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癲癇之友協會 癲癇者的寶庫

【記者羅倩翎/生命力報導】你知道甚麼是癲癇嗎?癲癇病有哪些症狀?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中華民國癲癇之友協會」的網站中找到解答。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是由施茂雄醫師籌備組成,除了先創刊「癲癇資訊」期刊,提供社會大眾與癲癇朋友有關癲癇的常識,在多位熱心的義工、社會人士,病友及全省多位醫師幫忙下,歷經兩年的籌劃,終於在台北市濟南路台大校友會館成立「中華民國癲癇之友協會」。

網站上總共設計了十二大項,有專門給會員交流訊息的版面,還有最新的活動消息;當然,有關癲癇醫療的資訊,在這裡也有專門的介紹,列在癲癇醫療指南中;除此之外,網站上還特別提供癲癇患者,在家庭社會生活上可能碰到的問題,不但細分項目如學校、居家安全,還列出一套解決方法和如何心理建設。


網站上還附錄上「癲癇資訊」季刊每一期的文章,方便讓有需要的人隨時可查到想要的資料,網站中還會發表最新的醫療報告,並會摘錄各種相關的研究,及最新的藥物,讓癲癇患者可以得到最新的資訊。

如果你想查詢其他相關的資料,也可以直接由這裡與國內相關的網站連結。  他們的網站是http://tea.cs.nthu.edu.tw/

1998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兒童癲癇聯誼座談會 溫情交流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十月二十四日在芭比絲颱風的威脅下,全台正籠罩在隨時有大風雨的情況,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的十二樓卻是熱鬧滾滾,這裡正舉辦一場癲癇兒童聯誼座談會,會中邀請了三位小兒神經內科醫師專題演講,參加座談會的人數相當多,會場可說是坐無虛席,走到兩旁也站滿了關心癲癇疾病的家長。

在長庚小兒神經科內有許多癲癇的病童,為了讓家長能更認識癲癇,以及增加家屬間的交流,特別舉辦這場座談會‧


座談會在長庚兒童合唱團優美歌聲揭開序幕,首先由小兒神經內科洪伯誠醫師帶領大家認識兒童癲癇,他表示兒童癲癇是由於腦細胞不定期釋放出強烈電波,引起身體不自主的動作,就好比大自然中的閃電現象,而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有些因素也會誘發癲癇發作,如睡眠不足、疲倦、情緒上的壓力、視覺上的閃光、強烈的光線。其實,癲癇就像別人的疾病一樣,嚴重的只佔一小部份,只要病患與家屬配合醫師的治療,大都可以治癒,林光麟醫師也舉出許多歷史上有癲癇症狀的名人,如牛頓、梵谷等,勉勵大家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病情,積極的開發自己的生命。

為了方便家長專心的參加座談會,醫院特別將癲癇的小朋友安置在會場的隔壁遊戲。中場休息時間,家長們會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或者圍著醫師詢問相關問題。家長們關心的詢問著彼此家中寶貝何時發病、治療的狀況與藥物的使用情形,若有家長對於孩子的病情顯得很沮喪,其他家長也會不斷的鼓勵他們。

一位家長表示,之前她參加過台北長庚的座談會,覺得收穫很大,並建議林口長庚也能辦,沒想得這麼快就舉行了,她並鼓勵其他家長要多帶孩子來參加這樣的聯誼座談會,可以讓孩子認知到有多人跟他一樣,對生命的信心也會增加很多。

座談會最後是獎徵答的活動,小朋友都非常踴躍舉手回答,等電梯下樓時,許多人還不時的打氣加油,這樣一場座談會除了帶給病患醫療上的資訊外,也帶給他們許多的友情和溫暖。

1998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蕭菊貞 南部婦女角色的記錄者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影片一開始,先介紹高雄縣婦幼館的志工媽媽的活動,片中婦幼館主任吳麗雪說,她想結合社區中媽媽的力量,去做社區的工作,她說「當女性決定要走出家庭時,她的力量是最大的。」高雄縣婦幼館內,有許多的志工媽媽,有多數的志工媽媽都會把所學的經驗帶回到自己的社區中,影片拍攝了一位志工媽媽許美鳳,她把在婦幼館所學的用到自己的社區服務,片中她說,「任何一個地方的資源都很豐富,只是我們遺忘了它。」

影片的另一部份是拍攝五甲社區治安死角的問題,影片中說女人的角色可以是志工,可以是環保,並且可以為社區的治安站出來,片中,拍出社區媽媽到店家去說服店家當愛心商店的挫折,反映了一個媽媽的「角色」的多元性。女性的另一個「角色」,可以像橋頭鄉婦女民主促進會的一群媽媽一樣,她們認養了一個公園,她們都開心的打掃著,她們以行動表示對社區的關懷。


影片的結尾拍攝婦幼館內「辣媽媽劇團」的排演,片中志工媽媽在劇團通過各種不同角色的扮演,希望在生活上也能以各種不同的角度面對。這部記錄片選擇以女性不同角色的扮演,來說明婦女角色的多變性。

導演蕭菊貞形容這次的片子是屬於小品,她說,「我因為之前有拍攝一些相關課題的經驗,所以在拍攝這片子時,感到得心應手。」另外,她也說在拍攝之前,她剛完成和文獻會合作有關於白色恐怖記錄片「血染的青春」。她說,在拍攝「血染的青春」時,因為是一個課題較大的拍攝項目,所以必須承受比「角色」更大的壓力,這和社區記錄片的壓力比較起來,拍攝社區記錄片算是「小品」。

拍攝這部影片最大的感想是,她覺得南部與北部的女性對於走出家庭的感想有很最大的不同,她覺得高雄的草根性較強,比較單純。她說,有許多的南部女性想走出家庭,但是因為承受的壓力比台北的女性大,所以往往遲疑不前。「我最常聽到媽媽們說一句話是,『現在你們認為我們是有所牽掛,但是當你們當人家媽媽時,你們就知道我的苦衷了。』

蕭菊貞希望她說拍攝出來的東西不只能被家庭主婦看到,更重要的是能使男性及尚未走出來的家庭主婦有所「感覺」。她說,「婦女應該走出家庭,去發覺在哪裡得到的自信是最漂亮的。」

吳宗璘 以動畫呈現七巧女人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影片一開始以一個小女孩的詢問,「世界有多大呢?」,一位母親抱起她說,「世界就這樣大。」然後,一位老太婆說,「世界其實很小。」,這時在旁的七巧板動了起來,拼湊成了一間房子,告訴觀眾女性通常被定位為家庭主婦與職業婦女,但是現在,女性可以把自己對生活的想法提出來,積極的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意見,例如社區死角的困惑,影片中就舉出台北市的五常社區與萬芳社區就社區死角的問題開過社區會議,並成立了「警民巡邏系統」,這時房子形狀的七巧板這時卻變成了人形,探討婦女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兩難問題,影片中提出了托育網絡及老師照顧網絡來解決這兩難的問題。「讓家庭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社區的甜蜜負擔。」

影片的最後人形的七巧板,正把地球放在手上,呼應了一開頭的問題「世界有多大呢?」影片內沒給答案,只是以暗示的方式說女性可能影響世界。


製作這部動畫的導演是只有二十七歲的年輕女導演吳宗璘,她在這部片中利用七塊幾何圖形,拼湊出許多不同的人形,暗喻女性有許多不同的可能。她說,「我希望通過七巧板的拼湊,可以表達女性可以投入自己的社區服務,除了家庭外,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她所製作的社區記錄片有別於另外兩位導演的呈現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導演不喜歡拍攝記錄片,她覺得要去調整人與攝影機之間的關係是很難而且不具體的,所以選擇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影像。另外,動畫的長度只有五分鐘,吳宗璘說,「我喜歡把所有的事變得簡單些,太長太細就變成了宣導教育片了。」

對於這部動畫中,唯一不滿意的部份是口白顯得有點「擁擠」。她說,因為必須在僅有的時間內放入許多的資訊告訴別人,所以造成口白太過擁擠。

對於自己所製作的這部動畫,她希望這動畫能扮演著一個啟發的功能,不只是告訴女性,甚至社會中所有的人,「女性的世界不只是家庭孩子或是職業婦女,世界其實是有很大的想像、很多的可能的。」

溫秀熒 記錄社區媽媽參與史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這部記錄片從拍攝到完成一共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導演溫秀熒說,「在剛籌劃期間,我們參考了許多的社區,我的部份主要集中於北部,選擇了永康社區及萬華社區做為拍攝對像。」

