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2月29日 星期二

餐飲創業人才培訓 原住民新出路

【生命力記者/游銘宗報導】「我們不只會蓋房子!」這是原住民餐飲人才培訓活動的口號。這次的活動是由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策劃,在二月二十六、二十七日於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辦。不同以往的,這次並非餐飲烹調技術的學習,取而代之的是原住民所欠缺的經營管理與產品行銷知識。

主辦單位邀請了各個專業領域的人士擔任講師,例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經濟及土地發展處長洪良全,說明創業貸款的細節。此外也集合一些經營成功的原住民朋友分享經驗,例如:「漂流木」餐飲店長李謀幸,希望讓學員能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有更大的收穫。

基金會執行長黃鈴華表示,長久以來原住民從部落到都市謀生,大多數都是投身於營造、建築等屬於勞動業的工作,工作環境品質不良,危險性又很高,加上收入不穩定,實在是很辛苦。近年來政府大量引進外勞,對於原住民的工作權益更是一大打擊,所以基金會決定輔導原住民朝向服務業發展。而餐飲業是基金會認為值得原住民努力的項目,因為相較於其他行業,餐飲業的資本額度較小,而且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這次活動的內容包括原住民創業貸款資源的介紹、成本管理、會計事務、行銷技巧、參觀活動等等,而活動最後還會驗收成果,也就是由學員繳交開店計畫。在活動過程中,創業貸款是最吸引原住民朋友的項目,因為創業所需的資金常常是最大的難題,因此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列相關預算。只要符合規定,每個人的貸款額度從新台幣一百萬元到五百萬元不等。

黃鈴華說,這次的活動閉幕之後,並不會就此結束,因為基金會將針對學員作長期的追蹤,了解學員在實際運作上的困難,並提供協助,而所有參加本次活動的講師也都會提供聯絡方式,方便讓學員作諮詢。此外,基金會也將視這個活動的成效,來陸續舉辦類似的活動。

如果您對原住民創業有疑問,或是想更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可以直接聯絡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電話:(02)2321-5290,傳真:(02)2321-5313,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七號五樓之五。

延伸閱讀

1.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

2.促進原住民就業措施

3.原住民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要點

4.社會權保障與原住民就業輔助

2000年2月28日 星期一

921災民 促政府代其向建商求償

【生命力記者/蘇文彬報導】九二一震災發生至今已過了五個月,近日隨著連日豪雨中南部災區傳出土石流災情,災區重建工作因而再度成為媒體注目焦點;為了檢視已頒布的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是否切合災民需求,台灣政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和國立暨南大學共同於今日舉辦「九二一特別法與災區重建座談會」,藉此集結學界與災區工作者經驗對重建法提出建議。

針對立法院三讀通過的「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九二一受災戶聯盟主張將兩項條款應納入其中;第一項是代位求償,由政府先行代償災戶的身體、生命、財產及精神損失後,再由政府向建商代位求償;另一項則為互助條款,由政府按原價七折購回災民毀損屋舍,原貸款則以八折讓災民償還。而全盟副執行長謝志誠也以政府集合住宅重建規定門檻過高為例,認為若干重建政策喪失美意。

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無奈地說,「救災工作到了一月底出了最大的笑話,很多民間團體都負債。我的一個朋友準備去坐牢…」。重建工作在中央政府掌握賑災經費與地方相持不下的情形下,許多重建工作無經費執行,民間團體只好以自籌的經費進行的窘狀。而若干服務團體的專業性不足及謀利性質更讓在災區探訪的學者憂心不已。

與會學者及地方人士也表示,在賑災重建工作上,民間資源的整合性不足,許多民眾還不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供利用,而專業團隊也無法將資源提供給真正有需要的災民。供給浮濫的結果無限地膨脹需求,致使供需之間不平衡,所捐輸的物資、經費無法發揮效益,甚至出現了一萬五千人居住的鄉鎮,規劃重建為八萬五千人居住城鎮的浪費情形。

若干學者地方人士也呼籲政府重建工作不應只有物質建設層面,仍應包括心靈輔導及家庭、社區功能的恢復,使災民能夠走出陰霾;民間團體也應主動發掘實際需要的災民,以落實重建工作之效果。

2000年2月23日 星期三

中央大學基服社 接觸孩子有一套

【生命力記者/林慧雲報導】要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聽基服社成員的經驗談,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其實一點也不難。

「跟小朋友相處時,要把自己的心靈層次降為跟他們同等級,說話的用語及口頭禪要變的跟他們一樣,他們才會跟你說心中的很多想法;並以身作則,收起平時的壞習慣,像是粗魯的字眼都不能講。」這是中央大學基層文化服務社前任社長張書銘和小朋友多次相處的心得,掌握了這些訣竅,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

社員蘇瑋菱也表示,小朋友一點都不麻煩,只要放低身段,便能和他們同樂。除此之外,能夠獲得小朋友的信任,聽他們講很多好玩的事情,並和人分享他們內心的世界時,其實自己也會有很多收穫,並真心的喜歡小孩子。

中大基服社分三隊,第一、二兩隊隸屬於救國團的服務隊,第三隊則每次由隊長選擇任務,本著「基於我心,服於我愛」的精神,利用他們的假期,為需要關懷的人,帶來關心及歡樂。他們服務的對象包括榮民之家,陽光基金會的小朋友,療養院的病人等。無論是缺乏活動力的老人,或是遭受燒燙傷、害怕見人的小朋友,和他們聊天,並且舉辦聯歡活動,以靜態或動態的方式,希望能帶給他們歡笑。雖然不是實質的幫助,但卻能安慰他們的心靈。

社員蘇瑋菱說明,除了和他們聊天之外,並會針對服務對象的年齡或特殊經歷,設計不同的表演節目,例如在拜訪榮民之家時,就設計了把老歌編成手語歌以及說相聲的節目。而在和有燒燙傷經歷的小朋友相處之前,必須先受訓,了解如何和這些心中有陰影的孩子相處。設計一些節目或活動時,也要經過陽光基金會的審核。除了以表演、帶活動的方式帶給他們歡樂外,基服社的成員也會用幫忙整理環境之類更實際的行動,表達關心。

基三隊最近出的一次任務是到南投的康壽國小及平和國小,為小朋友做課業輔導。因為地震,許多原本成績不錯的小朋友都跟不上進度了。看著蕭條的校園,倒塌的校舍,地震帶來的恐懼,讓那兒的小朋友多了一層心靈上的創傷。要和這些小朋友相處,對基服社的服務員是一大挑戰。「我們利用短短的兩天為他們做一些課業的輔導,並舉辦園遊會,希望他們暫時拋開煩憂,大家一起同樂。」社員蘇瑋菱說:「讓小朋友用不同的心情,去面對現實生活,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現任社長周嘉貴表示,其實「服務他人」雖然辛苦,看到小朋友開心的笑容,就是最大的收穫。但是許多人會覺得玩樂性的社團更有吸引力,所以未來基服社將著重和其他社團交流的部份,充實社團的內容,以期招收更多的服務員。

延伸閱讀

1.中央大學基層文化服務社

2.救國團基服工作小組

服務行銷化 北市就服中心新出發

【生命力記者/林群翔報導】常聽廣播的聽眾可能發現,最近台北電台FM93.1及AM1134兩頻道在每週六早上9:00~10:00播出一個名為「空中就業服務站」的節目。這是由台北市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為不易找到工作的弱勢族群們所精心策劃的服務性節目。就服中心的郭吉一主任表示,這個廣播節目是就服中心一系列輔導弱勢族群的第一個方案,希望大家多捧場來關懷弱勢族群,並為他們打氣。

