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9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愛護北投溪 復育北投石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為了保護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北投石,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聯合了北投地區的學校、社團組織,共同發起名為「愛護北投溪、復育北投石」的萬人手牽手繞溪活動。

這項活動從今天早上九點開始,在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展開一連串的活動。包括了萬人手牽手為九二一受難同胞默哀與祈福、宣示愛護北投溪、復育北投石、北投溪分站導覽、有獎徵答、摸彩等。另外,在親水公園的溜冰場,還有一個「北投南投手牽手重建家園」的義賣會,義賣所得將捐做賑災用途。

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召集委員黃桂冠表示,這次的活動是希望能讓民眾了解到北投溪、北投石的重要性,並且意識到這是一件刻不容緩,必須要做的事情。

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陳培源強調,北投石是經過了數十萬年才形成的,所以也算是最珍貴的國寶之一,全世界也只有俄羅斯、日本與台灣有北投石而已,因此也需要大家熱情的參與來保護這珍貴的自然資源。

根據一份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長久以來,因為地熱谷溫泉水源被民眾煮蛋,再加上鄰近地區廢污水排放的影響,所以造成泉水濃度不足,進而無法結晶沉澱形成「北投石」。有鑑於此,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要求立法院修改「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四十九條,在現有條文「珍貴稀有動植物」中,增列「礦物」為「珍貴稀有動植礦物」;並要求台北市政府以都市計劃的方式,將北投石的產地──從地熱谷至北投溪,設立為「北投石生態景觀特定區」。希望藉此來保護北投石這珍貴的稀有礦物。黃桂冠說,希望將來下一代還能在北投溪看到北投石,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館中隔著透明玻璃來觀賞。

在導覽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大多數的解說人員都扮成女巫的樣子,這是因為在平埔族凱達格蘭人語中,北投是「女巫」的意思,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裝扮出現。而這種打扮,也著實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間接地,也讓小朋友們更加的注意解說人員的講解。

在導覽結束後,緊接著便是有獎徵答和摸彩的活動。有獎徵答所提供的獎品,是由中華民國礦岩協會所免費捐贈的,藉此達到把大自然當作教室並且寓教於樂的目的,也順便檢視一下今天導覽的成果如何。

北投國小愛心服務隊大隊長林媽媽表示,今天陸續來到現場的民眾,大約有三萬人左右,而手牽手護溪時的人數,也有將近八千人。黃桂冠表示,只要民眾來了,而每一站也都能發揮應有的功能,讓民眾能開始體認到北投溪、北投石的重要性,並且開始參與相關的活動,那麼這一次的活動,就算是成功了。居住在北投的陳先生就表示,發現自己住的地方有這麼珍貴的資產,所以更應該設法來保護它們,使它們免於受到破壞的命運。

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n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和街395號

電話:02-28925525

崔媽媽十週年 茶會慶生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崔媽媽服務中心」十歲了!以提供民眾租屋服務為主的崔媽媽服務中心,今天下午二點三十分到四點,在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三樓,舉辦了一個慶祝十週年紀念的生日茶會。會中有多位貴賓到場祝賀,以及許多媒體記者與會,場面十分熱絡。

活動在與會人員和義工們陸續進場後開始,主持人首先介紹來賓,再由來賓一一做簡短的致辭。常務監事沈先生在致辭時表示,他很高興十年來一直不斷地有新的義工加入他們的行列,而提到「崔媽媽」十年來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他說:「崔媽媽中心這十年來的成就,其實就代表了台灣社會的改革」希望大家能夠堅持當初的理想,讓崔媽媽這個組織繼續茁壯。

另外一位來賓,無殼蝸牛聯盟的召集人李幸長老師在致辭時談到,崔媽媽這個組織十年來所走的路真的是很艱難,能夠持續十年,服務的對象這麼多,真的是非常難得。他並且談到,大約一年前,崔媽媽服務中心的發言人呂秉怡,因為政府一千五百億的房貸優惠方案,來找他開會,他當時不敢說不,因為他不能拒絕一個為維持社會正義而努力的組織。

在來賓致辭結束之後,緊接著是由義工們所演出的一個十年回顧行動劇。在行動劇中,義工朋友以活潑輕鬆的方式演出「崔媽媽服務中心」從草創時期一路到現在,這中間的轉變和所參與的每一個事件,例如組織剛成立的時候,沒有什麼經費,民眾打電話來詢問租屋的資訊,都是靠義工們以人工的方式處理,而當時義工的人數又少,可以想見他們的辛苦,後來有了電腦之後,整個工作方式就改變了。義工們表演得相當生動,不斷獲得台下觀眾的喝采。

精采的行動劇後,馬上就是「崔媽媽」十週年的紀念儀式。在主持人的帶領之下,大家齊唱生日快樂歌,為「崔媽媽」慶生。主持人並安排了一對夫婦,是「崔媽媽」的資深義工,由他們代表切生日蛋糕,場面非常溫馨。

最後就是攝影集發表和崔媽媽組織成長史的回顧。呂秉怡以幻燈片來回顧十年來「崔媽媽」的點點滴滴,每放一張幻燈片,裡面都紀錄了「崔媽媽」這群人努力的過程,台上台下所有義工朋友都有相同的感受。常常一有組織幹部或義工出現在幻燈片上,大家就會開心地討論,現在和以前的不一樣。這本名為「雞婆十年」的攝影集,收集了「崔媽媽」創立十年來種種經過的平面影像。

「崔媽媽」十歲了。就像多位與會來賓說的,「崔媽媽」能夠堅持這麼長的時間,真的是非常難得,未來更應該繼續堅持理想,為社會做更多的事。

延伸閱讀

1.崔媽媽基金會

1999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王妙甄 幫助人就很快樂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社工本就是幫助人的工作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就覺得很快樂。在與人的互動中看到大家都有成長,感覺很好。」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擔任社工的王妙甄如是說。

當初因為喜愛埔里的山明水秀才在此工作的王妙甄,從來沒有想到會在這裡遇到九二一地震這樣如此大的災害。她回想起地震那晚的情況說:「地震真的非常可怕,許多的人一下子都湧進醫院來了,都是傷患和家屬的哀嚎聲,場面非常混亂。」由於就住在醫院的宿舍,所以當地震一發生後,王妙甄看到醫院眾多的傷亡景象,也顧不得當時的害怕,就迅速地進入醫院幫忙。

由於社工是屬於醫院的行政人員,無法幫忙傷患的醫療工作,所以王妙甄就整晚忙著安置當時住在院內的老人、病人,以及醫療器材,同時還要幫忙安撫那些因地震受驚害怕的民眾。她說:「地震使得整個醫療大樓都斷電了,電梯都不能下,但七樓都是安養老人,所以我們就只能用被單或擔架,用背的或抬的把老人一層一層搬下去。」對於自己在醫療上幫不上忙,她還說:「社工學的不是醫療這方面的,所以當時有護士要我幫忙拿一個管子時,我什麼都不知道,幫不上忙,自己就覺得很難過。」她還表示,從凌晨地震發生一開始,醫院內的員工就一直忙著工作,直到下午的一、兩點,外界的支援漸漸到時,才能稍微喘一口氣。

談到地震那天晚上晚上的心情,王妙甄說,其實當時根本來不及感到害怕,因為病人一群群的湧進醫院,忙都忙不過來了,壓力很大,根本無暇思考,只希望能盡量幫助他們。但是,當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後,開始正視到這麼大的災難,心情才覺得很沉重,有一兩個星期的時間都睡不好,甚至有焦慮的傾向。許多醫院內年輕的護士和員工,都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災難,心情也是相當難過。

因為九二一地震的影響,原本忙著護理之家工作的王妙甄,現在還要多忙著領導從全省而來的義工,協助安排義工們工作的分配,雖然非常忙碌,但她仍沒有抱怨。問她為什麼會想從事社工這個職業,她笑著說:「聯考填志願時不小心填到的!」但是在埔里基督醫院從事社工一職後,她認真的說:「社工的工作不會一成不變,和人互動的機會非常多,能夠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這讓我獲得很多。」

「希望圖書館」 與您重建希望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九二一震災過後,災民們的房子沒了,工作也沒了。在這個時候,大都會「希望圖書館」成立了,他們的成立,適時的填補災民受傷、空虛的心靈,也與災民們一同重建新希望。

希望圖書館是由救國團「張老師」與美商大都會人壽,聯合東森電視台以及聯合報等機構,再加上雜誌社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募集了四萬多冊的書籍而成立的。而主要成立的地方,則包括了埔里、集集、大里、東勢、石岡,這五個在這次九二一地震當中受創較嚴重的鄉鎮地方。

「張老師」表示,當初會成立這麼一個圖書館,主要是想要讓這些災民們,在這段期間內,有些正當的活動可以做。因為,有不少的災民在這次的震災中,失去了工作,相對的,就多出了許多的空閒時間;而且也有很多的學童,由於學校全倒、半倒的關係,而無法順利讀書,而在家休息。因此,也就需要一些正當的活動來打發時間。

像住在埔里宏仁國中救災中心的張鳳英就表示,她本來就很喜歡閱讀一些有關勵志、散文這一類的書籍,不過以前因為要工作太忙了,再加上買書也要花錢,所以讀書的時間就比較少了。像現在,又沒多少電視可看的情況下,她便將空餘的時間都拿來讀書了,這也是她當初所沒預料的另一種收穫。

另外,「張老師」也希望能藉由閱讀書籍的方式,來轉移災民們對這次大地震的注意力,讓不要他們胡思亂想。因為,在地震過後,如果一下子要替災民們做心理復建的工作,相信對那些災民們來說,他們也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倒不如用這種方式,來讓災民們做一些心情的調適,讓他們自然而然的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民眾到希望圖書館借書時,他們會發給第一次借閱的民眾一張「讀好書、送好禮、尋找力量、邁向希望」的宣傳單,讓民眾在每讀完一本書後就寫下一句自己的讀後心得,再拿給服務人員於宣傳單上的臉譜圖案蓋章。累積七個章後,就讓民眾從圖書館中挑選一本喜歡的書籍回去,作為鼓勵。

「張老師」也強調說,這個圖書館並不只有災民可以使用,就連一般的民眾也是可以來借閱書籍的。另外,因為有不少地區的圖書館也在這次的地震中受到損壞,所以,在這個活動過後,他們將會把剩下來的書籍,全部捐給當地的圖書館作為日後重建的一份心意。

台中張老師中心 電話:04-2066180

災後老人心理重建 需更多關愛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已一個多月,在這場災難之後,許多人至今仍是餘悸猶存,許多埔里災區的老人家們,不僅某些身體上受傷的部分還未痊癒,更甚的是,心理上的無法調適極需重視。

住在埔里南光國小收容所的黃長宗老先生,今年五十七歲,他描述地震當時的情形表示,因為平時都習慣早起,地震發生時已不是熟睡狀態了,才能馬上就醒來。但因停電使得到處都一片烏漆抹黑的,他只能緊緊的抓著床角撐住自己,卻完全沒意識到需要快點逃命,而直到震完了才想到,但那時候房子早已變得歪歪斜斜了,但還好鐵門拉得開,才能順利逃出去。

對未來他表示,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獨自一人居住,所以並沒任何打算,抱著聽天由命的態度過一天算一天。黃先生從五歲就失去父親,妻子在生了二個孩子後也去世了,二個小孩從小就是外公外婆帶大,從小就很少聯絡,他表示,對任何事都已沒有了期待,惟獨對兄姐的眷念,才讓他有繼續活下來的希望,他甚至對自己的姐姐說「如果還想看到妳弟弟就要快來,否則晚了我怕你就看不到了」。

在講到有關親人的種種,黃長宗數度哽咽不語、頻頻擦拭淚水,時而面露痛苦表情、緊閉雙眼仰頭向天,尤其是在說到家人對他的關心,他緊緊握住自己的雙手,情緒非常的激動,他並表示「我現在一天幾乎都要哭六次以上,只能以酒精來麻痺自己,使自己不去多想」。


現年六十七歲葉天雲老先生,和他六十七歲的妻子馮鳳娥,目前住在育英國小收容區內,他們的房子在這次地震中受到嚴重毀損,整棟建築物完全移位,目前已經拆除,全家十九口人只能一起擠在二個小小的軍用帳篷裡。對當晚的逃難情形,馮鳳娥說「阮跑出來後,就一直站在路邊,站到天亮,心裡就覺得很難過,整個人已經是不只害怕而已了,因為那個地震不是只有搖那麼一下,是一直搖不停呢!那一晚雖然下雨,但是也不會覺得冷了,也不會想說要去躲雨,整個人就已經被嚇到都傻掉了。」

馮鳳娥表示,因為受到了太大的驚嚇,她直到現在都還不敢走到任何的建築物內,而之後的一星期,她表示自己完全不能去思考未來,每天食不知味,只能不斷的發呆,直到一個月後的現在都還不見改善,甚至對家中有紀念價值的家族物品,都完全沒想過要去搶救。

在災區開始進入重建的階段後,需要大量的勞力,以至所有災區的青壯人口,現在都已完全的投入工作中,目前白天在帳篷區,舉目所見皆是較缺乏工作能力的老人與小孩,老人家們因家園變色而來的傷痛尚無法抹平,還要面對只能賦閒在家,無力重建自己家園的尷尬與壓力,因此,對災後老人的心理輔導問題,有關單位應有特別的方案去關注。

關心災區智障兒 埔里的「復活」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在埔里鎮玉珠路47號門口,坐著三位皮膚黝黑的女人,正努力的用砂布在清洗著一顆顆七彩繽紛的玩具球。她們談笑風生,卻不曾怠慢手邊的工作。在屋子門口放著一堆堆的紙皮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像是剛搬遷到的樣子。在她們的椅子旁邊,放著塊長形的牌子,上面清楚的寫著幾個字,「復活啟智中心」。

九二一大地震中,埔里有一萬多戶的房子倒塌被拆掉,其中原本位於埔里鎮中正路的「南投縣天主教私立復活啟智中心」也是其中全毀的一戶。已經有九年歷史的中心,是由美籍專修特殊教育的孟美珍老師所創辦,收容著南投縣身心障礙的孩子。裡面共有二十二名孩子,年齡從兩歲到四十歲,但卻只有四位老師而已。

有六年教學經驗的馬春香老師,是住在霧社的布農族人。她表示,在南投縣裡,身心障礙孩子的教育十分欠缺,啟智中心十分少,規模也不大,許多家庭都不知道該如何教養這些孩子。「地震後,教室倒了,孩子們沒有上課,待在家裡也不是辦法。」

「孩子們還是需要唸書啊!所以我們託人找了好久,找到了現在這個地方。」在中心任教七年老師黃麗雪一臉的欣慰,笑著說:「再兩三個星期,整理完後,孩子們就可以復學了!」她表示,孩子的教育需要持續,不可以中斷,進步空間才會大。接著,她指著正在屋裡整理東西的男生,笑著說:「宏正都會幫忙照顧小朋友,對不對啊?」只見他在一旁用手抓了抓頭,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二十七歲的陳宏正,有著憨厚靦腆的笑容,不說還很難發現他其實是低智能者。他在屋子內外走來走去,幫忙老師們搬東西,整理教具。布農族的馬春香老師表示,陳宏正是屬於情況較好的孩子,現在正學習跟車,每天都和司機到處接其他學生上課。「我會種植物,會洗車,還煮飯給她們吃呢!」陳宏正指著眼前的老師們,笑著說,師生感情的融洽表露無疑。

擔任行政工作的周玲玲表示,雖然已經暫時找到地方讓孩子們可以復學,但是還是面對相當多的問題。玉珠路的房子,地理位置相當偏僻,是一棟四層樓的房子,教室不夠,場地不大,每天要爬上爬下,相較以往在中正路的平房,對身心障礙的孩子而言,是一種活動的限制。此外,規模本來甚小的中心,經費就拮据,現在更是面對嚴重不足的問題。她搖了搖頭,感慨的說道:「現在整個埔里都在重建啊,大家都一樣,不過身心障礙者是受到忽略的一群,所以我們得趕快復學。」

六個女人,加上一位司機,便是整個啟智中心的陣容了。這裡,是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地方,每一個人臉上都充滿笑意,雖然遇上了大地震,每個人的家園都受到影響,但是他們都將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他們所關心的,是孩子復學的問題;他們所擔心的,是孩子不適應的情況。

「這是一個陌生的環境,而且空間有限,唯一的好處是空氣清新,我們可以作大自然的教學,也不錯!」周玲玲抬起頭,與另兩位老師相視而笑,在面對惡劣的環境,大家還是相當的樂觀。她表示,等倒塌的殘堆瓦礫搬走後,才能夠開始再原地重建中心。究竟會在玉珠路這偏僻的地方待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中教區    附設南投縣私立復活智中心 帳號:22085851

埔里育英國小 孔廟裡上課

埔里鎮清新里的孔廟裡,熱烈討論的聲音和朗朗的讀書聲,隨著清涼的微風,一陣陣傳來。九二一震後,育英國小的小朋友們,在至聖先師孔子的「地盤」上,重新開始他們每天背書包上學的生活。

目前育英國小的學生分兩部在孔廟裡上課,早上是一、二、五年級,下午則是三、四、六年級上課。由於孔廟的教室不足,採取兩班合併的方式教學,有些班級必須拆班,像一年丁班的學生就分別被拆入乙班和丙班上課。育英國小的校長黃木林表示,育英國小十月十一日就復課開學,從十二日搬進孔廟上課,至今已過了一個多星期。他認為孔廟的環境很好,設備不錯,學生上課的情況也十分良好。他說,九二一地震後,有很多學生流失,教學用的器具、媒體也損失慘重,但預計十一月初,就可遷回位於育英國小原址的簡易教室。


就讀育英國小二年級的黃小弟弟說,「上學很好,上課很好玩,而且有很多新同學。」但是和現在孔廟裡的教室比起來,他還是喜歡地震以前的學校,「可以玩躲避球、踢足球。」孔廟的空地不夠大,學校沒有安排體育課,讓喜歡體育活動的他有點不習慣。

一年級的教室裡排著三行、每行各有八張的桌子,每張桌子上都坐著三個小朋友。他們坐在「辦桌」用的塑膠椅上,你一言我一語,教室中的氣氛顯得特別「熱鬧」。一年級的老師黃建勳說,這裡的座位高度不是很理想,對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太高了,不太適合,他們會分心是可以理解的。孔廟裡教室的距離近,相鄰的班級也難免會互相干擾。他有點無奈的指出,地震後小朋友有將近一個月沒有上課,生活常規的教育幾乎是「從頭開始」。

育英國小輔導主任吳耀堂表示,目前在孔廟上課的學生約有七百人,部分寄讀其他學校的學生,應該會在簡易教室蓋好、家裡情況穩定後,回來育英國小就讀。他說,經過這次震災,孩子們的心理狀況都還好,反倒是有些大人在地震中表現出的驚慌,會影響孩子的心情;他們已經在十月一日請彰化師大資源輔導中心的專業輔導人員為老師進行過心理復健,也上網匯集相關資料編成輔導手冊,發給每位老師,做為輔導學生的參考。

十一點半,學校放學的鐘聲響起,育英國小的學生們從教室中湧出,在孔廟中的空地上排起路隊。一位來接外孫的阿媽說,這次地震把學校震得倒光光,埔里的房子也沒一間完整的。她覺得學校上課情形是還好,但是上課時間不夠,只有半天,也擔心小外孫的學業跟不上其他學校的進度。她說,目前最希望的是「學校趕快蓋好」。相信這也是全育英國小師生共同的期盼。

1999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枯立木研討會 棲蘭山成焦點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枯立木與資源保育研討會」今天在台大思亮館的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中除了邀請包括各大學森林系教授及農委會技正進行論文發表外,並針對棲蘭山枯立木及倒木的整理問題進行討論。

這項研討會是由台灣大學森林學系主辦,中華水土保持學會協辦。主辦單位邀請了包括台大森林系李國忠及關秉忠教授、農委會吳俊賢及楊秋霖技正、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以及中興大學森林系姜保真教授等多位學者在會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包括林業試驗所楊政川所長,以及退輔會森保處黃進和總工程師在內的多位森林界的專家都到場參與討論。


這次研討會的主辦人,台大森林系系主任陳信雄教授在致詞時表示,希望各方的學者專家能利用研討會的機會,交流彼此的意見,並讓廣大的參與者體會森林生態的重要性。

由於整個研討會的重點是放在枯立木的處理及森林資源的保育上面,因此日前引起大眾關心的棲蘭山枯立倒木整理問題,自然也成為研討會中討論的焦點。

首先上台發言的台大森林系李國忠教授表示,森林是應該被經營的,但是經營方式要有妥善的規劃及執行,才能符合保育的原則。以棲蘭山天然檜木林的情況,應該將其分為三個範圍:中心區、輕度干擾區及可經營區。中心區內保持原有的檜木林相,而其餘部分則透過人工輔助天然更新的方式,建造健康多層次林相。如此不僅可以達到保育經營的工作,並可改善林分結構及提供適當的檜木產出,應該是較為可行的方法。

但目前擔任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會長的林聖崇,則是在接下來的發言中表示不同的意見。林聖崇表示,台灣森林已經沒有經營價值,包括重苗、整地、疏伐及林道養護所需要的成本,都比國外來的高。因此從永續台灣森林的角度來看,未來除了呼籲全民減少木材的使用量之外,應該將高山造林的經費轉往境外造林。也就是說,將經濟用的木材移往國外種植,對於台灣本土的森林則予以保留。對於退輔會森保處整理棲蘭山枯立木的動作,林聖崇指出,總歸一句,就是反對!

