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6月15日 星期四

高子洋 用音樂創作來記錄生命

【生命力記者/林淑宜報導】「你的家鄉在那魯灣,我的家鄉在那魯灣,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還記得前陣子在總統候選人造勢晚會常被傳唱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嗎?這首代表族群融合的歌,是原住民歌手高子洋二十年前創作的。

高子洋,這個近五十歲的台東卑南族音樂創作者,十五歲時就跟部落的朋友一起組樂團。他所做過的歌曲,大部分透過北原山貓歌手陳明仁代為演唱,例如:可憐的落魄人、我該怎麼辦、流浪的落魄人、走向天涯路、相逢酒廠內等。另外還有陳盈潔的豆菜底、方芳的爸爸是七桃人。這些歌曲中夾雜日文、閩南語和原住民語言,再加上有流浪、故鄉等被稱為有「灰色思想」的用字,因此完成後在戒嚴時期全都被新聞局所禁,電視電台一律不得播放。

高子洋說:「我二十一歲在新竹空軍基地服兵役時,看到許多原住民同胞生活困難。於是邀集了親朋好友,成立了一個愛心互助會。」十二月二十五日高子洋生日當天完成「我們都是一家人」、「那魯灣青年」以及「團結在一起」三首歌。並於六十三年元旦在台東知本天主堂廣場公開發表,以慶祝原住民愛心互助會誕生,並收錄在自助會的章程中。然而卻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在禁止一切集會結社的年代,在軍中遭受嚴厲的管訓,他在軍中被警備總部的相關人員約談,懷疑他的歌曲中有結社的目的。「當時我對政治的理解只有共產黨殘暴、誓言反攻大陸、解救水深火熱的大陸同胞。」他表示然而這一切並沒有結束。

退伍後到高雄做捆工沒多久,被故鄉管區警員以母親生病為由,誘騙至台東分局﹔就因為他曾在軍中被懷疑有結社目的,而聲稱他是地方上的首惡份子,並送到「岩灣大學」管訓,之後轉到蘭嶼島農場。移送前,那名警員向高子洋致歉,說是奉上級命令行事,請高子洋能諒解他的苦衷。高子洋說:「兩年後回到家中,沒想到這段時間母親病逝、弟弟失學、親人離散。」而同時得知那名警員因將他列為管訓有功,升官成刑警,但沒多久因與黑道掛勾被撤職,之後被車子撞死、妻子失蹤、家中失火,父母連同小孩葬身火海。「這一切都使我看盡人生的無常,對人性價值觀的疑惑,也因此我一度走入了宗教世界。但我不願意受到拘束,所以我又從宗教走了出來。」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部落和救國團間傳唱。高子洋拿出手稿和錄音帶,證明他自己是作詞作曲者。在要不回版權的情況下,他放棄創作的工作,自己唱自己的歌。對於著作權這件事,高子洋的看法,可用他對漢人和原住民觀點的差異來說明:「當原住民獵到山豬,是呼朋引伴,找全村的人一起來吃,一面興高采烈的唱歌跳舞慶祝。但是漢人不是,他們是一塊一塊割來賣。」很明顯地,這套邏輯不適用於這個商業體系。因為當高子洋知道他的音樂被別人使用,希望得到合理的待遇時,卻被認為小氣,因此讓高子洋感到相當沮喪,這些遭遇使得高子洋希望未來能夠成立一個付費使用原住民音樂的機構。

高子洋說:「我融合不同族群的語言在我的作品中,可以吸引一般人對原住民音樂的認識。」他的音樂裡散發著單純的熱情、來自台灣社會底層的生命力,以及對弱勢者的關懷。他說:「用傳統原住民曲調加上國台語,可以使得我的音樂充滿豐富多樣性。」

「我喜歡看書,藉由看書,可以提昇自己。」就如同高子洋所說的,很多原住民被生活所打敗、被酒精打敗。他說:「也唯有原住民靠自覺團結起來才行。」高子洋現階段的目標,是希望能結合有志保存台灣文化的人士,他說﹕「組織一個跨族群傳統文化協會,讓各族群的國寶級人物不致凋零後無法將他們的經驗傳承。」

