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4月29日 星期三

陳寶珠 歸國學人 為特教墾荒

【記者張雅惠/ 生命力報導】當你有一百多個孩子要照顧時,你能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嗎?新竹市天主教仁愛啟智中心教務組長陳寶珠不但能記得,而且還熟知每個孩童的特性和狀況,她說:「這樣我才能隨時注意,怎樣的幫助對他們最好。」。

十八年前,陳寶珠赴美專攻特殊教育,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選擇的不是大學講師,不是有保障的政府機關,佩著「歸國學人」的光環,她踏進仁愛啟智中心。「當時的仁啟,房舍目光所及只有灰溜溜的牆壁,教室中擺著殘桌破椅,學童用的東西,無非是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貨,和設備新穎的美國殘福機構相比,在我眼前的,簡直可以用『難民營』來形容。但是,我留下來了。」陳寶珠回憶道。

當年,一個留美學人一頭栽進這樣的「難民營」,親戚朋友都認為是自毀前程,但陳寶珠卻不以為意,因為她深深受到中心創辦人葉由根神父的感動。「當時,面貌慈祥的他以殷切的語調對我說:『我正在找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呢!』」面對外國老神父的邀請,陳寶珠熱淚盈眶,而且覺得中國人真丟臉,為什麼我們自己的責任,要由外國老神父來肩負?「民族自尊心使我決定接下教務組長的職務,我相信靠本地的資源,我們可以把事情做好。」

在中心創辦初期,陳寶珠運用特教的專才,親自教導院童,改善了仁啟智障兒的教育品質;而現在她則是積極地培育師資,希望能提昇中心的服務品質,經過努力,已經有六位碩士級的專業人員加入仁啟。對於陳寶珠所做的一切,特教老師洪美玲說:「她憑藉的是過人的體力和智慧。」而陳寶珠自己則說:「是仁啟這群可愛的學生,帶給我許多歡笑和啟示,讓我知道自己有愛人的能力,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去工作。」

仁啟中心主任潘清泉說:「寶珠對中心最大的貢獻是她的專業和堅持的理念。」自喻為「墾荒者」的她,數十年來的確不停走在國人觀念前耕耘著。在大家尚未重視殘福機構的硬體設備時,她看到有適合中心孩子使用的設備,總會想盡辦法買回來,只為了「看到孩子使用新器材的可愛笑容」;在大多數機構仍停留在「收容」階段時,她致力讓智障者走入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因為她相信「智障者不是二等公民,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幫他們有尊嚴地活著,是我們的責任。」。

如今,仁啟中心的設備優良,陰暗的牆壁貼上了明亮的磁磚,孩童甚至可以用觸摸式螢幕與電腦溝通,就業輔導的工作也上了軌道,但陳寶珠說:「永遠都有挑戰和突破能提昇智障者的生活品質。」就目前而言,雖然政府覺悟到照顧智障者是份內的工作,但是僧多粥少,每個機構所能得到的補助有限,而這也間接造成重智障兒童的教育經費不足,因為他們的訓練需要很高的成本。陳寶珠積極地呼籲相關單位,她說:「雖然我們無法以經濟效益來評估他們能回饋社會多少,但是幫助每個人發展潛力,實現自我的價值該用另一種標準來評量。」

日本小鄉鎮 教您營造故鄉新魅力

【記者劉學珊/ 生命力報導】「地方的魅力其實要歸於這些深以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榮、愛惜這些地方的人們之魅力」日本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系教授西村幸夫,在他的新書「故鄉魅力俱樂部」中這樣寫道。

作者西村幸夫是日本的都市計劃、都市設計與古蹟保存方面的出色學者。在一九九二年時,他發起成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亞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聯盟」,為我國爭取國際活動空間,並且多次來到台灣,與聚落、社區居民、專家及學者們交換意見,為台灣文化資產付出不少關懷。

日本人的民族性強烈,向來是眾所周知的,他們有著濃厚的愛國情操,自然對更親近於自身的居住地區有同樣的認同感,因此他們對於社區營造工作的努力,自然是不在話下。國內出版商翻譯出版這本「故鄉魅力俱樂部」,無疑是為了讓台灣人能藉由日本社區的案例,省思自己是否對所處環境也有所謂的「認同感」,再凝聚所有人的共識,為社區運動貢獻一份心力。

在「故鄉魅力俱樂部」中,西村幸夫提出了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的故事,這十七個社區都是以日本傳統街屋為主軸,配合各地方的獨特氣氛、型態及居民特性,發展出自己的社區特色。西村幸夫主要以歷史背景、文化產業、自然環境來各別定位這十七個社區的營造工作。

例如以歷史來看,新潟縣津川町自古就有「狐火」的傳說,「狐火」是象徵農作物豐收的標誌,當地居民便提出「適合狐狸娶親遊行氣氛的社區營造」的口號,舉辦許多慶典活動,來凝聚居民共識。他們並組成一個「舊本町再生俱樂部」,推動一系列的社區計劃,來保存當地古蹟與歷史\n

再提到文化產業,在日本有「陶瓷之鄉」之名的左賀縣有田町,是書中的案例之一。利用當地出產的陶土,而發展各種陶瓷事業,如窯爐、販賣陶瓷的商店、燒陶用品店等,另外還有陶瓷文化館、美術館、參考館等地保存他們的文化產業,利用因陶瓷而繁榮的地方財富,投資在町內的建築物之上,從事社區發展的工作。

而以自然環境來發展地方特色的,可以福井縣上中町為例。由於河流的經過,福井縣有河床形成的冰斗地形,呈現了特殊的聚落景觀,如古地的村落、河岸小丘上的散村、位於陡峭山坡地上的塊狀村落、位於小支流沖積扇的聚落等,讓上中町發展出與日本其他地區迥然不同的風景。

西村幸夫特別強調,各社區營造工作的推動過程是各不相同的,但每一個社區推動者想傳達的訊息,都是指向有魅力的生活方式。「故鄉魅力俱樂部」中的「俱樂部」一詞,西村幸夫解釋為「人人都很快樂地在一起」,這正是現代「社區」最好的代名詞。為了使自己與周遭的人生活的更好,這就是「社區總體營造」所傳達的最重要訊息。

林玉琴用愛心灌溉特殊兒的園藝場

【記者 楊偉正/ 生命力報導】在台南縣楠西鄉曾文水庫旁邊,有一座小小的園藝場。裡面栽種的有機蔬菜,是由一群自閉症、智能障礙的特殊兒和家長共同照顧。每個星期天,伊篡會跟著他的媽媽-林玉琴來這裡,幫蔬菜施肥、澆水、拔草,還有抓蟲。

「抓蟲」,是伊篡自稱最拿手的工作。就讀省立北門農工職業學校園藝特教班的他,在這裡可以盡情發揮學校所學的專長。「法性寶林社會服務基金會園藝實驗場」場長林玉琴說:「患有自閉症的伊篡,如果侷限在狹窄的空間,對他的功能發展沒有太大幫助。在園藝場裡,可以跟大自然,以及其他人有更多的接觸與互動,對他的成長有正面的影響。另外,也對他將來的謀生技能,找到一條出路。」

園藝場不僅是基金會為孩子們營造的一個學習空間,更是對未來規畫的工作環境。除了林玉琴之外,這裡還有三十餘位身心障礙者和四十餘位家長,透過工作一起快樂的成長。林玉琴說,不要對身心障礙的孩子灰心,只要對他們付出關懷、耐心教育,並為他們創造合適的成長環境,他們能做的會比你想像的多很多!