而林聖崇境外造林的看法立即遭到林試所楊政川所長的質疑,賴所長表示,目前台灣的林地覆蓋率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自給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四。台灣是屬於地球村的一份子,沒有理由再以境外造林的方式提供國內的木材需求。

農委會林務局楊秋霖技正則是提出較持平的看法。楊技正說,整理過去有關棲蘭山的爭議,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贊成整理枯立倒木者,多基於經濟效益及林相更新的考量;反對者多基於保存天然檜木林及生態保育的觀點。楊秋霖指出,枯立倒木的整理只是生態系經營的一小部分,應該要以整個生態系做為考量。而整個整理的工作必須同時兼顧到生產與地力的維持、森林更新能力的保存及生物多樣性的保留等三項原則。

整個研討會在各方的綜合討論中圓滿結束,雖然贊成與反對整理棲蘭山枯立倒木的兩派學者,並沒有在會中達成共識,但是透過這一次難得的討論機會,已經達到互相溝通的效果。

世新法服社 網路服務隨處在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在上個星期,我開車到達學校停車場後,打開車門,突然有一輛機車撞上我的車門。經送醫檢查後,發覺那名機車騎士有輕微腦震盪,他要求五萬元的賠償費,請問我應該要賠償給他嗎﹖」這則案例,是摘自世新法律服務社的網頁內,群組討論區裡網友們所提問的問題。

由世新法服社創立,號稱全國第一個,在網路上提供民眾法律諮詢的服務,是世新法服社由創社以來,一直持續進行著的社會服務。世新法服社本著世新法學院的精神,以「誠正」來設立此網頁,提供民眾更有彈性、更便利的線上法律諮詢管道,透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協助民眾。


世新法服社公關組組長蔡佩珊表示,因為世新法服社屬於草創階段,很多社會服務活動的提案,仍存在著執行上的困難,例如社內的法律播種組仍未能出隊提供服務等,都是法服社需要克服的問題。因此,網上法律諮詢服務遂成為社內最大宗的社會服務。她又表示,他們在網路上回答問題的答案,都是由網路組與解題組解答後,再交由系上的指導老師審核,所有答案都絕不是隨便寫上去的。

網上諮詢服務開始以來,網友反應十分熱烈,一年多來已有超過三百個問題。蔡佩珊說:網友的問題千奇百怪各式各樣都有,包括偷竊、跟會、離婚,甚至斷絕父女關係的問題都有,不過大部分的諮詢都是車禍和打架的問題。

「服務」應是服務性社團所須強調的宗旨,因此世新法服社的社長曾財和亦表示,他們除了在網上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外,亦有其他類型的社會服務。例如舉辦法律生活營、巡迴演講和申訴門診等。在十月十六日,他們就舉辦了申訴門診服務,透過法服社所請到的司法實務人士和社內解題組組員,與有需要的民眾進行面對面的諮詢,以提供協助。這次門診反應熱烈,而法服社亦打算每兩個星期舉辦一次申訴門診,下一次是在十月三十日舉行。

世新法服社

電話︰(02)2236-8563

社址︰台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世新大學舍我樓R805

延伸閱讀:
世新法服社

蛻變後的徹悟 陳國平從黑暗走出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為了不再讓母親夜夜躲在房間裡暗自哭泣,我決定重新站起來,尋找生命新的方向。」因為二十歲時的一場車禍,導致陳國平在人生最精華的時段,由血氣方剛的年青人,變成雙眼失明的視障者。

原住彰化縣的陳國平,從小對於繁華的台北就有一股莫名的夢想,希望在這塊土地上打造屬於自己的傳說。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民國七十八年,當他二十歲在台北求學時,因為去淡水參加一場朋友的婚禮,而在回台北途中,因與朋友熬夜又酒醉駕車而發生車禍。也因為這場車禍,而改變他的一生。「車禍發生後,我的鼻骨以上受傷嚴重,雙眼完全看不見,而且事後還得接受美容和眼部的治療。」

在車禍發生後,雙眼綁著繃帶的陳國平,當時並不曉得雙眼已經完全失明,以為只要過一段時日,就可以恢復原本的生活。陳國平的親友沒有一個人敢告訴他這殘酷的事實,而陳國平的母親和家人也忍著悲痛的心情,每天替他擦藥、放熱水,料理生活的起居,而當陳國平憶及當時治療的過程時,心中仍不免有餘悸浮現。「當時治療必須每週一次,到眼科醫師那邊,以針孔將藥物注射進我的瞳孔,那種痛苦是我的手腳必須被人按住才能承受的。」

經過四、五個月的治療和第二次開刀手術後,病情依然沒有進展,陳國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必須永遠活在黑暗中。在一次與醫生詳談後,醫生以沈重的心情告訴他這殘酷的事實,當時的陳國平崩潰了,長久以來的希望破滅,未來的路不知如何走下去。陳國平怨恨天地,甚至怪罪陪同他去看醫生的朋友,為什麼沒有早一點告訴他實情。

陳國平回家後心情相當沈寂,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陳國平的母親看到愛子如此難過,一度悲從中來,哭著跟他說:「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陳國平憶及這些日子以來,母親不惜勞苦地照顧他,時常聽到母親在夜裡,一個人獨自躲在房間裡哭泣;心裡總覺得相當愧對母親,因此決定以後要重新定位自己,不再讓母親流淚難過。

陳國平經過一般時間在黑暗中的摸索,在黑暗中重新適應新生活後,如今的他是一位開朗樂觀的視障者,他認為「盲人」對他而言,只是一個名詞,對於他的生活並非障礙的同義詞。此外,陳國平目前也是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的理事長,熱心於視障者藝術表演的推廣,為視障者爭取更多的表演空間。「現實的殘酷並不能把我留在原點,我希望以熱心和愛心幫助更多不辛的人,讓他們能夠重新站起來,即使碰到再多挫折也不怕,因為若不去做,就永遠是零。」對於未來,陳國平已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徐新華 面對傷痛更積極生活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還記得那天是端午節下午,徐新華一如往常走進廚房想為自己弄些食物,於是他點起了火,一瞬間飄散在空中的瓦斯爆炸,他的雙臂上從此多了兩道燒傷疤痕,一場人為的疏失使他面臨長達兩年的痛苦復健,以及永遠難以磨滅的傷痕。

兩年前,比鄰的建築公司瓦斯輸送管破裂,建築公司找來瓦斯公司進行修理,瓦斯公司草草了事不說,建築公司也沒有妥善處理,造成瓦斯外漏,飄進家裡一點火就引起爆炸,「還好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家」,徐新華眼望窗外,語帶不平地回憶著往事。

初步在醫院治療後,社工員將徐新華轉往「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繼續後期的物理復健治療,當時突遭變故的他,並沒有自怨自艾;他說:「該發生的就會發生,就當是生命的重新洗牌吧,換個角度想,與其浪費時間不斷回味過去,責怪老天爺,還不如試著為生命尋找另一個出口,另一種可能。」

「既然已經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試著接受它,也許能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抱著這個想法,徐新華勇敢面對大火留在雙臂上的烙印,不僅努力的活著、認真做物理復健治療,更積極幫助和他相同遭遇的人。

在陽光基金會裡,徐新華認識許多燒傷傷友,「我們都一樣,只是燒傷程度不同,但身體、心理所受的傷卻相同。」徐新華看著手臂上長長的疤痕說,一場大火燒掉的不只是一個人一生的心血,甚至燒掉了親情、友情,工作沒了經濟更成為問題;復健期間許多人為了討公道,還有官司訴訟,再加上社會上異樣的眼光;「物理復健醫得好身體的傷,卻治不好心裡的痛」。

因著惺惺相惜的情感,他當起了「陽光」的志工,努力的「以身作則」。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他心有所感的說,身體的傷害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學會重新生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自己的身體,那才是真正的「治好」。

徐新華秉持著即使受傷,也不要跟生活脫節的信念,在復健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去上想上的課,去做想做的事。」他參加各種電腦課程、志工活動,並嘗試寫作治療法,透過文字表達出內心的感受,最近他與其他傷友的創作集結成書--《蛻變陽光下》,義賣所得將捐給「陽光」,作為顏面燒傷朋友的治療基金。

帶著自豪的神情,徐新華用右手示範著如何一面作復健,一面又可以餵飽自己。「你看,不用拇指也可以使用筷子吃飯喔,一邊吃飯一邊活動手肘關節,自己發明新的方式,還不是一樣生活;等著別人侍候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做,你累,別人也累。」這就是他的生活哲學。

游好彥舞團需要您的資助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長久以來,游好彥將所有的心力及財產投注在十七年前一手創辦的「游好彥舞團」上,連房子都賣了就只為維持這個舞團,為國家免費培植藝術人才,可是現在他已沒有經濟能力的讓這個舞團繼續運作下去。「我實在是欲振乏力啊!沒有經濟來源要怎麼做下去?怎麼發表新作來取得政府的補助?」游好彥先生說。

「游好彥舞團」是由台灣現代舞的先趨-游好彥先生在一九八二年所創辦,結合了數十位國內優秀舞者及舞蹈學生,成立至今已在國內公演過「魚玄機」、「索-路是人走出來的」、「辭山賦」等現代舞劇,也曾經在一九九二年四月至六月間,下鄉至九個縣市文化中心講解、示範舞蹈教育,讓更多人認識現代舞,「游好彥舞團」更是第一支獲邀至大陸演出的現代舞團體。


十幾年來,游好彥老師一直以任教於文化大學舞蹈系的薪水維持舞團的局部開支,並且免費訓練許多有天份的舞者。但近年來因政府的補助大量減少,使他沒有足夠的經費發表新作,而又在演出所得不豐厚的情況下,舞者們必須在練舞之餘四處打零工維生。另一方面,游好彥舞團租用的全台灣唯一達國際標準的練舞場地,也被迫要退租、設備將被拆除,因此新舞碼的開發更是勢必被迫延後。

立法委員陳學聖得知這樣的情形後,發起了「搶救游好彥與舞者-徵求三百位小額認養人」的活動,希望喜好藝文的個人或願意支助的企業團體能以小額認養或長期認養的方式來幫助游好彥舞團。

游好彥舞團一年所需的費用約為八百萬元,其中包括舞團辦公室費用及新舞劇演出所需的經費,企業可以「部分認養制」-分季開立四張等額支票,共七百萬元或「全部認養制」-一次撥入八百萬元到舞團帳戶,來認養舞團。游老師也會提供扣抵稅款的憑據及安排「身體神經末梢運動」的訓練課程,幫助認養者的企業員工在工作繁忙之餘學習鬆弛神經。

目前這項活動尚無企業界的人士贊助,活動聯絡人孫千詠說:「我們主要是希望能對游好彥老師與舞者有幫助,希望有心人士能以小額認養的方式或是能有企業的贊助,支助他們繼續創作、表演下去!」

專案聯絡電話:(02)23586561孫千詠

結合學術資源 為淡水寫下新史頁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淡江大學中文系,藉著田野調查的方式,結合學術與社區的資源,繼「淡水鎮立體方誌」發表後,「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發表會在籌備了近一年的時間,於十月二十六日淡江大學淡水校園新工館正式發表,會中不僅發表了豐富的驗收成果,也為淡水的人物歷史融入了新的生命。

淡江大學中文系自一九九六年起,便展開一系列淡水地區人物誌的田野調查,以不同的主題類型,對淡水地區的當地人物進行調查,而在今年,淡江大學中文系發表了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阿婆的海角大飯店-蕭仕敏製作」、「為覺組合大師-劉秀宏製作」、「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靜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吳欣潔製作」、「白守興頁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郭雅雯」……等等。

「記得第一篇寫出來的文章,都是拉哩拉渣的,面對受訪者的回答,尤其牽涉到受訪者較為隱私的問題,也往往不知該如何作為呈現的取捨……」發表會的開始,參與者之一的蕭仕敏緩緩道出了參與這份田野調查工作時,在最初的雜亂無章、到現在的小有成果以及在寫作上面臨到的困難與掙扎。 蕭仕敏於發表會中亦表示,由於所描寫的對象是淡水老街傳統商家之一的「阿婆鐵蛋」創始人的女兒黃玲紅,她本身已經接受過其他媒體相當多次的訪問,因此她會希望不只是能夠去聽受訪者的心聲,更希望能看到受訪者的心情,而不只是一個過程的介紹。與受訪者感同身受的蕭仕敏告白「四十年的歷史,實在不是二千字能夠寫完的,只要有機會,我真的很想為黃女士,再寫出一段她的感人故事」。

同樣是中文系參與學生之一的王妙芸,其採訪的際遇便不如蕭仕敏順利。一開始,計畫所要採訪的對象是淡水老街的傳統皮鞋店,但剛踏入店家,才開口,便當場被皮鞋店的老闆推了出去,傳統鞋店的老闆生氣的表示:「採訪有什麼用!你知不知道已經兩天都沒有人買過我的皮鞋,我家裡的兩個小孩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王妙芸回憶當時的畫面描述「那種難過和沮喪的感覺實在叫人難以忘懷」,同時也反映了對淡水老街部分產業瀕臨沒落的無奈。

參與學生王錦榮,他是十位參與者中唯一的男性,卻依舊免不了被拒絕採訪的情形,不放棄的他透過里長輾轉的協助溝通,終於獲得在淡水從事打鐵業已有五十三年之久的「萬炭伯」同意,進行採訪,完成了「鐵器時代的遺民」。有趣的是王錦榮表示,每次採訪時,一直忙著打鐵的「萬炭伯」幾乎沒有一刻是閒下來的,再加上「萬炭伯」的話又不多,使得王錦榮必須隨時跟在「萬炭伯」身邊,只要找到空閒的機會,就趕緊提出問題請教。王錦榮描述,「萬炭伯」的話雖然不多,卻不時的用道地的閩南腔音強調「話說再多也沒用,我的技巧是要靠眼睛去學、去看的」,流露出對傳承的渴望。

當面臨到有關採訪的困難時,從中協助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指導老師林美惠便鼓勵同學們,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難度,但一開始都必須傻傻的去做,有問題再說。在這段充滿挫折卻沒有掌聲、沒有學分、沒有酬勞的過程裡,從三十多位參與者到現在僅存的十位同學,憑著這樣的一股動力與發自內心對淡水文化的熱忱,他們寫下了「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這群參與「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的中文系學生,雖然在採訪的過程中每個人遭遇到的際遇,所面臨到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他們對淡水小鎮的熱度確實存在著。

東基對原住民員工的心靈啟發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透過信仰的幫助,台東基督教醫院持續在台東地區陪伴著原住民的身體健康與心靈成長。台東基督教醫院不僅在醫療專業上努力改善原住民的健康,在就業與性靈的成長上也帶領原住民走入不一樣的境界。

三十多年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求診的病患,以原住民佔大多數;除了因為台東地區住了許多原住民之外,醫院裡大部份的護士都是原住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大部份的護士都是靠醫院與教會的幫助才能完成學業,因此畢業後也都會回到醫院工作與回饋。「當初由於家裡的經濟情況並不是太好,無法以自費的方式就讀護理學校,後來是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幫助下才能順利地完成學業。」台東基督教醫院護士長蔡美齡說。

蔡美齡說,能夠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工作,讓她感到人生是快樂且充實的。雖然有人勸她轉到其他較有規模與制度的醫院,以獲得更好的待遇,但是,每當蔡美齡想到,到台東基督教醫院來的病人有許多都是原住民時,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繼續待在這裡。蔡美齡說:「如果我離開了這裡,那豈不是又少一個原住民的護士來照顧自己的同胞了嗎?」

退休員工吳慶美說,她本身是排灣族原住民,從小就在爭執與紛擾不斷的環境中生活,很渴望能夠擁有平靜與安定的生活。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與宣教士們一同工作了二十多年,不僅在工作上是相互協助的夥伴,在生活上與心靈上也是許多原住民員工的導師,自然而然也就漸漸地受到宣教士們平靜信仰生活的耳濡目染。在工作之餘,透過和宣教士之間情感與信仰上的交流,對於自己的人生有更積極的期待與平靜的喜悅。並且在感佩宣教士的奉獻之外,更激勵自己服務與付出的心。

除了就業的幫助之外,台東基督教醫院也讓原住民的護士透過照護病人,感受到那一份源自天生的愛心。而且,透過信仰的力量,讓整個台東基督教醫院,把原住民結合成為一個緊密的團體。使得原住民員工不僅在生活上獲得保障,更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卑南族退休護士孫雪枝說,宣教士們遠渡重洋,來到全然陌生的國度,親手觸摸與照顧跟自己完全沒有關係的病患,就算是最污穢的傷口都仍是用愛心去愛。不禁讓她開始思索如此奉獻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強大力量?後來她知道是信仰支撐了宣教士的行動與毅力,因此孫雪枝也開始投入了信仰的人生。

以信仰為途徑,台東基督教醫院團結了外國宣教士與原住民員工,共同為台東人民服務。在這併肩努力的三十年中,原住民員工在宣教士的義行中獲得了啟發,更在服務同胞的同時,感受到人生的充實與回饋的喜悅。

司改會法律服務隊提供法律諮詢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屆滿一個月,第一線的救災工作都告一段落之後,許多關於法律程序的問題開始浮現。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招集了十位會內的律師、三位工作人員以及二十多位來自文化及東吳大學法律服務隊的學生,成立法律服務隊,針對災區民事賠償及建築相關法規提供免費諮詢。

在十月九號所派遣的第一梯法律服務隊與當地鄉鎮市公所合作,在安置災民的成功國中做定點的法律諮詢服務。民間司法改革會執行長王時思表示,災區的居民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基本上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房屋倒塌需向建商索取賠償的問題,第二類為死亡家屬的財產及債務繼承的問題。

關於房屋倒塌需要向建商求償的法律程序,王時思表示,災民應該要注意,在一定的時間內向法院申請假扣押建商的財產,並且利用攝影或是保留現場的方式留下房屋毀損的證據,以便將來裁定房屋受損的責任歸屬。有些災民急於整理家園,粉刷、修補房屋都有可能破壞證據的原貌,造成將來追究房屋損壞原因的困難\n

死亡家屬的財產及債務繼承的部分,王時思強調,雖然這並不是目前最急迫的問題,但是,只要有死亡就會有繼承的問題。如果父母親死亡留下未成年的子女,未成年的子女可能不知道父母留下的財產多或債務多,這些狀況都可能需要依照個案的不同,經過法律的程序登記拋棄繼承或是限定繼承,以免債權人追討發生債務的危機。有些災戶在這次地震中財產受到嚴重損失也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宣告破產,這些問題都需要借重法律專業的協助。

王時思表示,法律服務隊除了提供法律諮詢之外,還提供假扣押的義務辦理服務。但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並不是法律上無法解決,而是在一些社區需要集體提出假扣押的申請時內部的溝通協調以及社區居民猶豫不決所拖延辦理的時間,一方面因為申請假扣押有時效性,建商只需要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脫產的手續,災民無法建立共識可能會錯過申請假扣押的時間。另一方面,由於一件法律的訴訟案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得不到立即的幫助,災民往往都轉而求助於行政力量的方式,以抗爭來試圖取得用國家的力量得到幫助。王時思特別呼籲災民,在這些方式之外還有很多基本法律上的保障可以做到,以免失去法律上的權益。

這次法律服務隊到大里時剛好遇到災民們北上參加夜宿總統府的活動,參與這次法律服務隊的文化大學法律學生林美宏表示,災民多數對於法律諮詢抱持猶豫的態度,加上災民積極採取抗爭的方式尋求幫助,更顯得災民對法律上的協助接受度並不高。

民間司法改革會針對這次地震的法律問題整理出一份法律的Q&A提供給災民,給予基本的法律資訊以及可以利用的資源,請有需要的民眾向司改會索取。法律服務隊的工作階段性暫停,預計近期內將統整會內的意見,將來會舉行研討會向行政院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民間司法改革會
電話:(02)25231178
傳真:(02)25319373
地址:台北市松江路90巷3號

1999年10月24日 星期日

愛心處處飄 為植物人祈福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加油,請不要放棄」、「有願望就有希望,希望你們能堅強的站起來」、「生命的價值不在動靜之間,而在於生命搏鬥的粹練」、一句句來自民眾寫下的祝福,隨著五面大型的風箏,飄揚在國父紀念館廣場。