在永康社區中,溫秀熒拍攝的角度多著重於社區媽媽的工作及女性參與里長的選舉的故事。選擇永康社區則是因為這社區在社區營造方面算是較為成功的,她說,「永康社區是從搶救社區中的一顆大樹引發開始關心自己的社區的,所以當中一定有一些故事值得拍攝。」影片的另一部份,關於社區媽媽參與里長的選舉部份,溫秀熒說:「她們都很樂觀的對待社區的每件事。我們這部片的完成,她們都幫我很大的忙。」


影片的另一個故事是拍攝萬華社區中的青少年在面對現實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她說,「萬華是屬於台北市老舊社區,住著台北最草根的民眾,我覺得這是很複雜的情感,在這裡有獨特『宮廟文化』,交雜著家庭、學校、社會的問題。」她希望能夠反映一些遊走於廟會活動,社會邊緣的青年的想法。

在拍攝這部記錄片時,最讓溫秀熒難忘的有兩件事,其一是發生在永康社區內,她說,「有一天,我在永康社區中進行拍攝工作的時候,看到一群社區媽媽在咖啡廳中討論社區問題,這的確是讓我意外的,就我的社區來說,這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我總認為說婦女的角色是屬於家庭的。」另外,在萬華社區中令她難忘的則是學校中的輔導老師,她說這老師專門輔導中輟生,「如果沒有這個老師,我真的想不到中輟生會變成怎樣。」

拍攝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難題是政黨的因素,她說,「拍攝過程中,多數的民眾都表示歡迎,而且都很好客;不過有些時候,政黨的因素卻使拍攝受阻。」影片原本計劃是要拍攝三個社區,但是因為社區民眾對於政黨的敏感,所以只好打原先的計劃改變至兩個社區。她說,「我們先把三個社區的片子已經拍攝完畢,但是其中一個社區內的民眾因為政黨的問題提出反對,所以我們只好把那個的社區的片子給刪除。」

溫秀熒覺得這部記錄片的最大收獲的人應該是自己,因為這是她所拍攝的第一部記錄片,並瞭解了一位女性在社區的影響力並不是在家庭而已。

女性導演 記錄女性參與社區史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社區整體營造是近年來熱門的課題,而往往要如何下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經驗,則是較不容易得到的資訊。日前,有三位女性導演拍攝了三部有關社區營造的記錄片,在社區文化塑造成功的經驗,女性參與社區活動及社區如何結合地方資源在這三部影片中都詳細的記錄。另外,這三部社區記錄片除了告訴大眾如何從事社區營造之外,也鼓勵女性在家庭之外,多從事社區活動,塑造女性更多的「可能性」。這三部影片分別是,由溫秀熒執導的「活起來─兩個社區的行動故事」、吳宗璘的動畫「七巧女人的益智遊戲」以及由蕭菊貞的「角色─一群南台灣女性走入社區的故事」。

在「活起來─兩個社區的行動故事」片中,主要拍攝永康社區及萬華社區的社區故事,在永康社區內,導演探討了兩位永康社區女性參與里長選舉的心路歷程;而在萬華社區內,導演進入中輟生、廟會青少年生活現場,鏡頭鎖定萬華國中社工員閔肖曼,針對青少年問題提出反思,另外,也拍攝了一位社區媽媽對於社區認輔制度的感想,有位媽媽在片中說:「輔導別人的孩子時較有耐心,反而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較容易發脾氣。」她並表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與家人。


「七巧女人的益智遊戲」是這三部記錄片中,唯一以動畫的方式呈現的一部。片中導演利用七塊幾何圖形,拼湊出許多不同的人形,暗喻女性有許多不同的可能。通過七巧板的拼湊,片中表達了女性可以投入自己的社區服務,讓女性除了家庭外,還可以有許多的可能性。

第三部影片「角色─一群台灣女性走入社區的故事」片中,可以看到高雄縣婦幼館主任吳麗雪如何結合公部門與地方社區的資源,積極組織在地的婦女投入社區服務工作,開發出女性更多的可能性;另外,影片也拍攝了當地「辣媽媽劇團」的排戲的情形,在這劇團中,所有的媽媽都透過角色互換,呈現了婆媳之間的問題。除此之外,片中也介紹了五甲社區與橋頭鄉婦女促進會的社區工作。

日前在敦南誠品書店舉行社區記錄片首映會。日後也將在各縣市放映。

1998年11月6日 星期五

脊髓損傷復康車 關懷上路

【記者須冠達/生命力報導】為了盡一份「企業公民」的責任,福特汽車公司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五日,與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共同舉辦別具意義的「脊髓損傷復康車」發表會,希望能夠藉著將方便的操控輔助裝備置於一般轎車,提供給行動不便者開拓自己空間的另一種機會。此外,福特並在會中邀請福特總公司總裁麥考衛,共同參與「復康車」的發表。

為了讓下肢不便行動者也能有自由駕車的機會,福特汽車特別將總公司原廠開發的無障礙行車配件與現行的福特嘉年華車種搭配。福特副總經理許國禎表示,此舉是希望帶起企業回饋社會的風氣,「復康車」的行動只是開始,未來則希望其它的企業也能一同參與社會福利的行動。另外,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聯合會理事長李殿華,則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脊髓損傷者行動問題的重視。


這次發表的「脊髓損傷復康車」是特別為下肢無法行動者而設計的,它將一般汽車置於座椅下方的油門與剎車,利用槓桿原理,以把手的形式加高到操作者右手可以觸及的地方,讓行車時油門與剎車的控制能單以右手來進行。另外,由於方向盤的掌控將無法雙手並用,「復康車」於方向盤上另裝有轉輪,以方便駕駛者能單手轉向。

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灣地區有三萬名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而其中超過一半是因為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脊髓損傷患者往往須利用輪椅行動,但是台灣的「無障礙環境」並沒有像其它先進國家那樣普及,行動不便則可能使得一些因脊髓受損的患者降低外出意願。

與會立委鄭龍水則進一步指出,脊椎受損者幾乎每天增加四人,然而台灣的「無障礙環境」卻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這對日漸增加的行動不便人口是一種「行的負擔」,政府有需要在建設與立法二方面多下功夫。

為使脊髓損傷者不致負擔過重,購買這款「復康車」者除了能以優惠價買進,並享有低貸款利率之外,福特汽車還提供脊髓損傷者免費改裝服務,以及提供原廠安全保証。不過目前有意購買「復康車」者,必須具有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會員之身份,並且擁有殘障手冊及殘障駕照,有意願者可和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聯合會聯絡,或直接找福特各地經銷商洽詢。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22501968    吳靜綺\n 福特汽車公共事務處   ──(03)4530803 姚智育\n

1998年11月4日 星期三

陳先生 為子奮鬥的更生爸爸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自己開了一家修車廠,每天忙於修理機車的陳先生,是經由更生保護會所舉辦的出獄前職業訓練課程中,學習到這一技之長。陳先生說道:「更生保護會所辦的職業訓練,不但讓我在出獄後沒有恐懼。而他們的就業補助貸款,更讓我重新開始,而在這社會上有一立足之地。」

陳先生,雲林縣人,現年四十三歲。他於民國八十三年因吸食毒品被判刑六年六個月,隨後於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假釋出獄。在出獄前,由於接受更生保護會所舉辦的受保護人汽車修護班的訓練,在將近半年的訓練當中,學到了一身的修車技能,而後在出獄後向更生保護會貸款了四十多萬元創業基金開設了一間修車廠。


他的妻子在他服刑後便離家出走,對家中的三個子女和七十多歲的老母都不聞不問。就在此時,他的最小的兒子因為屢犯竊盜案,被裁定交由雲林地方法院少年觀護室來執行保護管束的任務,陳先生對此因自己入獄而導致么子發生偏差行為深感自責,表示出獄後要積極尋找工作或創業,對更生自立充滿信心。但他也擔心在未來若全心投入工作後,會忽略了對么兒和就讀國中三年級及二年級兒女的管教,么兒的觀護人鄭先生見他言談誠懇,立即將陳先生的小兒子轉至更生保護會士林分會全權輔導。

但他也擔心在未來若全心投入工作後,會忽略了對么兒和就讀國中三年級及二年級兒女的管教,么兒的觀護人鄭先生見他言談誠懇,立即將陳先生的小兒子轉至更生保護會士林分會全權輔導。