林玉琴表示,孩子不能一輩子待在教養院,但是一般的工廠又存在太多危險,而園藝工作對身心障礙者來說,難度不高,是可以經過訓練後勝任的工作。她說:「園藝場在今年初才開始正式耕作,面積只有兩分地左右,現階段種植的蔬菜是自己吃;未來漸漸擴大後,計畫是給國中以上身心障礙畢業生工作為目標,並會試著結合市場行銷,把蔬菜賣到市場上。」

即使林玉琴認為家長有責任幫孩子尋找合適的工作環境,但是她也說要認清智能障礙的孩子本身的缺陷,無法擁有獨自謀生能力的事實,畢竟他們在情緒處理、人際關係和財務管理上的障礙難以克服。只要他們能快快樂樂的生活成長,在參與工作中能得到成就便是她的心願。

陪著孩子走過十七個年頭的林玉琴表示,這一路過來,她也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她積極和其他家長共同探討,並從許多社會工作團體獲得幫助,學習到許多教育孩子的方法。現在,她也參與協助其他家庭輔導、幫助獨居老人安養等社會工作。園藝場的誕生,便是從事社會工作的互動與回饋。

春風拂過,園藝場裏的苜蓿芽一株株又冒出頭來,那是林玉琴和一群可愛孩子共同辛苦的成果。正如伊篡一樣,園藝場才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是,有林玉琴的努力,苜蓿芽、菠菜、空心菜,還有伊篡和更多的孩子,會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

1998年4月25日 星期六

反核遊行 拒絕成為輻射墳場

【記者游育仁/ 生命力報導】「我們的主要訴求是希望建立永續台灣的觀念,不要使台灣成為輻射墳場。」遊行總指揮高成炎教授說。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前蘇聯烏克蘭地區發生車諾堡核災事變。台灣反核行動聯盟特別選在車諾堡核災十二週年的日子,於台北街頭舉行一場反核大遊行,呼籲政府記取車諾堡核災的教訓,立即撤銷核四計劃。

遊行總指揮高成炎教授表示:「我們遊行的訴求,除了要悼念車諾堡事變外,主要是希望建立永續台灣的觀念,不要使台灣成為輻射墳場。」。反核行動聯盟指出,雖然車諾堡核災已過了十二年,但留在烏克蘭境內輻射污染區的三百多萬民眾,其死亡率比烏克蘭全國平均數高出百分之十八,而得到癌症及心臟病等重症的機率也高出四倍。

高成炎說,如今西歐國家紛紛停止興建、使用核電廠,政府不應該再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藉口,以核能作為替代能源。高成炎認為,政府應該要做的是,儘速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高耗能產業,並改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等,來替代核電,才能讓台灣永續生存。

參與這次遊行的團體,除了核四預定地貢寮鄉的鄉民外,還包括三月底被選為核廢料放置地的金門烏坵鄉民,以及主婦聯盟媽媽小孩隊,與其他的社運團體。高成炎強調,這次遊行就是要讓弱勢的原住民、核電及核廢廠址的居民、以及婦女小孩的聲音傳達出來,讓政府高官了解民眾的心聲。

另外,這次遊行還有四位日本大阪博崎市的市議員,及反核人士遠道而來,他們表示,與台灣核四採用相同機組的刈羽電廠,運轉一年半以來已發生三次嚴重事故,因此他們特地前來聲援這次遊行,呼籲台灣及日本政府早日停止核電。

遊行隊伍從台大校門口出發後,在台電大樓前演出行動劇,以秘雕魚打倒核電廠象徵驅逐核電惡靈。到了經濟部大門前,遊行人士在地上漆上「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的字樣,向經濟部長傳達心聲。許多人也拿起粉筆,在地上寫下各式反核標語,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日本的反核人士也寫下「亞洲人民,團結反核」、「核電輸出反對」等口號。

遊行隊伍最後集合在凱達格蘭大道上,並從白布紮成的核電機組模型裡放出爆竹及煙霧彈,象徵核電廠發生災變,波及全台的居民,藉以突顯核電廠的危險。而在宣讀反核遊行宣言後,由烏坵鄉民與總指揮高成炎一起將象徵核廢料的黃色鐵桶,丟過架在總統府前路上的鐵絲網,代表將核廢料留給總統,結束了今天的反核大遊行。

1998年4月21日 星期二

脊髓損傷勇士們 完成環島創舉

【記者周靜慧/ 生命力報導】四月二十一日下午兩點鐘,義工們在國家音樂廳的咖啡廳忙著佈置閉幕記者會會場,一位義工匆忙地將桌椅搬到會場中央,卻被另一位義工制止,她說:「這是留給脊髓損傷的朋友們行的空間!」

為了讓一般人了解無障礙環境的觀念,由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主辦的輪椅環島慢跑活動,跨越十五個縣市、歷經十天的路程。雖然慢跑途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下雨,但仍有十二位脊髓損傷朋友全程參與活動。

有的選手因為推輪椅磨破了手,每天輪椅的磨擦也磨破了身上的皮膚,要經常換藥,忍痛繼續參加;另外活動經費有限,輪椅器材的品質不佳,必須在途中緊急找自行車店換輪胎。但這些脊髓損傷朋友仍穿著雨衣,在大雨中跑完全程。

領隊潘情有說:「我覺得脊髓損傷患者最大的障礙是在心理,像我剛開始不願意走出來,不願意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也很排斥坐輪椅,一直嘗試著要用拐杖作復健。但是現在我卻選擇坐輪椅,因為後來我才知道,脊髓上的損傷如果像我這樣拄著拐杖,對我的腳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希望能有更多的脊髓損傷者走出來,勇敢的面對自己!」

「越往南部走,感覺人情味越濃厚,越沒有空間上的障礙,都市地區卻是重重阻礙。以捷運來講,很多人會以為捷運的無障礙設施做得很好,但是往往你在這邊上了捷運,在另一邊卻沒辦法下去。相反的,這種情形到了南部,有時候即使你沒有開口要人家幫忙,很多人會主動伸出援手。可是在大都市,甚至去要求,他們也會置之不理」。參與這次輪椅環島慢跑的胡晃修說。

另一位選手莊志源說,「就是因為有太多的障礙,一般人都沒有考慮到我們這些弱勢團體,我們這些脊髓損傷者。雖然我自己在家裡,可以過得很自在,什麼事都能自己做,但是到了外面,就變得非常不方便,有時候甚至要上個廁所都需要別人的幫忙才能上階梯」。

莊志源強調說,「希望以後無障礙的觀念能更落實,讓老人家、婦人、或是我們殘障朋友,有一個更方便,一個行得方便的無障礙空間」。選手林美華也表示,「雖然這次的環島輪椅慢跑真的很累,手上都長繭了,但是否能真正推動一個無障礙的生活空間,還是要靠政府官員與社會大眾的支持才能落實!」