2000年6月13日 星期二

人人加一腳 讓原音路更寬廣

【生命力記者/符秀雯報導】原住民音樂在近幾年的音樂市場中,漸漸地展露頭角,諸如張惠妹、郭英男等原住民歌者,在流行音樂市場,或是非流行音樂市場,都有著良好的銷售成績。再者,今年的金曲獎中,原住民工作者的音樂備受肯定,陳建年、紀曉君的得獎,都是對原住民音樂的一大肯定。但是,在傳統的原住民音樂方面,是否也如此受到肯定,或是原住民工作者的努力,真的有了豐碩的成果了嗎﹖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李宏夫表示,他們當然鼓勵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音樂工作者發揮才能,但是他也提到他們執行長曾說,希望那些得獎者不是因為「原住民」的名稱而得獎,是靠音樂本質佳或歌聲優美而得獎。

花蓮師院音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茂生也說,近年來台灣社會包括政府、民間都開始注重原住民地位提昇的問題,也有許多相關研究開始進行。宋茂生也樂於見到今年原住民音樂在金曲獎大放光彩的情形,他認為原住民音樂被壓抑很久,也該出頭了。因為原住民音樂不論是對漢人或世界其他各地的音樂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目前台灣歌壇流行原住民歌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原住民的音樂。而對於原住民音樂近來流行化的趨勢,應該讓其順其自然發展,尊重多元文化才是比較重要的。

乾坤唱片總監李明德表示,目前原住民在音樂上的創作有兩大類,分別是傳統的原住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而現今唱片市場中以流行音樂為主,民族音樂則相對較少,不過卻各自有一些問題。

在傳統的民族音樂方面,雖然是用原住民的母語發音,一般的聽眾可能聽不懂,但是音樂的特性就在於沒有國界,即使是單純的音符律動都可以感動人心。但是在音樂的著作權問題上,就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性,因為新聞局的政策規定是先發行的人就擁有該歌曲的著作權,所以會發生一個漢人因為收集原住民傳統音樂並發行,而擁有這些原住民傳統音樂著作權的情形,造成法令規定與實際運作的落差,對原住民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揚造成阻礙。

在流行音樂方面,因為卑南族歌手張惠妹的成功範例,造成許多唱片公司積極到原住民部落中發掘人才,也形成目前唱片市場上常常標榜某歌手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狀況。但是李明德說,原住民歌手所創作的歌曲,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誠懇的表達情緒,雖然文字很淺白,但卻都是對生活的體認與感想。

而原住民音樂工作者胡德夫認為,台灣的原住民音樂,是世界上很少能具有多元豐富的音樂元素以及能展現旺盛生命力的文化資產,而它最珍貴的特質,就是能將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表情和語言,經由音樂詠嘆出來。「詠嘆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現,原住民的歌謠已經超越音樂的境地了」。

對於當前台灣原住民音樂的推動發展,胡德夫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單單只是將原住民音樂的一些旋律、曲調點綴式的放入音樂中,那只是很敷淺地迎合現今唱片市場的流行趨勢,當這股原住民音樂熱潮一退燒,眾人很快就會遺忘當初這些音樂所帶給他們的感動。

「所以要從教育做起」,胡德夫說,教育部在國中、國小的音樂課本裡都能放進許多外國的民俗歌謠,那為什麼不能多收錄一些台灣原住民的歌曲呢?讓國人能更早就認識這屬於自己在地精神的音樂與文化,就要從小透過教育的方式開始培養起,才能對它產生認同與喜愛,也才能激發更多人想把它繼續保存、傳頌下去的念頭。他期盼政府能有負起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責大任,而不是被動地讓民間團體、人士在背後督促著。「這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而是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的價值因素。」他以驕傲的口吻說著,原住民音樂應是最能代表台灣在地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指標,不僅要讓國人明白,也要將它推展到世界各國去。

另一位原音工作者高子洋也表示,現階段的目標,希望能結合有志保存台灣文化的人士,他說﹕「組織一個跨族群傳統文化協會,讓各族群的國寶級人物不致凋零後無法將他們的經驗傳承。」

此外,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的網站負責人何昇華說,希望利用網路將原住民音樂數位化。畢竟現在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雖然原住民音樂在文字上的記載已經不虞匱乏了,但是將書面上的資料資訊化卻相當缺乏,所以希望透過網路,讓更多的人得以好好的認識原住民音樂。

原住民音樂要發揚光大,並不是單靠一時的熱潮,而是需要政府、民間組織及許許多多的原音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互相搭配得宜,才能將原住民音樂真正的推廣到社會上,再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的到原住民音樂的魅力。

災民失業問題 有待大環境改善

【生命力記者/陳正娜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八個月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大環境的改變使得災區的居民失去了原本的工作,需要領取政府所發放的各種補助津貼來維持生活。但政府發放津貼的金額再多,也無法滿足災民的需要。