「陳先生深知教導對後代子女的重要,因此他要求我們要全力照顧,他自己也常帶么兒到雲林少年法院少年觀察室去報到。」觀護人鄭先生說。鄭先生並表示。陳先生剛出獄時,很需要馬上有收入以生存,並在工作上建立信心,但他又擔心么兒和其他兩位未成年兒女是否因為疏於照顧而誤入歧途。因此更生保護會士林分會除了貸款四十多萬幫助他創立了一家機車修理店、在獄中教他修理機車的一技之長以外,更在陳先生在就業前對撫養老母與三名學齡子女的現實問題給予小額的急難救助。

「今後不會再犯錯,並且等有能力後將回饋社會。」陳先生這樣勉勵自己。他現在在工作上一切順心,孩子也因為他的注意而回歸正途,課業優良。「從失敗中再爬起,永不向現實低頭」這正是陳先生今天能闖出這一番成就的座右銘。

田雅各的「蘭嶼行醫記」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當年為了參加賴和仙的平反紀念大會,不幸遇上車禍;因昏迷不醒,住進台北馬偕醫院加護病房,當第九天神智漸漸恢復清醒,傳進耳裡的第一句話是『蘭嶼的醫師死了。』原來蘭嶼的醫師與我同住加護病房,一樣推出加護病房,但方向不同,那時由他的家屬口中了解蘭嶼醫師的處境,給我一個清楚的印象—蘭嶼島的人民缺乏現代醫療的醫療照顧。」這是拓拔斯醫生開始想要到蘭嶼行醫的動機。在拓拔斯服完兵役後,他如願的踏上前往蘭嶼之路,成為蘭嶼衛生所的醫師。

拓拔斯˙塔瑪匹瑪醫生,他的漢名為田雅各,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曾服務於台東蘭嶼鄉、高雄三民鄉、桃源鄉,現任職於台東縣長濱鄉衛生所。他曾獲得吳濁流文學獎、賴和醫療文學獎,著有<最後的獵人>、<情人與妓女>等書。拓拔斯醫生是布農族這個屬於「山的民族」的醫生作家,卻因著某種機緣,他來到了屬於「海的民族」的蘭嶼島行醫,屬於山的民族遇上了屬於海的民族。拓拔斯醫生就這樣和島上的居民—達悟人進行了三年八個月山與海的對話。


拓拔斯醫生在蘭嶼待了將近四年,從蘭嶼島上只有小小一間衛生所到擁有蘭嶼群體醫療中心,從蘭嶼居民原本對衛生所醫師不好的印象到成為許多人口中的好醫師。在這本<蘭嶼行醫記>中,除了記錄他到蘭嶼行醫的始末外,我們還可看到蘭嶼人在面對外來文化時的無奈,及傳統信仰及現代醫學之間的掙扎。 台灣的觀光客付幾十塊要求穿著丁字褲擺姿勢讓他們拍照,可是當拓拔斯醫生拿著相機要求沙灘上的美女讓他拍照時,美女卻回答說,他們才不會做這種出賣人格的事情。許多達悟人寧願相信傳統信仰能夠治癒他們的病,也不願相信現代醫學,甚至有人相信饑餓能將附於身上的惡靈趕走。。藉由拓拔斯醫生的筆下,我們更加了解蘭嶼人他們的生活和風俗。

<蘭嶼行醫記>由晨星出版社所出版,出版日期為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

台北青友中心 陪伴年輕朋友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走進「台北青友中心」,看到辦公室內,只有負責人周謹明修女和兩個社工員,室內流竄著的是輕快的流行音樂,對社工員潘姝屏和陳佳濡來說,這天是個難得輕鬆的日子,因為今天沒有個案諮商,也不需要到少年觀護所上課。她們正在準備隔天要到台北少女觀護所的課程。

民國六十五年,為了響應台北地方法院所發起的「台北地區宗教團體協助法院觀護工作」的號召,周謹明修女在「天主教福利會」組織下,成立了「台北青友中心」,希望能夠協助青年及青少年,尤其是犯了錯,在受法律制裁者,能夠免於不公平的待遇,並瞭解自己的生存價值。目前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三:個案諮商、團體輔導和工商青年活動。


在「個案諮商」上,中心接受「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轉介的保護管束個案,這些個案大部份住在永和地區,開始時,為瞭解狀況、建立關係,社工員和個案一星期會見一次面:有時候是個案到中心來晤談,有時社工員則會去作家訪,情況穩定後,次數會較少,甚至個案情況良好時,還可幫它們申請減免保護管束。

至於「團體輔導」則是「青友中心」的重點工作。社工員每星期設計一些課程,到台北少年觀護所去上課。課程的內容很廣,有兩性關係、親子溝通、人際互動……等。課程的呈現方式也很多元,像講課、遊戲、討論、分享或影片欣賞,都曾用在課堂設計上。

還有「工商青年活動」,就是「台北青友中心」附屬的「同心青年會」來策畫。「同心青年會」的組成份子是工商青年,入會者定期開會,舉辦一些訓練性(像帶活動的技巧)、知識性(如讀書會)、聯誼性(出遊踏青、烤肉)和服務性(有時會到『流浪者中途之家』做訪視服務,或幫忙一些愛心園遊會的義賣)的活動。從成立至今,有許多好姻緣都是因為「同心青年會」的活動而促成的。

在中心擔任社工員已經半年的潘姝屏表示,這份工作給他最大的成就感在於孩子們的反應。這些孩子大多是中輟生,社會歷練都比她多,在上課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看事情方法,而且對課程的回饋也不少。尤其女生,當她們信任你,就會願意將許多事與你分享。有一次課程後的分享,有個女孩便說:「以前做事情都講義氣、以朋友為重,可是慢慢的,現在比較會替父母、替家人想了……。」說到眼睛都盈滿淚水。

從創立至今,周謹明修女堅守過了二十二過寒暑。這些日子以來,她可以感受到社會的變遷,使她在辦相同活動時有很不同的反應;「同心青年會」的會員越來越少,而且大部分的活動都乏人參加,只有聯誼性活動人比較多;前幾年,中心都會在暑假為社區的孩子辦「暑期成長營」,也因為現在的暑期夏令營和休閒活動多而沒人參加。

另外,完全必須自募經費,以致經費常常拮据;社工員的流動率太大,孩子常常需要面對不同的「老師」,關係也較不易建立。這些,也算是「青友中心」目前需解決的問題。

但面對這些,周謹明修女仍對工作有著熱忱,一來是天主的號召,二來是社會需要,而且,「青友中心」做的社會工作,是看得出效果的,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

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附設台北青友中心

地址:台北縣永和市安樂路477號3樓

電話:2927-5411

29239112(可傳真)

郵政劃撥:05299251 周謹明

許英音 扶持折翼小天使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許英音老師自大學畢業後就一直鍾情於教育事業,尤其是教低年級的小朋友。「看著一群群的小孩子漸漸由幼童蛻變成青少年,再由青少年長為成人,這當中轉換的過程,真不得不令人敬佩造物者的偉大。而我,也從教育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生存的價值與生命的喜悅。」教了二十年的書之後,她才首次接觸到特殊教育,智障學童帶給她的不僅僅是心靈上的震撼與感動,更把她帶入弱勢族群的世界中‧\n

在許英音老師教育生涯的前半段,因為未接觸過智能障礙學童,也未修過特教學分,因此,從未有教啟智班的念頭。直到去年某一天下課後經過啟智班門口,看到一個身心多重障礙的小女孩在教室中偏著頭衝著她笑,口水順著嘴角流下,孩子張著手以不清楚的口音熱情的對著她說:「老師好!」「一瞬間,我感動得幾乎落淚,那笑容,是我看過最燦爛也最真誠的笑。」也是從那時起,許老師決定將未來的時間放在這些小朋友身上。


「初教智障學童,不適應在所難免,常常我會不知道孩子們到底想表達什麼,他們也會因我的不瞭解而大哭大鬧‧」有一次,一個孩子因為身體不適而想睡覺,非常不配合當天的教學內容,且發脾氣發了一整個上午,老師一直到接近中午時分才弄懂孩子的需求‧「這時,愛心與耐心是很重要的。瞭解彼此需要時間,我願意花兩倍的時間去得知他們的想法。」抱持著這種信念,許英音老師將所有時間投入其中,不僅僅在課堂上與孩子們互動,放學後還主動到孩童家幫忙,並與家長共同尋求有利的政府資源,這一切都只是希望孩子們未來的路能走得平順一點。

