程,去幫助他們,課業輔導一個學期大概會進行五、六次。

在九二一地震後,來往力行和發祥兩個村莊的交通中斷,學校因為顧及學生的安全問題,因此在去年建議師大山服隊暫停出隊一年,今年開始又再恢復出隊的活動。林鈺樺說:「今年寒假的出隊,是以了解原住民在母語上的問題為主」。他們以問卷方式,去了解這兩個村莊的老人到小孩平常講母語的情況。她並說,雖然現在部落裏的學校都會教母語,可是因為有其他的課程要上,使教母語的時數不多,加上年輕一代的原住民遍對學母語的興趣不大,而且除了老一輩的都以母語溝通外,比較年青的,都是以國語來溝通,因此成效也就不是很明顯。

林鈺樺表示,為了隊員在出隊的時候,不會有觀光客的心態,師大山服隊跟其他服務原住民的社團一樣,山服隊的隊員平時都要經過紓緩壓力和挫折感的訓練,並在測驗合格後,才能參加出隊的活動。

因為參加服務性社團的人越來越少,學生熱衷原住民文化的人也很少,因此參加師大山服隊的人也就一年比一年少。林鈺樺表示,他們現在的隊員大概有五、六十人,今年寒假出隊的人數,更只有十六人而已。林鈺樺表示,在未來將會想辦法招收新隊員,以使師大山服隊能繼續維持下去。

被害人保護協會 保護受害家屬

【生命力記者/劉益鳴報導】有位牛姓計程車司機去年因遭人殺害而死亡,遺下了年老的母親及一對幼小的孩子,由於該司機多年前即與妻子離異,家裡頓時失去依靠。透過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幫助後,受害人家屬得到了賠償,小孩的教育問題也得到了資助,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為了使犯罪被害人得到更多的保障,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於民國八十八年一月二十九日成立,辦理中華民國台灣省、福建金門等地因犯罪行為被害而死亡者之遺屬或重傷害者本人保護工作。透過政府與民間建立保護網路,提供犯罪被害人協助及撫平傷痛,重建生活,維護社會安全福祉。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幹事洪文玲認為,長期以來社會確實過於偏袒被告與受刑人,而忽略了被害人,在傳統的法律制度下,因缺乏系統化、制度化的設計,保護措施不足,受害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周全的照顧,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應該加以導正。

洪文玲說,很多民眾對於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及各項具體措施普遍缺乏了解與認知,以致於不知如何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急難救助、醫療補助、訴訟救助、安全保護等協助。她說,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提供的服務有安置收容、醫療服務、法律協助、申請補償、社會救助、調查協助、安全保護、心理輔導、生活重建、信託管理、緊急資助、出具保證書及訪視慰問等服務。

洪文玲也說,他們很希望能照顧每一個受害人家屬,所以他們非常重視訪視慰問的工作,定期都會有志工關心受害人家屬,提供協助,即使是多年前的受害家屬,他們都會主動關心。就像是多年前的吳銘漢命案(也就是蘇建和案),當時並沒有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再加上本案至今仍未破案,所以受害家屬並沒得到實質的賠償。協會在成立後曾主動關心受害家屬,也以專案處理給予受害家屬幫助。

洪文玲說,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全省共有二十一個辦事處,各辦事處都有幹事為受害人家屬提供服務,她希望所有民眾都知道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當遇到困難時都能提出救援。

桃園辦事處幹事連碧芬表示,所有被害家屬最主要面對的就是法律常識不足及經濟困難等問題,所以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會在第一時間內幫助所有被害家屬,提供法律及經濟上的協助,讓家屬能毫無後顧之憂來處理善後工作。至於事後的輔導工作,他們都會交給較專業的團體如勵馨基金會,伊甸基金會等相關團體,透過政府與民間建立的保護網路,給予受害家屬更多的幫助。

連碧芬也透露部分實例,有位婦人去年被別人殺害,丈夫又在多年前去世,留下了年老的母親及一對年幼的兒女,兒子又是智障,家裡頓時失去支柱。後來透過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協助下,法院給予該受害家屬兩百多萬的賠償,並給該對未成年兄妹安排信託管理,每月按所需給予生活費,以保障他們的權益。

去年,花蓮發生了一起高瑞宏車禍案件,使得該名十三歲男孩成為植物人。他的母親陳秀美表示,當時法院並沒有給予加害人合理的判決,加上他們高家的經濟狀況本來就不好,對於高瑞宏龐大的醫療費用,他們不知道該怎麼籌措,生理、心理上都受到相當大的打擊。後來,在一次的偶然機會下,他們接觸到被害人保護協會花蓮辦事處,透過該辦事處的幹事林仁德及其他人員的幫助下,他們不但獲得即時的經濟補助,在法律訴訟方面也得到協助,讓他們更能專心地照顧高瑞宏,高瑞宏也在經過數個月的昏迷後奇蹟式的甦醒過來,現在已經可以上學了。

陳秀美表示,被害人保護協會的人員現在還是會不定時地關心他們,讓他們非常感動。他說,被害人保護協會不但給予他們在經濟問題及法律問題的協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讓他們有信心、有毅力地去照顧高瑞宏,直到他甦醒過來。他們非常感謝被害人保護協會,希望大家都知道被害人保護協會對他們所做的一切。

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地址:臺北市基隆路二段170號

電話:02-87328866

Fax :02-27368601

2001年3月21日 星期三

生態教育中心 環境教育重要推手

【生命力記者/張家銘報導】生態教育中心,是一群對生態保育、環境保護有熱誠的老師們所成立的。關心的問題也涵蓋了許多方面,包括了在南部建立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垃圾焚化爐,支持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的設立,以及美濃水庫的興建等。

成立於八十七年六月的生態教育中心,是隸屬於高雄市教師會下的組織。當初是由一群對生態環保問題關注的老師們,從原本較鬆散的狀況,到後來成為有組織的體系。除了對生態環境議題的關注外,生態教育中心較其他的環保運動團體的不同與有利處在於,因為參與的成員都是學校的老師,因此對於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教育紮根與推廣,比其他環保團體有利。

高雄市莊敬國小的教師,也是生態教育中心執行委員的林蕙姿表示,教育不能只侷限於課堂教室裡。對於孩子們除了課本裡的知識外,還應該教他們去關心他們生長的環境與土地。因此她在平常的教學中就會隨機去教育學生正確的環保觀念,例如垃圾分類回收的態度養成。也會在戶外教學活動中,帶學生去認識他們生長在地的東西。

她認為尊重生命的觀念是應該提早建立的,透過尊重生命,讓學生學會人與人的尊重,並進而去關心人類生活的週遭環境,讓學生有不同的視野來看待這個世界。對於採這樣的教學態度,到現在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她說她很幸運,到現在還沒有家長對她的做法表示過意見。她覺得可能是因為學生對她的信任,連帶使家長也對她信任。

關懷愛心連線 家中老人的福音

【生命力記者/簡琪芸報導】「其實在每次問安的時候,聽到老人有精神地應答,心裡就覺得很滿足,因為我們真的希望能透過這項問安服務而為這些老人做點什麼,那怕是聊聊天也好,只要知道他是安全、快樂的,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老人基金會防護組主任王怡方這樣說著。

「生命關懷愛心連線」服務系統,是老人基金會從民國八十七年救援組設立後就一直持續的一項服務,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問安電話關心老人的起居生活。而這項服務為了防止過去關懷訪視及問安電話僅能做到每月一至二次,導致空窗期太長的缺點,所以現在的系統服務改為每天一次,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及生活,當發覺老人有異狀時,立即採取必要措施協助老人,這種服務系統的主要目的是「主動關懷照顧、傳遞求救訊息、並迅速採取救援行動」。

老人基金會執行委員鄒瑾表示,老人獨居最大的問題在於發生事故時無法向外求援,而以基金會過去救援老人的經驗,老人發生事故的情形有二,一是老人在家中發生事故地點離電話太遠,如浴室、廚房等,無法移至電話旁撥出求救電話;再者,老人若感覺身體不適,身體虛弱,也無法向外求救。

所以「生命關懷愛心連線」,是以無線遙控發射器為隨身攜帶之手錶型或項鍊型,發生事故只要按一個按鈕,即可傳達到監控中心,讓社工馬上瞭解狀況,進而聯絡救援。至於在救援行動方面,老人基金會長年與北區計程車無線電台合作,並在服務系統初期徵選五百位熱心公益的優良駕駛,施以社會工作、緊急救援等課程,成立二十四小時迅速有效的緊急救援隊伍,進行有效援救。

而「生命關懷愛心專線」的服務對象十分彈性,不只侷限於獨居老人,倘若一般家庭在上班時間無法照顧家中老人,或者婦女、兒童需要協助照護,即可申請。另外,愛心連線的問安系統也是十分人性化,因為老人每天吃飯、睡覺的時間不一,所以會根據老人要求的時間每天打電話關懷。

同時,對於那些基金會發掘到的個案,如受虐老人、獨居老人等,他們也會定期問安,以確定這些老人們的生活與安全問題。王怡方表示,像基金會曾接到一件虐待老人的個案,原因是一名老先生被兒子遺棄且生活貧困,基金會在瞭解狀況以後,主動打電話關懷,但由於老先生重聽,問安電話並不能詳細知道老先生的情況,基金會還定期派社工到老先生家裡進行瞭解。由此可見,關懷連線服務系統並不是只有單方面老人向基金會申請,基金會本身也會主動打電話給需要關懷的老人,進而協助他們。

王怡方說:「有限的生命是要加倍呵護的,而這種服務系統就是以這種心態為出發點。其實很多老人平日在家中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我們想做的,就是讓這些老人每天能透過關懷電話安撫他們的心靈,同時可以藉由愛心連線,瞭解老人的近況,如有發覺不對勁的地方,也能提早應變。」

王怡方也感慨地表示,因為人力、財力有限,所以愛心連線目前第一階段只能以台北縣市為主,現在基金會也極力拓展服務範圍,例如台北縣的金山,由於地區偏遠,直到最近基金會才發現原來還有老人居住在山洞裡,對於這一點基金會一直覺得十分遺憾,所以希望在有朝一日愛心連線能夠為全台灣老人服務,幫助更需要幫助的老人。

「生命關懷愛心連線」的適用對象為家中獨居老人及需要協助的成員,包括婦女、兒童等。實施區域目前第一階段以台北縣市為主。 申請專線請洽:(02)2553-3333

2001年3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動物 電子報發聲

生命力記者/劉耀宗報導

「看了我們的電子報,有很多的人向我們投訴關於虐待動物的消息,也有更多人希望加入我們義工的行列。」談到讀者對《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的反映,負責人劉小書這樣說。

由關懷生命協會所出版的《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於二千年十月二十五日創刊,在每個月的一日及十五日發行,目前的訂戶有二百八十位左右,出版到第八期。

《台灣動物之聲》原本是協會每三個月出版一次的刊物,「現在新增加的電子報,」劉小書說「希望是以即時的消息為主,相較於季刊上較學術、專業的論文性文章,電子報的內容比較切合現今的台灣社會時事。」

每一期的電子報裡,都會針對這一陣子社會上所發生的熱門時事發表協會的觀點。例如第八期的電子報中,就對於因為漢他病毒所造成的寵物鼠棄養情形,做出了「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個結論。而過去的幾期中,也曾對於「非核家園」、「國家公園開放原住民狩獵」、「流浪動物之家的狗不『過』年」等等議題發表過協會的看法。

電子報也將過去這半個月來,協會的動態與各大報章關於動物權益的新聞,做時序性的節錄整理,讓讀者能了解動物事件的發展經過。另外,協會也會不定時地把未來即將進行的座談及活動,與流浪動物的認養等最新的消息,在活動看版中報導出來。

除了認養流浪犬之外,協會成立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導正國人對於動物的不正確態度,培養社會大眾平等對待其他動物的生命與福址的觀念,所以在每一期的電子報裡,也會穿插一些動物權益相關的文章和文摘。例如第八期的電子報中,對於國內引進拉斯維加斯馬戲團這件事,提出「為了終止動物的苦難,請不要觀看馬戲團表演。」這個呼籲,希望愛護動物、關懷生命的觀念,能夠向下紮根。

談到對《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的期望,劉小書笑笑地說:「當然是越多人訂閱,盡可能地將協會的理念傳達出去越好啦!」

關懷生命協會

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59巷29弄36號 

TEL:(02)2753-4922 FAX:(02)2763-4892



延伸閱讀:

關懷生命協會

青少年「援助交際」問題重重

【生命力記者/劉益鳴報導】根據台北社會局最近所發佈的新聞稿內顯示,寒假期間許多青少年透過電腦網路聊天室,刊登援助交際的廣告從事性交易的工作,當局也在農曆過年後,即依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收容近六名因在網路刊登援助交際的廣告並有性交易之虞的青少年。

目前就讀某私立大學的小英家庭環境並不好,但她又不想打工,因為打工的薪資少而且很累,所以半年前就開始上網進行援交。對象多是中年上班人士,甚至也有已婚者。問她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她表示,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常會感覺身體不適,生理期也不穩定,也開始對男人感到厭惡並且覺得跟不同的男人發生性關係會讓她感到很痛苦。此外,她也非常擔心家人與朋友發現她從事援交。


小貓是一名男同性戀者,他透露,他曾經在進行援助交際時因為沒戴保險套而感染到性病,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才把病醫好,但過程非常痛苦,僥倖的是驗血後他並沒得到愛滋病,要不然他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他的家人。現在的他已經把債還清,早就洗手不幹了,但是他還是擺脫不了心理的陰影,總會覺得自己很髒,不敢嘗試談戀愛。

針對青少年從事援交的事件來看,勵馨基金會社工專員王小姐表示,輔導不是萬能的,他們在輔導有關個案的時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青少年感覺有人在陪伴他們,讓他們不會感覺到自己已經走投無路,而且還有尋求幫助的資源,不至於要從事所謂的援助交際,輔導只是對問題做最後的追蹤,希望青少年能尋求改變。她說,在輔導的過程當中,他們會先從長遠的計畫去了解該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就學情況、找出原因,再對他們的價值觀做結論。漸漸地,這是需要經過不斷相處、互相信任後,與青少年成為朋友,慢慢輔導他們。至於未來的發展,還是要看青少年本身夠不夠有毅力,拒絕金錢、物質的誘惑。

另一位社工專員嚴小姐表示,所謂輔導的成功案例,就是青少年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有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不再靠援交來換取金錢。她說,從事援交的青少年在尋求改變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得到家人的支持,讓青少年重新回到溫暖的家的同時,在新的環境、新的工作中受到肯定,慢慢建立自信心,生活有了轉移,就不會有援交這種不實際的觀念。

在實務工作幾個年頭中,最令嚴小姐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小雯的朋友,小雯非常喜歡跳街舞,但卻遭到父母的反對,於是她就賭氣離家出走,在缺乏經濟來源的資助下,選擇了援交。經過輔導並與小雯的父母溝通之後,小雯現在進入了一家舞團,並隨舞團到處表演,不但有穩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興趣,生活也得到認同。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電話:(02)25509595 
FAX:(02)25509995