根據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與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中央通訊社民意調查部所作的民調顯示,在有效的三百七十六份對災民的問卷中,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災民滿意政府辦理「以工代賑」或是提供「臨時工作津貼」的作法,但實際上災區的經濟來源仍有極大的問題。

根據南投縣社會科所提供的資訊顯示,南投縣五十萬人中約有十萬人是處於失業的狀態。於是南投縣便開辦許多的職業訓練課程,教導災民習得一技之長。目前南投縣有兩處地方提供職訓的課程,即南投就業站與中區職業中心,並與廠商合作,請廠商提供職訓的課程,訓練完畢後再安排到廠商工作。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副執行長謝志誠則認為,臨時工作津貼數目的多少,甚至是災區就業都不是問題,由於環境的改變才導致居民的失業,產業環境恢復了,道路開通了,失業的問題自然會解決。但是災區內的問題極為複雜,互相牽連,唯有整個環境的重建才是真正的改善之道。

延伸閱讀: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花師音樂中心 為原住民音樂紮根

【生命力記者/李曉嵐報導】花蓮師院音樂教育研究中心自民國八十年成立以來,除了協助培育花蓮縣市音樂教學師資之外,同時對原住民傳統音樂的研究也投注相當多的心力,初期以研究並推廣花蓮地區三大原住民部落-阿美族、泰雅族和布農族的音樂為主,未來將會擴展至其他各族的音樂。

研究中心主任宋茂生表示,全台灣只有花蓮師院設有音樂教育研究中心,在推動東部地區音樂教學之外,因為地處花蓮,他們認為應該要為當地的音樂進行紮根的工作,因此開始著手推廣研究原住民音樂,希望使原住民音樂能更加發揚。

研究中心在民國八十四年曾舉辦全國國中小學教師「原住民音樂鄉土教材資料蒐集方法與實習暑期研習班」,並出版「田野採集報告書」。之後推出「阿美族音樂一百首」書譜及錄音帶、「布農族民謠合唱伴奏集」及「泰雅族母語民謠集」,把位於花蓮地區三大原住民族群的音樂資產文化做了一次有系統的整理。

宋茂生表示,近年來台灣社會包括政府、民間都開始注重原住民地位提昇的問題,也有許多相關研究開始進行。宋茂生也樂於見到今年原住民音樂在金曲獎大放光彩的情形,他認為原住民音樂被壓抑很久,也該出頭了。因為原住民音樂不論是對漢人或世界其他各地的音樂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目前台灣歌壇流行原住民歌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原住民的音樂。而對於原住民音樂近來流行化的趨勢,應該讓其順其自然發展,尊重多元文化才是比較重要的。

音樂教育研究中心在阿美族、泰雅族及布農族的音樂已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未來將先蒐集研究卑南族傳統音樂的相關教材,之後再完成各族音樂的研究。

2000年6月12日 星期一

原音會 致力維護原住民音樂文化

【生命力記者/李曉嵐報導】一般人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多是從他們的音樂開始,但是在歲月變遷與文化的衝擊下,原住民文化面對消失與改變的危機,原住民音樂在傳承過程中也出現落差的情形。一群原住民音樂工作者便結合學術界及藝術界的朋友,在民國八十五年成立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主要工作方向為採集、保存和推廣原住民傳統音樂。

原住民音樂不能從社會文化中抽離,因為原住民音樂與舞蹈、戲劇、祭儀和慶典有緊密關聯,宗教與生活也無法與音樂分離,而這些都構成了原住民音樂文化的整體。所以透過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的成立,展開對音樂持續的保存、推廣和發展計劃。

原音會目前的工作著重在調查與蒐集台灣原住民有關音樂民俗的藝術資料,包括出版原住民音樂CD及書籍、舉辦各項相關的活動、鼓勵音樂藝術創作及推廣,未來希望成立台灣原住民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促進原住民音樂藝術的文化交流。

原音會曾舉辦兩次原住民音樂藝術的研討會。第一次為「台灣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邀請各族原住民的代表,由原住民自己來談他們的音樂,讓大眾能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音樂。第二次研討會則是有關原住民童謠,原音會執行秘書李宏夫表示,他們認為要讓原住民傳統音樂得以繼續傳承下去,應該要從根基做起。像現在大部分的原住民小朋友接觸比較多的都是漢人音樂或西洋歌曲,對於原住民童謠反而比較不熟悉,因此舉辦研討會讓原住民兒童多了解自己族裡的兒歌。而在今年十二月初,原音會將會舉辦關於原住民祭儀的研討會。