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秘書長簡明山表示,脊髓損傷者受傷後重新出發,對他們而言是一大挑戰,希望社會大眾能重新認識並肯定他們,給予他們支持。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1998年4月8日 星期三

葡萄藤基金會 居家療護的指揮中心

【記者劉怡/ 生命力報導】近來獨居老人問題頻傳,數起獨居老人死亡多時才被人發現,或是病死、餓死的事件也時有所聞。隸屬於門諾醫院的葡萄藤基金會,是一個以銀髮族為對象的社會福利服務團體。它提供銀髮族的生命連線警報系統,並為在用餐上有特殊需求,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提供營養師調配餐飲,且將其遞送到府的服務。同時,它也因應銀髮族的需求,備有看護、居家護理及居家緊急護理,使銀髮族能愉快的享受生活無後顧之憂。

所謂生命連線系統,是因應現在社會獨居或子女白天都不在家的老人所發展出來的服務。需要照顧的老人身上配帶發射器,發射器所發出的訊號會傳回設在門諾醫院內的生命連線中心,中心內二十四小時都有護理人員值班。若老人們在家中不慎跌倒、突發疾病,或有其他狀況,只要按一下發射器的按紐,訊號便會傳回中心,護理人員便會給予必要的協助。

葡萄藤基金會於一九九七年八月間成立,是門諾醫院提供三千萬經費所設立的社會福利服務團體。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居家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成立護佐中心進行看護訓練,並提供患者需要的看護人員。此外,他們還從美國引進生命連線居家緊急護理的系統,照顧獨居老人的安全。

花連縣原本已有一老人護佐中心,但由於經營不善,自一九九七年起便停止營運。剛好葡萄藤基金會成立,因此老人護佐中心的業務便由基金會接手。除了成立護佐中心舉辦看護訓練外,基金會還引進了美國的生命連線系統,提供居家老人更安全的保障。基金會於一九九八年七月生命連線服務、居家護理服務、銀髮族送餐服務三者合一,使銀髮族獲得更好的照顧。

基金會的負責人陳文華表示,當初之所以會成立葡萄藤基金會,是因為門諾醫院希望從自己醫療衛生經驗的基礎,跨足社會福利服務工作。但是因為社會服務團體的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社會司,與管理醫院的衛生署不同單位,為了免去跨越不同主管機關的麻煩,才成立了葡萄藤基金會,專職社會福利服務。除了銀髮族服務外,將來也希望能爭取與花蓮縣政府合作的機會,接下縣政府興建完成的身心障礙福利館的軟體工作。

因為葡萄藤是一個社會福利服務團體,所以雖然以上均為收費服務,但是若有縣政府所評定,或是葡萄藤基金會發現的其他需要這項服務的中低收入戶,基金會也提供免費服務。另外,新城獅子會所屬的鴻德基金會亦捐助急難救助基金,補助基金會的費用。但是由於縣政府公文履行緩慢,使得葡萄藤基金會一直無法獲得內政部的補助,許多教育訓練的工作都要自行付費,所以陳文華希望將公文送到內政部社會司,使基金會能有更多經費辦理教育訓練,為花東地區帶來更好的福利服務。

最新發展:目前葡萄藤基金會已經更名為「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簡稱門諾基金會,服務項目更多,對象也更廣。 連絡人:執行秘書吳小姐 e-mail: sunnywu@mch.org.tw

一句「您好」 讓鹿特丹社區變得更好

【記者鄭珮汝 /生命力報導】「嗨,您好!」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深深地打入馬櫻隨的心裡,身為鹿特丹特區管理委員會康樂委員的她說:「三年前,剛搬進鹿特丹社區,有一次從電梯出來,迎面而來的是一位不認識的先生,正當快接近時,他突然展開笑容說:『嗨,您好!』,雖然覺得有點訝異,但內心卻感到非常的親切、溫馨。」

三年前,住戶陸陸續續地搬入,位於新莊市幸福路的鹿特丹社區,卻發現社區裡的環境與品質,不符合當初建商的承諾,包括遊樂設施不足,只有幾隻搖搖樂、地下室只有寬敞的空間,設備不完善、停車場材質不佳等。十幾位住戶開始透過各種管道與方法,為他們共同的問題而努力。最後,他們經由法律途徑,得到一筆補償金,並將它做為社區的基金,以改善生活品質。

馬櫻隨說:「社區剛開始發展,至少要有一群熱心、積極、雞婆的人,來推動其他的居民。」社區發起的第一個活動,是由前委員王珣珣提倡的紙類資源回收,透過與市公所的聯繫,固定每週六回收。住戶中有位張淑雲結合社區居民,參與佛光山的掃街活動,也計劃每年都舉辦一次。

為了結合民眾的書籍,讓大家能閱讀到更多的書,前康樂委員黃秀珠發起捐書活動,在地下室設立圖書室,召集義工媽媽整理書籍,目前藏書約七百多冊,並陸續購置新書。

在中庭右側,原本是一片草坪與石頭堆,小朋友會拿石頭亂丟,而且草坪的使用不大,浪費了空間。經由住戶的反應,在去年的住戶大會,決定在左側設立遊樂場,右側改建為徙步休閒區,在三月底已完工。在休閒區裡設有健康道、大石桌和石椅,許多居民常在此聚會,喝茶聊天,早上還會有人在這看報。而遊樂場提供給孩童,完善安全的遊樂設備。

每年的元宵、中秋、聖誕節,社區裡都會舉辦活動,如自助餐會、舞會等。馬櫻隨說:「有一次舉辦元宵猜燈謎,大家都不知道活動開始了,結果有幾位先生,就拿起鑼鼓敲打,請大家趕快下樓。」也住在這裡的陳秋華說:「聖誕舞會大概有一百多人參加,雖然都不認識,不過在一陣『您住那棟?幾樓?』『我住那棟,那樓』後,都差不多認識了,也由此獲得許多訊息。」

馬櫻隨說:「舞會時,發現很多人對社交舞有興趣。另外有一位林媽媽表示可以教日文、兒童畫畫。我們正在調查民眾的意願,希望開設英文班、日文班、社交舞班、畫畫班,讓大家在社區裡就能學習,不用到外面去。」「雖然還有許多東西要繼續發展,不過,我們社區的凝聚力很強,相信會愈來愈成熟。」

歡喜鬥陣 社區活動大家來

【記者林莉雯/ 生命力報導】由士林區公所所承辦的「士林區八十七年度文化特色系列」活動,已經進入尾聲,三月廿八日在葫蘆公園以及四月四日下午在福中公園所舉辦的,「我愛士林‧鄉土情」吸引許多當地民眾的參加。

在這次的活動中,市公所特地邀請了許多民俗團體來參加,有的攤位免費教社區民眾捏麵、打中國節及草編等,民眾更可以把自己的成品掛在背包上帶回家,另外還有傳統的零嘴糖葫蘆、龍鬚糖、棉花糖等,免費提供給民眾食用,也因為如此每個攤位前都大排長龍。除此之外,由福順社區發展協會所提供的湯圓和福順里所提供的麵線也都供不應求。