活動一開始,便在眾人的祝福和目送下,分別將載滿了民眾祈福話語的五面大型風箏,高高放送於廣場的空中,緩緩飄揚。每一面大型風箏的面積皆為四萬平方公分,分別以「愛」、「心」、「處」、「處」、「飄」五個字串成「愛心處處飄」的文字意象,此五面大型風箏與另外由一百二十五面小型風箏所串連延伸的長型風箏不僅放出了所有為植物人祈禱的深切祝福與鼓勵,更釋放出了所有植物人家庭不放棄的希望,期許這份永不不放棄的希望,綿延不絕。

現場籌募清寒植物人家園活動分為募款箱、捐贈醫務車、認捐愛心床及認捐愛心磚四個項目進行,其中捐贈醫務車詹益蒼先生的兒子詹木濱,由於母親今年七月的逝世,深深感到救護速度的重要性,「為了彌補這份缺憾,於是決定將母親喪禮所有的奠儀也就是俗稱的白包全數捐出,算是完成母親的遺憾,為這個社會盡一點微薄的力量吧!」詹先生感慨的道出。

創世基金會副秘書長郭慧明表示,每一個植物人的背後,都曾經有一段在希望邊緣掙扎而令人心碎的故事,尤其是清寒家庭在面臨這樣的困境時,帶來的更是不知所措的雪上加霜,因此秉持著「幫助一位植物人,便是幫助一個家庭」的信念,決心籌建第八所清寒植物人安養院於桃園分院,以盡其可能的照顧在桃、竹、苗地區的清寒植物人家庭。郭慧明亦說明,由於植物人家庭在心靈上所承受的壓力實在非一般人所能體會,因此這次的園遊會的活動不只希望大家能共襄盛舉給那些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沒有辦法做任何事的植物人一個溫暖的家,更讓那些心碎了又碎的植物人家庭能得到一份來民眾而支撐下去的鼓舞。

另外,由於活動籌備期間遭逢九二一大地震,創世基金會為了貢獻出一己之力,本次園遊會的的七十個攤位收入也將捐出,作為九二一災民的重建基金,基金會也表示,凡是因震災而造成植物人者,創世也將提供長期免費的全人照顧。舞臺部份也在主持人吳宗憲及其他相關藝人的帶動下,一有位媽媽亦上台一口氣便拿出了五千元捐贈,使得現場舞台與民眾的熱絡交流達到了最高潮。連主持人亦表示,難得看到活動到最後,人數竟越來越多,整個活動便在藝人的歌聲與不捨離去的人群中邁向尾聲。

1999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莘莘學子 灑下希望的種子

【生命力記者/孫漢威報導】「先生、小姐請您買一條黃絲帶,為災區的民眾灑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台北市高中春暉聯盟於十月廿四日下午,發起名為「希望種子」的黃絲帶街頭義賣活動,以一條十塊錢的價格進行一連五小時的義賣,所募得的金額將全數捐給行政院救災專戶。

「國難當前,身為高中生的我們,也希望為受災同胞盡一分心力。」春暉聯盟主席沈奕璿嚴肅的說道。他表示,這個活動從九月卅一日開始策畫,經過台北市社會局、教育局及各校春暉社的層層關卡,籌備相當困難,加上各校高中遇到段考,又有所延誤。所幸得到中華民國社團發展協會及校長教官們的大力支持,活動才得以實行。

包括動物園、華納威秀等九個義賣據點,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共三十三所學校、兩千五百多名的學生參與,其中北一女中在大本營台北車站就動員了一百七十九名學生。「我們都是自願的,發揮愛心為社會做一點事。這次的義務幫忙,並不算是高中八小時的公共服務課程,而且這邊的募款速度相當的快,不到一小時,我們這一組已經募得了一千五百多元。」北一女中高一學生方琪說。

中正紀念堂站的金甌女中學生蔡琬琳表示,這次的活動不僅相當的具有意義,也可以經由這次的經驗學習如何與人接觸。西門町據點的副站長,大理高中春暉社副社長簡慈妤表示,西門町的情況相當的好,下午兩點多就賣光一千七百六十條的絲帶,之後便以純募款的方式進行,總共募得了五萬四千一百二十二元。 

這次活動共批了萬條黃絲帶,扣除成本一萬元,總共募得了約六十萬元,最快將於十月廿五日劃撥到行政院的救災專戶。同時,參與的同學們也普遍認為民眾募款的踴躍度相當的高,因此這次的義賣活動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眼盲心不盲 視障團體為賑災義演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

「這脆弱的大地,即將停止呼吸;遠方有你的呻吟,一幕幕這樣清晰......」,曾榮獲八十八年度文建會文藝詞曲創作第一名的視障者林家德,在台上唱著他為九二一賑災所譜寫的歌曲,希望藉由他的歌聲,撫慰受難者的傷痛。

由三號碼頭藝術公司主辦的「九二一 愛與希望家園重建」活動,邀請多位藝文人士和身心障礙團體,共同為賑災義演募款,地點在台北火車站前廣場,受邀演出單位包括中華五眼護盲協會五眼樂團、茱莉亞兒童舞蹈團、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等,共十多個團體熱情參與。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晚上六點,由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演出,現場並義賣九二一賑災歌曲「再回夢想的地方」單曲CD,這首歌的詞曲是由視障音樂人林家德所創作,並由藝人朱約信(豬頭皮)所編曲製作。林家德表示,由於家住九樓,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感受特別強烈,在地震過後得知傷亡如此慘重,在有感而發下,創作出這首歌曲。

在這次的義演晚會上,邀請到廣播人郜瑩主持,藝人豬頭皮、阿弟仔;骨肉皮搖滾樂團、鄭小刀二人組樂團;視障音樂人林家德、俊傑和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的會員,共同輪流上台演出。受邀演出人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多賣出一張CD、多為賑災盡一份心力。

本身也是視障者的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理事長陳國平表示,這次義賣歌曲CD所得款項,將全數轉予支持災區老人安養計畫,因為在震災過後,大人與小孩已受到比較妥善的照顧,但災區老人仍是被忽略的一群,因此這次的義賣款項將以重建老人第二個家為主。

現場除了台上人員賣力演出外,台下也有一群義工,穿梭在人群中,以同樣的熱情為這次的義演奔波。從事室內設計的蕭小姐,從朋友中得知這場義演的消息,毅然加入義賣CD工作的義工行列,雖然有時會被拒絕、即使賣了近兩個小時只賣出十幾張CD,但她仍努力幫忙義賣,毫無怨言。「看到視障朋友都能為賑災付出心力,身為明眼人的自己,又有什麼理由說不行呢!」即使手痠腳麻,蕭小姐仍抱著一疊CD和宣傳單,在會場中到處義賣。

這場義演最後由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會員,共同上台合唱「再回夢想的地方」歌曲,於八點三十分結束,但「九二一 愛與希望 家園重建」活動持續到二十五日,並有其它義演團體
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02)25861630
三號碼頭藝術有限公司:(02)26589877

關渡賞鳥博覽會 拉近人鳥距離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我猜你一定不知道小鳥的骨頭為什麼可以浮在水上,但是我知道!」今年才六歲的張小妹妹驕傲地說著。身穿迷彩背心的張小妹妹,不時拿著手中的迷你望遠鏡東張西望,彷彿一位專業的小小賞鳥迷。和其他來參加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的小朋友一樣,張小妹妹在關渡自然公園渡過了一個快樂的星期六下午。

今天是國際公認的賞鳥節,台北市野鳥學會特地在關渡自然公園,舉辦了「跨越千禧─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雖然台北今天早上的天氣並不穩定,天空不時飄著細雨,但由於適逢週休二日,因此仍然吸引了大批喜愛賞鳥的民眾共襄盛舉。

主辦單位台北市野鳥學會表示,每年的九、十月是觀賞冬候鳥南下避寒的最佳時機,而關渡自然公園則是台北地區觀賞鳥類最好的地點。過去台北市野鳥協會每年都會在這個時期舉行關渡水鳥季的活動,而今年則是擴大舉辦為國際性的賞鳥活動。因此博覽會中除了有擺設台灣各地鳥會的攤位之外,還有來自日本、以色列、斯里蘭卡及香港等世界各國的鳥類保護團體,共同參與這項國際性的活動。

主辦單位為了讓參觀的民眾更了解各種鳥類的特性及棲息的生態環境,特別在賞鳥步道的沿途設置了解說亭,並動員鳥會的解說員為民眾說明,讓民眾除了在接觸鳥兒之餘,更能進一步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而前來參觀的民眾,對於這項活動則是給予相當的肯定。現在從事軟體設計的劉先生表示,本來只是想利用週末出來透透氣,沒想到能順便學到這麼多有關水鳥的常識,算是意外的收穫。

而為了吸引小朋友的興趣,步道的沿途也有設置鳥類生態遊戲區,包括了拼圖、拓印及身體彩繪等各種小朋友最喜歡的遊戲。主辦單位表示,希望能讓小朋友在遊戲的過程當中,能夠學習到一些鳥類的基本常識。從每個遊戲亭前小朋友大排長龍的景象看來,主辦單位的巧心設計似乎也獲得了回報。

「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明天將繼續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一天,如果你還不曉得紅冠水雞喜歡吃什麼東西?綠頭鴨通常會什麼樣的環境棲息?五色鳥的最大特徵是什麼?不妨利用禮拜天的時間到關渡自然公園走走,一起和鳥兒做最自然的接觸。

1999年10月20日 星期三

瑪利亞之父莊宏達 十七載的無悔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早晨的台中市,已經可以開始感受到冬天的寒冷,走進祟德五路的「莊小兒科」診所裡,卻叫人感到溫暖。柔和的燈光下,牆壁上掛著一幅又一幅的聖母瑪利亞與天使的畫像,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天主教氣息,裡面坐著的瑪利亞啟智學園創辦人莊宏達醫師,便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

「我接到指示,這是天主給我的使命,所以我就做了。」莊宏達滿臉的笑意,敘述著他創辦瑪利亞啟智學園最初的動力。他表示,他學過復健的工作,他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去幫助社會上的殘障兒童,他接著又說:「本來只是很單純的動機,想要幫助智障兒而已,沒想過會有今天這麼大的規模。」

民國七十二年,莊宏達是台中市順天醫院小兒科主任,他最先在醫院開設復健部,收留了為數頗少的智障兒。在當時,智障兒很少有獲得教養與復健的機會,所以復健部的設立,為智障兒帶來一絲的希望。但三年後,當莊宏達自己出來開業後,醫院便結束這個部門,他帶著幾個智障兒,將他們安置在診所的樓上,慢慢的,不少父母一直將孩子往他那里送,在與同事們的共同商討下,民國七十七年成立了瑪利亞文教基金會,在台中市五權區成立第一個學園,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四個園區的規模,孩子們也由當時的三十人到現今兩百多人了。

雖然學生都有繳學費,事實上學園的經費主要是靠外界的捐款維持下去,所以每個月都沒有確定的金額,但瑪利亞學園卻就這麼走過十年的光景。「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這是大家的力量。」莊宏達表示,除了信仰之外,支持他堅持下去的力量,便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

當他看到一個小孩,從完全的不懂表達自己到會由簡單的動作聲音來傳達訊息,他得到很大的安慰與感動。他抬起頭,眨了眨眼,再次露出讓人溫暖的笑容說:「只要我們收容一個孩子,就有一個家庭得到幫助,家長就可以喘一口氣。」他認為,這些孩子跟普通健康孩子不一樣,連家長也需要學習如照顧他們。

在莊宏達面前,你可以看到一個人對生命的熱忱與不離不棄,即使在面對殘缺的生命,他眼中仍然充滿愛。「任何生命不管怎樣弱小都是有希望的,衹要經過教導就一定有進步的。」莊宏達把玩著手中的眼鏡框,笑著說:「孩子們為生命不放棄,是讓人感動的,我們要給他們機會。」

每一天下午,莊宏達都會休診到各學園區去看看孩子,從診所到學園是一段不短的距離,但他一點都不覺得累。有時候學園發生狀況,他必須休診趕去處理,對於自己本身的事業有一定的影響,但他只是笑著帶過:「沒辦法啊,孩子們需要我。」

在未來的日子裡,莊宏達不曾想過停止瑪利亞啟智學園的事務,他依然會和孩子們一起走下去。他笑著說:「等到有一天,天主給了我指示,告訴我說夠了,那我就不做了。」

瑪利亞文教基金會 郵撥帳號:2025132-8  洽詢專線:04-2590690轉28鐘小姐

九二一台灣站起來 同志站出來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由Touch電台同志節目「我們一家都是G」的主持人詹謹巖所發起的「台灣九二一震災同志聯盟」,正式對外招募各同志或非同志的社團或個人,以賑災為共識,行動為目的,集結力量和資源,為長期的重建工作作有計劃的持續付出。

由Touch電台同志節目「我們一家都是G」的主持人詹謹巖所發起的「台灣九二一震災同志聯盟」,正式對外招募各同志或非同志的社團或個人,以賑災為共識,行動為目的,集結力量和資源,為長期的重建工作作有計劃的持續付出。詹謹巖表示,這是台灣同志社群第一次正式參與公共事務,目前已經緊急動員近四十多個同志社團及單位,為這次台灣災難的重建奉獻一份心力。

對於目前聯盟的工作方向詹謹巖指出,原本在進行的諸如同志親情徵文活動的獎品及台灣第一個女同志網站「我的拉子烘焙雞」於六月彩虹同志驕傲月所票選出來的T恤都轉為九二一的義賣。更由於今年屆美國紐約同志運動「石牆運動」三十週年,同志社群從原本的弱勢族群發展到能夠為社會盡一份力量的團體,同志們上網踴躍參加義賣都代表著同志對台灣社會的愛心不亞於一般人。

同志更於十月十七號踏上街頭,在百貨公司、火車站人潮擁擠場所,捧著捐款箱為九二一募款。詹謹巖表示,由這次的街頭募款活動中可以看出來同志的「現身」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活生生的站在街頭向人民募款需要強大的自我認同的勇氣,也必須面對有些民眾對同志迴避的態度。詹謹巖說,雖然募得的金額不多,但是這一筆同志所募得的款項卻有特別的意義。

聯盟預定於中期連結同志資源,利用節目陳述分享賑災意見及看法,緩和災難所帶來的焦慮情形。更計劃於後期預定十一月招募義工成立口述歷史專案小組。詹謹巖表示,這一次的地震是屬於台灣共同的歷史,共同的創傷。在經歷這次災難的人民對這次地震的記憶還沒有因為時間或是區域的因素而改變,並且趁著對這次地震的記憶仍舊鮮明的時候留下紀錄,這是未來聯盟工作的重點。這方面的工作將招募相關領域的人才提供相關訓練,教導義工以不帶來第二次傷害為原則,扮演一個聆聽者的角色,將這次台灣社會經歷大地震的歷史經驗及重建的努力紀錄下來。

台灣九二一震災同志聯盟
 tzar921@ms41.hinet.net

東基 「全人照護」從心出發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三十年前和譚維義醫師共同建立台東基督教醫院,當時身為台東基督教醫院護理主任的德樂詩教士,始終秉持著「全人照護」的精神為病患服務。直至今日,這樣的服務精神仍舊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裡流傳。

德樂詩教士曾經對護理人員說過:「照顧一個病人要照顧他的所有,那怕是病患的手指甲髒了也要細心地為他修剪。」不論是到東基求診或住院,都應該要讓家人感到放心,不用再親自來守護,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護理人員。總是親自訓練護理人員的德樂詩教士,嚴格地要求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所有護理人員,也就是為了要貫徹「全人照護」的理念。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每個病人不僅都能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在心靈上,醫院裡的宣教士與醫護人員都會和病患與家屬一起禱告,透過宗教的力量,撫平傷患的心。

護理長蔡美齡表示,以她在醫院工作的經驗,台東基督教醫院的護理人員除了護理照顧的工作之外,也會坐在病患的床沿與病人談心,分擔病人的痛苦與憂慮。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的相處就好像家人一般。由於台東地區大部份就診的病患多為原住民,而這裡的護理人員大部份也都是原住民,因此在護理工作的過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有較好的互動。不管是聆聽病人的心聲,或是做衛生護理的工作都較能夠貼近病患的心情。

多年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就診,也是醫院義工的鄧月珍,十九年前因為身材嬌小,生產上面臨困難,在友人的介紹下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就醫,開始了她與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緣份。民國八十年,鄧月珍患了一種不知名的病。當時她全身的肌肉僵硬,脊椎的所有環節都酸痛不已,病發的時候會抽筋、發抖。當時走遍了台灣各大醫院,都沒有辦法查出確切的病因。在束手無策之下回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在多位宣教士細心與耐心的診療下才控制住了病情。鄧月珍說,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護理人員不僅醫治病患的傷病,更會關心病人的心情與精神。他們的誠意與愛心,都讓病人有安心與信任的感覺,不管在精神上或是生理上皆然。現在的她固定每個禮拜從事義工的工作,平時也會時常來醫院探訪醫護人員。

回憶起當年德樂詩教士對院內護理人員的嚴格要求,護理長蔡美齡說,當時護士都提著兩桶水,一桶熱一桶冷,到病房去一一為病人擦身體。雖然累得滿頭大汗,可是每個病人都可以保持乾淨與舒爽,自然心情也就好的多。蔡美齡說,如果一個護理人員連病人身上的骯髒都無法處理,那還有什麼資格去大談護理的基本理論?

談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服務精神,蔡美齡說,最重要的就是「有心」,具有服務病人的愛心,能夠時時地微笑,而且能自然地與病人保持良好的互動,才是最重要的。現在自己身為護理長的蔡美齡總是以「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勉勵醫院裡的護士,希望能夠在德樂詩教士返美後,「全人照護」的優良傳統繼續流傳下去。

就業互助聯盟 幫災民找工作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在九二一震災之後,許多災區民眾不僅失去家園,更失去賴以維生的工作,為了幫助震災失業者儘快找到工作,重拾正常生活,導航基金會集合了許多對此議題關心的民間團體,如晚晴婦女協會、勵馨基金會等,組織了「九二一全國就業互助聯盟」,希望協助震災失業民眾早日找到工作,重建家園。

目前「九二一全國就業互助聯盟」仍在規劃的階段,執行秘書周佳君呼籲企業能踴躍地前往災區投資,或者多多提供就業機會,加入勞工認養的行列,幫助災區失業同胞。她也表示,就業互助聯盟正在積極尋求與「企業重建協進會」合作的機會,希望能募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幫助災民就業。

周佳君說,由於這項有意義的活動才正開始運作,消息尚未普及,企業仍未有勞工認養的動作,因此就業互助聯盟極需要媒體的幫忙,將這項訊息廣佈給更多民眾和企業知道,讓企業能趕緊加入就業聯盟的行列,幫助更多須要幫助的人。

周佳君表示,九二一地震後的失業災民眾多,「九二一全國就業互助聯盟」的成立,便是希望能夠透過這個組織,在災區組成「勞工就業服務站」,統合就業機會、各種就業訊息,提供在災區當地或外縣市的工作機會給震災失業的民眾,讓災民早日自食其力、重建家園,並幫忙安頓其生活。她同時表示,全國就業互助聯盟不僅希望能提供災民就業機會的協助,並將會視災民的情況和能力,以及工作的需求,給予適當的輔導與幫助。

隨著時間過去、災區就難人員日漸撤離之際,全國就業互助聯盟希望接手災區的工作,在災區協助當地居民組織各種「互助合作社」,例如原住民勞動合作社等,藉以整合災民的力量,以達到社區自治的目的,讓災民自己來重建家園。

九二一全國就業互助聯盟 電話:(02)23941509

陽光重建中心 照亮燒傷傷患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因為在火災中吸入過量的濃煙,動過手術之後,小妹妹的脖子上就多了根插管,來幫助氣管呼吸;老伯伯的雙手嚴重燒傷後,在復健治療期間,為了不讓雙手萎縮,正不斷做著抬高的動作。還有一位重度燒傷的年輕人,戴著面模穿著壓力衣,努力邁開步伐。這是「陽光重建中心」的現場寫真,一個專為燒傷患者提供全面性重建諮詢、評估與復健治療服務的場所。

陽光重建中心是國內第一所物理復健治療所,陽光宣廣部社教專員楊斯曼表示,燒傷患者在國內案例並不多,一般醫院對燒傷患者的復健仍不夠專業。從另一方面來說,帶給傷友更大痛楚的不是在醫院治療時,而是在當傷口癒合成疤痕期間。如果沒有專業的復健治療,傷疤將會成為傷友一輩子的痛。

楊斯曼解釋說,目前重建中心的復健治療是讓傷友穿著「壓力衣」,經由壓力衣持續均勻施壓於未成熟的疤痕上,以減輕疤痕組織腫脹,使疤痕變得比較平整、薄、柔軟,以及顏色變淺,讓傷友對自己更有信心。「會比較好看」。如果傷友不穿壓力衣,傷疤就會不規則亂長,「就像變形蟲一樣」。如果沒有妥善使用,使壓力不均,造成疤痕扭曲,使肢體痙攣萎縮,不能張開,「就會跟武俠小說裡的鷹爪手一樣」。