「教了正常學生半輩子後,才發現原來最需要我的是這群折了翼的小天使。」而且接觸這群社會弱勢族群後,許老師也逐漸注意到周遭還有很多同樣需要幫助的人,她開始到療養院當義工,並決定將自己的積蓄奉獻給需要金錢的人。「我想如果自己這一點點微薄的力量,能幫助這個社會一絲一毫的話,那一切的付出就都值得了。」許英音老師笑著說。

視障者蘇清富 把握每一個機會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人是奇妙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天生我材。因為我看不見,所以我更能了解視障者的需求。」光鹽愛盲服務中心主任蘇清富先生說。蘇清富是天生的視障者,在他的眼中,只有光影,從不能清楚的看見事物。但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奮鬥過程裏,無論唸書或是工作,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出現在生命中每一個機會。

由於看不見東西,蘇先生自小便不能和其他小孩子一起上課,回憶當時的情況,他說:「六歲的時候,正是要上國小的年齡,當年的政策,視障者不能和一般小孩一起上課,而需要到特殊學校。但學校很遠,當時的交通又十分不方便,所以家人便把我留在家中自習。」二年以後,教育部實行了混合式教育,他終於可以在一般的國小,和一般小孩一起上課。


但這條路走下來卻是十分艱辛的。由於看不見,老師們又喜歡把內容寫在黑板上,加上老師們又不會點字,這麼一來,他的進度自然較慢。而且,有的課本沒有點字版本,他只好以十足的精神來細看,這個時候的他,視力還沒有完全衰退,若把文字放大,勉強還能看到形狀,但長期的耗用眼力,最後他只能看到光影。於是他便花上更多的時間和努力,追逐進度,獲得不錯的成績。

而最大的轉捩點,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暑假期間。有一天,他突然心血來潮,一口氣看了三十多本點字的課外書,這三十多本點字書,把他的閱讀速度提升了許多,使以後的學習速度更快。而最重要的是,開闊了他的想像空間和對文學的興趣。

「有一本很有名的科幻小說,叫『海底兩萬浬』,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他說:「有一段日子,十分希望當一個科幻小說家,雖然後來發現自己的能力有所不及,但我對文學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開始寫作。」自那時開始,他便一直發展自己的寫作能力,並且參加比賽、投稿,都獲得很好的成績。

升上高中後,大部份視障者都重回盲人學校,他也有好一陣子的豫疑,但在朋友們、家人們的支持下,他決定留在一般高中。下定決心後,他便更加努力,高中三年,都是名列前矛。同時他參加了慈幼社,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對社會工作的理想,便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畢業以後,他開始為自己的前途而擔心,當時的情怳,當盲人按摩師,似乎是視障者唯一的出路。「我是否要上大學呢?」對他而言是一個十分困擾的問題。「一開始,我真的當了三個星期的按摩師,在這個時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他說:「結果,我選擇了上大學的路,我不甘心就這樣下去,我對『生命意義』的執著,讓我了解繼續充實自己是必須的。」最後他考上了淡江大學中文系,開始了大學生活。

他的大學之路比一般大學生要崎嶇多了。最重要的是,沒有點字書可用,於是只有靠上課聽講,下個便請同學唸筆記,他便把筆記打成點字,再作複習。一節兩個小時的課,他則要花上六個小時才能完成。

大學畢業後,他接觸到「英國皇家盲人協會」,在那裏借閱到很多外文點字書,於是他花了二年時間作自我充實,提升英文能力。之後得到一個為外國修女、神父教授中文的工作。而與他們相處的日子裏,除了使他產生出國的念頭外,他更受到修女們的工作精神所感動。「於是我加入了天主教,成為教徒,這為我的生命帶來另一個歡悅。」

「加入了天主教,讓我最感動的,是祂讓我了解到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概念。」他說:「人是奇妙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天生我材。人生下來便會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責任。以我來說,就是因為我看不見,所以我能了解視障者的需求。」

在自我充實的二年間,他接觸到「光鹽愛盲服務中心」,由於對社會工作的理想,他開始在那裏當上志工,參與他們的事務。最後更成「光鹽」的行政專員,當上主任,把全部心力放在服務盲人的工作上,至今己有十年時間。

因為「光鹽」的工作,蘇先生放棄了出國的念頭,也暫時放下了當作家的理想,他表示,這是一份良心的驅使。

「如果當初我沒有這樣做,良心真的會過意不去。」他感概的說:「我不是一個模範,但我很希望在工作中為視障者找到一個模範,我相信,這樣可以為他們的生命帶來希望和建立目標。」

回首過去三十一年來的奮鬥,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從沒有放棄生命中每一個機會。「好好把握現在,對明天則要有希望。」他笑說:「生命裏充滿了機會,今天失敗了,還有明天。無論環境是如何惡劣也好,遇到失敗、錯節也好,只要還有明天,不論成績如何,我也可以再站起來,繼續努力。所以我們要給自己、別人機會。」

蘇主任說:「我們要往許多方向計劃,我便是一直在求新、求變。若一切都成為慣性動作,便好像死了一半。所以我們要多思考,找尋出路。」

對於以後的計劃,他表示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希望出版盲人用書,這正是光鹽現在工作。

另一個則是完成作家的夢。為此,在兩年前他有過暫別光鹽,好好寫作的念頭,但由於覺得現在的工作沒有做到最好,而一直在求變求新的他,腦中的念頭卻越又越多,一方面不忍心放下工作,而且又找不到接手的人,於是他還是留下來了。

「我還是很希望有一天完成工作後,可以繼續寫作。」他表示,希望可以出版詩集、或是有關生活感想、報導文學的書。「當然,我還是很想寫科幻小說,我可是很喜歡倪匡先生的呢。」他笑說。 

光鹽盲人劇團 目中無人心中有美

【記者陳怡妏/生命力報導】為了讓盲人也有機會將他們心中那一份對美的感受表達出來,天主教光鹽愛盲服務中心今年成立了「光鹽盲人劇團」,希望透過肢體動作伸展的過程,讓盲胞可以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明眼人分享,就像團長蘇清富所說的:「雖然我看不見你,但我也想讓你看見我的美好。」

劇團執行秘書阮芬芳說,盲人雖然無法用眼睛看清楚這個世界,然而在他們的心中,仍保有一份對人、事、物的美感與關懷;他們的眼界受到了限制,身體的活動也似乎因而受到了侷限,但他們心中的世界卻可以是無限的寬廣與美好。

因此,阮芬芳指出,劇團的成立對光鹽及盲友來說,是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而且意義非凡。對光鹽而言,為盲友成立一個劇團所要付出的時間、金錢與精力是難以數計的,但是如此一來,不但可使盲人與明眼人交流的機會增多,也可讓大眾對盲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對盲友而言,投入劇團演出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決心,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不僅只是「演出」一場戲而已,是他們真實生活的體驗,是他們走出內心世界的舞台。

光鹽服務中心服務專員姜沅延表示,這一次的演出,包含了舞台劇、服裝秀和音樂會,劇團在今年六月開始徵選演員,七月開始運作。至於表演的內容,阮芬芳表示,他們在第一個月時,舉辦了一個同融營的活動,先讓十四位演員和志工們一齊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然後大家再開始回憶,自己人生中印象最美好的一件事、這輩子做過最瘋狂的事等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幕,然後再請演員一個個說出自己的故事,所以這次舞台劇演出的戲碼,全是盲友們的生活寫照。

決定戲碼後,開始編劇及排練的動作,在排練的過程中,光鹽的志工及工作人員遇了許多困難,第一個而且也是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讓盲友在表演時可以很快的站到該站的地方?阮芬芳表示,在給演員分組時,他們會將弱視及全盲的人平均分配,在排練時,由弱視的團員先站到定位,在以聲音引導其他的人走到自己的定位,此外,也配合了許多聲光效果來幫助盲友們,「但因為參與演出的盲友,一開始對排練的場地很陌生,雖然你告訴他,四周圍很寬廣,不必擔心會有任何障礙物,但他們還是會怕,比如你叫他們向前跑五步,他們會很猶豫,怕跌到,因為看不到前面有什麼東西,看不到前面有沒有路。」阮芬芳說。