除此之外,社區裡的媽媽們在當天也賣力演出平日學習的成果,有運動體操、恰恰、探戈等,展現出社區媽媽活力的一面,而且在社區民眾卡拉OK歌唱時,更是三五成群出來伴舞,搖曳生姿的舞蹈引來圍觀群眾的陣陣掌聲。

另外,社區中由外國傳教士所組成的快樂家庭合唱團,也帶來了熱門的舞蹈,舞者是一群金髮、充滿活力的女生所組成,年紀從十四、五歲到廿一、二歲,另外還有小丑表演,小丑以長型氣球做出小狗、小熊等不同的造型,引起旁觀者很大的興趣,最後更以一首麥卡蓮娜和群眾共舞帶動全場氣氛。

當然最能夠挑起民眾參與興趣的還是卡拉OK歌唱,國語、台語可以,日文也可以通,大人可以、老人可以,小朋友也歡迎,其中更是不乏歌唱能手,整個活動就在社區民眾熱情的參與下圓滿落幕。

唐寶寶也是媽咪心中的寶貝

【記者蔡琇惠/生命力報導】「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當醫師要進行搶救時,我聽到婆婆告訴醫師說:『不要救他!』。為什麼?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的寶寶?」一位唐寶寶的母親林太太神情激動地說出事情的經過。

「結婚半年後我懷了第一胎,產前也依照醫師指示做好健康檢查,醫生告訴我寶寶一切正常,我和先生都欣喜若狂地準備迎接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直到寶寶出生後醫生告訴我,他患有唐氏症,起先我愣了一下,腦筋一片空白。天啊!簡直不敢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當時的心情就像從雲端掉落到谷底般。」林太太和一般唐寶寶的家長一樣,覺得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


起初林太太也不能接受寶寶患有唐氏症的事實,她反覆看著產前檢查的證明,寶寶患有唐氏症的機率僅是二千四百八十分之一,為什麼偏偏注定是那不幸的一個?更讓林太太忿忿不平的是,主治醫師在寶寶出生後竟然對她們母子倆不聞不問,讓無助的她不知該如何面對?

後來,透過唐氏症關愛者協會的安排,住在附近的唐寶寶家長很快地去林太太中家訪,教導她要如何照顧唐寶寶,也幫助她做好迎接唐寶寶的心理建設。經過協會會員細心地輔導讓她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原來只要家長能及早接納唐寶寶,讓寶寶能及早療育,協助他們智力開發與學習,有唐寶寶的家庭一樣可以充滿溫馨。

林太太說:「每當我看到寶寶那麼可愛、純真,我真的很愛他,到現在我沒有放棄他的念頭。只是婆婆一直很不能接受寶寶,一直要把他送到教養院,甚至在寶寶心臟病發時,婆婆還叫醫生不要救他!」

因為林太太的婆婆遲遲不肯讓小孩辦理戶口登記,還要求林太太做出決定,到底是要「小孩」或是要「公婆」。林太太在先生的支持下選擇了寶寶,所以夫婦倆就搬離了婆家。

為了能夠全心全意照顧寶寶,林太太辭掉了電腦工作。由於唐寶寶大部分患有心臟方面的毛病,所以養育的工作實在比一般人更辛苦,三天兩頭要往醫院跑,只要寶寶有任何突發狀況,林太太就會很著急地向唐氏症協會詢問處理方式。

「我現在每天都會固定幫寶寶按摩,希望刺激他的發育。我也幫寶寶買了一套有聲書,讓他和正常的小孩一樣有平等的教育資源,寶寶現在雖然才八個月,可是他似乎沒有發音的障礙,現在就會『啊...啊...地吵個不停喔!』我希望以後他能和正常的小朋友多接觸,讓他從中多學習,這樣也會進步比較快...」林太太開心地說著「媽媽經」。

問到林太太有沒有勇氣再生下一胎,她說:「一開始我也很猶豫,可是後來我想到一個問題,我不可能守著寶寶一輩子,萬一我比他早走,誰來照顧他,他又能何去何從?為了寶寶,我必須再生一個小孩,希望以後老二能照顧這個患有唐氏症的哥哥。雖然這個想法很自私,對將來的小孩也有些不公平,但是我無從選擇。」

露德之家 愛滋病患的朋友

【記者王紫蓉/生命力報導】秀秀自從知道自己被針頭感染了愛滋後,害怕面對周圍的人,深怕親友知道了會離開她、歧視她,只有自己默默的承擔這種傷痛,直到進入了露德之家,她的心靈才不再孤單、不再恐懼。

露德之家與其他愛滋病機構不同,他們主要是為婦女及兒童愛滋病患服務,扮演朋友的角色,定期去醫院、監獄和家庭探訪患者,主動幫助他們渡過危機,如:剛發病時的心理輔導、如何使家庭成員認識愛滋病等。露德之家負責人林幸璉說:「一位愛滋病患,除了對死亡的恐懼外,最大的壓力來源,常是孤獨以及來自他人的歧視或遺忘,所以『友情』是這時候最珍貴的藥方。」


「愛滋病是每個人都可能感染的疾病。」全職義工富德立修女表示,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只有同性戀和性行為不檢點的人才會得愛滋病,其實輸血、共用針頭等都是感染愛滋的主要途徑。因此,富德蘭呼籲社會大眾正視愛滋病病患,並說:「『愛滋』和其他的疾病並沒有兩樣,只有在我們都能坦然面對它時,它才能掙脫道德與歧視的情節,讓病人擁有光明正大的人權。」

林幸璉表示,患有愛滋病的婦女兒童所承受的社會歧視、經濟威脅以及道德迫害較男性來得重,她說,之前輔導過一個個案,有位婦女被先生感染了愛滋,但公婆不願承認兒子有愛滋病,所以把責任都歸咎於媳婦身上,把媳婦趕出來。露德之家正在為這樣的女性和沒人照顧的兒童蓋一所中途之家,讓他們有妥善的照顧及自己的空間。

由於露德之家是一九九七年九月才成立的,一切都還在摸索之中。中心另一位負責人李昌明表示,很難預料到愛滋病患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所以只能幫他解決眼前的事情。因此無法為病患做長遠的計劃,是露德之家目前服務工作的困難處。

對於未來的展望,李昌明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說:「我們相信隨時都有發明特效藥的希望和可能。」露德之家更希望政府能夠支持他們,一起做宣導的工作。

智障者需要一份「旁人照顧」的工作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韶霙的生活習慣原本很不正常,常常一覺睡到下午兩點多,平時叫她做一點事還會氣我們,也教不動。除了睡就是去打一下午的電動,就這樣一天混過一天。」徐媽媽在回憶當初女兒的生活情況時說到,「因為她很不穩定,有時坐也坐不住,社會局雖然有特約的工廠提供工作機會,但卻沒有輔導員在旁看顧,送到那裡去實在佷不放心,而且工廠大概也不會容忍一個動不動就要亂跑的員工。」