「同位素」台灣最大同志電子報

【生命力記者/劉益鳴報導】「同位素」於一九九七年十月於東台灣創刊,一開始是以月刊的方式出刊,創刊初期以跳脫都會觀點、考慮異性戀市場、不跟隨流行為宗旨,但由於地處邊陲,資源缺乏,很快面臨資金不足的困擾,在曲高和寡,通路狹隘的情形下,有形的月刊在現實環境下宣布停刊。

創辦人林益成(小熊)經過多方思量後將平面月刊轉而朝網路發展,創辦「同位素電子報」,是台灣第一份同志電子刊物,電子報延續平面刊物時期邊陲之聲的特性,大量報導被都會同志主流忽略的邊陲同志生命。 至今已擁有三萬餘名訂戶,成為台灣最大的同志電子刊物。


創辦人林益成說:「這見證了兩件事:其一、同志處於弱勢地位,而「同位素」竟由地域邊陲為同志議題邊陲發聲。其二、網路根本性的顛覆了地域本位的傳統。」電子報以網路力量多加吸納來自各地的「在地網路作家」,運用電子報的形式將台東在地的聲音藉由無形的網路傳播出去,也有為讀者大眾敘說老兵同志、失業同志、原住民同志口述歷史的專欄。

令林益成非常感動的是,分析「同位素電子報」的訂戶組成,其中有一大部分的讀者並不是同志。換句話說「同位素電子報」的確跨越了「地域」、「性別」與「性向」,原本定位是以更另類的角度顛覆同志議題,如今卻一躍成為另類潮流中最被認同的主流。

林益成說,「同位素電子報」不但突破了同志刊物始終無法突破的「肉體」、「性」迷思,以述說異質生命史的方法,更進一步為自己開拓了更寬廣的空間,也為同志與非同志之間連接起一條互相溝通的線路。近年來加入「異性戀看同志」專欄,號召網路上具有自由發言意志的同性戀、異性戀,甚或雙性戀網路作家,以同志看非同志,非同志看同志等種種不同角度切入,例如giff《邊緣光影》、Liao《異人病院》等專欄,呈現各種不同族群的生命。

林益成透露,「同位素電子報」在「從看見他人生命之中,累積自己生命厚度」的信念下長久經營。於一九九八年初加入智邦生活館,一九九九年並被選為「推薦頻道」以來,至今訂戶數已經累積至三萬餘人,但他並未因此而自滿,他還表示,他會持續開闢不同專欄,其中包含電影、文學、古典音樂與嚴肅的同志論述,整體內涵豐富多變,不斷推出高水準作品,希望在讀者熱烈的迴響下突破侷限。

「同位素電子報」立足台東,透過網路不因區域限制、無遠弗屆的力量,跨越城鄉,企圖影響整個台灣社會。這份台灣最大的同志電子刊物,實現了從邊陲顛覆中心的理想。

延伸閱讀:

同位素非官方網站(即電子報)

gigigaga彩虹同志發報台

同志諮詢熱線

青少年「援助交際」問題重重

【生命力記者/劉益鳴報導】根據台北社會局最近所發佈的新聞稿內顯示,寒假期間許多青少年透過電腦網路聊天室,刊登援助交際的的廣告從事性交易的工作,當局也在農曆過年後,即依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收容近六名因在網路刊登援助交際的廣告並有性交易之虞的青少年。


目前就讀某私立大學的小英家庭環境並不好,但她又不想打工,因為打工的薪資少而且很累,所以半年前就開始上網進行援交。對象多是中年上班人士,甚至也有已婚者。問她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她表示,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常會感覺身體不適,生理期也不穩定,也開始對男人感到厭惡並且覺得跟不同的男人發生性關係會讓她感到很痛苦。此外,她也非常擔心家人與朋友發現她從事援交。


小貓是一名男同性戀者,他透露,他曾經在進行援助交際時因為沒戴保險套而感染到性病,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才把病醫好,但過程非常痛苦,僥倖的是驗血後他並沒得到愛滋病,要不然他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他的家人。現在的他已經把債還清,早就洗手不幹了,但是他還是擺脫不了心理的陰影,總會覺得自己很髒,不敢嘗試談戀愛。

針對青少年從事援交的事件來看,勵馨基金會社工專員王小姐表示,輔導不是萬能的,他們在輔導有關個案的時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青少年感覺有人在陪伴他們,讓他們不會感覺到自己已經走投無路,而且還有尋求幫助的資源,不至於要從事所謂的援助交際,輔導只是對問題做最後的追蹤,希望青少年能尋求改變。她說,在輔導的過程當中,他們會先從長遠的計畫去了解該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就學情況、找出原因,再對他們的價值觀做結論。漸漸地,這是需要經過不斷相處、互相信任後,與青少年成為朋友,慢慢輔導他們。至於未來的發展,還是要看青少年本身夠不夠有毅力,拒絕金錢、物質的誘惑。

另一位社工專員嚴小姐表示,所謂輔導的成功案例,就是青少年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有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不在靠援交來換取金錢。她說,從事援交的青少年在尋求改變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得到家人的支持,讓青少年重新回到溫暖的家的同時,在新的環境、新的工作中受到肯定,慢慢建立自信心,生活有了轉移,就不會有援交這種不實際的觀念。

在實務工作幾個年頭中,最令嚴小姐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小雯的朋友,小雯非常喜歡跳街舞,但卻遭到父母的反對,於是她就賭氣離家出走,在缺乏經濟來源的資助下,選擇了援交。經過輔導並與小雯的父母溝通之後,小雯現在進入了一家舞團,並隨舞團到處表演,不但有穩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興趣,生活也得到認同。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電話:(02)25509595 
FAX:(02)25509995

延伸閱讀: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泰山文化基金會

2001年3月16日 星期五

明新啟智中心 明日成長欣喜學習

【生命力記者/戈銓報導】多年來,明新啟智中心憑藉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致力於智能障礙者、身心障礙者等的特殊教育,主要目的除了希望透過適當的教育及合宜的教學環境,使其發揮潛能外,還希望利用日常教育的潛移默化,幫助身心或智能障礙者,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培養能照料自身起居生活的能力,進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由於現在社會上的弱勢團體逐漸受到重視,本身是慈濟人的中心主任許麗珠表示,中心除了有慈濟義工幫忙外,以服務為主的學生社團也投入了關懷弱勢族群的行列,因此台大、東吳等大學的慈幼社、亞東工專、竹林、南山等中學都有參與服務,大部分的義工都從事輔助的教學,如帶遊戲和辦活動等,附近的錦和中學也會適時地提供場地和教學輔導的幫助。

在與學生溝通方面,許麗珠表示,特教生的學習比一般人慢,所以老師遇到教學上的挫折是免不了的,但潛移默化和日積月累的努力下,學生的進步仍是看得見的,而此進步也是使老師繼續努力的推力。一般從中心畢業的學生,多半會進入一般中小學的特教班接受義務教育,而後進入身心障礙的輔導就業機構學習技職訓練,看到學生的成就,中心裡的老師都感到欣慰。

明新啟智中心成立於民國七十一年,但中心的創辦人許秋子早在創辦前十年,就在私立光仁小學的附設啟智班服務,由於當時啟智班的招生名額為每年級十五名,且招生對象僅限輕度智障兒,許秋子為了拓寬啟智班的教學窄門,並服務更多的心智障礙生,結合群力創辦了現今的明新啟智中心。但是經濟上的壓力一直是中心及多數身心障礙家庭的共同問題,因此中心在民國七十七年時,正式向台北縣政府提出立案並通過,目前政府不僅補助就讀學童的學費,教學所需的設備也可申請補助。

現址在中和市圓通路的明新啟智中心,招收的對象為三至十二歲的身心及智能障礙生。許麗珠表示,中心的學童多半是學齡前的孩子,因此中心提供的是受國民義務教育前的學前教育和早療教育,而中心的課程安排是依據學童的個別差異來規劃,課程當中不僅有中華啟智專業協會所提供的參考課程,還融合治療師依學童能力所建議的補強課程。

在分班方面,許麗珠強調,中心是採協同教學的方式,在經由治療師鑑定評估後以能力分班後,將能力相當的學童安排在一起,由專任教師負責提供適當的照顧及所需的教學。目前中心的課程分為分組課程及團體課程兩大類,分組課程包括有生活自理能力、知覺動作能力、認知與學業技能及語言溝通能力訓練,而團體教學方面則有感覺統合、音樂統合、美勞課程、視聽教學等課程。

明新啟智中心的老師多半是以登報或推薦的方式招募,但必須具備幼保科或相關科系畢業的資格,而新進的老師多半先從助教做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及評估,始得成為正式任用的教師。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的學生會不定期地到中心實習,而國民中小學的特教班老師因為要修特教學分,也會利用暑期的時間到中心實習,許麗珠表示,希望藉由彼此的教學切磋,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中心本身也會不定期地配合各項研習活動及在職訓練,以提供學生更好的教學內容及培育優良的師資,如此教學品質輔以適當的教學環境,才得以在內政部的評鑑中獲得甲等的殊榮。

許麗珠表示,每個特教生都有自己本身的學習黃金時期,而中心老師是這個期間伴隨學童成長的人,因此每位老師對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也都很肯定自己的工作價值。在中心近三年的劉老師補充表示,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是教學,更是另一種成長學習的延續。

財團法人台北縣私立明新啟智中心
地址:中和市圓通路296巷33弄1號
電話:2247-3769 2247-0018
傳真:2240-8012
劃撥帳號:12171959
 E-mail:min.sin@msa.hinet.net

我是看不見的盲人 但我要出國

【 生命力記者/丁承恩報導】自從民國八十年成立後,愛盲文教基金會一直都站在第一線上為盲胞謀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其中與盲胞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就職訓練以及休閒活動的養成。

在就業輔導方面,愛盲文教基金會視障服務部副主任謝發財表示,目前社會大眾都認為視障同胞只適合做按摩的工作,但他強調:「只要是人,都應該有選擇工作的自由,除非今天視障朋友把按摩或是算命當成是最理想的職業,否則他們當然也應該擁有選擇工作的權利。」也因此愛盲文教基金會從教育基礎開始,積極參與社區化活動,在三、四年前便成立了職業訓練中心,先協助尋找工作機會,積極培訓視障同胞擔任總機、按摩、卜卦研究、錄音工程、音樂創作及盲用電腦等多方面的就業技能,服務量高達一千人次。

除了既有的職業訓練課程外,愛盲文教基金會也積極的開發新職種,像是八十五年與中華電信合作,開發視障者擔任104、105查號值機工作;同年並首創台灣盲人陶藝研習班,打破盲人長期以來受視覺障礙的創作限制;八十七年更與蓋洛普調查公司合作,開發視障者擔任電話行銷的工作。

因為目前教育、就業管道的不足,台灣的視障朋友,不論學歷高低,有半數以上從事按摩工作。雖然按摩工作已受到法定的保障,然而色情按摩、休閒按摩的逐步侵蝕,導致按摩業始終未受到應有的尊重與肯定,邁入沒落的困境。

有鑑於此,「重建視障按摩業」便成為愛盲文教基金會在視障就業方面的重要工作。八十四年籌劃開設第一家愛盲護康按摩示範中心信義店、後於八十七年增設內湖店,八十八年文山店、八十九年復興店陸續成立。

在就業之外,視障同胞的休閒生活也是愛盲基金會所關心的,謝發財表示,愛盲在八十五年成立盲人棒球隊-愛盲蝙蝠隊,當時想跟國內正值巔峰的職棒運動產生對比,讓民眾更注意到盲人在運動環境上的嚴重不足,此後積極在全國推廣盲棒,目前國內已陸續成立六支隊伍,每年舉辦盲棒營隊及國內賽,並於八十六、八十七年遠征美國參加世界盃盲棒賽,而在去年,台灣更首次舉辦了世界盲人棒球賽,邀請到十三支國外隊伍來台競賽。

除了棒球運動之外,愛盲基金會也每年定期舉辦針對盲胞的國內外旅遊,像是八十六年的印尼太陽島之旅、八十七年的新竹關西製陶採果之旅、八十八年的法國義大利之旅,以及預定今年三月底啟程的「土耳其、愛琴海之旅」。

一般人往往質疑盲胞根本看不到,就算跑去外國也看不到當地的風景。但是謝發財卻強調即使是眼睛看不到東西的盲胞,也有出國旅遊的權利,愛盲基金會也規劃了專為視障朋友安排的行程,加入嗅覺、觸覺的體驗,以及口述影像、輔具的輔助,使視障朋友可以充分享受旅遊的樂趣。

愛盲文教基金會
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臥龍街一號二樓
電話:02-27383303
劃撥帳號:15935356



延伸閱讀: 

愛盲文教基金會

婦女大學給社會一個美好的明天

【生命力記者/林仕杰報導】「滿足不同的人生發展需要,使人活的更明白、更有智慧,也更可愛。」是婦女大學的宗旨,清楚的說,婦女大學就是希望能讓社會有一個更好、更有希望、更較人愉悅的明天,並且培養社區服務人才,以凝聚社區共識。


婦女大學今年已是第十屆,期間培育了許多的婦女人才,部分都投入了社會貢獻或社區服務的工作,成為「真正懂得把知識和能力用在對社會有建設性的地方的人」,婦女大學課程設計組說,古希臘的教育目標就是這樣,婦女大學也是。


課程設計組當初在設計課程時,就面臨了是要辦一種給婦女知識、技能與謀生能力,還是要讓婦女更有教養的選擇迷思,並開始思考著是否可以辦一種「不一樣的教育」,一種可使社會有更多聰明、善良、可愛的人的教育。他們清楚的表示,婦女大學和一般的補習班不同。課程設計組表示,「我們絕對不說謀生的技能是不重要的,也不說賺更多的錢是不好的,我們只是說在人的一輩子裡,總要有一些時候致力於提升自己,使人不光是社會的生產工具。」

「知識的主要用途在使人活得更明白,更心安理得,因此,怎樣提供一套使人活的更明白的知識體系,便是婦女大學所面臨的第二個抉擇。」課程設計組表示,「我們不得不考慮知識的專業性,所以我們分班,提供不同的專業知識,開不同的班不是為了做不同的職業訓練,而是為了適應不同的興趣,滿足不同的人生需要。」

婦女大學的主辦單位為天主教輔仁大學,只要是年滿二十歲,對再進修自我有興趣的女性都可報名,目前開有的班級有:人生發展班、綜合藝術班、飲食與生活班、管理才能培育班、法律與生活班等。

人生發展班的目標是要透過肢體及自己生命的故事、心理劇等方式更了解自己,另外,透過社會制度的瞭解與社會團體的訪問,更了解自己與環境及社會的關係。綜合藝術班的課程規劃是以中西藝術發展為主軸,企圖充實學生休閒生活,並培育基本創作的表現能力。飲食生活班目標是提昇婦女對家庭飲食生活的設計與安排。管理才能班與法律生活班皆希望透過婦女再教育的機會,拓展自我知識領域。