經過三、四個月的熟悉場地及排演後,演員們都已經進入軌道,原本生澀、

不夠美感且有所限制的肢體動作,在指導人員的教導下,加上對環境的適應,他們已經能很自然的展現自己。阮芬芳表示,劇團會在十一月時,將排練的場地改到十二月時要公演的地方,要先讓演員適應那邊的場地,舞台的長寬距離,燈光、音響等的設備也要先確定,「如果不提前帶盲友們到正式表演場地排練,他們會無法放心表演。」

「光鹽盲人劇團」創團首演將配合十二月三日的國際身心障礙日,演出「目中無人,心中有美」~走出黑暗的MODEL~多元戲劇表演,結合舞台劇、服裝秀、音樂演奏,讓盲友可以走出自我,透過實際的盲人生活表演,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能因「瞭解」而與視障者有更良性的互動,不必因為對方是盲人而過份小心。

育成洗車中心「自我雇用」殘障者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位於台北市建國南路和濟南路交接口的育成洗車中心,是育成殘障福利基金會承接台北市政府在原地的洗車業務後,於今年十月十四日正式成立。預計將可提供身心殘障者一百個左右的工作機會。 

目前育成洗車中心總共三十八名員工當中,包括十四名智障者和十八名肢體殘障的員工。該中心主任邱家淮表示,比起肢體殘障,智障者的工作能力更被懷疑,更不容易在社會上自食其力,成立育成洗車中心最主要針對的對象就是這些有能力,卻難以找到工作的智障者。


目前育成洗車中心的員工來源主要來自育成基金會介紹、台北市勞工局就業輔導中心安排和經醫院診斷適合出外工作轉介而來。現在的員工在該中心正式營運之前都曾到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陽光洗車中心受訓,目前育成的工作流程就是參考陽光的工作模式加上實際需要修改而成。

邱主任表示,根據正式營業前的預估,洗車中心每天洗要三百部車才能收支平衡,所獲的利潤將有百分之七十用於員工福利上,其它則用在育成基金會的其它開銷。但從正式營運至今的近一個月中,育成每天經手的車子平均大概只有百多輛,天氣不好時甚至有掛零的紀錄,所以目前仍屬虧損狀態。

邱主任說,「自我雇用」是現今國外最流行的一種殘障者尋找工作機會的方式。讓殘障者以自己的勞力換取金錢,如此不但可以改善其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讓殘障者脫離乞求援助的角色,讓社會大眾知道他們也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他們重拾人的尊嚴。育成洗車中心的成立就是想藉此對社會大眾做一示範,殘障人士,尤其是智障者,他們的工作能力絕對不亞於一般人,甚至有些地方更勝過一般人,他們只知道盡力去做,根本就不曾想要摸魚。

根據育成洗車中心成立前的市場調查顯示,一般人士對於殘障福利機構設置洗車中心有百分之七十四表示支持,受訪者更全數表示有機會願意接受育成洗車中心的服務,而其中更有人提到身心障礙者的工作權和福利是不容剝奪的。

髓緣之友 以經驗幫助他人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知道自己得了血癌後,我哭了三天,三天之後,我覺得這樣下去是沒有用的,於是我擦乾眼淚,開始去評估對我最好的醫療方式。」曾經因血癌而骨髓移植的楊育青女士回想起當時得病的心情顯得相當的平靜。

楊育青是一名家庭主婦,兩年前因不明原因出血就醫時,赫然發現自己得了血癌,跟許多人一樣,她難過、哭泣,但這樣的情緒只維持了三天,由於婚前自己是一名護士,從沮喪的情緒中走出後,她嘗試著分析自己身體的狀況,以及各種醫療方式,覺得骨髓移植最適合,醫師也建議她一年內完成較好‧。


一來般來說,骨髓移植來源會來自血親或骨髓資料庫,其中以血親的成功率較高

很幸運的,她找到弟弟的骨髓與她相符合。手術至今兩年多,除了體力較差外,一切的情況算良好。如今除了料理家事外,她與同樣是骨髓移植的病人組成台大醫院骨髓移植的病人組成髓緣之友聯誼會,用本身的經驗來幫助其他的病患。

楊育青指出,台大醫院從民國七十二年完成國內第一個骨髓移植,至今已有四百個以上的案例,病人的存活率超過百分之五十,雖然醫療技術比以前進步,骨髓來源也比以前多,但每一位病友及家屬在移植前對於即將面臨的一切,都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擔心、緊張與不安,這一段路需要協助與陪伴的。

由於會員的體力較差,自今年二月聯誼會成立以來,採取有彈性的人力配置,有活動的時後,只要有人體力狀況良好就輪流幫忙,而醫院方面也會提供協助。另外,聯誼會定期辦理經驗分享座談會、聯誼活動、提供正確的醫療生活照顧資訊及心理情緒的經驗支持。

目前會員都是以台大為主,不過,楊育青表示,將來希望能夠擴展到全國性的範圍並成立正式的組織,照顧更多的病患。

台北青友中心 陪伴年輕朋友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走進「台北青友中心」,看到辦公室內,只有負責人周謹明修女和兩個社工員,室內流竄著的是輕快的流行音樂,對社工員潘姝屏和陳佳濡來說,這天是個難得輕鬆的日子,因為今天沒有個案諮商,也不需要到少年觀護所上課。她們正在準備隔天要到台北少女觀護所的課程。

民國六十五年,為了響應台北地方法院所發起的「台北地區宗教團體協助法院觀護工作」的號召,周謹明修女在「天主教福利會」組織下,成立了「台北青友中心」,希望能夠協助青年及青少年,尤其是犯了錯,在受法律制裁者,能夠免於不公平的待遇,並瞭解自己的生存價值。目前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三:個案諮商、團體輔導和工商青年活動。


在「個案諮商」上,中心接受「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轉介的保護管束個案,這些個案大部份住在永和地區,開始時,為瞭解狀況、建立關係,社工員和個案一星期會見一次面:有時候是個案到中心來晤談,有時社工員則會去作家訪,情況穩定後,次數會較少,甚至個案情況良好時,還可幫它們申請減免保護管束。

至於「團體輔導」則是「青友中心」的重點工作。社工員每星期設計一些課程,到台北少年觀護所去上課。課程的內容很廣,有兩性關係、親子溝通、人際互動……等。課程的呈現方式也很多元,像講課、遊戲、討論、分享或影片欣賞,都曾用在課堂設計上。

還有「工商青年活動」,就是「台北青友中心」附屬的「同心青年會」來策畫。「同心青年會」的組成份子是工商青年,入會者定期開會,舉辦一些訓練性(像帶活動的技巧)、知識性(如讀書會)、聯誼性(出遊踏青、烤肉)和服務性(有時會到『流浪者中途之家』做訪視服務,或幫忙一些愛心園遊會的義賣)的活動。從成立至今,有許多好姻緣都是因為「同心青年會」的活動而促成的。

在中心擔任社工員已經半年的潘姝屏表示,這份工作給他最大的成就感在於孩子們的反應。這些孩子大多是中輟生,社會歷練都比她多,在上課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看事情方法,而且對課程的回饋也不少。尤其女生,當她們信任你,就會願意將許多事與你分享。有一次課程後的分享,有個女孩便說:「以前做事情都講義氣、以朋友為重,可是慢慢的,現在比較會替父母、替家人想了……。」說到眼睛都盈滿淚水。

從創立至今,周謹明修女堅守過了二十二過寒暑。這些日子以來,她可以感受到社會的變遷,使她在辦相同活動時有很不同的反應;「同心青年會」的會員越來越少,而且大部分的活動都乏人參加,只有聯誼性活動人比較多;前幾年,中心都會在暑假為社區的孩子辦「暑期成長營」,也因為現在的暑期夏令營和休閒活動多而沒人參加。

另外,完全必須自募經費,以致經費常常拮据;社工員的流動率太大,孩子常常需要面對不同的「老師」,關係也較不易建立。這些,也算是「青友中心」目前需解決的問題。

但面對這些,周謹明修女仍對工作有著熱忱,一來是天主的號召,二來是社會需要,而且,「青友中心」做的社會工作,是看得出效果的,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

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附設台北青友中心 地址:台北縣永和市安樂路477號3樓 電話:2927-5411;29239112(可傳真) 郵政劃撥:05299251

周謹明

台大輔導隊 陪敦化國中少年成長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每逢星期六的社團時間,這群台大的同學都會來到敦化國中,帶著一群國中生進行各種活動。也許是動態的團康遊戲,也許是靜態的創作或課外知識補充。但不論活動的方式為何,最重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藉由輕鬆的方式讓這群國中生得到心靈上的啟發。