目前「空中就業服務站」除了提供就業市場及生涯規劃等相關資訊,同時也接受民眾call in,並當場邀請就服中心主管加以回答。郭主任表示,當初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構想,是著眼於弱勢族群遇到困難時,常因為不知道諮詢管道或礙於身心上的問題而不願求助他人。針對以上的情況,以廣播的方式並提供call in,使的求助者不但可達到匿名的效果,更可達到解答的功能,而對於就服中心而言也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未來「空中就業服務站」更會針對「中高齡、負擔家計、身心障礙、原住民、低收入戶、青少年、退伍軍人、更生保護」這些族群做一系列的關懷報導。

除了「空中就業服務站」之外,就服中心也將陸續推動相關輔導弱勢族群的企劃。以現今網路上的就業資訊方面來看,一般民間的人力仲介業者都只著眼於有工作能力、具競爭技能的人士為主,因此弱勢族群想透過網路找到工作也十分不易。也因此就服中心自己開發了一套弱勢族群專用網路求職系統,需要的民眾只要到中心登記即可使用,系統裡以地圖的方式呈現各地提供的工作,透過這個系統,可讓求職者在得到工作之際,也不必擔心離家太遠。此外將和各鄰里組成通報系統,以隨時掌握各地需要協助的人士現況。如此可主動出擊,使民眾獲得更多的協助。

另外對於工讀學生這個不易被保障的勞工族群,就服中心也預定在台大的BBS站開設一個版,以提供有關工讀、家教的資訊,並隨時加入有關工作方面主題,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權益。

郭主任指出,就服中心這一系列的企劃,舉凡初期的研擬評估、中期的執行製作、後期的行銷經營,完全是以民間企業的企劃方式進行,因為他相信「再好的政策假如人民無法感受到,就是不好的政策」,所以他決定用民間企業成功的經營方式來執行他的理念,就是希望更多的民眾可以得到照顧。

高學歷遊民 社會新邊緣人

【生命力記者/張雲翔報導】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普羅大眾的生活雖然也隨著日益富裕,但是卻有一個新族群逐漸的被逼入社會的邊緣。依據創世基金會平安站的資料,自八十三年以後,已經開始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加入遊民的行列,而遊民中更有百分之二的人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

這類遊民可能是因為經商失敗,或是因中年失業,加上轉業困難,才淪為遊民。而對於這類的遊民,社工單位也有一套不同以往的輔導措施‧據創世基金會平安站的輔導員陳鼎勳表示,這群特殊的新遊民,也可稱之為「經濟型」遊民,並不像以往的遊民只求溫飽,他們內心深處希望能夠重新回到社會,因此平安站就從製造他們的「需求」開始,使「需求」成為他們站起來的動力,再與勞工局配合,逐步的輔導他們就業,最後讓他們能夠重返社會。

一位六十歲的遊民,過去曾經是學校的老師,但是在退休之後,卻被朋友騙光了積蓄,而淪為遊民,目前以打零工維生。據平安站輔導員劉靜璋表示,這群新遊民往往是在經濟的壓力下,而不得不流落街頭‧或許你可能會問:他們的家人呢?他們的家人可能早已過世,或者也有可能與親人不合,所以寧可當遊民也不願意回頭找家人幫忙。

這群新興遊民除了經濟的因素外,也有可能是患有精神疾病,而淪為遊民‧但較為特殊的是,這群新遊民中也有出於自願的。據劉靜璋表示,在其它的收容所中,有類似的案例,這位遊民有高學歷,但是卻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自願當遊民,這或許也顯示了多元的社會下,一種獨特另類的價值觀。

劉靜璋認為,這些高學歷的遊民或許因為擁有較好的教育基礎,所以比較容易輔導,而他們的談吐也確實和一般的遊民不太一樣‧目前平安站除了加強對新興遊民的輔導策略,也希望能夠藉由幫助他們重返社會的成功案例,作為遊民的榜樣,帶動其它餐風露宿的遊民返回溫暖的社會。

森林的孩子 做自己的主人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有自己的想法、願望,有機會做自己的主人,是我們希望能給予孩子們的。」台北縣汐止森林小學主任江思妤說,森林小學沒有圍牆、沒有固定的教科書,吃飯也「不用集合喊開動」,因為吃飯是個人的事情,孩子們依自己的進度進行即可,不需要去配合其他人或者是老師的行動。

森林小學全校共招收六十三個學生,由家長、校方、孩子共同決定是否願意就讀,並會有兩個星期的試讀期間﹔招生時則透過媒體發表訊息,舉辦家長說明會。江思妤表示,和一般小學相同,森小的孩子白天學習國語、數學、自然等學科;而由於學校採星期一至五的住宿制,到了晚上,學生們則開始自由的生活活動時間,老師或和孩子們相約散步、開寢室茶會,有時則由老師示範教學,教導他們製作手工藝品。

然而,森小的特色之一,即是「所有的課程都沒有教科書」,江思妤說,學生們的課程都是由老師針對需要安排設計的。像是在「人文地平線」的課程裡,老師和學生們談論人權、自由、種族衝突,甚至是核四的興建等等深入的社會議題;而在「生命的展現」課程中,孩子們則學習到了人的課題,像是道德的價值、人的價值,以及人對世界的理解。

森林小學也是「沒有圍牆的學校」,江思妤表示,學校設計上本來就沒有圍牆,平常學生只要申請外出,就可在老師的陪同下到附近活動。而每月一次的戶外教學,則設計了特定的主題讓學生參予,像學校上次就安排了學生到汐止登山古道健行,讓小朋友們實地了解「人與生態的關係」;甚至最近為了配合亞太藝術節的開幕,校方正計劃舉行一日遊的參觀活動。

森林小學的教育,希望能讓孩子們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江思妤說,她認為對學生「不罵不打」,是森小與一般小學最大的不同。而十年來,森林小學從一開始的學籍認定問題,到現在小學、森林小學證書一同頒發,每個星期校方與家長舉辦懇親會,交流教學理念。森林小學以至於開放教育的理念,似乎正逐漸在全省各地絡繹出現的「實驗小學」中逐一實現。

大津融合學校 營造無憂學習環境

【生命力記者/謝美萱報導】「積木叔叔,你有沒有看到麥當勞?」一個爽朗的女孩聲音在教室的走廊上這樣問著,不要覺得不敢相信,積木叔叔和麥當勞都是老師的綽號,中年級的彥君甚至整個大津融合中小學裡的孩子們都是這樣稱呼老師的。

這一天是大津融合中小學第三學期的期末成果展,「小小樂團」準備著要表演的「甜蜜的家庭」,彈keyboard的乃菁卻突然轉頭向老師說「我忘了怎麼彈。」好不容易乃菁開始了,音響卻出了問題,小小樂團不得已,只好讓中年級合唱團先高歌兩曲,這群天真的孩子們選的歌曲不是「小白花」也不是「歸來吧」,居然是張學友的新歌,平時調皮的君堯摀著眼睛說「太多人了啦,我不敢唱了」,一群小朋友就在害羞的情緒裡完成了表演。