林韶霙是一位領有重度殘障手冊的智障者,念完國中啟智班後就一直待在家裡,她的爸媽雖然知道社會局有替殘障者提供工作機會,但徐太太不放心把一個情緒不太穩定的女兒送到一個需要行動制式、規律化的工廠去。直到去年五月得知「台北縣智障福利協進會」有「支持性就業服務」,經過協會的輔導、轉介,韶霙已經可以自己從土城的家裡轉搭三班公車,到中山北路上的馬偕醫院賣報紙。徐媽媽說,在醫院裡一整天都有協會派出的輔導員在旁看顧,家長會比較放心。而經過協會輔導員專業的教導後,韶霙的生活作息不但恢復正常,人也變得比較聽話,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智障福利協進會理事長李舜興表示,社會局雖然替殘障者提供定額的就業機會,但卻沒有考慮其中心智能障礙者的適應能力。如電腦打字﹑電子零件裝配等,肢體殘障者因為智能沒有問題,可以勝任這些工作。但是智障者只能做性質較單純的工作,而且因為情緒容易不穩定,需要有人隨時在旁照顧。而交通也是智障者的一大問題,如果沒有受過特殊的訓練,智障者根本不可能自己認路上下班。

台北縣社會局殘障服利課課長許秀能表示,北縣的殘障福利中心設有「殘障者就業輔導服務」,殘障朋友可以到那裡登記求職。此外,社會局也計劃在土城和五股購置庇護工廠,工廠共劃分六個單位,每種單位容納不同性質的殘障者,提供訓練目的是希望殘障者可以進入工業區工作。。

李舜興說,社會局雖然在土城和五股設有大型的庇護工廠,但對一個家住板橋﹑新店等這些地理位置離工廠較遠的殘障者來說,實在太不方便了,何況是一個連認路﹑坐公車都有困難的心智障礙者。社會局應該把照顧殘障者的機構或工廠社區化﹑小型化,讓這些殘障朋友可以就近工作,而且小型的工作場合對他們也較不會有壓迫感。

徐媽媽望著在旁做手工的女兒說,「如果她一直找不到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大概只能送她去出家了。不過現在協會安排的工作她做得很好,有老師在旁照料,不怕自己亂跑走失什麼的。」對於弱勢團體來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一直是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態度,不過,智障者-這群弱勢中的弱勢,恐怕需要特殊的魚竿才可能教他們釣魚。

林慎月義診 從左鄰右舍開始

【記者劉怡/生命力報導】尚德中醫診所位於撫順街內,臨近中山北路三段卻無車水馬龍的喧囂,看了中醫診所中暈黃的木材質感,你將發覺這裏一點也不像印象中的中醫診所。整片整片的落地玻璃,構成一副窗明几淨的視覺空間,雖然是星期天上午,卻已有好幾個人在排隊候診。

尚德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林慎月談起,為什麼會想要在星期天辦義診的緣由。林慎月本身就是慈濟公德會醫療團的成員,經常與同是慈濟醫療團的志工醫師們到偏遠地區義診,像他們曾經去過阿里山鄉,也在街頭為遊民義診過,最近的一次,則是到花東新村,服務當地的居民。每一次的義診,都能結合許多各科醫師的力量,這些醫師有的是從台大、台安醫院來的,有的則是像她一樣,將自己的診所暫時休業,來參與義診的工作。那種大家為了相同目的,一起奉獻的精神讓她感動。


於是,她心中興起了,既然都在幫人家義診了,為什麼不也回饋一下自己居住的地方呢?所以每個星期天,只要她不需要外出義診時,便在家中義診。同時,由於現代人對於中醫的認識不是很清楚,事實上,有許多慢性病是可以經由中醫調養治療的。如果辦義診,或許有人會願意嘗試中醫療法。

問及家人的態度問題時,林慎月表示,家人們都非常支持她。兒女們有空時會來幫忙掛號,先生自公職退休後,亦來幫忙配藥及處理一些行政上的工作。林慎月說,其實她跟住在這附近的人都是老朋友了,問診就像老朋友們見面聊天一般。由於自己目前在擔任慈濟志工,所以在問診時,除了注意患者的身體人健康外,有時也會跟他們多聊聊,舒解患者的心理壓力。由於孩子們都大了,家庭經濟情況也比較好了,所以她不在乎能賺多少錢,只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受惠於中醫的療法。

問起林慎月怎麼會進入中醫這個領域,她說小兒子大約六七歲時,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之下看中醫,只服了五帖藥就痊癒了。於是,她開始接觸中醫,並取得中醫師資格,

開始行醫。最後,她說如果有什麼弱勢團體,或什麼人需要她的醫療協助都可以找她幫忙,她願以誠心與眾人結緣。

降低特教教師異動率 從師資培育與留任著手

【記者楊偉正/生命力報導】「學校根本不重視特殊教育」、「把不適任的老師丟到特殊班,讓其他同事必須分擔他們的工作,令有心人挫折」、「特殊班裡什麼孩子都有,老師又不是萬能,什麼都懂!」這些聲音常常出現在特教教師對工作的反應上。儘管國內近年來特殊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但是根據周台傑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有太多的特教教師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造成特教教師的異動率越來越高。

如何降低特教教師的異動率,確保特殊教育的品質,便是許多專家學者關心的課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表示,降低特教教師的異動率,可以從特教師資培育與留任兩方面著手。


在師資培育方面,洪儷瑜表示,特教教師培育管道可分正規與補充兩種,除了四年制特教系是教育部的正規培育管道外,特教研究所、專業學分班、暑期四十學分班、學分選讀班、學位進修班、代課教師班、以及新增的學士後特教學程均是培育特教教師的補充管道。每年訓練出來的教師以已經具備普通教師資格,再進修之專業學分班最多,異動情形也最低。如此看來,已具學士學位者進入特教師資培育後,留任特殊教育工作情形較其他培育管道的教師為佳。

她還說,特教教師以大學部或學士後何者為佳,也許單憑異動率決定不近公平,但是特教教師在各類障礙與各科目多元的專業需求下,以招收大學部學生作為特教師資培育為主的作法,的確有需要檢討。此外,新的師資培育法公佈後,一般師資培育已有重大改革,然而特教師資培育依舊以師範院校為主,相較一般師資培育機構的增加量還是太少。教育行政單位除了以提供公費的方式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外,更應採取其他策略來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再來關於師資留任方面,洪儷瑜說:「周台傑等人的研究指出,在七十三到七十九學年間,國中小學特教教師異動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三左右。但是部份研究提出的解決對策,常是提高津貼或解決待遇問題,然而特教教師因薪資問題離開的比率並不高,多數教師離開的真正原因常常是因為倦怠或壓力引起的無力感、無法勝任及學校方面的忽視。因此,如何協助特殊教師消除無力感,幫助資淺教師成長,才是解決異動率問題的策略。」

洪儷瑜說,建立教師分級制,讓資深教師得以督促資淺教師,提供不同年資的教師不同的支持,分級實施進修課程,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有助於增加教師的能力與信心。此外,為自己的工作設定合乎實際的目標,莫好高騖遠,維持工作的進展與穩定的工作情緒。最後,要瞭解每一位學生環境中有哪些可供運用的資源,建立一個資源網絡,運用生活輔導員或家長志願服務者來協助處理一些瑣碎的事務,以便減輕工作壓力。