自四年前原住民歌手張惠妹開始走紅流行歌壇,原住民在音樂的表現才為大眾所知,許多原住民歌手也相繼發行唱片,而原住民音樂在今年的金曲獎更是囊括多項大獎。對於這樣的情形李宏夫表示他們當然鼓勵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音樂工作者發揮才能,但是他也提到他們執行長曾說,希望那些得獎者不是因為「原住民」的名稱而得獎,是靠音樂本質佳或歌聲優美而得獎。

傳統音樂因為有些沒有文字、沒有音符,所以在傳承上很容易出現危機。李宏夫認為原住民音樂在創作與傳統上要並行,一方面記載保存原住民音樂史料,同時他們也鼓勵年輕的一輩繼續創作,才能持續地傳承下去。雖然他們的力量有限,而且文化傳承的工作仍須配合整個大環境,所以原音會從舉辦各式活動,像學術演講、樂器研習營等,希望讓一般民眾能透過親身參與來了解原住民傳統音樂文化。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東里九街七十一號

電話:(03)8543513

2000年6月9日 星期五

胡德夫 頌讚原住民音樂的記錄者

【生命力記者/段凱超報導】在民歌興盛的六十年代,和楊弦、李雙澤等人本著「要唱就要唱自己的歌,不然就唱祖先留下來的」原則,胡德夫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融入了許多原住民的歌謠及原住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故事,讓他的作品呈現出最原始的生命力。「大湖山美麗的媽媽」、「阿里山青年之歌」、「美麗的稻穗」等,都是胡德夫在這時期寫下的代表作。尤以陸森寶作曲,由他填詞的「美麗的稻穗」一曲,至今更成為卑南族裡最耳熟能詳的歌謠。

在民國七十三年的海山煤礦坑爆炸一案中,由於死傷的絕大部分都是原住民礦工,促使了胡德夫正式投入提倡原住民權益運動。首先,在事件發生後不久,胡德夫在台北新公園為罹難的礦工家屬所舉辦的一場募款活動上,演唱一首由他創作的「為什麼」,在歌詞中不斷質疑政府總是漠視原住民的生存問題,沒有善盡對這些少數民族的妥善照顧之責。

同年,胡德夫等人更共同創辦了「台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並由他擔任首任會長。而往後在一次次為原住民發聲的活動場合中,胡德夫也將他們的訴求及理念,融入了自己所創作的歌曲並將它傳唱出來,藉此希望社會大眾能開始去正視原住民問題。

除了創作、演唱原住民歌曲外,在保存原住民音樂的道路上,胡德夫也是不餘遺力。他主要以搜集阿美族、排灣族以及卑南族的歌曲為對象;本身是卑南族的他,對語言完全陌生的阿美和排灣族歌謠,在搜集整理上就備感吃力。「我都是用最笨的方式,就是跑到那些部落待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去和那裡的族人一起生活、慢慢地學習他們的語言。」對於音樂,胡德夫有他的堅持-就是要完全去了解歌曲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其所蘊涵的意義,如此才能忠實的記錄下來。

詠嘆高山的雄峻與海洋的變化萬千、農人在收成的季節,感恩這片土地的歡愉歌唱,這些能頌讚並能與大地、自然萬物對話的過程,都是胡德夫在創作方面的理念和靈感來源,也是他想致力保存下來給後代子孫的瑰寶。他認為台灣的原住民音樂,是世界上很少能具有多元豐富的音樂元素以及能展現旺盛生命力的文化資產,而它最珍貴的特質,就是能將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表情和語言,經由音樂詠嘆出來。「詠嘆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現,原住民的歌謠已經超越音樂的境地了。」他說。

而對於當前台灣原住民音樂的推動發展,胡德夫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單單只是將原住民音樂的一些旋律、曲調點綴式的放入音樂中,那只是很敷淺地迎合現今唱片市場的流行趨勢,當這股原住民音樂熱潮一退燒,眾人很快就會遺忘當初這些音樂所帶給他們的感動。

「所以要從教育做起」,他說,教育部在國中、國小的音樂課本裡都能放進許多外國的民俗歌謠,那為什麼不能多收錄一些台灣原住民的歌曲呢?讓國人能更早就認識這屬於自己在地精神的音樂與文化,就要從小透過教育的方式開始培養起,才能對它產生認同與喜愛,也才能激發更多人想把它繼續保存、傳頌下去的念頭。他期盼政府能有負起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責大任,而不是被動地讓民間團體、人士在背後督促著。「這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而是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的價值因素。」他以驕傲的口吻說著,原住民音樂應是最能代表台灣在地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指標,不僅要讓國人明白,也要將它推展到世界各國去。