課程設計組表示,從一開始他們就是這樣想的,婦女大學並不是為所有婦女辦的,因為每一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必定有不少婦女已在經濟上站穩腳跟,她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使自己活的更踏實、更有智慧、也更可愛,由於社會目前並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機會教育,而婦女大學正準備提供。 

地址:新莊市中正路510號輔仁大學﹙外語學院一樓﹚

電話:29031111-3010、2269

29086221

29088624

第一復康輔具中心服務障礙人士

【生命力記者/魏淑玲報導】走進第一復康輔具資源服務位在信義路的展示中心,裡頭展示著各種生活用具及大型輔具,種類多達數百項,八十九年參觀人數有兩千兩百餘人次,擔任總幹事及職能治療師的薛美英說,國內最早成立輔具展示中心的是屏東勝利之家,八十四年二月第一復康輔具資源服務中心由內政部獎助成立,薛美英說:「當時購買展示中心地點的費用有百分之六十是內政部提供,另外百分之四十則由中心自行負擔,另外,中國商業銀行則提供人事方面的支出。」近年來提供不少機構參觀及專業諮詢的服務,「最近羅東博愛醫院因為要成立『身心障礙醫療復健輔具研發中心』,他們也跟我們說要來參觀,還有國科會北區科技輔具研發中心要成立的時候,也來參觀過。」

展示區裡的輔具,有國外進口的、國內廠商自行研製的、由第一復康輔具資源服務自己研發的輔助器具,薛美英表示,其中有一張「防褥瘡自動床」,已經申請許多國家的專利,是發明者莊錦山提供給他們做展示用。有些輔具相當昂貴,但在展示區可以提供試用,薛美英指著一部電動輪椅說:「有人開玩笑問:可不可以借他回去用,反正擺著也是擺著,真是讓我不知如何回答」。自行製作的輔具,像是「搖桿滑鼠」、「觸覺音樂玩偶」、「改良式軌跡球」等,有些是購買成品再加以改良,也有發揮創意的作品,如利用錄影帶盒製作成觸控音樂盒。


除了輔具展示及專業諮詢,第一復康輔具資源服務中心也參與許多活動,如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間,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國科會主辦,舉行台灣首次全國性大型的輔具展覽於八十九年九月再次舉辦輔具大展,目的也就是要將輔具認知推廣,讓國人了解輔具種類及產品特色,進而正確選擇及使用輔助器具。八十九年十月間舉辦的「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助器具專業研習」,以及協助台北市勞工局就業輔導專案,薛美英說,去年共有兩個專案,今年則有三個,像是幫助身心障礙者的「職務再設計」的專案,每個專案服務二十至三十人不等。

國科會於八十九年五月成立於北中南三區身心障礙者科技輔具中心,政府提供大量經費設立輔具中心,第一復康卻面臨著經費的問題,薛美英笑著說:「他們可以買好多很棒的輔助器具,真是讓人又嫉妒又羨慕!」國科會中區輔具中心佔地一百二十坪,北區則有台大提供水源校地一百五十坪,目前第一復康面臨到空間固定及新舊輔具汰換的問題,薛美英說:「提供輪椅試用時展示場地就不夠大了,還有處理舊式輔助器材、購買新式輔具,場地已經固定了,輔具增加之後,空間可能就不夠用。」

延伸閱讀:

第一復康輔具資源服務

2001年3月15日 星期四

山地作物 破壞生態及水土保持

【生命力記者/廖偉竣報導】南投縣九份二山南路貓羅溪上游集水區的中寮鄉和興村,是個居民不滿千人的小村莊。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村民賴以維生的香蕉和檳榔種植事業一蹶不振,村民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也發起了「將檳榔園變綠林」的計劃。而中鋼集團也利用週休二日,協助和興村植樹防災。

和興村位居台灣山地,其農業經營方式與水土保持上的忽略,可說是台灣山地超限利用的一個標準寫照。台灣地區山高水急,地質脆弱,遇雨即產生土地沖蝕。雨水多集中在夏季颱風季節,雖有水庫蓄洪濟枯的調節,乾季仍常發生缺水問題。森林正可阻止雨水直接沖擊土壤,增加土壤的凝聚力,使平原地區免於土石流的侵襲。


森林遭受破壞將帶來嚴重的災難後果,以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為例,在台灣造成的經濟損失達當年國民生產總毛額的百分之十三,就是因為當時烏溪、大肚溪、大里溪、八卦山區、虎尾溪、北港溪等上游山區林地遭到濫伐濫墾等不當開發及嚴重破壞所致。

台灣森林佔了全島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都是私有林,因造林獲利不多,林農多改植茶葉、檳榔、高冷蔬菜及溫帶水果等作物,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依據農林航空測量所的調查,本省公私有山坡地宜林地上的超限利用面積多達五萬八千公頃。

隨著山區橫貫公路的開拓,林地上的墾伐,在公路兩旁蔓延開來。林業經營轉向農業種植,高山茶、高冷蔬菜以及檳榔等根系更淺、固土更差的經濟作物取代了原有林木,水土保持問題更趨嚴重。尤其是中低海拔的林地更是滿目瘡痍。只要走一趟嘉義往阿里山的公路,就會發現阿里山公路兩旁盡是檳榔、茶園與山葵。

據農委會在民國八十五年的估計,全台灣檳榔種植面積約五萬六千公頃,共有七千萬株檳榔樹,已成為台灣的第二大農作物,每天生產六千五百萬顆以上的檳榔。農民為栽培能在夏季收穫的白肉檳榔,於是將栽植地點推展到中低海拔的山坡地;採果期每年每公頃純收益約兩百萬元,可收利長達四十年以上,更吸引不少林農栽植。而每遇颱風豪雨,在市場上也有利可圖的高山蔬菜,更改變了原本的山地林相。

除了私有林的問題外,據林務局代理局長黃裕星表示,台灣全島的八萬七千餘公頃公有出租造林地,約有五千四百餘公頃違反租約種植檳榔、茶、果樹及其他農作物。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木材市場價格低,國人又大量使用木材替代品,使得林農只得墾殖林地,種植短期作物以維持生計。

然而近幾年來,國內造林運動也開始蓬勃發展。從林務局在去年八月十一日所公布的造林面積資料,可以看到國內近年來的造林成果。民國七0年代以來,公私有土地上的造林逐漸減少,有時每年造林更不到五千公頃。農委會因此計畫自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年的五年內獎勵造林面積五萬餘公頃,自民國八十七年以後,更由於全民造林的計劃,每年約有六千公頃的成果。

至於低海拔山區嚴重的檳榔問題,農委會依「檳榔問題管理方案」取締違約種植,並輔導農民將檳榔園改為造林。主要措施如:剷除國有林地上的檳榔、要求農民檳榔如有枯死,應改植造林木外,並以獎金鼓勵私人造林,將私有造林獎勵金提高為二十年間每公頃五十三萬元,租地造林獎勵金為二十年間每公頃三十九萬元,藉以提高造林誘因,促使民眾參與造林工作。

目前由於國內木材價格低落,造林報酬偏低,部分林農只得開始放棄經營樹林,於租地或自有林地上,進行違規或超限利用,種植經濟作物,如檳榔、果樹、茶葉、高冷蔬菜、高山茶、金針等,在國內市場上雖具有極高的評價及競爭力,卻造成了山林的破壞。只有讓國產林木提高生產品質,增加造林收益,才能由經濟面誘導林農自願性的參與造林運動。

民眾如在林區發現有人濫墾濫建,可撥打免費專線電話0八0-0五七九三0(林務局救山林),或0八0-000九三0(林林林救山林)。



延伸閱讀:

時報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遺傳諮詢 避免小腦萎縮症兒產生

【生命力記者/徐銘穗報導】一位發病近十年的小腦萎縮病患寫道:「老是告訴自己,有一雙會畫畫的手指頭,是老天莫大的恩寵。可是卻沒想到祂一點一點的收回,即使我的生命如此的多難,依舊是尊貴的,抱持這微弱的尊嚴,不知能撐到幾時?」

脊髓小腦萎縮症是種非常複雜的疾病,主要的病變是在小腦的神經元,病狀以動作協調不良為主,初期是四肢運動不平衡,逐漸言語清晰度變差,吞嚥困難。小腦萎縮的原因有許多,包括感染症、藥物中毒、血管病變、腫瘤,以及基因病變。目前已知之病變基因已達十六種之多,新的相關基因仍不斷地被發現。此類疾病患病的機會是百分之五十。

由於發病後病患蹣跚的步履像極了企鵝,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宋秉文的建議下,選定「搖擺的奮鬥」作為協會的象徵,以形容這群特別的病患。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朱穗萍表示,小腦萎縮症最可怕之處在於有家族顯性遺傳的特性,一連五代都罹病、一家兄弟姊妹都發病的悲劇也因此一再上演。朱穗萍的母親以及六個兄妹都是小腦萎縮症的受害者。

發病已經五年的吳先生目前在家中休養,經濟重擔全落在妻子一人身上,吳太太表示,雖然現在先生還能走動,但是實在無法想像往後的日子,家中還有三個小孩,實在很擔心他們也會遺傳到有病的基因。

宋秉文指出,依據醫界推估,台灣地區至少有二百個家族籠罩在小腦萎縮症的陰影下,病患人數在一萬人左右,這還不包括是帶隱性基因或是因為病患已經過世而無法追蹤家族病史的流失個案,實際罹病人數可能更多。

朱穗萍表示,齊頭式的社會福利,並無法照顧到像小腦萎縮症這類的弱勢族群,使病友除了承受自身的病痛,還要擔憂下一代是否會患病,以及看護工和安養的問題。

罕見疾病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莉茵指出,為了不要讓這種疾病再延續下去,希望將須要花費新台幣六千元的產前檢查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並且提供遺傳諮詢服務。陳莉茵說這是全民的事情,呼籲各界能重視。

由於病患發病後意識完全清醒,但會因為小腦病變出現運動及平衡失調,運動機能漸漸退化必須長期臥床,十到十五年的安養期間仰賴他人照顧,人性安養的安置需求非常殷切,也成為協會未來主要推動目標。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電話:(02)25455911
郵政信箱:台北郵政81-1195信箱
                    台中郵政323信箱

關懷流浪動物 網路再添生力軍

【生命力記者/曾靖宜報導】一張張血淋淋的照片,真實的紀錄了人類的慘忍,和動物們不幸的遭遇,這是台中世界聯合動物保護協會新設立的網站-台灣街頭流浪犬實錄,正如網站的引介,期望依靠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和寫實的畫面能為沉默的動物們發聲。

一手規劃這個網站的人,是任教於大甲國中的美術老師李沛芸,她在台中市聯會擔任義工已五、六個月,靠著本身美術專長和剛學的電腦技術,實現了總幹事賴宜杰的構想,成立台灣街頭流浪犬實錄這個網站,三月五日才開始架設,目前基本結構已大致完成,預計四月份正式對外推廣。

網站提供的照片資料可分為:傷害虐待,意外事故,疾病纏身,捕犬隊撲殺,香肉店宰殺以及其他危機等六種,是由總幹事賴宜杰提供,這些都是協會人員長期蒐集成果,或是協會保育場收容的流浪動物真實案例。

網站構想來自於總幹事賴宜杰,他的思想主軸認為多數民眾的觀念近乎無知,單方面認為棄養是放牠一條生路,卻不知道狗以後的命運如何,希望透過這些寫實的照片,能讓民眾在決定不養寵物時,能先想想,這些照片的作用就是在更深入的探討真相,期望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李沛芸表示,她受關懷生命協會發行的「犬殤」一書影響甚深,看了才知道台灣流浪狗的問題有多嚴重,她不認同有些人認為的照片太過血腥震撼,不該刊出來的想法,她認為真相就是真相,不願面對的人只是再逃避現實問題。

令李沛芸意想不到的是,網站尚未正式公開,就有不少人寄電子郵件給她,表達受到真相的感動及提供一己之力的想法,許多愛狗人士也藉這新園地,相互交流看法、資訊,相較台中世聯會主站的中規中舉,這個新成立的網站,提供事實的真相,引起了不小的迴響。



延伸閱讀:

台灣街頭流浪犬實錄

寶島動物園─台中市世界聯合動物保護協會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

台大嚕啦啦 武塔孩童的好夥伴

【生命力記者/王元琳報導】台灣大學嚕啦啦社活動組組長陳婉婷說:「對我們來說,宜蘭武塔就像第二個家一樣;而我們最大成就感,就是聽到武塔的小朋友說『我要參加嚕啦啦!』。」

台灣大學嚕啦啦社隸屬於中國青年服務社,而「嚕啦啦」這個名字來自南非祖魯族的土語,代表「好朋友、親兄弟」的意思。台大嚕啦啦每年都會為台北市的高中生及國小學童分別舉辦夏令營,地點在宜蘭南澳的武塔村,稱為武塔野外活動隊,後來台大嚕啦啦的同學發現,當他們帶活動時,都會有當地的小朋友在一旁觀看,於是他們就興起了為當地小朋友辦活動的念頭。

台大嚕啦啦社社長范仕穎表示,四年前,基於回饋武塔村的想法,所以他們免費為當地的國小孩童辦營隊,在社內,他們稱這樣的活動為「回饋梯」,今年更擴大在鄰近的金岳村及金洋村舉辦營隊。

宜蘭南澳武塔村的村民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是一個只有約百戶人家的小村莊,小朋友的父母大都到外地工作,在家中就是由祖父母甚至是年長的兄姐負責管教;陳婉婷表示,其實所有活動對小朋友來說都只是一種裝飾,事實上,只要有人陪他們,小朋友就很高興了,甚至有許多小朋友每年都會來參加這個活動。

陳婉婷說,由於武塔的小朋友非常好動,所以他們在營隊內容設計上仍以動態的活動為主,並搭配部份的教案,而教案進行的方式也盡量地活潑,避免小朋友沒耐心,例如,今年寒假教案主題為「書信」,嚕啦啦就讓小朋友分組比賽查郵遞區號,還讓他們寫一封信寄給自己的好友,不會寫字的小朋友以畫圖代替,大家就在遊戲中學到了一課。嚕啦啦社還會邀請村裡的牧師為小朋友說泰雅族的古老故事,同時也教授孩童傳統的口簧琴,希望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

陳婉婷表示,對住在都市的人來說,武塔的小朋友生活很不一樣,例如,他們會脫光衣服在乾淨的水溝裡洗澡,也會隨父母上山打獵,他們的村子甚至連一間便利商店都沒有,但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單純的生活,造就他們天真又熱情的性格,每當嚕啦啦的社員要坐車回台北時,小朋友總是會對他們又抱又親,然後目送他們離開,直到遊覽車都開走了,手仍揮舞個不停。