他們稱活動的內容為「成長團體」,顧名思義,就是希望讓參與活動的青少年從中學會自我成長。在學期末幾週並安排心得分享,讓他們更深層的體會每個活動的設計意義,並感受別人和自己的內在啟發。


「不論是環境好的孩子,或是環境不好的孩子,其實都是社會上容易被忽略的一群。」根據一位資深的郭姓社員表示,敦化國中輔導隊所服務的對象,只是一群再普通不過的國中生。他們當初創社的主要精神,就是希望能夠讓這群青少年感受到人際間更多的關心和互動,透過每週的相處,以及各種活動的設計,台大的同學除了希望讓青少年在這段時間裡盡情放鬆,也希望青少年從活動裡得到啟發。

一位創社的郭姓社員表示,會選擇敦化國中為他們第一個輔導團體,說起來還是有點因緣際會的關係。創社的那一段時間裡,他們向各校宣傳輔導的理念,希望取得校方的回應並找到輔導的對象。其後敦化國中的盧主任主動和他們聯繫,表示希望把校內的資優生交給他們,讓這群大學生帶領著平常專注於課業孩子,學會自我認識和心靈上的成長,因此,這支輔導隊剛開始的輔導對象只有敦化國中的資優生,一直到輔導的工作漸漸走上軌道後,就開始對外開放,招收校內其他有興趣加入成長團體的國中生。

對於參加輔導工作的社員,他們會提供一些相關的課程,有時候是聘請外面的講師給予專業知識上的補充,有時候是社內較資深的社員帶著新進社員分享經驗和心得。在團內,他們也有類似「成長團體」的活動,以做為新進社員的必修課程之一。因為他們深信,有了親身的參與和感受,在未來真正面臨輔導工作的時候,他們才較能體會輔導對象心裡可能的想法,對於輔導的進行,也都會有正面的助益。基於這個理由,新進的社員是不能參與青少年的輔導工作的,因為他們希望提供給青少年的,不是只有輕鬆的活動而已,更希望藉由輔導人員本身的充實,給予青少年在心理上更為健全和專業的幫助。

談到輔導工作的成果,該社副社長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說,他們提供的只是一種方式,一種接觸和成長的機會,但是被輔導的孩子們是不是真的能從中獲得啟發,他們並沒有十全的把握。畢竟這群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已經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何況他們的成長過程各異,對活動投入的投入程度也不盡相同,而心靈上的感受和領會可能有更大的差距,因此活動的結果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實際上有太多的因素是取決於參與的青少年本身。

有時候,這群「精力旺盛」的青少年們,甚至會讓他們的輔導工作出現一些意料外的狀況,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一次輔導活動中有個學生撞破了頭,所幸傷勢不重,不過也把校方和社員嚇了一大跳。他說,像這樣的情形雖然是意外,不過卻顯示了輔導工作的進行中,偶而會有狀況超出控制的時候。「我覺得我們最缺乏的是更多的專業訓練,在面臨很多意料外甚至是意料中的狀況時,都仍然會不知所措。」

「能真正從活動中得到啟發的,也許只在少數,但只要是對其中一兩個有幫助,我們的輔導工作就不算白費。」創社的同學之一表示,青少年的成長歷程是一段長時間的累積,他們今天對輔導對象的影響,也許並不是可以立即察覺的,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或者就是青少年未來心智發展上的契機。目前該團也在計畫和其他學校結盟,希望有更多的大專生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藉此提供更多輕鬆的空間和成長的機會,給更多的青少年。

伊甸今起代辦 機車強制險

【生命力記者/張崇賓報導】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富邦產物保險公司今天召開記者會宣佈,富邦保險即日起與伊甸基金會合作,開始辦理代收機車強制責任險業務,凡是透過伊甸代收服務投保者,富邦保險將提撥每筆八十元的捐款給伊甸基金會,做為交通傷殘防治宣導與服務之用。同時伊甸基金會也將約聘電話行銷班結業的視障學員,來負責這項業務的電話受理與推廣工作,以開拓視障朋友的就業機會。

目前台灣地區的機車有一千零三十三萬輛,平均每二點二人就擁有一輛,機車擁有率之高名列世界前茅,機車肇事率也相對的提高。根據警政署的統計,去年的一千萬輛機車中,肇事比例就有百分之二十五點二,發生車禍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五點四,今年一月至九月,機車騎士傷亡人數有一千零一十一人。而去年一年中,傷亡人數有一千一百九十六人,肇事致人傷亡件數則有一千九百二十三件,加上機車騎士的傷亡數,就有三千一百一十九件。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資源發展處總幹事林錦川表示,根據伊甸社工員對中途致殘者服務的經驗,交通事故的中途致殘者,最難接受的通常是出事之後身體機能、心理平衡,及周遭親友態度的轉變,往往需要花兩三年的時間,才能走出受傷的陰霾,接受成為身心障礙的事實。而為了讓中途致殘者能重建新生活,社會福利所提供的就業、職訓、就學及醫療復健等相關資訊就顯得格外重要。其次,車禍致殘者在面臨人生角色的轉變時,通常也必須面對龐大的醫藥費,如果自己是肇事者,更要負擔被害人的賠償費用,往往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與壓力。

因此,林錦川呼籲大家支持財政部的機車強制責任險政策,一方面可使那些因車禍致殘者,經由機車強制險的理賠,減輕經濟上的負擔,另一方面,透過伊甸代辦投保,也可讓富邦保險所提撥給伊甸基金會的捐款,為更多中途致殘的殘友,提供相關的輔導與幫助。

富邦產物保險公司也表示,明年起機車將全部納入保險,交通事故受害者將迅速獲得基本的保障,未投保者則會被處以六千至三萬元的罰緩。因此,希望大家能夠透過伊甸基金會代辦投保,既可避免受罰,又可幫助車禍致殘者。同時,富邦慈善基金會在十一月三十日前,也特別提供四百個免費的機車強制險名額給身心障礙的朋友,希望殘障朋友能夠踴躍申請。

此外,伊甸第一期電話行銷班的視障學員,於今年十二月結業後,也會投入機車強制險的電話行銷服務,屆時這項為視障朋友所開拓的新職種,也將為機車強制險的辦理與推廣盡一份心力。

聯絡電話:(02)2557-3868轉102~110

網路醫療村 健康諮詢新管道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國人對於生活保健資訊迫切的需求,加上醫療專業人員對於資源分享的共識,種子網路(SEEDNet)集合了各醫療團體及專業人士,推出「網路醫療村」的構想,希望整合國內醫療保健資訊,建立健康諮詢的管道。

網路醫療村,整合了醫院診所、社區藥局、健檢中心、藥廠、醫療期刊、雜誌、媒體資訊,還有民眾用藥、藥典、健保等資料可供查詢,內容豐富。


在醫療村中,無論一般民眾或專業人士,都能透過明確的資料分類及便捷的全文檢索功能,獲得最新的資訊。

從這個網站,不僅能知道最新的醫療訊息,也能夠查詢各大醫院的門診時刻表。對於一般為事業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現在只要在家中或公司上網,就可以得知醫師看診的時間。如此一來,將可以節省許多因為不知道門診時間而白跑一趟的時間。

劉淑育 談特殊兒個別教學計劃

【記者羅倩翎/生命力報導】劉淑育從事特教工作已有十年的經驗,目前是心路發展中心教學組長,對特教的熱愛卻一直不減,她說:「看到孩子的純真和家長永不放棄的執著,就是激勵我繼續努力的動力。」因為這些孩子有某些障礙,所以在學習和教學上都必須格外用心。

特殊教育是精緻教育,因為每個孩子的情形都不同,差異性大,所以更需要著重他們的個別化,近幾年特教推行個別教學計劃,強調以人本精神出發,就是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與需要,為他們量身訂作一套教學方案。例如,有些孩子他們學習力較差,教學時許多事物必須詳細分解,他們才看的懂,像是喝水,從教他們如何握水杯到拿起來喝下,往往得分為十幾個步驟,花一兩個鐘頭才教得會。


在教學個別企劃過程中,會由專業人員、社工、老師與家長,共同開會討論孩子的學習內容和教導的策略,例如小惠的爸爸覺得她生活適應不良,就建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經集老師、社工和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等評估後,集合了各方面的考量與需求,就會增加相關的課程;這樣的方式在教學上不但容易溝通和協調,教學效果也十分良好,家長也能提供寶貴的意見。