老師和家長沒有責怪孩子不夠大方或是不夠完美。在大津這個大家庭裡,家長說這樣的狀況是「小孩子能夠大方的表達他們的情緒,大聲的說出他們害怕的情緒,我覺得很棒啊。」

大津融合學校,位在高雄縣六龜鄉大津村,它是一所由家長、教改人士及教育學者共同創立的學校,校園只有一排校舍和一片沒有跑道的草坪操場,沒有圍牆也沒有籃球場,但全校十來位老師和十七個學生,甚至家長們,卻有著如好朋友的感情。

小孩子們口中的「麥當勞」麥漢鳴老師有一天提倡「擁抱」可以增進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所以想跟班上的學生們抱抱,他提出的第一天,大家都直呼「噁心」的不肯跟他擁抱,最後還商量「猜拳輸的人就跟麥當勞抱」,沒想到第二天早上上課,卻是全班圍著麥當勞抱個不停,後來全校的老師每天都被抱得不亦樂乎,師生們要好的程度幾乎令人咋舌。

上課的時候,孩子們幾乎是和老師一來一往的互動,不用正襟危坐也沒有繁複的抄寫。人稱「春芳媽」的副校長林春芳說「有些孩子上課時想畫畫,我就讓他畫,有些孩子喜歡搖椅子,我鋪個軟墊在椅子下讓他搖,就不會發出聲音干擾別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大家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但我知道他們的耳朵有在聽課。我們不能期望小孩子每堂課都百分之百的吸收,要給他們空間。」

「在這裡,那些孩子們是用生命的力量,想生氣就生氣,我們希望孩子們好好當他自己。」春芳媽堅定的說。「但這裡不是一個孤島,我們也教導孩子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讓他們將來畢了業還是能在體制內的教育生存,我們甚至有信心他們會比其他的孩子更靈活,更棒。」 

期末成果展的最後,校長仁懷鳴頒獎給這個學期表現進步的孩子,「本來很害羞,但上次在話劇裡當旁白表現優異,現在比較敢在大家面前說話的是誰啊?」學生們大喊著「乃菁,乃菁」。「本來很容易發脾氣,現在卻很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是誰啊?」「書賢,書賢」。每一個學生對其他同學的特質和情感就在一片歡笑中表露無疑。老師們各佔據禮堂的角落,遮遮掩掩的泛出喜悅的淚光。

目前大津融合中小學是由融合教育文教基金會所支持,但是全校設計給三十個學生使用的設備卻只有十七個學生在使用,高雄縣政府也沒有撥款給老師薪資,校長仁懷鳴說「有朋友問我,還辦的下去嗎?我們只知道,有很多朋友,以及這個社會對進步教育的期待還在,我們不願意辜負這種期待,我們要刺激體制內的學校,更要證明這種教育制度的可行性。」

從大津校園裡遠眺出去看到的「望山」,依然翠綠的生意盎然,孩子們的笑聲不絕與耳,他們要擁抱這個社會,但這個社會卻存在著太多和他們快樂格格不入的部分,大津的聲音,有多人聽到了?

社區規劃師 台北社區夢想的翅膀

【生命力記者/陳正娜報導】台北市政府為了落實社區營造政策及加強市民參與,特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規劃推動「社區規劃師」制度。這個制度鼓勵專業人才能夠走入社區,提供社區民眾諮詢或是環境規劃的服務。小至社區巷道、公園的的整理規劃,大至行政區內的營造政策,他們都可以提供專業的方案與建議。

聖洪建築師事務所呂民賓就表示,最近他們正在籌劃南機場附近老舊社區的更新計畫,利用辦活動的方式,喚醒社區意識,在加上人行道的翻新,屆時老社區將會有新面貌。另外,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也有負責德安里公園的重整規劃。由此可知,社區規劃師的主要工作便是負責使周圍的環境變得更美好,範圍的大小並不是重點所在。


力工建築師事務所何東諭表示,參加這個活動,僅管金錢上的資助不多,工作量也比以前大了許多,但是能夠為民眾服務仍是感到很高興的。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的江菁頌表示,最讓他們感到鼓舞的,就是當他們提出一套計劃後,能夠得到民眾的認同與幫助。

為了使民眾與社區規劃師的互動能夠更為頻繁,都市發展局更架設了社區規劃師網站,透過專業討論廣場的建立,讓民眾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更加重視。問題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有社區意識、社區環保的討論,也有老舊社區的居民詢問都市更新的可能性。民眾向社區規劃師提出問題,可以指定或不指定社區規劃師作答。藉此社區規劃師可以與民眾形成良性的互動並從民眾的問題中得知民眾的需求。

去年社區規劃師制度仍在試辦的階段,一路走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力工建築師事務所何東諭則表示,社區規劃師會議的舉行非常頻繁,在會議中與市府的人員都有提供一些建議與改進的地方。而聖洪建築師事務所的呂民賓也認為,規劃師與地方或者規劃師與市政府之間的協調工作是很重要的。

「今年將有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何東諭信心滿滿的表示,這個制度的存在是好的開始,他相信將來會越做越好。

延伸閱讀:

1社區規劃師網站

2台北市都發局網站

輔大圖資入災區 協助重整圖書館

【生命力記者/林煙婷報導】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的一場大地震,使得位於震央的南投縣災情慘重,當媒體把焦點都放在食衣住行方面的災後重建工作時,文化重建範圍內的圖書館,自然還沒受到一般大眾的注意。

目前就讀於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三年級的陳致榮,在一邊看著電視報導的同時也正不斷地思考著,是否能把學校所學與災後重建工作相結合。他認為,圖書資訊學系的學生所具備的專業能力若能發揮應用在災後重建工作上,對於災區民眾精神層面上的幫助必定相當地大。

他進一步地蒐集災區圖書館的資料,發現災區圖書館的確有這方面的需求,於是陳致榮與一些有相同理念的同學決定奉獻自己所能,為災區盡一份心力。就是基於這一份心意,促成了「九二一南投縣鄉鎮圖書館重建服務隊」的成軍,隊長就是發起這個服務隊的陳致榮。服務隊的宗旨是「協助九二一受災圖書館基本功能重整工作,發揚圖書資訊學服務理念」。

今年一月間的寒假,「九二一南投縣鄉鎮圖書館重建服務隊」共動員了十九位學生與三位老師,分別到南投縣埔里鎮立圖書館、名間鄉立圖書館與鹿谷鄉立圖書館進行為期八天的服務,服務隊的執行長方寶琇表示︰「其實還有很多人想加入,可是當地可以容納的人有限,所以後來大約還有二十幾個人無法參加。」服務隊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這些圖書館進行圖書分類編目與上架、整架的工作。「真的要感謝輔大圖資系的這些同學來幫忙」鹿谷鄉立圖書館張館長說。

在同學眼中的陳致榮一直是個很活躍的角色,雖然看起來有些靦腆但卻是個風趣的人,他還曾經擔任過輔大同舟社敬老股的股長,帶活動的經驗相當豐富。方寶琇形容他「是個很有心的人,不只認真而且也非常地有能力」。當問到陳致榮為什麼樂於服務而不厭倦時,出乎意料地,陳致榮笑笑的回答︰「怎麼可能不累呢?也是會厭倦啊,但是只要有足夠的休息與充電,服務的心就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就是真誠又有熱情的陳致榮。