范仕穎表示,台大嚕啦啦對武塔村有深厚的感情,每年到那裡帶隊已經習慣成自然,再加上小朋友的支持,讓他們忘記所有的辛勞,最近,他們還收到一封兩年前參加營隊的女生寄來的卡片,更讓嚕啦啦的社員感動不已。

為了期末的帶隊做準備,嚕啦啦在學期中也會邀請舊生甚至是畢業的學長姐來授課,課程內容包括活動設計、服務理念、團康技巧、搭營火及繩結等,他們也曾經請過卡內基的老師來上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課程。

嚕啦啦的社員相處十分融洽,向心力也很強,甚至有學長已畢業了十年,仍會關心社上的事務。社員徐育民表示,他本來是念土木系,但因為太專注於社團,忽略課業而被二一,現在重考進電機系,他還是選擇參加嚕啦啦,徐育民說:「過去學長姐辛苦地培養我們,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將這份榮譽傳承下去。」

甘玉玦 以平凡心完成不平凡之事

【生命力記者/簡琪芸報導】甘玉玦本身從事餐飲業和珠寶設計的工作,「秘書長」等於是她的附屬事業,但是她把自己工作得來的報酬拿來回饋社會,這樣的熱誠和這樣的專注,讓她把基金會當作是自己全職的工作,而且不間斷地為老人服務了十八年。

民國七十二年,是甘玉玦歷經重大挫折的一年,因為和自己最親的外公、外婆猝然心肌梗塞去世,而原因是白天家人上班,導致家中沒有人能照顧,以致發生緊急事故時沒能即時救援,才釀成無法挽救的悲劇。之後,甘玉玦又目睹鄰居老人受到親人虐待,在經過苦思後,決定成立一個服務性的基金會,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
現任老人基金會秘書長的甘玉玦是個樂觀風趣的人,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老人福利工作,長期協助貧困、受虐、迷途、急難及獨居的老人,她的熱誠及善心幫助了許多老人,同樣地也感動了許多人。

成立初期,基金會首重的是老人助養工作,也就是每個月視貧苦老人情況而定酌量補助生活費用。甘玉玦說:「給他一隻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但問題是,很多老人連釣竿都沒辦法拿起,所以基金會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補助老人,讓老人生活無虞。」之後,基金會又擴大了急難救助、關懷訪視、協尋老人等幾大服務項目,讓基金會的結構愈來愈具規模,也幫助到更多老人。

甘玉玦本身從事餐飲業和珠寶設計的工作,「秘書長」等於是她的附屬事業,但是她把自己工作得來的報酬拿來回饋社會,並且在九二一大地震時還設計了「九二一紀念金幣」提供義賣,將所得捐獻給災區需要幫助的老人們。這樣的熱誠和這樣的專注,讓她把基金會當作是自己全職的工作,而且不間斷地為老人服務了十八年。她服務的理念就是「以平凡之心完成不平凡之事,站在問題開端、防治問題的發生。」

甘玉玦說,老人問題是結合所有社會問題的終點,因為每個人終究會老,大家也都不希望自己老年生活過得不如意,但是今天你怎麼待長輩,很有可能明天晚輩就怎麼待你,你的一舉一動隨時都有晚輩在學習,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倘若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父母好,那麼老人問題就會減少很多。

在這裡甘玉玦也分享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當她在九二一地震隨著救護人員下達中南部進行救援時,有一站他們來到台中霧峰,並且順利將一位黃老太太從瓦礫中救出,結果經過詢問才知道黃老太太當時在三樓,自己的兒子正在地下室做裁縫,而經過挖掘後證明兒子不幸罹難,老太太知道後感傷地說,兒子是殘障人士,家中經濟本來就不是很好,但是孝順的兒子知道好幾年沒有替母親過生日,趁著母親九月二十七生日前,天天在地下室熬夜趕工,想賺錢幫母親過壽,沒想到地震卻使他們母子天人永隔,老太太也永遠得不到兒子的生日禮物。

甘玉玦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讓讀者瞭解,社會福利的工作其實要靠所有人來幫助,如果各個福利機構的救助金能真正發給需要援助的人,那麼便可以減少許多悲劇發生。另外,社會上有很多死角和需要救援的人,更需要各界善心人士的善心關懷,不應只靠政府的援助,只要每個人發揮自身小小的力量,結合許多社會資源,對於社會問題會有很大的改善。

台北市老人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明水路593號

電話:(02)2533-3333

網址:http://www.old.org.tw

桃縣社區婦協推廣家庭教育

【生命力記者/曾敬德報導】桃園縣社區婦女協會,為了落實教育部推動成人終生學習的改革理念,邀請到中央大學曾昭旭,來講述新家庭的經營,與對子女的教導。

這次的課程活動,是由中壢市公所與桃園縣社區婦女協會,和桃園縣耕心文化協會聯合來辦理,活動的目標是會了改造社會,淨化人心,推展終生學習的教育理念。

負責辦理的桃園婦女協會周淑芬表示,近年來,人們已經漸漸覺悟到面臨的種種問題,其根源是在家庭問題。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傳統的家庭型態已經改變了,我們要如何重建一個溫馨的新家庭,與教導我們的下一代,是當前急迫的問題,所以協會邀請了中央大學曾昭旭教授開課傳授,因為他對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很久也很有心得。

這一系列的課程日期,是由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五日。每週三下午七點至九點鐘,共計六堂課,上課的地點在壢新醫院。

課程的內容有介紹,家庭的基本功能、新舊家庭的不同力量泉源、感情中心的形成、父母的職責、如何照顧孩子的情緒、如何幫忙孩子通過社會的考驗。傳統的家庭型態已經改變了,但在父母努力於事業之時,如何對於子女給予完善的照顧,建立一個新型態的家庭,這是課程的主要傳授內容,對於家庭內容與家庭的力量進行深入的探討,而父母對於子女的照顧,更是個重要的課題,由曾昭旭來介紹他多年的研究心得。

周淑芬表示,我們為了讓那些終日為謀生活動奔波的人們講述新家庭的經營,讓人們在事業成功之餘,更用心經營家庭,讓家庭氣氛和諧,青子關係更緊密,建構一個理想的人間社會。

輔具昂貴 國內自行研發以期改善

【生命力記者/魏淑玲報導】輔具推廣困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價格昂貴。以台北市「身心障礙者生活輔助器具補助標準」為例,電動輪椅最高可補助五萬元,而電動站立式輪椅要價二十八萬元,一般家庭負擔不起。擔任第一復康輔具資源中心總幹事及職能治療師的薛美英說,因為沒錢,也有家長自己用木板釘成站立架,利用廢棄物製作簡單的輔具,也同樣可以達到輔助的功能,也有些廠商本身有研發部門,自行設計輔具再請教專業人士或是讓殘障者試用。

薛美英表示,第一復康輔具資源中心於民國八十四年剛成立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展示輔具都是國外進口,直到現在約有百分之九十是國外進口,雖然大部分仍是進口為主,但也算是有某種程度上的進步。國內廠商自製的輔具在外觀、材質及細部結構上較為粗糙,但已經達到輔具本身的主要功能當然價格上也便宜許多,以站立架為例,國外進口的要,國內自製的卻只要一萬五左右。國產移動式移位機約四、五萬元,國外進口及固定式的價格更高。



薛美英說,簡單的生活輔具像是湯匙只要幾百元,但其他大型輔具價格通常相當昂貴,例如:一部自動翻書機歐美進口的要十幾萬,日本進口要二十幾萬,自動餵食機也要十幾萬元,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動輒好幾萬的器具。需要用到電動輪椅的通常是重度或極重度的肢障者,將標準型的電動輪椅改成適合重度肢障者使用,多了其他設備之後,也要六萬元左右。相對的來看政府的補助,非低收入戶補助兩萬五千元,也還差了好幾萬塊。其實,很多輔具如果國內自己也能研發產製,價格上也就可以便宜許多。

輔具就和大多數的商品一樣,普及推廣之後價格才會降低,要達到輔具推廣的目標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達成。薛美英表示,目前在學術體系方面有國科會與台灣大學、中山醫學院、成功大學合作在北、中、南區各成立「科技輔具研究發展中心」,投入大量經費從事輔具臨床服務與研發,兼顧輔具展示、服務、專業訓練、製作研發等功能,以落實身心障礙者福利,其中北區在台大水源校區的發展中心也預計於今年四月啟用。主要目的也就是在國人自製研發輔具,並且也包括了專業輔具服務及銷售等功能,期望達到五年自給自足的目標。

衛生體系方面有行政院衛生署「身心障礙醫療復健輔具研發中心」,輔具研發與醫療體系合作,目前已成立有台北榮總、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高雄長庚、花蓮慈濟醫院等。薛美英說,最近剛通過審理的還有羅東博愛醫院以及嘉義基督教醫院。這項計劃實施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如台北榮民總醫院身心障礙醫療復健輔具研發中心,即是設立於民國八十七年,是衛生署委託台北榮民總醫院傷殘重建中心以及復健醫學部聯合設置,結合臨床醫療與復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與訓練推廣身心障礙者輔助用具,協助身心障礙者藉由輔具盡可能的恢復其行動及生活上的能力,更有效的運用醫療照顧資源。

延伸閱讀:

衛生署北區榮總身障重建中心

預防癌症 基金會教您從平時做起

【生命力記者/陳佳佩報導】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發現,台灣自民國七十一年起,平均每十三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而每年死於癌症者高達三萬人,癌病居十大死亡疾病的首位,很多民眾更是聞癌色變,所以若是小小的病稍不注意,等到成為大的病變或轉移到全身就很難加以治療了。

此外,衛生署表示,這幾年來癌症發生人口雖然有上升的趨勢,但在死亡率方面,呈下降的趨勢,顯示癌症患者勇於就醫、醫藥進步外,然而,早期篩檢癌症、治癒率高,也是死亡率得以降低的原因。
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在這方面的醫學貢獻以及推廣預防的觀念,更是功不可沒!基金會的張正中表示,透過基金會的推廣,希望民眾能對癌症有正確的認識,進而能早期接受治療。此外,基金會並鼓勵臨床研究人員能出國進修、促進這方面的學術交流,進而來提高我國醫療水準。

此外,基金會並出版「癌症新探」季刊,希望提供民眾最新防癌訊息;成立防癌專線設立網站、以及定期舉辦全省防癌講座等等。去年一年間,平均每月舉辦三、四場,共舉辦了38場演講,獲得民眾極為熱烈的迴響。還不時與民間商業團體合作,如在民國八十七年就與雅詩蘭黛化妝品公司合辦「繫上粉紅絲帶--乳癌防治活動」,邀請了國內各大醫院之專家共同舉辦乳癌防治講座,指導女性同胞積極作好乳房自我檢查、希望能早期發現乳癌,民眾更是參與熱烈。

張正中並表示,對於有癌症家族病史的人而言,常常會有下一個會是我的擔憂。經研究實,癌症的病發與遺傳沒有直接的影響關係,只要有正確飲食習慣及乾淨的生活環境,你也可以向癌症說「不」。因為,截至目前為止,癌症尚未被列入遺傳病,其形成主因與後天環境有關。舉例來說,哥哥是肝癌病患,家人可能有致癌體質,再加上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都一樣,得癌症的比率會稍高,但只是要注意飲食習慣,並不代表哥哥得肝癌,弟弟就會得肝癌。

此外,癌症的高峰期是45歲上下的中年人,造成的重要因素是年輕時不注重飲食及生活型態,經年累月造成的。不健康的飲食及後天環境,前者如過度的油炸、醃漬蔬果肉品,後者包括水源、空氣等污染,它們對癌症的影響力大約佔7成。就目前而言,癌症單一影響主因是抽煙造成的,所以全世界均積極推動禁煙活動。因此,精緻料理、不當藥物、環境污染均是後天造成癌症的因素。

對於簡單的健康法則,張正中建議,愈天然的飲食方式愈好,例如食用不添加藥物或施打賀爾蒙、抗生素的肉品及簡易烹飪。每天最恰當的飲食比例是蔬果類佔7成、雞鴨魚肉等肉品佔3成,如果能長期及適當的食用量對癌症是有預防的。

其實癌症只要早期發現,並配合完善的醫療科技加以治療,並非絕症.絕大多數的癌症與生活習慣有關。

因此防癌應以家庭為中心,從平時作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將能減輕癌症對生命的威脅。因為絕大多數的癌症與生活習慣有關。而防癌工作是一項長久的抗戰,唯有全民平時保持戒慎警覺,才能全面防止癌症的發生。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石牌路二段201號
電話:2875-7869
郵局劃撥帳號:19071900         

2001年3月14日 星期三

撒可努 以傳統服裝重拾傳統文化

【生命力記者/陳卓弘報導】在台北當警察的排灣族人撒可努,曾經在去年的「中華汽車文學獎」,獲得散文組的第一名。他常跟別人說:「這個國家很糟糕,因為你不會看到有穿傳統服裝的原住民走在路上,你試想想,如果原住民都穿他們的傳統服裝,你不會覺得很漂亮嗎?」他表示,原住民穿他們的傳統服裝,就跟穿西裝一樣好看。

以前他在部落裏,只有他一個人會穿原住民傳統的服裝,小孩子看到都被嚇哭說:「有魔鬼!」老人家都會問道:「你還穿那個幹嘛?那都是我們不要的東西。」撒可努說:「我穿原住民的傳統服裝,是為了要教育別人,並要讓部落裏的人有回憶。」他的家裏,保留著很多排灣族的傳統文物,他希望他部落裏的小朋友,能夠在長大後會想到,曾經在那裏看過這些東西,並要讓他們知道傳統文化,離他們越來越遠。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下,他成為部落裏小朋友的聖誕老公公;老人家看到他,都會指著他身上所穿的衣服和飾物說:「這個我以前也有很多。」

「我愛排灣族,排灣族也愛我」撒可努說:「排灣族是我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信仰、他是美麗和漂亮的。」他時常告訴部落裏的孩子,要知道自己是誰,要認同排灣族,希望藉此能喚醒年輕一代,讓他們的傳統文化能繼續保存下去。每當他們要去別的部落探訪的時候,撒可努都會告訴年輕人說,一定要穿著排灣族的傳統服裝,一定要盛裝,以表示他們的禮貌。有時候,老一輩的長者看到他們身穿排灣族的服裝時,都會想到自己年輕時的情境而哭起來。

「文明不等於漢化」撒可努表示,原住民幾千年來都受到文化的洗禮,從清朝以前到現在都有,只是時代不一樣。他說,原住民學生在考上大學後,經過四年漢文化的洗禮,畢業後變得跟漢人沒有差別,所以大部份的原住民學生對自己的文化都不太了解。

「有人說原住民是一個黃昏的民族」,撒可努說,他們的文化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的確是流失的很快。他在多所學校擔任服務原住民社團的指導老師,目的就是要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的觀念和知識。他表示,原住民的問題,雖然是真的很需要得到別人幫助和關懷,但是原住民也要去反省,要認清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延伸閱讀: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排灣小米園