可是,穿著壓力衣並不輕鬆,每天必須穿戴二十個小時,只有吃飯、洗澡時才能取下,這樣的生活必須維持一到兩年,經醫師檢定傷疤已穩定,不再「亂長」的情況下,才能擺脫壓力衣的束縛。而壓力衣不透氣,天氣熱時容易起疹子,甚至中暑、休克,也造成一般傷友在復健治療期間無法工作。此外,製作一件壓力衣需要新台幣一萬多元,每個傷友都得量身訂作,帶給傷友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為了適應壓力衣的壓力,傷友必須做肢體抬高、伸展的動作,以免肌肉痙攣萎縮,「這兩年的復健治療期其實是相當痛苦的。」傷友徐新華說。

為了解決穿壓力衣帶給傷友的「痛」,在經濟方面,社工員會考量個別的情況,向「陽光」提出經濟上的補助;而製作壓力衣的費用,也一併由「陽光」來承擔,傷友們只需負擔新台幣五十元的掛號費;重建中心裡的低溫空調,則使傷友減少中暑、起疹子的機率,有更舒適的治療空間。另外,傷友也會互相鼓勵,使復健的過程不再只是個人的孤軍奮戰。在攝氏二十度的低溫中,隨時都可聽到傷友彼此打氣、鼓勵的話語,「要再做復健喔,你看你這裡的疤開始亂長了。」不論老的少的,不論來自何方,不論受傷的程度如何,他們都是「陽光」的朋友。

未來「陽光」計畫在南台灣設立第二所「重建中心」,使南部的傷友不必再千里迢迢到台北復健;「陽光」也衷心期望,當你面對陽光的朋友時,能夠嘗試了解與接納他們,讓每一位傷友能更放心地走向陽光。

陽光基金會 電話:25078006轉504 
宣廣部楊斯曼\n 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91號3樓

獻出愛心 讓晨曦照亮智障者的路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新竹市仁愛啟智中心,是匈牙利神父葉由根於二十四年前所創辦,主要是為新竹地區的智障者提供教養服務。在這二十四年來,中心服務的人數持續增加,使中心內院舍空間已達飽和,日間托兒更超收四十九人,佔總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但由於區內仍有很多需要特別照顧的智障者,找不到適當的教養場所,所以有需要增建一個新學園,以解決空間嚴重不足的窘境。

在有心人士的捐助下,仁愛啟智中心得到一塊位於新竹市龍山國小附近,面積約一千五百坪的土地。中心因而打算在此興建一座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名為「晨曦學園」的教養學園。在中心與內政部社會司洽談後,預估建築費用為一億一千萬元,而政府最高補助金額為六千萬元,仁愛啟智中心需自籌五千萬元。   

「晨曦學園」是一座現代化的無障礙建築物,多重障礙者以及輪椅族也可以暢行無阻。仁愛啟智中心的教師兼公關林海萍解釋道︰「仁愛啟智中心已經有二十四年的歷史了,在樓宇結構上已不能加裝無障礙設備。孩子們在這裡都不能方便地爬樓梯,比較嚴重的還要老師抱上去,所以不論家長、老師和神父都很希望晨曦學園的出現。」

除此之外,學園特別設計了寬敞的教室、各種專用教室、職能治療室、物理治療室、實習工作坊、視聽室、多功能體能訓練室等。這些設備都是必須的,但是亦使學園的建造經費大幅提高。

由於金額龐大,實在遠超過中心的財務能力,而中心亦希望晨曦學園能早日建成。因此從八十七年春天起,中心即積極展開籌募經費活動。包括愛心園遊會、義賣、媒體宣傳等。在剛過去的中秋節,中心便與板橋新勝發餅舖合作,舉辦「延伸月餅之愛,共築晨曦學園」活動,為中心籌募到八十多萬元。中心並打算於今年年底進行售賣賀年卡活動,希望募得更多款項。林海萍表示,賀年卡都是中心內的孩子們親手製作的,而且都做得很精美,希望各界人士盡力支持。

經過中心的努力,在這一年多已募得五百多萬元,但與五千萬元的自籌經費還有一大段距離。開朗的林海萍也不禁焦慮的道︰「這真是一筆很大的數目,而晨曦學園的興建時間也很迫切,我們本來沒有辦那麼多活動的,但為了早日興建晨曦學園,唯有盡量辦活動籌募經費。」

林海萍於最後語重心長地呼籲大眾幫助晨曦學園的興建,說道︰「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可以多關心、幫助孩子們,讓晨曦能早日建成。晨曦是訓練他們的地方,他們受到訓練,就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我們都希望他們能自立,成為一個將來能貢獻社會的人,而不是受幫助的人。」這些都是仁愛啟智中心內老師們的心聲,也是中心興建晨曦學園的真正目的。

新竹市仁愛啟智中心
電話︰03-5711833#29
晨曦專線︰03-5728947
傳真︰03-5726807
郵政劃撥帳號10000745

仁愛啟智中心
電子信箱︰stjoseph@tpts5.seed.net.tw
捐款可利用郵局自動轉帳服務,細節請另洽仁愛啟智中心

婦展協會 婦女職訓明燈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每個星期二、四的早上,台北市婦展協會地下樓的電腦室裡,都會坐滿來自附近社區的媽媽。來自不同背景、年齡也從三十到六十多歲的她們,共同點是:想學得一技之長。

四十年次的馬嘉羚表示,到婦展協會來學電腦是教會長老介紹的,目的是「為了要工作」。她笑著承認對她來說,電腦是「生財工具」,因為學會電腦,對於加入職場是比較有保障的。她指出,婦展的電腦老師很有親和力,還有義務教導學員的助教,在課後針對她們的問題個別指導,而且婦展的電腦也免費提供她們練習。認真打著作業的她說,婦展協會的環境和師資都不錯,讓她覺得「有學到東西」。之前從來沒學過電腦的劉小姐也表示,她學電腦為的是「自我成長」,培訓自己的技能。她希望,課程結束後能夠「多少會一點電腦」。

婦展協會主任薛倩儀表示,每年婦展協會都會接受勞工局委託,辦理特定對象─失婚婦女及單親媽媽的技能培訓,開辦電腦課程。薛倩儀說,對家庭遭到變故的婦女而言,經濟問題是最大的負擔,婦展協會開設職訓班和相關課程的目的就是幫助她們「在精神上、工作上找到出路」。她指出,婦展協會除了設立電腦班,也舉辦婦女成長團體、法律課程,秉持的就是婦展的精神「給她一條魚,不如教她如何捕魚」。

目前擔任婦展協會電腦課程講師的是臺大電機研究所的博士汪世昌,課程內容則包括一百二十到一百六十小時的電腦文書處理、網路應用訓練。薛倩儀說,有鑒於針對一般社會人士開設的電腦課程進度較快,往往讓中高齡婦女有跟不上的困擾,婦展協會和老師溝通,要求他用「很簡單的方法、很簡單的話」教學,設定合理的課程。今年二月結訓的學員,有一半以上都已找到了工作;薛倩儀肯定地說,婦展的電腦課程「絕對不會讓她們空手回去」,也表示歡迎需要技能培訓的婦女到婦展協會參加課程。

台北市婦展協會 電話:(02)2738-5946 地址:台北市吳興街284巷22弄126號1樓

博愛基金會 為受災戶盡心力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我們秉持著主的精神,為災區的人民服務。」財團法人天主教博愛基金會執行長廖修三說。

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天主教組織立即在台中成立了「曉明救災站」,以曉明女中為救災中心,向集集、鹿谷、埔里、國姓等受災地點,送出了兩百五十四車的救援物資,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動員了耕莘醫院、虎尾若瑟醫院等五家天主教醫院裡共一百二十名的醫生、護士到災區做立即的醫療服務,廖修三說:「我們準備了齊全的醫療用具,接管了埔里基督教醫院的急診室,為當地的受傷居民做開刀等急救服務。」

在第一階段的救難服務結束後,緊接著天主教團體關懷的對象是災區心靈受傷的兒童,甚至是老師。博愛基金會成立了「心靈重建小組」,在災區直接對當地的老師們再教育,教導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及學生的心靈受創問題。「總共有一千名老師接受我們的輔導,我們教他們怎麼去撫慰孩子恐懼、害怕的心,告訴他們現在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伴,最需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有人會保護著他們。」廖修三說。

現在博愛基金會正在統籌規劃收容兩百九十六名的災區孤兒,年齡從幼稚園到高中生都有,例如台北縣的聖心女中,就打算收容二十四名的國中、高中學生,提供他們一切生活及教育上所需,也有修女或神父來幫助他們做心理上的輔導,使他們早日適應新環境。廖修三表示,他們現階段的工作是在幫助政府解決災區孤兒的居住及教育問題,算是暫時性的,日後當教育部對這批學童有妥善的安排時,他們便能提供這段日子的經驗與教育部分享。

在談到這次的賑災工作時,廖修三說:「人性本善,這次大地震更使得人性的光明面得以發揚,有好多人,不只是教友,都主動與我們聯絡,願意與我們一起南下為災區的居民做服務,或是捐款、捐助物資,這次大地震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能力,天主教團體會繼續以為善不欲人知的心情,服務下去。」

「藝術市集」 送愛心到災區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基金會表示,「藝術市集」的主要訴求是希望文化藝術的大眾化,因此便以國外跳蚤市場盛行的「市集」為名,在八十七年「藝術市集」便分別以「愛」與「向杜布菲致敬」為題舉辦過兩場活動。

由富邦藝術基金會所主辦,以跳蚤市場方式推廣藝術品的的「藝術市集」於十月三十日上午十點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正式展開。活動希望透過藝術能夠傳達出對九二一災民的關懷,並以實質的幫助將市集的所得淨收捐助九二一災區重建,以期許受創的災民能夠走出傷痛,趕快站起來。

 基金會表示,「藝術市集」的主要訴求是希望文化藝術的大眾化,因此便以國外跳蚤市場盛行的「市集」為名,在八十七年「藝術市集」便分別以「愛」與「向杜布菲致敬」為題舉辦過兩場活動。由於受到各界的好評,於是決定於今年的中秋節進行第三次的活動舉辦,但適逢九二一大地震因此延期,故決定除了將市集義賣所得幫助賑災,同時也結合了原住民藝術文化,為受災的台灣和災民祈福,以撫慰災後受創的心靈。

為了表達對災區學校的鼓勵與關懷,針對台中縣十四所和南投縣的十所受災嚴重的小學,

活動另外也特別舉辦了「一人一卡,送愛到災區」單元。活動一開始,排成長長隊伍參加的每位小朋友,得知許多災區的小朋友都必須面臨搭設露天帳棚、轉往活中心、借民房甚至到營區才能上課的情況也感到同情,便在大姊姊的引領和說明下,參與的小朋友於是也紛紛的拿起蠟筆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把自己覺得是幸福的畫面畫下,期望那些收到圖畫卡片的班級也能像卡片的畫面一樣快樂。在塗繪的卡片中,小朋友不僅畫出了他們的希望,也畫出了他們的愛心與關懷,活動結束後,將會把小朋友的愛心卡片映製成海報,再送至災區的學校張貼,以最直接的祝福傳達台北市民小朋友的熱情與支持。

活動現場共劃分四個區位,分別為市集區、表演區、自創區、休閒區以及「科技、環保」結合藝術為訴材而呈現的兩個主題館。其中藝術市集區則是以攤位的方式進行藝術品的義賣,參與者有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世新大學的陶藝、版畫、金工與編織藝術:阿非之家的藝術蠟燭、成品書局的藝術海報、原創美術協會的油畫:輔大織品係的環保服裝中國女紅舫的針線藝術等...共四十個藝術單位的共襄盛舉。表演區表演則由布農族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所引領的排灣、阿美、賽夏等原住民族群於下午三點鐘展開祈福,「手牽手團結起來,相親相愛,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原住民為台灣祈福的歌聲和舞蹈中

民眾也和原住民一同舞動 為活動帶來高潮。

主辦單位表示,藝術市集將延續到明日,並有野草莓舞團、銀色動物園、under16踢踏舞團帶來不同類型的藝術表演,歡迎名眾踴躍前往觀賞,為市集義賣活動共襄盛舉。

快樂上學去 新莊社區大學開跑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請問心理學的教室在那裡?」、「請問經濟與生活在那一間教室?」,幾位晚到或初次來上課的新莊社區大學學員,匆匆的趕到教學大樓,向義工或行政人員詢問上課教室,如同未畢業的在學學生般,心急的找尋上課地點,求知的熱情和渴望,無需言語表達,已表現在焦急的臉龐上。

開學已一個星期的新莊社區大學,在新莊高中開課,已有六百多人預約報名,但先前因受上課地點不確定和大地震的影響,目前完成註冊手續的只有三百多人,在這三百多位學員中,年紀最大的學員已有七十四歲高齡,年紀最輕的則是十八歲

今年五十二歲、家住五股的蔣媽媽,在社區大學修「氣學與養身」,當初認為自己的學歷低,一度不敢來社區大學報名,後來經由女兒的鼓勵,於是鼓起勇氣入學,現在蔣媽媽不但是社區大學的一份子,而且還是這裡義工社的社員之一,每天都會跑來新莊高中幫忙。「自從參與社區大學的課程後,不但交到許多好朋友,而且覺得生活過得很充實,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又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上,我們晨泳隊的隊員也有很多人,一起報名社區大學的課程。」蔣媽媽開心的說。

新莊社區大學主任秘書葉永文表示,目前新莊社大所開的課程,主要分為學術課程、生活藝能課程和社團課程,共有六十幾門的課程可供選修。在師資方面,除了學術課程所聘請的老師有學歷限制外,其他主要聘請新莊附近、經歷豐富的地方人士,擔任課程的講師,藉由社區人士投入教學,讓學員學成後再投入社區服務,達到雙向互動的功能。

由於剛開學不久,因此目前學員們選課呈現兩極化的狀況,其中與個人生活比較切身的課程,如心理學、經濟與生活、情緒管理等,皆是熱門課程,有關社區發展的課程反而比較少人選。「我們相信,將來社區的概念推廣,使一般民眾瞭解接受後,有關社區發展的課程,必定會有更多有興趣的學員選修。」葉永文主任如此說。

在新莊社大擔任「學習型社區工作坊」課程的董老師,在談及與學員之間的互動時表示,因為學員來自社會各層級,因此在與學員互動的過程中,內容會變得更豐富、更有趣。「我的意見可以被質疑和反對,甚至可以被推翻,我希望在課堂上能和學員們達到充分的互動。」董老師熱心地一邊和迎面而來的學員打招呼、一邊充當義工,指示搞不清楚自己教室的學員上課地點。

今年剛好十八歲的小劉,目前白天在腳底按摩院上班,晚上則來新莊社大修「心理與生活」課程,他說當初是鄰居拉他一起來報名,但上過課後,覺得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很生活化、而且也容易聽得懂,增加許多不同層面的知識。他並希望將來社區大學能開設更多的課程,讓有潛力、有能力但比較沒有學習機會的人,能增加更多進修的管道。

新莊社大主任秘書葉永文表示,由於目前台北縣只有永和社區大學獲得縣政府的補助,其他社區大學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學員的學費,和「社區大學文教基金會」的補助,情況相當克難,未來希望加速推動社區大學法的通過,讓社區大學的推廣有法可據,使社區大學的發展能更加健全和完善。

新莊社區大學

電話:(02)89943724~5

黃美穎 在華岡晨曦的成長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自稱喜歡藝術的黃美穎,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了服務性質的華岡晨曦服務社,卻沒想到這一加入,除了讓她的大學生活倍感充實,更學習到如何從心出發去關懷社會上需要照顧的人。

黃美穎說,一開始想加入的是陶藝社,但是因為學校沒有陶藝社,轉而被「看起來最熱鬧」的服務性社團吸引。當時成立才三年的華岡晨曦服務社,讓她產生「人少少的,但是感情都很好」的感覺,因此留了下來。在華岡晨曦服務社中共有三個服務隊,分別是返鄉服務隊、基層文化服務隊和平時服務隊;服務的對象是國中小學的青少年,內容則是育樂營的舉辦和問題青少年的輔導。黃美穎提到她輔導一個國中『校園大姐大』的經過,她說,這個孩子本性並不壞,只是不愛念書。這個被校方視為問題學生的女生,在經過黃美穎鍥而不捨的輔導後,不但願意和她交心、也經由甄試考上高職,直到現在還會和她通信、聯絡。

另外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個案也是個女生,黃美穎說,這個孩子的父母分居、父親又有賭博的惡習,造成她內向、孤僻的個性,人緣不好、甚至被全班排擠。黃美穎表示「在她身上投注很多心力」,在兩年間,從和班上同學接觸、了解她的個性,進而慢慢接近、引導她,看到這個孩子在她的輔導下漸漸開朗起來,使黃美穎感到非常欣慰。

在創社未久的華岡晨曦服務社中,為數不多的社員的工作量相對提高。對於社團中各式各樣的工作,黃美穎的學習態度是「有什麼就吸收什麼」,從架設舞台、布置燈光到美宣、社員間的溝通及社務協調,都曾是她的工作範圍。正因為什麼都要學,在伙伴們的相互支援、關懷中,不但讓社員間的感情變好,也讓黃美穎深感「學到很多東西」。她坦言在帶活動中工作雖繁重,但給她的是更多的成就感,並且從對小朋友的付出與他們的回饋中獲得自我肯定。

三年以來,黃美穎從華岡晨曦服務社的活動組組員、社長到社團的顧問,可說見證了華岡晨曦的成長與茁壯。她說,服務性社團中,社員間的感情是從出隊建立起來的,因此在參加社團的三年中,她每學期都會出隊。從文化大學附近的格致國中,到宜蘭、台中等地的國中小學,都有她和社員為孩子們付出、努力過的足跡,「真的是很多回憶」。而在出隊、服務的過程中,她也學到如何關懷與付出。 

或許正是這樣能和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區的伙伴和小朋友交流的環境,使得像黃美穎這樣的大學生,願意無怨無悔的加入服務性社團的行列。對她來說,華岡晨曦服務社就好像是「一個家」,是能「盡情伸展自己的舞台」。

1999年10月19日 星期二

邱弘鈞 替環保注入網路生命力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從事環保工作讓我更真實地面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而這也是讓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大專生環保聯盟網的創辦人邱弘鈞說。

大學時代便活躍在校園的邱弘鈞,曾經擔任學校自治會的副會長,並結合新竹師院愛好環保工作的同學,一起創辦了新竹師院環保社。而在邱弘鈞和其他同學的共同努力之下,竹師環保社擔負起校內環保的工作,包括處理學生宿舍的資源回收。

從新竹師院畢業以後,邱弘鈞目前在桃園大成國小擔任實習老師,「你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小學生的資源回收工作做得比大學生還要好!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環保的觀念反而越來越差。」邱弘鈞表示,大專學生應該是行動力最強的時候,環保的觀念卻顯得薄弱,使得整個環保工作的推展進行的非常緩慢。

有鑑於此,邱弘鈞在今年八月份創辦了「大專生環保聯盟網」,希望能夠串聯分佈在各大專院校的環保社團及有心從事環保工作的同學,一起為台灣的環保工作打拼。「目前包括台大、交大、竹師及元智等學校都設有環保社團,並且都有自己的BBS討論空間。但是彼此之間缺乏管道進行經驗及意見的交流,所以希望藉著這個網站的設立,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討論空間。」邱弘鈞說。

由於整個網站還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因此目前只提供各院校環保社團的連結及討論區的功能。邱弘鈞表示,未來該網站計畫建立環保資料庫系統,把環保各項相關的資料彙集整理在網站當中,提供需要查詢相關資訊的人一個方便的管道。

邱弘鈞表示,等到網站的運作穩定之後,他還計畫成立一個正式的環保組織,成員也將是以學生為主體。他說,成立學生環保組織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讓居上位者重視年輕一代的聲音,另一方面則是藉此凝聚新生代推動環保的力量。

大專生環保聯盟網的建立,等於跨出了邱弘鈞夢想的第一步,未來他希望把推動環保工作的舞台拓展到全國,並藉由網路將各大專院校的環保工作者聚集在一起,為台灣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1.環保生活資訊網

2.環保園地

3.環保聯盟台北分會

1999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感恩重建聯合義賣會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埔里產業觀光促進會所主辦的「1017感恩,重建聯合義賣會」於十月十七日在大安森林公園的信義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口的人行道上展開熱賣,雖然細雨不斷,絡繹不絕的民眾依舊風雨無阻的前來共襄盛舉。義賣募得總數共八十萬一千兩百八十三元,將全數交與慈濟基金會整合,以無私的大愛協助災區重建,希望所有的受災地區都能和埔里一樣趕快站起來。

參與本次義賣的產品提供者,多為埔里當地的商家,包括金都餐廳、埔里酒、台糖埔里廠、龍南天然漆文物館、牛耳藝術公園、木生昆蟲博物館、廣興紙寮、東洋藥廠等。其中位於埔里國小旁的龍南天然漆器,在此次大地震的災難中,也蒙受到巨大的傷痛,除了館內漆器有三分之一價值近千萬的毀損外,館長的姪子亦遭到了傷亡。但身為館內一份子的徐仁粱表示,面對災難所帶來的傷害,無論如何都希望能夠將天然漆藝文化的傳承,延續下來,而非一蹶不振。徐先生化悲憤為力量,積極投入本次義賣,在距離義賣結束還很早的時候,所有的漆器便一掃而空,深感欣慰的徐先生,希望能以此作為傳承的起點。