孩子的腦麻痺 母親的愛不麻痺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小寶今年二十歲了,從外表看來,他比同年齡的男生來的瘦弱,並且他的心智年齡也只有國小低年級左右的程度,原因無他,只因為他是一個腦性麻痺的患者。

「走在路上,看到類似個案的孩子,就夠讓人感到鼻酸了,更何況是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小寶的母親林張立櫻表示。「剛開始我也會覺得很恨,但是,不管怎樣『臭頭的孩子還是自己的香』,我還是很認命的接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林張立櫻說:「一般人光憑想像是沒有辦法體會我們的心情的!現在說說好像很容易,我自己也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慢慢走出這道心理障礙的。」


小寶的病,的確造成家裡不小的困擾。先天上的不健全,使得小寶常常生病;林家只有靠小寶的爸爸跑船賺錢養家,家中的經濟往往因為要負擔小寶看病的醫療費用而有吃緊的情況。親戚朋友也因為小寶的病而漸漸與林家疏遠;小寶的兩個姊姊也因為有一個「別人眼中的異類」的弟弟,而常常遭受到同儕團體的嘲笑。

在不能得到一般人的認同的情況下,林張立櫻轉而向柴松林教授所辦的「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求助,在那裡,林張立櫻遇到了許多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家庭。透過專家的輔導,小寶也變得比往常開朗。同時,林張立櫻在專家的協助之下,決心要教小寶一些簡單的認字和算術。

「教導腦性麻痺的小孩實在是件苦差事」林張立櫻說。「就寫字來說,因為小寶的手常會不自主的抖動,所以往往要花上老半天的時間,才有辦法寫出一個歪七扭八的字。加上小寶的學習能力本來就比一般的人差,光教他寫自己的名字就要兩、三個星期。」「還好小寶很願意學,現在,他已經會認基本的國字和九九乘法表,而且可以上國小的啟智班了」林張立櫻笑著說。

雖然眼前還有許多的未知數,但是林張立櫻還是滿懷希望,每天,她都把小寶穿戴得很整齊,送小寶去上學,下課後送他去課輔班和其他心智障礙的小朋友作伴;星期假日帶小寶到戶外走走、唱歌、或是跳舞,出入公共場合。林張立櫻說:「別人的閒言閒語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讓小寶覺得快樂對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話雖如此,林張立櫻心中仍然有一個最大的疑問及恐慌:「如果將來我老了或死了,那小寶怎麼辦?」

 新聞辭典--腦性痲痺  

腦性痲痺是由於腦部中樞神經有缺陷,或受到損傷所產生的後遺症。主要的症狀有手腳動作不靈活、發聲困難或不清楚,有時伴隨癲癇及智力遲緩的現象,台灣地區的發生率約為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二到四之間。

原住民母語教學 學校家庭一起來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國小,只有九十六位學生,其中一半是當地眉溪部落的泰雅族小朋友。但是在課餘時間卻很難得聽到小朋友使用泰雅族的母語交談。

三月底才代表南豐國小參加南投縣原住民母語演講比賽獲得第三名的周佳慧,從四年級開始就被學校選為原住民演講比賽的代表。在同年紀的泰雅族小朋友中,她的母語算是講的不錯。當問到是不是有人特別教她母語,她笑笑的說:「家裡祖母有時會教我講,而且我也會自己去圖書室翻神話故事來看」在她身旁的同學開玩笑的說,只有周佳慧會去翻那些故事書。


南豐國小教導主任陳義隆也是當地的泰雅族原住民,在提到原住民的母語教育時感慨的說,母語教育是不能單靠學校教育就有成效,家庭教育才是讓原住民母語存續下去的根本之道。他說:「像周佳慧這樣在家中有長輩可以教導母語的小朋友已經太少。大部分的眉溪部落原住民在家中已經很少用母語跟小孩溝通,甚至有長輩為了和孫子溝通開始學國語」。不過他也無奈的表示自己在家中也是用國語和小孩交談。

陳義隆說,在南豐國小是利用每星期三下午和星期六的聯課活動時間以分組的方式教導原住民小朋友學習母語,而且是三年級以上的小朋友一起上課。再加上實施週休二日小朋友可以在學校學習母語的時間更少了。其實像周佳慧在參加演講比賽之前,老師所能提供的協助只限於故事的選擇和幫忙注意台風。真正的母語矯正還是要靠周佳慧的祖母。他說:「像我這一輩的原住民在以前政府的國語政策下,其實母語都講的不好」。

在原住民母語教學中,其實國語所使用的注音符號拼音也是造成困難所在。陳義隆說,原住民的發音方式與漢民族的發音有相當的差異,如果讓小朋友在學習過注音拼音後,再學習羅馬拼音會有適應不良的現象。而原住民各族之間又有語系的分別,同樣是在南投縣的的泰雅族,在霧社部落可能就與眉溪部落的用詞發音就有差異。如果,小朋友的發音再不準確就會與原始母語有差距。

南豐國小校長姜平藏說,其實原住民學生家長,對於學校活動比起平地學校家長參與度更高。以學校舉辦的運動會為例,在平地學校主持活動的通常是校長,但是在南豐國小往往卻是當地的村長來主持。因此,在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教學上,現在學校與當地社區有緊密的結合,像泰雅族傳統的編織、母語教學都是由社區家長來教導小朋友,希望藉由這種學校與社區結合模式延續下一代原住民文化。

啟聰兒運動天地 一樣陽光普照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下午五點鐘,清靜的校園,大部分的學生皆已放學回家。此時操場上的熱氣正上升,一群群汗水淋漓的孩子,熟練而重複地練著助攻、快跑的動作,相異於一般球場,少了吆喝、嘻笑的聲音,偶爾有球沒接著落在地上的聲音,或迅速跳躍風擦過身體呼呼風聲,因為他們是一群失聰的孩子。

由於聽不到同伴的聲音,在練習或比賽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比平常人更加專注,對於同伴跑步、傳球、投射等小動作,必須更敏銳地觀察,才能瞭解自己該往哪裡補位,接下來該守、該攻,做正確的解讀,也正因為這樣,手球隊的團隊精神與默契是一般球隊員之間難以比擬的。啟聰學校體育組長陳文友表示:啟聰學校的孩子,必須加倍努力克服聽覺障礙,用敏銳觀察力彌補聽覺不足。


他們的運動成績可是有目共睹的。一走近學校,貼在穿堂間大海報,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參加三月十二、十三日,台北市中學運動會奪得錦標的名單,儘管他們耳朵聽不見,也無法開口說話,但在運動表現上,卻是可以跟一般人一較長短,甚而略勝一籌。

就拿此次參加十項全能運動賽的田中仁來說,他是田徑隊中少數的男生之一,從國中階段就對田徑運動即非常熱衷,除了加入學校田徑隊的練習,父親也經常帶著他去參加社會團體所舉辦的路跑活動,到現在,根據過去所紮下的紮實基礎,不論練起那一項運動項目,無一不得心應手。