故事工場劇團改變災區小朋友惡夢

【生命力記者/陳安樸報導】九二一的餘震不再,人們又再度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然而對許多歷經劫難的災民,看似平靜的生活,卻仍然籠罩在地震的陰影之下。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小朋友半夜仍然做著地震的惡夢。台北故事工場劇團為了幫助這些孩童,提出了一項輔導計畫,藉由戲劇遊戲的方式,讓他們抒發自己的情感,早日脫離地震的夢魘。 

這項「災後兒童心理重建戲劇輔導計畫」從去年十二月開始在台北萬華的海山國小推行,幫助一些北上寄讀的災區孩童。在每個星期兩小時的時間裡,由故事工場劇團,同時也是整個計畫的負責人陳嬿靜,親自到海山國小來帶這群小朋友活動。雖然說是幫助災區的小孩,但是其實對象也包括了一些單親、過動的小朋友。

在不到二十人的團體中,上課的內容會依照孩童的情形調整,但是「說夢」這項活動是固定每幾個星期就會有的。陳嬿靜說,剛開始的時候,每一個小朋友都做惡夢,有的甚至還會每晚在同一個時間驚醒。但經過輔導後,小孩子慢慢願意將自己的夢說出來。每次說夢後,就會挑選一個夢來扮演。舉例來說,在其中一個夢境裡,原本爸爸會死掉,但是在扮演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超人來救爸爸,藉由這種演夢的方式來改變惡夢。陳老師說,到學期末已經有幾個小朋友不再作夢了。

這項計劃的經費是由國家文藝基金會所提供,雖然一年後補助就結束,但是陳嬿靜表示,只要有小朋友需要,計劃就會繼續做下去。她認為,如果小孩的焦慮少,大人的壓力就小。現在有能力就盡量幫忙扮演安親的角色,給災區中的大人多一點時間,專心處理災後的重建問題,同時也能夠幫助小朋友,克服心裡的障礙,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庭。

談到這項災後兒童心理重建計畫未來的需要,陳老師笑笑地說:「大概是耐心吧!」陳老師表示,對於這些小朋友的復健,是不能定下明確目標的。若是要求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某種效果,不但可能讓自己感到很失望,同時也會無形中帶給小朋友壓力。因此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做得好。

另外,除了經費上的需要,故事工場劇團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投入這樣的工作。但是陳嬿靜老師也表示,由於這樣的工作需要時間和一些專業知識的配合,所以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這樣做。不過她仍經常呼籲其他劇團,希望他們能夠到各個地方去表演,最好能在不同的地點固定演出,這樣帶來的就不只是短暫的歡樂,而是長期的關懷。

第一兒童發展中心 為智障兒點燈

【生命力記者/陳詩怡報導】「每次看到智障的小朋友,我都不曉得要怎麼辦?我怕我會說錯話、我怕我的一些動作或眼神……會傷害到他們。」或許這樣的問題也曾令你感到困惑,或只是閃過腦海片刻。但如果你身為心智障礙的親屬,所要學習的,就不單只是解決這個問題而已。 

位於台北市信義路上的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是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所設立的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下的一個發展中心。特教工作是這發展中心的主要特質,所訓練的對象為零到四十歲、患有心智不健全的人。發展中心提供早期療育、生活訓練、職業訓練、職業輔導等服務。

「根據台北市政府的規定,到我們這邊的孩子必須拿到殘障手冊,才能得到政府的部份補助,但有些小於三歲的孩子經醫生診斷後,因為年紀太小還不能發給殘障手冊,但在發展中心經評估後,屬於我們訓練範圍內,我們仍然會提供訓練課程。我們不希望看到任何需要協助的孩子,因為沒拿到殘障手冊或家庭經濟關係而剝奪他們治療的權利。」發展中心行政組長張義英說。

自閉症、腦性麻痺、智障、發展緩慢嬰幼兒等,雖然都可以稱為心智障礙者,但每個孩子的情況都稍有不同。

由於每個孩子都有個別不同的情況,所以一個班級大約有十個小朋友、三位老師,訓練的內容包括:上廁所到各種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因為課程內容和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關,所以發展中心會要求送到這邊來的孩子,家長也要陪著孩子上課;如果孩子的情況較特殊,則以一對一的方式來訓練。「每個到我們這邊的孩子,在接受正式訓練前,我們都會有一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再作課程的安排,而每一種課程都有它的目標,所以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驗收,如果沒達到預期目標,我們會再針對孩子的個別問題做調整。」張組長補充說明。

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目前在台北縣市共有五處附設發展中心,分別由台北縣市政府委託辦理,在每一個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分為正式工作人員及義工。正式工作人員為相關科系畢業生,而這裡的義工在進來前,會有幾週的試驗期,不過張小姐說:「最重要是有這個心。」

張麗英 從吸毒深淵走向重生之路

【生命力記者/吳峻安報導】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主愛之家,從創辦至今十數年頭,一直致力於關懷吸毒青少年的工作,幫助他們戒毒並走向新的人生。但是卻很少人知道主愛之家的創辦人之一的張麗英女士,她本身也走過那段灰暗的歲月。

三十多年前,還在中學讀書的張麗英就已經開始接觸毒品,從最低層次的安眠藥和鎮定劑開始吸,包括當時著名的紅中、白板等毒品她都嘗試過,當時國內的毒品來源很少,所以為了滿足當時的需求,張麗英就會央求朋友從台北的一些美軍俱樂部中帶回來。

當國內的毒品已經不能夠滿足她時,張麗英決定轉往美國,希望能接觸更多的毒品。「當我到了美國之後,那裡什麼樣子的毒品都有,一個吸過毒的人,自是看到什麼毒品就會想要去試,所以我就在美國開始用古柯鹼和海洛英。」張麗英說。

但是,購買毒品的金錢來源並沒有源源不絕,張麗英終於遇到沒有錢買毒品的問題,因此她開始幫忙販賣毒品。張麗英說:「剛開始以賣給自己的朋友為主。我就是買一大包,然後分成數小包,然後再轉賣給他們。因為在那裡吸毒的圈子很大,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脫手賣掉。」

中毒日深的張麗英後來再轉往毒品的發源地──泰國,她發現那裡更容易獲得毒品,而且相較於美國價錢更是便宜。「三十年前,在美國買一條大麻煙都還要二十元美金,可是在泰國都算塊的,像磚塊那麼大卻只要兩元美金而已。」張麗英說:「所以我當時幾乎將大麻塊當做茶來泡,每天就用喝的,像泡茶一樣。」張麗英想到當時的情形也承認,濫用毒品的嚴重情況讓整個人都變得相當的消瘦、相當的懶散,什麼事都不想做,每天就像活在另一個世界裡。

當時早已結婚的她,其夫婿鮑得勝牧師曾是個吸毒者,今同為主愛之家的創辦人,終於面臨到夫妻之間的問題。張麗英說,吸毒使他們兩人在思想、人格上都出現了偏差,讓他們的婚姻出現了危機。「人總是會思考的,一想到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她和先生決定生個孩子來改變現在的環境。

她說:「當我們決定後才發現,長年的吸毒造成我沒有辦法受孕,求助醫生後,他竟然告訴我說如果要動手術,最多也只有百分之十的受孕機會而已,聽到這些,我完全崩潰了。」一直期待藉由懷孕生子來改變現在委靡生活的張麗英,聽到自己幾乎沒有辦法懷孕後,她的心情跌到谷底。以為自己的未來沒有希望時,為她看診的婦科醫師提出要帶她到教會去禱告。從那一刻開始也轉變了張麗英的一生,已經走投無路的她,面對旋即可能破裂的婚姻,決定接受醫師的建議。