另外,參與本次義賣的廣興紙寮,便以一張拓印三十元的方式,提供了凱蒂貓、皮卡丘等各種卡通圖案的義賣,就在大姊姊在拓印作品一敲一打生動活潑的耐心教學下,小朋友也依樣畫葫蘆的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拓印作品。在小朋友清脆又有活力的敲打聲中,不僅打出了埔里的拓印文化,更打出了重建埔里的希望與信心。同時,埔里產業觀光促進會的潘女士亦為現場民眾進行防震機會教育宣導,詳細的示範臨時帳棚的搭設以及逃生的技巧,並表示不要同情、不要悲痛,因為埔里需要的是產業與文化的支持。

在義賣的舞台部分,也邀請到了藝術家的現場揮毫,黃勁挺、蕭進興、陳是侯與陳久全的現場揮毫義賣,更增添活動的文化特質;當場便有一位愛心不落人後的高姓民眾,以兩萬二標得其中的三件畫扇,除此之外,他更陸續的買下五萬多的義賣品。

主辦單位呼籲,九二一大地震雖然震垮了許多房屋,但卻震不垮重建的信心,希望埔里的產物能透過民眾的愛心再出發;非一夕的激情,而是好山好水的永久重建。最後,現場就在民眾的高喊「埔里,加油」聲中,讓義賣會步入尾聲。

1999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原住民文化財問題 迫切的危機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在十月十五、十六日兩天於臺大應用力學系館舉辦「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財產權」研究會。會中邀請民族文化研究學者、法律界學者以及律師、北市原民會主委、行政院原民會科長、以及經濟部智慧財政產局科長與會針對原住民文化財產權議題進行討論。其中以郭英男「老人飲酒歌」的跨國性著作權訴訟案最受囑目。

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引用德國《謎》樂團做為宣傳主題曲,裡頭一段高亢的男聲感動了全球數十億人的心靈,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段音樂是來自台灣阿美族長老郭英男的創作──《老人飲酒歌》。隨後,郭英男發現自己的音樂被盜用之後,經由所屬唱片公司向奧委會、美國EMI唱片公司提出控訴,展開長達三年的國際訴訟。

這件訴訟案是國際間第一個因為侵犯智慧財產權而引起的跨國性官司,所涉及的被告包括英、法、美、德四國,其中”法國文化之家”是隸屬於法國的文化教育部,這件官司很有可能演變為台灣、法國政府之間的糾紛。另一方面,國內並沒有專門對原住民文化財產權所設立的報保障條文,所以,整個郭案只好就著作權法中,著作人享有編曲權、表演權的規定進行訴訟。

整個訴訟過程中,負責此案的黃秀蘭律師深感遺憾的是在國內的法律條文並沒有針對原住民族的文化資產所訂立的條文。

原住民的創作是屬於集體創作的行為。他們所吟唱的歌曲往往是數十年甚至百年,祖先用口語傳唱的方式流傳下來,其中每一代經過許多修改而成為今日的版本。然而,現在的著作權法卻是以私人獨佔的性質出發,保障個人的創作。若就今日原住民文化財產權的角度來看,很顯然這樣的創作並不是屬於個人,而是整個族群的文化財產。究竟原住民的文化財產權或著作權應該屬於族群部落本身,還是屬於創作者的個人資產在台灣法令一直未有詳文規定。也使得多數原住民藝術家遇到著作權遭侵犯的問題投訴無門。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原住民的藝術創作家深深感到不平與痛心。一位在花蓮從事布染的藝術家在會場中痛陳她所遇到的不平待遇。這位女士的布染是結合了阿美族傳統圖騰特色與自身獨特的技術進行布染的創作,在一次地方性的展出之後,她的朋友居然發現在一處地方公園出現了她布染作品的圖案雕塑,而且,在施工的過程中當事人沒有接到任何的通知或告知。於是,她疑惑的打電話到施工單位詢問,並且要求施工單位至少在雕塑品上留下她的名字並著明這是阿美族的創作。她表示,施工單位並沒有妥協的意思,反而進一步放出風聲抹黑,令她感到相當的痛心。

原住民在法令上的保護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在郭英男的訴訟案之前,早有大大小小的糾紛發生。圖利者打著田野調查、整理原住民文化、記錄原住民的風俗蓋況之名,採集原住民音樂、圖騰、肖像等集結成書,或是將其音樂出版成CD出售。這些行徑有許多都是未經過授權,而逕自將其原有的文化資產轉化為商業利益謀利。

舉郭英男的例子來說,在一九七八年中華民族藝術基金會到台灣各地廣泛搜集原住民音樂,打算作為研究使用。一九八八年,郭英男率領馬蘭吟唱隊赴法參加「太平洋盆地原住民舞蹈節」的活動,隔日媒體均以「天籟,來自台灣的聲音」大幅報導贊喻郭英男與馬蘭吟唱隊的演出,事後,法國文化之家將其出版成「台灣原住民複音和唱」專輯。

在一九九三年,德國「謎」樂團(Engima)透過英國的曼寶音樂與法國文化之家接洽,採用郭英男在「台灣原住民複音和唱」中的「老人飲酒歌」製作專輯中的主打歌「反樸歸真」。原先郭英男一直不知道這件事,直到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將其選為宣傳主打歌後,郭英男才得知自己的音樂居然上了電視,而且竟然是由美國EMI公司與奧委會以及謎樂團共同出版,其中並沒有任何一方得到郭英男的同意。

為取得對音樂創作人本身的尊重,郭英男聯絡所簽約的魔岩唱片公司提出訴訟,展開這場跨國性的著作權訴訟案。這件訴訟案前後長達三年之久,在今年七月達成在庭外和解的協議。魔岩唱片與美國EMI唱片公司達成三點協議:一、被告承認「老人飲酒歌」的主唱是郭英男與郭秀珠夫婦,將在全球的「返樸歸真」專輯中註明主唱是郭英男與郭秀珠夫婦。二、頒贈兩張白金唱片,並感謝郭英男夫婦對此張專輯的貢獻。三、魔岩唱片將協助郭英男夫婦,將和解金成立「郭英男先生獎學金」。

「郭英男訴訟案」的成功對原住民的藝術創作家無疑是一個相當大的鼓勵,但這個訴訟過程也曝露了國內並無針對原住民文化財產權所設立的法令條文。黃律師表示,政府應該針對原住民文化財產權的問題為原住民提供法律資源,而且,原住民文化財產權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議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七O就已提出「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權公約」,近二十年來的時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致力於提出保護世界原住民族文化財產權的宣言。

「這已經是種世界趨勢。」黃律師接著說,她也希望台灣政府當局能儘速完成原住民文化財產權的相關立法,否則下一個「郭英男」會不斷的出現,而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也將流於粗糙的商品,逐漸失去原住民族文化的意義。

1999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張益信 堅強的家園守護者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一場突來的大地震,讓整個東勢鎮滿目瘡痍,屋倒樓傾,許多人頓時成了居無定所的災民。張益信的家也是這次受災戶之一,但在他的臉上卻看不到悲傷,而是種堅強。

大地震發生過後,張益信的一家人平安的逃到了屋外,沒想到不到幾秒鐘的時間身後傳來一聲巨響,他和家人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應聲而倒,附近鄰居的平房也無一倖免,跟著餘震夷為平地,成了一落瓦礫堆。看著驚魂未定的家人與鄰居,張益信這才發現自己的手不斷的發抖,可是在這個緊要關頭,他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慌」。於是,他動員了鄰居與家人,確定附近的人都沒事了之後,摸黑找到了自己停在產業道路旁的小貨車,將家人、鄰居接到附近的空地上去。沒有星光、沒有燈火,他們就渡過了一夜。

隔天,張益信開著車子到臨近的地方巡視,才驚覺情況遠比他所想的還糟。許許多多的房子都倒了,馬路的兩旁停滿了車輛,裡頭都是一夜未眠,滿臉倦容的民眾。更多的人,家沒了,坐在空地的草皮上,茫然的看著自己曾經的「家」。看到這些景象,他的心裡是一陣心酸。尤其是在路邊吃飯的災民們,更是無法隱藏對地震的恐懼。他說,甚至有大多數的災民,吃飯到一半時驚覺餘震又來了,慌慌張張站著起來,才發現不過是路邊剛行經的卡車。如此不安穩的生活就這樣隨著任何的風吹草動侵入了災戶原本安定的日子。

災民無助的哀傷與救災工作人員忙的不可開交的身影交錯著。小孩的哭聲跟重型機械巨大的聲響重合著。在對外援助無門的情形下,「我能夠為大家做點什麼?」,張益信在心裡反覆的詢問自己。聽到台中縣政府已經集合了一批緊急物資要送到東勢來,而且對外的道路也已經搶修完畢的消息,張益信連忙召集了十多部車組成車隊,出發到豐原帶回整車的民生補給品,後面也跟著許多熱心的民眾開車送棉被、睡袋、保暖衣物等進來。

「要不是經過這次大地震,我從來都不會知道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那麼的近,那麼的契合。」張益信回想起地震發生當晚,慈濟的義工就開始動員起來,協助疏散民眾,為每個人煮熱騰騰的伙食;到現在他才真正了解到有能力幫助人是多麼的快樂,即使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輕聲的謝謝,都讓他的心裡激動莫名。

1999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陳順旺 刻畫自己的人生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只記得生了場病,發燒好久都不退,後來就變成小兒麻痺了。」陳順旺帶著靦靦,平淡的說著。

「那時候家裡的人不知道,還以為得了什麼怪病,四處帶我求神明,後來才知道是小兒麻痺。」他說,那時候走在路上都會被人指指點點,在學校都被同學笑他「跛腳」。當時心裡不僅生氣,還很難過,尤其在從前的鄉下,大家對小兒麻痺並不十分了解,都以訛傳訛,有人甚至說是做壞事的報應,聽了實在讓人難過,有一段時間還有輕生的念頭。想起過去,陳順旺不禁皺起眉頭。

陳順旺只念到到國中。成績雖然不錯,但是因為家中的經濟、和旁人的眼光,他不得不放棄學業。因為才國中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想出賣勞力吧,又沒人要敢用他,幾乎每個老闆都嫌他行動不便。到最後,只能做些家庭代工的零碎工作來維持生活。看到父母辛苦的下田工作來養自己,陳順旺真的是有滿肚子的辛酸,也怨恨自己的沒用。最後,索性連工作都不做,自怨自艾。

自我放逐的日子,不知道過了多久,在一次跟父親的爭吵中,父親罵他說「你只是沒腳罷了,難道你連手都廢了嗎?」這是父親第一次這麼直接的提到他的病。他愣住了。終於,他決定好好的振作起來。

在一次機緣之下,他開始學習印章的雕刻。「剛開始也只是為了討生活,想不到一學之下,竟然越玩越有興趣。」從印章的雕刻,他碰觸到了從來沒有過,也從來不敢想的境界。雕刻印章要從耐性培養起。師傅剛開始要他回去練毛筆字、禪坐,這對心浮氣躁的他來說,真的是一種折磨。「真的很煩,很想放棄。」雖然心中不斷想打退堂鼓,但是人爭一口氣,陳順旺不想讓別人看不起;終於,他熬過這辛苦的階段,而且覺得自己的心情,變得沈靜而愉快,彷彿變成另一個人似的。當他去找師傅時,師傅對他說了一句話:「求技,更要求心。」自此,他開始定下心來學雕刻印章、匾額的技巧,猶如海綿似的,陳順旺不停的吸取這方面的知識,他的心裡,充滿著喜悅。

「光是字體就有許多變化,像一些我們平常不常用的大篆小篆體,都很有藝術感喔!」說到這,陳順旺拿起桌上的筆筒,指著上面的花樣,很得意的說這也是他的傑作。

已經五十歲的陳順旺說,「人要是不能對自己有自信,面對自己的人生的話,就算再健康也是個有體沒魂的人,是沒有用的。」從他燦爛的的笑容裡,我們得到了印證。

點字出版社 領盲人從黑暗到光明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相信有不少人知道,在新莊有間教導盲人一技之長的「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但或許就很少有人知道,在院內竟有家全台獨一無二的「點字出版社」。

盲人重建院教務主任柯明期表示,在民國五十年代創立的點字出版社,在歷經了三十幾個寒暑後,才有了現在這樣的規模。柯明期提到,設立點字出版社的目的,就是簡單的一句話──為了盲生「求知」的權利。

柯明期說,原本他們只做國中、小盲生文科方面的教科書,另外還有就是針對成年盲人所發行的月刊、周刊及有聲月刊(包含兩捲錄音帶)。但近年來,他們也陸續地負責包括高中及以下盲生的教科書,和半月刊及有聲月刊等出版品。

對盲人來說,點字書是他們接觸社會、獲取新知的管道之一。至於一本點字書的出版過程又是如何呢?在出版社內負責點字及校對的李先生表示,首先,是由專業的點字員,將書本的內容輸入專為盲胞所設計的電腦裡面,製作成點字檔,接著再由全盲生做校對的工作。其中有一點比較特別的是,在校對的過程中,會有一位明眼的人在旁「報讀」,逐字地將內容一字不漏的唸給校對的人員聽,然後再經由特殊電腦觸摸點字的內容是否有錯誤。而像這樣校對的步驟,就要重複個兩、三次,因此,製作一本點字書,光點字就可能花費三個星期的時間,如果再加上校對的話,就至少要一個月了。

李先生說到,一般文字的部分還好解決,但如果遇到像圖形、照片這一類圖像化的東西時,就很複雜了。李先生略帶感傷地表示,像理化、數學等課程,即使是克服了製作上的困難後,但盲生經常還是有看沒有懂,畢竟那通常是屬於較抽象的範疇,不是光靠點字書就能完全明白的。

出版社目前一共只有十二位的正職工作人員,再加上工讀生後,也不過二十來個人,以這樣有限的人力,每學期卻要負責近三千本點字書的出版工作,這其中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尤其是政府近年來開放教科書,連帶的造成各個教科書版本增多,對於已是人力不足的他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不過,話雖如此,李先生說,當看到後生晚輩都有書讀,知識能力超越他們的時候,也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候了。

胡德夫 原住民歌謠的推手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卑南山美麗的媽媽,流呀流傳著美麗的傳說,她使我的眼睛更亮,她使我的心靈更堅強……」,在二二八紀念館前的草坪上,來自台東卑南族的歌手──胡德夫,正以熟悉的琴鍵搭配著深沉的嗓音,用歌聲訴說原住民在日本統治時期,被迫上山義務勞作,在山中工作的寂寞之情,歌聲中隱隱透露著族人對「聖山」的美麗憧憬與祈望。

「卑南山,是族人傳統宗教裡的聖山,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都來自於她,就像母親一樣,這首歌除了歌頌山岳與大地之美,更是各族在艱苦的勞作中共同醞釀而成,改編自日語的歌曲。」胡德夫一邊和著琴聲,一邊描述著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故事,為一九九九台灣原住民音樂祭中不同膚色的知音人,獻上原住民傳統與創作歌謠,及特殊的卑南族文化禮讚。

他畢業自台大外文系,早期走唱於台北各大鋼琴酒吧,為當時價碼最高的鋼琴樂師;八零年代曾以原住民的歌曲演唱參與各種原住民運動;目前仍致力於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活動,以及卑南、排灣、阿美等族群傳統歌謠的採集與學習,並以「HayYang Blues」(原住民藍調)為主要創作方向,是一位熱愛原住民歌謠以及對族人傳統文化有深刻認同的歌手。

胡德夫以身為原住民歌手為榮,他表示雖然自古以來,卑南族就只是「大民族中的小民族」,並有著極強的憂患意識,自我保護感強,但同時卻也是個「非常多歌的民族」,不論大小節慶、婚禮或是祭祀活動,都有唱不完的歌曲。「然而,在原住民的文化裡沒有文字,沒有歌詞,我努力的採集與整理這些傳統歌曲,只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聽到更多祖先們的歌,同時找尋創作上的靈感。」

在採集與整理的過程中,他面臨最大的困難在於學習各族不同的文化、語言需要很多時間;作為一個敬業的歌手,胡德夫更要求自己對歌曲的產生背景有相當的瞭解與認識,以唱出歌曲的真正感情。文化傳承道路上雖然艱苦漫長,他仍孤軍奮戰,對於社會中一般人不懂得珍惜與欣賞,更教他感到悲傷,「也只能盡力而為吧。」黝黑的臉龐顯現一絲遺憾。

儘管如此,胡德夫從不氣餒,致力於鑽研「原住民藍調」,將原住民沒有歌詞,但卻能通過反覆詠唱,以不同形式表達族人心中喜怒哀樂的歌曲特色,展現在作品中,期待以原住民最原始的元素作為創作理念,寫下更多原住民的音樂詩篇。

暖暖代誌 為社區發言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那時本來只是想要為社區做一點事,看到街道上很髒亂,就找教會裡面的人一起走出去打掃。後來教會裡的一個老牧師說,既然要為社區做事,那何不來辦一份屬於地方的社區報呢?」暖暖社區報的主編曾傳明在談到社區報的源起時這麼說。

從一九九八年三月,黃懋昇牧師提出發行社區報的構想開始到現在,「暖暖代誌」已經為地方貢獻許多,成為社區民眾的代言人。「教會的人不應該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要走出去為地方服務。」曾傳明表示,當初考慮黃牧師的建議之後,就立即著手進行「暖暖代誌」的創辦事宜。

回想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她特別提到當初報導暖暖國中校況時所引起的迴響,並獲得了社區大部分居民的關注。「那時我發現暖中的學生人數大不如從前,從原本的七班新生到四個班、二個班,到最少的一屆,只有四十二名新生,許多當地的學生都選擇轉至外地中學就讀。」經過「暖暖代誌」的報導後,原本對此事並不積極的家長與民眾們,開始重視有關暖中的教育問題。

政府原本計劃將暖暖國中改制為中輟生學校,經過家長及「暖暖代誌」的大力奔走後,使得暖暖國中得以保留。「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上學,是一件很好的事。」身為暖中校友的曾傳明說道。

此外,「暖暖代誌」在今年七月發起一項「暖江壺穴劃為自然保護區」的簽名請願活動,在第十四期的社區報上刊登一篇文章,談到目前的鐵路外移方案將會影響壺穴生態,也提出了可以兼顧鐵路外移效益與壺穴生態的建議,請全暖暖地區的居民進行連署活動。目前簽名連署活動已在九月截止,共收到三千七百五十二份簽名連署,「暖暖代誌」已經召開記者會,公開簽名連署名單,促請中央政府關注壺穴這個稀有的地形景觀。曾傳明指出,暖暖代誌將會陸續舉辦一系列壺穴的展覽,希望從基本的教育工作開始,讓大家認識壺穴。

「暖暖代誌」對地方的貢獻不只於此,還負起社區教育與文化推廣的工作,它先後舉辦了一連串的藝文活動與地方導覽,並開班教授社區民眾技術與才藝類的課程。對暖暖當地的居民而言,因為有了「暖暖代誌」,而能凝聚彼此的共識,為自己的家園盡一分心力,攜手共創暖暖美好的未來!