林愛珠是啟聰學校田徑隊隊長,在此次中學運會中更奪得女子組個人百米跨欄銀牌及一千六百公尺接力賽錦標,她除了個人成績表現相當優異之外,帶領隊員之間的練習訓練,也不馬虎,四點半放學後,隊員到操場上集合後,即由她帶隊做暖身、體操,之後的基本動作訓練,二十米衝刺、折返跑、青蛙跳都在她的帶領下一一完成。一樣是啟聰學校畢業,目前回母校擔任助理教練的吳曉慧表示,啟聰學校的學生都很乖,也很自動。

「學生在運動天地中有好的表現,老師們同樣也有成就感。」陳文友回想起艱苦的訓練過程表示。由於他們是一群失聰的孩子,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無法突破的瓶頸,手語的語彙有限,僅管教練了解孩子的需要,也盡力安撫,但有些孩子比較不會想,一但無法體會在追求進步過程中必需吃的苦,而放棄練習中途而廢,是相當可惜的。

孩子成長過程需要肯定、鼓勵,啟聰的運動寶寶們喜歡在陽光下,跳躍運動、汗水淋漓的感覺,沒有聲音的世界,可以讓他們活得更純粹,聽不見雖然遺撼,但盡其在我的運動快感,同樣可以讓他們活的豐富、精采。

脊髓損傷者網頁 提供復健資訊

【記者李玟怡/生命力報導】「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的網頁中告訴大家什麼是脊髓損傷,而依據脊髓損傷的程度,患者又應該做怎麼樣的復健工作。另外,還介紹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治療方法。

脊髓損傷通常是由於交通意外、運動傷害、高處摔落等所造成的,目前台灣約有二萬個脊髓損傷者,每年還增加約一千個。脊髓損傷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中,最嚴重也最具生命威脅性的是泌尿道併發症;而缺乏運動使得呼吸量不足,更會使患者的心臟容易衰竭。「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要告訴您這些併發症的形成因素及預防方法,還要告訴您如何護理及照顧脊髓損傷患者。


社會環境所構成的障礙,往往是造成殘障者無法與常人一樣就學、就業的主要因素。殘障者的生活適應一直很大的問題,「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裡告訴大家怎麼幫他們心理重建,使他們能學習接納自己,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

脊髓損傷患者最常需要的三大類醫療分別是復健科、泌尿科及整型外科,這裡有台北地區部分醫院的醫療相關專線、門診時間及掛號時間表。網頁中並介紹各種輔助器具的圖片、功能,以及適用的對象。還有各種申請津貼、補助的方式,您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1998年4月7日 星期二

透過網站 了解鯨豚非難事

【記者游育仁/生命力報導】在台灣,鯨豚擱淺的新聞時有所聞,而自去年開始也掀起一陣賞鯨熱潮,但是你知道發現鯨豚擱淺時該如何幫助牠們嗎?而觀賞鯨豚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在台灣賞鯨要到哪裡賞呢?由台大動物系鯨豚研究室製作的「海的巨人與精靈」網站,便有豐富的鯨豚相關知識介紹,讓你對於這些經常出沒在台灣週遭的動物有更深入的瞭解。

在網站中,分別就鯨魚的分類、演化、生殖活動與生活史、分佈地區、社會行為以及智慧情形一一做詳盡的分類介紹。此外,該網站對於鯨魚的歌聲如何發出與作用為何、海豚與漁業之間的衝突、擱淺原因等,也都有相關的簡介。至於賞鯨方面,網站也介紹了觀賞鯨魚應注意的通則、美澳紐三國的賞鯨規定、學術研究對發展賞鯨的幫助、以及台灣目前所有的賞鯨資訊,包括地點、行程、價格以及聯絡方式,這些訊息對於有意趁假日出海賞鯨的民眾有滿大的助益。


另一方面,本網站也介紹相關的鯨豚研究組織,包括從事海上調查與研究的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鯨豚委員會,還有說明擱淺原因及救援時應注意事項的擱淺處理中心。另外,該網站也設置一個鯨豚討論區,供喜歡鯨魚的同好們交流,並有專人負責解答問題。而網站也提供一些與鯨豚相關的外國網址,想對鯨魚多了解的人士可以多加利用。


延伸閱讀

海的巨人與精靈(台大鯨豚研究室、中華鯨豚協會)

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 積極推動環保運動

【記者游育仁/生命力報導】近年來,雖然國民的環保意識已明顯提高,但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仍積極推動數項有極大環保爭議的開發案,如台中拜耳投資案、台南七股濱南工業區、新竹關西機械園區等,引起環保人士的嚴重關切。而結合多個環保團體的「生態保育聯盟」便設立了網站,希望透過網路讓環保運動資訊更快速而廣泛的流通,進而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使政府改變政策,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近日因為環境評估審查引發極大爭議的「濱南開發案」,以及延宕多年的「關西機械園區」,環保人士認為前者主要會傷害台南七股的潟湖生態,並威脅到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生存;而後者則是在陡峭的山坡地上開發,對水土保持造成嚴重威脅。在「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中,便有大量關於這兩項開發案的相關資料,包括七股保護運動記錄的全書內容、公聽會書面資料、相關新聞稿等,對於瞭解這兩項開發案的背景與其帶來的負面效應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該網站也將生態保育聯盟過去的成果與近期活動一一列出,網友可藉此了解該聯盟的組織及運作情形。而在網站上也可以查詢到二十多個加盟聯盟的環保生態團體的聯絡方式與近期活動,方便民眾得到最新環保運動的資訊。另外該站也列出了數十個相關網址,網友可由此進入網路上的環保世界,得到更多的相關訊息。

目前生態保育聯盟正主辦「第一屆永續台灣報導獎」,是環保團體首次以自己的力量,鼓勵報導工作者關懷本土,使環保意識能深入大眾,有興趣者可到其網站瞭解參加辦法。


延伸閱讀:

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

1998年4月1日 星期三

收納狂飆的青春——少輔會

【記者陳音秀/生命力報導】每一百個少年中,便有一人犯罪!而有更多的孩子,瀕臨犯罪邊緣。

狂飆的青春常常會令人招架不住,摔門、怒視、偷竊、滿口三字經,狂飆不在乎眾叛親離。於是初生之犢的有勇無謀,成人社會用教育體系、價值判斷來嚴苛的量刑責罰,而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讓許多孩子錯失快樂長大的權利,一旦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就像踏入泥沼一般,只有慢慢陷入的份。少年輔導委員會扮演的,便是一隻救援的手,溫柔的拉住下陷的孩子們。


少年輔導委員會是根據民國八十二年行政院頒定的「少年輔導委員會設置要點」所成立,現在配合台北市十四個警察分局轄區而計有十四個少輔組,旨在關懷區內的少年。關懷的方式很多,走入校園,演「法令劇場」培養少年們的守法觀念;星期假日,舉辦團康遊戲、影片放映、郊外踏青,在活動中讓少年學習情緒控制;暑假舉辦大里營,在輔導員的引領下,讓孩子們體驗新的團體經驗。每一個活動都是經過事前細密的經營和事後縝密的檢討而成,面對這些孩子,他們願意付出最多的心力。

中正一、二區少輔組的督導遲慧敏說:「這是一個體驗生命價值的地方。」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面對迷途中的孩子,能做為伸出的那隻手,何其美麗!