原住民電子報

2001年3月12日 星期一

身心障礙小朋友 冬令營快樂學習

【生命力記者/王元琳報導】一群身心障礙程度不同,包括視障生、智障生、唐寶寶(唐氏症)、肢障生、甚至多重障礙的小朋友,他們聽著帶營隊的大哥大姐講解遊戲規則,雖然聽不太懂,但旁人仍可感染到他們開心的情緒。

這是金車教育基金會為台北身心障礙游泳協會的特殊小朋友,在寒假期間所舉辦的「鄉野適應體育營」。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系學會承辦,地點在南投的永樂國小。負責主辦活動的金車教育基金會秘書簡淑慧表示,這次的活動讓特殊小朋友也有機會參加冬令營,也希望他們能突破本身的身心障礙放鬆地玩。

北市師特教系學會會長顏秀吉表示,這次的活動包括團體遊戲和生活訓練兩部分。遊戲的設計希望讓小朋友學會團體合作精神,更讓他們了解即使是身心障礙的人也可以互相幫忙,例如在「全壘打王」的遊戲中,特殊小朋友要告訴視障生前方有那些路障要避開,再指示球的位置,打中了才能得分;而其他方面障礙的小朋友在玩此遊戲時,則要矇上眼睛,體會視障小朋友的感覺。

生活訓練方面則是教小朋友折棉被、做垃圾分類、洗自己的碗盤以及打掃環境等基本工作,這些事都是特殊小孩的家長不可能讓他們做的,所以有的小朋友可能會因此賴皮,學會義工組組長林士揆說,遇到這種情形,小隊輔都會先鼓勵小朋友,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進而願意學習,盡量不要使小朋友覺得自己特殊而要求特別待遇,讓他們試著體驗外面的生活。

台北身心障礙游泳協會教練陳倫中表示,本來很多父母都不放心孩子到那麼遠的地方,但他都會勸他們要讓特殊小朋友學會獨立,走出父母的懷抱,甚至還規定參加營隊的小朋友不准打電話回家,乍聽之下可能很殘忍,結果事實證明,大部份特殊小朋友都適應的很好,回家之後還會幫忙做家事,讓家長覺得很欣慰。

顏秀吉說,他們之前有點低估這些小朋友的能力,後來發現特殊小朋友之間的合作默契之佳超乎想像,常會看到視障生說故事給智障生聽,智障生牽視障生走路的情形;障礙程度輕的小朋友也會幫忙照顧障礙程度較重的小朋友,他們會從中獲得榮譽感,並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而這些也都是游泳隊團體生活訓練的成果。

學會活動組組長李伊真表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特殊小朋友因心情不好,居然跑到寢室的電腦桌下躲起來,還用棉被蓋住自己,他們找了很久才找到小朋友,簡直被嚇壞了,為了避免類似情形再度發生,晚上睡覺時還有隊輔睡在門口,避免小朋友半夜跑出去。

李伊真說,特殊小朋友的世界非常單純,他們只要認定你是好人就會對你很好,有的小朋友甚至會直接抱著你一直親,完全是最直接最自然的反應,雖然帶這些特殊小朋友要花更多的精神體力,但是只要看到他們天真到令人心疼的樣子,就會有一股動力支持她在特殊教育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台北身心障礙游泳協會
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13號5樓
電話:27079520

陳阿壽用貝殼黏出彩色的老年生活

【生命力記者/簡琪芸報導】很多老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度過自己的老年生活,對於新的事物也很少嘗試,但是陳阿壽卻運用了自己的聯想力和創造力,利用貝殼黏出一件件的作品,找出他人生的新樂趣。

現年七十七歲的陳阿壽是花蓮東區老人之家的住民,年輕時就在花蓮港以捕魚為生,之後到老人之家養老,因為生活閒適,加上懷念以前的日子,所以每天傍晚他都會到老人之家附近的花蓮港散步。

走在花蓮港的海灘上,有許多被海水沖刷到岸邊的貝殼,起初陳阿壽對這些貝殼不以為意,但是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把貝殼一個個撿起,帶回老人之家沖洗乾淨,接著他利用貝殼一層一層地黏出一座廟宇的形狀,並且再將它上彩。沒想到作品完成後,他發覺僅用小小的貝殼居然能堆砌出一件藝術品,使他覺得興趣大增。之後社工人員將他的作品拿去報名「朱銘藝術創作比賽」,獲得了長青組藝術創作立體雕塑第一名,更堅定了他用貝殼創作藝術的決心。

所以陳阿壽將老人之家每月發給他的零用金,拿去買製作貝殼雕塑的用具及水彩,每天傍晚就到海邊去找貝殼,有時太過專注,常錯過開飯時間,只好請他的室友幫他留晚餐,同時,他也常犧牲與老人同歡的活動,獨自一人在房間裡創作。

但是這樣的陳阿壽卻樂此不疲,因為原本每天只是到花蓮港散步、打發時間的他,已經有了新的目標,他會在海灘上一步一步地專心尋找貝殼,同時也在腦中構思他下一步想要創作的雛形。

他說:「我只是個漁夫,我小時候根本也沒有學過美術,甚至那些我所創作出來的廟宇及房子,也都只是我憑空想像的,我不懂這樣創作出來的東西美或不美,但是我喜歡這種創造和聯想的感覺,它們讓我感覺自己的存在,讓我在老年生活中找到新樂趣。」

而就是因為這股動力推動著陳阿壽,所以就算因為長期黏著貝殼帶來眼睛的不適,他還是努力於自己的創作,因為他認為他自己終於找到一樣可以透過創作來豐富他人生的休閒,同時他也鼓勵老人能勇於嘗試新事物,找出自己的興趣,相信在老年生活中絕對不會寂寞,還會帶給自己生活很大的樂趣。

內政部東區老人之家
地址:花蓮市民立里五鄰民權路一二五號
電話:03-8221148-9

戴水木 帶來歡笑的老人魔術師

【生命力記者/簡琪芸報導】現在居住在內政部東區老人之家的戴水木,已有高齡七十五歲,平日的休閒活動與其他老人無異,但因為會變魔術,所以平日在老人之家就是老人之間的開心果,每逢節慶和活動,戴水木皆會被應邀上台表演魔術給老人看,由於戴水木已有多年在秀場變魔術的經驗,所以表演起來十分專業、效果也十足,常讓台下老人感到意猶未盡。

戴水木年輕時就在做小工,主要是一些零碎的工作,賺的錢只夠生活餬口,直到四十五歲,他正式向一位魔術師拜師學藝,開始他的魔術師生涯。學藝三年,和師父跑遍大大小小的秀場、戲臺及歌廳,幫師父跑腿、打雜,也練就了一身好本事。學成之後,他離開師父,自己獨自闖蕩秀場,也贏得不少客人的掌聲,紛紛指定要他表演。

戴水木退休後,獨身的他來到老人之家安養,原本也只是想找個安身之處,但沒想到因為自己的特殊才能,受到老人、社工們的歡迎。起初,他只是私底下表演給老人看,沒想到一表演造成了迴響,一傳十,十傳百,讓社工人員聞風也趕到現場觀賞,並且還幫戴水木報名花蓮縣老人才藝競賽,一舉得了冠軍,進而又參加全省老人才藝競賽,同樣拔得頭籌。

年前,戴水木應東區老人之家主任的邀請,前往綠島為「凝聚社區、關懷銀髮情」的園遊會做表演。戴水木說,他從未去過綠島,更沒想到去綠島表演魔術,所以他很希望自己表演的魔術能夠得到當地老人和社區居民的喜歡。果然,戴水木的表演,讓民風純樸的綠島居民開了眼界,一直鼓掌叫好。之後,戴水木又陸陸續續地在花蓮師範附小等地方表演魔術給兒童看,讓當地的小孩不用透過電視,就能欣賞到真正的魔術。

面對這樣的結果,戴水木說他想都想不到,不過他很高興自己能在退休後繼續表演魔術,帶給大家歡笑,也帶給自己很大的成就感。

內政部東區老人之家
地址:花蓮市民立里五鄰民權路一二五號
電話:03-8221148-9

女書店贈書 散佈婦女運動的種子

【生命力記者/施力群報導】「這次選在三八婦女節進行的贈書活動,其實已經算是第二波了。」女書店經理林綠紅說,去年十一月,正值彭婉如逝世四週年,女書店就曾經針對校園,贈送一套包含《婉如火金姑》上下冊和《堅持走完婦運的路》三大冊的書籍。有了這樣的構想,她們就開始收集一些資料,很快地就把這些書寄了出去。

女書店把書寄到全國各地的校園,連澎湖、東引地區,也都在名單上。她說,沒想到反應不錯,「還有人打電話跟我們致謝!」只是補貼一些郵資,在包裹上寫好地址,這些當初由彭婉如基金會、洪萬生教授、以及女書店共同出版的紀念文集,就深入台灣各級學校。

林綠紅說,最意外的收穫是,有些學校因為收到了這套文集,打電話過來想要認識女書店,甚至詢問一些有關兩性平權、性別教育的書籍。或許是宣傳不夠,有些人在接到書後,以為要收費,還打電話到女書店詢問。

有了上次的經驗,女書店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再次舉辦贈書活動。這次主要的對象是各鄉、鎮、市立圖書館,女書店希望這樣的贈書活動能夠走出校園,讓大眾也有機會接觸。

林綠紅說,隨著法令的修訂,一些地方圖書館的經費,有刪減的趨勢,這個時候贈書,一方面可以讓圖書館的藏書更豐富,另一方面還是希望,能夠引起大眾對於性別教育、兩性平權觀念的關注。

去年選在彭婉如逝世四週年時舉辦贈書活動,今年選在婦女節舉辦,女書店是希望能夠提醒大家注重女性人身安全,以及婦女權益。她表示,在彭婉如紀念文集中,可以窺見台灣婦女運動發展的脈絡,想要深入了解台灣婦女運動的人,也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文集中收錄了彭婉如從擔任中學老師時期,至民進黨婦女部任職時的各式文章與講稿,以及彭婉如遇難事件的相關報導、友人追思的文章等,對於認識彭婉如、以及台灣婦女運動,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林綠紅表示,這套紀念文集,放在校園、鄉鎮圖書館,或許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台灣的婦女運動。以贈書的方式,讓這些書把重視女性權益、提倡兩性平權的觀念,散佈到台灣各角落,林綠紅說:「以出版品宣揚理念的方式,正是女書店一直在做的。」

為了讓更多圖書館收到這些贈書,女書店歡迎社會各界贊助這樣的活動,林綠紅說,目前她們按照手上已有的名單,逐一寄送,當然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人參與。

聯絡人:女書店經理林綠紅
聯絡電話:(02)2363-8244

2001年3月11日 星期日

全產總專屬網站 網路上展新機

【生命力記者/陳詩晴報導】根據全國產業總工會副秘書長邱毓斌表示,全產總將在五一勞動節時推出全產總的專屬網站。全產總的網站是由全產總和苦勞網聯手打造,由苦勞網提供技術層面的協助,而網站內容則由全產總一手包辦,勞工運動跨國運作,未來將可實現。

邱毓斌表示,全產總的網站目前還在測試的階段,希望能在五一勞動節的時候上線,發揚工運精神,而設計全產總網站的基本目的在於工運的意識型態及精神力量的凝聚,得以藉由網路實現,台灣各地工會組織可以在網站上相互聯繫,同時去年合法化的全產總,藉由自己的網站也可以將全產總成立的目的和功能介紹給社會大眾,一般人不了解工會運作的模式,上網就可以找到答案。

至於網路無限傳播功能,也將刺激國際工運的產生,跨國工會聯合運作的可能性也大大增高,而現在最要緊的,是落實勞工基本教育使得基層工會成員可以了解到這種傳播新型態所發展出來的好處,目前課程的設計大抵完成,內容涵蓋電腦基礎課程,網際網路的技術運用等等。

全產總的網站有個特色,邱毓斌說,網站內容的設計是每印一張出來,就是一張傳單,現在網際網路的資訊流通性高,以前的宣傳手法是口耳相傳,現在在網路媒體的幫助之下,散在台灣各地的工會工運組織,或許可以藉由全產總的網站來進行整合的動作。而當初為什麼找苦勞網合作,邱毓斌說,苦勞網也是一個運動團體,在網站的設計上,全產總的要求和設計理念,苦勞網跟一般商業網站的設計群比起來,較能抓到全產總網站設計的方向,在推動工人運動的精神上,全產總和苦勞網有相同的特性。

至於全產總堀起的歷史,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這些在基層長期打拼流汗的工會兄弟姊妹,會商進一步團結的可能性,並邀請中華電信工會、台灣石油工會、台灣電力工會、台灣鐵路工會、台灣省煙酒業產業工會聯合會、大同工會等幾家大型的全國性產業工會加入聯合的行列,終於在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並且在一九九九年正式合法化。對於未來全產總的走向,邱毓斌表示,全產總的定位在於為工人發聲,由工人自己做決定。

延伸閱讀:

全國產業總工會

苦勞網

十年有成 愛盲替盲胞開了一扇窗

愛盲文教基金會視障服務部副主任謝發財表示,當初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政府在視障福利上努力的不足,政府的視障教育只針對學齡兒童加以訓練輔導,卻未考量已成年的視障朋友在就業及社會適應上的問題。也因此,愛盲文教基金會初期便以撞擊現有體制,挑戰無障礙空間來激起政府及社會大眾對於視障福利的關心。

在教育方面,為了提升視障學生學業程度,八十一年組織志工團,依照學生課業需求不定期至家中進行課業輔導,並在八十二年起開設視障生升大學重考班,提供視障生符合需求的求學環境,迄今每屆升學率皆超過百分之五十,去年甚至創下八人全部錄取的優異成績。

有鑑於目前國內針對盲胞所提供的讀物太少,愛盲從八十一年起發行「講義雜誌有聲版」,提供視障朋友免費訂閱。八十四年更發行「心橋有聲月刊」,為國內第一本專為視障者發行的綜合性有聲刊物。但由於每套器材都花了很多金錢跟心血,在目前台灣的視障協助器材患寡患不足的狀況下,基於使用者付費以及不浪費資源的原則,愛盲基金會強調視障者也須分攤部份的成本,這點與其他類似的團體不同。

從小因患有先天性視網膜慢性退化而導致失明的馮宏基,目前擔任愛盲基金會的錄音師,每個月負責兩套有聲月刊的製作跟錄音工作。他表示,第一次接觸到愛盲是在大二那年,收到了由愛盲所寄來的「講義」雜誌有聲版,在當時給他開啟了一扇了解外在環境的窗戶,他也承認愛盲基金會這些年來對於盲人福利所作的努力,正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也真的讓他以及其他許多盲胞受益良多。

回顧過去十年,愛盲基金會對國內視障福利努力的具體成果,包括八十年初推動台北市成立「無障礙空間委員會」,並在民國八十五年輔導成立「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以增進家長自覺與能力,結合家長資源為目的,以期能整合家庭資源與協會輔導的力量,全面提升視障福利品質。以及八十七年起受文建會委託成立「全國身心殘障者文藝比賽」,並在第三屆時正式更名為「文薈獎」,此外更舉辦了包括監獄及六所學校的一系列演講及宣導。