張麗英說:「人好比一個蘋果,外皮不過是人的表面,裡面那一個籽最重要,我覺得我就好像是被宗教摸到心裡的那顆籽,原本它已經死了,現在好像又活過來了,整個人也就好像重生了。」當她進入教會後才發現她自己真的很需要心靈上的安慰和建設,所以那天從教會出來之後,張麗英便決定要拋棄毒品,開始接受宗教的安慰。

重生之後的張麗英和夫婿開始接觸宗教事務,她發現教會的朋友和以前吸毒的朋友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會裡大家都對她很好,感情也很真摯,當她需要教會朋友時,他們就在那裡幫助她,張麗英終於藉由宗教找到真正的自己,她自嘲的說,如果從另一方面看,她自己也不過是從毒品的誘惑,轉向對宗教的狂熱罷了。

十七年前,張麗英接受宗教洗滌一段時間後,想起台灣才是自己的家鄉,便決定返回國內。當她回到台灣後發現台灣的青少年受到毒品的殘害太深,彷彿就是自己以前的翻版,於是決定將畢其一生致力在拒絕毒品、反毒的工作上,同時也幫助走在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回到他們自己的家,基於這個原因,她和夫婿成立了「主愛之家」,終其一生都將為有偏差行為、輟學失足、吸毒的孩子奉獻自己的心力,幫助他們走回人群。

林玄啟 弘化懷幼院的領航者

【生命力記者/段凱超報導】「很早就領悟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賺錢不過是為了養家糊口和填飽這付臭皮囊,有餘力能幫助別人,才是幸福的。」弘化懷幼院的院長林玄啟說。  

懷幼院孩子口中的院長「林伯伯」,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在東吳大學教書,當過國中校長,也做過國大代表。在民國七十三年成立「私立弘化同心共濟會」,以辦理急難救助、施棺為主要工作項目,並於隔年在桃園大園鄉創辦了這所「弘化懷幼院」,收養遭遇不幸的孩童。目前院中收容了大大小小三十位院童,小的還在唸幼稚園,大的已經高一了。除了林玄啟和他的妻子外,也請來三位全天候的保姆照顧這些孩子。 

 這裡雖然位處偏僻,似乎與世隔絕。但每到寒、暑假時,林玄啟總會努力籌措經費,帶著全院三十位院童到台灣各地參觀、遊玩。幾年下來,他和這些孩子踏過的足跡包括北部的烏來、陽明山,宜蘭的太平山以及中部的合歡山等地,甚至有一年還做了環島旅行。 

「我希望這裡的小孩能快樂地成長,並且能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各地旅遊不僅能增長見聞,更能開拓自己的心境,而不是只局限在自己的小小天地。」林玄啟坦言,有些孤兒院的主事者往往太過保護小孩,也常拒絕一些社會、學校的社團去那邊服務、帶活動;他認為,這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要走出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和人群,不要畏縮!」這是林玄啟心中對這些孩子的期語。「如果都能和這些來帶活動的高中職、專科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相處愉快,自然在學校也能與同儕相處得好,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世而有自卑的心態產生。」看著這裡的大小院童,在開朗的「林伯伯」教育、感染下,都能和一些外地來的訪客開心地說笑、嬉戲,在他們愉悅的笑臉上,也充滿著一份自信。 

談到這些院童的未來,林玄啟淡淡地表示,「這裡的孩子都不太愛唸書,很多人可能國中、高中畢業就去找工作;當然,想繼續讀書的我也會盡力栽培。」他對這些孩子的最大要求和期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要走的路,只要將來入了社會後,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不會傷害到他人,這就足夠了。」

醫療人權促進會 致力於醫療改革

【生命力記者/洪釧瑜報導】為什麼想成立台灣第一個醫療人權協會?中華民國醫療人權促進會理事長白美芸無奈地表示,她自己也是醫療過失的受害者。父親在民國八十一年時施行疝氣的手術,卻因為麻醉失誤而過世。雖然這項醫療糾紛在民國八十六年時已獲和解,但是,在這些日子裡,白美芸接到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有著相同經驗的醫療受害者的申訴,她才發現,原來台灣的醫療問題非常嚴重!在中華民國麻醉安全保障協會理事長黃兆德的積極推動下,中華民國醫療人權促進會在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日成立。

中華民國醫療人權促進會在會員組成上,限定必須是醫療糾紛的受害者,因為這樣一來促進會的立場才會一致。至於促進會的努力目標,則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促進政府、醫療院所及醫師提昇醫療品質,並注意醫療安全;一方面接受消費者的申訴,協助解決醫療糾紛。

促進會在成立之初,做了一項創舉:將全國兩萬多名醫師的資料公佈在網站上,並且還開闢了一個「醫師X檔案」的網頁,列出有醫療過失的醫師過去所有的紀錄。雖然此舉遭到醫師公會的抗議,但是他們覺得,人民有知的權力,促進會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讓外界知道醫界的內幕。

談到促進會的成就,白美芸表示,促進會最驕傲的就是解決一位在醫院的病床上躺了四年的植物人的醫療糾紛案。「家屬要求一百五十萬的賠償金,但是院方只願意給五十萬,後來在我們的協助下,家屬拿到了一百八十萬的理賠金。」談到這裡,白美芸不禁感嘆台灣的醫療人權真的相當低落。「飛航失事的受害者可以獲得近千萬台幣的賠償金,鐵路失事受害者四百四十萬,公路受害者兩百萬。但是,在一般醫院的行情,醫療過失致死的受害者只能領到五十萬的理賠金。有一間大醫院甚至分成大人三十萬、小孩五至十萬。一個小生命居然只值五萬塊,這是多麼令人心痛!」

白美芸表示,「我們希望透過促進會來監督政府的衛生行政單位,再由這些具有公權力的衛生單位去監督各醫療院所,促使醫界進行改革,民眾的醫療權益才有保障。」

淡大啟明社 關懷視障三十而立

【生命力記者/陳瓊茹報導】淡江大學啟明社即將在今年九月屆滿三十年週年,它不僅是一個服務視障生的組織,更是一個能讓視障生實際參與、交流的社團,如同本身即是弱視生的社團公關組組長蔡欣哲說的,「視障生就是這個社團的核心」。

淡江啟明社最早是在民國五十八年時,由當時中文系全班共同組成盲生服務隊,之後再演變成為啟明社。目前淡江大學只有中文、歷史和公共行政學系有接受視障生,而目前啟明社社團成員近八十人,非視障生和視障生的比例約為四比一,這是在歷屆社員長久努力之下達成的成果。

在社團裡有錄音組和報讀組兩個工作小組,錄音組主要是幫助視障生將上課講義、課本內容等錄製成錄音帶,而報讀組除了幫助視障生口述上課教材,還會應視障生的興趣及要求,幫助他們閱讀課外讀物、小說、甚至電影情節,「其實視障生跟一般人一樣,也喜愛看書、看電視、聽音樂,還有些弱視生很愛打電動呢!」副社長鍾韻雯說。