問一位忙碌的輔導員為何選擇加入少輔會?她說:「因為我想來。」隨後見她招呼著到來的諮詢少年,跑進跑出的張羅活動細節,在一般社會人都在休假的禮拜日。

分區少輔會的負擔其實是很沈重的。中正區督導慧敏曾說:「比如說中正區少輔組的正式成員只有四位:督導加三位輔導員,但卻得負責整個廣大中正區的少年活動,並且關心區內的個案少年,由企畫到打雜,所以我們可以說是校長兼撞鐘。」少輔組的輔導員也是屬於公務員,許多人做了三、四年便會離開,主因便是是工作實在太繁重了。但這同時也是各少輔組內總是熱力不退的緣故——常常有最新最熱情的血注入。「然而,這股熱情也是少年們所需要的。」一位輔導員表示。

除了一般的活動籌辦,輔導員們認為最具挑戰性的還是個案的輔導。由學校或家長轉介而來的個案們,都有著各自的憂傷與故事。一般先由輔導員去評估,是否有開案的必要,如果有,便等哪位輔導員或輔導義工手邊的個案可以結案了,因為輔導者一次只能負責輔導一位少年,因此有了空缺才能補上,再開始一個月至少兩次面訪,兩次電訪的輔導生涯,不成文的慣例是約半年會評估一次是否結案,當然主要是視個案之狀況。廣大如台北中正區,輔導員加輔導義工總共十來個,半年內大約只能輔導不到二十個少年。遲督導說:「專業輔導義工的缺乏,也是目前少輔會最大的瓶頸。」

每一次少輔會辦活動,總不乏社區的一般少年參加,但輔導員們最盼望的還是看到個案少年的身影,總使他們整場打打鬧鬧,或者在旁裝酷擺酷,至少,他們已經摸到了這隻手,接下來,輔導員們會教他們如何握住,並且感受那手心中的熱度。

政大教育系學生走入部落作課輔

【記者李宛臻/生命力報導】「我的小孩要工作啦!不能寒假輔導!」營隊學員進行家訪時,一位家長這樣說!這是政大教育系冬季教育營出隊時常碰到的狀況。

政大教育系結合教育實習與服務偏遠地區學子的理念,利用每年舉辦冬季教育營,提供偏遠地區學子八至十四天的寒假課業輔導,今年已邁入第十八個年頭。教育營隸屬救國團底下的社服隊,近五、六年來把焦點放在原住民國中生輔導上。除了提供該系學生實習的機會,更希望發揮自己所學,帶給這些偏遠地區學生新的刺激。


在出隊前,該營隊會先和將服務的學校作溝通,配合校方的政策與作風做準備。學校分有升學班與非升學班,營隊學員以輔導非升學班為主。以八十五年出隊台東縣都蘭國中阿美族為例,校長就希望學員們能和他們一同生活,帶給他們不同文化的刺激,以及拓展他們生活領域的想法,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台東。

為吸引學生前來上課,應校長要求,課程名稱設計得花俏的同時,內容也兼顧實際應用面。譬如:「愛在戰火蔓延時」即是有關校園倫理與兩性關係的課程;「終極警探」教授青少年法律常識;「金黃色的誘惑」指導他們咖哩餃等烹飪課程;「『手』能生『橋』」教導手語課程。

十七屆副營長江俊儀表示:「上課方式也傾向動態的課程以靜態的方式來指導,靜態的課程以動態的方式來教授,例如以往上美術課時只發下一張圖畫紙任其發揮,而學員們則改為先放幻燈片,教他們如何欣賞一幅畫,之後再動手畫,結果發覺畫出來的作品較以往富想像力。」

除了課業輔導,家訪也是出隊的重要工作之一。家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及說服學生前來上課,由於學生無法前來上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貧困,必須利用寒假打工貼補家用,家長反對寒假輔導。該教育營學員表示:「他們不過是十三、十四歲的國中生就要從事一些勞力性質的工作,如:水泥工、砍柴、或者到廟會舞獅舞龍。」

根據八十六年度第十八屆中隊長陳冠豌表示:「由於原住民環境、及經濟上的無奈、以及家庭的因素,使得孩子無法安心接受教育,我只能把我所看到的一些問題告訴我周遭的朋友,讓平地人對他們多一份體諒。」

而十八屆副營長王妤芳也談及:「出隊回來後,陸陸續續收到學童們的來信,原本已想放棄讀書的他們,因為我們的輔導與鼓勵,使他們興起想要再多唸點書的想法,讓我們感到很欣慰。」

唐寶寶的世界 需要你我更多的愛

【記者張雅惠/生命力報導】「誰人比我更認真,誰人比我更打拼。」在天主教仁愛啟智中心辦的冬令營晚會上,靜怡載歌載舞地模仿歌手阿吉仔,生動活潑的演出,讓人很難想像她是一個殘障手冊上寫著重度的「唐寶寶」,也就是罹患唐氏症的孩童。

靜怡從小便就讀於仁愛啟智中心,現在唸的是學齡班,年齡相當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她眼中的「老師媽媽」洪美玲說,靜怡的學習進度在班上數一數二,是同學們的領導者,有時號召力甚至超過老師。這次寒假過後的大掃除,只見小小個頭的靜怡,一會兒叫炳楠擦櫃子,一會兒指揮哲瑜去掃地,忙的不亦樂乎。


唐氏症兒童通常都好模仿,靜怡也不例外。有一次自習時間時,突然傳出一陣像平劇的歌聲,洪美玲和另一位特教老師回頭一看,原來靜怡把塑膠袋的提把掛在耳朵上,佯裝成鬍子,一邊做著手勢一邊唱著歌,當場讓兩位老師笑彎了腰,直稱她真是「天才」。而模仿阿吉仔更是靜怡的拿手戲,唯妙唯肖的演出使她在冬令營晚會上獲得全校師生的滿堂彩。

感受到歌唱的樂趣,靜怡的語言能力也隨之大增,原本只會說一些單字的她,現在已經能用簡單的句子和他人溝通,有時甚至會向老師打點班上同學的小報告,雖然如此,但對於程度較弱的同學,靜怡可是愛護有加。年幼的自閉症兒阿君仔特別黏人,經常要人家抱,有時老師忙不過來,靜怡便會自願的去哄她,說:「阿君仔乖,姊姊抱抱。」,充分展現了同學愛。

靜怡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的表現已經遠遠超出她的程度,仁愛啟智中心教務組長陳寶珠說:「這不是奇蹟,更不是偶然。」靜怡有一個美滿的家,爸媽愛她之外,也很重視她的教育,兩位哥哥更是寵她,一點也沒有異樣的眼光。而從小就在標榜「智障者也是天父的兒女」信念的特教機構學習,靜怡不僅受到愛護,更被當成一般人一樣尊重。

這樣充滿愛的環境,呵護著靜怡的成長路程,使她能為智障者做一個最好的範例,證明他們並不是沒有智慧,而是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愛來發掘其中的潛能。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