展望未來,邁向愛盲文教基金會的第二個十年,愛盲的主要重點將放在成立視障兒童網路圖書館以及視障兒童學齡前的教育準備。因為盲人在台灣殘障族群中所佔的比例很低,相關器材以及盲人所用的點字書都很貴,一百頁左右的點字書就要台幣七八千元,有鑑於盲人的休閒書籍太少,也將在今年協助製作點字書以及成立點字書的製作中心。此外,持續推動無障礙環境,以及和政府合作逐步解決視障人士交通器材、教育資源的不足,也會是愛盲文教基金會一直沒變的目標。

愛盲文教基金會
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臥龍街一號二樓
電話:02-27383303
劃撥帳號:15935356

延伸閱讀:

愛盲文教基金會

2001年3月10日 星期六

網路生命線 即時救救你

【生命力記者/邵佩瑩報導】已經成立二十二個年頭的生命線總會,繼成立「1995諮商專線」後,為了因應網路的蓬勃發展,以及上網人口急速增加,在三月十日成立了「1995網路生命線」,這是一個提供網友做線上即時心理諮商的網站。

因應網路的蓬勃發展,以及上網人口急速增加,在三月十日成立了「1995網路生命線」,這是一個提供網友做線上即時心理諮商的網站。

網站中不但教你認識生命線,還提供專業服務,像是在網站中可以看到個案統計查詢、個案分析、研究報告和活動訊息等,當然最重要的莫過於網站還提供了網路諮商的服務,副執行長林怡慧提到,網路諮商分為很多種,包括網友可以針對不同的主題,到討論區中發表意見,或者網友可以針對個人的問題,留言到留言板上,輔導員會盡力提供協助,假設不希望將自己的問題公諸於世,也可以直接寫電子郵件給生命線,輔導員都會盡速的作適當回覆。

生命線延續著電話諮商的精神,不但二十四小時服務網友,也是台灣第一家提供網路即時輔導的網站,像是開闢二十四小時不設定主題的聊天室,讓網友可以隨意進出,或是輔導員會開一個聊天室,並且可以設定加入該聊天室的網友,也就是網友可以和輔導員約時間做一對一的輔導。另外一種即時輔導方式就是,網友假設需要做心理諮商時,可以針對自己的問題,直接呼叫輔導員,做線上輔導,假使網友喜愛的輔導員不在線上,網友還可以留言給輔導員預約協談的時間。

在網站中還成立了許多成長團體,像是單親家庭(子女)、婚前教育、青少年聯誼、讀書會、外籍新娘和父母親成長團體。另外,林怡慧表示,網站中還提供義工和網友免費的電子信箱,為的就是希望能夠讓訊息傳達更迅速。

未來生命線希望能夠提供電傳視訊,擴大服務項目,像是網路教學、視訊會議、網路記者會等。生命線不但推陳出新,為的就是希望更多的民眾在絕望之餘,無論是打電話或是上網,還能想到「1995」(要救救我)。

2001年3月9日 星期五

水璉、德武 攜手「網」住生態

【生命力記者/林芳儀報導】為縮短城鄉差距,跟上現代化資訊社會的腳步,行政院研考會自去年起委託社會立法聯盟及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負責「偏遠地去上網計劃」的執行。該計劃在花蓮縣水璉村實行結果深獲主辦單位之嘉許,在地方上亦獲縣府、水璉國小、地方人士等多方支持,及當地學員的熱烈參與。因此,研考會為進一步落實及延續,便推行第二期計劃,內容包括水璉村及德武部落之人文生態網頁製作及上網基礎訓練班。

計畫中,網頁的技術面由大漢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教師馬啟銘領軍,支援製作。內容部份分為有機農業、觀光休憩、生態建築、人文歷史等,則分別由當地居民負責充實。

其中最值得保育人士期待的,是東海岸「野百合復育計劃」。承辦單位之一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鐘寶珠指出,東海岸的野百合因人為的開發、濫採而消失。環盟計劃結合水璉國小及當地資源,並利用網站傳遞保育訊息。經過一年的準備籌劃,今年,環盟及水璉永續工作團隊打算付諸實行。

同樣是承辦單位的社會立法運動聯盟秘書長許主峰表示,水璉村近年來產業人口大量外移,正面臨轉型期。一年前,社法聯以網路學習為誘因,整合全村資源。除了幫助村民習得一技之長、創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生態文化遺產的保留。由於研考會這次的補助款只有半年,為求永續經營,社法聯也正積極尋求其它相關單位的協助。

目前參與課程學習的共有四十五人,其中基礎班佔了三十人。網頁製作班以架設網頁為目標,教授相關技術。基礎除了延續去年的基本文書處理、認識網路等外,為配合人文生態內容的充實,在靜態課程之外,承辦單位特別安排了兩次戶外教學。除了花蓮本地的生態教學外,還有到宜蘭觀摩有機農業及自然保育區的經營之道。而一水之隔的德武部落也將同步進行所有課程。

鍾寶珠表示,水璉村與德武部落同位於花蓮縣,同屬阿美族。雖然自古因遷徙或聯姻,雙方互有來往。但就其文化語言、便統習俗來看,兩者屬不同系統。由於兩者正好分布在秀姑巒溪的兩岸,透過這個研習計劃,「兩岸交流」可望順利進行。

台灣人權促進會 永遠的人權鬥士

【生命力記者/陳力蓉報導】「如果人權侵犯(human wrongs)無時無地不在發生,諸人權(human rights)怎麼會是和你無關的抽象事物?」在台灣人權促進會相關網站與刊物上,這句發人深省的話語,放置在最明顯的地方,訴說著「人權」之於你我的重要與意義。

台灣人權促進會(通稱台權會)成立於西元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也就是高雄美麗島事件五週年那天。「民主的背後必須要有法治,法治的背後必須要有人權。否則法治將淪為宰制的工具,民主也將淪為強勢者的利益分贓。」台權會宗旨說明了一切。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顧玉珍表示,台權會是一個獨立的民間人權組織,從早期政治犯救援與黑名單問題,至今日更完整的人權倡導、關懷與個案協助,台權會始終堅持獨立於政府、政黨、財團及國內外利益或意識型態集團之外,從未向政府申請過任何經費。

「在一黨獨裁時代,宣揚人權即是反對政府。也因此,台權會一開始就像是黨外團體一樣:反威權政府、爭取政治參與權、爭取公民權。」顧玉珍細說台權會初創時期的工作理念與宗旨。她表示,台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是力促政府解嚴的動力,至此之後的台權會,也漸漸擴展所追求的人權目標與範圍;婦女人權、軍中人權以及新興弱勢族群(例如精神病患、外籍新娘)等人權問題,一直是台權會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就目前而言,台灣一般的人權意識仍顯薄弱且狹隘,所以,台權會想要強調『人權不是抽象』的觀念,用音樂,用影像,用許多具體且易受大眾接受的方式,讓人民瞭解『人權』是謂何物。」顧玉珍說,台權會曾接過一位因酒醉駕車而遭警方臨檢的民眾電話,控訴自己的人權受到侵犯。類似這樣的烏龍事件層出不窮,在無奈之際,也更堅定了台權會傳播人權思想的意念。

如何讓大眾更具體瞭解人權觀念?顧玉珍說,藉由個案,來突顯最基本的人權問題。以九二一台北東星大樓受災戶個案為例,一般人並不清楚自己的「居住權」應受法律保障,因而忽視。在政府疏職與建商偷工減料,甚至官商勾結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即是人權的漠視。

此外,台權會九年來持續追蹤、協助蘇建和三人死刑案,更受到社會大眾的矚目。顧玉珍說,蘇案自一九九五年三審定讞後,許多民間團體便開始注意且參與救援的工作,其中包括人本教育基金會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蘇建和三人給台灣司法審判一次反省的機會。」顧玉珍這樣表示。

「我們往往在人權受侵犯時,才了解自己擁有什麼權利,而原因就在於台灣缺乏完整且健全的人權教育。」顧玉珍表示,台權會多年來不斷思索人權教育的問題,也積極於人權知識與資訊的傳播。台權會目前除了著手規劃有系統且適合台灣的人權教育課程,亦已草擬人權教材及人才的培訓計劃。

在台權會的辦公室內,一位專職人員與四位工讀生,置身於成堆的文件資料中。顧玉珍說,台權會沒有豐富的人力、財力及物資,所倚靠的,是為數不多的義工與熱心人士,因此,非常需要社會各界物資與非物資的協助。「人權,就是對生命誠懇,就是對生命慎重。」顧玉珍所言及此,眼中所透露的,是無怨無悔的投入與付出—在人權改革的道路上。

動物保護法未落實 流浪狗沒保障

【生命力記者/曾靖宜報導近日,發生中和捕犬隊仍用鐵絲圈捕流浪狗,甚至拖行虐狗,而遭動物保護團體拍照舉發一事,動物保護法在今年一月十七日已公佈修正,第六條規定任何人不得惡意或無故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即便是流浪動物也受到保護,身為公務人員卻公然觸法,以及捕狗的陋習沒有改進,政府的政策是否確實執行與宣導是一大關鍵。

台北市環保局人員嚴先生表示,全省各地的捕犬隊配備是由各級縣市政府採購,並無統一的規定,就台北市的部分,捕犬隊的裝備是用大網和外包塑膠的鐵絲圈,這都是符合動物保護團體要求的,至於其他縣市的情況就不一定了,雖然早已公開聲明不得用鐵絲圈捕流浪狗,但沒有統一的規範,所以無法保證沒有使用鐵絲圈捕的情形。

這次舉發行動是由台北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主導,理事長陳建成表示,原本顧慮對方是公務人員,被判的刑責可能不輕,所以這次沒有告上法院,但捕犬隊人員卻以為是他們不敢告,反而出言不遜,因此陳建成表示,如果捕犬隊再不思改進,世聯會將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

陳建成說,會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部份歸因於政府政策的宣導不力,如兩年前就宣布不得用鐵絲圈捕流浪狗,如今卻還是有人在使用;動物保護法修正案已把流浪狗列入保護對象,卻仍遭毒手,施虐的還是執法人員,陳建成認為動物保護法應該確實執行,對於違法的公職人員尤其應該加重刑罰,以達到立法的目的。

陳建成亦說,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政策錯誤,以美國為例,在推行一項新政策前,會先有一段宣導期,輔導民眾建立新的觀念,才正式執法,但就國內動物保護政策看來,捕捉在先,再宣導政策,政府的實行方向根本是背道而馳,加上刑罰不確實執行,民眾缺乏正確的保護動物觀念,棄養、虐待的事件還是會層出不窮。

面對流浪狗太多、非得要執行捕捉的現實,陳建成認為最理想是能做到沒有痛苦、沒有傷害,甚至是沒有害怕的情況,對於健康的流浪動物有更好的安排;關於政策宣導方面,陳建成希望政府能將預算交給保育團體,由致力於保護動物的熱心人士來執行,他相信效果絕對會好很多。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

中華民國關愛動物保護協會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2001年3月8日 星期四

擴大居家照護給付 幫助漸凍人

【生命力記者/徐銘穗報導選擇居家照護的氣切病友,平均每個月最少要花掉新台幣十萬元,而且這還不包括看護的費用,這些是實行居家護理照護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人人可為,戶戶擔得起的沉重負擔。

運動神經元疾病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萎縮症,患者罹病之後,全身肌肉及神經逐漸萎縮,無法醫治。目前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產生的原因並不十分瞭解,百分之五的病例可能與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另外有部份的環境因素,如重金屬中毒、鉛中毒等都有報告過,不過百分之九十的病例都是原發性的,也就是不明原因。

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的病程發展,由於全身神經和肌肉漸進性的萎縮,導致四肢癱瘓、吞嚥困難、不能言語,最後呼吸衰竭,需要仰賴呼吸器來維持生命,但是他的意識清醒,感覺敏銳,因此,蘇秋表示漸凍人更需要有品質、有尊嚴的照護。

蘇秋說,經過氣管切開手術而選擇居家照護的病友,平均每個月在管灌飲食、抽痰管、尿管尿片,維生器械如呼吸器、抽痰機、氧氣製造機的租金、器材維修費,每個月至少兩次的居家護理師到府換管的車馬費及材料費等,就最少要花掉新台幣十萬元,而且這還不包括看護的費用,外籍二十四小時全職看護的工資大約二到三萬元左右,台灣的則要六到七萬元,這些都是實行居家護理照護的必要條件,並不是人人可為,戶戶擔得起的沉重負擔。

台北市衛生局第五科表示,只要是設籍台北市的中低收入戶,經過氣切手術而住進護理之家者,市政府每人每月補助一萬元,此外政府針對目前未加入健保或健保不給付之長期照護個案需求,提供居家照護專業人員出診訪視服務,但是家屬需自付車馬費與特殊材料費。

在機構中照護方面,蘇秋表示,一般的照護機構中,通常五位病患搭配一位護理人員就算不錯了,但是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友們保有知覺,更需要經常的翻動身體以減低疼痛,最理想的情況是一位病友由兩位護理人員照護,但是考量到機構中的照護環境是否能真正做到人性化的照護?除非必要,家屬還是會選擇在自己家中照顧。蘇秋說,病患除了需要醫療上的治療,更需要的是家人的親情,因此希望擴大居家照護的給付範圍,減低病患家屬的經濟負擔。 

蘇秋說,同樣是運動神經元患者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史汀霍金,在呼吸衰竭、吞嚥困難時,仍然繼續研究科學,成為劍橋大學繼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因此如果這種病患照顧得當,還是能對社會貢獻心力。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
電話:(02)2874-3815
傳真:(02)2874-3814
劃撥帳號:19103794
地址:112台北市石牌路二段201號中正樓16樓

104人力銀行 服務身心障礙者

【生命力記者/魏淑玲報導許多人熟知的「104人力銀行」,除了提供一般人尋求工作的管道,同時也建立「104人力銀行殘障工作中心」,提供各機關公司登錄求才廣告,有系統地整理出殘障人士的工作機會,提升了身心障礙朋友找尋工作的便利性。專門提供給身心障礙朋友求職使用的履歷表,利用網路登錄之後,系統會立即自動傳送給符合需求的公司,並且開放給公司查詢。

擔任行銷顧問經理的洪櫻瑜說,104人力銀行在成立之初即有為殘障弱勢者提供服務的構想,除了提供一般的全職、兼職、高階等工作機會,還設立了殘障工作中心服務身心障礙者,並且在企業登錄求才時,主動詢問是否可提供工作機會給殘障人士。 

瀏覽「104人力銀行 殘障工作中心」網頁上,各個公司或機構所提出的工作內容,大部分以電腦科技方面為主,如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及維護、美工設計、資料整理等,可見多數是必須輔以電腦的學習及專長,另外如助理人員、工讀生也是常見的徵才對象。 