伯大尼之家 折翼天使的守護神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坐在輪椅上的小明,頭歪歪的斜看著,並不時開懷的笑了出來,屬於腦性麻痺重殘的他,四肢僵硬無法動彈,須靠老師的餵食。「小明的生活無法自理,須靠我們一步一步的教他,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必須反覆教上好幾百次,如此他才會記住。」謝老師正耐心照顧著小明。

位於屏東縣的伯大尼之家,多年來秉承基督博愛的精神,專為殘障者服務,於民國五十五年由挪威藉宣教士蘇超生牧師所創立,早期專為小兒麻痺兒童服務,後增收孤兒、腦性麻痺及智障兒童。後來由於蘇牧師年事已高,在民國七十二年,偕蘇師母返回故鄉挪威,目前院務完全交由國人自行經營。在民國七十七年並開辦十五歲以上的「智障者職業訓練班」,目前有汽車清潔維護班、綜合農牧班、電器零件加工班、棉製品加工班等。

在職業訓練班教導院生的老師,除了須先試作、分析每一項工作,將複雜的工作分解成簡單的工作步驟外,再依院生能力予以分工完成,甚至要設計輔助器材來突破院生的學習障礙,其過程與輔具的設計可能要經過好多次的修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們除了獨立訓練每個智能障礙院生,如何一步一步製造電器零件和棉製產品外,對於他們的人格教育和心情分享方面,我們也都會加以輔導。」在伯大尼之家已服務十年的柯玉妃老師,看著接受職訓的院生緩緩的說。

在院內的另一邊,一群智能障礙院生正和老師在溫室內做著園藝工作,蔡新國老師正耐心地教導他們如何拔草和種植農作物。「在剛開始教的時候,因為他們無法辦別雜草和花卉及農作物的外形,常常教他們拔草時,他們反而把花卉或農作物的幼苗通通拔掉,一堆雜草反而留著。」蔡老師在遇對這種情形時,只能苦笑以對。

吳滿輝院長表示,由於補助經費長期不足,再加上近年因經濟風暴的影響,捐款數量大不如前,院內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希望社會人士能一同加入輔導這些智能障礙者,讓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上能夠自立,如此社會福利才能更健全,社會問題自然會減少。」

單腳鞋銀行 鞋子一次賣一隻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鞋子應該一隻一隻的賣。」這是鄭豐喜文教基金會為服務殘障同胞購鞋的便利,而成立的「單腳鞋銀行」。

「單腳鞋銀行」是一個解決肢障同胞行的問題,推行無障礙環境的會員組織。由於肢體障礙的朋友可能是大小腳或單足肢,買鞋時必須一次購買兩雙,或多買一隻,造成經濟上、使用上的浪費;鄭豐喜文教基金會了解到這種情形後,便在八年前成立「單腳鞋銀行」,積極向鞋商爭取響應「鞋子應該一隻一隻的賣」的活動。

基金會的人員表示:「這項活動對鞋商而言,完全是虧本生意,所以目前僅有全家福鞋店和波爾瑪麗亞皮鞋公司願意支持這項公益活動,但我們也會陸續與其他鞋商談談合作的可能性。」

全家福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表示,他們抱著回饋社會的心態,自一九九一年起,即加入「單腳鞋銀行」服務足部殘障的同胞,也希望能喚起鞋界的共鳴,一起為肢體上不便的朋友服務,解決他們「行」的問題。全家福鞋店忠孝分店的店長表示,殘障同胞中知道這項服務的人不多,但只要知道,就會來店裡購買。她說:「現在的情形大概一百個客戶中,只有一名殘障人士會只買一隻鞋,對整家店的收入影響並不大,基本上我贊同公司參與這樣的活動,一來可以為殘障同胞服務,二來也能建立公司形象。」

「單腳鞋銀行」目前擁有八百三十八個會員,鄭豐喜文教基金會為了幫助肢障同胞們,一直持續地招收會員中,足部殘障的朋友只要打會員報名專線,就可免費索取報名表格,附上衛生單位體檢證明和身分證影本就可迅速入會,享有這項福利措施。

「單腳鞋銀行」為了替肢障同胞爭取更多的便利,目前正在籌畫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幫助打算接受肢障整形重建手術的足障朋友舉辦手術費輔助活動、幫助長短腳的足肢障朋友舉行墊腳福利活動、幫助畸形腳的足障朋友製作模型腳等。鄭豐喜文教基金會中負責籌畫這些活動的工作人員表示:「希望醫界的朋友們能注意到這些訊息,與我們聯絡,幫助我們早日達到這些目標,在未來給殘障同胞們更多的福利。」

王淑姿 帶給啟智學校舞蹈的生命力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來到位於台北縣林口鄉的台灣省立林口啟智學校,有一位舞蹈科班出身的王淑姿老師把舞蹈以及音樂帶進了這個學校,也把自信心帶給了她的學生。在舞台上表演現代芭蕾,才藝表演,散發著年輕氣息的光與熱,優雅地伸展他們四肢,隨著音樂律動確實地做出動作的一群學生,是她努力教導的成果,在舞台上發光的他們是父母親的驕傲。「不要低估了啟智學生,其實他們能做的事情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王淑姿自信地道出。

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的王淑姿,從小聽到音樂就可以想到動作,學習舞蹈中所得到對美感體驗是她面對人生的潤滑劑,養成她開朗性格的重要過程。原本對特殊教育並無瞭解的王淑姿,在一次不經意遇到啟智學校的學生,在青春年華的學生臉龐上看不到該有的活力以及笑容,沒有同年紀孩子的朝氣。一陣感慨油然心生,難道啟智學校的學生就沒有享受快樂的權力嗎?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因緣際會地王淑姿進入了林口啟智學校,開始為啟智學生服務。

舞蹈所帶給學生的除了給予他們一個群體互動,團體表演的機會之外,也教導啟智學校的學生舞蹈中所需要的方向感,節奏感的配合,人際關係的建立。藉由音樂以及舞蹈動作律動所培養的默契,同學間共同學習的經驗,跨越了許多啟智學校的學生寡動、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障礙之外,在舞台上表現並不遜色的他們也帶給人們新的印象,讓一般的人看到其實啟智學校的學生也可以一板一眼地敲打著樂器,跟隨著音樂歡喜起舞。

「我們的學生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真正的掌聲。」王淑姿語氣堅定地說道,回憶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們一共用了四十個假日在園遊會、廟口、國父紀念館、國家音樂廳等不同的場所表演。她更提到說,我們的孩子在舞台上是有潛力的,雖然啟智學校的學生普遍有著社會適應不良以及語言上的障礙,但是他們的長期記憶相對來講較佳,教會的動作就不容易忘記,所以只要願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在舞台上盡情地揮舞四肢,用心做出每一個舞蹈動作的他們就會回報給台下的人最燦爛的微笑。

王淑姿表示,將來工作的內容將會放在輔導協助老師教學,讓每一班的上課氣氛更加融洽,給每一個學生一個最好的環境。另外,希望能夠協助調適學生家長的心理,讓家裡有智障兒的父母配合學校,讓啟智學校的學生學習擁有一個平安、快樂、獨立的生活方式。

台東家扶園 給不幸少女一個家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台東家扶園在今年成立屆滿三十週年,因應政府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增設『不幸少女中途之家』,來到這裡的少女多半為被警察所查獲從事性交易行為的青少年。中途之家提供法律程序中保護安置的場所與專業的資源,為一個緊急收容中心,協助不幸少女們在短暫的安置期間內,獲得醫療照顧以及身心調適。

根據家扶基金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在違反性交易防治條例據家扶基金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在違反性交易防治條例的少女,有八成多是自願的。這群不幸少女年齡分佈在十二至十八歲之間,八成以上的少女未完成國民義務教育,六成以上的少女罹患疾病,其中以性病者最多。

社工人員李美玉表示「來到這裡的不幸少女多數為被查獲有從事性交易或有從事之虞的少女。這群少女進入家扶園的情緒可能極不穩定並有逃跑的心態,她們惦念著家人與男友,擔心法院裁定的結果,擔心被別人知道自己觸法、受性侵害的事實,擔心學業因此中斷等。」她並感慨地提到,許多少女來到中途之家之後,因為本身有吸食毒品的惡習,難以擺脫以往生活環境的引誘,甚至有逃離家扶園的行為,這都使得對她們的安置與輔導更加困難。

回憶工作崗位上所遇到的困難,黃美淑有感而發地提到,面對這樣的少女,需要更多的耐心來對待她們,因為她們所被灌輸的價值觀以及以往生活經驗所帶給她們的傷害往往都需要時間來輔導。另外她提到,許多少女來到這裡的時候並不認為性交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樣錯誤的價值觀下導致來到這裡的少女竟多半是出於自願的,輔導她們社會中性交易是犯罪甚至是不潔的價值觀之後,卻往往會碰到少女們自我否定的情形。最後,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讓她們能夠重新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進而讓社會能夠接受她們。

台東家扶園的社工人員們提供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專業照顧與輔導。來到中途之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提供身體檢查治療確定她們並沒有感染到性病或是懷孕。再來教導她們正確的性知識以及生理、心理衛生教育輔導。除了在生活上跟她們朝夕相處,提供保護以及安置的場所之外,更提供她們在各國高中的特設班級裡重新就學的機會,讓她們在未來的人生規劃的上有更寬廣的路。

重建家園 九二一原建會起跑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如果只是被動的等待政府的救援,倒不如先由自身做起,因為只有地方才真正知道自已需要什麼。」台灣原住民族九二一重建會的成員亞磊絲如此的表示。

災後各地區搶救工作告一段落之後,現在政府與民間最需要的是一套詳實的計畫,為重建工作做最完善的打算。也因此,「台灣原住民族九二一重建促進會」(簡稱原建會)因此而誕生,針對原住民山區部落的重建進行緊鑼密鼓的計畫工作。

召集人──利格拉樂.阿鄔本身是和平鄉自由村的受災戶。面對這次大地震所帶來的災害,她語氣沈重的表示,現在政府的法令變動的太快,而且山上房舍毀損的標準跟平地的標準出入太大,山上的受災戶都是處在無所適從情況之下。  

舉例來說,山上房舍多數是用木頭搭蓋而成,地震災害發生後,這些木頭的平房在外觀上沒有太大的損害,但其中內部的結構已有毀損現象,居民根本就不敢住在裡頭。他們相當的擔心萬一地震又來,下一個倒的就是自已所在的這棟房子。然而,這樣的危險的房子,在受理鑑定的標準「有裂痕才算半倒屋」裡根本不能算成立。災後原住民的生活經濟已經成了問題,現在想要領取修繕房屋的補助也落空了。

「一體適用的思考並不適合原住民的處境。」亞磊絲嚴肅的表示,原住民生活情況的特殊性是需要透過不同角度進行評估的,因為部落重建的問題涵蓋了屋舍重建的工作,地質狀況有無潛在危機,部落原本的人文環境、歷史文物損壞程度,未來家園重建如何保有文化特色,未來居民生產經濟遭問題如何解決及山林地是否列入受災賠償範圍等等議題。

目前原建會打算以三個階段進行重建工作。第一階段,建立詳實的災區受損資料。內容包括記錄實際屋舍傾倒情形、死傷失蹤人數、山林破壞或經濟作物毀損狀況;另外配合台大、政大、中研院進行部落文史調查工作。

第二階段則是建立工作團隊。九二一原建會已和全盟、世界展望會合作,進行受災部落重建統籌調度協調工作。此外,環保創意協會已與二十六個民間公益社團連署,積極進行原住民部落物資發放及後續重建規劃工作。第三階段,舉辦公聽會,推出原住民災後重建計劃書。計劃書將針對原住民經濟問題、部落重建等問題作詳細完整的規劃。

在災後重建的過程裡,原住民面對的不只是家園重建的問題,地震所帶來的災害也始得部落原本的風貌消失,重建工作不只是家園重建的問題,能否重新建立起一個銜接原住民歷史文化的部落生活空間將會是更大的挑戰。

何處是兒家 兒福為災童找個家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孩子,在所有的災難中總是最脆弱、最需要我們去付出更多關心的一群。但是,在九二一這場震撼人心的世紀大地震之後,許多災區的孩子,卻失去了成長路上扮演著最重要角色的雙親。失怙的痛苦就算是一個成人都有可能無法承受,更何況是一個稚齡孩童呢?因此,從事兒童收出養服務極有經驗、具專業能力與豐富資源的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為因應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特別針對受災兒童提出援助方案。

在四項主要方案裡,其中收養家庭募集及短期安置家庭,兒福企劃專員楊靜怡表示,因民眾充分發揮愛心,熱情響應,短期安置家庭在三天內就募集到了三百多戶而緊急喊停,而收養家庭也已達七百多戶,名額已充足,所以目前這二個方案已截止。

短期安置家庭可收容零到十二歲的兒童至他們找到永久收養家庭為止;而新招募的這七百戶有意願收養的家庭,也將會在近期內舉行收養說明會,並經過一連串的課程教育及篩選之下,希望能夠對那些缺乏照顧的孤兒,協助他們尋找另一個可以永久照顧的收養家庭。

另外二個主要方案,也是目前兒福最需要的力量是,認養家族的募集及志工的加入。所謂的認養家族指的就是希望能有長期的固定捐款,對兒童做經濟上的補助。另外志工主要需求有二種,分別是接送志工及輔導志工,前者是希望對一些災後需到一些醫療院所接受治療的孩子,能負責接送他們來回;而輔導志工主要是徵求一些在心理、醫療等方面的專業人士能加入,一起來為孩子們服務。

楊靜怡及另一企劃專員吳思盈也表示,目前基金會碰到的問題是,因為災區縣政府的協調工作仍未完成,且因有許多團體都積極的投入各項工作,如世界展望會、家扶中心等,都有從事和兒福類似的工作,而各災區縣市也都尚未決定和那個民間單位合作,所以目前各單位只能各自分區認養。再加上因災區戶政紊亂、調查困難,兒童狀況無法很清楚,所以社工人員只能盡他們所能,盡量去尋找個案,但他們也呼籲若有發現災區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也可主動與他們聯絡,一起為受災的孩子們找個溫暖的家。

表達慢半拍 注意災後情緒表現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她的家位在南投,在地震中受到嚴重的傷害,但因父母年邁,父親又有病在身,所以她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勇敢的去面對,當別人慰問她時,她也一直回應說自己沒事,可是等到過了幾天,公司到南投災區發放慰問金時,她卻在全部的同仁面前完全崩潰的大哭。

「連大人都會受不了而崩潰了,更何況是孩子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企劃專員楊靜怡以一個案例說明,災後那種憂鬱、不安、痛苦等情緒是有可能延後爆發的。

楊靜怡表示,小孩比大人更加不懂要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也許他在事件發生之初並未表現出明顯的異樣,但卻有可能在之後發生情緒上的崩潰,也因為兒童的不善於表達,連帶影響其狀況的不易掌握,所以更應該小心仔細的觀察孩子在災後的心理狀況。

兒福企劃專員吳思盈說,一般人在有機會接觸到災區的孩子時,應要注意不要一直的詢問他當時覺得如何,因為一再的追問,只會一再的逼迫他們去回想當時那種恐怖、令人害怕的情緒,其實根本對他們心情的平復並無太大幫助。應該要做的是,盡量協助他們表達出他們「現在」的情緒,而非將其壓抑在心中。

另外也應充分讓孩子瞭解,這樣的狀況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而非只是以沉默來回應孩子們的疑問。並且應該讓非災區的孩子也能瞭解,這個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他人到底怎麼了。楊靜怡表示,兒福在十月十一日發行的「貝貝的希望日記」,就是希望能以孩子的眼光來敘述這件事,以期讀者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小朋友做心靈重建的工作。

多數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孩子們對事情的理解速度或許不如大人快速,但並不表示他們對事情的感受敏銳度就也比較差,再加上多數的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對災後孩子的照顧,應該更加留心,避免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上留下無法抹去的陰影。

王剛毅醫師 展翅飛向海的極端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原本在台大醫院從事診療與學術研究工作的王剛毅醫師,兩個月前從台北舉家遷往台東,開始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生活。讓有牙科卻沒有牙醫已經三年的台東基督教醫院,終於踏出全新口腔醫療的第一步。

提起當初如何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王剛毅醫師回憶起今年三月間與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第一次接觸。當時台東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譚維義宣教士為了幫醫院籌措重建費用,在台大有一場演講。當時譚維義院長的一句「神預備你做事,不會讓你覺得太困難」讓到台東的念頭開始在王剛毅醫師的心裡浮現。同是基督徒的王剛毅醫師與譚維義宣教士於演講結束後閒聊了一下,就是這樣一段短短的交會,寫下了王剛毅醫師與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緣份。

也許就是因為有信仰的支撐,原先對全家搬到台東並不同意的王夫人,在讀到聖經裡一段詩篇「展翅飛向海的極端」之後,也下定決心到台東過全新的生活。舉家搬到資訊較不發達的東部,當被問到會不會擔心兩個兒子就學的問題,王剛毅醫師夫婦用一雙信任與開朗的笑容回答道:「神會預備一切。」

回想起之前在台北的生活,王剛毅醫師深深地感到自己能做出這個決定實在很幸福。之前在台大教書、做研究的工作雖然可以為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可是當時只知道是為了工作而忙碌,總感覺心靈是疲憊的。直到來到台東,王剛毅醫師在為病人診療的過程中,體會到為更多人服務的心情。這時候的他,輕易地就在工作中得到付出所帶來的喜樂與愉悅。

雖然才來台東基督教醫院兩個月左右,王剛毅醫師的牙科門診預約早就已經排到了下個月,他笑著說,就連他夫人要來看牙,也許都排不到了。工作雖然忙碌,王剛毅醫師卻不再感到心靈空虛,之前在台北的緊張感覺一掃而空,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增加了。兩個小孩在就學上的適應也很順利,而且還能夠在更自然的環境中求學,這是之前在台北連想都不用想的。這樣安定又充實的生活,與其說是神的帶領,倒不如說是王剛毅醫師全家的奉獻精神,將他們帶到這樣的滿足生活。

1999年10月12日 星期二

輔大心靈服務群 幫新莊站起來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第一線的搶救工作大致已告一段落,但災後心靈復健的重要工作才正要開始。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結合了相關單位團體,成立九二一心靈服務群,希望為在此次災難中心靈受創傷的人們完成心靈重建的工作。新莊市為台北縣災情最嚴重的地區,而位於新莊的輔仁大學也是心靈服務群之一,為了實際幫助輔大師生與新莊市民,輔大九二一心靈服務群已經積極展開工作,成立六個服務組別,希望能以最細密的組織分工,提供新莊市民最完善的幫助。 

在輔大九二一心靈服務群的六個組別當中,學生關懷組和教職員關懷組主要是為服務輔大師生外,社區服務組提供新莊地區人民心理輔導與諮詢服務,幫助人民從災後的陰影中走出;義工訓練組為有志成為義工者提供訓練課程,並藉由義工的廣佈,找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訊息整合組則是社區的諮商中心,負責整合新莊地區各類的有用資源及需求,凡是能提供協助或是需要協助的民眾,都能透過專線獲得幫助,是肩負起組織與協調的工作;資訊組則是負責發佈相關訊息與新聞,讓資訊的流通更為快速。

擔任輔大心靈服務群總幹事的邱英芳教授表示,輔大心靈服務群在九月二十九日已完成首次的義工訓練課程,並將持續進行;同時,對輔大師生已開始進行災變調查工作,將動用輔仁大學緊急救難金,幫助受災的師生們;宗輔中心也早已提供專業的輔導與諮詢服務,協助師生與民眾的心理復健工作,幫助人們撫平傷痛,重建心靈;而相關訊息也配合公關室持續發佈,讓民眾獲得相關資訊。

邱英芳教授指出,災後的心理復健工作是長期的,雖然目前透過訊息整合組尋求幫助的民眾不多,但不須懷疑心靈服務群的服務功效,而服務尚未廣為利用的主要原因,除了訊息未廣為人知外,最重要的是許多心靈受創的民眾並不主動尋求協助使然。因此,輔大九二一心靈服務群需要更多的義工加入,凡是大四以上的大專青年以及社會人士都可參加,幫忙找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協助他們接受心靈重建,以早日遠離災難的傷痛,重新面對生活。

延伸閱讀:

全國921災後心理輔導與諮商資訊網

輔大921震災相關措施

暖暖鐵路外移 壺穴蒙陰影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望著一個個躺在基隆河床上的壺穴地形,極力推動暖江壺穴保護工作,並擔任「暖暖代誌」主編的曾傳明說,「過去在暖暖住了這麼久,都不知道我們住的地方竟然有壺穴如此重要的自然景觀,現在當然希望能讓它不被破壞。」

暖江壺穴位於基隆河暖暖峽谷,基隆河流經此處,將暖暖一帶的砂岩貫穿,形成陡直的峽谷地形。加上基隆河上游超過五千公釐的年平均降雨量,使得河水中的礫石隨著湍急的水流,在河谷中向下侵蝕成一個個俗稱「石面桶」的壺穴地形。

別看其貌不揚的壺穴靜靜的躺在河床上,壺穴的形成必須歷經大自然幾千年的精心雕琢才能完成。根據前師大教授章熙林的研究,壺穴形成的原因是多元的,包括雨量、河流坡度、岩體耗損及回春作用等多重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形成難得一見的壺穴地形。

這麼難得一見的地理景觀,光是暖江橋下前後四百公尺長的範圍內,就有多達兩千多個,遠比其他的壺穴分佈點來的集中。和其他的壺穴分佈點相比,位於萬瑞公路旁的暖江壺穴也比較容易造訪。「暖暖佔了天時地利之便,將整條基隆河超過半數以上的壺穴地形集中在暖江橋下,現在卻必須為了鐵路外移到基隆河行水區,而破壞掉這難得的景觀。」曾傳明說。

暖暖鐵路外移案最早是由前省議員周滄淵在十多年前所提出,現在則是由暖暖區的鄭怡信議員推行。當時有鑑於設在暖暖老街的平交道有安全上的疑慮,並為了改善鐵道兩旁住戶的居住環境,因此提議將穿越暖暖市區的鐵道外移到基隆河畔。目前整個鐵路外移案已經通過了環保評估,所需的四億八千萬預算也在86年間由省府通過,細部設計規劃現在由東部鐵路改善工程局執行當中。

根據東部鐵路改善工程局所提出的設計規劃簡報,鐵路外移後將有多座橋墩座落在基隆河的行水區中,勢必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原有的壺穴景觀。換句話說,不論橋墩是否直接建築在寶貴的壺穴地形上,冷冰冰的水泥橋柱及高架道路也將使得壺穴景觀缺乏可以觀賞之處。

因為反對現行的鐵路外移計畫,而被贊成的一方批評為「不重視鐵道旁居民生活權益」,曾傳明激動地說,「我們不是反對鐵路外移,但是自然景觀的保存與交通建設應該是不衝突的兩回事。我們希望在建設的同時,能保留住地方上重要的自然資產。」曾傳明表示,應該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可以在不破壞壺穴景觀的前提下,解決鐵路安全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將鐵路建在基隆河上呢?