五十一歲的胡德夫,至今仍在創作、還在忠實地採集與整理原住民的歌曲。雖一再謙稱自己在原住民音樂的推動與保存方面談不上有什麼貢獻,只是很喜愛自己的音樂,並忠誠地將它呈現、記錄下來而已。但他重拾起祖先所遺留的一切和對音樂執著的精神,以及他經年累月穿梭部落與來訪大自然間,找尋逐漸被遺忘的聲音和對生命頌讚的努力,都足以讓他在原住民音樂的璀璨樂章上寫入一頁。

2000年6月8日 星期四

以工代賑頻變 雪中送炭美意消失

【生命力記者/李芸樺報導】為因應九二一大地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專案提撥十億元,提供九二一震災災民以工代賑,但是這一項原本要協助災民的美意,卻在中央救助政策頻頻變革的情況下,讓地方政府與申請民眾無所適從。災民從剛開始申請情形踴躍,到後來卻因為門檻過高、工資過低或者是不堪久等等原因,都各自找工作而放棄以工代賑。

其中改變而且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在補助金和申請對象方面。在補助方式上,原先凡是滿十五至六十五歲的受災居民,經過申請通過,並且工作滿三天,每人每月就可以有以工代賑的薪資一萬三千二百元,每戶最高可補助四人。但在新以工代賑方案中,改為按日、按人計薪,每日五百四十二元,最長以三個月為限。

在申請對象方面,最先是規定必須為年滿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災民,具有勞工、房屋所有人身分,且房屋全倒或半倒才能申請,一度放寬成為房屋現住人且在當地工作者也可以申請,後來卻又緊縮為申請對象還是必須是房屋所有人,而且必須設籍當地,租屋或寄住者均不得申請,並且每戶以四人為限。但在更後來又推出新的以工代賑方案,改為只要是震災失業者,年滿十六歲至六十五歲,不限勞工身分,具有工作能力與工作意願並願意接受鄉鎮公所指派工作者,就可以持身分證及工作切結書,登記申請加入為期三個月的以工代賑方案。

對於災民而言,相當困擾的就是在申請對象的資格上面,常常因為自己不是房屋的所有人或是戶籍問題,而失去以工代賑的補助。一位台中縣新社鄉的災民林先生表示,因為小孩的學籍考量,將全家戶籍遷至其他地區,但事實上全家人仍住在新社鄉的房屋中,此次震災後,卻因戶籍不在房屋所在處,而喪失請領資格。

另外一位在南投有申請到以工代賑補助的廖先生則表示,他的工作時間沒有很長,而工作以災區環境打掃為主,他說,補助金對於目前他們的生活多少是有幫助,但他也說,他看到其實有很多真正是震災的直接受害者,卻因為申請資格不符,不能得到補償,實在很不公平。

以工代賑原是希望安定九二一大地震受災者失業期間之基本生活,但以後來的效果來看,似乎沒有達到當初預期的美意,而是否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是否幫忙解決災民在生活上的困難,資格的訂定是否照顧到大多數的人,政策實施的時間是否來得即時與恰當等等,應該是檢討這一項政策的關鍵所在。

2000年6月7日 星期三

女聲電子報 聲音就是力量

【生命力記者/游存敏報導】《女聲》電子報主要是由兩位編輯小招和伊瑪貓(筆名)所執筆,由社會上發生的新聞或問題來談論女性主義的相關部分。除此之外也設置留言本讓女人在網路上暢所欲言,抒發自己的看法。此報內容主要分為刊物、留言本及相關女性網站連結三部分。

《女聲》電子報主編之一伊瑪貓說,之所以創辦《女聲》是兩位編輯希望藉此在白天工作之餘,能保持自己與婦女運動的連繫,表達自己對時事和各項女性議題的看法,並藉由逐漸累積的影響力逐步改變大環境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相較於其它電子報網站,《女聲》電子報是女性主義網站,就「婦運網站」而言,目前網路上的婦運網站大多都是現實婦運組織在網路上的延伸。對《女聲》而言,網路是起點,現實才是延伸。

在刊物部分,《女聲》原先是兩星期一刊,以一般電子郵件程式發刊。內容曾刊過《媒體的男性凝視--從胖妹詐財案談起》以及《女性抽煙政治學》等議題。但現在《女聲》訂戶太多,已超出一般電子郵件程式的負荷,因此可能等到解決發信問題之後再復刊。