教學方案大多以半年或一年為限,每次都會有評估報告,作為下一階段的參考和指標。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確保教學的品質,同時加強與家長的互動,並詳細分工老師專業人員社工等的職責,統合了各方的力量幫助障礙兒學習。

最後,劉組長談到目前台灣的特教環境,確實比過去進步許多,不但在教學資源上豐富許多,家長的觀念也逐漸改變,漸漸願意站出來面對社會。不過,現在相關的機構多是私人設立,還缺乏政府在制度面和立法的保障,全面來推動特殊教育,才能給這些障礙兒更多學習的機會。

遲緩兒衣衣 在媽媽守護下成長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有別於其他遲緩兒家庭,早在衣衣一個月時,就發現他與一般正常小孩不同。「剛生出來的時候,一切都還好好的,卻在四天後發現他的哭聲沒有了,或許是醫院的護士疏忽造成意外。」衣衣的媽媽心疼的說。衣衣有不正常的張力、新陳代謝慢,所以個子特別小、對於聲音的反應不大、在六個月時,肢體都還無法伸直挺起,這些徵兆都是發現衣衣不正常的開端。

為了確定衣衣的狀況,聽一名護士朋友的建議,前往大醫院作腦性超音波,但得到的答案卻是應該還好,即使醫生初診結果是正常,衣衣的媽媽仍堅持不間斷讓衣衣接受復健治療。一家醫院換過一家的做復健,一年多後,才偶然的得知伊甸基金會有提供早療在家服務,之後好不容易排進住家附近博愛兒童發展中心,開始接受早期療育課程。

「雖然一開始醫生未診斷出時,已經有腦性麻痺的心理準備,但真正確定後,還是很難過。」衣衣的媽媽說。衣衣的爸爸對這樣的結果,一開始很難接受,經過了三年半,才慢慢將心理調適好。

「在衣衣未出生前,我們常為他祈禱,但上帝為何給我們這樣的小孩?是不是上帝要為我們作特別的計畫或安排?」身為教徒的衣衣媽媽表示,他們如今能如此堅強坦然面對,主要來自教會很多的幫助,教會的人很接納衣衣,對衣衣非常照顧關心。也正因此,衣衣的媽媽不再畏懼人群的異樣眼光,不再難過逃避聽到別人的問題,以及對衣衣的看法。雖然有時看到正常的小孩,還是會想到如果衣衣跟他們一樣,現在是不是已經會說很多話,做很多生活上的事?但是他們夫妻卻從不後悔接下這一個上帝給的功課。

衣衣的爺爺奶奶說:「我們衣衣只是長的比較慢,絕對不是不會,古代還不是有名人到七歲仍不會說話…」即使衣衣的父母能接受衣衣是腦性麻痺兒童的事實,但爺爺奶奶卻仍無法正視,依然認為衣衣以後一定成就驚人,正如同世界上的偉人一般,其實,衣衣的父母何嘗不也是如此希望的呢?

衣衣目前接受的療程含蓋中、西醫,包括推拿、針灸、骨科等,為了讓衣衣發展的更好,衣衣的爸媽都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各種食療、藥療都願意去嘗試,即使花費沈重。漸漸的在課程的療育下,衣衣從會挺起身子、會爬到現在會走,雖然仍不太會說話,但意識概念比之前進步很多,從原先根本不碰觸東西,到現在能跟玩具玩在一塊。
衣衣的媽媽,每星期二早上在博愛擔任義工媽媽,為了解決中心老師不足的問題,學生的父母大多擔任義工一職。在教室裡,陪小朋友玩許多身體發展的遊戲,如翻滾、玩重力球等,藉著遊戲幫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復健,同時教導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

到博愛兒童發展中心看衣衣上課,發現衣衣總是笑笑的,瘦小的身軀,卻用盡全力走的穩健,雖然不會說話,但卻笑、喊叫的相當宏亮,嬌小的個子卻食量驚人,喜歡跟人接觸,正如同一般小孩討人喜歡。或許因生理上的病痛,衣衣情緒常不穩定,會咬自己、撞東西,導致很容易傷害自己及受傷。

衣衣上完這一學期的課程,便可以轉到普通班去上一般幼稚園學的生活、社會化課程。目前衣衣的父母擔心的是衣衣的智力問題,醫生評估是重度知障、智障,為了得到多一點津貼,他們也只能接受這樣的說法,但仍不放棄衣衣在未來的學習療育中,能進入一般小學跟正常學童一起生活的希望。

「我們是比較幸運的了」衣衣的媽媽表示,比起另一個被醫生耽誤了一年的案例而言,當初未聽信醫生的診斷,而主動去接受治療,算是很幸運了。因為身為過來人,單媽媽明白有一個機構能提供資訊,讓遲緩兒早期接受療育的重要性,所以會願意站出來發言,只期望能盡微薄之力幫助其他跟他們一樣的家庭。

和安社區需要新出發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社區發展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維繫社區居民的情感。和安社區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沒有辦法重新聚集社區的凝聚力,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停擺的社區再次的動起來?

和安社區,成立於民國八十二年的一個包含四個里的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範圍包括:建國南路至敦化南路、仁愛路到信義路口的三個里,以及信義路對面的一個里。


社區發展協會會長李如發表示,當初成立的原因是當時他還沒退休時,郵局同伴有想到說要辦一個組織,來聯繫大家的感情的這樣的一個構想,加上當時的成員以郵局工作人員以及眷屬為主,所以便由熱心人士向區公所提案申請。但是區公所認為這樣的一個社區發展協會所能影響的範圍太小,便主動要求將這個社區發展協會的範圍擴大,成為跨四個里的發展協會,經由正式的成立大會,選出李如發擔任發展協會的理事長。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很熱心的參與協會辦的活動,只是大家有個想法:沒有屬於社區的空間,讓很多活動無法舉行。譬如說:插花班沒有上課的地方、參加土風舞班又怕天候不好。「不是社區居民沒有這個心來參加我們辦的活動,實在是沒地方讓大家一起共用。」

李如發說「成立四年多以來做得很灰心,原因是理想太高、太單純」,沒有考慮到現實的因素。就以辦活動而言,如安社區附近空出來的公共空間不能借給發展協會作為活動使用,因為區公所或是空地所有者不願意來解決與社區居民相關的事。「像後面的菜市場二樓有塊六十多坪的活動空間,卻不能借給我們使用」發展協會多次邀請區公所的民政科、社會科以及市場管理會來做溝通與協調,只見大家互相踢皮球,卻不能替社區民眾解決缺乏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問題。

此外諸如插花班以及土風舞班也因此而漸漸地停擺了下來。但是參與土風舞班的媽媽們每天早上還是會到發展協會對面的大安公園跳舞,但是一遇到雨天就沒辦法跳了。李如發更強調了擁有發展協會的活動空間,會帶給社區民眾更多的參與感,「這樣大家一起動起來,才有意思嘛!」。

李如發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是發展協會剛成立不久,附近的幸安國小邀請他們合辦親子園遊會,許多的媽媽參加了那次的活動。這也是社區和周遭環境的一種互動形式之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個屬於社區自己的活動空間,才能藉此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

目前和安社區的活動都面臨停擺,而附近教會的弟兄想要承續下去。「這樣也好,他們有活動的空間,大家比較容易聚在一起。」李如發認為透過教會的力量,或許會讓這個社區重新動起來,他說「那就等到十二月選舉過後再來舉辦會員大會重新改選,要不然這樣停下去也不是辦法。」李如發說「社區的主要性質是給大家方便,最重要的是要大家出力、要熱心參與還,是很希望大家動起來聯絡感情。」

智障 不一定是一輩子的障礙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來到「春暉啟能中心」,你會看到,智能障礙者埋首做著手邊的工作,並非一般人心中「需負擔極大社會成本養護」的智障。因為「春暉」致力在做的,便是教育訓練智能障礙青少年,趨向健全人格,加強工作技能、工作欲望,使其享有工作權利。葉招明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葉招明,現年二十五歲。國小畢業後便到「春暉啟能中心」受職業訓練,職訓結業後,在台北縣五股「藍寶洗衣粉」工作,至今已二年。