104人力銀行於一九九六年二月由「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設,是台灣設有五條T1專線的人力資源服務網站,今年104人力銀行成立「志願服務專區」,提供全國公益團體,及團體機構等服務介紹,也提供了對社會服務有興趣的朋友一個搜尋管道。 

洪櫻瑜表示,在去年與聯合勸募協會開始有設立志願服務專區的構想,並且還有其他團體也表示有志工需求,也就在今年二月成立了「志願服務專區」,協助這些公益團體尋找義工,可以讓這些團體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更重要的活動。

這是免費提供各公益團體的服務,目前已有聯勸所贊助的團體登錄,如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等。

郭淑琪 中途視障的業務員

【生命力記者/王海誠報導「只要我願意,生命的花朵一樣美麗;只要我努力,靈魂的光束一樣亮麗」。從一位健康、充滿活力又熱愛工作的壽險業務員,變成情非得已,需要依靠手杖的中途視障者,郭淑琪總是在絕望的時候,這樣勉勵自己。

擔任壽險業務員的郭淑琪,因為疾病造成視力嚴重退化,甚至到達將近失明的地步。但是好強的郭淑琪,不願意接受自己幾乎失明,並且頑強抗拒必須拿手杖的事實。因為她認為:「拿手杖,就等於是給自己貼上個標籤,告訴大家我是個視障者。保險業是個需要強烈信任感的職業,我要的是客戶用信任來肯定我的工作,而不是同情。」。

殘酷的命運,並沒有輕易放過她,由於視力差,又堅持不肯拿手杖,郭淑琪接連發生了兩次嚴重的意外。先是自己撞上行駛中的轎車,住院修養了三天;緊接著又因為執意婉拒朋友攙扶,不慎從樓梯上摔落,後腦縫了三十多針,差點賠了性命。但是,禍不單行,就在同時郭淑琪的先生,卻正面臨失業的問題,整個家庭不能失去經濟來源,家計重擔頓時落在她的身上。

郭淑琪的主管,嚴厲的告訴她:「妳不要別人扶妳,那妳就要自己扶起自己。如果生命沒有了,那妳就什麼都沒有了!」。也因為這一句話點醒了她,成為一生之中重要的轉捩點。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她先是打開自己的心房,放棄原有的頑強抵抗,學習使用手杖,不去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郭淑琪表示:「因為我穿著入時,所以常常有人走過我身邊的時候,故意用手在我眼前揮動。甚至還帶有嘲諷的說:『眼睛瞎了還穿這麼漂亮給誰看呀!』,或著『幹嘛拿著一根手杖博取同情!』,但是我總是告訴自己,『你們的的無知,我不會拿來懲罰自己,讓我自己傷心。』。」

之後,郭淑琪開始四處上課、學習,從心靈開發、成功學、催眠、解夢、潛能開發等等。所有她認為能夠幫助自己成長的課程,她都要學。剛開始的時候,因為眼睛看不到,也造成她許多的困擾,不敢參予課程中的互動。每次中午吃飯的時候,總是拒絕同學的邀約,謊稱自己吃飽了,因為她不敢伸手夾菜,怕看不到,夾不好,被其他人取笑,所以總是一個人躲起來吃。但是現在的她,經過兩年多的學習,自我調適以及克服,非但不再在意別人,還仍然持續著業務員的工作。

八十九年的六月,因為妹妹的介紹,郭淑琪開始參與,廣青文教基金會所開辦的課程,並且自願成為廣青「聽你說」專線的接線志工。樂觀開朗的郭淑琪說:「因為我走過這段路,我希望其他身心障礙者,不要跟我一樣走的那麼辛苦,所以我希望能藉由擔任接線志工,在電話裡跟他們分享經驗,幫助他們站起來,走出來。」

「沒有了眼睛,我們要想,我們還有什麼。」,郭淑琪說。

社大兩年有成 終身學習普受重視

【生命力記者/廖偉竣報導一千萬,辦一所平民的社區大學,這便是「台灣奇蹟」。奇蹟的根源是潛藏於台灣社會內部,一向被忽略但充滿生命力的民間力量。

社區大學的理念最早是由「四一0教改聯盟」創辦人黃武雄提出,其目的是希望將知識從學院解放出來,讓一般民眾也有機會學習,並透過學生參與校務等過程,培養具有思考、批判能力的公民。

在台灣因為聯考制度,大學被認為是社會菁英的培育場所,對於一般的專科學生或失學者來說,更是遙不可及。雖然近年來大專院校數量大幅增加,但教育部以「大學及其分部設立標準」統一規定校地面積及科系數量,使得不少縣市受到土地、經費的限制,無法自立辦學。

政府如今把開辦高等教育的機會落實於地方,地方可以自力開辦社區大學。因為場地是現成的中小學教室,學分費也由民眾自付,辦學經費開銷不大。社區大學讓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資源下,也能提供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從正式開始籌備,只花了半年時間和幾百萬元,其他各社區大學開辦經費也多在五百萬元到一千萬元之間,都是「低成本做大事業」。

台北市長馬英九說:「有這麼多人想讀書,也有這麼多人願意開課,政府只出幾千萬元就能促成一所社區大學,讓那麼多人達成進大學進修的機會,市府何樂不為?」。

按照前教育部長林清江的說法:社區大學是高職、專科以及社會推廣教育的綜合體。他構想中的社區學院應是具有綜合功能的高等教育與技術教育學府。「社區大學」理念是一個能啟發社區民眾批判思考能力、開拓社區生活公共領域的理想。

社區大學沒有特殊的入學要求,十八歲以上的民眾皆可以自由入學,由學員自身能力是否能通過修課要求之條件,來維持文憑之水準。今年不行,明年再來,重複多少次皆可。至於課程內容,大多分為學術、生活藝能及社團活動三大類。師資陣容則包括鄰近大學教授和各行各業專業人士。

課程學分標準和大學一樣,一學分上課十八小時,每學分花費約在五百至一千元之間。修畢一百二十八個學分,可以取得縣市政府與該社區大學的四年制大學畢業證書。另外,修畢六十四學分,社區大學也會核發兩年制社區大學結業證書。

雖然社會大眾近年來逐漸注重個人進修,然而成人的學習管道有限,除了補習教育,其餘多半是大專院校的推廣教育、各國中小學辦理的縣市民學苑、社教機構的研習等。社區大學提供了另一個學習場域給民眾,連沒有大學的偏遠地區居民也有了學習的機會。

台北縣前副縣長林錫耀指出,台北縣民有不少人早年缺乏就學機會,現在期盼能讀書充實自己。但以套裝知識為主的一般大學,並不如社區大學課程內容和師資的多元性;社區大學強調體驗和互動,以及主張不受學歷限制的入學理念,正符合民眾需求。

而且社區大學不是制式教育,沒有狹義的「課程標準」的包袱,可以從少數幾個地方開始實驗起。當中有些社區活動或生活藝能的課或許不為一般大學所採納,但這不表示這些課就不是正統的知識,社區大學也是各種知識嘗試的地方。

除了知識的學習外,社區大學也能凝聚社區共識,讓民眾關心自己週遭的公眾事務,提供了最佳的社會教育。社區大學籌辦人之一的阮小芳說:「我們所規畫的社區大學,一方面固然也提供個人的知識成長,另一方面更是要強調人民的公共領域,以進行社會的重整。」

過去的社區居民對於社區事務,多無決策權,難以引發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忱,社區意識無從凝聚。而社區大學使公共事務走入社區,以居民自發的行動,增進社區民眾批判能力,並開拓公共論壇供大家討論。

社區大學的教育,是活生生的「經驗知識」。結合民間的資源,與地方、社區產生互動,不但提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終身學習,更注重社會改革,積極開拓民眾的社區意識。

社區大學所標榜的,除了平民化、普及化以及在地化以外,它還包含了一套獨到的理念。例如社區大學延攬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開課,讓民間專業人士得與民眾交流。更可促成大規模人才回鄉,達到平衡城鄉差距的目的。知識將從學院中解放出來,與平民生活結合。把教育和生活結合,不分年齡與階級。居民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以在地居民的個人專長作為師資,同時也是學生。

社團部分則是以公共事務性及研究性的活動為主,並積極將「社團活動」設計為課程的一部份,鼓勵學員組成各式各樣的社團,參與各式各樣的公共事務,亦可取得學分。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可以看到社區大學社團的多樣性與草根性:「居家環境DIY」、「天文觀測」、「快樂的植物醫生」、「社區工作坊專題」、「客家歌謠社」、「聾啞劇場工作坊」、「河洛歌謠社」。

雖然目前國內社區大學發展蓬勃,但卻不在「大學法」保障範圍內,若社區大學能由專案立法,則能確保其經費來源。北市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指出,目前教育部不承認民間辦的社區大學的文憑,使各地社區大學無法吸引更多民眾,經費也沒有保障。假如教育部能為民間社區大學確立法定地位,既能讓更多民眾受益,也才能根本解決經費問題。

從立法院通過教育基本法以來,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開始籌辦高等教育,兩年來,台灣已有數十所地方社區大學。它所強調的「全民教育」、「公民訓練」、「經驗知識」等精神,也隨之在台灣四處生根發芽。

一千萬,辦一所平民的社區大學,這便是「台灣奇蹟」。奇蹟的根源是潛藏於台灣社會內部,一向被忽略但充滿生命力的民間力量。

單親家庭互助協會 從事服務不懈

【生命力記者/張方宜報導全台唯一以單親家庭作為服務對象的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協會的前身是單親聯誼會,以因為離婚成為單親家長的女性作為服務對象,偶爾因喪偶或未婚生子而成為單親家庭的單親家長亦向協會尋求幫助。後來求助人數漸漸增多,遂向內政部登記為非營利組織。

協會前理事長陳時彥說,一般人對單親家庭都有錯誤的觀念,很容易將單親家庭視為婦女問題,連政府的福利預算中,「單親家庭」是歸類「婦女福利」之下。陳時彥指出單親家庭不該只限在女性,男性單親家長佔百分之四十八。「女性需要學習,男性也需要學習。」陳時彥認為單親家庭應為獨立項目被大家重視,而不是寄生在婦女福利底下。

一直以來協會都有不定期舉辦成長小團體。陳時彥表示,一般單親家長,需要至少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才能看開,身心都會遇到不少問題,成長小團體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設。協會都會請教授或心理師帶領小團體,教導單親家長如何平復情緒、如何面對經濟困境、跟子女的溝通技巧等等。

聯誼活動則是協會另一個主力活動。陳時彥說,單親家長透過這些聯誼活動,可以認識許多其他的單親家長,彼此交流,從而達到「互助」目的,同時聯誼活動也是一個放鬆心情的好辦法。協會每年固定在母親節和父親節辦活動,年底又有年終圍爐,讓單親家庭也有團圓的機會。

常態活動則有每個月舉辦演講活動,還有每三個月出版一次會刊。在輔導方面,社工員方靜雯表示,協會並沒有另外設置諮商專線,都是以辦公室的電話作為主要的聯絡方法。除了她以外,還有一位社工員負責輔導的工作。方靜雯亦表示,民眾可以跟社工員另約時間安排個別會談輔導。

協會所辦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公開讓民眾參加,但是為了能夠更集中服務單親家庭,所以協會有會員制。陳時彥說,加入會員必須是真正的單親家庭,需要有文件證明,通過審核便能成為會員。其他的熱心參加協會活動的朋友則稱為會友。

協會目前遇到的問題,陳時彥認為主要還是經費不足。協會有會員制,每年向會員收取一千塊的年費,收入僅限於此。協會沒有固定的活動場地,每次活動都要借場地。每辦活動,陳時彥都要寫詳細的企劃書,向市政府、教育部等才能申請補助。

人手不足也是一個問題,目前協會共有義工七名,處理日常事務及舉辦活動。有鑑於此,協會於去年舉辦了第一期的義工培訓班,今年準備舉辦第二期,希望有熱心為單親家庭服務的人士能夠加入他們。

陳時彥表示,因為協會本部在台北,有時候中部的人會特意到台北來參加活動,不過南部就沒辦法照顧到。所以協會希望在三年內能夠在中部跟南部開分會,方便照顧全省的單親家庭。

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290號10樓
電話:(02)25550211

藏胞陳請抗議 爭取合法居留權

【生命力記者/陳力蓉報導十三位非法居留台灣十餘年的西藏人,二月二十二日上午在台灣人權促進會的陪同下,至蒙藏委員會陳情,要求蒙藏委員會兌現十年前的承諾—解決合法身分與居留問題。

你能想像住在台灣沒身分證,不能工作、不能就醫、不能結婚卻也回不了家的生活嗎?十三位非法居留台灣十餘年的西藏人,二月二十二日上午在台灣人權促進會的陪同下,至蒙藏委員會陳情,要求蒙藏委員會兌現十年前的承諾—解決合法身分與居留問題。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間,蒙藏委員會駐南印度、北印度與尼泊爾辦事員在當地宣導藏人來台就業、職業訓練與學習國語文,允諾日後取得身分證,並協助購得護照。陳情的藏胞代表丹陽雅西羅達(JAMYANG YESHI)表示,他們持蒙藏委員會發的護照與入境證來台,入境台灣後,護照與入境許可證隨即遭蒙藏委員會取走,而待證件再度發還時,卻早已過期。他們被分送到勞動條件惡劣的工廠工作,沒有合法身分,成了非法勞工,亦無法返鄉。

出面接受陳情的蒙藏委員會主任秘書錢世英表示,蒙藏委員會引進七百多位來台接受職訓的藏胞,多能如期回國。而之所以經過十餘年仍未將這十三名西藏人遣返回國,乃是因為他們自行脫逃,蒙藏委員會在遍尋無人的情況下,才沒有將其遣返。

但是,丹陽雅西羅達表示,在滯留台灣的十餘年當中,他們曾數次到蒙藏委員會陳情抗議,要求當初引渡他們來台的蒙藏委員會出面解決居留權一事,但皆遭拒。況且,一九九五年曾有相同處境的在台藏人收到內政部要求其依「歸國僑民服役辦法」辦理在台定居手續,並獲得身分證。當他們聞風前往入出境管理局要求依樣辦理時,卻遭蒙藏委員會阻饒。他們都親自上門了,何來逃脫之有?