至於留言本部分,依瑪貓表示,目前社會上女性的聲音總是被忽略,此站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藉著此站來鼓勵女性的發言,來讓女性思考一些事情。整個網站中她最在意的是留言本,那是讓讀者發聲的最大關鍵。女聲是每個女人的聲音,因此必需要有方便的發聲管道,電子郵件對讀者來說還太麻煩,降低發言的成本,這才是重點。小招也希望女性可以藉由這個管道來分享女性自身在性別上受到的歧視、阻礙、經驗或者是想法。在留言本上大多是針對刊物內容或目前時事而討論。

至於《女聲》留言人數不夠熱烈這一點,伊瑪貓說,這個問題部份受限於相關軟硬體技術問題,部份受限於出刊技術仍未解決,而無法有相應的擴充。目前她們希望規劃主題式的討論區,藉由主題式的討論,來帶動討論的意願,並希望在解決出刊問題,能讓女聲更熱絡。  伊瑪貓說,《女聲》電子報設定的對象和範圍,主觀希望是所有的女人,但受限於網路客觀環境,其實讀者大都是大學生與知識份子。未來她們希望能夠鼓舞更多性工作者、青少女與家庭主婦加入討論。

正如同《女聲》在首頁所宣示,「發聲就是政治,是權力,是對主體性的要求。」此報主要在提供女性一個「有話大聲說」的管道,並不提供其他的商業服務,甚至連廣告也沒有。比起其他的商業網站來說,沒有金錢利益也沒有權力的取得,只是很單純的想讓女性藉由發聲而思考,因為思考而發聲。

「網路婦運工作者應該致力的,是讓每個女人都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每個女人都能握有權力,而不是只當另一份報紙使用。」伊瑪貓說。

2000年6月6日 星期二

加速災區重建 改善災民生活

【生命力記者/戴宇岡報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政府為了協助災民度過災後失業及經濟難關,除了首次嘗試推行「臨時工作津貼」這樣以工代賑的模式,並在八十九年五月八日依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第二十四、二十五條規定明文訂定九二一震災重建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臨時工作津貼請領辦法及九二一震災重建僱用災民獎勵辦法,期望給災民最大的幫助。

也許有許多人認為,由於災區內的產業短期內不容易完全復甦,再加上災區民眾的失業情況一時無法趕上的時候,以工代賑或類似臨時工作津貼的做法應該可以有效的紓解災民的生計和經濟困難,但是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的副執行長謝志誠並不這麼認為。

台大農經系教授謝志誠表示,災區目前面臨的並不是就業的問題,而是失業的問題。對災區與災民的經濟情況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每個月多少錢的補助,更不是要政府給他們公家飯吃,而是希望政府能趕快重建他們的家園。

謝志誠指出,這些中部災區的居民,從前就不是上下班賺錢,而是以賣水果、賣特產來維持生計,對他們來說,無論政府現在暫時給災民什麼工作,都不是能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他們從前就不是過這種生活,更何況只是一些掃地的工作。其實最根本的,應該是盡快改善及恢復災區的產業環境與觀光價值,這樣一來,商店就漸漸開始又會有生意,災區也就能再度回到從前。

目前政府的所做所為,雖然都是必要也必須的,但他們都忽略了最基本的步驟,就是先致力於家園重建,並恢復地方的經濟產業。謝志誠舉了一個例子,假設有一個人,他的房子倒了,對外的通路也被堵住了,我們必須做的並不只是給那個人生活費就好了,最主要的還是要把房子和通路修好,而且缺一不可,因為不管是只有蓋好的房子或只有暢通的道路都沒有用。

現在的災區情況就是如此,由於重建速度緩慢,因此不管怎麼補助或輔導就業,都比不上重建災區,讓災區的經濟活動及觀光事業等熱絡起來重要。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讓他們有工作做,經濟就沒問題。事實上,只要重建災區的工作很快的落實,讓大家再度鼓起勇氣走入災區消費,災民的生活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不藥而癒。

謝志誠最後語重心長的表示,社會大眾常常只會看到一件事情的表面,並不會深入去探討它的因果關係,就拿這個臨時工作津貼來說,其實災民的就業問題只不過是九二一大地震形成的結果,而我們最該去注意及研究的,應該是重建的問題,只要地方上的基本建設恢復了,災民的經濟與就業問題根本就不需要擔心。

延伸閱讀:

謝志誠教授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