曾傳明說,「暖江壺穴等於是一個活生生的壺穴地形教室,我們應該好好地把它保存下來,而不是等到破壞之後,再要我們的下一代去虛擬實境裡頭,才能了解壺穴地形是什麼。」

1999年10月10日 星期日

九二一災盟陳情 提出多項主張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請李總統支持公道」、「人民有難政府擔當」、「苛政猛於地震」,來自各地區的地震受災戶民眾,拉著白布條,靜坐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現場由受災戶、各聲授團體代表和學者專家輪流登上宣傳車演說,抗議政府的救災政策未實際落實。

由「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發起的夜宿總統府活動,參與的自救會或管理委員會共超過四十個以上,雖然李總統在九日上午已親自赴台中大里與災民當面溝通,並提出四大優惠方案,部分災民已臨時退出這次的陳情活動,但並不能撫平所有災民的需求。九日下午,部分災民仍然依照原訂的計畫,由中部災區搭遊覽車北上。雖然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一分局,已在下午臨時撤消這次的活動,但災民依然堅持這次請願活動,在下午六時許,已有四、五十位的受災戶頭綁著黃色抗議的布條,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靜坐抗議,警方為防意外發生,動員大批警力到現場戒備。

「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總領隊蘇仁龍表示,肯定李總統為災民所作的努力,但由於行政系統無法發揮,沒有具體落實救災的政策,所以希望藉由這次的請願活動,做政府與民間的橋樑,讓政府政策能和民眾實際需求能相契合。

災盟這次的請願活動,主要提出幾點主張,包括「災民做主,政府善後」:政府所有震災善後、安置與重建方案的決策,應由受災聯盟推派代表參與;「人民有難,政府擔當」:毀屋危樓,政府與建商共同承擔回復原狀的責任,或以市價收購;「追究責任,速審速決」:應對相關的建商與政府官員提起公訴,並速審速決,一切相關的訴訟行動由政府概括負責,且由全民監督司法審判過程;「社會互助,全民得利」:呼籲應建立一套災禍風險共同分攤的常態性社會互助體系,在符合公義的原則下制定「社會互助法案」,讓災民因社會互助而弭平傷痛。

另外災盟也提出訴求,拒讓加害者變成受益者,重建無利潤。震災過後,災民看到,營建業財團是震災之所以擴大肆虐的加害者,卻也即將在災後重建中成為最大的受益人,加害者變受益者,沒有道理存在。災民要求「重建無利潤」,以成本價格進行家園重建,任何人不得假借重建家園的機會大發災難財。

現場除了中部震災戶來到總統府前抗議外,博士的家和林肯大郡受災戶也到現場聲授。博士的家受災戶李先生說,看著自己一生辛苦賺來的錢,在短短幾秒鐘就消失在眼前,心裡感到相當難過,希望政府能夠做主,取締非法建商,還給他們一個公道。林肯大郡管理委員會總顧問表示,擔心震災災民步上林肯大郡的後塵,在二、三年過後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而且不再受人注意,對於災民心裡的苦,他們感同身受,希望政府拿出魄力解決問題。

「九二一受災聯盟」代表在活動中要求會見李遠哲,以表達災民的心聲。台北中正警分局長答應將安排前往中央研究院,會見李遠哲院長,總統府公共事務部主任范姜群生也出面代表接受災戶請願書,承諾將轉達災戶的訴求。整個活動在夜間十一時十五分左右,以理性和平的方式結束。現場受災戶表示,反正他們回去也是無家可歸,因此今晚將夜宿中正紀念堂,等到明天再返回災區重建家園。

1999年10月6日 星期三

消除貧困從「滋根」做起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他們沒有辦事處,也從不在第一線上解救急難;他們幫助最偏遠地區最貧困的人民;他們相信要消除人類長久以來的貧窮問題,要從「滋潤根本」做起;促進民間團體及個人與貧困地區的民眾結合,實行「以人為中心」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支援偏遠貧困農村發展基本建設,改善生活,消滅貧窮。他們就是「中華滋根協會」。

一九八九年,一群來自台灣及香港的留美學生首先在美國創立「滋根基金會」(Zigen Fund),以後在台灣、香港及北京亦分別成立了有共同宗旨的姐妹組織。「中華滋根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一年,主要會員及贊助者包括教師、工程師、商人、工人、學生及家庭工作者。

滋根援助的特色在於提倡做小事、做實事,鼓勵條件較好的個人支持處境最貧困的民眾,使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伙伴。提供援助項目的原則在於維持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不傷害環境的技術推廣及鼓勵婦女參與生產;以及費用少,有實效,又能使多數人參與受益的小型援助計劃,每個計劃經費由新台幣五千元到十萬元不等。

滋根協會以宣傳基本理念及募款為主要任務,每年將所募集的款項,有計劃的分配給各偏遠地區的民眾,幫助他們取得參與發展所必須的體力與智力條件,讓他們以自己的力量與智慧,克服貧困。「如果他們缺少買磚的錢,由我們來支援,並教導他們如何蓋房子,再由他們自己來蓋。」中華滋根協會理事長楊小定解釋說。

例如貴州省威寧縣雪山鎮栽樹村,是一個高寒而貧瘠的鄉村。該村僅有的切沖民辦小學由於資金極其短缺,只能維持入學兒童到小學三年級的教學,由二個老師負責二百多名學生的教學工作。學校無圖書館,圖書貧乏,學生學不到應得的知識,於是由「滋根」提供美金五百元作為建設經費,再結合當地民眾共同完成。

除了支持偏遠地區民眾可持續發展外,滋根在成立八年中,也舉辦過六屆台灣原住民編採研習營,以建立原住民社區聯絡網,培養原住民的編採人才,使他們能以自己的力量為原住民說話,並擁有屬於他們的媒體。

消除貧困,推行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世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現今世界仍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長期在赤貧的困境中掙扎,有十二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我們希望發動各界人士參與最貧困地區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支持這些地區鄉村的民眾藉自己的力量,擺脫貧困、提高生活品質;要消滅貧窮,就要從滋潤根本做起。」楊小定由衷表示。

台東永續發展學會 推動文化交流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一個由八位專職人員所組成的「台東永續發展學會」以其地方社區永續發展的理念,藉著舉辦親善交流之旅的方式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機會將台東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介紹給台灣社會,藉著互相瞭解以及欣賞的角度,將原住民文化的美呈現給台灣社會。並重新肯定原住民的社會價值觀,給予台東所孕育多元文化新的生命。

在國家大力推展國際交流以及兩岸交流的同時,台灣本土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卻太少,台東永續發展學會的劉炯錫博士感慨地說。因為互相的文化差異及缺少交流,原住民生活的智慧及藝術長時間不受重視。因此,台東永續發展學會希望以旅遊的方式帶領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的人,以「淺酌」的方式,體驗他們特殊的生活。

在這樣的交流之旅中,沿著蔚藍的東南海岸,走入排灣族的領域。看著大頭目先祭告太陽諸神和祖先,舉行祈福驅邪的祭典Balisi,體驗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祭典的生命力。之後導覽人員將介紹雕刻之美,窺探冬暖夏涼傳統石版屋與刺球架的風采,瞭解到台東排灣族對海的關係,可以是如此的親近。這都是台灣其他族群文化中所看不到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所建立的不同關係。

這樣的文化傳承所累積的智慧,經過不同族群的認識交流之後,讓我們學習原住民的智慧,進而豐富台灣本島多元文化的厚度,這將是台灣最豐富的寶藏之一。

台東永續發展學會的總幹事黃正德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帶起一個文化認同的觀念,讓在原住民社會當中所認同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可以得到台灣社會的接受以及了解。同時,找回原住民的尊嚴以及重新認定原住民的文化價值。

桃園大溪 老街新景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桃園縣大溪鎮在清朝末年時,是大漢溪重要的船運碼頭,相當的繁榮,各式商行林立。後來因水運沒落,盛景不再,但卻留下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現在和平路上的老街,就是其中保存較完整的地區。雖然老街不如以往繁榮,但是在居民們對於重建的配合和熱誠下,重現了另外一番風貌。

和平路老街在八十五年被文化建設委員會列為「社區總體營造」的輔導對象,老街的重建工作從此展開。整個重建的計畫是由剛開始的「草店尾工作室」所策畫,並由後來成立的「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接續帶領。

起初居民們認為,重建計畫只不過是有人在從事學術方面的研究,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甚至對於「社區總體營造」這個概念也不瞭解。但經由工作室與協會大力宣傳,以及舉辦各種活動,居民們漸漸開始關心老街的再造活動。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大多不願意配合,我們這幾戶就只好先做起來,別戶看到了成果,覺得不錯,就跟著下來做了。」住在和平路四十五號的居民說到,當初要做立面整修和騎樓地面鋪設的工程時,是由部分居民先配合,其他的居民看到了成果,便願意一起合作。

在這整個過程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商店招牌統一換裝工程」。居民們從最初的招牌圖案設計,到最後的製作都參與其中,雖然為了街景的一致,招牌的規格、尺寸大小都一樣,但是每一個店家都可以自行設計招牌的內容、花樣,例如有一個店家的招牌上是加菲貓的圖案。更可貴的是,商店招牌的換裝費用是由居民自己出的,顯示出當地居民已經把社區的事當作是自己的事。

老街的「傳統空間美化工程」已經在今年的六月完工。工程包括立面牌樓整修與保存、管線地下化、騎樓路面鋪設、照明設備與街道傢俱。據地方人士指出,目前和平老街的後續工程還有新建築物的仿古立面改建、路面改鋪石板路等等計劃尚未擬定,未來將由文建會繼續補助,陸續完成。

「老甭老,嘛是會哺土豆。」老街的居民會繼續為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而努力。

陳料賢 永不放棄生命的勇者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在一百多人、五代同堂的大家族中,出生於民國五十五年,八個月大時即感染小兒麻痺的陳料賢,即使目前下半身已不良於行,須靠輪椅的輔助,但天性樂觀的他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沒有放棄過任何學習向上的機會,現在的他是屏東殘障機構勝利之家的電腦室主任,可以獨當一面處理各種電腦問題。

陳料賢在八個月大時即感染了小兒麻痺病毒,母親心急如焚到處尋醫,甚至求神問卜,但始終無法醫好,父親也帶著陳料賢到各地治療,但依然沒有顯著的療效,直到料賢五歲時,父母才停止想要完全醫好料賢成為一個如正常兒童般的想法。在料賢九歲後,到屏東基督教醫院接受開刀治療,當時還能穿著鐵鞋、柱著拐杖行走,直到十二歲時才與八歲大的弟弟一起上小學,五十公尺的路程須走兩小時才能到達,但陳料賢從不把自己當做殘障者看待,與班上同學相處相當良好,甚至還教導班上其他同學的功課。

命運之神似乎總愛跟陳料賢開玩笑,在一切看似順利的復健過程中,卻因小兒症候群的問題,導致料賢在十八歲時因脊椎側彎而壓迫到心臟,必須再度開刀,在開刀後的第三天還導致內出血,在鬼門關走了一趟又回來。其後的九個月身體必須打上石膏躺在床上,每天只能在床上擦澡不能下床。

休學一年後的陳料賢到勝利之家的特殊教育部門讀國中,由於基礎不好,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相當辛苦。住在勝利之家三年的求學過程中,通常必須靠自己推著三輪的手搖車,到學校上課,即使身心皆必須相當費力,但陳料賢從不放棄求知的旺盛慾望,在老師不看好的情況下,陳料賢卻能打敗班上功課比較好的同學考上屏東中學,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之後進入了新竹仁愛習藝中心,在結訓後,由於當時殘障者就業保護法尚未通過,在尋找工作時,雇主總因他殘障者的身份而否定他的專業素養,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剛好勝利之家正缺助理打字,即使所學的層面比打字員深入得多,但也只好屈就。在民國七十年殘障福利法通過後,行政院職訓局委託勝利之家辦理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活動,陳料賢從助理做起,幫助屏東地區多位殘障人士職業訓練並輔導就業,隨著市場的改變,近年更開辦網路設計和動畫設計班,目前陳料賢為勝利之家的電腦室主任,開發適合院內的各項軟硬體系統。

陳料賢的努力得到多方面的肯定,他曾得過由台灣省政府舉辦的第八屆金毅獎,全省只有十位殘障人士得到此一殊榮,另外得過由內政部主辦的第二屆金鷹獎,及第三屆的資訊向日葵獎。「我的外表雖是殘障,但內心絕不殘障,內在須靠自己培養,而且是別人拿不走的,反而更加可貴。」陳料賢開朗樂觀的說者。陳料賢認為只要有一份關懷的心,不論何時何地、成就高低,都能夠多加幫助別人,身為一位殘障人士,無須吝於接受別人的幫助,同時也在自我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如此就不會有過度依賴或過於自卑的心理負擔。

走出傷痛 陳莉茵自助助人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令人感到無限的喜悅,尤其是身為母親的角色。但是這個喜悅的感覺卻在四年後產生了缺憾,只因一個鮮少人注意去預防的罕見疾病─高血氨症。

陳莉茵表示,當她兒子在四歲發病時,因為國內醫藥環境在遺傳疾病方面的困乏狀況,使得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到底是怎麼了,內心中的惶恐、不知所措是不言可喻的。她也曾因此而如同大多數的人一樣,求助於各種的偏方、到處求神拜佛,「還好我及時醒悟那是沒有用的」。所以陳莉茵想辦法排除萬難,遠渡重洋到美國去,尋找僅有百分之一的治療機會。幸運的,他們在藥品剛上市不到半年的時候,到耶魯大學求診,她的小兒子不僅因此能獲救,也因及早得到治療,而沒有如同其他大多數患有同類罕見疾病的孩子一樣,受到智力方面的無法彌補的傷害。

身為罕見疾病患者的家屬,陳莉茵由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今天挺身而出發起基金會,只因這十年來,在帶著罹患罕見疾病高血氨症的小兒子四處求醫的過程中,她自己親身體驗、所見所聞,罕見疾病患者被這個社會忽略、漠視的程度,「實在不像是一個富裕、文明的社會所應表現出的景況」。因此她發起募集基金會,並當成是一種社會運動,努力的希望社會大眾能更瞭解這群「弱勢中沉默的極弱勢」病患們的淒涼處境,並盡其所能的為他們做些事。

「我要幫別人的兒子,才能真正幫到自己的兒子。」身為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同時也是發起人的陳莉茵,以堅定的語氣如此回答「想幫誰?」的疑問。

因為患者人數的稀少,使得藥品的研發及引進並不符成本效益,而沒有人去投入這種治療工作的結果,使得罕病患者得自行花費大筆的金錢由國外購入所需的藥物,對這些不幸的家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也因此造成了棄醫、棄養等問題。所以臺灣「孤兒藥品法案」的催生是陳莉茵努力的目標。不僅為減少家庭悲劇,也為減少社會成本。惟有「法治」才能真正照顧到大家的下一代,為罕見疾病患者建立一個合情合理的存活空間。

因為自己的親身經驗,陳莉茵希望那些和她有相同遭遇的家屬們「千萬不要放棄,必須勇敢的面對病痛、甚至死亡。」倘若真的是無能為力,「也得勇敢的求救,才是真勇者,千萬不要躲避,甚或自欺欺人。」陳莉茵說她所有的努力,「與其說愛兒子,不如說愛自己。之所以盡力救孩子,祇因為不想往後的歲月都在悔恨中度過。」

洪美鈴 帶您認識張老師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我們關心的是『人』,而不見得是問題本身,我們相信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是站在陪伴及引導的角色,鼓勵他們面對問題。」在「張老師」基金會裡擔任儲訓張老師工作的洪美鈴說。

洪美鈴擔任心理諮商的工作有兩年的時間,經常接觸的輔導對象是面對感情問題的年輕人或面臨親子問題的為人父母,她說:「通常這些問題都有共通性,感情問題不外乎是為什麼對方變了?不再像從前了?親子問題則多半是為什麼小孩總是不聽話?」面對這些情形時,張老師會透過三個具體諮商的過程來幫助他們:情緒抒發、澄清問題及行動計劃。

「以兩性情感問題做例子來說,我們一開始會傾聽對方的話,並給予情緒上的支持,接著就會幫助他們看清問題的真相,到底你心目中的另一半是什麼樣子呢?實際的他又是個怎樣的人呢?兩者的差距在哪裡?最後是行動計劃,鼓勵他們以另一個觀念思考自己和兩人間的問題後,採取適當的具體行動。」洪美鈴表示,在這些輔導過程中,除了能幫助別人外,對自己也可以有深一層的認識、成長,她說:「接觸別人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己,我也從這些輔導過程裡學習不要被自己主觀的思想所控制,當個案需要明確的指導時,我所提供的思考方式更要力求客觀。」

現階段洪美鈴主要的工作是規劃基金會裡張老師的在職訓練及對外服務,她說:「由於張老師的工作是義務性質的,他們有非常大的獨立性及自主性,所以怎樣讓志工有更多的向心力,給他們更多的動力到這裡來,就成為我的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藉著凝聚彼此的情感是她努力的方向之一,在那裡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個案服務,在這些服務中,每個人都能得到成長,再加上定期的在職訓練及不定期的聚會,透過這些機會增加彼此的情感交流。

未來,洪美鈴會再進修並將工作做得更好,她說:「除了維持張老師的服務品質外,我希望能藉由開發人才及與其他社會福利機構做進一步的連結,讓打電話來我們這裡尋求幫助的個案能得到更多、更完整的服務,也要在張老師的工作同仁中,尋求更多的情感認同,才能維持住機構的人力資源。」

心靈服務群 撫傷重建希望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

當您經歷創傷的經驗,您可做些什麼─

1. 瞭解創傷後壓力反應
2. 創傷後壓力反應可能不易因應,需要努力面對才能恢復
3. 重新審視生活做適當調整
4. 採減壓措施,如運動、放鬆,留意身體健康,特別是睡眠和營養
5. 減少無效的方法,如喝酒、咖啡、過度用藥等
6.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何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1. 經驗到非常嚴重的問題或維持一個月以上
2. 持續激躁不安
3. 與周圍的人情緒互動困難
4. 喝酒或服藥量增加
5. 異常的忙碌以逃避面對創傷經驗
6. 有強烈與他人分享的需求,但無人可傾訴時

當您遇到一個傷慟的人─ 您可以這樣做

1.  徵求對方許可,才可以開始陪伴
2.  全神耐心聆聽,支持對方
3.  多聽少說,不判斷對方
4.  真誠實際的關懷態度
5.  適當陪伴流淚也無妨
6.  適度的以肢體表達關懷,如擁抱
7.  適度的表達自己哀傷的情緒
8.  協助對方放鬆
9.  鼓勵對方多休閒與睡眠
10. 舒緩對方的罪惡感與自責的想法
11. 配合對方的信仰,陪伴對方禱告或誦經
12. 必要時鼓勵尋求專業協助

切忌以下動作

1. 不說:不要哭了
2. 不說:時間會沖淡一切
3. 不說:不要難過,你要堅強
4. 不說:我了解你的感受
5. 不說:節哀順變
6. 不說:你還有另一個孩子
7. 不與對方爭論,或企圖改變對方想法
8. 不因為好而發問,要注意對方隱私權
9. 不阻止對方重複述說災難情況
10. 不企圖解決對方的痛苦與困難
11. 不提供藥物
12. 減少飲用刺激性飲料,如酒、咖啡  

以上資料感謝921心靈服務群提供 

面對災後 勇敢活出新生命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 九二一大地震為台灣帶來嚴重傷害,災難搶救的工作雖然日漸結束,但整個人民心理重建的艱鉅工作才正要開始。地震不單只對於受難者產生心理衝擊,迦樂醫院精神科醫師顏永杰在「大地震後的心理重建」一文中便指出,地震的傷害對於倖存者、救難人員、罹難者家屬,以至於社會大眾,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衝擊,嚴重者更可能引發「重大創傷後壓力症狀群」、精神官能症、重度憂鬱或哀慟反應等精神疾病。

輔仁大學九二一心靈服務群總幹事,同時也在輔大心理復健系任教的邱英芳老師表示,在重大災變後最需注意的,便是「重大創傷後壓力症狀群」(PTSD)的發生。它的症狀常是莫名的憂鬱、創傷經驗的反覆回想、焦慮恐慌、睡眠不穩..等等,未必每個人的反應都相同,但大部分的創傷後壓力反應可經由家人與朋友的協助與關懷而恢復,若這些反應嚴重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就應該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邱英芳老師也說明,心理復健的治療期視人而定,但大部分都需要三至六個月的時間,病症越嚴重者可能所須時間越長。但他表示,若患者本身的心理越健康,擁有的社會資源越豐富,例如親友的關懷、財產的擁有等,復健的情況將會更快更好。而在治療的過程中,則是需要注意殘留症狀的發生,例如一到災難週年,心情就不由自主的憂鬱難過等等。