此外,由於這些藏胞皆為難民身分,應是無法取得印度或尼泊爾籍護照,陳情的西藏人代表丹陽雅西羅達即表示,當初來台,藏胞所持之護照係為中華民國政府所發的「假護照」,護照上的名字皆非本人,是捏造的。

針對此點,錢世英表示,發給藏胞的假護照並非由蒙藏委員會所安排,所以蒙藏委員會並無任何過失之處。況且蒙藏委員會安排藏胞至台灣就業與職訓,一切皆出於善意,不知有何過失與不法之處。

此話一出,隨即引起在場西藏人激憤。丹陽雅西羅達強調,假護照確由蒙藏委員會代辦,他們未花一分一毫,而且蒙藏委員會還告知到台灣就可以有工作和身份證,他們才會離鄉背井冒險來台。由於非法身份,他們只能打零工,工資甚至還比菲勞、泰勞還低,沒有合法的工作權;沒有健保,生病只能咬牙撐過;害怕警察臨檢,難以讓別人瞭解荒謬的遭遇;不敢談戀愛,因為無法做出結婚的承諾。

唯一的女姓藏胞沙伯特相旦(TSERING DOLMA)也表示,當初來台即被分配到織布工廠,領的薪水卻比一般薪資還低。她還提到,自己已有十餘年沒見到在尼泊爾的三個小孩,只能以書信往來,非常想念他們。現在只希望政府能盡快給他們一個合理的答案。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林峰正表示,當初政府乃將這些西藏人視為「中華民國國民」才政策性帶領來台「照顧」,理當保障他們國民應有的權利;既使不將其視為國民,西藏人民是國際所注目與承認的難民,台灣自稱人權國度,若能協助西藏人解決難民困境,將有助於提高台灣的人權形象。且《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十四條亦強調,難民的各項人權應受保障,台灣在強調加入世界人權體系的同時,應要求自己有實際的人權貢獻。

雙方在經過一陣激烈的協調後,蒙藏委員會主秘錢世英遂表示,蒙藏委員會並無權同意藏胞設籍定居台灣與核發中華民國身分證,故無法保障解決此一問題。如同民國八十七年底,亦有十六位藏胞至蒙藏委員會陳情,希望比照泰北難民之處理方式,此案已在八十八年初送至境管局處理,蒙藏委員會僅能在旁協助。但蒙藏委員會於秉持人權的一貫立場,同情藏胞在台處境,對於此案,願意盡最大努力協助之。

隨後,蒙藏委員會即聯絡入出境管理局。當日下午,在蒙藏委員會徐科長的陪同下,由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顧玉珍、西藏人代表以及長期來義務協助的劉立恩律師前往入出境管理局協商。

在境管局的檔案資料中,記載了仍有十六位西藏人士滯留台灣,其中包括了陳情的十三位藏胞。境管局允諾,將以「專案」的方式處理此問題,同意盡速辦理他們在台居留權,整個陳情才算告一段落。

2001年3月7日 星期三

化製廠的存亡 農委會的協助

生命力記者/蔡宜秀報導】全國僅存的五家化製廠營運出現問題,於二月二十四日有停工及減收病死豬及家禽的現象,農委會的處理,將決定國內化製廠的存在與否。

二月二十七日,五家化製廠與農委會蓄牧處、動植物防疫檢驗局及中部辦公室於雲林縣元長鄉開會協調,討論如何處理化製廠屯積已久的油脂問題,且幫助五家化製廠業者繼續營運化製廠。

在民國八十六年,國內尚有八家合法的化製廠,但到民國九十年僅存五家,化製廠主要工作是將死豬及家禽化製為飼料用肉骨粉及油脂,但因國際肉骨粉及油脂價格下降,業者無利可圖,因此面臨營運困境。

五家化製廠分別是屏東縣璇億化製廠、台南鹽水全利農工公司、雲林縣褒忠鄉金海農化製廠、元長鄉永發興化製廠、水林鄉大勝飼料公司。

目前五家化製廠的屯積油脂已達八千五百公噸,倉庫已滿,沒有多餘位置儲存,因而尋求農委會協助,並於二月二十四日,有兩家化製場停工,另三家則減收死豬及家禽。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動物防疫課江台生表示,經過協商後,目前五家化製場已全面復工。

農委會蓄牧處污染防治課朱先生表示,化製廠所化製的肉骨粉營銷還不錯,但在油脂方面的銷售則不太好,原因是很多元的,這是整個大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而化製廠也因屯積已久的油脂無法銷售出去,因而轉向農業委員會尋求協助,朱先生表示,早在化製廠提出要停工的一、兩個禮拜前,農委會蓄牧處就一直在跟五家化製廠聯繫。

農委會蓄牧處污染防治課課長李春進表示,這次五家化製廠會有暫時停工或減少作業的現象是因油脂儲存過多的問題,經過開會協商後,五家化製廠已回復工作。

化製廠的工作是接收各蓄牧場的病死豬隻及在家禽,將其化製為飼料用肉骨粉及油脂,然後再將肉骨粉及油脂販售給飼料場。李春進指出,化製廠在整個產業的運作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李春進表示,化製廠化製的油脂之所以一直儲存沒有賣出的主因是,近來國外牛油價格較國內化製廠所化製的油脂價格便宜許多,且由於蓄牧場所送的病死豬及家禽有異味,因此化製廠所化製的油脂也產生異味,再加上油脂屯積已久,因此飼料場在選擇購買油脂時,大都購買國外銷售的油脂,而這正是導致國內化製廠油脂屯積量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

江台生表示,有關油脂方面的協助處理則是交由動植物防疫檢驗局中部辦公室處。

李春進表示,針對油脂屯積過量這個問題,農委會將協助化製廠業者將所產的油脂轉化為燃料讓化製廠所生產的油脂能應用在化製廠化製家禽及死豬的燃料,但因燃點及燃質不同,因此農委會將會提供技術上的協助。

李春進表示,因化製場營運上的困難,農委會也將提供現金補助,至於油脂儲存的土地費用及儲油桶等問題,農委會也會協助業者,一起解決問題。

東區少年服務中心帶孩子找回自己

生命力記者/蔡昕玫報導

「上課無聊死了,還是每天去撞球場比較好玩。」「回家幹嘛?那種家,當初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你和我們接觸沒搞頭啦,我們是被老師不要的垃圾。」這是許多青少年的心聲。

這些每天在街頭遊蕩的孩子,遊走在社會的邊緣,他們認為大人不瞭解他們,他們自己也不瞭解自己。其實,在「狂傲的外表下常藏著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拒絕自己也拒絕別人。」台北市東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何紀瑩說。

像這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通常是不會主動向這些輔導機構求助的,服務中心內的社工人員朱汝慧說,他們採取的主要方式是外展-主動到街頭、撞球場等地點去,以每週一兩次的頻率,長期和在那裡流連的青少年接觸,慢慢建立關係,再邀請他們到中心來。

何紀瑩認為,邊緣少年外展工作的精神,並不單是主動接觸、瞭解、服務青少年,更重要的是,透過追蹤關懷、輔導的方式,徹底拔除過去造成他們內心創傷的原因所造成的怨恨、苦毒。

在服務中心裡,社工人員們計畫了多元興趣小團體-包括直排輪、球類、電影欣賞、團康活動等,邀請有興趣的少年們參加;藝術治療團體-藉由繪畫、音樂、肢體、美術創作等方式,幫助青少年情緒表達、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抒解情緒,並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少年成長工作坊-帶領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良好的情緒管理。

此外,每年寒暑假服務中心也會舉辦冬、夏令營,經由嘗試錯誤與學習的過程,讓青少年們學習開放自己、傾聽他人,增進人際互動的信任感。在假期中,社工人員也會陪同青少年從事社區服務,如清潔社區、大樓、中心,從生活體驗和團體討論中學習自我負責的功課,並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社工人員湯智凱說,其實很多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跟家長的管教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他們也會視個別情況做家庭探訪,邀請外展學生家長參加餐會,彼此打氣、聯誼,並續邀家長參與親職成長團體。有的家長態度冷漠,但是也有不少家長很配合,有一陣子活動暫停,家長們紛紛要求趕快續辦,十分的投入。

台北市東區少年服務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七年七月,由台北市社會局主辦,台北靈糧堂教會承辦。服務對象是台北市東區十二到十八歲的青少年及其家長,尤其是非志願性之邊緣青少年。

根據服務中心統計資料,民國八十八年七月至八十九年五月之間,所舉辦的活動累積起來的服務人次接近八千人。湯志凱說,到去年底為止,開案的人數約兩百名左右。目前服務中心內共有七位社工人員,均為相關科系畢業,每隔一段時間,中心就會召募義工並加以訓練,加入輔導的行列。

要改正一個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持續的追蹤輔導,其中所花費的心力難以計算,如果不是充滿著發自內心的愛心和耐心,很難做好這樣的工作。中心內的社工人員在翻閱活動照片、談論輔導中少年的問題時,所透露出的深切關懷,就好像是在談論一群感情深厚的弟弟妹妹們一樣。


電話:(02)8726-1171
郵政劃撥帳號:靈糧雜誌社01582918 
附註:為東區少年服務中心奉獻

肝病防治基金會 給你『好心肝』

【生命力記者/陳佳佩報導 】雖然目前醫學界還在研究肝癌發生的原因,除了和國人本身濫用藥物有關,在台灣地區有百分八十至百分九十和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有關。

日前傳出台語歌手陳一郎因肝癌過世的消息,以及曾經為我國奪得奧運十項銀牌的楊傳廣,在美國因為肝病住院日前已返國治療,讓我們知道肝病危害國人健康的程度有多大。雖然目前醫學界還在研究肝癌發生的原因,除了和國人本身濫用藥物有關,在台灣地區有百分八十至百分九十和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有關。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在八十三年至八十七年一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而排名十大死因第一位的惡性腫瘤中,肝細胞癌佔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佔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可知對於國人的健康影響之大不容忽視。

根據統計,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是一般正常人的一百五十倍,台灣地區每年有一萬人死於肝病因此大力推廣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使得學齡前兒童慢性B型肝炎帶原比率下降,預期B型肝炎造成的肝病及肝癌將減少。基金會的陳志忠示,基金會成立的宗旨最主要是教育民眾宣導肝病防治知識以及創新醫療研究肝病治療方法,因為國人患肝病的機率頗高,但在醫療上的支持又不如愛滋病,而國外醫界對於這方面研究並不是那麼高,因此,只有靠國人自己努力了。所以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就在台大醫學院許金川教授、李伯皇教授、黃冠棠教授、楊培銘教授、李宣書助理教授及何壽川、陳由豪等社會善心人士以及社會人士人力、財力的支持下成立了。

陳志忠並表示,為了要宣導民眾防治肝病的觀念,自八十五年起基金會即和各大醫院合作,在全省各地舉辦「肝炎篩檢暨肝病講座」活動。截至八十八年底,四年期間,總共舉辦過二十八次,參與的民眾達九萬多人。此外,基金會還出版各種與肝病有關的刊物以及定期在各地舉辦肝病防治座談會,希望民眾對於肝病有基本觀念,預防從日常生活做起。而基金會對於肝病研究也不遺餘力,不但鼓勵及培養國內研究人員從事肝病研究、出席國際會議和出國修,還時常和國外學術單位做這方面的交流,希望能在治療上有更大的突破。

日前,衛生署並與基金會合作,共同發行了一本「好心肝健康照護」手冊,教導民眾認識肝病及如何保肝。將發放六萬冊給各大醫院,由消化性內科醫師直接發給病患,一般民眾如需索閱好心肝健康護照,可洽該基金會,諮詢電話為2382-5234。

E-mail:liver@ha.mc.ntu.edu.tw  
基金會地址:台北市公園路30-1號6樓

2001年3月3日 星期六

人權教育基金會 人權教育改革者

【生命力記者/陳力蓉報導】「人權教育是稀釋醬缸文化並使國人脫胎換骨得不二法門,教育是百年大計,像改變一個民族氣質這種龐大工程,絕不能靠「奇」成功,我們需要的是付出與耐心。因此,我們成立了『人權教育基金會』。」現任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柏楊這樣說著。

成立於西元一九九四年一月八日的人權教育基會,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專職人員,憑藉的是董事們以及各界的熱情幫助。人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碧瑟表示,為了避免龐大的人事費用,而能將經費全數使用在人權教育的推廣上,基金會在成立之初,遂決定以這種「省錢」的方式,逐步實現理念。

周碧瑟也表示,基金會的董事們,雖來自不同領域,但都因為認同「人權教育」的重要性而相聚一堂,諸如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亦是遠流出版公司發行人王榮文、教育部長曾志朗、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時報週刊副董事長卜大中、台灣時報總主筆蘇進強等;就連執行長本人,也是國立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周碧瑟說,也因為如此,柏楊還笑稱「人權教育基金會的董事是各方精英的烏合之眾」。

談到人權教育的推廣工作以及進度,周碧瑟表示,人權教育基金會成立之初,首先針對台灣在校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探討台灣在校青少年生活人權現況,以作為將來人權教育評估的基線資料。西元一九九八年,基金會向各界意見領袖(如史英、錢復、柴松林等人)徵文,匯集編纂出版《名家談人權教育》一書,以供將來探討人權教育觀念趨勢之基準。

周碧瑟說,人權教育是很理念性、很抽象的,必須藉由很具體的事件,來達成教育的目標。除了「青少年問卷調查」以及「各行各業人士談人權教育」推動人權教育之前的準備工作外,人權教育更應該走入家庭、走入校園。

在走入家庭方面,在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與柏楊聯手推薦下,人權教育基金會推出「人權教育版的結婚證書」。結婚證書中明言,男女雙方必須宣誓「擅用語言表達愛心、關心,藉語言加深瞭解,一起成長,決不粗聲斥責,絕不用肢體代替言詞,絕不允許發生婚姻暴力。」無形中,一個婚禮就是像是上了一課人權教育。周碧瑟表示,柏楊推動的「人權教育版結婚證書」是世界首創,連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也對此構想深表贊同與欣賞。

在走入校園方面,人權教育基金會培訓「人權教育種子教師」,藉由種子教師之培育,培養教師具有尊重學生基本人權之知能與態度,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營造人權保障與尊重的教育環境,推動人權教育在國民教育階段的實施。而最終的目的,即是透過人權教育教學經驗之分享,發展國內人權教育教學與研究資源。

周碧瑟表示,西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於綠島落成的「人權紀念碑」,則是人權教育基金會另一項努力的成果。柏楊有感於今日台灣享有充分的自由與民主,不能不感念在戒嚴時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裡,曾經為它付出生命,為它付出心血、自由的人士,遂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建碑委員會,即開始馬不停蹄籌措經費與協商各項建碑事宜。周碧瑟說,光紀念碑就花了四千萬新台幣,若再加上土地,整個費用大約上千億新台幣,所幸在各界人士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紀念被遂能如期完成。

周碧瑟說,「人權紀念碑」原本叫做「綠島垂淚碑」,當初也是因為柏楊一個很隨性的構想,想建造一個類似以色列「哭牆」般的紀念碑,才取名為「垂淚碑」。但因為綠島當地民眾以為「垂淚碑」好像蓋個墓碑一樣,可以去燒冥紙,哭哭啼啼的,感覺不吉利,破壞綠島原有優美的風景,遂改名為「人權紀念碑」。

「人權教育,應是著重生活人權,應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是不涉政治。我們堅信,推行人權教育,是拯救和提升國人品質的唯一途徑,從教育著手,培養國人自尊尊人的情操。」周碧瑟說,教育是沒完沒了、一輩子也做不完的。人權教育基金會,秉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理念,期待人權教育,能夠真正落實於生活中。也盼望國人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愛好和平,成為真正可以負起國際責任的族群。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