社員們除了在技術上幫助視障生達成學業及休閒上的需要之外,雙方經由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彼此都能夠獲得成長,並且成為好朋友,副社長說︰「其實他們都很活潑、開朗,而且非常會聊,盲生的世界裡很單純,不會勾心鬥角,跟他們相處很快樂,每當我心情不好,或是覺得在生活上失去衝勁的時候,就會去找他們聊天,之後心情總能夠好轉,並覺得重新獲得了動力。」

在每年寒暑假期間,啟明社會舉辦「愛盲工作營」的活動,在寒假會組織營隊前往台中惠明學校,而參加營隊的學員們,會先在淡江校園內做行前訓練及講習,讓學員學習如何帶領盲生,之後再前往惠明學校,和當地的視障生一同遊戲、作活動,並帶領他們外出參觀。

在和惠明學校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參與的人都發現這些視障小朋友相當的活潑,而且非常有才華,「盲生的音感真的都特別好,像有一位國小的妹妹在表演活動中演唱周蕙的約定,唱得很像、很好聽,還有一位國三的小弟,口技模仿非常厲害,模仿電子鼓可說是維妙維肖,會一邊唱瑞奇馬丁的歌,一邊自己配樂呢!……」鍾韻雯說

在暑假期間,由於每年六月初視障生甄試放榜,社團會針對這些大學新鮮人,舉辦有關如何進入並適應大學生活的輔導活動,而這也是社團新幹部接手的第一個重頭戲。

蔡欣哲表示︰「在服務過程中,也會碰上一些比較需要輔導的盲生,而主要大多是依賴心過重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譬如有些學生剛從啟明學校畢業,可能之前習慣了特殊教育時的生活,在進入混合教育的學校時會難以適應,這時除了需要旁人的協助之外,主要還是觀念的矯正,要訓練他們在大學獨立生活,並且要帶領他們向外接觸人群、參與社團活動。」而啟明社即扮演了一個最好的媒介。

淡大啟明社對視障生的重視,可由社團定期舉辦的視障生會議中看出,藉由這個專門讓視障生表達意見的場合,讓社團更能夠瞭解他們的問題和想法,讓啟明社真正成為一個「以視障生為核心的社團」。

健行充滿知性 陳昱良為文化奔走

【生命力記者/戴宇岡報導】「我覺得台北人都太忙碌了,真的很難有機會去了解我們在地的文化,這就是我會這麼執著的原因!」淡水河文化工作是的負責人陳昱良語重心長的說著。

今年就讀台大夜間部一年級的陳昱良,之前的生活只能用渾渾噩噩來形容,一直到前年從部隊退伍進入社會,才真正領會到要有所成就,有學問是很重要的,於是就積極的準備重考大學。在這個同時,他也正式的接觸到登山與健行活動,找到了他真正的興趣。

剛開始加入三重登山健行隊,只是把登山健行當作是一個休閒活動。不過之後,漸漸地產生興趣,走多看多之後,也就成為領隊的一員,負責帶隊的工作。在多次的帶隊經驗之後,不但自己的見聞更廣,也蒐集到不少的資料,也因此成立一個在地的文化工作室的理想就這樣開始萌芽。

陳昱良之所以要將它命名為「淡水河文化工作室」,主要是因為他發覺大台北地區雖然也有很多登山健行社團,但是他們大部分都是以推廣休閒活動為主要目的,卻很少會介紹相關的人文、地理環境。正好之前帶隊的時候,地點多半都集中在淡水河流域附近,而活動前所準備的教材也就不斷的累積。相形之下,他對當地的環境也就漸漸會有比較多的認識。在興趣與資料兼具的情況下,就這樣成立這個工作室,並且不定期的舉辦戶外活動,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現在他除了白天要上班,晚上上課之外,假日時除了在三重登山健行隊偶爾要帶隊之外,工作室方面還會有不定期健行登山活動,讓同好者能在接觸大自然之際,也能夠對於淡水河流域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以及地理環境方面會有比較全面性的認識,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屬於我們生長在淡水河流域的人自己的在地文化。

去年十月的「不一樣的紅樹林──社子島之旅」,是工作室成立以來第一次的健行活動,目的就是要將社子島這個台北市最後一塊淨土的人文歷史與地理環境介紹給大家,並帶領他們加入回憶童年的淡水河的行列,只是參加的人並不踴躍。當陳昱良提及此事,只是有點苦笑的說:「雖然只有三、四個人,我還是會將我所知道的都告訴他們,畢竟還是有人有興趣的,這種是就是這個樣子!」

面臨到這樣的困難,陳昱良也很想嘗試著去突破瓶頸。他說:「我是很想啊!我已經儘可能的去問我的朋友有沒有興趣加入,可惜都沒有如願。而且我也沒有對外宣傳的管道,所以只好自己繼續努力了。」

文化工作剛開始常常都會遇到孤立無援的情況,更何況陳昱良是自己一個人奮鬥。他說:「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有更多和我們一樣關心本土文化的朋友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為在地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心力。」

耕莘山學團 原住民文化饗宴

【生命力記者/游銘宗報導】由「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所主辦的原住民系列演講與紀錄片賞析活動,其中紀錄片賞析從二月二十九日起放映,而系列演講將在三月一日開跑。根據活動負責人黃云姿表示,這次有別於過去的類似活動,希望能夠較系統性的來呈現一些原住民部落的文化或目前遭遇的問題。讓關心原住民的朋友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進而付諸行動。

黃云姿說,以往有關原住民的演講,通常都侷限於介紹。甚至有些原住民菁英更指出,傳統的演講內容和方式,不但造成外界對原住民的片段刻板印象,更使原住民文化只被當成台北人的娛樂活動,卻缺乏嚴肅的人文思考。因此山學團這次以「原住民文化的原鄉實踐與藝術」作為活動主軸,舉辦一系列講座。

這次演講的講師來自各個部落,他們將分享各自在文化重建方面的經驗。例如嘉義縣鄒族的達娜依谷固魚行動、日月潭邵族的文化保存運動與花蓮光復太巴塱國小的阿美族文化教學課程等。而在紀錄片方面,將可以看到排灣族的成年禮和追憶霧社事件原貌的影片等。

全國許多原住民部落在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受到嚴重的創傷,更需要文化的再生力量來重建家園。因此山學團也期許在介紹目前原住民的文化之外,能為原住民的災後重建計劃盡一份心力。而部分應邀擔任講師的原住民工作者,也正投身於災後重建的工作中,相信更能豐富演講的內容。 

不過黃云姿也指出,因為這次的系列演講所排定的時間表比較長,所以報名的情形並不踴躍,目前希望再加以推廣,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活動採取現場報名,聯絡電話是(02)2368-3880轉321或2367-7038,網址是http://www.tiencf.org.tw/Group/hilly/

延伸閱讀

耕莘青年山地工作團

2000年2月22日 星期二

萬大服務隊 對家鄉無盡的愛

【生命力記者/古淑薰報導】不同於一般學校服務性社團與校友會,屏東縣萬丹鄉的萬丹大專青年服務隊(簡稱萬大)卻是由在全國各大專院校就讀的鄉內子弟所組成,每年的寒暑假,這一群充滿活力的大學生會在鄉內的七所小學裡巡迴舉辦各種育樂、科學和采風營,帶給小朋友一個快樂又充實的假期。更因為大部分的隊員小學時也曾被帶過,服務與回饋的心態使得他們更關心自己成長的家鄉,並曾協助萬丹鄉爭取設立大學與抗爭工業區的設立,雖然他們平常散居各地,卻擁有同一份對家鄉的愛。