心理復健的對象是廣泛且長期的。一場悲劇的發生,最痛苦的通常是心靈上的磨難,但惟有依靠正確的復健與態度,以及勇氣與有效的支持,才能走過這段艱辛的歷程,重新站起來,迎接新生命。邱英芳老師表示,不論是災民或搜救人員,就連學校老師們都應該學習關於心理復健這方面的知識,進而幫助學生面對傷痛。而心理復健的一連串過程,最主要的便是教導受創者對自己情緒的瞭解、學習面對傷痛事實,進而接受事實、重新恢復對生活的勇氣與力量。雖然這是一段艱苦的歷程,但惟有如此,我們才可以試圖從悲傷的情緒中恢復,勇敢迎向新生命。

九二一安置行動 需要你我的愛心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 九二一災變至今,仍有大小餘震不停地撼動那早已滿目瘡痍的災區。餘震不斷,使得原本就陷入膠著的救災行動更是雪上加霜,也讓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的災民數字直線上升,不減反增。

有鑑於此,包括主婦聯盟、白曉燕基金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等十餘個婦女團體,共同發起「九二一安置行動」。她們呼籲政府應做災區隔離,並儘快地疏散災區內的老弱婦孺及兒童。這項行動的目的,是要讓流離失所的同胞們,能暫時脫離衛生條件惡劣的災區,在溫暖的同胞愛中重建家園。

安置行動將成立四個行動目標如下: 第一點,設立安置社工站,輔導及徵詢災民,並統計願意接受安置的災民,統一登錄加以安置。第二點,設置安置專線。第三點,招募安置家庭,提供自己家中部分的空間來安置災民。第四點,招募九二一安置基金,將用於有關安置行動相關支出,並會在每月一日透過媒體公布基金運用狀況。

九二一安置行動聯盟召集人陳來紅指出,有些災區由於沒有水及適當的食物和足夠的消毒設備,使得災變現場的衛生條件非常糟糕。另外,再加上快要進入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涼,這對那些整天在外餐風露宿、抵抗力又差的災民來說,又是另一個嚴重的威脅。

陳來紅表示,災區內的兒童與親子是優先考量安置的對象,其他如孕婦或正在就學的小朋友們,也希望能趕緊將他們接出來,讓這次地震對他們的影響能減到最小。

行動工作人員楊小姐表示,部分的安置是為期大約一個月的短期安置,接著由安置社工站對災民作進一步的長期安置計劃,讓他們能重建生活。陳來紅也提到,在安置行動的準備上,首先,先看安置家庭所能提供的條件為何,再來與災民做適當的配對,希望能給災民一個最適當的住所。

行動洽詢電話:02─23679511
安置基金專戶:1294898─3
戶名:主婦聯盟,註明「921安置基金」收

災民心理復健 「都市人」伸援手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平時便在地方擔任青少年輔導工作,今年已堂堂邁入第十年的基督教都市人基金會,在九二一震災發生之後,立刻投入救災的行列。而在救援工作告一段落的同時,基金會更決定加入災後重建的工作,提供基金會平時所培養的輔導專長,來幫助災區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

都市人基金會執行長的朱芩表示,基金會目前規劃的重建工作可以分為上下半年兩階段。第一階段屬於救急的工作,包括組織心理復健成長團體,一對一輔導協助工作及安排寄宿家庭三部分。第二階段則是偏重在災害的預防上,包括舉辦心靈講座及防震輔導活動等。

在組織心理復健成長團體方面,基金會是與台大社會系陳毓文教授合作,為災區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為期一年二學期的心理復健課程,以幫助受災學生走出地震後的恐懼及傷痛。基金會並邀請台大社會系的碩博士研究生協助執行。

而在一對一輔導協助工作,則是由輔大社會系教授利翠珊負責,召集大專相關科系或有社工經驗的學生,予以適當訓練後協助執行輔導工作。其中輔導的工作可分為休閒輔導及課業輔導兩種。目前基金會正積極地透過各種管道召募有意願的青年朋友加入志工的行列,將在確定志工人數後展開訓練的課程,時間則是在十月底左右。

「民間救災的資源分配沒有統一的管道是一個大問題。」朱芩說,缺乏統一的分配管道使得資源形成多頭馬車。有鑑於此,都市人基金會加入了剛成立的「全國民間災後重建協調監督聯盟」,和兒童福利聯盟等單位一同負責災區兒童及青少年的輔導工作。

整個輔導的工作必須等政府清查出災民的名冊之後,才可以開始進行。現在基金會能做的,是盡快安排好各項的準備工作,等政府的名冊確定後,便能馬上送給災民最溫暖的幫助。

基督教都市人基金會 02-89911919

關懷異鄉人 關心暨大在台僑生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的世紀末大地震,我覺得非常的害怕,全身不停的在顫抖。」

剛進入暨南大學就讀的歷史系新生林嬡婷,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提起這次的地震經驗,仍然心有餘悸。她接著又說道:「一次又一次的餘震不停的發生,我們只能緊拉著彼此的手坐在草地上,到最後已經麻木得沒有感覺了。」

來自馬來西亞的暨大僑生聯誼會副會長張欲曉表示,暨大的僑生是最後一批從學校撤離到台北的學生。在地震發生後,各地區的同學不是有家長來帶領,就是各自返回家園,剩下無容身之處的一群僑生茫然的在廣大的草地等待救援。回想當時的情境,他嘴角牽起一抹無奈的微笑說道:「我們學會了一天上一次廁所,兩天不洗澡,忍受饑寒交迫的感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離開,但我們能做的衹有等待。」

兩天後,在校長李家同的緊急措施下,與學校教官聯絡,派軍車到學校接應他們,撤離到林口鄉的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暫時作為棲身之處。當大家分批坐上一輛又一輛的軍車,眼看著經已滿目瘡痍的暨大校園,心中不禁黯然。

抵達台北的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後,暨大的僑生被安置在一棟男生宿舍裡,每日三餐由僑大供給。每一天,大家都毫無目的的在僑大校內閒逛,等待著開學的日子。未來一個學期他們將在台大上課,台北的生活費高,大家正為即將面對的生活費而忐忑不安。在學校搶救出來的物品並不多,許多日常用品都必須重新添購。大部分僑生的生活費都是由自己工作賺來的,地震災害使得大家少了收入,更加重了生活負擔。雖然暨大公告把僑生同學的住宿問題列為第一順位,校方保證僑生同學都有地方住,不必在外頭租房子,不過眼看開學在即,同學們都得再搬一次家,卻不知「家」在哪裡,心中的不安可想而知。

現年就讀土木工程系三年級的暨大馬來西亞同學會會長葉謀銓表示,他對學校已經有兩年的感情了,當初暨大也是他的第一志願,他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也有了他人生的規劃,但現在似乎一切計劃都泡湯了。他嘆了一口氣說道:「天災也是沒有辦法預料的事,不過,我真的很希望在暨大校園拍畢業照,因為那才是我的學校。」

半年後,與台大的合約滿後,暨大到時是否恢復在埔里上課?暨大美麗的光景已不復在,到處是林立的危樓,站在校園裡,衹有很強烈的威脅感,不知道建築物何時會倒塌。而重建校園,重新培養「家」的感覺,在這一年半載裡是否可以完成?這一切,都是變數。

幸運之神眷顧 東星生還者感恩

【生命力記者/張介凡報導】「我就這樣看著自己的家倒下去,就在我的眼前,我的腦筋一片空白,我真的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台北市東星大樓災變生還者葉先生在得知家人都平安救出之後,激動的接受訪問。

九月二十一號的凌晨,當整個城市都在沉睡之中時,一場毫無預警的地震,震倒了多少原本幸福溫暖的家庭。台北市八德路與虎林街口的東星大樓,在這次震災中,應聲倒下,使得許多平靜的家成為一堆廢墟,而親愛的家人則被壓在瓦礫的深處。

住在七樓的葉先生在地震發生的當時,正好在樓下的小吃店買消夜,短短的幾秒中之間,家就這樣倒在他的眼前。「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樓就這麼倒了,我只想到我的太太,我的孩子都還在床上睡覺,我呆呆的站在路邊,看著倒塌的房子,我真的不知道我該怎麼辦。」

很快的,現場就被封鎖,救火車、救護車的鳴笛劃破台北的夜空,救難人員、警察、官員,媒體記者,甚至圍觀看熱鬧的人,擠滿了整個八德路,葉先生只能在現場焦急的求救,告訴救難人員家人大概所處的位置,慌亂、著急,還差一點被當作圍觀民眾給趕到封鎖線之外。葉先生說,他只能用四個字形容當時的心情,就是「一片空白」,能想到的只是趕緊救出自己的妻兒。

至於躺在病床上的葉太太回憶起地震時的情景,依然是驚嚇不已,她說,當地震一開始的時候,她立刻想要帶著兩個孩子往外跑,但沒想到房子倒的這麼快,一陣天崩地裂,母子三人就被困在瓦礫之間,「不過很幸運,倒下的天花板正好被客聽的酒櫃卡住,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空間,我和孩子就躺在裡面,無法動彈。」葉太太慶幸的說。

「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但我知道我是一個媽媽,我要保護我的孩子,我不能比孩子還快倒下。兩個小孩受到驚嚇,不停得哭鬧,我們都有受傷,四周一片黑暗,我只能不斷的安慰他們,要他們不要怕,我們很快就會出去了。」葉太太用高揚又堅定無比的語調敘述當時的情況,散發著母愛的光輝。

葉太太和孩子被困了九個多小時,伴隨著他們的只是無邊的黑暗,這九個小時對他們來說似乎比九個世紀還漫長,漫長的讓她可是思考許多的事情,她想到不知去向的丈夫,是生是死、是好是壞?想到親人、想到朋友、想到這個倒塌的家,她知道她不能悲觀,卻沒有辦法阻止這些最壞的想法不停漫延。

漸漸地,她聽到外面有救援的聲音,她知道搜救的人就在她的附近,她大聲的呼救,告訴救難人員他們在七樓,但不知道,所謂的七樓此時已成為殘破的地下室。從聽到搜救人員的聲音到真正被救出,這中間又是幾個小時的時間,她試著用手敲打較薄的牆面,直到看見光線透進來,她就鼓勵小孩子試著爬出去,讓搜救人員看到,然後這才順利的找到她所處的位置,將她救出。整個東星大樓第一時間的搜救行動,最後一個救出的就是葉太太。

現在葉太太和小孩的傷復原情形很好,雖然依舊驚魂未定,但卻可以看的出來他們的感恩與激動,葉先生說,房子沒了雖然難過,但一家人能再緊抱在一起,已經是最珍貴的事了,而在接受訪問的同時,葉先生也不停的接到親朋好友打來關心的電話,在電話的那一端,想必也是興奮激動的吧!

對於葉先生一家來說,能平安出來,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而一位焦急不安的家長,一個鎮定偉大的母親,這只不過是這次災變中的一個小故事,但卻實實在在發生在每一個災區的角落,讓我們為他們祈福,祈願大部份的人家都能像葉家一樣,再平安的團聚在一起。

正生福音戒毒 毒癮少年見曙光

【生命力記者/白洪綠報導】每年香港中學會考放榜,大家期待著十優狀元(考獲十科A級成績)的出現,但是在離島大嶼山的數名考生,並不期盼十優生的誕生,只是默默等待校長把成績單交到手上。

他們就是正生書院的學生,今年有四人參加中學會考,成績最好的安仔考獲八分(三十分為滿分,十四分合),雖然只符合升讀中六的最低要求,卻已經是得來不易的八分,因為在這裡的學生正在接受福音戒毒,希望重新做人。

校長陳兆焯表示,其實對他們的成績並未寄予太大期望,結果也在預料之中,但是今年有二萬人考零分,安仔的成績已經比很多考生好,加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學習,實在難得,現在只要他們覺得滿意便足夠,因為這已經是他們努力的成果,能讓他們重拾自信,更懂得感恩。

基督教正生書院屬於註冊私校,位於大嶼山芝麻灣海隅,遠離煩囂的都市,為毒癮青年提供福音戒毒,此外,也教授中學課程及實用科目,如金工、木工及調琴等。學校只是一間磚屋,課室狹小,學生約三十人,他們一年四季只能用冷水洗澡。課餘時間,會圍坐聽道,祈禱及唱歌,他們更要負責修橋鋪路,校內的籃球場也是由學生們親手鋪建而成,今年四月才正式啟用。

剛入讀正生書院的年青人,大多會認為這裡不是人住的地方,卻往往能在正生度過三四年。在正生書院裡大家都互稱為「弟兄」,宗教信仰是他們戒除毒癮的最大力量,團體生活令他們更懂得與人相處;能夠重拾書本,參加公開考試,也加強了他們重踏社會的實力。

即將離開正生的安仔表示,初到正生時,覺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難以適應,現在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便是學會了彈吉他,要離開也有點不捨,對於將來因為沒有六科合格也不符合升讀大學條件,因此他希望在會計方面發展,選讀香港明愛中心的會計文憑課程,繼續努力讀書,不再讓家人失望。

其他的學生因為安仔的成績得到鼓舞,阿輝將於下屆參加會考,他表示也希望能像安仔一樣用功讀書,憑自己的實力考取好成績。

1999年10月5日 星期二

呂信雄院長 期待東基走出困境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呂信雄,從小在花蓮長大,成長過程中受到外國宣教士許多的幫助,對於外國醫生犧牲奉獻的精神深受感動。呂信雄求學時主修企管,學成後,原本在外商公司工作,但他覺得那樣的工作並不能為他帶來真正的充實與快樂。在某次回家鄉的機會裡,接觸了花蓮門諾醫院。當時的花蓮門諾醫院,就是現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翻版。呂信雄應當時門諾醫院之邀參與推動門諾改建的工作。這段期間,他曾經到美國進修醫院管理。一九九四年,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問題浮上抬面,之後,他就被召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加入改建計畫的工作。

呂信雄說,東基目前最需要的除了金錢,就是人力。事實上,台灣的醫師並不是不足,而是城鄉分佈上極度不平均。醫師都寧可在都市中和多數人競爭,也不願到偏遠地區服務。這或許就又牽涉到台灣醫療倫理教育的問題;醫生本來應該是以救治病患為志業,怎麼會是以賺錢為目的呢?呂信雄感慨地提到,整個醫療教育體制在觀念上必須要有所改變,才能讓台灣的整體醫療結構有實質上的改善。

呂信雄說,當初他剛從花蓮門諾醫院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時,情況十分不樂觀,員工士氣低落,而且醫院的營收一個月虧兩百多萬是常見的事。他也提到,剛到東基,的確花了很多的功夫去思考東基的未來方向。在短期內必須要讓員工士氣振作,並且盡量不再讓醫院虧損。長期的計畫則是改建醫院讓他繼續經營下去。

呂信雄提到,健保的給付制度對於小型診所和大型醫院都有做到關照的工作並且有較好的補助,但是卻忽略了地區性的醫院。三百床以上的醫院(七億元以上的規模),和小型診所大多可以擁有較好的給付,但一百床以下的醫院則是經營困難。所以地區性或是規模介於兩者中間的醫療院所,要不是往上發展擴大就勢必要萎縮成為小型診所。但其實有很多地方根本養不起大型的醫院,以鄉、鎮為例,事實上只要有五十至一百床的中型醫院就可以做到基本的服務。

面對東基未來的規畫,呂信雄院長表示,台東基督教醫院仍舊會持續擔任離島與偏遠地區的健康守護者。並且將與花蓮門諾醫院達成醫療資源與訊息的相互結合,聯結東部地區的北部與南部,共同擔起花東地區醫療照護的責任。

在原住民醫療照護的部份,呂信雄院長則說到,台東基督教醫院主要將進行「醫療常識教育的推廣」;許多偏遠地區人民由於醫療知識的不足,常常使得他們有病開不了口;或是對於自身的病情毫無警覺,任其惡化。所以,基礎醫療常識教育是極為重要的課題,唯有提升偏遠地區居民的健康保健常識,才能實際達到減少病患的效果,也才能改善生活品質。

最後,呂信雄院長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中,墨瑞教授所上的第一堂課為例:「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送給所有的台灣人。他也說:「現在的台東,是個比較起台灣其他地區來說,比較弱勢的地方,既然我們比較強,我們就應該『給』。大的幫助小的,小的幫助弱的,有的給沒有的,這是一個人生的哲理。」

1999年10月3日 星期日

災後心理復健 需要大家長期努力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由聯合報與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及台灣醫學會共同舉辦的一場「災後的心理復健」座談會,十月二日下午二時,在聯合報第二大樓舉行,會中邀請多位醫學、精神、心理、公衛、社會等領域的學者分從不同的層面,討論災後心理復建,協助大家撫平災後心理創傷,此次座談會將近有兩百四十人參加,會程近三個小時才結束。

台大醫學院院長謝博生從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和這次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比較切入主題,他認為災區的醫療用品是最重要的支援,除了積極調查醫療設施損壞情況外,希望災區醫療機構能發揮功能,並以社區為單位成立醫療組織,自力救濟,使支援能慢慢撤離。此外,使災區醫療站能夠動態調配,以期能發揮最大效率,同時也記取此次經驗,以做整合性的研究和未來人力培育,並提升民眾對災難醫療的常識。

深入災區救難的台大醫院副院長林芳郁表示,清朝以前所救災是以物質脤災為主,而四十年前的八七水災除了物質救助外,也考慮到居民的生理照顧,在這次的集集震災則擴展到心理復建的工作,可說是進步國家的表現。而在救災回來後,他發現兩個心理適應的問題:當到埔里救災的民眾遇到餘震時,感覺會像坐船,但當地居民則會嚇得臉色蒼白,這是因為身處環境不一致,感受到的威脅則有程度上的差異;在救災回來後,林芳郁本身的心理改變,則會常感覺到有餘震發生,心情容易低落並感到悲傷,有睡不著早起的情形發生。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主任李明濱表示,災後的心理壓力不能只從精神面來看,生理面的照顧是否完善、壓力的處理是否得宜也會影響心理狀況。而一般的災後壓力症候群其實不一定是親身經歷才會有,也有可能發生在從現場或電視上看到或體驗到的民眾身上,常見的症狀有常常反覆經歷災變時驚嚇,或不自覺的回憶、做惡夢和幻想;在行為上有極端的傾向,如逃避問題和感覺麻木;反覆地持續增高警覺性等。若這些情況超過三個月即為慢性疾病,可由藥物、心理治療,慢慢讓病患逐漸克服恐懼的心理。

另外,台大心理系教授吳英璋指出,恐懼不安的感覺,當地災民會比救難者和非現場人員大得多,並會有失去控制和罪惡感增加等負面情緒產生。吳教授並指出,救難者的心態應抱持者「您需要什麼幫忙」,而不是「我要幫助你」,如此情感的成分會比較多,如此才有同理心,能設身處地為災民著想。

對於震災後兒童心理的調適和重建問題,台大醫學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指出,兒童在災後的心理狀態可分為三期,在早期時(幾分鐘至幾天),兒童會有意識清楚、少尖叫和空白記憶等情形;到了中期(幾個月),則會有相似情境的害怕、逃避心理和學習障礙的問題;晚期(幾年)會有對於災難事件記憶歷歷在目和對未來不確定等問題發生。此外,兒童會有強震恐懼感、極度不安全感,並會因社會制序混亂而有適應不良的情形。失親兒童則有精神混亂、否認失去親人、罪惡感和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產生。多陪陪孩子聊天、傾聽孩子感受、或以遊戲繪畫的方式進行治療,能讓孩子漸漸瞭解並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認為災難為人跟環境間的衝擊,若無法克服即成為災難,如在僻遠地區發生火災,即使人員傷亡不多,但因無法即時有效克服,仍是一場災難。災難在某些程度是可預警的,但災難發生後,並沒辦法靠單一專長就可解決所有問題,須整合各種不同專長的人員一起努力.才能解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王榮德教授指出,公共衛生對震災的工作主要為評估各災區人民之醫藥衛生需求、協調整合醫藥衛生資源之分配、災情監視與防疫措施,並提供飲水、營養、環境衛生諮詢和協助災民及救災者的心理支持及心理復建。王教授表示,脤災本身就是一種壓力,不論是災民或救災人員,心理無不背負著各種不同的壓力,這須經一段時間的治療,治療的方法即是讓他們有傾訴的機會並給予救災人員多一點的掌聲。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馮燕指出,社會工作者在災區的扮演的角色除了支援整理.重建社會體系外,並幫助地方政府建立行政體系、給予災民心靈上的撫慰、協助資源整合與分配和建立與災民間的信賴感。除了災民心靈上的安慰外,家庭成員間互動、家庭結構改變等問題;原有和新興社區的重整;社會法規和制度的建立及價值和倫理觀的重建工作,都是社會工作者必需重視的問題。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