「藍寶洗衣粉」的副廠長王殷伯表示,「藍寶」在民國八十二年便開錄用「春暉」及其他機構的智能障礙學員,成效一直不錯。葉招明是在民國八十五年八月份時開始工作,他一進來時的學習態度和工作狀況就比其他人好,而且情緒一直很穩定。因為生產線上的包裝工作壓力不大,又因此生活有了寄託,所以葉招明一直都是很愉快地面對工作。

在「春暉」的李雪英老師說,現在除了葉招明外,「春暉」還有五名學生在「藍寶」工作。而且,除了「藍寶洗衣粉」外,「春暉」的學員結業而又有工作能力者,也會到其他機構,如「力霸飯店」、「遠流出版社」、「德州儀器」、「寶麗物流中心」等地工作。當初在找這些工作機會時,也是費盡千辛萬苦,因為一般企業對智能障礙者的工作能力,總是有很深的質疑,還好孩子們爭氣,工作表現都不錯,和同事間也相處融洽,所以至今「春暉」一直和這些機構保有友好的合作關係。

對「春暉」的學員來說,職訓的過程教他們的專業技能倒還是其次,最主要是要讓學員有認真的工作態度,學習如何與人互動,並灌輸他們「人需要工作、能去工作是一種榮耀」的觀念。李雪英老師表示,葉招明從進入「春暉」至今,最大的轉變,是他更懂得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了。大部份的「春暉」學員,會在職訓的過程漸漸加深他們想出去工作的欲望。並且期待,若有一天能像一般人一樣,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

這樣一份期待,葉招明也是有的。所以,他雖然記不得自己是什麼時候進「春暉」、雖然他不會寫指導老師的姓名、雖然對於幼時的記憶,他根本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然而,當聽到:「你喜不喜歡這個工作?」時,原本因緊張而繃著的臉,卻笑開了,答:「喜歡啊!」,原因只是單純的「這工作好做啊!」

特教老師 智障兒的心靈捕手

【記者陳怡妏/生命力報導】目前任教於北市立農國小的簡美英老師,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已有七年的時間。大學時期唸的是國貿系,畢業以後曾在一家公司上過班,後來因為小孩子的關係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小孩。為何後來會選擇當特教老師呢?「我當初也沒想到自己會當老師,因為朋友的介紹,我才去考特教的師資班,沒想到真的考上了!」簡美英老師笑著說。

「我還記得我第一年就到陽明教養院特教班任職,因為之前沒經驗,加上那裡的學生都是重度智障或多重障礙,當時真的很害怕、很茫然,不知道應該怎麼教導這些學生。」簡美英老師表示,特教人員的訓練很重要,而對於剛踏入這個領域的人來說,能有個有經驗的人來帶的話,可以讓他們更快進入情況。


立農國小的特教班有三班,其中有一個班是「身心障礙資源班」,這個班的設立是為了安置在普通班的特殊兒童,幫他們在不足的地方,另外作訓練。另兩班是「啟智班」,有四個老師負責這一班的教學。

今年是簡美英老師任教於立農的第四年,之前則在台北縣的小學。簡老師表示,照顧智障小朋友需要花很多心力,而且智障小朋友的個別差異很大,十個學生就有十種不同的困擾,因此在教學時,就要依照每個學生不同的狀況來設計教學方法,「現在有一位小朋友的情況是,你要他仿寫他可以,你教他唸他也會唸,但是你不給他看,然後唸那個字叫他寫,他怎麼樣也寫不出來」。為了幫他突破這個學習障礙,簡老師製作了一張張的字卡,把一個字猜成兩字以上,在教他認字、寫字時,用排字卡的方式,讓他自己用字卡把字拼出來,這個方法成效如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知道。

簡美英老師表示,小學特教班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希望智障的小朋友可以學習自己照顧自己,所以教學上以生活教育為主,如訓諫他們自己吃飯、自己打掃。簡老師也說道:「從事特殊教育最大的挫折是很難有成就感,因為智障的小朋友學習的能力很差,不像普通班的小朋友,你今天教他造句,他明天就可以運用自如,但是智障的小朋友沒辦法,往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他們有進步」,「我剛來立農時,教過有一位語言障礙的學生幾個月,後來調到資源班去,後來再調回來,這中間大概有一年的時間,我才突然發現,他已經會講一些簡單的句子,那時候真的很高興,但因為這份工作很難有成就感所以特教老師的流動率很大」。

智障小朋友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他們很難改變已經建立的觀念,簡老師說「你跟他們說,你要每天幫樹和花澆水哦!他們就真的每天去澆水,連下雨天也澆,你問他為什麼下雨天也要澆花,他說因為老師說要天天澆。這些小孩子真的很天真、可愛。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國小這個階段,希望能幫他們養成一些獨立的生活習慣,這樣他們就一輩子都不會忘。」

 簡老師還負責教智障的小朋友美勞,每週簡老師都會訂一個主題,然後教小朋友做各種東西。有一周的主題的是麵糰雕塑,簡老師說:「我有一次教他們做披薩,為了引起小朋友的興趣,我還特別去買了火腿、玉米和培根等材料,讓他們可以真的像在做披薩一樣,小朋友們都很高興。」

在教學的過程中,簡老師真的遇過不少困難,為每一個小朋友一個一個找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但對這份工作,她從未想過要放棄,「因為我已經遇過最糟糕的情形了,就是在陽明教養院特教班,面對那些重度智障的學生。」對智障小朋友充滿愛心與耐心,立農國小其他特教老師都說,「簡老師最厲害了,是我們立農最有經驗的老師哦!」

1998年11月3日 星期二

社區媽媽做環保 垃圾分類有一套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江秀滿在媒體所披露出的種種環境問題中,不禁吶悶的想:「身為環境中的一份子,如何才能為環保做些事、盡點心力呢?」江秀滿開始在社區中辦起小型的環保說明會,教導婦女們「如何走出家庭,走入社會」,透過這種啟蒙的課程,來引發出婦女們對環保議題的重視。

四年前,社區婦女協會在內湖的德安百貨舉辦「婦女人才培訓」,主題是教導婦女如何關心社區問題。因緣際會地,江秀滿憑著之前辦活動的長期經驗,對婦女、社區及環保議題的了解,再加上自身熱誠,便協助社區婦協舉辦的「婦女人才培訓」活動,而和社區婦協成為緊密相依的環保夥伴。江秀滿現為社區婦協的理事長,因此透過社區婦協整體的力量,江秀滿在推動環保的工作上,可較以往順暢。


江秀滿平日出門時,都會隨身攜帶塑膠袋,至店家購物時便可使用,並也灌輸孩子「少買、少吃多重包裝的商品」的環保觀念。她說:「平日就做環保,不僅影響自己的周遭朋友、親戚,而我的孩子,也同樣帶動了班上小朋友對環保的重視。」

江秀滿表示:「家庭主婦的生活性環保應從『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兩方面著手,但往往缺乏誘因,而導至成效不佳。」但也有成功的案例,江秀滿曾聯合沙拉油公會,合辦沙拉油空瓶的回收。江秀滿說:「當時的誘因,就是集滿十個沙拉油空瓶,就可換一罐沙拉油,反應相當熱烈。那時還沒有單位做塑膠瓶回收的動作呢!」

現在社會大眾已有將空瓶回收的概念了,因此,江秀滿現階段宣導的是『垃圾減量』。她說:「現在的環保費是隨水費徵收,但未來應是走向『隨袋徵收』(向相關單位購買標準的垃圾袋,清潔單位只清潔這種標準垃圾袋的垃圾),而『垃圾減量』是實施『隨袋徵收』的基石。隨袋徵收的好處,就是其以家庭垃圾的重量來購買垃圾袋,容易使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做到垃圾減量。」

然而,為何現階段國人無法做到「垃圾減量」及政府為何無法執行「隨袋徵收」呢?江秀滿表示:「家庭中的垃圾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比例是廚餘(菜渣、果皮等),若是這些廚餘都將之濿乾並做乾燥處理,做為有機肥料,就可減少很大比例的垃圾了,如此政府的隨袋徵收執行起來,也會較輕鬆。」江秀滿還表示:「因東方飲食都是湯湯水水的,所以垃圾容易有臭味,但這種將廚餘轉變成有機肥料後,就不會有任何的異味了!」

江秀滿說:「在推動環保的困擾,就是人們常常有藉口、嫌麻煩,或者是他們分類的東西政府不收...,但換個角度想,若是稍動一下手做環保,是可以拯救地球,拯救下一代,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呢?」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