萬丹大專青年服務隊創始於民國七十三年,由就讀於淡水商專的郭鳳珍與東吳大學的林碧玲找了另外14位同學所組成。當時因為城鄉差距大,鄉裡的小朋友缺乏文化刺激,而父母也沒有多餘的心力讓小朋友參加育樂營的活動,服務隊的伙伴們覺得可以在鄉內的各小學裡辦營隊,活動中有團康遊戲,也有文教、美勞、唱遊、科學的課程,讓小朋友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學習環境並認識自己的家鄉,隊員們也因對營隊的投入而更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十六年下來,當時的小朋友都長大了,又回到了萬大,繼續服務回饋鄉里,這也是萬大裡最重視的『薪傳』精神。

民國七十五年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的唐文瑞在大學七年裡,除了實習的那一年外,六年裡的每個寒暑假他都會出隊,並且還曾擔任過隊長的職務,即使畢業後當了醫生,在繁重的壓力下,他仍然盡力排年假回來看看大家,甚至參與三天的活動,他說因為年輕的時候投注很多心力,對萬大有很多的感情在,他認為在萬大裡可以培養關心人,關心社區與社會的情操,而他對萬丹的感情就是從萬大而來的,並經由對家鄉的關心,也注意到人文與環境對家鄉的變遷,他並曾和許多畢業的同學加入萬丹采風社注意到萬丹鄉汞污泥污染的問題。

國中就到台南求學的李武鴻去年剛從逢甲大學研究所畢業,他表示自從大一加入了萬大,同是萬丹人的逢甲學長對他很照顧,影響他很大,並經由營隊的籌畫課程中,大家一起蒐集家鄉的資料,才對自己的出生地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填補了他在國中,高中時對自己家鄉記憶的空白,也更加熱愛這份土地。

前年第二代加工出口區原本要在萬丹鄉設立,使得原本要來萬丹設立第二校區的輔英技術學院差點打了退堂鼓,對家鄉有濃厚情懷的萬大伙伴們立即和鄉內的人士發動鄉民簽名連署要大學不要工業區,並到鄉公所陳情,因而使得工業區放棄到萬丹鄉設廠的念頭,然而因為萬大的成員都是學生,平常又散居各地,因此一直無法積極的和社區建立互動,這是萬大極力想突破的一點。

中興經濟四年級的古博文在今年大年初一的送舊晚會中提到萬大最可愛的地方在於她是一支『雜牌軍』,因為她的成員來自不同地方的大學,不同的科系,出自於對自己家鄉的熱愛而自願出隊,她不像學校的服務性社團那麼有組織、有制度,每次出隊的人都不固定,但她卻能在極短時間內籌畫集訓,而且伙伴之間的感情極為融洽。唐文瑞也提到畢業後的很多隊員在事業有成後,更有能力以實際的行動回饋鄉里,並不因離開萬大而減少對家鄉的關懷,這也是萬丹大專青年服務隊的特色。

台灣路竹會 春節賴比瑞亞義診

【生命力記者/張榮盈報導】繼去年馬其頓難民營人道醫療救援之行後,台灣路竹會在大年初三(二月七日)前往我國的友邦賴比瑞亞展開半個月的義診,將國際義診醫療行動延伸到非洲。此行除了以當地最迫切需要的醫療與寄生蟲防治外之,路竹會還帶了六千個保險套及吹氣娃娃,到當地宣導愛滋病防治與未婚懷孕衛教。

位於西非的賴比瑞亞,全國有百分之五以上的人口為文盲,國民的平均壽命為四十五歲左右,主要的死因為霍亂、瘧疾等傳染病,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問題也相當嚴重,自一九九七年結束長達七年的內戰之後,當地的醫療就相當缺乏,賴國政府雖重建診所,但卻沒有醫生看診。

路竹會會長劉啟群醫師表示,賴比瑞亞與我國素有邦交,且也強力支持我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藉由民間團體自發性的義診服務,除了可以鞏固兩國關係,在國際上更可以擺脫金錢外交的形象。路竹會這一次的義診行程包括兩個地點,一個是距離賴國首府蒙羅維亞﹝MONROVIA﹞東方一百公里,位於馬其比郡﹝MARGIBI﹞的卡卡達﹝KAKATA﹞,另一個地點是位於賴國與象牙海岸交界邊境,尼巴郡﹝NIMBA﹞的薩尼苦利﹝SANNIQUELLIE﹞。

劉啟群說,在去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全國民眾更感受到地球村的概念,以及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關懷。希望藉由我國第一個支援非洲醫療團對之行,拋磚引玉,讓更多的醫療隊伍邁向非洲叢林,回饋國際向更多的疾病挑戰。

此行除了攜帶超音波儀器與廠商捐贈的瘧疾、黃熱病、霍亂等醫療器材與藥物,路竹會還攜帶六千個保險套、吹氣娃娃及男性性器官等衛教器材、愛滋病篩檢劑,希望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宣導兩性知識,並宣導愛滋病防治與篩檢、追蹤、列管。

醫療義診團一共有二十六人,台北醫學院寄生蟲學科教授鍾文政及環境衛生學博士羅鳳恩特地前往協助,所有的人都是自行負擔旅費七萬六千元,並且犧牲春節假期。

勞動黨 勞工的專屬政黨

【生命力記者/林群翔報導】跨進勞動黨的會議室,一面斗大的「紅天、黃星、綠地」旗展現在眼前。勞動黨副主席兼勞權會會長林書揚解釋著說,紅天是象徵反抗壓迫追求公平的滿腔熱血,黃星是全世界代表為勤勞大眾奮鬥的政黨,綠地是聳立於太平洋濱的美麗之島-台灣。林書揚表示,勞動黨是以爭取勞動權益所結合的政黨,他們期望用參政的方式,直接改善勞工的福利。

跨進勞動黨的會議室,一面斗大的「紅天、黃星、綠地」旗展現在眼前。勞動黨副主席兼勞權會會長林書揚解釋著說,紅天是象徵反抗壓迫追求公平的滿腔熱血,黃星是全世界代表為勤勞大眾奮鬥的政黨,綠地是聳立於太平洋濱的美麗之島-台灣。林書揚表示,勞動黨是以爭取勞動權益所結合的政黨,他們期望用參政的方式,直接改善勞工的福利。

勞動黨的成立,源於遠東紡織的勞工抗議事件。民國七十八年,遠東紡織勞工為了抗議資方發給不足額的年終獎金,展開抗議活動。結果全台灣數個公司、工廠群起聲援,也因此這次的抗爭,使勞工權益獲得實質的改善。從此事件,工運人士認為唯有勞工團結,才能讓勞工不再是弱勢。於是將民國七十七年成立的工黨,加入民間工會團體的力量轉形為勞動黨,勞動黨於是成立。

勞動黨,除了政黨組織外,為了直接服務廣大的勞工,附有勞動人權協會。林書揚表示,目前他們是以分工的方式來運作。勞動黨主要負責政治活動方面,例如自民國七十八年以來歷次選舉皆推出候選人打出反金權政治的競選主張,以期在體制內開展工運的政治空間。而勞權會主要是提供如勞工法令諮詢,或協助勞資爭議等服務。所以勞權會可以說是勞動黨在工運團體中的化身。

而勞權會除了一般的諮詢工作外,另外有出版「勞動前線」雙周刊和一個年度的「台灣勞動人權報告」。勞動人權會執行長王娟萍表示,雖然工運發起已有一段時日,但目前勞工對於自身權益爭取等問題,還未有所覺醒意識,他們期望可以書籍來灌輸勞工更多的觀念,讓勞工有更多的思考方向,這是他們要出版書籍的最大原因。也因為如此,最近由全台灣各產業工會所籌組的全台灣產業工會,就邀請勞權會為顧問團體。

勞權會也很重視和國外的交流。林書揚說,常和國外交流,除了可以吸取更多國外工運團體的經驗,更可以讓全世界勞動者更加團結互助。例如:外商嬌生公司的新竹廠即將於今年關廠,但資方開出的關廠條件,卻只有一點五個月的全薪支遣費。後來經由勞權會委託日本友好團體,自立勞動協會調查嬌生公司在國外紀錄,經調查發現嬌生公司在日本,甚至在菲律賓的工廠,關場條件都比在台灣的好,這對產能較高的台灣新竹廠而言,是非常的不公平的。現在新竹廠工會已經要求資方比照菲律賓廠的關場條件,發給二點八個月的全薪。負責這件案子的勞權會顧問羅美文說,這就是團結勞工最好的案例,他認為勞工運動唯有走向世界性,才能使讓資本主義造成的勞資對抗被重視,進而加以解決,這是勞權會特地重視國際聯絡的原因。

針對於目前眾多的工運人士、團體開始走進政府機構的情況,王娟萍表示勞權會沒有這樣的打算。她認為以目前國內的環境而言,走向體制內,等於是背棄勞工,勞權會將繼續保持運動路線,為勞工爭取更多的權益。

勞動黨\n(02)2553-1842

台北市寧夏路155號2樓

E-mail: lbp@tpts1.seed.net.tw

延伸閱讀

1.勞動黨

森林小學 願為教改啟蒙者

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年來在台灣社會一波又一波的興起。隨著政黨輪替,曾志朗入主教育部,使得長年以來關心台灣教育的民間教改團體,有了新的期待。在這當下,我們回頭來看一看,當年為台灣的新教育立下典範的森林小學,瞭解這些人為台灣的教育改革做了些什麼。

森林小學的創辦人之一,台大教授史英在他所著「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一書中提到,人本基金會在推動的,是一種全社會的「教育上的啟蒙」,把人們喚醒,共同來思考反省台灣的教育問題,也就是如何促使普遍存在的畸形教育正常化。

不過史英認為,畸形教育的正常化,在「教育」這一深刻的議題上,相對而言是一件膚淺的事。所以史英說:「創辦森林小學,對我們而言,是最自然又無可避免的事了:我們要辦自己的教育,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發展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絕不止於什麼正常化而已。」

史英說,森小創辦初期難為台灣社會所容,政府也多次取締,也有人質問:不好好將「畸形」變「正常」,在這危急存亡之秋,辦什麼「理想教育」。不過這些年來從森小所得到的關注來看,社會對理想的教育一直有著非常強烈的渴望,更由於社會的關注,使得啟蒙工作獲得難以想像的推展。「同時,森小的工作使我們自己在教育上的思考更細膩、更成熟,因而能更有力地從事教育改革。

森小目前六個年級有六十五個孩子,一週五天寄宿在學校,七位學科老師早上八點至下午五點來學校,六位生活老師下午四點到晚上十點,一位資深生活老師從中午一點到晚上九點在校。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充分關注、個別引導。

由於孩子平時都住宿,因此森小更能在課堂之外,讓學生學一些生活上的事。校長朱台翔表示,森小強調學生能盡早獨立,許多中、高年級的學生,早已自己清洗衣物。朱台翔說每當開學,家長送學生來學校,就急著幫忙孩子鋪床、整理衣物,「我們就檔在門外,不給進去」。 
而談到人本,提到森林小學,很自然地讓一般大眾聯想到他們反對體罰的立場。校長朱台翔說:「人就是不可以打人﹐這是最基本的人權﹐大人可以打小孩﹐但他們不敢打大人﹐這是欺負小孩啊﹗」她提到曾經有一位孩子的父親,生氣時忍不住會打孩子,她把這位父親叫到學校來,這位父親來到學校臉尷尬很不好意思,朱台翔對他說:「聽說你打小孩,這是森小最嚴重的事,就算學費交不出來也沒關係的。真的,就是不可以打小孩。」

朱台翔認為打小孩是在威脅小孩,沒有辦法讓小孩想清楚事情,他說:「不能打﹐就要發展『講』﹐這就是我們要的。打是用威脅的方法﹐沒去想事情﹐也沒從對方的角度看﹐小孩就只會接受命令﹐也不會想了。」

校長朱台翔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淡江大學數學系碩士,曾經擔任多家報紙的專欄作家。與史英等人成立人本教育基金會,推動教育改革。她相信教育要改革,一定要自行辦學校,給體制內的學校示範。十年前為籌備森林小學﹐放棄了世界新聞傳播系學院專任講師一職,大幅減薪出任森小校長。史英後來談到當時森小剛成立時艱困的局面,他形容「一塊空空的土地,一個光棍校長,要怎麼辦學?」

在森小成立一直到現在,不但在制度上,一度為國內教育體制所難容,來自各方的疑問與挑戰更是不間斷的。有人質疑,既然森小有這麼好的理想,為何不去教育全國兩百萬名學童,只教育六十幾個「有錢人」的子弟?史英曾經表示:「有誰能夠一下子教育兩百萬名學生?至於所謂有錢人云云,更是無的放矢。」「人們心中的有錢人,會願意讓孩子整天弄得一身泥嗎?願意忍受森小沒有學籍而不把孩子送到國外嗎?」

史英表示,為了堅持小班小校原則,森小免不了要有「挑選」的工作,但森小挑選的是家長,不是以孩子的資質來挑選學生。史英說:「我們對家長有許多要求,除了必須有決心學習人本教育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尊重孩子的意願,包括他是否想要來森林小學在內。」

森小對家長的要求非常高,孩子入學前家長要先上「入學說明會」,參加「父母成長班」,然後才是學生兩週的試讀。孩子進了森小以後,每個學期至少一次懇親會,有時多至兩到三次,每星期還有一次父母成長班,校長另外再輪流見每一位家長,學校其他老師也要學習和家長溝通。

而森小對老師的要求也同樣嚴格,人本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師資培訓班,培訓班的學員在兩個月,二十五堂課之後,就有資格經由十天的試教,進入森小教書。課程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人際溝通、教案設計、教育改革、人本哲學等。

學員之一的王慧穆任教於台灣藝術學院,她表示以往只知道森小很開放、限制很少,參與了師資培訓班之後,現在她更進一步知道,森小在教案設計上的用心。王惠穆說,森小的教學方式,對象是可以不分年齡、不分學歷的,它提供的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讓學生不斷地主動思考。王惠穆說,她參與這個課程,並不完全是想要進入森小當老師,不過藉由這個觀念的啟發,她會將這些發揮在他自己的課堂上。

師資的培訓過程中,人本相當重視的是每一個老師都要有自己研究、進修的精神,並且要自己設計教案。史英曾在培訓班上課時,對學員表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分科目,因為一個熱心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捨不得」沒有教某一個科目、或是某一個知識。史英也不鼓勵學員照一定的教材教課,所以森小很少將之前老師所教過的教案留下來,森小希望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設計的教案。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